第一篇:自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
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北京真的是一个很大的地方,以至于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些迷茫,那么多的博物馆,我到底要写哪一个,想了很久,本来想写首都博物馆的,但是,实在是没有时间去那里好好看看,所以,只好换了一个—北京自然博物馆。这也是一个很陌生的地方,以前从没有动过要去这里的冲动,但是现在我想我的选择应该是对的吧!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 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她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的标本楼—“田家炳楼”,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是国内同类馆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功能最全、使用价值最高的标本馆,92年落成并启用。不知道介绍点什么好,只能对于我所掌握的资料做一些介绍和评价了。
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展厅
不知道怎么介绍这个展厅,看名字就知道很深奥,很具有人类奥秘,不过,我只能说,很棒,很值得来看一看。在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展厅中,蓝色的装饰暗示着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海洋中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本展厅复原了当时海洋的繁荣景象,讲述了生命起源的理论,并以丰富的化石供观众欣赏和分辨,介绍了生物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发展的复杂演化历程。展览详尽记述了世界上著名的澄江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瓮安动物群,还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和所面临的理论挑战以及生物进化历史上的动物绝灭事件。不知道怎样形容这个展厅,应该说很具有科学性,单纯属个人爱好,我不是很喜欢,可能这个展厅有些让人伤感吧,因为他们都灭绝了,不过还是让人挺好奇的,人类的智慧真的很让人佩服!
动物-人类的朋友展厅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很棒很温馨的名字,我很喜欢。我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喜欢动物,喜欢昆虫。他们是友善的,他们是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要善待动物。下面来介绍一下他们吧!
动物基本陈列包括:序、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保护动物、昆虫世界等6个主题单元。
昆虫世界 昆虫在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庞大的一个类群。全世界已知昆虫100多万种,它们的分布极为广泛,种群数量十分惊人。昆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它们是生物多样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昆虫世界》从“什么是昆虫”、“昆虫与环境”、“昆虫的特化”、“昆虫的一生”、“昆虫的行为”、“昆虫与人类”几个方面展现了多彩多姿的昆虫世界。这应该是我比较喜欢的吧!各种各样奇特的动物,很好看也很新奇,尤其是昆虫,一直很喜欢。他们小小的,却那么团结,又有那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表情和行为。世界上真的有很多种昆虫,但是,每一种都很漂亮。因为他们有很多都是色彩缤纷的,而且昆虫的很多习性都是很有趣也很值得人类探讨的,但是团结,就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吧!
动物之美展厅
动物之美,一直觉得这个名字很有诗意有很形象,这里介绍了很多动物的美,那是一种自然的美,所以没的纯真,美得让人动容。“动物之美——贝林捐赠世界动物标本展”以美国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世界各地的珍贵动物标本为基础,还原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并结合中英文图板和各种新奇的现代化展示技术手段,准确、科学地将非洲、北美洲、欧亚大陆等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观众面前,充分地展现了动物之美。展示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狂野奔放的非洲原野、深邃迷离的北美洲丛林以及自然野性的欧亚大陆北部冰雪世界。展览采用了超薄渐变式和卷动式展箱,在文字上也首次采用了完整的中英文双语说明。该展览通过把握空间、色彩和造型等设计要素,利用自然还原、艺术概括、互动启发等现代展示手法,充分展示了纷繁多样的具地域特点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展示思路。展览在10余种互动式展示项目中增加了许多新奇的展示手法,特别是各种声、光、电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加强了展览的科技含量,丰富了展示手段并增加了观众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如利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能在空中飞舞的蝴蝶、用三维技术制作的动物声音世界、动物脚印的认知、动物毛皮的触摸……这些都能让观众在参与中感受动物王国,在欢乐中亲近动物世界。肯尼斯·贝林,世界轮椅基金会创始人、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1928年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幼年家境贫寒,但凭借坚韧不拔的努力,从汽车行业白手起家,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和投资家。贝林先生是一位有爱心的慈善家,他于2000年成立了世界轮椅基金会,致力于改善全世界弱势群体的生活,为其慈善事业翻开了新篇章。贝林先生在世界各地收集和制作了很多动物标本,并在年事已高之时决定将众多动物标本无偿捐赠给北京自然博物馆进行收藏和展示,这些制作工艺先进、形象逼真的野生动物标本,在逼真的生境背景的衬托下必将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产生深深的共鸣。一直比较喜欢蝴蝶,很漂亮,又很积极的珍惜生活,他们只有一天的生命,可是却用永恒的美丽来诠释自己。很喜欢上面的故事,很感人,我想配着个展厅应该是再好不过了吧!
植物世界厅
植物世界,很实在的名字,我想所有喜欢植物的朋友一定爱死了这里,以为这里的植物真的很全,也真的形态各异,而且这个展厅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北京自然博物馆《植物世界》大型植物专题展览于2007年7月向公众推出。展览面积800余平方米,内容涵盖陆地植物演化、植物功能和现代植物景观三大主题,从史前灭绝的植物类群到今天多姿多彩的植物,从植物的微观结构到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宏观景观,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植物的魅力。展览运用了声、光、电和多媒体等技术,以及先进的科学仪器,将植物学知识巧妙融合在景观、动画、科学实验和游戏中。实现科学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完全统一,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欣赏植物、认识植物的精彩世界。植物演化部分是以早期陆地植物起源为起点,以陆地植物演化过程为主线,整体复原已经灭绝的多种植物类型,展示了早期陆地植物刚刚开始登上陆地的景观,繁盛的蕨类植物景观,裸子植物景观和早期的被子植物景观,展示着史前植物的神奇之美。植物景观部分是以现代的植物群落和植物生态系统为基础,采用背景画与前景植物相结合的手法,真实展现分布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六种典型植物景观:荒漠、典型草原、典型湿地、山地、热带雨林以及红树林植物景观,营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现代植物世界。植物功能部分是一个充满动感、充满活力、充满趣味性的展示空间。分别针对植物的生长运动,运输系统,光合作用,开花传粉,种子散播和生存策略等内容,通过模型、标本、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进行描述,巧妙地回答了植物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如何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有序运转,如何实现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一致,如何适应其周围的环境,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等等有趣的科学问题。植物,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少不了的东西吧!他们种类很多,有的可以治病,有的用来观赏,最好的,是可以净化空气。妈妈一直很喜欢植物,花花草草的家里养了很多。我也很喜欢,真的很漂亮。
从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不是一篇适合用华丽的词藻来堆积的文章,所以,在这最后的最后,我只想说,我很不后悔当初选择写北京自然博物馆,真的很美。里面有各种展厅,所以,如果你有机会有时间的话,一定要来这里看一看,我想你一定会找到你所喜欢的东西的。
第二篇: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去参观了自然博物馆。虽然一直搞不清它的具体方位,但可以肯定小时候去过,并且在那次参观之后按老师的要求写了一篇观后感。当年的那篇文章写得很不错,尤其是关于恐龙化石的描述十分传神,我甚至清楚地记得班主任在那段文字下面划了一串的小红圈,并将其当作范文在全班面前诵读。在小孩子心目中,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由此可见,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就因为那段被表扬的习作我能一辈子对恐龙化石、对自然博物馆充满了好感。事隔十几年,馆楼还是那么沧桑(建筑风格最好还是保持不变,越像出土文物越好),恐龙好像也还是那只恐龙,只是多了些多媒体器材和酷似海鲜大排档的水族陈列厅。现在去集体参观的孩子们恐怕还是被强迫着写些大同小异的观后感吧。但愿他们的运气好,都能受到表扬,酱紫自然博物馆的收入或许能增加点儿,馆藏也就能再丰富点儿。有一点实在受不了,就是从主馆迁出的“人体的奥妙”展厅。里面陈列的多是人体标本,看着那一张张被福尔马林浸泡得扭曲的脸,居然想起七三一部队的恶行来。真的很敬佩那些把遗体捐献给博物馆的先驱,如果自己的器官摆成那样儿给世人瞻仰好几十年(据个人考证至少十几年没有换过)真是会死不瞑目。别的不说了,难道就不能把他们整的有点儿美感吗?
如果我当年的观后感里有这样的句子,不知道班主任该做何感想?唉,我真是越活越没劲,对很多美好的事物都丧失了洞察力,总是在抱怨和不满。。这种心态真不健康,以后还是继续歌颂恐龙化石吧。。
第三篇: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四年六班
祁琳青
上周五我们和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来到天津的自然博物馆,那天的天气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我们怀着兴高采烈的心情进入了向往已久的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这里有很多的动物、植物标本及古生物、古人类化石。我们首先参观了三楼的野生动物厅,我们仿佛进入了原始森林,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映入了我的眼帘。淘气可爱的金丝猴、霸气威猛的东北虎、憨厚可鞠的大熊猫、行动敏捷的梅花鹿等等。其中最吸引我的要属鸟群里傲立其中的丹顶鹤了,它挺着修长的的身躯,头上那一点红色的小帽子漂亮极了。在二楼的蜡像馆里面,有张着大嘴的河马先生、身体洁白如雪的北极熊、浑身长着好像利剑一般的刺儿的刺猬还有一头威风凛凛的大狮子,博物馆为了增加原始森林的气氛特地为它配置了音箱,每隔一段时间它就会发出雄壮的吼声。位于二楼大厅的中央有一只足足有三层楼高的巨大的恐龙化石耸立在那,实在是太壮观啦。走出博物馆的大门,各种各样的动物身影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面,这些动物曾经和我们人类一起生活在大自然里,我们和谐相处保护好生态环境,对我们地球的将来生存会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四篇:北京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北京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去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走在车水马龙的中轴路上,一座古朴的建筑映入我的眼帘,它寂静而优雅,犹如一处世外桃源。
走进自然博物馆,我们首先参观了《动物--人类的朋友》展厅,包括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保护动物、昆虫世界等。各种各样的动物模型和标本琳琅满目,栩栩如生。我仔细地观看每一种动物,还让妈妈帮我拍了许多照片。
哺乳动物展厅详细介绍了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食肉类、灵长类和被子植物的演化历程以及著名的山旺生物群。在展厅中,我看到了阶齿兽的复原图和骨骼标本,它是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同期最大的哺乳动物。我还欣赏到庞大的象类家族,包括赫赫有名的高4米长8米的黄河象和铲齿象。最后我发现了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标本:目前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世界上第一朵花辽宁古果。
古爬行动物厅向观众展示了生物界两亿多年前的景观,并以总鳍鱼、鱼石螈、蚓螈和异齿龙为代表,演示了脊椎动物从水域向陆地发展的复杂过程。大厅中央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恐龙骨架群,如中国人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丰龙,体长达26米的井研马门溪龙,称王称霸的霸王龙,小巧玲珑的恐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多媒体电脑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恐龙的原始埋藏状态,并通过“化石搜寻器”来体味古生物学家挖掘恐龙化石的艰辛和乐趣,从模拟地层演示中体会到地球沧海变良田式的重大地质变化过程......在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展厅中,蓝色的装饰暗示着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海洋中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展厅复原了当时海洋的繁荣景象,讲述了生命起源的理论,介绍了生物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发展的复杂演化历程。展览详尽记述了世界上著名的澄江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瓮安动物群,还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和所面临的理论挑战以及生物进化历史上的动物绝灭事件。
参观自然博物馆,使我了解了许多神秘而宝贵大自然的知识。我知道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经历了几亿年的漫长岁月,通过六次生命大爆炸,才形成地球现在的样子。我们也知道了人类是由动物通过劳动进化来的。我还深深体会到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动物灭绝了。我带着对神奇大自然的无限感叹,同时又带着许许多多新的疑问走出了自然博物馆。我想: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等长大以后,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大自然的奥秘。
第五篇:上海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2008年10月15日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开始,进入眼帘的第一幕就是那巨大的恐龙的骨架,于是我对后面的参观产生了何人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的想去参观完这里的一切。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主要任务是在收集自然标本及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1960年1月27日动物学分馆在馆本部开馆;1984年植物学分馆在龙吴路1102号建成,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共六层,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馆内的,内容包括“古动物史”、“古人类史”、“中国历代古尸”3个陈列厅,以及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6个基本陈列厅,内容为植物的进化。
在展厅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科学家们更好的让人们认识生物进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实,也为生物进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各物种在不同时间段的生物进进化。进化的进步性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
①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③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与繁殖后代。
有些研究者对进化的进步性表示怀疑,认为进步性不是进化的基本特征,也不是进化的本质。科学研究证明,进化不全都引起进步,进化过程中也有退化,但从有机界总的进化过程看,进步性发展是进化的主流和本质。
进化的方式 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物种形成(小进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即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物类形成(大进化)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
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与达尔文的主张相反,早期遗传学家如荷兰的H.de弗里斯等相信,新种可由大的不连续变异即突变直接产生,并把这种方式看作是进化变化的主要源泉,认为自然选择对生物的进化不起积极作用。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新种。
生物的进化既包含有缓慢的渐进,也包含有急剧的跃进;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整个进化过程表现为渐进与跃进、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
总之,我觉得今天的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对我平时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仅有了一个重温,而且更加生动化的加深了我的印象,而且能够真实性的看到生物在不同的进化过程昱阶段中动物的形态等特征,我觉得很有意义。这也为我今后更多的关注生物进化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