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康复工作流程图
社区康复工作流程图
对于被接触强制隔离戒毒或受到刑罚期满释放的人员,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康复,社区康复可以在戒毒人员的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执行,也可以在戒毒康复场所执行。
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作出责令社区康复的决定,并指定执行地点。
社区康复时间:
自康复吸毒人员到乡镇街道报道之日起计算,期限三年。
社区康复形式:
1参加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2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康复治疗。解除社区康复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责令社区康复决定书,送达本人,并在3日内通知执行地街道乡镇及其家属。
执行地街道乡镇:
1、指定人员组成社区康复工作小组:
2、与社区康复人员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
3、康复人员提出变更康复地点请求的,15各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审批同意的,办理移交手续。
执行地公安派出所:1将社区康复人员信息录入吸毒人员数据库,并按时限维护;2按要求(第一年6次、第二年4次、第三年2次)对社区康复人员定期检测;3对在社区康复期间吸食、注射毒品或严重违反协议康复人员实施书面告诫,依法报送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应遵守的规定:
1、接到责令社区康复决定书后,七日内到执行地乡镇街道报道。
2、每周主动向社区康复工作小组报告康复情况,每月向社区康复工作小组书面报告一次康复情况。
3、主动到公安机关接受定期检测,并随时接受抽查检测。
4、暂时离开设企鹅康复地点,提前1—3天向社区康复工作小组请假;需要变更社区康复地点,提前10日向社区康复工作小组报告(符合协议的,康复时间连续计算。)
5、社区康复期间,经公安机关批准,参加药物维持治疗,不得无故终止治疗。
社区康复工作小组职责:
1、落实社区康复措施;
2、指定专人对康复人员实施监护管理;
3、每周至少与康复人员见面一次;
4、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解决生活困难;
5、督促康复人员定期检测;
6、对短期外出请假或申请药物维持治疗的,在7个工作日内向街道乡镇报告;
7、对违反协议的行为进行告诫,对违反社区康复协议或吸食、注射毒品的,在24小时内向公安机关报告;
8、依据康复人员历次检测结果和现实表现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小结和效果评估。
解除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期满,街道乡镇依据社区康复工作小组历次评估结果,提出解除意见,报经社区康复执行地公安机关批准,开具解除社区康复通知书,通知作出社区康复决定的公安机关、康复人员及其家属、所在单位、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派出所按时限制维护吸毒人员数据库信息。
康复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建议其到戒毒康复场所执行社区康复:1无家可归或没有固定住所的;2无生活来源的;3无业可就或者缺乏就业条件需要进行在就业培训的;4不具备社区戒毒或者社区康复监护条件的;5其他需要安置在戒毒康复场所的。
戒毒康复场所应当依法保障戒毒康复人员的合法权益。戒毒康复人员应当遵守戒毒康复场所的规定,履行戒毒康复协议。在戒毒康复场所内的戒毒人员可以申请解除其与戒毒康复场所签订的协议。对被责令社区康复尚未解除的人员申请离开戒毒康复场所的,应到社区执行社区康复剩余的期限。
社区康复人员违反规定应承担的后果:
1、在社区康复期间吸食、注射毒品或严重违反协议,由下列行为之一:1拒不报告康复情况,经公安机关两次书面告诫,拒不改正的;2逃避或者拒绝接受检测三次以上;3擅自离开社区康复地点三次以上,或者擅自离开社区康复地点累计超过三十天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执行地派出所送到指定的强制隔离戒毒所。
2、在社区康复期间参加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无正当理由脱失7天以上,由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提出意见,并经决定社区康复的公安机关同意,取消其治疗资格,治疗时间不计入社区康复期限。
社区康复工作中的法律责任:
1、在社区康复工作中,由下列行为之一:1未与康复人员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不落实社区康复措施,导致多人继续吸食、注射毒品的:2对康复人员严重违反社区康复协议不履行报告和教育义务,或者发现康复人员在社区康复期间又吸毒而不向公安机关报告,导致严重后果的;3有其他不履行监督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2、街道乡镇以及县劳动保障部门对无职业且缺乏就业能力的康复人员,没有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社区戒毒工作流程图
办案单位查获吸食、注射毒品(含新型毒品)人员:
1、按有关规定认定吸毒成瘾;
2、与人口信息库、吸毒人员信息库比对,核实相关信息;
3、填写吸毒人员登记表;4依法处置。
下列情形之一:
1、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初次查获,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的生活来源,具备家庭监护条件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育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3、不满十六周岁的;
4、七十周岁以上的;
5、因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
6、其他不适宜强制隔离戒毒。
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办案单位投送到指定的强制隔离戒毒所。1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2经社区戒毒或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3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等其他需要强制隔离戒毒的。
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作出责令社区戒毒的决定,并指定执行地点。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送达本人,并在3日内通知执行地街道乡镇及其家属
执行地街道乡镇:
1、指定人员组成社区戒毒工作小组;
2、与社区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协议书;
3、戒毒人员提出变更戒毒地点请求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审批同意的,办理移交手续。
执行地公安派出所:
1、将社区戒毒人员信息录入吸毒人员数据库,并按时限维护;
2、按要求(第一年6系、第二年4次、第三次2次)对社区戒毒人员定期检测;3对在社 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或严重违反协议戒毒人员设施书面告诫,依法报送强制隔离戒毒。
社区戒毒时间:自戒毒人员到乡镇街道报到之日起计算,期限三年。戒毒形式:1自戒;2参加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3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戒毒治疗;4在戒毒康复场所(见社区康复流程)
社区戒毒人员应遵守的规定:
1、接到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后,七日内到执行地乡镇街道报到。
2、每周主动向社区戒毒工作小组报告戒毒情况,每月向社区戒毒工作小组书面报告一次戒毒情况。
3、主动到公安机关接受定期检测,并随时接受抽查检测。
4、暂时离开社区戒毒地点,提前1—3天向社区戒毒工作小组请假;需要变更社区戒毒地点,提前10日向社区戒毒工作小组报告(符合协议的,戒毒时间连续计算)。
5、社区戒毒期间,经公安机关批准,参加药物维持治疗,不得无故终止治疗。
社区戒毒工作小组职责:
1、落实社区戒毒措施;
2、指定专人对戒毒人员实施监护管理;
3、每周至少与戒毒人员见面一次;
4、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解决生活困难;
5、督促戒毒人员定期检测;
6、对短期外出请假或申请药物维持治疗的,视情给予批准。对需要变更戒毒地点的,在7个工作日之内向街道乡镇报告;
7、对违反协议的行为进行告诫,对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或吸食、注射毒品的,在24小时内向公安机关报告;
8、依据戒毒人员历次检测结果和现实表现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小结和效果评估。
社区戒毒人员违反规定应承担的后果:
1、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或严重违反协议,有下列行为之一:1拒不报告戒毒情况,经公安机关两次书面告诫,拒不改正的;2逃避或者拒绝接受检测三次以上;3擅自离开社区戒毒地点三次以上,或者擅自离开社区戒毒地点累计超过三十天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执行地派出所投送到指定的强制隔离戒毒所。
2、在社区戒毒期间参加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无正当理由脱失7天以上,由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提出意见,并经决定社区戒毒的公安机关同意,取消其治疗资格,治疗时间不计入社区戒毒期限。
社区戒毒工作中的法律责任:
1、公安机关对发现的吸毒人员不予登记,或者对发现的吸毒成瘾人员不依法采取相应的戒毒措施的,对直接责任人依法予以行政处分。
2、在社区戒毒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1未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协议,不落实社区戒毒措施,导致多人继续吸食、注射毒品的;2对戒毒人员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不履行报告和教育义务,或者发现戒毒人员在社区戒毒期间又吸毒而不向公安机关报告,导致严重后果的;3有其他不履行监督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3、街道乡镇以及县劳动保障部门对无职业且缺乏就业能力的戒毒人员,没有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解除社区戒毒
社区戒毒期满,街道乡镇依据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历次评估结果,提出期满解除意见,报社区戒毒执行地公安机关批准,开局解除社区戒毒通知书,通知作出社区戒毒决定的公安机关、戒毒人员及其家属、所在单位、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派出所按时维护戒毒人员数据库信息。
第二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流程图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流程图被责令社区康复、但未报到社区康复人员尿样毒品检查区禁毒机关(公安部门)摸底、排插发现或查获吸食、注射毒品嫌疑人员被责令社区康复、但未报到社区康复人员经区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吸毒成瘾严重乡(镇)人民政府社区戒毒(康复)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领导汇吸毒成瘾由公安机关责令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责令社区康复禁 毒 专 干报组成禁 毒 民 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下设若干帮该小组)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拒绝签署认定为戒断三年以上人 员社区康复期满两次以上不纠正社区康复在社区戒毒期间违 规 告 诫社 区 干 部社区医护人员定 期 访 谈心 理 咨 询行 为 矫 正康 复 治 疗禁 毒 志 愿 者告知权利和义务,签订社区戒毒协议 家 属社区戒毒期满社区戒毒(康复)执行期限届满,解除社区戒毒(康复)决定定期评估、适时调整计划和措施定期检测或抽检美沙酮维持治疗制定针对性戒毒(康复)计划和工作措施
第三篇:社区康复工作知识(模版)
社区康复工作知识
1.什么是康复?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在工作实践中,康复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康复也就是“全面康复”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狭义康复则指医学康复。
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服务。
2.康复的基本途径和主要环节有哪些?
康复的基本途径有机构康复,社区康复,上门服务。机构康复是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较高的专业技术,对残疾人开展身体功能,心理疏导,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康复,一般在综合医院的康复科或专门康复机构(康复医院或康复中心)进行;社区康复主要利用基层社区内的卫生,民政,教育,残联等有关部门和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设施等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康复训练与服务;上门服务是介于机构训练和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之间的一种服务形式,指医疗或康复机构和社区的康复资源,为辖区残疾人提供上门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康复的主要环节包括:确定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初次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进行中期评估→继续康复训练→进行末期评估与总结。3.什么是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础地开展残疾人康复的一项工作。1994年,联合国教课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了一份关于社区康复的意见书,对社区康复做了如下解释:“社区康复是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内的一项战略性计划,其目的是促进所有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以实现机会均等、及其亲友、所在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区康复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残疾人康复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政府领导下,采取社会化工作方式,将社区康复工作融于社区建设规划,纳入相关部门业务范畴,充分调动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文化的资源,以街道、乡镇为实施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的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用品用具以及康复咨询、转介、信息的多种服务。
4.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由于我国残疾人数量大,分布广,经济条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社区康复服务满足残疾人的全部康复需求。“十五”期间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着重解决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提供的康复服务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康复医疗服务主要为残疾人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医疗、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和转诊服务等。
(2)训练指导服务主要包括为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制订训练计划、传授训练方法、指导使用矫形器和制作简易训练器具、评估训练效果。
(3)心理疏导服务通过了解、分析、劝说、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4)知识普及服务为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用品用具服务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选购、租凭、使用指导和维修的服务。
(6)转介服务掌握当地康复资源,根据残疾人在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及用品用具等方
1面不同的康复需求,联系有关机构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做好登记,进行跟踪服务。
5.残联在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残联在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中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社会化工作机制;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逐步建立机构为指导,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服务网络,使残疾人普通得到康复服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总结推广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工作模式;组织技术指导组不断提高训练与服务质量。具体应做好:组织康复需求调查、人员培训、知识普及、社会宣传、督导检查和考核验收;进行转介咨询服务,登记统计;知道肢体、智力、精神、视力、听力语言残疾人康复和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工作;发挥残疾人组织及专门协会在社区康复中的作用,“拾遗补缺”地开展社区康复其他工作。
6.在社区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有哪些步骤?
区、县残联牵头,协调卫生、民政、教育、统计、妇联、计生等部门,负责组织和指导辖区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工作,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入户调查内容、表格填写和统计汇总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街道、乡镇残联组织医务人员、教师、志愿者、残疾人工作者、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人员,深入残疾人家庭进行康复需求调查,掌握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和康复需求等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1)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做好调查前的宣传和发动工作。
(2)制定社区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方案,明确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查目的和对象、调查的方法和程序等。
(3)组建康复需求调查组,培训调查人员。
(4)做好各种表格及调查工具的准备工作。
(5)做好社区有关部门接待及残疾人家访工作。
(6)对调查工作的督促检查和统计汇总。
7.社区康复员具备哪些条件?
社区康复员主要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主任,社区和村卫生站的医务人员,学校教师,民政、教育、计生、妇联等系统的基层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热爱残疾人事业,对残疾人富有爱心。
(2)了解当地康复资源和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
(3)掌握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残疾的识别,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如何提供服务、记录和评估的方法,简单实用训练技能,家庭康复护理,简易康复训练器具的制作及咨询转介等知识。
8.残疾人及其亲友如何参与康复训练?
首先应从感情上对残疾人予以支持和理解,使其感到家庭和亲友的关爱及依恋,并及时引导残疾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如何内疚、焦虑、失望等,帮助增强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因为,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心理状况下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才可能最理想、有效。
由于残疾人亲友最了解残疾人,也是康复训练全过程最忠实、可靠的督促、监护和辅助训练人,因此,应积极配合和参与医学康复人员制定康复目标、进行康复评估、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方式学习与其残疾有关的医学、康复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接受专业的培训指导,以便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技术,在家庭和社区中帮助残疾人进行长期的康复。
残疾人亲友还应学会观察残疾人的一些常见病情及残障变化,在训练中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和向康复人员报告,以避免因某些病情发生变化,却未能及时报告、处理而导致残障程度加重和出现意外,如脑血管病后遗症再次发生脑梗塞或脑出血等。另外,在协助康复人员实施康复训练时,应做
到耐心、细致,既不能急于求成,也应适当调整训练速度,以保证其训练效果。特别要提请注意的是训练中的安全保护措施非常重要,残疾人在家庭使用的专用康复设施一定要牢固,并经康复人员认可,以防止残疾人在训练时摔倒和发生意外。
9.什么是盲人行走训练?
盲人行走训练是康复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训练盲人依靠听力、借助辅助工具学会独立行走。盲人借助的辅助工具主要有盲杖和导盲犬,其中,使用盲杖最为普遍。
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多次举办过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师培训班,为盲人回归社会,实现“平等·参与·共享”创造了条件。
10.训练盲人使用盲—行走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1)选择盲杖
盲人独立行走要依靠听力和和盲杖,因此,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使用的盲杖至关重要。标准的颜色为白色,手柄下方10厘米处有红色标志;既盲又聋的人,应使用红白相间的盲杖。
(2)正确握杖
根据自己的习惯,可选用右手或左手持杖,将拇指放在杖的里面,食指延伸贴在盲杖上,其他三个指头在杖的下面弯曲,轻松握住。
(3)盲杖的位置
将盲杖放在身体的正前方距脚尖约1米的地面上。
(4)手腕动作
持杖行走时,将肘部稍微弯曲近身体。握杖的手最好保持在身体前方的正中央,这样可以使走的方向正直。要用手腕控制盲杖左右摆动,使盲杖的下端在身体前方左右均匀移动,不要移动整个手臂。
(5)摆动幅度
行走时,盲杖在地面上左右轻轻摆动,摆动的幅度,要比身体略宽些,以确保前方路面没有障碍物。盲杖的下端不可从一面跳向另一面,而应在地面上划动,否则容易漏掉地面上的障碍物。
(6)协调步伐
盲杖向左摆动时,要迈出右脚,反之,盲杖向右摆动时,要迈出左脚。
(7)如何识别和绕开障碍物
识别盲杖碰到的障碍物,应用另一只手顺着盲杖轻轻滑下,直到触摸到物体;如要绕过障碍物,应先用盲杖探出一条可以行走的路。上下楼梯时,可先用盲杖下端敲击台阶边缘和探察台阶的高度、宽度,然后再行走、沿草地、篱笆、墙壁边缘行走时,要先用盲杖触其边沿或壁,然后反复摆动,探出道路,便可行走。
第四篇: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详解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详解
[作者:怀远司法网转贴自:怀远司法网
一、收到法律文书或矫正对象报到。
1、法院应告知矫正对象必须在判决书生效起7 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并向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寄送判决书,抄送司法所
2、矫正对象应当在法律文书生效起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
3、司法所在收到法院寄送法律文书起7日内要求矫正对象本人到司法所报到。
二、接收登记。
当矫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时,司法所应当首先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犯罪情况、生活、工作情况、家庭经济状况情况,联系方式及今后的工作打算,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填写好《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输入《社区矫正对象花名册》,纳入管理。
三、建立档案。
根据社区矫正工作有关要求,给每一位矫正对象建立个人矫正工作档案,档案内初步内容有:
1、社区矫正对象刑事判决书及相关法律文书
2、《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
3、《社区矫正宣告书》
4、《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
5、《社区矫正监护协议书》
6、《社区矫正方案》
7、《社区矫正情况记载簿》
8、《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簿》
9、《社区矫正对象须知》
四、第一次宣告。
对矫正对象的第一次报到后(或者公安把矫正工作移交之后)的宣告工作尤其重要,通过宣告及谈话我们可以了解矫对象对犯罪的认罪态度,以及今后接受矫正工作的服罪态度,而且通过宣告及谈话,可以促进矫正对象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配合矫正机构开展工作。所以,宣告工作做的好不好,直接影响今后矫正期内的工作。宣告工作可以在司法所、管理处或村办公室中进行。
l、对矫正对象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使矫正对象明确需接受司法所和派出所的共同管理,以及其接受教育改造的矫正期,遵守所执行刑罚类别对应的法律法规。
2、谈话教育(个别教育),告知矫正对象需遵守矫正工作中的各项规定。如思想且汇报,参加学习教育,公益劳动,同时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思想动态等。
3、确定每个矫正对象的管理人员,包括司法员和民警、村责任人、监护人员,同时告知矫正对象平时的日常管理具体负责人,相互保持日常联系。
4、签订帮教协议。
5、签订监护协议。
五、制订矫正方案
通过与矫正对象的第一次宣告、谈话教育,对矫正对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矫正对象个人情况,同时结合矫正工作的常规性工作,制订矫正对象个人矫正方案,进行个案矫正。因五种矫正对象犯罪原因不同,刑罚种类不同,生活、工作情况不同,各自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等,在日常矫正工作中,应做到“以人为本,因人施矫”。在具体矫正方案的制订实施中,要按照矫正工作要求,既要落实常规性的矫正内容,又要区别对待,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相应的矫正方案,做到因人制宜,“一人一案”。矫正方案的制订,可以在接管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1)根据矫正对象的服罪态度,确定管理的级别。在第一次宣告工作中,我们对每名矫正对象的服刑态度有了初步认识,一般,在开始的时候定为普管。(2)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犯罪情况及刑罚种类不同,加强相关法律知识,落实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如对犯交通肇事罪,进行交通法规学习;对犯故意伤害罪,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方面的学习,等等。同时,因刑罚种类不同,遵守的规定有所不同,必须在矫正措施中予以明确,严格遵守。(3)根据矫正对象身体素质的不同,在管理措施上区别对待。年老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尤其保外就医的,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集体活动,平时以采用电话汇报,进行个别教育为主。(4)对属于在校学生的矫正对象,为不影响学业,同时也为减少负面影响,在管理上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社区矫正组织进行协助。(5)对每一名矫正对象落实相应的监管人员。在监管人员的落实上,要有利于帮助、教育改造矫正对象,尤其在村责任人(帮教人)的确定上应更加慎重,防止产生反面作用。(6)对症下药是治病救人最有效的办法,社区矫正工作也一样。在矫正方案的制定中应找准矫正对象的心理症结、心理障碍,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正,对症下药。此外,在实施矫正个案时,应注重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适时调整,确保矫正实效.六、日常管理。
1、每月思想汇报。矫正对象应把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思想认识等每月一次总结,及时向司法所汇报,一般采用书面形式。
2、每月学习。集中学习教育不少于2小时,每一次学习情况都要记录到《集体教育记载簿》中。
3、每月公益劳动。劳动时间不少于2个工作日,根据矫正对象的劳动情况评定劳动成绩,并记录到《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簿》中。
4、每月考核一次,填写好相关考核表:
(1)《社区矫正对象加(扣)分审批单》;
(2)《社区矫正对象加(扣)分情况一览表》;
(3)《社区矫正对象月度考核评议审批表》;
(4)《社区矫正对象月度考核评议情况登记表》;
5、外出请假的矫正对象应在7日前向司法所申请,由矫正对象填写《社区矫正对象外出请假申请审批表》。司法所出面进行申批,批准的,下发《社区矫正对象准假通知书》,并做好《社区矫正对象外出请假登记簿》记录。
6、矫正对象迁居的,应提前向司法所申请。矫正对象个人填写《社区矫正对象迁居审批表》,由司法所负责审批工作,获准的,及时与迁居地司法所或公安部门联系,发出《社区矫正对象人户口分离联系单》,并提供相应的矫正对象个人档案资料,由当地司法所或公安派出所就地管理,迁出地司法所做好登记,记人《社区矫正对象迁居登记簿》。
7、做好《社区矫正记载簿》的记录。《社区矫正记载簿》主要用于日常管理记录,包括矫正对象报到,每月思想汇报,参加教育学野、公益劳动情况,请销假,个别教育和帮困解难情况,矫正对象在矫正期内出现的违规违纪和受到的奖惩情况,司法所要及时做好记录,对矫正对象的“月考核,季小结,每年一次综合评定”。以下一些日常工作,可以结合到《社区矫正记载簿》中,不再另行记录,包括《社区矫正对象汇报记录簿》、《社区矫正工作者走访登记簿》、《监护人情况反馈登记簿》、《社区矫正对象月度考核表》和《社区矫正对象年(季)度考核表》。
8、对改造积极,或违规严重的矫正对象实施奖惩。由司法所提请审批表(《社区矫正对象奖惩审批表》),获准后下发《社区矫正对象奖励通知书》或《社区矫正对象处罚通知书》。
(1)奖励:改造积极分子、减刑和暂予监外执行决定假释。
(2)惩处:警告、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9、特殊情况处理。
(1)对在矫正期内擅自外出下落不明或脱逃的矫正对象,由公安部追查,查明情况,作出相应处理。记录到《社区矫正对象脱逃,下落不明情况登记簿》。
(2)社区矫正对象因被发现漏罪、再犯新罪被收押或者死亡的,社区矫正自然终止。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会同公安机关通报原判决(裁定)人民法院和原关押监狱、看守所、拘役所。做好《社区矫正对象脱逃、下落不明及死亡情况登记表》记录。
七、期满鉴定工作
1、司法所应提前1个月通知矫正对象提交解矫申请报告。
2、在司法所的主持下,召开由司法员、民警、村责任人、监护人等管理人员参加的会议,对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的表现情况作出评价,提出合议意见,填写《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合议表》。
3、根据矫正对象日常表现,违规情况,以及对矫正对象的期满合议情况,由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作出是否同意解除社区矫正的鉴定,即《社区矫正对象期满鉴定表》。
八、办理撤监手续、期满宣告
1、由公安出面办理撤监审批手续。矫正对象从公安派出所领取《监改对象执行期满鉴定表》,按照表中要求,先自我鉴定,在由帮教小组、村和司法所作出评定,最后由公安派出所提交审批。
2、由司法所出面进行期满宣告。矫正对象期满之日,司法所应当会同派出所向矫正对象宣布《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并分别情况发给《解除管制通知书》、《缓刑考验期满通知书》、《假释考验期满通知书》、《恢复政治权利通知书》。对暂于监外执行情况消失的,由原关押单位作出处理。
3、矫正对象期满后,落实归正人员的帮教措施。
九、存档
矫正对象的个人档案按规定进行保存,保存时间一般为15年。
第五篇: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详解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详解
一、收到法律文书或矫正对象报到。
1、法院应告知矫正对象必须在判决书生效起7 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并向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寄送判决书,抄送司法所
2、矫正对象应当在法律文书生效起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
3、司法所在收到法院寄送法律文书起7日内要求矫正对象本人到司法所报到。
二、接收登记。
当矫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时,司法所应当首先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犯罪情况、生活、工作情况、家庭经济状况情况,联系方式及今后的工作打算,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 础。同时,填写好《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输入《社区矫正对象花名册》,纳入管理。
三、建立档案。
根据社区矫正工作有关要求,给每一位矫正对象建立个人矫正工作档案,档案内初步 内容有:
1、社区矫正对象刑事判决书及相关法律文书
2、《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
3、《社区矫正宣告书》
4、《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
5、《社区矫正监护协议书》
6、《社区矫正方案》
7、《社区矫正情况记载簿》
8、《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簿》
9、《社区矫正对象须知》
四、第一次宣告。
对矫正对象的第一次报到后(或者公安把矫正工作移交之后)的宣告工作尤其重要,通过宣告及谈话我们可以了解矫对象对犯罪的认罪态度,以及今后接受矫正工作的服罪态度,而且通过宣告及谈话,可以促进矫正对象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配合矫正机构开展工作。
所以,宣告工作做的好不好,直接影响今后矫正期内的工作。宣告工作可以在司法所、管理处或村办公室中进行。l、对矫正对象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使矫正对象明确需接受司法所和派出所的共同管理,以及其接受教育改造的矫正期,遵守所执行刑罚类别对应的法律法规。
2、谈话教育(个别教育),告知矫正对象需遵守矫正工作中的各项规定。如思想且汇报,参加学习教育,公益劳动,同时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思想动态等。
3、确定每个矫正对象的管理人员,包括司法员和民警、村责任人、监护人员,同时告知矫正对象平时的日常管理具体负责人,相互保持日常联系。
4、签订帮教协议。
5、签订监护协议。
五、制订矫正方案
通过与矫正对象的第一次宣告、谈话教育,对矫正对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矫正对象个人情况,同时结合矫正工作的常规性工作,制订矫正对象个人矫正方案,进行个案矫正。因五种矫正对象犯罪原因不同,刑罚种类不同,生活工作情况不同,各自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等,在日常矫正工中,应做到“以人为本,因人施矫”。在具体矫正方案的制订实施中,要按照矫正工作要求,既要落实常规性的矫正内容,又要区别对待,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相应的矫正方案,做到因人制宜,“一人一案”。矫正方案的制订,可以在接管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
(1)根据矫正对象的服罪态度,确定管理的级别。在第一次宣告工作中,我们对每名矫正对象的服刑态度有了初步认识,一般,在开始的时候定为普管。
(2)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犯罪情况及刑罚种类不同,加强相关法律知识,落实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如对犯交通肇事罪,进行交通法规学习;对犯故意伤害罪,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方面的学习,等等。同时,因刑罚种类不同,遵守的规定有所不同,必须在矫正措施中予以明确,严格遵守。
(3)根据矫正对象身体素质的不同,在管理措施上区别对待。年老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尤其保外就医的,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集体活动,平时以采用电话汇报,进行个别教育为主。
(4)对属于在校学生的矫正对象,为不影响学业,同时也为减少负面影响,在管理上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社区矫正组织进行协助。(5)对每一名矫正对象落实相应的监管人员。在监管人员的落实上,要有利于帮助、教育改造矫正对象,尤其在村责任人(帮教人)的确定上应更加慎重,防止产生反面作用。(6)对症下药是治病救人最有效的办法,社区矫正工作也一样。在矫正方案的制定中应找准矫正对象的心理症结、心理障碍,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正,对症下药。此外,在实施矫正个案时,应注重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适时调整,确保矫正实效.六、日常管理。
1、每月思想汇报。矫正对象应把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思想认识等每月一次总结,及时向司法所汇报,一般采用书面形式。
2、每月学习。集中学习教育不少于2小时,每一次学习情况都要记录到《集体教育记载簿》中。
3、每月公益劳动。劳动时间不少于2个工作日,根据矫正对象的劳动情况评定劳动成绩,并记录到《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簿》中。
4、每月考核一次,填写好相关考核表:(1)《社区矫正对象加(扣)分审批单》;(2)《社区矫正对象加(扣)分情况一览表》;(3)《社区矫正对象月度考核评议审批表》;(4)《社区矫正对象月度考核评议情况登记表》;
5、外出请假的矫正对象应在7日前向司法所申请,由矫正对象填写《社区矫正对象外出请假申请审批表》。司法所出面进行申批,批准的,下发《社区矫正对象准假通知书》,并做好《社区矫正对象外出请假登记簿》记录。
6、矫正对象迁居的,应提前向司法所申请。矫正对象个人填写《社区矫正对象迁居审批表》,由司法所负责审批工作,获准的,及时与迁居地司法所或公安部门联系,发出《社区矫正对象人户口分离联系单》,并提供相应的矫正对象个人档案资料,由当地司法所或公安派出所就地管理,迁出地司法所做好登记,记人《社区矫正对象迁居登记簿》。
7、做好《社区矫正记载簿》的记录。《社区矫正记载簿》主要用于日常管理记录,包括矫正对象报到,每月思想汇报,参加教育学野、公益劳动情况,请销假,个别教育和帮困解难情况,矫正对象在矫正期内出现的违规违纪和受到的奖惩情况,司法所要及时做好记录,对矫正对象的“月考核,季小结,每年一次综合评定”。以下一些日常工作,可以结合到《社区矫正记载簿》中,不再另行记录,包括《社区矫正对象汇报记录簿》、《社区矫正工作者走访登记簿》《监护人情况反馈登记簿》、《社区矫正对象月度考核表》《社区矫正对象年(季)度考核表》。
8、对改造积极,或违规严重的矫正对象实施奖惩。由司法所提请审批表(《社区矫正对象奖惩审批表》),获准后下发《社区矫正对象奖励通知书》或《社区矫正对象处罚通知书》。(1)奖励:改造积极分子、减刑和暂予监外执行决定假释。(2)惩处:警告、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9、特殊情况处理。
3(1)对在矫正期内擅自外出下落不明或脱逃的矫正对象,由公安部追查,查明情况,作出相应处理。记录到《社区矫正对象脱逃,下落不明情况登记簿》。
(2)社区矫正对象因被发现漏罪、再犯新罪被收押或者死亡的,社区矫正自然终止。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会同公安机关通报原判决(裁定)人民法院和原关押监狱、看守所、拘役所。做好《社区矫正对象脱逃、下落不明及死亡情况登记表》记录。
七、期满鉴定工作
1、司法所应提前1个月通知矫正对象提交解矫申请报告。
2、在司法所的主持下,召开由司法员、民警、村责任人、监护人等管理人员参加的会议,对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的表现情况作出评价,提出合议意见,填写《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合议表》。
3、根据矫正对象日常表现,违规情况,以及对矫正对象的期满合议情况,由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作出是否同意解除社区矫正的鉴定,即《社区矫正对象期满鉴定表》。
八、办理撤监手续、期满宣告
1、由公安出面办理撤监审批手续。矫正对象从公安派出所领取《监改对象执行期满鉴定表》,按照表中要求,先自我鉴定,在由帮教小组、村和司法所作出评定,最后由公安派出所提交审批。
2、由司法所出面进行期满宣告。矫正对象期满之日,司法所应当会同派出所向矫正对象宣布《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并分别情况发给《解除管制通知书》、《缓刑考验期满通知书》、《假释考验期满通知书》、《恢复政治权利通知书》。对暂于监外执行情况消失的,由原关押单位作出处理。
3、矫正对象期满后,落实归正人员的帮教措施。
九、存档
矫正对象的个人档案按规定进行保存,保存时间一般为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