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

时间:2019-05-12 17:5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

历史第10、11课总结

第十课

1蒙古各部统一的历史背景或原因(两点,课本47页)

2蒙古统一的时间及人物(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被拥立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元太祖)

3蒙古灭西夏与金(1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求援,金拒绝支援。1227年西夏灭亡。2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此后蒙古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经常,1234年蒙古灭金。3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形成对峙局面,双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四十多年。)4元朝的统一(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提出“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大都是今天的北京,他被尊称为元世祖。)

5忽必烈采取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见课本49页问题思考)

6南宋的灭亡(1276年元朝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的统一。)7元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唐末以来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的疆域轮廓。)

8元朝统一战争是正义的还是文天祥抗元是正义的?(1元朝统一全国无论从整个中国历史还是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来看。都应加以肯定,虽然统一的过程都伴随着不断的边境冲突和民族征服战争。使得中原农业文明受到沉重的打击和破坏。但与此同时,蒙古族又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起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个发展做出了贡献。2而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符合人民的利益是正义行为。他在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纪念。因此,肯定文天祥抗元也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两者角度不同。)

9如何正确评价成吉思汗(毛泽东曾经评价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惋惜成吉思汗只懂武功,而不知文治。成吉思汗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战略家,他的军事扩张,推动了蒙古部族的统一;但是他又过于崇尚武力,在占领大片土地之后大肆屠杀,也没有能够主观的去推动社会生产力、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是用游牧部落的模式去统治这些领土,客观上又阻止了社会的发展)

第十一课

1元朝政权的性质(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的疆域范围(元朝的四至,北至阴山、南至海表、东至辽左、西至流沙。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

3元朝的地位(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4元朝中央制度(元朝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事物、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5元朝地方制度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河北设为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方除了土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有十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续前朝的制度设立路府州县。)6设立行省制度的目的?(为了有效地管理辽阔的疆域,实现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7行省制的作用(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下得到了保证。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8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的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9元朝对边疆管理的方法(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

10元对台湾的管理(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立的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11元对台湾管理的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国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2元对西藏的管理(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时就开始对西藏地区用兵和招降2后来蒙古贵族代表和吐蕃的上层政教代表共同协议,吐蕃各地归附于蒙古。3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立驿站。4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13元对西藏管理的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4元朝的四等人制度(元朝将全国居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四等人在政治经济法律上是不平等的,这种民族歧视政策引发的社会动荡,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5对比历史上的地方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第十一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

第十一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学习目标】

1.流行的穿着大办、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

2.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学习重点】宋代服饰

【学习难点】宋代瓦子的产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㈠.阅读教材61页-63页,第一标题“衣食住行等风俗的变化”认真回答问题

1.北宋初年,崇尚____________。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饰精美华丽。受________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南宋有的学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的陋习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____________ 越来越严重。

3.那时的饮食相当丰富。________城里的食品有二百多种,________上的小吃很多,夏季还有冷饮。北宋的肉食中以________为多,南方人吃________ 多。

4.宋代农村百姓的住房多为________。城市平民的住房,平面多为长方形,屋顶以____或___覆盖。稍讲究些的外建门屋,内为________。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宏丽。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院。

5.宋朝缺____,人们多用_____车,也有___车。达官贵人出门 已很普遍,士大夫一般骑驴、骡。那时的交通 比较发达,供住宿的________很多。

㈡.阅读教材,63页-64页第二标题“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完成练习

1.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________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________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________。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________”。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

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________为元旦,最受重 1

七年级历史

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________贴________。饮酒唱歌至天明,称为________。

二、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1、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

2、想一想,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展示提升、深度研习

小组做关于本节课两宋的衣食住行特点的表格

四、重点点拨、完善提升

宋朝人的衣食特点,分析两宋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五、反馈训练、巩固提高

1.北宋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但经过五十多年的战乱,北宋初年经济凋敝,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风俗的记录,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A.丝绸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服原料 B.B.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

C.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的限制 D.普通 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里曾把“三寸金莲”作为衡量女性美丽的一个重要标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就因有一双大脚而受尽嘲笑。请据此回答2-3题

七年级历史

2.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当时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反映出()

A.当时妇女以小脚为美 B.妇女缠足可以不用下地干活 C.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 D.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3.猪肉是今天我国消费者最喜欢的肉类产品,因为猪肉所含氨基酸的构成比例接近人体需要,属于优质蛋白质,易被人体充分吸收。北宋肉食以下列哪种肉为最多()

A.狗肉 B.羊肉 C.猪肉 D.马肉

4.下列关于宋代的衣食住行中的“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北宋东京夜市小吃丰富,有二百多种

B.B.宋代 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C.南宋时期的南方人吃牛肉较多 D.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5.下列关于宋代人民居住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A.宋代农村百姓住房多为低矮的瓦房 B.B.宋代富裕人家多住两层楼房

C.城市平民住房多为正方形________ D.宋代贵族官僚住宅宏丽 6.在宋代时期的东京,如果你想去城内的娱乐场所应该去()A.瓦子 B.肆子 C.勾栏 D.邸店

7.瓦子在宋代大兴,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城市生活、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是因为()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8.北宋初期,东京一位居民热情地接待来东京赶考的朋友,他请朋友游玩时,不可能办到的是()

A.到城里品尝冷饮 B.在酒店使用交子支付酒钱 C.安排朋友在邸店住宿 D.在瓦子里观看踢球表演

9.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下列关于宋代的节日习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宋代中秋节最受重视 B.宋代有贴桃符的习俗

C.宋代有“守岁”的习俗 D.今天的传统节日宋代大多都有 10.宋诗“邸店如云屯”中的“邸店”指的是(________)

七年级历史

A.饭店 B.驿馆 C.旅店 D.商店 11.下列哪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植树节

12.两宋时期,达官贵人出行时所用的交通工具通常是()A.马车 B.牛车 C.船________D.轿子 13.判断改错题

某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下面这段文字是对其中几个场景的描述,请找出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北宋年间,一位出身贫寒的穷苦书生在十载寒窗后准备进京赶考。临行前,他的母亲亲手为他缝制了一件蓝布长衫,准备了干粮、马匹送他出发,盼望他早日及第。因为旅店稀少,他一路风餐露宿来到了临安。毕竟是天子脚下,京城的繁华让他大开眼界:鱼店的生意很红火,食客不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货物品种齐全。

⑴.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后反思】

第三篇:中国 音乐 史 第九课 第十课 第十一课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题名称:第九课 西洋音乐传入和学堂乐歌兴起

第十课 沈心工 李叔同对音乐的影响

第十一课

音乐赏析

二、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学习必备知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一体化)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运用与这一学科相关的音响资料或历史资料来完善幼儿园教学工作。

3素质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声乐、钢琴、舞蹈等表演学科。

三、设计意图或教材处理:

了解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对“新音乐”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

五、教学难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

六、教学课型: 理论课

七、教学课时:6

八、教学方式: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把知识点、技能点细化为项目,体现教学做合一)第一节 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前后,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传入中国,西洋近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我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学堂乐歌”在我国各地兴起。“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中的新事物,它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供了西洋音乐的技术、体裁和形式,对于“新音乐”的发展具有启蒙意义。第二节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1 西洋音乐的传入

背景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进程,基督教的传入已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不仅如此,欧洲侨民也纷纷移居我国,各地教会学校不断兴办,从客观上起到了强制性地传播西洋音乐作用。

内容

在宗教的传播中,吟唱赞美诗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因此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在社交活动中和音乐小品包括一些初级钢琴的作品随之传入我国。在乐谱方面,主要有不同时期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们编印出版的各种宗教“圣诗谱”。

欧洲乐器和器乐作品的大量传入是在20世纪前后,在此基础上我国出现了用西洋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如管弦乐队、军乐队。

本世纪初,簧风琴开始在我国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出现了专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

这一时期,钢琴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并在一些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某些私人的教学中使用,并出现了钢琴谱;

我国学校教育中也开始注意了对中西音乐的学习。

如1900年南京两江师范学校开办就聘请了日本教师教授音乐课; 1903年,清朝政府对在刚刚兴起的“新式学堂”中设置“乐歌”一课予以认可;

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入了“随意科”;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实施细则》中规定了中学开设“乐歌”一课,每周一学时,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作为音乐传播媒介的手摇腊筒唱机也传入我国。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音乐社团,如1914年前后,曾志忞等人曾在北京创办“中西音乐会”;1916年,“北京大学音乐团”(1919年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会长蔡元培,会员共有三十多人。“北大音乐研究会”于1920年在北大创刊《音乐杂志》,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音乐杂志,它为“五·四”以后新式音乐社团期刊的大量出现和发行提供了先例。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出现由中国人或外国人举办的“音乐会”,我国的音乐家也开始学习欧洲的作曲理论并进行创作的尝试。

近代西洋音乐的传入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 它向我国介绍了西洋音乐的理论、体裁,扩大了中国人民的音乐视野,② 我国的音乐家学习和运用了西洋音乐理论和技术,在发掘整理我国丰富民间音乐宝藏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许多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的优秀作品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从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2 “学堂乐歌”的兴起

背景

19世纪末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瓜分日益加剧。中日“甲午战争”惨痛失败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促使了我国知识分子觉醒。他们提出了“抵御外侮”、“进行改革”、“救亡图存”、“力图自强”等口号。“戊戍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极力鼓吹音乐对鼓舞士气以及进行启蒙教育的重大作用,并积极提倡设立唱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当时,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一部分留学生把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的流行歌曲曲调,填上新词,编成大批新歌曲在国内各“新式学堂”中教唱,这种形式被人们称之为“乐歌课”。西洋音乐的各种演唱形式,如“进行曲”、“少年儿童歌曲”、“舞蹈游戏歌曲”、“摇篮曲”等由此时传进我国,独唱、重唱、齐唱和简单的合唱也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掌握。不仅如此,在国内及日本,唱歌书也陆续得到刊行。“学堂乐歌”是后来音乐界对这些在“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课及所唱歌曲的称呼。

内容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化,多以“反帝”、“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思想为主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如《中国男儿》、《何日醒》、《惟我同胞》、《抵制美约》、《国耻》、《劝用国货》、《黄河》、《扬子江》、《十八省地理历史歌》等,宣传了爱国思想,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学堂乐歌”中还有一部分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歌曲,如《女子体操》、《缠足苦》、《勉女权歌》等。同盟会女英雄秋谨(1875——1907)曾写过很多诗文和弹词《精卫石》等来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她还利用“学堂乐歌”宣传革命,所填词乐歌《勉女权歌》用“简谱”刊印在她主编的《中国女报》第 2期(1907年2月)上。这首歌号召妇女勇敢地摆脱封建压迫的精神枷锁,投身到社会革命中去。并希望妇女们要为“恢复江山劳素手”,在当时曾起到了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在“学堂乐歌”中,有一首号召“少年努力咸自爱”,“近学日本远欧美”的歌曲——《勉学》,这首歌曲号召青年学生要发奋学习来挽救祖国危机。我国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丰子恺先生曾在《艺术趣味》一书回忆他在学校读书时演唱此歌的情形说:

“我们学唱歌,正在清朝末年,四方多难,人心**的时候,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和我们讲解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你们倘不再努力用功,不久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泪来。我们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们唱到„东亚大陆将沉没‟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

“学堂乐歌”中还有一部分热情赞扬“辛亥革命”的歌曲。如1912年刊印的《共和国民唱歌集》中就有《光复纪念》、《女革命军》、《庆祝共和》、《共和国民》、《爱国歌》等。其中的《光复纪念》是一首具有叙事性歌曲,作品叙述了1911年10月10日(农历是8月19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时的情景。

“学堂乐歌”中也有一些宣传封建思想和鼓吹“君主立宪”的作品,如《忠君》、《尊孔》、《颂立宪》等。可见“学堂乐歌”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世纪交替时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但“学堂乐歌”主流是积极、进步的,应该给予肯定。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对我国的“新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学堂乐歌”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裁,使许多新体裁和音调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接受,并逐渐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的构成因素,对我国“新音乐”的出现具有“启蒙”意义。

通过“学堂乐歌”的传唱,群众歌咏方式成为中国人民音乐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学堂乐歌”还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发挥着战斗作用。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淑同等音乐家。此外,象曾志忞、李华萱等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1 沈心工人物简介

沈心工学堂乐歌作品的内容可分三类:

儿童歌曲:《兵操》、《竹马》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等;

自己的作:《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黄河》等。其中的《黄河》,以中华民族形象的象征——“黄河”为题材,进行曲的曲调雄壮、豪迈,给人以战胜敌人之后凯旋而归之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2 李叔同人物简介

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如他在1905年所写的《祖国歌》就是一例。

大部分作品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抒情歌曲,这些歌曲文词秀丽、富于韵味,在当时是一位很有修养和造诣的艺术家。所选配的《春景》、《送别》、《西湖》等受到当时知识青年的喜爱和欢迎。

除填词外,他还进行了不少创作的尝试,现存有《春游》、《早秋》和《隋堤柳》片断等。其中以《春游》一曲较为突出。作品欣赏: 1《中国男儿》 2《勉女权歌》 3《勉学》 4《光复纪念》 5《竹马》 6《革命军》 7《黄河》 8《竹马》 9《革命军》 10《黄河》 11《祖国歌》 12《春游》

图片欣赏: 1 沈心工画像

2 沈心工的《民国唱歌集》 3 李叔同画像 作业: 名词: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 2 简述西洋音乐传入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 3 简述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十、说明:(特色或反思等)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教学设计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回顾并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学生:韩非子

教师:那么主张改革和法治的韩非子“受到了哪个国家君主的赏识呢?” 学生:秦国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战国末期的秦国又有怎样的发展。多媒体展示秦始皇的画像以及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 教师: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面这幅画像是秦国的一位君主,同学们能猜到他是谁吗? 学生:嬴政

教师:对,他就是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纷战并建立了统一的秦王嬴政。大家来看看著名的诗人李白是如何描写他的。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教师:看看李白把秦始皇描写得多么威风啊!大家看到诗句中的“六合”二字,有同学知道“六”这个数字代表什么吗?

学生:战国时期除了秦国以外的六个诸侯国。

教师:回答的很对。李白这两句诗描写的就是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实现天下统一的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段历史。

教师:同学们,在战国后期六国联合对抗秦国,在这样“全民抗秦”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是秦国能实现统一天下的重任呢?

学生可结合前面课文学习到的有关“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或者“法家思想发展”的内容分析原因,也可以结合“春秋战国的纷争”中提到的战争使人民遭受损失,所以人们渴望结束战争、天下太平等来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秦国统一的历史条件有:1.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2.长平之战,其他六国的力量被削弱了;3.秦国国君重用人才,礼贤下士;4.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方针;5.统一大业顺应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的潮流。

教师:秦国花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那么秦始皇是怎样守业的呢?

教师:同学们看到示意图上处在最高处的人是嬴政,他是国家权力最大的统治者,他还给自己的身份创立了一个新名称,叫做“皇帝”。那么他仅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怎么统治全国呢?他在宫中设置了哪些主要官员辅助他呢?分别起着什么作用呢

学生: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教师:回答得很好。那么中央政府的事务有官员帮忙处理了,但是秦朝疆域辽阔,那么多土地和人口谁来管理呢?

学生:秦朝在地方上设置了许多郡县,有郡守和县令来管理。

教师:你说的很好。我们通过这幅示意图就能看出,地方上的官员听命于中央,中央政府的官员又要听命于皇帝,由此皇帝就能总览各项大权。他一个人发令,全国都要听命。我们把这种秦始皇开创的政治制度称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同学们看看,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多聪明啊!大家知道这种制度在我们国家一直用到什么时候才结束吗? 学生:清朝。

教师:不错,我们中国一直沿用这种政治制度,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持续了两千多年,它的生命力够强了吧!

教师:好了,我们已经了解到秦朝是怎样维护统一、巩固统治的,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个秦朝的疆域究竟有多宽广。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描述一下秦朝当时的领土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看,最远到达了哪里?

学生: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

教师:很好。同学们可以试试闭上眼镜来回忆秦朝疆域图,咱们可以猜想到,当时古人对大海还是知之甚少,所以东边和南边的领土就以海为界,北边以防御匈奴的长城为界,我们只要着重来记西边的边界----“陇西”这个词。这么壮丽的江山,我们可以想象秦始皇坐拥天下是多么地得意,他相信秦帝国可以传给他的子子孙孙,从二世乃至万世,可是历史真能如他所愿吗?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有关秦朝历史的第三幕“帝国崩溃”。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今天所学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本课要点知识。

随堂测验

教师:学完这课,我们来检验大家学习的效果如何吧。多媒体展示随堂测验。

能力提升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合》这一课,不知道秦始皇嬴政到底给同学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大家都来议一议,秦始皇到底有什么功绩又有什么过失呢?(如果时间不够,就把评价秦始皇的问题作为课后探究题留给学生。)焚书坑儒

 目的是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巩固秦的统治,出发点很好,但是手段极其残暴,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百家争鸣”局面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使古代文化遭受了巨大损失。这是我们应该批判的!!

第五篇:永威模式历史下册第十一课

第11课 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导入板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 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

(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理解并背诵宋朝的服饰变化及瓦子。

三、自学指导

同学们,请认真默读课文P61——64,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画出要点。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 回答。

1. 宋代的衣食住行等习俗有哪些变化?

2. 什么叫“瓦子”?什么“勾栏”?瓦子里有哪些活动? 3。宋代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宋代人是怎样过元旦的?

四、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五、后教

过渡:本课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介绍了宋代的社会风貌。板书:物质生活:衣食住行

(一)讨论第1题

要点:衣:1。由北宋初的简朴到末年的奢侈。2。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3。宋朝出现妇女缠足的陋俗。食:饮食相当丰富。东京城里有二百多种食品,有夜市,夏季有冷饮;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方人多吃鱼,临安城内外有许多家鱼店。住:百姓多住茅屋;稍富住茅屋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多住四合院;贵族官员多有私宅或园林。

行:1。普通人多用牛车或驴车,达官贵人多乘轿。2。交通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过渡:宋代出现了专门的文化娱乐市场“瓦子”。板书:瓦子

(二)讨论第2题

要点:1。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2。瓦子中有文艺体育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活动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过渡: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宋朝有哪些节庆风俗流传至今? 板书:传统节日

要点: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提问:宋朝人是怎样过元旦的?

(三)小结本课主要内容。

六、当堂训练:

1、现在对这些思考题的答案明确的同学请举手。下面大家对照思考题进行记忆。(自背、互背)

2、合上课本做《基础训练》

下载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历史总结

    工作总结梁婉莉2011年7月 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四有一代新......

    第十一课 危房改造

    第十一课危房改造 学习目标 学会读写与危房改造相关的字词,了解危房评定、补助和申请流程等知识。 ●学习内容 ◆读与写 wēixiǎnpíngdìngjíbiãzhěngtǐchāichúzhîn......

    第十一课皮影

    第十一课《皮影》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看皮影戏、欣赏皮影作品,了解皮影作品,了解皮影这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 2、技能目标: 尝试运用明胶片或纸板设计制作造......

    2018党课第十一课

    第十一章 1、【单选题】 ( )是参加党的最基本的要求。 A、年满十八岁 B、交纳党费 C、年满十六岁 D、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 正确答案:D 易错率:38.57% 知识点:党员标准 2、【单选......

    第十一课 趣味[精选]

    第十一課 趣味 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本课重点详解单词,能做到熟练的听、说、读、写、译; 2、掌握本课文法和句型,能灵活运用文法和句型造句; 3、用自己......

    第十一课 财富

    第十一课 财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自学并掌握好本课的重点词语词语,达到能灵活用词语的程度。 (2)通过自读课文,使每个学生能熟练地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进一步掌......

    七年级历史课外活动总结

    砚山县民族中学七年级历史课外活动总结 一、活动的总体设想 过去的一个学期,历史教研组以学校和教务处的计划为指导,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活......

    七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七年级历史教学总结15篇 七年级历史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6)班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