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英语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龙江县头站乡中心学校 负责人:王晓伟
摘要:以现代心理语言学为理论来源,以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为理论指导,以卡洛的语言信息加工模式为理论依据。对外来信息的辨认,加工和获取需动用人脑中原有的信息,同时也爱到认知活动的目的、计划、策略等因素的监控和影响。认真分析学生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结果以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和结果以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学习过程八阶段是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诠释,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课题名称:英语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 课题编号:QJHX125--029
1、课题背景及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西方,在中国属于外来的名字单元。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国大规模兴起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说起小组合作学习搞教育的人都能说出几条来,把它做为课题研究的也不在少数。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普及性。我们小组也确定《英语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行为。
2、理论依据及意义
加涅在他的学习理论中采用层级分析法,认真地分析了学生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结果以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提出了学习过程“八阶段”、学习结果“五种类”和教学过程“八阶段”理论。学习过程八阶段是指:动机;注意和选择性知觉;预习;编码;寻找和恢复;概括和学习的迁移;反应的生成;反馈。学习过程五种类是指:言语信息;心智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课堂教学八阶段是指: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这些划分,揭示了学生课堂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以语言信息加工模式为理论依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感觉记忆、工作记忆、永久记忆以及信息加工的控制过程,小组互动交流表现了人类认知功能的普遍特征:外来信息以原始的和未加工的形态暂存于感觉记忆;同时永久记忆或人脑知识网络中的相关内容被激活和被调出来辨认外来信息;被辨认的和与认知活动有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目前,在许多农村地区,新课程理念还没有完全被教师们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视语言知识的单纯传授,忽视了知识获得和运用的过程和方法,因而学生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中考的命题方向却是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非单纯的识记。因此,如何改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已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可以有所侧重,培养初步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的语言学科,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显得非常重要,而英语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具有许多实际用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情,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这一互动平台。通过小组全作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能帮助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从我市农村地区2010年中考英语成绩看,书面表达的得分普遍不高,而在日常教学中,书面表达已成为英语教学中最让学生头疼、最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缺少对学生写作的有效指导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广大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小组合作的方法与有效途径。提高初中学生小组合作水平,对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具有很大的铺垫作用。因此,《英语课中小组合作方法的研究》就显得极有价值。
3、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过程
本课题重点解决教师在学科探究活动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
《英语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研究》的课堂操作流程。
(1)教师设计合理的预习内容,它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提前一天把预习反馈内容给学生。(2)教师精心设计出合理的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目标阅读教材,独立完成要达到目标而提出的问题,弄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在上一环节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梳理出疑难问题的答案,若仍有些问题不能解决则由小组长整理好,准备在下一环节讲解质疑中提出来共同解决。教师只做适当指导。
(4)学生讲解质疑,教师恰当点拔。对各小组合作交流中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由其他组来讲解,共同探讨,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做适当的点拔,破解迷团。
(5)巩固练习,互帮互助。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一帮一”的互助方式,让学困生逐步提高,尽量转化学困生。
(6)达标检测,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典型的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逐渐改进。本环节采取小组互批的方式进行,公平、公正、公开。
课题的研步骤及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写作的基本理论
(2)调查研究法:开展问卷调查,掌握丰富的一手材料(3)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搜集数据和一手资料
(4)案例研究法:记录学生的个案并进行分析 步骤及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3月----4月
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开题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了解学生写作现状,组织学情调查和分析,研究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内容。
(2)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1月 根据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组织实施。
(3)结题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 做好课题结题的评估,验收和研究成果鉴定。
5、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
(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还没有说完要求,学生己手忙脚乱地动了起来。(2)当某个小组汇报时,有的小组还继续讨论,有的小组无所事事,不听别人在说什么。(3)小组合作中,好学生说的多,而成绩稍差或较差的说的少或基本不说,只当成一名看客。(4)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根本没进行合作学习而是各自为战,各做自己的事情。(5)由于时间和研究经费的有限,没有能亲身体验其它名校的合作模式,同时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跟踪调研有脱节现角。在以后的教科研过程中应把一部分学生纳入到小组当中,使它们成为小组的一员,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篇:《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效益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效益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教师讲课;学生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板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就其局限性来说,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
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合作,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集体凝聚力的核心、协同成功的关键,它能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有促进功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自2003年7月以来,我承担了《提高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效益的实践研究》的课堂阅读小组合作学习部分。
二 理论依据
1、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斯莱文(Robert Slavin)定义合作学习为:所有共同学习方法 都包含这样一种思想——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这种理论的核心很明了: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对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2)互助,力使小组成功;(3)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社会技能的进步。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我筛选设定目标,自我寻找学习内容,自我确定学习方法与途径,以及自我管理学习过程。是素质教育在个人能力开发上最重要目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3、人际互动原理
人际互动原理强调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互动,会涉及到单向、双向、多向、成员四种类型。合作学习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集在生生之间的关系拓展上,合作学习必须贯彻“人人尽责”(“每个人必须有看得见的行为表现”)“平等参与”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合作和讨论,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从而丰富自己认识和理解。
4、体验成功原理
事实上,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有成功愿望,而且都希望得到他人认可。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多次成功体验可以促进儿童学习兴趣养成以及学习积极性提高,这里所指“成功”是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同学帮助共同作用结果,而非是教师“推一推”、学生“动一动”结果。体验成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驱力。
三、预期目标和效益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雪糁的主题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 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营造 A确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 B促进形成良好的班内人际关系 C创设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
2、小组合作的实施过程
A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B教师做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是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五、实验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
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与一(8)班的学生共同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切实掌握其基本理念,明确其意义,确定研究方法、研究成员和研究时间等。
(二)实施阶段
1、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如分异质组、同趣组、随机组。异质组的成员分别由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4~6名学生构成,成员之间要具有互补性,而各小组之间又基本具有同质性。由于班主任在安排座位时已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前后桌之间有“异质”的基础,又由于阅读的小组合作学习很多时候在课堂内进行,我选择了异质分组,全班分为8个小组,其中有一个小组是四名男生,其余七组有男有女。
2、明确分工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必须遵从,但合作学习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懒汉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的分工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协助他人。每个合作小组有组长、记录员、评分员、汇报员。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好纪律。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评分员:依据合作时组员的态度、交流的质量等给组员打分。汇报员:集合组内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当然,组内的成员的分工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也灵活变岗。
3、合作交流
(1)把握时机:在分组分工的基础上,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进行小组合作。要使小组合作有效,必须把握机遇,要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像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像知识密集的内容更需要老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每一个合作的内容的确定者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发性、探索性,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有的知识经验起步;其次,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问题通过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同时,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合作学习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花几节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讨论,不论时间长短,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也要参与合作学习,帮助有困难的学习小组,还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合作延伸。(2)阅读教学合作流程 A呈现问题
这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应组织学生合作,让学生一起来呈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具体化、系统化,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目标。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之后的研读、感悟、赏析环节中,很多课例都有小组合作学习。从二○○三年九月到现在,我共听了七十二堂语文课,只有5堂课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我在这一年半中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设计中80% 有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时我把一些引导学生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的问题准备好,或者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由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孔已》时,我让学生在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后,分组合作,提出问题,用书面的形式由组长把问题交给我。结果八个小组共提出了18个问题,其中有七个组都提到“孔己到底有没有死”,还有几几个问题是提法不同而实质要样的,我把这些问题整合为4个大问题,反馈给学生。B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那么在合作 4 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教师必须给一定的个别学习的时间,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结果时,要整理好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但很多时候,在独立思考的时候,部分学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思考。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45分钟之内,思维一直活跃着,一直在进行着有效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少数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学生学生借机做小动作。独立思考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质量。C组内合作
根据所呈现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性质形式,通过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内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D组间交流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派各组的报告员向全班交流,同时把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要求其他组帮助解决。教师在这期间可适当提供材料、观点帮助学生解疑。E、组间竞争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了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以寻找问题的更佳答案。这也是检验组内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方法。一般学生知道组内合作之全会有组间竞争时,参与的积极性就会特别高。在一些文言文的教学教程中,在疏通文意时,采用组间竞争的合作学习,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组员共同排疑解难,对一些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教学《石壕吏》时,初步感知之后,要求小组合作,准备用短剧的形式把自己小组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同时要做好给别的小组打分和点评。表演时,每一组对诗歌的理解的程度都不一样。看着别组的表演,尽量对照课本给对手找“漏洞”,在观看时也在吸收别的小组的优点,第一轮表演完毕,点评时都非常活跃,把对文本的理解当作点评的依据。如大部分学生一下了找到了某组表演的失误:老翁没有翻过墙逃走,因为“逾”就是“越”的意思;有学生找到某组老妇哭诉的失误:我三个儿子都死光了。因为“一男附书至,很多二男新战死”;有学生找到表演者的感情失误:官差不够凶狠,老妇不够悲戚„„所有的小组对自己第一轮的表演不满意,极力要求重新表演。第二轮下来,表演较第一轮进步了很多,无论是情节的编排还是情感的投入,对诗歌本身已有了较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物从出场的老翁老妇官差杜甫到侧面提到的媳妇和孙儿,甚至有一组同学创造了这样一个镜头:深夜,老翁老妇手拿一书信在叹息哭泣,而不远处是二男战死沙场的图景。这其实是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通过两轮的表演和点评,学生对诗歌的内涵,诗人的情感的理解基本到位,并且第二节课的《石壕吏》改写相当成功。
4、评价机制 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小组合作时,教师一般在每个小组旁很快地逗留参与一下,观察他们的合作过程,不过,很多时候也是蜻蜓点水式的,一般在“实力”相对弱的小组呆的时间长一点,给他们一些鼓励,或者给他们的讨论“镀镀金”。结果的评价虽说以尊重个体的解读为主,但在大的是非面前却决不嘴软。
六、所取得的成绩 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独立自主是人非常重要的品质。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有别于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教材是权威,学生对于学什么、怎么学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体现出对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其自主意识大大提高。
2、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与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在与文本,与其他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面对很多信息。这需要他们对这些信息吸收、辨别、筛选、矫正、剔除。小组合作给平等民主的氛围,在不断地实践中,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提高了,能力增强了。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1世纪,竞争与合作并存。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 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我们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父母辈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习惯,不懂得也不愿与别人合作,小组合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了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5、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而不思则惘”,人贵有疑,没有发问的精神就没有发展和创新的潜能。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意见并不是一味地盲从,在讨论中敢于对教师发问,对教材发问。从文本到文人,从知识到能力,学生的发问多起来,有些问题的探究直接促进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
教师方面:促进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有关理论的学习,有关教学案例的分析,针对某些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提高了课堂调控能力。
七、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教师方面
1、教师预设不足:反思自己一年半来的教学实践和观摩的一些公开课、研讨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及呈现的时机上,存在诸多不足: A内容不当
在语文课堂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但在某些课堂上,小组合作贯穿所有的教学环节,如整体感知时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写了什么事,研读感悟时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我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句或段及其理由,拓展延伸时小组合作学习由“读”入“写”,由“作品”入“生活”,由“作家”入“我”。太简单太难与课堂学习目标的问题都不适合用来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用来伪装新课程的遮羞布。B时机不当。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一旦预设小组合作学习,就要对合作的内容要精心准备,问题的整合和呈现的时机亦要精心选择。不管问题是教师呈现的或是学生呈现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学习的知识能力有所增加、方法有所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得。朱哲新老师在梧田一中上《陈太丘与友期》时,整堂课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导入新课之后的分组自学------读一读,译一译,背一背,演一演;合作探究对文中人物的评价。第一次合作学习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学生基本能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能抢答出文言中的重要字词解释,能说出古文中某些字词至今仍在用其义的成语中的字的意义(如不期而遇、舍生求义、去危就安、言而有信、引吭高歌、瞻前顾后),能当场背下来。这样的合作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潜能,促进了所有学生的合作和帮助。教师精心的预设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
2、教师调控不力
A没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 7 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B没让自己也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学生合作学习时,有些教师只是等待、观望,或者只做自己的事情,这就使自己和学生的学习处于割裂状态,对接下来的教学缺乏准备。有些课堂的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出现对问题手足无措的情况。C没尊重课堂学习的生成性。
在不少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个幌子,学生在交流合作学习的结果时,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拉到自己预定的答案中去。
------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应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以及认知的进程,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合理的指导,从而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创造出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安全、愉快和有活力,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形式的多样,让每个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思辩、操作、争论、探究,以实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既要重视课前的预设,又要尊重课堂的生成;既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又不能“放羊”。3教师师评价缺失
小组合作时,教师既要有对合作学习的结果的评价,更要有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现实是小组间交流时教师的评价空泛甚至缺失。要么不评价,要么是“好极了”“你真棒”之类的媚俗之语(可能太偏激了,赏识教育并不是一味地盲从)。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对学生的评价或一味地肯定表扬。这其实是放弃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是非观的教育。如在“我以我的姓氏为荣”的综合活动课中,教师对某一马姓学生以马家爵为荣的言论竟无动于衷,真是天真得可悲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既要有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又要有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既要有对个人的评价,更要有对小组的评价,既要有肯定,更要敢于说“NO”。
学生方面:
1、分组不均:虽然教师力争使分组的小组间同质小组内异质,实现优势互补,但事实上不能完全做到。如我班里,某一小组是四男生,成绩一生为中,其余三生为下,且纪律意识较差。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时,若没有教师的别外提醒,几乎都不开展合作学习。
2、合作不实。很多时候,部分小组也出现了“一言堂”,有的学生主宰了话语权,有 8 的学生永远“沉默是金”,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真正地参加到合作学习中来,部分学生养成了懒汉思想,依赖心理较重,合作时不思考,不倾听,不交流。个别学生还趁机说说笑笑,讲些与学习无关的话。
3.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尽可能合理分组,使组内成员的成绩、能力、特长有差异,使组间的实力均衡;必须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尽可能学习合作的方法。教师必须要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八、附件
1、论文:《建构语文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调查问卷》
3、班级小组分组名单及分工
4、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和案例
5、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课例(听课记录)
6、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
7、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照片
第三篇:《小学中年级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小学中年级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当代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其实质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二)研究理论依据
“自主、合作、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则是人人参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认真倾听并概述和吸取他人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发展审美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小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方法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
3.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
结合现状调查情况,撰写研究方案。
2、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做笔记。
3、进行相关问卷调查,搜集好研究数据。第二阶段: 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
成立学习小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2、分析原因,制定对策,进行个案分析。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运用有效的活动进行教学实践。
第三阶段: 2015年2月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经验论文。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形成模式,运用教学
在研究中我们先后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并广泛总结我校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后总结出“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较为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
这种新模式具有三个步骤:“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巩固训练”。“三步骤”具体指:预习、展示、反馈
1.预习环节:
预习的主要任务:①确立学习目标; ②明确重难点; ③初步达成学习目标。
预习的主要形式:①小组内学生自学,互学,讨论;②教师指导点拨。2.展示环节:
展示的主要任务:①展示交流预习初步成果;②巩固深化学习目标;③共享学习成果。
展示的主要形式:①教师引导、点拨;②学生板演、讲解 3.反馈环节:
反馈的主要任务:①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②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③对学困生进行查缺补漏;④对优秀生进行知识拓展。
反馈的主要形式:①课堂练习;②习题测试;③辅导答疑;④互学互教。这种新模式具有六个教学环节:1.创设教学情境;2.出示学习目标;3.学生自主学习;4.检测自学效果;5.教师精讲点拨;6.巩固训练提高。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小组合作学习的多样式和开放性有待商榷:活动方式过于单一。由于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有些教师所带科目暂时不固定,对很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所以要常常汲取理论营养来滋养自己,以便走向更高更远处。
2.教师对进行课题研究的作用领会不深,进行研究的主动性不强。我想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开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乐意钻研。
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巩固成果,正视问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一切都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力争把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探究
楚雄市北城小学
李丽琼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优势在于学生可以互帮互助、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增强学生综合发展的优势,大批的老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运用此方式。然而,在听课和教学实践中发现:要切实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效、丰富多彩,是件有难度的事。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探究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育理念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应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学习。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合作学习的分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小组内的讨论来达到掌握知识这一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对整个过程都有着重要的影 响,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综合因素,合理地搭配每个小组的成员,使每个小组在人员组成上都得到优化,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要对每个成员进行分工,比如小组组长、记录人员、资料管理人员、报告人员等,其中组长进行人员的组织与管理,记录人员进行活动进程的要点记录,资料管理人员提供、整理、归集学习资料,报告人员编辑学习活动总结报告,并代表小组汇报学习的成果等,分工中的人员是可以轮换的。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看出,在进行有效的合作性学习过程中,还应该较为准确地估计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以及相应学习内容,能够落实好具体的合作学习时间等。
3.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行课后考察,并反思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对学习进行整体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可用课堂观察、作业批改、与学生交谈等方式来获得信息,思考赢得成功的经验与不足的教训,亦可设计“学习反馈表”来统计数据。
三、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合作,而小学生往往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可以从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
1.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往往需要搜集一些资料,例如:在教学《白色污染》时,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要树立起让学生提出想法的教学观念,并且要多多地给机会让他们多表达自己的看法,当注意到他们的错误时应及时纠正。期间,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甚至不批评。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会讨论问题。在进行合作性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讨论的作用,在每个学员进行自我表达之后,需要进行讨论存在分歧之处,这样就能有效地对难点进行攻克,并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 意与他人交往。老师要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在通过合作学习后,他们能够处理许多原先无法处理的问题,个人能力得到提升,与他人的关系变得和谐,从而最终认同合作学习。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团队成员首先要信任、要互助,只有这样,才能诚心诚意相处,才能光荣与耻辱一同承担,才能看小个人利益,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同时,这样也可以让自己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6.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组内的任何一个组员都要为小组共同的学习尽一份力,切忌只想着依靠别人,而要秉着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鼓励自己参加组内的共同学习。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东海县李埝中学
闫桂莲
一、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折旧率快速提高,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一个不会认知、不会做事、不会合作的人是难以生存的。合作成了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便会使认知活动封闭孤立、效率低下,做起事来事倍功半、力不从心。惟有合作,方能形成合力,挖掘的潜能,创造奇迹。
众所周知,“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我国早就被推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即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指出了互帮互学的必要性及学习他人,借鉴他人的开放性学习观。“三个 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深刻说明了集体智慧的重大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的今天,“交流与合作能力”被视为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已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赢得了各级教研人员、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了实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着力点。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了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不仅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还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合作或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切切实实落到实处,获得良好的效果呢?本人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 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分析目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帮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研究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确保数学成绩整体提升,促进学校整体教育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分析整理教学设计,查看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采用调查研究、谈话、实验等方法了解我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想 法和需要。
3、问题探讨法: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和其他老师进行探讨、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加以整理,逐步完善,进而总结出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课题于2010年10月被批准立项,至今研究时间为八个月,共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2010.10——2010.1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教育理论;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请相关老师指导,做好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
第二步:(2010.12——2011.05)在理论研究与实验总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构建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累积资料,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第三步:(2011.05——2011.06)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成果,做好后测工作,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并撰写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和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
1、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
2、有的“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问题刚一提出来,就让学生讨论,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3、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问题却让学生合作来完成,讨论的问题不具备挑战性,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合作学习成了“摆样子”、“走过场”;
4、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又过于深奥,又缺乏适当的引导,学生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自主讨论变为自由讨论,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降低了合作的效果;
5、有些小组在合作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度,未给学生合作、探讨的充裕的时间,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的现象,加之学生的虚荣心理,从表面看合作成功,其实质根本没有给学生合作的体验与过程等等。
(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做好必要的前提准备(1)备好课
备课是要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学生水平,恰到好处地设计。既要考虑问题的合作目的,又要考虑问题的合作价值;既要考虑合作的时机,又要考虑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既要精讲多练,又要因材施教等等。
(2)分好组
分组的目的要使各小组之间能够公平竞争,而组内成员之间又 能够相互支持、配合,相互帮助、学习,相互交流、评价,共同发 展、进步。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 及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学生情况,按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搭配。
(3)分好工
在分组的基础上给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并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既要有效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又要使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4)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倾听、讨论、争辩、表达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团结、学会组织、学会评价、学会承担责任等等。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1)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如果没有让学生思考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讨论”,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这样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的情况,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等出现思考障碍或答案不一时,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也要充裕,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畅所欲言,充分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更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有些问题根本不必要搞合作学习,有些问题又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产生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对合作学习有价值、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供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完成合作探究任务
(3)善查学生合作需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小组讨论受阻时,教师应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等等。
3、建立切合学生实际的评价方案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指“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 学的态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 体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技能和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获取信息,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并对他人的看法进行评价。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开展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我校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七年级,在本学期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全县乡镇中学第一的好成绩,受到了县领导的表扬。
(二)实践成果
1、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交流、论证,在有关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一套适合我校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2、经过研究撰写的有关论文在2011年中小学青年教师“五四杯”论文竞赛中获县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