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常见题总结

时间:2019-05-12 18:1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学常见题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学常见题总结》。

第一篇:生物学常见题总结

5.详述基因与基因组的概念,指出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组在物理结构和遗传内容上的差异。何为基因组计划?基因组序列的公布给传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带来了哪些方法上的改革?

答: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组:一个细胞或者生物体所携带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序列,包括全套基因和间隔序列。

从细胞结构1.真核细胞具有由染色体、核仁、核液、双层核膜等构成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无核膜、核仁,故无真正的细胞核,仅有由核酸集中组成的拟核

2.真核细胞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细胞器,原核细胞没有。真核细胞有发达的微管系统,其鞭毛(纤毛)、中心粒、纺锤体等都与微管有关,原核生物则否。

3.真核细胞有由肌动、肌球蛋白等构成的微纤维系统,后者与胞质环流、吞噬作用等密切相关;而原核生物却没有这种系统,因而也没有胞质环流和吞噬作用。真核细胞的核糖体为80S型,原核生物的为70S型,两者在化学组成和形态结构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4.原核细胞功能上与线粒体相当的结构是质膜和由质膜内褶形成的结构,但后者既没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组,也没有自己特有的合成系统。真核生物的植物含有叶绿体,它们亦为双层膜所包裹,也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组和合成系统。与光合磷酸化相关的电子传递系统位于由叶绿体的内膜内褶形成的片层上。原核生物中的蓝细菌和光合细菌,虽然也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膜结构,称之为类囊体,散布于细胞质中,未被双层膜包裹,不形成叶绿体。

从基因组结构1.真核生物中除某些低等类群(如甲藻等)的细胞以外,染色体上都有5种或4种组蛋白与DNA结合,形成核小体 ;而在原核生物则无。

2.真核生物中除某些低等类群(如甲藻等)的细胞以外,染色体上都有5种或4种组蛋白与DNA结合,形成核小体 ;而在原核生物则无。

3.真核细胞含有的线粒体,为双层被膜所包裹,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组、核酸合成系统与蛋白质合成系统,其内膜上有与氧化磷酸化相关的电子传递链

从遗传过程1.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而原核细胞的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交联在一起进行。

2.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是原核细胞所没有的。

3.真核细胞在细胞周期中有专门的DNA复制期(S期);原核细胞则没有,其DNA复制常是连续进行的。最原始的真核生物的直接祖先很可能是一种异常巨大的原核生物,体内具有由质膜内褶而成的象内质网那样的内膜系统和原始的微纤维系统,能够作变形运动和吞噬。以后内膜系统的一部分包围了染色质,于是就形成了最原始的细胞核。内膜系统的其他部分则分别发展为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细胞器。按照美国学者L.马古利斯等重新提出的“内共生说”(见细胞起源),线粒体起源于胞内共生的能进行氧化磷酸化的真细菌,而叶绿体则起源于胞内共生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细菌。

基因组计划:一般指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现泛指包括对水稻、拟南芥、酵母等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分析,核心内容为基因组全序列测定。

10.试述组织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学科

实践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通过去病毒等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问题,也为配合育种进行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途径组织培养的研究中,发现培养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次生物质,而且这些次生物质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这明显地促进了药物生产,扩大了某些短缺药物的来源。同时,减少对天然药材的过度采集,对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调味品和香料等日用化合物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依靠有机化学合成。无疑,植物组织培养这一技术的发展为获得这些有机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1植物组织培养是脱毒苗(种苗不懈怠遗传病毒)2植物组织培养育苗速度最快(实验室全年生产)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学起来不难(4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克隆技术,生产的苗子都一样,大田 5植物组织培养生产成本不高

6植物组织培养的种苗平均增产40%-50%(马铃薯为例脱毒苗比普通苗可增产45%-50% 植物组织培养的简单过程如下:剪接植物器官或组织——经过脱分化(也叫)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组织或器官——经过培养发育成一颗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器官或组织(如芽、茎尖、根尖或花药)的一部分切下来,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不过这种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叫做愈伤组织。再适合的光照、温度和一定的营养物质与激素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分化,产生出植物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11.植物是怎样适应逆境条件的?

答:逆境:使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又叫胁迫,包括冷热旱涝。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1.生物膜的改变,当植物在逆境条件下植物通过改变膜中膜脂的状态和膜脂的成分来适应逆境条件。

2.胁迫蛋白,在逆境条件下植物体会内会诱导合成部分新蛋白,这些蛋白对植物细胞耐受逆境刺激,平稳度过不良环境,有重要作用。例如,热激蛋白、冷调蛋白、厌氧多肽等。3.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在逆境条件下 植物体受到环境刺激后会积累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会破会植物细胞膜的完整性,这是植物的体内会产生一些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还原酶、过氧化物酶等将体内的过多自由基清除,从而使植物免受伤害。

4.渗透调节;当植物 受到水分胁迫时植物体内积累某些有机物质,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其渗透势,使植物得以保存体内水分,适应缺水环境。这些物质有。脯氨酸、甜菜碱、钾离子 等。

5.脱落酸;当植物处在逆境时可促进细胞内脱落酸水平升高,提高植物的抗 性,减少膜伤害,较少自由基对膜的伤害,促进渗透物质积累,减少水分丢失。避逆性,耐逆性

逆境对待谢的影响:1破坏细胞膜结构完整性2影响酶活性3大分子物质分解失活4内源ABA水平升高

12.微生物的发展方向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答:就目前来说,微生物跟自然环境与生物体是密不可分的,比较明显的就是有益和有害的相互影响。纵观人类发展史,微生物在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那是功不可没。比如:抗生素产生菌的发现,让人类有了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 有利武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有害方面也很明显,比如无数次的疫病暴发,都是很多种病原微生物造成的。但现在的诸如医药、农业、化工、新材料、能源等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手段,都与微生物有极强的依赖。比如:微生物生产的乙醇、石油分解菌、新药产生菌、拮抗病原的有益菌、调整人和动植物健康的益生菌。从这方面来说,有益微生物 的研究和发展应是无可限量的。单就从近些年微生物方面的国家支持和扶持研究 的项目,及在此方面转化和进行的项目来看,微生物应该说是微生态产业正是当 下的朝阳产业。

1.提高土壤肥力:任何植物都必须依土壤为基地,从土壤中汲取养分。而土 壤形成的本身,及土壤熟化的过程都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分解土壤中植 物所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质,形成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植物可吸收 利用的养分。同时,土壤中一些固氮的微生物把大气中游离态的 n2 固定到菌体 中或土壤里供植物利用,这样大大改善土壤肥力。另外,土壤中的微生物由于存 在着拮抗作用,而产生了许多抗生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抑制和杀灭有害微生物,从而使作物生长的更好,使产量大大提高。

2.生物固氮:生物固氮不仅节约能源, 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但迄今为 止所发现的固氮微生物均不可以在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以及多种果树、蔬菜上固氮, 即使少数可以, 起固氮量也很少, 所以这些农作物的高产不得不 以来化学氮肥。生物固氮不仅节约能源, 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但迄今为止 所发现的固氮微生物均不可以在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以及多种果树、蔬 菜上固氮, 即使少数可以, 起固氮量也很少, 所以这些农作物的高产不得不以 来化学氮肥。生物农药:生物农药统属于所谓的“第三代农药”。第三代农药包括杀灭 剂、绝育剂、性诱剂、拒食剂、激素等,这些多数是生物代谢的产物。在农业上 使用生物农药不会带来严重的污染而且对人类的健康不会产生危害,不但可以防 治害虫,还对粮食产量的增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3.微生物与植物互作的种类有哪些?如何合理利用他们之间的互作关系?

答:a.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微生物对植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根际微生 物区系中,主要体现在微生物分泌激素对整株植物具有促生作用、根际微生物的 分解和转化作用及对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可以将有益的根际微生物开发成微生 物肥料。

b.叶围微生物的分布,叶围微生物对某些植物病害具有一定的拮抗作 用。叶围微生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产生具有拮抗性或竞争性的一种或几种代 谢产物,从而达到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效果。

C.植物与内生菌的互作;植物内生 菌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并与植 物建立和谐联合关系,其中的某些类群可以产生各种化学物质,并且能通过竞争 或其他作用来抑制杀死某些致病菌。植物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和内生放线菌等

14.请简述DNA双螺旋模型,并论述DNA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以及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发展的作用

答: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James Watson 和Francis Crick 于1953年提出的描述DNA二级结构的模型,也称为Watson–Crick 结构模型。模型要点是:

(1)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反的平行缠结,依赖成对的碱基上的氢键结合形成双螺旋状,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结合,一条链的走向是5’到3’,另一条链的走向是3’到5’;(2)碱基平面向内延伸,与双螺旋链成垂直状;

(3)向右旋,顺长轴方向每隔0.34nm有一个核苷酸,每隔3.4nm重复出现同一结构;(4)A与T配对,其间距离1.11nm;G与C配对,其间距离为1.08nm,两者距离几乎相等,以便保持链间距离相等;

(5)在结构上有深沟和浅沟;

(6)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 横向稳定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递积力维持

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克里克从一开始就坚持要求在发表的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他认为,如果没有这句话,将意味着他与沃森“缺乏洞察力,以致不能看出这一点来”。在发表DNA双螺旋结构论文后不久,《自然》杂志随后不久又发表了克里克的另一篇论文,阐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这个结构模型的生物学意义的在于:反向平行的DNA双链解释了遗传学的基本问题——遗传物质究竟是怎样进行精确自我复制的,即遗传复制中样板的分子基础。

DNA双螺旋发现的最深刻意义在于:确立了核酸作为信息分子的结构基础;提出了硷基配对是核酸复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从而最后确定了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为认识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及其在生命中的作用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在此期间的主要进展包括: 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建立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15.请描述第二代测序的基本原理,其与第一代测序的异同,以及第二代测序在当前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代指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扩增后通过毛细管电泳读取序列,每次获取数据量少 第二代为高通量测序,采用微珠或高密度芯片边合成边测序,代表有454,solexa,solid,高通量,可一次获得数G数据,相对与第三代,都仍然需要扩增的方法放大信号,扩增后再检测。

第三代特点是单分子测序,多基于纳米科技,无需扩增,对单分链DNA/RNA直接用合成、降解、通过纳米孔等方式直接测序,核心特点是无需扩增所以成本更低

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核心思想是边合成边测序(Sequencing by Synthesis),即通过捕捉新合成的末端的标记来确定DNA的序列,现有的技术平台主要包括Roche/454 FLX、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和Applied Biosystems SOLID system。

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用的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尔森(Coulson)开创的链终止法或者是1976-1977年由马克西姆(Maxam)和吉尔伯特(Gilbert)发明的化学法(链降解).并在1977年,桑格测定了第一个基因组序列,是噬菌体X174的,全长5375个碱基1。自此,人类获得了窥探生命遗传差异本质的能力,并以此为开端步入基因组学时代。研究人员在Sanger法的多年实践之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在2001年,完成的首个人类基因组图谱就是以改进了的Sanger法为其测序基础,Sanger法核心原理是:由于ddNTP的2’和3’都不含羟基,其在DNA的合成过程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可以用来中断DNA合成反应,在4个DNA合成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一定比例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dNTP(分为:ddATP,ddCTP,ddGTP和ddTTP),通过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后可以根据电泳带的位置确定待测分子的DNA序列(图2)。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测序技术起步发展的这一时期中,除了Sanger法之外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测序技术,如焦磷酸测序法、链接酶法等。其中,焦磷酸测序法是后来Roche公司454技术所使用的测序方法2–4,而连接酶测序法是后来ABI公司SOLID技术使用的测序方法2,4,但他们的共同核心手段都是利用了Sanger1中的可中断DNA合成反应的dNTP。总的说来,第一代测序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测序读长可达1000bp,准确性高达99.999%,但其测序成本高,通量低等方面的缺点,严重影响了其真正大规模的应用。因而第一代测序技术并不是最理想的测序方法。经过不断的技术开发和改进,以Roche公司的454技术、illumina公司的Solexa,Hiseq技术和ABI公司的Solid技术为标记的第二代测序技术诞生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大大降低了测序成本的同时,还大幅提高了测序速度,并且保持了高准确性,以前完成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需要3年时间,而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则仅仅需要1周,但在序列读长方面比起第一代测序技术则要短很多。表1和图3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测序技术各自的特点以及测序成本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5,以下我将对这三种主要的第二代测序技术的主要原理和特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测序技术在近两三年中又有新的里程碑。以PacBio公司的SMRT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被称之为第三代测序技术。与前两代相比,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单分子测序,测序过程无需进行PCR扩增。

其中PacBio SMRT技术其实也应用了边合成边测序的思想5,并以SMRT芯片为测序载体。基本原理是: DNA聚合酶和模板结合,4色荧光标记 4 种碱基(即是dNTP),在碱基配对阶段,不同碱基的加入,会发出不同光,根据光的波长与峰值可判断进入的碱基类型。同时这个 DNA 聚合酶是实现超长读长的关键之一,读长主要跟酶的活性保持有关,它主要受激光对其造成的损伤所影响。PacBio SMRT技术的一个关键是怎样将反应信号与周围游离碱基的强大荧光背景区别出来。他们利用的是ZMW(零模波导孔)原理:如同微波炉壁上可看到的很多密集小孔。小孔直径有考究,如果直径大于微波波长,能量就会在衍射效应的作用下穿透面板而泄露出来,从而与周围小孔相互干扰。如果孔径小于波长,能量不会辐射到周围,而是保持直线状态(光衍射的原理),从而可起保护作用。同理,在一个反应管(SMRTCell:单分子实时反应孔)中有许多这样的圆形纳米小孔, 即 ZMW(零模波导孔),外径 100多纳米,比检测激光波长小(数百纳米),激光从底部打上去后不能穿透小孔进入上方溶液区,能量被限制在一个小范围(体积20X 10-21 L)里,正好足够覆盖需要检测的部分,使得信号仅来自这个小反应区域,孔外过多游离核苷酸单体依然留在黑暗中,从而实现将背景降到最低。另外,可以通过检测相邻两个碱基之间的测序时间,来检测一些碱基修饰情况,既如果碱基存在修饰,则通过聚合酶时的速度会减慢,相邻两峰之间的距离增大,可以通过这个来之间检测甲基化等信息(图7)。SMRT技术的测序速度很快,每秒约10个dNTP。但是,同时其测序错误率比较高(这几乎是目前单分子测序技术的通病),达到15%,但好在它的出错是随机的,并不会像第二代测序技术那样存在测序错误的偏向,因而可以通过多次测序来进行有效的纠错。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请谈谈我国对转基因生物的科学及现状及需要做的工作

答: 我国对转基因生物的科学及现状:尽管我国转基因生物研发起步较早但相关科普工作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相关支撑技术与基础设施亦十分薄弱,这与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发展要求都是极不相称的。同时,较之发达国家,我国国民总体科学素质水平不高,认知能力较差,民众参与意识淡薄,加之人口基数大、区域差异大、农村人口多、媒体覆盖面小,很难进行及时、高效的科普工作。

需要做的工作: 1 政府统筹规划,在机制、技术、设施方面全力保 2 建立高效的转基因生物科普渠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 重。2)重视示范,开展形象化科普。3)占领重要阵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4)重视信息反馈与交流。创作形式丰富喜闻乐见优秀的转基因生物科普作品

2.举例说明肠道宏基因组与疾病的关联分析方法。

答:在人体内微生物的数量比人类细胞要多10 多倍。其中大多数的微生物都是正常的肠道菌群。这些微生物的编码基因总量是人类编码基因数目的 50-100倍,被统称为宏基因组。出生后进入人体并对人体代谢产生重要影响的这些微生物是后天禀赋的重要承载者,调控人体的生命健康。

例如:肠道微生物与2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组关联

在新一代鸟枪法深度测序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一种新的宏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先后分两个阶段,对总计345个人的肠道微生物进行了MGWAS,共鉴定出大约6万个与T2D相关的分子标记;然后又确定了这些基因标志物在粪便标本中的丰度,根据其相对丰度或者分类将T2D患者和非T2D患者体内的宏基因组模式加以归纳、提炼和分类汇总,从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概念——宏基因组关联群组。

3.你掌握的知识和理解,举例阐述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珍稀頻危动物的保护

答:由于人口,活动范围广,使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迫退缩残存在边远的山区、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地区,分布区已极其狭窄。被分割成互不连接的独立群体,近亲繁殖,品种日益退化。濒危动物物野外数量 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稀少,而且继续呈下降趋势。大型动物种群个体数少,濒危程度高,数量减少较快;小型动物种群个体数较多,濒危程度尚低,野外数量减少稍慢。

濒危原因 1.自然灾害的直接破坏,使得某些数量较少动物种群中的个体大量死亡。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食物严重缺乏使某动物种群大量饥饿致死。如大熊猫种群在1983年因主食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严重威胁大熊猫种群的生存。

2.由于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使得动物种群在地理上形成隔离的小种群,而这样的小种群最容易成为特种而且难以适应生境的剧然变化,它们一般总是最先绝灭。

3.有些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某些大型动物,如华南虎、东北虎等,由于它们的种群数量本身就不多,所以一旦遇到食物和栖息地的破坏和急剧变化,很容易变成濒危种类。

4.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野生动物,如雪豹、梅花鹿等,被人类所大量猎捕而造成濒危。

5.由于动物残留种群基因交换机遇减少,近亲繁殖而损害种群繁衍。

6.人类经济活动和现代化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导致了动物个体的受损和死亡,如白鳍豚、赤颈鹤。

根据濒危动物的现状,保护濒危动物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保护濒危动物首先是保护它们的野外种群和个体,使它们能够在各自的分布区内满足生存的基本要求(包括食物、水、隐蔽物、栖息环境、繁殖条件等)。不得惊忧和捕杀野生濒危动物,未经许可不能私自动物种群是保护濒危动物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濒危动物能否生存和延续它们的种群。

2.栖息地的保护

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取食区域、繁殖条件、求偶或迁徙通道,是恢复濒危动物种群的重点工作。3.建立救护和繁殖种群

对很难在自然状态条件下繁衍或是种类数量已经达不到自然扩大种群的濒危动物。应特别批准救护繁殖单位采取人工繁殖措施和饲养的自然繁殖,为濒危动物扩大种群创造条件。

4.减少和消除不利因素

人口的增长,粮食产地的开垦,城市的扩大,湖泊、湿地的开发、森林的减少、河流的污染,这些人为因素和经济活动却无时不在干扰和影响着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应当采取必要和有效的措施,限制、减少和延缓这些不利因素对野生动物。

5.加强管理,严惩偷猎

应当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各项保护野生动物法规,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偷猎行为,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偷猎、走私和贩运国家保护动物的犯罪分子,实行对濒危动物的重点保护。做到严禁乱捕滥猎;设立禁止捕猎区;设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迁移地保护

拓展:1.北部白犀牛 2.白鳍豚:别名白暨、白鳍豚,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数量奇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苏门答腊虎:在野生状态下只有20只。随着40年代巴利虎和70年代里海虎的灭绝,人们预计,这一物种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在地球上消失。4.斯比克斯鹦鹉:在野生状态下,斯比克斯鹦鹉虽没有完全灭绝但已经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寻找这种鸟的鸟类学家仅仅找到一只幸存的雄性鸟,生活在遥远的巴西东北部地区。目前被人俘获的大约31只鸟是这种鸟能够存续下去的唯一希望。5.奥里诺科鳄鱼:是南美洲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地球上12种最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6.僧海豹据专家估计,世界上仅有500只,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滩生态环境变坏的影响,被渔民大量捕杀。7.微型猪:是世界上最小的猪,野猪的一种,主要生活在印度东北部。60厘米长,高约25厘米,成年猪不足10公斤。曾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大量存在,现在仅印度阿桑地区的玛纳斯国家公园拥有为数不多的几头。其基因与家猪的基因并无太大差别。8.小嘴狐猴:世界最小的猴类,生活在马达加斯加。9.兰.坎皮海龟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12种最濒危动物中唯一数目成增长趋势的动物。需经历11-35年成长期。12.夏威夷蜗牛

4.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请从生态学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并对生态保护提出建议

答: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环境资源的支撑能力,保护环境能够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如果环境进一步恶化,那么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社会的安定。由于保护环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全局战略和长远发展,加之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存在,所以,环境保护在我国尤其重要。

建议:①国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滥伐森林,严禁捕猎野生动物。②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加固堤坝、保护植被、退田还湖、退田还林。③实行计划生育。

④减少资源浪费,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⑤发展环保科技,加强对污染的处理。

⑥作为公民,要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11、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基因表达及调控在那些水平上存在着差异。

答:

一、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1)基因表达一般以操纵子为单位;(2)只有一种RNA聚合酶,识别原核细胞的启动子,催化所有RNA的合成;(3)无核膜,转录和翻译过程是偶联的;

(4)基因一般不含内含子,在原核细胞中缺乏真核细胞和转录后加工系统;(5)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在转录水平,这种调控比对基因产物的直接调控要慢。

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1)基因组DNA的存在形式可影响基因表达;

(2)真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不是偶联在一起的,基因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在细胞质中进行;

(3)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是多层次的;(4)基因表达具有组织和细胞类型特异性;

(5)不同的真核细胞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对信号分子的反应不同。

7、阐述原核和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在不同水平上的差异。

答:1)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三个水平:转录水平调控、翻译水平调控、蛋白质加工水平的调控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主要是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2)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特点:

1.基因组DNA存在的形式与原核生物不同; 2.真核生物中转录和翻译分开进行; 3.基因表达具有细胞特异性或组织特异性;

4.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在多个水平上进行:DNA水平的调控、转录水平调控、转录后水平调控、翻译水平调控、蛋白质加工水平的调控;

12、蛋白质有哪些结构层次?维持作用力是什么?分别举例阐述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答:蛋白质的结构可划分为4个层次,即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其中,一级结构即基本结构,二级、三级、四级属于空间结构.维持的力:

一级:主要是肽键,还有二硫键; 二级:是氢键;

三级:是次级键,包括:二硫键、氢键、盐键、范德华力、疏水作用(主要); 四级:是非共价键,包括:氢键、盐键、范德华力、疏水作用.真核基因中在E·coli中表达的困难

(1)真核基因中含间隔序列;

(2)真核基因无SD序列,且E·coli的RNA聚合酶不能识别真核的启动子;(3)真核基因的蛋白质产物需经翻译后加工修饰,而E·coli无这样的修饰机制;(4)表达基因往往被E·coli蛋白酶识别降解。

外源基因在E?coli中高效表达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1)外源基因不能有间隔序列(内含子),因而必须用cDNA或全化学合成基因;(2)必须利用原核细胞的强启动子和SD序列等调控元件控制外源基因表达;(3)外源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后,必须形成正确的开放式阅读框;

(4)通过表达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菌,并指导宿主菌的酶系统合成外源蛋白;(5)利用宿主菌的调控系统,调节外源基因的表达防止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对宿主菌的伤害。

第二篇:医学生物学总结、(范文模版)

医学生物学终极总结

1.2.元素—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方面差异显著的异质细胞,进而形成具有不同结构、执行不同功能的组织、器官的过程。

4.胞可通过细胞分化、分裂产生一种以上类型的特化细胞。

5.克隆是通过无性方式,由单个细胞或个体产生的,和亲代非常相似(或在遗传上基本相同)的一群细胞或生物体。

6.1)共同的生命大分子基础

2)相似的生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高度一致的生命基本形式

4)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统一机制

5)生物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表现形式

6)生命现象无限延续的根本途径(会区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7)遗传和变异——决定和影响生命现象的中枢

8)进化——生命活动的全部历史

9)生物与环境的统一——生命自然界的基本法则

7.生物的进化包含了生物进化和化学进化

8.多分子体系形成的两个学说:蛋白起源学说,福克斯的微球体学说、9.生物界最原始的生命是:异养、厌氧型的(35亿年前)

10.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变化有两个学说:内共生起源说、分化起源说

11.胡克第一个发现了死细胞;列文虎克第一个发现了活细胞;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12.为什么说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1)细胞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2)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4)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13.细胞守恒学说

同类型细胞的体积一般是相近的,不依生物个体的大小而增大或缩小。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

14.支原体是最小的原核细胞

15.原核细胞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拟核、细胞质、核糖体、中间体组成。

16.质粒是细胞质中裸露的环状DNA。

17.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

18.真核细胞中的膜相结构有:细胞膜、溶酶体、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过氧化氢酶体、内质网、核膜

19.真核细胞结构和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

特征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 胞 壁

细 胞 质

核 糖 体

细胞骨架

内膜系统

细 胞 核

染 色 体

细胞分裂 肽聚糖 仅有核糖体,无胞质环流 70S(50S+30S)无 无 拟核(无核膜、核仁)单组 二分裂 纤维素(植物细胞)各种细胞器,存在胞质环流 80S(60S+40S)有 有 有核膜、核仁 多组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20.病毒有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种。RNA病毒的RNA是有蛋白质外壳的。而类病毒的RNA

分子是裸露的。

21.蛋白质感染分子:又成为阮病毒。普鲁西纳由于发现了蛋白质感染分子而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

尔奖。

22.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游离水95%;结合水以氢键结合于蛋白质等分子中的水分

23.人体中的生物小分子是:单糖、脂肪酸、氨基酸和核苷酸

24.五碳糖主要组成核糖和脱氧核糖。二糖主要有:蔗糖,麦芽糖,乳糖。是通过糖苷键连接的。

特殊的结构多糖是几丁质。

25.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

26.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是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中间通过肽键连

接。

27.关于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是组成二级结构的主要形式,通过氢键

连接;

28.结构域:一个结构域指的是一条多肽链或能够独立折叠为稳定的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的一部分。一条肽链上相同的结构域一般具有相同的功能,一条多肽链上可能有多个结构域。

29.核苷酸的组成:磷酸,戊糖,碱基;其中磷酸和戊糖是组成核苷酸骨架的物质。碱基是连接成双链的;碱基和戊糖是通过糖苷键连接的;核苷酸之间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成核酸分子

30.DNA的双螺旋是染色质的一级结构;螺线管是染色质的二级结构;染色体是四级结构

31.rRNA在细胞中数量最多,在核仁中合成。

32.了解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时间的概念

细胞增殖:细胞通过生长和分裂,获得与母细胞同样遗传信息的子细胞,细胞数量增加的过程。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生长、遗传物质复制、分裂)

细胞周期时间:细胞周期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3.细胞分裂包括了:分裂期和静止期(G1合成前期,S DNA合成期,G2合成后期)其中G1合成前期时间的不同,引起了细胞周期的不同

34.和细胞周期相关的三种细胞:连续分裂的细胞(造血干细胞),静止期的细胞(肝、肾细胞)终

末分化的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

35.细胞周期各时特点:

 G1期(合成前期)

2)rRNA、mRNA、tRNA大量合成3)核糖体装配

4)结构蛋白、酶蛋白大量合成,控制新细胞的代谢-G1末期合成S期活化因子,启动DNA

复制

5)G1末期,中心粒开始复制

 S期(合成期)

1)DNA复制

2)组蛋白、非组蛋白合成3)染色质装配,形成两条完全相同的姐妹染色单体,借着丝粒相连

4)中心粒复制完成5)微管蛋白开始合成 G2期(合成后期)

1)成熟促进因子(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MPF)合成2)有丝分裂因子(mitotic factor)有丝分裂促进因子(mitosis promoting factor)——诱导间期染色质凝

3)微管蛋白合成完成此时细胞体积增加一倍,细胞器得到复制

 M期(分裂期)

1)亲本细胞核染色体精确均等分配给两个子细胞

2)RNA停止合成3)蛋白质合成减少

占细胞周期时间最短,但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最大包括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

有丝分裂各期的特征:

前期:染色质凝集→染色质丝→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借着丝粒连接)

中心粒分开,分裂极确定→初步形成纺锤体

晚前期,核仁消失,核膜崩解

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纺锤体的中央形成赤道板

有丝分裂器完全形成;

有丝分裂器是由中心粒、纺锤体和染色体构成的临时性细胞结构,专门执行有丝分裂功能,确保完全相同的两套染色体均匀的分配给两个子细胞。

后期:染色体着丝粒纵裂

成对的动粒分离,将染色体拉向两极

后期末,染色体在两极合并成团

末期:染色体解压缩→伸长为细丝状的染色质

核膜重建核仁重现

36.细胞质分裂是在细胞核分裂的后期开始的。

37.M期(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是连续完成的。细胞增殖调控包括环境中控制细胞

增殖的因素及细胞内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及其产物

38.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不同是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包括: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

期,终变期。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

细线期:染色质凝集染色体细长如线称为染色线(chromonema)染色粒(chromomere)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联会复合体(SC)二价体

粗线期:四分体 重组节交叉交换与重组

双线期:联会复合体解体交叉端化

终变期:核膜、核仁消失; 纺锤体形成39.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动原粒朝向两极

40.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形成4个染色体数目和遗传物质都是单倍体的细胞。

41.减数分裂的意义:

A证人类染色体树数目在遗传中的恒定:减数分裂造成染色体数目减半产生单倍体的生殖细胞,精卵结合重新形成二倍体,保证世代染色体数目恒定。

B生物遗传复杂性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配对,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进行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进行交换,从而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形成生物体的多样性。

C细胞学上证实了遗传学三大定律: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进入同一个生殖细胞,是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体之间DNA片段的互换是摩尔根连锁与互换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42.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减数分裂(meiosis)

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得到四个单倍

体细胞;

有联会

染色体复制成两个染色单体,不分开

2个同源染色体分别走向2个子细胞,得到单倍

体细胞

同源染色体经过交叉、重组有丝分裂(mitosis)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得到两个二倍体细胞同源染色体没有联会染色体复制后,分别分配到2个子细胞中子细胞得到和亲本同样的一组染色体,得到二倍体细胞同源染色体没有交叉、重组

43.精子的发生在睾丸曲细精管中;A型精原细胞 —— 干细胞,分化较低,有丝分裂

B型精原细胞 —— 进入减数分裂;B型精原细胞提经增大,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44.精子发生包括了:增殖期,生长期(体积增大),成熟期(分裂),变形期(顶体形成,核染色

质形成,尾部形成)

45.卵子发生在卵巢内,包括: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的双线期阶段,每一个卵母细胞都由一个卵泡细胞包裹,形成原始卵泡

46.成熟卵泡包裹的是初级卵母细胞;成熟卵泡包裹的卵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直到受精后

才完成第二次减数分离,形成卵细胞,如未受精,次级卵母细胞24小时后死亡

47.配子的成熟与运行包括了:精子的成熟与运行和卵子的成熟与运行。卵子的成熟包括了核成熟

和细胞质的成熟。核的成熟主要表现为初级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次级卵母细胞停留在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胞质的成熟表现为在胞质内可见皮质颗粒形成,并沿次级卵母细胞膜分布,颗粒外周有膜包被,内含酶。

48.受精发生在输卵管的壶腹处。包括了精子获能,顶体反应,精卵结合;

49.单精入卵是由皮质反应和透明带反应控制的;

50.雌、雄原核形成与融合是形成受精卵的标志,也是受精完成的标志。

51.遗传:在生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之间或者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子之间或子代个体之间无论多么相似,总是存在差异的现象

遗传和变异的辩证关系:遗传现象是相对的,变异则是绝对的52.人体的基因组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53.多基因家族(multigene family)是由一个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

基因簇(序列高度同源,成簇排列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基因家族(序列不同的成员,成簇分布在几条染色体上)

54.人类的结构基因主要由外显子、内含子(可以相互转化)和侧翼序列(启动子,增强子,终止

子)组成。

55.DNA的复制: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

56.DNA聚合酶的特点:

不能将两单独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在一起;只能在已有引物的3’端加脱氧核苷酸;只能按5’→3’方向合成新链;具有3’→5’外切酶活性——保证了DNA复制的准确性

57.复制子:真核生物DNA复制有许多复制起点,一个复制起点所进行复制的DNA区段为复制单

58.基因表达是如何被调控的呢?(传说中要求严格,感觉应该是简答)

1)转录前调控 -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

2)转录水平的调控-转录因子等反式作用因子与启动子、增强子等顺式元件中特异的DNA靶序

列相互作用

3)转录后调控-hnRNA的剪切、戴帽、加尾相同的基因产同的蛋白质

4)翻译水平的调控-核糖体数量、翻译速度、mRNA的寿命

5)翻译后修饰-氨基酸的羧基化或磷酸化,多肽链的切割和糖基化

59.基因突变类型:碱基置换(同义突变,措意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移码突变,动态

突变

60.个体发育包括胚胎发育(胎生,卵生,卵胎生)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61.胚胎发育的阶段:卵裂(受精卵)→囊胚期(具有囊胚腔)→原肠胚→神经轴胚→器官发生

62.根据卵黄的分部和含量卵细胞分出了动物极和植物极。有均黄卵(人),端黄卵,中黄卵,间黄

63.细胞继续分裂,卵裂球数量增多,实心胚体中间出现一个不规则的腔隙,随着腔隙中液体增多,此腔变为圆形的空腔,称囊胚腔,在人类又称为胚泡腔,这种囊状的胚胎称为囊胚。囊胚的形成标志着卵裂期的结束。

64.囊胚形成过程中,外部细胞构成单层的胚囊壁,成为滋养层。囊胚形成过程中,内部细胞则排

列在胚泡腔的一端,称为内细胞团。

65.囊胚期以后的胚胎细胞继续分裂,但分裂速度减缓。植物极细胞逐渐向囊胚内部凹陷,囊胚腔

逐渐缩小或消失,动物极细胞向植物极方向迁移,并外包植物极半球。这时胚胎成为具两层细胞的胚体,陷入的细胞所包围的腔称为原肠腔,它以胚孔与外界相通。此时期的胚胎称为原肠胚。

第三篇:生物学研修总结

生物学研修日志

经过一个学期的网上培训学习,远程教育为我们这些教非所学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老师们可以不出家门,就能与专家及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接受老师的面对面的授课。在研修期间,我坚持按时观看视频讲座、认真学习案例、积极参与生物学在线研讨、相互交流评论、用心撰写研修日志,积极完成研修作业,学习名师们的授课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在这次长达近一个学期的适岗培训中,我认认真真的观看了全部的在线视频,每一科目都按要求学了规定的时

间,积

思,查找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同时和其他学员进行讨论交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下是我在这次研修学习中的学习感悟与培训收获:

我尽管参加工作快30年了,可却是半路出家,教非所学。而且教生物还不到10年。作为农村教师,我们所处之地较为偏僻,很少有机会去参加学习和交流,这次研修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帮助。因此,不管是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的触动,通过观摩专家导师对生物学理论的生动讲解,让我对今后的生物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生物作为一门接近生活而又很有趣的实用学科,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就必须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贴近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生物教学走进学生心理,使教学趋近生活,从而调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学习到许多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例如,通过学习《初中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探讨》,是我进一步明确了生物学科也是实验学科。本专题针对初中生物学实验,介绍了生物学中常用的方法,从实验的九个过程技能维度介绍了国外科学教材中的生物部分的实验部分的呈现形式,这是个过程技能是:观察、测量、分类、推理、预测、控制变量、假设、解释、交流。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生物综合性实践活动》课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初中生物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的内容。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四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四个方面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关系;另外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作为四大指定领域的核心、基础,与其他三个领域之间体现了对象与手段的关系。又如《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的能量与转换》中关于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以前根本自己都不清楚,现在通过学习终于明白了,线粒体由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和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组成,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膜主要是心磷脂。而且还知道了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0.3:1(内膜);1:1(外膜)。

总之,通过此次生物学研修,促进了我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在培训过程中,通过聆听专

家的讲座,领悟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全身心的投入到新一代的教学改革中。同时,远程研修也为我们农村教师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让我们这些学员能够与专家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通过网上研修平台,进行充分的学习、交流,使自己从各方面得到新的提高。总之,通过网培学习,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我将一如既往的继续努力,将后阶段的学习任务圆满的完成好,力争以比较优异的成绩结业。

第四篇:口腔生物学总结

生态系: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从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口腔生态系。

根据固有菌丛的分布和生理学以及形态学的不同,可将口腔分为四个主要的生态系:颊上皮生态系、舌背部生态系、龈上牙菌斑生态系、龈下牙菌斑生态系。

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有:物理化学因素、宿主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可控因素。

根据细菌对氧的敏感程度进行分类:绝对需氧菌、绝对厌氧菌、兼性厌氧菌、耐氧压氧菌、微嗜氧菌。口腔菌从的主要成员为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

口腔PH范围为5.0~8.0,唾液(PH为5.6-7.6,平均6.8,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占99%以上,无机物约占0.2%,主要是电解质,有机物约占0.5%,主要是蛋白质)为维持口腔和菌斑中性PH的重要因素,这个功能大部分由碳酸盐系统完成,小部分由磷酸盐系统以及其他成分提供。

唾液中抗体的主要类型为分泌性抗体SIgA,龈沟液中抗体的主要类型为IgG,唾液黏蛋白包含两大类型蛋白MGI和MGΠ

细菌的黏附:钙桥学说、脂磷壁酸-葡聚糖-葡萄基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识别系统学说

聚集:同种类型菌细胞之间的吸附力称为聚集,称两种不同类型菌细胞之间的集聚为共聚集,通过集聚作用或共聚集作用,在生态系中出现了细菌间协同、竞争、拮抗

牙菌斑: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冲去的细菌团块

牙菌斑的形成过程:

1、牙面上获得性薄膜的覆盖,菌斑形成的初始为牙面上覆盖一薄层来自唾液糖蛋白的薄膜,其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含有黏蛋白、糖蛋白、血族抗原和免疫球蛋白,其中有些成分能促进细菌对牙表面的黏附起着受体的功能,如富脯蛋白;

2、细菌附着,在细菌黏附和聚集中起作用的分子为蛋白质、多糖、脂磷壁酸等物质;菌斑成熟,成熟的菌斑基本分为三层:基底层为无细胞的均质结构,HE染色为粉红色,系获得性薄膜组成;细菌层位于中间地带,含球菌、杆菌、丝状菌,丝状菌彼此平行且与牙面垂直呈栅栏状,其中间堆有大量的球菌和短杆菌;表层主要含有松散在菌斑表面的G+或G-球菌和短杆菌,脱落的上皮和食物残屑以及衰亡的细胞

牙菌斑的分类:位于龈缘上方的冠部或修复体冠部的菌斑为龈上菌斑(包括光滑牙面菌斑和点隙裂沟菌斑),位于龈缘下方着为龈下菌斑(包括附着性龈下菌斑和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口腔菌丛分为固有菌丛、增补菌丛和暂时菌丛 变链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质在使细菌黏附、聚集和对牙表面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此菌群所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此菌群的产酸能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综合这三方面因素而使变链菌被公认为主要致龋菌

采集龈上菌斑多以分离培养致龋菌为目的,采集龈下菌斑标本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与牙周组织疾病相关的细菌

龈沟液标本采集的目的多为研究龈沟液内炎症因子,采集方法为滤纸吸着法

釉质内无机物占重量的95%-96%,主要无机物是钙、磷,钙磷是以羟磷灰石晶体【Ca10(P04)6(OH)2】的形式存在

龋齿脱矿中首先被溶解的是镁和碳酸盐

牙本质中有机基质绝大部分为I型胶原纤维约占95%;在正常的牙龈结缔组织中I型和III型胶原是主要的胶原类型;IV型胶原是所有基底膜的主要结构成分

牙周病变过程中牙龈胶原纤维的改变为胶原含量的减少、胶原类型的变化、参与胶原破坏的因素(胶原酶有两类:细菌来源的胶原酶、宿主来源的胶原酶)

大疱类天疱疮(BP)抗原主要存在于口腔黏膜等复层鳞状上皮的基底膜,在细胞内与半桥粒有关,在细胞外与透明层有关

酸性富脯蛋白有多种功能,包括

1、结合钙离子,维持唾液的钙磷稳定,可抑制唾液中磷酸钙盐的形成及其在牙面上羟基磷灰石晶体的沉积,维持唾液中的钙超饱和状态,可维持唾液中游离钙离子浓度,为牙釉质提供防御和修复的环境

2、参与唾液获得性薄膜的形成,酸性富脯蛋白对牙釉质和羟基磷灰石晶体有很高的亲和力,易于吸附在牙面

3、协助细菌黏附,人酸性富脯蛋白课选择性的促进细菌黏附在牙矿化组织上,对于细菌在牙面上黏附和定居牙菌斑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富组蛋白具有较强抗真菌及抑制细菌作用

唾液功能:

1、协助咀嚼和吞咽:唾液为咀嚼提供了液体,使食物变成了食团,从而易于在口腔内移动并被吞咽。

2、直接参与消化作用:唾液中有多种消化酶,如淀粉酶,消化糖类;唾液脂肪酶消化脂肪;唾液中蛋白酶也能参与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

3、维持味觉功能:唾液为化学物质的溶解提供了溶剂,只有溶解了的物质才能为味觉所感受到。另外唾液中有一种锌结合的蛋白味觉素,是味觉感受时所需要

4、提供各种营养来维持口腔软硬组织的代谢平衡:唾液中各种成分如水、电解质、蛋白对软硬组织提供必要的营养,来维持其正常代谢平衡

龈沟液中的酶类及其他成分:胶原酶、组织蛋白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酸酶和芳基硫酸酯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龈沟液通过缓冲作用可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带出龈沟;通过龈沟液中存在的有活性的白细胞、溶菌酶、乳铁蛋白等吞噬抑制或杀灭细菌;通过龈沟液中的抗体来调理、趋化吞噬细胞,以及补体系统来发挥抗菌作用 龈沟液成分变化作为牙周病变的评判指数

糖的转运途径: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磷酸乙酮醇酶(PK)途径

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EMP)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HMP)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ED)磷酸酮醇酶(PK)

EMP途径可供给更多的ATP,但是它不能提供生物合成嘌呤、嘧啶的所需的重要前体5-磷酸核糖和4-磷酸赤藓糖。HMP途径能产生生物合成嘌呤、嘧啶等所必需的前体,但他产生的ATP只有HMP途径的一半

菌斑内糖的合成代谢主要有两个途径:细胞内和细胞外途径 细胞内途径:在外源性糖丰富时,将环境中的糖转化为胞内多糖(主要是糖原),储存在细胞内,胞内多糖在外源性糖缺乏时,可作为能源

菌斑中的一些细菌能够产生糖基转移酶如:葡糖基转移酶(GTF)和果糖基转移酶(FTF);GTF和FTF有以下特性:①对蔗糖有高度特异性,即只能利用蔗糖作为底物,合成细胞外多糖,而不能利用其它糖。②有广泛的PH适应度(PH 5.2-7.0),其适应范围与菌斑PH相符,GTF的最适PH是5.5,当PH降到4.5以下时即失去活性;③由于是细菌自发合成的固有酶,它的合成不需要诱导,它的量与培养基有关,在含蔗糖的培养基中,酶的产量较含葡萄糖的高。

唾液是菌斑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PH降低可引起釉质溶解性增加

生物矿化是指生物体内的钙磷等无机离子在多种生物因子的调控下通过化学反应产生难溶性盐与有机质结合,形成机体矿化组织

生物矿化组织的组成结构有人类矿化组织,包括骨骼、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其无机成分主要为磷灰石晶体和大量的非晶体化的碳酸钙盐类磷灰石晶体主要为羟磷灰石,化学式为【Ca10(P04)6(OH)2】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通过酶促反应在体外扩增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

釉基质主要由多种蛋白质(釉原蛋白、釉蛋白、成釉蛋白、釉从蛋白)和酶(蛋白水解酶)组成

主要存在于牙本质中的非胶原蛋白:牙本质磷蛋白(DPP),显著特征是高度磷酸化,在牙本质有机物中含量仅次于胶原,约50%,具有对矿化的双重功能;牙本质涎蛋白(DSP)主要存在于年轻的成牙本质细胞、成熟的成牙本质细胞及牙本质中,在前成釉细胞中也有短暂表达

被誉为“细菌化石”的16sRNA是核糖体小亚基的骨架

口腔淋巴组织与整个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淋巴组织共同构成了粘膜免疫系统 唾液防御系统中包括非特异性物质(黏蛋白、溶菌酶、唾液过氧化物酶、富组蛋白)以及抗原特异性的SIgA

唾液腺中SIgA产生细胞主要来源于肠相关淋巴样组织,唾液中SIgA水平降低会增加患龋的易感性

口腔的健康首先取决于黏膜的完整性

肿瘤相关抗原不仅存在于肿瘤细胞,而且在同种组织的正常细胞或其他组织的肿瘤细胞中也同样存在,仅仅是含量不同而已

牙槽骨是颌骨包围牙龈的突起部分,又称之为牙槽突。按照解剖部位可以分为固有牙槽突、密骨质、松骨质

牙周膜又称为牙周韧带是牙槽骨中特殊结构,牙周膜是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结缔组织,主要连接牙齿和牙槽骨,使牙齿得以固定于牙槽骨内,并可调节牙齿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作用

牙周膜中的重要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未分化干细胞

成骨细胞是负责骨基质形成和钙化的细胞,在骨组织中,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可分为四个阶段 :前成骨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骨衬里细胞

破骨细胞有两个与其骨吸收密切相关的独特结构:褶皱缘(是指行使骨吸收功能时破骨细胞与骨细胞表面相对的部分细胞膜高度折叠形成褶皱状,这部分细胞膜上有质子泵等结构,主要承担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清晰区(指行使骨吸收功能的破骨细胞细胞质内存在一个没有细胞器的区域,在电镜下由于电子密度低故称为清晰区)

破骨细胞来源于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有共同的前体,在特定条件下融合成多核细胞

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过程:与骨表面附着→细胞极性化→形成封闭区→形成骨吸收陷窝→脱离骨面转移到下一个吸收表面或细胞死亡

细胞培养就是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适当条件下,使活体组织在体外环境中存活、生长增殖,并维持其结构功能。它是指从体内取出组织模仿体内生理环境,在无菌、适当温度和一定营养条件下使其生存生长并维持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细胞培养的生长增殖过程:(1)组织培养细胞生命期:①原代培养期②传代期(当细胞增殖达到一定密度后则需要分离出一部分细胞和更新营养液,否则将影响细胞的继续生存,这一过程叫做传代)③衰退期(2)培养细胞一代生存期:①潜伏期②指数生长期,指数生长期细胞分裂相数量可以作为判定细胞生长旺盛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细胞相互接触后,如培养的是正常细胞,由于细胞的相互接触能抑制细胞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接触抑制,而恶性细胞则无接触抑制现象,因此接触抑制的存在与否可作为区别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标志之一③停滞期

细胞在体外生存的首要条件是无污染环境

组织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从机体获得少量的活体组织,用特殊酶或其他方法将细胞(又称子细胞)从组织中分离出来并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然后将扩增的细胞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可降解和可吸收的生物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将细胞黏附在生物材料上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将该复合物植入机体的组织或器官的病损部位,随着生物材料在体内逐渐被降解和吸收,植入的细胞在体内不断增殖并分泌细胞外基质,最终形成相应的组织或器官,从而达到修复创伤和重建功能的目的。

口腔特有的干细胞:牙髓干细胞、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根尖牙乳头干细胞、唾液腺干细胞。

GTF和FTF在菌斑的特性?

①对蔗糖有高度特异性,即只能利用蔗糖作为底物,合成细胞外多糖,而不能利用其它糖。

②有广泛的PH适应度(PH 5.2-7.0),其适应范围与菌斑PH相符,GTF的最适PH是5.5,当PH降到4.5以下时即失去活性;

③由于是细菌自发合成的固有酶,它的合成不需要诱导,它的量与培养基有关,在含蔗糖的培养基中,酶的产量较含葡萄糖的高。

简述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关系如何?

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在骨表面附着的调节;成骨细胞合成破骨细胞骨吸收刺激因子,促进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前列腺素E(PGE)是一种很强的骨吸收促进剂;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调节

免疫防龋的可行性理论基础。龋病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主要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人工诱发的抗变形链球菌抗体可以阻止细菌的黏附和菌斑形成;保护性抗体可以通过唾液(局部SIgA反应)或龈沟液(全身性的IgG和IgM反应)到达易感部位,因此从抗感染的角度探讨免疫防龋的途径是可行的。免疫防龋类型包括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釉基质蛋白在釉质发育中有何作用? ①启动釉质矿化,釉基质的矿化最先发生于釉牙本质界,釉基质既参与矿化核晶的形成又是釉基质中矿物盐的贮库; ②作为晶体生长的支持相,釉基质蛋白表面疏水基团相互结合形成空心的隧道样结构,这种结构为晶体在隧道内生长提供了合适的生长空间和支持; ③调节晶体生长,通过控制釉基质蛋白在晶体表面的数量、部位可调节晶体的大小、形态与生长方向。

氟对牙齿发育有什么影响? 增加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影响发育期釉质晶体的形成(机制;影响基质的合成、分泌;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基质蛋白酶,阻碍釉原蛋白的移除;干扰晶体的矿化。)

第五篇:化学生物学总结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肽键形成原理:多肽的合成就是形成肽键的过程,即一个氨基酸(AA)氨基亲核进攻另一个氨基酸被活化的羧基部分,形成肽键。化学合成多肽方法:液相多肽合成,固相多肽合成,环肽合成固相多肽合成步骤:多肽的C端氨基酸通过linker键连到树脂上;脱除氨基上的临时保护基;与下一个氨基酸缩合;反复进行脱保护盒缩合;脱除半永久性保护基;

表达蛋白连接及其优点:利用蛋白剪接技术,通过硫醇解离适当的突变蛋白—内含肽融合体,生成重组蛋白硫酯之后用于半合成形式的自然化学连接。优点: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提供良好方法,可以引入非天然氨基酸。

DNA复性:在适当条件下,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可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

核酶: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参与RNA及其前体的加工和成熟过程。

肽核酸:一类以中性酰胺键为骨架取代糖磷酸主链的DNA类似物。核酸适体:一类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单链核酸小分子,与特异靶分子相结合 ,对靶标分子识别有高度专一性和强亲和力,调节靶标分子的功能。

核酸适体:荧光修饰的适体用于药物分子的高通量筛选。

本身可作为药物,适体可作为肿瘤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蛋白质的直接抑制剂;用于抑制癌症的相关靶蛋白;用于肿瘤分子成像及肿瘤相关蛋白检测

核小体:用于包装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由DNA链缠绕一个组蛋白核构成的。由DNA分子和组蛋白组成核苷酸:由戊糖,碱基,磷酸组成Trna:二级结构:三叶草形;三级结构: “L”形

rRNA的种类:真核生物5S rRNA,28S rRNA,5.8S rRNA,18S rRNA;原核生物5S rRNA,23S rRNA,16S rRNA

常用的核酸体外合成技术:核酸的PCR合成技术;核酸的固相合成技术

RNA干扰:dsRNA被内切核酸酶Dicer切割成小片段RNA(21-23bp)siRNA和酶形成RISC沉默复合物,然后特异性识别并切割mRNA,之后断裂的mRNA被降解

天然单糖: D-型

蛋白聚糖是一条或多条糖胺聚糖以共价键与核心蛋白形成的大分子糖复合物化合物。

糖缀合物:单糖、寡糖或多糖与蛋白质和脂质连接形成糖缀合物。包

括糖蛋白和糖脂。

糖的保护基满足的条件:便宜、稳定、无毒,引入条件适合;反应过程中稳定;脱除高效且条件条件温和;脱除后,易与产物分离。保护基的正交性:同时存在多种保护基时,脱除一种不对其他产生影响。

寡糖的合成方法:液相合成:收敛式合成,线性合成,双向合成,“一锅法”;固相合成;酶促寡糖合成糖序列分析方法:酶法分析N-连接寡糖结构;采用凝集素分离、分析寡糖和糖缀合物;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测定结构。

糖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糖的结构,合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序列分析和糖组学。

初级代谢物:指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

脂类化合物功能:存储能量;作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信号分子 生产方法

辅酶Q10全合成法:全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醇一碱皂化制造法非核糖体合成多肽:从多种生物体内分离出的含有N-甲基化骨架和非天然氨基酸的天然多肽类化合物。不由核糖体合成,不需要mRNA模板,由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而来

小分子的优势:易实现时间上的精确控制;与大分子的作用可逆;药物学剂量容易控制;可应用于多种类型的有机体和生物体;作为探针研究细胞靶蛋白的功能。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胞吐作用机制: 离子载体、离子通道、离子泵

趋磁细菌:一类在外磁场的作用下能作定向运动并在体内形成纳米磁性颗粒-磁小体的细菌。

金属化合物药物的缺点:毒性大;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

仿生金属催化研究内容:根据生物催化剂的结构特征,设计和化学方法合成具有催化功能的模拟酶;研究这些模拟酶的催化机理、催化工艺、构效关系。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指在基因组DNA序列中由于单个核苷酸(A,T,C,G)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荧光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用已知的标记单链核酸为探针,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与样品染色体中未知的单链核酸进行异性结合,形成可被检测的杂交双链核酸。

转录组学: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的情况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从RNA水平研究基因表达的情况

蛋白质组:指的一个细胞或生物体所有蛋白质的总和。

蛋白质组学:是对蛋白质组的大规模和系统性的分析,在蛋白质水平上定量、动态、整体性地研究生物体。

肽质量指纹图谱:蛋白质被识别特异酶切位点的蛋白酶水解后得到的肽片段的质量图谱。

双向电泳步骤:第一向等电聚焦,第二向SDS-PAGE电泳 蛋白质结构解析: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技术

噬菌体展示:将外源基因的DNA分子群与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相连接,使外源DNA所编码的蛋白质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在噬菌体外壳表面的方法。

正向化学遗传学:使用化学小分子处理细胞,诱导表型变化,经过筛选,找到小分子作用的大分子靶标。

反向化学遗传学:基因或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出发,研究基因或蛋白质对表型的影响。

计算机辅助的药物设计的步骤:X射线衍射获得生物大分子与药物结合位点的结构信息;使用分子模拟软件计算和模拟结合位点的各种理化常数;通过数据库搜寻或全新药物设计寻找与该位点想匹配的分子;进行生物活性测试。

组合化学的基本原理: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的结构单元,利用这些结构单元的排列组合系统的合成大量的化合物。

多样性导向合成设计原则:利用简单的起始原料尽量多的构建出骨架多样的特异分子。

组合化学的核心技术:组合合成;平行合成;固相有机反应

DNA文库的突变方法:基因组随机突变;易错PCR;定点突变;DNA改组法

定点诱变:在体外特异性地取代、插入或缺失DNA序列中任何一个特定碱基的技术。分类:定点突变、盒式定点突变、PCR突变。DNA Shuffling:是运用随机突变技术,对某种感兴趣的蛋门质或核酸进行快速的改造,并定向选择所需性质的生物分子。

DNA Shuffling原理:单个基因或一组相关基因经酶切产生一系列随机大小的DNA片段;无引物PCR,具有互补3‘末端的片段互为引物,各为模板,通过不断的PCR循环在不同模板上随机互补结合并进一步延伸;最后利用基因两端序列为引物合成全长的重排产物,这些重排产物的集合被称为突变文库;对突变文库进行筛选,选择改良的突变体进行下一轮shuffling循环,重复多次重排和筛选,直到最终获得性状比较理想的突变体。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进化:DNA改组——DNA文库——转化细胞——细胞展示——体外筛选

体外挑选方法寻找核酸适配体步骤:合成寡聚核苷酸;建立适体库;

固定蛋白将与之结合的核酸适配体收集;测序得到需要的核酸适配体 GFP应用:作为报告基因检测基因表达水平;作为融合标签;细胞器标记;荧光共振能量传递;生物传感器

量子点荧光探针:量子点,又可称为纳米晶,是一种由II-VI族或III-V族元素组成的溶于水的无机纳米颗粒。直径一般介于1~10nm之间,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受激后可以发射荧光。用途:活细胞成像;肿瘤靶向治疗;疾病诊断

分子马达:又称纳米马达,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利用化学能进行机械做功的纳米系统。

生物催化:是一门利用酶或者细胞等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催化化学反应的技术,目前主要利用的生物催化剂是蛋白质酶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

比活力:酶的比活力代表酶制剂的纯度。比活力用每毫克蛋白所含的酶活力单位数表示。对于同一种酶来说,比活力愈大,表示酶的纯度愈高。

模拟酶:用合成高分子来模拟酶的结构、特性、作用原理以及酶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过程

人工酶:人工合成具有催化活性的多肽或蛋白质

抗体酶:一种新型人工酶制剂,具有催化功能的抗体分子,在其可变区赋予了酶的属性

固定化酶:水溶性酶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成为不溶于水的但仍具有酶活性的一种酶的衍生物。在催化反应中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优点:同一批固定化酶能在工艺流程中重复多次地使用;固定化后,和反应物分开,有利于控制生产过程,同时也省去了热处理使酶失活的步骤;稳定性显著提高;可长期使用,并可预测衰变的速度;提供了研究酶动力学的良好模型

生物催化剂的来源:从微生物的体系内筛选并提取而来;通过DNA重组技术或蛋白质工程方法获得

生物催化的应用:酶作为大宗性物质的应用(在衣用洗涤剂、纺织品、浆工艺、动物饲料);酶作为催化剂的应用(作为基础化工催化剂、精细化工催化剂、食品工业催化剂、催化农作物保护化学品的合成,制药中的应用);非传统介质中的应用;在生物质转化与能源开发中的应用;用于环境工程中的生物催化

生物催化中定向进化的步骤:从DNA文库中选择含有目标蛋白的亲本DNA序列,通过突变或者重组的方法产生或者增加蛋白质序列;产生的DNA片段连接到表达载体内,转化、培养细菌并表达蛋白质;经过筛选和选择的方法从转化子中分离出少量性质改良的突变酶序

列;将所得到的序列进行扩增,并重复诱变、筛选、扩增的循环进而得到具有特定性质的蛋白质,达到定向进化的效果

下载生物学常见题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学常见题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处理生物学_---课后题答案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 "水处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与水中的污染物迁移、分解及转化过程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微......

    高一生物学科组研究性课题结题总结

    高一生物学科组研究性课题结题总结 高一生物学科组 本学期,我们高一生物学科组针对于我校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课堂教学“教师讲课不超过20分钟”更进一步提出了我们学......

    《第一节 常见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教案

    《第一节 常见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了解生物学的多种研究方法; (2)能够简要的说出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研究过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

    生物学科组年度总结[大全五篇]

    生物学科组情况汇报 一、人员分布 7年级: 8年级:高二:高三: 各备课组优势、不足、困难汇总 7年级: 优势: 学生情况稳定,求知欲强,学习兴趣高涨,课时较富裕 不足: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探究......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涵盖必修一至必修三书上出现的所有生物学史内容,包括正文和资料分析。)细胞学说: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

    普通生物学知识总结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 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

    供应链 常见业务处理和赛题总结

    采购业务 签订采购合同、采购到货、收到采购专用发票业务 1 购销合同、增值税专用发票、入库单: 采购订单→采购到货单→采购入库单→采购发票→采购结算→确认应付账款→存......

    土木工程答辩常见题

    1. 框架结构按承重体系分为哪几类?说明优缺点。 答:(1) 横向框架承重方案;优点:横向框架数较少有利于增加房屋横向抗侧移刚 度;纵向连系梁截面尺寸较小,有利于建筑的通风采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