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凡岗位上的“京铁精神”践行者
平凡岗位上的“京铁精神”践行者
他叫刁守杰,是北京铁路局天津车辆段德州运用车间一名列检值班员,也是身为值班员的我的授业恩师,你也许不明白什么是值班员?但是你肯定知道什么是调度员,列检值班员换句话说就是一名最基层的检修调度员,负责火车的检修调度工作。今年57岁的他在值班员这个岗位一干就是30多年。
三年前我有幸成为他的关门弟子,见到他的第一感觉就是“活力”,对你没有听错就是“活力”——年轻人的活力。任何事情他都抢着干;任何新工具、新技术他都抢着学;任何新问题他都抢着去解决。在他身上有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活力”。
三年的相处我总结出刁师傅身上的四大特点:
一、勤做事,实做人。身为列检值班员的他,主要负责的是对技术作业列车的技术检查进行组织指挥,配合车站做好列车的开行计划,完成运输保障任务,看似简单的工作包含了太多的不为人知。为了让不耽误开车,为了现场职工少跑冤枉路,在走最少的路的情况下完成最多的工作,他几分钟就和车站值班员联系一次,常常让车站值班员觉得他是瞎操心。但是众口难调,即便是这样,仍然有人会埋怨他胡乱指挥。面对这样的质疑,换成是我一定会心寒,一定会生气。但是他不是这样,他曾经这样说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万事做到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列检值班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既要面对车站,又要面对现场;既要保证货物列车安全正点的开出,又要保证现场作业人员少受累。这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但是只要你足够的努力相信有一天他们肯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朴实而简单的话语诉说着他的工作态度——忠于职守!
二、活到老,学到老。30多年的工作时间,让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的铁路的快速发展,也让他感受到不抓紧学习便不能适应现代铁路的发展。面对值班室新的技术,新的工具,他经常是不断琢磨,在最短是时间学会熟练操作。有的时候碰到不明白的地方,他竟然放下身份向我这个徒弟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感动,那就是面子可以不要,但是工作一定要做好。切切实实的行动证明了他的工作激情——勇当先锋!
三、出满勤,干超点。在我认识的不少和他一样的老师傅里面,有不少在这个年纪就开始当起了甩手掌柜,大事小事充耳不闻,动不动就休假,只为混日子等退休。然而他不一样,三年来他几乎没有因为私事而休过一天假,实在倒不开的时候,他就和别人换班,绝对不会少上一个班,多休一天假。甚至别人有事的时候他还主动要求帮别人上班,保证值班室人员不缺刚,保证车间工作稳定。他常说‘马上就退休了,退休之后我有大把的时间去休息,到时候想干别人都不会让你干了,况且现在值班室人员紧张,我能少休息就是给车间、给段少添麻烦’。鲜明的例子很好的证明了他的工作品质——艰苦奋斗!
四、忆过去,展未来。57岁的他还有三年就要面临退休,已是爷爷的他本该天天想着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经常挂在他嘴边的不是家庭而是他干了一辈子的铁路。他经常觉得时间过得快,经常回忆以前上班的时光,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干够就要退休了,自己在值班员岗位上干了一辈子,亲眼见证了中国铁路一步步的壮大起来。他还想在值班员的岗位上看着中国铁路怎样在改革之后实现成功转型,怎样成功适应新形式下的市场经济;还想看着中国铁路早日实现客货分开,不断提高运能促进国家发展;还想看着中国铁路一步步的走向更大的辉煌。简单的愿望体现了他不变的工作信仰——报效祖国!
这就是我的好师父,我值班员道路上的领路人——刁守杰。一名简简单单的津辆列检值班员,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一颗“报效祖国,忠于职守,艰苦奋斗,永当先锋”的心,有的只是必将“京铁精神”贯彻到底的行动,有的只是誓将“毛泽东号精神”传承下去的追求!
第二篇:京铁精神学习体会
京铁精神学习体会
(一)安全优质“强调了铁路人必须秉承的工作理念和行为规范,”兴路强国“定位了铁路人新一轮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报效祖国是”京铁精神“的灵魂,京铁的特殊地位、特殊使命、需要广大干部职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忠于职守是”京铁精神“的精髓,京铁作为首都局责任重大,守土有责的使命艰巨又光荣。艰苦奋斗是”京铁精神“的品质,一代代京铁人不畏艰难险阻,始终拼搏奋进,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永当先锋是”京铁精神“的特征,京铁地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特殊地位和使命坚定了京铁理应争当各方面的标杆和旗帜,处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安全是京铁人的首要职责。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京铁局地处政治、经济、文化的首都,安全是旅客选择出行交通工具的首选要素,只有抓安全、保安全、倡安全,让安全之风萦绕旅客周围,才有资格参与这场硬仗。相对而言,安全是家属们的千叮万嘱,更是京铁职工的首要职责。”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是京铁人工作要求的实在体现,加强安全教育,使职工牢固树立”人身安全大于一切“的思想,充分掌握作业标准,建立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制定有效卡控措施,强化日常监督管理,把安全隐患遏杀在最初的摇篮里,让旅客安全、放心出行,舒适、满意而归。
优质是京铁人的职业追求。铁路在服务意识上的增强、质量上的提高是长期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理念,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旅客货主,常态化开展”两满意“、”三个出行“活动,通过劳模事迹宣讲,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弘扬主旋律,激发”比、学、赶、超、帮“的正能量。京铁人以优质服务作为职业追求,用实际行动为旅客提供了服务新体验。在赢得人心的同时也必将赢得市场,得到社会的广泛信赖和支持。
兴路是京铁人的奋斗目标。新时期,铁路建设运营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承担的社会责任依然崇高,铁路需要发展,需要从内而外的改变。改制转型,走市场化道路,脱离国企保护伞,”走出去“参与群体竞争,是振兴铁路、改变铁路现状、创造铁路新纪元的唯一出路。振兴铁路不是空喊口号,需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旅客问题为指针的市场主体地位理念,以温馨的旅行环境、亲善的服务态度、创新的服务方式,完善内部体系且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京铁人必须明确奋斗的目标,以不畏艰难险阻、咬定目标不放松的精神,开动脑筋,拓展思维,把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实、更广、更透。
铁路改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也将成为在京铁人积累财富经验与健康成长的动力。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铁路要在运输市场中走的稳健,将发展蓝图变为现实,需要全体京铁人共同付出艰辛和努力。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是老一辈京铁人的精神所在,堪称国家建设者中的楷模。他们就是靠着这种实干精神,将京铁的事业一步一步推进前行,也为新时期京铁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新时期京铁人要响应时代号召,时刻做好准备迎接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去努力,去创新,在工作中立足岗位敢打敢拼、争创一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踏实工作,努力当好客货服务、安全生产、经营创收、铁路建设的先锋,用”铁路梦“给力”中国梦“,使全局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前列、始终保持领先,始终成为引领铁路改革发展的时代的”火车头“.京铁精神学习体会
(二)最近在工区我们大家一起组织学习了关于”京铁精神“文件的内容,让我感受颇深,心里面立马就涌出不少的感受:
”京铁精神“是促进铁路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新时期的”京铁精神“应该概括为:报效祖国、忠于职守、艰苦奋斗、永当先锋。
报效祖国是”京铁精神“的灵魂。
热爱祖国是对每一名中国公民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铁路人,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听从党的召唤。
忠于职守是”京铁精神“的精髓。
我们铁路儿女要始终坚持忠于职守,不怕苦、不怕累,对待工作要勤勤恳恳,用实际行动为铁路事业付出自己的汗水,坚守本职岗位工作,心中永远坚持一个责任。
艰苦奋斗是”京铁精神“的品质。
艰苦奋斗是铁路人的一贯作风,新时期的”京铁精神“应该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只有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拼搏奉献,才能作出更多贡献,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
永当先锋是”京铁精神“的特征。每一名职工都要立足岗位敢打敢拼,遇到困难不退缩,我们年轻人更要把永当先锋作为不懈和永恒的追求。铁路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是铁路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铁路人必须坚持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推动铁路发展迈上新台阶。作为铁路的新鲜血液力量,我们必须加强学习专业知识,只有自己的专业技术加强,才能对铁路奉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无论在任何岗位上工作,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要装载一个”京铁精神“,它是我自己努力前进的力量,对于我来说这是我的财富。
拓展阅读:最美京铁人道德模范心得体会
通过对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的学习,使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从他们的先进事迹中学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也体会到了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孝敬老人、英勇救人的高尚品格,为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守护中国动车质量的”蓝衣卫士“北京动车的崔金宝,用他爱岗敬业的刻苦钻研精神,确保了中国动车组和谐号的行车安全,用他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带动了一批精益求精的铁路人确保动车的安全。
”点滴勾勒尊老心,倾注尽现敬老情“,石家庄站售票组狄萍,几年来无微不至的照顾身患癌症的公公,感动了亲友,感动了医生,也感动了社会,百善孝为先,狄萍用她的行为,诠释了一名铁路人的高尚情操。
一个”好人“无法诠释刘晓利的无私奉献,因为自己学生时代家境困难,没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刘晓利励志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圆大学梦,生活并不富裕的他为家乡的敬老院添砖加瓦,为村民捐款帮助应急,用他自己的无私帮助乡亲和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明天。一个人的能量虽然有限,但是持之以恒就会发挥无限的能量,1998年以来,石家庄建筑段的高慧英,累计献血67次,献血量50400毫升,相当于十个成年人的血量。她用自己的无私,帮助了太多需要救助的患者,用她的献血,谱写了一曲奉献的赞歌。
热血真汉子,滴血爱无疆,天津机务段沧州运用车间的高恩平,这名从老山前线荣立过一等功的老兵,背着身患乳腺癌的妻子多次献血,献血小板,挽救了一个个生命。当因为献血间隔不够,没能给一位身患重病的儿童献出自己的血小板时,孩子失去了生命,他为此深深的内疚。就是这样一名无私的汉子,坚持着自己奉献社会的决心。
走进北京站,大大的”素萍服务组"标识清晰的映现在眼前,李素萍,这个30多年如一日的普通铁路人,用她的贴心、细心,送给每一位北京站乘车的旅客一颗安心和舒心。就是这样一位51岁的大姐,用她自己的爱心,感动带领出了一种精神,素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铁路人更好的前进。
一个瘦弱的身躯,托起了四个人的生命,他就是唐山机务段的卢永彬,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救起了四名落水同志,他的英勇行为挽救了四名年轻的生命,也将他的精神传递开来。北京西站售票员尹树霞,用她的耐心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为每一位购票的旅客提供最快速、最便捷、最亲切的服务。每天平均缩短3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就能多服务200多名旅客,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奉献精神。
刘立新,天津动车客车段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职工,用他那割肝救妻的壮举,7年来从未被人民忘记,也让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感动着人们一直到现在。
有这样一位技术能手,获得2013年路局变配电组技术比武第一名;有这样一位坚强的战士,与病魔斗争了11年;有这样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职工,23年来倒闸无事故,她就是唐山供电段的关秀英,她用她的坚强与刻苦,用她的顽强和敬业,为京铁人带来了迎难而上的不屈斗志,为今后的工作和技术比武、学技背规掀起了新的热潮。这一位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不断前进,也激励着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习他们的高尚精神,为铁路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延安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雷锋精神学习读本读后感
罗阳精神学习体会
第三篇:做“三平”精神的践行者
做“三平”精神的践行者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责任感”。作为人民教师,要以“三平”精神为宗旨,践行师德六条,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回看身边的“三平”教师:远在“郑州财经学院”教学的杜月菊老师----我上“鹤壁师范”时的班主任,让我钦佩不已。参加工作二十多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竭耕耘,以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去关爱每一位学生,被学生称为“最热心的教师”。最让我感动的是她那极强的责任感,正由于这种责任感,她成了学生、同事、领导、家人眼中“最美丽的教师”。杜老师灿烂的笑容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她是幸福的”。正是“三平精神”,让杜老师因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而美丽;因平静之中对工作的满腔热情而美丽;因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而美丽。以致于这种精神时时激励我,要做像她那样的老师。
再来看我们学校默默无闻的“三平”教师:年老的、年轻的,比比皆是。亲眼目睹同办公室的几个教学新兵,同样是那样平凡、平静、平常而让人感动;他们敬业,他们上进,他们虚心,他们有爱心,他们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温暖着孩子。“燃烧自己,照亮教育的整个天空”;这是他们对三平精神的诠释。
回想到此,我低头思考:我很平凡,也很平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平凡。追求?热情?会不会被时间磨光呢?在三平精神下,在“三平”教师楷模前,自己必须像他们一样,做三平精神的真正实践者。
第四篇:做一名长征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做一名长征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80年前之中国,列强争相入侵,国家风雨飘摇,社会满目疮痍,百姓苦不堪言。在这无比黑暗的神州大地上,有一处地方却在闪闪发亮,她就是中央苏区——江西瑞金。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以“攘外必先安内”为由,多次围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人民军队——红军被迫实行转移,退出苏区,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连续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但在接下来的第四道封锁线突围战,红军死伤惨重,特别是在湘江战役中,所以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红军已由初期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不到三万人,但是,红军的不畏牺牲和顽强意志得到了展现,红军坚持长征的初衷没有改变。接着,在毛泽东的极力主张下,红军放弃了去湘西和红二,红六汇合的原定计划,改成进攻敌人防守较弱的贵州遵义,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此过程中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体现了一代伟人的烂漫主义情怀,也诠释了红军在艰难时期所表露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也由于这次的转变,才有了后来人尽皆知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中心等人的领导集体,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不仅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而且和沿途的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一段段流传至今的佳话,充分表现了红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后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畏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再一次将红军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红色精神诠释的淋漓尽致。最后,红军终于到了长征终点——陕甘宁,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就此结束!它成功地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80年后的今天,国家富强民主,社会太平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但在这史无前例的物质财富流和崇洋媚外意识的冲击下,是一些人的对长征精神的遗忘,乃至于误读,歪曲。特别是在一些网络平台上,诸如“长征就是一场落花流水式的逃跑”以及其他一些污蔑长征英雄的言论甚嚣尘上。饮水思源,如果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又怎么会有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幸福生活呢?
我觉得,红军长征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湘江战役的巨大牺牲下,红军仍能以一往无前的姿态继续长征,体现了红军不怕一切艰难险阻,不怕一切牺牲的精神。
(二):果断放弃去湘西,转而进攻贵州。体现了红军实事求是,激动灵活的精神。
(三):红军战士友爱团结,紧密团结,顾全大局,严守纪律。
(四):紧紧依靠群众,为人民服务。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现如今谈长征精神有些过时,毕竟长征离我们这一代人太远了,我想说的是,列宁格勒战役离80年代的苏联青年也比较远,但是,一但苏联青年开始怀疑,甚至否认列宁格勒战役中所踊跃出的英雄和体现出的宝贵精神时,苏联就离亡国不远了,而如果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我们都开始否认长征时,中国将会怎样?还有,当下,一些官员将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抛之脑后,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习主席上台后,大力打击腐败,提倡勤俭节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长征精神的解读和发扬。虽然长征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它的时代意义和它创造的精神财富却一直都在。历史告诉我们,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红军将士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回顾长征历史,不是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不忘初心,弘扬长征精神,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开始新的伟大长征。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也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大力推进各项创新,就要不折不扣地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执政为民”。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实现这种结合,就要弘扬“永久奋斗”的精神,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永久奋斗”,是毛泽东同志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务远大,无疑就是新时期的长征,在这条长征路上,我们要发扬老一辈乐观积极的、蓬勃向上的、百折不饶的、机智勇敢的、坚定信念的长征精神,继往开来,早日实现宏伟蓝图。
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仅要懂得长征精神是什么,更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长征精神。比如,在学习或生活中,我们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我们应该发扬不畏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敢于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实现伟大复兴,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二班 肖涛
2391527690@qq.com
第五篇:专题党课:自觉做铁规铁纪的忠实践行者
专题党课:自觉做铁规铁纪的忠实践行者
纪律严明是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今天,我就围绕“细读故事、深悟道理,自觉做铁规铁纪的忠实践行者”这个主题,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大家汇报我对加强纪律建设的一些心得体会。共分享五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讲明纪律重要性,领悟习主席如此重视纪律建设的深意,梳理习主席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
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到延安考察,与毛主席探讨如何跳出“兴勃亡忽”历史周期律,这就是党史上著名的“窑洞对”,又称“延安对”。毛主席问:“任之先生,这几天通过你的所见所闻,感觉如何?”黄炎培直言相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有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确实是这样,中国历朝历代,从大禹建立夏朝开始到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最长的朝代也就是处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的周朝(包括西周和东周),近800年,夏商属于奴隶社会,时间相对较长,五六百年,后面的封建王朝,比较长的是汉朝(426年,包括东汉西汉以及王莽的23年)和宋朝(319年,包括北宋和南宋),其他的唐朝(289),明朝(276),清朝(267)都没有超过300年。为什么都逃不开这个“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细细分析,会发现,刚开始建国时的军队都骁勇善战,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超强。等到执政以后,尤其是执政较长时间后,都逐渐松懈了,军队纪律松弛,训练松懈,完全不具备任何战斗力。最典型大家也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清朝的八旗铁骑。
大家看这张图片,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松景之战”。1636年,孙传庭和洪承畴基本平定了农民军,1639年明朝就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13万出关与清军决战。明军的这13万人马不仅包括了辽东的精锐“关宁铁骑”,而且是明朝九镇抽出来的,参与镇压农民军的精锐之师,结果在松景之战中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帅洪承畴被俘。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就评价“松景之战”说“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之墟矣!”可见,当时清朝“八旗铁骑”的战斗力是相当惊人的。但入主中原后,这支曾经所向披靡的军队迅速腐化。顺治初年,旗兵每月尚训练五六次,后来次数减少,甚至流于形式。到康熙末年,所谓训练,已是一团糟,毫无纪律规矩可言。外省驻防将军及绿营提镇,“出行则皆乘舆”,以骑马为耻。上行下效,八旗士兵不断腐化,溃烂。酗酒赌博,无所不为,更有甚者狂嫖滥赌,银钱花光了,干脆把盔甲器械送进当铺。晚清时期,无论是留在兵营里的“八旗子弟”,还是走向社会的“八旗子弟”,已经“惟知抽鸦片,提鸟笼”。纪律如此松散,堕落到这步田地的军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清朝中后期,这支曾经“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虎狼之师,却连洪秀全的农民军都打不过,更别说守疆卫国了。清政府只好以汉治汉,靠曾国藩的团练才平了“太平天国”之“乱”。待世界真正的列强从远方地平线上出现时,“八旗铁骑”毫无招架之力,更无还手之功。
我们再看看历史上那些骁勇善战的军队,哪一支不是以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著称。被金兀术感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家军,宋高宗在诏书中称赞其“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岳飞治军名言就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还有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的戚家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等,都离不开严明的纪律。(曾国藩这个人大家都熟悉,很厉害,毛主席,蒋介石对他的评价很高,研究也很多。他其实对建立军队,行军打仗毫无经验可谈,但为什么他的湘军能为我们所熟悉?看看历史,我们知道,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律而不在技术性的训练。他为湘军写的军歌唱到: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湘军的《爱民歌》:三军个个仔细听……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全文以七律排列,共80条560字,是曾国藩1858年12月为约束属下湘军纪律所做。曾国藩本人就是修身养性、纪律严明的典范。“做官做得大,打仗打得好;学问做得高,治家有一套。”)
正如陈毅元帅概括说:纪律是军队战斗力的测量器,又是团结内部的轮带和锁钥,纪律严明,共同遵守,人人生活都愉快,能做到各尽所能,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纪律,我们会像散沙一般,被敌人一粒一粒,很快地踩碎。”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明白习主席如此重视纪律建设的深意。继党的十八大提出纪律建设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把纪律建设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一起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凸显了纪律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他先后多次强调要严明党的纪律,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地予以严厉惩处。大家看,自十八大以来,在不断积累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党中央及时对党的纪律处分条例进行了修订,2015年10月颁布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十九大后又系统总结了管党治党的新理论新实践新经验,对《条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于10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全面详细的明确了“负面清单”,确定了纪律底线,成为了“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纪律”。
在这里,我也对习主席关于纪律和规矩的重要论述再作以简要梳理。主要有7个方面:
①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习主席讲,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加强纪律建设。
②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习主席强调,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
③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习主席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观念、组织程序、组织纪律都要严起来,不严起来,就是一盘散沙。全党同志要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④创新党内法规制度,把各项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习主席指出,依规治党,首先是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起来。党的性质、宗旨都决定了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要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使所有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模范遵守法律法规。
第二个故事:为什么日本人敢于发动甲午战争?(讲明纪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尤其是近年来,在国防大学的主导研究下,掀起了反思甲午战争的热潮。《甲午甲午》《甲午殇思》《龙旗坠落---复盘甲午海战》等纪录片的播映,让我们每一名中国人更进一步地走进了这场影响中日两国走向的战争。
我在学习甲午战争相关史料时,一直在想,从当时军事实力来看,应该说两国相差不多,但大清帝国毕竟是老牌的“东亚霸主”,而日本只是一个“蕞尔岛国”,为什么它敢于发动战争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认真研究了相关史料。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需要大量的资源,但其岛国的局限性,使得他不得不把目光盯向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我们大家在中学学历史时,都对日本明治天皇这句话非常熟悉: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可见,日本发动“征清”战争,早有筹谋。自明治维新以来,其就将击败清国作为其长期国策。但是,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前,其高层对于是否摸中国这只“老虎”的屁股是心存忌惮的,意见分歧也比较大。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甲午海战爆发前,海军方面:清政府共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只舰队,大小舰艇87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并且,北洋水师在甲午之前是公认的亚洲和远东最强大的海军力量;日本海军编为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共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陆军方面,日本陆军共有7个师团近7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动员兵力24万,另有夫役15万,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17万多;中国方面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即使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但也应该有30余万。装备方面:大体上日军占优,但并不是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相差悬殊,一方面,当时日军的装备还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的改进。中国陆军武器最大弱点是种类、规格过于复杂,给后勤供应和实战带来很大困难。所以,从总体兵力和武器装备方面综合衡量,中日方面基本持衡。因此,日本方面有顾虑是完全正常的,万一“偷鸡不成蚀把米”,对日本的打击也将是致命的。于是就派遣了一些人来中国“考察”。这些人来中国后,通过贿赂一些清朝官员,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发现当时的清朝政府闭关锁国思想严重,且对于西方的科技,充耳不闻,虽然有着向西方学习的劲头,比如建立海军,实行洋务,但是只徒有其表,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就像其著名的汉学家副岛种臣所说:谓中国海军之可虑,则实不足以知中国也。盖中国之积习,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践言之事。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在北洋海军创立初期,借鉴英、法、德等世界强国的海军管理条例,拟制《北洋海军章程》,对官兵的军事训练、文化教育和行为规范做出了详细规定。《章程》规定,官兵必须长期驻舰,不得擅自离舰上岸,但是,不少将领在驻地附近买屋购房,有的人还私自纳妾,甚至为了一个妓女而与同僚争风吃醋。上行下效,基层官兵也不断有人离舰到驻地附近过起了家庭生活,甚至赌博、嫖娼,到后来竟然出现“晚间住岸者,一船有半”。本来《章程》为北洋水师规定了详尽的训练科目、考核标准和军纪要求,而实际的训练、考核和管理却流于形式,成了表面文章:“平日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来远”舰大副张柘荣在战后反思:“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故一旦兵兴,同无把握。虽执事所司,未谙款窍,临敌贻误自多”。中日黄海主力对决中,北洋水师两大主力铁甲舰“定远”、“镇远”的三百零五毫米舰炮,共发射一百九十七发钢弹,但仅有十发命中目标。舰队平时不仅训练松懈,还为高级将领们谋私忙于运输任务。北洋舰队后期,“操练尽驰,自左右总兵以下,争携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海,海军岁例南巡。率淫赌于香港、上海。”
我们再看看几个细节:“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的同学东乡平八郎在上舰参观北洋水师时,见甲板上供奉着关公像,晒着衣物,一地散落的剩饭,回到日本便评价说中国输定了。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在给本国政府的汇报中说道:“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较日本有相当的优势,但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海军舰队将面临着彻底被摧毁的危险。”他们的预测不幸言中。在威海之战的紧要关头,“来远”、“威远”二舰管带邱宝仁、林颖启还在岸上嫖妓未回,二舰无人指挥,都被日军击沉。
正如日本间谍小宗方太郎所言:风气的败坏,训练的荒废,早已将北洋水师置于未战先败的悲惨境地。袁世凯评价甲午海战时说:“此次务兵,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
现在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120多年,甲午战争值得我们反思的太多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纪律的生命力在与执行。如果当时的清政府军队纪律严明,能严格执行制定的各项纪律规定,那么,清军的战斗力绝不会如此之差,甲午战争鹿死谁手,犹未可知。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中国军人,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并反思副岛种臣的这句话:盖中国之积习,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践言之事。
讲到这,我不禁又想起了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总结国民党失败时讲的一句话:共产党有纪律,国民党没纪律。我觉得他总结得还不够准确到位,应该是:共产党有纪律,严格执行;国民党有纪律,没有做到。请大家看一个视频,最能证明这个问题。(视频:《回望延安》毛主席和蒋介石处理人的对比。)
同志们,前面已经讲了,习主席善于从历史的角度和政治的高度看问题,对纪律建设十分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纪律规定,但如果我们不能刚性执行,铁腕落实,那么,再好的再严格纪律都等于白纸一张,废纸一堆。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纪律而不执行比没有纪律后果更严重。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汲取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严格遵守好各项纪律规定,真正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真正做到纪律规定的坚决做到,纪律严禁的坚决不做,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让纪律规矩从文件中走出来,走进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个故事:鲁相嗜鱼。(遵守纪律的要害是自觉,自觉的前提是敬畏。)
熟悉党史军史的同志知道,我党我军纪律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自觉。毛主席对这点十分重视。
大家看这张照片,这是锦州苹果廉政文化展览馆,它建立在太和区果蔬农场一处山坡上,四周是“生生果园”的遗址,也是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期间解放军驻地。展馆门前有一座雕像:一位老人抱着孩子,提着竹篮,要把竹篮里的苹果送给两位解放军叔叔,战士却摆手谢绝了。这座雕像名叫“人民的苹果”,是以辽沈战役中解放军战士不吃老百姓苹果为题材创作的。
1948年秋天,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前,东野三纵队某连战士在老百姓家扫院子的时候发现地上有个带疤的落果。战士认为,树上的好苹果不能吃,带疤的落果烂在地里挺可惜,不如吃掉。另一位战士正好路过,他说:纪律条令没有说可以吃落在地上的苹果,所以啥样的苹果也不能吃。
毛主席知道后,非常感动,曾先后三次提及此事来教育全党要自觉遵守纪律。毛主席说:“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到这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吃了是卑鄙的。我们的纪律就是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
从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东野在短短的三年内,从进入东北的11万人发展到150万人,正是由于每名东野官兵自觉遵守纪律,推动着东野不断前进,将盘踞东北的几十万国民党主力军予以歼灭,解放了东北,更是由于每个人自觉维护纪律,众志成城,我们党才能扎根于人民,解放全中国,并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民族奇迹。
那么,怎样才能在遵守纪律中做到自觉呢?我认为,最根本的,或者说最前提的是要对纪律规矩心存一颗敬畏之心。
下面这个故事我听到后感触很深,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启发很大,受益良多。今天再和大家一起重温这个《韩非子》中的经典故事“鲁相嗜鱼”。
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弟子很不明白:“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才不能接受。如果我接受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歪曲法律就必然会受到严惩,宰相之位就必然会被罢免,到那时,既没有人会再送我鱼了,我自己也没有能力供给自己鱼。如果不吃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这样我就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大家想想,这个公孙仪真的是当官当得非常清醒的人。我们现在很多贪官污吏走进高墙之内,悔恨终身,就是不明白“受鱼则无鱼”这个简单的道理,或者是明白,但抵挡不住名利的诱惑而违背这个简单的常识,归根到底就是对纪律规矩缺少敬畏之心。讲到这里,我想起朱元璋和大臣们的那个经典对话。一日,明太祖朱元璋问大臣:“天下何人最快乐?”群臣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的说金榜题名最快乐,有的说功成名就最快乐,也有的说富甲天下最快乐,朱元璋却听了摇头不止。“畏法度者最快乐”,老臣万钢意味深长的道出自己的想法,朱元璋听后频频点头称是,对他的回答大为赞赏。法度,现代汉语意为法令制度,法则,秩序,行为的准则。法规制度,听到这个词,很多人都觉得一种限制的气息扑面而来,觉得都是一些限制自由的条条框框,那么,法的存在,真的是限制我们自由的吗?恰恰相反,法的存在是保证我们能够自由的基石。人人都向往自由,但自由从来不是绝对的。“自由快乐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敬畏法度之人,多是严以律己之人”。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不可能脱离人群独自生活,如果每个人都追求绝对的自由,那么我们将失去自由,社会陷入混乱,法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人自由生活的环境。放风筝的人,都想着风筝飞得越高越好。在风中,风筝是自由的,但是风筝在天空中的自由是依靠线的束缚而获得的,系着的线一旦断了,风筝很快就会掉落到地面上,失去飞翔的力量。风筝的这个“线”就是“法度”。如果我们敬畏法度,严守纪律规矩,那么就像有线的风筝,能自由自在,越飞越高;但如果我们漠视纪律规矩,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那么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潇洒一时,却最终走向毁灭的深渊。
康德曾经说过:“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其中一条就是自律。《元史·许衡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许衡做官之前,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到:“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终不摘梨。面对饥渴之诱惑,许衡因心中有“主”而无动于衷。许衡心中的“主”无疑就是自律,就是对规矩的由衷的发自内心的敬畏,有了这种“主”,便会洁身自好,才能牢牢把握住自己。正如康德所说,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我们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
现在总是听见有人说,当官是个“高危”职业,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身陷囹圄,身败名裂。我倒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对纪律规矩不知敬畏之人。一个真正对纪律规矩心存敬畏的人,就一定是能够严格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规矩的人,就能够在纪律规矩的范围内自由自在地工作学习生活,达到孔子所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愉悦的境界。
第四个故事:习主席轻车简从做表率。(遵守纪律的关键在于领导带头。)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大家看,八项规定的内容非常朴实简单。(八项规定内容图片)但7年来,因八项规定带来的“蝴蝶效应”是令人震惊的,作风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赢得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认同和赞誉。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我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央政治局常委尤其是习主席的躬身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