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草原站年度总结
喀喇沁旗草原站2011年度工作总结
2011年,喀喇沁旗草原站在旗委、旗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站干部职工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要内容,促进我旗畜牧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保护草原、繁荣草业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草原建设总体规模:任务3.5万亩,完成3.5万亩,其中新建多年生人工种草任务1万亩,实际完成1万亩。新建饲用灌木种植任务0.5万亩,实际完成0.5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任务2万亩,实际完成2万亩。
2、青贮饲料种植:任务4万亩,实际完成4万亩。
3、草地保护:任务10万亩,实际完成15.2万亩(灭鼠7万亩、灭虫8.42万亩)超任务52%,其中灭鼠任务7万亩,实际完成7万亩,灭虫3万亩,实际完成8.42万亩(牧鸡灭蝗0.52万亩)。
4、秸秆转化:任务0.38亿公斤,其中微贮0.2亿公斤,其它方式0.18亿公斤,全部完成。
5、草业生产:草籽生产任务10万公斤,完成10万公斤,打贮草任务0.6亿公斤,实际完成0.6亿公斤。
6、窖池建设:任务0.21万处,3.5万立方米,全部完成。
7、草田轮作:完成8.2万亩。
一、草原保护及建设工作
1、草原建设总体规模:
人工种草方面,结合2011年开始的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完成新建多年生牧草1万亩、新建饲用灌木面积0.5万亩、一年生牧草2万亩、青贮作物4万亩的种植任务。通过与各乡镇畜牧站一起进行摸底调查,于3月底落实各类牧草种植地块,引导农牧民充分利用沙地、盐碱地、疏林地、沟边地头等可利用地段种植良种牧草,扩大优良牧草种植面积。为保证项目在我旗的顺利开展,在各乡镇播种出苗后,草原站全体员工克服各种困难,进入我旗各乡镇村的种草地块进行实地验收和测量。到目前为止,已累计行程上万公里,对8个乡镇2个街道100余个村的种草地块进行了验收测量,测量面积达10万亩。通过实地验收测量对我旗保有、新建草地建档立卡,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准确的人工草地保留面积数据资料,同时也对我旗今后继续实施牧草良种补贴项目打下基础。
2、草地保护方面:
年初我们即加强了测报员的队伍建设。对各乡镇的12名测报员进行了以准确掌握虫口密度、有效洞口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以保证预测预报的有效性、准确性,完善测报网络体系。
预测开展情况:今年3月份完成2011年春季鼠害发生
调查;4月份开展草地蝗虫虫卵调查及草地螟虫茧越冬情况的调查;在6月份启动虫害预测周报制;10月份完成蝗虫虫卵、草地螟和鼠害发生的趋势预测。
为保证灭鼠工作的广泛性,我们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加大鼠害防治力度,在投饵前对投放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包括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发放使用说明书近千份。
基于上述准备工作的出色完成,2011年全旗累计完成草原灭鼠面积7万亩。灭鼠累计投入灭鼠专用毒饵5吨,出动车辆32辆次,动用技术干部20人,投入劳力1090人/天。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灭鼠工作已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灭鼠效果明显提高,经检查,灭鼠效果已达到96%。2011年全旗累计完成防治虫害面积8.42万亩。其中化学防治7.9万亩,生物防治0.52万亩,此次生物防治共计引进珍珠鸡1000只。完成灭虫总面积的6.2%,且灭虫效果突出。这次大规模的灭蝗工作,使用农药量3.92吨,珍珠鸡1000只,使用背负式喷雾器1560台套,出动车辆193台次,投入人工1680人.天,技术人员30人.天。发生严重的平均防治2—3次,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避免了虫害进一步扩大。
二、实用技术推广工作:
1、继续做好全旗人工牧草合理利用方面的指导。我们
以牧草良种补贴项目为依托,扩大牧草种植面积的同时,根据各种牧草产草量划分档次,然后依次刈割不同次数,提高现有牧草的利用率。现全旗养殖户较多的地区有70%以上的草都用于青刈青饲利用,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更加倾向于这种合理刈割、合理利用的新方法,只有20%地区的用来产籽或一次使用,而这些地区也基本属于养殖量较少的地区。
2、推广青贮玉米在我旗的试验:2010年的引导种植工作比较好,所以今年我旗部分养殖大户都扩大了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为此我们在东部的西桥、牛家营子、乃林等乡镇和中部的锦山镇、西部的美林镇选取更多不同地形及灌溉条件的样地,进行多个品种的对比试验。此次选取样地地块更多,基本上每个选取的乡镇都有不同类型的地块进行水平试验对比。从播种出苗后,我们先后4次进行测量,除部分遭受自然灾害的种植地块外,其他地块青贮玉米长势良好,根据我们的测量,河滩地较山坡地长势更好,株高及产量更高。东陵白平均株高为2.7-3.3米,穗位高1.3-1.4米,穗长0.03米,收获最佳时期在乳熟后期,生物产量平均为5300公斤/亩;中北410平均株高为2.5-3.1米,穗位高1.6-1.7米,穗长0.03米,收获最佳时期在乳熟后期,生物产量平均为5100公斤/亩;英红玉米平均株高为2.5-3.3米,穗位高1.6-1.7米,穗长0.025米,收获最佳时期在蜡熟期,生物产量平均为5200公斤/亩。
今年青贮玉米的丰产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我们的试验地周边地区的养殖户在看到这样的产量后,纷纷询问,有的甚至已经与我们初步拟定了意向,打算明年在自己的地块上也种植我们的试验品种,为我们的试验提供更宽广的平台。青贮玉米的种植试验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鉴于我旗东西地理及气候特点的不同,各地青贮玉米饲用的营养价值以及对各类牲畜品种的效益可能还存在差异和问题,为此,我们将继续这项试验,加大力度,尽可能早的得出一份利于养殖户增产增收的试验数据。
努力提高青贮作物产量的同时,我们积极争取财政产业化项目、扶贫开发等各类项目的资金,尽可能的将窖池建设纳入其中,以扩大青贮窖池的建设,鼓励养殖户扩大生产。到目前,我旗现已完成窖池建设2100处,约35000立方米。实现秸秆转化0.38亿公斤,其中微贮0.2亿公斤,其它方式0.18亿公斤。
3、借助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在我旗的实施,继续推广人工种草,尤其以在土质较差的沙石较多的地区。今年我们就成功在我旗贵宝沟村进行了试验,由于今年雨水充裕,此块试验地的出苗率比我们预想的要好,牧草长势及产量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工种草发展迅速,但种草质量不高,部分地区人
工草地利用率相对不高,个别地区差异造成人工种草效益不明显。
2、牧鸡灭蝗首次在我旗开展,虽然效果显著,但养殖户缺乏相应的经营办法,而且目前周边地区对珍珠鸡的市场价值认识欠缺,造成雏鸡养成后销售渠道不通畅。因此我们想在以后的牧鸡灭蝗中用柴鸡替换现有的珍珠鸡。
四、2012年工作计划
1、对牧草良种补贴项目的种植地块继续加大力度检查,严格检查验收尺度,为项目在我旗更好的继续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继续加强在我旗石质山区的人工种草试验及推广,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发展我旗草业。
3、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任务。
喀喇沁旗畜牧局草原站
2011年11月6日
第二篇:2012草原防火总结
阜康市2012年草原防火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草原防火各项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草原防火文件精神,保证畜牧业安全生产,自年初以来,我市草原防火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现总结如下:
一、草原防火责任落实工作
目标明确,防火责任落实到位。根据草原防火工作安排,年初与各乡镇草原站签定了《2012年草原防火责任书》,划分了责任片区,明确了防火目标,确保了我市草原防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4月初,与市林业局联合召开了森林草原防火会议,市人民政府分别与各成员单位签订了森林草原防火责任状,加强了森林草原防火管理。
二、草原防火值班、巡查工作
设立专线电话,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确保信息畅通。对通报的热点要求乡站必须及时调查核实,并在8小时内以书面形式上报情况。坚持草原火情月报制度。成立了以市、乡草原监理员为成员的半专业草原防火队伍,另外,全市30名草原看护员作为义务防火员,肩负草原火患排查、参与火灾扑救等防火职责。在草原防火期内,对重点草原防火区进行定期、不定期防火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由于今年气温较高,降雨稀少,为消除“清明”、“五一”、假日踏青、旅游小高峰引起的火灾隐患,局领导亲自安排部署,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位,开展草原防火巡查整治工作。自4月初开始,要求各乡镇草原站按照责任片区进行防火巡查。对进入草原的祭祀人员、游客及车辆实行防火宣传、严格火源管理,告知禁止在游玩过程中点燃柴草,并对休憩地进行了严格排查,消除了野外用火隐患。发放宣传单800余份、告知过
往车辆、游客1200余人次。分别对三工河谷、白杨河、水磨河等游客、车辆较多地带防火情况进行了巡查督察。为加强秋季草原防火工作,8月中旬、九月中旬阜康市林业局、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天池管委会、阜康市草原监理所,对护林防火各责任单位及林场各沟系护林站及工矿企业开展了全面检查,对火灾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有效防止了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由于防范到位,未发生一起因野外用火发生的草原火灾。
三、草原防火宣传、培训工作
及时转发上级有关草原防火会议文件,制定了《2012年阜康市草原防火实施方案》,对全市今年春秋两季草原防火期内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修改完善了《阜康市草原防火应急预案》,市人民政府已审核通过并下发各相关单位。
加大了《草原防火条例》的宣传教育,利用“草原法宣传月”、“清明节”在集市、主要交通要道开展草原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宣传材料2150余份,出动宣传车辆6车次,召开专题讲座3次。宣传提高了农牧民的草原防火认识,增强避灾、防灾和自救互助能力,为草原防火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防止了草原火灾的发生。同时,在开展以草定畜、征占用草原、草原执法等工作时,将草原防火宣传到牧户、企业、农户。
各乡镇草原站成立了半专业草原防火队伍,春季对全市草原监理人员、乡镇分管草原畜牧工作人员及草原看护员(兼义务草原防火员)等,开展了草原防火专题讲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防火条例》进行了宣传讲解。同时,结合我市草原防火形势,深入分析,就如何有效防止草原火灾发生提出了防控措施。
四、下阶段工作重点
草原防火“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就阜康市目前形势分析。
实行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工作后,天池景区大范围禁牧,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将会使山区的植被高度有所恢复,天池禁牧区的积草量将逐年增加,草原防火工作急需进一步深化,特别是林间草地和主要通行道路附近的防火宣传和防火措施需进一步完善。在防火物资储备上依托天池森林管护站,协同森林消防共同做好消防演练。在草场防火巡查上,以草场看护员为主,分片区定期巡查,年内对草场看护员进行专门的消防知识培训两次,这是草原防火的第一道防线。水磨沟乡、三工乡政府和畜牧兽医草原站要做好看护员的管理督查,对禁牧区划分到人、不留死角。2013年在天池景区范围内设定长期的草原防火宣传点,可委托天池景区门票处等带为发放宣传单,宣传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防火条例》为主。
五、存在的不足
(一)草原防火器械、物资储备量少。
(二)草原防火半专业队伍及义务防火员培训、演练需进一步加强。
(三)草原防火宣传教育覆盖面需进一步扩大。
今后,我们将努力克服草原防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建立完善草原火灾应急管理体制为保障,加强防火物资储备,加强防火队伍应急处置能力,群防群控,营造“草原防火人人有责”的宣传教育氛围,为保证我市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阜康市草原监理所
二O一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第三篇:2011草原工作总结及总结
良繁场2011畜牧业工作
总结及2012年工作计划
巩留县国营良种繁育场
二0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良繁场2011畜牧业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计划
2011年我场畜牧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大力开
展各项畜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一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健全机构
成立了黄牛改良、小畜配种、疫病防治等领导小组,制定了各项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
二、畜牧业发展情况
2011年年末,牲畜存栏7275只(头),其中:牛2020头,绵羊3608只,马1257匹,驴68匹,猪282头,其中母畜4890只(头),比冽为67%,产羔5265只,比例为95%,成幼畜死亡数为120只(头),比例2%,产肉400吨,牛奶1170吨,羊毛25吨,商品率63%,禽蛋产量330吨。新增优质奶牛62头(自繁自育47头,引进15头),新增10头以上优质奶牛户3户;黄牛冷配完成625头,完成任务的104%,商品猪出栏2560头,完成任务的107%;家禽饲养达到7.6万羽,育肥牛210头,羊3648只,引进麦盖提羊80只(其中种公羊
3二、牲畜疫病防治
全年牲畜注射疫苗27259头/次,春季注射口蹄疫型亚洲型灭活苗牛2100头/次,羊4150只/次,猪210头/次,禽流感15000只/次(鸡13500、鹅1010只,鸭490只)猪蓝耳病232头/次,秋季注射口蹄疫o型亚洲I型灭活苗,牛2210头/次,羊3200只/次,猪157头/次。新发防疫卡30户,并组织牧民羊药浴用去满净160公斤。
三、细毛羊建设
目前存栏羊3608只,生产母羊2736只,占75%存栏细毛羊3015只,占8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全场1380只二岁母羊做了鉴定登记工作,目前已有1500只细毛羊进行了鉴定整群,去势不合格公羊928只。
四、黄牛改良 只),青黄储窖完成7座。
年初存栏牛2020头,生产母牛1320头,占65%,其中新疆褐牛410头,黑白花440头,西门塔尔180头,土牛990头,冷配任务600头目前已完成625头,后期冷配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中,去势不合格公牛250头。
五、2011年草原站工作完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为积极做好虫鼠害调查工作,我门通过全面检查我场牧民占用四季草场、加快了草场的改良并防治了病虫害,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充分配合本地牧民、进行核实检查,随时掌握情况。
----农田水利建设。共清理5公里的渠道,其中利用机械清淤渠道2公里、人力清渠3公里。
----对防治滥牧、超载过牧、破坏草场、草场退化、挖毒害草等各项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并分配毒害草防除草任务。
----在春季或者牧民搬家期间派两名工作人员到恰布其海、克孜塔勒站口做两个月载畜量工作。
----在2011年春季防火期,与牧民签订了草原防火责任书、与单位个人辖区签订了合同,并实行春秋24小时值班制度工作防治草场失火。
---加强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了我场范围内的牧民和养殖户贮备饲草工作。
一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计划任务。在今后的畜牧业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解放思想、为取得更好地成绩而努力奋斗。
2012年的工作计划
一、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健康发展我场畜牧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突出地域特点,加大对畜禽结构,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2012年结合场部在库尔旦新建的牧民定居点,养殖小区,发展高产奶羊,生产母牛要达1500头,重点发展荷斯坦牛,提高秸秆利用率,建立秸秆科技养殖示范户,加大牲畜改良力度,促进畜牧业由生产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前落实配种计划,制定本场畜品改良办法,对本场牛羊进行人工受精的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户。并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强化动物防疫管理,继续坚持“防疫为主、防疫先行”的原则,尊守“早、快、严、小”的原则以牲畜五号病,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搞好动物防疫工作。
二、在场党委、政府和畜牧局的统一领导下,我们将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提高畜牧业在农牧民增收中的比重,结合我场的实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草原基本建设
(1)、完成全年的牧民配套定居任务,计划在牧业队(配种站后
面计划50亩地安置10户牧民,每户2亩地原则搞好牧民定居工作。
(2)、完成草场改良任务。完成500亩人工草场、450亩围栏草场、灌溉草场任务。
(3)、完成桔杆养畜示范村和秸秆养畜示范户、青黄贮窖建设任务。
(4)、做好饲草料贮备和加工调制工作大力推行“三贮一化”。----草原虫鼠和毒害草防治工作。
(1)、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和生态治理,完成全年毒害草防除、蝗灾、鼠害和地下虫害得防治任务。
(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我站积极开展《草原法》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宣传活动2次。
----积极主动配合上级草原执法工作,严厉打击非法采集、收购、调运野生药用植物行为。
----草畜平衡工作
积极开展草场载畜量刻定工作,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发放年检卡。草畜平衡年检卡发放完成100%。积极采取措施限制使用证及农区牲畜加入牧区,对超载过牧、抢牧、滥牧行为进行查处。对辖区内人工草场的面积、地点进行核实登记备案。
----草原防火工作
与村、组、个人和个体经营者,层层签订草原防火责任书;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认真做好春季防火工作。
巩留县国营良种繁育场
二0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第四篇:草原奖补总结
71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自评总结报告
一、基本情况 1.1牧区概括 1.1.1地理位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七十一团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境内的阿克齐。东、西、南与新源县别斯托别乡接壤,北至巩乃斯河,形如一把折扇,沿巩乃斯河南岸舒缓展开,海拔845~900m。地理坐标为北纬43°27′~43°32′,东经83°15′~83°20′。团部驻地霍斯乌特开勒镇,北与国道218线、则克台镇隔河相望,南距新源县城9km,316省道纵贯中穿,西去伊宁市183km。1.1.2自然条件
七十一团属温带非季风半干旱草原谷地气候,干燥度为1.01。春季多寒潮大风和春雨;夏季气温稳定,少酷热,多阵风阵雨;秋季秋高气爽,降温迅速,日较差大,日照长;冬季寒冷,昼短夜长,少大风。
温度:冬夏昼夜气温变幅较大,年平均气温7.7℃,最高平均气温15.3℃,最低平均气温1.9℃。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2695.7小时,日照率为61%。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479.3mm,年积雪日数103天,最大积雪深度67cm。
无霜期:年平均无霜期为153天。
风速风向:年平均风速2.0m/ s,最大风力达7~8级;全年东风和西风最多占67%。夏季多东风,频率为21%;春秋多西风,频率为20%~24%;冬季多西南风,频率为17%。
历年平均冻土深度1.03m。
七十一团土地属恰甫河洪积、冲积扇,整个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南北高差40m,东西高差5~10m,坡降约2~5%,海拔845~900m。
七十一团境内水资源较丰富,境内有2条主要河流:巩乃斯河和恰甫河。巩乃斯河全长258km,平均流量45.6m3/s,年平均径流量14.91亿m3;恰甫河全长123km,平均流量17.3 m3/s,年平均径流量5.856亿m3。河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沉淀物较少,矿化度为0.2~0.4克/升。主要由冰川、积雪融水、雨水、地下水补给。
七十一团地下水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冲洪积扇的西部地区与冲积平原交接处及巩乃斯河沿岸滩地上,水位在0.5~12m之间。
1.1.3草场分布与草地类型
冬季牧场位于新源县则克台镇北山面积9174亩属于温性草甸草原类,科科诺娃夏牧场位于新源县那拉提镇北山独库公路玉希莫勒盖达坂南坡面积53710亩属高寒草甸类,恰合博夏牧场面积30790亩属山地草甸类。1.1.4理论载畜量
草畜平衡草场:根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的核算简明操作手册》和2010年7月出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天然草地资源调查与利用与研究技术成果汇编资料》及2004年新源县草原站复查的数据,核定草畜平衡区天然草地适宜载畜量那拉提夏牧场30790亩、亩产干草量153.8㎏、利用率60%。以放牧天数120天、每标畜日采食量1.8㎏干草计算,每标畜需2.34亩,理论载畜量为13158标畜。科科那瓦夏牧场33710亩、亩产干草量153.8㎏,利用率60%,以放牧天数120天、每标畜日采食量1.8㎏干草计算,每标畜需2.34亩,理论载畜量为14406标畜。
1.1.5社会经济情况
七十一团2014年下辖单位25个,其中:农业单位9个,工业单位4个,商业单位2个,建筑单位1个,其他单位5个,文教卫生单位3个(团中学、医院、幼儿园)。
全团共有汉、哈、维、回等13个名族,其中汉族占94.26%,少数名族占5.74%。2014年末全团人口9881、户数4615(其中牧业户数258户)、就业人口5471人(其中牧业人口920人)、职工人数4237人、工农业总产值110997.5万元、牧业产值2021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268元、户均收入76900元、“十二五”职均收入48874元、1.2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 1.2.1 七十一团现有天然草场10万亩,夏场8.4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84.5%,人工草地1.9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19%。冬季牧场位于新源县则克台镇北山面积9174亩属于温性草甸草原类,科科诺娃夏牧场位于新源县那拉提镇北山独库公路玉希莫勒盖达坂南坡面积53710亩属高寒草甸类,恰合博夏牧场面积30790亩属山地草甸类。可利用面积为93028亩。实际载畜量为27332标畜。
七十一团1997年对草场实行了承包到户,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0万亩,承包户216户,承包到户率达到100%并都签订了草原承包合同。牧民冬季全部定居实行暖圈舍饲。自然灾害多为春季放牧雨水过多引起的滑坡、泥石流造成的灾害和夏季狼害造成损失近几年上升较快。
1.2.2草原生态变化趋势分析
我团无草原开垦现象、草地类型无明显变化、气候较以前干旱少雨、无环境污染、单位面积产草量去年由于干旱减产严重、单位面积载畜量减少。
二、草原补奖政策目标完成情况总结
2.1草原补奖政策落实情况
1.禁牧草场面积2万亩,每亩6元,每年补助资金12万元,禁牧户数56户,每户平均2142.9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2.草畜平衡草场面积6.45万亩,每亩1.5元,每年奖励资金9.675万元,草畜平衡户数160户,平均每户604.7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3.草场承包户216户,每年每户生产资料补助资金500元,计10.8万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2.2草畜平衡减畜完成情况
草畜平衡:我团实施草畜平衡草场由草原监理所与承包牧民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计划在三年内按3:3:4比例完成12821只羊单位的减畜任务,具体减畜计划为:
2011年减畜3847只羊单位,2012年减畜3847只羊单位,2013年减畜5130只羊单位,达到草畜平衡的标准。今后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无超载发生。
按计划我团于2013年完成草畜平衡区减畜任务。2.3草原承包完成情况
我团1997年开始对草场实行了承包到户政策,2011年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0万亩,承包户216户,承包到户率达到100%并都签订了草原承包合同。
2.4基本草原划定完成情况
我团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和草原上图工作于2013年完成,基本草原面积为93028亩。
2.5实施措施 每年根据团实际情况成立由团长任组长、团主管畜牧业领导为副组长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办公室设在团畜牧兽医工作站由团草原监理所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聘请连级草原管护员并签订责任书,进行常年的监督管护工作。同时每年转场前由草原监理人员对符合转场规定的牧民签发转场证方可转场。转场后组织草原管护员和牧民代表进行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确保草原无超载现象发生。每年利用团组织的连队“科技之冬”学习对牧民开展宣传和培训工作,并在团每年专项牲畜转场会时宣传草原奖补政策。
制定禁牧、草畜平衡减畜依据、减畜计划、减畜方案和措施
我团草原监理所与禁牧区内承包草场的牧民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禁牧责任书》。
禁牧、草畜平衡检查监督和管理 1.设立禁牧管护站
团场在禁牧区设立管护站,聘用5名草原管护员,组成草原管护队伍和各看护点的设置,在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组织领导下,按照分片负责的办法,对禁牧区草原进行巡查,建立巡查工作日记,对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确保禁牧质量和效果。
2.建立监督举报制度 团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禁牧和草畜平衡举报电话及举报信箱,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舆论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3.健全草原监督管理及技术推广体系,强化草原监理职能
团场采取充实人员队伍、保障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设施来健全工作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草原监理所的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对禁牧和草畜平衡区进行巡查,对在禁牧区内放牧的责令其立即停止放牧行为,不听劝告暂停或停止发放禁牧补助资金,并可按照草原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草畜平衡管理区团草原监理所在重要转场路口设立管护站,对转场的牲畜进行清点,对超出承包草场理论载畜量的牲畜坚决禁止上山。转场结束后,由团草原监理所组织人员不定期对草畜平衡区放牧的牲畜头数进行清点,超载放畜的,责令限期改正,不改正的暂停或停止发放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并可按照草原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团补奖资金管理使用、资金下拨程序
1.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由团财务科和畜牧科共同管理。
2.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实施按照“先实施、后补助”、“公平、公证、公开”和“牧民直接受益”的原则。
3.团财务科按照实施方案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预算,会同团畜牧科制定资金分配方案,拨付补贴资金,监督检查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4.团财务科设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专账,下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畜牧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草良种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明细账户,分别核算,专款专用。
5.团畜牧科组织畜牧部门负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具体组织实施管理工作,编制实施方案,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及面积,核定牧户的补助金额,并组织开展草原生态监测和监督管理,评估实施效果工作。
6.以上各项所涉及的补助奖励资金,采取由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办公室核实户数、达到草畜平衡的面积及牲畜数量等后,依据奖励补助办法计算金额,报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审批后确定,据实发放。发放前实行公示,个人签字;专项资金实行审计制度。
7.拨付程序
团场统计核实牧户基础数据→师畜牧部门审核确认后→团场在在相关连队张榜公示→团场畜牧、财务部门核实后分别报师畜牧、财务部门→师财务局根据畜牧兽医局核定的结果,将资金拨付各团场→团场财务部门和畜牧技术推广站按照资金任务分配表直接发放给草场承包的牧户。
8.监督管理 团场畜牧和财务部门设立并公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监督电话,受理政策咨询,查证举报等事项,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严肃查处。
财务部门设立明细帐簿,登记核算资金使用情况。并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定期对资金发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2.6自评结论
我团项目按计划实施达到预期规划目标。存在问题;
1、没有工作经费,草原连级管护员工资、草原监测车辆、人员费用等一切费用都得团场开支。
2、草原监理人员不是草原本专业人员,在草原监测草原上图等专业工作中比较吃劲。缺少专业设备处有一部GPS外在无其它设备。
三、绩效评价 3.1制度建设:
每年年初根据团实际情况成立由团长任组长、团主管畜牧业领导为副组长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 ”,由团草原监理所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师有关部门经审核批复。我团根据项目的配套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很好的组织实施项目计划和落实制度管理。
3.2基础工作: 我团1997年开始对草场实行了承包到户政策,2011年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0万亩,承包户216户,承包到户率达到100%并都签订了草原承包合同。
我团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和草原上图工作于2013年完成,基本草原面积为93028亩。
设立草原生态监测点5处,能够及时上报监测数据。执法监督工作 1.设立禁牧管护站
团场在禁牧区设立管护站,聘用5名草原管护员,组成草原管护队伍和各看护点的设置,在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组织领导下,按照分片负责的办法,对禁牧区草原进行巡查,建立巡查工作日记,对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确保禁牧质量和效果。
2.建立监督举报制度
团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禁牧和草畜平衡举报电话及举报信箱,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舆论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3.奖励机制资金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
团场畜牧和财务部门设立并公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监督电话,受理政策咨询,查证举报等事项,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严肃查处。
财务部门设立明细帐簿,登记核算资金使用情况。并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定期对资金发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防止虚报冒领、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行为。
我团通过广播电视、召开会议、专题讲座、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向牧区的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宣传国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详细介绍和解读兵团兑现国家政策的具体做法。团党委每年召开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专题会议,重点部署了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工作的动员、实施方案的制定以及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利用“科技之冬”等活动对牧工进行培训,讲解国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传授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实用技术和模式,让牧工从思想上重视、认识上理解、态度上接受、行动上配合,把国家的倡导逐步化作自觉的行动。
每年能够按时完成牧户电子档案录入和项目进度双月上报工作。
3.3资金项目管理:
奖励机制资金组织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等)。
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由团财务科和畜牧科共同管理。
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实施按照“先实施、后补助”、“公平、公证、公开”和“牧民直接受益”的原则。
③团财务科按照实施方案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预算,会同团畜牧科制定资金分配方案,拨付补贴资金,监督检查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④团财务科设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专账,下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畜牧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草良种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明细账户,分别核算,专款专用。
⑤团畜牧科组织畜牧部门负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具体组织实施管理工作,编制实施方案,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及面积,核定牧户的补助金额,并组织开展草原生态监测和监督管理,评估实施效果工作。
⑥以上各项所涉及的补助奖励资金,采取由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办公室核实户数、达到草畜平衡的面积及牲畜数量等后,依据奖励补助办法计算金额,报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审批后确定,据实发放。发放前实行公示,个人签字;专项资金实行审计制度。
每年按文件要去及时上报总结材料。3.4实施成效:
1.我团草场总面积10万亩,其中:禁牧草场2万亩、草畜平衡草场6.45万亩,草场承包216户,户均草场463亩。年补助总额度32.475万元。
2.禁牧草场面积2万亩,每亩6元,每年补助资金12万元,禁牧户数56户,每户平均2142.9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3.草畜平衡草场面积6.45万亩,每亩1.5元,每年奖励资金9.675万元,草畜平衡户数160户,平均每户604.7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4.草场承包户216户,每年每户生产资料补助资金500元,计10.8万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草原生态有所改善特别是禁牧草原植被恢复较好。3.5违规违纪行为:
在项目实施5年中,我团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没有一起因为资金发放而引起的上访事件。
四、效益评价 4.1生态效益
4.1.1项目实施前后草原植被变化情况 1、2万亩禁牧区植被盖度、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及优良牧草分别由2011得75%、10cm提高到2015年的90%、16cm.产草量由2011年的120公斤每亩鲜草量提高到2015年380公斤每亩鲜草量。
2、、草畜平衡区植被盖度、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及优良牧草分别由2011得90%、40cm提高到2015年的95%、50cm.产草量由2011年的530公斤每亩鲜草量提高到2015年640公斤每亩鲜草量。
3、人工草地1.9万亩2015产草量年达到亩产650公斤干草的优质人工草地。实施前后比例变化(附监测报告、图片)4.1.2项目实施前后载畜量变化
草畜平衡区的载畜量由2011年的40456减到2015年的27632标畜。
4.1.3项目实施前后草原生态功能变化情况(涵水量、泥沙流失和植物群落变化情况)
项目实施后,由于草原家庭承包的推进,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我团牧工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再加上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草原植被恢复明显,产草量增加明显,理论载畜量不断提高。
4.2经济效益 4.2.1增收情况
受益户年新增经济效益2000元、户均增收10000元、人均增收2200元。
4.2.2牧工收入结构变化、牧工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由以前单一的牧业收入变为现在的打工、种植收入、政策性收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收入、畜牧业贷款利息补贴收入、良种补贴收入、新建圈舍补贴收入)的多种收入。草畜平衡区牧民由于养殖量的减少相应的饲草支出减少。禁牧区牧民也相应的减少饲草支出,增加了代牧支出
4.2.3牧工养殖成本变化
草畜平衡区牧民由于减畜养殖成本减少。禁牧区牧民也相应的减少饲草支出。
4.3 社会效益
4.3.1牧工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有较高的认知度、满意度较及期望度。自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以来,由于各项配套政策的实施以及草原管理从建章立制逐步完善到得到有效执行,草原退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生态效益明显,这方面得到了团场所有牧工肯定。
4.3.2转移劳动力及牧工从事产业变化情况
多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进入团工业园区工厂工作,来增加收入及进入 “万畜精养”小区进行设施养殖育肥出栏。
4.3.3对当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贡献 起到一定的贡献不是太明显。第五章 取得经验、总体评价结论 4.1 取得经验与收获
通过项目的实施了解了本团草原的载畜量和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牧民开展了家庭多元增收,降低牧工对草原的依赖性。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的实施有效推动了草原家庭责任承包制的不断完善,有效推动了草原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和法制化建设,从而使《草原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得以深入贯彻执行。
4.2 总体评价结论
项目的实施对草原生态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对草原生态保护和草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进一步实施的建议与想法
6.1禁牧标准应提高:我团禁牧草场面积为2万亩,每亩6元,每年补助资金12万元,禁牧户数56户,每户平均草场357亩平均补助2142.9元。禁牧后牧民的牲畜需代牧,代牧费每只羊每月15-20元不等按平均每只每月17元、每户150只、代牧5个月计算,代牧费需12750元。补助的金额远远不够。新源县那拉提夏牧场禁牧标准为每亩60元,按他们的标准我团禁牧牧民每户平均补助21429元,这样就完全够牧民的代牧支出了。
6.2草畜平衡补助标准计算应根据载畜量:按亩补贴差别太大,我团载畜量为2.4亩一个标畜,有的团场15—20亩一标畜同时按一户饲养200标畜计算,我团每户牧民所需草场480亩补贴金额为720元。载畜量15-20标畜的按平均17亩计算所需草场3400亩补贴金额为5100元差别太大。
第五篇:草原(定稿)
<<草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1草 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新课标第一网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
1草原
人美: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教学反思: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