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及经验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及经验总结
张玉军
(甘肃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甘肃
天水
741002)
摘要: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海南省在生态省建设中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发展生态产业,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严把环境准入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等产业,把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陕西省吴起县委、县政府大胆做出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逆向开发战略决策,首开全国封山禁牧之先河。实践证明,封山禁牧不但没有限制畜牧业发展,反而有力促进了畜牧业的更大发展,并让发展经济的过程同时成为生态修复的过程。一个是位于祖国南疆生态条件先天优越的海南省,一个是地处祖国内陆生态条件先天不足的陕西省吴起县,各自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路子,他们的成功经验无疑值得深思和借鉴。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海南省,因地制宜,和谐发展,陕西省吴起县,生态文明,成功经验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ases and lessons learned
Zhang Yujun(Gansu Bureau of Coal Geology comprehensive survey team, Tianshui, Gansu 741002)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projects,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is to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Hainan Prov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nstantly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eco-industries, and firmly take the road of green development.Accordance with the “do not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does not destroy resources and avoid redundant construction,” the principle of strict environmental access and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to develop “Green Resources” development, eco-tourism and other industries, the eco-advantages into economic advantages,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cology.Wuqi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government make bol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zing farmland, planting trees and grass, feeding sheep,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led strong agricultural Fumin” reverse development strategic decision to open the first of its kind nationwide controlled grazing.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not only does not limit controlled grazing livestock development, but a strong impetus to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le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One is located in southern China innate favorable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Hainan Province, one is a landlocked country located in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herent Wuqi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each from reality, out of a goo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road.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 is worth pondering and reference.Keyword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Hain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Wuqi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ccessful experience 一 引言 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面对生态条件优劣迥异的实际情况,如何因地制宜实现生态和经济和谐共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的海南省和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陕西省吴起县,各自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路子,分别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学习的成功典范。
二 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1998年,海南省开始谋划生态省建设方略;1999年,先后通过省人大代表议案和地方立法形式,在全国率先拉开了生态省建设的序幕,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生态省建设的省份。经过12年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海南省生态示范省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
(一)“三不”原则力保碧水蓝天
海南省在生态省建设中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发展生态产业,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严把环境准入关,初步形成“西部工业区、中东南部热带高效农业区、东南部旅游度假区”的产业布局。
海南省充分利用港口、矿产油气资源、环境容量等优势,在西部洋浦、东方、昌江、金牌、老城等5个省级工业园区发展新兴工业和生态工业,引导发展循环经济。海南省积极实施生态文明系列创建工程,建设城乡生态人居环境,经济建设与开发保护找到了结合点。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热带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民种植热带果木;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鼓励农民发展养猪业,通过沼气池建设形成农村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生态链。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农民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建成文明生态村11597个,占全省自然村的49.5%。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文明乡镇和小康环保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两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0个、省级小康环保示范村90个、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
(二)特区开发与生态保护实现双赢
海南省政府及主管部门在决策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据悉,“十一五”期间,海南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否决或暂缓审批18个与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及环境功能区划不相符的项目。海南省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恢复和改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累计投入270多亿元支持生态省建设。在加强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采空矿区生态恢复、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0年年底,海南省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0.2%。
“十一五”时期,海南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5年间,全省新增28家污水处理厂,海南省成为全国第10个实现县县通污水处理厂的省份。海南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指标实现“十一五”以来双降,为确保最终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南积极探索并有效实施生态补偿工程,加大重要生态区保护力度。通过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调动群众护林积极性,使中部生态重要区域得到有效保护。据了解,从2006年起,海南便根据每年财政能力递增增加生态转移支付的要求,每年安排财政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用于生态转移支付。2006~2010年转移支付总投入已超过两亿元。目前,海南省已启动了关于生态补偿的地方立法程序。
(三)“绿色资源”优势厚积薄发
据了解,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复杂繁多的成矿条件,尤其是孕 2 育了西部岛屿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随着海南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不断增加,矿业发展迅猛,“绿色矿业”理念深入人心,矿产开发也成功地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海南西部矿业发展迅速,但生态环境并没有因此被破坏。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海南建立采矿后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新建矿山“三废”实现达标排放甚至接近零排放,走出了矿产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矿业”之路。
目前海南岛矿业发展开始迈出大步:初步建成东方天然气化肥化工、洋浦油气炼化油品化工电力、老城凝析油精细化工与石英浮法玻璃、昌江铁钴铜炼制与水泥建材等四大绿色矿业集群。如今,海南省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在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及特种玻璃、光纤光缆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四)生态文化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
美丽的海南,就像一朵生态奇葩,绽放在祖国的南疆。海南省凭借其生态资源和政策优势,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旅游岛。12年来,海南相继颁发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省万泉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定》等50多项与生态省建设相关的法规及规章。去年6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炉,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个人和民间社团组织纷纷主动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上下已取得共识。
在海南,生态教育已成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设生态环保课程、组织生态体验与生态公益活动,努力培养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一代新人。与此相应,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文明生态企业、文明生态家庭等创建活动,已成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新风尚。据了解,目前海南已创建国家级及省级绿色社区22个、绿色学校53个,积极推动社会公众与青年学生成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力量。海南省还定期举办生态省建设暨生态文化论坛,这已成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文化品牌,也是国内绿色对话与生态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生态省建设理念不断推广,浙江、吉林、福建、山东等14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海南的“生态文化”品牌逐步在全国发挥了辐射与带动作用。
如今,独具海南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已成为展示海南省新农村建设成就的最好窗口,成为海南乃至全国具有高度影响力的生态文化品牌,为探索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二五”期间,海南将继续全力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全国一流的和谐人居环境,并继续以生态文明系列创建为载体,开展生态市(县)、生态乡镇、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社区及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
“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省,立足省情、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正稳步走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多赢”之路。如今,国际旅游岛与生态省建设双管齐下、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展示在世人眼前的将是一个绿色之岛、开放之岛、繁荣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五)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总结
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不仅是生态良好地区的最大优势,也是其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生态良好地区应该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如今看来,既要保持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开拓进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国家生态省,海南省生态资源丰富但又相对脆弱,虽然相对发达地区而言没有对生态资源造成破坏,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不牢牢树立“生态优先”和“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很可能会重复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喜的是,面对日益加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海南省切实巩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宝贵优势,坚持“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保住了青山绿水,才能保住未来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环境保护得好却不等于生态文明建设得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 3 条件,可以说,生态环境保护对建设生态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有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之路才能顺畅。因此,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继续保持住自己的生态优势,尤为重要。海南是全国少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各项指标较均衡的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4个评价指标(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中,海南都高于全国平均值,没有“短板”,属于“有强项,无弱项”的省份。近年来,海南省通过开展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等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因此,生态良好地区建设生态文明,要事先找准路子,找准自身定位,利用自身的地理与环境优势,尤其是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赢得发展的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等产业,把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和谐。
三 陕西省吴起县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在黄土高原的腹地上,有这样一块热土,它曾经是中国红色革命的摇篮,是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出发点;后来它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学习的绿色典范;今天,它高举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在通往生态文明的大道上阔步前行。它就是陕西省吴起县,这个以生态为苦、以生态为荣、以生态为兴的英雄土地,用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坚韧的品格写就了一部绿色传奇。
(一)生态文明从退耕还林开始
1998年以前的吴起县,漫山遍野是广种薄收的坡耕地和散放的山羊,四季的颜色都是黄土地的黄色。“人口”缺粮到处垦荒,“灶口”缺柴到处乱伐树木,“牲口”缺草到处滥牧,这“三口”使吴起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放越荒、越荒越放”的怪圈。同年,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伟大号召,吴起县委、县政府大胆做出了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逆向开发战略决策,首开全国封山禁牧的先河。实践证明,封山禁牧不但没有限制畜牧业发展,反而有力促进了畜牧业的更大发展,并让发展经济的过程同时成为生态修复的过程。
实现了封山禁牧后,吴起县委、县政府将退耕还林列上日程表。1999年,全县一次性将占全县耕地84%的坡度超过25度的155.5万亩坡耕地退耕到位。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沟、坡、梁、峁综合治理,在享受到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后,吴起人还在荒山上造起了林,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自2003年开始,吴起县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为抓手,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积极调整林分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造林面积243.19万亩,特别是近两年,累计栽植各类苗木近两亿株。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2007年的62.9%,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235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62.7%以上,基本实现了“泥土不下山,洪水不出沟”的治理目标。
退耕还林后的吴起,不再是黄土高原上的“溃疡”,春天这里漫山遍野一片绿色;秋冬季节,漫山遍野都有植被护卫着黄土,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清翠欲滴的绿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省区地界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生态经济助推绿色革命
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天然气等地下丰富的资源相继在吴起县所在的陕北地区发现,陕北地区日渐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接续地。黄色的土地给陕北人带来了金色的收获。仅吴起县已探明地质石油储量就达2.75亿吨,发展潜力巨大。但饱受生态苦楚的吴起人,深知生态代价的昂贵,更加珍惜宝贵资源的利用。在石油强县富民支柱产业建设中,吴起从不把石油当做攫富的资源,而始终坚持把科学开发、永续利用摆在第一位,实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科技兴油、可持续开发政策。
石油开发中,吴起县积极破解发展与保护的难题,妥善处理地下与地上的关系,坚持源头、过程、终端“三控制”,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积极采取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水回注、绿化边坡、硬化道路,建设清洁文明井场、实施原油管输、推行清洁生产等一系列强制性的环保举措,有效控制了石油开发对环境的污染,坚决保护了来之不易的青山绿水。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吴起人还坚持做大总量、做强财政、做富百姓,依靠科技进步和挖潜改造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使石油产能始终保持在适度增长、合理利用的范围内,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
为改变过去广种薄收的局面,吴起县深入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土壤改良,引导农民有效回收利用农用地膜,推广家肥、生物肥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秸秆还田、人畜粪便沼化还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时,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技术和“四位一体”(沼气池+畜禽圈舍+厕所+日光温棚)的生态模式,深入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规范家禽养殖,着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已累计建成沼气池16380多座、联户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0处,推广节能节柴灶9868个。
退耕还林10年间,吴起县植物种类有所增加,且形成了面积达200多万亩的优质沙棘林,这些可贵的生物资源为吴起县开发生物质能源奠定了基础。吴起县地处延安市西北部,毗邻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地域面积广大,日照、风速强,是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的首选地。现在百万亩生物质能源基地林已初具规模,总面积188万亩的全国最大成林沙棘基地已建成,促进了吴起县以沙棘为主的生物质能源的转化利用,并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及后续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多赢。
农民不富,生态难保。吴起县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开发生态化的路子,既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又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总量保持增长的前提下,吴起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石油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现代农业、三产服务业等后续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一个结构合理、增长强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而吴起县也从一个全国贫困县一跃成为西部百强县。
(三)生态立县优化人居环境
正是看到了吴起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辉煌成就,2003年吴起县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列为第八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之一。在试点的5年里,吴起县坚持生态立县,紧紧围绕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使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和谐共进。5年里,吴起县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五网”(县城、小城镇、新农村3个适宜人居区,人饮安全、城乡供电、道路交通、现代通讯、有线电视5张基础设施网)和破解水路两大制约瓶颈,深入开展“五化八整治”活动,全面优化人居环境。
在农村民居建设上,本着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的原则,采取建、改、留、移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中心村镇型、城郊别墅型4种模式新型居民建设,对居住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落后的农民实施生态移民,完成了145个村的新型民居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吴起县把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水平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统筹到生态示范区创建当中。通过加大舆论宣传,吴起县将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渗透到经济社会活动的各环节,广泛开展生态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等环保“四进”活动,提高了干部群众对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创建活动,将改善村容村貌与环境优美乡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园林单位等创建活动相结合,将绿色消费与节能减排、绿色宾馆、绿色饭店等创建活动相结合,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方式,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2008年,吴起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通过考核验收。考核组一致认为,吴起县创建生态示范区的经验和做法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很好的推广作用和示范意义。
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成功后,吴起县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乘势而上。县委、县政府适时做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县的决定,将创建国家生态县作为吴起对外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精心设计,全力打造,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提升。目前,全县共建成4个国家生态乡镇、4个国家生态村、6个市级绿色村庄,长城、铁边城等8个乡镇创建国家生态乡镇,周关、小口则等12个村创建国家生态村已向国家、省、市申报,力争于年底前通过国家考核验收。
(四)陕西省吴起县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总结
陕西省吴起县从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发展到利用新兴的能源工业反哺农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直至今天的生态立县,探寻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良性发展之路。陕北吴起县用这样的科学实践路线图告诉人们: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生活,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吴起县的经验具有说服力和普遍的借鉴意义,值得推广。
四 结束语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优化当地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经济增长的成就也要靠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来验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也要回到人民群众身上,为他们所共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生活。一个是位于祖国南疆生态条件先天优越的海南省,一个是地处祖国内陆生态条件先天不足的陕西省吴起县,各自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路子,他们的成功经验无疑值得深思和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报,2011年08月17日 【2】中国环境报,2011年08月24日
作者简介:张玉军(1969-),男,工程师,2013年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函授本科)。多年来一直从事煤田地震勘探工作。
备注:
电子邮箱:zyj0619@126.com
电话号码:*** 通讯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路6号煤田普查队张玉军(收)邮政编码:741002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答本报记者问 2012.12.10 16:20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李玉梅
字号:【 大 中 小 】
记者: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您如何理解这一总布局?
周生贤: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相协调,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生态尺度。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列一个部分论述生态文明,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周生贤: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鲜明特征和重点任务?
周生贤:生态文明绝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可靠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全面、系统的先进思想和战略任务,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
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及其意义,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倡导主动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对自然无节制的攫取、对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
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就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保护优先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减少人为干预,让其休养生息,早日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
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发达国家一二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繁重任务和巨大压力,决定了它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党的十八大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我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应主要包括: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第三,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第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第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第七,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第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环境保护如何进一步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作用?
周生贤: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现象同时存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这就要求坚持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国内外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我国一些地方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过大的环境代价。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是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
记者: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您如何理解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战略构想?
周生贤: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新的竞争制高点。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建成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关键是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和深化生态示范创建。生态示范创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式。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通过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局面。
当前,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条件已经具备,恰逢其时。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我们要抓住时机,开拓进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享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产生活环境。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周生贤 分享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结合新的实践发展,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拓展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增加了社会建设内容,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总布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这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相协调,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生态尺度。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章节单独列出,在历次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相关内容也写入了新修订的党章。这是十八大突出的亮点,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非常丰富,集中体现在“五个一”上:一是树立一种全新理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坚持一个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三是明确一项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四是建立一套制度。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五是实现一个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2013年01月09日10:4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着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而应运而生。它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为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它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孕育并提升着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新的竞争制高点。
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一段时期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出现了资源能源过度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来加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理念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的作用,勇当美丽中国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环保系统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指向,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道路,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勇当美丽中国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一)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二)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把推进节能减排与优化产业结构、节约环保与企业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强化生态环保与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结合起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认真推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编制实施国家环境功能区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严格环境准入,着力推进规划环评。强化建设项目环评,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建设项目。
(三)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重点,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大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动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污染防治。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重点,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加快钢铁、水泥等非电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进程,因地制宜开展燃煤锅炉烟气治理,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四)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进PM2.5等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严禁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严格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建立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五)加大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切实抓好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深化“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以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为基础,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面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减缓生物多样性锐减趋势。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进一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
(六)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是党赋予环保工作的历史责任。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作者为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外国专家学者积极评价中国生态保护成就 《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04日 03 版)
本报北京3月3日电 综合本报驻外记者报道: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不断加大环保投入,践行减排承诺,获得国际赞誉。一些国外专家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相信随着中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大执法力度,中国未来一定能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做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加大绿色投入
践行减排承诺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塔夫罗夫斯基对本报记者说,近两年来他曾到中国各地走访参观。他最近出版的书籍《神奇的中国》记述了中国政府为治理污染所付出的努力。他在书中称,中国正转变粗放型的发展理念,从“唯GDP(国内生产总值)论”到重视绿色GDP。在这方面,习近平主席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早在2005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塔夫罗夫斯基表示,他在中国亲眼目睹了政府采取的环保措施,比如为降低能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政府在大城市对车辆限行、搬出重工业企业等。为减少“污染大户”煤炭的负面作用,政府正在加速工业能源来源的转变。最近一两年来,无论在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地区,他都能看到新建的风能发电设备越来越多。
国际能源署顾问樊俊表示,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结果,过去20年,中国电力碳排放强度(每发一度电排放的二氧化碳质量)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由1996年每度电排放970克二氧化碳,下降到2012年的每度电产生734克二氧化碳。其中,煤电碳排放强度在2012年已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正逐渐接近欧洲和美国的水平。燃煤电站的改造升级带来的能效提升,以及大量可再生能源的扩容并网,对降低中国电力碳排放强度功不可没。从能源技术角度看,中国开展的适用于超低风速的海上风电机组等研究工作已经取得实质进展,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为中国的碳排放强度继续下降注入新的动力。
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日本丽泽大学教授梶田幸雄几乎每月都要访问北京一两次。他说,最近几次去北京都是晴天,空气很不错,切身感受到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就。2009年,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目标;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的决心。在新常态下,中国已经摆脱了“GDP至上主义”,正在制定新的目标。他表示,对中国今后即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充满期待。
转变环保理念
依法从严治理
世界环境保护基金中国事务负责人丹•杜德克认为,中国从一个传统农业国迅速完成工业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环境问题。但中国领导人应对环境问题的决心不言而喻。新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证明中国准备倾力应对这些问题,体现了行动的态度,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新法规加大了对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并开启碳交易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在限额之外的排放将面临严重后果,体现了中国严格执法、保护环境的决心。
南非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经济发展论坛主席达里尔•斯万普尔表示,中国政府近些年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从宏观上说,中国政府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注重经济结构转型,狠抓经济增长质量。从微观而言,中国政府加大对绿色产业扶持力度、提高产品绿色技术含量、出台严格的环保法律等,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难以避免地对生态环境带来一些破坏。但是他相信,有了政府的重视和具体的行动计划,未来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环保问题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面临的难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正在加强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美国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学院历史系教授丹尼尔•加尔德那长期关注中国环境问题。加尔德那认为,经过了3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开始面临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的问题,这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的情形类似。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唤醒了中国人的环境意识,同时也让国家领导人采取了更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碳排放交易项目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试行;在一些高污染地区,政府设定了煤炭消费上限。在治理空气、水污染方面,政府也在大力投资。目前中国对可再生资源的投资是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此外,政府还限制上路汽车数量,调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对购买电动车和油电混合车给予鼓励。中国的环保努力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益于整个世界。
哈萨克斯坦国际问题专家瓦里汗•图列绍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节能减排,其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保障老百姓的身心健康,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从长远来看,造福子孙后代。这是契合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
图列绍夫认为,中国近些年来在生态保护领域采取的措施、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中国在国内通过立法,加强监管力度,取缔了不少污染严重的企业,在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中推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同时大力开发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渐减少并摆脱对碳能源的依赖,在全社会倡导节能低碳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基本上所有涉及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的国际公约,中国都签署并在积极落实履行。作为人口大国和能源消耗大国,中国在节能减排和治理污染方面所做努力,也是对国际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回眸“十二五”系列述评之生态篇 我要评论
2015年10月23日 08:35:53 来源: 新华网 • • • • • 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王宇、刘羊旸、崔静、陈炜伟)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一系列制度建设次序推进,出硬招、下重拳,环境治理成就斐然,美丽中国前景可期。
做顶层设计绘宏伟蓝图 为永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金秋时节,福建莆田延寿溪畔,沙洲湿地生机盎然,绿树、河流、飞鸟、游鱼构成动人景致。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指数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清新福建”能成为福建的金字招牌,离不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政策,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这是绘就生态文明宏伟蓝图的关键五年——
“美丽中国”,这一极具诗意的名字,在2012年11月,首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今年5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公布,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是第一个,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农业大学环资学院教授李季说。
既要有蓝图,还要有地基。这是制度日趋完善、政策频频出台的五年: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到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制度框架基本构建。
——从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到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再到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基本确立。
——从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抓紧编制,五年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土”“气”污染防治制度系统推进,合力绘就青山绿水、诗意栖居的美好图景。
“正是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框架,并确立了一系列基本制度,为今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开创性、奠基性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
向污染宣战向绿色转型 展开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
面对日益严峻的渭河流域水污染现状,陕西省加大治理力度,五年开出了一张“亿元罚单”:因污染超标,2010年陕西省环保部门对渭河沿线的西安、咸阳、宝鸡三市开出380万元的“生态罚单”。1年后,三市再次被罚8900万元。截至2013年,渭河沿线地市共缴纳污染补偿金超过1.6亿元。
“生态罚单”只是国家重拳治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五年来,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频频出台,向污染宣战。
——严格环评审批,源头预防污染。“十二五”以来,国家层面对151个不符合条件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审批,涉及交通运输、电力、钢铁有色、煤炭、化工石化等诸多行业,总投资7600多亿元;
——强化监管执法,严惩违法排污。2013年各级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污染犯罪案件706件,超过以往十年总和。2014年移送案件数达2180件,超过上年两倍;
——扩充资金保障,提升治污“底气”。在2013年中央财政划拨50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去年再划拨98亿元,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10省份大气污染防治。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以如此巨大的投入治理污染。我们是在用硬措施来应对硬挑战!”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说。
既要治标,更须治本,重拳治污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根子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变,让增长变得更轻、更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
在忍痛关停1400多个矿山资源类企业和加工摊点,并将41家高能耗企业“拒之门外”后,过去依靠“挖矿山、卖资源”的河北省临城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引进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电站等一批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并投资构建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探索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组让人欣慰的数据:
2011至2014年,全国淘汰钢铁1.55亿吨、水泥6亿多吨、造纸3266万吨,分别是“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6倍、1.6倍、2.2倍,“十二五”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提前一年完成;
2014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6.9%,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2011年至201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201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5.9%;
继2013年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最大产业之后,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今年一季度首次超过一半,达到51.6%,创下了历史新高。
“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十二五’以来,随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等方面上演了一场绿色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李佐军说。
让青山常在绿水常青 美丽中国愿景可期
与各地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相呼应,国庆节后,在一场面向首都公众的专题报告会上,陈吉宁公布的“十二五”生态成绩单令人振奋:
“十二五”前四年累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0.1%、9.8%、12.9%和8.6%。目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全国地表水劣Ⅴ类断面比例已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
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重金属污染事件由“十二五”初期的平均每年10余起下降到近两年的每年3起。
2014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1.1%。
今天的中国,正用几十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百年工业化历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大气——在全国161个被监测城市中,去年未达标城市超过九成;
土壤——全国1.5亿亩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
森林——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漫漫生态路,壮哉中国梦。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只要我们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勠力同心、久久为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愿景可期。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1年8月10日)
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了两批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前,全国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另有5个省正在启动。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国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国家生态县(市、区)。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为鼓励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本版特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近日金城湾公园的正式开放,太湖内湖——蠡湖长达10年的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画上了圆满句号。夏日的清晨,站在渔父岛西堤拱桥之上,桥下湖水清澈,湖水之下有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些沉水植物,如苦草、微齿莲子菜、鱼腥藻等,正是因为这些沉水植物牢牢固定住了底泥,不再搅动,从而使得湖水清澈,透明度显著提高。目前,蠡湖的水质已由10年前的劣Ⅴ类上升至Ⅲ类。
蠡湖水质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怎样的动力才能让一个在水上吃过亏的城市,利用10年时间治理好一个湖泊?又是怎样的动力让它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一语中的:“蠡湖治理的成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无锡要走一条发展之路,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
正是有了像蠡湖成功治理这样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个闪光点,才使无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冲刺。
发展理念与具体行动同步
毛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包括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环境体系、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庞大系统工程。但是它不是唯生态的,不同于原生态文明,它是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经济十分繁荣、人民生活幸福富裕基础上的。”
无锡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力争走在全国前列,不仅体现在发展理念上,更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2010年初,无锡市编制的《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环境保护部主持的专家认证,这一规划明确了要构建生态产业、倡导绿色行为、打造环境支撑、构造人居环境、完善生态制度和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六大体系,总投资约72.11亿元,将实施六大类的56个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
2010年9月,根据《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的决定》的决策部署,《无锡市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出台,无锡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无锡市从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制度体系、生态文化体系4个方面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通过这4个体系的构建,确保到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单位GDP能耗在2009年基础上下降12%;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9年基础上分别累计削减20%和15%,氨氮和总磷累计分别削减3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20%以上,氮氧化合物累计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下降到7吨/万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环境质量综合
指数稳定达到92以上。
最近,《无锡市生态文明行动计划》正式全面启动实施,这一行动计划与过去行动计划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无锡市从城市未来发展着眼,明确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包括绿色经济发展工程、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工程、低碳城市建设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源环境机制创新工程以及生态文化推广工程,确立了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太湖(蠡湖)新城“清水流域”、循环经济、光伏太阳能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中水回用、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绿色乡村”建设等十大示范项目。
大力发展“轻”、“绿”产业
镜头一:无锡市粮食科技物流中心正式竣工,这一物流中心集仓储、批发、加工、信息、运输、配供、价格、交易“八位一体”,是江苏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也是全省惟一具备公铁水联运能力的现代粮食物流中心。
镜头二:兴达集团作为新材料企业中的一员,正是由于在金融危机面临亏损时发现绿色环保型和低碳节能型外墙保温材料的市场前景广阔,于是聘请技术专家,适时研发出了阻燃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环保材料,走上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目前,兴达集团实现年销售额130亿元,比金融危机前增长了42%。如今的兴达集团,已在国内节能外墙材料行业中排名第一。
这两个镜头体现了无锡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思路:以环境保护倒逼经济转型发展,以实现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发展的根本转变。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对资源禀赋要求低、附加值高的“轻”、“绿”产业。
据了解,无锡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加强自主创新,完善配套政策,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7%,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8%。全市集聚海归高层次人才6000多名,大规模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跃居国内前列,成为全国科技创新先进人才先进城市、惟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软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行列。
同时,坚持铁腕治污,淘汰落后产能,为新兴产业腾出环境容量。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关停“五小”及“三高两低”生产企业1996家,整改达标企业756家,关停并转迁沿湖企业244家,主城区107家重点企业完成整体搬迁或关停整合,否决或劝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拟建设项目1100多个,淘汰水泥产能50万吨、印染2000万米、皮革5万标张、化纤12.5万吨。“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削减32.9%和32.1%,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绿色创建提高公众意识
镜头一:在垃圾分类试点的无锡市新区新安街道,几位晨练的居民发现有位保洁员图省事,将已分拣好的垃圾进行了“混装”,于是立即上前阻止,集体“声讨”破坏他们劳动成果的行为,直到保洁员把所有垃圾重新分装才罢休。
镜头二:在热闹非凡、商铺林立的无锡湖滨商业街里,餐饮店老板提醒员工:“泔水别乱倒,从机器里走一走再出去。”一墙之隔的居民小区里,陈阿姨将洗衣机的排水管放入专门设立在阳台上的污水管里,启动洗衣机洗着全家的衣服。
今年5月,无锡市太湖办开展了“情系太湖美,我为太湖治理献一策”活动,收到了热心市民506条“护太”建议。比如,垃圾要分类,不能混装;泔水要从油水分离器里“走一走”;洗衣机里的水要走专门的污水管而不是直接排入雨水管等。为保护太湖献计献策成为了无锡市民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体现。
虽然水危机是无锡永远的伤痛记忆,但是促成了全市上下生态意识的空前“觉醒”,不
失时机地将危机转化为契机,无锡市委、市政府鲜明地提出了“环保优先、生态立市”的指导原则,推动全市上下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生态自觉”的思想理念和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并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据了解,通过持续开展以“生态文明我行动”为主题的群众性创建活动,目前建有绿色社区344个、绿色学校360所、绿色宾馆41个、环境教育基地23个。欢乐义工环保协会几乎每周都会开展清洁卫生、发放垃圾袋、低碳出行等活动。在闹市区,他们边开展环保活动,边向来往市民传递着一个理念:环保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在开展绿色社区创建的过程中,无锡市还鼓励动员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创建活动,他们在深入社区调研的基础上,帮助社居委策划制定“绿色社区”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策划组建领导小组、联席会队伍以及环保志愿者队伍等,组织并带头参与宣传教育活动。同时,社居委在民间组织的热心参与下,把社区整治环境、宣传倡议、建章立制、规范行为、评比表彰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社区居民通过创建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社区环境得到完善,社区面貌有所改善,居民环境意识也得以提高。
汇典型案例探先行经验——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
海南立足环境优势挖掘发展优势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1年08月17日
茫茫大海,碧波荡漾;南国宝岛,绿色苍茫。”海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曾被誉为大特区的绿色宝岛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旖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中外游客津津乐道。
高瞻远瞩率先谋划创建生态省
1998年,海南省开始谋划生态省建设方略;1999年,先后通过省人大代表议案和地方立法形式,在全国率先拉开了生态省建设的序幕,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生态省建设的省份。
经过12年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海南省生态示范省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
建设生态省,是海南经济特区的正确抉择,也是全省的一项长期战略。曾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对海南生态示范省建设给予肯定并做出重要指示。2001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海南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极其宝贵的,要积极探索依靠生态环境建设增创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扎扎实实地实现建设生态省的目标;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海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海南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海南经济发展的首位,使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协调;今年4月15日~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努力实现海南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
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会议上多次指出,海南资源的独特性、惟一性是不可替代的,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要利用国家“十二五”规划下达给海南节能减排目标的倒逼机制,实施节能改造,优化产业和项目结构,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走出一条低碳、环保的发展路子。
对此,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兼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陈健春表示,海南生态省建设12年来,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同时,经济也得到了稳步增长。这得益于海南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以
环境和资源的突出自然优势吸引外来先进生产力,确保绿水青山,促进海南科学发展。
“三不”原则力保碧水蓝天
海南在生态省建设中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发展生态产业,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严把环境准入关,初步形成“西部工业区、中东南部热带高效农业区、东南部旅游度假区”的产业布局。
“建设国际旅游岛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将认真按照环保规划的发展方向,加快制定适合自身要求的规划方案,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生态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前行。让海南一流的环境资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撑”,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廖正伟满怀信心地说。
全新的理念,使海南对新兴产业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海南省充分利用港口、矿产油气资源、环境容量等优势,在西部洋浦、东方、昌江、金牌、老城等5个省级工业园区发展新兴工业和生态工业,引导发展循环经济。
海南省积极实施生态文明系列创建工程,建设城乡生态人居环境,经济建设与开发保护找到了结合点。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热带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民种植热带果木;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鼓励农民发展养猪业,通过沼气池建设形成农村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生态链。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农民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建成文明生态村11597个,占全省自然村的49.5%。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文明乡镇和小康环保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两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0个、省级小康环保示范村90个、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
特区开发与生态保护实现双赢
海南省政府及主管部门在决策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据悉,“十一五”期间,海南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否决或暂缓审批18个与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及环境功能区划不相符的项目。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副厅长王业侨认为,海南省坚持实施“大企业进驻、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不予供应土地。从而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
海南省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恢复和改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累计投入270多亿元支持生态省建设。在加强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采空矿区生态恢复、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0年年底,海南省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0.2%。
记者在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污控处获悉,“十一五”时期,海南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5年间,全省新增28家污水处理厂,海南省成为全国第10个实现县县通污水处理厂的省份。海南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指标实现“十一五”以来双降,为确保最终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南积极探索并有效实施生态补偿工程,加大重要生态区保护力度。通过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调动群众护林积极性,使中部生态重要区域得到有效保护。据了解,从2006年起,海南便根据每年财政能力递增增加生态转移支付的要求,每年安排财政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用于生态转移支付。2006~2010年转移支付总投入已超过两亿元。目前,海南省已启动了关于生态补偿的地方立法程序。
“绿色资源”优势厚积薄发
“蓝色海水、绿色雨林、白色沙滩,海南岛迷人风景的掩映下,更蕴藏着种类繁多、储
量巨大的矿产资源,这是海南发展的自然优势和巨大潜力”,资深专家、研究员杨冠雄说。据了解,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复杂繁多的成矿条件,尤其是孕育了西部岛屿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随着海南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不断增加,矿业发展迅猛,“绿色矿业”理念深入人心,矿产开发也成功地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据悉,海南西部矿业发展迅速,但生态环境并没有因此被破坏。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海南建立采矿后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新建矿山“三废”实现达标排放甚至接近零排放,走出了矿产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矿业”之路。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副厅长吴开成表示,在当前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海南省的资源优势集约发展新型工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和鼓励特定矿产资源深加工,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矿业之路,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解决关系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民生最根本的环境生态保护问题,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据悉,目前海南岛矿业发展开始迈出大步:初步建成东方天然气化肥化工、洋浦油气炼化油品化工电力、老城凝析油精细化工与石英浮法玻璃、昌江铁钴铜炼制与水泥建材等四大绿色矿业集群。如今,海南省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在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及特种玻璃、光纤光缆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生态文化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
美丽的海南,就像一朵生态奇葩,绽放在祖国的南疆。海南省凭借其生态资源和政策优势,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旅游岛。
“自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生态省建设依托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优势,加强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营造生态省建设氛围,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南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副厅长毛东利如是说。
原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廖逊研究员认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是系统工程,有赖于一个良性的内部环境。海南10多年来的“生态省”建设,为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记者了解到,12年来,海南相继颁发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省万泉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定》等50多项与生态省建设相关的法规及规章。去年6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炉,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个人和民间社团组织纷纷主动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上下已取得共识。
在海南,生态教育已成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设生态环保课程、组织生态体验与生态公益活动,努力培养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一代新人。与此相应,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文明生态企业、文明生态家庭等创建活动,已成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新风尚。据了解,目前海南已创建国家级及省级绿色社区22个、绿色学校53个,积极推动社会公众与青年学生成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力量。
海南省还定期举办生态省建设暨生态文化论坛,这已成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文化品牌,也是国内绿色对话与生态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生态省建设理念不断推广,浙江、吉林、福建、山东等14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海南的“生态文化”品牌逐步在全国发挥了辐射与带动作用。
如今,独具海南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已成为展示海南省新农村建设成就的最好窗口,成为海南乃至全国具有高度影响力的生态文化品牌,为探索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二五”期间,海南将继续全力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全国一流的和谐人居环境,并继续以生态文明系列创建为载体,开展生态市(县)、生态乡镇、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社区及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
“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省,立足省情、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正稳步走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多赢”之路。如今,国际旅游岛与生态省建设双管齐下、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展示在世人眼前的将是一个绿色之岛、开放之岛、繁荣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生态良好地区:怎么打造金饭碗?
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不仅是生态良好地区的最大优势,也是其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生态良好地区应该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如今看来,既要保持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开拓进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国家生态省,海南省生态资源丰富但又相对脆弱,虽然相对发达地区而言没有对生态资源造成破坏,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不牢牢树立“生态优先”和“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很可能会重复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喜的是,面对日益加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海南省切实巩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宝贵优势,坚持“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保住了青山绿水,才能保住未来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环境保护得好却不等于生态文明建设得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条件,可以说,生态环境保护对建设生态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有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之路才能顺畅。
因此,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继续保持住自己的生态优势,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优化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事实上,GDP所能见证的,只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要从全局角度来看待生态文明的建设,则离不开对民众生活幸福指数的关注。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经济增长的成就也要靠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来验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也要回到人民群众身上,为他们所共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生活。
海南是全国少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各项指标较均衡的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4个评价指标(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中,海南都高于全国平均值,没有“短板”,属于“有强项,无弱项”的省份。近年来,海南省通过开展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等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因此,生态良好地区建设生态文明,要事先找准路子,找准自身定位,利用自身的地理与环境优势,尤其是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赢得发展的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等产业,把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和谐。
总之,通过保住生态优势建设生态文明,或许是生态良好地区的一条值得借鉴的道路。
汇典型案例探先行经验———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陕西吴起)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1年08月24日
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修复脆弱的生态环境,巩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促进农民致富,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陕西省吴起县从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发展到利用新兴的能源工业反哺农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直至今天的生态立县,探寻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良性发展之路。吴起县的经验具有说服力和普遍的借鉴意义,值得推广。
陕西省吴起县近年来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为契机,大力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在黄土高原的腹地上,有这样一块热土,它曾经是中国红色革命的摇篮,是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出发点;后来它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学习的绿色典范;今天,它高举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在通往生态文明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它就是陕西省吴起县,这个以生态为苦、以生态为荣、以生态为兴的英雄土地,用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坚韧的品格写就了一部绿色传奇。生态文明从退耕还林开始
1998年以前的吴起县,漫山遍野是广种薄收的坡耕地和散放的山羊,四季的颜色都是黄土地的黄色。“人口”缺粮到处垦荒,“灶口”缺柴到处乱伐树木,“牲口”缺草到处滥牧,这“三口”使吴起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放越荒、越荒越放”的怪圈。
同年,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伟大号召,吴起县委、县政府大胆做出了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逆向开发战略决策,首开全国封山禁牧的先河。实践证明,封山禁牧不但没有限制畜牧业发展,反而有力促进了畜牧业的更大发展,并让发展经济的过程同时成为生态修复的过程。
实现了封山禁牧后,吴起县委、县政府将退耕还林列上日程表。1999年,全县一次性将占全县耕地84%的坡度超过25度的155.5万亩坡耕地退耕到位。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沟、坡、梁、峁综合治理,在享受到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后,吴起人还在荒山上造起了林,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
自2003年开始,吴起县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为抓手,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积极调整林分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造林面积243.19万亩,特别是近两年,累计栽植各类苗木近两亿株。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2007年的62.9%,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235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62.7%以上,基本实现了“泥土不下山,洪水不出沟”的治理目标。
退耕还林后的吴起,不再是黄土高原上的“溃疡”,春天这里漫山遍野一片绿色;秋冬季节,漫山遍野都有植被护卫着黄土,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清翠欲滴的绿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省区地界形成了鲜明对比。生态经济助推绿色革命
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天然气等地下丰富的资源相继在吴起县所在的陕北地区发现,陕北地区日渐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接续地。黄色的土地给陕北人带来了金色的收获。仅吴起县已探明地质石油储量就达2.75亿吨,发展潜力巨大。但饱受生态苦楚的吴起人,深知生态代价的昂贵,更加珍惜宝贵资源的利用。在石油强县富民支柱产业建设中,吴起从不把石油当做攫富的资源,而始终坚持把科学开发、永续利用摆在第一位,实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科技兴油、可持续开发政策。
石油开发中,吴起县积极破解发展与保护的难题,妥善处理地下与地上的关系,坚持源头、过程、终端“三控制”,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积极采取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水回注、绿化边坡、硬化道路,建设清洁文明井场、实施原油管输、推行清洁生产等一系列强制性的环保举措,有效控制了石油开发对环境的污染,坚决保护了来之不易的青山绿水。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吴起人还坚持做大总量、做强财政、做富百姓,依靠科技进步和挖潜改造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使石油产能始终保持在适度增长、合理利用的范围内,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
诚如吴起县委、县政府负责人所说:“地下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面对今后吴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问题,我们只有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加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后续产业的培育和风能、太阳
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为改变过去广种薄收的局面,吴起县深入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土壤改良,引导农民有效回收利用农用地膜,推广家肥、生物肥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秸秆还田、人畜粪便沼化还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时,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技术和“四位一体”(沼气池+畜禽圈舍+厕所+日光温棚)的生态模式,深入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规范家禽养殖,着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已累计建成沼气池16380多座、联户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0处,推广节能节柴灶9868个。
退耕还林10年间,吴起县植物种类有所增加,且形成了面积达200多万亩的优质沙棘林,这些可贵的生物资源为吴起县开发生物质能源奠定了基础。吴起县地处延安市西北部,毗邻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地域面积广大,日照、风速强,是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的首选地。现在百万亩生物质能源基地林已初具规模,总面积188万亩的全国最大成林沙棘基地已建成,促进了吴起县以沙棘为主的生物质能源的转化利用,并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及后续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多赢。
农民不富,生态难保。吴起县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开发生态化的路子,既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又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在经济总量保持增长的前提下,吴起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石油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现代农业、三产服务业等后续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一个结构合理、增长强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而吴起县也从一个全国贫困县一跃成为西部百强县。生态立县优化人居环境
正是看到了吴起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辉煌成就,2003年吴起县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列为第八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之一。在试点的5年里,吴起县坚持生态立县,紧紧围绕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使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和谐共进。
5年里,吴起县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五网”(县城、小城镇、新农村3个适宜人居区,人饮安全、城乡供电、道路交通、现代通讯、有线电视5张基础设施网)和破解水路两大制约瓶颈,深入开展“五化八整治”活动,全面优化人居环境。
在农村民居建设上,本着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的原则,采取建、改、留、移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中心村镇型、城郊别墅型4种模式新型居民建设,对居住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落后的农民实施生态移民,完成了145个村的新型民居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吴起县把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水平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统筹到生态示范区创建当中。通过加大舆论宣传,吴起县将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渗透到经济社会活动的各环节,广泛开展生态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等环保“四进”活动,提高了干部群众对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创建活动,将改善村容村貌与环境优美乡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园林单位等创建活动相结合,将绿色消费与节能减排、绿色宾馆、绿色饭店等创建活动相结合,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方式,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2008年,吴起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通过考核验收。考核组一致认为,吴起县创建生态示范区的经验和做法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很好的推广作用和示范意义。
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成功后,吴起县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乘势而上。县委、县政府适时做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县的决定,将创建国家生态县作为吴起对外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精
心设计,全力打造,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提升。
目前,全县共建成4个国家生态乡镇、4个国家生态村、6个市级绿色村庄,长城、铁边城等8个乡镇创建国家生态乡镇,周关、小口则等12个村创建国家生态村已向国家、省、市申报,力争于年底前通过国家考核验收。
吴起县从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发展到利用新兴的能源工业反哺农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直至今天的生态立县,追寻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良性发展之路。陕北吴起县用这样的科学实践路线图告诉人们: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生活,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1年8月10日)
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了两批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前,全国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另有5个省正在启动。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国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国家生态县(市、区)。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为鼓励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本版特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近日金城湾公园的正式开放,太湖内湖——蠡湖长达10年的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画上了圆满句号。夏日的清晨,站在渔父岛西堤拱桥之上,桥下湖水清澈,湖水之下有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些沉水植物,如苦草、微齿莲子菜、鱼腥藻等,正是因为这些沉水植物牢牢固定住了底泥,不再搅动,从而使得湖水清澈,透明度显著提高。目前,蠡湖的水质已由10年前的劣Ⅴ类上升至Ⅲ类。
蠡湖水质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怎样的动力才能让一个在水上吃过亏的城市,利用10年时间治理好一个湖泊?又是怎样的动力让它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一语中的:“蠡湖治理的成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无锡要走一条发展之路,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
正是有了像蠡湖成功治理这样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个闪光点,才使无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冲刺。
发展理念与具体行动同步
毛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包括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环境体系、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庞大系统工程。但是它不是唯生态的,不同于原生态文明,它是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经济十分繁荣、人民生活幸福富裕基础上的。”
无锡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力争走在全国前列,不仅体现在发展理念上,更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2010年初,无锡市编制的《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环境保护部主持的专家认证,这一规划明确了要构建生态产业、倡导绿色行为、打造环境支撑、构造人居环境、完善生态制度和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六大体系,总投资约72.11亿元,将实施六大类的56个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
2010年9月,根据《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的决定》的决策部署,《无锡市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出台,无锡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无锡市从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制度体系、生态文化体系4个方面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通过这4个体系的构建,确保到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单位GDP能耗在2009年基础上下降12%;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9年基础上分别累计削减20%和15%,氨氮和总磷累计分别削减3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20%以上,氮氧化合物累计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下降到7吨/万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达到92以上。
最近,《无锡市生态文明行动计划》正式全面启动实施,这一行动计划与过去行动计划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无锡市从城市未来发展着眼,明确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包括绿色经济发展工程、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工程、低碳城市建设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源环境机制创新工程以及生态文化推广工程,确立了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太湖(蠡湖)新城“清水流域”、循环经济、光伏太阳能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中水回用、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绿色乡村”建设等十大示范项目。
大力发展“轻”、“绿”产业
镜头一:无锡市粮食科技物流中心正式竣工,这一物流中心集仓储、批发、加工、信息、运输、配供、价格、交易“八位一体”,是江苏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也是全省惟一具备公铁水联运能力的现代粮食物流中心。
镜头二:兴达集团作为新材料企业中的一员,正是由于在金融危机面临亏损时发现绿色环保型和低碳节能型外墙保温材料的市场前景广阔,于是聘请技术专家,适时研发出了阻燃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环保材料,走上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目前,兴达集团实现年销售额130亿元,比金融危机前增长了42%。如今的兴达集团,已在国内节能外墙材料行业中排名第一。
这两个镜头体现了无锡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思路:以环境保护倒逼经济转型发展,以实现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发展的根本转变。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对资源禀赋要求低、附加值高的“轻”、“绿”产业。
据了解,无锡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加强自主创新,完善配套政策,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7%,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8%。全市集聚海归高层次人才6000多名,大规模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跃居国内前列,成为全国科技创新先进人才先进城市、惟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软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行列。
同时,坚持铁腕治污,淘汰落后产能,为新兴产业腾出环境容量。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关停“五小”及“三高两低”生产企业1996家,整改达标企业756家,关停并转迁沿湖企业244家,主城区107家重点企业完成整体搬迁或关停整合,否决或劝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拟建设项目1100多个,淘汰水泥产能50万吨、印染2000万米、皮革5万标张、化纤12.5万吨。“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削减32.9%和32.1%,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绿色创建提高公众意识
镜头一:在垃圾分类试点的无锡市新区新安街道,几位晨练的居民发现有位保洁员图省事,将已分拣好的垃圾进行了“混装”,于是立即上前阻止,集体“声讨”破坏他们劳动成果的行为,直到保洁员把所有垃圾重新分装才罢休。
镜头二:在热闹非凡、商铺林立的无锡湖滨商业街里,餐饮店老板提醒员工:“泔水别乱倒,从机器里走一走再出去。”一墙之隔的居民小区里,陈阿姨将洗衣机的排水管放入专门设立在阳台上的污水管里,启动洗衣机洗着全家的衣服。
今年5月,无锡市太湖办开展了“情系太湖美,我为太湖治理献一策”活动,收到了热心市民506条“护太”建议。比如,垃圾要分类,不能混装;泔水要从油水分离器里“走一走”;洗衣机里的水要走专门的污水管而不是直接排入雨水管等。为保护太湖献计献策成为了无锡市民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体现。
虽然水危机是无锡永远的伤痛记忆,但是促成了全市上下生态意识的空前“觉醒”,不失时机地将危机转化为契机,无锡市委、市政府鲜明地提出了“环保优先、生态立市”的指导原则,推动全市上下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生态自觉”的思想理念和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并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据了解,通过持续开展以“生态文明我行动”为主题的群众性创建活动,目前建有绿色社区344个、绿色学校360所、绿色宾馆41个、环境教育基地23个。欢乐义工环保协会几乎每周都会开展清洁卫生、发放垃圾袋、低碳出行等活动。在闹市区,他们边开展环保活动,边向来往市民传递着一个理念:环保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在开展绿色社区创建的过程中,无锡市还鼓励动员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创建活动,他们在深入社区调研的基础上,帮助社居委策划制定“绿色社区”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策划组建领导小组、联席会队伍以及环保志愿者队伍等,组织并带头参与宣传教育活动。同时,社居委在民间组织的热心参与下,把社区整治环境、宣传倡议、建章立制、规范行为、评比表彰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社区居民通过创建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社区环境得到完善,社区面貌有所改善,居民环境意识也得以提高。
汇典型案例探先行经验——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 海南立足环境优势挖掘发展优势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1年08月17日
茫茫大海,碧波荡漾;南国宝岛,绿色苍茫。”海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曾被誉为大特区的绿色宝岛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旖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中外游客津津乐道。
高瞻远瞩率先谋划创建生态省
1998年,海南省开始谋划生态省建设方略;1999年,先后通过省人大代表议案和地方立法形式,在全国率先拉开了生态省建设的序幕,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生态省建设的省份。
经过12年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海南省生态示范省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
建设生态省,是海南经济特区的正确抉择,也是全省的一项长期战略。曾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对海南生态示范省建设给予肯定并做出重要指示。2001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海南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极其宝贵的,要积极探索依靠生态环境建设增创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扎扎实实地实现建设生态省的目标;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海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海南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海南经济发展的首位,使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协调;今年4月15日~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努力实现海南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
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会议上多次指出,海南资源的独特性、惟一性是不可替代的,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要利用国家“十二五”规划下达给海南节能减排目标的倒逼机制,实施节能改造,优化产业和项目结构,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走出一条低碳、环保的发展路子。
对此,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兼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陈健春表示,海南生态省建设12年来,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同时,经济也得到了稳步增长。这得益于海南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以环境和资源的突出自然优势吸引外来先进生产力,确保绿水青山,促进海南科学发展。
“三不”原则力保碧水蓝天
海南在生态省建设中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发展生态产业,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严把环境准入关,初步形成“西部工业区、中东南部热带高效农业区、东南部旅游度假区”的产业布局。
“建设国际旅游岛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将认真按照环保规划的发展方向,加快制定适合自身要求的规划方案,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生态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前行。让海南一流的环境资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撑”,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廖正伟满怀信心地说。
全新的理念,使海南对新兴产业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海南省充分利用港口、矿产油气资源、环境容量等优势,在西部洋浦、东方、昌江、金牌、老城等5个省级工业园区发展新兴工业和生态工业,引导发展循环经济。
海南省积极实施生态文明系列创建工程,建设城乡生态人居环境,经济建设与开发保护找到了结合点。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热带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民种植热带果木;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鼓励农民发展养猪业,通过沼气池建设形成农村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生态链。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农民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建成文明生态村11597个,占全省自然村的49.5%。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文明乡镇和小康环保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两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0个、省级小康环保示范村90个、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
特区开发与生态保护实现双赢
海南省政府及主管部门在决策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据悉,“十一五”期间,海南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否决或暂缓审批18个与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及环境功能区划不相符的项目。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副厅长王业侨认为,海南省坚持实施“大企业进驻、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不予供应土地。从而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
海南省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恢复和改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累计投入270多亿元支持生态省建设。在加强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采空矿区生态恢复、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0年年底,海南省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0.2%。
记者在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污控处获悉,“十一五”时期,海南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5年间,全省新增28家污水处理厂,海南省成为全国第10个实现县县通污水处理厂的省份。海南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指标实现“十一五”以来双降,为确保最终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南积极探索并有效实施生态补偿工程,加大重要生态区保护力度。通过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调动群众护林积极性,使中部生态重要区域得到有效保护。据了解,从2006年起,海南便根据每年财政能力递增增加生态转移支付的要求,每年安排财政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用于生态转移支付。2006~2010年转移支付总投入已超过两亿元。目前,海南省已启动了关于生态补偿的地方立法程序。
“绿色资源”优势厚积薄发
“蓝色海水、绿色雨林、白色沙滩,海南岛迷人风景的掩映下,更蕴藏着种类繁多、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这是海南发展的自然优势和巨大潜力”,资深专家、研究员杨冠雄说。据了解,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复杂繁多的成矿条件,尤其是孕育了西部岛屿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随着海南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不断增加,矿业发展迅猛,“绿色矿业”理念深入人心,矿产开发也成功地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据悉,海南西部矿业发展迅速,但生态环境并没有因此被破坏。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海南建立采矿后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新建矿山“三废”实现达标排放甚至接近零排放,走出了矿产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矿业”之路。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副厅长吴开成表示,在当前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海南省的资源优势集约发展新型工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和鼓励特定矿产资源深加工,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矿业之路,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解决关系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民生最根本的环境生态保护问题,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据悉,目前海南岛矿业发展开始迈出大步:初步建成东方天然气化肥化工、洋浦油气炼化油品化工电力、老城凝析油精细化工与石英浮法玻璃、昌江铁钴铜炼制与水泥建材等四大绿色矿业集群。如今,海南省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在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及特种玻璃、光纤光缆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生态文化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
美丽的海南,就像一朵生态奇葩,绽放在祖国的南疆。海南省凭借其生态资源和政策优势,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旅游岛。
“自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生态省建设依托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优势,加强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营造生态省建设氛围,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南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副厅长毛东利如是说。
原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廖逊研究员认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是系统工程,有赖于一个良性的内部环境。海南10多年来的“生态省”建设,为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记者了解到,12年来,海南相继颁发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省万泉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定》等50多项与生态省建设相关的法规及规章。去年6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炉,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个人和民间社团组织纷纷主动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上下已取得共识。
在海南,生态教育已成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设生态环保课程、组织生态体验与生态公益活动,努力培养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一代新人。与此相应,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文明生态企业、文明生态家庭等创建活动,已成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新风尚。据了解,目前海南已创建国家级及省级绿色社区22个、绿色学校53个,积极推动社会公众与青年学生成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力量。
海南省还定期举办生态省建设暨生态文化论坛,这已成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文化品牌,也是国内绿色对话与生态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生态省建设理念不断推广,浙江、吉林、福建、山东等14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海南的“生态文化”品牌逐步在全国发挥了辐射与带动作用。
如今,独具海南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已成为展示海南省新农村建设成就的最好窗口,成为海南乃至全国具有高度影响力的生态文化品牌,为探索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二五”期间,海南将继续全力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全国一流的和谐人居环境,并继续以生态文明系列创建为载体,开展生态市(县)、生态乡镇、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社区及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
“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省,立足省情、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正稳步走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多赢”之路。如今,国际旅游岛与生态省建设双管齐下、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展示在世人眼前的将是一个绿色之岛、开放之岛、繁荣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生态良好地区:怎么打造金饭碗?
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不仅是生态良好地区的最大优势,也是其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生态良好地区应该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如今看来,既要保持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开拓进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国家生态省,海南省生态资源丰富但又相对脆弱,虽然相对发达地区而言没有对生态资源造成破坏,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不牢牢树立“生态优先”和“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很可能会重复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喜的是,面对日益加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海南省切实巩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宝贵优势,坚持“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保住了青山绿水,才能保住未来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环境保护得好却不等于生态文明建设得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条件,可以说,生态环境保护对建设生态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有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之路才能顺畅。
因此,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继续保持住自己的生态优势,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优化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事实上,GDP所能见证的,只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要从全局角度来看待生态文明的建设,则离不开对民众生活幸福指数的关注。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经济增长的成就也要靠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来验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也要回到人民群众身上,为他们所共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生活。
海南是全国少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各项指标较均衡的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4个评价指标(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中,海南都高于全国平均值,没有“短板”,属于“有强项,无弱项”的省份。近年来,海南省通过开展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等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因此,生态良好地区建设生态文明,要事先找准路子,找准自身定位,利用自身的地理与环境优势,尤其是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赢得发展的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等产业,把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和谐。
总之,通过保住生态优势建设生态文明,或许是生态良好地区的一条值得借鉴的道路。
汇典型案例探先行经验———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陕西吴起)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1年08月24日
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修复脆弱的生态环境,巩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促进农民致富,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陕西省吴起县从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发展到利用新兴的能源工业反哺农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直至今天的生态立县,探寻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良性发展之路。吴起县的经验具有说服力和普遍的借鉴意义,值得推广。
陕西省吴起县近年来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为契机,大力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在黄土高原的腹地上,有这样一块热土,它曾经是中国红色革命的摇篮,是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出发点;后来它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学习的绿色典范;今天,它高举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在通往生态文明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它就是陕西省吴起县,这个以生态为苦、以生态为荣、以生态为兴的英雄土地,用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坚韧的品格写就了一部绿色传奇。生态文明从退耕还林开始
1998年以前的吴起县,漫山遍野是广种薄收的坡耕地和散放的山羊,四季的颜色都是黄土地的黄色。“人口”缺粮到处垦荒,“灶口”缺柴到处乱伐树木,“牲口”缺草到处滥牧,这“三口”使吴起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放越荒、越荒越放”的怪圈。
同年,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伟大号召,吴起县委、县政府大胆做出了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逆向开发战略决策,首开全国封山禁牧的先河。实践证明,封山禁牧不但没有限制畜牧业发展,反而有力促进了畜牧业的更大发展,并让发展经济的过程同时成为生态修复的过程。
实现了封山禁牧后,吴起县委、县政府将退耕还林列上日程表。1999年,全县一次性将占全县耕地84%的坡度超过25度的155.5万亩坡耕地退耕到位。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沟、坡、梁、峁综合治理,在享受到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后,吴起人还在荒山上造起了林,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
自2003年开始,吴起县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为抓手,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积极调整林分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造林面积243.19万亩,特别是近两年,累计栽植各类苗木近两亿株。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2007年的62.9%,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235平方公
里,治理率达到62.7%以上,基本实现了“泥土不下山,洪水不出沟”的治理目标。
退耕还林后的吴起,不再是黄土高原上的“溃疡”,春天这里漫山遍野一片绿色;秋冬季节,漫山遍野都有植被护卫着黄土,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清翠欲滴的绿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省区地界形成了鲜明对比。
生态经济助推绿色革命
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天然气等地下丰富的资源相继在吴起县所在的陕北地区发现,陕北地区日渐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接续地。黄色的土地给陕北人带来了金色的收获。仅吴起县已探明地质石油储量就达2.75亿吨,发展潜力巨大。但饱受生态苦楚的吴起人,深知生态代价的昂贵,更加珍惜宝贵资源的利用。在石油强县富民支柱产业建设中,吴起从不把石油当做攫富的资源,而始终坚持把科学开发、永续利用摆在第一位,实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科技兴油、可持续开发政策。
石油开发中,吴起县积极破解发展与保护的难题,妥善处理地下与地上的关系,坚持源头、过程、终端“三控制”,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积极采取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水回注、绿化边坡、硬化道路,建设清洁文明井场、实施原油管输、推行清洁生产等一系列强制性的环保举措,有效控制了石油开发对环境的污染,坚决保护了来之不易的青山绿水。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吴起人还坚持做大总量、做强财政、做富百姓,依靠科技进步和挖潜改造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使石油产能始终保持在适度增长、合理利用的范围内,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
诚如吴起县委、县政府负责人所说:“地下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面对今后吴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问题,我们只有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加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后续产业的培育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为改变过去广种薄收的局面,吴起县深入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土壤改良,引导农民有效回收利用农用地膜,推广家肥、生物肥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秸秆还田、人畜粪便沼化还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时,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技术和“四位一体”(沼气池+畜禽圈舍+厕所+日光温棚)的生态模式,深入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规范家禽养殖,着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已累计建成沼气池16380多座、联户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0处,推广节能节柴灶9868个。
退耕还林10年间,吴起县植物种类有所增加,且形成了面积达200多万亩的优质沙棘林,这些可贵的生物资源为吴起县开发生物质能源奠定了基础。吴起县地处延安市西北部,毗邻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地域面积广大,日照、风速强,是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的首选地。现在百万亩生物质能源基地林已初具规模,总面积188万亩的全国最大成林沙棘基地已建成,促进了吴起县以沙棘为主的生物质能源的转化利用,并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及后续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多赢。
农民不富,生态难保。吴起县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开发生态化的路子,既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又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在经济总量保持增长的前提下,吴起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石油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现代农业、三产服务业等后续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一个结构合理、增长强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而吴起县也从一个全国贫困县一跃成为西部百强县。生态立县优化人居环境
正是看到了吴起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辉煌成就,2003年吴起县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列为第八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之一。在试点的5年里,吴起县坚持生态立县,紧紧围绕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使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和谐共进。
5年里,吴起县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五网”(县城、小城镇、新农村3个适宜人居区,人饮安全、城乡供电、道路交通、现代通讯、有线电视5张基础设施网)和破解水路两大制约瓶颈,深入开展“五化八整治”活动,全面优化人居环境。
在农村民居建设上,本着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的原则,采取建、改、留、移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中心村镇型、城郊别墅型4种模式新型居民建设,对居住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落后的农民实施生态移民,完成了145个村的新型民居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吴起县把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水平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统筹到生态示范区创建当中。通过加大舆论宣传,吴起县将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渗透到经济社会活动的各环节,广泛开展生态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等环保“四进”活动,提高了干部群众对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创建活动,将改善村容村貌与环境优美乡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园林单位等创建活动相结合,将绿色消费与节能减排、绿色宾馆、绿色饭店等创建活动相结合,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方式,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2008年,吴起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通过考核验收。考核组一致认为,吴起县创建生态示范区的经验和做法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很好的推广作用和示范意义。
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成功后,吴起县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乘势而上。县委、县政府适时做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县的决定,将创建国家生态县作为吴起对外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精心设计,全力打造,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提升。
目前,全县共建成4个国家生态乡镇、4个国家生态村、6个市级绿色村庄,长城、铁边城等8个乡镇创建国家生态乡镇,周关、小口则等12个村创建国家生态村已向国家、省、市申报,力争于年底前通过国家考核验收。
吴起县从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发展到利用新兴的能源工业反哺农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直至今天的生态立县,追
寻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良性发展之路。陕北吴起县用这样的科学实践路线图告诉人们: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生活,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答本报记者问 2012.12.10 16:20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李玉梅
字号:【 大 中 小 】
记者: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您如何理解这一总布局?
周生贤: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相协调,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生态尺度。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列一个部分论述生态文明,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周生贤: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鲜明特征和重点任务?
周生贤:生态文明绝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可靠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全面、系统的先进思想和战略任务,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
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及其意义,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倡导主动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对自然无节制的攫取、对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
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就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保护优先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减少人为干预,让其休养生息,早日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
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发达国家一二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繁重任务和巨大压力,决定了它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党的十八大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我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应主要包括: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第三,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第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第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第七,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第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环境保护如何进一步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作用?
周生贤: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现象同时存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这就要求坚持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国内外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我国一些地方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过大的环境代价。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是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
记者: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您如何理解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战略构想?
周生贤: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新的竞争制高点。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建成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关键是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和深化生态示范创建。生态示范创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式。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通过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局面。
当前,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条件已经具备,恰逢其时。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我们要抓住时机,开拓进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享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产生活环境。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周生贤
2013年01月09日10:4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结合新的实践发展,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拓展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增加了社会建设内容,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
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总布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这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相协调,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生态尺度。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章节单独列出,在历次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相关内容也写入了新修订的党章。这是十八大突出的亮点,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非常丰富,集中体现在“五个一”上:一是树立一种全新理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坚持一个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三是明确一项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四是建立一套制度。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五是实现一个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着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而应运而生。它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为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它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孕育并提升着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新的竞争制高点。
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一段时期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出现了资源能源过度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来加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理念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的作用,勇当美丽中国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环保系统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指向,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
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道路,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勇当美丽中国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一)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二)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把推进节能减排与优化产业结构、节约环保与企业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强化生态环保与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结合起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认真推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编制实施国家环境功能区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严格环境准入,着力推进规划环评。强化建设项目环评,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建设项目。
(三)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重点,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大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动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污染防治。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重点,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加快钢铁、水泥等非电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进程,因地制宜开展燃煤锅炉烟气治理,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四)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进PM2.5等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严禁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严格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建立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五)加大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切实抓好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深化“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以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为基础,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面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减缓生物多样性锐减趋势。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进一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
(六)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是党赋予环保工作的历史责任。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作者为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外国专家学者积极评价中国生态保护成就 《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04日 03 版)
本报北京3月3日电 综合本报驻外记者报道: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不断加大环保投入,践行减排承诺,获得国际赞誉。一些国外专家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相信随着中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大执法力度,中国未来一定能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做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加大绿色投入
践行减排承诺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塔夫罗夫斯基对本报记者说,近两年来他曾到中国各地走访参观。他最近出版的书籍《神奇的中国》记述了中国政府为治理污染所付出的努力。他在书中称,中国正转变粗放型的发展理念,从“唯GDP(国内生产总值)论”到重视绿色GDP。在这方面,习近平主席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早在2005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塔夫罗夫斯基表示,他在中国亲眼目睹了政府采取的环保措施,比如为降低能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政府在大城市对车辆限行、搬出重工业企业等。为减少“污染大户”煤炭的负面作用,政府正在加速工业能源来源的转变。最近一两年来,无论在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地区,他都能看到新建的风能发电设备越来越多。
国际能源署顾问樊俊表示,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结果,过去20年,中国电力碳排放强度(每发一度电排放的二氧化碳质量)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由1996年每度电排放970克二氧化碳,下降到2012年的每度电产生734克二氧化碳。其中,煤电碳排放强度在2012年已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正逐渐接近欧洲和美国的水平。燃煤电站的改造升级带来的能效提升,以及大量可再生能源的扩容并网,对降低中国电力碳排放强度功不可没。从能源技术角度看,中国开展的适用于超低风速的海上风电机组等研究工作已经取得实质进展,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为中国的碳排放强度继续下降注入新的动力。
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日本丽泽大学教授梶田幸雄几乎每月都要访问北京一两次。他说,最近几次去北京都是晴天,空气很不错,切身感受到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就。2009年,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目标;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的决心。在新常态下,中国已经摆脱了“GDP至上主义”,正在制定新的目标。他表示,对中国今后即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充满期待。
转变环保理念
依法从严治理
世界环境保护基金中国事务负责人丹•杜德克认为,中国从一个传统农业国迅速完成工业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环境问题。但中国领导人应对环境问题的决心不言而喻。新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证明中国准备倾力应对这些问题,体现了行动的态度,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新法规加大了对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并开启碳交易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在限额之外的排放将面临严重后果,体现了中国严格执法、保护环境的决心。
南非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经济发展论坛主席达里尔•斯万普尔表示,中国政府近些年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从宏观上说,中国政府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注重经济结构转型,狠抓经济增长质量。从微观而言,中国政府加大对绿色产业扶持力度、提高产品绿色技术含量、出台严格的环保法律等,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难以避免地对生态环境带来一些破坏。但是他相信,有了政府的重视和具体的行动计划,未来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环保问题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面临的难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正在加强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美国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学院历史系教授丹尼尔•加尔德那长期关注中国环境问题。加尔德那认为,经过了3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开始面临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的问题,这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的情形类似。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唤醒了中国人的环境意识,同时也让国家领导人采取了更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碳排放交易项目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试行;在一些高污染地区,政府设定了煤炭消费上限。在治理空气、水污染方面,政府也在大力投资。目前中国对可再生资源的投资是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此外,政府还限制上路汽车数量,调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对购买电动车和油电混合车给予鼓励。中国的环保努力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益于整个世界。
哈萨克斯坦国际问题专家瓦里汗•图列绍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节能减排,其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保障老百姓的身心健康,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从长远来看,造福子孙后代。这是契合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
图列绍夫认为,中国近些年来在生态保护领域采取的措施、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中国在国内通过立法,加强监管力度,取缔了不少污染严重的企业,在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中推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同时大力开发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渐减少并摆脱对碳能源的依赖,在全社会倡导节能低碳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基本上所有涉及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的国际公约,中国都签署并在积极落实履行。作为人口大国和能源消耗大国,中国在节能减排和治理污染方面所做努力,也是对国际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回眸“十二五”系列述评之生态篇 我要评论
2015年10月23日 08:35:53 来源: 新华网 • 评论0 •
• 打印 • 字大 • 字小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王宇、刘羊旸、崔静、陈炜伟)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一系列制度建设次序推进,出硬招、下重拳,环境治理成就斐然,美丽中国前景可期。
做顶层设计绘宏伟蓝图 为永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金秋时节,福建莆田延寿溪畔,沙洲湿地生机盎然,绿树、河流、飞鸟、游鱼构成动人景致。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指数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清新福建”能成为福建的金字招牌,离不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政策,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这是绘就生态文明宏伟蓝图的关键五年——
“美丽中国”,这一极具诗意的名字,在2012年11月,首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今年5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公布,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是第一个,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农业大学环资学院教授李季说。
既要有蓝图,还要有地基。这是制度日趋完善、政策频频出台的五年: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到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制度框架基本构建。
——从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到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再到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基本确立。
——从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抓紧编制,五年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土”“气”污染防治制度系统推进,合力绘就青山绿水、诗意栖居的美好图景。
“正是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框架,并确立了一系列基本制度,为今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开创性、奠基性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
向污染宣战向绿色转型 展开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
面对日益严峻的渭河流域水污染现状,陕西省加大治理力度,五年开出了一张“亿元罚单”:因污染超标,2010年陕西省环保部门对渭河沿线的西安、咸阳、宝鸡三市开出380万元的“生态罚单”。1年后,三市再次被罚8900万元。截至2013年,渭河沿线地市共缴纳污染补偿金超过1.6亿元。
“生态罚单”只是国家重拳治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五年来,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频频出台,向污染宣战。
——严格环评审批,源头预防污染。“十二五”以来,国家层面对151个不符合条件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审批,涉及交通运输、电力、钢铁有色、煤炭、化工石化等诸多行业,总投资7600多亿元;
——强化监管执法,严惩违法排污。2013年各级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污染犯罪案件706件,超过以往十年总和。2014年移送案件数达2180件,超过上年两倍;
——扩充资金保障,提升治污“底气”。在2013年中央财政划拨50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去年再划拨98亿元,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10省份大气污染防治。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以如此巨大的投入治理污染。我们是在用硬措施来应对硬挑战!”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说。
既要治标,更须治本,重拳治污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根子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变,让增长变得更轻、更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
在忍痛关停1400多个矿山资源类企业和加工摊点,并将41家高能耗企业“拒之门外”后,过去依靠“挖矿山、卖资源”的河北省临城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引进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电站等一批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并投资构建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探索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组让人欣慰的数据:
2011至2014年,全国淘汰钢铁1.55亿吨、水泥6亿多吨、造纸3266万吨,分别是“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6倍、1.6倍、2.2倍,“十二五”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提前一年完成;
2014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6.9%,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2011年至201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201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5.9%;
继2013年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最大产业之后,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今年一季度首次超过一半,达到51.6%,创下了历史新高。
“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十二五’以来,随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等方面上演了一场绿色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李佐军说。
让青山常在绿水常青 美丽中国愿景可期
与各地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相呼应,国庆节后,在一场面向首都公众的专题报告会上,陈吉宁公布的“十二五”生态成绩单令人振奋:
“十二五”前四年累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0.1%、9.8%、12.9%和8.6%。目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全国地表水劣Ⅴ类断面比例已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
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重金属污染事件由“十二五”初期的平均每年10余起下降到近两年的每年3起。
2014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1.1%。
今天的中国,正用几十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百年工业化历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大气——在全国161个被监测城市中,去年未达标城市超过九成;
土壤——全国1.5亿亩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
森林——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漫漫生态路,壮哉中国梦。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只要我们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勠力同心、久久为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愿景可期。关注“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山东代表热议十八大报告
来源:齐鲁网
2012-11-11 20:45 我来说说(0)
复制链接
关键词:十八大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提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卫视《新闻联播》
齐鲁网11月11日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卫视《新闻联播》报道,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连日来,“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成为山东代表热议的焦点。
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环境。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也成为了代表们的共同心声。
陈叶翠代表是济南市历下区甸柳小区的居委会书记。近年来,为了弥补小区植被匮乏的历史欠账,先后种植了200多棵大树、开辟出十几块绿地,把小区建成了绿色家园,甸柳社区也成为全国闻名的和谐社区。
陈叶翠说:“我们的山是绿的,地是绿的,老百姓居住的环境更提高了,那我们的文明指数就达到了我们预想的思想水平了,总书记和报告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陈叶翠和社区的居民对“美丽中国”充满期待,不少代表对此也感同身受。的确,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的未来,是一个长远发展的大计。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十八大代表王金书说,彰显了我们党对子孙后代负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十八大代表商志晓说,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社会发展大势的一个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深化和发展。
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代表们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同绿色、低碳、清洁发展紧密相连,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十八大代表商志晓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要求我们,强化绿色投资,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在山东经济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中,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十一五”期间,山东万元GDP能耗下降22%,省控59条主要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山东正在加快构建的“生态山东”绿色蓝图,不但要让更多河流鱼翔浅底、水草丰美,更要努力实现蓝天白云、繁星点点。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代表们认为,必须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审视和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八大代表张江汀说,要继续转方式调结构,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来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特别是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环保的新型产业,争取早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分别有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的重要论述。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最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在是什么样子的,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样具体推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共同思考的。
十八大报告里写道,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
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也写道,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下着重探讨这三个问题。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也就是时代背景,这个时代为什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目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有哪些挑战。
第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背景和意义,二是挑战,三是对策。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一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报告>里面正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位一体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位一体总体格局。十八大报告的说法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新加进去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那么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的区别,在生态文明这一块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过去,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提出了美丽中国这样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呢,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有哪些?从目前现状分析。
(一)资源约束: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我们可以看两个基本的情况,也就是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基本情况,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乌拉特前旗总面积7476平方公里,辖11个苏木镇,总人口33万人。2012年乌拉特前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154元和10121元。前旗进入了西部百强旗县行列。可是,我们和全区、全市各旗县区对比发现,我们的县域经济发展不容乐观,从全区来说,乌拉特前旗的经济发展位次居于内蒙古的中游,大约在40-50名。在巴彦淖尔居于中游偏上位次,属于前3名。2012年乌拉特前旗GDP 发展水平在全区102个旗县中排49名,在全市是第3名;财政收入在全区排39名,在全市排第二名,城镇居民收入在全市排倒数第二名,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市倒数第三。
可见乌拉特前旗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形势不容乐观,任务依然艰巨。那么,我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一个大的制约因素之一是资源约束,就是资源高消耗制度不可持续。我旗幅员辽阔,达7476平方公里。但特别是一些资源型的东西,现代工业所需要,人们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煤、水、铁资源高消耗是不可持续的。
(二)生态约束:生态代价惨重之路不可持续
就是生态约束很强。我们的生态代价惨重道路也不能再走了,过去我们走的一般是以生态为代价的道路,这种发展模式的生态代价非常的惨重。前些年的我们的造纸、化工企业的环境污染事件对生态破坏非常严重,对我们发展的生态
承载力也有限。就国家来说,整个生态承载力不足,中国宜居地区本来就不多,越是绿色的地方越宜居,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居住,青海、西藏、内蒙古,很多地区就不适合居住。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看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我们中国经济发展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其现实意义
第一是顺应世界潮流。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了,它的影响力很大,群众觉得生态文明是很正常一个现象,顺应时代的潮流。
第二是顺应国内民意。人民群众现在对生存问题不太害怕了,但是对生态,对发展问题很恐惧,生态破坏过后带来一系列巨大的问题,让人们感觉很不安全。老百姓现在有生存到生态这样诉求的变化。
第三是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绩观。过去我们干部一般考核的时候最重视就是GDP,这一段时间应该是持续稳定比较重要。但是仅仅依靠GDP经济发展来衡量一切,这个时代基本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建设基本上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大建设,经济GDP至上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在政绩考核过程中日益加强社会稳定,把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作为政绩考核的基本指标。这样我们在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做规划过程中,就有可能觉得我们需要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这就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绩观。
第四是有利于社会成员对生态问题进行反思。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回过头反思就会发现我们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带来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这就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反思,以形成新的节约意识、新的环保意识、新的生态意识。
第五是有利于发展从单向发展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时代转变,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这样我们可以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本身所具有自己内在很重大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大的方面是:第一个挑战是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这是目前很大的、最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国家最近几年以来一直不断地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升级。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我们国家过去二三十年以来经济发展形成的打工经济、底层经济、高资源高能耗的经济都还存在,这种经济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就是部分利益群体阻力非常大。很多利益群体不愿意建设生态文明,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实际上是持反对态度的。
第三个挑战就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例如我们乌拉特前旗过去的一些造纸、化工企业在排污问题上就是这样。
第四个挑战就是群众生态文明意识淡化。群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都比较落后,这是目前基本情况。比如说农村、城市扔到沟渠里面很多瓶瓶罐罐、塑料袋之类还有一些电池的东西随便扔,结果就是有一些地方像电池、塑料袋几十年,上百年在污染土地。环保意识落后,生态意识传统。很多生态意识,生态保护这一点用传统的方式,比如说每到秋天的时候,收完玉米,收完秸秆以后就烧,大规模的把地里面的秸秆给烧掉,结果烟雾缭绕,有一些城市连续几天之内全部给烟雾环绕了,有一些地方都出现飞机无法起飞的现象。这就是生态意识比较传统。就乌拉特前旗来说:
一是造林面积不断扩大,资源保护面临挑战。随着造林速度加快,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管护工作任务随之加大,林木抚育管护资金缺乏,后续的抚育管护资金严重不足,高速公路、乌梁素海旅游公路、110国道及山旱牧区通道绿化已初具规模,但后期抚育管理等工作,需投入大量资金,特别是林业用水、用电的价格比农业用水还高。危险性森林病虫害不断扩散蔓延,常发性病虫害居高不下;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森林资源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一些地方和单位乱占、未批先造等违法占用林地现象仍然存在。林改后,群众护林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但零星破坏林地现象时有发生,偷牧散牧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林业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科技支撑还需加强。林业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产品少,缺乏带动力强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资源消耗量大,经济效益低。林业产值增长缓慢,特别是国有林场(圃)职工生产条件艰苦,生活十分困难。同时,由于林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资源分散,科技人才缺乏,现有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缓慢,林业科技的贡献率还不高。
三是农田防护林建设进展缓慢。农民渠边胁地心理重,使的农防林断档,群众造林积极性不高,建设阻力大。四是行业改革有待深入,资金投入仍然不足。由于林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现行林业管理和经营体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我旗各级财政困难,国家生态工程地方配套资金基本上难以落实,林业产业开发没有资金投入,影响了林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五是森林资源质量偏低,经营水平亟待提高。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与可持续经营差距巨大,很多林区的森林无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比较低,中幼林抚育和人工纯林改造任务越来越重,森林经营水平亟待提高。
三、认清挑战以后就是具体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就我旗森林资源现状来看:辖11个苏木镇、3个国有林场(包括市属的乌拉山林场)、两个国营苗圃、6个国营农牧渔场,总人口33.4万人,其中农牧区人口24.2万人。全旗按区域分为河套平原和山地丘陵两大区,总土地面积1121.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588.5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2.48%。有林地68.2万亩,疏林地12.7万亩,灌木林地110.66万亩,未成林地100.23万亩,苗圃地0.47万亩,无立木林地0.32万亩,宜林地276.42万亩,林业辅助生产用地19.58万亩。
2012年以来,乌拉特前旗创新造林绿化模式,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造林绿化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旗完成营造林面积37.615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17.615万亩,飞播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5.5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91.1万株,四旁植树170万株;完成城镇绿化面积1.1万亩,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农村庭院绿化面积增加1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15 %;完成绿色通道建设276公里。同时,造林质量显著提高,全旗年均造林面积合格率达到85%以上,保存率达到97%以上,全旗有林面积发展到302万亩。从2012年的三年间乌拉特前旗累
计投入造林资金93739万元,截至目前,全旗有林面积已发展到339.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322.8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5.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7.9平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已经建成了高速公路、110国道、乌梁素海旅游公路、黄河堤防景观林带绿化等精品绿化工程;2009年我旗被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授予“第四届关注森林奖”;2010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林业生态建设先进旗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典型旗县”,被国家林业局三北建设局评为2009“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优质工程”;2011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疣鼻天鹅之乡”,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旗县”;2012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枸杞之乡”,被自治区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区造林绿化先进旗县”。
从2012年以来,我旗在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同时,努力探索创新造林绿化模式,着力实施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政府主导模式。坚持“点、线、面”结合,通过政府强力推动,重点在人口集中区域实施造林绿化,让更多群众享受生态建设成果。一是突出“点”,加强集镇、村屯以及工业园区等点上造林绿化。期间,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苏木镇实施集镇绿化给予财政补贴,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200万元,完成绿化3000亩。同时鼓励支持农牧民群众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发展庭院经济,免费为农牧民提供苗木30万株,以实现“镇村内部零星增绿、外部以树相围”,不断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二是主攻“线”,实施高速公路、110国道、旅游公路、堤防公路等主次干线的通道绿化,构建“四纵三横”的绿化网络,建设生态走廊。三是普及“面”,实施沙地、荒山、荒漠、荒地等林被工程。通过人工播种、飞播、封育等措施,持续推进生态植被恢复,五年累计完成飞播封育造林90万亩。除发展生态景观林之外,还大力推进枸杞经济林建设,2012年我旗先锋镇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枸杞之乡”荣誉称号。特别是为彻底解决枸杞晾晒问题,2013年在旗委、政府的支持下,先锋镇帮助农民建设安装100多座枸杞烘干炉,一方面减轻了杞农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避免了枸杞在漏天晾晒中造成的损失,提高了品质,同时还避免了二次污染。
(二)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一是通过与农业生态领域的大企业合作,集中打造万亩以上的城市森林公园、城郊农业综合生态示范园。具体做法是,旗政府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落实造林地块和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企业负责项目区的育苗、造林以及抚育管理。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通过开发特色种养、育售种苗、休闲观光等项目取得经济效益,不仅促动了经济发展,也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由此实现“生态建设、经济效益、企业发展、服务群众”的四赢目标。二是围绕建设巴彦淖尔市次区域中心城镇和山水园林城镇的目标,将城郊绿化与城市商业开发有机结合,引进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实施城郊绿化工程。为此,旗政府对企业在商业开发中给予适当的财税优惠政策,一方面缓解了财压力,另一方面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也为企业的商业开发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三)政府与农民合作的模式。一是在造林用地相对紧张的区域,通过以育代造的方式,鼓励农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具体做法是,政府与农民签订协议,由政府给农民提供苗条和技术指导,农民负责栽植和抚育管理,产权归农民所有,苗木育成出圃时,政府以不低于市场价格回收,既起到了造林绿化的效果,也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以来,累计实施以育代造8000亩,农民亩均收益3000元。二是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财政专项补贴、项目支持等办法,鼓励造林大户发展特色经济林。
在创新模式中取得的经验:
主要是在造林机制方面把握了一个“活”字。一是投入机制“活全局”。着重把握了两大原则:即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原则,通过争取和实施退耕还林等国家项目,补助和兑现苏木镇绿化费用,解决旗财政经费不足的问题;义务植树原则,我旗专门确定了两处全旗领导干部义务植树基地,制订了每个干部必须完成的任务,每年组织全旗领导干部开展义务植树,示范带动全民投身到造林绿化当中,起到了较好效果。二是林权机制“定人心”。“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对新栽林木一开始就明确产权。比如通道绿化中,采取反租农牧民耕地和草牧场的方式,林木产权明确为“谁的承包地谁所有”,这样农牧民既拿到了租金,又获得了林权,从而减小了用地阻力。三是效益机制“促增收”。主要规划了山旱区能源林和前山枸杞经济林两大基地,能源林远期规划30万亩,三至五年挂果、八年盛果期后,亩产值在500元以上,枸杞经济林规划了10万亩,亩产值在4000元以上。四是承包机制“强责任”。对于一些重点工程,实施分段承包、三年付款、三年后验收成活率的办法;同时还实行了科技承包制度,每6—7公里安排两名林业部门技术人员承包把关,实行成活率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办法,切实把担子压在了每一个人身上。
四、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实际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未来怎么搞已经从宏观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规划,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说法,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地位、方针、途径、目标做出了全面的安排。
理念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基本理念;地位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之中;方针就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途径就是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目标就是美丽中国。十八大已经把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理念已经讲清楚了,将来就是具体如何落实的问题。
从落实角度看,一个是理念的落实,一个是制度的落实。
(一)生态文明理念建设
首先应该形成新的生态文明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也要有创新,有几个理念是应该着重关注的。
第一个理念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格局中的地位是特殊重要的。十八大报告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贯穿在四大建设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处理的都是人类内部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
第二是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我们国家的文明强调是和谐,天人合一的文明,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个文明应该说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理念,让人和自然最佳相处,最佳和谐。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未来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现在我们知道大的层面,无论是途径、方针、具体目标说得很清楚了,然后我们的理念如果转变过来重点是落实,而落实重点是靠制度建设,如果是制度建设不好,转变再好、文件规定再清晰都没有用。未来生态文明制度重在建设,尤其是制度建设。以下几个制度建设可能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第一个是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运用应该逐步实现有偿使用的制度,对于任何资源应该是有偿使用的,让价格机制逐步形成节约资源的倾向。生态补偿制度要更加完善,我们现在生态补偿金执行起来力度很差,甚至水平很低,象征性的给一点。我们要形成长效的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要开发谁就去保护,谁要是获得了好处就要补偿,这是基本的原则。
第二个制度建设就是环境问责制度要进一步的完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事先请专家论证、开座谈会、进行书面陈述、共同协商、开听证会等各种方式让公众表达自己的利益,让公众都知道、都参与到事件,一旦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协商来解决这个问题。公众参与制度可能是未来我们环境保护新的力量,新的制度建设的重点
第三个制度建设就是完善社会影响评价制度。现在企业进行立项的时候都会有环评,环境保护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对这个企业开工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总体的评价,环评的报告分量越来越重。下一步我们生态建设的思路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目标,以“三北”防护林、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中心,以城镇、通道、村庄、农防林绿化为重点,结合林业实际,制定林业发展规划。
一要继续实施好林业重点工程。二要大力推进重点区域绿化;三要着力强化生态保护,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四要着力注重改善民生,逐步发展壮大林产业;五要着力深化改革创新,逐步增强发展活力;六要着力提升保障能力,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乌拉特前旗将以建设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为目标,继续围绕自治区“8337”和市“1359”发展思路以及林业“三五”工程建设,以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为重点,按照全市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安排和全旗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总体规划,遵循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努力扩大造林规模,提升绿化档次,提高林业产值,大力保护,积极培育,合理利用林业资源,使林业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此,根据本旗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确定了重点区域造林绿化。一是加快城镇周边绿化。二是加快村屯(养殖小区)、园区及工矿企业的绿化。三是加快公路、铁路沿线绿化。四是努力提高农田防护林造林面积的控制率。五是加快卧羊台森林公园绿化。六是对高速公路两侧加宽造林。七是要加快种苗基地建设。
这一期间,将重点区域绿化与林业重点工程一体化建设,城镇绿化与村屯绿化一体化建设,以城镇、村屯、园区、矿企等为“点”,以公路、铁路为“线”整体推进,将环城林带与生态公园建设同步推进,将农田林网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齐头并进。到2020年,全旗计划新增有林面积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进而使我旗的生态治理实现跨越式发展,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林业产业总产值翻一翻,达到6亿元,林业产业体系健康发展做大做强,产业结构和谐紧凑趋于合理。
总之,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我们只有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并且完全坚持这个理念,并且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这样,乌拉特前旗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越变越好,我们所说的“美丽前旗”、“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巴彦淖尔生态文明绿色长廊”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参考资料:
1、《经济学》教程
2、乌拉特前旗第十六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
3、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4、乌拉特前旗概况
5、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2012级经济管理专业 王瑞强
2014年5月
第五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
土木1102班
学号:
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列入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正是基于对生态持续优化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0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从人类发展的连续性出发,尊重并维护后代人所拥有的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用永恒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中,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心和信念。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成果的分配等方面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美丽中国,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紧扣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这个主题,从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出发,提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部署,这是省委对省情认识质的提升,更是对未来发展更高层次上的谋划,符合党和国家对青海的殷切期望,体现了省委对发展大势和全省人民期盼的准确把握,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
青海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和巨大生态环境价值。青海位居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之源”。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直接维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青海被认为是对全国、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及调节区、全球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因此,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青海生态不仅关系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甚至世界的生态平衡,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生态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青海就本着保护和建设好美好家园的目标,实施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植树造林、中小型水利、工业“三废”监测和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原围栏建设等一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立了孟达、青海湖、隆宝滩、可可西里、三江源、可鲁克湖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经过全省上下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三江源草地系统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强,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升,荒漠化面积正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环青海湖地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基因库。祁连山冰川冰雪融化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是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的水源基础,更是遏制中国沙尘暴策源地的关键所在。所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就是要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青海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我国重要水资源涵养区和产水区,是世界上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地区。全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每年向下游地区输水量占水资源量的97.7%。保护好青海的水资源,稳定江河的基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对青海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对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等流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把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必将对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要着力把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2011年底,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国家是对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必须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功能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完善有利于促进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实施民生改善、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财税、投资、金融、产业、人口、对口支援、人才等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推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上新台阶。
四是要着力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技术、环保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推进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湟水流域、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为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这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对于减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从自身做起。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低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地球变暖的‚祸首‛,却也是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的排放量。然而我们每天都要呼吸、上网、用电、坐车,这些都能造成二氧化碳点的排放。如果减少碳的排放量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要成为低碳一族,必须学会计算碳排放量。
消耗100度电=78.5公斤碳排放量=1棵树 消耗100公升汽油=270公斤碳排放量=3棵树......这是由一套精准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它反映‚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补偿‛的环保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它
标示者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影响的指标。碳耗用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种树就是碳补偿,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也是碳补偿的唯一办法,一棵树生长40年,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公斤二氧化碳,平均每天吸收1.27公斤的二氧化碳。
依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根据每天不同的耗电量、耗水量、汽油消耗量以及肉类食用量等来计算出碳足迹以及需要的相应的碳补偿
或许每个人的数据不同,但平均算下来需要的碳补偿所需每天的种树量去世不低于50棵。可见我们按照目前能源的消耗程度,碳补偿对于维持生态环境只是杯水车薪。那如何从身边做起,来减少我们碳排放呢。
我们正需要低碳生活这种以生活作息时尽量减少耗用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主的新绿色生活型态。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身边很多地方注意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