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技推广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
农技推广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
在县乡机构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要坚决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建设适应市场农业要求的农技推广服务新体系”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
稳定公益性,必须坚持“六个不动摇”的原则:
一要坚持事业单位性质不动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设在基层的事业单位,这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中办发[2000]30号以及苏发[2000]30号文件只是要求将设置过多、过散的 “站、所”归并成综合性的“农业服务中心”,并未允许改变农技推广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个别县(市)将畜牧兽医站改为企业,将农技站从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或将差额拨款改为自收自支,更有甚者,就连负责农村经营管理的农经站,也从全额拨款改为自收自支。这样一来,乡镇农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只能忙于经营创收维持基本生活,农技推广的大量公益性工作,必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稳定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
二要坚持稳定管理体制不动摇。苏办发[2001]8号文件强调:“对少数具有监督检查职能、涉及区域性建设的事业单位,继续实行双重管理,以主管部门管理为主。”植物病虫害监预报、动物疫病防治、森林防火和林木资源管理等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农业上的有关法律和条例,如农政、林政、牧政、医政、药政等都规定执法的主体是县以上农林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违法案案件查处,以及执法人员的资格审批、管理等工作乡镇一级无权承担。为此,必须坚决贯彻落实苏办发[2001]8号文件精神,和乡镇水利站一样,公益性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必须坚持实行“条块结合,双重管理”的管理体制不动摇。
三要坚持稳定技术骨干不动摇。全省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是科技兴农的骨干力量,是推进农来发展的中坚。温家宝副总理在全国动物防疫工作会议上再三强调,基层机构改革中,一定不能把这支队伍改丢了。姜永荣副省长在今年全省动物防疫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要稳定动物防疫和重视防疫队伍建设,防止线断、网破、人散。各级农来部门要通过改革稳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制度,确保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80%的比例,坚持稳定技术骨干不动摇。
四要坚持公益性推广机构经费渠道不动摇。农村税费改革的重点是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减轻农民负担,而不是改变国家法律规定的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渠道。税费改革后,乡镇教师的各种工资福利待遇已全部由财政解决,并且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法律上,乡镇农技应该与乡镇教师完全一样。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国家农技人员和国家招聘农技人员的待遇,法律规定应由财政全额拨款。目前,一些地方对农技推广人员另相待,待遇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极大地挫伤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此种状况不扭转,怎么能做到政策留人?谁还愿意到基层去为农民提供服务?因此,为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的正常履行,我们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既要切实保障在职农技人员待遇,也要切实保障退休农技人员的待遇,坚持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编制的人员经费和推广事业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不动摇。
五要坚持防止资产不调不动摇。经过多年的建设,我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有了较为雄厚的资产基础,这些办公楼、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培训教室、仓库等资产是农业部门艰苦努力,争取国家、省等各种资金以及自身积累投资兴建的,凝聚着农技推广人员的汗水和心血,是农技推广服务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个别县(市)的原乡镇农技站的大楼、仓库等资产整体被乡镇政府平调、无偿划拨,动摇了农技推广机构为农服务的基础,影响了经营性服务的开展。各级逐业部门要对被挤占平调的资产,坚决依法收回,坚持防止资产平调不动摇。
六要坚持推进改革创新不动摇。我们讲确保公佃性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的稳定,绝不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更不能保护落后、吃大锅饭;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内部机制改革创新。唯有改革创新,逐技推广队伍才有活力。要大力清退各类非专业技术人员,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岗位准入、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制,全面建立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要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由乡镇党委政府、县农业部门、农民共同评价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绩效的开放式考核评价制度,调动技术推广人员进村入户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要采取“按岗定酬、按业绩定津贴”的工资福利分配制度。要加强农技推广部门与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研院校间的联系,形成公益性推广服务、企业服务、农民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推广服务模式。
放活经营性,必须坚持“四个不变”和“两个优先”的原则。这是推进农技推广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条件,也是放活经营性的基本保障。
“四个不变”:一是坚持保留原身份性质不变;二是坚持隶属关系不变;三是坚持职务职称不变;四是坚持工资待遇不变。各级农来部门要采取“保留人员事业性质,实行人事代理”的办法,鼓励农技人员从事经营性服务。从事经营性服务的农技人员可以与原单位签订合同,在三年内保证原身份、职级、基本工资、福利待遇和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渠道不变,工龄连续计算。三年期满后,可继续从事经营性服务,也可参加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的竞争上岗。
“两个优先”:一是实行职称评定优先;二是实行项目支持优先。各级农业部门对从事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人员,要优先享受正常的职称评聘,成绩突出的可破格评定职称;对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作出显著贡献的,各级农业部门要给予重奖。从事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人员申报的农业各项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在同等条件下实行优先立项;申报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科技示范园(场)、良种繁育等科技项目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摘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交流》第9期
第二篇:农技推广体系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巴州区玉井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何家美
最近,我作为乡镇基层干部、人大工作者有幸参加了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先后深入部分乡镇和区农业局及其下属部分单位进行了认真检查。因我长期在乡镇工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情况比较熟悉,便利用检查的有利机会对区、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成效、现状、问题作了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一、主要成效
长期以来,区、乡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致力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广大农技人员精诚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为推进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较大贡献。一是供应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优良种子等农用物资,有力的支持了农业生产。二是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发展。三是开展了多层次农业科技宣传培训,有力地加快了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实施了多项农业科研项目,建立了规模较大、标准较高、效果较好且各具特色的农业种养园区(科技示范基地),起到了辐射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
二、目前现状
1、机构设置。全区有14个区级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49个乡镇(办事处)农技站。
2、人员编制。全区实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433人(不含农经),其中财拨304人,差补39人,自收自支(计划用工)90人。实有人员中,区级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25人,其中财拨155人,差补39人,自收自支31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08人,其中财拨149人,自收自支(计划用工)59人。
3、年龄结构。根据年龄分段统计,在433人中,35岁以下的只有103人,占24%;35-40岁的91人,占21%;40-50岁的153人,占35%;50-60岁的86人,占20%。
4、学历结构。433人中,大学本科13人,占3%;大专143人,占33%;中专、高中247人,占57%;初中及以下文化的30人,占7%。
5、技术职称。全区共有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54人,初级职称121人。其中:区级有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92人,初级职称62 人;乡镇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62人,初级职称59人。
6、阵地建设。全区有10个乡镇农技站无站址,无办公场地。
7、设施设备。区级农技推广机构除近两年购置有电脑和检测设备外,没有其他设施设备;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任何设施设备。
8、管理体制。区级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上,仍采取的是各业务站独立运作方式。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双重管理,区农业局负责业务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人、财、物。区、乡农技推广机构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性质,基本没有安排推广经费。
三、存在问题
当前,全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三农”的要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队伍不稳、机制不活、保障不力、服务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
1、农技推广未摆上应有位置。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在思想上产生了“农业发展潜力不大”、“搞农业难以发家致富”的想法,自觉不自觉地把农业生产摆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渐从党政重点弱化为部门一般性工作,进而在体制设置、经费保障、工作安排等方面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
2、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一是年龄偏大。乡镇农技站40岁以上136人,占65%。他们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特别是近20%的50岁以上人员,长期在基层工作,形成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意识不强,工作精力减退,活力不足。柳林镇农技站站长陈永国说,他现已56岁,先后四、五次向主管部门递交申请,要求辞去站长职务,因缺乏人员至今仍在当站长。二是知识老化。大专以上文化156人,占36%,中专(高中)及以下277人,占64%。具有高级职称只有34人,中级职称154人,加起来才占43%。现有区、乡农技人员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路出征的非专业人员。十多年来,新进入农技队伍的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极少,据了解,十年只进了2名大学生。农技队伍已处于青黄不接时期。在职农技人员没有参加过系统的业务培训。据区农技站站长朱永显介绍,他作为站长,87年参工以来未参加任何进修或培训,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导致了新一轮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业务能力下降,更难有效地向农民推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三是力量不均。大多数乡镇只有2名左右的技术员,条件较差的边远乡镇只有一名,甚至没有,难以完成繁重的农技推广任务,而条件好的乡镇却多达30余人,造成干的干、看的看,技术力量未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
3、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公业务费虽从2009年由人平1500元提高到1800元,但扣除报刊订阅、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费用外,真正能自身支配的钱很少;农技人员除财政直发工资外,福利待遇无法保证,90%的乡镇农技人员靠开展物化服务增加自身收入,抓农技推广的精力不足;农技推广经费一直未纳入财政预算,搞现场、抓推广、抓示范,不仅车费无钱报销,有时还贴上自己的工资。玉井乡农技站站长向刚每年引进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各类新品种,在玉女村三社推广示范基地进行品种对比试验,以便有针对性地向农民推广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因无推广经费,每年无偿向农民提供近2000元的种子、农药、肥料款,均靠自己物化服务的收入支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农技人员情绪低落,纷纷感到“踏错了门,嫁错了人”、“一朝入农门,终身在基层”,付出多,回报少,单位穷,无任何下乡津补贴,工作无激情。
4、服务手段十分落后。大多数乡镇农技站的办公场所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久失修,加之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很多乡镇农技站的办公用房已成危房,现基本无法使用;部分乡镇农技站的办公场所已被卖掉,无处办公,工作打游击。许多乡镇农技站仍处于试验无基地、服务无设备、检测无仪器的状况,导致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推广人员仍然靠“眼看、手摸、口说、牙咬”、“下乡两条腿,推广一张嘴”来搞推广,难以单独开展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
5、新技术推广难度较大。一是部分村社干部重视不够,支持减退,一些农户科技意识淡薄,在村社讲技术课很少有人参加。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均是老、小、病、残,他们既没文化、也不容易接受和掌握新技术。三是部分农户耕作粗放,科技含量较低。现在是会种田的不能种田(均是老人在家),可以种田的不种田(青年全部外出,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基本不回农村,同时也种不来田)。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一些农户怕荒芜土地受人议论,只图种上,种植质量却不高,技术含量较低。
四、对策建议
面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必须切实解决目前全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1、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若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实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抓好抓实。
2、进一步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一要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区农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对乡镇农技站的业务指导,又要保障有充分的人权、物权、财权,以便对人员进行调配和管理。二要分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要强化农技推广人员的公益性职能,集中精力抓本质,将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的经营销售推向市场,并严格规范经营行为。三要改革人员流动办法。实行分乡(镇)定编,严禁超标,竞争上岗,整合资源,避免人才浪费;实行城乡交流、乡镇交流,激发工作活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加人员编制,提高新进大学生专业人才比例,增加新鲜血液。四要改革培训方式。通过分期、分批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农技人员掌握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进一步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利用科技下乡、试验示范、以会代训、赶场宣传、巡回辅导、印发资料、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充分发挥区、乡各农民专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通过创新,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科学化,真正发挥好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
4、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要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将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重点保证,确保对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确保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5、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功能。一要搞好阵地建设,确保有阵地办公。二要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肩负着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职能,必须要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才能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完成任务。三要开展技术承包、联产计酬、统防统治、领办园区等有偿服务,解决农民缺技术、缺劳力、推广难等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二O一O年七月八日
对湘西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改革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谢建华
王汝荣
白应刚
为全面推进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三农”的基础性作用,由州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州农业、畜牧水产、农机等相关部门,于4月上中旬开展了为期半月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和走访农户等方式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对加快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指县市、乡镇两级为“三农”直接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的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化等公益性职能的事业单位。通过调查,这些单位目前改革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主要是:
1.机构设置齐全但不够科学。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州共设置县乡两级农业、畜牧水产、农机化等推广机构602个,其中县级161个、区域站9个、乡镇级432个。从机构设置上看,虽全州每个乡镇都设有基层农业推广机构,但设置不够科学。县级推广机构设置分散,没有设立综合性农技推广中心,且有职能交叉重叠现象;乡镇综合服务站的设置不利于向上争资上项,不利于上下业务对口指导和服务。
2.编制经费虽有但不能保障。据调查统计,全州共核定基层推广人员编制3210人,其中县级1407人、区域站49人、乡镇级1754人。实有在岗人员3338人。全州161个县市级农业推广机构中,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146个,差额的有7个,自收自支的8个;全州441个乡镇(含区域)站中,属财政全额拨款的有366个,差额的75个。全州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经费县市之间差异较大,人均在1000-4000元之间,部分县市没有工作经费。
3.人员队伍庞大但不够精干。据调查统计,全州实有在岗人员3338人,本科以上学历246人,大专学历1146人,中专学历1319人,中专以下学历499人,分别占7.7%、35.7%、41.1%、15.5%,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比重低;在编人员中,高级职称61人,中级职称700人,初级职称1278人,初级职称以下1171人,分别占1.9%、21.8%、39.8%和36.5%,中高级职称不足25%,基层农业推广单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推广人才。
4.管理模式多样但不够高效。经调查,全州基层农业推广站目前管理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县管为主,即人、财、物、事由县农业行政部门管理,乡镇政府仅管日常工作;二是以乡镇管理为主,即人、财、物、事由乡镇政府管理,县市农业行政部门仅负责业务指导;三是县乡共管,即县农业行政部门管理人事和业务,乡镇政府管理财务和日常工作。从调查座谈走访中我们发现,基层站管理模式以县市管理或乡镇管理为主各有利弊,但都不够高效。
5.设施建设有所改善但仍滞后。近年来,全州基层站基础设施建设、办公设备配置虽有所改善,但尚有298个属于无站房、无设备、无基地的“三无站”,基础设施、设备、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离“五有”标准(有较好的场所、有齐全的办公设备、有先进的技术服务手段、有一处较好的培训场所、有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相距甚远,严重影响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
二、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思考
1.进一步统一改革认识。我们应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从发展我州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和解决我州“三农”问题的客观实际出发,进一步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工作要求,细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步伐,确保改革与建设任务的落实。
2.进一步明确改革要求。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鼓励探索、改革创新,要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加强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在管理体制上,要坚持公益性定位,强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职责,切实解决乡镇或区域性农技人员服务缺位和不到位等问题;在运行机制上,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提高为农服务实效;在保障机制上,要对公益性人员编制、事业经费、服务条件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
3.进一步突出建设重点。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中,应突出抓好条件设施等基础建设。要坚持“重点支持县以下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兼顾完善县级推广机构”的原则,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建站方式上,鉴于我州农业、畜牧水产、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尚未整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集约建设资金”为原则,采取“分别设站、整合建设、集中办公、协调管理”的方式,引导各行业站的办公场所相当集中,实行办公设施、仪器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等设施设备资源共享;二是在投入方式上,应实行“两级投入、一级建设”,即中央和省里承担起建设投入的主体责任,县一级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三是在建设内容上,要侧重于办公场所、仪器设备、交通工具、试验示范基地等四个方面,具体建设内容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由各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四是在建设标准上,应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适度提高建设标准,不搞只顾眼前的拼凑工程,切实提高建设质量,全面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础条件。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起来的,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推广方式等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这个体系已经明显地不适应。主要表现为推广主体单
一、机制不灵活、经费保障不足、推广与科研教育衔接不紧密等。因此,尽快构建一个高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至关重要的历史任务。
我国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国务院于2006年8月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农业部于2006年11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农经发[2006]29号),相继提出了逐步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要求。围绕如何深入贯彻两个《意见》精神,把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落到实处,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认真调研和分析。
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两个《意见》精神,重新整合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要坚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原则,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要以项目为载体,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农业科教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农村和农业企业兼职等,实现推广形式的多样化。
关于如何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两个《意见》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各地也有许多成功的试点,如山东省牟平的经验,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如何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探讨。
一、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必要性我国每年大约产生7OOO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被闲置,造成了优质生产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创新注入,生产水平低下。究其原因,就是处于中间环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仍无根本好转,处于主体地位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无力把科技成果及时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也没有很好发挥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把当前的两大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主体即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强化其科研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职能的前提下,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有利于解决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相互脱节的问题,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对强化其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职能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对农业科研单位来说,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缩短了科技成果推广周期,科研人员可以获得更多的新信息,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推广实践既是科研的延伸和继续,也是新的研究课题产生的源泉。对农业教育单位来说,教师和学生通过参与科技推广工作,能直接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对现代农业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特别是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
二、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可行性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人员培养教育方面有独特优势。不断提高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专家优势,具有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可以在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可以利用自身的专家优势,通过多种培训渠道,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愿意并且有能力接受新技术。另一方面,农业教育、科研单位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培养农业推广学士、硕士和博士,有条件为农技推广战线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具有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经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单一的政府主导的五级推广网以外,正在形成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的社会农技推广网络。特别是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已经主动投身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战场,进村人户,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奠定了基础。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该院结合黄淮海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建设,高度重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把为全省及区域农业生产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成了1.6万平方米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在全省80多个县建立了210处科技推广服务联系点和50多处推广示范基地,初步建成了遍布全省17个市的推广网络,并辐射到周边省份,全院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年均新增社会效益50多亿元。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也有国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广主体渐趋多元化,推广形式渐趋多样化。其中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就是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其自身或联合其他机构来完成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同时成为科技推广的生力军。
三、积极探索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形式和保障机制鉴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已经广泛参与推广工作并具备明显优势的实际,建议通过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地方法规,制定相关政策,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将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其通过多种形式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三大推广主体的有效融合。
1.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瞄准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每年选定一定数目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鼓励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参与竞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申报转化推广项目必须有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作技术支撑;实现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机构的有效对接。
2.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通过有效运作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使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熟化;二是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集成创新;三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四是形成规模优势,进一步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
3.选派科技特派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新形势下,把科技、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植入农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有效措施。要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采取创办科技实体等形式,引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深化。
4.鼓励科教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要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科教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公益性推广服务工作。与之配套,建议在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设立一定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在科教人员工作量中规定10%-30%用于基层推广服务(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自2005年起规定占中层班子任期目标考核的10%),并允许农业科教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农村和农业企业兼职,其合法收入应受保护。
5.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举办农技“110”、网络医院等推广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推广服务,成为农技推广手段创新的一个新亮点。山东省寿光市2006年4月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蔬菜网络医院”。全市16个乡镇建立了210个站点,菜农和专家可以随时在网上见。网络一端连着菜农,另一端连着蔬菜专家。菜农与专家在网上互动交流,有声音,有图像,不出村就能及时诊疗蔬菜的各种疾病,可谓“民心工程”。
在构建以现有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教育单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要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
山东是农业大省、强省,也是最早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农的省份,历来重视科技、教育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国务院“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鼓励地方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要求,建议山东省在创新发展思路、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先行一步,再为全国提供新鲜经验,科教兴农更上层楼。
第三篇:农技推广体系材料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近年来,文登市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实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全国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市、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一、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在市级,加强农技推广站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在镇级,设置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农业、水利、渔业等部门职能有效整合,建起了精干高效的镇级农技推广队伍;在村级,依托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设立农技推广服务站,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全面覆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同时,以实施文登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为契机,成立了市、镇两级领导小组,在各村设立科技推广负责人,选定了1000名科技示范户,形成了 “四位一体、上下联动”的格局,为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搭建载体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建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文登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搭
建新品种研发推广平台。以项目工程为抓手,加快示范基地建设,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搭建示范带动推广平台。2010年,先后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苹果提质扩量增效等工程,新建17处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17个、新技术18项。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引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搭建农户交流推广平台。汇通果品合作社与河南益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高档有机SOD苹果生产技术,在200多户社员中推广种植,有效增强了果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强化科技培训。积极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活动,每年选送100名技术人员到省农业厅认定的培训机构异地培训5天以上;先后举办了沼气、果业等10多个大型培训班,聘请省内外专家进行授课,培训业务骨干5000人次以上。广泛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赶科技大集等“情系三农”系列服务活动,举办各类技术培训、讲座400多期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5万余份、绿色证书1000个,建立了文登农业信息网建设,开通了科技110服务热线、“农民信箱”,免费培训农民10万余人。
二、主要成效
一是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拥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威海市级22家,发展了无公害蔬菜、粮油、中药材等集种、加、销于一体的十大农业产业链条,成为全国最大西洋参主产区之一。
二是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全市获得三品认证农产品达到138个、认证面积33万亩,农产品出口量年均增长10%以上。
三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果业为例,通过实施苹果提质扩量增效工程,优质果率提高30%以上,每公斤均价提高0.6元,亩平均增收2580元,全市果业可年增加产值3.35亿元。近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三、基本经验
一是理顺体制,健全推广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既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也离不开编制、人事、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广大群众的配合。因此,我们出台了《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市级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协作、镇村联动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这是建设农技推广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强化管理,激发工作活力。建设农技推广体系,关键在人员队伍。我们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健全农技推广队伍,确保有人办事、能办好事,并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大考核督导,细化奖惩措施,充分调动起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加大投入,确保工作开展。我们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列
入了财政预算,不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做到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切实保障了工作开展。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合作组织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加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第四篇:浅谈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浅谈如何健全我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丰田乡农科农机站
赵国权 2013年1月4日
浅谈如何健全我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内容提要: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我县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公益化服务和社会化相辅相成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人均经费少,制约着推广力度。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人散”的被动局面。
(二)、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从业人员不能集中精力搞科技研究和服务,大部分时间忙于县乡两级的中心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管理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
(四)、大部分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二、如何健全我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加强县乡两级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1、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
2、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
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3、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
4、是发展和引导农业新技术走向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三、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
(三)、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福建南平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措施,它能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综上所述,只有社会各有关方通力合作,才能将我县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为一个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有生机活力的有机体系,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工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添活力。
参考文献:
1.王 元、胥和平、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求是》,2003年第17期.2.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有新说法[J].新农业,2009(10):62.3.耿显连.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势在必行[J].学习月刊,2010(2):84-85.
第五篇: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托普仪器——致力于中国农业仪器的发展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加快西部优势农业产业向纵深推进
内容提要: 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 要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以及“ 三农” 问题的解决, 关键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 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加速农业技术推广;而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当前, 随着改革的深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当、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水平落后、运行机制不活等方面的问题, 使西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存在着严重的“ 线断、网破、人散”现象, 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吸收, 不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本文按照农技推广机构公益职能与经营服务分离的原则, 对新形势下创新农技推广事业做一些探索。
关检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创新;发展思路;培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科技兴农” 战略的重要载体, 尤其是面对我国西部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的现状,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就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 , 推广率只有20%;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已达 70% 以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份额力争年提高 5% ~ 10% , 到2010 年, 科技贡献份额力争达到 50% 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及“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 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笔者认为,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不但不能削弱, 而要通过推广体系、体制的创新, 尽快建成适应杜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一、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是加速农技推广
(一)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桥梁。在我国, 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实验室条件下研发出来的, 而其最终的使用者则是农民, 农技推广是实现两者对接的主要纽带。农技推广工作者通过试验、示范、展示、培训、信息发布、技物结合服务以及田间指导等方式, 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送入千家万户、田间地头,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使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产生巨大的效益。“九五” 期间国家安排以“农业部-九五.重点推广十大技术”为主体的适用农业技术近500 项, 由全国 1500 多个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科研, 教学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据不完全统计, 新增总产值577106 亿元, 新增纯收益 181 1 64 亿元, 投资收益率达91112% , 显示了“科技兴农”的巨大威力。
(二)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二次创新。现代农技推广工作不单纯是把某一单项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而是要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按照系统的方法, 因地制宜地对有效的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 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 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之中。此外, 许多实验成果需要通过试
验、示范等推广过程, 得到进一步完善和熟化, 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可见, 现代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延伸与二次创新。
二、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的新老问题
(一)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是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体制, 推广项目均是由各级政府决定的(而不是由农民决定的), 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 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以及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前几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使大部分县(市)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的管理权(简称“三权”), 由县(市)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 形成“上强下弱”、“上稳下散”状态;且各乡镇农技站专业结构不合理, 服务功能不全, 推广经费短缺, 职能发挥不力。与现代大农业发展严重不适应, 突出表现在: 一是推广理念不适应, 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推广思维定势, 说农业就是粮油生产, 说技术推广就是常规技术的普及, 推广活动热衷于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农技推广与现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接轨, 给推广计划的落实造成了难度, 往往是计划归计划, 落实归落实, 计划与落实“空对空”。二是职能发挥不适应,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今天, 农技推广的内容发生了改变, 农民不仅需要产中技术指导, 更需要产前的市场预测及产后的加工、销售、信息服务, 要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在更广阔的领域, 由单一模式向多个环节延伸。三是农技推广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
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于2002 年的农技推广体系调查显示: 在国家正式编制人员中, 县乡两级种植业和畜牧业技术人员均占国家正式编制总人数的36% , 农机、经管分别占11% 和 13%。这一比例与目前的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农民生产急需的水产养殖、经作、园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专业, 其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不超过 4%;此次调查的 363 个农技推广单位中, 28% 的人员没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而且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一半左右, 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则高达15% , 其余 34% 从事经营创收工作(25%)与行政工作(约 7%)。在所调查的 1245 位农技人员中, 2002 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过的人员(包括在职攻读中专、大专等人员)共有 398 位, 占调查人员总数的32%。新进大学生人数的减少及在职进修人数的比例过低, 导致了新一轮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 事实上, 许多农技人员现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实用技术。四是推广方法不适应, 现行的推广方法是“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 农技推广和服务还沿袭着“ 一张嘴、一双手, 天晴下雨田边走” 的老方法, 农民接受具有被动性, 致使高新技术难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农业法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外流, 推广队伍不稳定, 严重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1.1 队伍不稳, 人心不定。突出反映在农技推广经费无保障, 编制内的人员经费财政没有足额到位。不少贫困地区迫于经费压力, 把主要精力用在与农技推广工作无关的创收上, 其工作目标就是经营创收, 挣钱糊口。大多数农技人员只有围绕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 获取薄利, 挣点工资;部分农技人员外出打工谋生, 致使技术流失严重。同时, 农技推广项目经费被行政主管部门挪用或截留的现象相当普遍,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财政收入较为困难的地区更是如此, 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变成了完全的自收自支单位。1 设施落后, 信息不灵。长期以来, 在农村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人员, 工作条件差, 生活条件艰苦, 工资待遇低, 普遍缺乏试验用地、仪器设备、培训场所等常规设施, 有的站仍然存在“吃饭无锅、住房无窝、办公无桌” 的现象。
3. 管理体系不顺, 政事不分。有些乡镇农技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 工作不得不服从政府的安排,但政府在安排工作时, 往往不考虑农技工作业务的特点, 驻村、计划生育等工作安排给农技人员,使农技人员成了编外的行政干部。正如农民所说: 农技干部不农技, 跟着乡长收款去。
(三)基层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有所淡薄。目前, 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人们对农业科技认识淡化了, 不把科技人员当财富而是当包袱, 认为“农民会种田, 不用农技管”。没有把农技推广体系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与发展、转化科技成果的主导地位认识清楚,没有认识到科技推广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三、坚持改革创新, 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农技推广体系
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农技推广面对农民科技需求的多样性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 在推广理念、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运行机制、推广方法、人员素质等方面, 必须抓住机遇, 主动改革, 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
(一)创新农技推广体制。一是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随着农业市场的全球化, 农业科技服务市场也逐步发展。通过改革, 稳定公益性服务;通过创新, 放活经济性服务;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 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有关院校、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服务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要根据“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 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逐步退出经营性服务领域。二是构建基层农技推广创新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要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进行构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实行分类指导, 有条件的地方, 可根据经济特色、生态区域和产业结构等特点, 组建跨乡镇的农技推广区域站或区域性专业站。基层区域站或专业站应作为上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 主要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这样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 又有利于使闲置的农技推广人员充实到第一线;
有利于用有限的财政支出, 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二)创新农技推广机制。一是改革内部管理制度。要打破“铁饭碗”, 实行全员聘用制, 主管部门要做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三定”工作(即定性、定编、定员), 实行资格准入制, 推行持证竞争上岗;建立推广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以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依据, 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 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到一线, 到艰苦的地方去, 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改革推广运行机制。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 从市场的需求出发, 开展产前、产中, 产后全程服务。要从传统的“农技推广”转向“农业推广”或“农村推广”, 改变传统的“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
要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参与式” 的推广新理念。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 使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实际的工作成绩挂钩, 真正使农技推广人员的“责、权、利”相结合。鼓励科技人员大胆走向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市场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 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 参与农业开发。把自身利益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效益共享, 风险共担, 不仅解决了工资问题, 而且也提升了农技推广水平。
(三)改革现有的农技推广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合理合并现有的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水产局, 林业局等农口各站, 成立全新的农业局, 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加强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工作。剥离非农技推广职能的人员, 推进/ 一人一村0 农技推广工程。鼓励党政机关干部从事农业开发,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并全面建立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加大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力度。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骨干队伍, 确保公益性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形式, 积极探索调整乡镇农技站分布与人员, 创办由县(市)农技推广中心统一管理的区域性特色产业技术推广站。按特色产业开发带, 分区设置区域性的蔬菜、畜牧、水果、中草药、山野菜等技术专业站, 形成集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五)积极培育民间科技服务中介组织, 进一步健全民间技术推广体系。一是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科技服务组织, 网络专业大户、土专家、田秀才开展技术服务,形成以农民为主体, 技术为核心, 产业为依托, 科技为纽带, 基地为载体的科技服务队伍。二是民间技术推广体系, 特别是农民专业协会要按照“自愿结合、互惠互利”的原则, 按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运营、自我发展”的思路, 加以完善。采取培育典型、示范引路的方式, 逐步推开, 避免采取行政手段强行干预, 也不能一哄而上。
(六)创新培训机制。利用多种方式加强继续教育, 全面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政
治素质, 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有为农民服务的态度和敬业精神;二是业务素质, 通过培训, 造就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能解决农民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高级农技推广专家;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温馨提示:
浙江托普仪器专业生产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病虫测报灯,病虫调查统计器,孢子捕捉仪等农业专用仪器,此项目仪器均为我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多项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软件著作权30多项,仪器均通过第三方检测,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高知名度品牌及高端的资质配套为客户选择放心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有力依据,为经销商投标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浙江托普仪器为您提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一站式服务!
大品牌可信赖、产品质量好、供货周期短、价格优惠。欢迎广大新老客户来电咨询合作!公司名称: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杭州市西湖科技园区西园八路11号
公司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6823770 86054117 86055117
售后专线:400-672-1817
参考文献:
1.胡乔斯《改革农技推广体系,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十堰通讯, 2004(专刊)。胡泰龙、罗强等《对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十堰通讯: 2004(专刊)。
3罗治平、王世龙等《关于农民组织化问题的探讨》 十堰通讯, 2004(专刊)。
4刘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 中国农网, 2002(9/ 17)。
5于水兵《谈当前乡镇农技体系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四川农业科技网, 200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