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汇报(县委)
关于加快推进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
汇 报
县委:
2009年,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批准我市赣县、兴国、宁都、大余、全南等五个县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示范县。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2010年、2011年继续列为续建县,中央财政每年下拨实施经费100万元。2011年在省农业厅组织考核验收时,由于我县没有统一收编,人、财、物‚三权归县‛尚未到位,被省厅取消项目示范县,而由会昌县所代替。
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覆盖全国所有乡镇,每年下拨经费100万元,同时给予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场所建设和设备购置一次性补助30--50万元。省农业厅明确要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必须在2012年6月底前完全到位,否则今年及以后不予下拨工作经费及场所建设和设备购置补助,并影响其他农业项目的申报。从全市情况看,赣县、兴国、宁都、大余和会昌五个县已经改革到位,其他县市正按照有关会议要求抓紧组织实施,确保在6月底前改革到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 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7]14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赣市府办发[2011]48号)和县委办、县政府办《全南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全办发[2012]1号)文件精神,现就加快推进我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事项汇报如下:
一、改革的整体要求
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
1、推行综合建站:以乡镇为单位,将原有的农技、果业、畜牧兽医、农机、水产站、农产品安全监管等整合建设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
2、理顺管理体制。为了做到权事统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实行‚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乡镇综合站人、财、物以及相关业务管理。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当地农技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督。
3、强化财政保障。要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在编在岗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及绩效工资和工作经费列入县级农业主管部门财政预算和发放。
4、创新用人机制。由农业主管部门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5、创新考评机制。制定由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参加的三方考核方案,明确服务内容,量化考核指标,三方考评按3:3:4比例计分。
6、完善服务机制。全面推行以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模式的工作责任制度,形成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
二、我县改革的进展情况
1、根据国家、省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实际,2009年我局草拟了《全南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方案》,并以县政府办名义行文(全府办发“2009”72号),但没有下发,只为应对上级检查和争资争项用。
2、为配合支持上级检查和争资争项,县编委重新核定了9个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编制90个(含水利、经管)(全编字“2009”13号)。
3、县委办、县政府办《全南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全办发[2012]1号)明确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挂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牌子)人财物‚三权归县‛的管理体制(全办发[2012]1号)。
三、当前急需解决的事项
根据省农业厅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验收依据、内容和标准:
1、拟请召集由各乡镇及组织人事、发改、财政、编制和农业部门参加的会议,讨论《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农业技 3 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尽快提交县政府有关会议通过,以正式文件下发实施。
2、落实综合站‚三权归县‛。需由编制和人事部门将原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岗在编人员统一收编,归口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
3、落实财政保障。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人员工资、绩效工资和工作经费等列入县农业主管部门的财政预算。
4、综合站的人事调配和任免按县委、县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专此汇报,请批示。
附:
1、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赣市府办发[2011]48号);
2、全南县《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全南县农业和粮食局 2012年5月7日
第二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调研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调研
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与完善管理体制有关政策法规落实情况
目前,我县农业局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植检站、土壤肥料工作站、经济作物推广站、农村能源环保站、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科研站、专用肥科研站等,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健全,但人员分配和管理体制混乱,由于受工作经费等因素影响,其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正在建设,目前乡镇农技站以农业办公室的形式存在,无独立办公场所,为乡镇政府临时安排办公用房,归乡镇政府统一管理,与县农技推广部门基本脱节,管理体制明显不畅。
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有关政策法规落实情况 县农业局事业单位在编人员108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51人,工勤人员50人。在年龄结构方面:35岁以下39人,35-50岁60人,50岁以上19人。学历方面:大专以上文凭56人,具有本专业学历48人。技术职称方面:农技推广研究员1人,高级农艺师11人,中级技术人员32人,初级技术人员8人。工资待遇方面:108人中仅37人的工资为全额拨款,另外71人的工资需单位自筹,因单位筹集资金困难,自筹人员仅发档案工资的65%。在编人员与实际在岗人员出入较大,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编21 1
人,实际在岗3人,其中2人工资自筹;植保植检站在编18人,实际在岗7人,其中2人工资自筹;土壤肥料工作站在编21人,实际在岗4人,其中4人工资自筹;经济作物推广站在编10人,实际在岗3人,其中2人工资自筹;农村能源环保站在编9人,实际在岗4人,其中4人工资自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编7人,实际在岗3人,其中1人工资自筹;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编9人,实际在岗3人,其中1人工资自筹;农业科研站在编15人,实际在岗2人,其中1人工资自筹;专用肥科研站在编7人,实际在岗1人。9个业务股站108人在编,实际只有30人在岗,其它人员大部分被分配到行政科室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部分人员因工资待遇太低,放弃岗位另谋职业。在岗的30人中,2个高级农艺师,13个农艺师,5个初级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方面,30人中3个行政费,10个事业费,17个自筹人员。
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投入保障有关政策法规落实情况
近年来,我县财政十分困难,无力安排农技推广专项业务经费预算,农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主要靠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2012年申请中央财政投资共计100万元,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业技术推广补助,投资40万元,其中:
1、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补助,投资25万元。主要用于乡镇农技站和县级农技人员100人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所发生的交通、通讯、误餐补助等费用。
2、绩效奖励,投资5万元。用于完成项目实施任务的奖励。
3、管理费,投资5万元。用于技术资料的印刷、制度建设及工作考评等管理费。
4、聘请技术专家的补助,投资5万元。主要用于聘请省农大、省农科院、省农技总站、省农业厅等单位的专家4人,在项目实施中开展工作中的差旅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等。
(二)农业科技示范补助,投资45万元。其中:
1、科技示范户物化补贴,投资15万元主要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户购买农药、化肥等补助。其中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共15户,每户平均标准为1000元;其它985户农业科技示范户每户平均标准为137.06元。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
2、试验示范基地补助和采用现代化推广式补助,共30万元。其中:试验示范基地补助30万元,主要用于试验示范基地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生产设施设备等补助,黎阳镇、白寺乡、善堂基地分别补助11万、8万、9万;采用播放农业科教片、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现代化推广方式2万元。
(三)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投资15万元。主要用于对农技人员进行培训所需的教材费、场地费、差旅费、食宿费、交通费、讲课费等。
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正在建设,目前乡镇农技站以农业办公室的形式存在,无独立办公场所,为乡镇政府临时安排办公用房。目前,我县共建设5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其中:1个已建成,2个主体建筑已完工,另外2个正在加快
施工进度,争取年底全部建成,经过竞争上岗已确定5名区域站站长人选,并参加了省里区域站站长统一培训。下一步将进行区域站人员配备及办公用品购置工作,争取明年年初区域站全面启动正常工作。
四、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及有关政策法规落实情况
我县财政供养农技人员基本工资按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县财政预以兑现。津贴补贴分为93年工资改革保留性福利补贴每人每月40元和保留职务补贴每人每月15—38元。专业技术人员绩效工资于2013年元月实行,其执行标准低于我市其它县区20%左右,自收自支人员工资按档案工资的65%发放。
自收自支人员工资偏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属于公益性全供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应财政全供,但目前农技推广人员中只有不到30%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拨付,其余70%人员工资由单位自筹,由于单位经费紧张,自收自支人员工资标准按国家规定套改标准的65%发放,待遇明显偏低。
五、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技人员履职情况。
由于工作经费有限,且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严重脱节,部分农技推广机构行使公益性职能存在困难,办事效率不高。农业科研站与专用肥科研站已基本停止行使职能。由于工资待遇太低,严重影响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部分技术人员不得不放弃本职工作,另谋职业。受各种因素制约,县级农技人员与农户接触面太窄,农民在生产中遇到问题,往
往求助无门,解决问题困难重重,大部分农户对农技推广现状不满。
第三篇:xxx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XXXX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推进会精神,切实加快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依据XXXX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前农技服务体系现状
XX县辖X镇X个三农发展服务中心,X个行政村;总人口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X万人;国土面积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X万亩,人均耕地X亩。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X万亩,总产X万吨;油料播种面积X万亩,总产X万吨;大蒜X万亩,年产蒜苔X万吨,蒜头X万吨,辣椒X万亩,果树 万亩,年产果品 万吨,蔬菜 万亩,年产鲜菜 万吨。生猪存栏X万头,笼养鸡X万只,奶牛、肉牛养殖X万头。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全县共有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机构X个,全部为全额预算单位。编制总额X人,实有干部职工X人,其中:高级X人,中级X人,初X人。共有基层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X个,均为乡镇级全额拨款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管理体制。共有编制X名,实有干部X名,全县共有畜牧兽医县站X个,全部为全额预算单位,编制总额X人,实有干部职工X人;乡镇畜牧兽医站X个,均为全额拨款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管理体制。共有编制X名,实有干部X名。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县级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人员不能集中于农技推广;二是乡镇服务机构与县级服务机构脱节,不能起到应有的技术推广作用;三是知识结构、推广技能、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当前农业
技术推广需要;四是基础设施落后,办公条件差,服务交通条件不具备,难以适应需求。五是村级农技推广网点和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处于线断、网烂、人散的现状。
二、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机构设置,创新服务方式,加强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服务益能,加快构建设制度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到位、农民满意的基层推广体系。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2、基本原则
以优化县级、强化基层的思路,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整合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建立健全以县级机构为龙头,区域综合站为依托,镇综合站为辅助、村级服务站为延伸的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创新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职能。同时优化人员结构,加强队伍建设,保证必要经费开支。
3、目标任务
1、理顺管理体制。实行“三权归县”管理,县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其编制、职能进行整合,将区域(乡,镇)农技、农机、畜牧推广机构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机构,纳入统一管理的体系。
2、优化机构设置。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突出县域和区域产业特色,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科学设置基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3、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资格准予、竞聘上岗、职务任命、职
称聘任、绩效考核等农技推广工作新的运行机制。
4、提升服务能力。突出基础装备建设,提高推广服务能力。主要对办公条件、推广手段、服务设施进行完善和建设,为履行公益性职能创造条件。
三、机构设置及职能界定
按照科学合理、有效管理、加强一线基层服务力量、有利于业务开展和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原则,设置我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履行各自职责,设立如下机构及给予职能界定。
1、县级机构
(1)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整合县农技站、植保站、园林站、种子站、农村能源办5单位职能,合并设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挂县林业站牌子。正科级建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县农业局管理。
主要职能:承担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植物病虫害防控、园林技术推广,种子、苗木、肥料及农药市场管理及农资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农村能源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等职能。
(2)成立武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已建成)(3)县畜牧兽医管理中心
整合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县动物疾病防疫防控中心、动物卫生监督3个单位职能,合并设置县畜牧兽医管理中心。正科级规格,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县畜牧局管理。
主要职能:宣传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有关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承担法律法规授权的动物防疫执法工作:负责开展动物疫情监测、报告;负责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工作:组织开展畜牧生产的质量安全监测和
动物药品质量安全监督:负责畜牧技术和畜禽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畜牧兽医技术培训、咨询与普及推广:负责畜禽品种、饲草,饲料的检验、管理和推广工作。
(4)县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整合县级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机管理站、农机监理站3个单位职能,合并设置县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正科级规格,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县农林局管理。
主要职能:承担农业机械化推广、农机安全监理职能。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组织农机生产,并负责农机作业质量监测;组织开展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和农机技术培训;为农民、农机户提供信息服务和实施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安全宣传教育等公益性职能。
(5)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所承担的各项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能,隶属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继续保留原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职能职责不变。
2、乡镇区域综合站设置
乡镇区域综合站按照“就近服务、方便指导”的原则,根据农业产业布局、特色产业开发、自然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等实际,整合乡镇农技、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一体,设置区域性农技综合服务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站牌子。规范整合原有X镇X中心农技站合并为X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副科级建制,金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县农林局,实行独立法人和独立财务核算的“三权归县”管理。具体为:
(1)XX区域农技综合服务站:范围为:原XX镇农技站辖属。
(2)XX区域农技综合服务站:范围为原X镇辖属。
(3)X区域农技综合服务站:范围为原X镇辖属。
(4)X区域农技综合服务站:范围为原X镇辖属。
(5)X区域农技综合服务站:范围为原X镇、X三农发展服务中心辖属。
(6)X区域农技综合服务站:范围为原X镇、X三农发展服务中心辖属。
(7)X区域农技综合服务站:范围为原X镇、X三农发展服务中心辖属。
(8)X区域农技综合服务站:范围为原X镇、X街三农发展服务中心辖属。
3、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建设
全县x个行村以村为单位配套建立村级服务站,办公场所设在村委会,每个村级服务站落实1-2名农技推广员,协助乡镇区域站做好组织、联络、协调、信息与宣传等工作,人员主要从种养大户、农村能人、科技示范户或村组干中选聘。
四、核定人员编制
全县现有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实有编制 人,现有农技人员 人(除去经营管理编制,乡级人员按实有人数核定)。本次改革涉及的县农技站、县植保站、县园林站、县种子站、县能源办等单位实有编制 人,现有农技人员 人,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的需要,科学核定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确保乡镇区域站农技推广人员控制在农技人员总编制的三分之二左右。
1、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编制 人。其中:
①县级机构编制政府 人。
②乡镇区域站编制 人(每个区域站设编 人)。
2、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编制 人。
3、县畜牧推广中心编制 人。
4、县农机推广中心编制 人。
五、管理体制及经费保障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乡镇区域站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派出机构(副科级单位)。县农林局负责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业务、经费统一管理:具体负责任免区域站农技推广机构的负责人;调配区域站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负责区域站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业务考核等工作;管理推广经费、房屋资产及技术推广设备设施。所在乡(镇)政府配合县农林局负责组织农业执法以及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组织动员群众落实重大技术措施;提供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用地;保障农技推广机构的房屋、试验基地、仪器设备等财产的安全等。
对县、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的正常业务工作经费,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村级农技推广员的报酬由乡镇人民政府比照同村村干部报酬标准纳入乡镇综合预算,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补贴。
六、完善制度建设
1、实行人员聘用制度
转换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县乡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建立岗位管理制
度,在编制数额内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岗位,坚持按需设岗、竟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要根据岗位的职责和聘用条件,在岗位空缺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竟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人员。聘用人员应优先从现有正式工作人员中选聘。新进人员一律按照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2、健全考核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评价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市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要求,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全员考核,并不断创新考核办法。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职责、任务和要求,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业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3、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根据人事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规定,对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全面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必须通过由人事、农业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组织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考试考核,取得农业技术推广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经过注册登记,方可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4、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提高推广效果。要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求,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5、建立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制度
制定培训规划,切实加强培训教育工作,保障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每年组织县、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每年培训人员不少于农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2,力争每两年将县农技人员轮训一次。同时,每年选派 50 名县乡农技骨干人员到省、市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进行业务研修。
6、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资金投入,将公益性推广机构的人员和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七、实施步骤
按照省、市要求,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务必于XX年底前完成,改革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制定方案阶段。于 X月底前研究制定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实施细则。
2、组织实施阶段。于X年X月按照方案要求,开展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完成机构设置、编制调整、竞聘上岗,X月底完成改革任务。
3、总结验收阶段。改革结束后,对照建设任务做好自查,于X 年X月底前形成书面工作总结报告,迎接省市检查验收。
八、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了加强对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指导和组织协调,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完成,县上成立了x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分管农业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农林、发改、人社、编办、监察等部门以及各乡镇的行政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林局。办公室下设三个工
作小组,一是综合协调组,由农林局牵头,负责整个改革过程的方案制定,会议召集、活动安排等。二是后勤保障组,由财政、发改等部门牵头,负责改革过程所需经费和所需设备的到位。三是人员选聘组,由农林、人社和编办、监察等部门牵头,负责制定选聘方案以及上岗人员聘前培训和整个选聘工作,把好人员进口关,推动改革的顺利实施。
第四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汇报
强化农技培训
狠抓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杞县农林局(2010年12月9日)
杞县地处河南省东部,隶属于开封市,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全县辖21个乡镇,591个行政村,1064个自然村,人口105万,耕地面积133万亩。杞是传统农业大县,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常年种植小麦90万亩、玉米85万亩、大蒜35万亩、棉花33万亩、辣椒20万亩、花生15万亩、菜花6万亩。杞县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建成和完善了24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70万吨,初步形成了以粮食、大蒜、棉花、蔬菜和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产业链。几年来,杞县相继荣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全国大蒜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县”、“全国棉花产量百强县”、“全国肉类总产百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县”、“河南省产粮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今年,是杞县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第一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项目实施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农技服务创新、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来抓,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确保了项目实施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杞县农林局作为项目建设承担单位,积极按照省、市政府和
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调查摸底、征求意见、完善方案、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的扎实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项目实施的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情况。
杞县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组织,全面落实了各项改革措施。理顺了管理体制,科学合理设置了机构,建立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全县设立了21个乡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目前,全县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人员共133人,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0人,初级职称69人;本科学历24人、大专60人、中专49人。明确了农技推广机构为公益性机构,将人员及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实行全额管理;同时,制定完善了聘用、考评、分配等制度,实行工资报酬、职务晋升等与业务考评挂钩,充分调动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杞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确定了小麦、玉米、蔬菜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三大主导产业。在全县21个乡镇遴选100个科技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其中,小麦科技示范户450户,玉米科技示范户350户,蔬菜科技示范户200户。同时,在全县建设了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面积50亩,重点示范推广1-2种农业实用技术,切实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分别是:城郊乡平厂村“前轻中重后补、氮肥运用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于镇镇荆岗村“氮肥后移与冬灌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城关镇东关村“新品种展示与小麦精播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泥沟乡蔡寨村“病虫害综合防治与肥料试验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裴村店乡许岗村“深耕与精量播种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裴村店乡曹屯村“高产栽培技术”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平城乡郭南村“病虫害防治技术”玉米试验示范基地;葛岗镇孟寨村“大蒜平衡施肥技术”大蒜试验示范基地;葛岗镇西云村“平衡施肥与合理密植技术”大蒜试验示范基地;高阳镇务岗村“地膜覆盖技术、立体种植中的起垄种植技术”辣椒试验示范基地。每个基地有专门的负责人和技术指导员,前期做好实施方案,中期做好田间调查记录,后期做好总结。并且在不同的生产环节组织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到基地参观学习。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成效。
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切实理顺了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发掘了各方面的潜在力量,提高了广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广大技术人员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群众对科技兴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出现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都看示范户”的新景象。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
为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县政府下发了《杞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杞政[2009]96号),成立了杞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同时,抽调骨干技术人员,组建了以总农艺师郭景战为组长,高级农艺师秦国荣、张继春为副组长,局业务站中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为成员的专家组,具体负责制定技术规程、开展技术培训和试验基地的技术指导工作;我们还建立完善了多项工作管理制度,如,《杞县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制度》、《杞县农技人员聘用制度》、《杞县农技推广人员责任制度》、《杞县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等,确保项目实施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二)明确细化责任,科学制定方案。
根据县政府下发的项目实施意见,我们又制定了《杞县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按照任务分解表,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子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实施方案》,出台了技术指导员绩效考核办法和考核内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实施方案》,明确了示范户产生的条件和程序以及权利和义务;《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落实了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项目专家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小麦、玉米、蔬菜三个专家组;《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制定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
(三)精心培育科技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我们积极学习外地经验,实践探索了“农业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模式,建立了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一是精心挑选技术指导员。在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我们遴选了100名素质高、业务精、技术过硬的人员作为技术指导员,兼顾项目实施的三个主导产业,其中小麦专业技术人员45人、玉米专业技术人员35人、蔬菜专业技术人员20人。二是合理确定科技示范户。在入户调查、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由技术指导员选定1000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其中小麦产业450户、玉米产业350户、蔬菜产业200户,每名技术指导员指导和培训示范户10户。为确保指导员发挥应有作用,我们还明确了技术指导员的工作职责,每个技术指导员分别与县农业局、科技示范户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明确了双方权利和义务。目前,所有技术指导员均已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分户指导方案,填写了《技术指导员手册》、《示范户手册》,分门别类地指导农业生产技术,发放技术指导资料。三是切实加强技术培训。我们切实加强了对100名基层农技指导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现代农业发展形势、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农业新技术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形式采取专家授课、基地实习和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县农业局成立了“素质提升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技术培训工作,对100名农技指导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集中脱产培训,将培训成绩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培训成绩和结业证书载入个人档案,作为提拔、评优、评先和年终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抓好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我们结合杞县产业分布和种植特色,依托现有的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良种繁育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遴选了10个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各示范基地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县农林局组织了10名高级农艺师,成立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专家组,负责技术方案的编制、高产栽培核心技术组装配套、制定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在每个基地明确了一名负责人和一名技术指导专家,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为切实搞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县财政切实加大了投入,完善了各项配套设施。如,于镇镇北大坡小麦良种试验示范基地,财政投资2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基地井、桥、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小麦高产示范基地,平均单产达到600.5公斤;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小麦新品种展示基地,平均单产达到580公斤;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平均单产达到1510公斤;玉米高产示范基地,平均单产达到650公斤;通过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到试验示范基地现场观摩和学习,充分发挥了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省农业专家、市、县主要领导多次到小麦、玉米、大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进行参观考察,对基地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五)严格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2010年,我县实施的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为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项使用。资金支出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拨付2009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补助资金的通知》(财农[2009]257号)相关要求执行,全部用于农技人员 6
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费用、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物化技术补助、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补助、专家组费用、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费用、技术资料印刷和制度建设、工作考评等费用等6个方面。资金具体落实情况是:技术指导和培训补助30万元,示范户的物化技术补助15万,基地建设补助30万元,专家组费用5万元,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费10万元,新型农民培训5万元,制度建设和工作考评5万元,共计100万元。
一年来,我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具体工作中也发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如:机构工作环境、设备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农民的科技水平有待提高;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有的示范户经过培训后,不能及时的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其他农户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针对各类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定期下乡对科技指导员工作到位情况进行督查;加强示范建设,在全县筛选出2-3个比较好的乡镇作为示范乡镇,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组织人员到村、组、户开展服务指导工作,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自查报告
景泰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精神,有效实施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我县以《景泰县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为基准,迅速组县财政、审计、纪检、人事、编办、畜牧兽医局、农技中心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项目绩效考评专班,按农业部统一考评标准,对景泰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2011工作进行自查评价。重点对项目组织管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科技示范户培育、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农技人员培训和技术推广应用效果等内容进行了现场检查,电话抽查和资料查询。项目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项目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较好完成了项目的组织协调、检查评比和其它的日常管理;成立了专家组,顺利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修订,筛选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完成资料整理汇总。
二、完成了项目要求的体系改革任务,景泰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印发了《景泰县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本着‚服务‘三农’,有利于业务指导、有利于履行职能、有利于调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有利于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合理设置,进一步明确了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置。县上设置景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园艺站、农产品质量监测站、绿色食品办公室、农业信息办公室;景泰县农作物种子管理机构,加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牌子;景泰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加挂监测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景泰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两块牌子;景泰县能源办公室,加挂景泰县农业环境监测保护站的牌子;景泰县畜牧兽医局(改革已完成)。乡镇设置了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实行县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双重领导,以县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三、项目筛选确定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小麦产业主导品种为:宁春15号,宁春39号,宁春4号;主推技术:引进推广先进优秀的标准化栽培技术、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播机收。枸杞产业主导品种为:宁杞3号;主推技术:选优质种苗、无公害栽培、配方施肥、配方施肥、病虫害综防。红枣产业主推品种:小口枣;主推技术:选用优质种苗、配方施肥、科学修剪、无公害栽培。猪产业主推品种:杜长大;主推技术:暖棚建设、规范化养殖。
四、项目建设试验示范基地10个,其中小麦产业示范基地3个,枸杞产业示范基地3个,猪产业示范基地3个,红枣示范基地1个。基地试验示范成效明显,经济效益可观,辐射带动作用显著。
五、项目遴选了100名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开展示范户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其中小麦产业指导员30名,枸杞产业指导员28名,红枣产业指导员17名,猪产业指导员25名;选拔科技示范户1000名,其中小麦示范户300户,枸杞产业示范户280户,红枣示范户170户,猪产业示范户250名。辐射带动示范户20000户。2011,共开展技术指导员培训350人(次),发放技术手册、技术指导资料450册(份);共培训农民22000人次,其中科技示范户1000人,辐射带动户21000人(次),发放科技教材、资料3万多份,出动宣传培训车辆20车(次)。每个技术指导员全年入户次数达10次以上,指导时间达80天以上,入户率和技术指导覆盖率均达90%以上。
六、通过项目推广实施取得的成效:小麦产业: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24公斤,其中喜泉镇亩产达到433公斤,一条山镇亩产达426公斤,红水镇亩产达410公斤;枸杞产业:项目区 3年以上的枸杞平均亩产达到410公斤,较基础亩产365公斤增产45公斤,亩增收700元,项目区年生产枸杞干 180.4万公斤,年总产值3608万元,纯收益增加308万元;红枣产业:项目区3年生小口枣平均亩产鲜果达550公斤,亩产值达1650元;6年生以上亩产鲜果达1620公斤,亩产值达4860元。辐射带动全县小口枣鲜果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产90公斤以上,亩增效益270元。项目区年生产红枣鲜果2941、2万公斤,年总产值8823、6万元,纯收益增加661、77万元;猪产业:猪产业建设在三个乡镇的19个村共培育科技示范户250户,其中:芦阳镇培育猪产业科技示范户120户,猪存栏28000头,能繁母猪4100头,培育仔猪15400头,出栏39000头;喜泉镇70户,猪存栏7000头,能繁母猪1400头,培育仔猪7310头,出栏13500头,其中生产三元杂交仔猪10500头;上沙窝镇60户,猪存栏6400头,能繁母猪900头,培育仔猪3200头,出栏9850头,猪产业产值 0.546亿元。
七、完成项目支出100万元,其中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费用3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户物化技术补助15万元.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补助30万元,聘请专家费用5万元,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费用15万元,技术资料印刷和制度建设等费用5万元。
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示范户,看试验基地、组织技术指导员座谈等形式,验收领导小组一致认为,2009景泰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完成了实施方案要求的各项任务指标,达到了项目预期的目的,可通过验收。
验收组长:
验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