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公务员创新能力—吉林省委党校郑海兵
提高公务员创新能力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
郑海兵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对公务员创新能力建设高度重视,人事部制定的《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明确提出,创新能力是公务员必备的一种能力,是衡量公务员素质和水平的核心标准。那么,为什么要重视公务员创新能力,到底什么是公务员创新能力,怎样提高公务员创新能力呢?本课程将围绕上述三个问题谈一些体会和认识,不妥当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加强公务员创新能力建设的意义
为什么要重视公务员创新能力呢?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公务员是行使行政职权,履行国家公务,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他们的能力素质,关系到国家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创新能力是公务员的必备能力,加强公务员创新能力建设意义重大。
(一)加强公务员创新能力建设是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但国际政治斗争依然深刻复杂。美国是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相对实力呈现下降的趋势;新兴大国继续保持崛起势头,联合自强的意识不断增强;欧盟、日本加快战略调整步伐,积极谋求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动地位。国际力量对比总体上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但西方在国际体系中仍处于优势地位,这一格局在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但国际经济竞争依然深刻复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发展局面,各国家之间既实现了经济资源的优势互补,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矛盾和摩擦。经济全
球化是一个将机遇和风险都放大的舞台,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发展中国家在竞争较量中承担了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国际形势的大变动大调整,增加了公务员日常工作的动态性、复杂性、艰巨性,只有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的公务员队伍,才能使中国在世界风云变幻中把握机遇,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加强公务员创新能力建设是推进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极不平凡又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截至2009年,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均取得巨大成就。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正处在攻坚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例如,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核心技术仍然大量依赖进口。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还有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总之,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要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党同志必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公务员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更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不断以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三)加强公务员创新能力建设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需要
基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四项基本要求,具体包括: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富有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学习
型政党必须具有的理论品质和政治勇气,是每一位党员都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和追求。公务员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有助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此外,公务员在社会上处于重要位置,具有行为导向和风气引领的作用,公务员带头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将会激发其他岗位上党员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活力,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公务员要从政治责任和示范需要的高度来看待创新能力建设问题,努力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表率,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解读公务员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公务员创新能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理解创新的涵义和特征开始,这是我们展开分析和研究的基础。
(一)创新的涵义和特征
创新的概念起源于经济学领域,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从最初的创新定义来看,创新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其涵义属于经济范畴。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创新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新的涵义需要向更广泛的意义上扩展。
我们认同更广泛意义上的创新涵义,认为创新是指能够生成新颖而有价值的物质成果或精神成果的人类活动。创新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灵活新颖。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灵活新颖”会贯穿于创新的全过程。创新就要从求新求异的角度提出问题,以与众不同的见解分析问题,用独辟蹊径的方法解决问题。二是,务实有效。创新既非妄想,亦非空想,一切创新实践都是围绕
着“务实有效”延伸和展开的。尊重客观实际是创新的出发点,有效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创新的落脚点。
综上,因循守旧、简单地模仿和再造不是创新,但如果只注重突破和改变,却违背了客观事实、没有实效,这也不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到灵活新颖;创新的根本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务实有效。
(二)公务员创新能力的涵义
公务员创新能力是指,公务员完成创新任务、达到创新目标所必备的各项主观条件的整合体。我们认为,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是公务员胜任创新任务所必备的三项主观条件,它们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了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人格是支柱,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作为一个整合体就构成了创新能力。
第一,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公务员进行创新实践的愿望、意图和动机。创新意识可以表现为主动分析问题的意愿和积极改变现状的欲望,还可以表现为不断进取的精神和求新求异的态度。正如恩格斯十分赞赏的海涅的诗句所表示的那样: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霆之前。创新意识是公务员胜任创新任务的前提,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思想解放,勇于探索,自觉地开展创新;才能拼搏向上,敢为人先,积极地推动创新。
第二,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指,公务员在创新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和行为习惯等内容。第22界国际心理学大会认为,创新人格包括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勇于冒风险、不轻信他人意见等。创新人格是公务员胜任创新任务的支柱。创新的过程很少一帆风顺,它总是与困难和挑战并行。在这种情况下,创新主体容易感到疲惫、产生彷徨,只有具备创新人格才能不动摇,不退却,激流勇进地坚持创新;才能不怕难,不怕苦,锲而不舍地完成创新。
第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公务员在创新实践中的认识活动。它具有三种特质:一是敏锐性,能够洞察事物的发展方向,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二是独特性,使用的方法与众不同,得到的成果别具一格;三是发散性,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善于从多方向、多纬度地思考问题。创新思维是公务员胜任创新任务的核心。创新思维在构成创新能力的诸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决定着创新的实现程度,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将创新由一种愿望、意图变为现实;才能使创新者的坚持和努力获得成效。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创新能力不是少数人具有的特殊能力,每一位公务员都有改变现状的愿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性格中也都有积极坚强的一面,这就是说创新能力人皆有之。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三、提高公务员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怎样提高公务员创新能力呢?提高公务员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各级组织和全体公务员高度重视、共同参与、不懈努力。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读书学习,是提高公务员创新能力的基石
读书学习就像植物的根,是我们汲取养分的途径,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坚持读书学习,是提高公务员创新能力的基石。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提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应该有三种境界:首先,要志存高远,耐得住冷清和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实现这三种境界,不断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公务员不仅要明确目标、持之以恒,还要讲求方法和技巧,努力做到:博学、慎思、笃行。
博学,即广泛地积累知识。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总之,读书学习多多益善。对于公务员来说,应当着重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好本职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成果,通过广泛地积累知识来丰富自我、提高修养。
慎思,即用心地思考领悟。学而不思则罔。知识是启迪智慧的明灯,但如果没有思考的火种,这盏明灯就无法点亮。我们一定要将收集到的知识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式加以思考。不是死记硬背个别词句,而是领悟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独立思考、大胆批判、联系现实,形成新思想、新认识。
笃行,即坚定地付诸实践。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知而不行,思而不做,读书万卷、学习一生也是枉然。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使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力量;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实践所学,知识才能不断被检验、深化和发展。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二)优化思维方式,是提高公务员创新能力的关键
思维方式是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也就是人们反映事物、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特征。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直接关系到公务员创新的水平和成败。优化思维方式,是提高公务员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优化思维方式,公务员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努力做到:富有预见、把握全局、发散思考。
富有预见,是指预先对事物和情况发生发展的可能性或趋势作出推测与判断。毛泽东曾经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尽管往后变化难测,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没有这种计算,束缚于眼前的利
害,就是失败之道。” 公务员只有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更好地把握行动的方向,处理好现存的问题,推动事物的发展。
把握全局,是指把全局作为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邓小平曾经强调:“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公务员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看到局部的各要素,还要看到全局的大系统,统筹兼顾,寻求整体效能最优化。
发散思考,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苏轼在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座山峰,观察的方向和角度不同,呈现的景象不同;一个问题,思考的方向和角度不同,收获的结果也不同。公务员多运用借鉴、联想、类比等方法,尝试从纵向、横向、侧向、反向等方向综合分析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启发头脑,寻找出路。
(三)完善创新制度,是提高公务员创新能力的保障
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人们从事选择活动的理由。有效的制度可以明晰相关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使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后果形成合理预期,进而规范和引导个体的行为。邓小平就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可见,制度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完善与创新相关的各项制度,是提高公务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创新制度,组织部门需要建立健全与公务员创新相关的考核制度、培训制度、选任制度。
建立健全公务员创新考核制度,通过制定科学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务员的创新能力、创新业绩进行考察和评价。要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尽量做到有针对性、具体细化、易于操作;要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监督,适当增加民主评议、民意测验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要做好考核结果的处理,及时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公务员进
行奖惩、培训、任用及调整工资的依据。
建立健全公务员创新培训制度,为公务员提供与创新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促进公务员提高创新能力。要树立“不培训就落后”的观念,增强创新培训意识,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培训;要探索国家、机关、个人三方分担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形成培训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格局;要建立激励保障与监督约束并重的动力机制,增强公务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立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选任制度,将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公务员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200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鼓励创新的导向,注重选拔思想解放、作风扎实、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干部。”选什么人、用什么人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选任制度,将有利于激发和带动全体公务员奋发有为、开拓创新。
结束语
荀子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公务员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专注、刻苦、不断积累的过程。相信只要大家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都能成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最后,推荐两本参考书,分别是:《公务员创新能力培训教程》和《第五项修炼》。
第二篇:公务员如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公务员如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如何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我们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实现执政为民的重要要求。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纲要》对公务员观念和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贯彻执行《实施纲要》的有关规定,要充分认识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下大力气增强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观念,加强制度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公务员依法行政概述
(一)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概念和内容。
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据依法行政的原则和观念,按照法定职责和权限实施行政行为并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能力。根据行政机关与公务员关系的一般法理,公务员作为行政机关的组成要素,本身不是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但行政机关的职权是通过公务员实施的。因此,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于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范围,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一般有两种表述,一是将依法行政的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能力并列,如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方案》中第十节提及的“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另一种是将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包括在依法行政的能力之中。
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有两种不同认识: 一是,依法行政能力包括草拟行政法规能力和运用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能力,并认为有法治观念是公务员具备依法行政能力的前提。二是,依法行政的观念,即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依法行政的知识水平,即比较熟悉和掌握通用法律知识和本部门的专业法律知识;依法办事的行为,主要是按行政法治原则办事,依法行政,严格遵循法定权限、法定实体规则和法定程序规则实施行政行为;正确行使行政裁量权,维护行政管理秩序和相对人合法权益。
依法行政能力的基本内容是: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忠实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准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依法办事,准确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以权代法;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法律尊严。
(二)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意义
1、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
目前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有所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应看到,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仍然是影响政府机关依法行政水平的制约因素。这就要求对公务员特别是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长期不懈地进行教育和培训,增强公务员法制观念,树立依法行政的正确态度,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2、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鲜明主题。
公务员担负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实施的重要责任,新形势和任务对公务员能力建设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公务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无论是进行决策还是实施管理,都必须合法有效地运用权力。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法律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公务活动的重要内容。
3、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执政为民的要求。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务员本质上是人民的公仆,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做到用权为民。
二、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制度。
(一)法律、法规、规章中的确立的有关制度。
1、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继续实施法制宣传教育。
各级领导干部包括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特别是宪法观念,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各级公务员应当深入学习、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是各级公务员的法定义务和职责。
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对依法治国基本方针的实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必须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等义务。
3、公务员考核制度。
行政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公务员的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依据。
4、公务员奖励制度。
公务员遵守纪律,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起模范作用的;同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有功绩等表现之一的,应当予以奖励。
5、公务员责任追究制度。
(1)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必须严格遵守纪律,不得有违纪行为。公务员有违纪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2)根据《国家赔偿法》,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可被责令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3)许多法律规定,对有违法行为的公务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公务员培训制度。
公务员培训分为:对经考试录用进入国家行政机关、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人员的初任培训、对晋升领导职务人员按照相应职位的要求所进行的任职培训、根据专项工作需要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的专门业务培训和对在职人员以增新、补充、拓宽相关知识为目的的更新知识培训。
(二)政策措施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确立的有关制度。
1、提高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1)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一是集中学习;二是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三是自学。
(2)领导干部学法考试考核制度。
定期开展考核工作,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由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和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对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的考试考核。考试可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及提交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核可与干部考核一起进行。
2、提高公务员法治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
(1)公务员学法制度。内容上分通用法律知识和专门法律知识两大部分。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形式。各地区各部门可以采取脱产办班、专题辅导、举办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组织学习。
(2)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和证书管理制度。通用法律知识的统一考试有中央有关部门组织;专门法律知识的考试由各部门自行组织。考试成绩登记在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上,作为公务员考核、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公务员参加由政府人事部门组织或认可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及其它类型的培训均应在证书上登记;政府人事部门对培训证书实行不定期验证。
三、《实施纲要》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及其发展。
(一)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
加强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工作,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学法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 ;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任职前实行法律知识考试的制度 ;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列入各级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考核内容。
(二)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 ;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教育和宣传。
(三)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考核制度。
要把依法行政情况作为考核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考核工作,并完善考核制度。
(四)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基本要求,但营造全社会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在更加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上。《实施纲要》明确要求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实施纲要》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建设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概念,将“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单列一节,体现了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在公务员通用能力框架中的地位和对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建设的重视。《实施纲要》总结了《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若干意见》实施以来的经验,对担任领导干部的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纲要》在1999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中提出“要不断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教育和培训在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实行领导干部的学法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要求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实施纲要》强调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列入各级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考核内容。《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应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任职前实行法律知识考试的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并把依法行政情况作为考核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并要求完善考核制度,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
四、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实施纲要》规定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主要措施,为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指明了方向。但应看到,当前的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依法行政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法律和《实施纲要》的规定以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既有观念上的原因,能力上的原因,更有深刻的体制和社会原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十六大提出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贯彻实施《实施纲要》,努力提高各级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应注意的问题是:
(一)充分认识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在公务员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实施,依法行政逐步深入人心,依法行政将成为各级公务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二)确立教育和培训在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中的应有地位。
教育和培训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和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帮助各级公务员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和正确态度,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将成为对公务员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把依法行政的教育作为对各级干部执政为民、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将依法行政教育与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务员行为规范相结合。
一是把依法行政教育和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依法行政的正确态度,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二是要把依法行政教育和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在学法用法和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加强行为规范和职业教育,促进依法行政。
(四)对行政机关领导干部与一般公务员要区分层次,分别提出要求。
行政机关领导干部的职位要求与一般公务员不同,其工作不仅有实施或执行的职责,而且有行政决策、宏观规划和监督管理等职责,管理幅度加大、决策层次提高,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综合和宏观,需要其具有更高的素质和更强的能力;不仅要求本人要做到依法办事,还应以身作则,抓好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等等。加强领导干部学法工作,强化广大干部的法制理论素养、宪法观念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助于培养领导干部依法运用权力、依法制约权力的意识;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自觉性,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克服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气。
(五)下大力气培育和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的法律意识。
一是树立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的观念:任何行政职权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符合法律。承担责任是现代法治政府的第一要义,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理应承担起与权力对等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政府违法行使权力要承担责任,违法不作为也要承担责任。二是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于宪法和法律或者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三是依程序行政的观念:在当前情况下,依法行政特别要树立依程序行政的观念,完善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制度,做到:任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时,必须遵守法定程序;行政机关在行政决定过程中应当平等对等行政管理相对人;与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在作出不利于相对人的行政决定时应当给予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六)加强培训机构、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
要统一规划、组织编写一批适应各级公务员依法行政教育和培训的高质量的教材,或将依法行政内容列入有关公务员教育和培训教材中,并鼓励各部门编写具有部门管理特点的依法行政教育和培训教材或将依法行政内容列入有关部门公务员教育和培训教材中。选聘政治业务素质合格、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进修、集体备课、观摩优秀教师授课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逐步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的专兼职结合的依法行政教育和培训师资队伍。
(七)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激励约束机制。
要完善和落实培训和使用相结合制度,把学法和用法结合起来,紧密联系本职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定期开展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考试考核工作,把公务员学习法律知识和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结果以及学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任免、晋升和奖惩、辞退的依据之一。
第三篇:如何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工程创造学论文
题
目
论研究生创新教育与自身创新能力提高
学 生 姓 名: 韩 卫 学 号: 20132281463 学 院: 信息与控制学院 专 业: 电子与通信工程 指 导 教 师: 郭 业 才
二O一四年
四月
论研究生创新教育与自身创新能力提高
韩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南京 210044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未来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的兴盛。所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1.绪论
1.1引 言
如果在二十年前,可能大家不敢奢望开上自己的汽车去工作或旅游,不敢奢望在电脑“冲浪”时商购物或聊天,不敢奢望拿起自己的手机随时实地的交谈,不敢奢望买得起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改善生活,但是去21世纪的今天,我们都实现了。这些方式生活上巨大的变化,都是来源于技术创新。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富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和国家发展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研究生,顾名思义,是要做研究的。“研究”的涵义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现代汉语词典》),是“以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辞海》)。21世纪的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和承担者。因此,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
创新一般指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工作,提出别人没有提出过的思想与方法。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没有创新,一个国家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其国家的进步就难以实现,只能一直受制于人,因此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是进行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机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反之,优秀人才也会促进大学综合实力的提升,而研究生又是进行创新研究的重要承担者,可以说,目前中国几乎90%的具体创新研究工作都是由研究生来直接完成的,因此,我们要把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1.2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老先生提出了关于中国教育创新的迫切问题给国人敲响了警钟的“钱学森之问” 2005 年,已是94岁高龄的他关于教育创新问题的谈话说起。据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记录,钱学森的最后次系统谈话是2005 年3 月29 日下午在301 医院与身边工作人员谈的,主题是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钱学森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的问题,投了不少钱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伟大的“两弹元勋”之父钱学森同志曾在有生之年甚至病危之际共先后六次问及温总理:中国为何不能出一个大师级的人物?的确,这个问题虽平实但饱含真情,发人深思,国家的发展依靠科技,科技的创新依靠人才,而如果培养不出杰出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何谈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2]
2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缺乏创新的动机。问到许多大学生为何要读研,大多数在读研究生都会回答我们“研究生还就业”。创新动机是创造者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创新的动机还很缺乏。从研究生入学动机来看,很多研究生完全是为了文凭而读研的,他们仅仅满足于修够学分。另外,研究面临着生存、学业、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做研究。这种在外部驱动力下进行学习和科研,缺乏对学科、科研的真正兴趣,因此很难发展创新能力。2.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只有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实践,才能有理论的创新和活跃的思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搞理论研究时不要脱离实践,任何时候都要学会“两条腿走路”,这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创新需要灵感,但灵感不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
3.原创成果少。我们一般把研究生发表论文质量的好坏作为研究生的创新成果的主要标志。但目前只有少部分研究生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不足。在选题上,研究生缺乏冒险探索精神,对于发展前沿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都是望而却步。在论文研究方法上,很少有人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总是一味的总结别人的研究结果,因而很难有原创的作品。
3浅谈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 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 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一流的大学完全有责任、有能力培养出一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诚然, 我国大多数研究生培养机构与上述一流大学尚有差距,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已具备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所需的基本条件。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以下几个重点去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3.1学科交叉带来科研创新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因此必须重视“专”。但是研究生教育同时是一种以研究为本质特征的教育,因此又应该强调“博”,因为只有具备较宽厚的知识面,刁一可能厚积而薄发。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存在“重专不重博”的倾向,从而出现了“硕士不通、博士不博”的现象。相关调查表明,73.8%的导师和85.29%的管理人员认为研究生知识面偏窄,有64.89%的研究生也感到自己知识面偏窄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目前国家大力鼓励的方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逐渐向前沿性、多元化分方向发展,鼓励开设专题研讨以及交叉学科的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进展往往是多学科之间的互动启发与促进的结果,学科之间的交叉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交叉研究的涌现也是解决现代社会综合性问题的有效手段,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战争问题等。这些综合性问题涉及的领域很广,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各学科之间的通力合作,共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3.2加强实践,推动研究科研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许许多多创造性的成果都来源一十在实践中对所出现的现象反复进行思考,从而提出新的见解,获得创造性成果。通过科研实践,研究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时地、独立地处理在实践中或实验中接触到的感性材料和各种矛盾,从而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使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大型设备仪器的能力,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养成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根本前提,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掌握创造的方法。我国数千年的旧文化体系,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培养,导致了学生的唯“理”是从,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采取承认与赞同的态度非常普遍,研究生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对于书本上的问题具有非常强的解决能力,然而一旦要求有所发挥和创新,就明显不行了。学生的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力,只能以既定的规则来解释问题,而不擅长通过新的问题思考旧有规则的不合理性,更不曾想过通过思考来推翻它在看待问题及从事科研方面,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保守、谨慎,不敢创新。研究生教育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来支撑。研究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不然就会成为“知识篓子”。科研项目不仅能为研究生提供经费支持,更能锻炼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调查,在我国重大科研项目中,约由70%的研究项目有研究生参加。学校应当为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导师应带领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个人觉得在我们研究生阶段在校的实践机会极少,在整个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基本用于理论课教学,研二就要开始准备发表自己的论文,研三还要开始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所以在短短的三年硕士研究生阶段里根本学不到很多“硬”知识,这样必然导致研究生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影响了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
3.3导师的正确的引导,加快研究生科研创新脚步。
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导师在创新社会环境中是否能发挥其主导作用,与其素质密切相关。研究生培养方式现在还是师父带徒弟的单向传授,研究生所学的知识长期局限于导师本人熟悉的领域,科研视野相对狭窄。在课程学习阶段,导师把研究生当本科生对待,以讲授为主,缺乏启发式的教学。现在有部分导师自身的知识严重老化,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式发展的需要,没有能力解答研究生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有的导师社会活动多,带的研究生也过多,就没有精力去认真指导研究生。有的导师的科研项目很少,又没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也就无法给研究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
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往往更能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导师对研究生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提高学生创新欲望和能力的关键因素。导师自身应当不断充电,努力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导师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除了拥有广博的知识外,要有为社会、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导师应当努力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从学习到生活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将自己的好思想、作风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3.4研究生团队合作,加强交流,提高科研质量。
加强团队合作研究生通过接触交流,可以开阔眼界,激发灵感,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可以避免个人独自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导致的局限性,突破个人思维的框架,萌发新思想,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可见,加强学术交流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大多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培养,因而无论是理论课、实验,还是设计、写作,大都是一个人或与少数几个同门“师兄弟”一起完成,学习、生活、研究相对分散、封闭,与其它专业、其它学科研究生交流得很少:即使参与一些集体科研项目,也不是许多人在一起直接协作,而是各自承担一部分后去独立完成的。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研究生不能参加更多的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学校面向研究生、为研究生开展的学术活动也很少。很多开设此专业的高等院校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是个别的培养方式,这极大影响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校对研究生的这种个别培养和指导以及研究生缺乏学术合作与交流,使得我国研究生既无交流、表达的机会,创新欲望、思想等也不能相互激发,从而导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缓慢。
3.5.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培养与科研创新
科学素质包括:求异思维、科学思维。求异思维,即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教育的结果。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美国布法罗大学曾对三百三十名学生进行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刚刚听完一个学期创造性思维课程的学生,在产生有效的创见方面,与没有听过这一课程的学生相比,平均提高94%。科学思维不仅要求逻辑严密,数据真实,经验可靠,判断准确,而且还要求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敢于大胆假设。因为,科学就是要不断地发现、批判、创新。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再多的苹果在你面前落地,你也是无动于衷;再多的异常现象在实验室里出现,你也不会有所发现。
3.6兴趣推动科研创新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最为现实的心理因素,即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主动借助多媒体等工具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图形实物等主动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大学教育中,要强化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意识;重视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改革与创新;强调和规范研究生参与实际科研工作,以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推进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4.总结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各领域骨干和中坚,这更要求他们有高出普通人的创新品质。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既是研究生教育的天职, 又是人民的呼唤和时代的要求。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有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我们研究生自身要能够积极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严格自律,加大跨学科学术交流和团队精神。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作为研究生,更应该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积极主动地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学期开设的郭业才老师主讲的工程创造学这门课程,让我对工程创造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方法改进,以及对于新世纪的研究生,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活中,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提高创新能力的几大原则去实践。积极提高创新能力。在实际项目中,勇于开拓,积极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 163-166..[2]涂元季, 顾吉环, 李明.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大学要有创新精神 [N][D]., 2009.[3] 范晓樯, 刘艳琼.钱学森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想[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18(4): 103-107.[4]孙洪滨, 单连杰.浅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01S): 149-149.[5] 颜建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3(2): 20-22.[6]宋晨晖, 王悦芳, 朱玉山.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南京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 2006, 6: 017.
第四篇: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 是什么?
㈠自主创新的内涵。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㈡创新型国家的特征:科技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 为什么?(经济生活部分)
㈠ 理论依据
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⑵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⑶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㈡ 现实依据
⑴ 我国的基本国情: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还不够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科技缺乏自主创新,国际竞争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㈢ 现实意义
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⑵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 怎么办?
1、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
(1)我们中学生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创新意识;
(2)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
(3)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
(4)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1)国家:A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B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C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D 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E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等
(2)企业:A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B 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C 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
(3)个人: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关键是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这就需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超越;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第五篇:提高创新能力策划书
提高创新能力策划书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进步,就没有国家的发达!
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观念在不停的更新,成果取得飞越的进步,这些都是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无论是学术成果,还是企业经营,都不可以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创新的重要性已经涉及我们身边方方面面,从学习到工作,创新都会给我带来奇迹般的效果!管理工程系决定开展“‘有心创新’——提高大学生创新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活动目的:
大学是步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在大学学的创新思维是为了以后创业或工作带来帮助,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创新思维可以说就是有了保障。为了加深大学生对创新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及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活动对象:
面向所有在校学生,希望广大有意提高创新能力者积极报名。
活动流程:
1、宣传——在教学楼以及宿舍楼的宣传栏上贴出海报、挂出横幅,宣传创新的重要性;
2、讲座——12月6日14点整在疏香楼4区302,海尔集团总经理张瑞敏将根据海尔集团的经营情况,做有关提高创新能力的讲座;
3、制作——12月7日18点在疏香楼4区103举行动手制作大赛。各参赛选手将会得到我们事先转备好的制作材料袋,每个人根据材料袋里所给的材料,制作出自己想到的作品,可以附加说明。在此环节中,我们将给以有创意的作品作者一定的物质奖励。赛后分别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
4、演讲——12月8日18点在疏香楼4区301围绕话题“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演讲比赛。选手选定演讲方式,并根据需要自己备带PPT、音乐等。在演讲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准备一定的娱乐节目。演讲与娱乐同等精彩,有一定的观赏性!当然,在这个环节中,为了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我们也会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5、总结——在12月10日之前上交一份3000字以上的论文,其内容围绕这次活动过程的心得感受。
活动时间:
2010年12月6日——2010年12月10日。
活动地点:
疏香楼4区302、疏香楼4区103、疏香楼4区301.经费预算:
1、横幅、海报宣传共计150元;
2、邀请张瑞敏董事长做讲座将支出2200元;
3、在动手制作与演讲环节中,奖品费用共为600元。
共计:29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