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程序员的逻辑思维
一个程序员的思维逻辑
程序员最基础的素质是什么? 答:实事求是,对就对,错就错; 程序员一个最需要的的是什么? 答:耐心 程序员作品追求 答,零缺陷(no bugs)
1、不要说在我好的,看生产环境的结果 如何获得成功感 为每次正确的感到自豪。写程序,以最简单的入手。
是因为程序不是对就错。错了一个逗号也错。程序是具有严谨性。
1、单元测试(Junit,main)
2、代码分析与异常的定位(有什么方案)(10)出了问题:
如果出了异常,不会将异常信息打印到控制,负分。
1、第一步,想看到看控制台,1
2、第二步,想到看看什么异常,分析为什么报这个异常,2
3、第三步,在异常堆栈信息找自己写的类分析(入口),3
4、第四步,通过在异常信息里找到相关的类,设置断点,知道断点需要什么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出异常原因,4
5、第五步,能够设置不同类的断点,设置分析逻辑,5
6、第六步,如果发现异常信息没有自己可以调试的类,可以看懂异常信息,6(耐心)
7、第七步,如果发生异常信息,找不到自已调试类,异常没有很具体说明。如果通过分析异常信息,找到类库需要调试的(入口)7
8、第八步,如果发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无法定位。以排除法排除对的东西定位。8分
9、第九步,新技术,不懂概念。问题也找不到定位,还可以找解决的方法。我的方法,做DEMO。
10、只有程序都不是问题!!10 总结:定位问题,分析解决
断点调试(只是一个工具)
BUG出现是必然,出现BUG不是问题,问题是能不能找到解决方案。
如何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产品
1、有没有获得需求的能力。(对社会有没有想法)
2、没有设计的能力,(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
(1)技术基础(JAVA,解决方案(StringMVC+mybatis+ajax+json....))(2)三层架构(设计理念,面向对象)
(3)数据设计,将需求变成数据库表(DDL,DML,设计理念)(4)页面的设计(HTML,CSS,JS)
3、组织以及管理能力
(1)如何协同开发(管理目录,SVN)(2)如何找到适合人员(能力,角色)
思考
1、一个程序需要哪些技能?
2、对于一个希望做某个职业的人来说,能不能能圈。
3、进圈以后,再思考位置。、
第二篇:一个程序员的总结
2011总结
人生易老、时光易去。不知不觉,又到了年终。
回首这一年,细细思量,有欢乐,有忧愁;有收获的喜悦,亦有遇到挫折的沮丧。更多的还是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成长。
在这一年,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获得了很多经验教训,也要感谢公司给我成长的空间。
接近年终,有必要对将要结束的一年做一下总结。
一、工作内容
今年四月份左右,加入了‘***’项目组,第一次了解了进销存系统的逻辑,第一次使用联通封装的框架进行开发。主要实现了销售、采购、合同、库存等功能。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对我个人的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个人自信。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但也克服了许多的问题。并完成一期的开发任务。
七月份左右,加入‘**’项目组。主要实现厨房质检、接待部、申购、管理者、信息反馈等表单web端及wap端的功能,并实现表单的动态配置功能。在项目组所有项目成员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我们基本在客户要求的时间内完成了项目的开发、测试并最终上线。在这段时间,吸取了原来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养成了较好的开发习惯,并积累了wap端开发的经验。
十一月底,加入‘**’项目组,这个项目刚刚开始,有一些以前未曾遇到的问题,但每一个挑战都是一个新的成长,每个挑战都代表着自身能力的增加。
二、在这一年的工作过程中,总结了一下个人不足。
1、在开发中,经常会遇到调好一个BUG出现一个新的BUG,或者遇到一个问题,调试半天才发现是一个很小的问题。而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完全都是因为不够细心。
2、在项目开发完之后的一段时间,会出现懒惰的心态,没能保持长期的工作积极性。
三、一年的结束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在此,计划明年要实现以下事情
1、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尤其是要一些前台功能所涉及到的知识。
2、加强自身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业务分析能力。
四、对公司的建议
1、希望公司组织人力开发一套自己的框架,这样可避免每做一个项目都要
先熟悉开发架构,降低学习成本。
2、希望定期举行聚会,这样可为员工提供技术交流的平台,并促进同事之间感情,增强公司凝聚力。
五、结言
善始者未必善终,善做者未必善成,成功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并坚持的过程。每一天成长一点点,长期坚持,必然从一个菜鸟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人才,如此才能胜任更多更重要的工作。
未来一年,我将继续拼搏,认真对待工作,完善自我,为公司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第三篇:逻辑思维训练
第一个故事:企鹅肉
一个人在朋友家吃饭,问朋友这餐吃的是什么肉?朋友说是企鹅肉,他不信,朋友于是带他去厨房,发现朋友家确实有死企鹅。他立刻跑去另一个朋友家,杀死那个朋友,然后回到自己家,抱着他妻子的遗相自杀了。
为什么?
第二个故事: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邻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
为什么?
第三个故事:水草
有个男的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的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头的在钓鱼,可那老头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头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头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的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
为什么?
第四个故事:葬礼的故事
有母亲和三个女儿一起生活,母亲死了,三姐妹去参加葬礼,三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pp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但是葬礼后那个男子就不见了,后来大姐不幸去世,在葬礼上三妹又遇见了那个男人,但葬礼后又消失了。三妹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来过了一个月,三妹把二姐杀了。
问为什么?
第五个故事:半根火柴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头朝下死了,身边散落着几个行李箱子,死者赤身裸体,四周沙地上没有任何脚印和痕迹。这个人手里紧紧地抓着半根火柴,推理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第六个故事:满地木屑
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个侏儒矮,马戏团只需要一个侏儒,马戏团里的侏儒当然是越矮越好了.两个侏儒决定比谁的个子矮,个子高的就去自杀可是,在约定比个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个矮的侏儒已经在家里自杀死了.在他的家里只发现木头做的家具和满地的木屑.问他为什么自杀?
第七个故事:夜半敲门
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半夜听见有敲门的,他打开门却没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会又有敲门声,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是者几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脚下发现死尸一具,警察来把山顶的那人带走了。
为什么?
答案:
一:几年前,那个人带着他妻子和一个朋友去南极旅游,遇海难漂到一个冰岛上,所有的食物全部吃完了,差不多快饿死了。朋友和他妻子出去找东西,带回了烤好的企鹅肉,朋友说他妻子在抓企鹅时遇害了。他们吃了肉以后恢复了体力,没有死在南极。现在他吃到真的企鹅肉,知道那时候朋友给他吃的不是企鹅肉,是他妻子的肉。是他朋友为了活命杀死了他妻子。于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好的朋友也会为了生存背叛你。二:这个人从小有眼疾,看不见东西,他刚去医生那里用所有积蓄治好了眼疾。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隧道,一下子眼前一黑,以为自己又瞎掉了,经受不住打击,所以就绝望地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素质不好的人过隧道,应该带手电。
三:几年前,他女友在这里不慎落水,他跳到水里找女友的时候,自己的腿被一些东西缠住了。就拼命的蹬,总算挣脱了那些东西。他以为那是水草。现在他终于明白,那是女友的头发。
这个故事告诉女孩子们:和男朋友去河边散步的时候,不要留长发
四:因为那男人只有在她们家族的葬礼上才出现,妹妹想再见到那个男人,只能是家里再死一个人举行葬礼,所以她就制造了又一次的葬礼,妹妹就可以见到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的帅的人,不应该去参加别人的葬礼。
五:几个人乘热气球旅行,路过沙漠,气球漏气,很危险.大家把行李全都扔下去了,还不行.只好扔下去一个人,大家决定拿几根火柴决定.谁抽到半根的把谁丢下去.这个可怜的家伙抽到了那根短火柴,事情就是这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乘热气球的时候,应该在口袋里准备一根长的火柴,以备不测。
六:因为另一个侏儒把矮个侏儒家里的所有家具的脚都剧了一截。矮个侏儒看不见,一摸家具都突然矮了许多,以为自己长高了,觉得失去了竞争优势,从此生计无处着落。从今往后,他的演出再也上不了票房排行榜,他再也当不上嘎那最佳男主角,大伙儿看了他的演出不再兴奋的歇斯底里的大叫;他好绝望,于是就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认为你最近工作效率比别人高,进度比别人快的时候,要搞清楚同事是不是出去吃烤羊腿、看烟花大会去了。
七:因为他的门开在悬崖边,门是向外开的,那个人好不容易爬上来,他一开门,那个人就被推下去了。如此几次而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一身铁布衫横练,要求救时,还是应该从窗户入手的。
第四篇:逻辑思维培养
看了其他的答案,我觉得大家对逻辑思维似乎误解颇多。
首先要说的是看太多的”我来教你如何思考“的书没有用。逻辑思维说白了是一个技术,和打游戏,把妹,打拳击一样,多进场练习才是关键。看书是系统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但不是习得技巧的有效方法。光看书你是学不会一种思维方式的。
其次是做数学题没有用。我不知道真正艰深的数学是怎样,但就大多数人熟悉的高中数学题来说,练习的只是一种技巧:如何在给定的时间内寻找到一种快速解法,找到答案。逻辑思维的涵义比这个要广。逻辑好的人做数学题会快一些,但做数学题本身并不是提高逻辑的直接方法。
第三是读逻辑学导论没有用,你会晕的。以下引用百度百科:“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 这种话对你有帮助么?你学习十年牛顿物理,投篮命中率未必会比别人更高。
我在另一篇答案里已经写了我认为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zhihu.com/question/2067 那么这里来写写我认为什么练习方式最有效吧。我个人的体会是自己出一些练习题,自己做。以下举一些我自己出的,自己做过的习题:
第一类:
1,人在哪些场合下会哭?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
2,短信诈骗有哪些方法?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
第二类:
1,不用纸笔,不查资料,估算一下中国人每天说多少句 “傻逼” ?(1.先界定中国人的范围,把这一概念明晰化;2.傻逼这个词在不同区域范围内是什么意思,会出现在什么情况下;3.)
2,条件同上,估算一下淘宝一年卖出多少个避孕套?
第三类:
1,我开了一家包子店,包子却卖不出去,该怎么办?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2,有一家门户网站,流量不高,该怎么提高流量?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解答第一类问题,你会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先分类,然后一一列举。哪些场合会哭?随便举一个分法,可以分为一个人的场合,两个人的场合,多个人的场合。一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挂科,失恋,喝醉,生病,etc。两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吵架,被骂,被感动,etc。如此类推。如果不分类,要么列举得很慢,要么列举不全,要么列举出重复的答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MECE :http://www.6902/answer/15826773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做到这一点,分类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要解答第二类问题,你会发现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假设,最后用 A x B x(C + D)x(E + F + G)这样的形式来解答。中国人一年说多少句傻逼?把中国人先按年龄层分成几段:0-15,15-30,,30-45,45-60,60以上。假设每个年龄层3亿人(随便设一个)。0-15 大约是不会说的。60以上也不用考虑。45-60 的人每天说10次,30-45 的人每天大概说20次,15-30 每天大约 30次。那么答案就是 3亿 x 10 + 3亿 x 20 + 3亿 x 30 = 180亿次/日。这题比较简单。但要算的更精细有哪些办法?可以分南方人,北方人,分城市人,农村人,受教育程度高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分职业,等等,一步步细分,一步步估算。
解答第三类问题就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结合。包子卖不出去可能有哪些原因?这是第一类问题。原因可分成两大类:供应和需求。供应方面,包子口味如何?质量如何?价格如何?新鲜否?需求方面,本地区有人否?这些人吃包子否?这些人习惯到包子店买包子否?等等。针对每一个子问题,如何得到一个解决方案,比如,本地区有多少人吃包子?这就回到了第二类问题。
这就是我认为最有效的练习方式。可以发现,逻辑思维不是知识,你可以任何时候,用任何素材来练习。它是一种方法,让你可以不留缝隙的解决各类无头绪的问题。习惯了这样的解析方式,碰到复杂的问题你也不会慌。如果有人问你,中国明年的房地产形势会如何?照着模式一步一步解就可以了,答案不一定会多准,但至少你有个概念。
无法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时,怎么办?
这个问题值得一答,因为我觉得这是我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最有用的技能。
表达不清分两种,思路不清,表达技术不够好。
首先要知道的是,当你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想法的时候,其最重要的原因几乎肯定是:你的想法本身就不清楚。思路本身极清晰的人,罕有表达不清晰的,因为表达本身就是你思路的一部分。
观察一下知乎众大牛思路清晰的答案,你可以很容易的发现他们的共同点:答案分两种,要么是简短几句,要么是长篇论文。简短几句的话,必然是先摆出答案,然后摆出逻辑: A-> B-> C-> D-> E。长篇而复杂的答案的话,必然是先摆出答案,然后说明支持此答案的理由有一二三四点。而这一二三四点各自的陈述中,又包含了 A-> B-> C-> D-> E 这样的结构。为什么是这两种结构?因为这就是人脑思考问题和吸收知识的共同模式:分块解决(Divide and Conquer)和逻辑链(Chain)。使用这两种结构解析问题,你最终一定可以组成一个树状结构,如图:
当你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时候,表达就只是回溯这个结构而已,你从树根开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到 A 和 B 两块来解决。我们先讨论 A,A 有1)2)3),然后来到B,B有1)2)3)4),好,所以 A 和 B 共同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此下来,要不清晰都很难。
当然,思路结构清楚了之后,表达本身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需要注意。临场的表达和书面表达是很不同的。书面表达可以用很多的时间组织结构,语言也可以字斟句酌,相对容易。现场发言需要你一瞬间就想好结构,然后一条一条娓娓道来。两者的共同点是思维结构是一样的!技术上都需要长时间训练,而后者更考验功力。
书面表达的重点在于言简意赅,重点放前,每一句话都必须有信息量,关键概念配图表示。
临场语言表达则技术要求比较高。比如在会议室里的小组讨论临时发言。这种场合要更简短,语言更少,更需要突出重点。手势,眼神,语速,观察听众的反应,对方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引入一些互动,加些小笑话,等等。这里说不清了。
好,最后我们来举个例子。就以本题为例,表达问题不清楚怎么办?我的逻辑结构如下:
表达不清-> 1)思路不清-> 需要使用逻辑结构-> a)链条(Chain)-> b)分块解决(Divide and Conquer)-> 2)表达技术问题-> a)书面表达-> i)结构-> ii)语言-> iii)图表
-> b)现场发言-> i)更小的结构、更少的语言-> ii)语速/手势/眼神交流
-> iii)互动/根据听众反应加的即兴内容
熟练了这些,你会发现,结构真的有用,你简直无时无刻在用它。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说起来这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做不到。
当然,正式场合交流复杂思想的时候才需要这么做,和女朋友谈恋爱就不要搞这些了,否则感情破裂了不要来找我。
哦?你说和女朋友应该怎么交流?让我来告诉你一个广为人知的秘密。。。
和女友交流的法则一共只有两条: 第一条,老婆永远是对的
第二条,当老婆错了时,请参照第一条执行
第五篇:逻辑思维读后感
《逻辑思维第五季计划的用处》读后感
本篇文章明确计划很有作用,但是这里所说的计划的用处,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那种用处。
首先,那我们先搞清楚,通常理解的计划的意思是啥?我在字典里面查询了一下,计划有两个意思:1.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做计划。
而在则本篇文章中,作者所说的计划不是用来不折不扣的实现的,计划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应对变化。计划实际上另有妙用,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计划制定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统一上上下下的意志和决心,明确战略方向,盘清资源家底的过程。
这就告诉我们:其实在制定计划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整合资源,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一定是依据周遭和自身的实际来制定的,所在制定计划的同时,大家首先就要对自身以及现有的资源做一个详细了解,进而才能更好的制定计划。
如果把计划的此项用处结合到我的工作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公司办公用品的盘点、采购及领用。公司办公用品的季度采购我经历过一次,同时也就是这一次确实让我印象深刻,各部门申请用品的无节制,办公用品盘点账目杂乱无章,办公用品存放没有规矩,这些种种现象都表明,前期的计划没有做到位,没有盘点清楚办公用品的数目,从而导致了之后申请数目的混乱,以至于后期盘点时出现了笔芯、订书钉等诸多物品堆积的现象。
计划的第二个用处,是让临时应变者可以有一个资源框架可以利用。说白了,就是因为有了事先的计划,所有被动的不按计划行事的人,会大体知道自己周围的资源情况。其实我理解的也就是两个字“依据”,就是你针对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的依据。通常大家都会问“为什么这么改”“你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那就是实现做好的计划。因为有了事先的计划,所以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有部分出入,有些偏离了计划,但是依据可确定性的结果作出调整,从而不至于让整个计划满盘皆输。
这就再一次说到了办公用品的领用及采购上了,因为没有之前的计划数据或者计划统计,从而在对季度采购作出调整时,不知道怎么作出调整,也不知道如何调整。就是因为没有原始依据或者原始数据,从而导致工作的搁浅。
计划的第三个作用,是形成一个个小型的执行模块。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虽然总体上的计划很容易被打乱,但是组成计划的那些小模块仍然非常有生命力。这第三个作用就是强调了长期制计划的好处。正因为有了整体计划的这个共识,不论是单个团体独立行动或者工作,因为大家最终的目的是明确的,还是能够得到最终的结果的。
如果把这个用处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的话,我觉得最能体现的就是每次活动的准备及实施。就好比最近一次的行走的力量,在活动实施初期,我们组委会成员经过实际考察地点,设计行走路线,中途驿站设立,拍照地点设立等所有计划,队员们到达每个驿站的场景都提前预想好了,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总会有超出预想之外的事情发生,而且中间设立的三个驿站是相互独立,他们各自组成一个小型的执行模块,奔着最后计划好的终点或者是胜利前进,从而推进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
由此可以看出,制定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刻板地完成计划,而恰恰是为了应对变化,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各个方面的资源准备。所以做成任何一件大事,计划和变化缺一不可。
最用用文章中的话来结束我的感想:想要把复杂的、困难的事情办成,一靠方针,二靠干部。方针是干嘛的?就是计划。干部是干嘛的?就是用人的能动性来应对变化。
行政部
张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