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逻辑思维书单
第二季
第51期:中国从哪里来
《春秋大义》熊逸
第50期:总统是怎么被扒光的《光荣与梦想》[美] 威廉·曼彻斯特
《总统是靠不住的》林达
第49期:数字的坏话
《统计数字会撒谎》 [美] 达莱尔·哈夫
《数字是靠不住的》 [美] 查尔斯·塞费
《数据之巅》涂子沛
第48期:是非功罪说泡沫
《泡沫的秘密》[美] 加伯
《大泡沫》[美] 丹尼尔·格罗斯
第47期:甲午悲歌·下
《沉没的甲午》陈悦
第46期:甲午悲歌·上
《甲午战争史》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戚其章
《致命的倔强》邢超
第45期:疯狂的投资
《疯狂的投资》
第44期:宋教仁遇刺案
《旧邦新造》章永乐
《谁谋杀了宋教仁》张耀杰
《真假袁世凯辨别》端木赐香
第43期:一场血流成河的分家
《自由与荣耀》[美]拉莱 [法]多米尼克
第42期:武器的进化
《战争改变历史》[美]马克斯·布特
《机关枪的社会史》[美]约翰·埃利斯
第41期:成大事者不纠结
《战天京》谭伯牛
第40期:医生的敌人 《心外传奇》李清晨
第39期:海盗的世界你懂吗?
《海盗经济学》[美]彼得·里森
《海航秘史:加勒比海盗》[英]奈杰尔·考桑
《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
第38期:到底谁在迫害科学? 《伽利略受审新解》马建波
《伽利略的女儿》[美]达娃·索贝尔
《科学与宗教的对话》[美]斯图尔特 郝长墀
第37期:一个该死者的意外生存
《为废除死刑而战》[法]巴丹戴尔
《论犯罪与刑罚》[意]贝卡里亚
《杀戮的艰难》张娟芬
第36期:“卖国贼”的战场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唐启华
《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邓野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唐启华
第35期:谁弄脏了高利贷
《教皇与银行家》[美]杰克·卡希尔
《金融可以颠覆历史》王巍
《金融的逻辑》陈志武
第34期:有一种失败叫闹剧
《支配社会学》[德]马克斯·韦伯
《共和中的帝制》张鸣
《信任论》郑也夫
第33期:领导,你为啥不信我?
《叫魂》[美] 孔飞力
《曹寅与康熙》[美] 史景迁
《乾隆帝》[美] 欧立德
第32期:3D打印有未来吗? 《创客》[美]克里斯·安德森
《奇点临近》[美]雷·库兹韦尔
《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美]胡迪·利普森、梅尔芭·库曼
第31期:被误会的租借
《中国租界史》费成康 《上海租界志》史梅定
《上海法租界史》[法]梅朋 傅立德
第30期:纳粹的毒瘾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 安德烈
《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德] 格茨·阿利
《极端的年代》[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第29期:市场的广度
《新卖桔者言》张五常
《生活中的经济学》[美]加里·贝克尔 吉蒂·贝克尔
《免费:商业的未来》[美]克里斯·安德森
第28期:南明为什么扛不住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杜家骥
《南明史》顾诚
《洪业》魏斐德
第27期:费马达大定理
《费马大定理》[英] 西蒙·辛格
第26期:改变世界的箱子
《集装箱改变世界》[美]马克·莱文森
第25期:他真的拯救了美国? 《美国大萧条》[美]默里·罗斯巴德
《另类美国史》[美]托马斯·伍兹
《通往奴役之路》[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
第24期:曾国藩成功学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
第23期:托克维尔讲什么?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回忆录》[法]托克维尔
第22期:权力与生意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李德林
《大道当然》王石
第21期:为魔鬼辩护
《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分治实录》 [美]拉莱・科林斯 [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倒转红轮》金雁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印度]甘地
第20期:看不懂的英美法
《大法官说了算》何帆
《英美法原论》高鸿钧 程汉大
《批评官员的尺度》[美]安东尼・刘易斯
第19期:爱,为什么会变伤害?
《雍正传》冯尔康
第18期:大国不能不识数
《数据之巅》涂子沛
第17期:胡适的百年孤独
《再造文明的尝试》罗志田
《胡适文选》胡适
《胡适杂忆》唐德刚
第16期:囚徒嘉庆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张宏杰
第15期:大英帝国:不控制的智慧
《帝国》尼尔·佛格森
《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
《帝国的时代》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第14期:阿根廷为什么哭泣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自由选择》[美]米尔顿·弗里曼德
《埃薇塔·贝隆夫人传》阿丽西娅·敖迪兹
第13期:最后一个计划
《大国空巢》易富贤
《理性乐观派》[美]马特·里德利
第12期:发现你的太平洋
《人类群星闪耀时》[奥] 斯蒂芬·茨威格
《世界尽头的发现》姜守明
《历史之岛》[美]马歇尔·萨林斯
第11期: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李鸿章政改笔记》雪珥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雷颐
第10期:右派为什么这么横
《改变美国的时刻》刘戈
《唐宁街的岁月》玛格丽特·撒切尔
《投资哲学》刘军宁
第9期:倭寇真相
《大国海盗》雪珥
第8期:傻帽悲观派
《理性乐观派》[美]马特·里德利
第7期:开会是个技术活
《艰难的一跃》易中天
《罗伯特议事规则》[美]亨利·罗伯特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美] 麦迪逊
第6期:魏忠贤:道德下的蛋
《庸人治国》苗棣
第5期:致终将逝去的隐私
《信息简史》[美]詹姆斯·格雷克
《智慧政府》徐继华 冯启娜 陈贞汝
《文明的进程》[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
第4期:女神是怎样炼成的?
《超级恋爱催眠术》林贞年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斯蒂芬·吉利根
《魔鬼约会学》阮琦
第3期:崇祯为什么跑不了?
《晚明史》樊树志
《崇祯皇帝传》苗棣
第2期:我们应该反垄断吗?
《商业无边界》薛兆丰
第1期:女人是一道题
《把妹达人》[美]尼尔·施特劳斯
第二篇:逻辑思维心得
罗辑思维合伙人分手最新跟进
丁哥昨天第一时间爆料了罗胖和申音分手事宜。后来跟申音聊了会天后,发现今日凌晨三点申音在自己的微博连发两条微博:
1、谢谢大家关心,罗辑思维是我和罗老师共同创建的独立新媒公司其中一个项目,因为大家支持团队努力,仅一年半就有200万微信用户,视频也有过亿人次观看。由于对未来发展方向各有想法,罗老师有意独自运营这个项目,诸多事宜我们仍在一一协商,一切都会以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为重,一切都会有礼有信有量。
2、我们对于内容产业的未来仍然充满期待,我们坚信互联网可以帮助更多有趣有料的人脱颖而出,我们还会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只要初心没有改变,一切玩法可以重来,这场十年的互联网实验现在才刚刚展开。对罗辑思维也对自己说一句:好好做,莫着急。
据了解,他们合作公司叫独立新媒(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申音占82.45%、罗振宇占17.65%。从传统意义来说,这样的股份结构说明,罗辑思维的内容核心罗振宇就是一个给申音打工的人,这一方面似乎违背罗胖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另一方面也无法真实体现两个人对公司发展的贡献。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申音的文章,那里就已经有了两人分手的影子,特别找出来推荐给大家回顾学习。
“罗辑思维”的成功,我今天就不讲了,主要讲教训。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我们犯了很多错误,有很多教训,我甚至觉得教训比经验还多,希望对大家做新媒体有一点点帮助。
教训之一:没想清楚就做APP
在刚开始做“罗辑思维”时,就提出来做APP,当时好像不做这个就不叫移动互联网吧?于是我们就投钱做了APP,找了最好的团队去做这个事。但是后来发现,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越觉得我们根本不需要APP这个东西。
为什么呢?这其实是用户的决定。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在微信上全部能完成,没有理由再去下载一个APP。有数据显示,微信现在已经占据了大家使用手机时间的80%左右,而绝大多数的APP,即使下载后都很少打开。
2012年我们去做这个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根本没有想清楚背后的产品逻辑,所以做APP的投资算是“沉没成本”了。我们唯一庆幸的,当初决定除了做视频、APP以外,还同时做微信公共账号。从现在看来,除了优酷的视频,微信公共账号已经成为“罗辑思维”的另外一只腿。
也许将来我们还有可能去做APP、做网站或者其他东西,但我们绝对不会仅仅是把“罗辑思维”脱口秀的内容直接搬到APP上面。很多传统媒体去做APP之所以失败,就是简单地将报纸或杂志上的内容直接搬到APP上去。用户为什么要关注它呢?没有理由!
教训之二:不理解合作平台的逻辑
自媒体有很多的平台,比如说百度、腾讯、搜狐等都有平台。我觉得这些平台都已经很大、很成熟了。我不认为依附那些平台有什么可耻的,但是,你永远不要只跟某一家平台去绑定。
第二个教训跟平台有关系。我们在跟平台合作时发现,因为你不是平台的“亲生儿子”,所以对你不闻不问。它能给你一些支持,那也是因为你带给了他价值。我觉得这个不要嫉妒,要有感恩的心,要感谢平台给我们支持和鼓励。有一段,我们感觉我们自己已经做得OK了,我们在视频里面放广告,这个事情突然就变得严重了。因为跟我们合作的是内容部门,但在平台更强势的是商务广告部门,这样做其实是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这导致合作要暂缓、暂停。
后来我们讨论,我们要不要离开这个平台,去和其它平台合作。但你会发现,其实所有平台都是一样的——我们先不要问平台能给你带来什么价值,要先问你能为这个平台带来什么价值?
后来合作时就发现,每当我们很努力地为平台创造价值的时候,平台就会给我们更多。如果我老想从平台拿到我超乎寻常的价值,结果就是双方都会很不舒服。要充分理解这个平台的逻辑,所以我们变成一个对平台非常配合的自媒体,平台也越来越支持我们的发展。
教训之三:患上“第二产品综合症”
“罗辑思维”做到第六个月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懂了,可以迅速复制经验去做另外一个产品了。其实你会发现,它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它包括对人的理解、对产品的理解。
“罗辑思维”其实就是一个产品,而产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围绕人来构建一个产品,其实真的是一个非常辛苦的事情。我们还是挺笨的,我们没有打造一个完全不依赖于人的产品。我们不要一下子做很多事情,而是尽可能在一个事情上多琢磨一点。
教训之四:要自由,不要捆绑
“罗辑思维”开始是一个明星和一个经纪人的模式。这个模式是工业时代的模式,它有很多的问题,其实是在彼此捆绑,希望用一种契约的方式,本质上有一种不安全感的东西。明星和经纪人互相抛弃的现象很常见——如果明星不够努力,会被经纪人抛弃;如果明星太努力,会把经纪人抛弃。老实说,我们已经开始有了新的合作模式。
“罗辑思维”一直在讲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只有大家觉得自由的时候,彼此间的连接才牢固;如果大家觉得不自由,就没有安全感,彼此连接就会变得很脆弱。
教训之五:妄念太多
做“罗辑思维”时,老吴(指吴声)、老罗(指罗振宇)和我在一起时,会发现三个“最强大脑”会不断蹦出太多新的想法,我们可以怎么样,也可以那么样,但其实你的人力、物力,你的资源分配,都会决定了你能做多少的事情。
前一段我真的觉得我们妄念太多,太想得到一些东西,结果你就会发现,那个是不对的。我前一阵有特别强的焦虑,因为我就老觉得我们要做很多的事情,当我们做很多事情,你已经在超越自己的能力,那是不对的。应该回到我们初心,到底用户需要我们是什么?所以最近我们在做减法,要消除这些妄念,尽可能让自己心安下来。
你得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知止而后定,知道定的人才会安,知道安的人才能静,静了以后才能思考,思考以后才能有所得。
总结:做出一针捅破天的东西
从商业逻辑来说,我们就是做出一个东西,可以抵你做所有的事情,一个事情上就可以长出所有的事情。“罗辑思维”要做的是一针捅破天的东西,或者是一剑封喉的东西。
创业者不自觉地追求不确定性,觉得自己做的东西有无限可能,但对投资人来说,你的商业逻辑一定是确定性的。你越有无限可能时,他越要问你最有可能实现的是哪个?
你发现互联网的逻辑看似很奇怪,比如腾讯做社交产品可能不赚钱,它赚钱的都是其它的事情,但是它如果不做社交这个东西,其它的东西就挣不到钱。我们想做一个社群,你问这个社群要干嘛呢?我也不知道。我想QQ也不会知道它今天要做的事情。
过早想商业化其实就是妄念——你越想挣钱,挣的都是短期的钱,都是现在的钱。其实还是要找一针捅破天的那个东西,我们还在找,这个过程挺痛苦。
1、做自媒体一定要不靠谱
在自媒体上,你千万不能太端庄,要有一点邪恶。端庄就是”端着装“,自媒体不怕被骂,就怕被嫌弃。你想,留几手都能火。又土又笨、无趣的人最终会被淘汰。而目前很多企业微博就犯了“靠谱”的毛病。
2、一定要有极客的精神
罗振宇举例说,逻辑思维的语音他每次都会录到60秒,完全是靠他一次一次的尝试,有时,早上的一个录音最多要录几十次。而之所以让录音准确到60秒,完全是他自己的一种处女座式的“强迫症”。
3、一定要看不起人
做自媒体一定要自恋。你得真正发自内心的自恋才能有“自我”。按照罗振宇的说法,他就是这么自恋的。他经常在视频和语音中说到,如果你不想听我说话,那就不要听。纯属自愿。
4、打造魅力人格体
魅力,是互联网世界中的稀缺物资。打造自媒体,就是要打造自己的”魅力人格体“。上述三点基本上概括了魅力人格体的三要素——不靠谱+真牛逼+自恋。
5、做自媒体要去组织化
小米为什么那么成功?是因为它重构了组织,小米有够跨组织边界的米粉,小米公司内部层级只有两级:创始人级别和员工级别。这样强大的组织力,传统企业如何能干得过?同样的,传统媒体庞大的组织体系如何能干得过拥有外部组织的自媒体?
6、一切产业皆媒体
苹果本质上是一家媒体公司。它整合了全球最好的制造业企业和开发者,自己要做的事情只是发布产品。据罗振宇透露,罗辑思维现在也在办一件大事儿,即通过会员组织建立一个创业集群,类似一个“交易所”。会员可以发起项目,通过罗辑思维这个平台融资、融人才。
7、体验经济时代正在到来
摆脱匮乏将是整个世界的趋势。未来冷冰冰的工业品却变得越来越没有稀缺性。有稀缺性的是能够打造出体验场景的产品,被“魅力人格体”开过光的产品。譬如罗永浩的锤子手机,连产品还没出来,罗永浩在微博上试预定,就能引来无数人捧场。
8、赵本山、史玉柱的时代已经过去
未来是群岛世界,不再是帝国世界。像赵本山这样全国上下家喻户晓的明星将成为历史,像史玉柱这样卖脑白金这样,一个产品全国男女老少都知道也不再可能。未来,我的世界你不懂,你的世界我也可能不懂。
9、自媒体不需要定位 自媒体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性。罗辑思维从来没有定位,用户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的内容。相比而言,目前那些将自己规现在特定领域的自媒体,混得都不一定好。
第三篇:逻辑思维培养
看了其他的答案,我觉得大家对逻辑思维似乎误解颇多。
首先要说的是看太多的”我来教你如何思考“的书没有用。逻辑思维说白了是一个技术,和打游戏,把妹,打拳击一样,多进场练习才是关键。看书是系统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但不是习得技巧的有效方法。光看书你是学不会一种思维方式的。
其次是做数学题没有用。我不知道真正艰深的数学是怎样,但就大多数人熟悉的高中数学题来说,练习的只是一种技巧:如何在给定的时间内寻找到一种快速解法,找到答案。逻辑思维的涵义比这个要广。逻辑好的人做数学题会快一些,但做数学题本身并不是提高逻辑的直接方法。
第三是读逻辑学导论没有用,你会晕的。以下引用百度百科:“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 这种话对你有帮助么?你学习十年牛顿物理,投篮命中率未必会比别人更高。
我在另一篇答案里已经写了我认为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zhihu.com/question/2067 那么这里来写写我认为什么练习方式最有效吧。我个人的体会是自己出一些练习题,自己做。以下举一些我自己出的,自己做过的习题:
第一类:
1,人在哪些场合下会哭?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
2,短信诈骗有哪些方法?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
第二类:
1,不用纸笔,不查资料,估算一下中国人每天说多少句 “傻逼” ?(1.先界定中国人的范围,把这一概念明晰化;2.傻逼这个词在不同区域范围内是什么意思,会出现在什么情况下;3.)
2,条件同上,估算一下淘宝一年卖出多少个避孕套?
第三类:
1,我开了一家包子店,包子却卖不出去,该怎么办?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2,有一家门户网站,流量不高,该怎么提高流量?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解答第一类问题,你会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先分类,然后一一列举。哪些场合会哭?随便举一个分法,可以分为一个人的场合,两个人的场合,多个人的场合。一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挂科,失恋,喝醉,生病,etc。两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吵架,被骂,被感动,etc。如此类推。如果不分类,要么列举得很慢,要么列举不全,要么列举出重复的答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MECE :http://www.6902/answer/15826773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做到这一点,分类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要解答第二类问题,你会发现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假设,最后用 A x B x(C + D)x(E + F + G)这样的形式来解答。中国人一年说多少句傻逼?把中国人先按年龄层分成几段:0-15,15-30,,30-45,45-60,60以上。假设每个年龄层3亿人(随便设一个)。0-15 大约是不会说的。60以上也不用考虑。45-60 的人每天说10次,30-45 的人每天大概说20次,15-30 每天大约 30次。那么答案就是 3亿 x 10 + 3亿 x 20 + 3亿 x 30 = 180亿次/日。这题比较简单。但要算的更精细有哪些办法?可以分南方人,北方人,分城市人,农村人,受教育程度高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分职业,等等,一步步细分,一步步估算。
解答第三类问题就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结合。包子卖不出去可能有哪些原因?这是第一类问题。原因可分成两大类:供应和需求。供应方面,包子口味如何?质量如何?价格如何?新鲜否?需求方面,本地区有人否?这些人吃包子否?这些人习惯到包子店买包子否?等等。针对每一个子问题,如何得到一个解决方案,比如,本地区有多少人吃包子?这就回到了第二类问题。
这就是我认为最有效的练习方式。可以发现,逻辑思维不是知识,你可以任何时候,用任何素材来练习。它是一种方法,让你可以不留缝隙的解决各类无头绪的问题。习惯了这样的解析方式,碰到复杂的问题你也不会慌。如果有人问你,中国明年的房地产形势会如何?照着模式一步一步解就可以了,答案不一定会多准,但至少你有个概念。
无法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时,怎么办?
这个问题值得一答,因为我觉得这是我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最有用的技能。
表达不清分两种,思路不清,表达技术不够好。
首先要知道的是,当你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想法的时候,其最重要的原因几乎肯定是:你的想法本身就不清楚。思路本身极清晰的人,罕有表达不清晰的,因为表达本身就是你思路的一部分。
观察一下知乎众大牛思路清晰的答案,你可以很容易的发现他们的共同点:答案分两种,要么是简短几句,要么是长篇论文。简短几句的话,必然是先摆出答案,然后摆出逻辑: A-> B-> C-> D-> E。长篇而复杂的答案的话,必然是先摆出答案,然后说明支持此答案的理由有一二三四点。而这一二三四点各自的陈述中,又包含了 A-> B-> C-> D-> E 这样的结构。为什么是这两种结构?因为这就是人脑思考问题和吸收知识的共同模式:分块解决(Divide and Conquer)和逻辑链(Chain)。使用这两种结构解析问题,你最终一定可以组成一个树状结构,如图:
当你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时候,表达就只是回溯这个结构而已,你从树根开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到 A 和 B 两块来解决。我们先讨论 A,A 有1)2)3),然后来到B,B有1)2)3)4),好,所以 A 和 B 共同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此下来,要不清晰都很难。
当然,思路结构清楚了之后,表达本身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需要注意。临场的表达和书面表达是很不同的。书面表达可以用很多的时间组织结构,语言也可以字斟句酌,相对容易。现场发言需要你一瞬间就想好结构,然后一条一条娓娓道来。两者的共同点是思维结构是一样的!技术上都需要长时间训练,而后者更考验功力。
书面表达的重点在于言简意赅,重点放前,每一句话都必须有信息量,关键概念配图表示。
临场语言表达则技术要求比较高。比如在会议室里的小组讨论临时发言。这种场合要更简短,语言更少,更需要突出重点。手势,眼神,语速,观察听众的反应,对方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引入一些互动,加些小笑话,等等。这里说不清了。
好,最后我们来举个例子。就以本题为例,表达问题不清楚怎么办?我的逻辑结构如下:
表达不清-> 1)思路不清-> 需要使用逻辑结构-> a)链条(Chain)-> b)分块解决(Divide and Conquer)-> 2)表达技术问题-> a)书面表达-> i)结构-> ii)语言-> iii)图表
-> b)现场发言-> i)更小的结构、更少的语言-> ii)语速/手势/眼神交流
-> iii)互动/根据听众反应加的即兴内容
熟练了这些,你会发现,结构真的有用,你简直无时无刻在用它。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说起来这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做不到。
当然,正式场合交流复杂思想的时候才需要这么做,和女朋友谈恋爱就不要搞这些了,否则感情破裂了不要来找我。
哦?你说和女朋友应该怎么交流?让我来告诉你一个广为人知的秘密。。。
和女友交流的法则一共只有两条: 第一条,老婆永远是对的
第二条,当老婆错了时,请参照第一条执行
第四篇:逻辑思维训练
第一个故事:企鹅肉
一个人在朋友家吃饭,问朋友这餐吃的是什么肉?朋友说是企鹅肉,他不信,朋友于是带他去厨房,发现朋友家确实有死企鹅。他立刻跑去另一个朋友家,杀死那个朋友,然后回到自己家,抱着他妻子的遗相自杀了。
为什么?
第二个故事: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邻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
为什么?
第三个故事:水草
有个男的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的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头的在钓鱼,可那老头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头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头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的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
为什么?
第四个故事:葬礼的故事
有母亲和三个女儿一起生活,母亲死了,三姐妹去参加葬礼,三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pp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但是葬礼后那个男子就不见了,后来大姐不幸去世,在葬礼上三妹又遇见了那个男人,但葬礼后又消失了。三妹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来过了一个月,三妹把二姐杀了。
问为什么?
第五个故事:半根火柴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头朝下死了,身边散落着几个行李箱子,死者赤身裸体,四周沙地上没有任何脚印和痕迹。这个人手里紧紧地抓着半根火柴,推理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第六个故事:满地木屑
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个侏儒矮,马戏团只需要一个侏儒,马戏团里的侏儒当然是越矮越好了.两个侏儒决定比谁的个子矮,个子高的就去自杀可是,在约定比个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个矮的侏儒已经在家里自杀死了.在他的家里只发现木头做的家具和满地的木屑.问他为什么自杀?
第七个故事:夜半敲门
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半夜听见有敲门的,他打开门却没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会又有敲门声,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是者几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脚下发现死尸一具,警察来把山顶的那人带走了。
为什么?
答案:
一:几年前,那个人带着他妻子和一个朋友去南极旅游,遇海难漂到一个冰岛上,所有的食物全部吃完了,差不多快饿死了。朋友和他妻子出去找东西,带回了烤好的企鹅肉,朋友说他妻子在抓企鹅时遇害了。他们吃了肉以后恢复了体力,没有死在南极。现在他吃到真的企鹅肉,知道那时候朋友给他吃的不是企鹅肉,是他妻子的肉。是他朋友为了活命杀死了他妻子。于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好的朋友也会为了生存背叛你。二:这个人从小有眼疾,看不见东西,他刚去医生那里用所有积蓄治好了眼疾。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隧道,一下子眼前一黑,以为自己又瞎掉了,经受不住打击,所以就绝望地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素质不好的人过隧道,应该带手电。
三:几年前,他女友在这里不慎落水,他跳到水里找女友的时候,自己的腿被一些东西缠住了。就拼命的蹬,总算挣脱了那些东西。他以为那是水草。现在他终于明白,那是女友的头发。
这个故事告诉女孩子们:和男朋友去河边散步的时候,不要留长发
四:因为那男人只有在她们家族的葬礼上才出现,妹妹想再见到那个男人,只能是家里再死一个人举行葬礼,所以她就制造了又一次的葬礼,妹妹就可以见到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的帅的人,不应该去参加别人的葬礼。
五:几个人乘热气球旅行,路过沙漠,气球漏气,很危险.大家把行李全都扔下去了,还不行.只好扔下去一个人,大家决定拿几根火柴决定.谁抽到半根的把谁丢下去.这个可怜的家伙抽到了那根短火柴,事情就是这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乘热气球的时候,应该在口袋里准备一根长的火柴,以备不测。
六:因为另一个侏儒把矮个侏儒家里的所有家具的脚都剧了一截。矮个侏儒看不见,一摸家具都突然矮了许多,以为自己长高了,觉得失去了竞争优势,从此生计无处着落。从今往后,他的演出再也上不了票房排行榜,他再也当不上嘎那最佳男主角,大伙儿看了他的演出不再兴奋的歇斯底里的大叫;他好绝望,于是就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认为你最近工作效率比别人高,进度比别人快的时候,要搞清楚同事是不是出去吃烤羊腿、看烟花大会去了。
七:因为他的门开在悬崖边,门是向外开的,那个人好不容易爬上来,他一开门,那个人就被推下去了。如此几次而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一身铁布衫横练,要求救时,还是应该从窗户入手的。
第五篇:书单
阅读书单: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教育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钟启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教育科学出版社。熊丙奇:《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裴娣娜:《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王大根:《美术教案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美]威廉·威伦等:《有效教学决策》,教育科学出版社。
[美]珍妮·奥克斯、马丁·利普顿:《教学与社会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美]多纳德·赫伯霍兹、芭芭拉·赫伯霍兹:《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澳]科林·马什:《初任教师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
[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
[美]唐纳德·R.克里克山克:《教师指南》,江苏教育出版社。[美]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
[美]沃尔什:《优质教学提问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美]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阅读拓展: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高等教育出版社。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张法:《美学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邓晓芒:《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湖南教育出版社。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美术出版社。
孔新苗:《美术鉴赏与批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英]理查德·豪厄尓斯:《视觉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英]博赞:《思维导图》,中信出版社。
[美]贝蒂·艾德华:《贝蒂的色彩》,北方文艺出版社。[美]贝蒂·艾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北方文艺出版社。[美]贝蒂·艾德华:《五天学会绘画》,北方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