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逻辑思维下的独立思考
逻辑思维下的独立思考
逻辑思维下的独立思考
——古艾思
我不是专家教授,只不过是一个早年的大学工科毕业生,年轻时起,就对许多问题感兴趣,好看书,也善于独立思考,现已变成一个年过古稀的病老
头(心脏搭了三根桥,双下肢动脉栓塞,不良于行),但头脑还行。我的座右铭是“脑袋要长在自己肩膀上”,加之本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可,不免对
一些问题喜欢自己独立思考,也得出些结论。现发出(下文中的中国大多是地理概念,别挑剔),请指正。
一 中国古代史
要研究历史,尤其是古代史,必须先分清神话、传说和半信史、信史。历史主要研究半信史和信史。半信史的史迹,因为是史学家的回忆和追溯,无
法避免不真实的成份,有待于专家考证。进入信史时代之后,史迹都出于当世的记录,所以可信程度很高,当然也不能全信,各种原因也可能造成一些
以讹传讹甚至人为造假,需要后人加以辨别。半信史和信史即可称为文明史。
什么叫做文明?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在考古学上,目前国际公认的三条标准是
:第一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并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量的限制,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
口。第二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第三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简单来
说,就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比如说古代埃及的金字
塔。他们又说,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两条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
。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
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
文明史和发展史又不同,中国古代发展史起码可以从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说起,还可从更早的人类起源说起,但要研究文明史,还是
要借鉴国际上的有关标准。
不可否认,中国的农耕文明起源较早,也较先进,这有大量的考古证据;但这些还达不到文明史中文明的程度。
中国古代史现在最大的争议是夏朝是否存在。据说,许多外国人是否认中国夏朝存在的,这就造成了中国人也说夏朝不存在,就好像卖国一样有被骂 的危险。但是科学研究是严谨的,研究历史属于社会科学是需要证据的,不是靠骂人能解决的。
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史学界一直有极大争议,因为目前虽然发掘了据说是夏朝时代的遗址,比如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早于三千年以上的文物及古代文
明遗存,却没有任何证明夏朝存在的文字性证据发现。
认为中国夏朝存在的主要依据是现在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史记·夏世家》和《竹书纪年》,在《尚书》《孟子》《周礼》《左传》《国语》
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夏朝以前的尧舜禹,已经被证实不存在。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
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
是可信的。我觉得这种认知是可笑的:甲和乙不同,但档案是同一个地方出的并且都记载的很明确,是否乙的身份经调查得到证实,甲的身份就不用调
查自然证实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史记记载了鬼神的存在。那也是真的咯。何况史记成书的汉代距离传说中的夏朝那么远。如无意外,应该是根据稍早的书籍。尚书 的话,现存尚书已经由清华简证实了伪书,它的价值另说,但作为夏朝存在的证据不可信。现存竹书纪年也被证明是伪书。不过出土的文物里的尚书和
竹书纪年倒是确实提到了夏朝。但这两本“书”假使是真的也是战国时期的,离传说的夏朝还是隔了近千年。也许史记对夏朝的记载就是根据这些战国
时代的记载。对夏朝争论的焦点是出土的甲骨文里根本没有夏字。所以,有关夏朝的说法,是周人灭商后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编出来的,因为周人自
称夏朝后裔。然后周朝人把夏朝写入了周朝的书里面。所以周以后有夏朝的说法,周以前没有,后面以讹传讹,史学家如司马迁根据周朝存留的记载认
为夏是存在的,为了使自己的史记尽量内容丰富而不经查实(当时他也没有条件查实)写进去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史应该始于商朝,而非夏朝,更不是神话中的炎黄。在中国实际的历史上,夏朝应该是不存在的,理由是:夏朝由传说时代的大
禹之子所建,所以也是传说;所有考古及文物都没有夏朝存在过的确凿证据;一些史书上记载的夏朝事件,详细生动,但在没有文字的夏朝,靠“口口
相传”是不可能的,只能靠道听途说杜撰。
建立商朝的不是中原原住民,而是从中亚一代迁来的民族。它是外来文明,其重要依据就是青铜器。
陶器在我国新石器时期就有,并在考古中能发现其完整的发展脉络,但青铜器就不一样了,一发现就是比较精美的制品,即使是后来发现的一些所谓
夏朝的青铜器也比较精美,在我国并没听说过发现青铜器早期制品。青铜器在中国就好像是突然冒出来的。许多世界历史学家都指出:中国使用青铜器
较文明发展较早的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至少要迟1000年,而上述地区就发现过青铜器早期制品,可见中国青铜器的由来。所谓发现的夏朝青铜器也应该
是商族人在立国前所造,这可以从其传承来进行分析。商代的青铜器是否与其一脉相承?按理说,朝代更替有些技艺是应该一脉相承的,但周代早期的
青铜器却是落后于商代青铜器的。中国的历史研究有一个怪现象:就是事先把一些时期划出年代范围,然后发现是哪一个年代范围的遗迹或物品就说是
哪一个时期的,不仔细寻找实证和认真研究其传承,而是把结论下在调查之前,如夏朝甚至神话时期的黄帝遗迹。不知其它国家是否也是如此?
商王朝人民崇拜祖先,因为崇拜祖先,所以也崇拜鬼魂和管理鬼魂的神灵,并连带崇拜鬼魂所居住的山岳河流。无论大事小事,从战争征讨到疾病婚
嫁,都要征求祖先的意见,即向鬼神请示。请示的方法依靠占卜,占卜必须在隆重的祭祀典礼中举行,才能得到祖先的喜悦和赐福。于是祭祀遂成为国
家的第一级要政,比军事政治都重要。
商王朝已能够使用文字,他们把占卜的结果,也就是祖先鬼神的重要指示,契刻在乌龟甲壳上或其他兽类骨骼上,作为记录保存。其实最早不是契刻,而是由部落的巫师用烧红的青铜棒按在甲骨上,观察甲骨上形成的裂纹,以其形象进行占卜,后发展到需要记事,逐渐演变为契刻。这也是为什么同
为象形字,甲骨文与古埃及和中国纳西族的象形字不同,是单线条的。十九世纪末叶,这些甲骨被人从商王朝故都之一的殷邑(河南安阳),挖掘出来,考古学家称之为“甲骨文”,它的内容则称之为“卜辞”,成为最珍贵的中国当时社会的史料。
甲骨文,采用了最艰难的“书写”方式:契刻。哪怕到竹简记录的早期,依然是契刻。这恐怕与甲骨文形成早期观看到的甲骨上形成的裂纹有关,直
到后来发明了毛笔而止(印章等除外)。中国在商朝初期,陶器彩绘已相当发达,岩画也是早已就有,在物品上留痕迹何必用契刻这种费力的方式。再
说,如果夏存在并被商所灭,而夏又有文字,商又何必费力发明甲骨文呢。后来,自称相承自夏的周又灭了商,从此一脉相承至今。相信夏朝实有其事 的人辩说,中国文字出现于公元前2000年,只是最初的文字写在竹简和丝织品之上,年久月深业已腐朽。现存关于夏代的事迹,出自口传,再由记事者
写在竹简之上,辗转抄传,所以较迟。那么周为什么不延续夏朝文字而仍采用他对头商朝的费力甲骨文呢?这时如有写在竹简和丝织品上的夏朝文字应
该还有保存,何况是自称夏人后裔的商人?这再次说明了夏朝和夏朝文字的不存在。
商王朝迁都达六次之多,成为王朝中最大的事件。自从五迁到殷邑(河南安阳)之后,商王朝也同时称为殷王朝,或合并称为殷商王朝。当十九世纪
在此挖掘出甲骨文时,进称之为殷墟,即殷王朝故都的废墟。
商王朝那种崇拜祖先和祭把各种鬼神的意识形态,它的后继王朝全盘接受,并一直留传下来,成为中华人不可破的风俗习惯之一。
正是这种从商王朝开始的祖先崇拜被融入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人一听说夏朝不存在,就气急败坏骂大街。
其实,现在有些人思想太幼稚:朝代并不是人类一出现就有的,它是在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人总喜欢用现代的观点看过去,加
上历史书的误导,以为商朝就是一个涵盖中国的大王朝,其实不然,当时的商朝只不过是一个比现在的河南省稍大一些的超大部落,这从商朝多次迁都
但均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即可见一斑。商是外来文明,其在迁移过程中,有可能还到过今山东的海边,发现无路又退回如今的河南,觉得此地宜居,且
周围的人类部落弱小,于是以其先进的青铜武器消灭和征服了周边使用石器武器的部落而立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商原是游牧民族,不事农耕,除畜牧外,擅长金属冶炼和贸易等,故奴役了一些小部落为其效力,如农耕和战争等。其统治范围虽然没有想象中大,但因商朝在中国历史上,首先发
明了文字即甲骨文,所以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王朝。使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这有什么不可吗。
承认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并不是否认商以前的中国历史,只不过那些原住民还处于原始社会而已。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不好的影响,从法理上讲应该是“疑罪从无”,但中国传统文化却是“疑罪从有”。所以,为了宣扬自己的祖先,在没
有证据的情况下,就匆匆把夏朝写进了历史。
在中国四川三星堆遗址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它们与商朝青铜器的种类器型很不一样,但年代相近。其中还发现了金杖,这足以说明,它们也是来自
中亚之人所制造,但与商朝人不是同一种族。从发现的金杖可以看出,他们是后来西方文明的代表,印鉴和权杖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区别之一。发现的
青铜器等,大多是被人为破坏后埋在大坑中的,可以看出,它们的制造者当时是遇到了突发事件,但又不是突发的自然灾害,使他们能从容撤离,从此
离开了中国。他们根本不是巴蜀文化的代表,而是来去匆匆的历史过客。原因是:虽然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其它东方文化文物,只能说他们曾融合过
一定的东方文化,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离开。他们是不会抛弃自己先进的青铜文化而留居在东方的,北方的商人就是例证,而在巴蜀甚至中国境内再未
发现过类似青铜文物。也就是说,他们的文化在中国没有获得传承。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
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经钟鼎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演变而来。
商灭亡后,周王朝初期的文化程度很低,所以对商王朝大多数的意识形态,尤其是祖先崇拜,在相当尊崇的态度下都承袭下来。但对商王朝的遗民却
是一付狰狞的面目。只有一小部份,迁回他们祖先的老根据地商丘(河南商丘)。其他散居各地的商王朝的遗民,却没有这种好运,他们的财产被没收,男女老幼全部沦为颈子上系着绳索的奴隶。因商人不事农耕,畜牧和他们擅长的金属冶炼等不让干,那些幸存者只能以贸易为生,人们称其为商人,以后,商人中的“商”就成了中国贸易的专业名词。
像胜利后自然要给有功之臣和帮忙的部落奖励。在这种基础上,周王朝创立了它的封建政治制度(还没有这种进入封建社会)。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态
是,由元首分封贵族到各地建立封国,统治平民和镇压奴隶。周王朝的国王先以首都镐京(陕西西安西)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
大的土地,称为“王畿”,由国王直接统治。而把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封。封国的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所以中央政府对封国可以完全控制。诸封国像群星捧月一样,环绕拱卫着王畿。封国君主对封国内的平民奴隶,具有绝对的权力、对国王则每年到首
都觐见(入朝),用进贡代替赋税。当中央政府征兵从事战争时,封国君主有率领部队,听候调遣的义务。(周王朝的首都,没有建立在河南,再次说
明商朝的地盘小)。
封国君主,绝大多数是国王的亲属。第一任国王姬发征服了商王朝后,迫不及待地就大肆分封起来,凡是姓姬的亲族,只要不是疯子和白痴,每人都
分到一块土地和一群奴隶;少数是建立功勋的官员,如周兵团总司令姜子牙,封到齐国(河南南阳西,后迁至山东淄博东);第三类是由于政治上的原
因,对不能征服或不能消灭的部落,其实好多都是随周王打败商朝的是周部落联盟首领,就封他们酋长一个不费一文钱的爵位,安抚他不要捣乱。
从此,部落一词逐渐消失,都变成了封国。但是,在周王朝初期,封国跟部落没有区别,一个简陋的土屋土墙的小院子,就是封国君主的皇宫。
封国的地位平等,直属于中央,谁也管不了谁。但封国的面积并不一样大小,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爵位,是周王朝新生事物之一,共分为五级:
“公”、“侯”、“伯”、“子”、“男”。当时总称所有的封国君主为诸侯,即很多侯爵之意,大概封侯爵的人特别多的缘故。五级之下,又有第六
级“附庸”,附庸的土地更小,不属于中央政府,而属于附近较大的封国。
这样。周朝的疆域比商朝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中国很早起,就实行诸子均分制度。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
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这就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周王朝的解决
方法是宗法制度。即“嫡子继承制度”,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和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儿子划分为“嫡”、“庶”。宗法制度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是唯一
有权继承国王或爵位的人。庶子即令比嫡长子年龄大,比嫡长子有才能,都不能继承。嫡长子即令是一个白痴或神经病,宝座也只有他才能坐。这个继
承法案,可归纳为两句话:“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假使嫡长子死亡,则由嫡长子的嫡长子(即嫡长孙)继承。所有庶子固然不能问津,即令同
母的胞弟嫡次子也不能问津,除非嫡长子无后。
宗法制度最大的功能是,为继承顺序,提出一个可行的标准。这个宗法制度,被此后历代王朝所接受,一直到二十世纪清王朝覆亡,才跟着消灭。
它的力量控制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
周王朝经二百余年安定后,第十任国王姬胡在公元前九世纪五十年代激起政变,半信史时代随着他的逃命而终止。由召公、周公二人共同摄政,主持
没有元首的中央政府称为“共和政治”。公元前八四一年,即共和政治第一年,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开始获得保存。一直到二十世纪,没有间断,这
是中华人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因为同时代的其他所有的文明古国,或者根本没有记载,或者虽有记载而记载已经湮没,全靠考古学家辛苦的
发掘,才能得到片断。此后因文字记载获得妥善的保存,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
由于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
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
国家称霸,合称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再加
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
经过西周,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秦首次统一了中国。
秦并不是周代商时分封的列国,秦人应该也是从西边过来的,时间大约是西周晚期。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为了能在中原立足,秦为自己编造了出身:称自己是古代嬴姓部族中的一支,少昊氏之后。嬴姓祖先大费(即伯益),传为女脩吞玄鸟卵而生,佐禹治
水,后西迁至此,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由于其乃游牧民族出身,善于养马。听闻秦先祖秦非子善于养马,周天子很高兴,就把非子召来,说你的祖先
伯益为舜帝主持驯养牲畜,牲畜的繁殖率很高,所以舜帝就赏给他一块土地,又赐他姓赢,现在你也养的这么好,朕也封给你一块土地,作为附庸吧。
只不过是一个马夫,封给他附庸是很难想象的,附庸是比诸侯小的国,为了纪念这份荣耀,为了标志立国的根本,所以国号就叫秦。
后秦人奉周天子之命讨伐西戎,在讨伐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又先后灭荡社戎,击败邽、冀两戎部,征彭戏戎,兵临华山,收复
杜、郑之地,灭小虢,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又因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并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并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人善战,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究其原因,秦人认为还是
输在谋略上,于是决定引进“外援”。任用商鞅(卫国人)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灭巴蜀,从此秦国正
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后秦王嬴政即位,十年间灭掉六国。
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是为秦始皇。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由朝廷任命官吏,不再采用世袭制。
秦灭其他六国后改前朝的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是有其原因的:秦灭六国是一国之力,不像周灭商,靠的是周部落联盟;再有秦王嬴政小时候是作为质
子在赵国长大,受尽欺辱,13岁回国继位后不得亲政还屡遭羞辱,使其对家族大部分人都怀恨在心;加之其亲手将曾经的列国消灭;他又怎能继续前朝 的分封制呢。
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在朝内设左右丞相、御使大夫、太尉、将军、廷尉等官职,任用贤能(许多都是外援),又下令统一六
国的文字与度量衡,以秦相李斯订正的秦篆(小篆)为全国统一字体,为经过大规模的移民,消除了方言方面的障碍。始皇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其中
规定了币制、地亩制、车轨制等各种订制。
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修驰道,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对于后世影响极大。
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道路,并在原先六国城墙的基础上加以连接、修复,逐步修建起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迄辽东的古代世界伟大工程之一的万
里长城,用来保护北方农业区域。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
为了减少匈奴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始皇还派大将以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以南地,即当时所谓“河南地”,接着秦又徙民几万家于河套
。这对于边地的开垦和边防的加强,起了积极作用,第二年进一步斥逐匈奴。秦自榆中(在今甘肃兰州以东,但有异说)向北,在黄河以东、阴山以南 的地区内设置三十四县,并在黄河的一段地区因河筑塞。
为了扩大疆域,始皇派兵南下,灭楚后继续南进,夺得越人一部分土地,置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后又派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分为五军,进攻镡
城(今湖南靖县境)、九嶷(今湖南宁远南)、番禺(今广东广州)、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余干(今江西余干境),进行了三年不解甲、不弛弩的
艰巨战斗。秦军击败了闽越的抵抗,以其地置闽中郡(今福建福州)。攻南越的秦军,也占领了番禺。只有西线的秦军遇到西瓯人顽强的抵抗。
为了解决秦军转饷的困难,监禄率卒在湘水、漓水间开凿灵渠(在今广西兴安),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在秦军和西瓯人的战斗中,西瓯君
译吁宋和秦军统帅尉屠睢相继战死。秦始皇又谪发内郡曾经逃亡的人、赘婿、商人增援,征服了西瓯,在南越、西瓯故地及其相邻地区建置了南海郡(今广东广州),象郡(今广西崇左境)和桂林郡(今广西桂平),并继续征发人民前往戍守。这样,几十万北方农民就留在那里与越人杂居,共同开发
珠江流域。使得秦朝疆域迅速扩展为:东起辽东,西至甘肃、四川,北抵阴山,南达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 西南到云南、广西。对地域扩张和民族融合起
了极大作用。至此,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结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开始了。这是古代历史上特殊的伟大事件。作为一个大一统
王朝,在幅员辽阔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使中国结束了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秦人初到中原时,虽然善战,但常打败仗,一直到战国初期秦还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究其原因,就是谋略比不上中原各国,这才开始引进人才,这
说明:秦人的文化没有中原文化水平高;秦人普遍比中原其他人身材高大,也说明秦人不像中原人种。秦人也像商人一样:不善农耕,善畜牧、冶金、战争。引进人才后,秦人“扬长避短”,大力发展自己的战争科技,使生产达到了责任制和标准化的雏形,武器比其他列国先进,种类也多,青铜剑比
其他国长并且坚固,还造出了少量铁器,大大增强了秦国的战力。这些和中原各国不同的表现,无不说明了秦人也是外来族群。只不过到秦灭六国时,秦人已经在中原生活了几百年,各方面已与中原民族融合,加之一开始秦人给自己编造的祖先(都是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甚至有吞玄鸟卵而生的祖先,根本无处可查),因而在史书中秦人就变成了原住民。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个民族商人和秦人,应该都是从西边过来的,最终也都融合于汉族之中。这可能让有些人接受不了,但为什么“五胡
乱中华”后融入的民族你们就能接受呢。
说明:本章虽然标题为中国古代史,但因我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并非内行,只能在一些大的脉络上提出一个古稀老头的草率而又缺一点义气(可能让
有些人不舒服)的思索结果,可能不符合许多人的要求,谁让我缺一点义气呢,至于历史的具体年代、人物、事件等还是请历史学者们去操心吧。
第二篇:逻辑思维训练
第一个故事:企鹅肉
一个人在朋友家吃饭,问朋友这餐吃的是什么肉?朋友说是企鹅肉,他不信,朋友于是带他去厨房,发现朋友家确实有死企鹅。他立刻跑去另一个朋友家,杀死那个朋友,然后回到自己家,抱着他妻子的遗相自杀了。
为什么?
第二个故事: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邻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
为什么?
第三个故事:水草
有个男的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的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头的在钓鱼,可那老头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头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头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的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
为什么?
第四个故事:葬礼的故事
有母亲和三个女儿一起生活,母亲死了,三姐妹去参加葬礼,三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pp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但是葬礼后那个男子就不见了,后来大姐不幸去世,在葬礼上三妹又遇见了那个男人,但葬礼后又消失了。三妹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来过了一个月,三妹把二姐杀了。
问为什么?
第五个故事:半根火柴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头朝下死了,身边散落着几个行李箱子,死者赤身裸体,四周沙地上没有任何脚印和痕迹。这个人手里紧紧地抓着半根火柴,推理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第六个故事:满地木屑
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个侏儒矮,马戏团只需要一个侏儒,马戏团里的侏儒当然是越矮越好了.两个侏儒决定比谁的个子矮,个子高的就去自杀可是,在约定比个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个矮的侏儒已经在家里自杀死了.在他的家里只发现木头做的家具和满地的木屑.问他为什么自杀?
第七个故事:夜半敲门
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半夜听见有敲门的,他打开门却没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会又有敲门声,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是者几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脚下发现死尸一具,警察来把山顶的那人带走了。
为什么?
答案:
一:几年前,那个人带着他妻子和一个朋友去南极旅游,遇海难漂到一个冰岛上,所有的食物全部吃完了,差不多快饿死了。朋友和他妻子出去找东西,带回了烤好的企鹅肉,朋友说他妻子在抓企鹅时遇害了。他们吃了肉以后恢复了体力,没有死在南极。现在他吃到真的企鹅肉,知道那时候朋友给他吃的不是企鹅肉,是他妻子的肉。是他朋友为了活命杀死了他妻子。于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好的朋友也会为了生存背叛你。二:这个人从小有眼疾,看不见东西,他刚去医生那里用所有积蓄治好了眼疾。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隧道,一下子眼前一黑,以为自己又瞎掉了,经受不住打击,所以就绝望地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素质不好的人过隧道,应该带手电。
三:几年前,他女友在这里不慎落水,他跳到水里找女友的时候,自己的腿被一些东西缠住了。就拼命的蹬,总算挣脱了那些东西。他以为那是水草。现在他终于明白,那是女友的头发。
这个故事告诉女孩子们:和男朋友去河边散步的时候,不要留长发
四:因为那男人只有在她们家族的葬礼上才出现,妹妹想再见到那个男人,只能是家里再死一个人举行葬礼,所以她就制造了又一次的葬礼,妹妹就可以见到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的帅的人,不应该去参加别人的葬礼。
五:几个人乘热气球旅行,路过沙漠,气球漏气,很危险.大家把行李全都扔下去了,还不行.只好扔下去一个人,大家决定拿几根火柴决定.谁抽到半根的把谁丢下去.这个可怜的家伙抽到了那根短火柴,事情就是这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乘热气球的时候,应该在口袋里准备一根长的火柴,以备不测。
六:因为另一个侏儒把矮个侏儒家里的所有家具的脚都剧了一截。矮个侏儒看不见,一摸家具都突然矮了许多,以为自己长高了,觉得失去了竞争优势,从此生计无处着落。从今往后,他的演出再也上不了票房排行榜,他再也当不上嘎那最佳男主角,大伙儿看了他的演出不再兴奋的歇斯底里的大叫;他好绝望,于是就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认为你最近工作效率比别人高,进度比别人快的时候,要搞清楚同事是不是出去吃烤羊腿、看烟花大会去了。
七:因为他的门开在悬崖边,门是向外开的,那个人好不容易爬上来,他一开门,那个人就被推下去了。如此几次而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一身铁布衫横练,要求救时,还是应该从窗户入手的。
第三篇:逻辑思维培养
看了其他的答案,我觉得大家对逻辑思维似乎误解颇多。
首先要说的是看太多的”我来教你如何思考“的书没有用。逻辑思维说白了是一个技术,和打游戏,把妹,打拳击一样,多进场练习才是关键。看书是系统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但不是习得技巧的有效方法。光看书你是学不会一种思维方式的。
其次是做数学题没有用。我不知道真正艰深的数学是怎样,但就大多数人熟悉的高中数学题来说,练习的只是一种技巧:如何在给定的时间内寻找到一种快速解法,找到答案。逻辑思维的涵义比这个要广。逻辑好的人做数学题会快一些,但做数学题本身并不是提高逻辑的直接方法。
第三是读逻辑学导论没有用,你会晕的。以下引用百度百科:“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 这种话对你有帮助么?你学习十年牛顿物理,投篮命中率未必会比别人更高。
我在另一篇答案里已经写了我认为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zhihu.com/question/2067 那么这里来写写我认为什么练习方式最有效吧。我个人的体会是自己出一些练习题,自己做。以下举一些我自己出的,自己做过的习题:
第一类:
1,人在哪些场合下会哭?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
2,短信诈骗有哪些方法?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
第二类:
1,不用纸笔,不查资料,估算一下中国人每天说多少句 “傻逼” ?(1.先界定中国人的范围,把这一概念明晰化;2.傻逼这个词在不同区域范围内是什么意思,会出现在什么情况下;3.)
2,条件同上,估算一下淘宝一年卖出多少个避孕套?
第三类:
1,我开了一家包子店,包子却卖不出去,该怎么办?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2,有一家门户网站,流量不高,该怎么提高流量?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解答第一类问题,你会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先分类,然后一一列举。哪些场合会哭?随便举一个分法,可以分为一个人的场合,两个人的场合,多个人的场合。一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挂科,失恋,喝醉,生病,etc。两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吵架,被骂,被感动,etc。如此类推。如果不分类,要么列举得很慢,要么列举不全,要么列举出重复的答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MECE :http://www.6902/answer/15826773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做到这一点,分类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要解答第二类问题,你会发现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假设,最后用 A x B x(C + D)x(E + F + G)这样的形式来解答。中国人一年说多少句傻逼?把中国人先按年龄层分成几段:0-15,15-30,,30-45,45-60,60以上。假设每个年龄层3亿人(随便设一个)。0-15 大约是不会说的。60以上也不用考虑。45-60 的人每天说10次,30-45 的人每天大概说20次,15-30 每天大约 30次。那么答案就是 3亿 x 10 + 3亿 x 20 + 3亿 x 30 = 180亿次/日。这题比较简单。但要算的更精细有哪些办法?可以分南方人,北方人,分城市人,农村人,受教育程度高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分职业,等等,一步步细分,一步步估算。
解答第三类问题就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结合。包子卖不出去可能有哪些原因?这是第一类问题。原因可分成两大类:供应和需求。供应方面,包子口味如何?质量如何?价格如何?新鲜否?需求方面,本地区有人否?这些人吃包子否?这些人习惯到包子店买包子否?等等。针对每一个子问题,如何得到一个解决方案,比如,本地区有多少人吃包子?这就回到了第二类问题。
这就是我认为最有效的练习方式。可以发现,逻辑思维不是知识,你可以任何时候,用任何素材来练习。它是一种方法,让你可以不留缝隙的解决各类无头绪的问题。习惯了这样的解析方式,碰到复杂的问题你也不会慌。如果有人问你,中国明年的房地产形势会如何?照着模式一步一步解就可以了,答案不一定会多准,但至少你有个概念。
无法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时,怎么办?
这个问题值得一答,因为我觉得这是我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最有用的技能。
表达不清分两种,思路不清,表达技术不够好。
首先要知道的是,当你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想法的时候,其最重要的原因几乎肯定是:你的想法本身就不清楚。思路本身极清晰的人,罕有表达不清晰的,因为表达本身就是你思路的一部分。
观察一下知乎众大牛思路清晰的答案,你可以很容易的发现他们的共同点:答案分两种,要么是简短几句,要么是长篇论文。简短几句的话,必然是先摆出答案,然后摆出逻辑: A-> B-> C-> D-> E。长篇而复杂的答案的话,必然是先摆出答案,然后说明支持此答案的理由有一二三四点。而这一二三四点各自的陈述中,又包含了 A-> B-> C-> D-> E 这样的结构。为什么是这两种结构?因为这就是人脑思考问题和吸收知识的共同模式:分块解决(Divide and Conquer)和逻辑链(Chain)。使用这两种结构解析问题,你最终一定可以组成一个树状结构,如图:
当你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时候,表达就只是回溯这个结构而已,你从树根开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到 A 和 B 两块来解决。我们先讨论 A,A 有1)2)3),然后来到B,B有1)2)3)4),好,所以 A 和 B 共同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此下来,要不清晰都很难。
当然,思路结构清楚了之后,表达本身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需要注意。临场的表达和书面表达是很不同的。书面表达可以用很多的时间组织结构,语言也可以字斟句酌,相对容易。现场发言需要你一瞬间就想好结构,然后一条一条娓娓道来。两者的共同点是思维结构是一样的!技术上都需要长时间训练,而后者更考验功力。
书面表达的重点在于言简意赅,重点放前,每一句话都必须有信息量,关键概念配图表示。
临场语言表达则技术要求比较高。比如在会议室里的小组讨论临时发言。这种场合要更简短,语言更少,更需要突出重点。手势,眼神,语速,观察听众的反应,对方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引入一些互动,加些小笑话,等等。这里说不清了。
好,最后我们来举个例子。就以本题为例,表达问题不清楚怎么办?我的逻辑结构如下:
表达不清-> 1)思路不清-> 需要使用逻辑结构-> a)链条(Chain)-> b)分块解决(Divide and Conquer)-> 2)表达技术问题-> a)书面表达-> i)结构-> ii)语言-> iii)图表
-> b)现场发言-> i)更小的结构、更少的语言-> ii)语速/手势/眼神交流
-> iii)互动/根据听众反应加的即兴内容
熟练了这些,你会发现,结构真的有用,你简直无时无刻在用它。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说起来这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做不到。
当然,正式场合交流复杂思想的时候才需要这么做,和女朋友谈恋爱就不要搞这些了,否则感情破裂了不要来找我。
哦?你说和女朋友应该怎么交流?让我来告诉你一个广为人知的秘密。。。
和女友交流的法则一共只有两条: 第一条,老婆永远是对的
第二条,当老婆错了时,请参照第一条执行
第四篇:逻辑思维读后感
《逻辑思维第五季计划的用处》读后感
本篇文章明确计划很有作用,但是这里所说的计划的用处,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那种用处。
首先,那我们先搞清楚,通常理解的计划的意思是啥?我在字典里面查询了一下,计划有两个意思:1.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做计划。
而在则本篇文章中,作者所说的计划不是用来不折不扣的实现的,计划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应对变化。计划实际上另有妙用,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计划制定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统一上上下下的意志和决心,明确战略方向,盘清资源家底的过程。
这就告诉我们:其实在制定计划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整合资源,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一定是依据周遭和自身的实际来制定的,所在制定计划的同时,大家首先就要对自身以及现有的资源做一个详细了解,进而才能更好的制定计划。
如果把计划的此项用处结合到我的工作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公司办公用品的盘点、采购及领用。公司办公用品的季度采购我经历过一次,同时也就是这一次确实让我印象深刻,各部门申请用品的无节制,办公用品盘点账目杂乱无章,办公用品存放没有规矩,这些种种现象都表明,前期的计划没有做到位,没有盘点清楚办公用品的数目,从而导致了之后申请数目的混乱,以至于后期盘点时出现了笔芯、订书钉等诸多物品堆积的现象。
计划的第二个用处,是让临时应变者可以有一个资源框架可以利用。说白了,就是因为有了事先的计划,所有被动的不按计划行事的人,会大体知道自己周围的资源情况。其实我理解的也就是两个字“依据”,就是你针对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的依据。通常大家都会问“为什么这么改”“你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那就是实现做好的计划。因为有了事先的计划,所以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有部分出入,有些偏离了计划,但是依据可确定性的结果作出调整,从而不至于让整个计划满盘皆输。
这就再一次说到了办公用品的领用及采购上了,因为没有之前的计划数据或者计划统计,从而在对季度采购作出调整时,不知道怎么作出调整,也不知道如何调整。就是因为没有原始依据或者原始数据,从而导致工作的搁浅。
计划的第三个作用,是形成一个个小型的执行模块。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虽然总体上的计划很容易被打乱,但是组成计划的那些小模块仍然非常有生命力。这第三个作用就是强调了长期制计划的好处。正因为有了整体计划的这个共识,不论是单个团体独立行动或者工作,因为大家最终的目的是明确的,还是能够得到最终的结果的。
如果把这个用处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的话,我觉得最能体现的就是每次活动的准备及实施。就好比最近一次的行走的力量,在活动实施初期,我们组委会成员经过实际考察地点,设计行走路线,中途驿站设立,拍照地点设立等所有计划,队员们到达每个驿站的场景都提前预想好了,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总会有超出预想之外的事情发生,而且中间设立的三个驿站是相互独立,他们各自组成一个小型的执行模块,奔着最后计划好的终点或者是胜利前进,从而推进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
由此可以看出,制定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刻板地完成计划,而恰恰是为了应对变化,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各个方面的资源准备。所以做成任何一件大事,计划和变化缺一不可。
最用用文章中的话来结束我的感想:想要把复杂的、困难的事情办成,一靠方针,二靠干部。方针是干嘛的?就是计划。干部是干嘛的?就是用人的能动性来应对变化。
行政部
张凯红
第五篇:逻辑思维心得
罗辑思维合伙人分手最新跟进
丁哥昨天第一时间爆料了罗胖和申音分手事宜。后来跟申音聊了会天后,发现今日凌晨三点申音在自己的微博连发两条微博:
1、谢谢大家关心,罗辑思维是我和罗老师共同创建的独立新媒公司其中一个项目,因为大家支持团队努力,仅一年半就有200万微信用户,视频也有过亿人次观看。由于对未来发展方向各有想法,罗老师有意独自运营这个项目,诸多事宜我们仍在一一协商,一切都会以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为重,一切都会有礼有信有量。
2、我们对于内容产业的未来仍然充满期待,我们坚信互联网可以帮助更多有趣有料的人脱颖而出,我们还会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只要初心没有改变,一切玩法可以重来,这场十年的互联网实验现在才刚刚展开。对罗辑思维也对自己说一句:好好做,莫着急。
据了解,他们合作公司叫独立新媒(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申音占82.45%、罗振宇占17.65%。从传统意义来说,这样的股份结构说明,罗辑思维的内容核心罗振宇就是一个给申音打工的人,这一方面似乎违背罗胖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另一方面也无法真实体现两个人对公司发展的贡献。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申音的文章,那里就已经有了两人分手的影子,特别找出来推荐给大家回顾学习。
“罗辑思维”的成功,我今天就不讲了,主要讲教训。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我们犯了很多错误,有很多教训,我甚至觉得教训比经验还多,希望对大家做新媒体有一点点帮助。
教训之一:没想清楚就做APP
在刚开始做“罗辑思维”时,就提出来做APP,当时好像不做这个就不叫移动互联网吧?于是我们就投钱做了APP,找了最好的团队去做这个事。但是后来发现,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越觉得我们根本不需要APP这个东西。
为什么呢?这其实是用户的决定。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在微信上全部能完成,没有理由再去下载一个APP。有数据显示,微信现在已经占据了大家使用手机时间的80%左右,而绝大多数的APP,即使下载后都很少打开。
2012年我们去做这个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根本没有想清楚背后的产品逻辑,所以做APP的投资算是“沉没成本”了。我们唯一庆幸的,当初决定除了做视频、APP以外,还同时做微信公共账号。从现在看来,除了优酷的视频,微信公共账号已经成为“罗辑思维”的另外一只腿。
也许将来我们还有可能去做APP、做网站或者其他东西,但我们绝对不会仅仅是把“罗辑思维”脱口秀的内容直接搬到APP上面。很多传统媒体去做APP之所以失败,就是简单地将报纸或杂志上的内容直接搬到APP上去。用户为什么要关注它呢?没有理由!
教训之二:不理解合作平台的逻辑
自媒体有很多的平台,比如说百度、腾讯、搜狐等都有平台。我觉得这些平台都已经很大、很成熟了。我不认为依附那些平台有什么可耻的,但是,你永远不要只跟某一家平台去绑定。
第二个教训跟平台有关系。我们在跟平台合作时发现,因为你不是平台的“亲生儿子”,所以对你不闻不问。它能给你一些支持,那也是因为你带给了他价值。我觉得这个不要嫉妒,要有感恩的心,要感谢平台给我们支持和鼓励。有一段,我们感觉我们自己已经做得OK了,我们在视频里面放广告,这个事情突然就变得严重了。因为跟我们合作的是内容部门,但在平台更强势的是商务广告部门,这样做其实是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这导致合作要暂缓、暂停。
后来我们讨论,我们要不要离开这个平台,去和其它平台合作。但你会发现,其实所有平台都是一样的——我们先不要问平台能给你带来什么价值,要先问你能为这个平台带来什么价值?
后来合作时就发现,每当我们很努力地为平台创造价值的时候,平台就会给我们更多。如果我老想从平台拿到我超乎寻常的价值,结果就是双方都会很不舒服。要充分理解这个平台的逻辑,所以我们变成一个对平台非常配合的自媒体,平台也越来越支持我们的发展。
教训之三:患上“第二产品综合症”
“罗辑思维”做到第六个月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懂了,可以迅速复制经验去做另外一个产品了。其实你会发现,它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它包括对人的理解、对产品的理解。
“罗辑思维”其实就是一个产品,而产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围绕人来构建一个产品,其实真的是一个非常辛苦的事情。我们还是挺笨的,我们没有打造一个完全不依赖于人的产品。我们不要一下子做很多事情,而是尽可能在一个事情上多琢磨一点。
教训之四:要自由,不要捆绑
“罗辑思维”开始是一个明星和一个经纪人的模式。这个模式是工业时代的模式,它有很多的问题,其实是在彼此捆绑,希望用一种契约的方式,本质上有一种不安全感的东西。明星和经纪人互相抛弃的现象很常见——如果明星不够努力,会被经纪人抛弃;如果明星太努力,会把经纪人抛弃。老实说,我们已经开始有了新的合作模式。
“罗辑思维”一直在讲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只有大家觉得自由的时候,彼此间的连接才牢固;如果大家觉得不自由,就没有安全感,彼此连接就会变得很脆弱。
教训之五:妄念太多
做“罗辑思维”时,老吴(指吴声)、老罗(指罗振宇)和我在一起时,会发现三个“最强大脑”会不断蹦出太多新的想法,我们可以怎么样,也可以那么样,但其实你的人力、物力,你的资源分配,都会决定了你能做多少的事情。
前一段我真的觉得我们妄念太多,太想得到一些东西,结果你就会发现,那个是不对的。我前一阵有特别强的焦虑,因为我就老觉得我们要做很多的事情,当我们做很多事情,你已经在超越自己的能力,那是不对的。应该回到我们初心,到底用户需要我们是什么?所以最近我们在做减法,要消除这些妄念,尽可能让自己心安下来。
你得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知止而后定,知道定的人才会安,知道安的人才能静,静了以后才能思考,思考以后才能有所得。
总结:做出一针捅破天的东西
从商业逻辑来说,我们就是做出一个东西,可以抵你做所有的事情,一个事情上就可以长出所有的事情。“罗辑思维”要做的是一针捅破天的东西,或者是一剑封喉的东西。
创业者不自觉地追求不确定性,觉得自己做的东西有无限可能,但对投资人来说,你的商业逻辑一定是确定性的。你越有无限可能时,他越要问你最有可能实现的是哪个?
你发现互联网的逻辑看似很奇怪,比如腾讯做社交产品可能不赚钱,它赚钱的都是其它的事情,但是它如果不做社交这个东西,其它的东西就挣不到钱。我们想做一个社群,你问这个社群要干嘛呢?我也不知道。我想QQ也不会知道它今天要做的事情。
过早想商业化其实就是妄念——你越想挣钱,挣的都是短期的钱,都是现在的钱。其实还是要找一针捅破天的那个东西,我们还在找,这个过程挺痛苦。
1、做自媒体一定要不靠谱
在自媒体上,你千万不能太端庄,要有一点邪恶。端庄就是”端着装“,自媒体不怕被骂,就怕被嫌弃。你想,留几手都能火。又土又笨、无趣的人最终会被淘汰。而目前很多企业微博就犯了“靠谱”的毛病。
2、一定要有极客的精神
罗振宇举例说,逻辑思维的语音他每次都会录到60秒,完全是靠他一次一次的尝试,有时,早上的一个录音最多要录几十次。而之所以让录音准确到60秒,完全是他自己的一种处女座式的“强迫症”。
3、一定要看不起人
做自媒体一定要自恋。你得真正发自内心的自恋才能有“自我”。按照罗振宇的说法,他就是这么自恋的。他经常在视频和语音中说到,如果你不想听我说话,那就不要听。纯属自愿。
4、打造魅力人格体
魅力,是互联网世界中的稀缺物资。打造自媒体,就是要打造自己的”魅力人格体“。上述三点基本上概括了魅力人格体的三要素——不靠谱+真牛逼+自恋。
5、做自媒体要去组织化
小米为什么那么成功?是因为它重构了组织,小米有够跨组织边界的米粉,小米公司内部层级只有两级:创始人级别和员工级别。这样强大的组织力,传统企业如何能干得过?同样的,传统媒体庞大的组织体系如何能干得过拥有外部组织的自媒体?
6、一切产业皆媒体
苹果本质上是一家媒体公司。它整合了全球最好的制造业企业和开发者,自己要做的事情只是发布产品。据罗振宇透露,罗辑思维现在也在办一件大事儿,即通过会员组织建立一个创业集群,类似一个“交易所”。会员可以发起项目,通过罗辑思维这个平台融资、融人才。
7、体验经济时代正在到来
摆脱匮乏将是整个世界的趋势。未来冷冰冰的工业品却变得越来越没有稀缺性。有稀缺性的是能够打造出体验场景的产品,被“魅力人格体”开过光的产品。譬如罗永浩的锤子手机,连产品还没出来,罗永浩在微博上试预定,就能引来无数人捧场。
8、赵本山、史玉柱的时代已经过去
未来是群岛世界,不再是帝国世界。像赵本山这样全国上下家喻户晓的明星将成为历史,像史玉柱这样卖脑白金这样,一个产品全国男女老少都知道也不再可能。未来,我的世界你不懂,你的世界我也可能不懂。
9、自媒体不需要定位 自媒体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性。罗辑思维从来没有定位,用户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的内容。相比而言,目前那些将自己规现在特定领域的自媒体,混得都不一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