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机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和管理的探讨
加强农机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和管理的探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现有质量监督体系将要面临很大的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农机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作为质量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要面临生存与发展同一课题,如何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做了一下研究和探讨。
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机质检机构。
农机质检机构在管理体系和检验能力上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其最重要的手段是参与国际间的互认。WTO/TBT协定第六条中,鼓励和成员国相互承认合格评定结果。农机质检机构应尽快通过中国实验室认可,在质量体系、检验能力方面得到有效提升,提高农机质检机构与国际接轨能力,为参与实验室国际间互认打下基础。
2、搞好农机质检机构的联合重组工作。
就目前现有农机质检机构社会情况看,政府行为色彩浓厚,大部分按行业设立和管理,同区域重复设置的检验机构较多,由于政府资金投入较分散,设备大部分低水平重复购置又严重不足,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农机质检机构按地域、行业质检机构的状况,采取强强联合或机构重组。将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形成拳头的力量,参与检验服务市场的竞争,才有可能与国外跨国质检机构形成有力的抗衡。
3、提高农机质检机构人员整体素质。
加入WTO后的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农机质检机构应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在人员素质方面应提高一个层次。努力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或专业尖子。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可派员去国内外实验室定向培训,全面提升人员的素质,只有检验机构全体成员具备良好的素质和精神,才能建立一个真正高水平的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质检机构。
4、应加强对农机质检机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应改革人事制度政策,鼓励农机质检人才合理流动,农机质检机构也可向社会公开招聘行业尖子,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使有经验、技术水平高、肯刻苦钻研的人才脱颖而出,避免人浮于事、低层次运转;同时,支持农机质检机构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而要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条件是除了应具备相关检测检验的技术能力外,还要按要求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上述两项工作,除了政策制度上支持外还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靠质检机构自身发展将难以达到,政府应投入大量的资金,将质检机构建成自己的实验室,与强大的外国竞争对手竞争,保护我国的利益。
5、为农机质检机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保证农机质检机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和事业经费来源和稳定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这样,就保证了其生存的需要。其次,要收费的检验项目,要政府统一收费标准,明码标价,并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和银行代收代缴制度。第三,政府应采取措施,切实把质检机构作为政府的实验室,在政策上、制度上、舆论导向上给予支持和把关,积极培育农机检验市场,创造条件让农机质检机构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社会环境。
6、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机质量监督法规。
制定和完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法规,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职责,进一步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执法的程序和办法,广泛宣传农机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情况。强化稽查工作,加大处罚力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使农机质量监督有法可依同时具有可操作性。
7、加强对农机质检机构的管理。
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规范农机质检机构的工作行为,加强对质检机构的监督检查和纪律处罚力度,逐步建立并完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互补的监督机制。保证农机质检机构内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并运行有效,工作内容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建立农机质检科学、公正、权威的社会地位。
第二篇: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规定
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规定
(国家林业局2003年4月21日发布
为了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提高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水平,保证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有序地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一、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设立
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分为四级,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由同级林业部门设立。国家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为: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国家林业局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
二、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工作任务
(一)国家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承担国家林业局委托的全国林木种子、苗木质量的监督抽查和检验任务。承担省际间林木种子、苗木质量的仲裁检验,全国林木种子、苗木检验的技术指导、业务咨询和技术培训,参与制定、修订有关林木种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林木种苗检验、加工、贮藏和种苗培育等技术的科学研究。承担其他委托检验。
(二)省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承担本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委托的辖区内林木种子、苗木质量的监督抽查和检验任务。承担辖区内林木种子、苗木检验的技术指导、业务咨询和技术培训,参与制定、修订有关林木种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参与林木种苗检验、加工、贮藏和种苗培育等技术研究。承担其他委托检验。
(三)地(市)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承担本地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林木种苗质量的监督抽查及检验任务。承担本地区林木种子、苗木检验的技术指导、业务咨询和技术培训,参与制定、修订有关林木种苗的地方标准及林木种苗技术研究。承担其他委托检验。
(四)县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承担本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参加制定、修订有关林木种苗的地方标准及林木种苗技术研究。承担其他委托检验。
三、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具备的条件
(一)人员
国家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技术负责人应有从事林木种苗检验工作3年以上经历,并具有高级以上职称资格。
省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技术负责人应有从事林木种苗检验工作3年以上经历,并具有高级职称资格。地(市)、县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技术负责人应具备从事林木种苗检验工作3年以上经历,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资格。
(二)基础设施
省级以上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具有天平室、发芽室、软X射线室、净度分析室、标本室、贮藏室、准备室、档案室、生理生化室、水分测定室、遗传品质检测室、苗木检测室等。
地(市)、县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具有天平室、种子检验室、软X射线室、生理生化室、准备室、档案室、苗木检测室等。
(三)工作制度
根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有关规定,应当具有详细的《质量管理手册》、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检测事故分析报告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内部工作文件(包括规章制度、检测实施细则或操作规程等)的制订颁发修改制度、技术文件的管理和保密制度、检测工作质量申诉的收集和处理制度以及检测标准等,并且对外公开。
(四)检测能力及设备配备
1、国家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具备以下检测能力,并配备与其相适应的设备。
(1)全国造林绿化树种种苗品种鉴别;(2)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生活力、优良度、含水量、病虫害感染程度等;
(3)苗木质量检测:苗龄、苗高、地径、根系、苗木综合控制指标等。
2、省、地(市)、县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具备以下检测能力,并配备与其相适应的设备。
(1)本辖区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种苗品种鉴别;
(2)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生活力、优良度、含水量、病虫害感染程度等;
(3)苗木质量检测:苗龄、苗高、地径、根系指标、苗木综合控制指标等。
四、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队伍建设
(一)人员培训、考核
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人员必须经省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1、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负责国家级和省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员培训、考核工作。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市)县级林木种苗检验员的培训、考核工作。
2、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负责国家林业局南方、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林木种苗检验员的发证工作。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木种苗检验员的发证工作。
(二)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考核
国家林业局负责国家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考核工作;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考核工作。
第三篇:CAL是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认证符号
CAL是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认证符号,国家质量监督部门授予的权威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使用的授权标志,可以承担国家行政机构下达的法定的质量监督检验任务,也可以出具带有CAL、CMA标志的检验报告。授予前该机构必须经过了CMA计量认证,否则不能授予;检验的范围一定要看授权范围,不是什么产品或项目都能检验,都能带有CAL标记。CNAS: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标识表明质检中心的检测能力和设备能力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CNAS是什么实验室都可以申请认可,只要你具备相应的检测能力,通过认可就可以发证,包括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实验室,企业甚至个人实验室等等,范围很广;检验的范围一定要看认可的范围,不是什么产品或项目都能检验,都能带有CNAS标记。CMA是“ChinaMetrologyAccreditation”的缩写;中文含义为“中国计量认证”。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及可靠性进行的一种全面的认证及评价。这种认证对象是所有对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及其它各类实验室;如各种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环境检测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等。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允许其在检验报告上使用CMA标记;有CMA标记的检验报告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及司法鉴定、贸易交易等方面,具有法律效力,是仲裁和司法机构采信的依据。CMA是一般只对第三方实验室,也包括小部分特定的第二方实验室,范围比较小,他一般跟审查认可一起,只有经过政府的授权才有资格。检验的范围一定要看计量认证的范围,不是什么产品或项目都能检验,,都能带有CMA标记。性质不同:CNAS是实验室认可,是自愿性的,当然,如果是国家级实验室,也必须通过CNAS的认可;CAM是计量认证,是强制性的。作用不同:CNAS是可以实现国际互认;CMA是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做CNAS实验室认可是国际标准,出具的检测报告能在国际上得到承认;而计量认证是国内的标准,做了后出具的检测报告在国内具有法律效力,要求做计量认证的单位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CMA 是 China Metrology Accredidation(中国计量认证 / 认可)的缩写,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应按证书上所批准列明的项目,在检测(检测测试、校准)证书及报告上使用本标
CMA是“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的缩写;中文含义为“中国计量认证”。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及可靠性进行的一种全面的认证及评价。这种认证对象是所有对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及其它各类实验室;如各种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环境检测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等。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允许其在检验报告上使用CMA标记;有CMA标记的检验报告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及司法鉴定,具有法律效力。
CMC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是“China Metrology Certification”的英文缩写,意为中国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取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的企业,可在其生产的计量器具上标注CMC标志。该标志表明:计量器具制造企业具备生产能力计量器具的能力,所生产的计量器具准确度和可靠性等指标符合法制要求。
对制造、修理计量器具实行许可证制度,实质上是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的单位是否具有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资格和能力的一种认可,是政府对企业、事业单位实行的一种法制性的监督管理。它是针对计量器具这种特殊
第四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认证机构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193号
《认证机构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10月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局
长
2017年11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
认证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认证活动,提高认证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认证机构,是指依法取得资质,对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独立进行合格评定的具有法人资格的证明机构。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负责认证机构的资质审批及其从事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地方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以下统称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所辖区域内认证机构从事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认证机构从事认证活动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客观独立、诚实信用的原则,维护社会信用体系。
第六条 认证机构及其人员对其认证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
密、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章 资质审批
第七条 取得认证机构资质,应当经国家认监委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认证活动。
第八条 取得认证机构资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法人资格;
(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三)有符合认证认可要求的管理制度;
(四)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300万元;
(五)有10名以上相应领域的专职认证人员。
从事产品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还应当具备与从事相关产品认证活动相适应的检测、检查等技术能力。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取得认证机构资质,除符合上述条件外,还应当符合《认证认可条例》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认证机构资质审批程序:
(一)认证机构资质的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国家认监委提出申请,提交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条件的相关证明文件,并对其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负责;
(二)国家认监委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文件进行初审,并自收到之日起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书面决定。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 2 —
补正的全部内容;
(三)国家认监委应当自受理认证机构资质申请之日起4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认证机构批准书》。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需要对申请人的认证、检测、检查等技术能力进行专家评审的,专家评审时间不得超过30日。评审时间不计算在审批期限内。
第十条 国家认监委制定、调整和公布认证领域目录,认证机构应当在批准的认证领域内,按照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从事认证活动。
国家认监委尚未制定认证规则的,认证机构可以自行制定认证规则,并在认证规则发布后30日内,将认证规则相关信息报国家认监委备案。
第十一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国家认监委申请办理《认证机构批准书》变更手续:
(一)缩小批准认证领域的;
(二)变更法人性质、股东、注册资本的;
(三)合并或者分立的;
(四)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的。
扩大认证领域的,由国家认监委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予以办理。
第十二条 《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为6年。
认证机构需要延续《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的,应当在《认
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国家认监委提出申请。
国家认监委应当对提出延续申请的认证机构依照本办法规定的资质条件和审批程序进行书面复查,并在《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第三章 行为规范
第十三条 认证机构应当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对其从事认证活动可能引发的风险和责任,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认证机构不得超出批准范围从事认证活动。
第十四条 认证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认证人员管理制度,定期对认证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能力持续符合国家关于认证人员职业资格的相关要求。
认证机构不得聘用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禁止或者限制从事认证活动的人员。
第十五条 认证机构应当通过其网站或者其他形式公布以下信息并保证其真实、有效:
(一)依法从事认证活动的自我声明;
(二)认证领域、认证规则、认证证书样式、认证标志样式;
(三)设立的承担其认证活动的分支机构名称、地址和认证活动内容;
(四)认证收费标准;
(五)认证证书有效、暂停、注销或者撤销的状态。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还应当按照国家认监委的相关规定,公布其强制性产品认证相关信息。
第十六条 认证机构从事认证活动,应当符合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规定的程序要求,确保认证过程完整、客观、真实,不得增加、减少或者遗漏程序要求。
第十七条 认证机构在从事认证活动时,应当对认证对象的下列情况进行核实:
(一)具备相关法定资质、资格;
(二)委托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三)未列入国家信用信息严重失信主体相关名录。认证对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认证机构不得向其出具认证证书。第十八条 认证机构及其认证人员应当及时作出认证结论,保证其客观、真实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认证机构及其认证人员不得出具虚假或者严重失实的认证结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出具虚假或者严重失实的认证结论:
(一)认证人员未按照认证规则要求,应当进入现场而未进入现场进行审核、检查或者审查的;
(二)冒名顶替其他认证人员实施审核、检查或者审查的;
(三)伪造认证档案、记录和资料的;
(四)认证证书载明的事项内容严重失实的;
(五)向未通过认证的认证对象出卖或者转让认证证书的。第十九条 认证结论符合认证要求的,认证机构应当及时向认证对象出具认证证书。
认证机构应当通过其网站或者其他形式,向公众提供查询认证证书有效性的方式。
第二十条 认证机构应当要求认证对象正确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对未按照规定使用的,认证机构应当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第二十一条 认证机构应当对其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跟踪监督。
不能持续符合认证要求的,认证机构应当在确认相关情况后5日内,暂停认证对象相应的认证证书。暂停期限届满仍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撤销其相应认证证书。
暂停期限按照认证规则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认证机构应当对认证过程做出完整记录,保留相应认证资料。
认证记录和认证资料应当真实、准确,归档留存时间为认证证书有效期届满或者被注销、撤销之日起2年以上,认证记录应当使用中文。
在认证证书有效期内,认证活动参与各方盖章或者签字的认证记录、认证资料等,应当保存具有法律效力的原件。
第二十三条 认证机构应当及时向国家认监委报送以下信— 6 —
息,并保证其真实、有效:
(一)认证计划信息;
(二)与认证结果相关的认证活动、认证人员、认证对象信息;
(三)认证证书的有效、暂停、注销或者撤销状态信息;
(四)设立承担其认证活动的分支机构信息。
认证机构在获得批准的认证领域内,与境外认证机构签订认证结果仅在境外使用的分包合约,应当自签订分包合约之日起10日内向国家认监委报送信息。
第二十四条 认证机构应当在每年3月底之前向国家认监委提交以下报告,并保证其真实、有效:
(一)上一工作报告:主要包括从业基本情况、人员、业务状况以及符合国家资质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会计审计报告等内容;
(二)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包括机构概况、机构核心价值观与发展理念、机构最高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承诺、机构社会责任战略、机构社会责任绩效等内容。
第二十五条 认证机构和认证对象应当对国家认监委、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予以配合,对有关事项的询问和调查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机构遵守《认证认可条例》、— 7 —
本办法以及相关部门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法定职责分工,对所辖区域内的认证活动、认证结果实施日常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并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制。
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违法行为查处的相关信息及时报送国家认监委。
第二十七条 国家认监委、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对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认证结果实行随机抽查,抽查结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
国家认监委、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结合随机抽查、行政处罚、投诉举报、失信名录以及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对认证机构实行分类监管。
第二十八条 国家认监委在其网站公布以下信息:
(一)依法取得资质的认证机构名录;
(二)认证机构依据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报送的报告;
(三)随机抽查结果;
(四)对认证机构及其认证人员的行政处罚信息;
(五)认证机构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认证人员失信名录以及失信信息。
失信名录以及失信信息管理规定由国家认监委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相关要求制定。
第二十九条 认证机构资质的申请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 8 —
负责人、认证人员等列入国家信用信息失信主体名录的,对其认证机构资质申请不予批准。
认证机构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认证人员列入国家信用信息失信主体名录或者国家认监委公布的失信名录的,对其认证机构资质延续、认证领域扩大申请不予批准。
第三十条 国家认监委、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告诫,并责令其改正:
(一)未依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公布信息的;
(二)未依照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向公众提供认证证书有效性查询方式的。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认监委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认证机构批准书》:
(一)国家认监委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出具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出具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出具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出具的;
(五)认证机构已不具备或者不能持续符合法定条件和能力的;
(六)依法可以撤销的其他情形。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认证机构资质的,国家认监委应当撤销《认证机构批准书》;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认证机构资质。
第三十二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认监委应当办理《认证机构批准书》注销手续:
(一)《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或者复查不予延续的;
(二)《认证机构批准书》依法被撤销的;
(三)认证机构申请注销的;
(四)认证机构依法终止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三条 认证机构可以通过认可机构的认可,证明其认证能力能够持续符合相关要求。
认可机构应当对取得认可的认证机构进行有效跟踪监督,对认可监督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及时报告国家认监委。
第三十四条 认证认可协会应当加强对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的行业自律管理,发现认证机构或者认证人员的违法行为,及时报告国家认监委。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认证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认证机构资质的,国家认监委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并给予警告;申请— 10 —
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认证机构资质。
第三十七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认监委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予公布:
(一)未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将认证规则相关信息报国家认监委备案的;
(二)未依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
(三)未依照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认证人员能力不能持续符合国家职业资格的相关要求,或者聘用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禁止或者限制从事认证活动的人员的;
(四)未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向国家认监委报送信息和报告的。
第三十八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并处3万元罚款:
(一)受到告诫或者警告后仍未改正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向认证对象出具认证证书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发现认证对象未正确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未采取有效措施纠正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在监督检查工作中不予配合和协助,拒绝、隐瞒或者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的。
第三十九条 认证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增加、减少、遗漏程序要求的,依照《认证认可条例》第六十条的规定进行处罚。认证机构被责令停业整顿的,停业整顿期限为6个月,期
间不得从事认证活动。
认证机构增加、减少、遗漏程序要求,情节轻微且不影响认证结论的客观、真实或者认证有效性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或者经改正仍不符合要求的,依照前款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条 认证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出具虚假或者严重失实认证结论的,依照《认证认可条例》第六十二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一条 认证机构违反《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依照相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对认证活动实施监督,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违法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中国家认监委实施行政许可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第四十四条 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大陆的投资企业取得认证机构资质,依照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办理,并遵守本办法规定。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7月20日公布的《认证机构管理办法》、2015年5月— 12 —
11日公布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的决定》同时废止。
质检总局办公厅
2017年11月14日印发 — 14 —
第五篇:2016《检验检测机构 质量手册》范例
《质量手册》
2016年02月01日发布
文件编号:XXXX-QM01
编写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受控状态:受控
非受控
受控编号:
No.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X检验检测中心
2016年03月01日实施
XXXX检验检测中心《质量手册》范例
文件修改历史
文
件
修
改
历
史
版本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编写人
审核人
批准人
2.3.3
与质量有关的管理体系的目的为了给客户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检测结果,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的要求,建立、实施、维护、持续改进本中心管理体系。建立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 本检验检测中心管理水平,确保本本中心检测能力,以实现本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 标。
2.3.4
全体员工必须熟悉相关管理体系文件,并在工作中贯彻实施
(1)通过建立和实施管理体系,将本中心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满足客户要求及满足法 律要求的重要性传达到全体员工。
(2)确保本中心全体人员知晓其职责权限、知晓他们活动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知晓 他们对实现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贡献。
(3)将本本中心管理体系文件应传达至有关人员,确保所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熟悉 与之相关的质量文件,并被其理解、获取和执行,确保全员参与。
(4)应在检验检测机构内部建立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沟通机制。
2.3.5
对遵循《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及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管理层承诺:通过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遵循《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
则》的要求,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中,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 施以及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提高管理 水平。
当策划和实施的管理体系变更时,确保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2.4
支持性文件
2.3.6.1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2015)》。
2.3.6.2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015)》
2.3.6.2
GB/T 27000《合格评定 词汇和通用原则》。
例
XXXX检验检测中心《质量手册》范例
样品状态、样品修改状态说明(如果有),以及发出的每份检验检测报告的副本按规定的时间 保存,通常每月归档一次,严禁长期保存在检验检测现场或试验人员处。每项检验检测记录 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保证该项检验检测在尽可能接近原条 件的情况下能够复现。记录应包括从事各项检验检测的人员和校核(审核)人员的签字或标识。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1)样品描述。
(2 样品唯一性标识。
(3)所用的检测方法。
(4)环境条件(适用时)。
(5)所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信息。
(6)检测过程中的原始观察记录以及根据观察结果所进行的计算。
(7)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标识。
(8)检测报告的副本。
(9)其他重要信息。
4.5.14.2.2
检验检测观察数据、结果和计算值应在产生的当时予以记录。原始记录为试验人
员在试验过程中记录的原始观察数据和信息,而不是试验后所誊抄的数据。当需要另行整理 或誊抄时,应保留对应的原始记录。严禁随意用一页白纸来保存原始记录。
检验检测的原始记录应有记录的标题(名称)、原始记录的唯一编号和每页及总页数的标 识,以便能按照特定任务分类识别。
4.5.14.2.3
为保全检测证据,当记录中出现错误时,每一错误应划改,不可擦涂掉,以免字
迹模糊或消失,并将正确值填写在其旁边。对记录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签名缩写。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采取同等措施,以避免原始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4.5.14.2.4
当使用电子方式记录或(和)存储原始记录时,对记录的修改应由授权人员进行,并记录修改人、修改时间、修改前和修改后的内容,必要时,应注明修改的原因。执行 XXXX-PF28《数据控制程序》和XXXX-PF29《计算机数据保护与软件管理程序》。
4.5.15
内部审核
4.5.15.1
目的和要求
4.5.15.1.1
目的 XXXX检验检测中心《质量手册》范例
(1)本中心应定期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行持续符合管理体系的要求。
(2)审核应当检查管理体系是否满足《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015)》和《检验 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其相关的要求,即符合性检查。
(3)审核还应当检查中心的质量手册及相关文件中的各项要求是否在工作中得到全面的 贯彻。
(4)内部审核发现的不符合项可以为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应 当将这些不符合项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4.15.1.1.2
要求
(1)内部审核应当依据文件化的程序每12个月至少实施一次。
(2)内部审核应当制定审核计划,以确保管理体系的每一个要素至少每12个月被检 查一次。审核应在12个月内覆盖所有的部门、所有的检验检测活动场所和所有的岗位。
(3)质量负责人按照日程表的要求和管理层的需要策划和组织内部审核。通常情况下,本中心质量负责人作为审核方案的管理者,并担任审核组长。
(4)审核应当授权具备资格的内审员来执行,内审员应具备其所审核的活动充分的技术 知识,并专门接受过审核技巧和审核过程方面的培训。
(5)只要资源允许,内审员应当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审核员不应当审核自己所从事的 活动或自己直接负责的工作。
(6)如果发生了现场检测活动时,这些活动也应包含在审核计划案中。
内部审核具体执行XXXX-PF22《内部审核程序》。
4.5.15.2
记录所有的审核发现,包括不符合项和观察项
应详细记录、分析和评价审核发现,包括符合和不符合的审核发现。当审核中发现的问 题导致对运作的有效性,或对检验检测结果的正确性或有效性产生怀疑时,中心应及时采取 纠正措施。如果调查表明所出具检验检测结果可能已受影响,则应则立刻向主任汇报,并以 书面方式通知客户。
4.5.15.3
制定纠正措施
审核活动的领域、审核发现的情况和由此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予以记录。对采取的纠正
措施的实施,应进行跟踪,以验证和记录纠正措施实施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执行XXXX-PF19 《纠正措施程序》。
4.5.15.4
跟踪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