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信息收集制度
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信息收集制度
一.目的及适用范围
为规范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传递、汇总等食品质量信息管理工作,加强企业内部与质量有关的数据、资料、记录、文件等收集、整理、汇总,定期开展质量分析、评价、评审,特制定本办法。二.术语
1.质量信息收集:通过各种方法(网络信息、电话通知、传真E-mail等)收集有关商品质量、管理的相关信息的工作。
2.质量信息传递;将收集到的各种质量信息通过电脑系统或传真等方法传递给相关的部门或个人的过程。
3.质量信息汇总:将所收集的商品质量信息进行一个分类、汇总。三.职责: 1.销管部
a)负责对供货厂商通知的有关质量信息传递给技术品管部。b)负责对技术品管部传递的质量信息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2.综合办公室
a)负责收集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质量信息。b)负责收集各种质量信息,并转发给相应部门或个人,并对收集的所有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分类及汇总。
c)负责对客户的质量查询、质量反映和质量投诉等问题,认真做好记录,查明原因,分析问题,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确保食品质量。四.工作程序 1.食品质量信息内容
(1)宏观质量信息:国家和食品行业有关质量政策、法令、规定等;(2)货源质量信息:供货单位的人员、设备、工艺、制度等生产质量保证能力情况;
(3)竞争质量信息:同一市场的同行竞争对手的质量措施、质量水平、质量效益等;
(4)内部质量信息:企业内部涉及经营与质量有关的数据、资料、记录、文件等。包括食品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各个方面;
(5)监督质量信息:上级质量监督检查发现的与食品经营及质量管理或本企业相关的质量信息;
(6)用户反馈质量信息:客户的质量查询、质量反映和质量投诉等。2.质量信息汇总
综合办公室根据从各个渠道(企业内部、外部)所收集到的质量信息进行分类,按不同的类别(宏观质量信息、货源质量信息、竞争质量信息、内部质量信息、监督质量信息、用户反馈质量信息)分别进行整理汇总。3.质量信息分析
a)技术品管部每半年对半年来汇总的所有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将所收集的质量信息按食品质量公告、相关法律法规、不良反应报告及客户反应的质量信息等类别进行分类。
b)品管部针对不同类别的质量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分析的方式主要有文字描述和表格描述,通过这两种方式有机的进行结合,将各种质量信息产生的原因及处理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并进行汇总,并针对公司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如何加强管理,提高食品质量的处理建议。4.食品质量信息反馈
a)技术品管部将收集到的质量信息按类别进行分析后的结果以文字或表格的形式传递给相关部门的部门负责人或个人.b)技术品管部根据国家法津法规或文件精神的要求对公司相关制度程序内容有所修订的,质管部必须及时的对公司的相应制度或流程进行修订,经过品管部部长审核、总经理审批后,立即下发给对应的部门或员工进行学习并执行,严格按照监管的要求开展工作,提高公司食品的质量管理水平。
第二篇: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制度
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制度
1、为规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适用于企业产品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信息收集工作。
3、质检科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信息的收集工作,并及时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信息结果通报质量负责人。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质量负责人审核同意后向质检科下达风险监测任务。
(1)制定企业标准;
(2)通过危害分析或过程检查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3)消费者投诉存在重大食品安全的。
(4)在组织进行检验后认为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
5、对于下列情形之一的,质检科可以做出不予评估的决定:
(1)通过现有的监督管理措施可以解决的;(2)通过检验可以得出结论的;
6、质检科按照风险评估实施方案,遵循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的结构化程序开展风险评估。
7、质检科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和报告负责,并及时将结果、报告上报质量负责人。
8、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1)收集责任部门:质检科(2)收集方式: a.检测化验异常的;
b.危害分析中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
c.日常检查监督中检查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d.消费者投诉存在重大食品安全的;
e.上级监督部门检查存大重大食品安全的;
(3)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质量技术科必须2小时之内向质量负责人进行通报,质量负责人及时组织进行风险评估或做好处理措施。
(4)质检科如实记录收集的信息,处理的方式及结果。
第三篇: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报告制度
阳泉市质监局稽查分局 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报告制度
根据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关于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方案(试行)》有关规定,结合分局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工作原则
以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为目标,本着“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沟通、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做到主动应对、及时反应、有效处置、全面控制,切实抓好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
二、工作机构 组 长:赵俊如 副组长:侯国强
成 员:苏惠鹏、王志龙、杨海平、黄敬德
三、工作制度
(一)风险信息监测制度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主动监测制度,做到“早发现”。收集风险信息。分局要指定人员对国内外主要媒体网络、官方网站食品安全信息、境外和总局通报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要通过下厂监管、专项检查、调查等,了解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尤其是行业潜规则。对收集到的信息应当认真筛选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及时报送。对需要采取处置措施的要同时实施,以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分局办公室负责对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汇总和整理。
3.组织明查暗访
分局可以根据情况,组织有关人员对监管对象进行明查暗访,掌握食品安全风险信息。
(二)信息筛查和报送制度
对工作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要做到“早报告”。1.核准信息
分局要按照《意见》要求对工作中收集到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从速核准,确定信息来源、主要内容、风险危害程度、危害对象、社会影响(包括境内外媒体、公众关注程度)等,根据分析筛查结论,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属于一般性食品安全信息的按照工作职能依法处理,重要风险信息须按照《意见》要求报送。
2.筛查标准
(1)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确定为一级风险信息
——已经造成人员伤亡的违法添加物、不明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特殊食品处理工艺(包括行业潜规则);
——危害特别严重的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人员伤亡,但影响地域广泛(如波及或超出省级行政区域),受到境内外广泛关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产业发展安全,甚至危及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或社会安定;
——对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贸易造成特别严重影响的; ——引发政治关注或外交事件的; ——需要作出一级响应的重大动植物疫情;
——需要总局或省级政府统一协调组织处置的。(2)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确定为二级风险信息
——违法添加物、不明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特殊食品处理工艺(包括行业潜规则);
——地域性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并呈扩大态势; ——对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贸易造成影响的; ——有可能引发政治关注或政治事件的; ——引发社会关注的; ——重大动植物疫情;
——需要总局或省级政府关注的。
(3)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确定为三级风险信息 ——有可能引发二级风险信息所列情形的; ——尚不构成一、二级风险信息的; ——需要进一步研判的风险信息; ——需要引起系统内关注的信息。3.报送要求
报送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要遵循《意见》的各项要求。总的报送原则是及时处置、及时报送,但报送信息要准确、详实,如:信息概述、信息来源、收集时间、产品种类、产品数(重)量、产品流向、生产企业(名称、地址、联络方式)、检测数据、判定标准、检测机构、处置情况及进一步处置意见等。分局要按照统一格式向市局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风险信息(报送格式见附件1),但不限于格式中给出的
内容。需要保密或暂时不宜公开的,要遵守保密规定。
分局对一、二级风险信息,要在第一时间同时用文字、电话、网络(信息平台)等方式立即报送市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三级风险信息要当天通过信息平台报送市局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风险信息研判制度
对收到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要立即作出研判,立即组织核实,以准确定性。一般情况下,在形成研判结论的同时必须提出处置意见。
(四)风险信息处置制度
分局要按照《意见》规定的有关原则对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早处置”。原则上,确认风险信息的本级部门能处理的要立即处理,并上报处理结果。
(五)风险信息通报和报告制度
对研判定性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要按照统一格式通报有关部门。实行日零报告制度,并按周进行风险分析,有效跟踪动态,做到“早预警、早沟通”。
四、工作措施
为快速有效地处置重要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如食品安全事故、事件),分局要建立健全本辖区的风险信息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食品安全风险的应急处置原则是分级负责,急事先办,做到对食品安全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有效避免和遏制涉及监管职能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消减食品安全危害程度,最大
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生命安全。
(二)对主动监测发现或研判确认的一级风险信息或重大问题须逐级、第一时间上报,同时各级部门都要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危害。
(三)对一时难以准确研判或依法处置的,但社会关注度较高,已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应当由职能部门发布预警信息或采取防范措施,有关情况立即报送市局食品安全风险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此类风险信息一般不对外公开,如确需对外公布的,应当按照规定报批。
(四)涉及相关部门监管职责范围或一时不能明确监管范围的风险信息,应当主动和相关部门通报协调,特别是报告地方政府或牵头管理部门,但不得事先对外发布信息或意见。
(五)探索形成及时应对媒体和发布公告(消息)的工作模式。
(六)分局要建立风险信息管理值班制度。主管领导亲自带班,确保24小时无缝隙对接,并指定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应急联络员,明确应急职守纪律,并配备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专用联络手机、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卡、应急交通工具(或交通费)等。
(七)分局要建立风险信息档案管理制度,记录风险信息,并经主管领导审核后归档,有效期至少3年。
二〇一一年元月
第四篇: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制度24
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制度
为规范公司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工作,及时、准确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应本着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原则进行。
二、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范围包括对本单位产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信息。
三、总经理负责公司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的组织领导及综合协调工作,及时将监测和评估结果报公司董事长。负责公司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日常管理工作,并向董事长提出工作建议,执行相关决议;制定、组织实施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方案;负责对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向上级报告。
四、食品风险信息收集所获得的数据、结果、结论等相关信息实行保密制度,在批准公布前,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擅自引用或对外公布。
五、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分日常收集、专项收集和应急收集。日常收集是各相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而开展的常规性信息收集活动。专项收集是各相关部门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或根据需要及主管部门的规定而开展的专项信息收集活动。应急信息收集是针对突发性食源性疾病信息、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和新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而开展和实施的应急信息收集活动。
六、食品安全风信息收集分为:
1、易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的;
2、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3、使用范围广、流通过程长、消费量大的;
4、以往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
七、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要数据真实、准确、客观,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报公司董事长。
第五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收集制度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收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准确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第五条 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应本着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原则进行。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包括对本单位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的评估。
办公室负责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组织领导及综合协调工作,及时将监测和评估结果报公司负责人。办公室负责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调研,并向公司领导提出工作建议,执行相关决议;制定、组织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方案;负责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向上级报告监测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认为有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下达风险评估任务。
食品风险监测和评估所获得的数据、结果、结论等相关信息实行保密制度,在批准公布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擅自引用或对外公布。第二章 风险监测和实施
第六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日常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日常监测是各相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而开展的常规性监测活动。专项监测是各相关部门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或根据需要及主管部门的规定而开展的专项监测活动。应急监测是针对突发性食源性疾病信息、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和新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而开展和实施的应急监测活动。
第七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日常监测范围和重点,将以下情况作为优先监测的内容:
(一)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二)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三)使用范围广、流通过程长、消费量大的;
(四)以往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第八条 办公室于每年12月底前制定并印发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第九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承担监测任务的部门;
(二)具体监测的内容,包括样品种类、数量、采样来源、检验项目;
(三)样品的采样、封装、运输及保存条件;
(四)采样方法、检验方法及依据;
(五)结果汇总及报送机构;
(六)监测完成时间及结果报送日期。
第十条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部门应根据要求,完成监测方案规定的监测任务,按时向办公室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客观。
第十一条 办公室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和汇总分析,及时向企业负责人报告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第三章 风险评估原则和实施
第十二条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信息、科学数据及其他有关信息为基础,遵循科学、透明和个案处理的原则进行。
第十三条 承担风险评估任务的部门应独立开展风险评估,保证风险评估结论的科学、客观和公正。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公司负责人审核同意后,由办公室组织组成评估委员会下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任务:
(一)为制订或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二)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在组织进行检验后认为属于区域性污染,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
(三)主管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办公室组织组成评估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和报告负责,并及时将结果报告给公司领导。
第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用语定义: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指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食品污染,是指根据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一般规则,在食品生产、加工或流通等过程中因非故意原因进入食品的外来污染物,一般包括金属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真菌毒素及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
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指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除了食品污染以外的其他可能途径进入食品的有害因第十七条 素,包括食品中自然存在的有害物、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及被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有害物质。
危害,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
危害识别,指对食品中可能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某种危害的定性描述。
本管理办法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