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为保证这项工作经常性开展,卫生院设立以院长为组长,卫生院专职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人员为骨干的乡卫生院防保组,负责制订本辖区生物制品计划,领发生物制品,实施预防接种,调查处理异常反应,“冷链”管理,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项工作。
二、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儿童免疫接种卡)、一证(儿童预防接种证)、两册(1、2类疫苗接种登记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两簿(生物制品领发登记簿、冷链设备接种器材领发登记簿)、两表(年度生物制品计划双月报表、0—7岁儿童分村分龄统计表)制度。卡、簿、表由卫生院防疫人员专柜保管,接种卡仅接种期间发至各接种点,接种完后仍交回卫生院管理。7岁后,接种卡片由卫生院保管15年。儿童预防接种证交儿童家长保管,0—7岁儿童年龄分组表每年统计一次并上墙公布。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2010年度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低于95%以上,坚持每季全乡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数核对。
四、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菌)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写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接种后的统计汇总工作,按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生物制品使用月报表或工作总结。
六、积极处理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向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必要时,提请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不得单方面出具诊断证明,所出证明一律无效。
预防接种卡、证使用管理制度
一、凡本地0—7岁儿童必须一人一卡一证。外来、外迁的儿童要及时索补卡、转卡,超龄儿童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实行剔卡,剔除的卡片要保存备查。
二、儿童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保管。接种卡要以卫生院集中专柜保管,7岁后的卡片必须保存15年以上,接种期间下发至各接种门诊(点),接种时及时的由接种人员填卡、填证,做到卡、证填写一致,不得弄虚作假。
三、接种结束后,由接种人员将接种卡交回卫生院防疫医生保管,防疫医生负责统计、上报工作。
四、接种卡每年以乡为一本,以村为序组装,同时按出生年度为序,同年出生儿童按出生先后排列。
五、每年1月份对卡片进行一次整理核对,该转的转,该剔的剔,并将整理情况逐级上报,统计本乡0—7岁儿童分村、分龄统计表。
预防接种器材及冷藏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一、冷藏设备及器材配备:
卫生院有疫苗冷藏箱,每个村有疫苗冷藏包,有各种规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在接种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二、卫生院所有设施及接种器材一律专人专柜保管,卫生院防疫人员负责全乡设施和器材配备的管理,建好设施及器材帐,保持器材及设备的整洁干燥和完善,冷藏箱(包)不存放有水的冰排,使器材和设备保持在最佳能动状态。
三、设备及器材在接种前下发至各接种(点),接种完成即如数交回,做到领发有登记,回收有检查,损坏必赔偿。
四、设备及器材坚持专物专用,任何人无权借故它用。卡介苗专用注射器只能注射卡介苗,严禁使用过卡介苗的针管针头接种其它疫苗。
五、冰箱(或冷库)每天记录温度,经常除霜,随时监测机械运转情况,出现故障及时排除并作好记录。设备严禁存放食物,尽量减少开盖次数,保证冷藏效果。
疫苗计划、分发、管理制度
一、卫生院负责制定全乡各年度生物制品计划,分配好各村全年的疫苗任务数。建立疫苗收发登记制度,做到库存疫苗心中有数,保证基层供苗,先入库的和先失效的先用,不用过期失效疫苗。麻苗、糖丸要储存在—20℃温度范围,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要储存在2—8℃范围内,逐日记录储存温度,随时监测设备功能,保证疫苗质量。
二、疫苗计划实行提前一年计划的办法上报。计划要根据乡人口出生率及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而制定,并按照12次冷链运转的要求下发到各村。要做好疫苗领发登记,使之心中有数。不积压浪费疫苗,并在规定温度范围内储存和使用。
安全注射制度
对疫(菌)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安全注射必须达到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废物)不会给公共带来危害。根据以上要求,特制定安全注射制度。
一、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注射器要无菌包装,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剌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
二、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技术合格证、上岗证上岗。
三、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菌)苗的禁忌症。
四、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五、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六、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安全的回收、销毁。
免疫接种副反应的报告、调查、处理制度
一、报告
1、发生一般反应给予及时处理,做好对儿童家长的理解说服工作,不必进行报告。
2、发生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事故应及时处理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局报告。
二、调查
1、接到有关免疫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临床和计划免疫工作人员或免疫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的成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必要时可邀请上级部门共同进行调查。
2、调查内容应包括反应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长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批号、失效期、生产厂家、疫苗检定结果,接种时间、部位、针次、剂量、操作和器材消毒情况,接种的单位、环境、接种者姓名,接种前健康状况、有无禁忌证、过敏史、神经精神病史、以往接种史和反应情况,家庭中有无癫痫、脑病、惊厥、过敏史反应出现的时间、经过表现和处理治疗过程,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疫苗的保存及在当地接种同批号疫苗的人数和出现反应的人数等。
三、处理
1、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免疫接种有关的病例,诊断必须慎重,必要时可进行病例讨论或会诊。如认为可能是接种反应,应先与当地卫生疾控中心联系。在未经免疫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确定前,不得在口头上或病史上向家属说明是接种反应。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所作出的诊断无效。
2、各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应经过集体讨论,对免疫接种的反应作出诊断;若无法作出诊断,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上级诊断小组作出诊断。
3、接种后发生原因不明的死亡病例,应立即报请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必要时进行尸体解剖,查明死亡原因,予以处理。
4、在进行接种反应调查处理的同时,应积极组织抢救治疗。
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指户口不在居住地,或户口在本地而人在外地(外省、外地区、外县、外乡)居住连续时间在3个月及3个月以上的儿童。我县各乡(镇)的流动儿童一般以经商、寄养、超生为主,由于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居无定所,常常不能及时得到免疫接种,已成为影响接种率的主要因素。为消灭免疫空白人群,使流动儿童及时得到免疫接种,特制定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一、认真组织调查,城区尤其是要抓住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新建居民区、拆迁户等重点地区的儿童为重点对象,乡(镇)要以超生儿、弃婴和外地留、寄居儿童等重点对象,弄清流动儿童的底数和类型。
二、广泛进行宣传,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三、建立健全流动儿童报告制度(行政村的医生每一个月应向乡卫生院报告流动儿童人口数,乡卫生院每季度向旗疾控中心报告本乡流动儿童人口数),以保证流动儿童去向信息畅通。
四、卫生院、村卫生室应定期主动搜索,及时发现流动儿童,及时建卡、建证补种。
五、动员流动儿童居住地的群众发挥监测作用,主动向当地卫生院或卫生室报告。
统计报告制度
一、每年冷链运转12次,乡防疫人员根据再一次冷链运转的实际接种情况,分次统计汇总上报旗疾控中心。
二、每次冷链运转后,乡防疫员应凭收回的接种卡上分村分龄统计儿童人口数,并上报旗疾控中心。
三、每年年底,卫生院应上报本辖区计免工作基本情况年报表,统计好组织机构、宣传、培训、器材设备、疫苗使用、工作总结资料,上报旗疾控中心。
四、报表数据要有根有据,禁止胡编乱造。
第二篇: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上班穿工作衣、佩带胸卡,衣帽整齐,坚守工作岗位。
二、保持室内外卫生整洁,按时做好室内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三、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疫苗、注射器等。严格“三查三对”,即诊查儿童健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登记薄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出生年月日、本次接种疫苗品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四、接种时严格疫苗接种操作技术,做到安全预防接种。
五、接种后注意留观儿童反应情况,正确处理接种反应并及时上报,与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疫苗的种类、时间。
六、应及时处理剩余疫苗,并做好疫苗交接。及时上证、上册并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登记本或录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
七、正确使用和保养专用电脑,做好数据备份,及时上报(传)计划免疫各种报表。
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一、加强冷链设备的管理,建立冷链设备台账,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本,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
二、冷链设备做好专人管理,定期保养,经常擦擦拭保洁,冰箱冷冻冻结霜不超过4毫米,建立温度度监测记录。每日2次(上午上班班后与下午下班前)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冷藏包每次用后及时擦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三、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四、所有计划免疫冷链设备仅专用于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
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
1、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管理使用疫苗及注射器,实行专人管理。
2、建立、健全各种疫苗和注射器出入库台账,并做到账物相符。
3、疫苗按品名、批号、分类摆放,按规定的温度要求储存,并按先进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有计划的领取和使用疫苗及注射器,杜绝失效浪费。
4、冰箱内不存入除疫苗以外的其它物品。
5、严格遵守活疫苗、灭活疫苗的开启有效使用的时限。
6、认真做好过期、失效疫苗、注射器及废弃疫苗、注射器的销毁处理及记录。
7、若有发现疫苗或注射器外包装破损或从外观上有质量可疑,应暂停使用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8、每日2次做好疫苗温度监测,并认真填写相关记录。
疫苗储存和运输安全管理制度
一、妇产科确定专(兼)职人员负责疫苗管理。
二、我院所进疫苗均由城区疾控中心提供,由预防保健科专管人员根据妇产科提供的领取疫苗计划,使用配发的冷链保温箱加冰排到城区疾控中心领取疫苗并及时运回医院。疫苗在运输到位后,应马上放置于冷库(冰箱、冰柜等冷链设备),保证疫苗质量安全。疫苗在运输过程中,温度每件应符合储存要求。
三、在接收疫苗时,应当索取和检查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提供规定的证明文件及资料。收货时应核实疫苗运输的设备、时间、温度记录等资料,并对疫苗品种、剂型、批准文号、数量、规格、批号、有效期、供货单位、生产厂商等内容进行验收,做好记录。符合要求的疫苗,方可接收。疫苗的收货、验收、在库检查等记录应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四、对验收合格的疫苗,应按照其温度要求储存于相应的冷藏设施设备中,并按疫苗品种、批号分类存放。
安全接种制度
一、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使用的注射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通过计量认证)。
二、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品名、批号、有效期等。无标签或标签不清,过期、安瓿破裂、变色、有凝块或异物的疫苗严禁使用。
三、接种时核对姓名、接种疫苗名称。检查一次性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按接种技术规程和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
六、做好应急药品的管理,设专人负责,定期查看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以备出现异常接种反应时使用。
七、接种后须观察30分钟。
八、疫苗必须实行带冰接种。活疫苗开启后半小时,灭活疫苗开户后一小时未用完应废弃。
九、医疗垃圾集中焚毁或交正规医疗废物收集机构统一处理。
第三篇: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为保证这项工作经常性开展,乡(镇)卫生院设立以院长为科长,乡(镇)兼职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人员为骨干的乡(镇)卫生院防保科,负责制订本乡(镇)生物制品计划,领发生物制品,实施预防接种,调查处理异常反应,“冷链”管理,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项工作。
二、乡(镇)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儿童免疫接种卡)、一证(儿童预防接种证)、两册(1、2类疫苗接种登记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两簿(疫苗出入库登记簿、冷链设备接种器材使用登记簿)。卡、簿、表由防疫人员专柜保管,7岁后,接种卡片由乡镇卫生院保管15年,儿童预防接种证交儿童家长保管。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100%,卡证必须相符。
四、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菌)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写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接种后的统计汇总工作,按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生物制品使用双月报表或工作总结。
六、积极处理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向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必要时,提请县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不得单方面出具诊断证明,所出证明一律无效。
安全注射制度
一、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注射器要无菌包装,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剌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凡使用过的注射器,必须毁形后浸泡在含氯的消毒液中,消毒液随时更换。做好消毒毁形记录。
二、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上岗证上岗。
三、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菌)苗的禁忌症。
四、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五、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六、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安全的回收、销毁。、免疫接种副反应的报告、调查、处理制度
一、报告
1、发生一般反应给予及时处理,做好对儿童家长的理解说服工作,不必进行报告。
2、发生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事故应及时处理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局报告。
3、接种后发生原因不明的死亡病例,应立即报请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必要时进行尸体解剖,查明死亡
原因,予以处理。
4、在进行接种反应调查处理的同时,应积极组织抢救治疗。
冷链及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加强冷链设备及生物制品管理工作。
2、存放和流转疫苗应用专用的冷链冰箱和冷藏包,确保疫苗效
价。
3、做好冷链设备的保养、调试、维修,每天进行2次测温记录,冰箱每年调试两次。
4、设立疫苗专用帐本,做好预防用生物制品进帐、出帐的登记工作,包括疫苗名称、数量、批号、生产厂家、有效期、进出时间、领发人员签名等,做到苗帐相符。
5、对过期失效疫苗应随时清理,按规定程序报批和销毁。
防疫专干职责
1、收集掌握本地与计划免疫有关的基本资料;
2、及时准确地掌握本地常住、暂住和流动人口中的接种对象;
3、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疾病预防和控制、计划免疫工作;
4、负责乡村计划免疫冷链设备管理,正确使用、保养冷链设备和接种器材;
5、做好疫苗的计划、接收、贮存、分发工作;
6、负责收集、整理、上报接种和疫苗使用情况;
7、定期培训村级卫生防疫人员、召开村级卫生防疫人员例会;
8、监督、管理、指导村级卫生防疫人员各项工作;
9、结合农 时和疾病流行规律,开展农民防病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
10、及时准确收集、整理、上报辖区疾病控制工作信息;
11、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管理工作;
12、及时报告、处理或协助上报、处理异常接种反应、疫情及突发卫生事件;
13、完成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单位交办的工作任务。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一、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
三、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种染性非典肺炎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防疫站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
病报告卡。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城镇12小时内 农村于24小时内、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四、责任报告人发观麻疹、白喉、百日咳、脊灰、流脑、乙脑、伤寒及副伤寒、钩体、疟疾、出血热等我市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及疑似病人,以最快方式报告防疫站并配合检诊。
五、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交医院指定的疫情管理人员。
六、诊治传染病病人时,要按规定作好消毒、隔离措施。
七、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作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每月一次传染病漏报自查,做好门诊日志、疫情旬报、传染病花名册、自查统计、奖惩情况等资料并存档。
八、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医院负责人不履行职责,违反以上规定,按《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1、报告内容:
(1)传染病暴发疫情: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
生暴发、流行时;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的不明原因的疾病,或就诊同一症状病例有相对地区聚集性;
(3)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4)历史上未曾出现过或本地罕见的传染病;
(5)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报告时限:卫生院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在2小时内
报告县卫生局。
3、报告方式:以电话报告为主。
4、对法定传染病疫情,除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外,还需进行
网络个案报告。
5、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同时开展灾后防病工作报告,如灾后居民伤情报告、灾后就诊变化等报
告。
慢性病管理制度
1、根据辖区内慢性病发病情况及死因谱,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监测和干预。
2、掌握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基本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册,两年一次定期检查,筛选重点人群另册管理。
3、建立慢性病(高血压每3个月一次,糖尿病每半年一次,结核病根据县疾病控制中心要求进行督导)规范化档案,定期诊断、治疗,为健康促进和干预提供良好基础。
4、开展咨询服务,指导如何合理用药,及时排除心理障碍。
5、建立慢性病管理手册,定期进行家庭访视。
6、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1、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对本院医护人员、乡村医生和妇幼保健员定期进行健康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
2、建立院内固定宣传阵地,如宣传橱窗、宣传栏等,宣传内容应每月更新一次。每个村卫生室应设立固定的宣传栏,至少每2月宣
传一次。
3、结合各类卫生宣传日,在本乡镇所辖村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咨询活动,重点做好计划免疫日、结核病日、碘缺乏病日、艾滋病日、世界无烟日、爱眼日、爱耳日、爱牙日、高血压日、糖尿病日、精神卫生日等宣传日活动
第四篇: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为保证这项工作经常性开展,乡(镇)卫生院设立以院长为科长,乡(镇)兼职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人员为骨干的乡(镇)卫生院防保科,负责制订本乡(镇)生物制品计划,领发生物制品,实施预防接种,调查处理异常反应,“冷链”管理,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项工作。
二、乡(镇)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儿童免疫接种卡)、一证(儿童预防接种证)、两册(1、2类疫苗接种登记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两簿(生物制品令发登记簿、冷链设备接种器材领发登记簿)、两表(生物制品计划双月报表、0—7岁儿童分村分龄统计表)制度。卡、簿、表由乡防疫人员专柜保管,接种卡仅接种期间发至各接种点,接种完后仍交回乡卫生院管理。7岁后,接种卡片由乡镇卫生院保管15年。儿童预防接种证交儿童家长保管,0—7岁儿童年龄分组表每年统计一次并上墙公布。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2003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低于95%以上,坚持每季全乡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数核对。
四、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菌)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写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接种后的统计汇总工作,按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生物制品使用双月报表或工作总结。
六、积极处理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向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必要时,提请县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不得单方面出具诊断证明,所出证明一律无效。
预防接种卡、证使用管理制度
一、凡本地0—7岁儿童必须一人一卡一证。外来、外迁的儿童要及时索补卡、转卡,超龄儿童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实行剔卡,剔除的卡片要保存备查。
二、儿童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保管。接种卡要以乡(镇)卫生院集中专柜保管,7岁后的卡片必须保存15年以上,接种期间下发至各接种门诊(点),接种时及时的由接种人员填卡、填证,做到卡、证填写一致,不得弄虚作假。
三、接种结束后,由接种人员将接种卡交回乡(镇)卫生院防疫医生保管,防疫医生负责统计、上报工作。
四、接种卡每年以乡(镇)为一本,以村为序组装,同时按出生为序,同年出生儿童按出生先后排列。
五、每年1月份对卡片进行一次整理核对,该转的转,该剔的剔,并将整理情况逐级上报,统计本乡(镇)0—7岁儿童分村、分龄统计表。
预防接种器材及冷藏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一、冷藏设备及器材配备:
乡(镇)有疫苗冷藏箱(供储运五天疫苗),每个村有疫苗冷藏包(供储运三天疫苗),有各种规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在接种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二、乡(镇)所有设施及接种器材一律专人专柜保管,乡(镇)防疫人员负责全乡(镇)设施和器材配备的管理,建好设施及器材帐,保持器材及设备的整洁干燥和完善,冷藏箱(包)不存放有水的冰排,使器材和设备保持在最佳能动状态。
三、设备及器材在接种前下发至各接种(点),接种完成即如数交回,做到领发有登记,回收有检查,损坏必赔偿。
四、设备及器材坚持专物专用,任何人无权借故它用。卡介苗专用注射器只能注射卡介苗,严禁使用过卡介苗的针管针头接种其它疫苗。
五、冰箱(或冷库)每天记录温度,经常除霜,随时监测机械运转情况,出现故障及时排除并作好记录。设备严禁存放食物,尽量减少开盖次数,保证冷藏效果。
疫苗计划、分发、管理制度
一、县疾控中心负责制定全县各生物制品计划,分配好各乡(镇)全年的疫苗任务数。建立疫苗收发登记制度,做到库存疫苗心中有数,保证基层供苗,先入库的和先失效的先用,不用过期失效疫苗。麻苗、糖丸要储存在—20℃温度范围,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要储存在2—8℃范围内,逐日记录储存温度,随时监测设备功能,保证疫苗质量。
二、乡(镇)疫苗计划实行提前一年计划的办法上报。计划要根据乡(镇)的人口出生率及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而制定,并按照12次冷链运转的要求下发到乡(镇)。要做好疫苗领发登记,使之心中有数。不积压浪费疫苗,并在规定温度范围内储存和使用。
安全注射制度
对疫(菌)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安全注射必须达到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废物)不会给公共带来危害。根据以上要求,特制定安全注射制度。
一、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注射器要无菌包装,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剌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
二、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技术合格证、上岗证上岗。
三、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菌)苗的禁忌症。
四、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五、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六、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安全的回收、销毁。
免疫接种副反应的报告、调查、处理制度
一、报告
1、发生一般反应给予及时处理,做好对儿童家长的理解说服工作,不必进行报告。
2、发生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事故应及时处理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局报告。
二、调查
1、接到下级单位有关免疫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临床和计划免疫工作人员或免疫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的成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必要时可邀请疫苗生产部门共同进行调查。
2、调查内容应包括反应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长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批号、失效期、生产厂家、疫苗检定结果,接种时间、部位、针次、剂量、操作和器材消毒情况,接种的单位、环境、接种者姓名,接种前健康状况、有无禁忌证、过敏史、神经精神病史、以往接种史和反应情况,家庭中有无癫痫、脑病、惊厥、过敏史反应出现的时间、经过表现和处理治疗过程,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疫苗的保存及在当地接种同批号疫苗的人数和出现反应的人数等。
三、处理
1、各级医疗单位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免疫接种有关的病例,诊断必须慎重,必要时可进行病例讨论或会诊。如认为可能是接种反应,应先与当地卫生防疫机构联系。在未经免疫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确定前,不得在口头上或病史上向家属说明是接种反应。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所作出的诊断无效。
2、各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应经过集体讨论,对免疫接种的反应作出诊断;若无法作出诊断,可通
过卫生行政部门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上级诊断小组作出诊断。
3、接种后发生原因不明的死亡病例,应立即报请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必要时进行尸体解剖,查明死亡原因,予以处理。
4、在进行接种反应调查处理的同时,应积极组织抢救治疗。
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指户口不在居住地,或户口在本地而人在外地(外省、外地区、外县、外乡)居住连续时间在3个月及3个月以上的儿童。我县各乡(镇)的流动儿童一般以经商、寄养、超生为主,由于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居无定所,常常不能及时得到免疫接种,已成为影响接种率的主要因素。为消灭免疫空白人群,使流动儿童及时得到免疫接种,特制定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一、认真组织调查,城区尤其是要抓住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新建居民区、拆迁户等重点地区的儿童为重点对象,乡(镇)要以超生儿、弃婴和外地留、寄居儿童等重点对象,弄清流动儿童的底数和类型。
二、广泛进行宣传,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三、建立健全流动儿童报告制度(行政村的医生每一个月应向乡(镇)卫生院报告流动儿童人口数,乡(镇)卫生院每季度向县疾控中心报告本乡(镇)流动儿童人口数),以保证流动儿童去向信息畅通。
四、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应定期主动搜索,及时发现流动儿童,及时建卡、建证补种。
五、动员流动儿童居住地的群众发挥监测作用,主动向当地卫生医疗单位报告。
统计报告制度
一、每年冷链运转12次,乡(镇)防疫人员根据再一次冷链运转的实际接种情况,分次统计汇总上报县卫生防疫站。
二、每次冷链运转后,乡(镇)防疫员应凭收回的接种卡上分村分龄统计儿童人口数,并上报县卫生防疫站。
三、每年年底,各乡(镇)卫生院应上报本辖区计免工作基本情况年报表,统计好组织机构、宣传、培训、器材设备、疫苗使用、工作总结资料,在次年1月15日前报县站。
四、县疾控中心每年1月向市疾控中心报出上一年工作总结和接种率调查及计免冷链基本情况表。每年4月向市疾控中心报出下一生物制品计划,每年每次冷运后收集各乡(镇)的接种情况并统计上报市疾控中心。
五、报表数据要有根有据,禁止胡编乱造。
资料整理归档制度
一、注意收集整理计免历史资料,防止流散丢失。
二、计免各项资料要按计免管理、生物制品、疾病控制、宣传资料、设备器材、人口资料、计划总结等类别分别整理存档。
三、计免人员如有更换、要作好资料交结工作,严禁带走或毁坏。
检查评比及例会制度
一、检查评比坚持县一年一查、区半年一查、乡一运转一查的制度,表彰保质保量完成计划工作任务的集体和个人,对于违反制度,造成了工作落后、国家财产受损、严重职责事故或弄虚作假者,要视其情节轻重,处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经济制裁、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县坚持一季度一次,区坚持两月一次,乡坚持一月一次的例会办公制度,以传播信息,传达上级计免工作精神,交流工作经验,安排布置工作培训,提高工作质量。
第五篇: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制定辖区计划免疫工作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儿童免疫接种卡)、一证(儿童预防接
种证)、两册(1、2类疫苗接种登记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两簿(生物制品领发登记簿、冷链设备接种器材领发登记簿)、两表(生物制品计划报表、0—7岁儿童分居委会分龄统计表)制度。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建卡率、建证
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低于95%以上,坚持每季全社区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数核对。
四、接种人员要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禁忌症。
五、严格执行安全注射的有关规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事故及
时进行调查和处理。
六、每次强化免疫活动都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做好接种后各种报表的统计汇总上报工作。
七、做好计免针对传染病监测工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暴发
疫情处理和应急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