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摘要】中国西部地区占我国面积的2/3,人口占全国的22.8%,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臵重要。但是和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经济仍然较为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交通运输作为一项关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毋庸臵疑的。因此,需要加强对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和完善,从而更好地推动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东西差距,实现全国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交通建设 交通财会
一、背景
当历史的巨轮驶入2010年,西部大开发迎来第十个年头。1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西部大开发前,西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只有53.3万公里,2009年达147.7万公里。青藏铁路的通车,更是填补了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省区的空白。西部12个干线机场和30个支线机场实施了大规模改扩建,新建21个支线机场,缩短了西部与其他地区的距离。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西部闭塞的状况,使物流更为通畅,人员出行更为便捷。
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建设事业的现状分析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
从西部地区“十大工程”,到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从西部地区大规模的机场建设,到铁路、公路建设的全面启动,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铁路交通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川渝进藏列车挺进拉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西部地区相继建成开通了内昆、渝怀、株六复线等重大干线铁路,西部地区铁路总营业里程占全国比重达37.7%。
随着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加快建设,到2020年,四川省铁路通车里程将达8000公里,从成都到沈阳、上海等地,将从现在的30多个小时缩短到8小时,到广州、北京等城市则只需6小时,到时候将不是“蜀道难”,而是“蜀道通”、“蜀道易”了。2009年四川的GDP实现1.4万亿元,与1999年相比翻了近两番。
去年底,随着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节点之一的重庆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开通使用,规划布局的铁路物流基地已具雏形;并随着成渝、渝黔、渝万等客运专线的开工建设,铁路正助推重庆在2020年以前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在2000年,重庆的GDP总量只有1603亿元,到2009年,全市的GDP总量已超过6000亿元,增速居全国第三。
而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省份的贵州以正在建设的贵广快速铁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渝黔、成贵铁路为依托,努力打造现代南方“丝绸之路”,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仅去年底开工建设的贵阳市域快速铁路,平均每年将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可直接、间接带动40多万人就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3%。
在铁路运力的保障下,如今西部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锋”板块。惠普2400万台笔记本制造基地、富士康千亿级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广达4200万台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落户重庆。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在成都投资1亿美元,建立开拓西部市场的一个基地等等。
2、公路交通
(1)公路里程不断增长,通达深度不断提高。
西部公路通车里程由1999年的53.3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142.1万公里,公路网密度由7.7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6公里/百平方公里。到2008年底,西部地区国道主干线全部建成,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交通及经济联系明显加强。2008年底,西部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8.3%和81.2%,乡镇、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到77.5%和35.0%。
(2)公路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1999年全社会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189亿元,其中西部地区完成投资591亿元,占27.0%。2008年,全社会公路建设完成投资6881亿元,其中西部地区完成2299亿元,占33.4%。与1999年相比,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投资额增加了2.9倍,占全国公路建设完成投资的比重增加了6个百分点。2008年,四川、陕西、重庆等省份完成公路建设投资额超过200亿元。
(3)高速公路发展迅速。
1999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11605公里,其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里程2529公里,占21.8%;2008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60302公里,其中,西部地区16455公里,占27.3%。与1999年相比,2008年西部地区高速公路里程是西部大开发之前的6.5倍,占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比重增加了5.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进展顺利。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地区规划里程35907公里,截至2008年底,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地区建成里程15493公里,(占西部地区规划里程的43%,下同),在建6189公里(22%)。
(4)桥梁建设取得重大进步。
随着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西部地区桥梁建设水平不断提高。1999年底,西部地区共有桥梁60718座、1880209延米,其中特大桥185座、100724延米。到2008年底,西部地区共有桥梁139519座、5981876延米,其中特大桥305座、349453延米。
(5)隧道建设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1999年底,西部地区共有公路隧道45座、10410延米,没有一座长隧道、特长隧道。到2008年底,西部地区共有公路隧道1961座、1102871延米,其中特长隧道50座、240198延米,长隧道217座、362684延米。
(6)公路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西部地区公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数字化规划技术、自动化勘察设计技术,沙漠、黄土、盐渍土、多年冻土、膨胀土、岩溶等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成套筑路技术,高速公路拓宽改造技术,大跨径桥梁和长大隧道的设计、施工成套技术,路面新材料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公路建设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推动了公路建设技术进步。
(7)公路建设理念不断提升。
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为加强公路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科学发展,自2004年开始,在四川省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交通部在全国推行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提出 “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勘察设计新理念。按照“安全、环保、节约、实用、创新”的建设方针和“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的原则,强调在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在施工中最小程度地破坏和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态环境。通过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活动,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水平大大提高。
(8)公路建设成效显著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西部地区改善通行条件、加强交流沟通、实现脱贫致富,起到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成效。
一是公路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出行和货物流通创造了便捷的条件,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沿线地区土地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成,促进了经济产业带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繁荣;
三是各地机场公路、疏港公路以及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产地公路技术状况的普遍改善,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
四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了贫困、边远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是公路建设扩大了需求,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建材、石化、机械、汽车、旅游、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出了贡献; 六是公路的开通促进了信息交流,有利于当地人民群众开阔眼界、转变观念,使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水路交通
10年来,西部地区内河水运基础设施面貌改善明显,建设成效显著。长江上游已达到三级航道标准,西江航运干线已达到三级及以上航道标准。主要港口和库区水运基础设施有较大改观,重庆、泸州、贵港等港口建成一批内河集装箱、大宗散货和汽车滚装专业化泊位,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初具规模。水路运输量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至2008年,内河水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从1999年的0.55亿吨、180亿吨公里,增长到2亿吨、1199.8亿吨公里,增长了3.6倍和6.6倍。
4、交通科技
科技是支撑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重要基础。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交通建设必然会遇到许多技术难题,需要依靠科技的手段、科技的力量,攻克这些技术难题,保证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西部交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交通运输部从“十五”开始启动实施的“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计划”(简称西部项目),针对西部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中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全国交通科技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水路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运输服务、交通安全、绿色交通等五大技术领域开展了756项课题研究,形成了特殊地质条件下公路建设成套技术、世界级桥梁隧道建设技术和港口建设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在提高工程质量、延长设施寿命、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保障交通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著,切实保障了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与进度,为西部交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据初步统计,西部科技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为1∶27,直接经济效益达899亿元。
三、西部地区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业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仍然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1、交通专门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专门人才总量少、密度低。
1997年西部12省区市公路交通系统职工人数约64.9万人,占全国250万公路交通职工的26%;专门人才总数约为11.3万人,占全国总数(约46万人)的24.6%;西部地区专门人才密度为17.4%,低于全国公路交通系统专门人才密度平均值约1个百分点。显然,西部公路交通系统人才状况不能适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公路交通建设的客观需要。
(2)专门人才学历偏低,整体素质水平较低。
据统计数据可知,西部地区公路交通专门人才学历普遍偏低,大部分是中专及以下层次。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极为匮乏,现有的专门人才中部分人员知识老化严重,知识更新缓慢。这在客观上造成西部公路交通专门人才队伍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素质整体水平较低,必须尽快改变。
(3)专门人才专业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技术职称等级低
(4)行政干部学历、职称、专业结构不便理,层次偏低。
西部公路交通行政干部一般都是专门人才中的优秀分子,而目前,西部交通行政干部在学历、专业、职称结构及基本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5)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学历偏低、分布不合理。
2、交通科技
(1)交通运输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竞争的创新环境,缺少创新驱动力,对充分调动行业内外科技力量产生阻碍。(2)交通科技制度和资金投入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3)科技资源配臵效率、交通运输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仍需提高。
3、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西部地区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均处于大发展的初期,区域内综合交通呈现出区域对外大通道缺乏、道路等级低、分布不均匀等特征。
以纳入“十二五”规划的“西三角经济区”为例。西三角经济区是指把西安与被国务院批准设立“新特区”的重庆市和成都市联合组成的。作为一个可能形成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的区域,它对西部大开发将是一个巨大的推进。但是,目前“西三角”区域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1)区域对外大通道相对缺乏
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方面,多条对外通道尚未完全贯通。同时,航空运输成本较高,不适宜大规模运输,因此目前成渝地区直达上海只能靠水运。而受航道条件影响,长江航道只在宜宾以下才可成规模运输,加之南京长江大桥的限制,航运船只运输规模有限。高速公路、铁路的通达率较低,水运的受限,严重影响了“西三角”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中东部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2)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化水平相对较低
从公路和铁路方面看,内部连接通道覆盖率还存在多处盲点。区域内部连接通道的缺乏使两省一市之间的交流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严重制约了“西三角”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3)铁路线路技术标准低,缺少快速通道
区域内部连接三个大城市的只有宝成线(宝鸡至成都段)、陇海线(西安至宝鸡段)、成渝线、襄渝线(安康至重庆段)、西(安)(安)康线、达成线(成都至遂宁段)和遂渝线,受地形影响,区域铁路复线少单线多,弯多直少,加上技术装备水平低,铁路速度低,缺少快速路。
4)区域内部道路分布不均衡,两头多中间少,道路等级低
2007年,公路总里程为41539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占总里程的61.74%,高速公路5050公里,占总里程的1.91%。从道路的分布上看,三省(市)公路主要分布在三个大城市圈周围,而川北、陕南、渝东北道路相对较少,除极个别城市外,多数没有通高速公路,尤其是三地交界处。
4、交通财会
一是由于交通事业正处在新的大发展时期,建设任务相当繁重,资金需求量巨大,既要面临建设资金,特别是资本金缺口大的困难,又要承受债务负担大的压力,筹融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一些交通建设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和资金监管工作还不到位,仍有死角,少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还时有发生,财务监督职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是财务基础工作和人员素质都有待提高,行业财务管理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交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完全适应国家财政、投融资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的需要。
四、解决措施与对策
(一)解决交通专门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规范交通财会岗位职责管理,建立交通财会岗位责任制。
2、建立健全财会队伍建设机制。加强交通财会人才库的建设管理工作,完善人才库网络信息系统,重点加强对交通基本建设项目财会人员的配备工作。此外,在交通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交通财会人员的交流力度,制定相应的财会人才交流计划,提高交通财会人员的实践经验。加强交通系统会计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的组织指导,为优化交通行业财会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创造条件。
3、加快交通财会人员高层次培训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各级交通会计学会的作用,加强交通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通财会培训,不断提高交通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应财政改革与交通发展的需要。
4、依托各级交通会计学会,组织交通财会人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考察、培训,借鉴发达国家在财务管理、投融资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开阔交通财会人员的专业视野。加强交通财会学术研究和交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高交通行业财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交通科技
1、面向交通建设主战场,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努力营造开放竞争的创新环境,充分调动行业内外科技力量;
2、进一步建立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强化科技项目管理,提高科技资源配臵效率,不断完善制度,提高交通科技科学化管理水平。
(三)建立、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统筹建设。统筹川陕渝三省市的交通网络建设,建立三地在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深入推进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避免因三地“信息不对称”产生重复建设、路网盲区等不合理现象。
2、梯度推进。陕南与川渝两地之间的秦巴山脉是制约三地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三地综合交通的发展上,要采用循序渐进、梯度推进的方式进行建设。具体来说就是两边向中间推进,即由关中向陕南推进、由成都向川北推进、由重庆一圈向渝东北翼推进。
3、重点突破。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的建设要选准突破点,集中力量在关键部位求突破、谋发展,当前主要的突破点应当放在统筹对外大通道的建设和内部连接线的优化上,建设的重点区域应放在三个大都市圈以及陕南、渝东北、川北等“西三角”中间区域。
4、因地制宜。由于“西三角”涵盖的两省一市交通运输系统发展不平衡,推进
三地综合交通的大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在三个大都市区周边,以解决公共交通的便捷性、物流体系的完善、客货集散枢纽的建设等为重点,继续完善综合路网的建设;在三地结合部广大综合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应侧重做好中小城市之间快速路网建设以及物流中转枢纽建设等工作。
(四)交通财会
1、必须坚持制度创新。近几年的财会工作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持理念的更新和制度的创新,才能适应财政管理制度和交通体制改革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坚持把财会规章制度建设和工作制度建设作为财会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为交通财会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必须坚持把服务行业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财会管理工作在交通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增强服务行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把服务行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必须坚持依法理财和科学理财。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有规范有序的财会环境予以支持,而且需要财会部门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这就要求财会部门在坚持依法理财,的同时,必须运用最新的财会管理理论,借鉴国内国外、行业内外先进的财会管理方法,为交通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4、创新理财思维、广开融资渠道、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交通运输财务部门和广大交通财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第二篇:2016交通运输工作调查报告
2016交通运输工作调查报告
交通运输工作调查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实施方案的安排,7月下旬至8月下旬,我们第三调查考评组一行5人,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走访、个别座谈、查看资料、问卷调查、民主测评等方式,对区交通运输局三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考评。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三年来,区交通运输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获得国家、省、市先进集体荣誉10多项,先进个人7人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交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广泛好评。
(一)贯彻交通法规,严格依法行政。三年来,区交通运输局不断加强对交通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坚持依法行政,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一是认真学习宣传法律法规。在全系统开展了以交通法律、法规为重点的“五五”普法活动,确保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和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深入贯彻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交通法规,开展了全区交通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视察,全面加强了执法监督,公路、水路无“三乱”现象。三是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人员资质管理,全系统188名执法人员整训面达100%,并重新颁发了新的执法证件。开展行政事业收费项目自查自纠活动,制定了《沙市区交通系统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按照交通行政执法的“五统一”、“五个一律”、“五个不”和“十一条”等纪律要求,规范执法行为。
(二)坚持执法为民,打造为民交通。三年来,区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工作兴区战略,坚持执法为民理念,着力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打造为民交通,改革发展成绩显着。一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亿元,是“十五”投资的9倍。路网建设得到完善。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43公里,农村公路建设里程738公里,形成了“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农村公路网络。港口实力不断增强,建设显着加快,建成和储备了一批重点项目,现代物流业得到大力推进。二是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显着提升,公路通行环境明显改善。对国省干道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建成省级文明路和客运文明示范线各1条。农村交通面貌变化显着,基本形成了农村公路“通村达组到户”,农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过渡难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成功保障了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交通运输安全,全系统连续五年保持平稳安全态势,被评为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三是交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完成了水监体制、燃油税、乡镇交管站等改革任务,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荆通运业公司被表彰为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先进企业和省优秀民营企业。坚持科技兴路,区公路局设备实力、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走在了全市前列。完成了“平原湖网地区干线公路改建沥青路面结构和材料研究”等科研项目,《智能材料在桥梁结构中的开发研究》科研项目,被省政府评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三)执行人大决议,自觉接受监督。作为政府的工作部门,区交通运输局在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的同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不断推进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认真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对区人大每年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明确的交通工作任务,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每年均超额完成区政府承诺的为民办实事交通建设的工作任务。二是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坚持每年都邀请人大代表对交通建设项目进行视察,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三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件,做到见面率、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被区人大常委会评为“支持服务代表履职先进单位”。三是认真对待人大工作评议。区交通运输局对人大工作评议高度重视,及时成立“迎评”领导小组,制定方案,认真开展自查自纠,积极配合调查考评组工作,保证了评议工作顺利进行。
二、主要问题及建议
调查中,大家对交通运输局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交通建设配套资金不足,农村公路养护需要加强,交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还要加大等。据此,调查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交通建设资金筹措力度。区政府要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并能够及时到位。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建设。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管好用好交通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要进一步宣传交通法律法规,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公路养护意识。要实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机制,加强对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深化和推广农村公路文明示范线、农村公路养护示范村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养管规范化进程。
(三)依法规范运输市场监管行为。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对上的沟通和部门横向联系,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等机制,依法规范交通运输市场行为。
第三篇:交通运输工作调查报告
交通运输工作调查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实施方案的安排,7月下旬至8月下旬,我们第三调查考评组一行5人,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走访、个别座谈、查看资料、问卷调查、民主测评等方式,对区交通运输局三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考评。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三年来,区交通运输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获得国家、省、市先进集体荣誉10多项,先进个人7人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交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广泛好评。
(一)贯彻交通法规,严格依法行政。三年来,区交通运输局不断加强对交通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坚持依法行政,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一是认真学习宣传法律法规。在全系统开展了以交通法律、法规为重点的“五五”普法活动,确保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和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深入贯彻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交通法规,开展了全区交通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视察,全面加强了执法监督,公路、水路无“三乱”现象。三是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人员资质管理,全系统188名执法人员整训面达100%,并重新颁发了新的执法证件。开展行政事业收费项目自查自纠活动,制定了《沙市区交通系统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按照交通行政执法的“五统一”、“五个一律”、“五个不”和“十一条”等纪律要求,规范执法行为。
(二)坚持执法为民,打造为民交通。三年来,区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工作兴区战略,坚持执法为民理念,着力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打造为民交通,改革发展成绩显着。一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亿元,是“十五”投资的9倍。路网建设得到完善。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43公里,农村公路建设里程738公里,形成了“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农村公路网络。港口实力不断增强,建设显着加快,建成和储备了一批重点项目,现代物流业得到大力推进。二是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显着提升,公路通行环境明显改善。对国省干道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建成省级文明路和客运文明示范线各1条。农村交通面貌变化显着,基本形成了农村公路“通村达组到户”,农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过渡难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成功保障了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交通运输安全,全系统连续五年保持平稳安全态势,被评为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三是交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完成了水监体制、燃油税、乡镇交管站等改革任务,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荆通运业公司被表彰为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先进企业和省优秀民营企业。坚持科技兴路,区公路局设备实力、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走在了全市前列。完成了“平原湖网地区干线公路改建沥青路面结构和材料研究”等科研项目,《智能材料在桥梁结构中的开发研究》科研项目,被省政府评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三)执行人大决议,自觉接受监督。作为政府的工作部门,区交通运输局在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的同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不断推进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认真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对区人大每年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明确的交通工作任务,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每年均超额完成区政府承诺的为民办实事交通建设的工作任务。二是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坚持每年都邀请人大代表对交通建设项目进行视察,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三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件,做到见面率、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被区人大常委会评为“支持服务代表履职先进单位”。三是认真对待人大工作评议。区交通运输局对人大工作评议高度重视,及时成立“迎评”领导小组,制定方案,认真开展自查自纠,积极配合调查考评组工作,保证了评议工作顺利进行。
二、主要问题及建议
调查中,大家对交通运输局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交通建设配套资金不足,农村公路养护需要加强,交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还要加大等。据此,调查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交通建设资金筹措力度。区政府要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并能够及时到位。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建设。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管好用好交通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要进一步宣传交通法律法规,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公路养护意识。要实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机制,加强对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深化和推广农村公路文明示范线、农村公路养护示范村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养管规范化进程。
(三)依法规范运输市场监管行为。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对上的沟通和部门横向联系,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等机制,依法规范交通运输市场行为。
第四篇:中国矿业大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徐学院寒假社会实践
调
查
报
告
赴黄桥、沂蒙、红岩、徐州革命老区社会实践----个人申报材料
2009年随着电视剧《沂蒙》在全国的播映,让亿万人民再一次将目光转入沂蒙革命老区,在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沂蒙老区的高速发展。本次寒假,我和几位同乡校友对我们的家乡—临沂做了一次较为充实的调查,深切的感受到了家乡人民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精神,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临沂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批发市场,今日的临沂,正在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文明新临沂的建设。
本次社会调查我们主要围绕沂蒙革命老区纪念基地、商品贸易发展、城区建设三个方面展开,从其中感受老区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加深了我们这些沂蒙儿女对沂蒙大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我们时刻以老区人民为榜样,发扬继承革命老区优良的精神传统,投身于建设我们美丽家乡的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老区人民抓住革命传统的优势,打造出了全国文明的红色旅游基地。
2009年,临沂市围绕“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主题,将红色主题游与生态游、地质游、文化游、乡村游、温泉游巧妙融合,推出了一系列旅游精品线路,既能让游客感受到历史文化,接受红色教育,又能悠闲地享受自然山水、领略风土人情。
在举国上下庆祝新中国60华诞的日子里,市民参与红色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众多游客选择参观革命博物馆、革命旧址,重温红
色旅游线路,同家人、孩子一起既欢度佳节,又追忆历史,亲身感受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游览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临沂市相继推出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室内版歌舞《蒙山沂水》、大型水上实景红色风情歌舞《蒙山沂水》,联合策划摄制的42集电视连续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等,使沂蒙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弘扬。
“红嫂”、“沂蒙六姐妹”、“拥军鞋”、“拥军煎饼”,这些当年革命的见证,现在经过精心包装都成了响当当的产品品牌。依靠拥军鞋发展起来的沂水“布鞋城”有企业近300家,年产布鞋 1.8亿双,实现产值7亿多元、利税6000余万。目前,临沂“红色”品牌的产品已达数百个,涉及上百个门类,带动起数十万人走上致富路,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城区建设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来说,沂蒙老区的城市建设在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令我叹服,也是我以临沂人为骄傲,临沂,一座古老的城市,在新时期正酝酿着一场伟大的变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实实在在的朝向“大临沂、新临沂”的方向迈进。
2011年1月22日,我来到市区,亲身感受一下临沂的城市建设,从中也不断体会临沂人独有的沂蒙精神。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区好风光。”如今的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市,城市建设亮点纷呈、“风光”频现。宽广的沂河路滨河大道两旁,垂柳依依,绿草荫荫;一波碧水,两岸绿色,一座现代化的宜
居城市跃然而出,老区贫穷落后的印记已荡然无存。勤劳质朴的临沂人民,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续写着城市建设的“好风光”。
千里沂河是山东第二大河,临沂因濒临沂河而得名,纵贯南北的沂河穿城而过。临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河流资源优势,做足水的文章,着力打造滨水生态宜居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他们以沂河为轴心破题,按照“以河为轴,两岸开发;一河五片,北上东进”的发展方向,沂河以西通过旧城改造,重点建设现代国际物流城,沂河以东重点打造工业产业平台。
为让千里沂河再现当年碧波万顷的生态美景,他们投资100多亿元,对市区内的7条内河进行了综合整治开发,两岸建设了106公里的滨河路、57平方公里的滨河景区,城区段建起了3座橡胶坝、30处大型文化广场和百里健身娱乐长廊,环城形成了36平方公里的水面。通过实施“碧水工程”,临沂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沂河、沭河水质在淮河流域率先达标,成为山东水质改善最明显、出境断面水质最好的河流。2006年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临沂滨河湿地跻身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三、商品贸易
临沂商品市场的发展正影印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临沂批发市场的发展在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竞争力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山东临沂是江北最大的商品批发城,近几年在改造提升批发市场、促进商贸物流业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工作。
近年来,山东临沂的物流业发展很快,成为闻名全国的物流城。临沂为什么重视物流业的发展?
对发展商贸物流业,尤其是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是因为,从历史上看,临沂就有着重商兴商的传统,很早就是一个著名的商埠,到清代已经是商贾云集、交易活跃,有“小江南”之称。从临沂所处的区位看,这里处于承南接北的重要位置,交通四通八达,是全国重要的枢纽城市,具备发展商贸物流业的良好条件。从形成的基础看,改革开放初期,临沂率先办起了批发市场,到现在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去年,全市各类批发市场达到了1000多处,交易额近1000亿元,尤其是临沂批发城去年交易额已达540亿元,占到了全市市场交易额的一半还多,被授予中国市场名城,在全国五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中排第二位。
2007年以来,集中规划建设了36平方公里的新商城,去年一年投入了13.48亿元,大幅度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再用1-2年的时间,全面完成新商城建设和老商城的搬迁改造,争取到2010年使商城的交易额达到700亿元。
在体制上的转变。原来的临沂批发市场,是以6个村居为主体办起来的,现在来看,以村居为主体建设和管理的模式,制约了经营管
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我们正全面推行居企分离,实行商品交易市场公司化,积极筹建商城集团公司,并计划适当时机包装上市,以此为抓手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提升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现在,这项工作进展很顺利。
在交易手段上的转变。过去批发城有个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现货交易、现金结算,这与现代商贸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近两年,我们着力抓了交易方式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投资5000万元建设网上商城,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商品的网上交易、期货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的推广应用。
四、结束语
通过此次对我家乡沂蒙革命老区的假期调查,增进了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加深了我对革命老区光荣传统的理解。同时也在调查中锻炼了自己,丰富了假期,掌握了许多社会调查的方法,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必定转化为新的动力。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建筑与安全工程系
土木09-03班郭星莹
第五篇: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 对蓝田县汤峪镇教育情况的调查
摘要:本报告以下乡实践为基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村民、学校,与学生个别交谈等形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189份,照片220余张,力求翔实地反映西部农村教育现状。本文第一部分通过介绍汤峪镇的地理位置、各中小学的基本情况,来反映汤峪镇的教育现状;第二部分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分析汤峪镇的教育现状成因;第三部分是社会实践队成员对汤峪镇教育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蓝田义务教育调查
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教兴国”是自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确定的治国方针之一,“知识改变命运”是中国人走过又一千年之后的经验之谈。从古到今,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8.8亿人,相应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教育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对西部教育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关注,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长期落后,使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还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基于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关心,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11人于2005年7月对陕西省蓝田县汤峪镇进行了为期15天的走访和调查。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当地教育部门的了解,与当地农民、教师的面对面交流,对农村居民的走访以及到学校参观、与当地中、小学生的交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该地区的教育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深刻的剖析,引发了我们对农村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整理分析如下:
一、汤峪镇的教育现状
(一)汤峪镇概况
汤峪镇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50公里处,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现有人口约26700人,分布在26个行政村、126个小组。汤峪镇山青水秀,是个正在发展中的旅游型小城镇,距离西安市区约1个小时的车程,交通也很便捷。那里空气清新自然,天然的温泉和景色怡人的国家森林公园,更加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来此度假。
虽然汤峪镇旅游业较为发达,但全镇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学生中因家庭条件问题而辍学的情况屡屡发生,引起这种状况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就此问题我们调查了包括塘子村、韩斜村、代寨村、石坡村、汤
一、汤
二、汤
三、汤四八个自然行政村,走访村民200余户,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共189份,参观了塘子小学、代寨小学、汤二小学、汤四小学、高堡中学等主要学校。同时,我们还赠送衣物500余件,铅笔、本子各200多件,及其它文具和体育器材50余件。
汤峪镇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导致各村之间孩子接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很大。就拿塘子村来说,它是汤峪镇发展最快的村庄。村民的经济来源以旅游收入为主,如开农家旅社,向游客提供体育休闲设施,经营玉器店生意,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等等。村民的眼界比较开阔,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比较重视,因此这里的孩子基本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与塘子村同属一个大队的韩斜村经济发展却相对落后。即使旅游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该村的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开发程度远远不及塘子村。村里的孩子除在学校学习生活外就没有其他课外活动,只能听村里大人们聊聊家常,因此普遍都有点“小大人”的样子。
塘子小学是这两个村共有的唯一一所小学,学校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各一个班,共180名学生,8位教师。据家长们反映,学费是由村大队统一支付,学校教学质量不高,但管理制度还算合理。许多孩子认为上完小学六年后就理所当然可以升入初中,也就不是很重视学习,更多的是在家里听大人们聊天或帮忙干家务或打理家中的旅店生意。
代寨村、石坡村相比韩斜村更加偏僻,村民们主要靠农业收入,生活水平不高,这两个村的孩子就近在代寨小学上学。代寨小学占地4780平方米,拥有一个小型操场。学校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有学生307名,教师11位,教师的平均年龄是38岁。谭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的日常教学支出全部来自学生每人每年的80元学费。谭校长说:“农村家庭收入低加上农村教育投资过少,导致农村教育硬件设备缺乏。”他希望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能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给与这里的孩子更多的关注。农村的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意识普遍不高,缺乏危机感,把孩子送到学校后,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全部由老师负责,便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汤四村,是镇上大山里的村子,交通十分闭塞,从外界只有一条颠簸山路通往这四个村。村民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多数住房属于危房,教学设施更加难以保证。如汤四小学,只有一到三年级,共11名学生,仅有一名52岁的代课教师身兼数职。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和一间简陋的教师宿舍。在教室里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照明设施,老师说:“只有阴雨我们才会装上灯。一旦下雨时间过长,教室就漏水,必须停课。而且雨天路上全是泥和水,孩子们的家离学校又远,孩子们也来不了啊。平时孩子们自带干粮,午餐就吃黑馒头,喝些溪水。”“外面的关心就是我们奉献的动力,我们办学校不为赚钱,只为山里的孩子。” 多么质朴的想法啊!
据了解,这几个村的孩子是在高堡中学完成他们的初中学业。这个中学的总体情况比小学要好,图书馆,微机房,音乐室等硬件设施还算齐全。
(二)汤峪镇各中小学的基本情况
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现将调查实践队所看到的一些情况分别列表说明如下:
表一:各中小学校硬件设施状况
操场 体育设施 实验室 电脑 投影仪 录音机 图书室
塘子小学 有 \ \ 2台(捐)1台 2部 有
代寨小学 有 \ \ \ \ 1部 \
汤二小学 \ \ \ 1台(捐)\ \ 有
汤四小学 \ \ \ \ \ \ \
高堡中学 有 部分 3间 30台 \ 有 有
塘子小学校园一角
从表中可以看出,硬件设施情况整体上不容乐观,塘子小学等四所小学全部没有体育设施、实验室,仅有3台社会捐赠的电脑,还没有人会使用,只好当作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塘子小学有1台投影仪,但日常教学不使用,只有在公开课或评选课时才用到。有3台录音机,还都是再三跟村里干部商量后才配置的。塘子小学和汤二小学虽然有图书室,但图书却是多年前购买,数量也不是很多,内容旧,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
表二:各中小学学生人数分布一览表
小学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合计
塘子小学 21名 28名 28名 29名 30名 40名 176名
代寨小学 50名 45名 58名 48名 56名 45名 302名
汤二小学 15名 17名 16名9名6名 20名83名
汤四小学2名4名3名 \ \ \9名
初中 初中一年级 初中二年级 初中三年级 合计
高堡中学 271名 268名 271名 810名
从上表可以看到,全镇26个行政村、126个小组,仅四所小学就有学生570名,而全
镇唯一的一所中学,却只有学生810名,这正表明了一个事实: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完成小学阶段的教育,但有相当一部分升入中学的学生却由于家庭经济水平低,家庭子女多,重男轻女思想的存在,家庭的教重视程育度低等种种原因辍学,据了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辍学的学生外出打工赚钱。
表三:各中小学教师结构一览表
塘子小学 代寨小学 汤二小学 汤四小学 高堡中学
教师数量 8名 9名 7名 1名 46名
年龄结 构 30岁以下 4名 4名 无 无3名
30-50岁 3名 3名 6名 无 28名
50岁以上 1名 2名 1名 1名 15名
性别比例 男 3名 4名 3名 1名 男多女少
女 5名 5名 4名 无
教师职称 本科 无 无 无 无 \
大专 3名 2名 无 无 \
中专 4名 7名 3名 无 \
代教 1名 无 4名 1名 \
由表可以看出,教师数量严重紧缺。基本上每个年级都开设数学、语文、思想道德、自然、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所以每名老师都要同时教3-4门课程,学校校长也要代课。据村民们反映,大部分教师都是青年或老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太少,年轻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男青年教师考虑到在农村不好找对象,女青年嫁出去也都离开了村庄,从而导致年轻教师不能很好得安心教书。而老年教师由于家庭负担重,身体状况不好等原因,又有点力不从心。大部分教师学历较低,小学教师中专学历的占58.3%,大专的仅占20.8%,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代理教师(如:汤四小学现年52岁的陈老师,就是一名代教,负责一到三年级的教学管理工作。)由于这里的教师没有太多机会外出深造或进行教学交流,也很少接触到外面的新知识和教学技能,知识储备少而且内容老化,教学质量难有大幅度的提高。
由于年级多,教师少,而且教室又紧缺,所以部分学校还是采用复合式教学方式,即两到三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在同一间教室里接受教育。一位老师在一堂课内,要给这几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平均每个年级就只能讲15-20分钟,而其它年级的学生就上自习,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不能不受影响。
表四:各中小学生毕业升学率一览表
塘子小学 代寨小学 汤二小学 高堡中学
升入初中 90% 100% 100% \
升入高中 \ \ \ 50%
升入技校 \ \ \ 10%
由表得出,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升入初中,接受初中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可以保证,但初中的升学率就相对较低,升入高中的仅占50%,读技校的占10%左右,其余的40%左右的学生大部分都辍学了,外出打工。
二、汤峪镇基础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历史原因。
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村民接触外来文化很少,思想水平落后保守。虽然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你认为男孩和女孩受教育方面平等”一项的占95.8%,但认为女孩应该早点去找一
份工作赚钱的思想在村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更加让人吃惊的是有21.2%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主要采取棍棒教育”。
(2)地理位置原因。
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受阻。汤峪镇地处山区,村民居住分散,很少走出去。有些地方如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汤四村的道路是自2004年5月经政府扶贫救助修成的,也只是一条石子路。据当地村民讲,以前没有路,不能通车,只能步行,秋天收的粮食只能靠人背,一遇到雨天,河水暴涨,道路被封死,学生只能停课,即便是家里突然发病的病人,也只是干着急没办法。
(3)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落后。
汤峪镇除塘子村外其它村庄都是以农作物收入为主,生产的粮食主要是自给自足,而且没有任何科技支持。村民只能靠天吃饭,一旦遭受天灾,损失就十分严重。村里的野猪等野生动物特别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村民每天晚上都要到地里去盯野猪,但国家又有规定,禁止杀害野生动物,因此,村里只能撵,不能杀,这哪是办法啊,只能是将庄稼践踏了,不起任何作用,经常是一片作物被野兽啃得颗粒无收!每当这时,连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也无法保障。据调查,2004年,汤峪镇平均每户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5.4%,而在2000-3000元的占37.57%。人口方面,每户有2个孩子以下的仅占18.52%,而有3个或3个以上的占81.48%,可想而知,除去基本生活费,根本没法让所有的孩子同时上课,这就导致许多初中毕业甚至初中还未毕业就已经辍学,外出打工,寻求其它出路的情况时常发生。经济落后,发展迟缓,使得农民在生存线上挣扎,在贫穷与摆脱贫穷的边缘徘徊,因此无暇思考教育的重要性。若无外界的帮助,他们没有办法体会到科技给生产力带来的巨大变化,以更无法体会到教育会给家乡建设带来得巨大影响。就这样,无视知识价值的人们就落进贫穷、落后、愚昧、贫穷的恶性循环。
例1:李卫桥,14岁,辍学儿童。四年级上完就辍学在家了,至今已有1年时间。母亲已故,现与其父亲,堂哥一起生活。父亲打井为生,几乎全天不在家。堂嫂有些痴呆,没有能力干家务活。家中简陋而凌乱,李卫桥在这炽热的天气里仍然穿的是一身秋季的衣服,而且衣服上全是泥土和灰,显然长时间没有洗了。他说爸爸没有买洗衣粉,所以不洗衣服。
“如果现在让你去上学,你会去么?”我们问道。
“不去。”
“那不用你自己出钱呢?”
“那我就去。”
听到他的回答我们很心酸。从他口中,我们还得知他有时会因为家里没有吃的而去邻居家偷偷的拿一些回来。
例2:耿小平,14岁,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于两年前病逝,母亲现在又生病,家中有一个在广东打工的姐姐,靠打工赚钱维持家里。他现在是代寨小学五年级学生,由于本来不是该村人,但父亲过逝就转学来此,所以不能享受当地贫困生的待遇。当我们提及其父亲时,他便泪流满面,十分伤心。
(4)上级教育机关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重视不够,缺少发生改变的动力。
主要表现在:(1)对教师能力的培养,考核力度不够,使得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无法提高,知识的更新替换无从谈起。(2)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农村学校严重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偏远地区的教学环境与城市相比可谓相差甚远。根据《关于农村学校教师调查问卷》,100%的农村教师,授课需要的辅导资料由自己进城买。认为教学中最大的阻碍是教学设备落后,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少,学校管理没有到位,师资力量不足。几乎所有的老师对现在的待遇不满意,对现在的工作感到很累。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中,58.3%的是中专学历,而且大多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代理教师,代教的待
遇低下,每月工资是150元,连自己的生活费都不够。如果还是家庭的重要劳力的话,就更无法支撑这个家庭。所以,一方面,没有当地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在加上政府由于教师的工资、住房、福利等而无力接受其他地方的教师;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代教,由于知识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这就导致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5)杂费和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国家规定小学生学杂费为每人每年30-40元,但这里学校无教育基金补贴,所以学校要多收一部分来做平时的流动资金,以满足学校继续发展和开展活动的需要。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艺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但这些书学生还得购买,只能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在当地调查发现,有70%以上的农民认为教育费、学杂费太高,存在超标收费及乱收费现象。近年来农村教育收费呈逐年上升之势,在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大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而教育收费过高,一般农民难以承担,这无疑阻碍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调查中,有80%以上的农民认为不能负担起孩子上初中的费用。当问及孩子不能继续读书的原因时,有70%的人回答是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根据调查,农户供养一个小学生,一年需400元,初中生需700元,高中三年则要3000多元。这些费用是现金消费,并具有强制性、集中性和一次性特点。当家庭的收入勉强只能维持温饱时,这些农户的教育消费就十分有限。
在这些地方调查时,我们发现在山区的学生大多下午4时左右放学,这是因为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住处离学校很远,一般要走一两个小时,个别的更远,并且走的大多是山路。早晨上学时,一般从家里带一个馒头,中午就喝点溪水吃干馒头。一些孩子连夏天的衣物都没有,大热天里,我们看到他们还穿着秋季、冬季的衣服。在这样的环境中上学本身就已经很困难,再加上相对高额的学杂费,使得他们不得不过早的离开学校。
例3:代一豪,小学五年级学生,汤峪镇代寨村人,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尤其擅长写作,今年还写了一篇作文《可爱的故乡》,由其语文老师推荐到某一报社。父亲代沈院,由于有风湿导致骨头关节坏死,下身完全瘫痪,常年卧床,行动不便,家里只靠母亲干农活,另外,家里还有患病的67岁老奶奶需要赡养。代一豪还有一个妹妹,学习成绩也不错,在兄妹俩简陋的房间里我们可以见到许多的奖状。目前上小学的代一豪还有希望工程资助学费。提及孩子的未来,代沈院忍不住流下了愧疚的泪水。
(6)计划生育不彻底,孩子多,家庭负担重。
调查发现,有18.52%的家庭有2个孩子,39.15%的家庭有3个孩子,有42.33%的家庭成员多于5个。而家庭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竟占到62.97%,有 50.26%的家庭将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子女教育,而67.73%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可以说完全是靠天吃饭。但村民也都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94.09%的村民认为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前途有很重要的关系,84.49%的家庭想让孩子达到大学或大学以上的教育水平,但在这靠天吃饭的传统劳作模式下,男性仍是从事生产的主力,因此形成了当地农民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此外,当地人也存在着一定的养儿防老观念,在这些思想的束缚下,他们看不到孩子过多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也考虑不到如何精心培养下一代。温饱问题仍旧存在的前提下,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二)主观原因
(1)当地人们思想保守,家长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本谈不上传授他们的孩子一些课本的知识。家长们普遍还没有危机,根本谈不上传授他们的孩子一些课本的知识。家长们普遍还没有危机感,父母只是把供子女上学当作自己的一项义务,甚至有的家长只是为了让孩子在学校长大到可以外出打工的年龄,并不关心他们是否学到知识,让他们在学校混到16、17岁再回来家里帮忙或打工。还有的家长以为教孩子与
他们就没有太大关系,那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多么可悲!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成绩一般的学生就自动放弃学业,早点去打工了,家长也就来了个顺水人情,当我们问到孩子们的将来时,一半家长表示没打算,没想过。
(2)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不丰富,通常只是围绕在家长周围,灌输了太多家长们那种传统的思想,简直是“小大人”。缺乏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信息途径少,视野不够广阔,缺乏城市里小孩的那种远大志向。
三、思考与总结
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缓解这些问题:
(一)经济发展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汤峪镇有远大的旅游开发前景,自然景光秀丽,利用这些自然的资本,在引进更多投资,把旅游景点加以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发展当地的经济。
(二)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动力。需要从加强村民的思想意识方面着手,着重把好教育这一关,从小孩抓起。
(三)政府加大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完善办学条件。
(四)社会力量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补充。
(五)提高教师水平,才能办好农村义务教育。
(六)提高农村初中教育建设,真正落实“九年义务教育”。
(七)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地区实施教育的监管力度。
改变农村目前教育现状,不是单通过国家帮助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它需要全社会支持和努力,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