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出真理.docx 社会实践报告
琼州学院艺术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社会实践论文
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单位:贵州省瓮安县鱼河乡民政局社会事务处
姓 名:李春燕
摘要: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客观实践中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将成为以后我们工作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工作要求都是“有经验者优先”。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起就得慢慢的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假期社会实践报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态度、严谨、责任感。
正文:
温室中的花朵没有阳光的照耀,是没有朝气的; 永远在大树下乘凉的树苗,是没有独挡风雨的能力的。
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大树下的小树苗,从小就在温暖的怀抱中长大,不曾有太多的自主能力。而现在我们长大了,离开了那温暖的怀抱,开始了一个人的人生旅程。
认识来源于实践。从童年到现在就一直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对外面的世界认识得太少,这个社会是复杂的,然而,我们的最终归宿也将是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所以,社会实践成为我们走向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这也充分的说明了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客观实践中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将成为以后我们工作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工作要求都是“有 琼州学院艺术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社会实践论文
经验者优先”。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起就得慢慢的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来到了乡民政局的社会事务处,因为我想利用这个假期,去参加体验一些于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国家事务,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一个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民情,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或许会有人说,没有在所学专业的地方实践,对将来的就业没有一点帮助,所费的时间是徒劳的。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这次的时间,给我收获确实很大,它让我学到了在书本上不能学到的东西,让我接触了学校不能接触到的社会,它增强了我的交流能力、办事能力和一些人际交往中的技巧。
在民政局的工作是繁琐的,它的工作范围非常广,而我这次接触的工作领域也很多。比如:在救灾救济工作中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社会事务处的工作人员,要通过走访、调查,为那些生活没有保障的百姓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和粮食补贴等。保障这类百姓的最低生活标准。五保供养和敬老院的管理工作,也是我们的工作范围。乡镇医疗救助基金的审核、发放以及管理是非常忙碌和辛苦的过程。然而,却有一个别的群众不理解政府的这份辛苦,记得有一次,因为救助金发放的问题,一个群众跑到了民政局社会事务办公室找麻烦,还好,当时顺利的解决了这位群众的问题,没有让事情闹大。
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都很严峻,而我们贵州省也是受灾影响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人民的庄稼、生活用水等都受严重影响,我记得从我放假回家里,家里就一直是挑水吃,自来水早就停了。面对这样一个灾情严重的季节,社会事务处当然没有松懈过,核定和上报灾情,组织、协调救灾工作成为了我们的首要工作。救灾、救济、扶贫、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管理,这些工作,是我们每天所面对的。这让我体会到了国家和人民无论何时都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党是心系群众的,正所谓“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人民群众于国家就是这种关系,国家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才真正做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富强。琼州学院艺术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社会实践论文
除此之外,我还接触到了划区域地名的工作,就我村委会的设立,撤销、调整、更名和村委会行政区划界线变更。今年我乡更名了多个村以及合并了多个村民组,使得乡镇的规划更加简化和优化了,这样更加利于政府的管理,同时扩大了群众的交流圈,让大家都能合理的利用优越的公共设施和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在老龄工作方面,自我县有公交车以来,老年人乘车卡申请材料的审查,上报工作,也成为了我们工作的一部分。老年人凭乘车卡可以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使得人们更加的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社会上也有了更好的尊老爱幼的风尚,这或许,从直接的角度看不出有政府的功劳,但是那些间接的影响和指导,是功不可没的。
感悟
虽然这次的社会实践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但是我觉得它却让我学到了远远比一个月多很多的知识。在这里,让我体验到了同事于同事之间的那种团结,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事做完了就不管其他的事了,他们会帮助其他同事,一起完成工作才一起下班。我在他们中间,当然也成了被他们互相帮助和关心的对象。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同时,他们的团结精神、团结精神、助人为乐的精神、工作的忘我精神都让我无比感动。
这次在政府的社会实践,使我知道,政府是一个具有国家权威的地方,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地方,所以,在这里工作的人,都必须认真严谨,不能出一点差错。或许,政府的工作是繁琐复杂的,必须要有责任感和耐心工作以及人民群众的交流。我相信,有政府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国家的明天一定要更富强,人民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感谢这次社会实践,因为在注重素质的今天,我们的假期社会实践可以促进我们的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我们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我们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还有机会,我还愿意去这样的地方的进行社会实践。
第二篇:实践出真理——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实践出真理——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政治思想的不成熟,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上出现了分歧,出现了教条主义态度和实事求是态度。“本本主义”也就是“教条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忽略了实际情况,没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出现了像王明等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做语录,出现了盲目使用,缺乏了必要的实践基础。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就是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犹如一晴天霹雳,怔住了那些不深入实际调查就针对某个问题胡乱发言的人。没有切身的体会,就随意的发言瞎说一顿,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他人的不负责。
既然产生了问题,那么在解决问题之前,你就必须去调查,去研究问题的过程,了解产生的原因、了解现状、听取个方面的意见,只有正确地了解了原因、现状,才能确保决策的正确性,才能得出正确的工作思路、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工作措施,也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实现真正意义解决问题,而不是产生新的问题。惟有深入的展开调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但是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因此,中国的发展不能抛弃已有的历史及文化,也不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主义来对待,而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为指南,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带领下,中国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反对本本主义》提倡切身实践,立足实际,调查研究。本本主义的存在,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学说,必须允许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允许人们探索改造社会的不同道路,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生活,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束缚党的思想和实践,每当需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改变、调整、或完善党的政治路线或政策时,很多理论家们首先不去想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人们的利益,社会的发展,而是去争论是否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是否是修正主义。拥护变革的人们也总是害怕自己被指责为修正主义,极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来寻找变革的合法性,论证自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甚至对不利于新的政策的经典词句重新翻译,这是不能够真正解放思想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的不尊重,对具有不同观点的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极大的不尊重,宣称自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等于说:主张其它不同的观点都是离经叛道了。这种教条主义和与其伴生的实用主义既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又束缚党的政治实践,因此,必须反对。
如今大学的课大多都是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能使我们理解书上的知识,化为己用。在步入社会之前还会有实习,实验实训及实习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可以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加深自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最终达到可以熟练应用的目的,让我们可以熟练掌握几种技巧以投身以后的中作中,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抱着永远不满足的精神,尽可能多的学习知识,并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面试技巧(实践出真理)
面试技巧(实践出真理)
基本流程:自我介绍→名字→学历→学校→专业 1,目标(五年内如何如何)2,优缺点,特长 3,家庭情况,现居地址 4,过往工作,离职原因
反问破冰
1,公司里做这个职位的人发展前景是什么样的?获得提升的可能性大不大,前任是否被提升了,有无前任被提升过? 2,是否定期进行培训,为期多久?
3,你觉得公司和同行其他竞争者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公司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公司有什么计划迎接这些挑战吗? 5,你觉得这个行业在未来五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6,公司的情况,工作时间问题,工作地点问题,工作出差问题,合同?
希望我能成为公司的一部分,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了解招聘人员大概的问题方可想出自身应对回答。
1、导入性问题 *我们这里难找吗?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你自己的情况。*你是从哪里知道我们企业的? *你希望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介绍一下你以前的工作经历。*你喜欢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2、有关工作经验的问题 *你以往都从事过哪些工作?
*在你所从事的具体工作领域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在你以往从事的工作中,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它的什么方面? *以你以往的工作经验,你对所应聘的工作有什么把握做好? *你认为在以往的工作中,哪一份工作你做得最成功? *你能够把以往工作的哪些经验用于我们企业的工作?
*你曾经提出过哪些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当时你主管的态度是什么? *在你的前一份工作中,你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工作的自主性? *在你前一份工作中,你做过最值得称赞的重大项目是什么?
*在你的工作中,日常例行的事务都有哪些?大约占你工作时间的比例是多少? *你曾经做过哪些具体的工作?你在这些工作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描述一下你部门的组织管理方式和分工情况。
*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你经常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克服的? *你觉得以你的经验能承担哪些具体的工作任务?
*在你以往的工作经验中最欠缺的东西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弥补? *以你的工作经验,你认为自己适合承担什么职务的工作,为什么?
3、有关工作能力方面的问题 *请介绍一下你的职业生涯。*当初你为什么选择这一职业领域的?
*你认为自己的教育背景中哪些东西对你的职业生涯贡献重大? *你的长远目标是什么?你凭什么认为你能够实现它? *你认为你哪些方面的能力是超越别人的?你认为你做哪些事是别人无法与你相比的? *你成功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什么? *你在以往工作中是如何解决棘手的问题的?请举一个例子。
*在什么情况下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你怎么知道自己工作做得不错? *你喜欢任何评价你的工作? *你是如何调动别人积极性的?
*举一个你失败的例子,你是如何处理的?
*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你认为什么品质最重要?你自己的情况如何? *你喜欢以什么方式与别人沟通? *介绍几个你认为是最满意的工作业绩
:*你是否负责编制预算、核对费用、监督部门工作进度以实现财务目标的工作? *你曾经在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员工士气、实现产量增长方面提出过哪些有价值的建议?
*你从自己和别人的失败中吸取了哪些教训?它对你以后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你是根据什么来评价属下工作业绩的 *在以往的工作中,你冒过什么风险,其结果是什么?
*你曾经做过哪些方面的决策?效果如何? *描述一下你的管理哲学。
*如果我们向你以前的主管了解你的情况,他会如何评价你? *你做工作的方式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要想在你应聘的工作中获得成功,你认为必须具备什么能力和品质? *请谈谈你在原公司最受人器重的方面。* x对在原单位任职较长的人问:
*你是否认为长时间在一个公司里工作,会很难适应一个新组织? *有人认为,长时间从事一种工作的人会缺乏进取心,你怎么看? 对于经常跳槽的人问: *你将在我们的公司呆多久?
*等待不公正的批评,你通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l*你是任何应付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压力的 开放性的问题: *能否谈谈你在XX方面的一次经历?
在压力下工作; 与同伴共同解决一个难题; 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个问题;
没能按时完成一个工作; 劝说团队按照你的办法工作; 持有一个不受欢迎的主张; 策划一个很受欢迎的方案; 预料到潜在问题,采取主动的对策;根据有限的事实做出重要决策;不得不做出一项不受欢迎的决策; 容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 成功授权一个项目;
与一个愤怒的顾客或员工打交道等
4、有关求职动机方面的问题 *什么因素能够促使你付出最大努力? *请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工作是什么样? *对你来说,工作中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你认为工作职责、工作负荷、上班路程、工资和奖金、工作环境应按什么顺序排列? *规定最后工作期限对调动你的工作积极性有多重要? *你认为你最不能容忍的不公平是什么? *你喜欢什么样的管理? *你喜欢什么样的领导? *你喜欢与什么样的同事共事? *你认为你的过去成功吗?
*你怎么知道我们的公司会比较适合你?
*在你以往的工作中,你感到压力东西最大的是什么? *你选择职业的目标是什么?
*你希望从职业中获得的最大奖励是什么?
*给我们谈谈一个能够使你兴奋的工作项目,你是怎样处理的? *你认为,在一个企业里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你是如何考虑学习新技能的问题?
*人们说,拒绝学习的人就等于拒绝工作,你怎么看?
5、关于个人背景的问题
*你为自己设置什么样的绩效标准? *你是怎样处理工作中的压力的? *你需要从主管那里得到什么帮助? *你喜欢制定计划还是喜欢执行计划? *你希望自己的职业朝着哪个方面发展? *你与别人相处时有什么问题吗? *成功对你意味着什么? *失败对你意味着什么? *你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你给自己的职业能力、品格、工作作风打多少分? *你是一个勇于冒险的人,还是寻求保险的人
6、关于团队合作方面的问题 *请给合作下个定义。*你喜欢与什么人一起工作?
*你觉得与你难合作的人是什么类型的人? *你喜欢一个人干还是与别人一起干? *你是如何与自命不凡的人打交道? *谈谈你作为团队成员所取得成就的感受.
7、有关压力的问题 *诚实总是上策吗? *真实和舒服,哪个对你更重要?
*你是否曾经与一个不公正的上司工作,请谈谈当时的具体情况。*你在工作中经常担忧的事有哪些? *你是如何应付不愉快的事的?请举例
8、延伸性的问题
*别人给你最美妙的称赞是什么? *顾客总是对的吗? *你是怎样看待生活的?
*你从成功中学到的东西多还是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多? *谈谈对你影响最深的人,他们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你? *你认为“善”与“恶”的区别是什么 5 K*你认为“保守”有什么积极的地方? *“管理者”和“领导者”有什么差异?
*你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有什么差异? *你从失望中获得了什么益处?
*假如你能够决定你自己的命运的话,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9.面试中应避免的陷阱
1、摆脱“理想”人选的[定型]影响,根据职务要求而不是理想。
2、摆脱“定势”的影响,克服不利信息的影响。
3、摆脱“情景”的影响,克服候选人前后对比的效应。
4、摆脱“主观”影响,克服以己度人。10.面试技巧
1、自信心的评价
2、应变能力的评价
3、分析判断能力评价
4、工作经验的证实
5、创造性评价
6、个人修养评价
7、形体语言观察 面对面交谈:有声部分低于35%;无声部分65% 手:一般认为,伸开手掌,掌心向上,是坦诚的象征,小孩说谎时,手掌藏在背后;成人说谎时,双手叉兜、双臂交叉,不露手掌
掌语:掌心向上:诚实、谦虚、不带任何威胁性; 掌心向下:压制、指示性、强制性,易产生抵触情绪;搓 手掌:焦急等待,跃跃欲试
指语言: 拇指:积极语言,表示优越双手插兜,拇指伸出,表示高傲; 双臂抱胸,拇指翘起,表示敌对情绪和防卫;这种人难以接近; 谈话中拇指对人,表示嘲弄和蔑视;
十指交叉 :十指交叉动作,常与笑脸配合,貌似自信,其实表示焦虑,甚至暗示敌对情绪;
注 视: 时间:应占谈话时间的50% — 70%,三分之一以下,表示不诚实,恐慌; 三分之二以上,表示
1、对方瞳孔放大,表示你有吸引力,喜欢
2、对方瞳孔缩小,表示敌意
注视方式: 眨 眼:平均每分钟 5 — 8 次 频率快,表示感兴趣; 经常闭眼,表示轻蔑; 点头: 频频点头:表示感兴趣,鼓励继续谈话; 候选人频频点头,表示无主见;
重复点头:表示乏味,希望改变话题或 尽快摊牌; 触摸: 手与额头:表示紧张思考、困惑、悔恨,或顿悟; 手与眼睛:掩饰行为,表示延期思考; 手与鼻子:表示犹豫、怀疑、无从回答; 手 与嘴:表示怀疑、戒心、掩饰自己; 手与耳垂:表示谈话乏味、无聊、对话题反感; 手与脸颊:表示犹豫、困惑、为难; 手与下颚:表示评估; 手与后脑:表示困惑、为难、紧张思考;
第四篇:真理 实践
真理 实践
成事在理不在势。[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
事物之变,纷纭杂出,若不可知,然而有至理存焉。[宋]苏辙《观会通以行典礼论》
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理胜者为强。[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物质上无止境的追求,其结果是对个人价值 识的呈塞金器器篡#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无止境的否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罗兰《罗兰小语》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
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周恩来(引自1980年10月7日《文汇报》)理愈辩越明,真理总要在几种不同意见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在不断的斗争中得到发展。周恩来《处理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的四个关系》
售 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刘少奇《论共严克员的》
为了拥护真理而要受到各种打击,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指责而使他暂时孤立(光荣的孤立),甚至因此而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也能够逆潮流而拥护真理,绝不随波逐流。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王若飞(引自《王若飞在狱中》)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李四光(引白1959年2月28日《中国日报》)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真理之权威》
华而不实,无益于治。[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进五规状》
知实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实,皆不知也。[清]王夫之《姜斋文集〃知性论》
事有实据而理无定形。[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经解中》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循序以进,不为幸获。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策大功者,不为其速;图实利者,不居其名。宋教仁《宋教仁集〃东亚最近二十年时局论》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工作,不驰于空相,于虚声。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现代史学的研究》
处处根据事实,不凭空想。少做场面上的事,多做骨子里的事。恽代英《来鸿去燕录〃勉和含学会》
我看大庆讲“三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
邓小平《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认识必须由实践中得来,而且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发展。陈云《到什么地方学习》
要实事求是还要有勇气。没有勇气,就不敢实事求是。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读书杂谈》
学问不都是在书本上得来的,在事实上得的经验,也就是学问。
陈毅安《给未婚妻的信》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行是知之始》
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谢觉哉《谢觉哉杂文选》
第五篇:实践认识真理
第四章 实践 认识 真理
一、本章目录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发展、目的和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主体认识的要素和结构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三节、认识的结果及检验
一、真理和谬误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真理与价值
二、本章重点
一、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的过程
三、认识的结果
改造世界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而为了更自觉、更有效地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就必须深入研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真理的本性及其与价值的关系。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发展、目的和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研究中,使之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发生、发展与其有着本质的联系。
实践形成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活动使主体和客体产生了分化,使作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的人最终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动物与自然界是浑然一体的,无所谓主体和客观之分。人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主体,渐渐能够把自我和对象区分开来,明确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发起者,主体具有了独立的地位。人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客体的稳定的、一般的知识,产生了以观念方式把握客体的可能性,这就是认识。
实践活动促进人脑的生理发育和认识图式的形成。从生理结构来说,由于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到客观世界的各种关系和属性,面对着越来越大量而复杂的信息,使得人的脑量急剧增加,生理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大大优越于猿猴等高级动物大脑的神经生理结构。从社会角度来看,人在实践活动中还形成了比生理结构更为重要的社会性认识结构。人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工具实际操作对象,活动逐步协调,使人的运动器官和感觉思维器官得到训练,使外部的实际动作方式发生了向内部的观念动作方式的转化,即内化,并使后者的结构与前者保持一致。这就形成了主体所特有的感知和思维的模式,即在人脑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认识图式。这种图式是主体认识活动的内在基础。
实践促进了思维载体的形成。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需要相互合作、彼此协调,因而需要相互交流,这就产生了语言和符号。人们通过语言和各种符号使认识超越了个体经验的狭隘范围,并能传承和掌握人类千百代的经验,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另外,语言的形成使人能够在观念中对客体进行思维操作,使人对客体瘀观开把握成为可能。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正确思维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们在实践接触到各种客观事物及其复杂的现象和关系,并通过变革客观对象而使其各种特征暴露出来,从而获得认识。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出真知。在这个问题上,应正确处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反对天才论。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迫使人们去研究和解决。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还提供了解决认识课题的经验材料,并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例如,人类认识以及将要攻克艾滋病的历史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结论。
4、实践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获得了正确认识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如果不去实践,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一味地“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
二、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同于唯心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和不可知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决地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作为正确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坚持从客观到主观,从物质到精神的路线,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它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过程,彻底克服了不可知论,确立了唯物主义可知论。首先,通过实践,我们自己能够制造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为我们的目的服务。其次,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制造出人工认识手段,加强和扩大了感觉器官的能力。再次,在实践基础上,人的思维能力又得到发展,而凭借大脑的思维能力,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现实来说,又是至上的和有限的。”因此,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消极直观的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面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永无止境的接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识的全过程,即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解决了实践和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一系列的辩证关系。
反映、信息与选择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始终伴随着信息的进程。信息是同世界的物质过程、能量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普遍现象,是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通过相互联系而实现和保留的某一事物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从信息角度来看,反映的发生,其实就是一个物质系统以某种方式接收和保留另一物质系统信息的过程。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通过一定手段从客体中获取信息,并经过加工、改造即信息交换,使之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具有同构异质关系的观念系统的过程。
在反映过程中,主体对信息有选择作用,主体一般不会也不可能接收对象的全部信息。首先是主体的感觉器官等神经系统的选择,其次是人的思维活动进行的自觉的能动的选择。人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既受被反映客体的制约,又受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制约。
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不仅要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变换,而且要按照正确反映客体的要求,把这些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为观念的体系,这就是建构。建构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体现。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形成直观映象,而是重新组织和重新构造。
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但并不是否定认识对于实践的巨大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
认识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过程等方面有其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规律。知识和理论体系具有自身的矛盾运动和逻辑规律,认识成果一旦成为逻辑体系,就产生了自身的矛盾、问题和自我发展的独特规律。认识有其相对独立性,所以能指导实践。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等提出了“知行终始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的正确观点。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达到预期效果;二是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的作用。
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意义尤其重大。大学生既应该坚持实践第一的基本观点,又应该努力读书,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主体认识的要素和结构
感性和理性
感性是主体感官的感觉、知觉、表象的能力,通过它们与外界事物接触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表面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是主体思维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能力,通过这几种抽象思维能力而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叫理性认识。
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是认识过程中的主导因素。
非理性因素
认识主体是一个有意志、有情感,并有认识能力的统一整体,意志、情感和认识活动不可能不发生相互影响。实际上,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以理性因素为主导,非理性因素参与其中的复杂过程。
非理性因素一般可作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来看,在人的知、情、意三大类意识要素之中,“知”包括了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情”和“意”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被称为“非理性”因素,它包括动机、信念、欲望、信仰、本能、习惯等等。广义来看,人们又时常把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也当作“非理性”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主体心理形式虽然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同逻辑的、自觉的理性思维相比,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它包括幻想、想象、顿悟、直觉、猜测、灵感等等。
人的认识活动总有情绪情感的因素贯穿于其中,并受到它们的激发或抑制。积极的情感会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和生气,推动认识的发展。好奇心、兴趣、求知欲等都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当人对从事某种认识活动缺少热情和情感,或者情绪消沉时,人的认识能力就受到抑制,认识过程就受到阻碍。激情可以打破思维的平静,使人爆发出智慧的火花,但过度的激情也会使人失去理智,造成思维混乱或逻辑矛盾。
意志因素也是激发或抑制人的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意志首先是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克服障碍或困难的能动的主观条件。其次,它能调控情感情绪因素,能把理智和情感统一起来,用理智控制情感,又用情感激发理智,去实现预期目标。
认识主体意识的复杂结构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主体不可能完全依靠理性因素,也不可能完全依靠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认识过程中,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思维活动十分重要。这种逻辑加工的特点是严格的程序性、规范性。人们在运用这些逻辑加工方式处理事实材料时,还需要非理性因素加入。幻想、联想、直觉、灵感等非逻辑因素与逻辑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往往有这种情况,人们不是事先掌握了全部充分的事实材料才去进行逻辑推理,而是凭借少量事实的启示,通过创造性联想,运用大胆的想象,把复杂的对象纯粹化、简约化,进行创造性构思,从而得到对事物的本质、结构或规律的认识。当然,非逻辑的思维活动不能脱离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单独进行,相反,它们必须以一定的逻辑思维活动为基础。
认识运动的辩证结构表现为,认识的发展既不是单纯的按逻辑程序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无逻辑或非逻辑的跳跃、飞跃的过程,而是逻辑的循序渐进过程和非逻辑的跳跃上升过程的有机统一。双方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人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由现象向本质的飞跃。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从本质上看,主要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非理性因素不能形成独立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感性认识揭示的是事物表面的、外部的特征,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表面性的特点,是认识的起点。但感性认识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但它们之间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感性认识之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之中有感性认识。任何一次认识以及每次认识的任何阶段,都既不可能只有感性认识,也不可能只有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这种飞跃首先需要大量的反映客观实际的可靠感性材料,其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客观依据是客观世界本质与现象的统一。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一般的、抽象的;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外露的,本质是内藏的,等等。另外,现象之中还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它与本质的对立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正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才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从现象中把握本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对立,但本质又不在现象之外。本质就在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它是以特殊的否定的方式表现本质而己。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现象和本质又是一致的,具有统一性。现象和本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为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从理论认识走向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首先,从认识世界来看,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补充、修正和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看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才能判断其是否具有真理性。
其次,从改造世界来看,认识的目的也是实践。理论只有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为了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首先必须有正确的理性认识,这是前提。其次,必须从实际出发,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再次,要为群众掌握,变为自觉行动。另外,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多次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才能完成。从客观方面来看,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的程度、科学技术条件等对认识活动有限制。从主观方面来看,认识主体的主观状态等等对认识活动有限制。
认识的无限发展
客观世界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都是无限发展的,这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也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无限深入的过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将是一个无止境的接近过程,永远不会到达终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过程是主观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运动,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即主观认识同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种统一是历史的,即主观认识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果及其检验
为了进行实践,人们必须要求自己的思维尽量充分而又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这就提出了认识的真理性问题。认识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
真理和谬误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即“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検导彩强凸鄣摹W⒁庥肟凸酃媛傻那稹?/P>
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反对唯心主义真理观。
真理和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歪曲的反映。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真理和谬误在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中,是相伴而生的。谬误产生的原因是:首先,认识过程十分复杂和曲折;其次,认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再次,认识受到主观条件限制。第二,真理和谬误相互统一。首先,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其次,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渗透,互相转化。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从唯物论角度来看,真理是客观的;从辩证法角度来看,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的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不确定性,有条件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份,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在这一条件、范围和程度上,又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毛泽东说:“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上,要注意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倾向。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认为人的认识一下子就可以穷尽一切,获得终极真理,把已获得的相对正确认识当作千古不变的教条。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绝对主义的表现。相对主义把真理的相对性绝对化,不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它认为,既然认识只是在一定范围、条件下的认识,因此它总要被新的认识所代替。所以,真理只能是相对的。这种相对主义把真理的相对性理解为主观随意性,陷入了唯心主义和诡辩论。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而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停留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因为认识如果不和被认识的客观对象联起来,就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实际。同样,客观事物本身也无法充当标准,回答不了某种认识是否与之相符。所真理就要求一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这就是实践。
其次,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唯一标准。第一,实践是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它本身超越了主观认识的范围,是唯一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第二,实践是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即能够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从而能把原来的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检验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如果符合,这就说明原先的认识是真理。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客观的、科学的和不可动摇的,具有确定性和无条件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和有条件性。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有各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如把”圣人之言“作为检验真理的权威标准;把”有用“作为准绳的实用标准;把多数o承认作为尺度的大众标准等等。另外还有逻辑标准,主张真理就是逻辑上的清楚明白,认为科学命题之间、科学命题和科学体系之间的一致就是真理。
逻辑标准有其重要作用,但不能代替实践标准。
逻辑证明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的指导。
逻辑证明使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
逻辑证明可以证明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
逻辑证明虽然有重要作用,但它不能代替实践证明,成为独立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这是因为:
逻辑证明要以实践为基础。
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四、真理与价值
价值及其特点
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有用性,是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一种事物或现象由于其具有的一定属性,能够?足主体某种需要,对于主体具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就被主体认为是有用的、有意义的,即有价值的。
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
客观性可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价值虽然同人的需要有关系,但不是由人的需要单方面决定的,价值必须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这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第二,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程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总是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的,这是理解价值客观性的关键。
主体性指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物,而是物趋近人。再一方面指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价值在根本上体现的是主体的创造性本质。
实践既是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也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并使物向人趋近的可靠根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确立的,又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理解各种价值现象的关键。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人类进步的历史活动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即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指人类必然并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动物只有一个尺度,即该物种的本能和本性。而人却有两个尺度,一个是客体尺度,即对象的本性和规律;一个是主体尺度,即人自己的本质和规律。人高于其他动物,能够意识到这两个尺度,并在行动中自觉地把二者结合起来。真理和价值就是这两个尺度在人的活动中的表现。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主要有:
首先,真理原则是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价值原则是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
其次,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
再次,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多样性原则。真理一元论决定了统一性原则,价值主体多元化决定了多样化原则。价值原则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作为人类活动的两方面基本内容的精神实质,是相互补充的。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内在联系,通过相互补充、结合构成完整的人类活动的内涵。脱离了真理的价值就失去了正确方向和轨道,脱离了价值的真理就失去了意义。
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活动追求的两个目标,必须并且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二者的冲突,使之以某种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一般来说,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部。而从整体上看,两个原则是相一致的。
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标准的一体化。
真理与价值是相互贯通的。首先,它们在人类活动中互为前提。无真理指导,价值就实现不了,没有价值推动,真理也不能坚持与发展。其次,两者互相适用。真理原则在价值生活中适用,对于任何价值认识,首先要考虑它的真假问题;另一方面,价值原则也适用于真理问题,对于任一真理,总有一个有无价值的问题。
真理与价值相互引导。在人类活动中,总是不断地从真理走向价值,从价值走向真理,实现两者之间的过渡。真理从被发现到进一步具体化完善化,是朝着更深刻、更h面理解人的生活条件和人本身的价值的方向前进,这表明真理的发展趋向于价值。而人们对价值的不断追求,也引起人们去探索制约价值实现的各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
真理与价值检验标准一体化,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人们不仅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和行为,而且通过实践确定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和价值评价。真理的检验过程和价值确定过程,往往是同一实践过程的两个侧面。实践不仅既是价值标准又是真理标准,而且是价值和真理统一的标准。价值与真理是否达到了统一,也要通过实践来证明。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统一,因为二者是在一定的实践条件下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基础上人们认识和发现的真理是具体的,而提出的价值要求和所能实现的程度、范围也是具体的,由此,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也必然是具体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历史的,是因为二者的统一是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打破旧的统一、实现新的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不断发展的实践推动真理由相对向绝对发展转化,从而也给人们的客观需要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因此,给价值与真理的统一提出了新的矛盾。
正是在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中,实践才不断向前推移发展,人类才不断从自在世界走向人化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真理与价值的具体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