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参观西柏坡——毛泽东所提两个务必意义深远
习近平参观西柏坡:毛泽东所提“两个务必”
意义深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强调,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两个积极性,通过深入学习教育、广泛听取意见,推动深入查找和解决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保证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11日上午,习近平一下火车,就来到正定县正定镇塔元庄村,正定县是习近平工作过的地方,他笑称这次回来是“充充电,接接地气”。
下午,习近平来到西柏坡,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在著名的九月会议旧址,习近平主持召开了座谈会。他表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务必保持),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为人民用好权】12日上午,习近平来到河北省民政厅。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仔细察看墙上挂着的处长、副处长、科员的岗位职责和人员分工示意图,他语重心长地说,省直机关的一个处,每个人有一定权力。但是,大家都要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决防止搞形式走过场】习近平表示,教育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实践。实践,关键在整改落实,把问题解决到位。整改工作一开始就要抓得很实,兴实招、求实效,坚决防止搞形式、走过场。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以官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是不行的。
【不能使规定变成“稻草人”】习近平表示,这些年,一些单位包括有的领导机关,讲面子不讲规矩,讲关系不讲原则,遇到矛盾绕道走,问题摆着拖着长期得不到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使一些规定变成了“稻草人”,摆在那里没有用,群众反映很大。在这次活动中,要好好纠一纠这种现象。
【接地气才能培养和人民群众的感情】习近平说,机关干部接地气很重要。多接地气,才能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带着深厚感情去联系群众,就可能是“作秀”。如果那样做,老百姓心里是很清楚的。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体验,在实践中增强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解决好接地气的问题。
【领导干部带头是具体的】12日上午,习近平在河北省民政厅座谈时强调,领导干部发挥带头作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全面的而不是有选择的,要让群众看到自己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看到自己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的襟怀,看到自己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行动。
【链接】“两个务必”与保持党的纯洁性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同志在会上谆谆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作为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为我们党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都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实践看,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践行“两个务必”,对保持党的纯洁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个务必”提倡的宗旨意识和执政理念,是保持党思想上纯洁的前提条件
对一个政党来说,能不能在思想上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关系事业兴衰成败。党的纯洁性体现在思想上,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坚持把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作为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坚决同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作斗争。从延安整风“思想上入党”的洗礼到“两个务必”所蕴含的理想信念,都体现并强化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体现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实践证明,要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还是在建设事业中,都必须时刻坚持艰苦奋斗作风,做到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否则,为人民服务就会成为空谈。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二者统一于党的根本宗旨的不断实现之中,统一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历程中,统一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征程中。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果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贪图享乐,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对群众的疾苦漠然置之,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就必然会脱离群众。”
“两个务必”坚持的群众路线,是保持党政治上纯洁的必然要求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必然地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党的纯洁性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决执行党的纲领、章程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违背党的基本路线的错误政治倾向。因此,坚持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在情感上“亲民”,在行动上“为民”,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要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来告诫全党,来郑重强调党的群众路线?因为在西柏坡时期,面对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党内、军内逐渐暴露出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情绪,如果任由这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情绪滋长,必将危及党的事业。因此,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就是要求广大党员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取得革命胜利、实现党的纲领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要求。“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
“两个务必”涵盖的党的优良作风,是无产阶级政党作风纯洁的集中表现
党的纯洁性体现在作风上,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坚持贯彻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和个人专断、追求奢华等不正之风。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西柏坡时期,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思考如何应对今后的执政考验。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不仅保证了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后,继续地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一种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是一种虚怀若谷、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是一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两个务必”,不因胜利而骄傲,不因居功而自傲,不因环境改变而贪图享乐,不因生活改善而不思进取,永远虚心地向群众学习,永远秉承为人民服务宗旨,我们党才能不辜负人民的期待,在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同时,永葆青春活力,在实现伟大理想的征程上不断前进。
第二篇:西柏坡两个务必
我们怀着无限的崇敬奔赴西柏坡,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西柏坡,巍巍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小山村,是党中央领导全国解放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我们前往西柏坡参观学习,回顾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倾听“两个务必”的回声,重温党的三代领导人和党中央关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论述,使我有机会接受教育并从中受益。
西柏坡,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土坯房、农家坑,破旧衣,油灯碗……,一一见证了真实的历史背景。谁曾想到,这里就是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这里指挥了震撼世界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靠着心怀天下的魄力和高超的智慧,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缔造了新中国,谱写了人类历史的壮丽诗篇。正当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我们党正面临着由农村向城市,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由夺取政权向建设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总结了人类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非凡的胆识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党在执政后继续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们又一次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时期。党的十六大闭幕后不久,胡锦涛同志亲赴西柏坡学习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大力提倡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出“四点希望”,要求全党同志以良好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党感到骄傲和自豪。“两个务必”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高度智慧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传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定,是我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必须代代相传。无论时空怎样变换,无论我们取得怎样的成就,都必须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牢记“两个务必”我们才有精神依托,才不会迷失自我,我们党的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大队将西柏坡列为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的课堂,号召全体党员讲党性、比奉献、促发展,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通过学习,教育和激励自己增强忧患意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把好关,服好务。激发奋斗精神,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找出差距,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不断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工作中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积极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时时不忘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处处起到先进性作用,努力使自己的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两个务必,西柏坡精神
“两个务必,永恒的精神力量”——西柏坡之行有感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声音就枉如发生在昨日,回响在我耳边。
2011年5月28日,我来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参加红色之旅。我遵循着伟人的足迹,踏步在伟人们的住处,沉思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长椅上。我用心感受着革命先辈规划新中国未来发展蓝图时的雄心和气魄;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倡议,全会作出了称之为“六曰”规定:“一曰不做寿;二曰不送礼;三曰少敬酒;四曰少拍掌;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这在送礼泛滥、敬酒成风的今天,这些看似平易却饱含深情的历史叮咛,再次显示出了它深邃和凝重!
在旧址成列馆里,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这一幕幕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偏僻农村、在这样一个恶劣的条件下做出了惊天动地伟业,将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雕刻在中国历史的年轮上。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我似乎听到巨人们曾经发出过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心中也不免有一种感觉:尽管西柏坡没有故宫馆藏文物那样价值连城,没有临潼兵马俑的雄伟壮观,但因为它的精神和力量而成为了中国13亿同胞心目中的圣地。在这样的条件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着旧中国的贫穷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还是在这样的条件
下,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胜利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走向全国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中国共产党人确确实实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感到骄傲和自豪,但决不能因此而自满和懈怠。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日益突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都出现在管理者面前。相对落后而集中的管理模式、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管理组织、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特点。特别是在实有人口管理方面,随着社会流动的不断加快,就业方式日益多样,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新格局远未形成。目前,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大流动趋势,使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公民社会开始形成,这就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难题。而城乡社会管理网络的不健全,使之出现了许多管理盲区,出现无人管无人理的“社会人”,这都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在这个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我认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学习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西柏坡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改革创新发展为动力,从基层基础建设入手,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作风,充分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实现从传统集中管理模式向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民主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会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管理与服务融合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转变。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依次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稳定的平安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化水平,努力将社会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作为我个人来讲,在平时繁琐的工作中我面对成功难免有浮躁和骄傲的情绪,面对失败又难免有气馁和失落的情绪。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牢记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以西柏坡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以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的警句激励和约束自己,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两个务必”重要思想与西柏坡精神(设计院)
“两个务必”重要思想与西柏坡精神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其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是其核心与本质特征。西柏坡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时代产生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源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须臾不可丢弃的优良作风也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发扬下去。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一种优秀革命精神,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西柏坡精神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西柏坡精神作为代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要求的一种革命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内涵。具体说来,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唯物辩证法认为,革命精神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的革命精神,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促进力。西柏坡精神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后人不论从何种角度去概括总结,都不能超越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都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在西柏坡这个农村指挥所里,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吹响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号角,这就是历史事实;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革命形势急剧高涨,群情振奋,胜利在望,这就是革命精神产生的客观物质条件。
二、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虽然在数量上仍然表现为敌优我劣,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质量对比,我则已占优势。正是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夺取胜利。三大战役胜利后,我们党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在夺取政权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两个“敢于”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革命主义精神,两个“务必”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这两种精神贯穿于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最突出的特点,并且两种革命精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总之,西柏坡精神尽管有多种概括,但其本质特征,应该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三、西柏坡精神是全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敌强我弱对比悬殊的条件下,红色政权被四面包围或者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艰难困苦的环境要求党领导下的军民,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坚毅的革命精神,顶住压力,战胜困难,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与之相适应的革命精神是被逼出来的,有自发产生,逐步发展的特点。而西柏坡精神则是党已经取得了战略决战主动权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汇集了党的传统的革命精神,反映了党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体现了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具有主动性、集中性的特点。
四、西柏坡精神具有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不朽意义
革命精神是一笔财富,具有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巨大作用。概括西柏坡精神,既要尊重历史,总结出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的内涵,又要遵循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方针,挖掘出在当时产生,但对现实和未来都有指导作用的革命精神的内涵,以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
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源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西柏坡精神的核心――“两个务必”的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即将发生历史性转折、中国共产党即将登上执政的历史大舞台的关键时刻,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告诫,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成果,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到1991年9月江泽民考察西柏坡重提;再到2002年12月胡锦涛考察西柏坡时再次强调;再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向全党提出一定要戒骄戒躁、一定要艰苦奋斗的要求。应该说,从1949年的提出到2007年的一次又一次重申,跨越了中国社会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20世纪到21世纪,两种社会形态、两个世纪更替的巨大变化。“两个务必”的不竭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理论内涵总是与时俱进地追随着实践发展的步伐。
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时,是着眼于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
因为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由在野党变为执政党,实践本身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觉悟水平、进取精神、创造能力等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严峻的考验。毛泽东曾几夜难眠,反复思考。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针对革命胜利后党内可能出现的“四种情绪”,毛泽东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所以,毛泽东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因为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当时“两个务必”的提出,是为了给即将执掌全国政权的共产党打预防针。
1991年江泽民重提“两个务必”,是着眼于治党、治国,严惩腐败,深化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社会主义严重受挫,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无论是现实的需要,还是我党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向我们昭示:要将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亲临西柏坡,重申“两个务必”。他站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来到西柏坡,最感动的就是,我来到了毛主席当年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地方。多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搞和平演变,关键是我们自己不要演变自己。只要我们牢记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我们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要求我们要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下的丰功伟绩,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把我们这个党建设好,把中国建设好。
2002年底,胡锦涛到西柏坡再次重申“两个务必”,是着眼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西柏坡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和我们党肩负的庄严使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只是在奔向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其次,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牢记“两个务必”,时时处处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
第三,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能不能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对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我们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考验,就必须继续弘扬西柏坡精神,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今天,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倡导“两个务必”的精神,就是要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讲谦虚谨慎,主要应该着眼于提高党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讲艰苦奋斗,主要应该着眼于倡导共产党人必备的奋斗、奉献的境界,要具有奋斗、创新的精神,使我们党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开路人、领路人、带头人。半个世纪以 来,西柏坡精神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增添着新的时代内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上,都提出坚持“两个务必”这个共同课题,说明了“两个务必”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而彰显出自身的时代价值。其生命的活力就在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须臾不可丢弃的优良作风也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发扬下去。因此,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使“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两个务必”,不仅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保持的优良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远拥有的党的党魂,而且应当成为全体中国人民永远保持的优秀品质,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之魂。
第五篇:解析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
解析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
七年制实验区初二一班第三小组
组长:杨雁馨 课题组长:韩佳育 记录员:郭佳钰 安全员:高吕方昭
导师:董晶
目录
一.摘要 二.关键词 三.绪论
1.选题缘由 2.文献综述
四.正文
1.“两个务必”内涵 2.“两个务必”历史背景 3.“两个务必”针对问题 4.“两个务必”现实意义
五.结论
(1)活动总结(2)主要结论
六.参考资料
一.摘要
二.关键词
两个务必 内涵 历史背景 现实意义 针对问题
三.绪论
1.选题缘由
2.文献综述
四.正文
1.“两个务必”内涵
2.“两个务必”历史背景
三大战役的胜利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的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场战役。辽沈战役主要是解放东北地区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最后成功的解放了东北的部分地区。
淮海战役是第二场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主要解放了华东和中原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场战役。主要是在北京、天津进行的平津战役在1948年11月29日发起。天津被解放不久,北平没有进行战争就直接和平解放。平津战役从此胜利结束。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主力部队被歼灭,从而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获得胜利的巩固基础。3.“两个务必”针对问题(1)预见
延安窑洞对---跳出周期率
1945年7月1日,毛泽东为加强国共合作,邀请了黄炎培
1、冷遹、褚辅成、章伯钧、左舜生、傅斯年一共六位国民政府参政员赴延安访问。期间,毛主席邀请了黄炎培到自己住的窑洞里做客,两位伟人整整谈了一下午。
期间,已经年过六旬的黄炎培直言问毛泽东:“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縨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2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于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历史周期律”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政权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在中国,极端的贫富悬殊是历史周期律的推手。毛泽东听后,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听后对毛泽东表示拜服,并在延安归来这本书里也提到了对毛泽东的敬佩。
通过毛泽东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当时毛泽东已经预见到了共产党也有可能会跳进“周期律”,并且已经找到了适当的解决办法---民主,他也说要让人民监督政府,以保持政府不会松懈,不会人亡政息。而毛泽东这是的想法也为两个务必的提出做了铺垫。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的著名作品之一。1944年发表,全文接近16000字,后来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也亦有转载。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三个悲剧人物 明朝亡国之君明思宗朱由检(崇祯)、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其中的李自成的遭遇的确是可以警醒我们的。文章中明确的指出,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攻下北京后,“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象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最后在通山县九宫山遭地主武装杀害。目的在以借由李自成的失败,要求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记取历史教训,不能重蹈李自成覆辙。
这篇文章里很清楚的讲述了李自成从当上农民起义军首领开始,一直到他攻下北京逼得崇祯帝自杀,当上了皇帝。这时的李自成和他的手下们都很骄傲得意,只顾忙着筹办登基大典,开科选举,招募文官武官等闲杂事务,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清帝国的野心,还有关外的清兵已经近在了肘腋,只派了几千士兵驻守关外。最终,清兵入关,把李自成赶下了台,占领了李自成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李自成最后也在逃亡过程中被杀,时年只有36岁。李自成的故事是个悲剧,告诉我们千万不能骄傲自负。
而毛主席在看到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之后十分欣赏,把这篇文章作为整风文件来警醒党内。可以说毛泽东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很重视党内不能骄傲自大了。(2)具体问题 骄躁显露
从共产党的历史可以看出,骄躁的思想作风的产生及它的危害,从党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开始了。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时,党内部分人员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贪图享乐且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已经显露出来了,这一切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警觉。
在西柏坡时期,在党内、军内因为胜利即将来临,还有马上就要执政了,以及队伍的急剧的扩大等,导致了一些错误的思想以及情绪逐渐地暴露了出来。比如说,当时官僚主义已经开始了滋长。官僚主义在历史上就对共产党党造成了很大危害,其主要特点是脱离了群众,不关心群众的利益以及疾苦,饱食终日,只想当官做老爷,过好日子。而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也再次萌生了。党内有很多人缺乏纪律性和严肃性,自由主义很严重,贪图安逸。骄傲自满情绪的日益严重,使有些同志以为革命成功了,不想再受苦受累,准备享清福,不再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而错误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由于工业化的历史很短短,工业化程度很低,所以无产阶级人数少,力量弱。有句话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明白:“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所以当时无产阶级必须和农民、城市的小资产阶级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结成革命的统一战线。这种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各种各样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作风无法避免地影响到党内来。中国历来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当时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这种农业自然经济形态,积累了许多像小富即安、得过且过、封闭保守、贪图安逸等不好的小农意识。共产党内有许多的党员出身于农民,而党又长期战斗并且一直生活在农村,小农意识肯定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并影响到共产党党内。反腐反贪
刘少奇当时就十分清醒地指出:“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有点理由。在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一个村长,一个县委书记,可以称王称霸。胜利后,一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如果我们党注意到这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纪律性,就会好一些。”
在当时解放了的地方,的确出现了一些很值得注意的错误的行为倾向。比如说出现了凭借自己的地位和职权勒索而强征、吞没或盗卖公物,以及贪污受贿等一些腐败现象。经毛主席亲自处理的重大的贪污腐败案就有四件(解放前):分别是谢步生案、左祥云案、黄克功案、肖玉壁案。他们都被直接枪毙,虽然有很多人都提出念他们旧功并且将功补过,留他们性命,但是毛泽东对治理贪污腐败很重视,于是十分愤怒而又惋惜地同意了对他们处以死刑。4.“两个务必”现实意义
自“两个务必”提出后,历来的国家领导人每次前往西柏坡都会重申“两个务必”及其重要性、中心思想,倡导党内遵守“两个务必”,并以“两个务必”作为对党员的要求。
五.结论
1.活动总结
为加强七年制同学团队凝聚力,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丰富大家的课余文化生活,并使学生之间更加团结、和谐,在7月7日下午,老师带着我们七年制全体学生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学习西柏坡精神,弘扬两个务必,也使大家能够更加了解彼此。在西柏坡纪念馆里,在这里关于西柏坡革命的事迹应有尽有,让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了西柏坡,而共产党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也更加高大了。我们的眼界大开,知识也更加丰富了,对我们西柏坡也了解得更多了。在参观的期间,组员相处十分融洽,交谈得十分开心,对彼此的了解也更多。总之,这次的参观西柏坡纪念馆活动,使得校领导的活动目的实现了,所以这是成功的。我们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有了质的飞跃。我们相信以后我们的合作也会更加顺利的,很感谢校领导组织的这次参观西柏坡纪念馆活动。2.主要结论
“两个务必”形成于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前夕。它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党的建设中的重要的理论成果。三大战役的成功,以及革命的成功,让党内变得有些骄傲、自大、浮躁。如果这时毛泽东主席没有及时地提出“两个务必”,及时的警示众人,共产党重蹈国民党和李自成的覆辙也是很有可能的。而“两个务必”对共产党的发展的影响也很大,党内多年以来一直很重视“两个务必”。“两个务必”提出后这六十多年以来,多位国家领导人像邓小平、江泽民、习近平等都前往西柏坡,参观并且进行演讲,大力提倡并发扬了“两个务必”。
六.参考资料
“两个务必”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西柏坡建设网
甲申三百年祭全文---机关工委 宁强机关工委—汉水源机关党建网 浅议西柏坡精神和历史周期律---刘辉 牢记 两个务必 弘扬西柏坡精神---王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