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范文

时间:2019-05-12 02:1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范文》。

第一篇: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范文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积极做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国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慢性病流行和防治情况,特制定《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

一、背景

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国内外经验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和示范地区开展的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网络。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社会对慢性病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臵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为指导,逐步建立各级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跨部门慢性病防治协调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二)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程度,制定适合不同区域的具体防治目标和控制策略,关注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提高慢性病防治的可及性、公平性和防治效果。

(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以城乡全体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患者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治作用,促进预防、干预、治疗的有机结合。

三、目标

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到2015年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50%以上,35岁以上成人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50%。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全国10%以上县(市、区)。

——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成年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内,儿童青少年不超过8%。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脑卒中发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

——30%的癌症高发地区开展重点癌症早诊早治工作。——4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适龄儿童窝沟封闭覆盖率达到20%以上,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

——全人群死因监测覆盖全国90%的县(市、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营养状况监测覆盖全国15%的县(市、区)。

——慢性病防控专业人员占各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比例达5%以上。

四、策略与措施

(一)关口前移,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寓慢性病预防于日常生活之中,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部门建立国家和省级慢性病信息和知识权威发布平台,定期发布健康核心信息,配合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组织主要媒体设立健康专栏,科学传递慢性病防治知识;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老龄委和各类社会学术团体发挥各自优势,按照规范信息,有组织地开展公益宣传和社会动员活动。

科学指导合理膳食,积极开发推广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的健康食品。农业部门调整和改善食物生产结构,引导生产安全、营养、方便、多样的农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引导并支持食品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推动实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促进健康食品开发和生产;商务部门倡导和鼓励食品销售企业开设健康食品专柜,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食品企业、集体供餐和餐饮单位组织业务骨干人员学习掌握合理营养膳食知识并知晓不良饮食危害,逐步推行营养成份标识,提供健康食品和餐饮。

积极营造运动健身环境。体育部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逐步提高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教育部门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环境保护部门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工间操制度;社区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模式。

切实加强烟草控制工作,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推动地方加快公共场所禁烟立法进程和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出台。继续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党政机关、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等要率先成为无烟单位。鼓励医疗机构设立规范的戒烟门诊,提供临床戒烟服务,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戒烟服务能力和水平。宣传过量饮酒危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拓展服务,及时发现管理高风险人群。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覆盖人群,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血压、血糖、血脂偏高和吸烟、酗酒、肥胖、超重等)检出和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面履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综合服务职能,建立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时了解社区慢性病流行状况和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免费提供常见慢性病健康咨询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血糖测定,3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展简易肺功能测定,4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0%的乡镇卫生院开展口腔预防保健服务。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积极推行健康体检制度,将慢性病核心指标和口腔检查作为必查项目,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加强指导管理。有条件的机关、单位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提供体格测量简易设备。零售药店在慢性病防控宣传教育中要发挥积极作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单位医务室对健康体检与筛查中发现的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监测与随访,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机构开发并推广高风险人群发现、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适宜技术,并进行督导和评价。

开发癌症高发地区重点癌症筛查适宜技术,开展早期筛查和治疗,结合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加强对癌症高风险人群乙型肝炎、人乳头瘤病毒等疫苗的预防接种。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发现和干预工作。

(三)规范防治,提高慢性病诊治康复的效果。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专病防治机构要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及时对本机构各级专科诊治从业人员进行诊治规范培训,逐步实现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康复。各级各类医院要严格遵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指南,完善专科医师的专业化培训制度,注重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在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同时,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咨询指导和科普宣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和口腔保健服务,对癌症患者开展随访和康复指导等工作,积极推广儿童窝沟封闭等口腔疾病预防适宜技术。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投入的增加,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涵,积极推广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家庭服务模式。

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和“治未病”的特点。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适当增加基本药物目录中慢性病用药品种,建立基本药物短缺监测信息处理协同机制,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储备制度,确保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适宜的治疗药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批慢性病防治药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药品安全。

(四)明确职责,加强慢性病防治有效协同。完善慢性病防控网络,优化工作格局,整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打造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责任共同体,促进慢性病防治结合。卫生行政部门要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省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公立医院设臵专门科室和人员,履行慢性病防治工作职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化慢性病防控职能,提高服务能力。

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专病防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分工负责和分级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和任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专病防治机构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慢性病及相关疾病防控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管理;医院开展慢性病相关信息登记报告,提供慢性病危重急症病人的诊疗、康复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慢性病诊疗、康复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建立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相关慢性病防控措施的执行与落实。

健康教育机构负责研究慢性病健康教育策略方法,传播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并指导其他机构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动。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提供与妇女儿童有关的慢性病预防咨询指导。

(五)抓好示范,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积极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注重开展社区调查诊断,明确本地区主要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应用适宜技术,发展适合当地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各地要定期总结推广示范区建设经验,带动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到2015年,全国所有省(区、市)和东部省份50%以上地级市均建有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充分发挥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各地现有的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的作用,丰富和深化卫生创建活动的健康内涵。以卫生创建、健康创建为平台,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的组织协调,将慢性病防控作为卫生城镇考核标准和健康城市及区域性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内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地区须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政策引导,改善环境质量,增加绿地面积和健身场所,建设健康环境;促进合理膳食、适量活动、控烟限酒,培育健康人群。

继续推进省级地方政府与卫生部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合作项目,通过省部共建,在慢性病综合防控的政策研究、宣传教育、干预控制、监测评价、能力建设、科研攻关和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提高项目合作省份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水平。

(六)共享资源,完善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统筹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慢性病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库,健全信息管理、资源共享和信息发布等管理制度。逐步建成慢性病综合监测点,规范人口出生与死亡信息管理,组织开展辖区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发病及死因登记报告。建立慢性病与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居民营养与健康等专项调查。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慢性病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掌握慢性病流行规律及特点。

(七)加强科研,促进技术合作和国际交流。加强慢性病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科技部门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加大对慢性病防治研究的支持,提高慢性病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慢性病防治研究和转化基地建设,重点加强慢性病防治技术与策略、诊疗器械、新型疫苗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具,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推广慢性病预防、早诊早治早康和规范治疗等适宜技术。

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慢性病防治全球行动,与国际组织、学术研究机构和院校在人员培训、技术合作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协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各地将促进全民健康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战略,融入各项公共政策,加强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绩效管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订专项行动计划,指导各地推进规划实施。各地要围绕规划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结合实际,制订本地防治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认真研究推进规划目标实现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大力加强社会动员,努力形成政府社会防治工作合力。

(二)履行部门职责,落实综合措施。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效监督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大问题,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卫生部门制订慢性病防治方案,将慢性病防控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核心内容,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衔接,实现防治有效结合。研究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重大专项,做好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预防治疗和监测评估。评价防治效果,推广适宜技术,指导社会和有关部门开展慢性病预防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将慢性病防治相关内容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保障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条件。教育部门将营养、慢性病和口腔卫生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监督、管理和保证中小学生校园锻炼的时间和质量。

民政部门进一步完善贫困慢性病患者及家庭的医疗救助政策,逐步加大救助力度,对符合当地医疗救助条件的,积极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财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疾病谱的转变和疾病负担的变化,安排必要的慢性病防控经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做好基本医疗保险与公共卫生服务在支付上的衔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减轻参保人医疗费用负担。

体育部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指导并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科技、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农业、商务、广电、新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履职尽责。

(三)增加公共投入,拓宽筹资渠道。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社会多渠道筹资机制。发挥公共财政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慢性病流行程度,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加大对西部和贫困地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支持力度,完善投入方式,评估投入效果,提高资金效益。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引导国际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为防控慢性病提供公益性支持。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能力。实施卫生中长期人才规划,建设一支适应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的医学专业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慢性病和口腔疾病防治实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政策保障,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加强慢性病防治复合型人才培养,特别注重培养既掌握临床医学技能又熟悉公共卫生知识的人才,在全科医生、住院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强化慢性病防治内容,提高防治技能;加强对康复治疗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医疗服务水平,降低慢性病致残率和残疾程度;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慢性病科学防治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人才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

(五)强化监督监测,实行考核评价。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通报制度,制定规划实施监测指标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实行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考核评价制度,卫生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评价体系,针对规划落实情况,组织开展考核评价,科学分析投入产出效益,综合评价政策措施效果。

第二篇:XX县2015年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XX县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2012-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下同)防治工作,有效遏制我县慢性病快速上升势头,促进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卫生部等15个部(委、局)联合下发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浙江省卫生厅等18个部门联合下发的《浙江省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与丽水市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的《丽水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慢性病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流行广、病程长、费用贵和健康损害大、社会危害重等特点,其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老龄化的推进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呈快速上升趋势,全国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最为突出的威胁,成为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改革开放以来,XX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显著提高,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初步建立慢性病防控体系框架;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死因、慢性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试点推广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社区防控模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我县慢性病防控工作仍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慢性病对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近10年来,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慢性病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二是慢性病患病人群出现年轻化趋势。三是慢性病危险因素更加复杂多样。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人民生活方式转变,除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外,环境污染、压力增大、精神紧张等也成为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不可忽略因素。四是慢性病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慢性病防控难以形成合力,综合防控措施难以落实,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卫生强县、全民健康”的总目标,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强化政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体系建设,优化生活环境,增进城乡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为全面小康社会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健康发展。从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出发,着力降低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水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居民健康权益,满足群众基本健康需要,让全县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政府主导,综合防治。强化政府在慢性病防治中的职能,明确并落实各级、各部门职责,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形成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分工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格局。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为指导,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患者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治作用,促进预防、干预、治疗的有机结合。

——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程度,制定适合不同区域的具体防治目标和控制策略;积极试点,稳步推进,逐步提高慢性病防治的可及性、公平性和防治效果。

(三)工作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成与我县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缙云建设相适应的慢性病防治体系,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延长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具体目标如下:

——防控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建成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跨部门慢性病防治协调机制;市级慢病示范乡镇覆盖率达30%以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60%以上乡镇、街道;2015年完成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

——防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健全人群死因、慢性病发病监测体系,开展营养状况监测,每年开展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慢性病防控专业人员占疾控机构专业人员比例达10%以上;完善县乡两级慢性病专病防治网络。

——群众健康素养得到提高。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60%以上;35岁以上成人血压、血糖和血脂知晓率分别达到70%、50%、30%;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至9克以下;成年人吸烟率降至25%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5%以上。

——筛查干预范围逐渐拓展。成人、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分别控制在10%、8%以内;开展重点癌症早诊早治;适龄儿童窝沟封闭覆盖率达20%以上,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

——疾病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脑卒中发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4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

三、策略任务

(一)广泛健康宣教,提高慢性病防治意识。全面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作用,积极组建健康教育专家团、讲师团和志愿者宣教团,切实加强公共场所、城乡社区、医疗机构、各类学校等重点区域的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餐厅、示范食堂和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创建。建设健康主题公园。通过舆论宣传活动、健康素养巡讲活动、卫生宣传日活动、防病知识普及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部门要制定和推广健康教育指南,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利用健康咨询、健康处方、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配合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组织主要媒体设立健康专栏,科学传递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部门、新闻单位等要将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作为健康知识传播的重要内容,纳入互联网和公益宣传计划,坚持经常性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引导群众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教育部门应将慢性病防控作为健康促进学校创建重要内容。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老龄委和各类社会学术团体发挥各自优势,按照规范信息,有组织地开展公益宣传和社会动员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做好相应宣教工作。零售药店在慢性病防控宣传教育中要发挥积极作用。

(二)完善政策措施,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制订落实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措施,促进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市场环境形成。切实加强烟草控制工作。各地根据《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相关要求,制定公共场所控制吸烟规定,继续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严禁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党政机关、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等要率先成为无烟单位;鼓励医疗机构设立规范的戒烟门诊,提供临床戒烟服务,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戒烟服务能力和水平。宣传过量饮酒危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逐步完善公共营养政策。农业部门要调整和改善食物生产结构,引导生产安全、营养、方便、多样的农产品;经信部门应引导并支持食品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推动实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促进健康食品开发和生产;商务部门要倡导和鼓励食品销售企业开设健康食品专柜,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食品企业、集体供餐和餐饮单位要组织业务骨干人员学习掌握合理营养膳食知识并知晓不良饮食危害,逐步推行营养成份标识,提供健康食品和餐饮。

积极营造运动健身环境。体育部门要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逐步提高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教育部门要落实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各级工会要加大对职工体育锻炼习惯的干预,多种形式组织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工间操制度;社区要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三)加强健康管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做好社区诊断,明确辖区主要健康问题,针对性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全面落实医疗机构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认真做好参合农民、参保居民和退休人员等健康体检工作,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发现慢性病患者和高风险人群(血压、血糖、血脂偏高和吸烟、酗酒、肥胖、超重等),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依照相关技术指南和工作规范,开展普通人群健康教育,帮助形成维持健康生活方式;推进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干预、评估,减少疾病发生或延缓疾病进程;实施对慢性病患者的规范诊治、管理,推广患者自我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结合工作实际,探索推进口腔保健、慢性阻塞性肺病管理和对癌症患者开展随访和康复指导等工作,力争2015年,建制乡镇卫生院均能开展血糖测定与简易肺功能测定,4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的乡镇卫生院能开展口腔预防保健服务。发挥功能社区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推行健康体检制度,将慢性病核心指标和口腔检查作为必查项目,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加强指导管理;计划在2015年底前在城区各街道社区建成10个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有条件的机关、单位也要积极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提供体格测量简易设备。

落实医院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的作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机构开发并推广高风险人群发现、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适宜技术,结合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加强对癌症高风险人群乙型肝炎、人乳头瘤病毒等疫苗的预防接种;积极推动城乡社区高危人群幽门螺杆菌筛查,并进行有效干预,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并进行督导和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口腔等专病防治机构要推广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与适龄儿童窝沟封闭、重点肿瘤筛查等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及时对本机构各级专科诊治从业人员进行诊治规范培训和督导评估,逐步实现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康复;各类医院要严格遵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指南,完善专科医师的专业化培训制度,注重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在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咨询指导和科普宣传。各相关专业学会要充分发挥学术优势,积极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坚持中西医并重,深入学校、社区、家庭普及中医药养生和防治知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推进中医药“治未病”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发现和干预工作。

(四)明确职责分工,完善慢性病防治机制。卫生行政部门应明确职能部门并落实人员负责慢性病防治工作,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负责、分级管理机制;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对医疗卫生机构责任制考核目标,作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考核重要内容;牵头建立业务管理协调组织,做好慢性病防治计划和工作方案,制定适合本区域慢性病管理的具体流程和运行机制,协调落实慢性病防治的措施,定期组织开展考核评估。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并充实慢性病防控科室,落实专人负责慢性病防控工作;同时,要合理规划并切实加强专病防治机构的组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专病防治机构应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慢性病及相关疾病防治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组织进行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管理,探索开展临床预防服务与评价。县级以上医院应根据诊疗范围,设立相应科室和配备工作人员,按照《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等要求落实有关信息登记报告,提供慢性病危重急症病人的诊疗、康复服务,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慢性病诊疗、康复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健康教育机构负责研究慢性病健康教育策略方法,传播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并指导其他机构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动。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提供与妇女儿童有关的慢性病预防咨询指导。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切实加强预防保健科室建设,配备慢性病防治必要设备和工作人员,负责相关慢性病防控措施的执行与落实。

我县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慢性病防治技术管理中的牵头作用,建立其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间分工协作、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要按照资源整合、优化配臵、提升效率、功能共享的原则,统筹配臵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县级以上医院间双向转诊机制,县级以上医院应结合实际设立专病诊疗中心(科室)或每天预留部分专家诊号,用于满足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的慢性病患者优先诊疗需求;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县级以上医院间的技术指导机制,通过对口帮扶、巡回诊疗、培训进修、技术支持等方式,全面提升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防治能力。

(五)注重科研培训,提升慢性病防治水平。加强慢性病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有关部门应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加大对慢性病防治研究的支持,提高慢性病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各业务单位要抓住重点和关键的防治技术问题,探索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及时优化慢性病防治策略措施,研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推广慢性病预防、早诊早治早康和规范治疗等适宜技术,到2015年,全县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慢性病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每年在县级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推广应用10~15项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积极争取国际、国内合作项目,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以及科研项目的合作,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实施卫生中长期人才规划,建设一支适应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的医学专业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慢性病和口腔疾病防治实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政策保障,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加强慢性病防治复合型人才培养,特别注重培养既掌握临床医学技能又熟悉公共卫生知识的人才,在住院医师(含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强化慢性病防治内容,提高防治技能;加强对康复治疗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医疗服务水平,降低慢性病致残率和残疾程度;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慢性病科学防治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人才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全县要充分认识做好慢性病防治、促进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促进全民健康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战略,融入各项公共政策,切实加强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卫生城市创建和卫生创强的重要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绩效管理;对贯彻落实规划,推进慢性病防治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要围绕规划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结合实际,制订本地防治规划和工作计划,认真研究推进规划目标实现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大力加强社会动员,努力形成政府社会防治工作合力。

(二)履行部门职责,实行综合治理。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建立相关部门间慢性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效监督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大问题,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卫生部门制订慢性病防治方案,将慢性病防控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核心内容,做好新农合补偿政策与公共卫生项目补助的衔接。研究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重大专项,做好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预防治疗和监测评估。评价防治效果,推广适宜技术,指导社会和有关部门开展慢性病预防工作。

宣传部门组织各新闻单位开展公益性宣传活动,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倡导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发展改革部门将慢性病防治相关内容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保障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条件。教育部门将营养、慢性病和用眼卫生、口腔卫生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监督、管理和确保中小学生校园锻炼的时间和质量。

科技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慢性病防治干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加大相应科研投入力度,开展慢性病长期监测研究。

民政部门做好社区健康促进的推广和普及;协助开展死亡监测;进一步完善贫困慢性病患者及家庭的救助政策,逐步加大救助力度,对符合当地医疗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财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疾病谱的转变和疾病负担的变化,安排必要的慢性病防控经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做好基本医疗保险与公共卫生服务在支付上的衔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减轻参保人医疗费用负担。

体育部门贯彻落实《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积极推行《浙江省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指导并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经信、环境保护、农业、商务、广电、新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和各级工会、妇联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履职尽责。

(三)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机制。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社会多渠道筹资机制。发挥公共财政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慢性病流行程度,研究落实慢性病防控专项,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逐步扩大慢性病防控范围;将慢性病防控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要考核内容,加大基层慢性病防治投入,满足服务内涵延伸和服务范围拓展需要;改革试点公立医院承担慢性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办法,构建上下联动的综合防控格局。加大对边远山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支持力度,完善投入方式,评估投入效果,提高资金效益。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引导国际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为防控慢性病提供公益性支持。

完善慢性病防治保障制度。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减轻参保慢性病患者的医疗负担。探索将慢性病防治项目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做好与公共卫生服务在支付上的衔接,提高对重点慢性病的门诊和住院报销比例。推进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对贫困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救助政策;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在增补的非基本药物品规中,充分考虑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适当增加慢性病用药品种,建立基本药物短缺监测信息处理协同机制,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储备制度,加强药品监督检查,确保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适宜、安全的治疗药物。鼓励有条件地区将安全、可行的慢性病防控项目拓展至当地重大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四)抓好示范创建,带动整体发展。要结合工作实际,参照国家和省的相关要求,积极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通过示范创建,建立一批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到位、管理体制顺畅、防治体系健全、社会氛围良好的示范点,进而带动当地慢性病防治的全面开展,推进规划的实施。各地可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工作计划与考核标准,开展慢性病防控示范乡镇(街道)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餐厅、示范食堂创建,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不断深入。到2015年,力争通过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验收。

充分发挥县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作用,丰富和深化卫生创建活动的健康内涵。以卫生创建、健康创建为平台,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的组织协调,将慢性病防控作为卫生城镇、卫生村考核标准和健康城市及区域性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内容。通过政策引导,改善环境质量,增加绿地面积和健身场所,积极争取在城区原有基地上再创建1-2健康主题公园,建设健康环境;促进合理膳食、适量活动、控烟限酒,培育健康人群。

(五)强化监测考评,督促任务落实。我县要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成慢性病综合监测点,规范人口出生与死亡信息管理,组织开展辖区脑卒中、冠心病急性事件、糖尿病、恶性肿瘤发病及死因登记报告;建立慢性病与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居民营养与健康等专项调查;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慢性病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掌握慢性病流行规律及特点;提高慢性病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库,探索慢性病社区管理数据库建设,健全信息管理、资源共享和信息发布等管理制度,加强预测、预警和趋势分析能力,为规划实施情况评价、防治策略措施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要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通报制度,制定规划实施监测指标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实行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考核评价制度,县卫生行政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评价体系,针对规划落实情况,组织开展考核评价,科学分析投入产出效益,综合评价政策措施效果。采取自查、抽查相结合方式,运用措施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方法,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价各街道(乡镇)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和机构落实慢性病防治计划情况,包括组织领导、资源保障及各项干预措施贯彻执行情况;掌握规划目标实现情况,为制定下一阶段慢性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XX

县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13年1月21日

第三篇:临河区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6-2020年)

临河区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下同)防治工作,有效遏制我区慢性病快速上升势头,促进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四、五、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卫生强区、全民健康”的总目标,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强化政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体系建设,优化生活环境,增进城乡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为全面小康社会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临河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健康发展。从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出发,着力降低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水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居民健康权益,满足群众基本健康需要,让全区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政府主导,综合防治。强化政府在慢性病防治中的职能,明确并落实各级、各部门职责,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形成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分工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格局。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为指导,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

2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等要率先成为无烟单位;鼓励医疗机构设立规范的戒烟门诊,提供临床戒烟服务,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戒烟服务能力和水平。宣传过量饮酒危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逐步完善公共营养政策。农业部门要调整和改善食物生产结构,引导生产安全、营养、方便、多样的农产品;经信商务部门应引导并支持食品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推动实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促进健康食品开发和生产;要倡导和鼓励食品销售企业开设健康食品专柜,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食品企业、集体供餐和餐饮单位要组织业务骨干人员学习掌握合理营养膳食知识并知晓不良饮食危害,逐步推行营养成份标识,提供健康食品和餐饮。

积极营造运动健身环境。文体部门要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逐步提高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教育部门要落实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环保部门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会要加大对职工体育锻炼习惯的干预,多种形式组织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工间操制度;社区要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三)加强健康管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做好社区诊断,明确辖区主要健康问题,针对性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全面落实医疗机构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认真做好参合农民、参保居民和退休人员等健康体检工作,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发现慢性病患者和高风险人群(血压、血糖、血脂偏高和吸烟、酗酒、肥胖、超重等),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依照相关技术指南和工作规范,开展普通人群健康教育,帮助形成维持健康生活方式;推进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干预、评估,减少疾病发生或延缓疾病进程;实施对慢性病患者的规范诊治、管理,推广患者自我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结合工作实际,探索推进口腔保健、慢性阻塞性肺病管理和对癌症患者开展随访和康复指导等工作,力争2016年,建制乡镇卫生院均能开展血糖测定与简易肺功能测定,4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的乡镇卫生院能开展口腔预防保健服务。发挥功能社区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推行健康体检制度,将慢性病核心指标和口腔检查作为必查项目,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加强指导管理;计划在2016年底前在城区各街道社区建成10个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有条件的机关、单位也要积极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提供体格测量简易设备。

落实医院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的作用。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机构开发并推广高风险人群发现、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适宜技术,结合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加强对癌症高风险人群乙型肝炎、人乳头瘤病毒等疫苗的预防接种;积极推动城乡社区高危人群幽门螺杆菌筛查,并进行有效干预,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并进行督导和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口腔等专病防治机构要推广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与适龄儿童窝沟封闭、重点肿瘤筛查等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及时对本机构各级专科诊治从业人员进行诊治规范培训和督导评估,逐步实现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康复;各类医院要严格遵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指南,完善专科医师的专业化培训制度,注重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在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咨询指导和科普宣传。各相关专业学会要充分发挥学术优势,积极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坚持中西医并重,深入学校、社区、家庭普及中医药养生和防治知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推进中医药“治未病”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发现和干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全区要充分认识做好慢性病防治、促进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促进全民健康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战略,融入各项公共政策,切实加强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卫生城市创建和卫生创强的重要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绩效管理;对贯彻落实规划,推进慢性病防治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要围绕规划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结合实际,制订本地防治规划和工作计划,认真研究推进规划目标实现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大力加强社会动员,努力形成政府社会防治工作合力。

(二)履行部门职责,实行综合治理。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建立相关部门间慢性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效监督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大问题,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卫计部门制订慢性病防治方案,将慢性病防控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核心内容,做好新农合补偿政策与公共卫生项目补助的衔接。研究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重大专项,做好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预防治疗和监测评估。评价防治效果,推广适宜技术,指导社会和有关部门开展慢性病预防工作。

宣传部门组织各新闻单位开展公益性宣传活动,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倡导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发展改革部门将慢性病防治相关内容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保障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条件。

教育科技部门将营养、慢性病和用眼卫生、口腔卫生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监督、管理和确保中小学生校园锻炼的时间和质量。积极组织开展慢性病防治干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加大相应科研投入力度,开展慢性病长期监测研究。

民政部门做好社区健康促进的推广和普及;协助开展死亡监测;进一步完善贫困慢性病患者及家庭的救助政策,逐步加大救助力度,对符合当地医疗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财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疾病谱的转变和疾病负担的变化,安排必要的慢性病防控经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做好基本医疗保险与公共卫生服务在支付上的衔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减轻参保人医疗费用负担。

文体部门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全民健身条例》,积极推行《内蒙古自治区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指导并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经信和商务、环保、农牧业、文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和工会、妇联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履职尽责。

(三)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机制。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社会多渠道筹资机制。发挥公共财政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慢性病流行程度,研究落实慢性病防控专项,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逐步扩大慢性病防控范围;将慢性病防控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要考核内容,加大基层慢性病防治投入,满足服务内涵延伸和服务范围拓展需要;改革试点公立医院承担慢性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办法,构建上下联动的综合防控格局。加大对边远地方慢性病防控工作支持力度,完善投入方式,评估投入效果,提高资金效益。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引导国际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为防控慢性病提供公益性支持。

完善慢性病防治保障制度。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

第四篇: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提出9项目标

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提出9项目标

为遏制我国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卫生部等15部门日前联合制定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至2015年将达到9类具体目标,如脑卒中发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成年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等。

据悉,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的病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和示范地区开展的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网络。

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社会对慢性病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其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卫生部表示,将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到2015年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50%以上,35岁以上成人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50%。

(2)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全国10%以上县(市、区)。

(3)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成年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内,儿童青少年不超过8%。

(4)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脑卒中发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

(5)30%的癌症高发地区开展重点癌症早诊早治工作。(6)4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7)适龄儿童窝沟封闭覆盖率达到20%以上,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

(8)全人群死因监测覆盖全国90%的县(市、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营养状况监测覆盖全国15%的县(市、区)。

(9)慢性病防控专业人员占各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比例达5%以上。

第五篇:慢性病防治汇报材料

攀枝花市第二小学校参与东区慢性病防控示 范 区 创 建 工 作 汇 报

学校是儿童聚集的地方,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是我们工作的主题。借东区创建慢性病防控示范区的契机,我们学校也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调整,使工作更有实效,现将我校参与东区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部分 规范管理制度

1、领导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学校成立了以余晓梅校长为组长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了学校领导、校医和健康教育教师,小组内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组织有序。学校定期召开健康教育会议,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形成了定期汇报,定期总结,及时改正,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共建健康校园的局面。

2、认真落实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以明确的工作目标为指导,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学校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从指导思想上明确了工作的长期性、持久性,并让每位工作人员都认识到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3、立足根本,营造氛围,成效逐步显现。

我们坚持将健康教育列入整个教学计划,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卫 生习惯以及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起了很好的作用。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做到“五有”,即有课本,有教案,有课时,有考核,有评价;充分利用广播、橱窗、黑板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部分 健康教育

一、课堂教学,传授知识。

1、多年来,我校把健康教育课当成健康教育宣传的主渠道,我校健康教育课一直按照上级的标准开足、开满课时,每周一早上第一节课时为全校的健康教育课,由班主任承担教学任务,学校规定每学期必须有两课时关于慢性病知识的讲授。教导处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教师的上课和备课情况,老师按计划备课、上课,并定期考核,把上课、宣传、活动等内容融为一体。使健康教育能多层次,多角度,宽领域,面向学生进行教育。

2、为学生提供了心理、生理卫生知识教育服务。各年级在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上,还开设了心理健康讲座。由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了学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3、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竞赛。结合各种纪念日开展各种专题活动、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如糖尿病日、高血压日、爱牙日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等,以健康教育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竞赛,深受学生欢迎。

二、丰富形式,大力宣传。

1、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我校所采取的形式是多样的,根据上有关部门的要求、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宣传日等进行宣传活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利用广播、板报、视频进行宣传教育。

利用好学校的宣传阵地是我校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每月一期健康教育宣传专栏,每月进行1-2次的卫生讲座宣传教育、每个季节更换1-2次的板报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板报的内容,图文并茂,真正起到宣传的目的,让学生在宣传中受到教育,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保护自己,预防疾病的能力。学校校医定期利用广播对全体学生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学生认识疾病的特征和预防措施。学校电子视频每天都健康生活的提示语。学校的墙壁都充分发挥了宣传功能,一二年级都以学生喜欢的卡通形式进行宣传,由学校美术老师创作设计,高年级主要以文字形式让学生了解健康知识。学校还以校讯通形式定期向家长进行提示,预防当季的疾病发生。

(2)开展慢性病知识手抄报的展览

各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慢性病手抄报的制作,学生自主收集大量慢性病相关知识,用心制作手抄报,图文并茂,学校又通过全校展评的形式,使慢性病知识得以广泛宣传。

2、积极进行吸烟危害身体宣传。

向学生宣传吸烟的危害,吸烟和被动吸烟都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吸烟不但影响身体发育,而且影响智力的发育,学校在开展此项活动的同时,针对一些在校吸烟的教师和家长进行教育,杜绝在学 生面前吸烟,给了学生一个清新,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3、积极进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中,我校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六病”的防治工作,把预防龋齿,视力不良、青少年肥胖当作了重点来抓。

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并做好眼保健操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使学生做操质量明显提高,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稳中有降。

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良好习惯,定期检查口腔,早发现龋齿早治疗,是控制龋齿发生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预防贫血和肥胖中,我们教育学生要合理营养配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大力开展大课间活动,并与周边体育场馆联系,提供学生运动场所。

4、发放预防各种慢性病宣传资料。学校对师生进行大力宣传和引导,共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

5、设立健康教育阅读角。学校医务室设立了健康教育阅读角,师生可以随时取阅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丰富自己健康教育的知识。

6、注重对教师进行慢性病防治的知识教育。首先开展对教师慢性病和职业病的专题讲座,使他们充分掌握相关知识,不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帮助教师建立起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学校提倡“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康生活方式,学校自 筹资金,为教师提供了健身房,供教师锻炼身体。第三,学校开展工间操,使教师能够在做操中释放压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7、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使家长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锻炼、饮食、疾病预防等方面都作了详细讲解。通过这项工作,使学校、家庭形成共识,共同做好孩子健康教育工作。

三、积极倡导师生健康行为方式

我校发出“摒弃不良行为习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倡议,全体师生都积极用行动起来,使学校的管理更加落实,保障了师生的健康。

1、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划分卫生责任区,由学生打扫,学生监督考核每个班级和教师办公室卫生,对于卫生情况不过关和有不良行为的师生要进行记载和劝导。同时,校医也积极投入到对师生的检查和考核中,每天定时和不定时抽查班级卫生、公区卫生和办公室卫生。

2、学校的卫生间是学校文明的集中反映,学校加强了卫生间的管理,由每个班级轮流管理,创建星级厕所,各个班级开动脑筋,对卫生间进行布置,编写温馨提示语,对同学便后冲水和洗手进行检查和劝导,帮助同学养成好习惯。

3、注重学生的个人卫生检查。每天学校值周教师和行政值周 领导都会在校门口对学生进行晨检,抽查学生的指甲,脸,脖子,头发,衣服,鞋帽的卫生情况。

4、加强两操的检查。学校红领巾监督岗到各班抽查学生做操情况,穴位是否准确,力度是否适中,动作是否到位。

通过对师生健康行为方式的引导,卫生有了制度保障,有人员负责,学校的卫生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随时走进校园,都能看到一个卫生整洁的校园。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体现了学校健康教育成果。

第三部分 口腔卫生

口腔卫生是我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整个民族文明、卫生、健康素质的根本措施。我校紧紧围绕“随时护齿,从我做起”的活动主题,积极做好活动的宣传组织和实施工作。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受益非浅,认识到关注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并积极参加到口腔健康活动中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家长对孩子口腔健康的重视得到了极大提高,感受到了孩子自身所发生的一种变化,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种口腔健康行为习惯的理念的形成。

一、认真做好宣传工作,让护牙理念深入人心,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张贴口腔健康教育宣传图,各班组织学生观看,少先队组织“护齿”主题黑板报比赛,由各中队的队员自己设计、绘制黑板报。9月20日爱牙日当天,学校进行专题宣传,给家长发放龋齿填充、窝沟 封闭等宣传资料,请攀钢防疫站为全校学生进行牙齿涂氟,预防龋齿。

二、开展“随时护齿,从我做起”手抄报创作竞赛活动。共收到作品100余份,队员们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护齿保健知识,也有利于队员们习惯的养成,同时能力得到了提高。学校把部分优秀作品分期布置于宣传橱窗。

三、开展“护齿习惯我养成”口腔健康主题队会活动。二(2)中队和三(1)中队分别举行了“随时护齿,从我做起”“牙齿健康,幸福微笑”的主题观摩队会,受到了辅导员们一致好评。

四、每班由专职教师开设一堂口腔健康教育课,内容包括护齿电影宣传片,宣传“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少吃甜品和含糖饮料,餐后和零食后咀嚼无糖口香糖”的四个好习惯,正确刷牙的方法等。

五、学校在组织学生体检以后,将患龋齿的学生名单统计、整理出来,用通知单、校讯通等形式将情况通知到每一位家长,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口腔卫生的重要性,促使家长重视孩子口腔健康,带孩子到医院进行龋齿填充,同时认真做好窝沟封闭工作,使学生龋齿填充和窝沟封闭率都超过60%。

学校组织的这些活动,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学生认识到使用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抵抗细菌,坚固牙齿,保持口气清新。知道了经常吃零食,会不断产生牙菌斑,损害牙齿,使牙齿脆弱,导致蛀牙。限制吃零食的次数,可以减少牙菌斑繁殖。使用保健牙刷,保护牙齿和牙龈等知识。促进了学生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三个 月换一次牙刷,睡前不吃零食的良好习惯,定期检查口腔的习惯养成。在很大程度,帮助学生和他们的父母纠正了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我校将继续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口腔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水平,为促进全社会的口腔健康发展做出的努力,让孩子们真正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和健康的成长。

第四部分 工作成效

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的身体体质有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了,教师也转变了教育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学生的家庭建设也得益匪浅。

1、学生得到了发展,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技能操作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标,全体学生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文化知识掌握方面达到优良水平,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教师改变了教育观念,通过健康教育,教师们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只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其他就不是教师们的事了,强化了师生情感,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同时,教师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培养了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意识。

3、通过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讲座,促使家长与孩子一起变、一起进步。家长们懂得了如何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如何在家里注意孩子的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了家教效益。

4、通过创建活动,学校的管理工作上了一个台阶,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助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建设工作。

下载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慢性病防治方案

    瑞山联小慢性病、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实施方案 瑞山联小为认真贯彻落实慢性病防治工作总体要求,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落实与加强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慢性病防治知识

    《中国老年人健康指南》讲了啥 好习惯要多培养 手是疾病传染过程中重要的媒介。接触钱币后、便前便后、做完清洁后、去医院看病或接触患者后、外出归来、用餐前等情况下,都要......

    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

    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一)、任务目标1. 执行35岁以上社区居民首诊测血压制度;每年至少测一次血压和血糖,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2.对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必须建立规范完整的......

    慢性病防治口号

    2008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口号和主题信息 一、活动主题 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 二、宣传口号 (一)防治糖尿病,从儿童和青少年做起; (二)运动健身、避免肥胖,减少糖尿病危害; (三)家长......

    慢性病防治讲座材料

    慢性病防治讲座材料白云湖镇中心小学2014.9 1 慢性病防治讲座材料 学校是儿童聚集的地方,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是我们工作的主题。我......

    2012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

    司徒中心小学2012年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当今世界慢性病已成为健康杀手,慢性病的防治刻不容缓。我校把慢性病的宣传、防治工作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把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教学......

    慢性病防治汇报材料

    昭阳区第四小学(南校区)慢性病 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学校是儿童聚集的地方,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是我们工作的主题。我校认真贯彻执行《学校......

    慢性病防治工作总结

    工陶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医院 慢性病防治工作总结 一、认真落实慢病防制指导思想 我院慢病工作在卫生局领导下深入社区,大力开展慢病防制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结合控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