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泉县城关镇姚店村“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五年规划
甘泉县城关镇姚店村
“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五年规划
(2006——2010年)
为了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发展“一村一品”,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依据姚店村资源和区位优势,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姚店村位于甘泉县城南2.5公里处,210国道沿线,土地肥沃,地理条件优越,全村现有农户116户512人,总耕地面积6400亩,其中川台地400亩,6000亩山地全部退耕还林草。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75元,位居甘泉县第一,曾被授予“省级文明村”、“省级小康示范村”、全国生态示范家园。姚店村从1992年坚持走“菜畜富民、三产强村”以及大棚菜、弓棚菜、露地菜“三菜并举、四季有菜”的发展路子,不断加大蔬菜产业建设力度,坚持走“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蔬菜大棚已从原来的12座发展到现在的310座,户均达到2.5座,统一种植津优30号黄瓜,并在2002年获得陕西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蔬菜业产值已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1-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菜畜富民、三产强村”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提高黄瓜蔬菜产业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适应市场需求,立足陕西市场,积极开拓省外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
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推广应用,实施科技进村入户,普及适用技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推进产业向优势区集中,吸收临近产业大村,形成辐射带动区域。
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不强迫命令,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2-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姚店村黄瓜种植“一村一品”示范村的总体目标是:从2006年起到2010年,用五年时间,全村大棚数量达到400座,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50万元,蔬菜产业达到4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建成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省级示范协会的创建工作,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网络和市场销售体系,健全与龙头企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规模和深度实现新的突破;“甘泉无公害放心菜”的品牌知名度和价值有所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05年增长50%,其中种植黄瓜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姚店村基本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具体目标
1、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2006年全村新建改建大棚20座,总量达到310座,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22万元,其中蔬菜业282万元,养殖业30万元,第三产业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
2007年全村新建改建大棚10座,总量达到320座,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76万元,其中蔬菜业315万元,养殖业28万元,第三产业1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
-3- 2008年全村新建改建大棚20座,总量达到340座,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23万元,其中蔬菜业360万元,养殖业28万元,第三产业1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
2009年全村新建改建大棚30座,总量达到370座,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87万元,其中蔬菜业418万元,养殖业26万元,第三产业1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
2010年全村新建改建大棚30座,总量达到400座,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50万元,其中蔬菜业460万元,养殖业25万元,第三产业1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
2、加强科技运用,培育新型农民。
村“两委会”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利用万村书库工程,加强对村民的培训,着力提高本村村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技术和创业能力。通过创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开展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使村民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实现“户户有技术明白人”的目标。全村蔬菜生产“十大”技术应用普及率达到95%以上,大棚改良100%,确保硬件的领先和先进性;加强大棚根结线虫和疫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争取联合其他蔬菜生产大村申报“绿色生产基地”;本村的科技示范户由现在的35户,以每年不少于10户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达到100户以上(其中党员示范户不少于20户);列入市乡土人才库的农民技术员达到30名;同时,搞好劳务输出,积极鼓励农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非农收入水平。
-4-
(三)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协会组织。
继续抓好“甘泉放心菜”品牌的注册使用,利用各种展会宣传品牌,结合村级蔬菜协会的创建工作,结合龙头企业和农民经纪人,实行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开拓农产品市场,强化服务功能,拓展经营领域,扩大辐射范围,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提升“一村一品”的内在品质,使产品的销售点覆盖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农民协会达到省级协会的标准,农民经纪人达到50名(包括临近村)。同时加快培育姚店—安家坪—红旗—麻子街—南驿沟“一村一品”产业区,为“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
四、保障措施
(一)广泛宣传,制定实施方案
利用墙报、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农村能人、群众带头人到“一村一品”先进典型村参观学习。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使干部群众认识“一村一品”建设的重要意义,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照 “一村一品”的规划,加快制定实施方案,通过方案的制定,达到实施有据、认识统一、方向明确、组织得力的目的。
(二)落实惠农政策,增强服务功能
积极争取产业项目,结合省、市、县、镇的有关规定和具体帮扶措施,把每年的10万元投入资金主要用于蔬菜产
-5- 业的新技术推广和新品种引进上,同时利用每年1万元的贴息政策,每年向信用社、农行申请30万元,用于扶持产业户的棚体改造和技术、品种的应用推广,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产业政策、产业技术、农产品生产、市场供求及价格等各种信息,用信息化推动“一村一品”快速发展。
(三)加强领导,全方参与
成立姚店村“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李新平为组长,村主任贺树平为副组长,两委会全体委员为成员。负责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工作目标,组织、协调、实施工作。积极争取企业、学校、事业单位为村的“一村一品”发展作出贡献。
2007年5月
-6-
第二篇:简池村“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
简池村“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
2007年9月19日
一、基本情况:
根据省政府[2007]1号文件精神,我镇简池村被列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为了切实做好“一村一品”示范村工作,特制定简池村“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如下:
<一>示范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
简池村位于镇巴县城西南部,是简池镇政府驻地,村辖面积9.14平方公里,村内有初中、小学各1所,镇机关、驻镇单位及镇属事业单位7个,个体工商户85户,常驻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及中、小学生等其他非农人口2500余人;村域经济以商贸、农业、养殖、劳务输出为主;镇巴至四川省通江县河口乡公路主干道油路穿村而过,集镇形成历史悠久,既是商贸、文化中心,也是我县三溪、大池、永乐及通江县铁溪、河口5乡一镇的商贸交易集散地。
(二)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简池村辖3个小组,297户1092人,有耕地1450亩,其中水田810亩,平均海拔630米,村内山地、丘陵、河川错落有致,土地肥沃,粮食生产产值高,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薯类,2006年人均产粮510公斤。
(三)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该村畜牧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截止2007年8月底,大牲畜出栏92头,存栏220头,生猪出栏2430头,存栏2200头,白山羊出栏330只,存栏1050只;现有良种基础母猪108头。2006该村农业总产值达582万元,人均纯收入2060元,畜牧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14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1%,生猪养殖主导产业覆盖农户248户,占总户数的83%。2006年被确定为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被省上确定为生猪养殖“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村上建有“两委”办公室5间,占地181平方米,村卫生室一个,文化室一个,汔车站一个,各类饮食摊点36家,到组公路通畅,村内60%村民吃上了干净自来水,通电率达100%,建沼气池58口,一池三改46户,境内移动、联通信息便捷,集镇服务功能健全,社会秩序安定。
<二>示范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品种改良速度慢。该村有良种母猪108头,二元杂交母猪和荣昌母猪仅有70头,仍有38头老品种母猪急需改良。
(二)生产标准化、产业化难度大。由于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条件制约,发展生产标准化、产业化进度慢。
(三)市场信息不畅。信息网络服务缺乏。市场与生产环节脱钩,产、供、销不畅,缺少必备设备,致使产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盲目性大。
(四)群众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意识不强,管理粗放,科学养猪方式缺欠,防疫意识淡泊,发展产业、提高产业聚集度有待进一步培训,以此提高产业发展速度。
(五)目标不明确,责任未夯实。产业发展目标任务,村组干部不明确,责任未夯实,激励机制不健全,村组干部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造成产业发展,上动下不动,致使产业发展速度慢,群众增收不明显。
二、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农、务工、活商、兴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坚持“农民自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发挥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坚持产业兴村、科技富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使“一村一品”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带动周边4个村同走致富路。
(二)目标任务
从2008年开始,用3年时间,建成运行规范的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五”末人均收入翻一番。建立简池村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大力开展绿色无公害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商品率。到2010年全村养猪4900头,其中出售商品猪2700头,发展良种母猪230头,建成仔猪养殖专业村,年实现畜牧产值265万元以上,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三)产业规划和实施步骤
“一村一品”示范村项目工作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抓项目,三年建成效”的步骤实施。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1、2008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抓好“一村一品”示范规划落实。
①结合沼气池国债项目资金,加快“一池三改”工作力度,对边远户实行建沼气池40口,改造圈舍10户;院落圈舍改造10户,实行统一建圈,分户喂养,提高散养水平。
②加强县上购买二元杂交母猪和原有良种母猪管理,与农户签定喂养责任书,进一步落实责任。
③确定10户示范户,实行挂牌管理。
④成立简池村养猪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千家万户零星散养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
⑤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包括:品种培育与杂交利用,饲料选择与加工利用,环境控制与疫病防治,经营管理与技术管理,重点以仔猪与育肥猪的饲养管理,常见病的防治为主,提高养猪户的专业技术水平。
⑥全村达到生猪出栏2550头,存栏2310头,分别比2007年增长5%。2、2009年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 ①巩固2008年成果; ②改建圈舍30户;
③选择培训养猪专业户1~2户(50~200头称专业户);
④按照规范化养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仔猪基地建设; ⑤建立“支部、协会、农户”三位一体的党建促经济模式,不断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⑥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培训专门饲养人员、防疫员; 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周边村生猪养殖和仔猪繁育体系; ⑧全村达到生猪出栏2800头,存栏2500头,分别比2007年增长10%。3、2010年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 ①扩建圈舍50户; ②培养养猪专业户5~8户;
③全村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兽药、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的思路,全力打造从良种繁育、饲料供应、卫生防疫、物流销售等环节相扣,全程控制的“绿色”生猪产业体系。④逐步向集约化方式(年出栏500~10000商品猪)发展,向猪群优良化、饲料配方化、设备机械化、生产工艺化、工程程序化、环境标准化、产品规格化方向奋斗;
⑤到2010年良种母猪数量达230头,出栏达3824头,存栏达2347头,分别比2007年增长15%和14%,建沼气池150口,建圈舍达133户145间,培训饲养员248人,防疫员3人,投资总额达94.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237元,主导产业覆盖农户267户,占总农户的90%以上,主导产业人均收入2424元,占人均纯收入75%以上。⑥以简池村“一村一品” 为轴心,辐射带动周边4个行政村,建立帮扶、带动机制,实现产业区域聚集、带动全镇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到2010年4个推进村达到示范村标准。
四、主要措施
围绕“一村一品” 工程建设,采取政府扶持、龙头带头、订单联姻、中介服务、能人引导等措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
(一)加强领导。为了切实加强“一村一品” 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何景林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副镇长杨继信同志担任,成员由副书记云光明、副镇长李碧贤、副主席陈秀菊、财政所长董仁和、农综站赵林德和程开军等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程开军兼任办公室主任,赵林德、程小兵具体办公。李云纪同志为驻村指导员,县派驻简池村孙兆彬为联络员。并将“一村一品” 目标任务列入考核,制定奖罚措施,为推进“一村一品” 示范工作奠定基础。
(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一村一品” 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特色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既要有区域化的理念,更要有全局意识,必须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机制,畅通产品供求信息发布渠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根本上提高“一村一品” 产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从而达到“大区域大产品集中做大,小区域小产品分头做强做精”的目标。
(三)必须进一步强化发展“一村一品” 的科技支撑体系,按照“便捷、易行、实用”原则,加快推进畜牧科技知识进村入户。加强生猪养殖技术培训工作,完善畜牧专干管理制度,积极发展“订单”畜牧,切实解决生猪产前、产中、产后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四)必须进一步建立发展“一村一品”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以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小额信贷业务,优先安排给生猪养殖户;同时我们将把农村建设资金与发展“一村一品” 主导产业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好示范村的公路、人畜饮水、电网、沼气、电子家务、农信通、农家乐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五)必须落实责任,强化目标责任监管和考核,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展“一村一品” 主导产业激励机制,对镇村组干部做得好的予以重奖,做得差的予以重罚,以此激发镇村组干部工作热情,使这一富民工程真正达到农民增收目标。
第三篇:栗湾村“一村一品”花卉苗木合作社建设汇报
栗湾村“一村一品”花卉苗木合作社建设汇报
栗湾村位于萍乡市东大门,东与宜春市接壤,交通便利,浙赣电气化铁路、320国道、东西穿村而过,全村425户,1535人,有水田760亩,旱地850亩,丘陵山地面积15350亩。
我们搞花卉苗木种植,经历了一个试种、失败、观望、振作、发展、繁荣的阶段。早在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放和山林权下放以后,农户在旱地和山地上种植玉米、红薯和花生,以弥补粮食的不足,农民的生活能基本过得下去。但是,这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村民觉得太累,生活也没有太多的改善。于是,一九八三年,一些农户开始在旱地里套裁柑橘,三年下来,树挂果了,但是柑橘不合人们的口味,可能是土壤的原因,柑橘酸味太浓,农户只能浅卖。尽管这样,农户多少有点收入。到1991年,我村共种植了500余亩柑橘,正当柑橘产业正兴旺发达时,当年冬天,一场突而其来的冰冻灾害不期而至,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所有的柑橘树全部冻死。
这场天灾,牵动党和政府的心,党和政府察看了现场后,立即请来了萍乡市林业部门专家,经专家分析和建议,可以砍掉柑橘树,种植桂花树、广玉兰、樟树等,这种观赏植物在厂矿、企事业单位都需要,经济收入较高,也耐冰雪霜冻。事实证明,2008年特大冰雪天气确实没有对花卉苗木造成损失。
我镇政府因势利导,大力支持扶助农民种植花卉苗林,到1996年,我村苗木花卉种植规模不断壮大,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到2000年,种植面积超过了2千亩。当年,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借这个东风,我们把苗木花卉产生越做越强,相继成立了江西福义实业有限公司、宣风协同花卉苗木有限公司,2003年10月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的验收。这项荣誉使花(林)农受到鼓舞,周边村落的农户纷纷开荒种植花木,到2009年达到了960户。但是当时的销售还处于各自为政的松散状况,很多农户的苗木已经达到了销售的黄金时节,苦于找不到销路。找到了销路,也是价格不一,互相压价,损害了农户的利益。于是2011年,我们又组建了花卉苗木合作社,把专业技术人员汇聚起来,指导农户扩种、试种新的品种,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合作社组织做好为广大农户服务和客户服务的工作,专门人员外出推销、移裁、售后服务。经过几年的努力,集花木、盆景园林设计、工程绿化为一体的园林产业,苗木品种达到百余种,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福建、南昌等全国大中城市。目前,合作社有大型花木基地18个,面积达45000余亩,种植大户112个,有3000余户农户从事花木种植,2011年实现苗木销售收入2.18亿元,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在1000元以上。
二十多年的成功实践证明,我村能立足本地实际,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群众和客户,充分发挥产业领头人的作用,有序组织和管理,并加大科研队伍建设,拓展信息化渠道,使花卉苗木产业越做强。
一、立足本地实际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我村所处位置交通便利,但无厂矿和企业,人多田少。其次,我村旱地和山地多,人也勤劳,他们有充分利用旱地增加收入的传统,这就决定了我们有条件种植花卉苗木。通过试栽花卉苗木,证实可以增加收入。这充分证明了产业发展应走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相结合的道路。
二、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保证了产业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山林权的下放,调动了人们开发和改造荒山的积极性。在花卉苗木种植过程中,政府主动为花(林)农牵线引桥,并提高专业户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扩大我镇花卉苗木产业的影响。如福业公司董事长肖福义(已故),在1995年刚刚种
植花卉苗木时,政府便提供信息,帮助其解决资金困难,1998年以后推荐为县政协委员,到各级参加评优,被评为“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萍乡市乡土拔尖人才”、“中华爱国之星” “江西省种养业标兵”。该公司不仅成为了我镇花卉苗木种植的品牌,而且成为了“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中国质量万里行诚信示范企业”,“江西省科技示范基地”。
2002年以来,林水华、邹建华、陶庆龙等先后开发荒山、租赁山林,带领村民种植花卉苗木,取得了非常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党员群众选为村支两委领导干部。
村党支部积极发展种植户党员,采用“支部+党员+农户”的模式。建立了23个党员示范基地,党员带头试用新技术、试种新品种,现声示范指导会员花木栽培。党支部组建党员贷款担保中心,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的衔接、接洽,确保林农即需即办。落实帮带措施。建立党员“1+N”的邦带机制,采用学用结合教技术,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党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花木种植技术,心贴心交流专业知识、种植经验及产业发展理念,带领他们走上共同致富路。支部现有23名党员与120户结成了帮带对子。例如,仅支部书记黄贤萍一人就已累计为帮带农户垫付资金数十万元,与他们签订了包销合同,还用自己的公司作担保,为他们贷款100余万元。党支部被评为芦溪县十大品牌之一,荣获了“全国社会组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三、坚持效益原则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任何产业都必须要有显着的经济效益。从我村村民种植花生、红薯等传统经济作物到种植柑橘,再到后来的种植花卉苗木,老百姓看准的是经济效益,看准的是发展后劲。以林水华、黄贤木、黄贤萍牵头组建的合作社,把农户组织起来,实施“基地+合作社+农户”实践模式,一方面解决了资金周转,另一方面合作社货源多,对购买商来说,能让他们选择到产品规格符合要求、产品数量充足的苗木,多赢的合作,更让农户可以放心种植,为增加经济收入提供了保障。
四、加强科研和培训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花卉苗木种植产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到发展,不仅要具有对社会、对农户的诚信和责任感,而且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数量。这就要求要不断引进新品种,研发新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加强了科研和培训的力量。公司聘请了高级园艺师和农艺师,现已有一支10人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领导小组,为避免花农
盲目种植,适应市场需要,解决花农的种植技术问题,公司花费近万元编写了《花卉苗木栽培实用技术》手册,免费发致每户花农手中,定期聘请有关专家讲授花卉栽培技术和防病虫害技术,并到基地实地传授,培训人次达1600人次,设立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户建立传帮带示范岗,从而提高了花农各方面素质,为打造花木品牌构建良好的基础。
为使公司的花木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公司投入大量资金,改良优化品种,淘汰一大批不适应市场的品种,扩大发展桂花、罗汉松、樟树等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培育符合规格的苗木。
五、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功能 拓展销售市场
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市场需求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2004年,我们种植的桂花树、广玉兰、香樟树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湖南省的花卉苗木市场却非常活跃,一些用户提议必须增加花卉苗木品种。我们组队到湖南的柏家花卉苗木公司考察。考察后,与市园艺师欧阳桂明进行交流,认为可以引进翅槭、五角枫、三角枫、樟叶槭、罗汉松等品种。通过优化了品种结构,新增花卉苗木面积1350亩,改良了林地面积2560余亩,从而有力地提高了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四篇:新干县沂江村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申报材料
新干县沂江村
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申报材料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新干县沂江村 “一村一品”(韭菜)项目
2、项目实施单位:新干县沂江村
法人代表:刘新平
3、项目实施地点:新干县沂江村
4、项目建设内容: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传统产品等比较优势,在原有种植的基础上,扩建标准化生产基地580亩,用于发展韭菜生产。与市、县农业科技部门联合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扩大韭菜种植规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良韭菜品质,提升韭菜档次,逐步形成以韭菜为特色产品的规模产业。
5、项目总投资:项目计划投资233万元,其中自筹资金163万元。
二、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为充分发挥自然和人文优势,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涌现出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休闲观光旅游的专业村,形成了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一村一品”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坚持“全面铺开,重点推进;科学指导,有序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内容,强化政策措施,突出抓好“一村一品”工程,扎实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也要特色。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促进“三农”问题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在环鄱阳湖区域广大农村中形成特色农业,再反过来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工作,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效手段。本项目的建成实施,将为环鄱阳湖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三农”问题解决提供样板,促进环鄱阳湖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2、是保证消费安全、创建放心工程的需要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农副产品质量的安全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将分散、独立的农户组织起来,联合生产、统一管理,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的标准要求狠抓生产质量。可以代替政府管理到政府难以管理到的死角,不但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保证了市民菜篮子中食品的绿色、安全。因此该项目实施是推动“放心工程”“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引导绿色消费的又一有效举措。
3、是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手段
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提高规模基地的种植管理水平,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项目建成后,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工作,彻底解决了社员卖菜难的问题,使农民放心生产,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
三、市场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菜篮子”工程不断推进,“菜篮子”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肉、蛋、菜、果、水产品生产的第一大国。与1987年相比,2009年我国肉类产品增收2.1倍,禽蛋产量增收3.3倍,奶类产量增收5.3倍,蔬菜产量增收4.4倍,彻底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紧张状况。经过30年的发展,“菜篮子”产业已成农民增收和就业的重要渠道。2009年“菜篮子”初级产品产值在我国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65%左右,农民销售“菜篮子”产品的收入占农村人均家庭经济收入的45%,产业从业人员高达3亿人。
四、项目建设规模、内容与建设计划
1、项目建设内容: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传统产品等比较优势,在原有种植的基础上,扩建标准化生产基地580亩,用于发展韭菜生产
2、项目建设计划:本项目建设期为1年,1年后投入生产,当年达到设计产能的50%,投产第二年后达到设计产能的100%。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费预算
项目总投资233万元。包括建设投资14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0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8万元、预备费7万元)以及流动资金93万元。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达产年每年可新增利润82.85万元,平均亩产增加纯利1428.45元。
(二)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主要注重社会效益,让农民从科技推广中实现增收目的,通过该项目实施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项目区韭菜种植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无
害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化发展目标。通过该项目实施,项目建成后,平均一亩地可为成员增加纯收入1428.45元。
(三)生态效益分析
该项目实施探索了一条既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又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的新路子。所种植的韭菜绿色、环保、无公害。该项目实施不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态效益显著。
七、机构设置与管理
沂江村成立“一村一品”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项目由沂江村委员会牵头组织实施。成立项目技术组,由乡农业科技人员和有经验的韭菜种植大户组成,并聘请市、县蔬菜专家担任顾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发动和实施工作,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重大问题;技术组负责开展技术培训、召开现场会、项目试验、示范以及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与服务。
八、结论
我村“一村一品”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动下实施的,“一村一品”项目的实施首先将优化我村农业产业布局。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逐步形成沂江特色的韭菜产业;其次将会推动我村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推动韭菜产业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使“一村一品”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第三将带动优势主导产业科技含量的提高。通过“一村一品”项目的实施,使农民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使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快速提高;第四将增加农民收入。随着“一村一品”项目的实施,转移了剩余劳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该项目的实施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推广性。
第五篇:合村并城新型社区建设五年行动规划
合村并城新型社区建设是都市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之一,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依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合村并城工作的指导意见》(郑政文[]25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特制定本方案。
一、五年行动计划
——2015年,全市共计划启动合村并城新型社区105个(附件一、二、三、四),涉及241个行政村、9。6万户、37。6万人。
二、工作目标
1、做好本县(市)区、管委会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的有关工作。
2、围绕落实好“四个合理”(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的统筹城乡任务、最终实现“四个城市化”(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消费方式城市化)的目标,启动合村并城示范镇(以下简称示范镇)全镇域规划和起步区合村并城示范社区(以下简称示范社区)规划建设工作。
3、指导意见规定的合村并城工作范围内、除合村并城示范镇之外的乡镇、办事处,原则上选择1—2个示范社区加快规划建设。示范社区应主要结合涉及两环十五放射、10条快速通道、生态廊道拆迁村庄的合村并城社区和已有的合村并城省重点项目、现有合村并城试点。
4、抓紧做好两环十五放射、10条快速通道、生态廊道拆迁涉及合村并城工作范围内的村庄的合村并城新型社区规划建设工作。
三、主要任务
5月底前完成10个合村并城示范镇(附件五)的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和58个示范社区(附件五)和两环十五放射、10条快速通道、生态廊道拆迁涉及合村并城工作范围内的村庄(附件五)的合村并城新型社区的控、修规编制,6月底前完成安置区的拆迁及到示范镇、示范社区或安置区的道路拆迁培土工作,8月底前启动安置区的建设,年底前完成示范社区或安置区内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四、启动和规划建设标准
(一)启动标准
1、新型社区的规划群众认可、上级批准。
2、被整合的村庄无新批宅基地和新的建房。
3、启动建设新占用的土地要合法。
4、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开始建设。
5、安置社区开始建房。
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引导群众自愿搬迁。强迫群众拆迁的,在是否启动上实行一票否决。
(二)规划与建设管理标准
城镇(不含乡政府驻地)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合村并城新型社区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和市政府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管理,乡、村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合村并城新型社区原则上应按照《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和市政府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