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02:1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篇: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一、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一)取得的初步成效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 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因此,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早在1994年6月,我省就开展了有关农村生态建设的一些活动,以副省长为组长八个厅局领导参加的“山西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重点扶持了闻喜、河曲、中阳、壶关、祁县、平陆、绛县、垣曲、稷山、洪洞、长子、陵川、平遥、吉县14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并以晋政发(97)105号文件做出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决定》,决定从1998年起,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省计委、省财政预算,每年投入2400万元,重点扶持建设生态农业样板示范县。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山西省生态农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生态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绿色农产品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节水灌溉技术初步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林业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些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也正在逐步兴起,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太原市为建设生态文明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我市环保局局长陈继光介绍,目前全市已有11个县、17个乡镇、58个农村创建成为生态示范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此外,我省还有一些农村地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百村竞赛”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二)存在的相关问题

虽然我省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我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具体表现为:

1、农业生产资料使用不合理

由于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使用和处置,造成我省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严重。2011年我省化肥施用量继续增加,化肥的超量使用已经导致我省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加剧, 而农药的滥用又导致其在环境及农副产品中的残留现象变得日益严重。据统计,山西农药用量从 1952 年的312 t 猛增至 1980 年的 1.13×104t,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农药用量一直稳定在 2×104t 左右, 种类也由几种上升到 100 多种。[2]而农药利用率低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喷施的液体农药仅有20%—30%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 1%-3%接触目标害虫, 约有 70%-80%的农药直接进入环境。[3]进入空气、土壤、水体环境的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后果严重。农用地膜的使用虽然在土壤保温、保水、保墒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 但随着农用地膜使用量的逐年增加, 其污染越来越突出了。由于废地膜不容易分解和腐烂,残留在农田土壤中, 既污染土壤, 妨碍耕作, 又破坏耕层结构, 阻碍水肥输导, 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作物的正常发育, 导致了农作物的减产。

2、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农村工业污染突出

在城市生态化改造过程中,城市环境日趋优越,但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受到的关注却相对较少。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在逐年增加,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而绝大多数生活垃圾没有经过统一无害化处理,导致我省农村垃圾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呈现出现了“围村、塞河、堵门”之势”。在一些农村地区,随意丢弃垃圾现象也时常发生,生活垃圾暴露堆放,特别是在夏季,到处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影响农村环境。垃圾长期堆放会产生渗出液,生活垃圾渗出液属高浓度污水,会严重污染水体,而生活垃圾及其滤出或滤涸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结构,致使土壤的净化能力日趋饱和。[4]此外,生活垃圾经微生物分解作用,不但产生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还能产生大量甲烷气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畜禽摄入含污染物过多的饲料后,会致病或死亡,导致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

我们知道乡镇企业在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少数乡镇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惜以环境作为代价,有的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有的乡镇企业还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不少锅炉窑炉生活大灶烟超标严重。同时由于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使一些污染问题旧账未处理,又欠新张,不少企业想法设法应对环保部门检查,污染治理一直没有到位。尤其是我省煤炭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乡村地区,煤炭相关企业排污量大,影响农村生态环境。

3、农村农作物污染与畜禽养殖污染显现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在早些年,农民对作物秸秆总是加以充分利用。但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大部分农作物秸秆成为了废弃物,很多农民将农作物秸秆一烧了之,或弃之不用,或抛弃于河流沟渠,道路两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还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而秸秆的季节性焚烧也严重影响交通,输电线路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大公害。

随着我省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肉蛋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使得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据 统计,我省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物质。[5]目前,农村一些大型养殖场普遍缺少沼气等标准化的处理设施,这些小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畜禽场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到了夏季的时候蚊蝇滋生,臭气熏天,群众对此反映也比较强烈。

4、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不配套,环保投入较少

一方面,城乡环保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现有的城市环保设施没有发挥出以城带乡、城乡共享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从规模化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看,由于投资主体大部分是农民群众,资金少、盈利小,治污成本高,再加上长期以来处于监管的空白点,多数投资者从建场之初就没有合理的规划建设治污设施,而农村地区的秸秆综合利用设施更是稀缺。在我省一些农村地区 “污水乱倒、垃圾乱放、柴草乱跺、粪土乱堆、秸秆乱烧、畜禽乱跑”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村环境突出的表现出脏、乱、差的特点。

另外,农村环保工作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而目前我省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很有限,有一大部分资金都投向了城市,使得农村的环保投入相对不足,造成了我省农村环保设施的缺失以及人力的匮乏,大大制约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5、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状况不良

农民整体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据央视国际报道,在黄河沿岸,直接饮用黄河水的农民已经成了各种怪病的“高危人群”。根据黄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粮食、蔬菜等污染状况判断,流域内因水污染而造成各类疾病发病率上升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污灌区、污染严重的支流下游以及黄河沿岸以黄河水为主要饮水水源的农村地区。据有关资料统计,山西的癌症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数,甚至在重灾区出现许多难以查明的“怪病”,山西省新生儿童出生缺陷的发病率,也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数,2002年全国新生儿缺陷率为11.17‰,而山西为14.712‰,这和山西的环境污染状况密切相关[6]。

现在很多农民对于电子产品的需求也是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换代非常快,由此促使电子垃圾的飞速增长。若把它们混入生活垃圾中一起填埋,久而久之,渗出的重金属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大家吃了这些耕地上打出的粮食以后会产生致癌致畸性致突变的后果,不仅会影响我们这一代,还会影响女性,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和再下一代。[7]此外,由于我省农村污染及农民意识低下等因素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食品问题导致农村居民身体健康质量下降,人均寿命减少,直接影响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6、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我省作为全国重工业能源基地,工业生产以煤为主,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化工、建材占全部工业的70%以上,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重污染企业居多。工业特别是焦炭落后的生产方式烟尘、地面空气中的烟尘、汽车尾气的烟雾不能及时向高空扩散,形成阴霾,终日烟雾笼罩,尤其是处在峡谷之中的太原、介休等城市污染严重,极大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8]。据估算,山西的二氧化硫排放密度位居全国第一,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一氧化碳及有毒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直接危害到人体健康。

近年来,我省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虽有所改善,但流域内不少县市、乡镇和农村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却不断恶化,一些城市甚至把依靠污染转嫁到农村作为治污的捷径,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而城市污染呈现出了向农村逐步蔓延的严重态势,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利用招商引资为诱饵,把高耗能、高烟尘、高粉尘、高噪声的污染企业设在农村;二是把那些废弃电脑和家电、过期商品甚至过期失效的药品,转移到了农村销售;三是让农民成为废旧品的再次使用者,把工业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到农村。[9]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不仅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而且也破坏了城乡的统筹发展,因为农村各种污染反过来最终还会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城市,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带来全局环境的恶化。

二、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1、农村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农村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10]。目前我省大部分农村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模式,这种分散经营方式,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难以统一推广科学、现代、生态农业的管理模式。我省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决定了农民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重眼前轻长远。比如说,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高强度的耕作种植,不良的耕作方式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许多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和抵御病虫侵害,造成土壤有机质大量矿化,引起土壤性状恶化,但这一过程隐蔽而缓慢,可视为土壤隐性退化。由于隐性退化不断削弱土壤的抗逆性,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更容易发生砂化、酸化,最终导致土地显性退化,土地生产力明显降低。

2、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重视

虽然我省农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他们的环境意识依然淡薄。农民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与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存在明显的关系。在我省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农村地区,由于受整体教育程度的限制,包括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环境意识不高,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以及潜在危害的认知往往是很模糊的,所有这些旧观念都难以适应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除了受教育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行为深层次上受到非正式制度,如社区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制约。例如,农民长期形成的忍耐、凡事不愿出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处事方式,导致在农村很难自发地形成环保自治、环境维权组织。而且,某些农村社区领导的家庭成员本身就是环境污染的直接获利者,自然也就对这些污染行为采取妥协和默许的态度。此外,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给农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很大变化,农民的传统资源观念、生态伦理及社会价值取向受到了冲击,如“以产量产值为主的价值评价体系,把利润等同于效益”、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大量消费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助长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势头,导致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

3、农村环保投入少,科技支撑薄弱

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等仍是我省各地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经费紧张,一些基层环保局缺乏财政拨款,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另外,我省一些地区环境监管设备老化,环保执法手段和装备也比较落后,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环保工程得不到落实,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新农村的建设。

我省农村垃圾处理技术落后,普遍缺乏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尤其缺少工程建设投入少、运行费用低、操作维护简便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而堆肥、焚烧、卫生填埋等污染处理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弊端,也很难推广或不易推广使用。再加上缺少政府的正确引导,缺乏优惠政策和研发资金,我省没有专门从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的机关,我省农村环境保护大多是直接套用城市环境保护的办法,很少重视和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致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尚未建立起配套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因此,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

4、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尽管我省颁布了相关的环保法律如《山西省农业环境保护条列》等,但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情况考虑不够,过于抽象,难以落实,与现实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农业生产导致的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检测,这使得对源污染的管理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进行监测,而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还存在着内容滞后、不成体系、力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相对于城市的环保工作来说农村的环保工作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目前还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局面。

(二)深层次原因

我们知道,政府一直是推动环境保护的最重要的主体。但目前我省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却是与政府分不开的,存在着科学发展观落实不到位的矛盾,具体表现在:

第一,个别地方政府对农村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政府环境管理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村迫于市、县政府的压力,表面上完全服从和贯彻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出现很大偏差。为追求产值的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特别是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许多官员对农村环境污染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甚至对污染大户采取变形开绿灯的做法。在我省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杀鸡取卵,急功近利;同时机会主义产生,得过且过。本班人马只管产值,把环境污染的烂摊子留给下届领导。即使迫于任务在身,进行管理,惩治措施也欠妥当,往往是用罚款或税金代替生态义务,只要是交罚款比治理污染的代价小,个体行为就会倾向于选择前者,而回避后者。

第二,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建立。传统的环境管理体制和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环境管理体制和模式,也就是说,环保部门与污染物排放者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污染受害者的广大公众并没有实际的法定权利可以行使,污染的治理,自始至终是各级政府在“孤军奋战”,公众参与的整体水平极低。在我省,农村的污染物排放主体数量众多,既有规模较小、数量较多的乡镇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也有数量众多的家家户户和农村居民,还有成千的禽畜,而政府并没有有效的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环境管理,使农民不知道该如何去改进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去保护环境,由于不参与导致信息的不对称,致使农民不知道新企业有何环境影响,难以有效阻止污染企业落户本地,在污染产生后,没有得到有效组织的广大农民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与污染企业、地方政府进行博弈,环境权益难以维护。第三,政绩考核体系不健全。一些地方不考虑当地的环境、资源、能源等的可持续发展,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单纯地将GDP的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的唯一要素。正是这种错误的政绩指导思想使得领导层面未将环境问题上升到应该引起重视的高度,使得农村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一些地方陆续出台了一些考核办法,将部分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列入考核体系,如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小康环保质量指数等。但是这种细微末节的调整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没有从根本上反映生态文明的要求。因为这是考核指标都由地方环保部门提供,地方环保部门为了领导的政绩,也是为了自己的政绩,必须想方设法提供让领导满意的数据。这些数据不能真正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尤其是不能反映一个地区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因此,对各个领导的考核指标,除了要考核GDP外,还应与当地环境保护的政绩挂钩。⑽

三、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文明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⑿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调动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健康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积极开展奖励与表彰模范村民的活动,对主动维护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村民给予表彰,并开展环保警示教育,通过反面案例使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受到震动和教育;再次,各村委会开展系统的环境与健康教育,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最后,倡导购买绿色生活消费品,选购减量包装的商品,使生活垃圾实施减量无害和资源化。此外。应动员家庭成员净化、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将美化环境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协调发展。

(二)发展农村经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条件,反过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也会影响生态环保和建设的程度,要科学安排农村产业,重视兴新的的绿色食品、环保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应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在煤炭等能源丰富的农村地区,要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加速发展农村生态企业,运用生态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经营和管理煤炭能源深加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粮食-家禽-肥料-粮食的多级循环模式。⒀此外,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加速发展生态旅游和第三产业。

(三)推动科技创新,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基础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十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只有借助科技手段,才能逐步搞清农村环境的现状和基本规律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同时,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鉴于农村的实际情况,环境治理的设施规模和成本要小,且操作性要强,应大力引进各类绿色新科技、新工艺、新产品,推广成熟的绿色农业技术,比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相关部门应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攻关,选择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试点。通过试点,总结各类处理工艺的技术特点、处理效果、适用范围、建设投入、运行成本等相关指标,编制指导性技术工艺目录,供各地选用,并在面上进行推广。

(四)提高政府对农村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整治力度1、2、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在资金上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管理,监测,科研机构建设等,政府和部门在进行预算时,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措施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把财政投入的方向转向环保技术与清洁生产技术领域,要加大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科技投入。支持开发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新技术,努力突破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的技术瓶颈,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对一些污染大户,要督促其缴纳税金、罚款,还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序的环保资金投入。政府应当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推进城乡之间的环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政府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弥补多年来对农村环保投入的不足。、市、县各级财政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比例。政府环保投入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环保投入比重,建立由政府投入为主、受益地区集体和个人适当投入的资金保障体系。设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统筹用于解决农村工业污染源整治、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改水、改厕、清淤、道路建设,以及饮用水源保护、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和物种保护等。各级政府协调建设、农林、水利、卫生、环保等涉农部门集中财力投向,扶持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整村推进,确保效果。

3、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

(五)完善生态法律体系,务实相关法律基础

鉴于我国农村自然状况的干差万别。各级政府应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办法、条例,尤其是适应本地区农村特点的法律、法规,而不能搞“一刀切”,要将农村的环境建设更多地纳入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范畴 ⒁。政府应以农村生活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和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积极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尤其对有效遏止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改,加快制定与当地实际联系密切、可操作性强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例如,为促进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可制定相关适合本地区的环境保护条例等。此外,各级环保部门应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山西省农业厅.2005 年山西农业统计资料[G].2005.[3]孙正风, 马京军.宁夏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学院

[4]对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思考——基于农村生态文明的视角 邵世贤 李奎 2011年第4期(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01)[5] 山西农村环境现状 2011年8月 总第285期 法制与经济 邢丽萍 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

[6]工业化进程与农村环保和农民健康研究 陈红爱《理论探索》2006年第4期(总第160期)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太原〔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6)04-0101-04、[7] 山西农村环境现状 2011年8月 总第285期 法制与经济 邢丽萍 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

[8]高琳萍、刘庆林 山西环境污染状况及原因分析[J].山西统计2001.(8):17.25 [9]牛志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管理挑战及思路[J].世界环境,2008(1).

[10]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成因及分析 陆炜 环境研究与监测 第24卷 2011年9月

⑽《山西省农业立体污染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2007年8月 冀宪武 赵永胜

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与实现途径》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年第20卷第12期 总第235期

⒀《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李江利 经济纵横 2009年第5期

⒁刘宗劲.政府角色:中国征地困境的内在逻辑及其化解【J】.经济体制改革,2009(1):17—20

第二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

土木1102班

学号:

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列入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正是基于对生态持续优化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0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从人类发展的连续性出发,尊重并维护后代人所拥有的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用永恒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中,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心和信念。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成果的分配等方面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美丽中国,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紧扣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这个主题,从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出发,提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部署,这是省委对省情认识质的提升,更是对未来发展更高层次上的谋划,符合党和国家对青海的殷切期望,体现了省委对发展大势和全省人民期盼的准确把握,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

青海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和巨大生态环境价值。青海位居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之源”。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直接维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青海被认为是对全国、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及调节区、全球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因此,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青海生态不仅关系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甚至世界的生态平衡,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生态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青海就本着保护和建设好美好家园的目标,实施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植树造林、中小型水利、工业“三废”监测和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原围栏建设等一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立了孟达、青海湖、隆宝滩、可可西里、三江源、可鲁克湖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经过全省上下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三江源草地系统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强,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升,荒漠化面积正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环青海湖地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基因库。祁连山冰川冰雪融化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是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的水源基础,更是遏制中国沙尘暴策源地的关键所在。所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就是要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青海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我国重要水资源涵养区和产水区,是世界上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地区。全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每年向下游地区输水量占水资源量的97.7%。保护好青海的水资源,稳定江河的基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对青海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对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等流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把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必将对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要着力把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2011年底,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国家是对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必须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功能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完善有利于促进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实施民生改善、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财税、投资、金融、产业、人口、对口支援、人才等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推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上新台阶。

四是要着力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技术、环保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推进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湟水流域、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为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这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对于减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从自身做起。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低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地球变暖的‚祸首‛,却也是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的排放量。然而我们每天都要呼吸、上网、用电、坐车,这些都能造成二氧化碳点的排放。如果减少碳的排放量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要成为低碳一族,必须学会计算碳排放量。

消耗100度电=78.5公斤碳排放量=1棵树 消耗100公升汽油=270公斤碳排放量=3棵树......这是由一套精准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它反映‚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补偿‛的环保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它

标示者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影响的指标。碳耗用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种树就是碳补偿,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也是碳补偿的唯一办法,一棵树生长40年,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公斤二氧化碳,平均每天吸收1.27公斤的二氧化碳。

依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根据每天不同的耗电量、耗水量、汽油消耗量以及肉类食用量等来计算出碳足迹以及需要的相应的碳补偿

或许每个人的数据不同,但平均算下来需要的碳补偿所需每天的种树量去世不低于50棵。可见我们按照目前能源的消耗程度,碳补偿对于维持生态环境只是杯水车薪。那如何从身边做起,来减少我们碳排放呢。

我们正需要低碳生活这种以生活作息时尽量减少耗用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主的新绿色生活型态。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身边很多地方注意保护环境。

第三篇: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中的先锋作用。

三、严格执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为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一支较为过硬的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和落实这些方针、政策。有许多方针、政策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基本职责。问题是这么多年来,有些政策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达到可以具体执行的程度或者是能够依法可靠执行,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如果在实际中无法执行,它就不是一个好的政策,需要我们多做实际工作。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要切实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行为。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和治理,国家环保总局甚至动用了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绿色信贷等政策,有些地方环保部门也采取了挂牌督办、专项行动、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但环境污染仍然屡禁不止,原因何在?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二是环境执法手段软,再加之目前的确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使部分企业宁可冒险偷排偷放,也不按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办事。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说到底是要真管用,如果只停留在文件法规中,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

第二,要严格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加大惩处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相互融合,社会责任要具体落实到政府部门,强调政府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责任。个人责任则要使每个社会公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自觉的行动,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等。

环保工作者要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决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就比较难,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环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顶住压力,为民办事。通过环保队伍整体的严格执法,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环保干部队伍是关键。必须进一步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环保干部尤其是一线执法队伍的权力,使他们在执法中不受任何干扰,确保执法到位;其次环境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实的保障;第三要建立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环境违法行为或生态破坏行为是由群众举报才发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有些问题不会得到及时处理,至少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期,这种情况会依然存在。为了使破坏生态或污染环境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必须建立群众参与的社会机制。同时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也是对政府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监督。

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者分内的责任。

第四篇: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3、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两型社会?如何过“低碳生活”?国家怎么办?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完善资源和环境立法,依法管理资源和环境。④加强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4、作为中学生,你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做点什么?个人怎么办?(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去保护环境?)

①积极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参加环保主题活动③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养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选择低碳生活方式。⑤检举揭发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

5、青年学生应该怎样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进言献策)?

答题方向:自觉向公众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或参加这方面的宣传活动);学习有关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履行计划生育、保护资源环境的义务,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依法同违反计划生育、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等等。

8、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

答:①积极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②选用节能器具,少用或不用塑料购物袋,选择骑自行车或者乘公交车出行,关水龙头,下班后关闭电器,夏季开空调不低于26℃,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等。

9、倡导低碳生活、推进节能减排有什么重要意义?

意义是: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资源紧张状况,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8、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我们中学生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应该怎么做?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及科学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等等。

第五篇:专题生态文明建设

专题六建设生态文明

共享蓝天碧水

命题角度一

巴黎气候大会

1.为什么世界各国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大会受到世界广泛关注,说明了什么?)

(1)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世界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2)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是世界各国人名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3)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只有携起手来,协调行动,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加快自身发展。(4)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只有世界各国真诚协作,共同应对挑战,才能保护地球家园。

2.中国政府的上述举措说明了什么?(中国承诺说明了什么?)(1)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2)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事务义务,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4)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3.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有信心和决心实现减排承诺。实现减排承诺,我国必须怎么做?(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决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2)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3)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依法整顿,严惩破换环境的行为。(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环保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是治理污染和保护空气质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生活习惯。

4.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1)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参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公益活动。(2)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3)选择低碳绿色生活方式。(4)积极学习和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律己,同时要敢于运用法律手段,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5)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小手带大手,向低碳靠拢”“低碳小窍门”竞赛活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命题角度二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以“沙漠生态文明·共建丝绸之路”为主题说明了什么?①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②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大力建设生态文明;③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④我国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2.为什么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①符合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②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缓解能源紧张局面,减轻环境压力;③有利于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引导公民践行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④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⑤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3.为什么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①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计划;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③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④这是实现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需要;⑤这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要。4.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应对荒漠化方面应该怎样做?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开发新能源。(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4)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完善治理荒漠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5)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应对荒漠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5.我们中学生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荒漠化问题?(1)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2)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不乱砍滥伐,保护植被;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不吃野生动物。(3)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同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4)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6.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你认为国家、企业、公民分别应该怎么做?

(1)国家:①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创新,用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④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⑤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2)企业:①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节能环保技术;②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③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⑤树立法制观念和节能环保意识等。

(3)公民:①学习和宣传环保知识,践行低碳生活方式;②从身边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③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④勇于同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

7.《意见》提出的“五个坚持”说明了什么?①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8.“绿色化”和“五个坚持”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①有利于唤起广大人民对环境关注的热情;②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③有利于唤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④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⑤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9.为了推进绿色化,除了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之外,你还有哪些好的建议?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②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③严格执法,加强节能减排,严惩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④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面行动;⑤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10.为什么要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1)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落实到大力推进绿色化的新行动上,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携手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宜居美丽的绿色家园。(2)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1.为了响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做?

(1)国家: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用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普及环保知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2)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法制观念和节能环保意识等。

(3)公民:学习和宣传环保知识,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从身边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并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勇于同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

12.青少年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做些什么?(1)思想上: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行动上:①做环保的践行者,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快餐盒,对废弃物分类处理,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外出时及时关闭电源、以步代车等;②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勇于同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

1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的召开说明了什么?(1)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3)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4)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树立起了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4.为了响应《贵阳共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1)国家: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创新,用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普及环保知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2)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法制观念和节能环保意识等。(3)公民:学习和宣传环保知识,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从身边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并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勇于同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

命题角度三

节能减排

践行低碳

1.让“阅兵蓝”常态化为“北京蓝”,需要我们坚持什么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

2.为什么要让“阅兵蓝”常态化为“北京蓝”?(1)空气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2)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3)让“阅兵蓝”保持下去,符合我国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将“阅兵蓝”变成常态化的“北京蓝”有何重要意义?(1)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有利于为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3)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4)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要让“阅兵蓝”成为天空常态,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1)国家:制定和完善治理雾霾的法律法规,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对治理雾霾的政策扶植和资金投入;加大对燃油车辆、垃圾处理等的规范管理;加强植被保护。(2)社会:加大对改善空气质量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大对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的处罚和整改力度。(3)公民:增强低碳环保意识,积极践行低碳生活;从一点一滴做起,如学会垃圾分类处理、不焚烧秸秆、绿色出行等。

5.《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正式施行有什么重要意义?①有利于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惩破坏与污染环境的行为;②有利于增强企业及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其自觉行动起来共同保护环境;③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公民生命健康权的决心;④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⑤符合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等。

6.有人认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正式施行就能杜绝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保护环境,不仅仅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还需要相关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减少破坏和污染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7.政府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方面应该如何做?(1)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供法律保障。(4)注重科技创新,为节能减排提供科技支撑。(5)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着力整治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对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6)加强宣传教育,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8.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1)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2)部分企业和个人环保意识淡薄。(3)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不作为,监督力度不强。(4)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

9.国家为落实节能减排应该怎么做?(1)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2)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推广。(3)严格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4)加强宣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5)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10.为什么要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什么要倡导“节能低碳,绿色发展”?)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资源短缺且浪费严重,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③是弘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的要求;④是缓解我国资源不足,减少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11.有人认为“倡导节俭必定会阻碍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加大科技投入,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等。

12.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有什么重要意义?(1)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2)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紧张等问题。13.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践行绿色生活,青少年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1)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参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公益活动。(2)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3)选择低碳

绿色生活方式。(4)积极学习和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律己,同时要敢于运用法律手段,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5)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小手带大手,向低碳靠拢”“低碳小窍门”竞赛活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命题角度四

落实责任

法律监督

1.2015年上半年环保涉罚金逾2.3亿表明了什么?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③依法治理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我国依法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人民利益;⑤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2.加大环保监管执法力度有何重要意义?①有利于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②有利于贯彻落实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③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④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⑤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落实环保责任终身制体现了什么?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党和政府树立领导干部人人负责乃至终身负责的责任意识,必须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

4.针对国务院落实的环保“终身追责制”这一规定,公民应该怎么做?(1)积极拥护和宣传国家的这一规定。(2)积极行使监督权和建议权,监督举报政府在落实环保方面的不作为行为,采用不同方式向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5.《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施行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党和政府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和政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施行有何重大意义?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7.《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保障了公民的什么权利?我们应如何正确行使此项权利?(1)批评建议权、监督权。(2)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证明材料;投诉和举报时,不能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8.我国环境虽有所改善,但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1)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2)部分企业和个人环保意识淡薄。(3)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不作为,监督力度不强。(4)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9.有人认为,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就能杜绝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1)观点:错误。(2)理由:保护环境,不仅仅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还需要相关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减少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0.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有什么重要意义?(1)有利于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惩破坏与污染环境的行为。(2)有利于增强企业及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其自觉行动起来共同保护环境。(3)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4)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等。

11.政府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方面应该如何做?(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法律保障。(4)注重科技创新,为节能减排提供科技支撑。(5)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着力整治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对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6)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载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

    昨日下午,2012年“深圳市民环保奖”颁奖仪式举行,来自深圳大学的90后大学生张意全等10位市民代表捧走了这一被誉为“绿色奥斯卡”的环保大奖。他们中有为率先开展PM2.5数据民......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经济发展减速的情况下,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持我国经济增速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增加,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创美丽中国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B1104 姓名:葛兰 学号:1311110405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

    建设生态文明范文大全

    当前,我国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央高度重视,着力要将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而我省则提出建设生态大省的任务。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近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令人担忧,沙尘、雾霾天气也日益增加,这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

    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定稿)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十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6年05月09日08: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十三、绿水青山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