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工作与院内感染
护理工作与院内感染
东平县中医院手术室马玉荣
重要性:医院感染的防治是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非典”之后,院感问题被提升到新的高度,院内感染给医院、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可促进社会进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每年有140万人死于院内感染,占死亡病例的1/3—1/4,感染率为5%--10%,每年花费约100—150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难题。
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院外或转院后发病的病人。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病人从入院第一天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而发病的即为医院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病人,病人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一、与院内感染有关的因素
医院感染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其他公共场所,大多数院内感染是由于存在于一般人群中的微生物引起,这类微生物在健康人群中不会引起疾病或仅出现轻微症状,因此院内感染发生有其特定条件。1.机体因素
一般病人均处于抵抗力低下状态,几乎所有传染因子均可引起院内感染。一个病人的正常或条件致病菌感染可以传给其他病人,有其是新生儿免疫机制尚未成熟,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发生生理改变,故危险性大。患某些疾病的人,院内感染易感性高,例如恶性肿瘤有其是涉及造血系统的肿瘤、粒细胞缺乏症、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烧伤和某些皮肤病,严重营养不良、昏迷、糖尿病、支气管肺部疾病、尿毒症、肝硬化等。2.应用某些诊断或治疗手段
这些人往往对院内感染易感性增加,例如外科手术后保留导管尤其是静脉内和膀胱内、气管插管或切开,输血、麻醉、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抗生素等。3.医院中病人集聚
各类病人密集程度和相互接触机会决定了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医院内耐药菌株常多。一般卫生状况不良为院内感染创造条件。
二、院内感染的种类 1.交叉感染
交叉感染是在医院内获得而引起的微生物感染。可以从病人传给病人,病人传给医务人员或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或其他病人;病人家属作为带菌者传给病人。2.环境感染
指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所获得的微生物感染,例如尿布、被单、床架、床头柜、擦桌布、病历卡、门把手、拖把、食具、玩具等。3.内源性感染
指来自病人自身的感染,病人本身是病原体携带者,由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引起自身感染。
三、污染途径
各种来源的感染可以经一条或几条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1.空气
病人近距离接触时,微生物在飞沫中可直接传给病人。轻度咳嗽飞沫可传播2—3米远。一些活力强的微生物甚至可在飞沫核或尘埃中存在较长时间并经较远距离传播。如结核菌。有的呼吸道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尽管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但经空气传播危险性甚大。2.手
手的接触面广泛,最易受污染和传播微生物,这种间接传播对易感者来说获得的微生物量不大,但由于病人机体抵抗力低下,对感染剂量要求低,从而引起传播。3.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共用的,虽然每次用后消毒,但有时达不到消毒效果。4.药品
血制品传播肝炎,静脉用和口服制品受污染引起院内感染机会甚多。有些不宜灭菌、因灭菌后失效或改变药性或产生副作用的非无菌药物,受微生物污染机会甚多。一些口服液剂,包括糖桨饮剂等含糖较多的液剂,呈酸性,不适于细菌生长,但易受真菌污染。
四、预防须医患双方共同努力
对于任何疾病来说有效的预防是最好最有效的。院内感染更是如此。预防院内感染应该是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事情。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 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和物品,应严格执行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的三个基本环节的原则。所有医疗器械的检修应坚持消毒或灭菌处理在前。为防止被污染器械细菌的繁殖而影响灭菌效果,对于带血等污染器械应立即清洗,经监测器械的清洗可以去除污染微生物104。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的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如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 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内窥镜等可选用化学消毒法,如环氧乙烷、2%戊二醛浸泡灭菌等,消毒灭菌的原则是首选物理法,不适宜用物理法消毒的才用化学方法。用监测后的2%戊二醛浸泡器械30分钟达到消毒,10小时才能达到灭菌。灭菌后的物品应定期监测以确保应用安全。用于折线、换药的刀剪、钳、镊可引起刀口感染,应高温灭菌,并坚持一用一灭菌,不能交叉使用。2%戊二醛是高效灭菌剂,但他对人体有危害,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用戊二醛浸泡的器械需用大量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用,器械浸泡消毒液面以下为无菌区,液面以上可以认为有菌,故严禁用容器盖当无菌拖盘而放臵无菌物品及消毒棉球等。
3、化学消毒和灭菌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选择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及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消毒和灭菌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医疗器械灭菌不彻底将会造成院内感染。因此保存碘酊、酒精、碘伏的容器每周应灭菌2次。经滴壶加药的方法是很危险的,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随针头而进入液体。另外内固定器械必须做芽胞监测。
4、甲醛不可作为空气消毒,因对人有致癌作用,甲醛熏箱可用于不耐热、不耐湿物品的消毒,但不用于灭菌,其方法不能采用自然挥发熏蒸,可用甲醛和高猛酸钾反应消毒,为确保消毒效果需消毒物品不能重叠摆放。
5、湿化瓶、雾化吸入器、呼吸机的管道等器材不能连续使用,必须每天消毒、每天更换湿化液,用完后应终末消毒,干燥保存。病房地面应湿式清扫,病房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垃圾臵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感染性垃圾臵黄色塑料袋内,并且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及终末消毒。暖瓶塞高压消毒,暖瓶用肥皂水擦后用清水冲洗,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被褥必须行终末消毒处理。平时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2次,枕芯、被芯、床垫定期消毒,遇有血液、体液污染情况及时更换,传染病人,按相应的消毒隔离原则处理,各室拖把要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凉干,及时消毒。
6、医务人员进入治疗室、处臵室、换药室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物品必须做到一人一灭菌。注射器用一次性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液体开启超过2小时不能使用,注明开启时间,启封抽吸的各种容媒也要注明时间,超过24小时不能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容媒,臵于无菌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已经打开,保持时间超过24小时应重新灭菌。各种治疗车上物品统一规定,摆放有序,上层要有手消毒剂,每给一个病人操作完后护士应消毒手后再给另一个病人操作,以防止交叉感染,换药操作应按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应严格隔离,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7、开窗通风。开窗通风是最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医院中病人密集,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如飞沫、痰涎、脓液、大小便等严重污染空气,污染物体表面。而且医院内病原体的种类繁多,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种类比其他环境中多的多。而有资料表明,开窗通风30分钟,室内细菌数量可减少77、3%--79.3%,75分钟可以减少96.9%--99.5%。因此,医院病房及诊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清洁,减少致病微生物。
8、正确洗手:洗手可以免1/3院内感染,每位医生护士每天要处理很多病人,即使是搀扶病人触及病人的肩手或碰到病人的衣物床单等,医护人员也会感染大量的细菌其中有不少致病菌。但是大部分医务人员病没有意识到洗手的必要性,而且洗手后往往在白大褂上一擦,这样的操作就可能带来感染。这些感染主要集中于呼吸道、胃肠道、手术部位感染。用流动水洗手开关最好采用脚踏式、肘式、感应式清洁剂应保持清洁干燥,擦手巾应保持清洁干燥,一用一灭菌或用一次性纸巾,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钟,流动水洗手。注意不要留长指甲。
9、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少事例已证实,抗菌药物滥用已经成为人类新的灾难,细菌耐药增加,人体正常菌群紊乱,导致的严重医院内感染,治疗越来越困难,病人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经济负但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世解卫生组织预言:“抗菌药物滥用造成的危害比艾滋病更为严重,人类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解决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也是整个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利弊后,可积极配合医生合理使用,也可以监督医生在治疗中滥用抗菌药物。
五、注意自身防护。
医院内感染的特点是交叉的、双向的,病人有可能把疾病感染给医务人员,反过来,医务人员也有可能把携带者的病菌传染给病人。所以,医院感染的预防强调双向保护。非医务人员的保护措施,人们除需要就诊外,不要到医院去,老人、小孩抵抗力低下的人,尽量少去医院。拖家带口地去看病人的习惯很不好,这一方面影响医院的工作秩序,影响病人休息,另一方面也可能感染或传染疾病。到医院就诊时要有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要戴口罩,不要乱摸乱动医院的物品,不要在科室之间串门,尽量减少在医院停留的时间,回家后及时洗手,换洗外衣。就诊时还要选择适当的医疗单位。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医院是不一样 的,越大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越高。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医院人满为患,各种病人和病员携带者接触密切,很容易造成感染,另一方面大医院收治的危重疑难病人多,侵入性有创性的检查治疗多,医院感染的机会也多。所以,建议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医院,小病如普通感帽不要挤大医院,可以到社区一、二级医院就诊。能门诊治疗不要住院,能口服药物治疗就不打针,如果病情不需要就不要冒着更大的风险非要静脉注射。导致医院感染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有患者自身的原因,也有医院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医院感染是难以避免的。因此,院内感染是医患双方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希望全社会和每个人都了解和参与到院内感染的控制中去,降低院内感染的危害。
第二篇:护理工作质量与院内感染控制
护理质量与医院感染控制
护理技术操作的好坏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病情的发展和预后,因此,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严格的无菌观念、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理以及双向防护意识的提高被各级医院作为护理质量检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控制医院感染又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一、护理质量的好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护理质量的保证为控制医院感染创造良好的环境。护理人员的每项操作都是在一定的预定标准下执行的,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促进患者康复、预防疾病,也只有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为护理工作的质量高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无论是侵入性操作还是非侵入性操作,护士都必须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给医院感染留下后患。护理工作事无巨细,平凡中体现着一个人强烈的责任心,那就要求护士要有慎独的工作精神,任何时候,不管有人或无人监督,都要将每项操作按规范的标准进行,不得有半点侥幸心理,以保证患者、医护人员和社会人群的安全和健康。
三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护理人员工作的内容之一护理管理从护士长的管理工作入手,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熟悉医院感染管理的概念,掌握消毒、灭菌、隔离知识与进展及其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消毒灭菌药械的合理使用与浓度监测;浸入性操作与医院相关感染的预防;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医院感染管理;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合理给药与毒副作用;本专科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以此来强化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四、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手段之一是对医务人员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报告和控制,预防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之间的感染,以达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因为医院感染的发生将直接威胁患者、职工和社会人群的健康,同时阻碍着医护质量的提高。
五、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决定感染控制工作的好坏护理人员要了解并重视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意义、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法,要积极参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而护理人员是否重视医院感染则主要反应在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上。综上所述,为了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护理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感染知识的培训,从理论上武装护理人员,提高其思想意识,使其主动参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从而自觉执行规范的技术操作,保证护理质量;严格患者管理和做好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保证消毒措施的贯彻落实,从源头切断医院感染的发生。
第三篇:常用护理技术教案-院内感染
授课班级: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2班
授课时间: 第一周 星期四 1、2节 2学时 授课章节: 第三章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重 点: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难 点: 异常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时分配:
第三章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概 述 5min 第二节 清洁、消毒与灭菌 35min 第三节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4min 第四节 隔离技术 4min 教学内容:
第三章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概
述
一、发生概况 院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感染率随国家经济情况和医学水平而异,波 动在3%—25%之间。我国住院病人院内感染发病率据1989年统计约为9.7%,感染率近10%,医院死亡病例有约1/3直接死于医院内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定义
指患者及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受到感染并有症状。
三、医院感染的特征
1、感染的获得或发生是在医院内,包括出院后才发病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时既有 的或已潜伏的感染。
2、感染和发病在不同阶段发生,其顺序是感染→潜伏期→发病。
3、医院感染的研究对象包括一切在活动的人群,但目前主要为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 工作人员。
四、医院感染的危害
1、影响病人健康,增加病人痛苦
2、给家庭、国家造成经济方面的重大损失
第二节
清洁、消毒与灭菌
一、基本概念
1、清洁 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品上的一切污秽的方法
2、消毒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源微生物,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方法
3、灭菌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彻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使之达到无菌的程度的方法
4、污染 是指无菌物品一旦与非无菌物品接触就称为污染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2、干烤灭菌法
3、煮沸消毒灭菌法
4、高压蒸汽灭菌法
(1)灭菌包不可过大、过多、过紧
(2)盛装物品的容器应有孔,若无孔,应将容器盖打开(3)布类物品应放在金属、搪瓷类物品之上(4)被灭菌后的物品应待干燥后才能取出备用
(5)注意安全操作
5、光照消毒法 是利用紫外线照射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而导致细菌死亡。对杆菌杀菌力强,对球菌较弱,对生长期细菌敏感,芽孢敏感性差
(1)日光爆晒法 将物品放在之射日光下爆晒6小时,每2小时翻动一次,使物品 各面均受日光照射。(2)紫外线灯光消毒法
1)空气消毒方法 消毒前作好室内清洁工作,关闭门窗,人员停止走动,有效距 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为30—60min。2)物品消毒方法 消毒时应将物品摊开或挂起,有效距离哦为25—60cm,照射时间为20—30min。
6、电离辐射灭菌法
7、过滤除菌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1、化学消毒液的使用方法(1)浸泡法:(2)擦拭法:(3)喷雾法:(4)熏蒸法:
2、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不同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
(3)使用新鲜配制的消毒液,并存放在无菌容器中。定期更换,易挥发的消毒液要 加盖,定期检测,保持有效浓度。
3、常用化学消毒剂(见教材表中所示)
4、消毒、灭菌的监测 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的监测(1)生物监测(2)化学监测
效果监测:对消毒灭菌过的物品效果进行监测。
第三节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一、概念
1、无菌技术
2、无菌物品
3、无菌区域
4、非无菌物品或区域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无菌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操作前半小时停止一切清扫工作,减少人群流动,避免尘埃飞扬
2、无菌操作者要求:操作者要戴好帽子和口罩,修剪指甲并洗手,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
3、无菌物品放置:
4、无菌操作要求:
5、防止交叉感染:一份无菌物品,只供一位患者使用一次,防交叉感染
一、隔离的基本知识 清洁区与污染区的划分
1、清洁区 指未被病源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办公室、治疗室、配膳室等
第四节
隔离技术
2、半污染区 有可能被病源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内走廊、化验室等
3、污染区 被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如病室、厕所、污物处理间等
二、隔离消毒原则 一般消毒隔离
1、病床和病室门前,挂有隔离标志,门口设置擦鞋垫及泡手的消毒液。
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要按规定戴工作帽、口罩、穿隔离衣,并且只能在规定的 范围内活动。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后,必须消毒双手。
3、穿隔离衣前,必须将所须的物品备齐,各种护理操作按计划集中进行。
4、患者用过的物品,经消毒后给他人使用;排泄物须消毒后排放;需要送出处理的 物品、污污袋应有明显的标志;不宜消毒的物品,可用纸或布保护。
5、严格执行陪伴和探视制度。
6、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尽力解除患者的恐惧感和因对隔离产生的孤独、悲观等不 良心理反应。
7、经医生下医嘱后,方可解除隔离。课后小结:
本次课按计划完成,介绍了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的操作要点;尤其是对异常脉搏、呼吸、血压的掌 握。同时讲解了消毒、灭菌的概念和方法及无菌技术操作的要点。思考练习:
1、四测的正常值?
2、生命体征正常值的影响因素?
3、消毒、灭菌的概念?
4、无菌操作的要点是什么? 参考资料:
1、基础护理学 主编 李小寒 人民卫生出版社
2、护理学基础 主编 殷磊 人民卫生出版社
3、常用社区护理技术 主编 阳爱云 湖南科技出版社
4、与以上书籍配套的录像
第四篇: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与院内感染的防范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与院内感染的防范
2012级川大本科护理班学号:号
单位: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医院感染已成为当前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重要课题。该文根据手术室在医院内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密切关系,提出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手术治疗效果和病人的预后,甚至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手术室的合理布局、健全的制度、严格的无菌技术管理以及手术室护士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更好地完成手术任务,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院内感染;防范
手术室是综合医院的窗口科室,是医院临床外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病人施行外科手术治疗、诊断以及担负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医院感染已成为当前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重要课题。医院内感染也是现代医学科技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根据手术室在医院内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密切关系,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手术治疗效果和病人的预后,甚至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手术室的合理布局,健全的制度,严格的无菌技术管理以及手术室护士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
1养是更好地完成手术任务,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的根本保证。手术室布局与环境手术室布局应充分考虑病人与工作的方便。建筑设计符合标准,便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手术室环境必须符合无菌原则。手术室内区域的划分是防止院内感染的基础。根据功能流程及清洁与污染的分区要求,手术室通常划分无菌区、相对无菌区和非无菌区。区域间均用门隔开,并设立明显分界标志。手术室内各类房间及通道的运用均要符合无菌技术要求,合理使用。手术闻内设备可根据手术需要合理放置,不可过多堆放在手术间内,以免造成手术间的消毒死角。所有出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室内肃静与整洁。严格更衣、换鞋、衣帽整齐、参观人员的管理。有菌、无菌手术严格分别安排,特殊感染手术,严格做好终未消毒处理,并加强对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2消毒与灭菌
2.1空气消毒由于手术室人员流动量大,空气中浮游菌数易超标,尤其是在手术开始和结束时,细菌降落量达最高峰。严格控制人员流动,禁止患呼吸感染等疾病的人员参与手术,是保持空气洁净的一项关键措施。手术前后的空间消毒一般采用紫外线照射、药物熏蒸以及负离子空气消毒等方法,保持消毒后通风,但严防污染空气进入。空气消毒前的清洁卫生采取湿式打扫,避免细菌飘浮空气中。定期进行空气培养,检查菌落数与菌种。
2.2无菌技术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无菌技术是控制手术室感染最关键的环节,是一项非常严密的操作技术。无菌技术的操作失误,轻者可导致伤口感染,重者则影响手术成功,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它必须考虑和杜绝多方面的污染因素,才能保证手术所需器具的绝对无菌。凡耐高温物品均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灭菌包内必须放置化学指示卡,包外指示胶带封包,签署名称和日期。不能高温灭菌物品,可采用高效消毒剂浸泡或气体薰蒸灭菌,使用时用无菌盐水将浸泡的器械冲洗干净。为保证灭菌效果,采用化学指示剂对无菌效果进行严格监测。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过期物品或疑似污染物品应重新灭菌,无菌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手术物品一人一物,避免交叉感染。为降低术中感染机会,术前准备工作不容忽视,术野的备皮与消毒以及术者的手消毒是减少切口感染机会的第一关。手术进行中,所有参与手术入员均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操作规程在符合无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切口的暴露时间。严格查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术后将非感染手术与感染手术分别处理。为防止感染性手术污染扩散,术后所用物品一般要经过消毒液浸泡处理后再进行灭菌,感染手术间用物表面、墙壁、地面均用消毒液擦拭、喷洒,空气进行彻底消毒,废弃污物、污水必须经过消毒液浸泡后无害化处理,防止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3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手术室护士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护理行为准则。不仅要有较好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还需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无论进行何种操作,均应按操作规程自觉的、准确无误的进行。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更新观念,刻苦钻研新技术,逐步掌握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和规程,更好地配合术者,切实控制术中污染、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严格三查七对工作及查对制度,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差错事故。
总之,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护理技术是保证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基础,严格的无菌技术管理是减少医院感染的保证。而护理质量的核心则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护理工作者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要牢固树立病人利益第一的原则,强化防范意识,切实做好手术室护理工作以及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0—64.
[2]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626—638.
第五篇:2011年院内感染监控工作
2011年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总结内容简介;
今年以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医院感染委员会的领导下,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要求,积极完成了各项工作,经常对新生儿科、手术室、产科分娩室、供应室等重点部门进行重点督查,对可能发生医院内感染的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进行逐一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进行指导,并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开展情况
1、医院感染管理能按照标准进行各项工作,年有工作及工作总结,检查工作有记录。
2、医院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关,兼职人员克服了很多困难,工作认真负责,很好地完成任务。
3、医疗废弃物处理有记录,一次性用品用后送污物室有记录。换药室、检查室、治疗室、冲洗室配置脚踩式医用污物桶。各科室统一使用了洗手液,手卫生得到进一步规范。
4、各种登记本规范记录,高压消毒物品有记录,消毒包内有指示卡监测、包外有指示胶带监测。
5、能够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及消毒灭菌和医院环境的监测。
三、存在问题
1、在职医务人员掌控医院感染知识有待提高:对有关法规法律掌握不够。
2、制度完善但执行不力,无专职人员,身兼几职,文字资料操作性不强。院内感染监测不到位。
3、重点部门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布局不合理,流程不符合要求。
4、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不符合要求:各科废弃物乱堆放、收集运送过程存在隐患,医疗垃圾桶未使用医用垃圾袋放置,各科未使用利器合放置针头。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加强对全院医务人员院感管理、个人防护、无菌操作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全员的素质,争取全院重视并参与这项工作。
2、加强重点部门的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布局及流程,规范器械的清洗、消毒操作规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消毒灭菌效果。以保证医疗安全。
3、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健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要有工作总结。并认真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
4、认真对照院内感染控制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的要求,同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本院规章制度并认真组织落实。
5、加强对消毒药械的管理,感控科确实履行对购入产品的审核职责。医院购入的消毒药械必须是取得卫生部批件的产品。
6、全员培训《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规范使用医用垃圾袋及利器合。2011年即将过去,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院感委员会的指导下,全院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各临床科室医师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发现院内感染能及时、准确报告,同时院感科也加强院感病例上报管理,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加强监测与控制,无院感流行事件发生。常规依托护理部进行消毒隔离质量督查、无菌技术督查并反馈,协同医务科、护理部,配合院领导做好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每季度在院长的主持下召开一次院感委员会会议,发布一次院感简讯。
院感管理在1至10月份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根据院感安全生产要求细化院感质量管理措施
根据医院“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要求,完善了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细化了医院感染质量综合目标考核标准,根据综合目标进行督查反馈,全面检查和梳理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方面工作,认真排查安全隐患,为保证院感安全,切实抓好院感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管理,特别是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口腔科、胃镜室、检验科等重点
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又制定了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防治院内感染措施,院感科常规进行督查和指导,防止院感在院内暴发。
二、根据传染病的管理要求加强传染病的院感防控
做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预检分诊台、儿科门诊、内科门诊、发热门(急)诊等重点场所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加大医院感染防控力度,规范工作程序,特别是对全院医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加强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自身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落实了院感防控和个人防护措施,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三、根据院感管理要求,做好病例回顾性调查
1至9月份,全院共出院的2011例病例,院感科全部进行了回顾性的调查,结果表明:医院感染率1.04%,例次感染率1.09%。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依次为:内二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5%,骨伤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09%,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51%,内一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24%。感染好发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0.30%;上呼吸道例次感染率0.30%;泌尿道例次感染率0.25%;胃肠道例次感染率0.25%;医院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医院感染好发病种依次为:神经系统疾病类,例次感染率10.28%;内分泌类疾病类,例次感染率2.30%;循环类疾病,例次感染率0.98%,泌尿生殖系统类疾病,例次感染率1.39%,肌肉骨骼系统类疾病,例次感染率1.15%。各危险因素调查发现:糖尿病例次感染率2.91%,慢性病例次感染率1.35%,高龄例次感染率1.27%。前三位院感相关易感因素为慢性病、高龄、糖尿病。
四、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及手卫生监测情况
为规范全院各项消毒灭菌工作,预防院内感染,2011院感科加强院感采样监测,对全院各科室进行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同时加强对手术室、胃镜室、口腔科、供应室、细菌室等高危区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全年全院共采样358份,其中空气采样
培养56份,物体表面采样培养41份,医护人员手采样培养41份,消毒液采样培养47份,消毒物品采样培养12份,无菌物品采样培养137份,高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24份,合格率100%。本市疾控中心对我院进行采样监测23份,合格率100%。
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了监测,共监测各种类型的紫外线灯管29根,发现不合格及时更换,使其合格率达100%。
五、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省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管理办法》等规定,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我院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各临床科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参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督查,并每月向全院通报结果。全院抗生素使用情况如下:全院1至9月份共出院2011例病例,使用抗生素者689例,二联及以上使用者247例,菌检者142例,抗生素使用率34.26%,二联及以上使用率35.85,菌检率20.61%。并每季度将细菌分离率与细菌耐药情况分析汇总公布,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帮助。
六、加强了医疗废物管理
院感科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制,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并常规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并对工勤人员进行培训,使我院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包装、运送、交接等做到规范管理,严防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发。
七、院感培训及考核
进行9次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参加人员包括全院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共246人次。培训内容为:院感基础知识培训,手足口病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工勤人员的职业防护及消毒隔离知识培训,甲型H1N1流感的院感控制及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培训,新上岗的医护人员岗前培训等。对5位新上岗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八、前瞻性调查及漏报率调查
第三季度对全院现病例进行了全面横断面调查,全院共住院病人64人,调查64人,接受调查率100%。其结果现患率为0,无院感漏报。上半年对3月份归档236份病例进行了漏报率调查,漏报率为0。
九、消毒药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为加强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09年院感科对其使用进行常规督查及定期抽查。对消毒药械及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用品的抽查是每季度一次,全年共抽查4次,方法是从临床各科室采样,到药械科索证。全年共索证45份,结果各证齐全,全部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