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美丽乡村
什么是美丽乡村 文章来自中研智业集团
作者:樊森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建立在对环境和资源的超强开发利用和过度消耗基础上的,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活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挑战,“三农”问题更为紧迫。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成为当前农村建设的重点,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意义重大。从美丽中国到美丽乡村,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到中央一号文件,再到农业部出台《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及《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美丽乡村的大轮廓已清晰可见,但究竟什么样的乡村才称得上美丽乡村并没有系统完整的说法。
美丽乡村是什么?美丽乡村就是美丽中国的农村版,是新农村的升级应用版。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以往的新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内容。结合笔者多年的村庄规划经验,美丽乡村应具备以下七大要素。
一、舒适的人居环境
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同时随着国家惠农哺农政策不断实施,使得农村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差距仍然巨大,农村的人居条件和环境难以吸引和留住人们的生息,造成了当下诸多空心村的产生。乡村的基本
属性是人的居住聚集,因此发挥好基本职能,提高基本职能的吸引力,并使其与城镇、城市在整体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差异竞争力,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
1、生态环境优美
当前全国性基本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工业生产等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也带来一定威胁,保护并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持天蓝、水绿、气清的自然环境,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基本所在,也是美丽乡村的吸引力所在。
2、基础设施完善
总体而言,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亟需治理,尤以农村改厕、路面硬化、排污、垃圾处理等任务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应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部分。
3、公共服务均等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标志。十八大报告指出,让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整治环境,还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社会保障服务,能够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适度的人口聚集
城市之所以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是因为城市为他们提供了
相较于农村更大的发展平台、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大多地区都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但事实上农村的吸引力仍然不足,空心村现象依旧突出。新农村不应该是农村建设的终结,而应该进一步创新、提升,在完成基础建设的同时,推进农业提升发展,满足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生活、生产需求,提炼独特的乡村文化,吸引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回到农村。
1、保有人口居住
农村的基本属性就是满足人口居住聚集,美丽乡村规划当然也不例外,能够吸引人口聚居、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才是根本。美丽乡村建设首要重点在于加强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确保农村能留得住人居住,能有人居住,体现农村发展为了人。逐步解决和消除空心村、空壳村的存在,没有人居住的形式上的美丽农村都是没有意义的。
2、人口规模适中
适度的人口规模集中是考量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人口过大或过少都不利于农村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人口集聚的规模是根据人口自身发展规律与其周边产业吸收的人数来决定。同时,以产业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彰显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避免美丽乡村再次空心。
3、人口结构合理
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变成了留守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且基本很难再回到农村,留守的基本均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知识欠缺、市场意识不足,将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如果合理布局
村庄布点,改善和优化农村人口结构,避免和消除留守村恶性状况,是解决美丽乡村长远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新型的居民群体
人的发展与农村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程度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农村居民群体的素质也随之升高。现在的农民已告别“吃饱穿暖”的年代,他们在物质上的需求更为丰富、精神需求层次不断升高、自我发展意识及职业化需要不断强烈,一个新型的农村居民群体已呈现出来,全国各地相继提出培养“四型农民”的概念(即知识型、技能型、组织型、职业型)。新型农村居民的培养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将从根本上推动农村发展,是强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动力。
1、一定的文化知识
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重视农民文化知识、农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教育,充分利用各行政村的远程教育平台,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确保农民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能够相匹配。
2、娴熟的技术技能
随着农村物质需求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和丰富,留在农村和返回农村的人口将逐渐增加。农村居民整体的技术、技能水平上升,由此带来的个人发展和提升、自我实现的意识渐渐强烈,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推动农业发展壮大,从而吸引更多的返乡人
口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3、较高的文明素质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单纯“涂脂抹粉”,不仅要外貌美,更要内在美、心灵美。农村的内在美主要取决于农村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意识,即将淳朴的乡风、民间传统文化、现代文明意识等互相融合,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由内在美引导出的外在美才是可持续的美丽。
四、优美的村落风貌
村落风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山、水、田园、农家组成的一幅优美图画,也可以说它是村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魅力。无论是远观还是置身其中,村落风貌改善绝对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应积极实施“四化”工程,坚持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挖掘内在文化升华乡村形象两手同时抓。尤其对于一些先天禀赋较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落,更要注重村庄风貌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打造和环保氛围营造。
1、自然生态景观优美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在逐步渗入现代文明元素的同时,要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精心打造融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魅力乡村。
2、村落布局形式独具
独具特色的村落布局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体现。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通过规划引导和环境整治,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塘净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建筑美观实用,房屋错落有致,立面色彩协调有序,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
3、街巷建筑特色明显
街巷建筑的好坏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致和重游率,其规划要与地方文化协调,体现地域特色。对于某些破败不堪的农房政府要给与一定的资金、技术帮助改造,包括建筑的风格、形式、朝向、尺度、墙面以及屋面的色彩等方面;对于具有历史、观赏价值的古建筑要在保护的前提下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4、居民宅院风格独特
美丽乡村建设要通过居民宅院景观的不断提升,改善村落的风貌形象。在景观设置中要注重地域文化元素的注入。例如居民宅院,可种植高低错落的乔灌花草,增加景观的层次感,营造花园般的景观氛围,烘托乡村文化氛围;村庄入口处对村庄的整体环境引导和识别具有重要作用,要展示鲜明的特色文化。
五、良好的文化传承
随着大规模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部分地方片面追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速度,一味追求现代、美观、整齐,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改造”,传统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戏曲舞蹈等一些有形无形的文化遗
产面临瓦解、失传、消亡的危险。村落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基地。因此,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提升美丽乡村内涵的迫切需求。
1、保护历史文化
美丽乡村不仅是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历史遗址等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地,还是人居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传统工艺、老手艺、民间技能、民间歌谣、神话传说、戏曲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美丽乡村内涵,让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具有持续活力、独特魅力、强大引力。
2、传承民风民俗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突出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同时必须嫁接生态文化、传承民风民俗,将孝廉、农耕、书画、饮食、休闲、养生等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提升建设的内涵和品质,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乐园。
3、彰显精神文明
乡村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为此,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要注重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整体性安排,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让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让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相得益彰。
六、鲜明的特色模式
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独特的建筑类型、居住形式,有深厚的农村文化、地域文化、庭院文化,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美丽乡村是农村鲜明特色的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建设美丽乡村是深入挖掘农村特色、亮点,充分发挥农村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优势、产业特色等优势,并通过环境整治、农业拓展、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产业提升等途径,形成特色鲜明的农村发展模式。
1、发展模式独具体系
根据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自然环境、资源特色、地域特色等,农业部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每种模式分别代表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开展美丽乡村的有益启示。
2、建设模式科学合理
美丽乡村是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建筑特色得到彰显、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农业功能得到拓展、特色农业得到壮大、乡风文明得到弘扬、平原地区田园风光更秀美、丘陵山区更具山地风貌、靠水沿湖区凸显水乡风韵、高原地区体现高原特征的特色更鲜明,按照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借力发力、特色优先的原则,形成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
3、治理模式探索创新
美丽乡村,不仅美在自然,更美在和谐,而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是促进农村和谐的重要手段。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点,要增加广大农民群众在基层管理和建设上的参与度,广泛发动农村群众在建设家园方面的积极性。首先要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法治培训教育,推动农村党组织向便民服务型转变;其次要鼓励建立农村社会组织、村民小组,共同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
七、持续的发展体系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无论是新型农民群体、农村建设及农业发展,还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民生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为农村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既能让农村环境持续美丽,又能指引农业提升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
1、坚实的产业循环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的根基在于产业的发展,要使乡村永久美丽,就需要持续推动产业循环支撑,尤其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要在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为中心,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扩大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为美丽乡村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2、稳定的居民增收渠道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民增收持续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通过发挥农村的生态资源、人文积淀、块状经济等优势,积极创造农民就业机会,加快发展农村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完善道路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民生问题。
3、合理的集体经济规模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农村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为支撑,不断加大投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4、良性的建设投入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在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要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投入体制机制创新,并以宅基地使用权竞价竞拍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农村生产要素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与市场潜力,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通过投入机制创新,农村的不动产成功转化为资产,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资金,资金最终变成为公益设施,形成投资、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激发农村资源与市场潜力的释放。
第二篇:什么是美丽乡村?
什么是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什么?美丽乡村就是美丽中国的农村版,是新农村的升级应用版。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以往的新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第三篇:美丽乡村是我家
美丽乡村是我家(快板)
合:南村处处好风光,美丽乡村我家乡。打竹板、竹板响,想给大家讲一讲。甲:咱们到底讲点啥?哪位姊妹先回答?合:我说我说我先说,先说后说跑不脱。乙:停停停!
不要吵、不要闹,让我先来做汇报。丙:不说你,不说她,听我先来夸一夸。
新农村,新天地,如今都是新鲜事。
新的人,新的事,有人有事有滋味。
合:台上表演莫耽搁,请你快点往下说。丙:(白)好!
兄弟姐妹莫急躁,听我慢慢做介绍。市政府、发号召,美丽乡村齐建造。-1-
领导干部真能人,个个真情为村民。说真话、讲实话,出谋划策来规划。描画卷、为人民,真是我们贴心人。美丽乡村变化大,转眼变成一幅画,鲜艳夺目顶呱呱,美丽南村人人夸。新南村,好地方,鸟在林中竞歌唱。片片树林层层翠,青山绿水令人醉。高楼别墅平地起,旅游观光来这里。文化广场真热闹,山歌悠悠把舞跳。生活水平大变样,富裕农民齐欢畅。党的政策指方向,我村一天一个样。想过去——
(白)什么样?
姑娘穿衣不打扮,生得再好不受看。小伙更是庄稼汉,脸朝黄土背朝天。吃的菜汤圪塔饭,无油无肉无鸡蛋。住的窑洞土坑坑,房前屋后稿草荒。走的黄泥裹脚路,卖点特产靠徒步。
-丁:齐:乙:
现如今——
齐:(白)啥变化?
丙:美丽乡村真漂亮,南村民居明晃晃。
柏油大道出寒山,水泥道路家家连。柏油道路更宽畅,整洁干净路灯亮。绿色食品超市选,饭后散步去公园。一看人们精气神,难分城里乡下人。甲:如今南村换新貌,全靠耀文好领导。
披荆斩棘建煤矿,小常带来新希望。两委精心细谋划,产业结构要变化。洗煤厂、建材厂、焦化水泥甲醇厂。煤变油、发电厂,地下、地面一齐上。观光农业旅游村,绿色农业梦成真产业链条在拉长,经济效益稳增长。长治名列排行榜,全省雄踞四十强。全市龙头数老大,年年领奖戴红花。乙:美丽乡村是我家,带着感情把她夸。
南村步入现代化,户户都能接电话。-3-
空中高速村村通,世界大事放心中。上宽带、学文化,鼠标一点通天下。小轿车、大卡车,一年更比一年多。电磁炉、电饭锅,做饭不用烧柴禾。家家吃上自来水,不为挑水跑断腿。集体供暖人心暖,送走严寒享温暖。丙:今日南村不容易,干部费尽大力气。怀着一颗感恩心,日子一过一温馨。丁:再看如今新南村,日子赛过城里人。
扛上锄头是农民,走进工厂是工人。南村百姓是股民,家家年年红利分。
农村实现城镇化,俺,不当市民当农民。甲:改革开放沐春雨,党的政策暖心里。乙:跨越发展前景好,阳光普照春来早。合:山也新、水也新,农村发展鼓人心。
齐心建设新农村,圆梦中国向前奔!-4-
第四篇:美丽乡村
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该局优化村镇建设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空间布局,确定新农村建设用地占全市新增建设用地的15%以上。用好土地指标,对农房改造及基础设施用地给予优先考虑,确保农民私人建房指标不少于计划指标的10%。联合镇乡、街道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拓展新农村建设用地。突出简政扩权,将农民私人建房审批、土地登记发证权限下放到镇乡、街道,方便群众办事。(一是抓学习,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学习报告,组织开展“我为‘中国幸福乡村’创建做什么”为主题的座谈讨论,统一思想,提高对市委提出创建“中国幸福乡村”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抓宣传,普及国土政策。结合“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编制《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汇编》,组建宣讲队,进村入户宣传国土资源政策,加强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加大违章建房执法力度,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抓试点,推进农房改造。重点帮助贺村镇湖前村做好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使其农房改造、“空心村”整治和宅基地整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一户一宅”等相关政策规定,并提供上门办理审批服务。
四是抓调研,提出政策建议。结合旧村改造经验,组织人员就我市乡镇环境整治提升创建“美丽乡村”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我市农房改造政策性意见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选址,统一基础设施,统一竞价择位,统一外观设计;严格落实“八个禁止”,即禁止:城镇居民私自购买土地建房,非法倒买集体土地建房,建新房不拆旧房,超大户型超面积建房,擅自占用耕地开天窗建房,沿省道、国道、高速路口及连接线道路两旁100米以内建房,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批东建西,违反城镇规划、村庄规划建房。并按照“早发现、早处理,不成型、不成风”的基本要求,建立村点违法建设三级巡查报告机制,实行查处违法建筑县乡(镇)村组四级联动和服务群众“三到场”机制,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营造依法用地的良好氛围
农村宅基地整治是指通过落实“一户一宅”政策,对农村旧宅(包括废弃闲置的生产、生活设施等)进行拆旧建新、退宅还耕、修缮改造等综合整理利用,全面解决农村旧宅闲置占地问题,实现村容整洁,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依法行政,规范操作。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加强指导监督。要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特别是对农民拆旧建新、退宅还耕、跨村建宅、弃宅进城等问题,要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认真研究探索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管理办法。
(一)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
1、住宅用地限额。根据《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和《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办法》的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住宅基地。村民每户住宅用地面积限额为80-120平方米,三口以下不得超过80平方米,六口以上不得超过120平方米;利用荒坡地、村内空闲地建房或者对原旧住宅进行翻建的,可以适当增加面积,但增加的面积每户不得超过30平方米。
2、旧宅地翻建报批程序。镇、街道旧宅地翻建都 必须按程序报乡镇人民政府、规划建设部门、国土部门审批,在取得建设许可后,方可动工建设。
3、退宅后的土地利用和补偿办法。执行“一户一宅”制度以后,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收回农村村民原有住宅用地,已建房户旧宅基地退还给村集体的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符合新村规划建设的旧宅基地,旧宅所有人需要建设新房且符合“一户一宅”政策规定的,优先安排宅基地建新房,旧宅拆除自行负责,不再补偿;旧宅拆除的土地面积与建房用地面积相差较大,实行按面积差距计算补偿费;符合退宅还耕条件的,由我局安排资金实施退宅还耕,开垦成水田或旱地。
(二)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
1、抓紧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安排好新村规划用地,抓紧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规划批准实施后,农民一律在新村规划点建房,严格控制单家独户建房,鼓励建设联排住宅和多层公寓。对个别自然村无法进行新村规划,但确因生产生活需要而进行单家独户建房的,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批。对单户宅基地和新村规划点人均居民用地面积实行双控制,确保新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比老居民点用地面积明显减少。
2、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试点工作。依法全面清晰界定农村宅基地土地产权关系,完成农村宅基地的确权划界与登记发证,实现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全覆盖和土地登记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建立完善的土地产权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作要综合考虑村庄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水平、人口与民族特点、历史长短、以及地形地貌等各方面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试点村庄,调查核定村内每户宅基地权属来源、面积、使用状况、界线界址等情况,并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宅基地给予确权登记发证。同时,各村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对多占宅基地的农户收取土地占用费用于新村基础设施建设。
3、引导农民向村镇建设规划区集中。经批准的新村建设规划区建设用地,可由村委会统一组织进行土地调剂。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折旧建新”的规定,在退出原宅基地的前提下,积极帮助农民落实新建宅基地。对愿意退出老宅基地进入新村建设规划区建造住宅的本村农民,可按规定为其报批宅基地。
4、加快新村建设规划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 点建设农村村庄道路、排水、环卫等项目。要提高新村建设规划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努力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
(三)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1、鼓励农村村民进城落户。对已在城镇购置商品房定居或愿意进入城镇规划区定居,并自愿退宅还耕且以后不再申请新宅基地的农民,按其退出合法宅基地的面积确定一定标准给予补偿,其宅基地还耕后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放弃宅基地后,不影响其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益,不影响其作为农民身份享有的原有政策待遇。
2、积极推进农村“造福工程”。对农村边远村、地质灾害点或其他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的农村居民点,要积极动员村民实施“造福工程”,实行整体搬迁。各乡镇、街道应积极创造条件,协调解决“造福工程”的新村建设用地,采取国有土地出让、集体土地置换等办法,在集镇规划区或其他中心村安排“造福工程”建设点。对已经完成“造福工程”整体搬迁的农村居民点,各乡镇、街道应统一进行整体拆除或保留部分生产管理用房,危险、破旧房屋一律拆除。
(四)加大农村宅基地整治投入
1、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专项扶持资金。我局要积极做好我市退宅还耕项目的申报,争取获取更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供使用,根据宅基地复垦整治投入成本,制订具体补助方案和项目启动资金的筹措及拨付办法。
2、切实增加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全市要统筹利用耕地开垦费、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资金,并建立专项退宅还耕资金,用于农村宅基地的退宅还耕。市财政新农村建设资金要重点支持农村宅基地整治,每年安排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宅基地整治的拆旧还公补偿、旧房改造修缮、新村基础建设等。各镇、街道及行政村每年必须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宅基地整治。
3、积极引导农村村民和其他资金的投入。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也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主动参与退宅还耕、拆旧建新、旧房改造、环境整治等行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允许社会资金投入农村进行退宅还耕承包开发。
以人为本,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
完善土地管理 推进新村建设
晋江市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项惠及全民的德政工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主要情况如下:
一、保护耕地,为新农村建设留足空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由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状,并将责任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形成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部上墙,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并实行严格考核,推行问责制,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
二、强化管理,保护农村集体土地。①严禁耕地抛荒。对于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不履行土地承包合同而弃耕的土地,在限期内不纠正的,依法收回土地承包权,切实把耕地交给以地谋生的农村居民。②严格执行“一户一宅”规定。农村居民建设住宅必须符合村镇建设规划,每户只能有一处不超过法定标准的宅基地,多出的宅基地要先由村集体收回,其地上物待日后处理宅基地时一并处置。
三、土地规整,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对利用率不高的土地要逐步开展建设项目用地的置换,通过易主、易权、易位等方式整合零星、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使存量建设用地得到进一步提升。主要有三块:①大力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工作。2010年4月份以来,再次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工作,进一步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组织对全市2007年以来批准项目用地的建设情况进行核查,目前核查工作正在全面铺开。②认真抓好“四个集中”。按照“全市一城”的总体思路和中等城市的建设标准,晋江市着力把649平方公里土地和121公里海岸线作为一个城市整体来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依据本局职能,按照“四个集中”(即推进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人口向市区和城镇集中)要求,发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养能手三大主体作用,结合治理耕地撂荒,有序引导农户采取转包、转让、租赁、互换等形式依法流转土地,促进耕地向种粮能手、家庭农场、农业企业集中。③大力推进“三旧改造”。2010年1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的意见》后,我市抢抓机遇,主动求变,按照环泉州湾发展的战略部署,用“全市一城”的理念,以“三旧”改造为抓手,高强度、密集式、组团化推进城乡建设。特别是在旧村改造方面,按照“规划先行、路网带动、整建结合、以整为主”的思路,有计划、有重点、又步骤的推进全市旧村改造。改造过程中,严格执行“一户一宅”规定,实行“拆一补一”,或引导统一规划、建设公寓式居住小区,尽量减少农村住宅新占土地,以达到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建设新农村的目的。
四、手续报批,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主要有两点:①做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用地报批前期工作。2006年以来,我市先后启动101个村(社区)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已有45个村(社区)进行区域改造。据统计,目前到我科室办理用地初步审查的有30个村、45宗用地,办理原产权注销通告的有17个村、24宗用地,已获得泉州或晋江市政府用地批复的有13个村、14宗用地。②抓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的指导服务。本着“特事特办、简化手续”的原则,对区域改造的建设手续作了梳理,简化了办理程序。配合市新村办召开全市规范新农村建设区域改造暨“两证”办理业务培训会,进一步规范新农村建设行为,提高各镇(街道)办证指导员、各示范村(社区)办证联络员的业务水平,加快“两证”办理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依法有序、持续健康推进。同时,加强协调,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就“两证”办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解答,并督促相关示范村加快“两证”办理。③强化项目审批。项目是推动发展的生命线,我局历来关注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不仅在用地指标上予以倾斜、帮扶,还依法办理项目征地和出让手续,留足乡镇、村企业自身发展用地。同时,为保证项目早出效益,督促项目业主早日落地投产,投入新农村建设。
五、和谐拆迁,为旧村改造提供“二次创业”机遇。2010年“城市建设年”中,我市策划了梅岭、青阳、滨江、安海、内坑、金井、城北、磁灶等“九大组团”城市建设项目和道路交通、生态环保“两大体系”建设,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创造机遇。我局积极做好我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组织实施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社会稳定做贡献。①宣传培训上求突破,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力争取得社会各阶层的理解和支持。②征供地流程控制上求突破,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做好“两公告一登记”,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不到位的不办理供地。③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上求突破,积极研究探讨征地补偿安置新思路、新办法,实施“村(社区)留地”安置政策,保障被征地弱势群体利益,扶持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征地工作中,依法拟定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合理确定我市征地补偿标准。目前,我市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偿费每亩3.4万元,高于省定标准。据统计,2010年来我局共派出40多人次参与到各组团的征地工作,协助帮助群众查询、甄别地籍档案资料5000多人次,有效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六、维护群众利益,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①解决农村居住困难户的用地问题。坚持疏堵结合,严格把好审核关,2010年,我局共办理302宗住房困难群众用地手续,已全部获批。今年来共收到申请266宗(其中居住困难户182宗,旧村改造50宗等),目前也正有条不紊的办理中。②有效化解涉土信访矛盾纠纷。切实抓好春节、“两会”期间涉土信访和维稳工作,加强信访硬件建设,建立健全信访制度,加强信访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办信办访能力。坚持月排查、月报送、定期通报制度,摸清存在的所有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深入开展国土资源矛盾纠纷排查,重点排查可能赴省赴京集体上访以及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涉土问题,对排查发现的重大信访苗头及时与所在地政府沟通、协调,争取主动,变上访为下访,有效化解涉土地矛盾纠纷。今年来,共受理群众来信566件,来电93件,来访34批52人次,做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落实。③加大征地补偿费监管力度。一是依法制定征地补偿款标准。严格按照《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标准。二是依法监管土地补偿款落实到位。实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严格征地审批程序和用途管制。项目报批前,用地单位须将不低于征地款总额50%汇入市国土资源局征地款专户。项目报批后,征地补偿费用统一由市国土局直接拨入村集体账户,由镇级村级财会代理服务中心监管,确保征地补偿款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土地补偿款收支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和上级部门的审查。据统计,1999年至今,我市共报省政府批准征收集体土地5638.1085公顷(其中耕地3069.8484公顷)。经抽查,尚未发现拖欠农民个人征地补偿款现象。④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活动。严格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做好项目用地批前检查工作,对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进一步完善土地执法监察巡查制度和督查考核制度,做到责任明确、巡查到位、不留死角,有效遏制新增违法用地行为,真正起到“严查一案,稳定一片”的作用,为城市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尽管我局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但现实中依然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两违”冒头,指标紧缺,土地抛荒等问题依然存在,下一步,我局将集中力量,靠前服务,重点抓好土地闲置、土地整理、耕地保护和违法用地查处工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
对清查出来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本着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坚持“三不放过”(即应立案而未立案的不放过,应处罚而未处罚的不放过,应追究责任而未追究责任的不放过),严肃查处一批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在今年组织开展的清理“两违”(违法占地、违章建设)行动中,全市累计
创新推行“垦、改、留、迁、并”五种整治模式,分类组织实施,狠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一、复垦新建模式。对于一些旧村居民点,即老房子分布相对分散或有较多靠近山坡的老宅基地,采取异地建设的方式,在村庄周边建设新居民点。同时,对旧村居民点进行复垦,新增有效耕地,实现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新增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总量增减平衡。
二、改造整治模式。对于一些“空心村”或者连片老房子的区块进行整体拆除,盘活存量土地,整体规划重建,满足住房困难村民的合理建房需求。比如浬浦镇贺家村、花桥镇蒲峰村、珠岙镇上胡村都是以这一模式组织实施。
三、保留治理模式。对部分半成新以上住宅区的主屋予以保留,主要拆除附属用房和周边围墙,对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进行重新整治。在不影响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总体要求的同时,有效减少财政开支。
四、整体搬迁模式。对于交通不便、条件恶劣的高山村和海岛村,甚至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村庄,通过建设移民小区,实行整村搬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亭旁镇挂帘村、石门坑村,健跳镇龙山村等实行的都是这一模式。
五、撤并组合模式。对少数地域分散的自然村和高山村,通盘考虑、精心规划,通过撤小并大的方式,加强中心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比如海游镇善岙杨村、沿赤乡小渔西村就属该种模式。
第五篇:美丽乡村
明星社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规划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建设美丽乡村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县委、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选择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外部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及村庄作为试点,推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基于下梁镇明星社区比较好的交通区位、生态基础、环境基础、产业特色基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居住景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对提升九天山景区、岭南水上乐园娱乐休闲区形象以及提高柞水旅游强县的知名度都有积极意义。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要求;加快推进实现特色休闲娱乐,生态环境改善,居民增收,生态旅游等方面均衡发展。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特色乡村,推动全社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2、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对个别棚户区进行拆除改造,保障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我社区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处一景、一处一业,一处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四、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四大招”
美丽乡村“第一招”:社区美化促美丽。美丽乡村首要体现“美丽”二字,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对槐湾小 树木花卉,对能够硬化的道路进行硬化,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绿化、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各小区有垃圾收集池,专人负责收集,统一送至垃圾填埋场,确保各区域清洁;在此基础上清理道路两旁的土堆和建筑垃圾,做到无残留无死角。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各小区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我社区特点,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合理规划原则,严禁居民将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分片规划,拆除污染猪舍、牛栏,养鸡场等,将各个畜禽养殖场地统一安置于赤水沟,对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小区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对轧钢厂的外围墙进行有特色的美化。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整治各小区、区域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6、慢速度促和谐。在社区范围内的道路设置限速安装减速带,慢是回归自然的一种意境,以此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并创造一种轻松自在的身心感受。
美丽乡村“第二招”:多种产业助增收。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社区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社区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农业,农村特色服务业,促进居民就地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依托姜家沟和赤水沟的生态地理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如通过蜜蜂和冷水鱼养殖,花卉栽培,药物种植等途径以此达到满足广大游客消费需求,美化环境和就地就业增收的效果。
2、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和别具特色的饮食服务业。重点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地理位置等优势发展别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饮食等服务业,努力做到“处处有美景有特色”。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特殊区位为依托带动周边发展的格局,努力把我社区打造形成旅游休闲圣地名村。
① 依托“岭南水上乐园”的地理位置在槐湾小区发展数家别具特色的“农家乐”,结合防洪坝和高速路桥的位置可以开发建成桥底休闲纳凉区。
② 依托山柞高速公路进出路口的特殊位置,在二四五组开办一定数量又各具特色青年旅社和乡村旅馆,以此来充分利用被闲置的房屋并取得经济上的增收。同时在四五组的中间街道建立饮食一条街,特色与环境卫生作为第一指标,优质的服务作为一项要求。重点向外界推出“烤全羊”、“山里土鸡煲”、“香菇木耳”、“腊肉”、“冷水鱼”、“山里野菜”、地方饮食特色的锅盔和玉米稀饭。
③ 充分利用姜家沟的优势区位,合理利用“沈家大院”的优美环境,古式乡村民宅。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给与一定改造,开办几家有特色的农家乐。并同时向外界人展示农耕文化,传统农耕器械,体验农耕劳作。
3、发展乡村低耗、无污染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将所有的工业都集中安置在花园沟工业园区,严格限制有污染企业的进驻。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及集体经济实力。
美丽乡村“第三招”:加强村级文化建设。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精神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院落。编制农村特色文化院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措施。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院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院。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风俗习惯、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精神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乡风文明的有关内容,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米视野范围内坟墓实行迁移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两岸的自然景观。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努力做好各类群众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工作。
美丽乡村“第四招”:加强管理。高效有序,服务优质都是管理的结果。针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和运营都要制定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以此保证特色开发不重复,申报经营都合理,无乱收费欺客、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减损美丽的现象发生,对情节严重和违反相关制度的人给与一定的罚款。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配合县镇两级相关部门,在社区级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小组成员各有分管。
2、落实工作责任。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领导小组各成员要紧密配合好相关单位的日常工作,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出自己的贡献。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切实履行好居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专项财政资金外,还应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4、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宣传、会议宣传,宣传栏等宣传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让群众支持并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三委班子,不断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