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继教培训方案
十二五(2015—2015)继续教育培
方 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开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活动为抓手,以国家、省、市、县级骨干教师为引领,以解决好制度、机构、经费、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为保障,努力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我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我乡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提供更高水平的师资。
二、目标要求
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以提升小学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渗透“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学科培训为主要内容,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为引领,以中小学省级培训计划(省培计划)为抓手,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支撑下的校本研修为平台,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学习内容及目标任务
在十二五“继教工程”期间,自身学习不少于360总学时培训,从工程启动到培训结束年均不低于72学时。其中,师德教育不少于60学时,其他培训(含“四新”)不少于300学时。全员培训以学科培训为基础,并将“一德四新”与各学科培训有机结合。
1.师德教育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学习,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己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种形式的师德学习,做到爱岗敬业,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人师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新理念
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新知识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培训,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4.新方法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培训,能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新技能
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和创新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提高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技能,具备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一德四新”培训安排
1、学校要利用开学和教职工政治学习时间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师德水平。要加强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学习、宣传、激励、考核等方面的制度。针对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抓好师德专题培训活动。
2、学校要以“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组织本乡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学分认定、制度约束等措施来推动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开展,每位教师在一年内接受乡校级培训不少于40学时(新理念10学时、新知识10学时、新方法10学时、新技能10学时)的在职校级集中培训,确保讲稿和教师培训记录质量。
3、学校要本着立足课堂、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专题研究、评选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以提高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的各项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五、各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发挥
1、学校要规范国家、省、县级骨干教师队伍专门档案,建立各层次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落实他们的职责和要求,抓好骨干教师的培训、考核、管理工作。要通过承担教师培训、上示范课、送课送讲座下乡等工作任务,使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发展。
2、认真选拔教师参加国家、省、县级骨干教师培训。
六、远程培训
各学校要根据上级部门的安排进行培训人员的安排部署,确保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七、学习培训时间及实施步骤
从2011年11月底起至2014年12月止。
1、启动阶段:2011年11月至2011年12月底为启动阶段。在启动阶段,认真组织学习省、市、县有关文件,领会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制定培训规划、达标计划和年度计划。
2、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1月至2014年底为全面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全面自学和参加各级组织的培训。
3、评估验收阶段:2015年为评估验收阶段。其中,6月底前各乡镇、县直属学校完成自查自评,7月份前县完成对乡(镇)、县直属学校的检查验收;7-9月底前,迎接市对县级的检查验收。10-12月,迎接省的评估验收。验收结束后,各级做好总结表彰工作。
八、其他工作
1、继续加大薄弱学科、紧缺学科教师的教师培训,促进学科教学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广泛动员教师积极进行普通话训练,参加安顺市普通话水平测试,使更多教师达到新标准要求。
3、学校建立校长、校级分管领导、教科主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专门档案,迎接市、县教育局在平时检查、评估验收、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核中作为专项检查,保证学校继续教育工作地位的落实。
4、学校完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要求上交材料在中心学校均作好记录。
5、学校要按有关文件规定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确保继续教育的各种培训和骨干教师待遇的落实。
6、认真完成省教育厅、六盘水市教育局、水城县教育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7、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要注重过程,讲求实效,保证质量。学校要重视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台帐工作,规范学校继续教育档案和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档案或成长记录袋,充分反映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为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健全领导机构,周密制定计划,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务求取得实际效果。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要紧紧抓着教材和课堂两个核心,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下功夫,抓好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和应用。学校要将教师培训与新课程结合起来,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扎实有效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第二篇:十二五继教方案
普安县三板桥小学“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
实 施 方 案
年9月
2012
普安县三板桥小学“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
实施方案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我校在认真总结“十一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省、州、县关于“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文件要求,以建设一支师德过硬、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和促进教师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重点内容,以全体教师为对象,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远程教育为依托,全面实话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工程。
二、目标要求
新一轮教师培训以提高我校教师整体素质为目的,以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即“一德四新”)为主要内容,以现代远程教育支撑下的校本培训为平台,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培训内容
(一)全员培训
以“一德四新”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注重过程,讲求实效。每位教师五年参加各级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360学时,校本教研不少于120时学时,学科培训不少于100学时,师德不少于20学时,具体要求如下:
1、师德教育
结合师德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社会关注焦点、热点问题,通过集中培训、自主学习、开展专题讨论、师德论坛、撰写心得等形式,使广大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并转化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具体行动,(五年参加各级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60学时)。
2、新理念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关注学生发展为主题,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使教师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增加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将新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3、新知识
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掌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新课程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党规;
使课堂教学在尊重学生、开放思维、鼓励交流、优化过程、提高效益等方面有突破和创新。
4、新方法
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研修,采取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举办优秀教案、优秀案例、优秀课件和优质课评选、竞赛等形式,督促教师把握新课标、研究新教材、探计新教法。
5、新技能
我校全体教师普遍接受新一轮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计算机知识水平、操作技能以及学习和应用新教育技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二)专项培训
1、管理者、培训者培训
加强继续教育工程培训者队伍建设,聘请具有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县、地教学能手承担这一任务。为了提高校内培训者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业务能力、指导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和综合素质,严格按照县局要求“走出去”参加上一级培训。争取名额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到先进地区观摩学习。
2、骨干教育培训
在新一轮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将继续选派教师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通过骨干教育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开阔教育视野、增长新知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
3、班主任及教育技能培训
通过远程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训,凡是2015年未达45周岁的均参加教育技能培训。
4、渗透法制教育培训
按照(2011)152号文件广泛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培训。
5、学历提高培训
目前,我校教师大部分已获得专科学历,但还应以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离职进修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开展教师学历、学位提高培训。
四、开展培训活动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成立由张崇罡校长为组长、王照福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领导全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2、完善机制,加强管理
在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方法与途径,讲究培训效果,使教师培训工作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
认真研究制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实施方案、分期推进计划,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发展,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
对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行登记制度。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每一名教师每年必须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不按要求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考核不能评定为合格及以上等次。
3、保证经费投入
多渠道等措继续教育经费,学校在公用经费总额中至少安排5%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加强经费管理,保证经费用于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管理者培训及教材建设、培训基础建设。
五、实施步骤
“十二五”期间继教工程分为启动、全面推广、评估验收三个阶段。
(1)启动阶段
时间:2011年11月
任务:认真学习文件,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做好调查研究,制定培训规划、实施细则和管理措施、确定培训对象。
(2)全面推广阶段
时间:2011年12月—2014年
任务:按照实施方案和培训规划、实施计划开展培训,确保在2014年底以前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做好接受每年的县、州级检查准备工作。
(3)评估验收阶段
时间:2015年1月—12月
2015年1月—4月,开展自查自评工作:2015年5月—6月,迎接县教育局的检查验收:2015年8月—9月,迎接州级检查验收:2015年10月—12月迎接省级评估验收。
普安县三板桥镇三板桥小学
2011年9月
第三篇:十二五继教简报
“十二五”教育简报
黄平县红梅小学„„„„★„„„„ 2011年12月16日
十二五启动会成功举行
2011年12月16日,红梅小学“十二五”继教教育启动会成功举行。红梅小学全体教师参加。会议由郭远兴主持。
16日下午,启动会准时开始。首先,张小平副校长宣读《红梅小学“十二五”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培训对象、主要任务、培训措施、实施步骤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十二五”继教工作方案。并强调:全体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此为学习契机和平台,不断学习,真正达到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水平。
接着,陈光祥主任组织学习了《红梅小学“十二五”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名单》和《学习考勤制度》。同时,杨梦园副主任宣读《红梅小学“十二五”继教教育工程收交材料制度》和《校本培训计划》。
最后,郭远兴作总结发言,强调了“十二五”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全体教师要端正学习态度、严谨好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努力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十二五教师继教培训之---《新知识》
瓮安三中2014年“十二五”暑假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县级)
(互动新课程)
教 师 成 为 研 究 者 的 转 变
主讲教师:瓮安三中
李跃忠 2014年7月14日-7月15日上午
第四章 从他人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
第一轮课程改革是对教育的一次全面变革。它意味着学生将迎来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校园生活;教师将迎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工作方式,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将成为研究者。作为一名参与新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如何尽快进入研究状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最快捷的方法是从他人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走向新课程教学研究时要有所准备,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益的互动教学方法等。才能在新课程教学实践存在问题和他人研究经验总结中寻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第一节 走向新课程教学研究的准备
一、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
二、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新课程实验区的经验。
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课程。第二节 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一、常用的课堂教学研究基本模式
课堂教学研究的模式主要指课堂教学研究的思考方法或模式。常用的课堂教学研究基本模式有三种:
(一)“过程——成果”式: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和学生成绩(成果)两个变量的相关情况。
(二)“中介过程”式: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行为并不直接产生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使学生产生能学习的行为。
(三)“教室——生态”式:主要研究师生互动。把教室看作是一个人际沟通的情境。“教室——生态”式的基本特征有:
1、注意学生个人和环境(主要指人文环境)的互相关系,认为教学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施加影响的单向过程。
2、把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学习看作是不断的人际互动的过程。
3、把教室看作是其他环境(如学校、社区、家庭和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并从中了解其他环境对教学的影响。
4、非常重视一些不能直接进行观察的内容,如学生的思想、态度、感受等。
二、课改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任务趋动型课堂教学模式
1、概念界定
所谓“任务趋动型”教学,就是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提出隐含知识特征的任务,并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知识,提高其统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特点是教师重视学生的行为活动,力求使其达到最优化。
2、理论依据
(1)从儿童的生活看,自他们来到这个世界起,就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一项项行为任务,例如:倒一杯茶、把一具苹果分成两半、告诉别人一件事等。并且他们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促进自身发展的。完成行为任务是学生的习惯,课堂中把掌握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乐于接受。
(2)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离不开积极的心理体验,强而有效的心理体验必须通过增强主体的感受和自主探究才能获得。我们所研究的课堂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完成新任务,不断提高运用能力的过程,它能提供给学生品尝成功的机会。
(3)从唯物主义认识观来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的行为活动,强调眼、耳、口、手等感官的参与,强调在“做”中学,学生能获得丰富的刺激信息,有利于意义的构建。
3、具体操作过程:
(1)明确任务(遵循原则):
第一,“活化”性:把要学的知识结构通过某种活动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即提出的任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仿佛是学生生活中见过的或发生过的。
第二,综合性:确定的任务需要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来解决。第三,层次性:设计的学习任务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过程。(2)熟悉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这一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准备相关的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自觉地学习和使用知识。此处的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法要尽量真实,即遵循真实性原则。
(3)完成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升华。这一阶段学生能依据所学,综合处理和使用信息,在一定的情景中,与他人交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合作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1、基本实施步骤:
导入阶段: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探究阶段: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运用阶段:应用深化-评价体验
2、模式概述:
(1)要求教师牢固确立“学生第一,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摆正教师服务主体、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地位。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尊重和关怀学生,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广博的学识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
(2)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支配课堂学习时间,改变教师“独霸课堂”、“一言堂”现象,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服务于学生。
(3)保障学生的发展地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进行课堂学习和训练活动,教师的课堂职责主要在于引导、解难、评价和激励。
3、理论依据:
以素质教育的主体观为指导,以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从教学的结构、内容、方法入手,全方位构建并优化学生自主探索、使用研讨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不断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具体操作
(1)创设情境:教师要找准新、旧的知识联系点,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或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作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3(2)提出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才有探究的欲望,学生才有探究的目标。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最好是由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更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学生积极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A、实验操作式:通过当场试验或实验演示操作的方法,设置问题情境。B、直观演示方式:借助直观手段,显示出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从而形成问题情境。
C、认知冲突式:提出学生依靠已有知识不可能正确完成的实际作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产生问题情境。
D、对比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现象自身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E、悬念式:依据学生好奇、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巧设悬念,产生问题情境。
(3)自主探索:自主探索是本模式的核心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知识。有以下几种方式:
A、设疑-探究:这是一种最典型的方式,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走向真理。
B、观察-发现:教师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究,从而发现科学原理。
C、操作-感悟:教师创设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
D、猜想-验证:教师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进而使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4)合作探讨:在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A、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的意见,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B、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
C、交往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说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D、策略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采取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5)应用深化:是学生运用获取的知识、方法,进行判断、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熟练掌握新知识、新方法,并将其内化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旧有知识一起构建网络。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A、解题策略的开放: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题策略的比较,逐步树立策略优化的思想。
B、题目条件的开放:让学生能根据不同条件对问题做出不同的解释,提高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所求问题的开放:让学生收已知条件出发去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D、题目答案的开放:让学生面对条件、问题相同的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分析、获得不同的答案。
(6)评价体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教师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独立、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第二方面,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思想方法的策略有所体悟,以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 在新课程的实验中寻求高效益的互动教学方法
一、基本理论
互动教学法: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归纳应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师生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观摩,互相交流,互相 5 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六个步骤来完成:
(一)预习
是指课前预习,即老师备课、学生预习。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列出问题。
(二)提问
是课堂教学开始部分。是指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提问,老师对学生设问的过程。老师根据学生展示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的特点抽出设问,学生从老师的提示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解问
解决问题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具体表现,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充分的扬民主,各抒己见,把要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剖析,记每个学生反复去做,老师有针对性地对突出的问题详细讲解,并做模拟的示范。学生则根据老师的讲解示范不断地改进直至全面掌握为止。
(四)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练习要尽可能丰富多彩、难度不一。
(五)总结
是课堂教学中的结束部分。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最后老师评定画龙点睛,总结本堂课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六)复习
是指课后复习,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二、理论依据
(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基于合作的学习。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基于问题的学习。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6 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丰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3、基于实践的学习。要求学生以实践作为基础和生长点,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
4、基于探究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
5、基于个性的学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有三个特性:一是学习的自主性;二是学习的独立性;三是学习的创造性。
6、基于对话的学习。是学生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7、基于网络的学习。一方面指导学生根据当前的学习需要引进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辅助功能;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根据网络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主动地设计自身的学习活动,提升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基础性功能。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既是良师,又是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教师就成为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计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要求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解决。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向老师提出问题。
8、由“蜡烛”向“棵树”转变。“春蚕”和“蜡烛”都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毁灭掉主体,而教师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不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交流中 “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三、互动教学法的研究
(一)“互动式教学法”的提出
(二)“互动式教学法”的理论思考
四、“互动式教学法”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及其推广价值 “互动式教学法”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1、激发了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积极性。
2、促进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主角的高度兴奋状态之中。
3、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大大提高了学生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受到了难得的挫折教育。第四节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存在问题和他人研究经验总结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一、在新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冲突
(二)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改革严重滞后
(三)农村学校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四)课程综合化的困难
(五)课堂教学形式化
(六)大班额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七)新课程改革组织实施中的问题
二、在他人研究的经验总结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第五节 新课程、教学与技术整合的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不是“新”理念
二、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特点
(一)在对数字信息高度处理基础上,利用彩色显示屏连续输出的优势
(二)在逻辑信息高速处理基础上的交互性和智能化优势
(三)各种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对数字化信息的高速传输和整合的功能
(四)现代信息技术还有一个重要优势,是将计算机网络与实验观测手段整合
三、如何进行整合
第五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态 第一节 国家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
一、新课程目标的反思和设计
二、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一)课程的实施
1、体现发展性的课程实施方式
2、加强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
3、立足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焕发人的生命活力的新课程实施的价值观
4、课程实施要构建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
(二)课程的评价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反思
(一)对地方课程开发的反思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的反思
四、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评价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方式
1、观察
2、访问
3、问卷
4、利克特量表
六、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第二节 各地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
一、学习方式研究
(一)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得益彰
(二)关于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实践 1.同伴互助合作学习2.小组合作学习3.全员合作教学
二、预设与生成——关于备课的思考
(一)教学设计之定位:从“教案”走向“学案”
(二)教学设计改革之着力点:从“框架设定”到“构建策略库”
(三)教学设计之价值指向:从“服务一课”“到“服务终生”
三、教学案例研究
(一)案例研究的特点
1.体现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作用 2.展示丰富而简约的教育情境 3.表达深切强烈的感受和体验 4.运用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二)案例研究的类型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第三节 新课程学科教学研究热点问题和方向
一、语文课程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学习做人的关系
1.学习做人
2.习得方法,培养能力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强化“导学”功能,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
(四)增强资源意识,正确处理用好教科室与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
二、对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
(一)关于设计思路
(二)关于课程目标
(三)关于内容标准
(四)关于实施建议
三、数学教学中算法优化和算法多样化的关系
四、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的探究
(一)准确把握其课程价值
(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采取的教学策略 1.开放式的教学策略 2.活动化教学策略 3.对话式教学策略
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反思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反思
(二)对综合活动课程管理的反思
1.教育行政部门对该门课程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2.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反思 1.存在精英主义取向
2.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 3.学习内容出现偏颇 4.对学习活动的指导不到位
第四节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文章范例 范例一 实施新课程教师缺什么 范例二 播种个性收获丰富 范例三 表扬越多越好吗?
范例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 范例五 课堂:预设还是生成 范例六 范例七 范例八 范例九 语文课改的三个误区 课前亲自实践教材有多重要
由一个案例引发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质数与合数”课堂教学实录
第五篇:“十二五”小继教《新技能》培训讲稿(范文模版)
第三讲
驾驭教材的能力
(一)时间:2012.12.24 地点:多媒体教室 培训教师:冯文龙
胜任特征说明:
教材,是根据教育法、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而有条理、层次分明地叙述各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既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获得某一学科比较系统的知识的重要工具。驾驭教材的能力,是指教师运用教材实施教学活动,并通过对教材的熟悉、研究、运用达到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的能力。了解评估方法:
驾驭教材是一个很全面的能力,作为一名教师不能说符合其中的几项就算是掌握了驾驭教材的能力。这几个题目包括不同的方面,你需要尽可能完全符合上面题目中的说法,那才说明你驾驭教材的能力很好,具备了一个教师必需掌握的技能之一。如果你有不符合这些说法的行为,可以仔细地核实一下自己到底在哪些方面有欠缺,自己评估一下欠缺的程度。好好地思考一下,然后结合下面具体的情景,寻找属于自己的提高驾驭教材能力的方法,争取早日形成驾驭教材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长久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主要任务就是把教材的内容忠实地传达给学生,教师很少去关心教材,认为教材的研制和开发是专家们的事与自己无关,自己的任务就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要求一一完成就可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职北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一本教科书,一本参考书,稍有文化知识就可以上课教学的情况再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人手,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原有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在民主教学氛围中,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创建的问题情境中满怀兴致地自主学习;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情境一:
例如:初中物理中“摩擦力”一节的知识。本节课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举例说明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能够与实践结合,把所学知识应用并服务于实践。关于本节课的教学片段设计。(案例提供:李志侠)
如果你是一位物理老师的话,面对这样一节物理课你会怎么办? 下面是笔者总结梳理出来的部分教师给出的建议和解决方案,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最能驾驭教材的方案。解决策略之一:
教师1:板书摩擦力的定义,给学生从理论上讲解摩擦力的三要素,要求学生结合力的三要素来记忆它的定义,并通过理论的推导分析使同学们记住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板书相关知识。
教师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记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找同学举出相关实例,并完成课后练习。
学生:回答问题后开始练习。教师1:核对练习答案,并主动讲解。
教师1: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
教师1:布置作业
较差的驾驭教材能力具有同样问题的教师清楚地看到了上述情景中这些教师遇到的所有问题,并且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有着十分明确地认识,这表明您对驾驭教材地分析和认识都很透彻,因此,您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对自己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充满信心。辨 析:
教师1可以说是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大纲对知识点作了具体细致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紧扣教学大纲,以知识传授为主,反复讲,反复练习,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技能与能力。这位教师对知识点地把握是很正确的,但是他却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严重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单纯地灌输,这个课堂的中心是教师,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师在上课伊始就没有进行导课,而是进行单纯的知识性的介绍,单位时间内给学生的知识量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接纳和吸收。这样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会很疲惫却不会有很大的收获。如果你面临这样一节课,你会怎样处理呢?结合测试中介绍的胜任特征,对教师1你又会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指导与训练:
在驾驭教材能力方面有欠缺的教师首先要好好地把握我们前一章中教师理解教材的能力,在前面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来谈驾驭教材,在驾驭教材的时候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知识传授的顺序是教师一教材一学生,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所以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人本教育的理念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的时候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因素,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要知道不同的年代学生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年代的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具有不同特点,甚至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学生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套方法用到底,一个例子讲到头。教师应当扩宽知识点,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文化活动教激活学生。比如河南某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曹操的《短歌行》时,告诉学生用方言读此诗,因为一千八百多年前曹操就是在河南写下这首诗的,以此增加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加入时代的信息,例如同样是曹操的《短歌行》,可以从时代热点“河南安阳曹操墓”的挖掘等新闻性的时代信息说起,这样不仅富有时代的气息,也能发挥学生的采择信息的能力,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创造一种熟悉的语言背景,定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和不适应感,而且教师挑选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内容,使得学生易受感染而迅速地进入角色。
3.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恰当地选取教学工具。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讲,应当是有无数种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讲授法为主,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同时还有讨论法、发现法、演示法、实验法、导学法、任务驱动法、交流法、互动法、练习法、开放方式教学法等。教学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是丰富,包括计算机、网络、投影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各种挂图、实验器材、道具等。教师在驾驭教材的时候要选择最能发挥教材作用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恰当的教学工具地选取,使教材发挥最大的作用。
4.恰当处理教学内容。变定论式内容为探索式内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只注重让学生接受和认同某种结论和原则,忽视引导学生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探索和发现。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应敢于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发现真知;变封闭式内容为开放式内容。教学过程要实现开放,有利于内容的开放。开放性问题以相关条件不完备、没有明确的问题、有多种解决策略等为特征。其功能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及开发创造潜能;改进教材提供的探究方法。所谓探究方法是指人们为获得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而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行为方式。教材对结论的归纳、规律的概括、公式的推导虽然都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引导性材料,但要形成’有利于思维发展与能力提高的素材,尚需教师作精心的加工与组织。
对于处理教材方面能力有欠缺的教师的几项建议:教材在某些方面上说是“死”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教法的灵活性去激活教材。为此,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显得至关重要。教材作为一种“文本”,提供的是素材,是问题,是情境。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是静态的、封闭的。教材处理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质量高低,相应地,也就决定了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以质疑改进的眼光研究教科书,设计组合教科书。为此你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适当调整顺序。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时必须遵循教材内在的逻辑性;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固有的顺序去实施教学,教师在安排教学的顺序时,应当结合时事和学生具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2.适当增删内容。增,就是充实一些相关的内容;删,就是省去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不讲,以其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增时要慎重地考虑增补内容的深度,绝不能超越教材太深;对于那些学生自学可以理解的内容,要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可以大胆删去不讲。但是,“不讲”不等于“放弃学习”,而是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总之,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统观全局再决定取舍,巧妙地安排增删内容。
3.注重内在联系。要分析和研究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每章节内容(或每单元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准确地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研究表明,学习的过程就是新知识和旧知识发生联系的过程,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教师在分析教材时,特别要重视分析新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已学过的内容间有什么联系,明确已学过内容在后面的学习中又有哪些运用和发展。如果学生没有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知识,教师必须在备课的时候,准备先行组织者,以确保学生的接受水平。
教师务必更新观念,充分调动自身的智慧与潜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为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创新而作出贡献,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解决策略之二:
教师2:上课之初老师请两名同学上台做拖人游戏。让学生注意体会在拉他的时候的感觉。和全班同学说说拉人的感受。
教师2:那么他的这个困难到底在哪里呢?吃力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伸出右手,在空中左右移动两下,然后再放到桌子上紧贴桌面左右移动两下,注意在运动的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学生:两次对比,感觉到手受到的阻力是不同的。
教师2:刚才我们感受到的阻力就是摩擦阻力,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摩擦力呢?能不能结合自己的体会给摩擦力下一个定义呢?
学生:尝试总结定义。
教师2: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物品(木板、毛巾、刷子、砝码等等)大胆感受,细心体会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总结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2:请同学总结以上内容。
教师2: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的视频材料,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视频当中领会物理知识。教师2:教师总结,并进行课后小结。教师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较好的驾驭教材能力: 辨 析: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教师2在呈现教学知识的时候改变了抽象、静态、无味的呈现方式,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和动手操作,丰富了课堂的呈现方式,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学知识全由学生体验之后总结呈现,而且选择的是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这样就容易拉近教材与生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课堂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了,而是学生需要了解而主动去了解,这样不仅课堂气氛特别地轻松而且十分有益于学生的记忆。另外教师2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的方式,既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教师2的做法值得你借鉴吗? 指导建议:
不难看出,你已经是具备较好的驾驭教材能力的教师,希望你能进一步总结自己的优点,继续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争取早日成为专家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从实际需要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处理,巧作安排,恰当地处理好教材。
希望你能从以下几点出发,完善你驾驭教材的能力: 1。和同事一起研究教材、讨论心得
一个人的想法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意思也是强调集体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组织交流小组,共同探讨驾驭教材的方法,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从中汲取有价值、有营养的东西。
2.要特别注意教学后的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做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也只有这样在反复推敲中挖掘教材,才能在已经能较好驾驭教材的基础上,达到熟练驾驭教材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