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准扶贫的反思及建议(本站推荐)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反思及建议
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支持县,乌蒙山片区县,全县辖XX个乡镇(区)XX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乡镇XX个,贫困村XX个,贫困农户XX户XX万人,是贵州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主战场。近年来,县委政府践行“一线工作法”,牢牢盯死扶贫与扶智两个关键动作不动摇,在进村入户在号准“贫脉”上下功夫,冥思苦想在切断“贫根”上做文章,千方百计在摘掉“贫帽”上想办法,以务实担当的精神将扶贫工作一抓到底,以实干创新的举措诠释了守贫困底线、走开发新路、奔全民小康的XX实践。
一、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上困惑及反思
(一)扶贫工作上的“短期效应”问题
以前的扶贫开发多较注重短期效应,缺乏系统、整体和长远考虑,尤其缺乏顶层设计和相应机制的改革、调整和基础性、制度性建设,常呈运动、刮风式特征。表面轰轰烈烈,仍存在依样画葫芦似的层层贯彻,大而化之、被动应付的扶贫现象,缺乏主动作为,能够沉下心来深入扎实、精准细致工作相对较少。重视短期任务和指标的完成,注重资金投入和上项目,且不考虑或较少考虑扶贫工作的复杂和长期性,扶贫项目的产出效益和可持续性;注重对贫困人群送钱送物,缺乏对精神贫困群体的补钙和强筋骨措施,缺乏科学缜密的谋划与操作,导致善举未能善为,出现“头年一哄而上,来年一拍两散”,政府投了不少钱,可看不到啥效果”的尴尬,扶贫项目最后变成“伤民产业”,让扶贫最后遭遇“变贫”尴尬。
(二)扶贫措施与贫困农户的差距问题 当前,精准扶贫“特惠贷”、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等输血造血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能达到农户的心理预期,在基层,许多农户认为:你让我建宅,我不能建,孩子找对象嫌山区条件艰苦,不愿到山区居住; 你让我养殖,我不能养,市场经济萧条,有亏本的人做前车之鉴;你让我种植,我没有技术也没有劳力;你让我易地搬迁,我没资金投入,政策又不全兜底,有农民打着产业发展的旗号进行“特惠贷”用于建房、或为子女还房贷、或归还陈年旧债,改变贷款用途的现象,让精准贷款这一借鸡生蛋的“造血”资金变成被农民变通为杀鸡取卵的应急措施,让扶贫政策看似天上掉下个大元宝,无能为力把它捡起来的现实尴尬。
(三)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形式问题
在当前的精准扶贫识别中,基层工作人员手中有大量的表册需要识别填写,但由于基层事务多,重要信息因精力投入不足,各种资料遇到各部门救场如救火般的催促,即使进村入户与群众交流,也完不成成上级限定工作时间的任务,以闭门造车来应付各项数据资料,这种“识别”并不是客观现实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当前实施精准扶贫的工作策略大多为“领导挂点,干部包户,限期摘帽,严格问责”。在这种强大的政治优势下,一方面,贫困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出现“在贫困农户收入数据上作文章,玩数字游戏,靠数字脱贫”的苗头和倾向。
(四)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专业性问题
贫困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怎样具体量化,怎样测算人均纯收入就是个问题,许多农民不会将隐性收入和盘托出,让群众进行互相评议,又造成“评议拉票”和“人缘”评定,将真正贫困户挡在“门外”。在当前乡村诚信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制定动态的贫困标准及相应类别,如何精准识别真假贫困,对造假者及相关人员如何处理;分类别扶贫的具体措施;扶贫资金项目投入的科学和效益评估,许多承担扶贫的帮扶单位不是涉农部门,对农村工作、农业经营方式和市场关系,了解得可能不是很深,在谋划产业扶贫方面,存在专业性差距。
二、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看法
(一)精准扶贫,交通设施是基础。
2015年,我县共实施小康路XXX公里,总投资达XXX亿元,涉及XX个乡镇(区)XX个村,XX余万人受益。通过实施小康路,将广大贫困农村的交通状况得以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核心即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得以通畅,为农村产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建议我县道路交通建设方面还需加大投入,打通并拓宽乡村的“毛细血管”道路网,尤其是连接村与村、组与组和户与户的道路连接和改善上多倾斜、多投入,让农村小康路的建设真正成为群众的方便路、致富路、幸福路,通过打破交通瓶颈助力精准扶贫。
(二)精准扶贫,人才培育是关键。
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低层次的社会发育程度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由于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教育问题成为扶贫开发‘短板’中的‘短板’,贫困地区扶贫要扶智,扶贫不仅需要“扶起来”,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地区“自己站起来”。教育是扶贫中的关键点。加大对我县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对干部群众的科技、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特别围绕特色增收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坚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为贫困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留得住、用得上、干的好的综合性、实用性农村经济领头人才,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龙头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经营实体,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要求,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有力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之逐步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逐步改变我县“基地多、企业少,生产多、加工少,销量多,品牌少,小企业拉不动大基地的现状”,从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三)精准扶贫,产业引导是核心。
扶贫必须要着眼长远目标,不能扶一时之贫。产业扶贫要有群众性,产业要有生命力,产业门槛要低,产业链条要完整,是大多数贫困户都可以参加。针对我县发展得比较好种养业要形成产业集群,要注意市场发育的充分性,不能拔苗助长,不能包办代替,要尊重群众意愿和市场的作用,从一家一户的“产业”发展为“组织化”和“集团化”产业,不能简单“拉郎配”,要靠市场化的手段,有机地组合起来。让产业、产品等要素和市场对接,让贫困户和贫困村学会“养鱼”和“打鱼”,政府要用好“有形之手”,解决“鱼塘”和“渔网”,让穷人跟着产业走,防止产业引导只重视生产环节,对产品深加工、营销、市场信息预警等产业链建设“缺课”现象,出现投入越多、产量越大、风险越高。农民增产不增收,反受其累的窘境。产业化扶贫是从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理念去拓展到对穷人的帮扶,落实产加销一体化,或“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农户”,或“销售市场+农户”,通过这一条链条连起来,生产一个主要的产品,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实现企业和农民共赢。
(四)精准扶贫,金融税收是抓手 经济是基础,金融税收是核心。金融扶贫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致贫原因、不同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采用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提高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和措施到户的精准性。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特点,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在内的农村特色抵押贷款产品。同时,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手段,增加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的金融可得性,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金融扶贫的有效性。调到村到户,最终落实到人。对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发放的扶贫贷款予以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优惠,对支持和扎根精准扶贫地区的农业企业,予以相关税费减免或缓征,降低扶贫惠农负担。对涉农民信贷、扶贫小额信贷设定工作目标,建立财政奖励、补偿机制,鼓励和促进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积极性,给予再贷款支持,扶贫专项资金汇划、支付结算等优先通过支持农村金融扶贫单位进行,进一步增大支农再贷款释放量,有效解决扶贫资金不足的矛盾。
(五)精准扶贫,经济组织是主体
扶贫需要将整个利益链带到贫困村,通过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去带动贫困户,在贫困地区带动经营。单个贫困户、一个家庭的经营细胞很弱小,千家万户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能力绝对是不够的。通过组织化的手段,将分散的个体结合起来,共同应对市场,承担消化市场的风险。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好。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推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推动贫困村结合各地特色优势,建立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加入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或村专业合作社合资村集体经济,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熟的经营模式,农民自己摸索不出来。观念的更新也需要政府去做宣传,但是必须有项目带动,有好的样板和成功的例子,来让农民有信心去参与,关键在龙头企业带动,要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在产品基地和服务组织等在财政、信贷、税收、土地成本、电煤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要把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六)精准扶贫,市场营销是主导
产业扶贫最后的落脚点是产品或服务问题,产品如何销售出去,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是扶贫决胜的关键所在,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更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土壤的土质确定适合种什么东西。将精准扶贫户纳入农村经济组织,成立专业的合作社,深耕流通和市场营销环节,以合作社来应对市场,打造精品农产品,引导农业企业在产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上下功夫,打造精品名牌,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争市场,通过企业集约化的经营,加工和包装,打出一个品牌,扩大到其他的村,扩大到一个镇,形成产业经营。对农业企业依托本地产品及资源申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进行“以奖代补”进行扶持,鼓励农产品企业依托“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店“两线”发力深耕市场,根据企业销售业绩带动贫困村产业效益进行奖励或补助,鼓励企业围绕市场、品牌和技术做好扶贫惠农工作。
第二篇:精准扶贫建议
精准脱贫几点建议
(安徽省广德县 吴兴龙)
要精准扶贫不得不正视以下问题:
1、全国各地情况不同,如何划定贫困标准?
2、如何确保动态变化中的贫困档案数据真实、准确、有效?
3、如何在扶贫实施过程中不产生或尽可能少产生对扶贫政策依赖而自愿贫困或假贫困的人群,也就是扶贫政策的实施有助于贫困人口自觉脱贫而不是自甘贫困?
4、如何避免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脱贫任务,从数据上制造脱贫假象?如统计前阶段性攻坚扶贫、突击扶贫,一时间数据上显示脱贫,完成统计任务后群众实际返贫。
我建议:精准、高效、务实的扶贫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扶贫工作,至少而不仅限于采用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点:全国联网,精准扶贫信息
1、所有扶贫对象必须前往所在派出所进行登记指纹信息、笔迹信息、影像信息、身份证信息、其他特殊情况信息,或者由派出所集中时间对扶贫对象进行上门登记,为了鼓励信息登记,进行了信息登记的扶贫对象都可以领取100元扶贫现金(扶贫现金发放到扶贫对象的银行卡里);
2、所有扶贫对象的信息全部做成电子档案,上传至全国扶贫网存档,并可由政府扶贫办动态管理;
3、所有扶贫对象的贫困原因和家庭成员信息必须由所在村(居)委会调查并上报至扶贫办,供扶贫办统一上传扶贫网并分析归类;
4、全国扶贫网所有信息只有政府扶贫办及公安机关可以进行查询及管理,作为国家保密信息,其他人不得查看;
5、每个村(社区)每名扶贫干事(科员、领导)对点帮扶10户扶贫对象,乡镇、城区只要领导对点帮扶特别贫困对象2户,所有扶贫对象在全国扶贫网的信息每季度必须更新一次,具体工作由扶贫干事上报扶贫办,由扶贫办安排信息员管理;
6、贫困标准应该按照该省省会城市人均GDP的一定比例确定贫困人口、特别贫困人口。第二点:考核绩效,激发扶贫热情
1、所有考核工作都由全国扶贫网随机抽取的地方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调查人员事先不可得知扶贫对象的帮扶干部信息,事后不可向帮扶干部示意沟通,做到全程对扶贫工作进行保密,考核时可以对所在单位进行说明,并出示全国扶贫网发送的调查验证函,所在单位在网站验证后准予其完成此项工作,考核中做到尽可能的考核公平,考核结果通过网络发送给贫困人口所在村(社区)委员会进行一个月的公示;
2、对参加考核的工作人员及对象进行扶贫奖补,奖补款项必须在贫困人口脱贫后两年后发放,发放前再次进行匿名考核,考核通过,奖补由全国扶贫办直接拨款;
3、对成功扶贫帮扶(两年后仍未返贫)的干部进行荣誉表彰,由全国扶贫办直接表彰;
4、所有地方政府不需要每年上报扶贫成绩,全国扶贫网可以自动统计结果,各级政府都可以直接查询,并对短期脱贫,长期返贫的情况进行重点发布分析,并计入地方政府扶贫考核分数之中,对扶贫干部来说是一直跟踪的,避免考核成绩张冠李戴。第三点:多管齐下,引导群众脱贫
1、首先是教育智力帮扶,列入贫困人口子女和本人可以享受免费职业教育及培训,免费参加各种考证,由地方政府针对扶贫网上的本地贫困信息因地制宜制定培训课程和教育方案,所有培训课程和教育方案必须形成文字材料,写清楚培训原因,直接在网上上报全国扶贫网备案。跟踪好培训对于贫困人口的后续发展是否有直接或间接帮助,并及时分析改善培训课程。
2、其次是就业帮扶,各级地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新进聘用人员应优先聘用贫困人口,新引进的园区企业应鼓励设臵扶贫岗位,积极为贫困人口发现就业岗位;
3、再次是创业帮扶,各级地方政府因联合本地实际,为贫困人口免费提供创业孵化场地,甚至可以免费提供早点摊及位臵,帮助其从小生意开始创业,所有早点摊由政府采用PPP形式进行管理。
4、最后是直接帮扶,直接给贫困人口进行最低生活保障及医疗救助。
5、补充一点就是带动帮扶和惩罚性帮扶。带动帮扶:鼓励已脱贫人群或企业带动周边贫困人口主动脱贫,并对成功带动的人群进行表彰,表彰形式可以是对企业进行减税、增加企业党支部入党名额,对个人进行容易荣誉表彰、对有特别贡献的可以直接推荐入党等。惩罚性帮扶:对于儿女不孝而导致的贫困,必要时可以对儿女所在单位、企业及本人实行一定的惩罚性措施。第四点:集思广益,发挥社会力量
1、每个人都可以在全国扶贫网发布个人的建议,全国扶贫网进行筛选归类,必要时进行网络投票选举,获得采纳的可以获得高额的奖励;
2、积极鼓励社会扶贫力量,对于自愿扶贫的社会组织、个人,全国扶贫网可以对其安排一定数量、一定区域的扶贫人口。
第三篇: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实施精准扶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破解贫困难题、实现同步小康的有效之策。去年6月总书记到贵州视察时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要求。**县作为50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10个取消GDP考核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属**桂**石漠化片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目前还有贫困村51个,贫困人对象12993户42300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为26.80%,全省三山脱贫攻坚主战场我县就包括有瑶山、月亮山两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坚巨。近年来,**在各个方面关心支持下精准扶贫工作逐见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对精准扶贫工作本人也有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精准扶贫要瞄准对象、共同参与。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对象要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前段时间出现贫困对象中有四类人员的情况就是识别不精准的问题,然而精准扶贫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任务,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合行动,要形成大扶贫的格局。对象识别时乡镇要实行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方式进行认定,一进就是进村入户与农户交流;二看就是看室内生活设施和室外生产设施;三算就是算农户收入、支出、债务情况;四比就是与本村家户比住房、比收入、比资产等;五议就是议是否合理、是否漏户、是否弄虚作假。之后建档立卡对象要由民政、教育、卫生、住建、公安、工商、财政、扶贫等部门共同认定,在实施精准扶贫时实行资源共享。具体对贫困对象进行扶持时帮扶部门、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帮扶干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形成1+1﹥2的效应。
二、精准扶贫要基础先行、加大投入。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基础设施落后是主要的原因,熟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可见基础设施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性,作为政府部门主要是搭建舞台让农户去唱主角,各类基础设施的完善就是舞台,因此在精准扶贫中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先解决好贫困群众水、电、路、房、讯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条件改善了有能力的贫困对象就会自我发展起来,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潜力就会得到释放,贫困群众的思维就会从要我脱转变为我要脱,脱贫攻坚的步伐才会加快。
三、精准扶贫要区别对待、有的放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要区别对待贫困户。帮助他们制定好帮扶计划,不能一刀切,要从本村、本乡、本乡的产业布局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同时也要注重贫困对象的差异,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区别对待贫困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发展现状。国家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远的时期,持续给予差别化扶持。在安排资金、项目、产业上优先考虑符不同条件的地区,从补助标准、种植标准、投入机制上区别对待,为扶贫攻坚、同步小康夯实基础。比如我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全省优先发展的旅游重点区,县委政府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在精准扶贫上就考虑重点扶持旅游扶贫,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四、精准扶贫要创新机制、提高效益。
第四篇:精准扶贫示范点打造建议
精准扶贫示范点打造建议
一、现场点
花园红坡盖村、顾县马家村、白庙瞿家店村、新场七星照月村、大佛三官店村、普安新庙子村、石垭大禹山村、九龙九道拐村、天平先锋观村、苟角回龙村9月15日前完成,以后每个乡镇应有一个示范点。
二、接待流程
解说上墙喷绘;观看扶贫攻坚规划视频;听取乡镇汇报;听取示范村汇报;村活动室座谈;查看精准扶贫软件资料;发放宣传卡片;走访农户;反馈情况。
三、资料准备
(一)解说词
约五分钟,由乡镇选择一名熟悉村上情况、口才较好的人员负责解说,建议一般情况由第一书记解说,重点介绍基本情况、项目规划、帮扶体系、脱贫台账情况。
(二)上墙喷绘
共八个板块,村情简介、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扶贫规划事项、扶贫规划示意图、扶贫目标、帮扶体系、脱贫台账。
(三)视频文件
约8分钟,四个板块、概述(村情简介、致贫原因、发展机遇);脱贫奔康规划(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规划目标、项目内容);保障机制、效益分析。
(四)乡镇汇报材料(五)示范点汇报材料
(六)座谈人发言材料(座谈人员5名、谈话各有侧重点)
(七)精准扶贫业务资料(归档卷宗、帮扶手册、项目规划、会议记录等)
(八)宣传卡片(重点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成效、脱贫典型)
(九)表态发言(表决心、下步举措、恳请事项)
四、现场准备
(一)村活动室现场(上墙制度、门牌、红旗、党务村务公开栏、村干部值班牌、远程教育等、座谈会议室布置)
(二)项目施工现场(安全警示牌、安全标语、工人带安全帽等、项目公示牌)
(三)贫困农户现场(走访农户1-3户、熟悉政策情况、对党的政策有感恩心、有志气、有效果)
五、保障准备(安全、信访维稳、后勤接待)
六、职责分工
1.解说词、上墙喷绘、视频、宣传卡片、汇报材料、座谈发言材料、表态发言等重点资料由乡镇草拟,送帮扶办示范点打造组审定。
2.示范点打造统筹协调、现场准备、保障准备由乡镇具体负责,帮扶办示范点打造组负责指导督促、检查验收。
3.业务资料由乡镇负责归档整理、扶贫办负责指导。4.活动室现场由乡镇负责、组织部负责指导。
第五篇:精准扶贫经济法反思
精准扶贫的经济法反思
摘要:贫困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新形势下,精准扶贫理念与经济法的内在价值取向一致。本文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含义,将“扶贫”和“精准”与经济法追求的实质公平与效率相对接,阐述了其内在一致性。同时,针对我国扶贫工作的现状,提出应建立专项法律制度,充分发挥经济法在精准扶贫制度构建中的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经济法;理念
一、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
精准扶贫,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是指针对不同的贫困环境、不同的贫困农户的状况,运用科学程序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识别,从而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概括地说,精准扶贫主要针对贫困居民,谁贫困那就帮扶谁。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一思想理念对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且急需法律制度的有效保障。
二、精准扶贫理念与经济法内在价值目标一致
公平与效率是法的重要价值追求,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立足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其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与精准扶贫理念内在目标相契合。克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经济法与生俱来的双重使命,经济法是在生产社会化出现市场失灵时需要政府干预,而当政府失灵时又需要规范政府的行为时产生的。“经济法既是授权之法,又
是控权之法”。我国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树立,区域之间相互竞争、迅速发展,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逐渐被拉大,加之我国之前采取的是“区域优先发展”战略,中西部地区的贫困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善。适当发挥经济法的作用,有助于从根本上化解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在贫困问题上的双重阻碍。
(一)“扶贫”体现经济法追求的实质公平目标
经济法所追求的公平,不仅是起点公平、形式公平,而是结果公平、实质公平。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长期任务,也是经济法为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均衡发展的重要使命。经济法立足于社会本位,关注社会整体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是经济法特有的利益观,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不是以牺牲个体利益为代价,事实上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是相互包容的。扶贫对象最明显的特征是贫困,而经济法中对弱势群体的特征诠释之一便是贫困化,贫困人口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往往体现出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生存能力弱的特点,他们大量、零散地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及农村,且会长期存在,由此我国社会中处于极度贫困的人们实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消除贫困本身就是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扶贫工作与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关注弱者利益的内在目标相一致。而扶贫工作的推进,既为保护、发展个体利益,也为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中西部尤其是西
部地区经济滞后,贫富差距大,在扶贫工作中,极易出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容忽视的是,贫困地区的人们基于生存需求,往往难以顾及环境、资源的保护,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我国各地区开展的“开发式”扶贫工作,正是为了弥补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而进行重新分配,这是经济法价值和功能的体现。开发式扶贫,需要人们尊重自然规律,运用科学技术,发挥本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扶贫工作要兼顾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平衡发展,这符合经济法的内在理念。因此,要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在经济法体系下建立相应的平衡机制,并使之规范化、法律化。
(二)“精准”强调经济法的效率价值
扶贫工作长期而艰巨,新形势下扶贫要求“精准”,这是从粗放到精准的理性认识的发展。精准扶贫不同于粗放扶贫,传统粗放型扶贫效率低下,其表现在:贫困居民底数模糊、情况不明,扶贫的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确,这将造成扶贫资源浪费,扶贫欠缺公平性。而精准扶贫,强调扶贫的效率和实际效果,突出“精准”,重视对贫困居民的致贫根源进行精准挖掘,在政府主导下引入基层识别、民主认同等机制,从而使扶贫给付走向精准化。经济法是市场经济的法律,是为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低效率、无效率以及资源配置失衡而出现的,当以效率作为其价值取向。然而传统粗放型扶贫由于目标不明确,方式单一,加之缺乏系统专项的法律来规范,导致大量的扶贫资金投放错位、低效,资源遭到浪费,即违背了效率原则,也不利于
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扶贫”到“精准扶贫”,强调“精准”便是强调效率,这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效率的追求是一致的。从粗放到精准的转变绝非易事,这需要在法治理念的引导下,建立专项法律机制,将精准扶贫纳入到经济法的体系中进行规制。
三、我国扶贫工作现状及法律解决路径
我国的扶贫工作仍面临许多困境,新形势下对扶贫工作的新要求,对“精准扶贫”的强调与重视,需要科学、有效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针对我国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建立专项立法。
(一)我国扶贫工作行政主导性浓厚
“长期以来,我国贫困治理主要采取的是政府单向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或者‘运动型治理’方式,政府主导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关键的核心作用。”在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实际操作中,基本是自上而下,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主导,以致在对扶贫对象实施识别、帮扶、管理时,各级各部门干部的主观决策起了关键作用,形成了人治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处理复杂的扶贫与脱贫关系,欠缺公平性及体制协调的有效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然涉及到体制,那么对扶贫主体的分工,权利义务配置等问题,就需要法律来确认,同时,法律可以构建较为有效、公平的实施程序,保障该体制运行。值得借鉴的是,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是较为典型的国家扶贫类法律,我国应出台类似的专项法律,比如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类机构等作为扶贫主体的地位、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其组织管理等问题。
(二)扶贫主体单一、社会组织缺位
我国的扶贫工作一向以政府为主导,因此扶贫的主体主要为各级行政机关及其派出部门。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主体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出现了很多综合性问题。而精准扶贫强调扶贫主体多元化,用法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到扶贫工作中。2015 年 6 月,习近平指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来广泛参与。社会组织相对于政府而言,具备灵活性优势,比如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上,更富创造力,更能激起公众参与的热情。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在重构社会资源、公益组织与扶贫对象之间的关系上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社会组织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能更精准地投入到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体身上,为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提供支持,推进贫困群体内部持续互助,这便与精准扶贫政策强调的“精准”不谋而合。值得一提的是,社会中间层作为经济法主体之一,也将成为精准扶贫的社会组织力量。例如,众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如能得到专项法律的规范引导,也可利用其优势,有效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传导、疏通作用,但其参与扶贫的准入条件及过程应法治化。
(三)扶贫客体模糊,定位不准,影响扶贫实效
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型扶贫模式的实施,我们扶贫对象的确定较模糊,对贫困居民、贫困群体的评估认定标准过于单一,不够科学。比如单纯以农户的显性收入作为判定贫困与否并实施帮扶的标准,且一层不变,不根据时间、情况的变化作及时更新,形成了一次定性、静态化的特点,这将导致扶贫资源的浪费,扶贫给付的低效,此与“精
准”的理念要求相违背,阻碍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而精准扶贫注重扶贫实效,强调扶贫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使真正需要的群体获得帮扶。因此,对扶贫客体的准确定位、分层次细化尤为重要,同时应对帮扶对象的实际经济状况建立定期考察评估机制,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对帮扶对象的选择和分级作及时调整,使扶贫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让真正贫困的群体得到最有效的帮助。
(四)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定期评估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扶贫监督机构对扶贫主体和扶贫工作的具体环节进行有效监控,行政寻租、扶贫款项流失等问题层出不穷。由此,可以考虑做以下尝试:第一,将扶贫监督机构法定化,使其相对独立,且不受地方行政因素干扰。第二,将监督机制、监督程序法律化。比如扶贫资金款项的具体使用、流向应透明化,扶贫资金管理部门要定期向监督机构汇报,监督机构有随时突袭抽查的权利并按法定程序进行。第三,对扶贫效果进行定期调查、评估。有必要对扶贫对象的经济改善情况进行定期调查了解,以此来客观评价精准扶贫实施有效与否。这就要求对经济状况改善的指标,具体数据的搜集、汇报、评估都要事先有法可依,有相关条款政策的引导和规范,并依照此执行,避免弄虚作假。我们期待精准扶贫能在法律的框架中建立和实行,以良法来保障其畅行。同时应充分发挥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致力于社会整体利益协调发展,关注并保护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利益,追求社会实质公平和经济效率统一的价值理念功能,构建相关的经济法制度来推动精准扶贫。
作者:敖璐 单位:贵州大学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