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工商局行政审批[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02:0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昆明市工商局行政审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昆明市工商局行政审批》。

第一篇:昆明市工商局行政审批

昆明市工商局行政审批

制度改革工作“回头看”自检自查报告

市政府法制办: 根据•中共昆明市委办公厅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市开展“效能昆明”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和市政府法制办•关于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回头看”的通知‣要求,我局结合实际,对近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检自查,现将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认真做好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公示工作

根据•昆明市2007年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计划‣(昆政办[2007]30号)文件和昆明委市政府关于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的有关通知和要求,2007年10月我局完成了涉及企业登记、广告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细化规范工作,形成了•昆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公布行政审批项目细化内容的通知‣(昆工商[2007]222号),报经市审改办审核通过,经市政府第1号公告确认,并对外公布。

2008年2月,我局根据•昆明市人民政府政府办公厅关于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和压缩行政审批时限的通知‣(昆政办„2008‟3号)的要求,经清理将原有的审批项目压缩为5项:其中行政许可项目4项,分别是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名称预先核准、设立(开业)、变更、1 注销、备案登记;外商投资企业及其分支(办事)机构设立、变更、注销、备案登记;外国地区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和户外广告、广告经营许可证登记。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项,是企业集团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及章程备案。并于2008年3月10日,制定下发•昆明市工商局关于公布调整后的行政审批事项细化内容的通知‣(昆工商[2008]54号),将压缩后的5项审批项目规范细化内容通过窗口登记指南(告知单)、大厅触摸屏和昆明红盾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进行公开。

同时,我局将行政审批时限从法定的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承诺时限),并将其作为我局向全市作出的社会承诺于2008年2月14日在全市优化经济社会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上对外公布。

2009年1月,按照•昆明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放部分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和印发中央省垂直管理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及市管理服务、内部审批项目的通知‣(昆审改办[2009]1号)文件要求,我局对原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合并内资登记事项,保留1项行政许可事项,1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并以•昆明市工商局关于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昆工商[2009]5号)对外公布。

2009年6月,按照昆审改办•关于进一步压缩行政审批时限的通知‣要求,我局向市审改办报送•关于压缩行政审批时限的 报告‣,对公布的行政许可项目办结时限从3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1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该改为告知承诺。

根据昆市审改办•关于调整部分市级管理服务项目和印发中央、省垂直管理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及市级管理服务、内部审批项目的通知‣(昆审改办发„2009‟16号),目前我局共保留行政许可审批项目4项,即: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公司、分支机构名称预先核准、设立(开业)、变更、注销、备案登记;外商投资企业及分支(办事)机构设立、变更、注销、备案登记;外国地区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设立、变更、注销登记;户外广告、广告经营许可证登记。1项非许可审批项目,即:企业集团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及章程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事项1项,即企业集团登记;保留管理服务项目一项,即:拍卖企业竞拍活动备案。

对清理调整保留的项目,我局办理的地址为市便民服务中心和市工商局机关登记服务窗口,且相关项目名称和规范细化内容的公开方式均在市便民服务中心网站及昆明市红盾信息网进行了公布。

(二)认真做好省市级项目承接下放和对接工作

1、圆满完成省级下放项目承接工作

根据省政府关于第四轮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省政府第150号令}和昆政发[2009]11号文件精神,•昆明市市级承接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项表‣中涉及企业登记方面的行政审 批权限有1项,下放第52项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下放的该审批事项已包含在我局第一次清理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中,第52项个人独资企业登记已下放县区登记。按照•昆明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省级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昆审改办发„2009‟2号)要求,我局积极向云南省工商局就做好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的有关问题进行请示对接,相关情况已于今年2月份分别向市审改办、便民服务中心、市纪委办公厅等部门递交材料和报告。

2、积极抓好市级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对接工作。

一是确定下放项目。2008年2月,经过市政府昆政发[2008]9号文件•关于下放部份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确认,市工商局向县(市)区局下放12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包括“个体工商户开业、变更、歇业登记”等8项行政许可项目和“个人独资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等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

二是明确三个开发(度假)区的审批权限。为解决三个开发(度假)区登记权限模糊等问题,专门到三个开发区开展调研工作。2008年12月10日,市工商局向市审改办报送了•云南昆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市级行政审批权下放三个开发(度假)区管委会问题的报告‣(昆工商[2008]315号),明确了三个开发(度假)区以市工商局名义对辖区内的经营者进行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享有市本级的行政审批权限。三是完成下放项目的对接工作。我局完成与县(市)区局的对接工作,相关材料、表格及要求已及时下发县区,并组织了专门培训。各县(市)区局分别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完成了其行政审批事项的细化工作。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市级行政审批项目下放工作,按照市政府做好市级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对接工作的要求,下发了•云南省昆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下放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昆工商[2009]208号),再一次明确下放事项及要求。

3、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投资环境,按照市委市政府“两集中、两到位”工作部署和要求,2008年2月27日上报了•关于将我局登记注册大厅设为市便民服务中心工商分中心的报告‣(昆工商[2008]40号文),并经批准,我局各类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变更、注销、年检、备案业务不进入中心办理。

根据市便民服务领导小组办•关于再次明确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昆便办„2008‟17号)的要求和昆明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昆明市人民政府便民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昆审改办发„2008‟18号)的要求,2008年3月7日向市便民办报送了市工商局关于“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方案。我局将所有审批服务职 能集中到市便民服务中心工商局窗口和登记注册大厅窗口办理,集中履行职能,严格规范管理,严守承诺时限,所有设立登记项目一律到中心窗口集中办理。根据“人进中心、公章进中心、值班领导进中心、所有手续进中心”的要求,明确了首席代表、AB角制度和值班领导,成立行政审批办公室,全权负责我局便民服务中心窗口行政审批职能,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保证了企业的设立登记申请能够在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办结。

(三)健全完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注册登记制度创新。

1、自2006年开始在全系统推行“企业登记授权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对从事企业注册登记工作的人员分别授予四个级别的事权,即:企业登记管理部门负责人事权、一级、二级和三级受理员事权。每个级别人员都有相应的职责权限,而级别较高的登记受理员的事权均包含级别较低的受理员的事权,各级别登记受理员按被授予的事权开展企业登记工作,在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的前提下,对简易登记事项实行“直接审查通过制”登记,在窗口一次办结,当场许可;对涉及前置审批的登记事项实行“审查—核准”的一审一核制登记;对复杂登记事项实行“集体合议制”登记。

"企业登记授权制度”是为充分发挥企业注册登记工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切实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便民的服务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将有 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方便人民群众,有助于增强了企业登记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提高工作质量,有助于工商廉政文化的建设。

2008年3月我局对2006年7月开始执行的†昆明市工商局注册登记管理工作职责规范‡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授权登记制度,以昆工商[2008]53号文件下发执行。

2、认真做好行政审批事项联合审批工作。根据•市审改办、市便民办关于确认联合审批牵头部门及上报联合审批制度的通知‣(昆审改办发„2008‟7号)精神,我局作为市场主体准入类行政审批事项联合审批的牵头单位,在市审改办的指导下,经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并协商,形成并向市审改办上报了•昆明市市场主体准入类行政审批事项联合审批办法‣(昆工商[2008]100号)。2008年市审改办市便民办以昆审改办发{2008}17号文件,2008年5月31日省工商局以云工商办字[2008]45号文件印发了该办法。

二、行政审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局严格按照对外公布的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服务项目和内部审批项目目录开展行政审批和服务工作,没有进行变相审批或超范围审批,也无超时审批、不作为等违法审批现象,但自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以来,由于各相关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理解执行不一,给企业(个体)注册登 记和监督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惑,也给广大市民申请注册登记造成极大不便。

例如:•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明确规定:“设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预先核准企业名称,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县级以上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审核相关资料、核查生产场所、检验相关产品;对相关资料、场所符合规定要求以及相关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应当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依法取得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未执行法律法规对食品生许可的规定,要求企业(个体)工商户先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然后再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食品生产许可,给广大人民群众申请注册造成极大的不便。为此市民多次向市政府12345反映,我局也就此问题向市政府12345做了情况汇报,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妥善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对于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促进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加强依法行政,推动行政审批工作向以人为本、便民高效、程序规范、公正透明转变,全力 打造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为现代新昆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云南省昆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0一0年四月二十七日

第二篇:昆明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审批工作管理制度[范文模版]

昆明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审批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局行政审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方便申请人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市、区人民政府推行“阳光政务”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局行政审批的实施,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 本局设立统一受理行政审批申请、统一送达行政审批决定的昆明市人民政府便民服务中心环保局窗口(以下简称“窗口”),窗口设在昆明市人民政府便民服务中心。第四条 本局确定法规处作为督办行政审批内部流转的行政审批工作联络员。

第五条 本局局长对行政审批工作负总责。

本局确定的分管局领导负责本局的行政审批工作,并领导窗口的工作。

本局其他科室工作人员应积极配合窗口做好行政审批工作。

第六条 窗口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组织纪律观念,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和正确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及服务中心的各项规定,搞好服务。

第二章 行政审批实施程序

第一节 受 理

第七条 本局采取设置电子触摸屏、公告栏等方式在办公

2人、一份交主办科室、一份由窗口存档。

第十一条

申请人提出的行政审批申请,除依法应当不予受理的外,窗口不得拒绝受理。

除法定的不予受理条件外,不得增设不予受理条件;不得将行政审批条件转作受理条件。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与其申请的行政审批事项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申请人委托代理人提出的行政审批申请,委托手续完备、其它条件符合规定的,应当予以受理,但依法应当由申请人本人到办公场所提出行政审批申请的除外。

第十三条 窗口应当向申请人提供申请书示范文本和一次性告知单。申请书示范文本和一次性告知单由主办部门制定,窗口配合。申请书示范文本以及一次性告知单内容发生变化的,由主办部门重新制作。

一次性告知单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行政审批事项名称、业务解释和业务范围;

(二)行政审批程序;

(三)需提交的申请材料:即申请材料的种类、数量、形式等;

(四)办结期限;

(五)收费标准和依据;

(六)其它:如机关的名称、地址、业务电话、监督电话等。

第二节 内部流转

第十四条 本局职权范围内行政许可事项及主办部门如下: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登记表)审批及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审批,由本局监督管理处主办;

(二)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核发,由本局污染控制处主办;

(三)环保限期治理项目验收,由本局污染控制处主办;

(四)危险废物收集许可证核发、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核发及危险废物转移许可,由昆明市危险废物监督管理所主办;

(五)拆除、闲置防治污染设施审批,由本局污染控制处主办。

本局职权范围内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及主办部门如下:

排污费征收核定及减免、缓缴审批,由昆明市环境监察支队主办;

第十五条 窗口受理的行政审批申请,窗口应在1个工作日内交办到主办部门。

第十六条 本局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办理时限分别为:

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时限: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登记表)审批及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审批办理时限分别为:报告书自受理之日起28个工作日内批复,报告表自受理之日起13个工作日内批复,登记表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批复,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审批自受理之日起13个工作日内办结;

(二)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核发自受理之日起8个工作日内批复;

(三)环保限期治理项目验收自受理之日起8个工作日内办结;

(四)危险废物收集许可证核发、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核发及危险废物转移许可办理办理时限为自受理之日起8个工作

6第十九条 自本局作出行政审批决定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由主办部门制作加盖本局印章的书面决定并送交窗口;排污费征收核定及减免、缓缴审批处理决定由昆明市环境监察支队制作加盖支队印章并于1个工作日内送达申请人。

依法作出不予行政审批决定及不予办理非行政审批事项的,应当在书面决定中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条

依法需要听证、勘验、检测、鉴定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由主办部门书面告知申请人,并即时将告知书复印件送交窗口存档。

第二十一条 因客观原因致使本局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审批决定的,经局长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主办部门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并即时将告知书复印件送交窗口存档。

第二十二条

窗口应当在办结期内了解并向联络员反馈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情况,联络员应根据办理情况适时督办,确保按期办结。

第三节 送 达

第二十三条

按照“谁受理、谁送达”的原则,本局受理的所有行政许可申请,其行政许可决定由窗口统一送达。本局受理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申请,其审批决定由主办部门负责送达。

第二十四条 本局受理的所有行政审批申请,窗口应自本局作出行政审批决定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送达行政审批决定。本局受理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申请,需要送达的由主办部门自本局作出处理决定之日起1个工作日向申请人送达处理决定。

第二十五条 行政审批决定应采用以下方式送达:

(一)直接向申请人送达;

(二)向申请人委托的代理人送达;

(三)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

(四)上述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

第三章 行政审批窗口工作人员

第二十六条 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局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受理、分办、送达等工作,协助做好内部督办和抄告工作。

第二十七条 工作人员不得迟到、早退、擅自离岗,保证在法定工作时间内,窗口有工作人员在岗。

确因集中学习、职工大会等原因不能在岗的,需在窗口办公场所醒目位置明示人员去向、不在岗时间及联系电话。

第二十八条 工作人员确需请假的按请假制度执行。

工作人员请假、休假或因公出差的,由窗口负责人安排好临时补岗人员后,方可准假或公出。临时补岗人员应熟悉相关业务工作和服务规范。

第二十九条 严格交接班工作并作好值班记录,值班记录应包括日期、申请人姓名、申请事项、办理情况等。

第四章 行政审批过错责任追究

10告知申请人或者未即时将告知书复印件送交服务中心(窗口)的;

(七)主办部门违反本制度第二十一条,未将延长期限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或者未即时将告知书复印件送交窗口的;

(八)自作出行政审批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主办部门未制作书面决定的,或者未将书面决定送交窗口的,或者未在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中说明理由和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的。

第三十五条 主办部门、局分管领导违反本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经承办人提请,主办部门领导未及时召开初审会议,致使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初审意见的;

(二)经主办主办部门提请,局分管领导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做出行政审批决定的。

第三十六条 因服务态度恶劣,导致申请人投诉的,查实后在局分管领导的监督下向申请人道歉。

第三十七条 行政审批事项审核、审批的具体行政行为错误的,对不同责任人按下列规定追究责任:

(一)承办人未经审核人、批准人审核、批准而擅自做出的,追究承办人的行政执法责任;

(二)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未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追究承办人的行政执法责任;

(三)虽经审核人审核、批准人批准,但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内容实施的,追究承办人的行政执法责任;

(四)承办人提出错误意见,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按所起作用大小追究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的行政执法责任;

(五)审核人不采纳或者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按照审核人意见批准的,按所起作用大小追究审核人、批准人的行政执法责任;

(六)审核人未报请批准而直接做出错误决定的,追究审核人的行政执法责任;

(七)批准人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或者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做出错误决定的,追究批准人的行政执法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制度由本局法规处负责解释并负责监督执行。

第三十九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工商局行政审批工作要点

**年,全市工商系统行政审批(注册登记)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总体部署,积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水平,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围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主动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一)制定《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准备工

作方案》,报请市政府成立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国务院、总局改革的精神,制定《改革准备工作方案》,厘清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并结合我市实际,积极谋划,努力争取各方面支持与协作,报请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市长任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我市的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工作。

(二)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对近三年制发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对不符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精神的文件,视情分别予以宣布废止、失效和修改。

(三)起草《武汉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办法》。按照放宽准入、便利登记的原则,综合城市规划管理、《物权法》及武汉市地方法规的规定,起草《武汉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办法》,报请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后颁布实施。

(四)清理规范基础数据。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全面开展市场主体基础数据的清理、补录和修改工作;建立GIS经济户口电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制度,完善数据定期自查和督查制度,达到“数据准、情况清、责任明”的规范管理要求,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设夯实基础。

(五)探索开展“先照后证”工作。开展“先照后证”的调研工作,起草《关于工商登记“先照后证”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报市政府决策。

(六)加大推进网上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力度。积极推进网上登记全程电子化水平,扩大网上登记的适用范围,提高网上登记智能化程度,有效推进电子营业执照的使用。

二、充分发挥工商登记职能,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

(一)认真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总体方针,按照“非禁即入”原则,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简化登记手续,加快“个转企”步伐,支持市场主体增量提质,做优做强。

(二)鼓励民营企业从事新兴行业和我市重点发展行业。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支持设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企业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参与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高耗能产业增长工作,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四)继续开展“千名干部进万企”大走访活动,切实了解企业情况,倾听企业呼声,知晓企业需求,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助推企业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

(一)加大干部业务培训力度。根据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要求,及时研究登记业务流程的修改,制定新的登记规范,对窗口登记工作人员根据不同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常态化、分层次、多样性的培训,使登记窗口人员充分领会改革精神,熟练掌握新修改法律、法规、规章和登记规范要求,提高操作水平,以快速适应登记制度改革的进程。**年开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的登记业务及公司、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业务培训班2-3期。

(二)合理调整人员力量。科学合理调整窗口干部年龄结构,以年轻化、专业化的要求配备窗口干部,并将业务熟练的人员骨干充实到登记窗口,提高办事效率。

(三)加强作风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队伍作风纪律整训活动,实行不定期明察暗访和通报制度,从典型导廉、环境示廉、载体宣廉、活动兴廉、制度保廉等方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四、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效能

(一)加强机制制度建设。一是按照部门职责分工、窗口工作要求,重新修订、完善岗位责任制、窗口工作制及服务承诺制;二是创新和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基础建设,做好档案交接工作;实行登记质量评查制,开展归档前登记档案评查,及时纠正登记注册中出现的问题。

(二)加强全市登记业务指导.一是建立工商登记QQ交流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各区局登记制度改革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对个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共性问题专题制定指导意见;二是研究制定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富民股份合作社的登记办法,有效地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及时调整和完善综合业务系统。按照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需要,配合信息化部门对新业务系统的运行开展修改、对接和调试工作,并针对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关工作意见。

(四)加强改革的宣传。充分利用媒体平

台,做好改革政策的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意义和股东出资责任。通过登记窗口、官方网站等多种途径,将修改后的表格式样,提交材料清单等登记依据和标准对外公示,提示申请人依法办理登记。

(五)加强统计分析工作。通过对市场主体经济类型、企业数量增减、产业行业结构、区域分布、资源规模等基础信息的综合分析研究,撰写分

析报告,为上级科学决策和投资人理性投资提供服务。

(六)加强目标管理。切实抓好绩效目标考核、“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就业再就业”等工作目标的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第四篇:行政审批

首批取消下放71项行政审批

据新华社电 为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第一批先行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重点是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

会议指出,这是深化改革、加快职能转变的重要一步,必须精心组织实施,做好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及时公布,接受各方监督。对取消审批的事项,要相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下一步,各部门要加大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工作力度,加快进度,科学评估,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各级政府要把该放的事坚决放开,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以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第五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

在中国,由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影响,行政审批已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许多行政管理领域,对于保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种国家管理行政事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根据统计,我国现有150多个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行政审批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国防、外交、[1]公安、经济、城市管理等20多个领域、50多个行业。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正式成为WTO的成员的今天,而行政审批制度又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在行政审批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有些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来自国内外改革的呼声也愈来愈强烈。[2]

改革历程编辑

改革概况

2001年9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发〔2001〕71号),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工作全面启动。[3]

国务院已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4] 2013年6月,国务院明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牵头单位由监察部调整为中央编办,国务院审改办设在中央编办。[5]

实施改革

2001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2001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33号】。[6]

2002年4月,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审批制度进行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确定了15个大中城市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课题研究,此后又组织了国务院各部门开展这项工作。各地区、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承担课题研究的15个大中城市和一些国务院部门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组织开展研究,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些地方和部门还聘请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多方协作,集思广益,提高研究质量。[7]

展开研讨

2002年5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焦作市委、市政府在焦作市联合举办了全国首次行政审批制度研讨会。围绕如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展开讨论,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负责人参加研讨会。[8]

2002年6月6日~7日,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天津市行政管理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

[9]加入WTO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在天津市隆重召开。2012年2月24日,由中国社

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承办的“法治政府建设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在海南顺利召开,国内14名专家教授汇集海口以海南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为范本,探讨推动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10]

国务院改革工作会议

2002年6月25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会议。[11]

2011年11月14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总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作重要讲话。[2][12]

2012年8月23日,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十二五”时期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对行政法规、国务院及部门文件设定的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在本行政区域内停止实施或进行调整。[13-14]

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2008年8月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方案》三个文件,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马馼主持会议并讲话。

[15]

2009年5月19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力气再减少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力运行的监控,推动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6]

2009年7月16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第三次会议。马馼主持会议并讲话。她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把对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核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把好合法关、合理关、监督关,确保再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目标的实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7]2009年12月2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四次会议,重点审议国务院部门拟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会议认为,联席会议办公室依据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部门的职责,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和管理相对人、有关专家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审核论证,与各有关部门作了充分沟通协商并达成了一致意见,提出的拟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既积极又稳妥,同意进一步论证后报请国务院审定。

[18]2010年9月2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五次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研究安排下一步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抓好国务院关于第五批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决定的贯彻落实,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9] 2012年4月2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开第六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部门第六轮行政审批项目集中清理工作情况汇报,审议了建议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研究了下一步工作。马馼主持会议并讲话。[20]

取消审批项目

(第一批)2002年10月,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21]

(第二批)2003年2月,取消406项行政审批项目,改变82项行政审批项目的管理方式。[22]

(第三批)2004年5月19日,取消和调整495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409项;改变管理方式39项;下放47项。在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中有25项属于涉密事项,按规定另行通知。[23]

(第四批)2007年10月9日,取消和调整18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128项;下放29项;改变管理方式8项;合并21项。另有7项拟取消或者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是

[24]由有关法律设立的,国务院将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相关法律规定。

(第五批)2010年7月4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84项。其中取消113项,下放71项。[25]

(第六批)2012年8月22日,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184项;下放117项;合并13项。重点对投资领域、社会事业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特别是涉及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发展、民间投资等方面的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26]

2013年5月15日,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其中,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1项,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20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0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项;取消或下放管理层级的机关内部事项和涉密事项13项。[1]

推进改革

2003年9月18日,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省级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省级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27]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人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提交《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5号)。

[28-29]

颁布行政审批法

2004年7月1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颁布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30-31]

地方政府首设机构

2013年8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首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处。[32-38]

改革内容编辑

一要按照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

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以部门规章、文件等形式违反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的行政许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审批项目动态清理工作机制。

二要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

新设审批项目,必须于法有据,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部门不得以规章、文件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行政审批项目。研究制定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设定和管理办法。[39]

三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改革。

把适合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和管理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承担。抓紧培育相关行业组织,推动行业组织规范、公开、高效、廉洁办事。

四要进一步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政务中心建设,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并逐步向村和社区延伸。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做法,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审批项目较多的部门要建立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

五要加强政府监管。

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明确监管责任,制定后续监管措施,强化工作衔接,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到依法监管上来,切实履行职责,制定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加强日常动态监管,保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六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领域防治腐败工作。

深化审批公开,推行“阳光审批”。加快推广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严肃查处利用审批权违纪违法案件。

七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社会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府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规范上下级政府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务质量。

总体情况编辑

一是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审批事项过多过滥的状况明显改变。2004年,监察部、国务院审改办会同有关部门对审批项目进行了新一轮审核论证。经过严格审核和充分论证,国务院决定第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495项。至2006年,国务院部门分三批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达到了国务院部门全部审批项目的50.1%。[40]

二是保持上下衔接,形成了国务院部门改革与地方政府改革良性互动的格局。国务院各部门加强对本系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与协调,提出了审批项目上下衔接的意见和办法;各省(区、市)对照国务院部门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从审批部门、审批对象、审批依据、审批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核对,根据不同情况对审批项目作了分类处理,并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和办法,防止管理上出现漏洞。[40]

三是创新管理方式,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相关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对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事项,采取招标、拍卖等市场运作方式;对应由统一的管理规范和强制性标准取代个案审批的事项,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对转为日常监管的事项,加大事中和事后检查力度;对不再实施审批,转由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组织自律管理的事项,积极稳妥地做好移交工作。[40]

四是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制约,行政审批权力的运行逐步规范。不少地区和部门在改革中逐步建立了行政审批受理、实施、监督等环节的规章制度,比如,在受理环节,建立公示制度,对审批项目名称、设定依据、实施主体、条件、程序等内容予以公示;在实施环节,严格限定审批时限,规范审批程序,并普遍实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在监督环节,完善内部层级监督机制,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和不当审批行为予以纠正。[40]

重要意义编辑

国务院审改办主任、监察部副部长李玉赋:

首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还在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这些问题导致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41]

其次,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促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规范审批权和审批行为,有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41]

第三,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促使各级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在维护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41]

第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41]

下载昆明市工商局行政审批[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昆明市工商局行政审批[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审批工作总结

    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思路我办今年3月设立以来,根据管委会要求,按“强基础、建队伍、抓管理、促服务”总体思路,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行政审......

    行政审批改革

    行政审批改革温家宝指出,要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凡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行政审批工作总结

    行政审批工作总结行政审批工作总结 篇1xx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灞桥区行政审批局按照“依法改革、创新管理、审管分离、权责一致、精简高效、阳光便民、整体设计、稳......

    行政审批案例

    案例一 浦东的实践与思考 2001 年以来,浦东新区作为上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先后进行了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行政审批事项从最初的724 项减少到244 项,改革......

    消防行政审批

    消防行政审批 一、办事流程及程序: 1、设计审核 2、竣工验收 3、安全检查 二、申报材料: 1、①设计审核申请材料: a、《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申报表》 b、建设单位的工商营业执......

    行政审批自查报告

    某某单位 关于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自查报告 接某字【2014】 号文件后,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此次自查整改工作,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各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项工作负......

    行政审批自查报告

    镇人民政府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自查报告县监察局、县政务服务中心:根据《市监察局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关于做好迎接省监察厅、省政务服务中心对行政审批等事项办理情况进行专......

    行政审批自查报告

    镇人民政府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自查报告 县监察局、县政务服务中心: 根据《市监察局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关于做好迎接省监察厅、省政务服务中心对行政审批等事项办理情况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