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乡村简介
美丽乡村简介
美丽乡村内涵:是规划科学、布局合格、环境优美的秀美之村;是家家能生产、户户能经营、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的富裕之村;是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特色鲜明的魅力之村;是功能完善服务优良、保障坚实的幸福之村;是创新创造、管理民主、体制优越的活力之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美丽乡村发展历程: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2007年10月,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安吉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时间把安吉打造成中国最美丽乡村。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2013年2月,农业部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3-2015年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试点建设1000个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风尚培育为目标。
3、通力合作促建设。部门合作共建,社会共同参与。
4、多元投入保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投入,充分发挥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引导农民自觉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包装项目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
第二篇:美丽乡村情况简介
美丽乡村情况简介
**村现有9个合作社,415户,1503人,农村劳动力941人,耕地面积5950亩,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47.5元,比2012年增加907.2元,增长9.5%。全村整村流转土地5500亩,建成日光温室130座,钢屋架大棚80座,露地葡萄1680亩。目前全村已形成以玉米制种、设施蔬菜、露地葡萄、肉牛养殖、劳务输出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 “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要求,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机制,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千头肉牛养殖小区、荒漠区日光温室示范区、现代化玉米制种基地、露地葡萄种植基地建设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劳动力技能培训三个方面实现较大转变,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玉米制种四化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村按照“稳定基地、规范管理、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强玉米制种基地规范化管理,以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示范基地为目标,继续推进土地流转,全力打造玉米制种“四化”示范基地。在巩固完善土地整村整社流转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与奥瑞金公司合作,流转土地5500亩,建成国家级玉米制种核心示范区1300亩,主要推广玉米制种“三系”配套、机械化播种收获、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节水技术。“四化”示范基地的建设,突破了制约种子精确化、机械化生产的土地瓶颈,建立了企业与农户持续、稳定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了促进种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子,推动了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过渡,对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现代种业发展步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情况。
近年来,我村园区建设按照“项目带动、科技支撑、突出主业、提升效益、做靓特色、示范引领”的宗旨,以发展优势精品蔬菜为方向,以生态有机质栽培为特色,以“育苗中心、日光温室、连体拱棚”建设经营为重点,加大蔬菜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加快节水新技术推广步伐,着力提高科技装备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园区投资600万元,建成高标准大跨度日光温室30亩,钢架大拱棚20座,高标准连体示范拱棚一座;1500平米育苗中心一座;年产5000立方米日光温室基质生产线一条。推广日光温室生态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21座,引进试验新品种30多个,推广有机质无土栽培、配方施肥、膜下滴灌等新技术12项。建成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技术300亩;示范推广日光温室智能化管理技术提高日光温室科学管理水平;强化育苗中心功能,促其达产达标,育苗中心年繁育蔬菜种苗达到200万株。育苗中心繁育的优质种苗除满足本村日光温室种植户的需求外,可辐射服务周边其他乡镇温室种植户。通过引进耐寒高产蔬菜良种和错时错季、多茬种植模式,培育一批收入超6万元的高效示范棚,年经济收入可达到320万元。2013年园区投资60万元,修建占地5000平米的联栋拱棚一座,开展蔬菜新品种试验展示。
三、养殖小区情况。
2011年,该村抢抓县镇出台扶持奶肉牛发展的优惠政策机遇,充分利用整村土地流转后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优势和本村肉牛养殖大户较多的实际,结合“四化”示范村建设,把发展肉牛规模化养殖作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采取“政策宣传引、外出观摩学、制定政策推、整合资源促”等措施,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扶持政策、分户饲养、自主经营”的模式,在村北部荒滩新建千头肉牛养殖小区一处。
该养殖小区占地面积77亩,计划总投资280万元,建成高标准双列式牛舍13栋,按照规模养殖、人畜分离、生态环保的要求,分为生活区、养殖区、饲草区、晒粪场四个功能区,配套建设完成修砌围墙480米,硬化主干道路200米,排污管道350米,化粪池150立方米,青贮窖2500立方米,堆粪场560平方米,养殖小区肉牛养殖可达1500头。养殖小区的建设,对于加快推进**村种养一体化发展,实现生态循环养殖,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促进全镇草畜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全村肉牛养殖量达到1760头,出栏870头,羊养殖量2700只,出栏1150只,实现经济收入454.34万元。
四、人居环境改善情况。按照“四化”建设要求,大力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投资70万元,建成占地4200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广场一处,配套完善了篮球场、健身器材等设施,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场所。在此基础上,在文化健身广场东侧规划新建住宅小区一个,新建两层别墅式小康住宅14户,单栋面积142平米,并配套水电路及污水处理设施。按照功能齐全、服务群众的要求,对村委会进行装修改造,并配套图书室、信息室及对外服务的相关设施。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重点,对村社主干道和文化健身广场进行绿化美化,在文化健身广场栽植榆叶梅、连翘30株,矮牵牛、万寿菊1800株,种植草坪1200平米;在四社、五社、七社栽植国槐共600棵、圆柏220棵,种植榆叶梅、迎春、丁香等灌木1000株,栽植各类花卉10000株,栽植葡萄苗木1000株,建成葡萄长廊1.3公里。全村完成危旧房改造329户,大力推广新能源,建成能源沼气农户265户,太阳能用户191户,太阳灶用户265户。
五、葡萄专业村建设情况。立足北部荒滩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我县对发展现代农业进行扶持的政策机遇,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葡萄产业,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转型增收致富之路。通过宣传动员,典型引导,我村在北部荒滩新开发平整土地1280亩,动员农户新定植露地葡萄600亩,葡萄面积累计达到1000亩,修建蓄水池2个,埋设管道12公里,配套1000亩葡萄管灌设备。新增变压器4台(100KW1台、30KW3台),建设高压线600米,低压线300米,20KW高扬程水泵4台,定制防风林带4公里。该项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六、努力健全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以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围绕技能培训和市场流通,构筑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结合劳动力技能培训,根据全村产业发展方向,紧紧围绕群众需求,整合培训资源,以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合理制定培训计划,拓展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方法,结合科技入户等活动的开展,依托村农业综合服务站和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和科技指导员作用,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开展以转移就业、温室蔬菜、设施葡萄、肉牛养殖为主的科技培训。达到产业基地就是培训现场,群众需求就是培训重点的目的,注重科技培训的实效,把握技术指导的环节,使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都能得到优质的科技服务,使群众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技术,逐步达到依靠科技去发展生产,依靠科技去调整产业结构。全村共开展5个项目的培训12期次、115人,280人次。全村输转劳动力500人,实现劳务收入750万元。培育 “土专家”,“田秀才”2人,科技示范户5户,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
第三篇:美丽乡村创建基本情况简介
黄市乡美丽乡村创建基本情况简介
黄市乡地处汨罗市北腹,因境内有一个历代胜产稻谷和进行谷物交易的场所“黄谷市”而得名。全乡总面积53.4平方公里,镇域面积3.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753人,水田面积13301亩。人平纯收入达到6000元,比上年增长10%。
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黄市乡“美丽乡村”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财政累积投入200余万元,在全乡招聘保洁员66名,并配备了全套服装和工具。设立垃圾桶500个,垃圾池300个,建造垃圾焚烧炉3个。保洁员每天8小时上路保洁,确保道路坡面无裸露垃圾、河塘沟渠无污水乱流、公共区域无乱堆乱放。建立以关山村为核心,连片石堰、划塘、翁桥、干桥5个村的岳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主导产业有关山村的牲猪养殖,共养殖良种肉猪3000多头;石堰村的药材种植,已开发种植500亩,划塘村的苗木种植,已种植500多亩等等。近年来,全乡累计硬化乡、村、组道路100公里,架设路灯500盏,投入100万元对全乡的危桥、旧桥进行重建改造,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集镇建设规划合理,道路齐整,商铺林立,商贸活跃。集镇服务功能完善,实现了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以上,村内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100%,集镇居住集中地基本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农村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农村通信率达到100%。
第四篇:xx镇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xxx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今年来,我们紧抓xxx的机遇,积极打造xxx的目标,按照“净化先行、绿化跟进、硬化基础、美化提升、亮化增色”的思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镇域镇貌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
一是高标准整治环境卫生。投资200万元,组织xx公路沿线xx个村整村联动集中整治,群众投劳3万余人次,出动车辆1万余台次,搬运砖块300余万块,平整土地80余亩,清理垃圾2万余方,拆除厕所、违法建筑560座,硬化道路2公里,xx、xx、xx村安装路灯58盏。对xx路和主干公路沿线的130户群众实施了土墙换砖墙和门头改造。同时组建了40名保洁员队伍,公路沿线放置垃圾缸70个,购置垃圾桶70个,配备保洁车22辆,各村建设了垃圾屋,制定了村规民约和环境卫生公约。
二是高品位建设文化墙。按照“一村一特色、一墙一风景”的原则,突出“xxxx”这一主题,主要宣传“农耕文化、湖山美景、苹果产业、文化娱乐、孝道文化”等正能量,投资100万元,建设文化墙2.2万平方米,人工手绘墙体画280副,把文化墙体建成群众欢迎的政策明白墙、科技指导墙、文化传承墙、美德教育墙、环境美化墙,提升群众生活的品位。
三是高起点建设绿色长廊。投资230余万元,从xxx村到xx村15公里U型旅游环线建成绿色文化长廊,栽植各种花树22万余株,其中雪松2510株、红叶李1100株、黄杨球600株、冬青球2376株、大叶女贞500株、单枝冬青20万枝,种植三叶草6000平方米,建设花坛1.2万平方米,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建成xx、xxxx、个重点示范村。
第五篇:美丽乡村
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该局优化村镇建设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空间布局,确定新农村建设用地占全市新增建设用地的15%以上。用好土地指标,对农房改造及基础设施用地给予优先考虑,确保农民私人建房指标不少于计划指标的10%。联合镇乡、街道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拓展新农村建设用地。突出简政扩权,将农民私人建房审批、土地登记发证权限下放到镇乡、街道,方便群众办事。(一是抓学习,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学习报告,组织开展“我为‘中国幸福乡村’创建做什么”为主题的座谈讨论,统一思想,提高对市委提出创建“中国幸福乡村”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抓宣传,普及国土政策。结合“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编制《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汇编》,组建宣讲队,进村入户宣传国土资源政策,加强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加大违章建房执法力度,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抓试点,推进农房改造。重点帮助贺村镇湖前村做好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使其农房改造、“空心村”整治和宅基地整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一户一宅”等相关政策规定,并提供上门办理审批服务。
四是抓调研,提出政策建议。结合旧村改造经验,组织人员就我市乡镇环境整治提升创建“美丽乡村”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我市农房改造政策性意见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选址,统一基础设施,统一竞价择位,统一外观设计;严格落实“八个禁止”,即禁止:城镇居民私自购买土地建房,非法倒买集体土地建房,建新房不拆旧房,超大户型超面积建房,擅自占用耕地开天窗建房,沿省道、国道、高速路口及连接线道路两旁100米以内建房,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批东建西,违反城镇规划、村庄规划建房。并按照“早发现、早处理,不成型、不成风”的基本要求,建立村点违法建设三级巡查报告机制,实行查处违法建筑县乡(镇)村组四级联动和服务群众“三到场”机制,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营造依法用地的良好氛围
农村宅基地整治是指通过落实“一户一宅”政策,对农村旧宅(包括废弃闲置的生产、生活设施等)进行拆旧建新、退宅还耕、修缮改造等综合整理利用,全面解决农村旧宅闲置占地问题,实现村容整洁,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依法行政,规范操作。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加强指导监督。要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特别是对农民拆旧建新、退宅还耕、跨村建宅、弃宅进城等问题,要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认真研究探索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管理办法。
(一)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
1、住宅用地限额。根据《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和《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办法》的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住宅基地。村民每户住宅用地面积限额为80-120平方米,三口以下不得超过80平方米,六口以上不得超过120平方米;利用荒坡地、村内空闲地建房或者对原旧住宅进行翻建的,可以适当增加面积,但增加的面积每户不得超过30平方米。
2、旧宅地翻建报批程序。镇、街道旧宅地翻建都 必须按程序报乡镇人民政府、规划建设部门、国土部门审批,在取得建设许可后,方可动工建设。
3、退宅后的土地利用和补偿办法。执行“一户一宅”制度以后,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收回农村村民原有住宅用地,已建房户旧宅基地退还给村集体的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符合新村规划建设的旧宅基地,旧宅所有人需要建设新房且符合“一户一宅”政策规定的,优先安排宅基地建新房,旧宅拆除自行负责,不再补偿;旧宅拆除的土地面积与建房用地面积相差较大,实行按面积差距计算补偿费;符合退宅还耕条件的,由我局安排资金实施退宅还耕,开垦成水田或旱地。
(二)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
1、抓紧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安排好新村规划用地,抓紧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规划批准实施后,农民一律在新村规划点建房,严格控制单家独户建房,鼓励建设联排住宅和多层公寓。对个别自然村无法进行新村规划,但确因生产生活需要而进行单家独户建房的,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批。对单户宅基地和新村规划点人均居民用地面积实行双控制,确保新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比老居民点用地面积明显减少。
2、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试点工作。依法全面清晰界定农村宅基地土地产权关系,完成农村宅基地的确权划界与登记发证,实现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全覆盖和土地登记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建立完善的土地产权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作要综合考虑村庄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水平、人口与民族特点、历史长短、以及地形地貌等各方面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试点村庄,调查核定村内每户宅基地权属来源、面积、使用状况、界线界址等情况,并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宅基地给予确权登记发证。同时,各村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对多占宅基地的农户收取土地占用费用于新村基础设施建设。
3、引导农民向村镇建设规划区集中。经批准的新村建设规划区建设用地,可由村委会统一组织进行土地调剂。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折旧建新”的规定,在退出原宅基地的前提下,积极帮助农民落实新建宅基地。对愿意退出老宅基地进入新村建设规划区建造住宅的本村农民,可按规定为其报批宅基地。
4、加快新村建设规划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 点建设农村村庄道路、排水、环卫等项目。要提高新村建设规划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努力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
(三)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1、鼓励农村村民进城落户。对已在城镇购置商品房定居或愿意进入城镇规划区定居,并自愿退宅还耕且以后不再申请新宅基地的农民,按其退出合法宅基地的面积确定一定标准给予补偿,其宅基地还耕后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放弃宅基地后,不影响其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益,不影响其作为农民身份享有的原有政策待遇。
2、积极推进农村“造福工程”。对农村边远村、地质灾害点或其他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的农村居民点,要积极动员村民实施“造福工程”,实行整体搬迁。各乡镇、街道应积极创造条件,协调解决“造福工程”的新村建设用地,采取国有土地出让、集体土地置换等办法,在集镇规划区或其他中心村安排“造福工程”建设点。对已经完成“造福工程”整体搬迁的农村居民点,各乡镇、街道应统一进行整体拆除或保留部分生产管理用房,危险、破旧房屋一律拆除。
(四)加大农村宅基地整治投入
1、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专项扶持资金。我局要积极做好我市退宅还耕项目的申报,争取获取更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供使用,根据宅基地复垦整治投入成本,制订具体补助方案和项目启动资金的筹措及拨付办法。
2、切实增加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全市要统筹利用耕地开垦费、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资金,并建立专项退宅还耕资金,用于农村宅基地的退宅还耕。市财政新农村建设资金要重点支持农村宅基地整治,每年安排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宅基地整治的拆旧还公补偿、旧房改造修缮、新村基础建设等。各镇、街道及行政村每年必须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宅基地整治。
3、积极引导农村村民和其他资金的投入。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也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主动参与退宅还耕、拆旧建新、旧房改造、环境整治等行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允许社会资金投入农村进行退宅还耕承包开发。
以人为本,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
完善土地管理 推进新村建设
晋江市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项惠及全民的德政工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主要情况如下:
一、保护耕地,为新农村建设留足空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由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状,并将责任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形成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部上墙,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并实行严格考核,推行问责制,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
二、强化管理,保护农村集体土地。①严禁耕地抛荒。对于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不履行土地承包合同而弃耕的土地,在限期内不纠正的,依法收回土地承包权,切实把耕地交给以地谋生的农村居民。②严格执行“一户一宅”规定。农村居民建设住宅必须符合村镇建设规划,每户只能有一处不超过法定标准的宅基地,多出的宅基地要先由村集体收回,其地上物待日后处理宅基地时一并处置。
三、土地规整,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对利用率不高的土地要逐步开展建设项目用地的置换,通过易主、易权、易位等方式整合零星、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使存量建设用地得到进一步提升。主要有三块:①大力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工作。2010年4月份以来,再次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工作,进一步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组织对全市2007年以来批准项目用地的建设情况进行核查,目前核查工作正在全面铺开。②认真抓好“四个集中”。按照“全市一城”的总体思路和中等城市的建设标准,晋江市着力把649平方公里土地和121公里海岸线作为一个城市整体来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依据本局职能,按照“四个集中”(即推进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人口向市区和城镇集中)要求,发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养能手三大主体作用,结合治理耕地撂荒,有序引导农户采取转包、转让、租赁、互换等形式依法流转土地,促进耕地向种粮能手、家庭农场、农业企业集中。③大力推进“三旧改造”。2010年1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的意见》后,我市抢抓机遇,主动求变,按照环泉州湾发展的战略部署,用“全市一城”的理念,以“三旧”改造为抓手,高强度、密集式、组团化推进城乡建设。特别是在旧村改造方面,按照“规划先行、路网带动、整建结合、以整为主”的思路,有计划、有重点、又步骤的推进全市旧村改造。改造过程中,严格执行“一户一宅”规定,实行“拆一补一”,或引导统一规划、建设公寓式居住小区,尽量减少农村住宅新占土地,以达到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建设新农村的目的。
四、手续报批,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主要有两点:①做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用地报批前期工作。2006年以来,我市先后启动101个村(社区)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已有45个村(社区)进行区域改造。据统计,目前到我科室办理用地初步审查的有30个村、45宗用地,办理原产权注销通告的有17个村、24宗用地,已获得泉州或晋江市政府用地批复的有13个村、14宗用地。②抓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的指导服务。本着“特事特办、简化手续”的原则,对区域改造的建设手续作了梳理,简化了办理程序。配合市新村办召开全市规范新农村建设区域改造暨“两证”办理业务培训会,进一步规范新农村建设行为,提高各镇(街道)办证指导员、各示范村(社区)办证联络员的业务水平,加快“两证”办理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依法有序、持续健康推进。同时,加强协调,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就“两证”办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解答,并督促相关示范村加快“两证”办理。③强化项目审批。项目是推动发展的生命线,我局历来关注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不仅在用地指标上予以倾斜、帮扶,还依法办理项目征地和出让手续,留足乡镇、村企业自身发展用地。同时,为保证项目早出效益,督促项目业主早日落地投产,投入新农村建设。
五、和谐拆迁,为旧村改造提供“二次创业”机遇。2010年“城市建设年”中,我市策划了梅岭、青阳、滨江、安海、内坑、金井、城北、磁灶等“九大组团”城市建设项目和道路交通、生态环保“两大体系”建设,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创造机遇。我局积极做好我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组织实施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社会稳定做贡献。①宣传培训上求突破,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力争取得社会各阶层的理解和支持。②征供地流程控制上求突破,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做好“两公告一登记”,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不到位的不办理供地。③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上求突破,积极研究探讨征地补偿安置新思路、新办法,实施“村(社区)留地”安置政策,保障被征地弱势群体利益,扶持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征地工作中,依法拟定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合理确定我市征地补偿标准。目前,我市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偿费每亩3.4万元,高于省定标准。据统计,2010年来我局共派出40多人次参与到各组团的征地工作,协助帮助群众查询、甄别地籍档案资料5000多人次,有效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六、维护群众利益,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①解决农村居住困难户的用地问题。坚持疏堵结合,严格把好审核关,2010年,我局共办理302宗住房困难群众用地手续,已全部获批。今年来共收到申请266宗(其中居住困难户182宗,旧村改造50宗等),目前也正有条不紊的办理中。②有效化解涉土信访矛盾纠纷。切实抓好春节、“两会”期间涉土信访和维稳工作,加强信访硬件建设,建立健全信访制度,加强信访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办信办访能力。坚持月排查、月报送、定期通报制度,摸清存在的所有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深入开展国土资源矛盾纠纷排查,重点排查可能赴省赴京集体上访以及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涉土问题,对排查发现的重大信访苗头及时与所在地政府沟通、协调,争取主动,变上访为下访,有效化解涉土地矛盾纠纷。今年来,共受理群众来信566件,来电93件,来访34批52人次,做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落实。③加大征地补偿费监管力度。一是依法制定征地补偿款标准。严格按照《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标准。二是依法监管土地补偿款落实到位。实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严格征地审批程序和用途管制。项目报批前,用地单位须将不低于征地款总额50%汇入市国土资源局征地款专户。项目报批后,征地补偿费用统一由市国土局直接拨入村集体账户,由镇级村级财会代理服务中心监管,确保征地补偿款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土地补偿款收支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和上级部门的审查。据统计,1999年至今,我市共报省政府批准征收集体土地5638.1085公顷(其中耕地3069.8484公顷)。经抽查,尚未发现拖欠农民个人征地补偿款现象。④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活动。严格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做好项目用地批前检查工作,对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进一步完善土地执法监察巡查制度和督查考核制度,做到责任明确、巡查到位、不留死角,有效遏制新增违法用地行为,真正起到“严查一案,稳定一片”的作用,为城市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尽管我局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但现实中依然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两违”冒头,指标紧缺,土地抛荒等问题依然存在,下一步,我局将集中力量,靠前服务,重点抓好土地闲置、土地整理、耕地保护和违法用地查处工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
对清查出来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本着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坚持“三不放过”(即应立案而未立案的不放过,应处罚而未处罚的不放过,应追究责任而未追究责任的不放过),严肃查处一批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在今年组织开展的清理“两违”(违法占地、违章建设)行动中,全市累计
创新推行“垦、改、留、迁、并”五种整治模式,分类组织实施,狠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一、复垦新建模式。对于一些旧村居民点,即老房子分布相对分散或有较多靠近山坡的老宅基地,采取异地建设的方式,在村庄周边建设新居民点。同时,对旧村居民点进行复垦,新增有效耕地,实现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新增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总量增减平衡。
二、改造整治模式。对于一些“空心村”或者连片老房子的区块进行整体拆除,盘活存量土地,整体规划重建,满足住房困难村民的合理建房需求。比如浬浦镇贺家村、花桥镇蒲峰村、珠岙镇上胡村都是以这一模式组织实施。
三、保留治理模式。对部分半成新以上住宅区的主屋予以保留,主要拆除附属用房和周边围墙,对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进行重新整治。在不影响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总体要求的同时,有效减少财政开支。
四、整体搬迁模式。对于交通不便、条件恶劣的高山村和海岛村,甚至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村庄,通过建设移民小区,实行整村搬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亭旁镇挂帘村、石门坑村,健跳镇龙山村等实行的都是这一模式。
五、撤并组合模式。对少数地域分散的自然村和高山村,通盘考虑、精心规划,通过撤小并大的方式,加强中心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比如海游镇善岙杨村、沿赤乡小渔西村就属该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