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客户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摘录

时间:2019-05-12 02:5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银行客户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摘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银行客户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摘录》。

第一篇:商业银行客户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摘录

附:

商业银行客户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

规范性文件摘录

一、综合类监管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妨害信用卡管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量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

(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

(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

(四)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窃取、收买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犯第二款罪的,从重处罚。

第二百五十三条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

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条 对单位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二条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第四条 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4、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泄露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单位有前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有前两款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第五条 对依法履行反洗钱职责或者义务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应当予以保密;非依法律规定,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负有反洗钱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责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只能用于反洗钱行政调查。

司法机关依照本法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只能用于反洗钱刑事诉讼

6、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银发[2011]17号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收集、保存、使用、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时,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确保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特别是在收集个人金融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原则,不得收集与业务无关的信息或采取不正当方式收集信息。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易发生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的环节进行充分排查,明确规定各部门、岗位和人员的管理责任,加强个人金融信息管理的权限设置,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切实防止信息泄露或滥用事件的发生。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完善信息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确保个人金融信息在收集、传输、加工、保存、使用等环节中不被泄露。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从业人员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意识,防止从业人员非法使用、泄露、出售个人金融信息。接触个人金融信息岗位的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应当书面做出保密承诺。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篡改、违法使用个人金融信息。使用个人金融信息时,应当符合收集该信息的目的,并不得进行以下行为:

(一)出售个人金融信息;

(二)向本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提供个人金融信息,但为个人办理相关业务所必需并经个人书面授权或同意的,以及法律法规和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在个人提出反对的情况下,将个人金融信息用于产生该信息以外的本金融机构其他营销活动。

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格式条款取得客户书面授权或同意的,应当在协议中明确该授权或同意所适用的向他人提供个人金融信息的范围和具体情形。同时,还应当在协议的醒目位置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明确提示该授权或同意的可能后果,并在客户签署协议时提醒其注意上述提示。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将客户授权或同意其将个人信息用于营销、对外提供等作为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的先决条件,但该业务关系的性质决定需要预先做出相关授权或同意的除外。

六、在中国境内收集的个人金融信息的储存、处理和分析应当在中国境内进行。除法律法规及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境外提供境内个人金融信息。

七、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外包开展业务的,应当充分审查、评估外包服务供应商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能力,并将其作为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的重要指标。

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外包服务供应商签订服务协议时,应当明确其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职责和保密义务,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外包服务供应商履行上述职责和义务,确保个人金融信息安全。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要求外包服务供应商在外包业务终止后,及时销毁因外包业务而获得的个人金融信息。

八、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支付系统以及其他系统获取的个人金融信息,应当严格按照系统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得违反规定查询和滥用。

二、银行卡及账户管理业务监管规定

7、储蓄管理条例(1992年),国务院令第107号 第三十二条 储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储户的储蓄情况负有保密责任。

储蓄机构不代任何单位和个人查询、冻结或者划拨储蓄存款,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8、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银发[1999]17号 第五十二条 发卡银行的义务:

(七)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的资信资料负有保密的责任。

9、银监会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4]13号

四、各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银行卡持卡人账户信息的保护。

九、各商业银行应加强跨行交易数据的安全管理,对于其他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信息应尽到充分的保密义务。没有尽到充分的保密义务造成信息外泄的,应承担由此给其他银行和其他银行卡持卡人所造成的损失。

对于将有关银行卡的技术和服务外包给第三方的,各商业银行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包方接触或泄露有关本行和其他银行的银行卡敏感信息,并明确外包方应承担的各项义务和责任。

各商业银行应将和外包方签订的有关外包的主要内容、行内制定的对外包方的各项管理制度等相关资料报送银监会。

10、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银行卡发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07〕60号

一、银行卡发卡业务应执行严格的资信审批程序。各发卡银行应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和“了解你的业务”的原则,注重对银行卡持卡人有效身份的确认,在发卡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资信调查。银行卡业务人员应尽可能了解客户的主要情况、财务管理的基本状况、消费信贷记录和还款情况等,细分并审慎选择目标客户群体,将必要的核实内容、评估情况和授信情况以适当形式记录保存,为银行卡业务风险管理提供持续稳定的基础。为从源头控制风险,各发卡银行应依法为申请人提供的个人信息保密,对申请人的资信审核工作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可利用法定身份认证信息系统和其它外部信用信息系统等辅助管理银行卡业务风险。

11、人行、银监会、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银发[2009]142号

二、加强银行卡交易监测和使用管理

(三)保护持卡人信息安全。发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保护持卡人信息安全。……

12、人行、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关于查询、冻结、扣划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银行存款的通知,银发[1993]356号

一、关于查询单位存款、查阅有关资料的问题

人民法院因审理或执行案件,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因查处经济违法犯罪案件,需要向银行查询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与案件有关的银行存款或查阅有关的会计凭证、帐簿等资料时,银行应积极配合。查询人必须出示本人工作证或执行公务证和出具县级(含)以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签发的“协助查询存款通知书”,由银行行长或其他负责人(包括城市分理处、农村营业所和城乡信用社主任)签字后并指定银行有关业务部门凭此提供情况和资料,并派专人接待。查询人对原件不得借走,需要的资料可以抄录、复制或照相,并经银行盖章。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银行提供的情况和资料,应当依法保守秘密。

三、外包业务类监管规定

13、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0]44号

第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外包合同中应当要求外包服务提供商承诺以下事项:

(四)保障客户信息的安全性,当客户信息不安全或客户权利受到影响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权随时终止外包合同;

第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跨境外包活动时,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

(二)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

1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财会[2010]11号

第十一条 企业外包业务需要保密的,应当在业务外包合同或者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中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要求承包方向其从业人员提示保密要求和应承担的责任。

四、电子银行类监管规定

15、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银督会令2006年第5号 第五十二条 金融机构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对客户信息和隐私保护的规定。

第六十五条 金融机构应当与外包服务供应商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外包服务供应商的保密义务、保密责任。

16、银监会关于加强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客户信息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1]86号

一、商业银行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高度重视客户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开展电子资金转移与支付业务时,严格执行《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四、商业银行在开展电子资金转移与支付业务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客户信息安全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未经客户对本机构授权、不得直接或间接将客户名称、证件类型及证件号码、手机号码、固定电话号码、通信地址及其他客户敏感信息提供给第三方机构。

17、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

第三十三条 支付机构应当依法保守客户的商业秘密,不得对外泄露。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

支付机构应当按规定妥善保管客户身份基本信息、支付业务信息、会计档案等资料。

18、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0]第17号

第二十八条 《办法》第十五条第(四)项所称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二)对客户隐私权的保护措施,明确客户身份信息的接收机构及其移交安排、销毁方式及其监督安排;

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涉及其他支付机构的,还应当提交与所涉支付机构签订的客户身份信息移交协议、客户备付金退还安排相关证明文件。

第二篇: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区别

1.法律

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

经过拥有国家立法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因而,法律的级别是最高的。一般均以“法”字配称,如《刑法》、《民法》、《婚姻法》、《食品安全法》等。

2.法规:

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并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

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如省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由大会主席团或常委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如《天津市职业病防治条例》《天津市献血条例》、、《天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等

“法规”一般用“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称谓。3.规章:

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国务院部门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理实施细则》

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较大的市(如省会)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天津市持证执法管理办法》、《天津市行政执法投诉办法》等。

规章由本部门首长或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规章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能用“条例”。

4.规范性文件:

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规范性文件指属于法律范畴(即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团体、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和。

狭义上讲,规范性文件指除法律、法规、规章以外的国家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如《天津市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实施程序》、《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等。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有什么区别?效力哪个大?

法律一般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如民法,刑法等 法规是指国务院依据法律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地位次于法律 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拟订,并经各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的法律规范形式。其效力等级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通常对于规范性文件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广义的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指属于法律范畴(即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团体、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和。狭义的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指法律范畴以外的其他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目前这类非立法性文件的制定主体非常之多,例如各级党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人民团体、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法院、检察院等。所以法律、法规、规章都是规范性文件

根据《立法法》第78、79、80、82条。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如下:

1、宪法的效力高于法律、法规和规章。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5、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6、部门规章的效力与地方性法规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两者发生冲突,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立法法》第86条)。

7、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没有高下之分 希望有帮助

第三篇: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

一、法律 法律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2000年3月15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则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还可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法律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是1987年9月5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公布的,其解释权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二、法规

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并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由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如《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是2001年11月16日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第321号公布。《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是1997年10月16日由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的。行政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作出补充规定的,由国务院解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解释权即属于国务院。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三、规章

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国务院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

规章由本部门首长或者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如《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是国家档案局制定并于2006年12月18日以国家档案局令第8号发布的。《浙江省国家档案馆管理办法》是2007年1月22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第8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省政府令第229号公布的。规章的解释权属于规章制定机关。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四、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法律、法规,规章以外的国家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见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也称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四篇:公共基础 第一章 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第一章 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由(国务院)公布。

2、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

3、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实行(定期定点检定)。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依法设置的计量检定机构,为国家法定计量鉴定机构。

22、等级评定,现场评审得分(≥85分),予以通过,需整改的应报送书面整改。

23、现场评审得分<80分,不予通过,评定结束,(满6个月)可重新申报。

24、机构换证复核细则:现场核查过程中发现相关问题,按照有关规定记入试验检测机构当年信用评价。

25、申请换证复核的试验检测机构在等级证书有效期内多开展的试验检测参数应覆盖批准的所有试验检测项目,且不少于批准参数的(70%)。

5、仲裁检定是指:用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所进行的以(裁决)为目的的计量检定、测试活动。

6、地方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实施后,(自行废止)。

7、施工人员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有关材料,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现场取样,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测单位即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8、依据《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检测机构等级分为公路工程和水运工程专业,公路工程专业分为(综合类和专项类)。

9、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证书,有效期5年。

10、检测机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机构负责人等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到原发证质监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11、试验检测机构停业时,应自停业之日起15日内向原发证质监机构办理《等级证书》注销手续。

12、取得等级证书的试验检测机构,可设立工地临时试验室,承担相应公路水运工程的试验检测业务,并对其试验检测结果承担责任。

13、试验检测机构自被注销等级证书之日起2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14、试验检测机构增项申请,必须以(检测项目)为单位。

15、现场评审:通过对申请人完成试验检测项目的实际能力、检测机构申报材料与实际状况的符合性、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转等情况的全面核查。

16、现场评审所抽查的试验检测项目,原则上应当覆盖申请人所申请的试验检测各大项目。抽取的具体参数应当通过(抽签)决定。

17、质检机构依据《现场评审报告》及(检测机构等级标准)对申请人进行等级评定。

18、申请增项,增项数量应不超过本等级检测项目数量的50%。

19、同一检测机构申请多项等级时,同一人持的多个专业检测资格证书,可在不同的检测等级申报中使用,但不得超过(2次)。

20、等级标准设置了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参数,对于非强制性参数和设备,检测机构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配置,但不得少于(非强制性参数总量的80%)。

21、等级评定要求,试验检测机构场地可以租赁,但租期应满足(≥5年)。

26、换证复核不合格的,质监机构应责令其在6个月内进行整改,整改期内(不得)承担质量评定和工程验收的业务。

27、申请换证复核的试验检测机构提交申请材料中包括:试验检测业绩一览表及证明材料,(工地试验室开展的项)目可作为试验检测业绩。

28、超出等级能力范围开展业务,但在经计量认证通过的参数范围内,出具的检测报告加盖交通试验检测专用标识章的,在信用评价时应(扣分)。

29、信用评价办法,评价周期内累计扣分分值(大于或等于20分,小于40分的),试验检测人员信用等级为信用较差。

30、设立工地试验室的母体机构,应取得(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证书)。

31、工地试验室出具的试验检测报告应加盖工地试验室印章,印章基本信息:(建设项目标段名称+工地试验室)。

32、工地试验室应按照(母体试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管理。

33、对于签发的涉及结构安全的产品或试验检测项目不合格报告,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送试验检测委托方,抄送项目质量监督机构。

34、公路水运助理试验检测师考试科目设:公共基础和专业科目。

35、助理检师、检师考试成绩均实行(2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

36、继续教育:每个周期内接受继续教育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学时。

1、对于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使用单位应当自行定期检定或者送其他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

2、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经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不是所有。

3、组织量值传递可不受行政区划和部门管辖的限制。“经济合理,就近进行”

4、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计量检定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检定证件。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人员,由其主管部门考核发证。

5、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6、企业可以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

7、试验检测活动应遵循:科学、客观、严谨、公正的原则。

8、检测机构可以同时申请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等级。

9、依据合同承担的业务,不得转包、违规分包,但可以按规定分包。

10、检测机构的技术负责人应当由试验检测工程师担任,报告应由检师审核、签发。

11、对于实际能力已达不到等级证书能力等级的检测机构,质监机构应先给与整改期限。

12、重新评定的等级低于原来评定等级的,检测机构(1年内)不得申报升级。

13、检测机构在同一项目标段中,不得同时接受业主、监理方的委托。

14、违反《管理办法》规定(出具虚假数据、报告行为)被注销考试合格证书的检测人员,2年内不得再参加考试。

15、模拟报告应是对真实样品按照规范标准检测所得结果的报告,与业绩报告差异只是缺少资质印章。

模拟报告vs业绩报告:资质印章

16、检测机构所申请的等级属于省局(站)评定范围,但申报的试验检测项目有属于部质监局评定范围的,对该项目的评审省局(站)应当报请部质监局同意,评审专家从(质监总站)专家库中抽取。

17、《等级证书》遗失或污损的,应向原发证质检机构申请补发。

18、(1)取得《等级证书》,(2)同时按照《计量法》要求经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机构,可向社会提供试验检测服务。

注:仅仅取得《等级证书》,在注明的范围内出具的试验检测报告,可作为质量评定和工程验收的依据。

19、等级评定不针对个人,针对申请机构,是通过现场操作考核,评定申请人所具有的实际试验检测能力。

20、等级评定,对于有模拟报告而无业绩的项目,检测机构应提交比对试验报告。

21、等级评定现场评审,应对基桩项目所有操作人员加强现场操作考核,并在证书上确认。

22、等级标准:综合乙级质量负责人应具有相关专业中级职称、持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及5年以上试验检测工作经历。

23、等级标准:强制性要求的检测参数和仪器,少一项视为不通过。

24、未按规定期限申请换证核查的,其等级证书到期失效。

25、换证核查得分<85分,复核结果为不合格,质检机构应责令其在6个月内进行整改。

26、换证核查得分>85分,复核结果为合格,予以换发新的《等级证书》,有效期5年。

27、信用评价范围包含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和工程质量鉴定、验收、评定(检验)、监测及第三方试验检测业务。

28、信用评价的对象:所有的具有等级证书的试验检测机构和持证的试验检测人员。

29、出借或借用等级证书承揽业务的,直接确定为D级。

30、母体试验室具备资质,但授权的工地试验室未备案开展检测业务,属于工地试验室的失信行为。

31、工地实验室信用评价得分<70分,对其授权负责人(工地试验室负责人)处理。

32、交通运输部负责试验检测工程师和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甲级;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助理试验检测师和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乙、丙级。

33、满足资质要求的母体试验室可对外承揽试验检测业务,但工地试验室不可以。

34、工地试验室被授权的试验检测项目及参数或试验检测持证人员进行变更的,应当由母体试验检测机构报经建设单位同意后,向项目质监机构备案。

35、工地试验室实行授权负责人责任制。注意授权负责人必须是母体试验检测机构委派的正式聘用人员,且须持有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

36、工地实验室信用评价得分≤70分,说明其授权负责人工作不利,应给予处理。

37、母体检测机构授权: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由母体检测机构授权,代表母体检测机构在工地现场从事工地试验室管理。

38、所有试验检测人员均应持证上岗,并在母体试验室备案,不得同时受聘于两家工地试验室。

39、试验检测人员只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可以兼职设备管理员、样品管理员及资料管理员,可以不配备专职人员。

40、准入类职业资格,具有行政许可性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设置;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不具有行政许可性质,是面向社会提供的人才评价服务。

41、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分为:助理试验检测师和试验检测师2个级别。

42、通过公路水运助理检师和检师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级别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表明已具备从事公里水运试验检测专业相应级别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能力。

43、对违反考试工作纪律和有关规定的人员,按照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处理。

44、根据《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相关规定,让他人冒名顶替参加考试的,当次全部考试成绩无效,2年内不得再次参加考试。

45、试验检测人员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有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行为的,取消其本周期内已取得的继续教育记录,并纳入诚信记录。

1、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计量认证,认证内容包括:

(1)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性能;

(2)保证量值统一、准确的措施及检测数据公正可靠的管理制度;(3)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工作环境和人员的操作技能可靠。

2、实行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1)试验室所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2)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3、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进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以授权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检测任务。授权形式包括:

(1)授权专业性或区域性计量检定机构作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2)授权有关的技术机构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3)授权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对其内部使用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执行强制检定;

(4)授权有关的技术机构承担法律规定的其他检定、测试任务。

5、计量法中所指的“公正数据”应具有真实、合法、科学、可溯源性。

6、处理因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以国家计量基准器具、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检定的数据为准。

7、根据本部门的特殊需要所建立的本部门各项最高计量标准,须经同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主持考核”是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经授权的有关技术机构负责进行考核。

8、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包括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

9、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10、强制性标准:

(1)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及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工程建设标准;(2)环境保护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3)重要的通用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和制图方法标准;(4)通用的试验、检验方法标准。

11、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商品混凝土、施工设备进行检验,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12、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建设工程实施监理。

13、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

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 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14、公路水运工程检测机构等级,是依据:

检测机构的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水平;主要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的配备情况;检测人员的配备情况;试验检测环境。

等基本条件对检测机构进行的能力划分。

15、省质监局(站)负责: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综合类乙级、丙级。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材料类乙级、丙级;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结构类乙级(不设丙级)。

16、检测机构可申报上一等级的评定条件是:(时间、业绩)被评为乙级、丙级须满1年;具有相应的试验检测业绩。

17、公路水运工程质量事故鉴定、大型水运工程项目和高速公路项目验收的质量鉴定检测,质监机构应当委托通过计量认证、具有甲级资质、相应专项能力的检测机构承担。

18、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分为:受理、初审、现场评审。

19、申请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应向所在地省质监站提交材料:

《...等级评定申请书》;申请人法人证书原件及复印件;通过计量认证的,应当提交计量认证证书副本的原件及复印件;检测人员考试合格证书和聘任用关系证明文件原件及复印件;所申报试验检测项目的典型报告(包括模拟报告)及业绩证明;质量保证体系文件。

20、试验检测机构的重要变更是指:机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地址、法定代表人、机构名称等。

21、《...等级评定申请书》和《等级证书》由部质监局统一规定格式。

等级证书应当注明检测机构从事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的:专业、类别、等级、项目范围。

22、检测机构应建立健全档案制度,保证:

档案齐备、内容详尽、原始记录和试验检测报告内容必须清晰、完整、规范。

23、检测机构等级评定现场操作考核工作要点包括:(1)提问考核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试验检测知识(2)观察检测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

(3)随机抽查试验检测人员相关试验检测知识(4)审查提交的现场操作项目报告

(5)对涉及结构安全的检测项目的所有操作人员加强现场操作考核,并在证书上确认

24、同一检测机构申请多项等级时:

(1)同一人所持的多个专业检测资格证书,可在不同的检测等级申报中使用,但不得超过2次;(2)不同等级的专业重叠部分检测用房可共用;(3)不同等级专业重叠部分的仪器设备可交叉使用。

25、申请等级评定程序:(1)向省站提交申请材料;

(2)质监机构对受理的申请材料初审,合格的进入现场评审阶段;(3)评审组由质监机构组建,评审工作由评审组负责,评审组组长负责主持现场评审工作。现场评审过程中,质监机构可派人员进行过程监督。

26、等级评定现场评审,现场总体考察内容包括:

(1)试验室面积、总体布局、环境、设备管理状况等情况;(2)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

(3)对环境、安全防护等有特殊要求的项目;

(4)观察检测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是否完整、规范、熟练。

27、等级评定现场评审,档案材料组检查内容(档案和内页资料的查阅考核申请人的业绩、检测能力、管理的规范性和人员资格等情况)

(1)人员职称证书、检测资格证书,人员配置是否满足要求;检测报告的审核、签发人是否具备试验检测工程师资格;

(2)机构是否为所有持证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且办理三险。

(3)所有强制性试验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或模拟检测报告是否齐全,抽查不少于10%的强制性项目和5%的非强制性项目检测报告的正确性、科学性、规范性。对有模拟报告而无业绩的项目,检测机构应提交比对试验报告或由现场评审专家组织比对试验进行确认。(4)试验检测项目适用的标准、规范和规程是否齐全且现行有效。(5)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是否齐全、合理、运转有效。(6)收样、留样、盲样运转记录是否齐全、合理。

仪器设备管理档案检查由硬件环境组考核;操作人员的检测证书,确定是否为所申报的人员由技术考核组负责。

28、等级评定现场评审,对仪器设备管理状况检查:

(1)逐一核查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维修记录、检定/校准证书;(2)核查有疑问仪器设备的购货凭证;

(3)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具有所有权,不得租赁;(4)购货凭证:购货发票和合同原件。

29、试验检测用房面积:样品室、资料室、养护室。不包括办公室。30、公路工程综合乙级检测机构,对技术负责人的强制性要求:

相关专业高级职称、持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及5年以上试验检测工作经历。前两项为强制性要求。

31、公路工程综合乙级检测机构,申请换证复核基本条件:(1)试验检测人员、设备、环境满足相应等级标准要求;(2)上信用等级B级以上

(3)等级证书有效期内信用等级为C级次数不超过1次

(4)等级证书有效期内所开展的试验检测参数应覆盖所有试验检测项目,且不少于批准参数的70%。

32、换证复核采用:专家现场核查和书面审查两种形式。

33、换证复核:是指试验检测等级证书有效期满,根据试验检测机构申请,由原发证机构对其:所持有证书等级标准的符合程度是以最新公布的等级标准为准;业绩及信用情况;是否持续具有相应试验检测等级能力。

34、信用评价对象:(机构、人员)(1)持有检师、助理检师证书的从业人员;(2)取得等级证书的机构。

35、机构的信用评价:母体试验室对外派工地试验室有连带责任;外派工地试验室数量越多,其母体试验室信用评价风险越大。

机构的信用评价综合得分计算公式:W=W’(1-r)+r/n*∑W’’

36、人员被列入信用评价黑名单情况:

(1)伪造证书上岗;(2)被确定为信用很差;(3)连续2年信用等级被评为信用较差的。

37、人员失信行为:

同时受聘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试验检测机构; 出借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证书的;

利用工作之便推销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 在试验检测活动中被司法部门认定构成犯罪的。

38、人员信用评价扣分依据: 项目业主掌握不良信用信息;

质监机构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 投诉举报查实的违规行为;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通报中的违规行为。

39、机构信用评分对应的信用等级分别为:5级 AA级,信用评分>95,信用好;A级,85<信用评分≤95,信用较好; B级,70<信用评分≤85,信用一般;C级,60<信用评分≤70,信用较差; D级,信用评分≤60,信用很差。40、机构信用评价:直接评为D级 出借、借用等级证书承揽业务; 出具虚假数据报告并造成质量标准降低;

所设立的工地试验室及现场检测项目得分为0分的; 以弄虚作假或其他违法形式骗取等级证书或承接业务的。

41、虚假数据报告情况:

报告中,数据、结论与原始记录严重不一致; 多组试验时,数据明显雷同;

在记录反映的时间段内,不可能完成相应的工作量; 为满足检测频率而编造数据报告的。

42、信用评价标准,工地试验室失信行为: 超授权范围开展业务; 未经母体机构有效授权;

未按规定或合同配备相应条件的试验检测人员或擅自变更试验检测人员; 授权负责人不是母体机构派出人员的。

43、工地试验室失信行为:

试验检测原始记录信息及数据记录不全; 试验检测结论不准确; 试验检测报告漏盖章;

试验检测频率不满足合同要求。

44、对技术或质量负责人处理:

评价期间内,试验检测人员持证数量达不到相应等级要求,强制性试验检测设备不满足等级标准要求。

45、工地试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

质量管理精细化;检测工作规范化;硬件建设标准化;数据报告信息化。

46、母体检测机构应在其等级证书核定的业务范围内对工地试验室进行授权,授权内容:工地试验室可开展的试验检测项目及参数;授权负责人;授权工地试验室的公章;授权期限等。

47、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信用等级被评为信用较差的,2年内不能担任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信用等级被评为信用很差的,5年内不能担任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

48、工地试验室试验检测环境包括所设立的养护室、样品室、留样室等应满足试验检测规程要求

和试验检测工作需要。

49、工地试验室:

应执行母体试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建立完整的试验检测人员档案、仪器设备管理档案和试验检测业务档案;

做到试验检测台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试验检测原始记录、试验检测报告相互对应。试验检测报告签字人必须是持证的试验检测人员。

50、工地试验室的(空间和面积)应满足试验检测工作和和环境条件要求。对有温度、湿度条件要求的功能室,必要时可进行(吊顶处理),以便降低有效高度、提高保温保湿效果。

51、工地试验室应加强外委试验管理,外委试验: 工地试验室应对外委试验结果进行确认; 外委试验取样、送样过程应进行见证;

超出母体检测机构授权范围的试验检测项目和参数应进行外委; 外委试验应向项目建设单位报备。

52、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包括:

道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交通工程、水运结构与地基、水运材料、机电工程。

53、取得助理检师资格证具备的职业能力:

了解公路水运工程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熟悉试验检测管理的规定和试验室管理体系知识;

熟悉主要的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掌握相关的试验检测方法和结果判定标准。

54、取得检师资格证具备的职业能力:

熟悉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程;掌握试验室管理体系知识和所从事试验检测专业方向的试验检测方法和结果判定标准;

具有较强的试验检测专业能力,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试验检测工作和解决突发问题;

熟练编制试验检测方案、组织实施试验检测活动、进行试验检测数据分析、编制和审核试验检测报告;

指导本专业助理检师工作。

第五篇:关于内幕交易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个人总结版)

关于内幕交易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一、行政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1、《证券法》

《证券法》第5条规定

证券的发行、交易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欺诈、内幕交易和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证券法》第67条规定

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情况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送临时报告,并予公告,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下列情况为前款所称重大事件:

(一)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范围的重大变化;

(二)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和重大的购置财产的决定;

(三)公司订立重要合同,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

(四)公司发生重大债务和未能清偿到期重大债务的违约情况;

(五)公司发生重大亏损或者重大损失;

(六)公司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

(七)公司的董事、三分之一以上监事或者经理发生变动;

(八)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其持有股份或者控制公司的情况发生较大变化;

(九)公司减资、合并、分立、解散及申请破产的决定;

(十)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被依法撤销或者宣告无效;

(十一)公司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立案调查,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

(十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事项。《证券法》第74条规定

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包括:

(一)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二)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三)发行人控股的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四)由于所任公司职务可以获取公司有关内幕信息的人员;

(五)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由于法定职责对证券的发行、交易进行管理的其他人员;

(六)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

(七)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人。《证券法》第75条规定

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为内幕信息。下列信息皆属内幕信息:

(一)本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所列重大事件;

(二)公司分配股利或者增资的计划;

(三)公司股权结构的重大变化;

(四)公司债务担保的重大变更;

(五)公司营业用主要资产的抵押、出售或者报废一次超过该资产的百分之三十;

(六)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可能依法承担重大损害赔偿责任;

(七)上市公司收购的有关方案;

(八)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认定的对证券交易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其他重要信息。

《证券法》第76条规定

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不得买卖该公司的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本法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内幕交易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证券法》第202条规定

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或者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公开前,买卖该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的,责令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证券,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三万元的,处以三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单位从事内幕交易的,还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内幕交易的,从重处罚。

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4条

在内幕信息依法披露前,任何知情人不得公开或者泄露该信息,不得利用该信息进行内幕交易。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66条

任何机构和个人泄露上市公司内幕信息,或者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中国证监会按照《证券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二百零二条处罚。

3、《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38条

上市公司筹划、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公平地向所有投资者披露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相关信息(以下简称股价敏感信息),不得有选择性地向特定对象提前泄露。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39条 上市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参与重大资产重组筹划、论证、决策等环节的其他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及时、准确地向上市公司通报有关信息,并配合上市公司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披露。上市公司获悉股价敏感信息的,应当及时向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披露。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40条

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重大资产重组的交易对方及其关联方,交易对方及其关联方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主要负责人,交易各方聘请的证券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重大资产重组筹划、论证、决策、审批等环节的相关机构和人员,以及因直系亲属关系、提供服务和业务往来等知悉或者可能知悉股价敏感信息的其他相关机构和人员,在重大资产重组的股价敏感信息依法披露前负有保密义务,禁止利用该信息进行内幕交易。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41条

上市公司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应当详细记载筹划过程中每一具体环节的进展情况,包括商议相关方案、形成相关意向、签署相关协议或者意向书的具体时间、地点、参与机构和人员、商议和决议内容等,制作书面的交易进程备忘录并予以妥当保存。参与每一具体环节的所有人员应当即时在备忘录上签名确认。

上市公司预计筹划中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难以保密或者已经泄露的,应当及时向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直至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相关信息。停牌期间,上市公司应当至少每周发布一次事件进展情况公告。

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因重大资产重组的市场传闻发生异常波动时,上市公司应当及时向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核实有无影响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的重组事项并予以澄清,不得以相关事项存在不确定性为由不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57条

任何知悉重大资产重组信息的人员在相关信息依法公开前,泄露该信息、买卖或者建议他人买卖相关上市公司证券、利用重大资产重组散布虚假信息、操纵证券市场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依照《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第二百零三条、第二百零七条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4、《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全文)

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现就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内幕交易,是指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行政审批部门等方面的知情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在公司并购、业绩增长等重大信息公布之前,泄露信息或者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谋取私利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损害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合法权益。证券法第五条规定,“禁止欺诈、内幕交易和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第七十三条规定,“禁止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百八十二条对内幕交易、利用信息优势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等行为的量刑和处罚作出了明确规定。

当前,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一些案件参与主体复杂,交易方式多样,操作手段隐蔽,查处工作难度很大。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内幕交易更具隐蔽性、复杂性。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内幕交易的危害性,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根据刑法和证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按照齐抓共管、打防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做好有关工作。

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全社会参与。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普及刑法、证券法等法律知识,帮助相关人员和社会公众提高对内幕交易危害性的认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形成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制度,有效防控

内幕信息,是指上市公司经营、财务、分配、投融资、并购重组、重要人事变动等对证券价格有重大影响但尚未正式公开的信息。加强内幕信息管理是防控内幕交易的重要环节,对从源头上遏制内幕交易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内幕信息登记管理制度,提高防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抓紧制定涉及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的保密制度,包括国家工作人员接触内幕信息管理办法,明确内幕信息范围、流转程序、保密措施和责任追究要求,并指定负责内幕信息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二是尽快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要求内幕信息知情人按规定实施登记,落实相关人员的保密责任和义务。三是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停复牌等相关制度,督促上市公司等信息披露义务人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四是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内幕交易防控工作纳入企业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考核的原则、内容、标准、程序和方式。五是细化、充实依法打击和防控内幕交易的规定,完善内幕交易行为认定和举证规则,积极探索内幕交易举报奖励制度。

所有涉及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都要符合保密制度要求,简化决策流程,缩短决策时限,尽可能缩小内幕信息知情人范围。研究论证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原则上应在相关证券停牌后或非交易时间进行。

三、明确职责,重点打击

证券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对涉嫌内幕交易的行为,要及时立案稽查,从快作出行政处罚;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已立案稽查的上市公司,要暂停其再融资、并购重组等行政许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要依法依规采取行政措施,暂停或取消其业务资格。公安机关在接到依法移送的案件后,要及时立案侦查。各级监察机关、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对泄露内幕信息或从事内幕交易的国家工作人员、国有(控股)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各地区要按照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各项制度,完善配套措施和办法,强化监督,严格问责,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建立和完善案件移送、执法合作、信息管理、情况沟通等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地区联动的综合防治体系和强大打击合力。证监会要会同公安部、监察部、国资委、预防腐败局等部门抓紧开展一次依法打击和防控内幕交易专项检查,查办一批典型案件并公开曝光,震慑犯罪分子。

4、《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

《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13条

内幕人员和以不正当手段或者其他径获得内幕信息的其他人员违反本办法,泄露内幕信息、根据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证券的,根据不同情况,没收非法获取的款项和其他非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内幕人员泄露内幕信息,除按前款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依据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14条

发行人在发行证券中有内幕交易行为的,根据不同情况,单处或者并处警告、责令退还非法所筹款项、没收非法所得、罚款、停止或者取消其发行证券资格。”

5、《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试行)》(全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的认定工作,有效打击和防范内幕交易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实际,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内幕交易行为,是指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知情人或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买卖相关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相关证券的行为。

第三条 证券执法人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遵循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全面、客观、公正地审核证据,确认事实,准确适用法律。

第四条 本指引是证券行政执法的指导性文件,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使用。

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上市的证券发生内幕交易行为的认定,适用本指引;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证券交易场所发生的内幕交易行为的认定,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二章 内幕人的认定

第五条 本指引所称内幕人,是指内幕信息公开前直接或者间接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前款所称单位,是指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

第六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证券交易的内幕人:

(一)《证券法》第七十四条第(一)项到第(六)项规定的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

(二)中国证监会根据《证券法》第七十四条第(七)项授权而规定的其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知情人,包括:

1.发行人、上市公司;

2.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3.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参与方及其有关人员;

4.因履行工作职责获取内幕信息的人;

5.本条第(一)项及本项所规定的自然人的配偶;

(三)本条第(一)项、第(二)项所规定的自然人的父母、子女以及其他因亲属关系获取内幕信息的人;

(四)利用骗取、套取、偷听、监听或者私下交易等非法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的人;

(五)通过其他途经获取内幕信息的人。

第三章 内幕信息的认定

第七条 本指引所称内幕信息,是指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

第八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证券交易的内幕信息:

(一)《证券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所列重大事件;

(二)《证券法》第七十五条第二款第(二)项至第(七)项所列信息;

(三)中国证监会根据《证券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第(十二)项授权而规定的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其他重大事件;

(四)中国证监会根据《证券法》第七十五第二款第(八)项授权而认定的重要信息;

(五)对证券交易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其他重要信息。

第九条 前条第(五)项所称的对证券交易价格有显著影响,是指通常情况下,有关信息一旦公开,公司证券的交易价格在一段时期内与市场指数或相关分类指数发生显著偏离,或者致使大盘指数发生显著波动。

前款所称显著偏离、显著波动,可以结合专家委员会或证券交易所的意见认定。

第十条 从内幕信息开始形成之日起,至内幕信息公开或者该信息对证券的交易价格不再有显著影响时止,为内幕信息的价格敏感期。

第十一条 本指引所称的内幕信息公开,是指内幕信息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网站等媒体披露,或者被一般投资者能够接触到的全国性报刊、网站等媒体揭露,或者被一般投资者广泛知悉和理解。

第四章 内幕交易行为的认定

第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证券交易活动,构成内幕交易:

(一)行为主体为内幕人;

(二)相关信息为内幕信息;

(三)行为人在内幕信息的价格敏感期内买卖相关证券,或者建议他人买卖相关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

第十三条 本指引第十二条第(三)项的行为包括:

(一)以本人名义,直接或委托他人买卖证券;

(二)以他人名义买卖证券;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以他人名义买卖证券:

1.直接或间接提供证券或资金给他人购买证券,且该他人所持有证券之利益或损失,全部或部分归属于本人;

2.对他人所持有的证券具有管理、使用和处分的权益;

(三)为他人买卖或建议他人买卖证券;

(四)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向他人泄露内幕信息。

第十四条 本指引第六条第(一)、(二)项规定的内幕信息知情人,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有本指引第十三条所列行为的,应认定构成内幕交易,除非其有足够证据证明自己并不知悉有关内幕信息。

本指引第六条第(三)、(四)、(五)项规定的其他内幕信息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有本指引第十三条所列行为的,应在根据相关证据综合判断其是否知悉内幕信息的基础上认定其是否构成内幕交易。

第十五条 以单位名义实施内幕交易行为,且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的内幕交易行为。

单位实施内幕交易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下列规定认定:

(一)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在内幕交易中起决定、批准、指挥、授意、纵容等作用的人员,一般是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包括法定代表人。

(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指在内幕交易中具体实施内幕交易行为并起较大作用的人员,既可以是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也可以是单位的职工,包括聘任、雇佣的人员。

第十六条 盗用单位名义实施内幕交易行为,违法所得由实施内幕交易行为的个人私分的,应认定为个人的内幕交易行为。

第十七条 个人利用其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内幕交易的,或者个人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内幕交易为主要活动的,应认定为个人的内幕交易行为。

第十八条 管理人或受托人等以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品种、企业年金、信托计划、投资理财计划等实施内幕交易的,应当认定为管理人或受托人等的内幕交易行为。

第五章 不构成内幕交易的情形

第十九条 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其他市场参与人,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下列市场操作的,不构成内幕交易行为:

(一)上市公司回购股份;

(二)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相关股东行为履行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交易上市公司股份;

(三)经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市场操作。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为人的证劵交易活动不构成内幕交易行为:

(一)证劵买卖行为与内幕信息无关;

(二)行为人有正当理由相信内幕信息已公开;

(三)为收购公司股份而依法进行的正当交易行为;

(四)事先不知道泄漏内幕信息的人是内幕人或泄露的信息为内幕系信息;

(五)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正当交易行为。

第六章 违法所得的认定

第二十一条 本指引所称内幕交易的违法所得,是指行为人实施内幕交易行为获取的不正当利益,即行为人买卖证劵获得的收益或规避的损失。其不正当利益,既可以表现为持有的现金,也可以表现为持有的证劵。

前款所称持有的证券,是指行为人实际控制的账户所持有的证券。

第二十二条 违法所得的计算,应以内幕交易行为终止日、内幕信息公开日、行政调查终结日或其他适当时点为基准日期。

第二十三条 违法所得数额的计算,可参考下列公式或专家委员会建议的其他公式:

违法所得(获得的收益)=基准日持有证劵市值+累计卖出金额+累计派现金额-累计买入金额-配股金额-交易费用;

违法所得(规避的损失)=累计卖出金额-卖出证劵在基准日的虚拟市值-交易费用。

前款所称交易费用,是指已向国家交纳的税费、向证劵公司交付的交易佣金、登记过户费、及交易中其他合理的手续费等。

第七章 从重处罚情形的认定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一)涉案金额或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

(二)致使公司证劵价格异常波动,社会影响恶劣的;

(三)以暴力、胁迫手段强迫他人进行内幕交易的;

(四)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及相关高管人员操纵公司信息披露,进行内幕交易的;

(五)拒绝、阻碍证劵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以暴力、威胁及其他手段干扰证劵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

(六)因内幕交易受过行政或刑事处罚,又进行内幕交易的。

第八章 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情形的认定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配合证券监管机关调查且有立功表现的;

(二)受他人胁迫从事内幕交易的;

(三)主动消除或者减轻内幕交易行为危害后果的;

(四)其他依法应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内幕交易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或消除影响,主动配合调查,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第九章 证明标准

第二十六条 内幕交易行为的认定,应当适用明显优势证明标准。

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中国证监会职能部门可以就内幕交易的专业技术问题咨询并采用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第二十八条 本指引由中国证监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二、刑法

《刑法》第180条规定:

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法修正案七》

“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

第35条规定了关于刑法180条内幕交易行为刑事追诉标准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证券交易成交额累计在五十万元以上的;(2)期货交易占用保证金数额累计在三十万元以上的;(3)获利或者避免损失数额累计在十五万元以上的;(4)多次进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的;(5)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三、民法通则

《民法通则》第4条、第5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公司、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些原则性规定,对于确定内幕交易的民事法律责任具有指导意义。

下载商业银行客户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摘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银行客户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摘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优秀范文五篇)

    我国的法律体系中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 “法律”和“法规”是两个概念,二者的立法权限和法律效力不同,不可混淆。 “法律”,是专指由全国人大制定,由国家主席签......

    “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什么区别

    “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什么区别 小刘:甄律师,我在学习统计法的过程中经常看到“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的称谓,我知道政府既可以制定规章,也可以制定规范性文件,可是搞......

    工商法律、法规、规章[5篇范文]

    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执法依据目录(征求意见稿) 一、规范共同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2004年3月14日第四......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试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____,提高通行效率。 C A:保证车辆高速行驶B:圆满完成运输任务C:保护公民合法权益D:减少......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

    1、驾驶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法身重大事故致人重伤的可能判处3年以下徒刑或拘役。(y) 2、驾驶机动车通过交叉路口要遵守交通信号。(y) 3、在这种铁道路口下要加速通过。(n) 4、......

    浅谈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的适用

    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文件)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管理社会过程中,依法定授权和法定程序发布的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令......

    与国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五届第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1980年9月1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1、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2、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通行的车辆驾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