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全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02:4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8月全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8月全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第一篇:2016年8月全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石嘴山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2016年8月5日)

尊敬的戴主委、常市长,同志们:大家好!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医养结合已成为养老服务 最基本的需求。为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市在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工作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了医务室,完善了医疗设施配备,建立了医疗卫生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落实全国、自治区政策,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现就民政部门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总人口78.8万人,有60岁以上老年人10.63万人,占总人口13.5%。全市现有建成运行的养老机构13所(公办5所、民办8所),设有养老床位3567张,入住老人1666人。全市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27个、日间照料中心28个、农村幸福院106个、农村老饭桌48个(其中幸福院与老饭桌捆绑建设33个),农村互助养老院8个,基本形成了城乡分级分类养老服务供给发展格局。

二、探索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成效

“医养结合”是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既包括传统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应有医疗、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和护理、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等服务。近年来,2

以权养老、奶牛托管养老”模式,为高龄、独居、留守、空巢、残疾、困难老人提供就餐、日间照料、休闲娱乐服务。通过 “12349”服务热线、微信平台、集中配餐等方式,向城市社区高龄、独居、空巢等困难老年人和残疾人集中配餐送餐。

(六)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落实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和按比例配备护理人员制度,把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率作为养老机构开设许可经营的硬指标,要求公办、民办养老机构结合从业人员现状,逐年培训护理人员,淘汰非专业人员。通过在市福利院设立培训基地集中培训,每年选派养老机构管理、护理人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人员分批分期参加民政部、民政厅专业资格和业务培训,目前全市养老机构护理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已达80%以上。

三、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养老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当前,医养结合已成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我市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是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适宜的医疗服务。医养结合需要有效整合利用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顺畅对接,一方面需要养老机构有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医疗需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医疗机构进一步获得医保支付资格,降低老人负担。对于有医疗机构和医疗能力的养老机构来说,能否将护理院纳入医保定点关乎入住老人医疗护理质量,也是影响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经营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着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服务人员流动性较强,可持续性发展程度低。目前,我市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人员参差不齐,大多数是来自城乡的4050人员,自身文化素养不高,缺乏医疗专业护理知识,需要经过医疗护理等专业化培训认证后方可从业上岗、提供专业化优质服务。

三是养老机构标准化程度低,与医院衔接程度不高。养老机构主要依靠完善设施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功能,重点实现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功能。我市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大都相互独立,面对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客观现象,现有患病老人只能奔波于医院与养老机构或家庭之间,既耽搁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也因得不到有效康复休息导致小病加重等情况。

四是养老机构独立运营能力较弱,依靠财政补贴为主。目前,养老产业投资成本高,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认知、行动能力下降等客观因素伤病高发弱势人群多,养老机构盈利可持续运营发展普遍比较困难。

三、推进医养结合对策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还将持续增长,医疗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伴随而来的是健康问题的增多。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石嘴山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工作的实施方案》,探索试点推进医养有机融合发展模式,以实现养老机构供养康复、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一体化发展,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第二篇:专访:养老服务如何“医养结合”范文

专访:养老服务如何“医养结合”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指出,健康是幸福之基,支持发展养老、健康、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

作为两会热点,“养老”获得了诸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关注。很多人将自己的提案定位在“医养结合”上,观点虽不尽相同大都停留在“引养入医”或“引医进养”层面,即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业务或在养老机构中强化医疗体系建设。对此,记者走访了拥有二十余年国内外养老从业经验的益生宜适总顾问高鹏先生。

记者:

中国养老服务模式众说纷纭,养老服务将何去何从;“医养结合”论已然有不少时日,时下未见清晰轮廓,您如何见解? 高鹏:

在谈论养老服务是否需“医养结合”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几个常识性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误入歧途,不但浪费国家大量资源、增加老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又满足不了老人的实际需求,紊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养老服务质量令人堪忧。

1.老年人的定义是什么?

2.老年群体的特性是什么?

3.老年群体的需求是什么?

4.养老行业困惑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近年世界各国国民健康状况、平均寿命、劳动人口结构、退休年龄等综合因素定义由之前60岁以上改为65岁以上人口为老龄人口,即老年人。被多国采用。

通常老年群体的特性与年龄关系不大,主要与生活经历、身心状态、价值观念、社交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大致可分为四类:积极向上型、被动依赖型、固执过剩型、自身否定型。

老年群体的需求与年龄的关系也不大,与所处状态有关。主要取决于身心健康状态、家庭成员状况、生活行为能力、周围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及个体性差异。

提到老年人,大多数人普遍会认为他们需要护理、需要医疗、需要照顾、需要精神慰藉等种种固有观念是不正确的。恰恰相反,事实上绝大多数老人是属于积极向上型,即:对工作及生活充满热情,同时对兴趣、爱好充满激情,拥有健康感和安定感。亦或是属于固执过剩型,即: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生活规律、责任感强、做事严谨,对所取得的成绩尚不满足,追求社会责任和自身价值。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是:希望获得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社会、家庭、亲人做贡献的机会和平台,以便体现自身人生阅历、经历、经验等价值,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预防失能、预防失智等方面欲望强烈,有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交愿望等精神需求。

相比之下,需要帮助和照护的老年群体就整体而言属于少数,这个认识至关重要。只有按身心状态划分老年群体去挖掘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精准定位,才能更接近目标,才能更具有针对性。这部分群体虽占比属于少数,但人数众多,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有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科学的养老行业发展理念,更需要的是有计划性的培育养老行业专业人才。只有掌握老年群体由于身心各种机能老化给生活带来何种影响的专业知识人才,才是实现养老行业朝着正确方向健康、稳定、科学发展的源泉和保障。

毋庸置疑,无论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老龄化人口比例是绝对比还是相对比,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庞大已是不争事实,潜在商机令人看好。随着政府鼓励政策陆续出台,以开发商、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具有获取各种资源能力的大型企业和民营资本蜂拥而至,或以己之长各显神通,或采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压倒一切之势,纷纷进军养老领域。虽现象可嘉,遗憾的是,由于缺少具有老年期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难以推出适合自身企业并契合老年群体实际需求的本土化养老产品,频频出现投资过大、供求脱节、床位闲置等经营困惑。

诚然,任何行业的兴起,大多会经历盲人摸象阶段的困惑期,养老行业更是如此。因为其服务的核心是给有着七、八十年生活经历的群体提供适合他们价值观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要符合传统文化,又要符合生活习惯、身心状态、生活愿望、家属期望等等诉求,绝不是简单的引进、复制、臆断或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能够打造出来。因为养老体系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能凭空打造出来的,而是要根据国家现行社会体系,确立养老服务体系在社会体系当中的位置、重心和比重,制定符合国情的激发养老行业的政策导向,整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社会资源服务于养老行业,有机的形成养老产业链,才有助于养老产业健康、稳定、科学发展。

基于医疗机构本来就具有针对全社会、覆盖所有人群、满足各类患者救治需求的保障性社会职能。理应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用不断提高医疗专业服务水平来保障国民健康和解决疾病给患者的痛苦,尤其是婴幼儿和特殊老年群体。而养老机构很难具备经营医疗机构的能力,内设医疗机构也很难满足老人实际的医疗需求,不但浪费资源、加大养老机构运营成本,还增加老人经济负担,可能阻碍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的满足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的老人实际医疗需求,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价值、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更好的弘扬关爱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可以在现存医疗机构中开设老年人就诊专用通道,各大医院的特需门诊向老年人开放,增加老年病科室,加大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投入和医疗资源配置,并启动社区医疗机构首诊制度,同时覆盖社区及居家养老的医疗需求。养老机构应加强护理员专业培训,并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可注册护士,可经营康复护理院。解放医疗保险覆盖家庭病床和养老机构病床,并将记忆障碍、认知障碍等失智病症纳入医保等举措会更有实际意义。我理解的“医养结合”不是单纯的“引医进养”更不是“引养进医”,而是要彻底解决老年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医难的问题。为了让老人享有就近、便捷、及时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为了创建健康养老环境、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养老行业的科学发展,作为重要民生工作大力支持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实乃民之幸、家之幸、国之幸。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指出,健康是幸福之基,支持发展养老、健康、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

作为两会热点,“养老”获得了诸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关注。很多人将自己的提案定位在“医养结合”上,观点虽不尽相同大都停留在“引养入医”或“引医进养”层面,即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业务或在养老机构中强化医疗体系建设。对此,记者走访了拥有二十余年国内外养老从业经验的益生宜适总顾问高鹏先生。

记者:

中国养老服务模式众说纷纭,养老服务将何去何从;“医养结合”论已然有不少时日,时下未见清晰轮廓,您如何见解? 高鹏:

在谈论养老服务是否需“医养结合”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几个常识性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误入歧途,不但浪费国家大量资源、增加老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又满足不了老人的实际需求,紊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养老服务质量令人堪忧。

1.老年人的定义是什么?

2.老年群体的特性是什么?

3.老年群体的需求是什么?

4.养老行业困惑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近年世界各国国民健康状况、平均寿命、劳动人口结构、退休年龄等综合因素定义由之前60岁以上改为65岁以上人口为老龄人口,即老年人。被多国采用。

通常老年群体的特性与年龄关系不大,主要与生活经历、身心状态、价值观念、社交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大致可分为四类:积极向上型、被动依赖型、固执过剩型、自身否定型。

老年群体的需求与年龄的关系也不大,与所处状态有关。主要取决于身心健康状态、家庭成员状况、生活行为能力、周围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及个体性差异。

提到老年人,大多数人普遍会认为他们需要护理、需要医疗、需要照顾、需要精神慰藉等种种固有观念是不正确的。恰恰相反,事实上绝大多数老人是属于积极向上型,即:对工作及生活充满热情,同时对兴趣、爱好充满激情,拥有健康感和安定感。亦或是属于固执过剩型,即: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生活规律、责任感强、做事严谨,对所取得的成绩尚不满足,追求社会责任和自身价值。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是:希望获得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社会、家庭、亲人做贡献的机会和平台,以便体现自身人生阅历、经历、经验等价值,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预防失能、预防失智等方面欲望强烈,有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交愿望等精神需求。

相比之下,需要帮助和照护的老年群体就整体而言属于少数,这个认识至关重要。只有按身心状态划分老年群体去挖掘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精准定位,才能更接近目标,才能更具有针对性。这部分群体虽占比属于少数,但人数众多,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有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科学的养老行业发展理念,更需要的是有计划性的培育养老行业专业人才。只有掌握老年群体由于身心各种机能老化给生活带来何种影响的专业知识人才,才是实现养老行业朝着正确方向健康、稳定、科学发展的源泉和保障。

毋庸置疑,无论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老龄化人口比例是绝对比还是相对比,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庞大已是不争事实,潜在商机令人看好。随着政府鼓励政策陆续出台,以开发商、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具有获取各种资源能力的大型企业和民营资本蜂拥而至,或以己之长各显神通,或采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压倒一切之势,纷纷进军养老领域。虽现象可嘉,遗憾的是,由于缺少具有老年期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难以推出适合自身企业并契合老年群体实际需求的本土化养老产品,频频出现投资过大、供求脱节、床位闲置等经营困惑。

诚然,任何行业的兴起,大多会经历盲人摸象阶段的困惑期,养老行业更是如此。因为其服务的核心是给有着七、八十年生活经历的群体提供适合他们价值观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要符合传统文化,又要符合生活习惯、身心状态、生活愿望、家属期望等等诉求,绝不是简单的引进、复制、臆断或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能够打造出来。因为养老体系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能凭空打造出来的,而是要根据国家现行社会体系,确立养老服务体系在社会体系当中的位置、重心和比重,制定符合国情的激发养老行业的政策导向,整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社会资源服务于养老行业,有机的形成养老产业链,才有助于养老产业健康、稳定、科学发展。

基于医疗机构本来就具有针对全社会、覆盖所有人群、满足各类患者救治需求的保障性社会职能。理应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用不断提高医疗专业服务水平来保障国民健康和解决疾病给患者的痛苦,尤其是婴幼儿和特殊老年群体。而养老机构很难具备经营医疗机构的能力,内设医疗机构也很难满足老人实际的医疗需求,不但浪费资源、加大养老机构运营成本,还增加老人经济负担,可能阻碍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的满足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的老人实际医疗需求,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价值、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更好的弘扬关爱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可以在现存医疗机构中开设老年人就诊专用通道,各大医院的特需门诊向老年人开放,增加老年病科室,加大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投入和医疗资源配置,并启动社区医疗机构首诊制度,同时覆盖社区及居家养老的医疗需求。养老机构应加强护理员专业培训,并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可注册护士,可经营康复护理院。解放医疗保险覆盖家庭病床和养老机构病床,并将记忆障碍、认知障碍等失智病症纳入医保等举措会更有实际意义。我理解的“医养结合”不是单纯的“引医进养”更不是“引养进医”,而是要彻底解决老年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医难的问题。为了让老人享有就近、便捷、及时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为了创建健康养老环境、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养老行业的科学发展,作为重要民生工作大力支持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实乃民之幸、家之幸、国之幸。

文章来源: 中国网

第三篇:养老服务医养结合(送审稿)

港都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面临的困难及

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为5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9.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户规模的缩减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高龄化趋势明显,空巢化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日益增多,家庭与社会养老面临较大压力。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60万,约占人口总数的20%,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比约为11%,且基本进入半自理或失能状态,亟需陪护照料。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重中之重。

一、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港都市社会养老服务建设规划(2011-2015年)》、《港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港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场运作,从土地供应、财政扶持、税费减免、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细化了含金量高的扶持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强力推动,并将目标任务按分解落实到各个区县、部门,积极协调,加大推进力度,逐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坚持保基本、兜底线。通过国家、省、市各级福彩公益金的大力投入,市及区县普遍建设了社会福利中心,总投资近2.7亿元,成为市、区县养老服务的示范性中心,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民办养老机构得到快速发展,已开业运营的达到11家。乡镇敬老院通过升级改造,改善居住、取暖、洗浴等条件,向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实现老年人在社区内休闲娱乐。至目前,全市各类养老床位达到1.7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1.6张。

二是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系统。为实现90%以上的老年人居家养老,在市及各区县建设12343居家养老服务热线,通过一健呼叫,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便捷养老服务的对接,连接老年人与各类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老年人足不出户,可实现服务上门。

三是老年人福利保障制度建设得到健全完善。2012年建立了城镇“三无”人员福利保障制度,散居城镇“三无”人员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的150%纳入保障范围,保障180人;建立了城市社区老年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为各类困难老年人购买10-30小时不等的服务,保障168余人;2013年建立80-89、90-99岁低保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每人每月分别发放100元、200元,保障10797人;2014年建立60岁以上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每人每月发放60元,保障2214人。

二、我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一)我市的现状。由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大部分因病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老年慢性病多发,因此养老服务不仅要解决“养”的问题,更要同步解决“医”的问题,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成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选择。近年来,各级民政、卫生计生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对养老机构中符合条件的卫生机构及时纳入医保定点;民政部门对已开业运营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其享受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的基础上,增加一次性开办补贴,视规模给予10-100万元不等的资助,更好地扶持机构发展。除敬老院,我市已运营的14家养老机构中,有3家为民办医院开设运营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床位600张,入住老年人190余人。另外东港区新设立许可一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成为患病后需要功能康复或长期慢性病老年人的优先选择。其他养老机构均通过与医院合作或与社区卫生中心合作等方式,设立卫生室或诊疗点,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二)前景分析。2014年5月,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鲁政发〔2014〕11号)明确提出,“要推进医养结合,大力发展老年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单位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要在养老机构设立派出机构和服务网点。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利用医疗资源建设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同时,《意见》明确要求,“以解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护理为重点,以基层 3

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机构为依托,探索建立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尽快在东营、潍坊、港都、聊城4个市开展试点”。市政府于2014年1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推动养老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机制市场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推进医养结合、建立完善养老护理保障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实现路径。

从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性文件要求、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开展的情况看,实行医护与养老结合的医护型养老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和家庭需求,也是当前养老机构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创新、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用好各级政策、借鉴先进经验、利用好现有的养老和医疗资源,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共同发展,既弥补了当前养老机构缺少医护保健功能的短板,又为政府创新发展养老服务业解决了难题,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三、我市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无论是由医院建设养老机构,还是养老机构在内建设医疗机构,其在医疗设施、医疗人员方面相对单纯的养老院资金投入大,人力资源要求高,形成了较高门槛,因此目前我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主要由民办医院建设,公立医院由于医疗水平高、客户稳定、赢利丰富,投资大、不营利、风险高的养老行业对其吸引力不大;二是由原有设施改造建设的多,由于这些设施建设时间较早,在结构布局、4

消防安全等方面有先天缺陷,养老档次较低;三是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由于入住老年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目前从业人员多为45岁以上农村务工人员或城市下岗人员。

针对当前情况,要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一是鼓励公立三甲以上医院利用医疗资源建设老年护理院、康复院。由于公立医院资金和人才资源丰富,有成熟的管理经验,老年人信赖程度高,发展前景好。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大企业、大财团来港都兴办综合养老养生综合体,配套建设高档次医疗机构,政府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设备配置等方面给予优惠,带动全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三是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在结构和功能调整中,合理利用闲置的医疗资源,创造条件向老年养护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转型,与大型公立医院错位发展,相互补充,通过签约、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基层老年人提供养老与医疗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探索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探索

医养结合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

在雅安市人民医院一楼康复科的理疗室里,68岁的蔡先生站在一台微频震动的器械上有节奏地活动着手脚。60岁出头的弟弟守在他身旁,眼里带着惊喜:“我哥患有脑梗阻,一年前手脚完全不能动,在医养中心一边养老一边接受治疗后恢复得不错,现在都能自己走路了。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确很不错!”

近年来,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各地政府陆续推出了不同的养老模式。其中“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成为一种新型养老服?漳J健D敲矗?医与养如何有效结合,四川在这方面有何探索,前景是否乐观?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需求――“有医院的养老院我们住得更放心”

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环边的成都锦欣九九乐龄康养中心,是一个拥有两万多平方米,集24小时养老、残疾人托老、医疗、康复、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在3楼的活动中心里,90岁的冯珍秀老人告诉记者,她来这里居住快一年了,每天的生活安逸、舒适,房间里有电子呼叫系统、中央空调,除了日常照料的护工,楼道里还有24小时值班的护士站,每天社区医生要来巡诊两次,“住有医院的养老院比住在家里还安全”。

“我们把医疗和养老结合在一起,实行全科医生责任制,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的护理、康复、医疗和养老服务,让老人有病及时治疗,无病康复养老。”锦欣九九乐龄康养中心院长林源介绍,目前中心设立的老年病医院硬软件设施已通过验收,现在就等着走完医保流程就可以正式运行了,今后中心的医疗条件对老年人来说将更专业、更有针对性。

锦欣九九乐龄康养中心是此次走访的10户“医养”服务机构中的一户。记者了解到,这些医养机构大致有四种运作模式: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模式,以养为主、以医为辅,主要接受健康、半失能老人;二是医疗机构设立养老床位模式,以医为主、以养为辅,主要接受失能、半失能老人;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经营模式;四是社区医院参与社区养老辐射模式。

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像崇州花果山寿康老年公寓那样环境生态、能同时提供较高“医养”服务且收费适中(3000元左右)的床位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吸引了大量来自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退休老人入住,高峰时甚至需要提前半年预约。

现状――老人:医保报销额度制约大 企业:投资大,回报率低

“养老护理没有跟医保接轨,除了交养老服务费还要另交治疗费,在医养机构的医疗报销限制太多,中下收入水平的家庭承受不起。”在成都聚源养老中心,前来咨询的患者有些望而却步。

“医养服务机构受规模、医疗水平影响,一般仅能被评定为二级医院,在医保报销上受到单次就诊额控制与医保报销总额控制。由于医疗机构医保报销费用的不足,制约了医养服务机构扩大人群服务范围。”成都聚源养老中心总经理李先生对记者说。

“很多医疗项目报销还有治疗时间限制,好多不能超过90天,但是老年人多是慢性病,90天的治疗时间往往不够。希望政府尽快出台‘长期照护险’具体实施细则。”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一位住院老人说。

对老年人来说是医养费用的问题,对医养机构来说,普遍反映的是投资大、回报率低、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在走访的10户医养机构中,养老服务能够持平或微利的仅两户,其余企业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政府补贴或通过内部医疗盈利补贴养老亏空的方式维持经营。

“社会资本参与医养服务建设的投资额均在千万元以上,部分企业投资回报周期需要20年以上。”雅安德仁医院院长张剑宏对记者说,医院投资3000万元改建医院及养老服务中心,目前设立的68张养老床位全部住满,但每月营业收入尚不及成本的一半。“政府应该统一规划,提供土地或基础设施支持,将目前分散而又弱不禁风的社会资本集中,医养结合才能长远发展。”

“还有就是人才问题,医养服务机构中有资质认证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护理人员技能水平低且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医养服务质量。希望政府能在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上给医养服务机构以支持。”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李德春呼吁道。

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因受到资金、服务水平、价格偏高、医疗设施有限等因素影响,部分医养服务机构床位还存在闲置。

对策――政策扶持 + 部门合力

“今年7月1日开始,我母亲就领到了1739元/月的长期照护补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在锦欣九九乐龄康养中心,76岁的重度失能老人张德芬的家属非常感激这场政策的“及时雨”。

“张德芬作为重度

(三)失能老人,她的补贴目前是最高等级,重度

(一)、重度

(二)的补贴分别是1005元/月、1437元/月。”林源院长对记者说,今年7月1日成都市开始试点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在试点阶段,根据评定的失能等级确定具体支付标准,成都市的失能老人或其家属,可以向属地医保局进行申请。

随着一系列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所有养老健康企业均获得了1万元左右的养老机构新增床位建设补贴,部分地区还出台专项政策,如崇州市印发了《建立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雅安市印发《雅安市2017年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建设工作要点》《实施“五十百千万”工程 推动医养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大力支持养老健康产业发展。

“解决养老服务中的‘医养’问题,离不开民政、卫计、人社、财政等部门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部门间合作,做好政策衔接,完善‘医养’医保政策,合理简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针对老年病特点适度提高报销额度,探索将养老机构康复治疗和‘医养’护理纳入医保范围。”在调研中,一位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养老健康服务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医养结合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强的人才队伍。应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快培养老年病学、康复、营养、心理咨询工作等‘医养’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大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医疗培训,鼓励医疗机构优秀人才到养老机构中服务,提升行业从业人员工作水平。”雅安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万定蓉说。

(责编:裴佩)

第五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部署,根据高陵区卫健局关于医养结合的工作要求,2019年上半年公寓在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方面继续探索尝试,将老年人健康评估、日常护理、失能康复、健康管理、中医保健、心理健康、绿色急救、安宁疗护等全方位融合,形成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结合的老年人健康管护服务新模式,现将我们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持续硬件投入、完善服务功能。

1、医务室的硬件改造和设备扩充基本到位。

目前面积达到了90.55m2,其中医护办27.4m2、药房4.75m2、治疗室10m2、输液室48.4m2。日常药品及急救设备均已配备到位。

2、中医养生馆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公寓新建成的中医馆室内面积近100㎡,目前已开展艾灸、熏蒸、中医经络治疗等特色服务项目。我们还聘请原长庆职工医院离退休医师岳志新坐堂问诊,岳大夫擅长中医针灸、按摩、骨科等治疗,对老人常见患有颈椎病、腰椎、偏瘫、失眠等疾病的老人进行按摩、针灸等治疗服务,缓解老人痛苦,得到了家属的一致好评。

3、安宁疗护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区卫健委的指导下,我们在三楼东区开辟了安宁疗护区,为重症患者提供姑息治疗、临终关怀、心理慰藉等服务,使老人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也极大地缓解了家属焦虑和悲痛的情绪。安宁疗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反响,充分验证了我们推行安宁疗护这一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坚持医养结合、注重服务细节。

1、打造一个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活动平台。

在公寓内设立室外、室外的健身活动场地、棋牌室、康复室、活动室、手工室等,组织各类适宜老人的文体活动、每天定时组织开展回春健身操等练习,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打造一个提升健康素养的培训平台。

针对老人需求,邀请医院专家定期在公寓开展老年人防跌倒讲座、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根据季节变化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宣传及中药预防,通过开展健康体检、日常巡诊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让老年人提高防病、抗病的能力。定期对老年公寓的老人及员工进行老年人生活知识和急救知识讲座,提升老年人自我保健和急救意识。

3、打造一个健康阳光心态的咨询平台。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公寓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开展音乐疗法、沙盘游戏,针对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生活节奏由原来的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社交圈骤然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易产生失落、孤独、怀旧心理、衰老感等心理问题易产生的孤独感、对死亡恐惧、与子女及工作人员沟通不畅、自我感觉老而无用等问题,邀请专家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定期邀请志愿者开展联谊活动,引导老人积极参与,提升老年人的价值感及存在感。

4、完善健康体能评估系统。

建立评估室,对入住老人进行初步评估。初评的项目包括老人的基本资料、生活自理能力、沟通与视听力能力、认知能力等。生活能力评估包括吃饭、大小便、穿衣等日常生活内容,判断老人能不能自己完成,自己有没有感知。我们也会通过对老人的直观感觉和家属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老人的沟通与视听能力,对于老人的认知能力通过认知评估,我们能知道他们的认知程度,看老人能不能听懂我们的问题并给出他认为的正确答案。根据评估结果,我们会对老人确定护理等级,不同的护理等级提供对应的服务项目。

5、完善健康档案信息管理。

在建立老人健康信息档案的基础上,提供健康管理与监测。对每位新入院的老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根据各项检查结果、以及老人生活能力评估和风险评估结果,向公寓护理部反馈老人身体状况,共同对老人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和医疗照料方案。对每位入住老人每周进行生命体征和身体情况的全面监测,主要包括老人的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对慢性病老人进行常规的诊疗和监测,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6、确保绿色通道快捷畅通。

我们联合长庆职工医院、太和医院、凤城医院等多家医院,在已有的“绿色就诊通道”基础上,达成医疗人才的交流和共享,对突发危重疾病的老人,依托医院120急救点的优势,确保老人能得到及时抢救和转诊。

三、问题与困惑:

1、专业医护人员难招难留。

老年公寓内设医务室需要聘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和有护理资格证的护士,养老机构难以给医护人员提供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他们在养老机构从业但无法进行执业注册,政策制约医护人员无法多点执业,对于医护人员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使养老机构难以聘请到符合要求的医护人员。

2、医养结合的政策落实难。

医养结合需要医保体系的支撑,老年公寓推行医务结合首先要解决医务室纳入医保结算问题,现因医保资源有限、政策制约难与医保挂钩,老人就诊费用无法报销,增加了老人经济压力,老人仅在公寓做一些简单、收费低的诊疗,大大制约了老人的医疗需求,导致医务室亏损经营。

综上所述,长庆老年公寓将在上半年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工作制度,完善医养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集医、护、养为一体的保障服务,同时,强化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水平,为入住老人提供全天候的医疗卫生服务,保证老人在身体出现不适时,能够及时得到诊治,为其提供高效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

下载2016年8月全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8月全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范文)

    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随着衰老的健康问题当前的养老金和医疗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创新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因此,树立健......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现状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现状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现状 多年前,国内的相关机构就在进行”医养结合”的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养老机构基本形成了以下两种医养结合模式:(1)完全“......

    养老产业医养结合要点[大全]

    养老产业医养结合要点 1、为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必须联合创立专业、规范、有规模的医疗机构,实现真正意义的“医养结合”。 所谓“医养结合......

    中医院医养结合工作汇报

    医养结合工作汇报 渭源县中医医院 (2016年10月2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渭源县中医院全体职工对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来我院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对各位领导长期以......

    中医药健康养老完善医养结合服务论文

    中医药健康养老完善医养结合服务 健康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推进健康中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必经之路。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老......

    20173.23基于SWOT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基于SWOT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2016-02-26 中国养老研究院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下单一生活照 料服务,重新审视养老各......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病房及养老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等多种方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居家养老、社区......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摘 要】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对养老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单纯的服务性养老已无法满足当前现状。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