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09年度称多县草原防火工程监理资料(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0:4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09年度称多县草原防火工程监理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09年度称多县草原防火工程监理资料》。

第一篇: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09年度称多县草原防火工程监理资料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2009年度称多县草原防火工程

监 理 资 料

项目主管单位:称多县三江源办公室 建设单位:称多县农牧林业局 实施单位:称多县草原工作站

施工单位:四川省崇州市上元建筑公司

哈尔滨护林森防装备有限公司 青海东盛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北京政泰隆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第二篇:建设工程监理资料整理

建设工程监理资料整理:

一、建设单位

1. 工程土地使用证

2. 工程测量定位记录(测绘资料章)(建设单位章)

3. 昆山发改委关于核准XX工程商住项目通知

4. XXX工程建筑施工许可证(建设局公章)

5.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局章)

6.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7. XX工程房屋建筑设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书(包括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

见书<审查机构>

8. XX工程抗震设防审查证书

9. XX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0. XX工程公安局、消防、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

11. 质监安监手续及试验室资质,营业执照、试验合同

二、±0.00以上房屋沉降观测记录

三、深基坑的要有基坑监测报告

四、施工单位

1、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预防任务书

2、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开工时报表)

3、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名单(盖公章,人员和证件要一致且要全)

4、XX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5、建筑企业资质证书

6、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7、安全生产许可证(要在有效期内)

8、工程特种作业操作证,架子工、现场电工、塔吊司机、塔吊维修、塔吊信号指挥、井架操作证、搅拌机操作证、防水施工人员操作证、电焊工、金属切割

9、施工合同(如有分包单位、平行发包和施工单位资料一样)

五、大型机械设备资料:塔吊

1、安装单位资质,生产许可证,三类人员安全培训证,操作人员操作证

2、安装(拆除)安全专项方案

3、检测机械检测报告合格证书(中间检测每台至少进行一次中间检测)小于三个月除

物料提升机安装资料和塔吊一样

1、安装单位资质,安生生产许可证

2、检测机构的杻测合格报告书

3、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建筑起重机械)实施前告知单(四家单位盖章)

4、专项施工方案审批表(主管部门备案答)安监站

5、井架物料提升机拆装方案及验收

6、井架物料提升机搭拆人员的特种作业操作证及使用中的卷扬机操作证

六、监理单位资料

1、项目监理机构人员备案上墙表(原件)

2、项目监理机构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复印件)及人员的业绩考核卡

3、总监理工程的任命书(公司公章)

4、总监理工程代表的委托书

5、企业资质营业执照

6、监理委托合同复印件

7、已批准的监理规划,监理细则

8、现场办公室,各级上岗人员制度(上墙)

七、监理现现场资料

1、地工例会记要,总监签字

2、监理工程联系单

3、监理工程师通知单(整改内容要及时回复关闭)

4、监理收文,发文登记(发文本日期和监理日记及文件日期要统一)

5、图纸会审纪要(收文登记、排号)

6、监理旁站记录(要与监理旁站细则的范围内容统一)(质检员签字盖章及旁站监理

签字)

7、监理平行检查记录(要与工程进度同步)

8、监理月报,安全监理月报(安全按新版)每月一期

9、现场钢筋,模板,混凝土工序报验(要及时)

钢筋:要有验收(隐蔽记录)

模板:要报模板验收记录(安全)

拆模令(拆模申请)

10、监理的评估报告

11、各施工合同(平行发包)、消防、智能、土建

12、监理日记中存在问题要及时注明关闭

13、建筑施工原材料检测:材料合格证及与检测报告、厂家、数量要一至,按检测

规范

八、安全方面资料:

1、有地下室的和无地下室的工程都在首层支模完报安监站签署“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

件审查意见”

2、工程三大方案:模板支撑专项方案,脚手架专项方案,临时用电专项方案,必须报

安监站务案,模板和脚手架符合专家论证的必须专家论证后在备案,钢管脚手架钢管扣件必须做检测

3、每一层模板支撑施工质量验收记录(监理单位验收好签字)按检验批划分

4、大型设备监理检查记录表

5、脚手架搭设每一层一验收表,监理签字验收记录(包括悬挑式脚手架)

6、“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验收单定期,半月或一月验收一次

7、施工临时用电验收记录表,定期,半月或一月验收好一次

8、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巡视检查记录

9、施工机具验收记录表:混凝土搅拌机与砂浆搅拌机,电焊机,手持电动工具,钢筋、弯曲机、切断机,电锯

10、施工现场安全文明定期检查及整改记录

第三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试行)

主编部门:国家林业局 批准部门:国家林业局 实施日期:2002年10月1日

国家林业局发布 2002北京

国家林业局关于颁布《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实施办法》(试行)及《林产工业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林计发【2002】1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国家林业局各有关直属单位;

现将《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实施办法》、《林产工业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颁布,自2002年10月1日起试行。试行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反馈我局计资司。两“办法”由国家林业局计资司解释。

国家林业局

二○○二年六月十一日

编制说明

本办法是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计财建字[2000]008号文《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关于下达2000年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的,并经多次征求专家意见,经反复修改后而形成的。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开始于1997年,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的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正在全面启动实施,如何用好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实行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监理制,目的在于提高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已形成共识。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普遍存在着施工对象中的乔灌草受自然条件影响,呈现不稳定因素,施工季节性强,施工时间不连续,作业面广、地块分散的特点,因此,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监理工作区别于其它行业的工程建设监理工作。本办法在认真总结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等法律、法规,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特点编制的。由于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尚处起步阶段,本办法仅限于林业生态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工作。

本办法共分9章,包括总则、术语、施工监理的前期准备工作。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内容。在附录中推荐了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基本表式。

编写组

二○○二年三月

本办法主编单位、参编单位、起草人、审核人: 主编单位:国家林业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

参编单位:国家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国家林业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 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监理部 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广东省林业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西区林业勘测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孙志立 黄金玲 姚厚斌 杨开才 赵莲桂 蔡时钧 洪加凤 李伯航 李树滨

张广军 李春源

审 核: 杨超 刘跃样 包拓华 林进 郭天相 防洪润 祁文光 林振华 张锦生

倪子明 林俊钦 蔡莹章 刘德晶

1总则

1.1为了规范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行为,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水平,特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简称本办法。

1.2本办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等法律、法规,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特点编制的。

1.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在建设单位授权范围内,以合同为依据,对工程施工进行质量、进度、造价控制方面的监督管理。

1.4监理工作的主要依据

1.4.l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1.4.2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及其它工程承包合同; 1.4.3经审查批准的设计文件;

1.4.4建设单位发出的与监理工作有关的书面指示和意见。1.5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1.6监理单位权力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授予监理单位权力有:设计文件的审核权,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审批权,施工分包单位的审批权,工程质量以及苗木、种子等施工材料质量的确认权和否决权,工程进度和工期的确认权和否决权,工程计量及工程价款的审核签证权和否决权,监理工程项目内的组织协调权,开工、返工、游工、复工令的发布权,以及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和工程承包合同中规定的其他监理权力。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中,监理单位无权变更工程承包合同和设计文件。但确因各种原因需要变更合同时,应提出合同变更意见,并组织合同双方共同协商。设计文件的具体修改工作仍由原设计单位负责完成。

1.7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的关系 监理单位必须与建设单位签订书面工程委托监理合同,二者是被委托方与委托方的关系,监理单位在建设单位授权范围内,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维护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的合法权益,接受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的检查与监督,定期向建设单位报告工作。

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关系,承包单位必须接受监理单位的合法监理;监理单位依据工程委托监理合同与工程承包合同实施监理工作。

1.8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期限应在工程委托监理合同中作出明确规定,一般是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到合同工程项目(不含幼、中林抚育管护期)完工验收并经检查合格为止。

1.9本办法适用于按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符合基本建设程序和监理人要求的林业生态工程(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商品林)建设项目(含外资、合资、赠款、捐款建设项目)。工程建设中的配套工程(一般大、中型工程进行监理,小型工程可不予监理)参照相关行业的监理办法执行。

1.10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除应遵循本办法外,还应遵循的工程师其他标准、规范以及工程委托监理合同中标明的规范为依据。

2术语

建设单位(业主)工程建设法人及其为实施工程项目建设而设置的管理机构。监理单位 取得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监理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并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从事工程建设监理的企业。

承包单位 具有相应资质或工程施工能力,并与业主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承担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企业。集体林区的林业生态工程承包单位是以乡(镇)或县为单位,独立于乡(镇)林业站或县林业局,专门从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施工企业。

项目监理机构 监理单位派驻工程施工现场负责履行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的组织机构(也称项目监理机构)。

监理工程师 取得国家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的监理人员。

总监理工程师 总监理工程师由监理单位法定代表人书面授权,全面负责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的履行,主持项目监理机构工作的‘监理工程师’。

总监理工程师代表 经监理单位法定代表人同意,由总监理工程师书面授权,代表总监理工程师行使部分职责和权力,在总监理工程师不在施工现场期间,代表总监理工程师行使职责的项目监理机构中的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 在总监理工程师的领导下,根据项目监理岗位职责分工和总监理工程师的指令,负责某一方面的监理工作,可以签发有关监理文件的监理工程师。

监理员 在总监理工程师的领导下,协助专业监理工程师工作的监理人员。见证 由监理人员现场监督某工序全过程完成情况的活动。

旁站 在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施工过程中,由监理人员在现场进行的监督活动。巡视 监理人员对正在施工的部位或工序在现场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活动。平行 检查项目监理机构利用一定的检查或检测手段,在承包单位自检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独立进行检查或检测的活动。

工程计量 根据设计文件及工程承包合同中有关工程量计算的规定,项目监理机构对承包单位申报的已完成工程的工程量进行的核验。

监理规划 在总监理工程师的主持下编制,经监理单位技术创责人批准,用来指导项目监理机构全面开展监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监理实施细则 根据监理规划,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编写,并经总监理工程师批准,针对工程项目中某一区域或某一专业监理工作的可操作性文件。

工程变更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对部分或全部工程在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术指标、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变。

费用索赔 根据工程承包合同的约定,合同一方因另一方原因造成本方经济损失,通过监理工程师向对方索取费用的活动。

3施工监理的前期准备工作

3.1监理单位的确定 3.1.1合同。建设单位一般应通过招标投标方式择优选定监理单位,并签订工程委托监理3.2项目监理机构 3.2.1为保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监理单位应根据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的服务内容、服务期限、工程类别、规模、施工难度、现场条件等因素确定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规模。监理机构的职能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应符合精简高效和相对稳定的原则,其专业人员数量应满足监理业务的需要。

3.2.2总监理工程师是履行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的全权负责人,全面负责并领导专业监理工程师完成工程委托监理合同中规定的全部职责。总监理工程师应由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的林业行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3.2.33.2.4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具有林业行业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体履行所承担子项目或专业的监理职责,向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并领导监理员的工作。

监理员应具有林业行业初级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在专业监理工程师领导下,协助专业监理工程师承担具体的监理任务。

3.2.5项目监理机构中,总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资格和服务条件(专业)应经建设单位审查认可。当总监理工程师需要调整时,监理单位应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当专业监理工程师需要调整时,总监理工程师应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

3.3监理人员的职责 3.3.1总监理工程师的职责

1总监理工程师是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的总负责人,在管理中起决策、规划、执行和检查的职能,以监理单位在工程项目中的代表身份,对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的实施负全面责任。对外负责与业主、承包单位协调工作,对内定期向监理单位负责报告工作;

2确定项目监理机构人员的分工与岗位职责;

3主持编写项目监理规划,审批项目监理实施细则,并负责管理项目监理机构的日常工作;

4检查和监督监理人员的工作,根据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可进行人员调配,对不称职的监理人员调换其工作;

5主持监理工作会议,签发项目监理机构的文件和指令;

6审定承包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进度计划等文件; 7审定签署承包单位提交的开工、复工报告;

8定期和不定期巡视施工现场,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关问题; 9审核签署承包单位的申请、支付证书和完工结算; 10审查和处理工程变更;

11主持并参与工程质量事故调查; 12调解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合同争议,处理索赔,审批工程延期;

13组织编写和签发监理月报、监理工作阶段报告、专题报告和项目监理工作总结; 14定期向监理单位报告监理情况。

3.3.2总监理工程师代表的职责

1负责总监理工程师指定或交办的监理工作:

2按总监理工程师的授权,行使总监理工程师的部分职责和权力。

3.3.3总监理工程师不得将下列工作委托给总监理工程师代表:

1主持编写项目监理规划,审批项目监理实施细则;

2签发工程开工/复工报审表、工程暂停令、工程款支付证书、工程完工报验单; 3审核签认完工结算;

4调解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合同争议,处理索赔,审批工程延期: 5根据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理人员的调配,调换不称职的监理人员。

3.3.4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职责

1组织编制本专业或负责区域的监理实施细则,经总监理工程师批准后,负责组织具体实施;

2审查承包单位提交的涉及本专业或负责区域的计划、方案、申请、变更,并向总监理工程师提出报告;

3检查工程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预测工程缺陷,提出预防补救措施并进行处理; 4组织、指导、检查和监督监理人员的工作,当监理人员需要调整时,向总监理工程师提出建议;

5定期向总监理工程师提交本专业或负责区域监理工作实施情况报告,对重大问题及时向总监理工程师汇报和请示;

6根据本专业或负责区域的监理工作实施情况做好监理日志;

7核查进场材料的原始凭证、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平行检查检验进场苗木、种子等工程施工材料质量,合格时予以签认;

8负责本专业或负责区域监理数据的收集、汇总及整理,参与编写监理月报; 9负责本专业或负责区域的工程计量工作,审核工程计量的数据和原始凭证。

3.3.5监理员的职责 1负责检查、检测并确认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

2负责检查承包单位投入工程施工的劳力、机具的使用情况,并做好记录; 3复核或从施工现场直接获取工程计量的有关数据并签署原始凭证; 4按设计文件及有关技术标准对施工工艺过程或施工工序进行检查和记录; 5实施现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向专业监理工程师报告; 6做好监理日志和有关监理记录;

7完成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交办的其它工作。

3.4监理设施设备 3.4.l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施工地点的分散程度和施工条件与环境,按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约定,提供能满足监理工作的办公、交通通讯、生活设施或为实施现场监理所需的办公、交通、通讯、生活费用支出。

3.4.2项目监理机构应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并配备能满足监理人员开展野外作业所需的GPS卫星定位仪、罗盘测量仪等测量工具。

4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

4.1监理规划 4.1.1监理规划的编制应针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明确项目监理机构的工作目标,确定具体的监理工作制度、程序、方法和措施,并应具有可操作性。

4.1.2监理规划编制的程序与依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理规划编制应在签订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及收到设计文件后开始编制,完成后必须经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并应在召开第一次工地会议前报送建设单位;

2监理规划应由总监理工程师主持,专业监理工程师参加编写;

3编制监理规划应依据: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及项目审批文件;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的标准、设计文件、技术数据、监理大纲、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及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相关的合同文件。

4.1.3监理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工程项目概况; 2监理工作范围; 3监理工作内容; 4监理工作日标; 5监理工作依据;

6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 7项目监理机构的人员配备计划; 8项目监理机构的人员岗位职责; 9监理工作程序; 10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 11监理工作制度; 12监理设施。

4.1.4位。在监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如实际情况或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需要调整监理规划时,应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研究修改,按原报审程序经过批准后报建设单4.2监理实施细则 4.2.1对中型及中型以上或不同类型、地域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监理机构应根据需要编制监理实施细则。监理实施细则应符合监理规划的要求,并应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等特点,做到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4.2.2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制程序与依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理实施细则应在相应工程施工开始前编制完成,并必须经总监理工程师批准; 2监理实施细则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编制;

3编制监理实施细则的依据是:已批准的监理规划;相关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技术数据;施工组织设计。

4.2.3监理实施细则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工程的主要特点; 2监理工作流程;

3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目标值; 4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

5工程质量控制

5.l质量控制的目的 5.1.1质量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对工程施工全过程或主要工序的检查、监督和管理,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使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苗木成活等各项指标满足工程承包合同、技术规范和检查验收标准的要求,质量控制应以质量预控为重点。

5.2质量控制的依据 5.2.1质量控制应依据:

1工程承包合同文件; 2经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

3有关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性文件;

4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现行规程、规范、技术标准和检查验收办法; 5建设单位有关工程施工质量方面的规定、要求和书面指令。

5.3质量控制的程序

5.3.1项目监理机构应按下列程序进行工程质量控制:

1向承包单位明确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包括质量控制标准、质量检测控制点、检测方法及要求;

2协助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技术交底,处理设计变更; 3审查承包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表A1); 4审查、批准施工分包单位(表A3);

5审查承包单位提交的工程开工报告(表A7),检查施工劳力、机具、苗木、种子、肥料、施工地块的准备情况及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6参加建设单位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工地会议,签发《工程开工报审表》; 7对工程施工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8检验施工工序质量,签署工序质量检验凭证(表A12); 9组织工程完工初验; 10编写施工验收评估报告; 11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完工验收; 12签发工程移交证书; 13做好施工阶段监理总结。

5.4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5.4.1在设计交底前,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监理人员全面熟悉合同文件、设计文件、有关技术标准和质量检验方法。对设计文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设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

5.4.25.4.35.4.4参加建设单位的工程招标发包工作。协助建设单位组织现场踏勘,解释招标文件,解答投标人提出的有关问题。

审核签发工程施工必须遵守的设计文件、采用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及工程检查验收办法等质量管理文件。

项目监理人员应参加由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技术交底会,对照设计文件,现场交接施工地块。核实施工地块的四至界线、面积、植被、立地条件以及设计内容的适宜性。会同设计单位研究和答复承包单位对设计和施工图纸的意见,总监理工程师应对设计技术交底会议纪要进行签认。当发现问题需要进行设计变更时,应按工程变更程序办理(表B2、表A10)。

5.4.5工程项目开工前,总监理工程师应审查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组织;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制度;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和质量检查人员的技术水平,当发现不能履行施工质量管理时,提出更换人员的意见。

5.4.6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审查承包单位提出的分包工程的情况,包括审查分包单位、分包工程的范围、内容及本次分包工程价格占合同总价的比例。分包单位审查主要审查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施工组织管理水平、施工经验和施工业绩。当确认分包单位具有工程承包合同规定的条件完成分包工程能力时,由总监理工程师予以签认。承包单位在收到总监理工程师的批准通知后,应与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并将副本报项目监理机构。

5.4.7在工程项目开工前,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承包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重点审查主要工序的施工安排是否正确;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各项施工质量保证有无针对性措施及预控方法:对人畜危害、森林火灾、干旱、病虫害等有无预防性措施;是否考虑了施工现场环境因素对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影响。提出 审查意见,并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核、签认后报建设单位。

5.4.8检查落实施工地块的准备情况。包括地块的土地使用权或土地权属、林木权属争议是否解决;退耕还林地上的庄稼是否处理;施工地块上原有设施建筑是否拆迁;人畜危害因素是否消除;管护措施是否落实;封山育林地块的封育条件是否合格等。

5.4.9在工程项目开工前,监理人员应参加由建设单位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工地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包括:

1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分别介绍各自驻地组织机构、人员及分工; 2建设单位根据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宣布对总监理工程师的授权; 3建设单位介绍工程开工准备情况; 4承包单位介绍施工准备情况;

5建设单位和总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准备情况提出意见和要求; 6总监理工程师介绍监理规划的主要内容;

7研究确定各方在施工过程中参加工地例会的主要人员、召开工地例会周期、地点及主要议题。

5.4.10第一次工地会议纪要应由项目监理机构负责起草,并经与会各方代表会签。5.5工序质量控制 5.5.1依据经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制定工序控制内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营造林施工工序控制的主要内容有:

1林地植被处理:方式,质量。

2飞播造林:种子处理,接种样方设置,补播。3封山育林:标志制作与设置,护林措施。4整地:规格。

5育苗:整地,播种,苗圃管理,苗木分级,检疫。

8定植:树种,株行距,混交比例与方式,分层回填,拌肥,苗正、根舒、踏实。9补植补播:补植补播到位率。

10当年抚育:抚育方式、次数与抚育时间。11防火线:位置,宽度,长度,质量。

12防火林带:位置,宽度,长度,整地,定植,成活率,长势。13病虫害防治:防治措施。

5.5.2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项目监理机构根据工程委托监理合同要求,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及施工地块的立地条件和施工环境,预先设定质量控制点,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质量控制点及控制措施如下表。

控制点和控制措施

类型 控制点 控制措施 人工造林更新 苗木、整地 检验、检测 封山育林 护林措施 检查 飞播造林 种子处理 检测 苗圃 种子处理 检测 改土 检测 病虫害防治 旁站 园林、绿化 改土施肥 检测 定植 旁站

5.5.3质量控制方式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采用旁站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方式,巡视检查地块100%。

5.6现场质量控制 5.6.1在施工过程中,总监理工程师应安排监理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巡视检查,对重要工序和关键部位,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安排监理人员进行旁站。当发现种子、苗木质量不合格,施工操作(挖穴大小、株行距等)不规范,或者施工人员素质低及组织管理差等问题,应及时指令承包单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必要时指令承包单位进行停工整改。

5.6.25.6.3当承包单位对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调整、补充或变动时,应经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由总监理工程师签认。

检查用于工程施工的种子质量和苗圃苗木质量。当外购苗木、种子时,应要求供方提供苗木、种子质量保证文件(包括质量检验合格证、植物检疫合格证、生产经营许可证),检查苗木、种子标签及标签内容,并填写质检表(表A4、表A5)。5.6.45.6.5检验用于工程施工的肥料、药剂和其它工程施工材料及其质量证明文件(表A6),对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及设计规定要求的材料,不得用于工程建设中。

承包单位应严格每道工序自检,填写工序质量自检表(表A12)。在规定的工序质量控制点,报监理人员进行现场施工监督。或按规定的工序质量控制点,将自检材料报监理人员申请工序质量检验。监理人员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5.6.6进行现场质量检验时,承包单位应会同监理人员检验。检验工序质量和成效合格,签认工程检验认可书(表B3)。

5.6.7对不设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工序可采用查阅承包单位的施工纪录进行检查。5.6.8当施工出现下述情况之一者,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及时报请总监理工程师指令承包单位进行停工整改(表B5)。

1未经检验即进行下道工序作业者;

2工程质量下降经指出后,未采取有效措施,或措施不力,继续作业者; 3擅自采用未经认可或批准的苗木、种子及其它施工材料;

4非工程施工季节,仍在进行播种或采用裸根苗进行植苗等施工作业者; 5擅自变更设计; 6将工程转包者;

7擅自让未经同意的分包单位进行施工者;

8没有可靠的质量保证措施施工,已出现质量下降征兆者; 9其它。

5.6.9监理人员应做好施工监理日志,逐日记录工程施工中的有关工程质量动态以及天气、外部环境对施工质量和苗木成活与生长的影响。

5.6.10总监理工程师应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并主持质量分析会,通报施工质量情况,分析质量原因,提出质量解决措施,协调有关单位间的施工活动,以消除影响质量的各种外部干扰因素,会后印发会议纪要。

5.6.11专业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承包单位在未通过完工(交工)验收正式移交工程以前,落实护林防火管护措施,配备管护人员,防止人畜破坏,严防森林火灾,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5.7工程检查验收 5.7.1检查验收阶段划分

承包单位完成合同项目规定的工程施工内容后,可申请进行工程承包合同项目完工验收。建设单位也可根据施工进展情况进行中间检查,中间检查时间可在工程承包合同中约定。

5.7.2中间检查

1中间检查由建设单位组织和主持。验收前,承包单位自检已完工程质量,并向项目监理机构报送工程施工报告、已完工程项目清单、质量问题处理及处理后的检查纪录,以及建设单位和项目监理机构要求报送的其它数据。并准备已完工程质检凭证、设计文件以供检查时备查。

2中间检查的主要内容有:审查施工文件、资料;检查或抽查已完工程项目的工程形象面貌和工程质量。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责成承包单位限期处理,并依据检查结果签署检查鉴定书。

5.7.3合同项目完工验收

l合同项目完工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和主持。验收前,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林业工程建设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单位报送的验收数据进行审查,对工程质量进行预验收。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要求承包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完毕由总监理工程师签署工程验收报验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应经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

2项目监理机构应参加由建设单位组织的合同项目验收,并提出相关监理资料。对验收中提出的整改问题,项目监理机构应要求承包单位进行整改。工程质量符合要求,由总监理工程师会同参加验收的各方签署工程项目完工验收报告。

6工程造价控制

6.1造价控制的目标 6.1.1造价控制的目标是以工程承包合同项目的合同价为基础,将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在工程执行概(预)算所确定的并经建设单位同意的工程造价范围内。

6.2造价控制的依据

6.2.l造价控制应依据:

1经审查批准的工程总概(预)算和执行概(预)算;

2经建设单位同意的工程造价控制总目标和分解的阶段造价目标; 3工程承包合同文件及其补充文件; 4建设单位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书面指令。

6.3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 6.3.16.3.2项目监理机构应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计划编制、月(季)度的资金使用计划,以此作为各时段造价控制的依据和建设单位筹资与资金安排的依据。

资金使用计划可依据工程招标时的标底或工程执行概(预)算按施工工序进行造价分解,计算各工序的人工费、苗木种子等材料费、机具费及其分摊的间接费与利润,与此同时,进一步核实工程承包合同项目的工程量(如施工面积),按工程执行概(预)算或工程承包合同价,合理确定各工序造价控制目标值。

6.3.3项目监理机构应对承包单位提交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批准,对承包单位提交的资金使用计划及苗木、种子等施工材料需用量(表C9)进行审核。

6.4造价控制的方法 6.4.16.4.2项目监理机构应依据工程承包合同有关条款、施工图,对工程项目造价目标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性对策。

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在施工前认真搞好设计审查,协助建设单位做好施工前的地块准备、种子苗木准备、资金准备,协调与当地政府、居民的关系,防止因建设单位的原因或设计差错导致承包单位提出索赔。

6.4.3款。总监理工程师在处理工程变更时,应从造价、项目功能要求、质量和工期等方面审查工程变更方案,并在工程变更实施前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协商确定工程变更的价6.4.4在施工过程中,专业监理工程师应严格控制使用计日工,当需使用计日工时,应尽可能采用工程变更形式处理。

6.4.5 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对各施工阶段已完成的工序和工程量进行造价统计与分析,对承包单位申报的苗木、种子及肥料、药剂等施工材料的实际使用量(表C10)进行审核与统计。

6.4.6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造价统计结果与工程承包合同价及各阶段的控制性造价计划目标相比较,以发现工程实际造价与造价控制目标的偏差及其发展趋势。综合分析与预测合同单价的调整趋势和合同总结算价的变化趋势等。

6.4.76.4.8根据分析与预测结果,必要时应调整工程资金使用计划和计划造价额,以求得监理的工程项目造价总控制目标的实现。

项目监理机构必须定期编制工程造价统计报表,向建设单位报告工程造价控制情况,对造价计划的调整应先提出书面调整意见报建设单位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

6.5工程计量

6.5.1承包单位应依据合同规定,在完成整地(包括清林、挖穴、回填土)、植苗(或播种)、当年抚育等阶段施工,工程经监理人员质量检验合格后,向项目监理机构申请工程计量。

6.5.2计量依据

1施工质量合格证书; 2工程量清单及说明; 3设计文件;

4工程变更令及修订的工程量清单; 5有关技术规程、规范。

6.5.3计量方法

1当工程施工达到合同规定的支付阶段时,承包单位统计经专业监理工程师质量验收合格的工程量,按工程承包合同的约定填报工程量清单和《工程计量申报表》(表A8)。专业监理工程师当发现问题或资料不齐,应将报告及数据退还给承包单位,暂不进行计量或计量后暂不支付;

2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在计量前通知承包单位与其共同进行计量,承包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到场参加计量时,以监理工程师计量数据为准;

3计量前,专业监理工程师应依据合同文件和工程变更证书,核实已完工程的施工地点、18 范围与施工质量验收情况,绘出施工平面图。对承包单位擅自变更设计或施工地点、施工范围的,应在查明原因后,根据合同有关规定确定予以计量、部分计量或不计量;

4对施工地点分散的工程,可结合施工工序质量检验,在工序工序质量检验合格后.接着完成工程计量,并将计量副本抄送给承包单位;

5当前后工序的施工地点、范围和面积无变化时,则只计量一次面积;当后工序(包括成活、成林面积)小于前工序计量面积时,则以后工序或完工验收时的计量面积为准,对前工序多计量的面积而支付的工程款予以扣回;

6当合同规定对工程成效质量检查不合格的地块也进行计量时,专业监理工程师也应采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计量求出其施工面积,并绘出相应的施工平面图。

6.6工程款支付 6.6.1动员预付款

1动员预付款是建设单位借给承包单位的施工准备用款,有无动员预付款和预付款数额已在标书或合同中规定;

2动员预付款的支付条件是: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签订了合同协议书;提供了履约保函;提供了动员预付款保函。动员预付款保函的担保金额与动员预付款相等;

3总监理工程师依据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和收到的动员预付款保函,签发动员预付款支付证明。动员预付款在中期支付款时,按支付款额占总合同价的比例逐次扣回。

6.6.2苗木种子等施工材料款

1材料款是指工程施工采用外购苗木种子等施工材料时,对供货单位已运到施工地块的苗木、种子、肥料等施工材料,由建设单位应支付的款额;

2在支付施工材料款时,供货单位应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供有关施工材料的品种、质量和金额等资料,并检验认可已运到施工现场的苗木种子的质量以及假植或储存条件与环境后予以支付;

3材料款按合同规定的比例进行支付。无合同规定时,为确保苗木、种子的质量和苗木栽植成活率与种子发芽率,一般可按发票价的50%签署苗木、种子款支付凭证,按发票价的70%签署肥料、药剂及其它工程施工材料款的支付凭证。

6.6.3保留金

1在中期支付工程进度款时,为促使承包单位精心施工,尤其是苗木精心栽植施工,除 19 提交有履约保函者外,一般应扣留20%的记工质量保留金,为预防苗木成活率低时有足够的苗木补植费和种子发芽率低时有足够的补播费。当承包单位自购或自育苗木时也同样扣留50%的苗木、种子款作保留金;

2保留金在人工造林成活率检查合格或飞播造林成苗检查合格后,按合同规定的比例或根据苗木成活与补植、飞播种子出苗与补播情况退还相应的保留金和苗木、种子预留款。在完成合同项目施工,经检查验收合格后退还全部质量保留金和苗木种子预留款。

6.6.4价格调整费用

1林业生态工程施工期一般较长,当国家与地方法规和政策变化导致施工劳力与苗木等施工材料价格发生变化时,应根据合同规定的价格调整方式,在支付中期工程款时,办理因价格调整引起的费用支出;

2当合同无规定时,则由项目监理机构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协商确定价格调整方案。

6.6.5迟付款利息

1按照工程承包合同规定,建设单位未按工程承包合同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承包单位付款时,承包单位有权要求收取迟付款利息;

2项目监理机构收到承包单位的迟付款利息申请后,应按工程承包合同规定给予办理。从应付款之日起计算利息,在迟付款终止后的第一次付款证书中予以支付。

6.6.6违约罚金

1对承包单位的违约罚金主要包括拖延工期的误期赔偿和未履行合同义务的罚金。承包单位的违约罚金可从保留金中扣除,也可从中期支付款中扣除;

2对建设单位的违约罚金采用索赔方式处理。

6.6.7中期支付

l一般采用分段方式支付中期工程款,分段的划分可在合同中约定。对人工造林更新可划分为整地、植苗、抚育等阶段;

2承包单位应按工程款的支付时间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中期支付申请(表A9),其内容包括:已完工程量报表,施工质量合格证书,施工图纸,工程施工中的停工、返工、违规纪录及其处理说明,工程量计算清单等数据;

3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对承包单位提交的工程款支付申请进行认真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工程支付申请数据是否齐全、完整,申请支付项目是否属于合同规定的结算项目,支付的工 20 程单价是否准确,工程量和总价计算是否正确,结算单位是否与合同文件相符等:

4总监理工程师在签署中期支付证书时,扣除相应的质量保留金、动员预付款、违约罚金等;

5总监理工程师在签发中期支付证书时,对发现已支付工程中的问题或已签发的支付证书中的错误进行改正。

6.6.8最终支付

1项目监理机构应在工程完工验收后的合同规定时间内,受理承包单位的最终支付申请; 2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建设单位以前所付的款额以及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各自责任对支付额的影响后,确认按合同最终应付给承包单位的款项总额,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完工结算文件和最终支付证书报建设单位。

7工程进度控制

7.1进度控制的依据 7.1.1进度控制应依据:

1工程建设总进度计划安排;

2工程承包合同工期和合同中有关进度的条款: 3建设单位的有关文件和要求:

4承包单位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确认的施工进度计划; 5总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工程延期证书。

7.2进度计划的编制 7.2.1进度计划的划分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按施工工序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与年、季、月进度计划。

7.2.2进度计划的编制

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由施工总承包单位或各承包单位编制(《合同工程项目总进度计划表》、始同工程项目月(季)进度计划表》),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给总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查。

7.2.3进度计划的内容

1总进度计划的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及施工地块,合同工期,完成各工序的施工季节和 所需要的工期,完成的工程量,现金流量估算,需要配备的劳力与机具数量,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实施进度计划的措施等;

2年(季、月)进度计划的内容包括:年(季、月)度施工项目及地块,施工季节和时间安排,计划完成的工序内容与工程数量或投资额,劳力与机具数量,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调整的详细说明,实施进度计划的措施等。

7.2.4进度计划的表示方式

工程施工进度计划采用横道图方式进行表示。

7.3进度计划的审查 7.3.1进度计划的审核内容

项目监理机构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审核批准承包单位提交的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与年、月(季)进度计划。审核内容包括:

l进度安排是否符合工程项目总进度计划中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2进度计划中的施工工序是否有遗漏; 3施工时间安排是否符合施工季节要求;

4施工劳力、种子、苗木、机具、肥料、药剂的供应计划是否 满足施工进度的需要;

5建设单位的资金供应是否满足进度需要; 6施工地块是否落实或准备妥当; 7进度计划是否考虑了天气等影响因素;

8进度计划是否考虑了工程成效质量(如苗木成活率和种子出苗率等)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7.3.2进度计划的审核

1专业监理工程师当发现承包单位提交的施工进度计划不能满足总进度计划要求或属于不合理的计划时,应向承包单位提出书面修改意见:

2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的施工进度计划,是进行施工进度控制和处理工程延期或费用索赔的重要依据;

3总监理工程师对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查或批准,并不排除承包单位对施工进度延误的任何责任和义务。

7.4现场进度控制

7.4.1专业监理工程师应依据工程承包合同有关条款、施工图和经过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制定进度控制方案,对进度目标进行风险分析,制定预防对策,经总监理工程师审定后报建设单位。

7.4.2检查用于工程建设的苗木、种子、肥料、药剂等施工材料的采购计划;当自采种子或自育苗木时,检查种子、苗木的数量与质量。当发现不能满足工程施工质量要求而影响施工进度时,应按合同规定,协同相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限期解决。

7.4.3督促承包单位做好工程施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施工地块与施工内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累计工程量;当天参加施工的劳力与投入的机具数量;管理与技术人员的到位情况;存在和发生的问题以及天气气候等。

7.4.4监理人员应对承包单位投入的施工劳力、施工组织管理等进行经常性地检查、监督和记录,并检查承包单位的施工记录,当发现存在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时,及时向承包单位发出现场指示(表畅),提出处理意见和解决措施。

7.4.5在施工中,当涉及到与当地政府、村民组织或村民的关系而影响施工进度时,项目监理机构应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并协助建设单位尽早解决,为承包单位按进度计划完成施工创造条件。

7.4.6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施工季节性强,错过施工季节,将导致施工进度拖后一年。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应检查督促承包单位按设计施工,按有关规程规范施工,防止因施工质量问题返工而延误施工季节,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7.4.7等。项目监理机构应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工地会议,通报和检查施工进度,了解和掌握潜在的问题,提出处理办法、进度要求和后续施工的注意事项7.4.8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及时分析承包单位报送的施工进度统计报表(表A16),实地对照检查,核实所报送的己完项目时间及工程量,并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表C5),发现实际进度滞后于计划进度时,应签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指令承包单位采取调整措施,当实际进度严重滞后于计划进度时应及时报告总监理工程师,由总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磋商采取进一步措施。7.4.9总监理工程师应对承包单位申报的已完工程施工工序进行核实,在质量检查合格后,签发工程进度款支付凭证(表A17)。

7.4.10总监理工程师应在监理月(季)报中向建设单位报告工程施工进度和所采取进度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并提出合理预防由建设单位原因导致的工程延期及其相关费用索赔的建议。

7.5进度检查方法 7.5.1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施工进度采用日均进度检查法,日均进度等于相应施工季节内应完成的计划工程量除以施工季节内的有效施工天数。

7.5.2采用日均进度法进行检查时,应扣除不利天气等因素影响而不能施工的天数。7.6进度计划调整 7.6.17.6.27.6.3当承包单位错过施工季节未能完成施工进度计划时,应责令承包单位查找原因,当其施工能力不足时,应报告建设单位,更换或增加承包单位。

当检查施工质量不合格而未能完成施工进度计划时,必须指令承包单位在查找原因的基础上,调整下的施工进度计划,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承包单位必须将调整后的施工进度计划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查,总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的施工进度计划作为下(或下阶段)进度控制的依据。

8合同管理

8.1工程变更管理 8.1.1工程变更程序

1设计单位对原工程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工程变更,应编制设计变更文件: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提出的工程变更,均应提交总监理工程师;

2总监理工程师收到变更申请后,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拟变更的工程进行调查和审核,收集与工程变更有关的数据,对变更的经济技术合理性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评估变更对施工质量、工期、造价及安全、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否引起承包单位索路等;

3审查同意后,应由建设单位转交原设计单位编制设计变更文件。

4总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工程变更时,应就工程费用和工期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进行协调,当工程变更而增加的工程费用较多(或超过建设单位授权)时需与建设单位充分协商,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后才能批准:

5审查同意工程变更后,由总监理工程师下达《工程变更指令》(表B4),监督承包单位实施;如审查不同意,则将工程变更申请退还工程变更申请单位。

8.1.2工程变更申请书的主要内容

1工程变更的原因与依据; 2变更的内容及范围:

3变更引起的合同价增加量或减少量: 4变更引起的合同工期提前时间或延长时间; 5工程变更附图及其计算数据等。

8.1.3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方法

1工程承包合同中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按合同己有的价格计算变更合同价款; 2工程承包合同中有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可以此作为基础,确定合同价格,变更合同价款;

3工程承包合同中没有类似和适用的价格,由项目监理机构或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协商达成变更价格,或由造价管理部门裁定。

8.1.4变更费用处理

1由于承包单位责任造成或承包单位为方便工程施工而提出的变更,所增加的施工费用不予补偿,所节约的施工费用归建设单位,也可由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协商确定:

2由建设单位或项目监理机构提出工程变更,由此导致的经济支出和承包单位的经济损失,由建设单位承担。延误的工期相应顺延;

3所有工程变更必须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发工程变更令后方可实施。在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工程变更令前,承包单位不得实施工程变更。未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而实施的工程,项目监理机构不予计量与付款。

8.2工程延期处理 8.2.1当承包单位提出工程延期要求符合工程承包合同文件的规定条件时,项目监理机构应予受理。8.2.2申报工程延期的条件

1监理工程师发出的工程变更导致工程量的增加;

2异常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施工季节延误和苗木、种子死亡; 3合同中所规定的任何可能造成工程延期的原因: 4由建设单位造成的延误、妨碍和阻止; 5除承包单位自身以外的其它原因。

8.2.3工程延期的审批程序

1当工程确需延期时,承包单位应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以书面形式向项目监理机构提出延期意向通知。随后在合同规定的有效期内。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详细报告,申述延期的理由和依据,并填写《延长工期申报表》(表A13);

2项目监理机构收到延期报告后,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确定工程延期时间; 3当延期事件具有连续性时,承包单位先提交阶段性的详情报告,项目监理机构在核实阶段性报告后先由总监理工程师作出临时延期决定并通报建设单位,临时延期时间不直超过最终批准延期时间;

4当延期事件结束,承包单位提交最终的工程延期报告申请表后,项目监理机构应复查承包单位工程延期及临时延期情况,并由总监理工程师签署工程最终延期审批表;

5项目监理机构在作出临时延期批准或最终延期批准之前,均度与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进行协商。

8.2.4工程延期控制

1总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延期必须确实是属于承包单位自身以外的原因导致的工程延期; 2批准的工程延期必须符合实际情况;

3项目监理机构应协助建设单位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包括施工地块准备和苗木、种子准备等,防止因准备不足,导致承包单位提出工程延期索赔;

4项目监理机构应在施工中经常提醒建设单位履行好合同职责,及时支付工程进度款等; 5妥善处理工程延期事件,尽量减少工程延期时间及损失,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合理批准工程延期(表B7)。

8.2.5工期延误处理

由于承包单位的原因未能在施工季节内完成计划施工工程量,总监理工程师有权依据合 26 同规定,拒绝承包单位的支付申请,停止签署工程款支付证书;并责成承包单位赔偿未完成计划施工工程量给建设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或报告建设单位,调减承包单位承包的施工工程量,直至解除工程承包合同。

8.3费用索赔处理 8.3.1及索赔控制的依据

1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方法规: 2本工程的工程承包合同文件;

3国家、部门、地方有关的标准、规范和定额; 4施工过程中形成的与索赔事件有关的凭证材料。

8.3.2索赔成立的条件

当索赔事件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监理工程师才予受理索赔: 1与合同相对照,索赔事件造成了承包单位直接经济损失; 2索赔事件按合同规定不属于承包单位的行为责任或风险责任;

3承包单位已按工程承包合同规定的期限和程序提交了索赔意向通知和索赔报告。

8.3.3索赔处理程序

1承包单位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了对建设单位的费用索赔意向通知书:

2总监理工程师指定专业监理工程师收集与索赔有关的数据,建立索赔事件档案; 3承包单位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或在监理工程师同意的时间内,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了对建设单位的费用索赔申报表(表A14)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对其权益影响的证明材料,索赔依据,索赔费用或时间,计算方法与计算依据及其它附件材料;

4如果索赔事件的影响持续存在,承包单位应按监理工程师要求的时间间隔,向项目监理机构报出每一时间段内的索赔证明材料和索赔要求,并在索赔事件结束后的规定时间内提交最终详细索赔报告,提出索赔证明材料和累计索赔额;

5总监理工程师对照承包单位的报告与项目监理机构的索赔档案记录,澄清基本事实,检查引用的合同依据对索赔事实的适用性,审查计算方式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必要时,要求承包单位提供更详细的补充材料。然后提出对索赔的初步意见:

6总监理工程师审查费用索赔,并在初步确定一个额度后,与承包单位和建设单位进行 27 协商,形成最终处理意见(表B5);

7当承包单位的费用索赔要求与工程延期要求相关联时,总监理工程师在作出费用索赔决定时,应与工程延期的批准联系起来,综合作出费用索赔和工程延期的决定;

8当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存在严重分歧时,总监理工程师以合国条件和客观事实为依据,提出最终处理意见。若承包单位对总监理工程师的决定不服,可申请仲裁。

8.3.4由于承包单位的原因造成建设单位的额外损失,建设单位向承包单位提出费用索赔时,总监理工程师在审查索赔报告后,应公正地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进行协商,并及时作出答复。

8.4违约及处理

8.4.1建设单位的违约行为及处理方式

1建设单位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而不能继续履行合同,或没有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总监理工程师的支付证书向承包单位付款;

2项目监理机构收到承包单位的通知后,应尽快深入调查,收集掌握有关情况,澄清事实,并根据合同有关规定,处理违约事宜。处理方式包括: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顺延工期,继续履行合同。

8.4.2承包单位的违约行为及处理方式

1承包单位违约行为包括:无正当理由不开工或未能在施工季节内完成计划施工工程量;未经总监理工程师同意,随意分包工程,或将整个工程分包出去;不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伤害公共利益或来严格遵守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规等;

2总监理工程师确认承包单位违约,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书面通知承包单位进行弥补和改正,确认承包单位违约对建设单位造成的费用影响,办理扣除相应费用的证明,直至办理并签发部分或全部中止合同的支付证明。

8.5工程分包控制 8.5.l8.5.2承包单位只能按合同规定或经建设单位认可后,将专业性较强的附属工程或非主要部分的工程分包给符合该工程施工技术要求的单位施工。

承包单位必须将分包单位的资质或施工能力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经批准后,才能与其签订分包合同。

8.5.38.5.4总监理工程师对分包单位的批准不解除承包单位根据合同规定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承包单位应在分包现场派驻相应的监督管理人员,保证合同的履行。

项目监理机构通过承包单位对分包工程进行管理,检查发现分包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责成承包单位负责处理。

8.5.5总监理工程师通过承包单位对分包单位进行支付。

9信息管理

9.1监理信息收集 9.1.1项目监理机构应详细制定向信息源收集信息的项目明细、收集方式、收集时间要求、信息内容要求和指定的表达方式。

9.1.2工程施工中的主要信息源

1建设单位提供的信息:建设单位与各方签订的合同及其补充文件,有关工程施工的各类计划、规定、办法、要求、指示、通知及其它文函,有关呈报事项的批复、复函等;

2承包单位提供的信息: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措施、质量检查记录、各类报告与报表、支付与索赔申请、图片与录像数据等。

3设计单位提供的信息:设计文件、设计通知、技术说明及要求等。4监理文件与记录

监理文件包括: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对承包单位发出的各项监理指令、指示、通知、文函、批复、签证,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多位发出的各类报告、报表及其它文函等。

监理记录:主要是监理人员的工地监理日志。记录内容包括当天的施工内容、参加施工的劳力与投入的机具数量、当天发现的质量问题、施工实际进度、施工注意事项、监理工程师当天所作的重大决定、对承包单位所作的主要指示、发生的纠纷及解决办法、总监理工程师来工地谈及的问题与指示、天气气候等。

5工地会议信息:包括各类工地会议通知、记录、记要; 6国家与当地政府有关工程建设的政策、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和技术定额等:

7有关其它外部单位发来的文函。

9.2监理信息购储存、检索与传递 9.2.1便于检索。对需存储的工程信息,作好编目分类工作,按信息编码登记后建文件存储,9.2.2工程施工中的所有信息传递均应采用书面形式,通过计算机传递的信息也应打印成文字,以各存盘。

9.2.3传输信息的收、发都应做好记录。发文方应登记发文名称及份数、送达单位、要求送达的时间。收文方应登记发文单位、来文名称及份数、收文时间、收件人签章,并应签发收文回执。

9.3监理信息加工与使用 9.3.1依据收集的质量控制信息,对当月施工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包括在现场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在月报(季)报中进行阶段性的归纳与评价,重大质量事故,应进行专题质量报告。

9.3.29.3.3依据收集的造价控制信息,对造价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的基础上作些短期预测,以便对建设单位在组织资金方面提出咨询意见。

依据收集的进度控制信息,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分析对比与综合评价,包括当月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实际完成量与计划进度的比较,当某一部分工程拖后,应分析原因、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

9.3.4依据收集的合同管理信息,对索赔提出处理意见。9.4监理报告 9.4.1项目监理机构应按合同规定,定期和不定期地向建设单位提交的监理报告有监理月(季)报、年报和工程施工进度、质量、造价方面的统计报表等。其中年(季)报以该年(季)的最后一个月的月报作为该年(季)的年(季)报。

9.4.2监理工作年报、月(季)报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施工情况综述; 2工程形象进度;

3工程进度: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进度比较;进度完成情况及采取措施效果的分析; 4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情况分析;采取的工程质量措施及效果; 5工程计量与工程费用支付:工程量审核情况;工程款审批情况及支付情况与分析;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6合同履行情况及合同执行分析;

7监理工作小结:包括对进度、质量、工程款支付等方面情况综合评价;监理工作情况;有关本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下阶段监理工作重点。

9.4.3项目监理机构向建设单位提交的各类报告、报表均应按照监理单位制定的并经建设单位同意的程序审查、批准、签发。各类报告、报表均应加盖项目监理机构公章方能有效。监理工作年报、月(季)报以及重大紧要事项报告应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批签发。

9.5监理报表 9.5.1工程进度报表

1合同项目总进度计划及总进度计划表(承包单位编制,项目监理机构审批); 2合同项目控制性进度计划(承包单位编制,项目监理机构审批);

3合同项目月(季)度施工进度计划表(承包单位编制,项目监理机构审批): 4监理工程项目月(季)度施工进度计划表(项目监理机构在汇总审查批准的合同项目月(季)度施工进度计划表后统一编制);

5合同项目、月(季)度进度实施情况表(承包单位编制,项目监理机构审批); 6监理工程项目完成工程量汇总表(项目监理机构编制)。

9.5.2工程质量方面

1监理工程项目工程质量月(季)报、年报表(项目监理机构编 制人

2工程质量事故报告表(承包单位编制,项目监理机构审批);

3苗木、种子、肥料及其它施工材料检验报表(承包单位编制,项目监理机构审批); 4工序质量检验报表(承包单位编制,项目监理机构审批)。

9.5.3工程造价及合同管理方面

1合同项目分需用资金计划表(承包单位编制,项目监理机构审批); 2合同项目造价完成月(季)报表(承包单位编制,项目监理机构审批); 3施工材料需用量计划表(承包单位编制,项目监理机构审批)4施工材料实际耗用量报表(承包单位编制,项目监理机构审核认可)。

9.6监理工作总结 9.6.1项目监理机构在监理的工程项目完工验收并完成工程委托监理合同规定工作后,应向建设单位提交“监理总结报告”。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监理组织机构、监理人员和投入的监理设施;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的履行情况;监理工作成效;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建议;工程照片及其它音像数据清单(有必要时)。

9.7监理数据管理 9.7.1监理数据的管理应由总监理工程师负责,指定专人具体实施,在各监理阶段结束后做到及时整理归档、资料真实完整、分类有序。

附录:监理工作的基本表式

A表:承包单位用表 A1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 A2施工进度计划报审表 A3分包单位资质报审表 A4苗木质量检验表 AS林木种子质量检验表 A6工程施工材料报验表 A7工程开工/复工报审表 A8工程计量申报表 A9工程款支付申报表 A10工程变更费用报审表 A11承包单位申报表(通用)A12工序质量检验表 A13延长工期申请表 A14费用索赔申报表

A15月(季)完成工程量报审表 A16月(季)完成工程量统计表 A17月(季)付款报审表

A18工程完工报验单 A19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单

B表:监理单位用表 B1监理工程师通知(通用)B2设计变更通知 B3工程检验认可书 B4工程变更指令 B5工程暂停今 B6现场指示 B7工程延期审批表 B8费用索赔审批表

C表:监理报表 C1:合同工程项目总进度计划表 C2 监理工程项目总进度计划表 C3 合同工程项目进度计划表 C4 监理工程项目进度计划表

C5 工程进度计划与实施进度计划比较表 C6_年_月份完成工程量汇总表 C7工程质量月报表 C8 工程质量检查汇总表 C9主要施工材料需用量计划表 C10主要施工材料实际耗用量表 C11监理人员在场情况月报表

附件1:

关于印发《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 建建(2000)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工商行政管理局、各计划单列市建委、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务院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总后勤营房部,中央管理的有关总公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我们对1995年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布的《工程建设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95—0202)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00—0202)印发给你们,请做好推广使用工作。原《工程建设监理合同》示范文本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OOO年二月十七日

附件2:

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本的使用说明

1、为规范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责任,建议在签订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委托监理合同时,采用《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00—0202)。

2、因《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是通用示范监理合同文本,应用于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合同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示范文本第十四条第一款中的“原材料、构配件、设备”和第十七条第八款中的“材料、构配件、设备”,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系指“种子、苗木、肥料、药剂及其它施工材料”。

②示范文本第十九条“当双方的争议由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调解或仲裁时,应当提供作证的事实材料”中的“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系指‘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附件3:

现行部分林业规程规范及技术标准 l、造林技术规程GB/T1 5776—1995

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 6000—99

3、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CB 7905—99

4、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GB/T15162—94

5、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1995

6、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94

7、育苗技术规程 GB 6001—85

8、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 2772—1999

9、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GB/T 18337—2001

10、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GB/T15783—1995

11、林木育种及种于管理术语GB/T16620—1996

12、林木种子储藏 GB 10016—88

13、林木引种GB/T14175—93

14、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14073—93

15、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 14071—93

16、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 GB 10017—88

17、飞机播种治沙技术要求 LY/ T1186—1996

18、速生丰产用材林检验方法LY/T1078—92

19、容器育苗技术L/1000—91 20、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

21、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

22、国家造林项目检查验收办法

23、全国封山育林实绩检查办法

24、全国飞播造林成效核查办法(试行)

25、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试行)

26、全国人工造林、更新合格面积保存状况调查实施办法

27、全国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办法(暂行)

28、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核查验收办法

第四篇: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概况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概况

工程的背景情况

为进一步加大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力度,提高全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加大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入,促进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并在全国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99年10月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今后50年的全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工程建设安排。2001年6月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得到国家计委的正式批准,这标志着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新纪元的开始。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呼应国际大气候、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外交工程”。工程内容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和基因保存。重点开展物种拯救工程、生态系统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工程、种质基因保存工程等。

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整体战略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积极驯养繁育、大力恢复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以保护为根本,以发展为目的,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为基础,以保护工程为重点,以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完善管理体系为保障措施,加大执法、宣传、科研和投资力度,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工程建设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到建设期末,使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00个,总面积1.72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形成一个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加强科学研究,资源监测,管理机构,法律法规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基本上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近期目标(2001-2010年):

重点实施15个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新建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15个和32个野生动植物监测中心(站),使9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90%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在2010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80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2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达16.14%左右,为1.55亿公顷,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制定全国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规划,建设94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中期目标(2011-2030年):

进一步加强中央、省级和地市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能力建设,使指挥、查询、统计、监测等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初步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管理体系,完善科研体系和进出口管理体系,到2030年,使6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恢复和增加,95%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00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8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16.8%,(1.612亿公顷)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体系。在全国76块重要湿地建立资源定位监测网站,建立健全全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制,基本控制天然湿地破坏性开发,遏制天然湿地下降趋势。

远期目标(2031-2050年):

全面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新建一批野生动物禁猎区、繁育基地、野生植物培植基地,使我国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在2050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500个左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18%,为1.728亿公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建设体系,成为世界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先进国家。使85%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体系,恢复一批天然湿地,在全国完成100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

工程规划分区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分布特点,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总体规划在地域上划分为东北山地平原区、蒙新高原荒漠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南高山峡谷区、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华东丘陵平原区和华南低山丘陵区共8个建设区域。

第五篇: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从根本上有效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林业部分),特制定本规划,用于指导全国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一、保护概况

(一)资源概况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中国的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泥碳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而且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世界上为我国所独有。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约为2600多万公顷(不包括河流),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我国约有30000多种植物,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苔藓植物106科,占世界科数的70%;蕨 类植物52科2600种,分别占世界科数的80%和种数的26%;木本植物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全世界裸子植物共12科71属750种,我国就有11科34属240多种。针叶树的总种数占世界同类植物的37.8%。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属的54%和24%。此外,我国已定名的昆虫有3000多种。

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因而保存有大量的特有物种。据统计,约有476种陆栖脊椎动物为我国所特有,占我国陆栖脊椎动物种类数的19.42%,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两栖类为特有种;在30000多种高等植物中,约50−0%为我国所特有。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南虎、羚牛、藏羚羊、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鳍豚、扬子鳄和水杉、银杉、珙桐、台湾杉、银杏、百山祖冷杉、香果树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植物。

(二)受威胁状况

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大,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原因,使许多野生动植物严重濒危。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科学调查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初步统计,我国现有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约410种和13个类的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状态。极度濒危的脊椎动物有大熊猫、朱鹮、虎、金丝猴、藏羚、亚洲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白鹤、丹顶鹤等;大量的兰科植物和苏铁等植物,在野外已处于非常濒危状态。为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国务院1988年12月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共398种另一属;1999年9月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一级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46种和8类。

(三)主要成就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1、普遍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初步形成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

野生动物管理机构初创于1956年,1958年国务院正式批示由林业部统一管理全国野生动物狩猎工作。目前在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除国家林业局设有专门的机构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一些重点地区还建立了县、乡级保护管理机构,配有专人负责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据统计,全国有各级行政管理人员1000多人,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2万余人。为了加强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工作, 我国自1981年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务院在原林业部设立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在中国科学院设立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在全国17大城市和口岸所在地设立濒管办事处,配备130名专职工作人员。上述机构和专职队伍在野外保护、市场管理、进出口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经过五十年的努力,到2000年底统计,全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1276处,总面积1.2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4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5处。林业系统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达909个,总面积为1.0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63%。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我国大部分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约2000万公顷的原始天然林、次生原始天然林和约1200万公顷的各种典型湿地,它们分别占全国森林和天然湿地总面积的14.6%和50%。长白山、神农架、武夷山等19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7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被列入“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网络”,4处被列入“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中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

3、组织实施拯救工程,一些濒危物种得到恢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主要濒危物种的拯救繁育工作,先后建立了14个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和400多处珍稀植物种质种源基地,促进了一些濒危物种种群的恢复和发展。组织实施“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以来,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有效地遏制了野外大熊猫种群下降的趋势。截止2000年统计,全国共从野外抢救大熊猫224只次,人工繁殖大熊猫140胎,220只,成活约在70只左右。目前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种群是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繁殖研究中心,饲养繁育了大熊猫55只。朱鹮是世界著名的濒危鸟类,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248只,正逐步摆脱灭绝的危险。扬子鳄野生种群在仅存200多条的情况下,经过10多年的人工拯救繁育,目前种群已发展到近万条,人工年繁殖能力达到1000至2000条。麋鹿、野马、高鼻羚羊重返故里,正在进行繁育和野化。东北虎、金丝猴等一百多种珍贵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技术得到突破,初步建立了人工繁育种群;珙桐、银杉、红豆杉等上千种珍稀植物、树木种质种源得到有效保存。

4、湿地保护受到重视,管理工作初见成效

我国现有湿地面积为6600多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260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2.7%。现在全国建立湿的类型自然保护区289处,总面积4945万公顷。为了扩大中国在国际湿地保护领域的作用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国内的保护管理水平,1992年我国加入了《湿地公约》,林业部门认真履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积极开展履约工作,争取了一批湿地保护国际援助项目;牵头组织国务院17个部委编制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了37个优先项目;启动了全国范围的湿地资源调查;开始湿地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同时,在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宣传教育与人员培训、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5、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执法力度不断加强

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全国各省已颁布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40余部,初步形成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据统计,近5年来,全国共破获破坏野生动植物刑事案件7万多起,有力地打击了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和倒卖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

6、广泛开展资源调查,不断加强科学研究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资源调查工作,多次组织进行了专项和综合性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调查。特别是1995年以来,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又进行了全面的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调查,为今后加强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奠定基础。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多年来,经过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物种生物学、生态学和引种繁育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7、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我国国际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国签订了6项双边保护协定(议定书),并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据不完全统计,共争取资金7000多万美元,开展合作项目上百项,覆盖了20个省区。通过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促进了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四)主要问题

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倒卖走私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不时发生,一些地方有组织的盗猎走私活动十分猖獗;侵占、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的现象非常突出;濒危物种的恢复进展缓慢,部分物种减少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野生动植物养殖培植和利用尚处在自发的、分散的状态,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野生动植物保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我国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人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在一些地方“野生无主,谁猎谁有”的旧观念至今还根深蒂固。乱捕滥猎、滥食乱用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现象还十分严重,保护野生动植物还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尚。一些地方甚至认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矛盾,不能很好处理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个别地方还发生了靠直接利用野外野生动植物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破坏了资源,导致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由于认识没有解决,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没有引起各级地方政府的普遍重视,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

2、投入严重不足,保护和管理资金匮乏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尚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应基本建设投资和保护管理事业经费大都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所需资金渠道不畅。林业部门安排的投资十分有限,只能安排少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个别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国家及、地方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面上的保护工作基本上没有投入。由于投入严重不足,资金极度匮乏,直接影响了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3、管理机构不健全,队伍力量薄弱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各级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应是行政管理机构,但是目前全国还有一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设立的专门行政机构。另外,全国大多数地、市、县林业主管部门也都没有相应的机构,没有配备专职行政管理人员,这已成为野生动植物行政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根本性问题,严重制约了保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4、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野生动植物有较高的商业利润,尤其是国家保护和禁止猎捕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大肆猎捕。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严打措施,但由于力度还不大,措施还不够有力,一些地方团伙作案、跨国走私等大案要案上升的势头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同时我们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该立的还没立,该修改的还没修改,严重影响了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5、科学研究薄弱,专业人员缺乏

没有建立有效地科学研究和监测体系,对一些特殊物种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方面技术研究还没有突破。另外,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全国从事野生动植物研究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科技人员改行和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与目前整个行业的管理和研究工作极不适应。

(五)实施保护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野生动植物资源又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从人类的诞生到农牧业的出现,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野生动植物密切相关;野生动植物还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保存着丰富的遗传基因多样性,为今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千姿百态的野生动植物及其构成的自然美景还是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源泉。因此,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上述问题的存在,必将造成我国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贸易和市场管理混乱等严重后果。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制约和影响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的保护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一些物种将在近期灭绝。因此应急需对全国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以便尽快提高全民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加大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重视和投入,促进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使其在全国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规划依据

规划主要依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进出口国际贸易公约》,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规划等。

(二)指导思想

以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整体战略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积极驯养繁育、大力恢复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以保护为根本,以发展为目的,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为基础,以保护工程为重点,以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完善管理体系为保障措施,加大执法、宣传、科研和投资力度,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

(三)规划原则

1、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重点考虑野生动植物的濒危程度,集中、优先保护一些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生态关键种。

2、坚持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原则。优先建设一批重点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分布提供更大的空间;在无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重点地区建立保护小区和禁猎区。对受危程度高、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采取积极有效的拯救和保护措施,建设一批重点野生动物种源基地、珍稀野生植物培植基地。

3、坚持统筹规划,广筹资金,合理布局,分期实施的原则。重点地区和项目以中央投资为主,地方按比例配套;一般地区和项目以地方政府为主。广泛争取国际资助和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广筹建设资金。在明确责权利的前提下,动员全社会共同出资赞助参与,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

4、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协调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

5、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强国内外高新技术及现代化手段在工程建设和物种保育中的应用。坚持科学设计,科学建设。在工程建设上,强化管理,统一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标准。在工程建设安排上,做到项目优选,重点突破,先优先后一般,先易后难。积极采用生物技术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物种繁育。

(四)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到建设期末,使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00个(林业自然保护区数量为2000个),总面积1.72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林业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形成一个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加强科学研究,资源监测,管理机构,法律法规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基本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2、分期规划目标

总体规划期分为三个阶段:近期为2001年-2010年(其中2001-2005年将与国家“十五”计划相衔接),中期为2011年-2030年,远期为2031年-2050年。(1)近期目标(2001-2010年)完善中央和省级野生动植物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体系建设,实行依法保护、管理,使我国重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管理工作在繁育、生产、运输、市场、医药和进出口等方面能够做到有效运转。重点实施15个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新建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15个和32个野生动植物监测中心(站)。在2010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80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2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5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达16.14%左右,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网络。要使9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90%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极大改观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制定全国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规划,建设94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提高对湿地保护的管理、科研和监测水平。认真履行国际公约,有效管理全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进出口。

(2)中期目标(2011-2030年)进一步加强中央、省级和地市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建设,使指挥、查询、统计、监测等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初步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管理体系,完善科研体系和进出口管理体系。到203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000个为1.612亿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8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16.8%,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体系,使6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95%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在全国建设76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建立健全全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制,基本控制天然湿地破坏性开发,遏制天然湿地下降趋势。

(3)远期目标(2031-2050年)全面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在2050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500个左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72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达到18%。同时,新建一批野生动物禁猎区、繁育基地、野生植物培植基地,使我国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使我国所有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良好保护。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建设体系,成为世界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先进国家。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体系,恢复一批天然湿地,在全国完成100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

三、规划分区和项目布局

(一)规划分区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分布特点,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总体规划在地域上划分为东北山地平原区、蒙新高原荒漠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南高山峡谷区、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华东丘陵平原区和华南低山丘陵区共8个建设区域(见附图)。每个区域内确定不同的建设目标和主攻方向,力争在本规划期内完成或基本完成主要建设工程和项目。

(二)项目布局

1、东北山地平原区

本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全部和内蒙古的呼伦贝盟、兴安、哲里木、昭乌达盟等部分地区,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2.9%。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干燥严寒,夏季短促而湿润。本区自然资源丰富,森林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森林面积约占全国的1/4。主要保护寒温带、温带天然植被类型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如东北虎、原麝、野生梅花鹿、马鹿、丹顶鹤和红松林等。小兴安岭东南侧和长白山北端的松嫩平原是天然湿地分布集中地区。目前本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72处,总面积为352.85万公顷,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0.36%。

建设目标:建立10东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立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保护典型有代表性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和栖息地。

主攻方向:2001-2005年,在黑龙江的饶河、虎林和吉林珲春一带实施东北虎拯救工程;在三江、松嫩平原进行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在全区实施鹤类和红松林保护工程;根据重点保护对象的实际分布,完善50处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新建20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20处湿地类型保护区和10处禁猎区。2006-2010年,在全区实施原麝、野生梅花鹿拯救工程;完善40处已建保护区的建设,新建50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使全区保护区总数达到190处,面积达720万公顷。

2、蒙新高原荒漠区

本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新疆全部和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省的大部或一部分,总面积约2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8%,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区。本区的植被属于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温带草原区从东向西,属于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本区的动物属于古北界蒙新区,主要由草原、荒漠类型动物所组成。兽类以野骆驼、野驴、盘羊等有蹄类为代表,其它有白唇鹿、马鹿、雪豹、猞猁、河狸等。鸟类中的松鸡、榛鸡、黑琴鸡生活于林区;沼泽水湿地有天鹅、黑鹳、白尾海雕等;草原荒漠区的鸟类有大鸨、毛腿沙鸡百灵等。啮齿动物以跳鼠、沙鼠的一些种类占优势。爬行动物以沙蜥、麻蜥和沙虎属的种类最多。从1980年开始,至今已建立自然保护区45处,面积约900.05万公顷。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0.93%.建设目标:建立几个大型典型荒漠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立新疆、内蒙西部、甘肃西部典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为该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主攻方向;2001-2005年,主要实施藏羚羊、林麝拯救工程;启动4个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区工程建设,加强有蹄类动物的保护和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设;完善40处已建保护区的建设,重点新建4处以保护藏羚羊和林麝为主的保护区、5处禁猎区;新建50处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2006-2010年,主要实施雪豹拯救工程;再新建60处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使全区保护区总数达到170处,保护面积3800万公顷。

3、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

本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全部和河北、河南、山西大部分,江苏、安徽省淮北地区,陕西、宁夏中部及青海省东部,总面积9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9.9%。本区植被具有半湿润半干旱过渡性质,由于长期开垦和其它生产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除高山深谷分布有零星小块次生林外,大都是灌丛和灌草丛。本区约有种子植物3500种,草本植物约占总数的2/3,木本只有1/3左右。热带亲缘种类从南向北布到本区,植物带也有较大的过渡性质,成为各邻近植物区系的汇集地。本区的黄土高原和深山区的珍贵动物大鲵、豹、石貂、大鸨、青羊等尚有一定数量,兔狲、虎、猞猁、白冠长尾雉、原麝、马鹿等已很稀少。在少数地区可见天鹅、丹顶鹤、虎头海雕等候鸟迁徙时在沿海停歇。本区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共41处,总面积72.72万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07%。

建设目标:建立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特别是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和原生防沙植被类型自然保护区,改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状况。

主攻方向:2001-2005年,在本区主要实施林麝拯救工程,鹤类栖息地和褐马鸡等特有雉类保护工程,加强黄河流域和暖温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促进植被恢复。完善40处已建保护区,新建30处保护区。2006-2010年,完善已建70处保护区,使全区保护区总数达到190处,保护面积220万公顷。

4、青藏高原高寒区

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的大部和甘肃、四川西北一部分,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青藏高原是第三纪以来急剧上升海拔在4000-5000米的高原。地势高峻,山脉纵横。区内分布着面积广阔的高寒植被,类型较单纯,由暖到冷的变化,依次为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全区植物约有500种。本区的动物区系属于古北界,典型的代表有野耗牛、藏羚、藏野驴、黑颈鹤、雪鸡;爬行动物有温泉蛇和两种沙蜥。东南部高山森林和草原的动物,如白唇鹿、马麝、猞猁、豹猫、马熊、白马鸡、雪鹑、虹雉和雉鹑等。西北部高寒荒漠动物最普遍的是藏野驴、藏原羚、雪豹、岩羊、盘羊。青海湖湖岸周围沙地是普氏原羚唯一的现存分布区。黑颈鹤是唯一的高原沼泽鹤类,主要在青海高原栖息繁殖,迁飞南方越冬。高原的湖泊、沼泽地区水禽很多,有斑头雁、棕头鸥、秋沙鸭、鸬鹚、天鹅、黑鹳等。本区人口稀少,开发强度低,高原景观完整,高寒地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适宜建立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目前本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9处,总面积为4501.61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69%。

建设目标:建立大面积的典型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如藏羚羊等种群和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

主攻方向:2001-2005年,在这一区域范围内实施藏羚羊、普氏原羚和马麝拯救工程;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对喜马拉雅麝的拯救工程;实施白唇鹿保护工程;在长江、黄河源头和高原湖泊地区实施进行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新建30处高原和荒漠类型保护区。2006-2010年,完善已建60和新建20处的高原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设,使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00处,面积8400万公顷。

5、西南高山峡谷区 本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包括横断山区及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带,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8%。本区是世界上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古老和孓遗的科属种很多,珍稀树种特别丰富,主要有珙桐、秃杉、香果树、鹅掌楸。这里曾是第四纪冰川期动物的避难所,动物区系组成的垂直变化明显,南北动物混杂,系古北界和东洋界的交汇地带。东洋界主要代表是小熊猫、血雉、虹雉。藏鸟鸡、红腹角雉、绿尾虹雉、锦鸡等是我国雉鸡种类最多、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的地区。兽类中的大熊猫、羚牛是残存的种类。目前本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60处,总面积为256.14万公顷,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0.27%。

建设目标:建立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金丝猴、印支虎等野生种群;建立特殊森林植被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我国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和生长栖息环境。

主攻方向:2001-2005年,在长江上游各山系实施大熊猫拯救工程;藏东南实施孟加拉虎和黑麝拯救工程;云南西部实施长臂猿拯救工程;四川西部高原地区实施黑颈鹤保护工程;在川、滇完成金丝猴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工程;虹雉等特有雉类栖息地保护工程;在云南澜沧江流域进行湿地保护示范建设。扩大和完善60处已建保护区,新建80处保护区和30条动物走廊带。2006-2010年,完善已建100处和新建60处保护区,使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60处,面积740万公顷。

6、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

本区位于秦岭以南,包括贵州省全部,四川、重庆、云南大部和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湖北省部分地区,面积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5%。本区是青藏高原到长江中上游丘陵平原间的过渡地带,地势向东倾斜,除四川盆地外,95%的面积是山地、丘陵和高原。本区植物群落组成复杂,物种丰富。北部秦巴山地的植被是以青冈、润楠、栎属为优势组成的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中部地区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其中东部是以喜湿的栲、青冈、樟、石栎、楠木为优势的湿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部云南高原以栲、栎类为主组成的干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是以栲、青冈、琼楠、樟、石栎属为优势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类型。区内动物组成比较复杂,种类丰富是我国特有古老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大熊猫分布在岷山和秦岭南坡。金丝猴分布于秦岭以南,种群较大。梵净山是灰金丝猴唯一分布区。兽类有林麝、青羊、毛冠鹿、苏门羚、金猫、猕猴、豹、大小灵猫等。华南虎数量已十分稀少,两大类大鲵分布于山溪中。水域湿地有越冬的天鹅、鸳鸯等候鸟。喀斯特地貌及其生长栖息的动植物也是保护对象。目前本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192处,总面积为305.61万公顷,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0.32%。

建设目标:建立各类典型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保护我国独特的亚热带自然植被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

主攻方向:2001-2005年,在陕西秦岭山系和甘肃南部实施大熊猫拯救工程;陕西洋县周边及其他适宜地区进行朱鹮拯救工程;在整个地区实施特有雉类栖息地、野生梅花鹿栖息地建设;完成苏铁保护项目;重点实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已建150处和新建40处保护区建设;在长江中游建设湿地保护示范区。2006-2010年,完善70处和新建30处保护区建设,使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300处,面积510万公顷。

7、华东丘陵平原区

本区位于我国东部,包括江西、浙江、上海的全部和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1。4%。全区地貌为平原、丘陵、低山交错分布,平原面积较大。长江下游横贯本区北部入海,沿江两岸湖泊棋布,全国五大淡水湖就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分布于本区。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于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本区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大城镇多、工业发达、交通方便。本区在世界植被变迁中,处于古北极和古热带相交接地带,是亚洲东部温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中心区。在局部地方存留一些古老的珍贵植物,如水杉、金钱松、银杉、伯乐树、珙桐等。其它珍贵植物有罗汉松、长苞铁杉、黄杉、香果树及各种樟、楠。本区的动物属东洋界。常见的动物有黑麂、毛冠鹿、猕猴、短尾猴、白颈长尾雉等。华南虎十分稀少但还在一些山区零星分布。扬子鳄是仅分布在安徽、浙江部分地方,数量十分稀少。产于广西大瑶山的爬行动物鳄蜥也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古老物种。江西彭泽和浙江临安等地发现野生梅花鹿种群。本区的长江中下游河道地区是白暨豚的唯一分布区,湖泊及沿海滩涂是天鹅、丹顶鹤、白鹤、白枕鹤、白鹳、黑鹳、鸳鸯及各种水禽候鸟的越冬区或栖息地。目前本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29处,总面积为252.50万公顷,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0.25%。

建设目标:尽可能多建立一些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一些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抢救和保护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和栖息环境。

主攻方向:2001-2005年,在湘南、闽西、赣南、粤北实施华南虎拯救工程;在安徽皖南和浙西实施扬子鳄拯救工程;完成野生梅花鹿、麇鹿栖息地建设;丹顶鹤、白鹤越冬地建设;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特有雉类栖息地建设;重点实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已建180处和新建60处保护区建设;在长江下游和沿海进行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2006-2010年,完善已建110处和新建40处保护区建设,使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350处,面积达360万公顷。

8、华南低山丘陵区

本区地处我国最南部,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地区和广西、云南南部丘陵山地及海南岛、台湾岛的全部,总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5%。本区属热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干湿季节比较明显。本区是我国热带雨林、季雨林分布区域,其特点是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起源古老,珍贵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本区沿海岸线和琼雷台地有红树林的分布,主要由红树、秋茄树、海莲、榄李、桐花树等。繁茂的热带雨林、季雨林为动物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动物区系属东洋界—华南区系,各类热带—亚热带类型的成分最为集中,并有许多特有的科、属、种。某些广布类群在本区有极高数量,如两栖类中蛙科的50%以上,爬行类中游蛇科的85%以上,鸟类中啄木鸟的90%以上,兽类中鼬科的63%集于此区。本区森林动物中最著名的是灵长类,如分布于云南南部的白眉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合趾猿,黑冠长臂猿,桂西南岩溶地区的白头叶猴、黑叶猴、懒猴、猕猴、熊猴、短尾猴、红面猴、台湾猴等。野象、印支虎仅分布于西双版纳、思茅、南滚河一带。爬行动物繁多,尤其是龟鳖和蛇类,如蟒蛇等,可称全国之冠。其它珍贵动物有海南坡鹿、野牛、鹿、原鸡、绿孔雀雉、犀鸟、黄腹角雉、大小灵猫、穿山甲等,很多种类在国内仅分布于本区。以及印支虎、亚洲象、野牛、海南坡鹿、长臂猿、犀鸟、绿孔雀等。目前本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91处,总面积为90.25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0.09%(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资料暂未纳入)。

建设目标:抢救性地建立典型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灵长类国家重点野生动物、热带珍稀植物和红树林。

主攻方向:2001-2005年,在滇南实施印支虎拯救工程;滇南、桂南实施长臂猿拯救工程;完成亚洲象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海南坡鹿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红树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热带雨林保护工程;热带、南亚热带季雨林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已建60处和新建70处保护区建设。2006-2010年,完善已建100处和新建30处保护区建设,使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40处,总面积220万公顷。

四、建设重点

根据规划目标、总体布局和主攻方向,本规划将在三个方面提出重点建设项目内容:第一是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第二是国家重点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第三是国家重点科研与监测网络建设项目。对这些项目的建设期限,重点放在“十五”的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期间,但对2011-2030年的建设项目也做了大致的规划。以下是建设项目的各个内容:

(一)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

1、大熊猫保护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孑遗动物,是我国的国宝,受到全世界的珍爱和广泛关注。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大部分地区,由于气候变迁、环境破坏及狩猎、伐木和开垦等人为活动的干扰,目前被挤压在四川西部、陕西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的狭小地带。分布面积仅约139.2万公顷,而且多呈孤岛状分布。其种群数量锐减到约1000只左右。目前国内外约有34家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人工饲养着130只左右的大熊猫。大熊猫保护主要是继续实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是我国大熊猫的野外种群和栖息地得到有效的保护。具体措施有:

(1)完善已建保护区

目前川陕甘三省共建立34个大熊猫保护区,总面积176万公顷,共有栖息地约65.3万公顷,有600多只大熊猫在此栖息。这些保护区急需完善保护管理、宣传教育和通讯防火等基础设施。

(2)新建大熊猫保护区

在大熊猫集中分布区新建28处保护区,其中四川21处,陕西4处,甘肃3处。使这些地区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区扩大并连成片,总面积37.5万公顷,栖息地达到19.5万公顷,使大约150只 大熊猫得到保护。新建的28处保护区和已建的34处保护区总面积达213.5万公顷,大熊猫栖息地达到84.8万公顷。

(3)建立大熊猫走廊带、恢复大熊猫栖息地

建立17条大熊猫生殖走廊带,改善并恢复33万公顷的大熊猫栖息地,为大熊猫繁殖和基因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4)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5)设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站

除保护区外,另有74.22万公顷大熊猫的栖息地分散在川、陕、甘三省55个县内,约有400只大熊猫生存在这些分散的栖息地内。在55个大熊猫分布县各建一个保护管理站。

(6)加强大熊猫饲养繁殖、科研监测和野外放归等研究,建立大熊猫移地保护、管理队伍能力建设和信息管理等体系

完善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的建设。在四川、陕西和甘肃各选择2个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外放养试验点,加强大熊猫人工繁育和放归野外的研究工作;建立34个大熊猫栖息地动态监测站(点),完善大熊猫野外种群和栖息地保护管理体系;进行保护队伍能力、科研和信息管理工作建设,提高保护管理水平;使人工繁殖技术在短期内有重大突破,包括克隆熊猫研究,扩大大熊猫人工种群数量。同时在大熊猫种群生态、繁殖生理、疾病防治、栖息地保护和放归野外等方面设立研究课题,进行重点攻关。

2、朱鹮保护

朱鹮是世界著名的濒危鸟类。60年代后曾一度被认为已在中国灭绝,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境内重新发现了仅有7只的繁殖群体,现在已发展到248只,但仍属濒危动物,急需加大保护力度。

(1)改善栖息地、建立朱鹮保护区

在朱鹮经常觅食地区恢复天然湿地,建立人工模拟湿地共2000公顷,扩大朱鹮的栖息地面积,辅助以人工投食,改善朱鹮的采食条件,建立朱鹮食物基地,保证充足的食物供应,建立朱鹮保护区。扶持栖息地群众发展小水电等多种经营,对农民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在朱鹮的繁殖、觅食、游荡活动地区进行联合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2)扩大栖息范围、开辟新的栖息地

建立易地繁育种群2-3处,选择适宜的重引入区域,使新建保护区面积达到20万公顷,恢复改善栖息地1万公顷,建立相应的保护站点等设施。同时,在朱鹮栖息地周围农区,推广生态农业,实行无污染的农业生产。

(3)加强人工繁殖研究

在现有朱鹮繁殖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扩大笼舍规模,并新建2-3处异地人工繁育基地,开展繁育和重引入准备工作;在已基本掌握的朱鹮人工孵化、饲养和繁殖规律的基础上,加大人工繁殖技术的科技投入,巩固和发展人工繁殖种群,使人工种群达到550只。

3、老虎保护

虎是大型猫科动物,历史上曾有5个亚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目前仅存4个亚种,即东北虎、华南虎(又称中国虎)、孟加拉虎和印支虎。野外种群数量不足百只。要加强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防止虎野外种群数量的继续下降,促进人工繁殖的研究,扩大饲养种群数量,为野化、放生提供充分的种源。

(1)完善已建保护区

目前,全国共建有15个涉及虎的保护区,总面积约169万公顷,分布于6个省区。这些保护区急需进行必要的生态环境改造,加强野外保护能力和科研监测手段。

(2)新建保护区

在东北虎经常出没的黑龙江饶河、虎林两县和吉林省珲春市的中、俄、朝边境一带再建两个跨国界保护区。搬迁保护区内住户,对约1万公顷栖息地进行恢复和改善,实施禁猎、保护天然林,对食物链进行调整,恢复栖息地,使东北虎的主要分布区面积扩大并呈连续分布,使保护面积达到35万公顷。

在华南虎主要分布区17县约180万公顷建立保护站,选择重要区域约2万公顷进行栖息地恢复和改善,建立食物链,促进隔离种群遗传联系,实现野外种群自然增长。适时新建自然保护区。

在孟加拉虎、印支虎主要分布区6县约14万公顷建立保护站,选择重要区域约2万公顷进行栖息地恢复和改善,建立食物链,促进隔离种群遗传联系,实现野外种群自然增长。适时新建自然保护区。

(3)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4)加强人工繁育和放归野外驯化

在黑龙江、吉林、福建和广西建立4个虎的驯养繁殖基地,对虎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专项 研究,扩大人工种群数量。一方面进行野外放归试验,补充并扩大野外种群数量,另一方面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4、金丝猴保护

金丝猴是我国珍稀特有动物,有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川金丝猴3个亚种。金丝猴分布区已建自然保护区30多个,面积达160多万公顷,在建立保护区之前,森林破坏严重,数量稀少,生境破碎化严重,另外人为捕杀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1)扩大现有保护区面积 加强云南、西藏、贵州、陕西、湖北、四川、甘肃金丝猴保护区的建设,针对金丝猴12处重点保护区,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加强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新建金丝猴自然保护区1处,面积2.4万公顷。对自然保护区以外金丝猴重点栖息地建立保护站22处,强化栖息地保护和禁猎管理。

(2)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3)改善金丝猴栖息地 研究金丝猴的生物学和生态学,针对金丝猴食物需求,选择栖息地共约1万公顷进行改造。建立金丝猴种源基地,为人工繁育金丝猴种群提供种源,在金丝猴天然分布地附近选择栖息地条件较好的生境,加大人工管护和食物投放力度,建立食物基地3个和多处人为食物投放点,扩大金丝猴种群数量。

(4)加强驯养繁殖、开展野外释放试验 加强金丝猴的人工驯养繁殖,建立繁育基地3处,扩大人工饲养种群。选择合适生境,对人工繁殖出生的金丝猴,选择不同种饲养种群进行野外放归试验。

5、藏羚羊保护

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产动物,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西藏和四川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荒漠草甸草原和高原草原等环境中,分布区总面积超过6000万公顷。从80年代以来,主要因为人为猎杀,藏羚羊总数已急剧下降,只有目前约5万头左右,并仍呈继续下降趋势,急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

(1)加强和扩大已建保护区

全国已建藏羚羊保护区3处,总面积3880万公顷。要加大已建保护区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完善保护管理机构和管理站点的建设,扩大保护区的面积,使保护区总面积占到藏羚羊分布区 的80%。

(2)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3)建立禁猎区

在青海格尔木、新疆且末和西藏那曲建立3个禁猎区,使禁猎区面积达到800万公顷,建立管理站点,配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在超过2000万公顷迁徙途径及其他栖息地建立保护站,加强巡护,防止盗猎。

(4)开展藏羚羊合理研究

组织开展藏羚羊的人工驯养繁殖研究,专题对藏羚羊绒及肉、皮、头骨、角等进行贸易性开发利用研究。

6、扬子鳄保护

扬子鳄为我国特有物种,过去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目前仅分布于皖南山系以北,海拔2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的水塘中,野外种群仅有几百条。1983年林业部与安徽省政府合作建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解决了扬子鳄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孵化幼鳄饲养等难题,现每年可繁殖1000至2000条。

(1)扩大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

目前已建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安徽省境内,涉及南陵、泾县、宣城、郎溪和广德5个县范围,面积4.33万公顷。计划在原有保护区的基础上,将周边适合扬子鳄栖息的2万公顷划入保护区范围。新建4个保护管理站,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配置相应的保护管理人员和设施。此外,加强浙江尹家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扩大保护区范围,提高保护区级别。

(2)加强人工繁育、划建人工放养区

使扬子鳄人工繁殖量每年达到6000至1万条,在此基础上,在长江中下游扬子鳄原分布区内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段划建3处扬子鳄人工放养区,使人工放养区面积达到6万公顷,选择2万公顷进行恢复和改善,建立易地种群,并建立保护管理站,对放养区进行严格的管理。

7、大象保护

亚洲象是陆栖兽类中最大的一种,主要栖息与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的沟谷、山坡、稀树草原、竹林及宽阔地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的西双版纳、江城、沧源和盈江。目前我国亚洲象约有200至250头,大部分集中在西双版纳。由于栖息地的缩小和变化、偷猎、人口的增长、移民和干扰等原因,给亚洲象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好现有的热带森林,为象群提供必要的栖 息环境是当务之急。

(1)扩大和完善现有保护区建设、加强周边地区的管理

完善亚洲象的主要分布地西双版纳和南滚河2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亚洲象其他活动区域约10万公顷建立保护站,加强管理,恢复和发展亚洲象赖以生存的栖息地1万公顷,扩大保护区的面积。严厉打击偷猎、盗猎行为,对大象给老百姓造成的损失予以一定的补偿。

(2)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3)加强野外监测和人工驯养繁殖

加强对野外大象的种群数量和栖息环境的监测工作,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西双版纳建立亚洲象驯养繁殖中心,从国外引进人工饲养种源,扩大人工饲养种群,满足社会需要,杜绝野外猎捕大象。

8、长臂猿保护

长臂猿是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为中国和东南亚的特有物种,我国分布有4种。即黑长臂猿、白眉长臂猿、百张长臂猿和百家长臂猿,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等省,野外种群数量不足500只,拯救和恢复种群数量是当务之急。

(1)扩建和加强已建保护区的建设,强化周边区域保护

目前,全国共建有涉及长臂猿的保护区13处,面积60多万公顷。在现有长臂猿种群主要分布区内,扩建保护区和栖息范围,使扩建面积达到2万公顷。加强保护区的基本设施建设和恢复片断森林间的植被,连接岛状栖息地。在已建保护区内增建保护站点,对保护区以外的长臂猿栖息区域约40万公顷,建立保护站12处,加大巡护和管理力度,严格执法,制止偷猎和非法贸易。

(2)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3)加强人工繁育

长臂猿野外繁殖率低,种群恢复缓慢,必须建立稳定的人工种群,才能有效地保存物种。计划在广西南宁和云南思茅建立2个长臂猿人工驯养繁殖中心,加强对4种长臂猿的人工繁育研究,建立并扩大人工繁殖种群,进行野化训练,促进野外种群的恢复。

9、麝保护

麝为中型食草动物,是经济价值最高的类群之一。我国分布有原麝、林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亚麝5个种,历史上麝曾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由于大量捕杀及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全国麝资源已由六十年代的250万头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0−0万头,麝香产量从每年的2000多公斤下降到目前的100−00公斤,主要分布范围缩减至13个省区,面积约10000万公顷,涉及保护区约66处,面积884万公顷。因此,加强对麝的拯救已刻不容缓。

(1)完善已建保护区

选择一些麝资源相对较多的自然保护区加大投入,加强野外保护能力建设,提高科研监测手段,强化周边区域管理,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使我国麝资源得以有效恢复。

(2)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3)建立禁猎区,封山育麝,加强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

在麝分布较为集中的黑龙江小兴安岭、吉林抚松、青海玉树、安徽大别山建立4个禁猎区,禁猎区面积达到60万公顷,配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在适宜区域选择10-15处共约200万公顷林地,恢复和改善植被10万公顷,进行麝类自然放养,建立保护站,加强禁猎管理,作为今后我国麝香基地。

(4)加强人工繁殖研究

由于麝香医药和香料产业需求量巨大,又不可能在野外大量捕杀野生麝,计划在兰州和四川都江堰建立麝的人工驯养繁殖基地,加强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力争在短时期内在人工繁殖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严禁野外捕捉,扩大麝繁殖种群,争取在15年内,使人工饲养数量能够满足人民物种文化社会需要。

10、普氏原羚保护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产濒危动物,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目前仅在青海湖周围沙地与草地生态交错带有分布。数量只有300只左右。由于种种原因,普氏原羚种群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环境越来越差,急需保护。

(1)加强保护区建设、扩大保护范围

加强普氏原羚现栖息地?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扩建保护区面积3万公顷,作为青海湖保护区核心区的一部分,并对周边普氏原羚觅食、活动区域约4万公顷强化保护,建立保护站4处,加强巡护和救护工作。

(2)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3)改善栖息环境

加强栖息地的改造和恢复,改造面积约2万公顷,降低普氏原羚周围的围栏高度,建立普氏原羚冬季采食区,必要时进行人工补饲。

(4)加强繁育研究

根据保护和发展需要,建立圈养种群,探讨普氏原羚人工饲养途径。

11、野生鹿类保护

鹿类动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开发历史悠久,是传统的狩猎种类。我国野生鹿类栖息地保护及其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将着重加强海南坡鹿、麋鹿、梅花鹿、白唇鹿、驼鹿和马鹿的保护。

(1)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改善栖息环境

重点加强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海南、四川、青海、新疆、西藏的13处保护区的保护能力建设,建立野外管护和监测站,对保护区周边区域和非保护区的野生鹿类栖息地约1500万公顷建立保护站约140处,选择性恢复和改善栖息地10万公顷,实行强化保护管理,减少人类活动,恢复改善促进种群数量恢复。在江苏、湖北、江西、四川、海南等省新建保护区或是兴建梅花鹿生境重建工程。扩大海南大田坡鹿保护区面积。

(2)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3)建设种源基地,合理利用资源

在开展野外种群保护的同时,在云南、江西、东北设立种源基地,为饲养种群提供种源。在海南、江西、四川、吉林各建立一处狩猎和合理利用示范区。同时开展人工驯养梅花鹿和麋鹿的野外放归试验。

12、鹤类保护 世界鹤类现存15种,中国有记录的9种,其中黑颈鹤、丹顶鹤、白鹤、白枕鹤、灰鹤、蓑羽鹤等6种是繁殖鸟。现有鹤类分布的自然保护区达40多个,面积1000多万公顷。

(1)加强和扩大已建保护区

重点完善16处已建保护区管理机构和管理站点的建设,加大基本建设投入,提高野外巡护能力,扩大保护区的面积,保护湿地和栖息地环境。

(2)加强自然保护区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芦苇沼泽和草甸火灾的 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3)建立中国鹤类研究保护监测网络

在鹤类繁殖地和迁飞停歇地建立保护站120处,选择性恢复和改善湿地4万公顷,加强栖息地环境污染防治,建立健全监测网点,实施动态监测。

(4)加强人工繁殖研究

加强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建立和扩大人工繁殖种群。利用人工繁育和饲养种群进行野外释放试验。

13、野生雉类保护

全世界共有雉类183种,我国49种,其中18种为我国特有。选择有代表性的濒危种类作为重点雉类栖息地保护工程。

(1)加强保护区的建设

加大现有保护黄腹角雉、褐马鸡、绿尾虹雉等10处雉类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提高保护区的管理能力。新建1个保护区,面积8000公顷。

(2)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3)进行栖息地改造和建设禁猎区

全面加强国家重点保护雉类栖息地保护,其主要分布区(除保护区以外)约100万公顷建立起保护站,在华东、西南、华北和东北选择性恢复和改善栖息地5万公顷,使其适于雉类生存和繁育,促进雉类种群发展。

(4)进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积极开展雉类的人工驯养工作,扩大人工繁殖数量,大力发展有高经济价值的雉类,争取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14、兰科植物保护

兰科所有野生种都是《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范围,占该公约应保护植物的90%以上,大多为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原产中国的大花万带兰、火焰兰和兜兰属有20 种属于该公约的附录1,是最珍贵的保护植物;其余原产我国的1200多种均属于附录2,它们是当前保护植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不合理采挖和利用,使资源破坏十分严重,约有60-120种兰科植物处于将要绝灭的危险之中,亟待保护。(1)加强保护管理

加强对现有保护区兰科植物的保护,在兰科植物较为集中的区域,以及将要灭绝物种的原产地,增设保护区或建立保护站保护其栖息地。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乱采滥挖野生兰花;严禁野生兰花的市场贸易。

(2)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3)建立培育基地 开展兰科植物繁育技术研究,变野生为栽培。在北京、重庆、杭州、云南、广东等地建立兰科植物易地保存物种基因库和兰花良种生产基地,收集、研究、栽培各种兰科植物;并发挥我国兰科植物资源优势,不断培育新品种;推广优良的兰科植物栽培物种和品种,促进栽培兰花的市场贸易,利用群众喜爱的优良类型,取代野生种的贸易,尽可能减少、并进一步杜绝对我国野生兰科植物的毁坏性采挖。

15、苏铁保护

苏铁是现存最古老的裸子植物。全世界苏铁科有9属110种,我国只分布有苏铁属1属,全球约有17种,我国仅有8种,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和四川等地。保护的重点是保护中国特有苏铁物种。(1)建立自然保护区,强化栖息地保护

在苏铁集中分布地区已经建立的保护区核心区内,加强管理站设施建设,保护苏铁的生存环境。在四川、云南、贵州建立保护区的基础上,扩大保护区面积。重点是加强四川攀枝花自然保护区、云南红河苏铁自然保护区、普渡河自然保护区等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5万公顷管理能力的建设,新建贵州的黔西南州自然保护区,面积1.5万公顷。对其他的约10万公顷的苏铁重要分布区及原生地,通过建立保护站和监测站点,掌握资源变化动态,加强看护和打击非法采伐行为。

(2)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3)保护母树林和建立人工培育基地

在攀枝花等重点分布的保护区内,建立母树林保护基地,开展野生苏铁的种群复壮和发展研究。在云南、四川建立人工培育基地,研究人工繁育技术,进行大规模人工繁育,在其他 适宜生长区,建立人工苏铁种群。

(二)国家重点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

1、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1)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中国的热带雨林、季雨林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海南岛、南海诸岛、台湾岛和云南南部热带区域,雅鲁藏布江流域、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西双版纳、红河流域、海南尖峰岭、霸王岭热带雨林。已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西藏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云南西双版纳、纳板河、南滚河、大围山、分水岭、广西弄岗和海南东寨港、坝王岭等自然保护区。热带林保护工程将重点加强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加强12处58万公顷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扩建和新建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热带林的保护力度。在破碎化严重,面积较小的海南保护区,扩大保护区面积,将附近生境较好的次生林划进保护区。保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使热带雨林能够自然恢复。新建保护区8处,面积30万公顷。??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进行野生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制定管理计划,根据保护对象调整核心区面积,重点加强雅鲁藏布大峡谷、弄岗、西双版纳、尖峰岭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热带雨林的管护能力。

??加强天然林的保护。在热带地区,禁止砍伐天然热带雨林。对部分地区实行封山育林。

(2)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中国的亚热带是世界上亚热带面积最广阔生物物种最丰富以常绿阔叶林森林为代表的区域,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其北界在秦岭-淮河一线,南界在北回归线附近,自然地理条件特别优越。位于古北极和古热带两个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较小,所以这里物种丰富,特有种多。重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安徽牯牛降、天马、浙江天目山、清凉峰、凤阳山-百山祖、乌岩岭、古田山、福建武夷山、江西井冈山、湖北神农架、后河、湖南八大公山、莽山、壶瓶山、广东鼎湖山、南岭、车八岭、广西大瑶山、花坪、木伦、河南鸡公山、伏牛山、宝天曼、重庆金佛山、缙云山、贵州茂兰、习水、雷公山、云南高黎贡山、哀牢山、无量山、珠江源等保护区。

?? 重点加强现有3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新建3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加面积280万公顷。在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监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 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3)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中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包括中国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广阔地区,其中集中分布着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受到人类破坏,残存甚少。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已建重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北京松山、天津八仙山、北京与河北雾灵山、山西庞泉沟、历山、内蒙古白音敖包、大青沟、赛罕乌拉、汉马、贺兰山、辽宁医巫闾山、老秃顶子、白石砬子、仙人洞、吉林长白山、黑龙江呼中、丰林、凉水、牡丹峰、陕西牛背梁、周至、甘肃祁连山、兴隆山、宁夏与内蒙贺兰山、六盘山、新疆哈纳斯、天西等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处于干旱区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是这个地区的天然屏障和水源,而且这些生态系统特别脆弱,破坏以后,极难恢复,这些地区是西部大开发地区,加强其自然保护区建设对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

?? 重点建设现有2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投入,开展保护区的生态功能监测,提高已建保护区的技术与保护管理水平,加强保护区的能力建设。将在保护区附近的天然林和其它人为干扰较少的生态系统划入保护,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 在温带天然林集中分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地区,新建1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0万公顷。

??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防护装备配备,以防止严重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 发展天然林综合利用示范区,在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发展旅游和其它非破坏性利用方式,在生态系统作用十分重要地区,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示范。

2、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荒漠是发育在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生境下的稀疏生态系统类型。所占面积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5,沙漠和戈壁面积共约100余万平方公里。中国的荒漠可分成4个类型即: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与小半灌木荒漠和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荒漠生态系统主要位于西部开发省区,在这些省区的大江、大河源头、人为破坏严重的小乔木、灌木生态系统、内陆河岸和湿地生态系统以及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抢救性地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保护西部的独特的资源,并突出自然保护区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在内蒙、西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建立了内蒙古乌拉特、西鄂尔多斯、毛乌素、西藏羌塘、甘肃安西、大、小苏干湖、盐池湾、青海可可西里、宁夏沙坡头、白芨滩、新疆阿尔金山、甘家湖、卡拉麦里、塔里木等30处国家级和省级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350万公顷,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荒漠植被、荒漠野生动物和防沙固沙起到了重要作用。

(1)加强30处面积3860万公顷重点荒漠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立管理机构,采取封育、围栏和巡护等措施,重点保护荒漠地区的灌丛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2)大力新建一批重点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中,选择28处总面积为2000万公顷的荒漠自然保护区加以重点投入,扩大荒漠生态系统保护面积,强化对特有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为制止偷猎和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在保护区应设立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局,并做好公安装备和交通工具等设施建设。

(4)开展科学研究,进行荒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监测,建立荒漠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研究与示范区。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旅游和其它综合利用示范,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

3、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和示范区建设

我国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孕育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造成了对湿地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导致我国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普遍的威胁和破坏,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湿地进行投资性保护。因此,选择重点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建设自然保护区,保护好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时的特殊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同时划建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湿地保护示范区,以期对全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区的原则:对全国或区域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湿地区集中连片;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具有国家或国际重大意义。

(1)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河北红松洼湿地、黑龙江三江、扎龙、吉林向海、莫莫格、辽宁双台河口、安徽升金湖、江西鄱阳湖、山东黄河三角洲、湖北长江天鹅洲、湖南东洞庭湖、广东湛江红树林、广西山口、海南东寨港、四川若尔盖、贵州草海、甘肃尕海、青海青海湖、新疆巴音布鲁克等45处国家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加上地方级244处自然保护区,全国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89处,总面积达4945万公顷。这些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大江大河源头、主要河流入海口、候鸟繁殖和越冬栖息的等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加大已建40处国家级和100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使总面积为4000万公顷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加大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建立管理机构,加强巡护等措施,重点保护湿地和水源地以及湿地特殊野生动植物种的栖息地。在全国重点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地区再建160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使总面积达到2000万公顷,强化对特有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

(2)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湿地保护示范区

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达36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湿地分布区,据科学家初步计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境内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剧烈发展,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科学预言,三江源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两大河流和一条国际河流的发源地,如果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不到保护和改善,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和“中华水塔”,2000年8月青海建立了保护三个大江大河源头的自然保护区,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该保护区题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总面积为31.8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对三江源保护区进行建设和综合治理,开展34项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程,对河源区约530万公顷的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在重要和脆弱的湿地区建立大面积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将核心区居民有计划地搬迁;新建禁猎区以物种保护为重点,进行野外保护体系工程建设;通过引导当地牧民建立严格控制牲口数量、实施冬夏轮放、进行放牧合理规划、适度开发等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模式,开展社区湿地资源保护示范项目;开展草地恢复示范,通过植草和恢复现有草地对湿地区进行保护。

(3)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示范区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河湖湿地分布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该区域的湿地主要由长江及其众多支流、湖泊组成。鄱阳湖、洞庭湖、洪湖、太湖、巢湖和洪泽湖等是本区著名湖泊,也是人工湿地(稻田)面积最集中的地区,是巨大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由于人口集 中和过度利用湿地资源,该地区湿地面积显著减少,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严重退化。据初步统计,五十年代以来,该区湖泊面积丧失约1200万公顷,丧失率高达34%。另一方面,由于水土流失,泥沙含量大,造成泥沙大量淤积,明显降低了湿地的调蓄能力,减低了湿地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1998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水与该地区湿地退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37项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对大约860万公顷的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恢复。为该地区湿地进行恢复和重建并提供示范模式;通过建立禁猎区有效保护迁徙鸟类;初步建立湖区内湿地资源的生态开发模式;初步建立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模式。

在鄱阳湖、洞庭湖区内,开展“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后恢复自然湿地活动,面积各约为10万公顷;鄱阳湖、洞庭湖为众多的迁徙鸟类提供了越冬地和停歇地,为有效控制湖区内的鸟类狩猎偷猎以及投毒现象,拟在两大湖区各新建面积为2万公顷的禁猎区;在鄱阳湖、洞庭湖、洪湖、太湖、巢湖和洪泽湖等6大湖泊建立水产、农业、林业生态开发示范区;通过向当地提供扶持(资金或项目),引导建立湖区水产资源综合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观鸟旅游等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模式。

(4)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嫩江源头湿地保护示范区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面积约为11.59万平方公里,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的低平原与穆棱-兴凯湖冲积、湖积形成的低平原组成。松嫩平原湖群位于吉林省西部、黑龙江省的西南部。本区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河流纵横交织,由河流、湖泊、沼泽形成了特殊的湿地景观复合体,总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湿地面积为87万公顷(沼泽和湖泊面积)。嫩江源于大兴安岭东坡,源头以上为韩家园境内的二根河和松岭境内的南翁河,源头以下流经大兴安岭地区280公里,流域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8亿立方米。在该区开展20项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对约53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提供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模式;开展渔、苇生态开发示范以及生态、物理示范;初步提供东北地区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动态监测径流、水位、水质污染。

在三江平原湿地区内,选择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受洪涝灾害影响、产量很低的耕地,通过引水、种植植被等方式,逐步进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计划将12万公顷的耕地改造为水稻田;在松嫩平原湿地区,以大庆油田的工业废水为主的污染越来越重,现污染面积已达5000平方公里,涉及的湖泊达170余个,确定2个渔、苇生态开发和生态、物理工程示范区;在大庆开展湿地资源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在嫩江源头设立水文站、水质化验中心、计算机中心以及与各场站相联的网络系统,对嫩江源头的径流、水位、水质进行动态监测。

(5)高原湖泊湿地保护示范区云南省境内大小湖泊有30余个,总面积为1066平方公里,集水面积约9000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28%。绝大部分湖泊在高原区内。这些湖泊由于人口增加,森林面积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等原因,导致了湿地栖息地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深居中亚大陆腹地,属高寒半干旱草原气候,面积达4340平方公里,蓄水量77.8亿立方米。目前,青海湖湖泊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在这两个高原湖泊地区开展20项示范区建设对大约110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建设期末,初步缓解青海湖水位下降趋势;提供青海湖湖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合理放牧模式;对高原湖泊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示范;探讨在民族地区开展生态旅游为主的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模式。

在青海湖湿地人工植草12万亩,建设围栏5000米,根治沙化;对青海湖湖周的湿地资源和畜牧数量进行调查,对青海湖地区的放牧模式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实行冬夏轮放、控制畜牧数量、减少冬季载畜量等措施,有力控制过度放牧问题,在湖区及其周边地区开展放牧的合理利用示范工程;在滇西北高原湖泊建立禁猎区,面积为6万公顷;在滇西北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受威胁严重地区,进行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示范;建立科学有序开发高原湖泊生态旅游并结合特种民族文化旅游为主体的资源合理利用示范模式。(6)澜沧江流域保护工程示范区

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干流全长4661公里,我国位于澜沧江的上游,在云南省境内的干流长1240公里,占干流总长的26.6%。

在该区开展13项示范工程对大约48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在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开展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示范活动。

制定流域宣教和技能培训计划,为流域管理机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供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流域管理、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理论、技能培训;在湿地资源利用和开发混乱地区,进行生态恢复示范;采用参与式乡村评估的方法,选择不同社区,进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意识教育,并进行流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活动。

(7)沿海湿地保护工程示范区

我国的海岸线绵长曲折,长达18000公里,分布于12个省(市、区)的188个县(市、区)内;海岛达6500个,海岛线约13000公里。潮间带滩涂面积达217万公顷,浅水海域面积约270万公顷。

在沿海地区开展34项示范工程对大约43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要探索出适合中国实际的滩涂、河口及浅水海域保护及其利用的措施与途径,为中国滩涂与河口湿地的全方 位保护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辽河三角洲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前提下的资源合理利用示范;在辽河三角洲-辽东湾浅海水域湿地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以保护为主,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水产养殖业的综合经营示范;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开展水产养殖、景区旅游项目建设、滩涂多种经营、资源产品综合利用的示范。

(8)红树林湿地保护

红树林湿地是热带海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的沿海地区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总面积约1.4万公顷。

加强现有7个红树林保护区的建设;实施8项红树林湿地示范工程;新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5000公顷;建立和完善红树林保护网络系统;在海南、广东和福建等省建立红树林育苗基地,营造红树林4万公顷;新建8处物种保存基地,建立红树林资源立体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5处,面积1万公顷;对现存的天然红树林进行保护规划,建立天然红树林野外保护体系。

(9)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建设

我国政府自1992年加入了《湿地公约》以来,履行国际义务,相继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海南东寨港、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湖、香港米埔等7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江苏盐城海滩湿地保护区被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加入“东亚-澳大利亚涉禽保护网络”;兴凯湖、黄河三角洲、鄱阳湖、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

在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的自然保护区开展示范工程,提高这些保护区的监测和管理水平,直接受益范围大约为200万公顷。计划到2005年,将黑龙江省三江自然保护区等20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7处湿地和待列入名录的上海崇明东滩等20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将建立湿地定位监测占,对重要湿地的生态系统特性进行动态跟踪、研究;拟在新建的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增加科研设施和基本建设投入。

4、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

建立自然保护小区,是针对我国南方人口稠密地区实施对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措施。它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从身边做起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进行两个精神文明的一项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公益事业。

凡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因地制宜,都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小区,政府应当组织、批准和建立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小区的类型主要应当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繁殖地和原生地;有益的和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栖息繁殖地;候鸟越冬的和迁徙停歇地;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森林、原始次生林和水源涵养林;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形地貌、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地带;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林地;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的风景林、绿化带;自然村的绿化林、风景林等。目前全国已有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贵州省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小区5.03万个,总面积135.58万公顷。加强对已建保护小区的支持和管理,大力新建自然保护小区,使全国自然保护小区总数达到10万个,总面积达380万公顷左右,并确定自然保护小区建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三)国家重点科研与监测网络建设

1、科研体系建设

我国野生动植物的科学研究力量和工作基础较为薄弱,亟待加强。

(1)工作任务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行重点攻关,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服务。

(2)组织机构

科研体系由三级构成,包括中央级研究机构如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省级研究机构如省级林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及基层研究机构如自然保护区等。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是国家林业局专门从事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工作的国家级研究单位,它通过各种研究基地的建设,对全国辐射,形成野生动植物研究网络。成为国家野生动植物信息管理、种质资源保藏、标本管理和宣传教育、自然保护区与湿地研究的中心。

省级研究机构作为地区的主要研究力量,以独立或协作的形式承担研究任务,开展地区性的研究工作。自然保护区等基层单位主要进行本地对象的研究和数据收集工作,协助中央级研究机构和省级机构完成研究任务。

设立研究项目,建立项目管理制度,采取竞标方式,吸收各类研究部门参加,完善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研究体系。

(3)建设内容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建设主要包括科研楼、实验室科研仪器、野外调查设备、标本保存与处理设备、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库库房以及研究基地建设。

对省级和基层科研机构的建设,主要以承担研究项目的形式予以支持。

2、全国野生动植物及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全国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监测体系的目的在于,完善我国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网络,提高我国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动态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技术研究;逐步开展野生动植物生境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监测,进一步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和研究水平。

(1)工作任务

查清我国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现状,建立资源数据库,并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动态变化趋势,分析变化的原因,提出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策。

(2)组织机构

全国陆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和湿地资源监测体系由三级构成,即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与野生植物监测中心和国家林业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省级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监测站和设在各地的定位监测站点。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与野生植物监测中心和国家林业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是全国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工作的技术负责部门,各省监测站负责各省的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定位监测点负责各种信息的采集和上报。

(3)建设内容

针对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主分布区、重点物种栖息地和湿地资源现状,为确保及时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全国需建立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监测中心一处、湿地资源监测中心一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建立省级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监测站一处共31处,根据重点物种分布情况共建立15处野生动植物重点物种监测站,按照资源分布,全国共需设立野生动物监测点约2300处、野生植物监测点约1800处、湿地监测点约1000处,建立中央监测数据库、全国监测数据网络、定点网站和信息处理设施,配置必要的监测、通讯、采集和信息处理设备,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确保资源数据准确、及时、全面。

3、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及环志网络建设

鸟类环志是利用无线电跟踪、卫星跟踪等各种鸟类标记手段,在鸟类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中途停歇地对鸟类进行标记,然后根据获得的标记研究鸟类的生活史、种群动态的一种研究方法。加强鸟类环志站网络建设,对于推动我国鸟类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工作任务

规范全国鸟类环志活动,加强鸟类环志技术的研究;开展对鸟类迁徙路线、迁徙策略、种群变动趋势以及栖息地条件对鸟类种群变化的影响研究,为制定合理的鸟类资源保护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2)组织机构

全国鸟类环志网络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省级环志站和各环志点构成。

(3)建设内容

加强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和原有2处环志站的建设。在分布于全国三大鸟类迁徙路线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建14处鸟类环志站。更新陈旧设备,引进新技术和新装备,完善技术设施,丰富环志种类,加大环志数量,实现环志手段、数据处理的现代化。

4、完善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建设

建立和完善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对于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执法,促进贸易提高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工作任务

建立野生动植物物种DNA指纹档案,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标记。

(2)建设内容

购置DNA指纹技术研究仪器和防伪标记系统,装备一个DNA指纹实验室和一个产品检测标记室。

五、野生动植物繁育、合理开发利用和产业主体框架

(一)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基地

建立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基地,其目的就是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研究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技术和野生植物培育技术,规模化培育野生动植物种源和品种,并通过技术推广和向社会提供种源,以点带面,引导和促进资源的人工繁育,最终实现资源总量的全面扩大。

1.珍稀植物种源基地建设 在云南、贵州、广西、福建、黑龙江、宁夏分别建立6处珍稀植物种源基地,重点培植红豆杉、喜树、榧树、黄檗(黄菠萝)、红松、兰科植物等,向社会推广20种以上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并且种源培育规模基本满足推广社会化种植的需要。

建设内容:主要有兴建基础设施,整治土地,种源采集和移植,人才引进及人员培训,科研设备配置和建立信息网络等。目标:移植野生植物种类500种以上,并基本形成稳定的种群。其中可向社会批量提供的野生植物繁殖材料新品种在20种以上。

2.野生动物种源繁育中心

在完善现有11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的基础上,新建20处野生动物繁育中心,解决高鼻羚羊、麝、鹿、麂、穿山甲、灵长类、羚羊类、灵猫、野猪、紫貂、河狸、雉类、雁鸭类、鸠鸽类、观赏鸟类、蛇类、巨蜥、龟类、虎纹蛙、珍稀蝶类等野生动物种源的规模化繁育及技术问题,并从国外引进羊驼、西瑞等种源繁育推广,进一步丰富我国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种类。

建设内容:主要有兴建基础设施,繁育笼舍及活动场所建设,饲料基地建设,捕捉和引进种源,疫病防治器械,人才引进及人员培训,科研设备配置和建立信息网络等。

目标:建立起200种以上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种群,其中可向社会批量提供的野生动物种源在50种以上。

(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

在种源有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通过资源规模化培育,可促进经济发展。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还可用于展示、观赏、保护宣传教育,促进旅游事业发展。为此,我国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主体框架,主要由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和规模化养殖(含自然散养)基地组成。

1.动物园建设

我国现有省级动物园31个,地市级动物园165个,基本都是地方政府投入,国有性质管理,隶属于各地城建部门,而对动物园野生动物的管理则归口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控制动物园的发展数量,减轻野外捕捉野生动物的压力。原则上只考虑在经济发达的地市级城市新批建动物园,近期和中期建设总体数量为100个。2.野生动物园建设

我国现有野生动物园7处,在建2处,分布在北京、上海、河北、山东、广东、海南、四川等省市。其建设投资分国家投入、集体筹建和个人投资三种方式,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均归林业主管部门进行行业管理。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形势和自然气候特点,在现有野生动物园基础上,到2010年我国可增建19处综合性大型野生动物园,建设投资以集体和个人投资为主,国家予以适当资金和政策扶持。

3.规模化野生动物养殖场和自然放养基地

为推动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朝规模化养殖、集约经营方向健康发展,对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将着重通过政府投建示范场区、政策引导、经济扶持、科技推广和规范管理等措施,促进一批 规模化驯养繁殖场和自然放养基地的建立,使高鼻羚羊、麝、鹿、麂、穿山甲、灵长类、羚羊类、灵猫、野猪、紫貂、河狸、雉类、雁鸭类、鸠鸽类、观赏鸟类、蛇类、巨蜥、龟类、虎纹蛙、珍稀蝶类等野生动物稳定增长,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大量需求。

目标: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和自然放养基地达到500处,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种类达到50种以上,基本缓解经济发展中野生动物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

(三)现代运动狩猎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狩猎,推动传统狩猎向现代运动狩猎转轨,带动野生动物栖息地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实现部分物种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的根本性转变。

目标:到2030年,在全国认定或成立狩猎组织及代理机构50-100家,经济发达省、市可成立2-3家;使我国的“国际狩猎场”和狩猎场、区达120-140处。

(四)野生植物资源采集

从野外采集野生植物资源,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在资源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遵循“资源消耗量小于自然增长量”的原则,明确保护者权益,协调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使当地人民从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中获得收益,调动当地人民保护野生植物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和经济双增长。有组织、有计划限量采集(采伐)兰花、红豆杉、红松籽、水曲柳等资源,带动一大批贫困山区人口脱贫致富。

(五)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加工利用 当前,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效益低下的情况仍十分严重,加剧了对有限资源的需求。对此,要切实采取措施,引导资源利用朝高科技、高效益方向转化,改变增长方式,其关键是合理配置资源、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扶持高效益加工企业。

(六)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流通秩序混乱,是非法来源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的根本原因,针对上述现状,规范流通秩序,逐步建立以专业市场和定点经营单位为主渠道的流通体系,计划逐步在辽宁、河北、内蒙古、新疆、重庆、云南、山东、浙江、广西等省区建立9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一级专业市场,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50-100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二级专业市场。凡是进入流通领域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均应在专业市内由定点单位统一经营管理,专业市场内经营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实行标记制度,强化证件管理,提高市场监管能力,遏制非法来源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入市场,以达到严格控制资源消耗量的目的。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和项目实施时间的编制说明

项目投资估算依据国家林业局有关规程、规定确定的技术经济指标,及各地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技术经济指标,费用参照有关取费标准进行估算。

坚持公益性事业建设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全国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主要保护的是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全国典型的森林、荒漠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是保护全国生物多样性的精华。这项工程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基本建设费用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预算内基建拨款,而且中央财政应当承担主要经费支持。因此,工程投资的综合比例一般确定为国家投资占80%,地方配套占20%。如特殊野生动植物物种或特殊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和位于我国西北部欠发达地区的建设内容,则按国家投资100%比例计算。

项目实施时间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2005年期间,也就是“十五计划”期间;第二阶段是2006-2010年期间;第三阶段是2011-2030年期间。各个项目安排主要以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为主,对2011-2030年仅作为大致规划内容。

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计算标准:(1)保护区建设:2001-2010年期间,大熊猫保护区按每个3000万元计算,朱鹮等野生动物类型保护保护区按每个2400万元计算,野生植物等类型保护区按每个2000万元计算;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2)禁猎(伐)区建设:2001-2010年期间,野生动物禁猎区按每个1000万元计算,野生植物禁伐区按每个800万元计算;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3)繁育中心和培育基地:2001-2010年期间,大熊猫等15种动植物种繁育中心和培育基地按每个3000万元计算;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4)保护站建设:在重点野生动植物主要栖息地覆盖的每一县级行政区域,建立保护站一处,承担栖息地保护及改善职责。2001-2010年期间,建站投资按每站100万元计算;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5)科研监测站点建设:在重点野生动植物主要栖息地需要建立必要的科研监测站或监测点,承担栖息地变化科研监测任务。2001-2010年期间,一个物种重点物种建立一个监测站和数个监测点,建监测站投资按每站200万元计算,建监测点投资按每个点80万元计算;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6)重点野生动植物主要栖息地恢复和改善:2001-2010年期间,根据物种对栖息环境的要求,在其主要栖息地选择重要的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针对性恢复植被和建立食物链,按每万公顷3000万元计算;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国家重点生态系统保护项目计算标准:

(1)森林生态系统保护:2001-2010年期间,热带保护区按每个2000万元计算,亚热带按每个2400万元计算,温带按每个2800万元计算;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2)荒漠生态系统保护:2001-2010年期间,每个保护区按每个2800万元计算;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3)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2001-2010年期间,每个保护区按每个3000万元计算;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4)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示范区工程:2001-2010年期间,除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江源湿地保护区按1.5亿元计算外,其它每个示范区均按6000万元计算;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5)自然保护小区和生物多样性小区:2001-2010年期间,每个保护小区建设需要4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0万元,地方配套20万元;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国家科研与监测网络建设项目计算标准:

(1)2001-2010年期间,国家研发中心按7500万元计算,国家动植物监测中心按4000万元计算,国家湿地监测中心按3000万元计算,省级科研机构按每个300万元计算,省级动植物监测站按500万元计算,省级湿地监测站按400万元计算,湿地宣教中心按每个2000万元计算,动植物监测点按每个80万元计算,湿地监测站按每个100万元计算;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2)2001-2010年期间,鸟类环志中心及网络建设:国家鸟类环志中心按2000万元计算,环志站按每个400万元计算;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3)2001-2010年期间,动植物检测中心建设:按3000万元计算;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野生动植物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计算标准:(1)动物救护繁育基地:2001-2010年期间,每个建设需要1000万元,其中国家按每个补助500万元;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2)植物培育基地:2001-2010年期间,每个建设需要800万元,其中国家按每个补助400万元;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3)野生动物园:2001-2010年期间,每个建设需要2亿元,实行社会集资,国家不予补助;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4)野生动物养殖场:2001-2010年期间,每个建设需要550万元,国家按每个补助25万元;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5)野生动物自然放养场:2001-2010年期间,每个建设需要3000万元,国家每个补助1000万元;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6)狩猎场:2001-2010年期间,每个建设需要560万元,其中国家按每个补助80万元;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7)野生动植物加工企业:2001-2010年期间,实行社会集资,国家不予补助;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8)野生动植物一级市场:2001-2010年期间,每个建设需要4000万元,其中国家按每个补助1000万元;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9)野生动植物国家二级市场:2001-2010年期间,每个建设需要275万元,其中国家按每个补助25万元;2011-2030年期间的投资,将按2001-2010年期间投入标准的150%计算。

(二)投资估算

1、估算总投资

根据各工程建设内容、规模与计算指标,经估算,本规划2001-2030年建设投资总共需要投入:1356.5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664.38亿元,地方投资316.86亿元,社会集资375.31亿元。

2、具体投资分配

各个建设投资分配结构如下:

按投入时间分为:

2001-2005年需要投入建设资金398.07亿元,平均每年79.61亿元。

2006-2010年需要投入建设资金354.71亿元,平均每年70.94亿元。

2011-2030年需要投入建设资金603.76亿元,平均每年30.19亿元。

按投资主体分为: 2001-2005年,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214.78亿元,平均每年42.96亿元;地方配套93.29亿元,平均每年18.66亿元;社会集资90.0亿元,平均每年18亿元。

2006-2010年,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181.0亿元,平均每年36.2亿元;地方配套88.48亿元,平均每年17.70亿元;社会集资85.24亿元,平均每年17.05亿元。

2011-2030年,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268.6亿元,平均每年13.43亿元;地方配套135.09亿元,平均每年6.75亿元;社会集资200.06亿元,平均每年10亿元。

按使用方向分为:

2001-2005年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58.63亿元,平均每年11.73亿元;国家重点生态系统类型保护212.04亿元,平均每年42.41亿元;国家科研与监测网络建设22.26亿元,平均每年4.45亿元;野生动植物产业基地建设105.14亿元(包括社会集资),平均每年21.03亿元。

2006-2010年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46.57亿元,平均每年9.31亿元;国家重点生态系统类型保护198.78亿元,平均每年39.76亿元;国家科研与监测网络建设8.4亿元,平均每年1.68亿元;野生动植物产业基地建设100.96亿元(包括社会集资),平均每年20.19亿元。

2011-2030年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73.28亿元,平均每年3.66亿元;国家重点生态系统保护299.87亿元,平均每年14.99亿元;国家科研与监测网络建设14.99亿元,平均每年0.75亿元;野生动植物产业基地建设215.63亿元(包括社会集资),平均每年10.78亿元。

(三)资金筹措

根据总体规划原则,国家投资部分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按项目建设进度分期投入。地方配套资金要纳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和地方统筹,分投入。

国家除将工程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预算,还可在社会上发行债券或彩票,进行筹资。

对于以盈利经营为主要目的项目,则在明确责权利的前提下,通过社会招商引资方式进行筹资。

此外,加强与有关国家和非政府国际组织的联系,广泛争取国际合作,为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

七、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一)生态效益分析

建设项目实施后,将大大提高国家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能力,恢复和 改善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将使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野生植物得到更好的保护。特别是一些主要物种如虎、大熊猫、豹等的保护,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其他物种如麝、鹿、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的保护,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通过实施保护工程,新建一批保护区,建立禁猎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使以森林、荒漠和湿地为主体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营养结构将得以优化,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充分发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美化环境的多种功能。该计划涉及的保护区主要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的水源地和分水岭,项目的实施不仅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本身,而且对区域和整个流域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巨大生态效益不仅是局部地区的,而是全球性的。

(二)社会效益分析

全国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建设工程是公益性的社会事业,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宣传了野生动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

通过对野生动植物和保护区等管理和科研机构的建设,将加强这些机构的保护宣教能力,为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野生动植物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保护区真正成为宣传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阵地。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野生动植物的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极大地促进野生动植物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安置大量职工,丰富人们生活。野生动物园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观赏动物的机会。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存基地和中心的建设,饲养野生动物地发展,将满足人们对野生动物的需求,而且减少人为对野生动物的需求,使资源保护状况的好转。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更好地发挥净化大气、减少污染和美化环境等功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保健游憩场所,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为周边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社会经济和科教文卫事业的全面、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甚至有人利用野生动物保护问题攻击我国。工程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能力,为保护管理宏观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也是履行国际公约如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的重要内容,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国际声望。

(三)经济效益分析

1、直接效益

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保护工程的建设完成,不仅保护了野生动植 物及其栖息地,使野生动植物尤其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保健品等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而且对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人工繁育,直接提供大量野生动植物产品,作为食物和药品等的原料。据不完全统计,80%的中成药和大部分保健品原料来自野生动植物,照此推算,每年可获得经济效益3400亿元。仅全国270家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就可获得经济效益5.5亿元;为餐饮业提供野味可获经济效益80亿元;每年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可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每年共计至少可获经济效益3700亿元。完善保护管理机构,壮大保护管理队伍,提高保护管理能力,加强执法力度,减少偷猎、盗猎和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犯罪活动,净化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市场,挽回国家损失。

2、间接效益

保护工程的实施完成不仅有着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其潜在的间接效益更是不可估量。首先,物种的具有巨大的潜在保存价值,目前对遗传资源具有极其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认识越来越清楚,野生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就地保护和人工培育,对它们的价值将日益得到挖掘和开发。随着其次野生动物市场的规范,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利用走向健康轨道,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水源保存效益、防风固沙效益、防止水土流失效益、净化空气和防治污染的效益能得到进一步实现。

八、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为推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造林绿化、森林资源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是林业工作的三大任务,也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三大行政职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目前,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比较薄弱,全国约一半的省(区市)没有行政机构,很不适应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各级主管部门要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机构的设置,争取用两三年的时间做到每个省(区市)都要由行政管理机构。同时,要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地区和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利用强度高的地区,建立健全地、市、县、乡级保护管理机构。在14个大的省会城市(口岸)建立办事处,实行网络化管理,有计划地在一些重要口岸建立检查站,完善进出口监管功能。加强队伍管理,注意执法培训,实行持证上岗,逐步建立一支专业过硬、作风廉洁、管理高效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队伍。

2、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要研究和建立以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投入机制。各级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将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在将要建立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林业的有关项目优先向自然保护区倾斜。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捐助和投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

3、推进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围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不断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法规体系,积极推进立法工作。要争取《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早日出台;各省(区、市)要抓紧制定《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损失的补偿办法等地方法规。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采取有效措施,继续组织实施严打行动,把严打和日常执法结合起来,坚决打击乱捕滥猎、乱采滥挖野生动植物的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遏制一些地方存在的猖狂盗猎、非法经营、倒卖、走私野生动物的混乱局面。

4、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产业发展

野生动植物是一项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保护这项资源既能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能提供大量产品,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不断加强保护工作的同时,要按照分类和分级指导原则,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技术法规,实行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对已经繁殖成功、市场前景比较大的一些物种要进行有序利用,不断开发新产品,要发展野生动植物观赏、旅游以及在国家政策和国际公约许可范围内的狩猎、采集和贸易等活动。发展野生动植物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为了增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活力和能力。各级主管部门要对发展产业给予足够重视,制定政策法规,统筹规划,建立专业市场,加强流通领域管理。同时,在条件成熟时,建立行业组织,协助政府搞好行业管理,开展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促进野生动植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政策性强、责任大、管理难、国内外影响大,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政策水平和执法水平;要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各种 形式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要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做到廉洁自律,树立野生动植物行业主管部门的良好形象。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野生动植物保护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和公益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公众的参与才能搞好。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要把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作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要拟定宣传计划,增加宣传投入;要积极发挥各种自然保护组织和团体在宣传方面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宣传在保护野生动植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要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对破坏野生动植物的典型事件要敢于曝光;通过举办夏令营、科普讲座等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和“国际湿地日”等时机,集中组织开展大型宣传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九、附件(略)

下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09年度称多县草原防火工程监理资料(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09年度称多县草原防火工程监理资料(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工程监理实施资料内容

    建设工程监理实施资料内容 1、 2、 3、 总监的授权委托书、总监承诺书、总监任命书 开工报告、竣工报告、停(复)工报告 监理规划、细则 4、 5、 6、 7、 8、 9、 10、 11、 12......

    工程建设监理概论机考资料

    ( )是进度计划常用的表示方法。C•C横道图 ( )是实现建设监理三大控制的重点,是建设项目的核心,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A•A工程建设质量控制( )是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也是形成工程......

    某建设工程主体工程监理汇报资料

    某建设工程主体工程监理汇报资料 各位验收人员、各位领导: 由我公司监理的新安江派出所营房建设工程主体结构分部质量验收今天进行。本工程自2016年9月8日开工以来,在施工单位......

    新版《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监理资料管理的学习心得

    新版《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监理资料管理学习心得 作为监理行业从业人员,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读新的行业规范,为此,为了便于行业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知识的提高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

    鸣鹤古镇保护开发工程-一期安置房建设A#、B#地块监理

    1.招标条件 本招标项目鸣鹤古镇保护开发工程-一期安置房建设A#、B#地块监理(JSA12076)(项目名称)己由慈发改观审批【2012】7号 (批文名称及编号)批准建设,项目业主为 慈溪市五磊山风......

    工程竣工验收后监理单位应向建设方提供的资料有哪些(五篇范例)

    施工监理资料记录表格及编号 1. 监理会议纪要(B1-1) 2. 监理日记(B1-2) 3. 建设工程质量评估报告(B1-3) 4. 监理工作联系单(B1-4) 5. 见证单位及见证人授权书(B1-5) 6. 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