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管理基础知识复习题第二编_法律
第二编 法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务院常务会议由以下那些组成?(D)A、总理、副总理
B、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秘书长 C、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
D、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处
2.下列活动行程的关系不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是(B)。A、工商局给所属公务员纪律处分 B、税务干部上街宣传税法 C、财政局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
D、人民法院审查工商局处罚决定
3.以下基本制度中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行政公正原则的是(A)。A、回避制度
B、表明身份制度 C、简易程序制度 D、时效制度
4.行政行为以其对象是否特定可分为(B)。
A、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根据行政行为针对的对象分)B、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
C、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根据行政行为受法律规范约束程度分)D、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根据行政行为启动方式分)
5.某甲有一栋可以看得到海景的别墅,当他得知还有一栋大楼将要建设,从此以后别墅不能再看到海景时,就将别墅卖个想得到一套可以看得到海景房屋的某乙。某甲的行为违背了下列哪一项原则?(D)A、自愿原则
B、等价有偿原则
C、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6.2004年,李某因病去世,其妻林某继续抚养李某年老多病的母亲。2006年林某再婚,但仍继续抚养李某的母亲直至去世。李某母亲身后留下房子两间,林某欲参加继承,但李某的叔叔认为林某已经再婚,没有权利继承李某母亲留下的财产。则(D)。A、林某已再婚,丧失了继承李某母亲遗产的权利 B、林某与李某母亲没有血缘关系,不能参加继承
C、林某作为丧偶媳妇,对李某母亲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可以适当分得财产
D、林某作为丧偶媳妇,对李某母亲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应当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参加继承
7.下列关于合同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A、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当事人双方或多方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B、我国现行《合同法》规定的合同也适用于有关收养、监护等身份协议 C、合同是当事人设立、变更或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 D、合同是体现当事人双方或多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
8.甲自商城购得某电视机,后因质量问题电视机爆炸,炸伤甲。由甲可请求商城承担何种民事责任?(D)
A、仅得请求侵权责任
B、仅得请求违约责任
C、有权请求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 D、得请求侵权责任或违约责任
9.甲为非国家工作人员,是某国有公司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乙为国家工作人员,是该公司财务部主管。甲与乙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了本单位财务100万元。对甲、乙的行为改如何定性?(D)A、甲定职务侵占罪,乙定贪污罪,两人不是共同犯罪 B、甲定职务侵占罪,乙定贪污罪,但两人是共同犯罪 C、甲定职务侵占罪,乙是共犯,也定职务侵占罪 D、乙定贪污罪,甲是共犯,也定贪污罪
10.甲某在商场购得一台“多功能食品加工机”,回来试用后发现该产品只有一种功能,于是向商场提出退货,商场答复是:“该产品说明书未就其使用性能作明确说明,概不负责。”对此,下列哪种是正确的?(D)A、甲某只能向生产者要求退还 B、甲某应当要求销售者给予退还
C、因未当场认真检验商品,所以甲某不能要求退还 D、甲某可选择向销售者或者生产者要求退还并给予赔偿
11.甲原为某机关处长,现已退休,现任处长乙某是他的老下级,关系很熟。丙有求于乙,但是与乙不熟,于是找到甲并告知想送钱给乙,但是怕乙不收,甲于是邀请乙一同吃饭,席间将丙引见给乙认识,后丙向乙行贿3万元,乙为丙取得了利益。事后,丙为了表示感谢,给假1万元。甲的行为构成(B)。A、贿赂罪
B、介绍贿赂罪
C、贿赂罪和介绍贿赂罪赎罪并罚
D、贿赂罪和介绍贿赂罪,从一重处罚,定贿处罚
1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被称为(C)。A、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B、民族统一战线 C、爱国统一战线 D、广泛的统一战线
13.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B)。A、人民代表大会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民主集中制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14.依照我国现行宪法规定,(D)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A、全体公民 B、全体人民
C、18周岁以上的公民
D、18周岁以上有政治权力的公民
15.我国国家结构形式是(A)。A、单一制 B、复合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16.依照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是指(B)。A、自治区、自治县
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C、自治区、自治县、自治乡 D、自治州、自治县
17.公民张某每月退休金1000多元,按月交纳个人所得税,他去世后纳税关系消失,他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消灭的原因是(B)。A、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消失 B、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消失 C、行政法律关系内容已实现 D、时效超过
18.在行政立法中(B)。
A、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制定行政规章 B、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C、各级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 D、各级地方权利机关制定地方性规章
19.下列国家机关中,享有行政复议权的是(A)。A、行政机关 B、权力机关 C、审判机关 D、检察机关
20.下列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的情况是(D)。A、张某对地税局的罚款不服
B、王某家被盗,公安机关不予出警 C、李某认为工商局干涉其经营自主 D、刘某对单给予其行政处分不服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行政救济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方法。
下列事项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1)对行政法规、规章或者具体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不服的;
2)对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不服的;
3)对民事纠纷的仲裁、调解或者处理不服的;
3)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不服的。
21.远东贸易有限公司对某市海关处罚不服,申请复议(B)。A、向市政府提出 B、向上一级海关提出 C、向市人大提出 D、向海关总署提出
行政复议的管辖:
1)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既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复议。
3)对国务院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原作出机关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22.下列何项不属于复议当事人(C)。A、申请人 B、被申请人 C、证人 D、第三人
23.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C)。A、复议判决 B、复议裁定 C、复议决定 D、复议仲裁
24.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申请人(D)。A、应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B、应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C、应向该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D、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5.根据《行政复议》的规定,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复议中一并申请审查范围的是(B)。
A、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B、省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规定的规章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D、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26.公民从(A)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A、出生时 B、10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
27.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B)。A、法定代理人 B、法定代表人 C、指定代理人 D、被代理人
28.代理人在行为时以(B)名义进行 A、代理人自己 B、被代理人
C、不须表明代理人身份 D、组织
29.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缔结合同的提议是(C)。A、完全同意提议的意思表示 B、承诺 C、要约
D、要约引诱
30.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的组织形式是(A)。A、有限责任公司 B、股份公司 C、无限公司 D、两合公司
3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的是(C)。A、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主观恶意性
D、应受刑罚惩罚性
32.某甲因盗窃某丙的收录机,被判刑一年。此案中某丙的收录机是(B)。A、犯罪客体 B、犯罪对象 C、犯罪主体 D、犯罪工具
33.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A)。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4.精神病人在(C)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A、能辨识但不能控制 B、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C、不能辨识或不能控制 D、不能辨识但能控制
我国刑法将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分为三种情况加以规定:
1)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刑法第18条第1款明确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鉴定程序确定的,不负刑事责任”。
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具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刑法第18条第3款明确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刑法第18条第2款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5.有期徒刑的期限为(B)。A、1个月以上15年以下 B、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C、6个月以上20年以下 D、3个月以上15年以下
主刑:
管制:3个月以上,2年以下
拘役: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有期徒刑: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死刑:对于犯罪时未满18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缓期2年,无故意犯罪,可以再两年刑满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乐意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附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只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不适用于犯罪的本国人)
36.公示催告的申请人必须是(C)。A、出票人
B、票据持有人
C、可以本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 D、背书人
37.下列各项中,只适用于民事诉讼而不适用于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原则或制度的是(B)。A、两审终审制度 B、调解原则
C、公开审判制度 D、回避制度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1)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
2)起诉不停止原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原则
2)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
4)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原则
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基本制度: 1)公开审理制度
2)会议制
3)回避制度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1)合议制度
2)回避制度
3)公开审判制度
4)两审终审制度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1)回避
2)辩护
3)刑事代理
38.行政诉讼的标的是(B)。A、抽象的行政行为 B、具体的行政行为 C、行政立法行为 D、内部行为
39.下列争议,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是(C)。
A、因限制人身自由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而引起的 B、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C、公务员因其工资、福利待遇或对所收行政处分不服的 D、不服行政处罚的
40.行政诉讼中,对(B)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A、原告 B、被告 C、原告和被告
D、原告或被告
41.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以参照(C)。A、法律 B、行政法规 C、规章
D、地方性法规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地方性法规为依据。
42.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刑事案件的审判中(D)。A、一律不得实行调解
B、公诉案件不得实行调解
C、除自诉案件和一部分公诉案件外,不得实行调解 D、除一部分自诉案件外,不得实行调解
43.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A、涉及国际秘密的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 B、有关个人隐私的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
C、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
D、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44.某甲与某乙因宅基地发生争执,互扭中某甲被某乙打成轻伤。某甲要求某乙承担刑事责任并赔偿经济损失,随向法院(A)。A、自诉 B、起诉 C、上诉 D、申诉
45.犯罪的客体是(C)。A、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人身 B、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物
C、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D、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
46.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有(C)的故意。A、为本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B、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C、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
D、为其他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
47.在一定期限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强制起从事劳动,并进行教育和矫正的一种刑罚,被称为(C)。A、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的自由,让其在公安机关的管束和原居住地或单位群众的监督下进行改造的刑罚方法)
B、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进予以监禁的一种刑罚方法。)C、有期徒刑 D、拘留
48.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基本权利、这说明(C)。A、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B、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C、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D、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49.在我国,受教育(D)。
A、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不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B、只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C、只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D、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有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5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实行(C)原则。A、首长负责制 B、少数服从多数 C、民主集中制 D、议行合一
51.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项原则的含义之一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C)。A、权力机关的非法干涉 B、上级司法机关的非法干涉
C、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D、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52.挪用公款的主体是(D)。A、国家工作人员 B、一般主体
C、国家机关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53.贿赂罪所侵害的客体是(C)。A、行贿人的财产权利 B、行贿人的财产
C、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D、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利
54.行政诉讼的原告与被告(B)。A、原告是相对人,被告是国家行政人员 B、原告是相对人,被告是行政机关
C、原告是行政机关,被告是相对人
D、相对人不能当原告,行政机关不能当被告
55.我国1997年刑法规定的新的基本原则是(A)。A、罪刑法定原则 B、无罪推定原则
C、罪行相适应原则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个。
1)罪刑法定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罪刑相适应原则。
56.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式(A)。
A、法律责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结果或体现 B、法律是结果或体现,法律制裁是前提 C、有法律责任就有法律制裁 D、法律责任就是法律制裁
57.法律责任的免除就是(B)。
A、无责任
B、有责任,但出现法定条件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 C、不负责任
D、有责任,但不受法律制裁
58.区别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的关键是(C)。A、解释的主体 B、解释的方法
C、解释是否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D、解释的对象
59.根据监督主体和监督权的性质不同,法律监督可以分为(A)。A、国家性的监督与非国家性的监督 B、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 C、整体监督与部分监督 D、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
依据法律监督的主体不同,可以讲法律监督氛围国家机关的监督与社会监督两大类。
60.下列关于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体系的表示中哪项是正确的?(C)A、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和首都 B、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象征
C、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和首都 D、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和首都 61.法法治是以(D)为核心的一种治国方略。A、民主政治 B、市场经济 C、社会状态 D、法律至上
法治是指以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法律至上为核心的一种治理国家的方略。、62.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A)。A、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B、有社会舆论来保证实施
C、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保证实施
D、依靠政党的力量来保证实施
63.根据法律渊源的含义,我们可以把法律分为(A)A、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B、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 C、宪法、民法。刑法、商法等 D、宪法、法律、行政法、条例等
我国法的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单行条例;⑥行政规章;⑦国际条例。
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是由宪法、行政法规、刑法、民法、婚姻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军事法等基本法律部门构成。
64.下列哪一项不是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D)。A、损害事实的存在
B、有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
C、违法行为同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
D、作出职务侵权行为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主观上有过错
65.我国国家赔偿采取的归责原则是(A)。A、违法责任原则 B、过错责任原则 C、危险责任原则 D、损害责任原则
66.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遇到下列情形的,有权取得国家赔偿。(A)
A、王某于1995年12月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2000年3月被改判无罪 B、在周末舞会上,因争抢舞伴,李某被申某(系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殴打致伤 C、陈某用一把剪刀戳伤自己的身体,以求阻拦人民法院对财产判决的强制执行 D、谢某故意编造犯罪事实,以至被公安机关羁押 67.某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授予的权利时侵犯了某公民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则(A)为赔偿义务机关。A、该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B、该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主管机关 C、该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在地的政府
D、要看该组织行使的权利属于哪一个行政机关而定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①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②共同赔偿义务机关
③委托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④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
⑤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责任承担
⑥经复议后的赔偿义务机关
68.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B)。A、社会性 B、阶级性 C、规范性 D、强制性
69.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D)。A、基本法律
B、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C、行政法规
D、除基本法律之外的其他法律
70.国家的性质是指国家的(A)。A、阶级本质
B、经济制度的性质
C、政权组织形式的民主与否
D、国家整体同其他组成部门之间的关系
71.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属于(C)。A、公民
B、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
D、中央人民政府
72.下列何项不属于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C)。A、促进社会稳定 B、保障基本生活 C、促进社会救济 D、促进经济发展
73.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不包括(A)。、A、代表会 B、股东会 C、董事会 D、监事会
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74.下列何项不属于保险法的特征(B)。A、保险法具有社会性 B、保险法具有自愿性 C、保险法具有技术性 D、保险法具有强制性
75.王某、李某的耕地相邻,但因耕地范围不清而产生纠纷,于是向县土地管理部门寻求救济,县土地管理部门重新划分了两家的地界。但王某对县土地管理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王某可以向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行政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B、王某必须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C、王某必须向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不服时,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王某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只能提起民事诉讼
76.下列关于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限表示错误的是(D)。
A、适用于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
B、适用于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限,由本院院长决定,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C、适用于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审结 D、适用于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经院长批准的,审限可以延长
77.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下列哪一类案件可以申请再审?(A)A、适用简易程序审结的案件 B、适用公示催告程序审结的案件 C、适用督促程序审结的案件
D、适用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
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都属于非诉的特别程序。
78.某市人民法院受理李某强奸案后,因李某系聋哑人,即指定律师王某作为李某的辩护人。开庭审理时,李某以辩护人王某的业务水平不高为理由,拒绝王某继续为他辩护,同时提出不需要辩护人而由自己自行辩护。对此,某人民法院应当:(D)。A、应当准许,并不得再委托其他辩护人
B、不准许李某拒绝王某继续辩护
C、通知李某的近家属,由其近家属决定是否需要辩护人辩护
D、准许李某拒绝王某继续辩护,但要求王某另行委托辩护人或另行为李某指定辩护人
79.《仲裁法》规定仲裁是(A)。A、一裁终局 B、二裁终局 C、三裁终局 D、四裁终局
80.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上诉期限是(C)。A、20天 B、15天 C、10天 D、5天
不服的一审裁定的上诉时间为10日,不服的一审判决的上诉时间为15日,自裁判送达之日起计算。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的宪法的监督权属于(BC)。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大常务会
D、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
2.下列属于行政法调整对象的有(ABCD)。A、行政管理关系 B、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C、行政救济关系 D、内部行政关系
3.行政效率的原则要求(BCD)。A、效率第一,公正第二
B、在决策时进行行政行为的成本—效益分析 C、精简行政机构人员 D、严格遵守行政程序的时限
行政效率原则:行政效率的含义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应当尽可能用最快的时间、少的人员、最低事物消耗办最多的事,取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下列不属于行政行为的特征的是(ABC)。A、裁量性 B、管理性 C、权力性
D、单方意志性
行政行为的主要特征有:①从属性;②单方意志性;③强制性
5.物权具有以下特点:(ABD)。A、排他性 B、独占性 C、统一性 D、追及力
物权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①物权是一种“对世权”;②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独立的物;③物权内容是对物的管理和直接支配;④物权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⑤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⑥物权保护方法广泛。
6.甲的父母离婚后,其母再婚,甲和继父共同生活了15年,后甲的继父因病去世,下列关于甲继承其继父遗产的说法正确的是(BD)。A、甲无权继承其继父遗产 B、甲有权继承其继父遗产
C、甲只能作为第二顺位继承人继承其继父遗产 D、甲应当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继承其继父遗产
7.以下关于合同解除效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CD)。A、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 B、已经履行的,均需恢复原状
C、合同解除不影响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设立
D、合同解除无溯及力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修理、更换、重作等补救措施
8.下列行为构成贪污罪的有(AC)。
A、甲是某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其他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其利用职务之便伪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理赔金30万元
B、乙是政府的行政人员,其利用办公地点靠近财务科的条件,从财务科窃取现金2万元 C、丙是某市外事局局长,其在接见外国来访客人的时候,收到客人送给该市的价值5000美金的纪念品一件,丙见该纪念品做工精美,价格不菲,于是据为己有
D、丁是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在一次协助征兵工作中,丁收受他人的钱财,将他人的子女征兵入伍(行贿罪)
9.刘某在个体摊贩王某处挑选皮鞋,王某介绍一双让刘某试穿,刘某感觉不合适,便脱下来要走,但王某执意要刘某买下这双鞋。王某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AB)。A、自主选择权 B、公平交易权 C、维护尊严权 D、保障安全权
10.陈某到一饭店就餐,饭店服务人员韩某在给卡式煤气炉点火时,煤气突然爆炸,陈某韩某及邻座顾客杜某均被炸伤。经查,煤气炉系甲厂生产,质量存在严重缺陷。下列有关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AC)
A、陈某既可以要求甲产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饭店承担赔偿责任 B、韩某只能依劳动合同关系要求饭店赔偿损失 C、杜某可以要求甲厂承担赔偿责任
D、向甲厂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一年,自收到伤害之日计算
产品责任的诉讼时效:①因产品存在缺陷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计算;②因产品质量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产品交付最初用户消费者满10年丧失。但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1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AC)为赔偿义务机关。A、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 B、原赔偿义务机关
C、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 D、设立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
12.在刑事赔偿中,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作人员追偿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BCD)。A、因误判当事人罚金、没收财产的
B、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C、在处理案件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D、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13.国家赔偿方式有(ABC)。A、支付赔偿金 B、恢复原状 C、返还财产
D、赔礼道歉
14.某个体户甲被其所在区的公安分局干警张某、管某滥用职权非法拘留,对其损失的赔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A、区公安分局为赔偿义务机关
B、区公安分局向甲赔偿后,再向张某和管某追偿 C、张某和管某直接向甲赔偿 D、由市公安局直接向甲赔偿
15.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是指(AD)。A、确定力、约束力 B、执行力、追溯力 C、确定力、制约力 D、执行力
16.北京海淀区公安分局八里庄派出所因周某赌博,对其处以20元的罚款。周某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本案的复议机关为(BD)。A、八里庄派出所 B、北京市海淀区公安分局 C、北京市公安局 D、海淀区人民政府
17.下列案件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不能提起行政复议的有(ABC)。A、公安机关对李某的刑事拘留
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仲裁决定 C、监察机关对某局长的停职审查
D、审计机关对某企业违反财务纪律的审计结论
18.行政复议参加人有(BCD)。A、行政复议机关 B、行政复议申请人 C、行政复议代理人 D、行政复议第三人
19.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划分为(ABC)。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D、精神病人
20.取得法人资格的条件有(ABCD)。A、依法成立
B、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C、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D、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1.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ABCD)。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B、意思表示真实
C、采用书面形式(另有口头形式、默示形式)D、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2.代理行为分为(ACD)。A、委托代理 B、追认代理 C、指定代理 D、法定代理
23.以下属于身份权的有(ABC)。A、荣誉权 B、亲属权 C、监护权
D、名称权(人格权)
身份权:亲属权、配偶权、荣誉权
24.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包括(ABCD)。A、占有权 B、使用权 C、处分权 D、收益权
25.债担保的方式有(ABCD)。A、保证 B、抵押 C、留置 D、定金和质押
26.以下属于知识产权的有(ABC)。A、著作权 B、商标权 C、专利权 D、债权
知识产权是著作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及专利与商标权的总称。
27.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BCD)。A、商业贿赂行为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行为税
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包括:1)假冒商标、伪造冒用商标;2)公用企业等排他性经营行为;3)商业贿赂;4)虚假宣传;5)商业秘密;6)低于成本销售;7)搭售、附加不合理条件;8)违法的有奖销售;9)损害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10)串通招投标;11)政府滥用行政权限制竞争。
28.我国现行的税收种类有(ABCD)。A、商品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行为税
1)按征税对象的性质分为:
①商品税,即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②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③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④行为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
⑤财产税(房产税,契税)。
2)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分:
①中央税(关税,消费税)
②地方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
③中央地方共享税(增值税,资源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
①价内税(消费税)
②价外税(增值税)
4)按计税标准为依据划分:
①从价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
②从量税(资源税,车船使用税)
5)按税负是否转嫁分:
①直接税(所得税)②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
29.我国公司法所调整的公司类型包括(CD)。A、无限公司 B、两合公司 C、股份有限公司 D、有限责任公司
30.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ABCD)途径解决。A、协商 B、调解 C、仲裁
D、起诉
31.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CD)。A、罪行法定原则
B、无罪推定原则 C、罪行相适应原则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①行政法治原则;②行政公正原则;③行政公开原则;④行政效率原则
民法基本原则:①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②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原则;③诚实信用原则;④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⑤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32.犯罪的基本特征包括(ACD)。A、社会危害性 B、违反法律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罚惩罚性
33.犯罪构成包括(ABCD)要素。A、犯罪客体 B、犯罪主体 C、犯罪的客观方面 D、犯罪的主观方面
34.在共同犯罪的形式中,按照各个共同犯罪人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刑法把共同犯罪人分为(ABCD)。A、主犯 B、从犯 C、教唆犯 D、胁从犯 35.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AD)。A、主刑 B、独立刑 C、自由刑 D、附刑
36.我国刑罚中主刑包括:死刑、无期徒刑及(ABD)。A、有期徒刑 B、拘役
C、没收财产(附加刑)D、管制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37.在民事执行中,(ABCD)不能作为执行客体。A、被申请人的人身 B、国家限制流通的物品
C、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 D、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38.适用特别程序审理案件有(BCD)。A、离婚案件 B、选民资格案件 C、宣告失踪人死亡案件 D、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主要包括: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公民失踪的案件、宣告公民死亡的案件、认定公民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案件、认定财产无主的案件
39.在民事诉讼中,原告起诉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D)。A、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B、有明确的被告
C、有具体的诉讼请求
D、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范围和受诉法院的管辖
40.以下属于民事诉讼特有原则的有(BCD)。A、适用法律平等原则 B、处分原则 C、辩论原则 D、法院调解原则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①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②起诉不停止原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原则;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④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原则
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①诉讼权利平等的原则;②同等与对等的原则;③法院调解的原则;④辩论原则;⑤处分原则;⑥检察监督原则;⑦支持起诉原则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十四项)
41.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是(ABCD)。A、合议制度 B、回避制度 C、公开审判制度 D、两审终审制度
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合议制;回避制度
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回避;辩护;刑事代理
42.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BD)。A、任何行政案件
B、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案件 C、国家行政行为的案件
D、抽象行政行为的行政案件不受理
下列行为不能够提起行政诉讼:①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②抽象行政行为;③行政机关对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④终局行政裁决行为;⑤依照刑事诉讼法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⑥民事调解行为与民事仲裁行为;⑦不具有强制力的性质指导行为;⑧重复处理行为
43.刑事诉讼审判程序分为(ABC)。A、第一审程序 B、第二审程序 C、审判监督程序 D、简易程序
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仲裁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程序分为:第一审程序(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
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侦查、公诉程序、自诉程序、审判、执行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
44.(ABC)是刑事诉讼特有程序。A、提起公诉 B、侦查
C、死刑复核程序 D、审判监督程序
45.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ABCD)。A、违法行为 B、损害事实 C、因果关系 D、主观错误
46.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有(ABD)。A、无过错原则 B、过错原则
C、因果关联原则 D、公平责任原则
47.经营者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分别承担(ABC)。A、刑事责任 B、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经营责任
48.公民在请求国家赔偿时,可以(BCD)。
A、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单独提出行政赔偿请求及先行程序:要求赔偿请求人须先向义务机关提出)B、直接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 C、在行政诉讼中一并提出 D、在行政复议中一并提出
49.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是(ABCD)。A、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D、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我国司法的基本原则主要:1)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3)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4)专门机关工作和贯彻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5)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50.法律实施包括(ABC)。A、执法 B、司法 C、守法 D、立法
法律的实施包括:
法的遵守,即守法——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的活动。
法的执行,即执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
法的适用,即司法——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法律监督——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51.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ABC)。A、法律关系的内容 B、法律关系的主体 C、法律关系的客体 D、法律关系的范围
52.受贿罪与贪污罪的相同点是(ABCD)。A、侵犯的客体相同 B、主观方面都是故意
C、客观方面都是利用职务之便 D、犯罪的客体相同
53.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CD)。A、犯罪的主体 B、犯罪表示 C、犯罪的目的 D、犯罪的故意
54.下列哪种犯罪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公务人员?(ABD)。A、贪污罪 B、玩忽职守罪 C、行贿罪
D、受贿罪
55.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能够成为犯罪主体的有(ACD)。A、国家机关
B、任何自然人(实施了危害行为的自然人)C、中国共产党的常设机构
D、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56.宪法的特征主要有(ABCD)。A、宪法具有最高效力
B、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C、宪法的制定要通过特定的程序 D、宪法的修改要通过特定的程序
57.法律责任的功能包括(ABC)。A、惩罚功能 B、救济功能 C、预防功能 D、评价功能
58.刑事责任主要是(CD)。A、一种救济责任 B、严格责任 C、一种个人责任 D、一种惩罚责任
59.依照宪法序言的规定,我国宪法因为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规定了下列选项的哪些内容,而成为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效力?(BC)。A、中国各民族的奋斗成果 B、国家的根本制度 C、国家的根本任务
D、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即规定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原则、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国家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
60.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A、人民主权原则 B、基本人权原则 C、法治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①人民主权原则;②基本人权原则;③法治原则;④权利制约原则
61.法治的基本精神有(ABC)。A、良法之治 B、法律之上 C、权利本位 D、民主政治
6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部门有(ABD)。A、宪法 B、民法 C、基本法
D、民事诉讼法
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由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婚姻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军事法等基本法律部门构成。
6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渊源是(AD)。A、宪法 B、判例 C、乡规民约 D、法律
我国法的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单行条例;⑥行政规章;⑦国际条约
64.在我国,司法机关包括(BC)。A、人民政府
B、人民法院(审判机关)C、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D、全国人大
65.法律制裁一般分为(ABCD)。A、违宪制裁 B、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刑事制裁
66.依照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AC)。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67.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是(ABC)。A、具有中国国籍 B、年满18周岁 C、享有政治权利 D、无精神病
?68.我国选举制度的原则包括(ABCD)。A、普遍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D、秘密投票的原则
69.下列属于公民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的有(BCD)。A、言论、出版自由 B、受教育权 C、继承权 D、退休权
公民的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③对国家机关和有关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的权利,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2)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3)人身自由的权利:①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②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③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④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国家法律保护。
4)社会经济权利:①劳动的权利;②休息的权利;③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5)文化教育权利:①受教育的权利;②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6)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7)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70.在下列各项中,既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的是(BD)。A、选举 B、劳动 C、批评、建议 D、受教育
71.我国社会保障法适用于下列哪些社会关系领域(ABCD)。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72.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包括(ABCD)。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环境保护许可制度 C、环境标准制度 D、限期治理制度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包括: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质量预测评价制度);②环境保护许可制度;③环境标准制度;④限期治理制度;⑤“三同时”制度;⑥排污收费制度。
73.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方式有(AB)。A、发起设立 B、募集设立 C、股东设立 D、公司设立
74.保险的基本职能包括(BCD)。A、有偿互助职能 B、分散危险职能 C、补偿损失职能 D、监督危险职能
保险的基本职能:①分散危险职能;②补偿损失职能;③积蓄资金职能;④监督危险职能
75.以下哪些不属于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的范围(BD)。A、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B、规章合法性
C、行政处罚行为是否显失公平D、抽象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76.我国哪些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有原则?(CD)。A、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刑事诉讼法)B、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原则(刑事诉讼法)C、法律调解原则 D、处分原则
77.我国《仲裁法》规定的范围是(BC)。A、监护纠纷 B、合同纠纷
C、其他财产纠纷 D、继承纠纷
78.下列判决中,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是(ABCD)。A、认定无财产判决
B、超过上诉期的而没有上诉的判决 C、依法不准上诉的判决
D、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决 79.下列人员的回避需要人民法院院长作出决定的有(ABC)。A、书记员 B、翻译人员 C、审判员 D、公诉人
回避:审判人员、监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监察委员会决定;书记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回避,由其所履行职责或者聘请、指派他们的机关负责人决定是否回避。
80.应当依法予以核准的死刑判决,必须符合(ABCD)。A、认定事实正确 B、适用法律正确
C、量刑适当
D、没有违反诉讼程序的情形
三、判断题
1.在我国,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人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X)
2.国务院各部委和副职领导,直属机关、办事机关等的正副职领导,由国务院常委会议决定任命。(√)3.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不是国家机构。(√)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年满18周岁的公民均有选举权。(X)5.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只有全国人大才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X)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具有全监督宪法的实施。
6.宪法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7.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故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地位始终是平等的。(√)
8.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最基本的一项政治权利。(√)9.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10.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单独就损害赔偿提出请求,应当先由行政机关解决。对行政机关的处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12.行政立法是抽象行政行为。(√)
13.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4.经营者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分别承担民事、行政、刑事责任。(√)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依法结社权、知知识获取权、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1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不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X)
不适用《中国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公务员、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家庭保姆、在中国境内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 17.行政诉讼即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审查的司法活动。(X)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享有国家职权的机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有权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决的制度和活动。
18.行政诉讼的被告既可以是国家行政机关,又可以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X)行政诉讼的被告是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19.我国的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附加刑。(√)
20.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21.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22.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统治阶级的意志只能通过法来表现。(X)23.任何一个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是作为权利和义务的担当者出现的。(√)
24.法律体系是由一国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25.法的实施是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
26.我国社会主义法一般具有追溯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X)27.保险法是公益性与私益性的结合,强制性与任意性的结合,伦理性与技术性的结合。(√)28.国际条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29.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关系。(√)
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X)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国家机构中的一个重要机关。(X)
我国的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体、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地方机关
3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最基本的一项政治权利。(√)33.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旅行、游行、示威和罢工的自由。(X)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4.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35.赔偿请求人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的任何一个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的,该赔偿义务机关有权拒绝先予赔偿。(X)36.行政处罚只能针对特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37.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一般不适用调解。(√)38.行政复议是行政诉讼的必经途径。(X)
39.行政复议一经作出即发生效力,对人民法院也具有约束力。(X)
40.复议申请人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在法定复议期限内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41.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各种行为,统称为行政行为。(X)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各种行为。
42.行政行为依行为对象标准可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X)行政行为分类:
①根据行政行为针对的对象分:外部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
②根据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分: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
③根据行政行为受法律规范约束程度分:羁束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④根据参与行政行为意思表示的主体分:单方行政行为、双方行政行为 ⑤根据行政行为启动方式分: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⑥根据行政行为是否具备法定的形式标准分:要式行政行为、非要式行政行为 43.凡事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X)44.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能单独从事任何民事活动。(X)45.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先于民事权利能力。(X)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同时产生,同时消灭。46.合法的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X)47.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
48.合同的订立一般要经过要约、承诺和公正三个阶段。(X)合同的订立一般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法律上的步骤。49.税法是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
50.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没有形成书面劳动合同关系的,就不收劳动法的保护。(√)51.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对双方都有约束力,任何一方均不得提出变更或解除。(X)52.刑法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53.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是以类推制度为补充的。(X)
刑法的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行相当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即什么行为是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要件和应处的刑罚,以及各个刑种如何具体应用,都应由刑法明确规定。54.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X)
改:犯罪主体包括作为犯罪主体的自然人和最为犯罪主体的单位。
55.甲已满15周岁,犯有过失杀人罪,应负刑事责任。(X)
改:满16周岁,应负刑事责任;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应负刑事责任;未满14周岁,一概不负刑事责任
56.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一起犯罪。(X)
改:构成共同犯罪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主体条件。即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②客观条件。即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③主观条件。即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或者双方均为过失,不构成共同犯罪。
57.管制和拘役都是由法院判决,公安机关执行。(√)58.死刑一律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X)
59.在我国,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一律实行两审终审制。(X)60.法院调解是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X)61.依法不公开审判的案件,宣判也应公开。(√)62.执行必须以生效的法律文书为根据。(√)
63.第二审人民法院对简单的上诉案件,可以由审判员独任审理。(X)
64.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一年内提出。(X)改:不服的一审裁定的上诉期间为10日,不服的一审判决的上诉期间为15日,自裁判送达之日起计算。
65.合议制只能由审判员组成。(X)
改: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人数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
66.简易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经济案件通常适用的程序。(X)改:民事诉讼的建议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民事案件和简单经济纠纷案件适用的程序。67.行政诉讼即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的司法活动。(X)改: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享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有权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决的制度和活动。
68.行政诉讼审查的对象是行政争议。(√)
69.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意味着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完全相同。(X)70.依行政诉讼法规定,在行政诉讼案件中一律不适用调解。(X)改: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
71.第一审行政案件无论公开与否都必须开庭审理。(√)72.在行政诉讼期间,一律不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X)73.自诉案件是指告诉才处理的刑事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X)
74.如果证人与案件的当事人有利害关系,那么该证人应当依法律规定予以回避。(X)75.对于公诉案件,如被告人没有委托你辩护人,人民法院必须为他指定辩护人方可进行审判。(X)
76.在审判过程中,被告人不得拒绝辩护人继续为他辩护。(X)77.公诉和抗诉都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X)78.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X)79.执行必须以生效的法律文书为根据。(√)80.宪法的修改要通过特定的程序。(√)81.受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X)
82.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构成受贿罪。(√)
83.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84.贪污罪是指从事公务的工作人员利用非职务之便,侵犯公共财物。(X)85.犯罪的构成是指构成犯罪的主观和客观要件的综合。(X)
改: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86.违法不一定构成犯罪。(√)
87.渎职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故意或者过失亵渎职权、职务的犯罪行为。(√)
88.行政诉讼中的基本制度有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和两审终审制度。(X)行政诉讼中的基本制度有公开审判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
民事诉讼中的基本制度有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和两审终审制度 89.回避、辩护、刑事代理是刑事诉讼规定的基本制度。(√)90.无效的民事行为,在被认定无效后就没有法律约束力。(√)91.委托代理人的被代理人必须是民事行为能力的人。(X)92.遗赠抚养协议的效力优于遗嘱继承、遗赠和法定继承。(√)遗赠抚养协议、遗赠、遗嘱继承、法定继承
93.定金是担保的形式之一。(√)94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属于一般侵权行为。(√)95.公证遗嘱不得变更和撤销。(X)
96.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立地位的经营者,以胁迫等手段限定他人购买指定商品的行为是妨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97.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股份,每股的金额相等。(X)股份有限公司:以全部资本为等额股份
98.产品质量纠纷解决的途径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99.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
100.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二篇:重庆市事业单位招聘《综合基础知识-公文写作》复习题(文字版)
重庆市事业单位招聘《综合基础知识》复习题(文字版)第五编 公文写作
一、判断题
1.按《条例》和《办法》规定,法定公文共有27种。()2.公文立卷归档后,还具有史料的作用,是今后查考工作、研究历史的重要凭证。所以,档案主要是从公文转化而来的,今天的档案就是昨天的公文。()3.联合发文的版头既可以用联合发文的所有机关名称,也可以用任意机关的名称。()4.版头或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标题、正文、成文日期是公文格式指定项目。()5.党的机关公文的成文日期用小写汉字标注。()6.发文字号均在文件版头之下、红色反线之上居中位置标注。()7.公文的落款有时署机关负责人的姓名。()8.公文结构层次序数,正确的写法是“
一、(一)1.(1)”。()9.公文的句式主要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很少使用疑问句和感叹句。()10.公文语言以书面语体为主,基本上不使用方言、口语、俚语和俗语等。()11.公文中不能使用文言词语及短句。()12.“中发[2004]16号”是指中共中央于2004年制发的第16个文件。()13.“急件”是党政公文共有的一种紧急程度。()14.决定、决议、条例、规定等不标明主送机关的公文,其成文日期可用题注标识。()15.各级党政机关的行文关系,都应根据本机关的隶屑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无论何种情况均不得越级请示或报告。()16.公告、通告等知照性、普发性公文的主送机关可用“各单位”。()17.请示和报告应当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18.省略式公文标题可以省略文种。()19.为减少发文数量,在向上级机关呈送的报告中,可附带请示事项。()20.销毁秘密公文必须二人或二人以上监销。()21.引用公文应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22.机关印章是公文作者合法性及公文效力的标志。因此,所有公文都要加盖印章。()23.主送机关必须是受文机关中级别层次高的机关,抄送机关则必须是其中级别层次低的机关。()24.公文的结尾应“言止意不尽”。()25.几个机关联合发文,应当在公文版头部分标明几个机关的发文字号。()26.同级政府部门与下级政府部门可以联合行文。()27.附件,就是指那些为公文作补充说明或印证参考的材料,以及以命令发布的规章制度和转发的文件()28.××县××局印发一份通知,其主送机关是全体职工。()29.经批准公开发布的公文同发文机关正式印发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30.公文的作者和读者都不是特定的。()31.公文文种的选用是公文写作活动中第一个重要环节。()32.联合上报和联合下发的公文,发文机关均要加盖印章。()33.公告一般不以公文行文的方式下发,而是通过新闻媒介发布,且不能张贴。()34.公告的内容偏重于告知性、消息性,通告的内容偏重于知照性、执行性。()35.报告是陈文,一般不需要上级机关回复,请示是问文,需要上级机关回复。()36.“段公路路面凹陷,正施工抢修,请路过车辆注意安全,绕道而行,应发通报.()37.作为事务文书的规定、条例等规章制度类文书,可以用法定公文予以发布。()38.决定和决议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法定的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后方能有效。()39.××省人民政府可以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发出指示。()40.“批复”文种可以在公文标题中写入主送机关名称。()41.函是典型的平行文,用于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在有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使用时,既不能上行,也不能下行。()42.任免和聘用干部的公文文种可选用“通知”。()43.市公安局与市工商局联合行文禁止非法传销活动,应使用公告。()44.通知的使用频率在机关公文中最高,可以上行、平行和下行。()45.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行文选用“请示”。()46.业务主管部门的建议性意见一经上级机关批转,对受文单位都有行政约束力。()47.议案是平行文,但在行文性质与程序上又具有上行特征。()48.向一切有审批权的机关请求批准时,均应写“请示”。()49.转发性通知用于转发下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给所属有关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50.凡收到下级机关来文,上级机关必须用?批复”回复。()51.会议纪要和简报都属于内部文书。()52.××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工作的报告。()53.通知可以“特此通知”结尾,也可发出号召,抒发情感。()54.××市商业局关于表彰××县商业局2005年商业工作显著成绩的通知。()55.××区政府办公室关于我区企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情况的复函(给市政府办公室)。()56.呈转性建议意见是“形式上的上行文,实质上的下行文”。()57.函的语言表达非常讲究,必须礼貌、得体、尊重对方,一般不用“必须"、“应该”、“注意”等指示性语言。()58.向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的公文,用“请示”。()59,请批性意见经上级部门批转以后,就转为实施性意见下发了,所以上级部门仍然以意见行文。()60.根据通知的分类,《国务院关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列入国务院事业单位序列的通知》属于布置性通知。()61.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基本上不用议论的表达方式。()62.《××县交通局关于××路段重大交通事故的报告》既属于反映情况的报告,又属于专题性报告。()63.写作请示时,其缘由部分一般比其它公文的缘由部分更为详细。()64.批复是被动行文,有请示,才有批复,没有下级机关的请示,上级机关不能主动向下级机关批复。()65.与会议记录相比,会议纪要具有明显的思想上的倾向性、内容上的选择性、文序上的条理性和文字上的简明性等特征。()66.会议纪要可用第三人称叙述,也可用第一人称表达。()67.印发类与转发类通知中被印发或转发的文件属于该通知正件组成部分,不能列为附件。()68.公报是党的机关的法定公文,因此,各级党的机关都可以发布公报。()69.一般来说,高层领导机关发布的意见比较原则;下层领导机关发布的意见则比较具体,操作性比较强。()70.在称谓用语上,总结主要采用第一人称,而调查报告主要采用第三人称。()71.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具有强制性。()72.感谢信除了可以寄给对方外,还可以采取公之于众的张贴方式或在大众传媒上发表。()73.慰问信一般采用祝愿或鼓励的话作为结束语。()74.计划、总结、贺词、感谢信、慰问信等既可作公务文书,又可作私务文书。()75.计划的标题一般由制订计划的单位名称、计划时限、计划性质和文种组成。()76.公文中适当用一些形容词是允许的,但不要乱用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词语和不必要的描写,()77.述职报告就是任职者个人中上级部门和本单位群众所作的任职以来工作情况的报告()78.公告、通告等知照性公文可不注明秘密等级。()79.报告可以同时上报几个上级机关。()80.在我国,各级机关和组织对重大事项都可以发布命令。()81.主题词的作用在于配合标题进一步简要而精当地揭示公文的内容,以便于计算机检索和管理公文。()82.公文标题无论是几行,都要居中排列,要力求做到美观、大方。()83.联合发出的公文,应将主办机关排列在前,联合发文机关都要加盖印章。()84.行政机关公文的眉首部分与主体部分的间隔线中间要有个五角星。()85.决定、通知、通告等文种的开头,常用“为了”、“根据”、“遵照,)、“按照”等词语,说明行文的目的和依据。()86.通知的尾词“希认真贯彻执行”和“请参照执行”,它们的作用一样。()87.某领导的《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报告》也属于法定公文。()88.公文的主送机关可写为:××党委并书记、××政府并××长。()89.决定和决议都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文种。()90.秘密公文应当标识份号。()
二、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公文是指()。A.事务文书 B.司法文书
C.法定公文(党政公文)D.专用文书
2.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施行的《办法》的制定者是()。A.中共中央办公厅 D.国务院
C.国家技术监督局 D.国务院办公厅
3.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印发的规范党的机关公文处理的文件采用的文种是()A.办法 B.条例
C.格式(国标)D.规定
4.党的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均有的法定公文有()种。A.5 B.9 C.4 D.18 5.公文最基本的作用是()作用。A.领导指导 B.联系公务
C.凭证依据 D.宣传教育 E.规范言行 6.公文的主题是公文制发者所要表达的()。
A.政策和法规的观念 B.重视本单位利益的观念 C.意图或主张 D.通报有关事件的细节 7.公文中的词语应()。A.含义确切 B.韵味无穷 C.可圈可点 D.色彩丰富 8.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党政机关应在各自的系统内部发布文件 B.行政机关可直接向党的组织发布指令性文件 C.行政机关可直接向党的组织汇报工作 D.党政机关尽可能地增加联合发文
9.()是机关应用文(文本)使用频率最高、最通用的内在模式。A.断--事--析 B.凭--事--断 C.断--析--事 D.事--析--断
10.()是记叙(叙述)表达方式中最基本的方法。A.顺叙 B.倒叙 C.补叙 D.插叙 E.总叙 F.分叙
11.公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A.记叙(叙述)B.说明 C.议论 D.描写 E.抒情 12.公文语言的第一要求是()。A.简明 B.准确 C.朴实 D.庄重
13.公文主题词标引顺序为()。A.类属词、类别词、文种 B.文种、类别词、类属词 C.类别词、类属词、文种 D.类属词、文种、类别词
14.公文文头(眉首)部分的指定内容有()个项目。A.6 B.2 C.4 D.3 15.联合行文标识机关时,标在前面的机关是()。A.上级机关 B.组织序列表中靠前的机关 C.主办机关 D.其他系统的机关 16.下列发文字号中,()是正确的。
A.渝府[2005]16号 B.渝府[2005]第16号 C.渝府[2005]016号 D.渝府[2005]16号 17.()是应用文主旨经常使用的表现方法.A.文中点题 B.开篇点题 C.标题点题 D.篇末点题
18.行政机关()级公文可以不标注份号。A.秘密 B.机密 C.绝密 D.保密
19。公文中的祈使句常常依靠()。A.语气调表述 B.惯用的句式表达 C.感叹词表达 D.无主句表达
20.为了维护政令一致,凡下行公文()。A.都要向上级请示
B.都要和有关机关协商
C.内容涉及其他机关的职权范围时,行文前应与其协商一致 D.都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 21.联合行文时,作者应是()。A.同级机关
B.同一系统的机关 C.三个以上的机关
D.行政主管机关与业务指导机关
22.内容重要并紧急需要打破常规优先传递处理的文件,叫作()。A.平件 B.加急件 C.特急件 D.急件 23.公文词语要求()。
A.选择最贴切,最能表情达意的词语 B.尽量使用同音词
C.使用口语词、歇后语,谚语
D.为反复强调、突出重点,大量用同意词 E.为使文章新颖,可用方言词汇
24.公文的结尾,通常采用下述形式()。A.交代制发公文的根据与目的? B.直接点明结论,以阐明制发此文的原因 C.发出号召,提出希望与要求? D.表示敬意、谢意
25.下列文种中,只有行政机关有而党的机关没有的是()A.报告 B.请示 C.通告 D.通知
26.所有的公文文种中,()最具权威性和强制性。A.决定 B.命令(令)C.规定 D.决议
27.下列公文中,()属于公文“请示”的结束语。A.特此函达。B.此致,敬礼!C.当否,请指示。D.请尽快办理。28.通告、通报属于()。A.上行文 B.平行文 C.下行文 D.秘密文
29.应当在文头(眉首)标注签发人姓名的公文是()。A.上行文 B.平行文 C.下行文 D.所有公文
30.下列选项中属公文表态用语的是()。A.遵照、依照、兹有、兹因 B.欣悉、敬悉、据报、据查 C.同意、照办、可行、拟同意 D.恭请、敬请、承蒙、不胜荣幸 31.公文的主送机关是指()。A.受文机关
B.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 C.公文的所有受理机关 D.公文的知照和协办机关
。32.在下列四组机关部门中,可以联合行文的是()A.省人民政府、省民政厅、省公安厅 B.市人民政府、市民政局、市公安局 C.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人事局 D.市人大常委会、市教育局、市经贸委
33.××县公安局拟发文严禁赌博活动,应选()行文。A.命令 B.公告 C.通知 D.通告
34.××区政府向市政府请求增拨救灾资金,应用()行文。A.报告 B.请示
C.函 D.申请 E.意见
35.××市属大学将开学后学生的思想动态写成公文寄给市教委,应用()行文。A.报告 B.请示 C.函 D.通知 E.通报
36.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示转发下级机关的公文、印发本机关的公文,应用()行文。
A.命令 B.通告 C.通知 D.指示
37.市水利局向市财政局请求增拨水利建设经费应用的文种是()。A.请示 B.函 C.报告 D.申请书 E.请示报告
38.不得抄送给自己的下级机关的公文是()。A.公告 B.报告
C.请示 D.会议纪要
39.国务院各部委承受重庆市人民政府主送的公文(或:重庆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各部委主送的公文),属于()。
A.上行文件 B.下行文件
C.平行文件 D.指导指令性文件 40.“指示”;不具有下列第()项特点。A.行文的权威性 B.内容的指导性
C.作者广泛,不限制发权限 D.要求的约束性
41.某校拟调动某厂某人来校工作,发函应属()。A.请求批准函 B.商洽函
C.询问函 D.告知函 E.委托函
42.某研究所因建房所需,应用()行文向所在区国土局请求允许使用所内空地。A.报告 B.请示
C.请求批准函 D.商洽函
43.2005年×月×日发布流水号为32号的国务院令正确的编号为()。A.国发[2005]32号 B.2005年第32号 C.第三十二号 D.32号
44.“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贯彻执行”是()的结束语。A.请求指示的请示 B.请转性请示 C.报告性请示 D.请求批准的请示 45.××市××县人民政府在本县范围内下发《××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标题为()。
A.××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的通知 B.××县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的通知 C.××县人民政府转发××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的通知 D.××县人民政府转发《××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的通知 46.联系性公文是()。A.下行文 B.上行文 C.平行文 D.上下平均可
47,用章条式撰写规章制度类文书,一般()。A.总则只设一章,附则也只设一章 B.总则设若干章,附则只设一章 C.总则设若干章,附则也设若干章 D.总则只设一章,附则设若干章
48.“以上请予支持为盼”这句结尾语,适用于()。A.请示 B.报告 C.函 D.通知
49.关于答复询问的报告,叙述错误的是()。A.用语简明,得体,分寸适宜 B.可夹带请示事项
C.是下级机关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文种
D.内容准确真实,实事求是地向领导机关作认真负责的报告 50.在下列关于会议纪要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会议纪要的性质取决于会议的内容性质与印发会议纪要的目的要求 D.会议纪要有交流会议信息、介绍经验的作用,但没有约束执行的效用 C.撰写会议纪要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作各种调查,广泛选取材料 D.撰写会议纪要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也可叙议结合 5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公文格式主要是对载体规格尺寸及区域划分、公文各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与编排式样、文字符号的形体及尺寸等予以规范
B.简报虽限定阅读范围但不具有机密性
C.机关对自己无权决定或难以处理的问题应向上级机关或上级主管部门制发请示公文 D.条例在党的机关可作为党内规章的名称,用于规定某些规则和准则 52.公文上的签署是指()A.机关领导人在公文完成稿上的亲笔签名,标志文稿形成,并可以此作为印发正本的依据 B.以机关领导人名义发文时;签发公文的领导人亲笔在公文正本落款处签注的职务、姓名 C.由机关领导人在收文上签注的批示性处置意见
D.由承办公文的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完毕的公文上签注的对该文承办的经过与结果的说明 53.就公文内容的性质与作用而言,公报、公告、通告属()。A.指挥性公文 B.知照性公文 C.报请性公文 D.记录性公文
54.《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的通知》是()。A.发布性通知 B.转发性通知 C.指示性通知 D.批转性通知
55.“批复”这一文种最突出的特点是()。A.说明性 B.可行性 C.针对性 D.政策性
56.在公文特定用语中,“业经、复经、兹经、通过”等属于()。A.引叙用语 B.过渡用语 C.开端用语 D.经办用语
57.《关于××厂进口SD6型启动车床的请示》,作者是()。C.××厂 B.××厂的负责人
C.起草文件的刘秘书 D.签发文件的董厂长 58.下列“请示”的结束语中得体的是()。A.以上事项,请尽快批准
B.以上所请,如有不同意,请来函商量
C.所请事关重大,不可延误,务必于本月10日前答复 D.以上所请,妥否?请批复
59.面公文写作中不恰当的是()。
A.我们一定要严厉打击少数腐败分子,把反腐败进行到底 B.以上意见如无不当,着即批转各有关单位认真遵照执行
C.我们必须排除种种不利因素,争取在第一季度建成东方贸易商厦
D.玻璃制品厂原党委书记张某一伙,几年来大量贪污盗窃、行贿送礼,其中仅行贿一项即达85000元
60.下列文种必须以领导人签发日期为成文日期的是()。A.会议报告 D.条例 C.工作总结 D.请示
61,“请示”可以直接交给领导者个人的是()。A.领导人直接交办的事项 B.与领导人直接相关的事项 C.重要文件 D.机密文件
62.下列哪个事由,根据《办法》,不可以使用“决定”()。A.严惩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工作安排 B.大兴安岭森林特大火灾事故的处理
C.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的嘉奖
D.在太平洋×地区试验运载火箭,使过往船只周知
63.《××县广播局关于向××县土地局申请划拨建设电视转播台用地的请示》,该标题主要的错误是()。
A.违反报告不得夹带请示的规定 B.违反应协商同意后再发文的规定 C.错误使用文种,应使用函 D.错误使用文种,应使用报告
64.在公文特定用语中,“据此、为此、现函复如下”等属于()。A.引叙用语 B.过渡用语 C.开端用语 D.经办用语
65.下面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公文中安排语序时,当一组概念表现由若干连续的动作、行为构成的活动过程时,一般应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
B.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抄送机关答复
C.有些公文的主题,可以根据领导人授意而直接表述,有些公文的主题,则需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随着对客观实际情况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而逐步提炼与明确
D.公文中的疑问语气一般较少使用语气词“啊”、“呢”、“吧”等,“吗”也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66.某单位准备将前一阶段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情况发一个通报,应选用()。A.表扬通报 B.批评通报 C.情况通报 D.奖惩通报
67.下面是一份函拟制的发文字号(其序号按大顺序号排应为128,按“函”字捧应为59),其中正确的是()。
A.××函[2005]128号 B.××函[2005]59号 C.××发[2005]59号 D.××发[2005]128号 68.简报的正文常用消息报道式,其格式是()。A.报头、报身、报尾 B.导语、背景、主体 C.导语、主体、结尾 D.开头、导语、主体 69.按通常划分,总结这一文种属于()。A.行政公文 B.党的公文 C.专用文书 D.事务文书
70.在正文结束时使用“散会”二字的文书是()。A.会议纪要 D.会议记录 C.简报 D.述职报告
71.述职报告主要以()的方式进行公布。A.行文 B.张贴 C.宣读 D.媒体
72.计划的灵魂和总纲是()。A.前言 B.任务和目标 C.步骤和措施 D.标题
73.下面不属于规章制度类文书的是()o A.办法 B.条例 C.计划 D.规定 74.在重大节日、喜庆仪式、隆重典礼、重大活动成功或胜利时,用来表示祝贺的礼仪性文书是().A.感谢信 D.贺词 C.慰问信 D.启事 75.请阅读下面一则消息:一向被认为招工难的煤炭行业最近出了桩新鲜事:山西大同矿务局云冈矿计划招收100名井下工,报名人数竟达980人,还有不少科室人员打“请调报告”,要求下井当采煤工。为什么云冈矿的井下工这样吃香?这是由于该矿对一线工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大幅度实行倾斜政策的结果。这个矿制定了井下工超产加价的“上台阶”分配方法,超产越多,收入越高,有的工人月收入逾千元。矿里分房,一线工人占了70%。加上采煤机械化程度已达到100%,安全也有了可靠保障,工人真正感到腰包鼓了,地位高了,当矿工光荣。下面是从消息中提炼出的观点,较为恰当的是()。A.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B.要充分运用经济手段调动职工积极性 C.要提高一线职工的政治、经济待遇 D.要改善一线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E.不能忽视职工的物质利益需要
76.2006行政经费收支帐目,业经()全部正确无误.A.查明 B.查询 C.查收 D.核查
77.向下级机关的重要行文,应抄送()。A.直接上级机关 B.其他下级机关 C.同级机关 D.业务主管机关
78.按照《国标》的要求,不使用三号仿宋字体的项目是()A.发文字号 B.签发人姓名 C.正文 D.成文日期
79.下面不属于公文标题要素的一项是()。A.发文机关名称 B.发文事由 C.期限 D.文种
80.公文份数序号应位于公文文面的()。A.眉首部分 B.主体部分 C.版记部分 D.正文部分
三、多项选择题
1.公文的特点包括()。
A.鲜明的政治性 B.法定的作者 C.法定的权威性 D.特定的效用性 E.规范的体式 2.公文的作用是()作用。
A.领导指导 B.联系公务 C.规范言行 D.宣传教育 E.凭证依据
3.国家行政机关特有的法定公文是()。A.命令(令)B.议案 C.公告 D.通告
4.下列文种中党、政公文均有的文种是()。A.命令(令)B.指示 C.决定 D.批复
5.下列公文中,属于党的机关独有的文种是(,)。A.决议 B.公报 C.指示 D.条例 E.规定
6.下列公文中,()属于平行文。A.函 B.议案
C.部分通知 D.部分意见
7.下列公文中,()属于上行文。A.请示 B.报告 C.函 D.意见
8.公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是()。A.准确 B.庄重 C.朴实 D.简明
9.收文程序主要包括签收、拆封、登记()等环节。
。A.拟办 B.审核 C.批办 D.分送 E.承办
10.发文审核的重点是()。A.是否确需行文
B.行文方式是否妥当
C.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和拟制公文的有关要求
D.公文格式是否符合《办法》((条例))的规定等。11.下列公文用语中,()是起首语(开端用语)。A.根据……,现…… B.来文受悉,…… C.特此报告 D.为了……,现…… 12.公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是()。A.叙述 B.描写巳说明 D.抒情 E.议论
13.公文的密级分为()。A.加密 B.绝密 C.机密 D.秘密 E.保密
14.行政公文的紧急程度分为()。A.急件 B.加急 C.特急 D.紧急 E.十万火急
15.公文标题中有时可以省略()。A.发文机关名称 B.关于
C.发文事由(公文主旨)D.文种名称
16.公文标题中除()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A.法规 B.下级来文 C.规章 D.上级来文 E.内部印刷的文件
17.在行政公文写作中使用数字时,不应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是()A.成文时间 B.发文字号 C.惯用语 D.缩略语
18.公文的行文关系包括()。A.隶属关系 B.指导关系 C.平行关系 D.不相隶属关系
19.凡经批准在传媒上全文发布的公文,应视为()。A.非正式公文 B.正式公文 C.遵行 D.可不遵行
20.销毁公文的主要方式有()。A.焚毁 B.重新制成纸浆 C.掩埋 D.清洗消磁、21.一份公文分为()部分。A.标题 B.文头 C.文尾 D.主体 E.落款
22.联合发文的版头可以用()的名称。A.联合发文的任意机关 B.主办机关 C.联署机关 D.其他机关 23.公文的标题可以是()。
。A.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文种 B.发文机关名称+文种 C.发文事由+文种 D.文种
24.秘密公文应通过()传递、传输。A.机要交通(或机要通讯)B.密电
C.计算机网络加密 D.普通信函和传真 25.下列文种可不标注主送机关的有()。A.公告 B.通告 C.公报 D.通知
26.公文的成文日期以()为准。A.机关领导人的签发日期
B.联合发文的最后签发机关领导人的签发日期 C.电报的发出日期 D.会议通过的日期
27.主题词标引顺序正确的是()。A.通知农业扶贫 B.农业扶贫通知 C.工业冶金报告 D.冶金工业报告 28.公文的下列成文时间()是正确的。
A.2005.10.10 B.2005年10月 C.二OO五年十月十日 D.2005年10月10日 E.十月十日
29.()、党政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行使党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联合行文。A.同级党政机关 B.同级党政各部门
C.上党政部门与下一级党政机关 D.党政机关、部门与军队机关、部门 30.()是错误的公文“抬头”。
A.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党委 B.敬爱的市委、市政府 C.各上级机关 D.本市各有关单位 E.市委、市政府领导
31.下面说法错误的有()。
A.盖印应端正、清晰,做到上压正文,下压成文日期 B.一件联合发出的公文,可有数个发文字号
C.联合行文的成文日期以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的签发日期为准 D.公文中的附注一般标注于主题词下方 E.题注一般用圆括号标注于标题下方 32.题注的方式有()等。
A.(×年×月×日)B.(×年×月×日通过)C.(×年×月×日×会议通过)D.(×机关×年×月×日印发)33.下列哪些情况可以越级行文()。
A.情况特殊紧急,如果采用逐级行文会延误时机造成重大损失 B.已多次向直接的上级机关请示,但问题长期没有解决 C.上报上级机关交办且指定直接越级上报的具体事项
D.有些具体事项需要越过某些机关直接询问或答复,如控告、检举直接上级机关等 34.下面说法错误的有()。
A.公文的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组成 B.草拟标题时,为了简炼,可以不标明文种
C.所有的规范性公文的标题,都可以省略发文机关名称及事由部分 D.每一份公文都必须正确标明文种
35.下列有关请示的主送机关,正确的说法是()。
A.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在报送公文时应将这些领导机关都作为主送单位 B.请示一般情况不报送领导者个人
C.请示根据内容需要,有时也抄送到下级机关
D.请示应按机关的隶属关系,逐级报送,一般情况下不能越级报送 36.公文开头适宜采用的形式有()。A.气氛渲染 B.场景描写
C.概述行文目的和依据 D.阐明基本观点 37.公文正文的结构一般包括()。A.文件版头 B.导语 C.正文主体 D.结束语 E.公文生效标识
38.机关文书部门对下级机关上报的需要办理的公文应当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包括()A.是否应由本机关办理 B.要否符合行文规则
C.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D.公文中涉及其他部门或者地区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经过协商 E.使用公文文种、格式是否规范
39.财政部向国务院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税收财务大检查,应用()行文。A.报告 B.请示 C.意见 D.通报 E.函
40.下列公文中,属于下行文的是()。A.报告 B.议案 C.指示 D.决定 E.通告
41.请示的结束语可选用()。
A.以上报告,请审核。B.妥否,请指示。C.以上请示,请审核。D.可否,请批示。E.当否,请批复。
42.下列文种中,不属于行政公文文种是()。A.公告 B.决议 C.意见
D.条例 E.批复43.批复这一文种的特点是()。A.单一性 B.被动性 C.指示性 D.时限性
44.请求批准函的结尾可以用()。A.请批准 B.请予审批 C.请予指示 D.请批复
45.下列批复开头正确的是()。
A.你委《关于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请示》(渝委[2005]21号)收悉。
。B.你委2005年8月108来文收悉。
C.你局《关于增设地下消防栓需用资金的请示》(×局工[2005]21号)收悉。D.你局2005年8月×局工[2005]21号文收悉。
46.规章制度类文书正文部分的“分章式”结构是指()。A.总则 B.分则 C.罚则 D.附则
47.从内容上划分,报告主要包括()和报送(非法定公文或物件)报告等。A.汇报工作的报告 B.反映情况的报告 C.报送文件的报告 D.答复性报告
48.请示要求()以及不得抄送同级机苯和下级机关等。A.事前行文 B.一事一文
C.必须回复 D.不能越级、多头请示 49.正确的标题是()。
A.关于印发《××人民政府办公室公文拟制规定》的通知 B.转发《××人民政府办公室公文拟制规定》的通知 C.批转《××人民政府办公室公文拟制规定》的通知 D.关于转发《××人民政府办公室公文拟制规定》的通知 50.表彰性通报的内容主要包括、()。A.成绩、事迹 B.分析;评价 C.表彰决定、措施 D.希望、号召 51.下列属于知照性公文的是()。A.公告 D.通告 C.通报 D.公报
52.以下情况可以使用通知的是()。A.批转下级机关公文
B.转发上级和不相隶属机关公文 C.任免和聘用干部
D.给下级机关布置工作 E.发布规章
53。关于批复的说法正确的有()。A.批复具有被动性和明确的针对性
B.批复标题必要时可标明“同意或批准的态度” C.批复撰写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工作 D.批复是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下行文 54.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会议通知的繁简程度,与规模无关
B.批转公文的通知连同被批转的公文,反映了批转机关的意志与权威 C.布置性通知亦称事务性通知
D.《国务院关于授予××同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决定》属于对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的决定 55.《××省卫生系统1999年工作总结》属于()。A.文件式标题 B.文章式标题 C.双标题 D.单标题 56.通报与通知的区别是()。A.通报用来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B.通报的事例典型,情况重要,具有较大影响
C.通报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广泛注意和从中受到教育,而不着重要求予以具体办理和执行 D.通知有主送机关,通报没有主送机关
57.下列有关说法,能用来说明批复有明确针对性的是()。A.批复只主送呈报请示的下级单位 B.批复的内容只答复请示的具体事项 C.批复的内容应予认真遵守与执行
D.批复的开头和结尾要与请示的标题与发文字号相互照应 58.请示的主送对象可以是()。
A.有商洽必要的平行机关 B.需请求其批准的不相隶属机关 C.直属的上级领导机关 D.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59.下列必须严格执行而不是参照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单位是()。A.市工商协会 B.华江公司 C.区政协 D.县政府
60.公文的总体结构大致包括()。
A.行文根据和目的 B.具体事情或事理 C.对事情事理的态度或要求 D.完整平实
61.会议纪要在开头部分要先写明会议的基本情况,它包括()。A.会议召开的根据、目的 B.会议名称、议题、成果 C.时间地点、与会范围(人员)D.讨论经过和各方面意见
62。下面句子有语病的是()。A.会议是在酷热的气温中召开的 B.这样的活动乐意使农民接受 C.这个季度亏损减少了两倍
D.三个质量管理小组分获一、二、三等奖,奖金额分别为1000元、800元、500元 E.这是一个很好的报告,它能引人深思,促人猛起,催人奋进 63.转发的对象包括()。A.上级文件 B.下级文件
C.平级文件 D.不相隶属机关的文件
64.在下行文中提出执行要求时,要使受文者不折不扣执行文件,应写作()。A.参照执行 B.遵照执行 C.斟酌执行 D.按照执行
65.在撰写公函时,应符合以下哪些要求()。A.用语讲究礼节,语气委婉得体 B.使用正式公函用纸
C.具备正式公函的规范格式,结构完整 D.尊称与致意性的词语应经常使用
66.公文的主送机关是直接上级机关的,下列文种可使用的有()。A.报告 B.请示 C.决定 D.通报 E.函
67.可用来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的文种有()。A.决定 B.通告 C.通报 D.通知 E.命令
68.在以下的几种情况的机关之间,因工作需要往来公文,可以使用平行文的有()。A.省财政厅与省经贸委 B.××大学与市劳动局 C.省教委与省人民政府 D.县公安局与乡人民政府 E.北京市人民政府与长沙市人民政府 69.报告可用于陈述的事项有()。A.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B.向下级或有关方面介绍工作情况 C.向上级提出工作意见或建议 D.答复群众的查询、提问 E.答复上级机关的查询、提问
70.下列事项中,应该用请示行文的有()。
A.××乡政府拟行文请求上级拨款修复水灾损毁学校 B.××县政府拟行文向上级汇报本县灾情
C.××县政府拟行文请求上级批准引进肉食晶加工自动化生产线 D.××市乡镇企业局拟行文请求上级批准成立法规处 E.××市政府拟行文向上级反映农民负担增加的情况
71.公文正式印制前,文秘部门应当进行复核,复核的重点是()。A.审批、签发手续是否完备 B.附件材料是否齐全 C.格式是否统一、规范 D.有无生效标志 72.决定的特点主要有()。A.指挥性 B.约束性 C.重要性 D.时效性 73.主要的调查方法有()。A.普查 D.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74.属于计划类文书范畴的文种有()。A.规划 B.纲要 C.安排 D.计划 E.实施细则
75.简报的报尾,要写明简报的()。
A.编写单位 B.印发时间 C.发送单位 D.编印份效 E.秘密等级
76.重要的会议记录应在记录末尾右下方签上()的姓名。A.出席人 D.列席人 C.缺席人 D.主持人 E.记录人
77.下列文书中,可以张贴的方式予以发布的是()。A.公告 B.通告 C.批复 D.会议记录 E.感谢信 78.规章制度的特点是()。
A.严格的约束性 B.形式的条款性 C.语言的生动性 D.规定的严密性 79.机关之间公文传递的方式有()。A.逐级行文 B.多级行文 C.越级行文 D.直接行文 80.下列几种文体中,具有公文法定效用的是()。A.函 B.倡议书
C.会议纪要 D.启事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B 5.C 6.C 7.A 8.A 9.B 10.A 11.B 12.B 13.C 14.B 15.C 16.D 17.C 18.A 19.B 20.C 21.A 22.D 23.A 24.C 25.C 26.B 27.C 28.C 29.A 30.C 31.B 32.C 33.D 34.B 35.A 36.C 37.B 38.C 39.C 40.C 41.B 42.C 43.C 44.B 45.C 46.C 47.A 48.C 49.B 50.A 51.B 52.B 53.B 54.A 55.C 56.D 57.A 58.D 59.B 60.D 61.A 62.D 63.C 64.B 65.B 66.C 67.B 68.D 69.D 70.B 71.C 72.A 73.C 74.B 75.C 76.D 77.A 78.B 79.C 80.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E 3.ABCD 4.CD 5.ABCDE 6.ABCD 7.AB 8.ADCD 9.BD 10.ABCD 11.ABD1 2.ACE 13.BCD 14.AC 15.ABC 16.AC1 7.ACD 18.ABCD 19.BC 20.ABD 21.BCD 22.BC 23.ABCD 24.ABC 25.ABC 26.ABCD 27.8C 28.CD 29.ABCD 30.ABCDE 31.ABD 32.ABCD 33.ABCD 34.BC 35.BD 36.CD 37.BCD 38.ABCDE 39.ABC 40.COE 41.BCE 42.BO 43.ABCD 44.AB 45.AC 46.ABD 47.ABCD 48.ABCD 49.ABC 50.ABCD 51.ABCD 52.ABCDE 53.ABCD 54.AD 55.AD 56.BC 57.AB 58.CD 59.CD 60.ABC 61.ABC 62.ABC 63.ACD 64.BD 65.ABC 66.AB 67.ACE 68.ABD 69.ACE 70.ACD 71.ABC 72.ABC 73.ABCD 74.ABCD 75.CD 76.DE 77.BE 78.ABD 79.ABCD 80.AC
第三篇:事业单位考试必备综合基础知识
时事政治
2016年 1、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2、中国11月17日首次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3、第八届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理事会奖颁奖典礼11月12日晚在好莱坞高地中心举行,中国功夫巨星成龙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影星。
4、国务院同意浙江省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浙江成为全国唯一获批的省份。目前,全省拥有节能地方标准54项,服务业地方标准53项,农业地方标准373项。国际有3个标准技术委员会、全国有46个标准技术委员会落户浙江。
2017年
2月5日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份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
2月26日晚,第八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举行,24个奖项一一揭晓。今年呼声最高的歌舞喜剧片《爱乐之城》一举夺得14项入围奖项中的6项,成为最大赢家。反映贫民区非洲裔男孩成长题材的小成本电影《月光男孩》赢得最佳影片。
2月28日,国家认监委、工信部电子司指导下的汽车联网产品认证联盟,推出我国自主研制的“米级快速定位北斗芯片”,导航精度从原来的10米提升到1—2米,标志着我国自主可控的北斗卫星导航即将进入米级定位时代。
第五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举提名于3月1日下午5时结束。共3人获选举主任确认取得足够有效提名,按照提交提名表格的先后顺序,曾俊华、胡国兴、林郑月娥成为此次选举的候选人。最终林郑月娥成为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
2017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8周年的纪念日。
3月30日电,中央宣传部30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的先进事迹,授予徐立平“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最难实现的就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
日前,国务院分别印发《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全国首个农村淘宝中心仓18日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正式运行,为“延边大米”提供生产、质检、仓储、销售、流通、金融支持于一体的服务。
4月21日电,首列由西安驶往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在运行9300公里后于21日抵达布达佩斯。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
新设立的“八一勋章”,是由中央军委决定、中央军委主席签发证书并颁授的军队最高荣誉。
8月18日,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揭牌成立。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8月30日宣布: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于9月3日至5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会晤主题为“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其间,还将举行主题为“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会晤和对话会,并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等有关活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
2017年5月14日至5月15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地点:北京雁栖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2017年4月17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2017年5月1日,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科技成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
天宫:天宫二号,即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点31分,天宫二号的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上成功释放。
蛟龙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1]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悟空:中科院空间科学中心于2015年12月16日宣布,中国探测暗物质的科学卫星有了新的名字——“悟空”。科学家欲借“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茫茫太空中,识别暗物质的踪影。
墨子号: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2017年1月18日,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大飞机:2017年5月5日 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冲上云霄,成功完成首飞任务。
政治基本概念
五大发展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河长制:首先由浙江提出试行。后被推广至全国。即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201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
最多跑一次:2016年12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让信息多跑,让百姓少跑。年底覆盖率目标80%
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5月批准7个成员加入,目前共有77个成员。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唯物唯心篇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1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12.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13.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14.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15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16.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二)客观唯心主义
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5、绝对精神“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
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9、中外“神创论”
(三)主观唯心主义
1、“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即理。”(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18.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19.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20.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1.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22.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23.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七)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1、“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胡适)
2、“有用的就是真理。”(詹姆斯)
3、“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波格丹诺夫)
4、“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八)古代、近代形而上学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为一。”(庄子)2.“合同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惠施)3.“坚白离”,“白马非马。”(公孙龙)4.“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5.“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唯有现在,现在是唯一不变的存在”,“‘存在’是唯一,并无运动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终不动”。(巴门尼德)6.“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7.“飞矢不动。”(芝诺)8.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9.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总和。10.自然界是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11.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第四篇:事业单位法律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基础知识测试题
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市公安局与××工商局联合行文禁止非法传销活动,应使用公告。x 2.在我国,各级机关组织对重大事项都可以发布命令。x 3.试行本也是公文的正本。
4.在特殊情况下,下级机关可以越级请示。
5.公文印制单位在校对过程中,如果发现文稿有错漏或疑问之处应及时加以改正。
6.公文写作是撰写人代机关立言,是体现机关领导意图的写作活动。因此,公文写作不是创造性劳动。
7.《××企业是怎样改革经营运行机制》是一篇调查报告,其标题是公文式。x 8.海报讲求形式美和装饰美。
9.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10.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面临的诸大中心问题之一()11.风能也是新能源的一种。()x 12.材料是一切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13.生态平衡是一种绝对平衡。()x 14.在热力学中,绝对零度可以达到。()x 15.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把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16.市场机制通过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完全垄断
17.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在功能和作用上二者是不一致的。()x 18.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行政处罚的程序一般采取简易程序。()x 19.行政立法是抽象行政行为。()
20.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法国启蒙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d)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4.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a)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b)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6.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c)
A.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B.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20世纪前中期中国政局的变动 7.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d))A.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 B.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提出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产生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 8.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b)
A.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D.土地革命、党的建设、统一战线
9、江南公司货运船被当地政府征用截流洪水而损坏。为此,该公司可以申请(c)A、行政赔偿 B、司法赔偿 C、行政补偿 D、民事补偿
10、行政诉讼所要解决的纠纷一般发生在(c)A、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 B、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
C、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 D、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与职工之间
11、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刻揭示复杂系统的运行机制,这个复杂系统之一是(a)A、自然系统 B、生产系统 C、经营系统 D、技术系统
12、三大工程材料之一是(c)A、铜 B、陶瓷 C、铁 D、水泥
13、企业行为能力的基础是(c)
A、企业创新能力 B、企业研发能力 C、企业法人财产 D、企业管理能力
14、行政案件经过行政复议,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的被告是(a)A、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B、复议机关
C、复议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 D、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
15、对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被告是(b)A、被委托的组织 B、委托的行政机关
C、委托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机关 D、委托的行政机关和被委托的组织
16、行政诉讼的被告提交答辩状的时限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c)A、5日内 B、7日内 C、10日内 D、l5日内
17、国土资源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a)
A、综合国力 B、军事实力 C、科技实力 D、经济潜力
18、我国现有(a)个民族。A、56 B、65 C、55 D、66
19、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是(a)
A、企业对利润的追求 B、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市场的自发调节 D、价值规律的作用 20、经济正常运行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a)A、宏观调控 B、物价稳定 C、经济结构优化 D、经济增长
21、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品银行和(d)A、人民银行 B、建设银行 C、商业银行 D、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2、根据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是指(b)A、自治区、自治县 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C、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 D、自治州、自治县
23、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d)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人民代表大会
24、根据《行政处罚法》之规定,可以当场处罚的是(a)A、张某违章超车罚款50元
B、东方纯水公司生产纯净水冒充“娃哈哈”,被罚款20000元。C、某酒店消防设施不合格,公安局责令其停业整顿、限期整改。D、某运输管理所对赵某拖欠税费行为罚款100元。
25、按阅读范围可将公文分为(a)
A、对外公开件、限国内公开件、内部使用件 B、密、机密和秘密文件 C、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 D、平件、急件和特急件。
26、党委各部门应向本级党委请示问题,也可(a)向上级党委主管部门请示重大问题。A、在本级党委同意或授权后,越过本级党委 B、根据需要,越过本级党委
C、在抄送本级党委的同时,越过本级党委 D、不经过本级党委同意或授权,越过本级党委
27、中共某市委号召全市党员向英雄“××”学习,应向(d)行文。
A、全市各行政机关 B、全市各区县政府 C、市政府各部委办 D、下级党的机关
28、根据行文规则,对不符合行文规则的上报公文,上级机关的秘书部门(a)退回下级呈报机关。
A、有权 B、无权 C、经请示本级机关领导后才能 D、不能
29、收文办理中的“批办”指的是(c)。A、机关或部门领导人对文件予以签发
B、由职能部门或有关工作人员具体承接办理公文内容所涉事务和问题 C、由职能部门或有关工作人员草拟意见后送机关或部门领导人审批 D、机关或部门领导人对来文提出决断性的处置原则和方法 30、一份公文如果标注主题词,其主题词的数量(b)
A、至少3个,最多不超过10个 B、至少2个,最多不超过5个 C、至少一个,最多不超过5个 D、至少1个,最多不超过7个
31、“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是一篇决议,通过的时间和会议名称应写在(a)
A、标题下方并加圆括号 B、正文开头缘由处 C、正文结尾处 D、落款处
32、标题《××关于申办专项控制商品准购证的报告》,错误是(d)
A、发文事由概括不当 B、发文事由表意不准确 C、发文事由概括不简洁 D、文种使用不当
33、公文格式是指(c)
A、公文的语法规范 B、公文的整体格局和标印形式 C、公文的行文规则 D、公文的行文制度
34、公文标题一般由(a)组成。
A、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公文主旨)+文种名称 B、“大版头”+发文事由+文种名称
C、主送机关名称+发文事由(公文主旨)+文种名称 D、抄送机关名称+发文事由(公文主旨)+文种名称
35、公文中的数字应当使用何种文字书写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下列写法中错误的是(d)A、一方面 B、不管三七二十一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11届3中全会
36、总结有助于培养人的正确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共同提高(a)A、理论水平B、分析能力 C、写作能力 D、认识水平
37、(a)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单位团体日常使用的一种事务文书。A、报告 B、广告 C、合同 D、调查报告
38、各级党代会议的工作报告、开幕词和祝词等,是(d)会议讲话稿。A、活泼式 B、陈述式 C、灵活式 D、规范式
39、写作述职报告,要(a),处理好成绩与问题的关系。A、实事求是 B、真实可信 C、具体明确 D、生动形象
40、(d)是单位或个人需要公开告知、说明某事,或希望大家协助办理某项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A、海报 B、公告 C、布告 D、启事
41、以下行为属于行政强制执行的是(c)
A、罚款 B、滞纳金 C、责令停产停业 D、没收非法所得
42、甲盗窃丙的电视机,被判刑一年,此案中丙的电视机是(c)A、犯罪客体 B、犯罪对象 C、犯罪主体 D、犯罪工具
4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c)应当负刑事责任。A、贩毒 B、诈骗 C、抢夺 D、盗窃
44、只适用于民事诉讼而不适用于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原则或制度是(b)A、两审终审制度 B、调解原则 C、公开审判制度 D、回避制度
45、有期徒刑的期限为(b)
A、1个月以上15年以下 B、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C、6个月以上20年以下 D、3个月以上20年以下
46、当作者与主要受文者存在不相隶属关系时,只能选取(b)。A、上行文 B、平行文 C、下行文 D、公布性文件
47、在我国,有关法定继承人的顺序,错误的说法是(d)。A、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
B、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可作为第一顺序人 C、第二顺序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D、前一顺序排斥后一顺序,同一顺序的继承人间也有先后次序之分
4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b)。A、客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49、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a)。A、权利的平等性 B、权利的广泛性 C、权利的真实性 D、权利的平衡性 50、下列不属于物质鼓励的是(d)。
A、奖金 B、奖品 C、工资晋级 D、加班费用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财政政策包括(ad)
A、税收政策 B、财政收入政策 C、分配政策 D、财政支出政策
2、市场机制是(a b d)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A、价值规律 B、供求规律 C、垄断规律 D、竞争规律
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be)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4.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bcde)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D.是不可分割的 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abcde)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bd)
A.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 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 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E.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生物物种减少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8、下列选项中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有(ad)A、交通局发布《桥道收费管理办法》 B、教育局向李某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C、农业局与张某签订《粮食收购合同》 D、税务局向孙某送达《个人所得税缴费通知》 E、公安局与第三建筑公司签订《住宅建设合同书》 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有(ade)A.劳动局实施行政处罚与被处罚人之间形成的关系 B.劳动局购买办公设备与商场之间形成的关系 C.劳动局建办公楼与建筑公司之间形成的关系
D.劳动局发放岗位津贴与本局职工之间形成的关系 E.劳动局登记检查企业用工情况与企业之间形成的关系 10.我国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主体是(bce)A.国务院各部委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D.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人民政府 E.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1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是(abc)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谦虚谨慎 E.艰苦奋斗 12.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是(abcde)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E.团结合作 13.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e)
A.个人服从组织 B.少数服从多数 C.局部服从全局 D.下级服从上级 E.全党服从中央
14、常州A区居民贾某长期居住在南京鼓楼区,2003年1月因涉嫌酒后肇事被长宁市闸北区公安分局拘留。现贾某想提起行政诉讼,对该案有管辖权的法院是(de)A、常州A区基层人民法院 B、南京鼓楼区基层人民法院
C、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 D、长宁市公安局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E、长宁市闸北区公安分局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15、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具有的政府职能是(abcd)。A、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B、宏观经济调控 C、调节社会分配 D、维护市场秩序
16、调查报告作为研究结果的书面资料,它必须(acd)。A、以科学分析为手段 B、以叙述、描写为主 C、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D、以传递信息为目的
17、根据行政职权的产生和方式,行政主体可以划分为(ac)。A、授权性行政主权 B、内部行政主体 C、职权性行政主体 D、外部行政主体
18、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acd)。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B、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C、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19、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具有执行各种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主要有(abd)。A、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 B、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C、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D、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20、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ab)。
A、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B、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C、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 D、事物矛盾的双方只有统一没有斗争 综合基础知识题目
本试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试题。第二部分为主观试题,客观试题60分,主观试题4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第一部分客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胡锦涛认为,邓小平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最核心的一条就是()。A.实事求是
B.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C.完全准确地理解把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 D.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错误思想区别开来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A.和平共处 B.和平竞争
C.和平发展 D.互相尊重主权
3.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直接体现的哲学原理是()。A.意识有能动作用 B.认识有能动作用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D.物质决定意识 5.党的群众观点的实质在于坚信()。
A.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 B.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C.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D.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 6.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
A.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 B.农业与工商业的分离 C.工业与商业的分离 D.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7.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永恒发展的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B.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A.经济增长 B.四个现代化 C.可持续发展 D.人民利益
10.处在我国经济工作首位的是()。A.工业 B.农业
C.科学技术 D.第三产业
11.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A.号召人民生活节俭,抑制社会需要 B.用发购物票的方法计划分配社会产品 C.发展生产力
D.要求企业增加产品的数量,减少花色品种 1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B.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A.四项基本原则 B.改革开放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4.地区经济结构是指()。
A.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的合理配置
B.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整体运动中,发挥特点和优势 C.使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D.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况 15.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是()。A.价格机制 B.竞争机制 C.供求机制 D.激励机制
16.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A.资本主义的 B.社会主义的
C.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D.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 17.()属于行政处罚简易程序。A.立案 B.调查取证 C.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 D.制作申辩笔录
18.我国案件审理程序实行的是()。
A.两审终审制,但最高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即为终审判决 B.单纯的两审终审判,两审后当事人不得上诉 C.一审终审制,但允许上诉 D.一审终审但可以复核 19.刑事诉讼法属于()A.程序法 B.实体法
C.特别法 D.临时法 20.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1.下列人员中不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是()。A.配偶 B.兄弟姐妹 C.子女 D.父母
22.吊销违法者的经营许可证是()。A.执行罚 B.行政处罚
C.行政处分 D.行政强制执行
23.自己的权利和他人的义务、他人的权利和自己的义务是密切相联的,这说明()。A.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分离的 B.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合一性 C.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对等性 D.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制约性 24.不得玩忽职守是公务员的()。A.工作纪律 B.政治纪律 C.廉政纪律 D.社会公德 25.受行政处分的是()。
A.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 B.作为行政相对方的法人 C.行政系统内部的公务员 D.行政系统的国家机关 26.我国的编制工作采取()领导体制。A.归口管理 B.统筹统分
C.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D.各管各的
27.政党监督的主体除了党委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外,还有()。A.党的宣传部门 B.党的基层组织 C.党的组织部门 D.党的领导集团
28.用于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规定的规范性文件,称作()。A.条例 B.规定 C.办法 D.决定
29.地方性行政法规的制发,应由()。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国家主席 D.地主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政府
30.为了维护正常的领导、指导、直接统属的关系,一般采用()的方式。A.多级行文 B.逐级行文 C.直接行文 D.越级行文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事实能够说明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的是()。
A.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已达1亿吨以上,并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垃圾对地下水源和空气的污染日益严重
B.非洲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技术、医疗水平比较落后,且经常发生灾荒,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
C.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某些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冠以“新潮”的名字,称之为“时代的发展” D.随着我国土地沙化面积的扩展,我国北方地区大风扬沙天气日益增多 2.“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有()。A.和平统一祖国是核心 B.坚持一个中国是前提
C.保证“高度自治”繁荣稳定的局面
D.“两种制度”之间相互支援,共同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共同作出贡献 3.我国党和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
A.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B.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D.大力发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
4.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原则是()。A.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 B.计划指导原则
C.集中和重点性原则
D.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综合配套调控原则 5.政企分开的措施有()。
A.政府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
B.取消政府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业的人、财、物的控制 C.加强对企业投资的审批
D.在国有重点企业试行稽察特派员制度
6.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加上美国经济衰退,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连法国前总理若斯潘也感慨地说:“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可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A.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执政党同反对党之间的矛盾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7.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A.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B.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C.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
D.事物矛盾的双方只有统一没有斗争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C.把物质的特殊形式与物质混同起来
D.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混同于哲学的物质范畴 9.法律关系属于()。A.思想关系 B.社会关系 C.经由该关系的参加者的意思表示而建立的关系 D.权利义务关系
lO.可以提起复议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有()。A.对责令停产停业不服的 B.对限制人身自由不服的
C.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怃恤金的 D.对财产的查封不服的
11.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就应该做到()。
A.法律让做的做,不让做的也做 B.法律所鼓励的积极去做 C.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做 D.法律所禁止的坚决不做 12.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包括()等步骤。A.书面审理 B.法庭调查 C.法庭辩论 D.合议庭评议
13.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A.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人身自由
D.宗教信仰自由
14.自愿提前退休方式的条件是()。
A.男年满55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 B.女年满55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 C.工作年限满30年的 D.丧失工作能力
15.下列人员,()有可能属于行政七级。A.国务院各部委的司长 B.副专员 C.县长 D.地级市市长
16.公务员培训有哪几种()。A.初任培 B.任职培训
C.专门业务培训 D.更新知识培训 17.下列属非领导职务的是()。A.副专员 B.巡视员 C.调研员 D.科员
18.机关正式制发公文设计的版头,作者有()。A.表明作者单位的意图 B.表明公文作者的归属
C.显示该公文的权威性和郑重性 D.表明该公文的性质和行文方向 19.公文校对的主要内容是()。
A.校正与文稿不符的错、倒、横、残等 B.校正颠倒字句、行段
C.校正标点、公式等方面的错误
D.校正格式、注文、页码编排等方面的错误 20.可以用来发布规章的文件有()。A.命令 B.决定 C.通知 D.通告
三、判断题
1.任何人只要实施了对社会有危害性的行为,就构成违法。()2.任何一个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是作为权利和义务的担当者出现的。()3.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家土地管理局代表行使。()4.政府职能决定着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规模。()5.省人大常委会有权任命副省长,有权接受省长辞职和从副职领导人员中决 定省长。()6.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生产结构现代化是相互矛盾的。()7.一般认为,引进硬件,引进成套设备,属于比较低级的引进方式。()8.属于宏观层次的经济管理只是计划管理,财政管理、信贷管理等属于微观管理。()9.我国的“大跃进”发展战略大体属于协作型战略模式。()10.一定时期内在建未完工程的数量越大,则投资需要量就越少;反之亦然。()11.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12.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客观尺度。()13.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它并不排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1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持币值的稳定,就必须使货币流通量等于商品流通的需要量。()15.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都可以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16.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强学会。()17.领导武昌起义的是同盟会。()18.电子计算机的构成包括硬件、中央处理器和软件三部分。()19.随着信息经济的来临,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目标。()20.技术引进、模仿只是技术创新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企业将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后,依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有自己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市场竞争力、国际竞争力。()
一、单项选择题
1.B2。D 3.C 4.C 5.B 6.D 7.C8.C 9.D 10.B 11.C 12.D 13.C 14.D15.A 16.C 17.C 18.A 19.A 20.B 21.B22.B 23.D 24.A 25.C 26.C 27.B 28.C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BCD 3.ABCD 4.ABCD 5.ABD 6.ACD 7.AB 8.BCD 9.BCD10.ABCD 11.BCD 12.BCD 13.AB 14.AC 15.ABD 16.ABCD 17.BCD 18.BCD 19.ABCD 20.AC
三、判断题
1.x 2.√ 3.x 4.√ 5.x 6.x 7.√8.x 9.x 10.√ 11.x 12.x 13.√ 14.√ 15.x 16.√ 17.x 18.x 19.√ 20.√
第五篇: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节 法理学
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
(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
1.宪法
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5.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6.规章
规章通常称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职权所制定、发布的针对某一类事件或某一类人的一般性规定,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
上述各种法的渊源都具有法的效力,但它们的效力等级又是有差别的。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3.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先适用效力,经济特区法规的优先适用效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5.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6.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的原则: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三、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是指法具体生效的范围,及法在适用对象、时间和空间三方面的效力范围。
1.法的对象效力
第一,中国公民、法人好其他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在国外仍受中国法的保护并履行中国法定义务,同时也遵守所在国的法。第二,我国法律对外国的适用包括两种情况:(1)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除享有外交特权好豁免权或法有另外规定者外,一律适用我国法律;(2)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或中国公民、法人犯罪,按中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适用中国刑法规定,但按犯罪地的法不受处罚的除外。
2.法的空间效力
(1)有的法在全国范围有效;(2)有的法在一定区域内有效;(3)有的法具有域外效力。
3.法的时间效力
是指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法开始生效的时间:一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后经过一段时间生效。法终止生效的时间:一是以新法取代旧法,使旧法终止生效;二是有些法完成了历史任务而自然失效;三是发布特别决议、命令宣布废止某项法;四是法本身规定了终止生效的日期。
注意:法的溯及力,指新法颁布后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加以适用的效力。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四、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泛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
1.法的规范作用
作为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1)告示作用:法律代表国家关于人们应当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
(2)指引作用:法是通过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责任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
(3)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好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的作用。
(4)预测作用:根据法律规定,人们可以预先知晓或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
(5)教育作用
(6)强制作用:在于制裁违法行为。
2.法的社会作用:
(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五、法的运行过程
(一)立法
1.立法的概念
立法是指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好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2.中国立法指导思想
当代中国立法总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立法观。
当代中国立法基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3.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4.我国立法的基本程序
立法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等四个阶段。
(1)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提出是指依法有专门权限的国家机关和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创制、修改、补充或废止某项法律的法律案。
(2)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已列入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进行审查和讨论。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经过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3)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这是指立法机关对法律案经过审议后提出的表决稿,正式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活动。这是整个立法活动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一般法律要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或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超过半数通过。
(4)法律的公布。这是立法机关将获得通过的法律依法定形式公之于众(社会)的一个法定程序
5.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不包括国际法和已失效的国内法。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诉讼法。
(二)法的实施
1.法的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所谓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现法律的活动。所谓司法,也称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好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法律适用的要求和原则
法律适用的要求:(1)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2)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3)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3.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3)法律关系的构成
法律关系的主体: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结果;精神产品;人身。
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违法行为、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1)违法行为:违反现行法律规定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行为。
构成:违法主体,违法客体,违法的主观要件,违法的客观要件。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2)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所产生的由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具有法定强制性的不利后果。
与政治责任、道义责任等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有如下特点:第一,法律责任是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法律上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约定义务以及正确行使权力、权利的义务;第二,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该责任或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以直接强制手段实施;或由当事人协商主动承担,但以国家强制力作为潜在的保证。
(3)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是指由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法律制裁主要有以下几种: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5.法律实施的监督
(1)法律监督及其构成 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导。法律监督的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监督的主体、法律监督的客体和法律监督的内容。法律监督的主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法律监督的客体是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的公务活动。通过法律监督促使被监督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正确行使权力。
(2)国家机关的监督
国家机关的监督,是国家机关为保障法律的切实实施所进行的监督。具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在我国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所进行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监督,又称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存在的法律监督,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机关的法律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是我国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体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两种。
(3)社会的监督
指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
六、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一)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1、法与经济的联系是最根本的联系。
2、经济基础决定法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法的发展变化;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
4、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5、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法与政治、政策
1、法受政治的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法又服务于政治。
2、法与政策的关系:党的政策是法律的依据和指导,法律是政策的规范化、法律化,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工具。
第二节 宪法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与基本原则:
1.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根本法。宪法在国家统一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的特征
第一,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
第二,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第三,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3.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法治原则。
二、宪法监督:
宪法明确规定,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
三、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宪法,此后于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做了全面修改。1982年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四、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性质
即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体现一定阶级的专政。
一般地说,在经济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总是控制或掌握着国家政权,处于统治地位。
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由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其性质不属于国家机构,但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
2.经济制度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3.国家政体
政体又叫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实现自己的统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是为国体服务的,是国体的表现形式。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2)人民在民主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3)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接受监督,向它负责;(4)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
4.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和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国家有统一的宪法、统一的国籍、统一的国家立法机关和统一的行政机关。复合制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联合组成联盟国家或者国家联盟的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形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我国在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是我国一级地方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1.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公民管理国家事务、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3)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获得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7)特定人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婚姻、家庭、老人、儿童受国家保护;保护华侨和侨眷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2.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六、国家机构的组成、性质、地位等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保证国家权力的有序运行而建立的相互联系的国家机关的总称。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的、最高的地位:(1)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它制定的法律、做出的决议和决定,其他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和执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经常性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职权,对外代表国家。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被选为国家主席、副主席。主席和副主席的每届任期为五年,联系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每届任期五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4.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即最高国家军事机关。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各级人民法院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它监督。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检察院实行双重从属制。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并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
8.特别行政区。
目前我国设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9.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是基层群众性组织,而不是国家机关。
第三节 刑法
一、刑法概述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刑法是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也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广义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规范。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的正式诞生。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面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这是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
2.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第3条至第5条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即刑罚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1)刑罚法定原则
刑罚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处罚”。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3)罪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刑法的性质: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以国家名义制定的有关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鲜明地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
4.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1)目的: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惩罚犯罪是手段,保护人民是最终目的。
(2)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任务有: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5.刑法的效力范围:
又称为刑法的适用范围,指刑法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它包括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问题。
(1)空间效力范围分为: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
(2)我国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始于生效日,中止于废止日;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二、犯罪和犯罪构成要件
1.犯罪的定义及特征: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2.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的主观方面等四个要素。
(1)犯罪的主体
犯罪的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它包括作为犯罪主体的自然人和作为犯罪主体的单位。
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的条件有: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罚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要负刑事责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年龄与承担刑事责任的关系:①我国刑法规定,公民完全承担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以下。②已满14周岁的公民,犯以下各罪应承担刑事责任: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
单位成为犯罪主体的条件有: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司、团体。
(2)犯罪的客体
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3)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后果所持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犯罪的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在这种心理态度支配下实施的犯罪就属于故意犯罪。犯罪的故意有两种:一是直接故意;二是间接故意。
犯罪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犯罪目的指行为人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犯罪动机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内心冲动或起因。
(4)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客观外在表现。它包括三个基本要件: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1.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且未造成重大损害的防卫行为。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不仅不构成犯罪,而且受到法律的保护。
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施正当防卫;
(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正在进行的;
(3)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
(4)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而不能针对第三人;
(5)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2.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紧急避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遇到危险而采取的;
(2)必须使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3)必须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如果能采取其他方法避免危险,就不能实施紧急避险行为;
(4)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四、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
1.犯罪的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预备也是犯罪行为,而犯意表示不构成罚罪。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为得逞。《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4.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判定犯罪是否既遂,应当以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完全具备的,是既遂;未能完全具备的,则不是既遂。
五、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2.共同犯罪的形式
共同犯罪的形式,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结构,或者是指共同犯罪人之间结合的方式。共同犯罪的形式,可以分为: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团。
3.犯罪集团
犯罪集团是一种特殊的共同犯罪形式,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4.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刑法》根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把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四种。
(1)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共同犯罪人。应按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
(2)从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共同犯罪的人。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处罚。
(3)胁从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共同犯罪人。因其在共同犯罪中处于被动地位、罪行也比较轻。
(4)教唆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共同犯罪人。教唆犯必须有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故意。
六、单位犯罪
1.单位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单位犯罪的特征:
(1)犯罪主体必须是单位,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
(2)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故意,并且作出犯罪决定的是单位集体或其负责人;
(3)必须实施了犯罪行为;
(4)单位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处罚。
2.单位犯罪的刑罚
我国刑法在处罚单位犯罪时采用“两罚制“原则。即对单位犯罪既处罚单位,又处罚其机关的自然人或者行为人。
单位犯罪的刑罚具体为:
(1)对单位判处罚金;
(2)对其直接负责的主观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判处刑罚,包括判处可以适用于自然人犯罪的一切刑罚方法;
(3)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七、刑罚概念、种类和具体运用
1.刑罚概念:
刑罚,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裁措施。
刑罚与其他制裁的显著特点有:
(1)严厉程度不同。刑罚是一种最为严厉的制裁方法。
(2)适用对象不同。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3)适用的机关和程度不同。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适用,并且要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管辖权限和诉讼程序进行。
2.刑罚的种类: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属于主刑的刑种只能独立适用。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附加刑的各个刑种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适用。另外,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主刑的刑种:
(1)管制
指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管束和群众监督下进行改造的一种刑罚。《刑法》规定,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3年。
(2)拘役
指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需要短期关押的犯罪分子。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拘役刑期最高不能超过1年。
(3)有期徒刑
指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强制其进行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和矫正的一种刑罚。有期徒刑的刑期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的刑期可以超过15年,但最高不能超过20年。
(4)无期徒刑
指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强制其参加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一种刑罚。适用于罪行严重,但又没有必要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
(5)死刑
指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一种刑罚。它是我国最严厉的一种刑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
附加刑的刑种:
(1)罚金
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一种刑罚。
(2)剥夺政治权利
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一种刑罚。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3)没收财产
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一种刑罚。
3.刑罚的具体运用
(1)量刑
量刑是刑事审判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指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裁量决定刑罚的活动。具体说来,就是人民法院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决定对犯罪分子的刑罚。
量刑的一般原则是: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2)累犯
累犯指因犯罪受到一定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累犯,分为普通累犯和特殊累犯。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特殊累犯指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3)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指一人犯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之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所谓数罪,就是行为人出于数个犯罪故意或过失,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即具备了数组犯罪构成要件。所谓并罚,就是对一个人的犯的数罪,依照刑法分则的规定,分别确定罪名和刑期,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罪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缓刑
缓刑指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备法定条件的情况下,附条件地暂缓执行原判刑罚,当犯罪人满足一定条件后,便不再执行原判刑罚,如果违反了应当遵守的条件,则原判刑仍要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罚具体运用的一项制度。
(5)减刑
减刑指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一种制度。
(6)假释
是指对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的刑期以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7)自首与立功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并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行为。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情形。
(8)实效
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刑事犯罪不得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
八、刑事追诉时效期限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不满1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九、犯罪的种类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
1.犯罪的种类
根据新《刑法》可分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
(1)贪污贿赂罪
贪污贿赂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违背职责义务,非法占有、使用公私财物的行为。
贪污贿赂罪的种类: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行贿罪;向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
(2)渎职罪
渎职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或过失亵渎职责、职务的犯罪行为。具有如下法律特征:渎职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是实施了亵渎职权、职务的行为;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观方面既可以是故意,又可以是过失。
渎职罪的种类有: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徇私舞弊罪;泄露国家机密罪;徇私枉法罪;私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罪;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罪;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第四节 民法
一、民法概述
1.民法的概念
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2.民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
(3)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
(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即具体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它由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构成。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通常称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在我国,自然人、法人以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国家在一定范围内也是民事主体。
(1)公民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并生存的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是我国的公民。我国民法上的自然人,不仅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这些人在我国境内参加民事活动,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但其活动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
①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公民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前提条件,它是公民具有独立法律人格,成为民事主体的必然要求和集中表现。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②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三类:第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的成立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依据法人的宗旨不同,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与自然人相比,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自己的特点,即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一般来说,始于法人的成立,终于法人的撤销或解散。
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客观事务,主要包括四类: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三、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根据民法的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根据导致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的不同性质,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
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能够成为民事法律事实的事件主要有:(1)不可抗力;(2)时间的经过;(3)人的出生和死亡。
行为是指民事主体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包括积极的活动(称为“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活动(称为“不作为”)。成为民事法律事实的行为必须能够依法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产生,其主要包括:(1)事实行为;(2)民事行为;(3)违法行为等。
四、民事法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简称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依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的民事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如不具备,便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它可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1)实质要件。《民法通则》第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形式要件:《民法通则》第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主要有:①口头形式;②书面形式;③默认形式。
3.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可分为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双务法律行为与单务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等等。
五、代理
1.代理的概念
代理是指代理人依据代理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被代理人承受代理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
代理的基本法律特征是:(1)代理行为是代理人的行为,而该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却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2)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3)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4)被代理人对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2.代理的种类
(1)法定代理。是指代理权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代理,主要适用于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
(2)指定代理。是指代理权根据人民法院和有关单位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
(3)委托代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代理种类,指基于被代理人授权行为所产生的代理。
3.代理权的行使
(1)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使代理权;(2)代理人行使代理权应当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3)代理人应亲自行使代理权,不得任意转委托他人代理;(4)不得滥用代理权。
六、物权与所有权
(一)物权
1.物权的概念
物权是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其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权利。
2、物权的特征
(1)物权是一种“对世权”。(2)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独立的物,而不是行为或精神财富。(3)物权的内容是对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4)物权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5)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
3.物权的分类 物权按不同的特点可分为四类:
(1)所有权与他物权;(2)主物权与从物权;(3)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4)准物权。
(二)财产所有权的概念、特征与内容
1.财产所有权的概念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财产所有权的特征
(1)财产所有权是一种最完全的物权权利;(2)它是一种绝对权;(3)它具有强烈的独占性、排他性;(4)其客体总是特定的物体和财产,而不是智力成果和行为。
3.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1)占有,就是单位或个人对于财产的实际管领和控制;(2)使用,是指发挥财产的使用价值而对财产的运用;(3)收益,是指通过对财产的占有、使用而取得经济效益;(4)处分,是对某项财产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最终处置,是所有权中带有根本性的一项权能。
七、债权
(一)债的概念和产生的根据
1、债的概念
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其享有的权利称债权;负有义务的一方为债务人,其负担的义务是债务。
2、债产生的根据
也称债的发生原因,是指引起债的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依照民法通则第84条的规定,我国民法上债的发生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合同;一是基于法律规定。在各国民法上,可引起债的产生的法律事实主要有: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缔约过失、单方允诺、其他原因。
(二)债的分类
债的分类主要有:(1)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2)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3)特定物之债与种类物之债;(4)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5)主债与从债;(6)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
(三)债的履行
1.债的履行的含义
债的履行是指债务人按照合同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全面地、适当地履行债所规定的义务,使债权人的权利得到完全的实现。
2.债的履行原则
(1)实际履行原则;(2)适当履行;(3)协作履行;(4)经济合理原则;(5)情势变更原则。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情势变更,致使合同的基础丧失或动摇,若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则显失公平,因而允许当事人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原则。
3.债的担保
是指促使债务人履行其债务,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的法律措施。
债的担保的种类有:(1)人的担保,其形式主要有保证人担保;(2)物的担保,其方式主要有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和优先权等;(3)金钱担保,主要方式有定金、押金;(4)反担保,是指在经济往来中,有时为了换取担保人提供担保、抵押或质押等担保方式而由债务人或第三人向该担保人新设担保,该新设担保相对于原担保而言被称为反担保。
4.债的消灭
是指债的关系在客观上不复存在。
债的消灭原因大致有三类:(1)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如免除、解除;(2)基于债的目的,如不能履行、清偿;(3)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
债消灭的方式主要有:(1)清偿,是指当事人实现债权目的的行为。与履行的意义相同。(2)抵销,是指两人互负债务时,各以其债权充当债务之清偿,而使其债务与对方的债务在同等额内相互消灭。(3)提存,是指由于债权人的原因而无法向其交付合同标的物时,债权人将该标的物交给提存部门从而消灭债的制度。(4)免除,是指债权人抛弃债权,从而全部或部分终止合同关系的单方行为。(5)混同,是指债权和债务同归一人,致使债的关系消灭的事实。
八、合同
(一)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1.合同的概念
《合同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而是适用其他法律规定。
2.合同的法律特征
(1)它是当事人之间在自愿基础上达成的协议,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2)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3)它是当事人之间以设立、变更、终止特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法律行为;(4)它所确立的是债权债务关系;(5)其所确定的内容是符合法律的。
(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
(三)合同的分类
1.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以双方当事人是否互负义务为标准。
2.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以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否存在对价关系为标准。
3.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以合同成立是否必须以交付标的物或完成其他给付为标准。诺成合同自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时即宣告成立,而实践合同则除当事人达成合意外,尚需交付标的物或完成其他给付才能成立和生效。
4.要式合同和不要式合同。以合同的成立是否必须采用法律要求的形式为标准。
5.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以法律是否赋予特定名称并设有规范为标准。
(四)合同的订立
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从法律上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步骤。
1.要约
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约的要件,除了必须具备意思表示的一般要件外,和有其特定的构成要件:(1)要约是由特定人作出的意思表示。要约人必须是订立合同一方的当事人。(2)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3)要约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订立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4)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
2.承诺
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
承诺的要件:(1)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2)承诺之意思表示须与要约一致;(3)在承诺期间作出。
承诺的效力,我国合同法采到达主义,即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
(五)合同的内容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1.合同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2.标的;3.数量;4.质量;5.价款或酬金;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8.解决争议的方法。
(六)合同的形式
合同的形式具有广泛性,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以及当事人约定或法定的其他形式。
(七)合同的效力
合同的效力,是指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约束当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的强制力。
1.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合同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情形:(1)应重大误解订立的;(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
3.效力未定合同:(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2)无权代理人以他人名义订立的合同;(3)无权处分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经追认权人追认后,自始有效,否则,自始无效。
(八)合同的责任
主要包括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订立合同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而致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违约责任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的简称,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如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或者赔偿损失(如支付违约金、支付赔偿金、支付价金及预期利息)等。
九、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法律特征及范围
1.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人们对创造性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的权利,亦称智力成果权。
2.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1)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智力成果。(2)专有性,及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独占使用智力成果的权利,他人不得侵犯。(3)地域性,即知识产权只在产生的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地域范围内有效,不具有域外效力。(4)时间性,即依法产生的知识产权一般只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有效。
3.知识产权的分类
一类为文学产权,是关于保护智力作品创造和传播的权利,包括著作权(即版权)和邻接权;另一类为工业产权,是工业、农业、林业、商业和其他产业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无形产权,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
4.知识产权的范围
主要包括著作权和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号权等。
(二)著作权
1.著作权的概念
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等民事权利。
我国《著作权法》中,它同版权系同义语,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前者指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依法享有的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具体包括:(1)发表权;(2)署名权;(3)修改权;(4)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再现作品获得报酬权,二是演绎权。
2.著作权的主要内容
《著作权法》中规定的保护的作品包括:(1)文字作品;(2)口述作品;(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4)美术,建筑作品;(5)摄影作品;(6)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8)计算机软件;(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3.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1)著作人身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但发表权的保护有时间限制。
(2)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和使用权的保护期分别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截至于作者死之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三)专利权
所谓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依法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在我国,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期限为10年。
(四)商标权
商标,俗称商品的牌子,是生产经营者在其商品或者服务上使用的,由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构成的,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专用标记。根据商标的构成不同,商标分为文字商标、图形商标和组合商标。根据商标的识别对象不同,商标分为制造商标、销售商标和服务商标。根据商标的法律保护不同,商标分为注册商标和非注册商标。
商标权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专用权、许可权、转让权、续展权、标示权、禁止权。
在我国,商标权的取得需遵循自愿注册原则和先申请原则。
注册商标的有效期有10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期限届满,可以续展注册。
十、人身权
1.人身权的概念
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2.人身权的分类
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
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具有法律尚的独立资格必须具有的民事权利,公民、法人都有人格权。具体包括:(1)生命权;(2)身体权;(3)健康权;(4)姓名权和名称权;(5)名誉权;(6)肖像权;(7)隐私权。
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因具有某种特定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主要包括:(1)亲权;(2)配偶权;(3)亲属权;(4)荣誉权等。
3.人身权的保护
保护人身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消除影响、恢复名誉;(3)赔礼道歉;(4)赔偿损失。
十一、财产继承权
1.财产继承权的概念
财产继承权是指公民依法承受死者个人所遗留的合法财产的权利。
2.继承制度中的基本原则
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原则;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养老育幼、互济互助原则;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法定继承人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法定继承人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3.我国遗产继承的方式
继承的方式有四种: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
4.法定继承的顺序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继承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5.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可以代替被继承人的子女继承其应继承的遗产。
转继承实质上是继承遗产权利的转移,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之前死亡的,其应继承的遗产份额由其合法继承人继承的制度。
6.遗产的分配原则
遗产的分配原则有以下几点:
(1)一般平均原则。经继承人协商一致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2)照顾原则。对生活特殊困难的和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予以照顾。
(3)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4)协商原则。法定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要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继承问题。
十二、民事责任
1.民事责任的概念
由民法规定的对民事违法行为人所采取的一种以恢复被损害人的权利为目的并与一定的民事制裁措施相联系的国家强制形式,它是民事违法人依法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2.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行为人承担一般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
(1)行为的违法性。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只有实施了违法行为才承担民事责任。
(2)损害事实的存在,具体地说,民事违法行为只有造成损害事实,行为人才承担责任。
(3)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即特定的损害事实是否是行为人的行为必然引起的结果。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过错根据其类型分为故意与过失。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只有在实施违法行为当时主观上存在过错的违法行为人才对损害后果承担民事责任。
3.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2)无过错责任原则(3)公平责任原则
十三、诉讼时效
1.诉讼时效的概念
我国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也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失去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的制度。
诉讼时效的完成只消灭胜诉权——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但它不消灭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也不消灭实体权利。如果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2.诉讼时效期间;
(1)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即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④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3)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为20年。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4)特殊诉讼时效期间,指由特别法规定的诉讼时效。
3.诉讼时效的开始、中止、中断和延长
(1)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2)《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继续计算。”
(3)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自中断时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4)诉讼时效期间延长是指因特殊情况,法院对已经完成的诉讼时效期间给予的延展。
第五节 行政法
一、行政法概述
1.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是指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行政具有国家意志性、执行性、法律性和强制性的特征。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总和。行政法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其目的是保障国家行政权运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它在行政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3)应急性原则。应急性原则是现代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指在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或与通常状态下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措施。
3.行政法的渊源:
行政法的渊源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表现形式,分为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其他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惯例。
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也称为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1.行政主体的概念、范围、职权和职责
(1)行政主体的概念: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通常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行政主体的范围
我国的行政主体具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经法律法规授权的派出机构、经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内部机构和议事协调机构、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
(3)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权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行政立法权;②行政命令权;③行政处理权;④行政监督权;⑤行政裁决权;⑥行政强制权;⑦行政处罚权。
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必须履行的义务,因此不能放弃和违反,否则会引起相应违法责任的追究。主要包括: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符合法定目的,遵守法定程序。
2.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
三、行政行为概述
1.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标而行使行政权力,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服务性;(2)从属法律性;(3)裁量性;(4)单方性;(5)强制性。
2.行政行为的分类:
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包括:(1)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2)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3)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4)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5)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6)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7)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8)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与行政司法行为;(9)自为的行为、授权的行为和委托的行为。
3.行政行为合法的要件
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包括: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行政行为程序合法。
4.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
生效规则是指行政行为何时开始生效的规则。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主要有:即时生效;受领生效;告知生效;附条件生效。
5.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6.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1)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①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②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③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④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⑤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①行为相对方可在任何时候请示有权国家机关宣布该行为无效;②有权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相应行政行为无效;③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该行为从行政相对方获得的一切均应返回相对方;所加予的一切义务均应取消;对相对方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均应赔偿。
(2)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行政行为不适当。
行政行为撤销的法律后果:①相应行政行为通常自撤销之日起方失去法律效力,但行政行为撤销的效力可一直追溯到行政行为作出之日;②行政行为如果被撤销,因此造成相对方的实际损失应由行政主体予以赔偿;③如果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为行政相对方的过错引起的,则行政相对方必须视具体情况承担相当的责任。
(3)行政行为废止的条件:①行政行为所依据的相应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被依法修改、废止或撤销;②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原行政行为的继续存在将有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给国籍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③行政行为已完成原定目标、任务,实现了其历史使命。
行政行为废止的法律后果:行政行为废止后,其效力自废止之日起失效。
四、抽象行政行为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抽象行政行为
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其行为形式体现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和一般行政规范文件(具有普遍约束力并能多次适用的行政措施、决定、命令)。
2.抽象行政的特征 包括是对象的普遍性;不可诉性;多次适用性。
(二)行政立法行为
1.行政立法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活动。它既有立法的性质,是一种从属性立法行为(准立法行为),又具有行政的性质,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
行政立法具有如下两方面的特征:
(1)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表现在:①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制定人们遵守的行为规则;②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属于法的范畴,具有法的基本特征,即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③它必须遵循相应的准立法程序。
(2)行政立法的行政性。主要表现在:①其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②其客体是有关行政管理事务;③其目的是实施和执行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实现行政管理职能。
2.行政立法的主体与分类
(1)行政立法的主体是指依法取得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行政立法主体包括:①国务院;②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③国务院直属机构;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⑤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⑥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⑦作为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
(2)行政立法,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①依其立法权的来源不同,可分为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②依立法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③依行政立法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执行性立法、创制性立法。
3.行政立法的原则
(1)依法立法原则。行政立法必须依法进行,“依法”中的法指宪法和法律,也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立法民主原则。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行政立法时,应通过各种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保证民众广泛地参与行政立法。
(3)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4.行政立法的程序与原则
行政立法的程序主要包括:①立项;②起草;③听取公众意见;④审查;⑤决定与公布。
五、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其行为形式主要体现为具体行政决定,如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执行决定等。
(一)行政许可
1.行政许可的概念
行政主体应行政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
2.行政许可的特征
(1)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同于行政主体依职权主动赋予相对方权利或免除义务的行为;(2)行政许可是一种采用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的要式行政行为;(3)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行为。
3.行政许可的分类
①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许可和特殊许可;②以许可的程度为标准,分为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③以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的许可和附条件的许可;④以是否附加履行义务为标准,分为权利性许可和附义务许可;⑤以其存续时间为标准,分为长期许可和附期限许可;⑥以许可的内容为标准分,为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
4.行政许可的作用
(1)有利于国家对社会经济和其他义务的宏观控制。
(2)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公共利益和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3)有利于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二)行政征收
1.行政征收的概念
行政征收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依法向行政相对方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行政相对方的财产一经国家征收,其所有权就转为国家所有,成为国家财产的一部分,由国家分配和使用,以保证国家财政开支的需要。
2.行政征收的特征
(1)强制性;(2)无偿性;(3)法定性;(4)先定性和固定性。
3.行政征收的分类
目前我国行政征收主要由税和费组成。因此,行政征收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行政征税和行政征费。行政征收的主要内容有:①税收征收;②建设资金征收;③资源费征收;④排污费征收;⑤管理费征收;⑥滞纳金征收;
4.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区别
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相对方财产或劳务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两者区别主要在于:
(1)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征收的后果是财产所有权从相对方转归国家;而行政征用的后果则是行政主体暂时取得了被征用方财产的使用权,不发生财产所有权转移。
(2)从行为的标的看,征收的标的一般仅限于财产;而征用的标的除财产外还可能包括劳务。
(3)从能否取得补偿来看,征收是无偿的;而征用一般是有偿的,行政主体应当给予被征用方以相应的经济补偿。
(三)行政处罚
1.行政处罚的概念
是指行政主体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以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2.行政处罚的特征
行政处罚的特征主要有:(1)其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行政主体;(2)行政处罚是针对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的行政相对人的制裁;(3)行政处罚是对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的制裁。
3.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形式
(1)人身自由罚:包括行政拘留和劳动教养。
(2)行为罚:主要形式有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等。
(3)财产罚:主要形式有罚款、没收财物(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
(4)声誉罚:主要形式有警告、通报批评等。
4.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2)处罚公开、公正的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保障相对人权利的原则;(5)职能分离原则;(6)一事不再罚原则
5.行政处罚的程序
(1)简易程序,也称当场处罚程序,是指行政机关或经授权的组织依法当场作出处罚决定。
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违法事实确凿;有法定依据;较小数额罚款(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
简易程序的步骤:表明身份;确认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的交付;备案。
(2)一般程序,又称普通程序,是行政处罚通常所应适用的程序。
步骤:立案;调查取证;决定;拟制处罚决定书;说明理由并告知权利;当事人陈述和申辩;正式裁决;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
(3)执行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保证行政处罚决定所确定的当事人的义务得以履行的程序。
行政处罚执行程序的原则:①申诉不停止执行原则;②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的原则。
(四)行政命令
行政命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要求行政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是行政行为的一种形式。其中要求行政相对人为一定行为的命令,称为“令”,如命令纳税,命令出境(外国人);另一种是要求行政相对人不为一定的行为的命令,称为“禁(止)令”,如因修建马路禁止通行、禁止携带危险品的旅客上车。
行政命令一经作出,相对方便有了相关的义务,必须按行政命令要求进行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否则须承受行政主体给予的处罚。
(五)行政强制
是指行政主体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行政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达到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或者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即时性强制措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六)行政裁决
1.行政裁决的概念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2.行政裁决的特征
(1)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是民事性质的,且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这是行政裁决的前提。(2)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3)行政裁决程序通常是依当事人的申请开始,以协商或调解为前置。(4)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裁决权的活动,具有法律效力。(5)行政裁决具有不可变更力。
(七)行政奖励
1.行政奖励的概念
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人民和社会做出贡献或模范地遵纪守法的个人和组织,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奖励的特征
(1)实施行政奖励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目的是表彰先进、激励和推动后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对象是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或模范地遵纪守法的个人和组织。(4)内容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5)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6)是一种单方行政行为,但不具有强制执行力。(7)是一种法定的行为。
3.行政奖励的原则
行政奖励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1)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2)公正、合理、民主、平等原则;(3)奖励与受奖行为相适应的原则;(4)及时性、时效性和稳定性原则;(6)依法奖励、实事求是原则。
(八)行政给付
1.行政给付的概念
广义上的行政给付包括供给行政、社会保障行政、财政资助行政。狭义上的行政给付仅指社会保障行政,即指行政主体在公民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的规定,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给付的类型
行政给付包括:抚恤金;特定人员离退休金;社会救济、福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自然灾害救济金及救济物资。
(九)行政确认
1.行政确认的概念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确认特征
(1)行政确认的主体是行政主体。(2)内容或目的是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的确定或否定。(3)是要式行政行为。(4)是羁束性行政行为。
3.行政确认的形式
行政确认的形式包括:(1)确定;(2)认定(认证);(3)证明;(4)登记;(5)鉴证等。
(十)行政监督
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对相对方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执行行政命令、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了解、监督的行政行为。
六、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一)行政合同
1.行政合同的概念
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相互之间或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过协商一致以明确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协议。
2.行政合同的特征
(1)行政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行政合同的目的是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或者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3)行政合同属于一种双方行政行为。(4)行政主体对于行政合同的履行、变更或解除享有优益权。(5)行政合同双方当事人因履行行政合同发生的争议,受行政法调整,根据行政法的有关规则,通过行政法上的救济途径(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予以解决。
(二)行政指导
1.行政指导的概念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管辖的事务范围内,为适应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管理目标为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2.行政指导的特征
(1)行政性。行政指导的实施主体是行政主体,承受人是行政相对人;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实施的,行政主体不得超越权限;行政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方式较为温和。
(2)非强制性。行政指导对行政相对人没有法律拘束力。
(3)依据的特殊性。行政指导既可能依据法律,也可能依据法律的原则、精神,有时还可能依据国家的政策。
(4)表现方式的灵活性。在实施方式上,主要由行政机关自由裁量。行政机关视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倡导、希望、说服、教育、示范、劝告、建议、提供信息以及制定导向性政策等方式。
七、行政程序
1.行政程序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和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其特征主要为:(1)行政程序是行政活动的方式、步骤、顺序及时限的总和;(2)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实行行政管理,行使行政权力的方式与步骤;(3)行政程序具有法定性;(4)行政程序具有多样性;(5)行政程序具有基本程序统一和特殊程序分散的特征。
2.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1)程序法定原则;(2)相对方参与原则;(3)效率原则;(4)程序公正原则。
3.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表明身份制度;告知制度;调查制度;听证制度;说明理由制度;辩论制度;回避制度;职能分离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不单方接触制度;时效制度;行政救济制度等。
八、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一)行政违法
1.行政违法的概念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法律关系,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行政违法要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
2.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
(1)行为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相关的法定义务;(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4)有的行政违法要具备主观要件。
3、行政违法的分类
根据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行政违法可分为行政主体的违法和行政相对人的违法;根据行为的方式和状态不同,可分为作为行政违法和不作为行政违法;根据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
(二)行政责任
1.行政责任的概念
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2.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主观上有过错;(2)存在违反行政法律义务的行为;(3)存在承担行政责任的法律依据。
3.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
(1)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恢复原状;停止违法行为;履行职务;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纠正不适当的行政行为;行政赔偿等。
(2)公务员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行政赔偿等。
(3)行政相对人承担行责任的具体方式有: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接受行政处罚;履行法定义务;恢复原状,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九、行政赔偿
1.行政赔偿的概念
行政赔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或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2.行政赔偿的特征
(1)赔偿义务机关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赔偿范围是特定的(一是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二是事实行为);(3)赔偿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受害人可以通过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以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诉讼等渠道实现)。
3.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
主要是指违法归责原则,国家只对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行使职权的行为是合法行为,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4.行政赔偿的范围
《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对具体行政行为和违法行使职权的事实行为造成的损害予以赔偿,对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造成的损害,因受害人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以及法律规定国家不负赔偿责任的其他情形不予赔偿。
具体包括对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和对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
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国家赔偿法》第5条规定,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有:(1)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行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2)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5.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1)行政赔偿请求人
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执行职务而遭受损害,有权请求国家予以赔偿的人。赔偿请求人既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
行政赔偿中,有权提出赔偿请求的人有以下几种:受到行政侵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受害人死亡的,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亲属也可以成为赔偿请求人;受害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要求赔偿。
(2)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依法履行赔偿义务、接受赔偿请求、支付赔偿费用、参加赔偿诉讼程序的行政机关。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①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②共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③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④委托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⑤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一般由继续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如果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⑥经行政复议后的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但是,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复议机关对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
6.行政赔偿程序
(1)我国行政赔偿的途径有两种:
一是单独就赔偿问题向行政机关申请赔偿;二是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一并提起赔偿请求。
(2)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与处理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受害人的赔偿申请书后,经审查认为赔偿申请符合条件的,应当通知请求人,并在两个月内做出处理决定。逾期不予赔偿或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行政赔偿诉讼
行政赔偿诉讼是特殊的诉讼形式。它是法院根据赔偿请求人的诉讼请求,依照行政诉讼程序和国家赔偿的基本原则裁判赔偿争议的活动。
与其他行政案件的区别:第一,赔偿诉讼不能直接单独向法院提起;第二,赔偿诉讼当事人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担举证责任;第三,赔偿诉讼可适用调解;第四,赔偿诉讼中法院的司法权不受特别限制;第五,在赔偿诉讼中,法院不得向赔偿请求人收到任何费用。
7.行政赔偿方式和赔偿请求时效
国家赔偿方式是指国家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具体形式。《国家赔偿法》第25条规定了三种赔偿方式:(1)金钱赔偿。它是以货币形式支付赔偿金额的一种赔偿方式,支付赔偿金是国家赔偿的主要方式;(2)返还财产。是行政机关将违法占有或控制的受害人的财产还给受害人的赔偿方式;(3)恢复原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因遭到违法分割或毁损以致破坏,若有恢复的可能,应由赔偿义务机关负责修复,能够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
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
十、行政复议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点
1.行政复议的概念
所谓行政复议,系指行政相对方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定复议机关依照行政复议程序重新审查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活动。
2.行政复议的特点
(1)行政复议由法定的行政主体进行;(2)行政复议是依申请的行为;(3)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裁判行为;(4)行政复议同时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5)行政复议按照特定行政程序进行。
(二)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公开原则;(4)及时裁决原则;(5)便民原则;(6)一级复议原则;(行政复议机关对当事人申请的某一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复议决定后,当事人不服的,不得再行提出复议申请。)(7)书面复议原则。
(三)行政复议的范围
1.可以提起复议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
包括:(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5)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9)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0)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11)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2.可提起行政复议的抽象行政行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包括:
(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以上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3.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8条规定,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或者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能通过行政复议途径解决。
(四)行政复议管辖
1.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3.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
4.对上述三项规定以外的其他行政机关、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按照下列规定申请行政复议:(1)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2)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3)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4)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5)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也可以向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接受申请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将申请转送有关行政复议机关,并告知申请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
(五)行政复议程序
1.复议申请
复议申请期限为自知道该具体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2.行政复议的受理
行政复议机关应在收到申请后五日内进行审查,决定不予受理时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对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受理日期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计算。
复议申请人可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复议案件的审理
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受理日起七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在十日内做出书面答复,并提交相关材料。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个人收集证据。
行政复议决定做出前,申请人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行政复议申请。
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
4.做出复议决定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做出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复议决定的种类主要包括维持决定、履行决定、撤销决定、变更决定和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决定等。
十一、行政诉讼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依法诉诸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据此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行政案件进行受理、审理、裁判以及执行裁判等司法活动的总和,是司法机关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法律制度。
(二)行政诉讼特有基本原则: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2.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3.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4.不适用调解原则;5.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受案范围: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有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对受案范围的总体划定,《行政诉讼法》第2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是对受案范围的正面列举,《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5)申请行政机关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外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三是对不可诉行为的排除。《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四)行政诉讼的管辖
1.行政诉讼管辖的概念:
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所解决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当向哪一级哪一个人民法院起诉的问题。
2.行政诉讼管辖的种类
我国《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管辖主要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裁定管辖。
(1)级别管辖的确定规则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a.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
b.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c.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2)地域管辖的规则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
(五)行政诉讼参加人
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行政诉讼当事人以及诉讼代理人的总称。诉讼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诉讼代理人包括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行政诉讼中的翻译人、鉴定人、证人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人,与诉讼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一般称为诉讼参与人,不具有诉讼参加人的法律地位。
1.原告
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被告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是指由原告指控做出了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并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3.共同诉讼中的共同诉讼人
包括共同原告和共同被告。
4.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
是指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在行政诉讼过程中申请参加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5.代理人
行政诉讼中的代理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其行为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行为。代理人有三种情况:(1)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人是为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设定的为其进行诉讼的人。(2)指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是经人民法院指定,代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诉讼的人。(3)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是接受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代为进行
(六)行政诉讼程序
1.第一审程序
第一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受理对行政案件进行初次审理的程序。第一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必经程序,是实现人民法院行政审判职能的中心环节。
步骤:开庭前的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和宣告判决等步骤。
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无论哪一级人民法院,都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一律实行公开审理,不能书面审理,除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应一律公开审理,并于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做出一审判决,如延长判决,需上级法院批准。
2.第二审程序
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当事人不服下级人民法院的一审裁判,依法提起的上诉案件的程序。
第二审可以实行书面审理。
第二审合议庭全部由审判员组成,不实行陪审制。
第二审审理不受上诉范围的限制。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查。
第二审审理期限是第二审人民法院自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
3.审判监督程序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再次审理的程序。
4.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决定
(1)行政诉讼判决是指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被诉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判定以及对被诉行政行为的效力作出的权威性处理。
行政诉讼判决可分为:维持判决;撤销判决;履行判决;变更判决;行政赔偿判决;确认判决。
撤销判决适用的五种情形指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2)行政诉讼裁定是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过程中,针对行政诉讼的程序性问题所作出的裁判。
(3)行政诉讼决定是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过程中就判决、裁定以外所涉及诉讼的事项作出的司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