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恨水作品读后感
原著《纸醉金迷》与电视剧版之比较及个人感
张恨水的《纸醉金迷》的确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即使被杨晓雄和王宛平两位编剧编写成剧本由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版《纸醉金迷》也是一部让人感叹的巨作。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部成功的作品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影像以及属于那个时代人 和环境所富有的独特标记与特色。
看了电视剧中的第一和三十六集,对于第一集在原著中并未提及但是提及到了田佩芝、袁圆、以及东方霞(东方曼丽)他们三人的出场,分别在第一部分纸醉金迷的第二回吊楼上二家庭和第一回重庆一角大梁子以及第四部分谁征服了谁中的第六回谁征服了谁。而对于三十六集中所在在的原著中则在第四部分谁征服了谁的第四回失去了母亲的孩子。
虽然原著与电视剧版本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就,也因为相似或者不像似的地方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着,但是现在想谈一谈二者存在的一些不同之处。下面就做一些列举:
第一、是他们三个人的开场,电视剧中他们三个人在看台上唱歌的,而随后就是他们因为火烧长沙而离散,经历各自人生中一段在相同背景下而不同的人生经历。电视屏幕上他们给人留下的是清纯美丽而又可爱的女学生形象,楚楚动人,让人心生无限的疼爱。而在原著中首先出场的是袁圆,她的出场书中是这样叙述文的:“她穿着后方时兴的翠绿色白点子雪花呢长袍套着浅灰色法兰绒大衣头发是前面梳了螺旋堆”书上把她写的像画上的仙女;其次出场的是田佩芝,她给人的感觉却不像袁圆那样给人以贵妇的感觉,很是寒碜,像极了农家村妇,我们无法想象后文的田佩芝会是那般妖娆而又妩媚的女人。书中这样写道:“那少妇还不到三十岁,穿这件就的白鸳鸯格子绸夹袄,那袍子自胁下有三个纽扣没扣,大衣襟子飘飘然,脚下一步二声,踏了一双拖鞋,烫头发鸡窝似的堆了满头和满肩”田的出场给人是邋遢,不注重外表的女人,让人不忍心看下去,;而东方曼丽的出场的惊艳丝毫不逊色于袁圆,她蓬着满头很长的烫发、脂粉抹的像苹果的颜色一样、身上穿着件短袖子白绸衬衫,翻着领子向外,露出颈脖子下一块白胸脯、十个指甲都涂了蔻丹。她风情万种的样子跃然纸上。这三个人的出场与原著相差是太远太远;
第二、李步祥去魏家看望他的孩子的时候,电视剧中的小女孩是穿的干干净净的衣服,头发梳的整整齐齐,而且脚上也是穿着鞋子的,但是原著中去些的是一个拿着半块烧饼趴在床边睡着的小女孩,上身穿着一件旧的女童装,下面赤了两只脚,满头头发纷披着把耳朵都盖上了这样写更能突出魏家的艰难处境,使人们感到了一丝凄凉。让人对这个家庭的遭遇感到揪心;
第三、田佩芝回家看孩子是在邻居家的,当时她向家里张望的电视剧中是描述她是站在一张小凳子上的,而原著中去是写她站在梯子上的,虽然站的地方不同而且还很小额地方,但是这不能不让人们对高希希导演对细节的安排,站在梯子上对于当时在交际圈中小有名气而且有身份的女人来说是不合时宜的,显得有失一个有身份女人的形象,而站在凳子上更能显得一份得体;
第四、电视剧中陶太太是在街上看到范宝华,并让他告诉魏太太小渝生病了,范宝华当时就告诉了田佩芝,她当时着急的跑回来了。而原著中是陶太太嘱托李步祥告诉田佩芝的,李在朱公馆告诉了田,而后陶太太说魏太太赞成回家看孩子了,他是托人偷偷的告诉我的,希望不要让一个人知道。这二个不同的反应不同的举动完全体现了田佩芝的心境与对孩子的那份爱心;
第五、田佩芝在看完孩子的时候,电视剧中在田哭泣的时候,宋玉生出现了并阻止了 她准备回去的想法,在宋玉生的陪同下出来的时候正巧撞到了陶太太、李步祥还有她的二个孩子,她失声痛哭,紧紧的抱着自己的二个孩子,那个时候是多么的让人感动让人揪心。而原著中写她回家看完孩子后自己一个人径直出去的,看完孩子后就上了一个人的车,眉飞色舞的坐上了人力车和人打唆哈去了,在这样的女人身上是毫无亲情可言的,自己舒适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的,鲜明的对比让人对于原著和电视剧的认识又截然不同了;
第六、就是田佩芝对魏端本的情是否是真的。在电视剧中当她看见了魏端本在码头那等她的时候,她回到家里就哭了,还想着家里的日子,想离开重庆到另外一个地方,虽然想离开重庆,但是从她的眼泪中我们能看到她对于魏端本还是有感情的;然而原著中她说像魏端本这样的丈夫失掉了也没什么关系的,没有孩子她在就和他离婚了,丈夫因挪用公款买黄金债券而入狱时,她迟迟的不去找人让丈夫出来,而且还和范宝华、洪五爷出去吃饭应酬打唆哈,可以她对他是没有感情的。
对于《纸醉金迷》电视剧版本和原著的话,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本人还是比较喜欢电视剧,因为电视剧有很多比原著更为暖心而又让人感动的地方。
第一、田佩芝在电视剧上体现的更为女性更为有感情,更富有智慧,人物的性格更为饱满,更有一份女性的善良天性她虽然堕落为交际花,在交际圈里小有成就但是她的内心里还从满了对孩子对那个不像样的家庭的挂念,那内心里的痛与思念是交际圈里金钱与欢乐所不能弥补的也是无法忘怀的,那是每一为人母的正常写照,她不与曼丽争吵计较,有自己一套方法虽然不是用在正当的地方但是也是它有智慧的体现。而原著中将她写的那样的拜金,在金钱的面前她显得是那样的“无助“,难以抵挡住诱惑。整天过着奢靡的生活,对于孩子生病的消息在舞池与麻将桌的充斥下也渐渐的在脑海中淡忘了。原著中真的很难想象那是二个孩子的母亲,在他的身上我们完全看到一个作为母亲所应具备的爱抚,温存,善良以及作为一个妻子所应有的善良理解。我从原著中我看到了一个像白字一样苍白乏味的田佩芝,对其是一种鄙视,无法容忍而当看到电视剧中的田佩芝的时候我的内心里是对她的爱怜与同情,她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对其是深深的同情与感慨,承受了一个女人不该有的压力与舆论。
第二、在电视剧版本中处处充满了任性与关爱,首先是贫穷的陶太太对于魏家的关怀那份关怀是多么的真切,还有李步祥对生病孩子的关心买东西那是不掺杂任何做作的情感成分的以及范宝华对魏端本的关心在我看来都是真心的关心,还有宋玉生在田佩芝回家看孩子时往她的钱包里塞钱的场景,让我们感觉到在那种物质充斥的社会里,在被金钱熏陶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点点任性与关爱的,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这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还没有完全到那种金钱化与利益化的社会;
第三、就是电视剧里的感情很真切,田佩芝对孩子好丈夫的爱是真切当田佩芝回家看孩子的时候那哭的场景我真的被那种真情所感动流泪了,还有她对丈夫那寥落的悲伤,是一个居家小女子的点点情思,是一种让人动容、感动、同情、爱怜的女子。然而在原著中看到的田佩芝是一个让我痛恨,鄙视的女人,在他的身上我感觉到的是袭袭的寒意感觉不到丝毫的温存,狠心的让人哆嗦,完全是一个拜金女,被铜臭所蒙蔽了双眼,让我觉得可惜!
第四、就是电视剧比较贴近现实更能为人所接受,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处处存在着爱的,至少在电视剧里我们还看到了亲情战胜金钱的时候这是一个阳光照耀的世界,而原著中我们真的就看到了一群利欲熏心的人们不断挣扎的身影,那是一个冰封寒冷的世界。是一个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世界
综上原因我比较喜欢电视剧版本的《纸醉金迷》。
参考文献 张恨水《纸醉金迷》江苏文艺出版社 二千零四年八月出版
第二篇:张恨水金粉世家读后感
张恨水金粉世家读后感
导语:《金粉世家》以北洋内阁总理之子金燕西与平民之女冷清秋的爱隋、婚姻悲剧为主线,表现了豪门之家的悲欢离合和男女主人公曲折迷离的情感之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恨水金粉世家读后感,欢迎参考!
【篇一:张恨水金粉世家读后感】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演绎了一出豪门的兴衰史,他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家”上,在描写上尽量生活化,语言上极具趣味性。冷清秋与金燕西婚姻悲剧可以看成《金粉世家》向前推进的一条线索,金家的由盛转衰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索。这两条线可以看成《金粉世家》的主线,在主线下面张恨水又设置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分线,如金家八个兄弟姊妹可以分别看成一条线,金铨与金家太太可以分别看成一条线,小怜与柳春江的爱情可以看成一条线等等,在小说中的分线其实远不止我列举的这些,这里就不在一一列举了。《金粉世家》由这些线交织形成了庞大的网状结构,引出了许多或生动有趣,或可悲可气的故事。《金粉世家》可以看成是一部家族史,也可以看成是一部社会史,他展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各阶层不同的生活面貌,社会上层的官员、商人,社会底层的平民、戏子以及丫鬟等等人物形象都被张恨水刻画的细致入微,展现了他一向细腻的笔法功底。
《金粉世家》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一部巨著,这是张恨水吸收明清章回小说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无论是《金粉世家》还是《红楼梦》他们都有意的抬高了女性的地位,站在了赞美女性的一方。在《金粉世家》中金家的四个兄弟个个是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俱全。而金家的四姐妹却都被塑造成知书达理的知识女性。就是金家的丫鬟在张恨水的笔下也成了具有思想,极具个性的人物。张恨水在某些人物刻画上借用了《红楼梦》里人物性格的壳来导演自己全新的故事,如小说中的冷清秋与小怜其实都借用了林黛玉某些部分的性格特征。像是把一个人的性格拆分在这两个不同的人物上,然后在赋予这两个人物不同于林黛玉的其它性格特征,那么这就成为了作者造成出的新的人物形象了,因此我们说冷清秋与小怜都不是林黛玉,但在她们身上却能看到林黛玉的影子。
《金粉世家》在思想上批判了官场的腐败,揭示了官场斗争的险恶以及勾心斗角,反应了社会的黑暗。而张恨水的这种批判不是停留在口号式的,而是通过故事的本身来展现的。用小说中人物的所做所见所听来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官场腐败的描写主要由凤举、鹤荪、鹏振三人引出,他们三人靠总理父亲的权利,顺其自然的就当上了官。可话说回来,他们不靠当总理的父亲,不去当官,还有其他赚钱的本事没有?事实还真没有。这也是金铨死后,金家惨败,最终分崩离析的根本原因。金家的子女全是靠当总理的父亲才会有安逸的生活,因为官场的腐败他们才会这么有钱,不仅有人贿赂他们,他们更是可以用手中的权利大做生意,赚钱的途径那是多种多样,正所谓有权就有钱就是这个道理。金家的子女是一群寄生虫,这是毫无疑问的,难道只有金家的子女是寄生虫吗?实质这种寄生虫还有许许多多,而且是官场越腐败社会越黑暗,这种寄生虫就越多。金家光鹏振一人就可以领三个公务员的工资,并且都不用上班,腐败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其实不只是凤举、鹤荪、鹏振三人这样,所有当官的都这样,早上已过10点衙门一个人没有,就算是去衙门也是喝茶看报无所事事一天,去也是无聊一天,你说他们不整日吃喝玩乐,花钱如流水才怪,因为大家都这样,他们几兄弟不吃喝嫖赌,别人不说他们是傻子才怪呢!金家四兄弟要谈什么奋斗、发奋就谈不上了。因此,金铨死后,其它当官的都排挤金家,废掉了他们的官位。正应了那句“树到猢狲散”。他们怪自己倒霉,死了老子,可能在别人眼里也是这样想的,却不反思自己,他们除了压榨百姓,来获得富裕的生活他们还剩下什么,这些人可能丢了权力,连社会最底层的人都会不如,因为他们不仅丢了良心,还丢了劳动的本领。
《金粉世家》中的爱情线向来也是备受读者关注的,特别是金燕西与冷清秋的这条爱情线,张恨水还用柳春江与小怜的爱情线与之做了对比,一喜一悲,冷清秋是悲剧,小怜是喜剧。金燕西与冷清秋的爱情悲剧是什么原因呢?冷清秋本知道金燕西是一个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她为何还往火坑里跳呢?我想说如果不是金家惨败,冷清秋跳进的不是火坑,而是金坑,即便是金燕西不爱她了,去找其她女人,只要不威胁她的地位,只要金燕西还肯敷衍一下她,她会选择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一生。金燕西追冷清秋只用了一招就是投其所好,你缺什么我就买什么,冷清秋就上钩了,再加上金燕西也算穿着时髦的风流少年,还有什么不肯的吗?再加上社会底层的人都有这种心态,想靠婚姻来改变自己处于社会底层的命运,就算冒险也会试一试,冷清秋对于金燕西的这个人是欠缺考虑的,特别是香山那一夜更加的草率,以致怀孕,让自己完全没有退路,不得不逼金燕西娶她,这就有点让人联想冷清秋是爱金燕西这个人呢还是爱金家这个家庭呢?而金燕西也从始至终没有爱过冷清秋,他爱钱多过爱人,只是被冷清秋不是脂粉气的女人而是清淡的气质所吸引,当自己成为没钱的穷光蛋,他的本性就完全暴露出来了,对冷清秋恶言相向,为了钱便毫无骨气追白秀珠,毫不念及与冷秋清的夫妻情。反而是冷清秋这个女子还比他有骨气,清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在大火中悔恨的离去。最终自食其力靠卖字教书为生,这点我是非常的佩服清秋的,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小怜这个人物形象写的非常让人锤炼,虽然自己是丫鬟,从来不自怨自艾,有才学,有美貌,有气质,能思考,又温柔善解人意,应该是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正是小怜从一开始是想嫁给柳春江这个人而不是柳春江的钱所以小怜的结局正是冷清秋的反面,她过的非常的幸福,找到了自己所爱的人,当柳春江追小怜时,她并没有兴奋认为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先是忐忑,再是回绝,当柳春江表现出十二分的诚心,小怜被她感动,当柳春江说不嫌弃她是丫鬟,并带她去国外时,小怜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毅然的勇气,逃离金家与柳春江私奔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其实《金粉世家》蕴含的东西还有许多,正等待着你细细品味,慢慢发掘,以上所诉也只是自己一家之言罢了,还望各位指正、指教。
【篇二:张恨水金粉世家读后感】
有幸拜读张恨水先生的《金粉世家》,不禁有感而发。
在谈《金粉世家》前,我特地去了解了张恨水先生的生平。这位著名的章回小说家以及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在他五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上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他的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和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四部长篇小说为代表作。
《金粉世家》讲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务总理的儿子金燕西偶遇平民女子冷清秋,不惜一切代价苦苦追求,而学生身份的冷清秋虽内心清高、孤傲,但囿于对金燕西的绝对信任,与他一起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于是和金燕西演出了一场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出走的感情悲剧。与此同时,另外一条线索也贯穿其中,金燕西的父亲国务总理金铨在官场上的跌宕起伏,到最后的突然离世,暴露了北洋军阀时期官僚们骄奢淫逸、勾心斗角的丑恶嘴脸。
在读完整个故事后,我是恨张恨水的。我恨他不能给冷清秋这个才女一个完美的结局,恨他为柳公子和小怜的爱情画上的是悲剧的符号,恨他要给命运开这么大的玩笑。
一见钟情本没有错,却成了张恨水笔下爱情悲剧的开始。当初金家少爷燕西对素净雅致的冷清秋一见钟情,并且展开激烈浪漫的追求,最后步入婚姻的殿堂,以为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他们两个的爱情走的一帆风顺,没有任何压力和阻力,为什么最后却没有在一起度过余生?而书香世家的柳公子和总理府丫鬟的小怜两人也是一见钟情,双方挣扎,之后开始做出任何有可能的尝试,甚至私奔,结果却甚是凄凉。无论爱情路上是否坦途,张恨水先生似乎都不希望他们过上幸福的日子。
但换个角度想,现实中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尽人意的,感情的事情真的不能勉强,感情淡了就真的淡了,而且在张恨水先生笔下的《金粉世家》中的金燕西和冷清秋至少曾经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他们爱过,只是最后没有在一起罢了。不是有一句很老但是很有韵味的俗语吗?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而且还有另外一句俗语也说的很好,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一旦得到了,却没有了当初的冲动。也许这就是张恨水先生写作的动机吧?
不管怎么说,这本小说对现在的我们仍有很大的欣赏价值,我很佩服张恨水先生的文笔和构思,他能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结构和西方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对冷清秋命运的叙述过程中,采用了如倒叙、悬念、开放式的结尾等西方手法,让我们对她的命运始终保持着一份关爱,注意着她。或许这样的结尾对清秋来说才是最好的,她还年轻,还有一个孩子作为陪伴,也许她还会再遇到一个真爱,从此过上平平淡淡的生活也说不一定。
但愿世上能多一段如磐石般坚定的爱情,少一些风花雪月的悲剧。
【篇三:张恨水金粉世家读后感】
暑假,我闲暇在家,再读张恨水先生的《金粉世家》,徒增另一番感慨,这与三四年前的阅读,竟然有了莫大的不同,不知道几年后,当我再翻阅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一番感慨。所以,按捺住了玩耍之心,关了手机,静静地思考了一番,动笔写下些能够阐述些自己想法的文字。没有什么刻意的目的,只是想让自己记着,记着自己读过,想过,写过。
小说被誉为“现代《红楼梦》”,可见也是一个现代的通俗小说杰作。三年多前读的时候,能够记起来的只有一个场景,即是金老太太知道金老爷日日腻在填房翠的房间里时,气的回去关了门生闷气,都没有发觉把佣人也一同关到了屋里。那个时候只是浅笑,这个老太太还真爱吃醋的。可是,现在我却不敢单单下这样的评语,因为我发现了还有很多很多,同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红楼梦》中的影子,不免感慨自古繁华与衰败大概都是这样更替的吧。
小说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在演绎一场婉转凄美爱情的同时,也同时展现了一个家族的繁华到衰败。首先就从书中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开始,免不了又是一个有钱人家的纨绔子弟与贫民巷女子的悲欢离合。这个与《红楼梦》中不同的是,金燕西倒没有宝玉那般的至若情怀与脱俗超然。冷清秋是个破懂诗书的女子,性格里面有一股子清高,但是为人又难得和蔼。她所有的对于生活对于爱情的信仰是步入金家以后打破的,她只是在燕西百般的讨好中看到了喜欢,在燕西阔绰的生活方式上看到了金家的钱权。却不知道这金玉其外的生活,实则是败絮其中。燕西娶清秋进门,如果纵观全书来看,可以说是个巧合,婚事很匆忙,燕西家里也没有要给他娶妻的打算。如果燕西家里在那个年岁,没有认为燕西还小、要去留洋,若要娶家室的话,那么白秀珠女士也许是早登门第了。巧就巧在,燕西那个时候对清秋的文静淡雅真是一腔喜爱,受了白小姐的气后越觉得清秋乖巧明理,所以信誓旦旦地要与清秋在一起。而清秋也只是在交往中觉得燕西对自己很好,好的方式是极尽物质上的华贵与奢侈。最大的催化剂便是清秋觉得自己可能有了身孕,这样便催促着燕西筹办婚礼。这样几方面的巧合,就凑成了大家都觉得很仓促的婚姻。
燕西与清秋的感情破坏在小和的出生之前,有说是白秀珠勾引,也有说是燕西沉迷于戏子两白(化名白莲花、白玉花)姊妹。白秀珠女士,可以说是燕西的前女友,至于好到什么程度,书中轻描淡写地两笔使大家不难看出也是有过男女亲密之事,好的程度让下人们看来也是快要结婚了。但是,两个人争吵的原因看起来似乎是白秀珠有点蛮横不讲理,小姐脾气太大。而燕西呢,则是阔家里的少爷,作为总理的儿子,身边少不了阿谀奉承投其所好之人,少爷脾气也是极大的,这样的两个人免不了起冲突。若白秀珠是个小户女子也许好些,可偏偏也是个阔小姐,是社交场上的风云人物,因为哥哥白雄起成了新的军阀,免不了的暴富。白秀珠在得知燕西匆匆忙忙地结婚的时候,难免不了的失落,可是她最大的失落不是一个自己深爱的人成了别人的丈夫,而是自己觉得在社交场上有失颜面。说通俗了就是燕西的离开让她很丢人,觉得是冷清秋趁着自己不备抢了去的。所以在燕西结婚后,白小姐的态度似乎是看淡了、也明理了,但是实则是暗中较劲争夺,争夺的目的无外乎觉得失去了,这个人不能丢,于自身来说于面子来说都不能丢。而这种争夺又带有很大的隐蔽性,似乎是正常朋友的交往但又带有很大的嫌疑,最大的笑话莫过于白秀珠邀燕西一起去德国。燕西信了,家道败落后指望着和白秀珠一起去德国发财,燕西还去向金太太请示。这个反过来看不免是一个笑话,笑的同时也有人哭。金家姐妹其实早已看穿了白秀珠与燕西的结局,金老太太更是词严色厉,因为她知道一个男人不自己跑将来靠女人是撑不起来的,更何况是白秀珠那样的女子。这个对于清秋来说无疑于毒药,心就在那一瞬间凉了。谁道燕西还以为自己的聪明把戏没有被其知道,等待着再来让清秋哄自己,无聊之余带着热孝和戏子混在一处,结果就是钱扔出去不少。甚至抢清秋的首饰去送人,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将这个纨绔子弟的骨子里对女子的态度看出来。最后,也许就像一场梦一样,白秀珠带着小姐脾气责骂不想染他的倒霉气,两个戏子那里也怕再白白地扔钱不敢去,清秋自然已经决然地离去。那么燕西对待清秋,那华美的相遇,那最动情的追逐,是不是只是燕西的一场猎艳之旅?燕西从梦里醒来了,搬家的搬家,离开的离开,最后自己无奈地跟姐姐去国外。在他离开的那一刻,他想着自己不知道能不能再回到北京城里来,一路飘荡的日子也就开始了。
清秋是个美丽舒雅的女子,可惜的是家道的衰落与家庭的拮据,如果她也走进过燕西经常去的那些场地,那么她的性情是大大会变得。她破懂诗书的背后是对世态人情独特的审视,所以免不了对燕西说些看透世俗的真话。她不是白秀珠,也不是乌二小姐,更不是三太太王玉芬那样的人,她以为与燕西的相遇就是一个最有缘分的阐释。可惜的是,她根本不是金家那个大圈子里的人。她没有阔气的娘家人做后盾,也没有高超的社交手腕,更没有对金钱的贪欲,最后甚至清清静静悄然地离开。燕西很纳闷,纳闷清秋怎么就这么离开,这么不取分文地离开,可见从他的这个怀疑来看,他究竟是不懂清秋的心。他也许认为所有的女子都是要跟男子要求些什么的,特别是物质金钱,只是可惜他遇见太多诱骗钱财的女子,迷误了心境罢了。清秋的离开很蹊跷,一场大火烧毁了小院,燕西在拿东西中恍然看到清秋抱着孩子跑了出来,但是等火熄灭后就是不见丝毫的踪迹。后面也有落花胡同去打问到有说清秋去投湖,最后反正是清秋一家人都失踪了,留给燕西一封信。内容很简单,一个连伉俪之情都不顾的人怎么会堪父子之义。说清楚了,清秋只是想告诉金家,自己还活着,想隐姓埋名地活下去,承诺好好抚养儿子小和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燕西绝然的态度。清秋的结局扑朔迷离,在结尾处,通过电影《火遁》暗示清秋逃离的那晚,火是她放的。到底会不会呢?也许会,也许不会。那样一个雅然的女子,带着绝然的态度静闭在小楼上,也许她洞悉一切后无奈地放了火,乘着慌乱跑了出来。但是,竟然她放了火,为何又要乘着火势正猛的时候逃跑?那个时候金家打杂的人已经不多了,不放火依旧是可以跑出来的。这个,就成了一个谜。
当然,除了清秋的逃跑之外,还有三个逃跑的女人。第一个自然是丫头小怜,一个连自己姓什么家在哪里都不知道的可怜女子。当小怜知道大太太佩芳打算给自己找人家的时候,便明白与柳公子的恋情也曝光了。面对柳公子她是犹豫过的,两人的相遇只是因为自己装扮成大太太的身份去参加酒席,她担忧着自己的身份,也担心着这段恋情的脆弱。她犹豫了很久,不跑怎么办呢?年岁也有了,大太太要将自己许人了,能好到哪里去,也只能是个下等的打杂身份,面对的日子也许真是饥一顿饱一顿。大少爷凤举乘着佩芳不在,难免对小怜动手动脚的,如果小怜从了,好了就是个填房的姨太太。日子过得好不好,别看上辈子的姨太太活的好坏,就是一个佩芳也让她够喝一壶的了。当然七爷燕西也对他也是很好的,可是小怜应该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怎么可以高攀七爷。何况七爷经常是在交际场上交女朋友的,所以她选择的态度还是保持距离。至于跑出去,跟着柳公子好了也就好,不好了自己就随命流落吧,总之就这些出路。小怜把自己的命运想清楚了,也就做出了表态,跑了。说白了就是跟着柳公子私奔了,等再见面的时候,已经是跟柳公子从日本回来,俨然一个阔气富贵的少奶奶,与柳公子戴着情侣钻戒,恩爱甜蜜的样子让众人很是羡慕。这就是小怜的结果,她的出逃就像一场赌博,看来她是赢了。
另外两个逃跑的人说起来都是两个同等角色的女人,金凤举把跟着朋友逛巷子认识的女子晚香安置了一处院子,花重金为其赎身,并且新住地点也极尽华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凤举这是私下里给自己娶了一房姨太太。最后家里人都知道了,佩芳气了一阵子后就托话要凤举接到家里。晚香在金家看来只不过是个窑姐,只是凤举一时迷了心做了荒唐事情。可这晚香也不是个简单的女子,在凤举面前施展了浑身解数,终于摆脱了老鸨,也拥有了安身之处。可是她也是个明白人,她知道自己就是进到金家去做一房妾也是过不得好日子的,所以她想着法子套凤举的钱。最滑稽的莫过于逃跑的那天,匆匆地去金府找到燕西借钱,没借到又匆匆地离开,可不是明摆着想要捞最后的一把嘛。这样就逃跑了,好在是跟自己的亲人团聚了,也算好的结局。凤举这边是最丢人的了,被朋友嘲笑不算,佩芳的脸色也受了不少,也就在那个时候自己才明白了,风月场上的那些女子终究是靠不住的。另一个跑的人是金总理的第二房姨太太,虽然没有交代其出身,但是从暗语里面也不难看出来,是个和晚香差不多的角色,金铨去世的时候人家不过二十来岁,正值青春年华。这个翠姨,只要见到金老爷就想着法子要钱,总是一副怕挨饿受冻的打算。这其实也是她的无奈之举,她不像二姨太,因为有梅丽也高贵了些,也算是有个可倚靠的人。文中估计翠姨太逃跑的时候身上的财产过了十万,并且是预谋好的逃跑,看来这个也是她早就想明白的出路。金老去世后,她是没有任何依托的。金太太把分家的怨气发泄在其身上也并不是分家让她生气,回想一个十来岁的女子被四十来岁的金铨买回家做了三姨太,又是个妖媚精明的女子,无论如何都是金太太心头的一块病。金铨去世后,金太太的火气就是明着发出来了,那么分家的明晰是翠姨太什么都没有。这样她能不跑吗?也算是一个出路,只是这个出逃更是激怒了金太太,从她放火烧翠姨太东西的那些语气神态就可以揣测这个病在她心里很久了,可见恨的不轻。所以,当知道到金铨在翠姨太的房子里时,那不仅仅是吃醋,可以说是对一种威严的侵犯,所以还有怒与恨。
还有很多,比如妯娌之间的关系、女性的地位与金钱、封建旧家庭中的弊端,夫妻制度的演变与更替等,太多的东西等我有时间的时候再细看吧。一个下午窝在书桌前,有点劳累了。突然记起还有些无聊的习题要看,真觉得又来了一番痛苦。在我看来,这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读自己喜欢的书。可惜的是,世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迫于生活去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甚至去爱自己并不动情的人。所以,这样一想,我还算好的,不至于被生活压迫的违背了自己的本心。
第三篇:张恨水(小编推荐)
人生长恨水长东
在中国,张恨水确乎是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他确实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30岁以上的,几乎人人都读过至少是看过他的作品。另一方面,许多人对他的了解又少得可怜,几乎都局限在以下几点:一是那部被拍了三次电影两次电视剧的小说《啼笑因缘》,一个是鸳鸯蝴蝶派、黄色小说家的恶名,再多些的就是关于他爱慕冰心的“恨水不成冰”的桃色传闻。尽管这个安徽乡下人嗓门特别大,常常一开口就把人吓一跳,但他对自己的为人和为文一以贯之地保持沉默。他一生奉行君子不党,从来不曾属于任何团体。他很了解中国,也很智慧,因此他并不说话。他一辈子都在做“新闻苦力”,一辈子都“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从没用过一张别有用意的钞票,也不想声辩出什么别的名分,因此,他无心无力也不大屑于争出什么高低。
他只管埋下头来三十年如一日,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本书一本书地出。
他心甘情愿地为那些市井百姓写,为借以生存的报章杂志写,也心甘情愿地为他的高堂老母、兄弟姐妹写,为他三个各有情由又都依附于他的妻子写,为他的孩子们写。他不太过问主义,只把握良心道义,也不太计较流派、风格,只在乎好不好看,即使是战斗的文字,他也毫不掩饰地自觉地把市场和读者放在首位。
好在,无论怎样,五千万字的作品是绕不过去的。
1924年,张恨水的成名作《春明外史》在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创办的《世界晚报》上问世,一连载就是五年。这部百万字的小说以男主人公、报社记者杨杏园与青楼女子梨云和知书识理的半旧式女子李冬青三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串起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内幕丑闻,五百多个人物先后登场,展开了人物的悲剧命运。这部小说一问世,很快在北京小市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一时间街谈巷议,形成一股热潮。每天下午两三点,就有很多读者在报馆门前排队,先睹为快。当小说写到梨云忧郁成疾,命在旦夕之时,读者来信雪片一样飞涌报馆,异口同声地为梨云请命。
1927年2月在《世界日报》上开始登载的《金粉世家》,为张恨水赢得了更高的声誉。小说以出身清贫的美丽才女冷清秋与国务总理金铨家七公子金燕西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贯穿全书,描述北洋军阀时期国务总理三世同堂的家族兴衰过程,展示上层阶级的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小说长达三年的连载,再一次掀起了张恨水热,评论家们公认它比《春明外史》更精彩更成熟,是“现代《红楼梦》”、“民国《红楼梦》”。
张恨水在北方的大红大紫,尤其是他的连载小说给报纸带来的巨大成功,使当时南方的报业巨头也把眼光放到了恨水先生身上。应上海《新闻报》严独鹤先生之约,张恨水答应为其副刊《快活林》写小说。1929年,使张恨水的声望达到巅峰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在上海问世。张恨水在这部小说中调动了他日臻成熟的艺术功力,运用一系列的误会、巧合,使得小说情节曲折而富于戏剧性,人物冲突强烈却又入情合理。他以青年学生樊家树的一段人生经历为轴线,展开他与侠女关秀姑和鼓书艺人沈凤喜及与沈长得一模一样的富家小姐何丽娜的一段多角恋爱,最后以沈凤喜落入军阀之手被逼疯,关秀姑锄恶后逃亡,何丽娜离家出走隐居深山的悲剧命运结束,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啼笑因缘》成了《新闻报》的摇钱树,也使张恨水获得了丰厚的稿酬。他被约到上海与如痴如醉的读者见面。出版商们蜂拥而至,与他签下了一系列的稿约。
这样的成就让张恨水心绪如潮,他想起19岁那年,跪在父亲床头而发的誓言。为了这个誓言,他放弃出洋的计划,受尽嘲讽,在家乡的黄土书屋苦读三年;为了这个誓言,他独自北上,在北京街头四处奔走,强咽下对北大的无限向往,却把弟妹们一个个送进了大学;为了这个誓言,他顺从母亲娶回了自己不爱的山村姑娘徐文淑;为了这个誓言,他每天工作到深夜,整整五年,他每天至少要写下三千字,只在长女病逝的那天,中断过一日。现在,他真的可以告慰地下的父亲了。
回到北京后,张恨水用稿费买下了北京大栅栏门框胡同十二号。这是一座有大小七进院落的大院,他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写作环境,全家三十多口人依靠他的一支笔,过上了温馨的生活。
那是他创作的高峰。那些年里,他经常是同时为五六家报纸写长篇连载。每天晚上九点,等稿的人排着队等在门口,他低着头在特制的折叠成一摞的稿纸上奋笔疾书,几千字一气呵成。五六篇文稿各交来人,五六个长篇中的人物从不会打架,前后也不会矛盾。文友们传说,一天他坐在麻将桌上上了瘾,报馆又来人催稿子,他左手打麻将,右手写,照样按时交了稿。对于自己的私生活,张恨水也是低调的。即使在他的惟一的自传《我的写作生涯》中,他也只谈为文,不谈家事。本质上,他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但是他又很幸运——恰恰是在1919年到达北京,所以,在情感上他是个半新半旧的人物,在思想上他有着双重的标准。他是中国文人的黄昏。他渴望红袖添香的温情,向往志同道合的知己,却又有着非常传统的道德观和责任感。他的一生都在竭尽心力地做一个完人,做好儿子、好兄长、好父亲、好丈夫。天知道为了这种责任,为了他新旧两种理想,他的内心深处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他的第一个妻子徐文淑是他为了母亲娶的,但他尽己所能,负责到底。全家到京后,母亲要求他给文淑一个孩子,他真的屈从地走进文淑的房间,直到文淑怀了孩子,他才对母亲叩头一拜:母亲,我的任务完成了。
20年代初,张恨水刚到北京,一次偶然的相遇使他结识了胡秋霞。他从贫民习艺所领出孤女胡秋霞,不仅给了她一个家,也给了她文化,给了她一生的依靠。胡秋霞是个四川女子,刚烈坚强,果敢泼辣。抗战前张恨水决定在南京创办同人报,胡秋霞拿出全部私房钱,促成了《南京人报》的诞生。1949年张恨水的全部积蓄被人骗走,自己又突然中风,也是胡秋霞拿出全部首饰为张恨水医治。但是胡秋霞性格粗放,并不能全部满足张恨水内心深处的爱情理想。
1929年,张恨水已是声名鹊起的一代大家,北京春明女中的学生周淑云一家都爱看他的小说,也很崇拜他。经人撮合,张周俩人一见钟情。取《诗经·国风》里周南之雅致之意,张恨水为他的小妇人改名周南。从此,张恨水的情感世界终于有了归属。
抗战爆发,张恨水先期抵达重庆。不久,周南怀抱着两岁的小儿千里跋涉来与恨水团聚。八年抗战,是张恨水一家艰难的日子。周南和孩子们住在离城50里远的南温泉,张恨水到《新民报》上班,每天要往返50里。南温泉的土房子里四面漏雨,张恨水名之为“待漏斋”。晚上,没有点灯的油,张恨水只好早早入睡,一清早起来趁着天光写稿子。为了改善生活,周南甚至养了一头猪,怕影响恨水写作而只好每天一早赶上山,晚上再找回来,直到过年时张恨水也闹不明白,周南哪来的本事搞到一整头猪。然而,南温泉的破屋里也充满着夫唱妇随琴瑟和鸣的快乐。每天张恨水都会采来美丽的山花,插在一只破酒瓶里。在闲暇时,他居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二胡,而周南是北京城里小有名气的票友,夫妇俩在山沟里和着空袭警报夫拉妇唱,成了那时重庆北温泉文化人心向往之的景观。
也是这个八年,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灾难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激发了张恨水先生作为一个有是非有骨气有良知的中国文人的战斗激情。他的抗战小说如泉奔涌,一系列鲜活的抗战人物使他的小说世界变得更加丰满厚重。
《八十一梦》于1939年8月13日起在《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上刊出。刚一问世,就在读者中激起强烈反响和共鸣。他一改以往温情雅致的文风,以杂文式的嬉笑怒骂描写光怪陆离的梦境,犀利地鞭挞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和发国难财的黑暗现实。这部小说因为可以想见的原因为当局腰斩,国民党派出官员请他吃饭,席间明告他,如果继续写下去就请去息烽“休息”。但是解放区专门出版了这部小说,之后的《水浒新传》,也深得毛泽东、周恩来的欣赏。1944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中外记者,特意向赵超构了解张恨水的情况,还专门从陕北给他捎来礼物:一袋红枣、一截自产的粗毛呢料。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回到北京,受《新民报》总
编辑陈明德先生委派,在京组建《北京新民报》。无奈时局日紧,风雨飘摇,报纸受到各方压力,说真话要查封,说假话又于心不甘不忍,对人心险恶也没有充分的估量,苦撑到1948年,终于宣布辞职,结束了他长达30年的报人生涯。
1949年3月的一天,吃过早点,恨水先生照例拿起了《新民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北京新民报〉在国特统治下被迫害的一页》使他先吓了一跳,再仔细读下去,他的背上骇出了冷汗:文章给他捏造了大量的罪名,几乎把他说成了国民党的特务。前不久朋友卷走了他一生的血汗积蓄,还只是造成了他一家生活的困顿,可这政治上的诬陷,以他一介书生一介平民,实在难以承受。恰在此时,大妹其范从家乡安庆给他打来电报,说家乡土改,徐文淑被划为地主,抗战时期保存在山岩寨的十二箱书和手稿被乡人付之一炬。张恨水的心像一下子被掏空了,捧着电报,他两眼发直,半天回不过神来。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母亲,那么在家乡的母亲呢?
家人知道事到如今,再也瞒不过了,告诉他母亲已在几个月前病逝。张恨水再也承受不住接二连三的打击,像喝醉了酒一般,摇摇晃晃地倒下去,中风了。
为了给恨水治病,周南卖掉了先前的大院,一家住进砖塔胡同四十三号的一个小院子。秋霞顾全大局,领着女儿张正搬到了儿子小水工作的人民大学。
张恨水一家的困境,经由周扬同志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文化部特聘他为顾问,享受供给制,每月六百斤米。山穷水尽之际的雪中送炭,使张恨水有了生的力量。几个月之后,他刚刚能够坐稳,就又拿起了笔,歪歪斜斜地写,断断续续地写。几年里,他为香港《大公报》和中国新闻社写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孔雀东南飞》、《孟姜女》等十几部长篇小说,全家人的生计可以维持了。只要一息尚存,他恪守自己“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信条。
1959年10月,为他生了六个孩子,与他心心相印、相濡以沫的爱妻周南患癌症故世。张恨水的生命活力也跟着去了,他的生命走入了真正的黄昏。只在小儿子张同放学,那只小小足球飞进门来时,他才会露出孩童般的微笑。
1967年的春节是个寂寞肃杀的寒冬,孩子们裱糊的窗户纸再厚,也挡不住一个疯了的世界在高音喇叭里的喧嚣。大年初六的早晨,张恨水从包油条的半张传单上看到了老舍投湖的消息。第二天凌晨,窗口刚刚露出一缕光亮,这个智慧一生的老人,好像感觉到了什么,慢慢起床,穿好衣服,正要低头穿鞋,却往床上一仰,停止了心跳。
张恨水的故乡安徽潜山,是皖西南一个交通闭塞的贫穷小县。恨水先生自1919年北上后,再也没能回过这里。他为自己取的笔名“天柱山人”、“我亦潜山人”却透露了他的思乡之情。
专家们说,不用生拉硬扯什么阵营,张恨水一个人就是一个流派,一种文学现象。
张恨水自己说:“我喜欢李煜,喜欢这首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语成谶,有点宿命,这个20岁上给自己取名叫恨水的人,其72岁的人生真的可以用这句词来概括:人生长恨水长东!
第四篇:雨果作品读后感
雨果作品读后感
(一)——《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着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雨果作品读后感
(二)——《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是法国名作家雨果的着名作品之一。《悲惨世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善良、大方、诚实、勇敢的冉阿让。幼年他为了不让姐姐挨饿,偷了一块面包。判了19年徒刑。社会的残害、法律的严惩,让一个本来内心善良的人,有一种向世界报复的心理。做了两件终身内疚的事,一件是偷了卞福汝主教的两个银烛台,抢了穷人孩子的一个金币。通过这两事他也有了一种深刻的觉悟他在滨海蒙特勒伊为穷人谋福利。我读到这一段时看出冉阿让的博爱的胸怀、人慈的心肠。而在商马第案件中,他的诚实、勇敢、自我牺牲的行动,也让我感动。
他回到孟费郿,去了德纳第大坏蛋开的旅馆出高价把可怜的小珂赛特赎回来了。
后来,在法国大革命时,他没有杀死自己的仇人,那个人十分感动。他英勇无为、在枪林弹雨中战斗,从臭水沟里把马吕斯救出,最后死在了病床上。
雨果作品读后感
(三)——《吵闹村的孩子》读后感
也许你能在雨果的笔下找到忧郁深刻的19世纪,也许你能在莫泊桑的笔下找到浪漫清新的痕迹,也许你能从莎士比亚的笔下找到人世间的离合悲欢,但是,在林格伦的笔下,你只能找到那份简单的童真与快乐。
今天,我读完了《吵闹村的孩子》这本书,便爱上了它,并不是因为华丽的语言、精美的插图、华丽而庞大的构思,而是因为,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那份每个人都曾拥有过的、可却丢失了的东西。
首先,看看这本书的目录:《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安娜和我将来当保育员——可能吧》„„这是多么纯真,真的就像一个七八岁孩子的的语句,而我不能相信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个年过九旬的老人,(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以及这些简单的情节:“你们不离家出走了吗?”“下次吧。”“一部分人认为我大,另一部分人认为我小,可能我正好,不大也不小”„„我似乎就在和这样一个名叫丽莎的女孩面对面,倾听着她的语言,感受着她那简单清新的生活。
林格伦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角色,一个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群孩子,它们没有华丽的外表、丰厚的财产,但它们有着简单安逸的生活,这是许多人向往却得不到的。有些人活得很累,或许就是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他们永远有欲望。而这群孩子,他们没有,对他们来说,也许最珍贵的东西不是什么金钱、名利,而是父母对自己的爱,还有和“小妞”们的友情,也就是因为这样,他们看起来那么天真美好,就像是世界上最干净的东西。
有很多东西,在别的作品里是找不到的,如,天真、美好、纯净、清新,也许林格伦不需要优美深沉的语句,不需要繁多的人物,便能塑造一个属于读者的天地,在这里面,我们能拾起许多遗失的东西。我希望,每个大人都能够捧起这本书,品味林格伦带给我们的世界,品味这份童年的童真与快乐!
第五篇:毛泽东作品读后感
机电1304 欧阳君颜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从点滴做起,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1930年,毛泽东针对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来信,给他写的回信。此信的具体内容是批评党内还有一部分人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批评那种不愿做艰苦工作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错误倾向,也指出了这种错误倾向的原因是主要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指出了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才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那种先争取群众然后再举行全国武装其一多去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是不符合的。信尾毛主席对红军的行动策略问题给予了答复。
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子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毛泽东同志认为,只要通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一定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读过此文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学毛泽东光辉思想,用他的思想辩别是非,在现实与理想探索出一条开启理想的大门。
1930年一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城乡的中国,毛泽东同志撰文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纠正了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本文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