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渔业安全生产“十二五”工作规划
渔业安全生产“十二五”工作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现代渔业建设和渔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依据国家安全生产和渔业法律法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13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和工作成效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据统计2010年全国渔业人口2081.03万人,其中渔业从业人员1399.21万人;拥有渔船106.56万艘,占世界渔船总数四分之一以上;水产品总产量达5373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渔业经济总产值1.28万亿元,其中渔业产值6750亿元,占农业产值比重为9.3%。渔业的发展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渔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渔业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受自然条件、物质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大,特别是我国,由于渔船数量多、作业范围广,其风险程度远高于其他产业。做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对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现代渔业、保持渔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以来,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针对渔业风险特点,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切实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努力克服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增多等不利因素,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好转态势,渔业安全事故逐年下降。2010年,发生渔业船舶生产安全事故263起、死亡人数319人,与2005年相比,事故总起数和总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3.8%和47.6%。其中,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9.1%和24.2%,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5%和75.5%。
(一)领导重视、社会关注,渔业安全生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十一五”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就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做出重要批示,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为贯彻《通知》精神,我部与国家安监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文明渔港”和“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活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把渔业安全生产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形成了政府领导负责、部门分工协作、渔业部门主抓的工作局面。同时,进一步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管理组织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投入,进一步夯实了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提高了渔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二)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渔业安全生产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根据《渔业法》和《安全生产法》要求,国家先后制定、修订了《渔业船舶检验条例》、《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渔业船舶登记办法》、《渔业船舶进出港签证管理办法》、《渔业船舶船员考试发证规则》、《远洋渔业管理规定》等法规和规章。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近年来我部和各地进一步完善了船网工具指标审批、渔船检验、登记、捕捞许可、渔业船员培训、考试发证、渔业安全事故调查统计、渔业应急和远洋渔业管理等制度,建设了全国海洋渔船数据库和动态管理系统、远洋渔船船位监测系统,实现了渔船管理环节的相互衔接,使渔业安全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宣传培训广泛开展,重视渔业安全生产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近年来,我部和各地高度重视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船员培训工作,开展培训机构资质认定,组织10万海洋捕捞渔民职业安全培训、全国涉外渔业船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培训和10万海洋捕捞渔民船东船长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地渔业部门针对当前渔业劳动力流动加快、船员安全生产技术和素质较低的情况,积极探索培训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突出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重大安全事故警示教育,利用“安全生产月”、渔业专项执法行动、伏季休渔、重大节假日等时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渔民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重视渔业安全生产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四)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渔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加大了渔港、渔业安全救助、通讯、船位监测、渔业保险等投入,仅中央投资建设的中心渔港有19个、一级渔港18个、内陆重点渔港16个,共投入建设资金21.51亿元,使我国沿海渔港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中央和地方财政建设和完善了渔业安全通信网络,对沿海渔船救生、通讯设备、船位监控系统、自动识别防碰撞系统(AIS)进行补助,启动了政策性保险补贴项目,其中中央财政安排救生筏补助资金3733.34万元,为沿海11个省(区、市)渔船救生筏(浮)配备3.7万余套,中央渔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000万元,扩大了渔业互助保险覆盖面,“十一五”期间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共承保渔民316万人(次)、渔船24.6万艘(次),共支付赔款8.2亿元,积累风险准备金1.82亿元,使渔业安全装备建设和防灾减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五)工作机制基本建立,渔业安全应急救援能力逐步增强
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与合作,与交通运输部、中国电信和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和单位建立了水上安全管理、海上救助、通讯服务、灾害预警等合作机制,与外交部建立涉外渔业事件处理机制,与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等创建活动。通过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关部门共同采取措施,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强化船员培训,发布航行警告,组织海难救助,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排查渔业安全生产隐患,维护渔业生产和渔船渔港管理秩序。与此同时,各地还高度重视渔业防台减灾工作,及时发布气象信息,组织渔船进港避风、渔民上岸转移,组织渔民自救互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渔业损失,保障了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与水上搜救中心合作,累计救助遇险渔船4683艘、渔民22232人,挽回经济损失约13.9亿元。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做好“十二五”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一)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建设现代渔业,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许多有利的因素。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为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增加渔业安全管理基础投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对渔业安全生产日益重视,“十一五”期间渔业安全管理的基层基础和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为“十二五”渔业安全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渔业安全生产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是灾害性天气多发使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更加严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风暴潮、龙卷风等海洋灾害也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平均每年登陆我国并造成灾害的台风达7个以上,不但给渔船、渔港、养殖设施等造成重大损失,还对渔民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据专家分析,“十二五”时期,这种趋势仍将持续。极端和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增加了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也加大了管理难度。
二是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给渔业安全带来严峻挑战。随着对外贸易和航运业的迅猛发展,进出我国沿海港口的商船日益增加。据交通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沿海海上货运量以平均每年100%以上的速度递增,在原传统渔场上航行的商船数量不断增多,大大增加了商船与渔船碰撞风险,航道规划与传统渔场争夺海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是新海洋管理制度深入实施使渔业安全管理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我国与韩国、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签订了渔业协定,与相关国家的海域划界逐步展开,海洋争议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全球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社会对公海渔业资源管理日趋严格,沿海国家入渔条件越来越苛刻,海盗行为日益猖獗。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我国渔船作业范围将受到进一步限制,海上作业和航行环境更加复杂,发生涉外渔业事件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渔业风险性将进一步加大。
(二)存在问题
除外部环境因素外,渔业内部因素经过多年的努力虽有所改善,但一些困难和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渔业安全生产基础和防灾减灾能力依然薄弱。渔港是渔业生产和渔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渔船停泊避风安全的重要场所。“十一五”期间,虽然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渔港建设投入,使渔港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渔港建设规模和数量仍然不足,建设水平和标准仍然偏低,仍然不能满足渔船安全锚泊避风的需要。据统计,到2010年我国每290公里海岸线才有一个渔港,远低于日本平均每48公里和韩国平均每13公里就有一个的水平,76%的渔港仍然是历史形成的天然港池,避风设施缺乏,港池及掩护水域偏小。大部分渔港、渔用航标的日常管理维护经费无固定的投资渠道和财政保障,维修养护不及时,其功能发挥受约束,严重影响到渔船停泊和航行安全。另外,虽然近年来各地也加大渔船安全装备建设投入,使渔船安全装备水平有了一定改善,但由于我国渔船数量庞大,渔船船体陈旧、设备老化、安全性能差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渔业安全生产隐患仍然十分突出。
二是渔民安全素质差和技术水平低问题仍十分突出。海洋捕捞是一种特殊行业,虽然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渔民和船东船长培训教育,但随着传统渔民和职务船员流失,大量内地农民下海入渔,渔船船员整体素质下滑。特别是随着渔业劳动力流动速度加快,培训教育难度大,渔船船员安全意识差、技术水平低、船员持证率低等问题更加突出。
三是监管力量不足,管理手段落后。目前,全国从事渔港监督、渔船检验等相关工作的人员只有6000多人,管理力量明显不足。且现有机构大部分属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安全执法检查的装备比较落后,执法经费存在较大缺口,一些监管措施难以完全落实到位。而且,一些地方在机构改革中,面临着渔港监督机构被拆分,人员编制和运行经费被减缩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渔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是渔业安全管理制度和法制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渔业安全法律法规是依法加强渔业安全监管的法制保障。近年来,我部和各地在渔业船舶管理、渔业船员管理、渔业应急救援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规范管理制度,渔业安全监管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渔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的形势、任务及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对渔业安全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拓展调整范围、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处罚措施、加快配套法规规章的制订。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全面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改进技术装备,健全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防灾避险能力,努力构建渔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遏制渔业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促进渔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渔业是高风险行业,一旦发生事故,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渔民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和减少渔业安全生产事故,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属地为主,切实强化渔业安全基层基础工作。渔业安全生产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础。要坚持属地为主、部门监管的原则,切实增强基层政府和管理部门对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基层管理组织作用,努力构建渔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坚持教育为先,切实提高渔民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和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人。针对近年来渔业劳动力流动加快、渔船船员素质下降的问题,必须下大气力狠抓渔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渔民安全生产意识。
坚持政策引导,切实增强渔业安全管理和防灾减灾能力。渔业安全装备建设是渔业安全管理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政策引导,增加渔船渔港安全装备建设投入和渔民补贴力度,受到渔民群众欢迎。要继续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切实提高渔业安全监管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建设现代渔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规划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13号)精神,到“十二五”末,形成较为完善的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和支撑保障体系,渔业安全监管和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程度提高,渔业安全生产状况保持良好态势。
——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渔业安全事故逐年下降,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三项指标得到控制,渔业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抑制。到2015年渔业船舶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400人以下,年均下降2%。(以2011年新统计口径,死亡440人为基数计算)
——渔船渔港安全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渔船标准化改造稳步推进,渔船通讯、避碰、消防及救生等安全设施和装备明显改善,渔港、航标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全国海岸线平均142公里有一个一级以上渔港,每122公里有一个二级以上渔港,能够为70%的海洋渔船提供服务,满足20万艘渔船、150余万渔民避风减灾需要。
——渔业从业人员素质得到切实提高。培训机构得到强化,培训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明显改善,经费得到保障,培训机构认定率达100%。渔民宣传教育和船员培训工作得到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得到普及,渔民和船员素质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船员持证率达到100%。
——渔业安全监管能力和装备水平得到加强。按照国家有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精神,稳步推进渔业安全监管和执法机构改革,渔业安全监管队伍得到加强,基本纳入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渔船渔港监控、安全通讯和救助系统建设全面推进,渔政船、渔港监督艇数量和装备条件基本满足履职需要,渔业安全监管能力和装备水平显著增强。
——渔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加快制定和修订渔船、渔港、船员管理等渔业安全法规规章,使渔业安全法律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善,适应现代渔业管理需要。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深入开展“两个创建”活动
“平安渔业示范县”和“文明渔港”创建是“十二五”时期我部渔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两个重点抓手。渔港是渔船集中停泊区,是安全生产的重点和难点,县(市)、乡镇政府和管理部门是渔业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要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两个创建”活动,同时推动基层广泛开展“平安渔业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船”活动。通过创建活动,“抓点带面”,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和管理部门对渔业安全生产的重视,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渔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生产经营单位及船东船长的主体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责任制的落实,全面提升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构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切实加强渔业船员培训和管理
渔业船员培训教育和管理工作是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针对当前渔业船员流动快、内地下海人员多、船员安全生产意识低、技术水平差、持证率低等问题,高度重视船员培训教育和管理工作,把船员培训教育和管理工作作为“十二五”渔业安全管理的重点任务,集中力量,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在整合优化现有培训资源的基础上,以渔业船员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工作为契机,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加大船员培训基地和机构建设,对船员培训经费予以补贴,同时规范机构管理,提高培训机构质量和水平。探索完善创新培训、考试、发证工作机制,加快对培训考试大纲进行修改,强化海上求生、自救互救、救生艇筏操作等实操培训和考试内容,重点开展船东船长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职务船员、远洋及涉外渔业船员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渔业船员管理,探索建立规范的船员劳务市场,全面核查各地渔船员持证上岗情况,坚决查处船员无证上岗、未按标准配员的行为,强化船主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堵塞管理漏洞。
(三)着力强化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切实加强渔船检验工作,严格渔船初次检验、营运检验和船用产品检验,加强船厂监管,严格实施渔船修造企业资质认可制度,保证船舶建造质量,开展低质量渔业船舶专项整治,把好渔船安全第一关。加强港口监管,严格渔船进出渔港签证制度,对不按规定配备渔船安全设施、不按规定配备职务船员、未按规定取得相应的船员证书、船舶处于不适航状态的,禁止其离港生产。建立规范的渔业安全检查制度,开展定期的渔业安全生产检查,同时结合生产和气候特点,开展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要严格按“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查处。建立渔船安全“黑名单”制度,对安全隐患突出、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除按法律法规处罚外,还要采取其他管理措施等。加强过港生产渔船安全管理制度,船籍港和生产地渔业管理部门要各负其责,建立登记、通报和联合办公制度,明确和细化管理责任,共同做好过港渔船安全管理。
(四)完善渔业安全应急和救助体系建设
加强与气象、海洋环境监测部门的合作,完善渔业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准确掌握风暴潮、赤潮、海浪、冰冻等灾害性气象海况信息。完善应急值班制度,充分发挥渔船通讯、监控系统作用,将气象和灾害信息及时发布到渔船和渔民当中。制定、完善渔业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细化渔船防台风、防风暴潮、抢险救助等各类预案,确定具体的防范措施,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渔业安全应急管理装备建设,增加渔船海难救助补助资金,激励渔民积极参与自救互助,配合专业搜救力量,最大限度减少渔民损失,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强化渔业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渔业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是组织和实施渔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保证。针对现行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要切实加强和充实渔业安全监管机构,在重点渔业县市、重点渔港和重点渔区设立渔港监督管理或渔业安全管理等渔业执法机构,落实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在渔业村(居)民委员会设立渔业安全协管员,配备必要监管手段,对渔港、渔船和渔民实行面对面直接管理,形成进驻一个港,辐射一个片,监管一个面的渔业安全监管格局,堵塞渔业港航安全监督管理的漏洞。推广建立各类渔船渔民协会组织,积极鼓励和引导渔船编队生产,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发挥基层管理组织在渔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形成渔船安全管理的组织网络。
(六)进一步完善渔业安全管理联动机制
进一步深化与外交、边防、海事、安监、气象部门等的合作,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效果。针对近年来渔船与商船碰撞事故多发,给渔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进一步与交通海事部门加强合作,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遏制商船与渔船碰撞事故多发态势。敦促海事部门加强船员、船舶的航道管理,规范商船航行路线和航速,推进商船与渔船的避碰系统(AIS)兼容和互见;积极推进法制建设进程,明确和强化重大水上交通安全事故责任人和肇事逃逸者法律责任;加强海难救助合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渔民损失。进一步加强与气象等其他部门的合作,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与外交、边防、海关等部门合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赴境外作业渔船和船员出入境管理工作,在他国海域从事渔业生产的,要主动向我驻在国使(领)馆报告并接受监督指导。
(七)加大渔业安全管理基础和装备建设
渔业安全管理基础和装备建设是渔业安全管理保障,也是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要加大渔港、航标建设和维护力度,增加建设数量,提高建设标准,做好渔港、航标维护养护工作,有效解决我国渔港、航标建设数量少、规模小、标准低、配套不全、维护养护不到位,不能满足渔船安全停泊、避风和航行需要等问题。同时加强渔船通讯、救生设施等安全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支持远洋渔业企业更新改造或淘汰老旧渔船,建造和引进现代化、专业化远洋渔船。进一步加强渔业执法装备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实施渔政船、渔港监督艇建设项目,加快实施渔船、渔港监控系统、渔船电子标识、渔业通讯、应急救助系统建设,完善远洋渔船船位监测系统,启动船员培训基地建设,改善渔政执法条件,全面提升安全监管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拓宽渔业互助保险服务范围和覆盖面,扩大政策性渔业保险范围,全面提升渔业全行业风险保障能力。
(八)进一步完善渔业安全法规体系
充分认识加强渔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立法和标准建设进程。按照《安全生产法》、《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结合渔业实际,对现有的渔业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疏理,科学严谨的进行“废、改、立”,进一步完善渔船、渔港、渔业船员等涉及渔业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规、规章,研究制订《渔船渔港条例》、《渔业船员管理办法》、《渔业船舶设计修造单位资格认定管理规定》、《渔业船舶船用产品法定检验目录》,修订《渔业船舶登记办法》、《船舶进出渔港签证办法》、《海洋渔业船员考试发证规则》、《渔业船舶水上安全事故调查统计规定》和《远洋渔业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加强渔船生产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渔船及其配套装备安全标准,建立与相关法规相配套的渔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五、重点工程建设
(一)渔港建设工程
组织实施《“十二五”渔港建设规划》,综合考虑各地渔业资源、渔业经济比重、渔船数量、渔港基础设施现状和条件,增加建设数量,提高建设标准,提高建设水平,争取形成以中心渔港为龙头、一、二级渔港为骨干、三级及以下渔港和避风锚地为补充的标准渔港体系。同时,优化渔港建设布局,突出“信息化、数字化、防灾型” 功能,重点加强沿海防灾型渔港建设,促进渔港建设与我国渔业经济健康发展相适应。
(二)航标及港航设施建设工程
根据渔船作业和航行安全需要,在现有渔业航标的基础上,新建和重建一批渔业航标,基本形成与沿海重点渔港相适应的渔港水域安全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加强渔港基础设施维护养护,改善港内渔船锚泊避风条件;在一级以上渔港配备消防船,其他渔港配备消防水龙、移动式水泵、灭火器等设备;在一级以上渔港配备渔船生活污水和油污水处理设备,其他渔港配备垃圾回收设施,保护渔港水域环境。
(三)渔船更新改造工程
开展沿海渔船更新改造,以安全、节能、经济、环保为目标,研发设计新型渔船,推进渔船标准化改造,提高渔船安全性能和抗风险能力。支持远洋渔业企业建造或更新改造现代化、专业化远洋渔船,切实提高我国远洋渔业装备建设水平。
(四)海洋渔船通讯网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海洋机动渔船CDMA手机、新型超短波对讲机和北斗卫星终端建设,支持近岸渔船配备CDMA手机或新型超短波对讲机,支持44.1千瓦以上海洋捕捞渔船(含远洋渔船)配备北斗卫星等通讯和监测设备终端予以补助,建成覆盖全国的近岸及外海、远洋渔业安全通讯网。
(五)渔船避碰(AIS)和救生系统工程
加快推进海洋机动渔船自动识别系统避碰(AIS)建设,支持海洋渔船(含远洋渔船)配备AIS设备终端,对超短波机站进行升级优化。继续实施渔船气胀式救生筏配备补贴项目,使海洋机动渔船做到应配尽配,渔船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
(六)渔船、渔港监控系统建设工程
在二级以上渔港安装摄像监控设备,设立监控中心,借助公共信息网络,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控中心之间的网络连接,构建全国统一的渔港监控管理网络,实时监控渔港码头及港内渔船安全管理及防台避风情况。加快推进海洋机动渔船电子标识(RFID)系统建设,实现渔船进出渔港实时监控,规范渔船和渔港管理秩序,防止套牌船现象产生。完善远洋渔船船位监测系统,建设船位监测终端设备,实现对全部远洋渔船的实时监控。
(七)执法船艇建设工程
组织实施《“十二五”渔政执法装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点建设海洋和内陆渔政执法船、沿海渔港监督艇和内陆渔政快艇,建设渔政基地码头和渔政执法信息系统,保障渔政执法和安全管理需要。
(八)渔船检验设施建设工程
对国家重点监管的渔船构建国家和区域性渔船监督检验中心和分中心,加大渔船检验基础设施和执法基础装备的投入,配备必要的检验执法装备、车辆,逐步建成渔船监督检验执法体系布局。依托现有国家认可的船用产品检测机构,购置专业仪器,改善检验条件,组建国家级和重点区域船用产品检验中心,构建渔船船用产品检验体系。
(九)渔业安全应急指挥建设工程
海区局、沿海省(区、市)、计划单列市、重点内陆省(区、市)及沿海省(区、市)的重点县(市、区)建设规范化应急指挥救助平台,配备必要的应急救助设备,大、中型渔业执法船舶配备渔船应急指挥调度装备,使渔业安全事故中的渔民死亡人数和渔业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十)安全培训教育基地建设工程
三个海区、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建设渔业职务船员培训中心和远洋渔业船员培训中心,沿海和内陆重点渔业县(市、区)建设渔业安全培训教育基地,满足对本地区渔船船员职业教育和渔船船东、船长、船员安全培训要求。
(十一)政策性渔业保险建设工程
积极推行政策性渔业保险,壮大业务规模。从事海洋捕捞生产的机动渔船财产互助保险覆盖面达到80%以上;从事海洋捕捞作业的渔民互助保险覆盖面达到80%以上;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水产苗种互助保险覆盖面达到20%以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认真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对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将渔业安全工作纳入政府总体工作进行部署。推动本《规划》实施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渔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要切实履行职责,研究制定渔业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研究制定渔业安全生产的重大部署和相关举措,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落实资金、编制和管理人员,并根据职责分工、责任到人、责权一致的原则,实施目标责任考核。
(二)增加投入,确保规划和建设目标实现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方向。积极争取加大公共财政向渔业安全方面投入的倾斜,优先支持列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引导、鼓励并督促渔业生产经营单位加大安全隐患治理投入,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建立稳定、多元的渔业安全投入机制,确保各项建设项目实施,为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奠定基础。
(三)强化执法,确保渔业安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渔港管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港口和海上执法检查工作,将安全检查作为日常渔政执法以及“护渔”行动、专属经济区巡航及伏休管理等渔政执法行动的重要内容,结合进出港签证、船舶检验、证件换发、案件处理等时机全面实施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确保渔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贯彻执行。
(四)开展宣传,努力营造渔业安全生产良好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全面普及渔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渔业安全知识,提高渔民群众的渔业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方针,扶持、引导和发展渔业安全文化产业,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第二篇:十二五渔业标准化工作规划
“十二五”渔业标准化工作规划
渔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渔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推进渔业标准化,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增强渔业市场竞争力,提升渔业依法行政水平,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加快建设现代渔业中的作用,实现“十二五”渔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 渔业标准化工作成效
“十一五”期间,渔业标准化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增强,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以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为重点,组织制定了352项渔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发布实施了324项。截至2010年底,现行渔业国家、行业标准达827项,其中国家标准143项、行业标准684项。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现行地方标准达1100多项。标准内容覆盖了养殖、加工、渔船、渔机、渔具、资源、环境、工程、观赏鱼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衔接、相配套的渔业标准体系。
(二)标准化研究得到加强。渔业标准化研究工作受到重视,先后开展了主要贸易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水产品风险评估、水产 品有毒有害物质与药物残留检测技术、质量可追溯方法等基础性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技术标准,以及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等药物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其中一些标准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获得2009年中国标准创新二等奖。
(三)标准实施应用步伐加快。随着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池塘标准化改造、科技入户、水产养殖执法等工作的开展,以及国家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标准的实施与应用。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品种不断增加,示范范围不断扩大,促进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示范面积累计达到1100万亩,形成了政府引导推动,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和渔民积极参与的渔业标准化实施模式。
(四)标准化队伍日益壮大。根据工作需要,新组建了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渔业资源、观赏鱼、珍珠分技术委员会和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生生物湿地保护管理分技术委员会。目前,全国性渔业标准化组织共有2个,分别是全国水产和渔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9个专业分技术委员会、1个技术工作组,委员达到335名。地方标委会建设步伐加快,浙江、广东、山东、河北、上海、安徽、江西、黑龙江等省(市)相继成立了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从事渔业标准化相关工作 的人员近万人,涉及科研、教学、推广、船检、质检、管理等单位以及协会、企业,在标准制修订、宣贯实施、标准规划和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增强。建立了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技术法规跟踪制度,连续派员参加CAC鱼及鱼制品分委会(CAC-CCFFP)年会。成功举办了CAC-CCFFP第28届会议,加入了《熏鱼》、《鲍鱼》和《鱼露》CAC标准制定工作组,在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突破。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建立了评议专家队伍和评议数据库,对与水产品有关的136项TBT/SPS通报进行了评议,正式反馈意见57项,涉及21个国家和地区,为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
但是,渔业标准化工作与建设现代渔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渔业标准化工作在一些地区和单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各地区、各专业领域发展不平衡。二是现有标准不能满足渔业发展需求,标准的配套性、实用性、科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三是标准实施环节相对薄弱,宣传贯彻渠道不够通畅,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的水产品所占比重不高。四是标准化工作投入经费缺口较大,尤其是标准基础研究、宣传实施和标准化生产示范投入明显不足。五是渔业标准化队伍人员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后备人才及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十二五”渔业标准化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和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为主要任务,强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带动、渔民参与”运行机制,构建涵盖渔业生产、贸易和管理全过程的渔业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实施力度,强化标准实施监督,全面提升我国渔业标准化水平,为加快建设现代渔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系统配套。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以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制修订渔业生产、贸易和监管亟需的标准。围绕大宗、优势水产品制定系列配套标准,形成涵盖水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为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地方标准凸显区域特色,鼓励制定严于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和协会标准。
2.注重质量,科学适用。加强渔业标准基础研究,改变重制定、轻研究的倾向,提升渔业标准质量和水平。标准制定既要科学,又要适用,既能及时反映和满足现实需求,又能注重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提升渔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3.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渔业标准制定、实施及监督过程中的推动作用。重视市场对标准化的有效引导和拉动,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将渔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实现渔业各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产加销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4.典型示范,扩大实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以及示范户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引导和带动广大渔民按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将标准实施与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水产良种、疫病防控、质量监管、资源养护、安全生产等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标准实施与应用。
(三)发展目标
1.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构建分工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的渔业标准体系,标准的协调性、配套性进一步增强。标准化与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标准研制和转化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制定、修订3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渔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量达到1100项。
2.标准化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推行渔业标准化生产,新建一批渔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示范区域生产的水产品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辐射带动效果显著。渔业标准化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开展,标准化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咨询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和管理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3.标准化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国性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员稳定,结构优化,素质和能力明显提升,委员参加培训率达到100%。重点地区渔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普遍建立。渔业标准研制和推广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全国从事渔业标准化工作的相关人员稳定在1万人以上。
4.渔业标准化研究水平有所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检测技术、质量可追溯技术、渔业国际标准及技术法规和养殖水产品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等基础研究,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5.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能力明显增强。渔业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步伐加快,采标率提高10个百分点。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渔业标准,力争主持制定国际标准。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建立健全现代渔业标准体系
1.进一步完善水产健康养殖标准体系。以大宗品种和优势出口品种为重点,制修订亲本、苗种质量标准、水产原良种繁育和水产养殖技术规程。制定水产原种场、良种场建设规范和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规范。研制水产养殖投入品标准,制修订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制剂等质量标准和使用准则,研制新型渔业投入品安全评价标准。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标准体系,重点抓好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控、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无规定疫病水产养殖场建设等标准的制修订。2.完善水产品加工流通及质量安全监管标准体系。以大宗、菜篮子和优势出口水产品为重点,制修订水产品质量等级、加工良好操作规范、包装标识、贮藏、运输、配送、销售等技术标准。研制水产品流通信息溯源标准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低值水产品及加工副产物开发利用标准。加快制修订农、兽药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快速检测方法标准。
3.健全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标准体系。制定增殖放流品种苗种质量标准、增殖放流技术规范和增殖放流效果监测评估技术规范,研制与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建设相配套的技术标准。制修订重要经济鱼类最小可捕标准、最小网目尺寸等标准,主要渔具及渔具材料产品标准以及检验方法标准,研制渔具渔法准入、渔业资源网格化管理配套标准。制定水生生物资源调查评估、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规范。研制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驯养繁殖以及水生外来物种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等急需的技术标准。研制水域渔业水域污染与生态灾害防治、有毒有害物质的生态毒性毒理评价、工程建设水生生物资源与生态补偿、水域生态修复以及水产养殖环境等标准。
4.建立渔船渔港设施装备及信息化标准体系。围绕渔船、渔机等装备的升级换代,制修订渔船、渔机标准,养殖、加工机械产品及检测方法标准,工厂化养殖和池塘养殖设施标准,深水网 箱系列标准。制定渔港建设规范和相关配套标准。制定全国海洋渔船动态管理硬件设施建设、渔船船位监测、自动识别、身份电子识别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急需的配套标准。根据渔情信息采集、数据和信息整合共享的需要,以及卫星遥感、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逐步推广应用,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并制定标准。
5.建立休闲渔业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观赏鱼产品质量、分级规则、术语和命名规则等国际贸易急需的标准。研制观赏鱼引进风险评估技术规范、观赏鱼出口养殖场建设技术要求、观赏鱼防疫检疫技术规程。
6.建立渔业安全生产及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围绕“平安渔业”建设,制定渔业船舶检验和渔港监督相关标准。制定渔船通讯、避碰系统、渔业航标等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及装备配备和使用标准。建立渔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制定渔船船型、能源消耗等标准,将水产养殖节水、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模式转化为标准。
(二)加强标准宣贯实施与监督
1.构建渔业标准宣贯工作体系。建立以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渔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线,产学研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标准宣贯工作体系。通过编制通俗易懂的“标准化明白纸”等形式,将标准送到广大渔民手中,指导渔民学标准、用标准,提高渔民标准化生产技能和水平,促进增产增收、提高质量安全水平。2.大力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配合现代渔业生产主导产区、生态建设区、功能拓展区建设,大力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引导推进大宗淡水鱼类和优势出口品种标准化健康养殖,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县和示范区,鼓励地方以渔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规模生产基地为标准实施平台,创建渔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乡、场、社),推行水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3.强化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研究建立标准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围绕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产良种化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渔业管理能力提升、渔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远洋渔业拓展、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提升等工程,组织开展标准实施情况调研,采取跟踪调查、实地考察、信息反馈等方式,掌握标准实施情况,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标准制修订和完善标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4.建立并完善渔业标准化信息及技术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建设,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企业、消费者提供国内外标准、技术法规和标准化工作动态等信息,满足不同层面对渔业标准化信息的需求,解决标准信息流通不畅、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建立渔业标准制修订、实施及监督信息交互平台,收集并发布渔业标准需求、研制、实施、监督管理和国际标准跟踪、采标动态等信息。开发建立渔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申报立项、制修订、征求意见及反馈、审查、报批、实施评价等工作管理系统。
(三)加强渔业标准基础研究
1.开展渔业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开展标准体系对比分析研究,分析渔业各专业领域标准现状,并与工业相关专业领域标准、农业相关专业领域标准进行对比,为建立健全渔业标准体系提供参考。开展标准应用情况技术评价研究,包括标准的市场适用性评价、标准对渔业发展的影响、标准对贸易的影响、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国际标准评价等研究。
2.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研究主要渔用化学药物在不同水生动物中的代谢规律和安全用药技术,研究水产养殖允许用药和禁用药物残留检测方法。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分析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模型和方法。
3.开展国际标准和技术性贸易措施跟踪研究。完善渔业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及技术性贸易措施跟踪与研究机制。深入研究水产品主要贸易国和地区的技术法规、标准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四)加强标准合作交流
1.推进渔业标准采标力度。广泛收集渔业相关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技术法规,不断完善标准数据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大标准采标力度,尽快将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同时将我国先进的水产养殖标准和水产品标准推向国际。
2.做好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工作。建立评议专家 库,完善评议工作机制,建立以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主体的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跟踪、预警机制,不断提升评议质量和效率,为促进水产品贸易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渔业标准化工作机制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渔业标准化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规划,明确机构和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切实推进渔业标准化工作。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渔民积极实施”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努力把渔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逐步建立适应现代渔业建设要求的标准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渔业标准化工作开展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对渔业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渠道,重点支持标准制定和修订、标准实施和推广、宣传和培训等工作,优先重点支持制定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升渔业执法能力有关键支撑作用的重要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企业等方面支持渔业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渔业标准化工作水平
各地、各单位要加强渔业标准化队伍建设,确保渔业标准化 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要充分发挥全国性渔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的骨干作用,有条件的省(区、市)要争取当地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支持,组建省级渔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实施渔业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和完善渔业标准化培训制度,分层次开展渔业标准化知识培训,培养一批渔业标准化管理、研制和推广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渔业标准化技术和管理队伍,全面提升渔业标准化工作水平。
第三篇: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北新基础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公司发展稳定大局,事关行业领域的形象和声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按照国家、自治区、市关于大力开展建筑领域安全发展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和基础“双基”工作,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建立起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高本单位本质安全水平,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工作安排如下:
一、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国家安全方针,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安全生产与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安全标准化各项具体工作,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纳入公司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实现公司科学、安全、持续发展。
二、规划目标
到2015年公司安全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状况全面改善,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4个达标、4个零、一个2‰。
3个零:
1、特别重大事故为零
2、重大事故为零
3、较大事故为零
4、一般事故死亡率为零。
轻、重伤事故控制在2‰以下
四个达标:
1、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率为100%
2、应特种作业持证上岗率为100%
3、事故隐患整改率为100%
4、作业场所危险源控制率为100%
三、内容及措施
1、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1)把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分解和落实,将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层层分解,确保各项制度有效地落到实处。
(2)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公司与各部门及施工项目逐级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施工项目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前沿,要进一步强化施工项目的安全责任意识,实行安全生产工作重心下移。把安全生产目标和责任落实到生产岗位。将安全承诺签订到每一位在岗职工,形成从领导覆盖到全体职工的共同安全责任体系,最终实现安全发展。
2、以消除危险源,突出专业、专项安全检查和治理隐患工作为主线
(1)辨识危险源、制定措施、控制和消除危险源。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明确控制目标、范围和控制办法为重点,以项目为单位认真查找、辨识存在的危险源(点)和不安全因素,对查出的危险源实施全面控制,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2)突出专业安全检查,重点对施工项目的施工用电、机械、防护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以“隐患通知书”的形式及时通知项目部进行整改,监督落实整改隐患。同时各项目组织开展好安全自查工作,项目安全员做好日检的同时定期组织安全检查活动。对所查隐患要及时整改,上报工程部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直至隐患消除。
(3)深入现场安全检查,坚决采取“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对作业现场发现的违章行为,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同时,针对季节特点对开展各种安全检查。以防雷电、防洪、防触电、防暑降温、防寒防冻为主要内容进行排查治理,确保安全生产。
(4)加强环境因素的管理。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施工区域照明、坑、孔、沟、温度、噪声、粉尘、有毒有害气体与易燃易爆物品等。要切实有效控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必须加强对环境不安全因素的管理、检查和整改。要从日常管理入手、维护整改,全过程抓起。同时,对生产现场检修作业或设备运行出现的影响
环境因素的现象,要重点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整体环境隐患的可控、在控。
(5)组织开展各项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工作,提高事故应急能力。
3、夯实各项安全基础工作
(1)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牢固树立事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理念。各级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
(2)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意义的认识,掌握安全生产技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确保安全生产。
北新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3月1日
第四篇:XX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贞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1年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2011年是贞丰县新城区的“城市建设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县住建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认真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现将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明确目标
1、建筑施工
到2011年,规范的建筑业安全生产法制秩序基本形成;建筑施工行业各级监管体系全部建立。全面建立建筑行业动态监管制度,重点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条件实行动态管理。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监管体系,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创新工作机制,改善监管方法,由重事后监督转变为重事前监督,由重现场监管转变为重行为监管,由重审批转变为重动态监管,由单一监管转变为多重手段监管,进一步落实安全监理责任。整顿规范建筑施工市场,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采用高科技手段,对重点项目和重大建筑施工项目进行实时监控。
(二)落实党中央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任务要求
中新网9月21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会议认为,当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特殊时期,安全事故总量依然较大,职业病发病率居高不下,部分高危行业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监管监察及应急救援能力亟待提升,安全生产工作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又要应对新情况、新挑战,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
会议强调,编制和实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安全生产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提出,力争到2015年,企业安全保障能力和政府监管能力明显提升,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全面改善,全国安全生产保持持续稳定好转态势,为实现根本好转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的六项主要任务:
——完善企业安全保障体系。将煤矿和非煤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职业健康等作为安全生产的重点行业领域,全面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严格安全生产标准,提高企业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
——完善政府安全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加强监管监察队伍和信息化等能力建设,创新监管监察方式,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完善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培养专业人才,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加快修订安全生产法,完善技术标准,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健全应急预警和联合处置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应急实训演练,提高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强化高危行业和中小企业一线操作人员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全民安全防范意识,构建安全发展社会环境。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评估,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落实重点工程项目,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会议强调,国庆长假将至,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尤其要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监管,保障出行和旅游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祥和、平安的节日。
(三)保障民生 扎实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
1、廉租房建设工作。一是开展廉租住房共有产权试点工作。为及时掌握现租住廉租住房家庭购买意愿,为政府制定具体出售政策提供依据。二是超额完成2010年廉租住房。
2、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督查迎检工作。为了做好迎检工作,我局专门成立了迎接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专项督查领导小组,任务及职责落实到了各科室、各人员。我办按照分工,积极联系各成员单位,做好相关迎检印证材料的收集、汇总、归卷、迎检现场准备等工作,并对相关工作进行自查,对查找出的问题及不足,加以改正,草拟了自查报告,做好了相关迎检工作的准备,3、对县区建筑企业三公开检查工作。为了加强对建筑企业的监督管理,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2011年12月份我局协助州局检查组在辖区范围内的建筑企业相关制度上,相关管理部门电话公开等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各建筑企业12月底以前进行整改。
(四)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
建设好全区群测群防体系是扩大防震减灾工作社会基础的重要环节,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短临预报有所突破的关键,是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震后快速应急的重要保障。
1、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我局将人员较集中的学校作为宣传的重点,达到“宣传一个学生,教育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宣传目的。积极开展5.12系列活动。通过发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读本、等宣传形式,让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了地震基本知识、科学避震知识、震后自救互救措施等。先后到街星园花进行了宣传活动。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及防震避险演练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要求各街道(镇)和学校制定防震避险应急方案,建立长效机制,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演练活动。
2、制订了防震减灾减少和预防质量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十二五”专项规划。贞政府办《关于开展二0一一年全州第四季度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及建筑市场监督执法检查的通知》([2011]65号)和《州建施通[2011]20号》文件要求,我局及时召开了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就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意义、指导方针、重要原则、主要目标和战略重点进行了安排部署。目前,已完成课题前期研究、拟订规划体系目录、规划基本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初稿编写及开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等工作。
3、夯实防震减灾的基础工作。加强了对2个宏观监测点的监控;加强了对社区学校防震演练的开展;积极加强对市防震减灾局的联系,对防震信息的震情预报及时上报分管区领导。
(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 扎实做好维稳工作
1、开展建筑工地综合治理工作。加强施工现场巡查监管和督促整改力度。截止目前共督促建筑施工现场规范建筑材料堆放约176余吨,清运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195余吨,搭设施工现场围挡约600米,搭设施工现场安全网约115000平方米,治理施工扬尘污染26处(次),实施安全文明施工监督 6余次(天),报送简报。
2、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百日安全生产活动。元旦、春节及两会专项检查、中高考禁噪、建筑工地汛前安全检查等专项行动,对存在问题较多的施工现场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上半年共下达整改通知书15份。2011年上半年县区责任范围内建筑施工工地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二、下半年工作要点
(一)建设年牵头工作。加大对新城区的控规修编研究工作,加强与市级部门的联系,全力推进建设年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的实施,积极配合好其它部门的各项工作。
(二)保障性住房工作。继续做好维修金清理工作和2011廉租住房的补贴发放工作、廉租住房共有产权试点工作。对公积金档案进行整理。
(三)城乡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对辖区范围内建筑工地巡查力度,及时督促整改出现的各项问题,要求各建筑工地严格按照《综合治理标准》执行,做到标准明确,任务具体,操作可行。
(四)建筑工地安全工作。认真落实日常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严格检查建设项目开工手续,严防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发生。
(五)行政执法工作。加强文明施工执法监督,确保新开工项目全面达标,督促部分不达标项目及时整改。清理行政审批项目。
(六)防震减灾应急工作。做好震情宏观监测和动态跟踪工作。继续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推进防震减灾素质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区地震群测群防网络。
(七)完成其它各项工作。
贞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XX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XX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大力开展并实施《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的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和基础“双基”工作,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建立起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高本单位本质安全水平,公司十二五期间安全工作安排如下:
一、工作目标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国家安全方针,以人为本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安全标准化各项具体工作,确保本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工作内容和措施
1、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线
(1)各级人员应自觉把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把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与河北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结合起来。认真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分解和落实,将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层层分解。并不断修订、完善和细化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制度有效地落到实处。
(2)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和“安全承诺书”。公司与各部门应逐级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生产班组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前沿,也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生产班组的安全责任意识,实行安全生产工作重心下移。把安全生产目标和责任落实到生产岗位。将安全承诺签订到每一位在岗职工,形成从领导覆盖到全体职工的共同安全责任体系,最终实现大安全格局。
2、以消除危险源,突出专业安全检查和治理隐患为主线
(1)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核心,是将危险源辨识、控制和消除。因此,根据我单位实际情况,本以控制危险源(点)、明确控制目标、范围和控制办法为重点,要求各单位结合本岗位的特点,以班组为单位认真查找、辨识岗位、人员存在的危险源(点)和不安全因素,对查出的危险源实施全面控制,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2)突出专业安全检查,重点对我单位的电器、机械、压力容器、仓储、劳动纪律等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以“隐患通知书”的形式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并负责跟踪对隐患整改情况。同时各部门要组织开展好安全自查工作,结合安全检查表定期组织安全检查活动。对所查隐患要及时整改,不能整改的要采取可靠的安全运行措施,报主管部门进行整改,直至隐患消除。
(3)强化日常安全检查,抓好季节性安全检查。进行经常性、突击性、针对性的定时或不定时的日常安全检查。安全检查要深入现场,坚决采取“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对作业现场发现的违章行为,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解决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同时,针对季节特点对安全工作的影响,开展各种安全检查。雨季应以防雷电、防洪、防触电为内容进行检查;夏季以防暑降温为主要内容进行检查;冬季以防寒防冻为主要内容进行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4)加强对环境不安全因素的管理。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主要由生产现场公共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构成。主要包括:生产区域照明、物品摆放、厂房建筑和厂区坑、孔、地沟盖板等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生产现场的梯台、地面、通道及安全防护设施存在的缺陷;生产现场的温度、噪声、粉尘、有毒有害与易燃易爆
物品等。要切实有效控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必须加强对环境不安全因素的管理、检查和整改。要从日常管理检查、维护整改,全过程抓起。同时,对生产现场检修作业或设备运行出现的影响环境因素的现象,要重点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整体环境隐患的可控、在控。
3、以夯实各项安全基础工作为主线
(1)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牢固树立事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理念。要求各级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检查表制度。安全检查表是安全检查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各个车间班组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针对生产工艺、设备状况、安全装置、标准化操作、劳保用品穿戴等确定检查项目。要做到检查项目全、内容清。使安全检查表真正起到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提醒职工遵章守纪,制止违章行为的作用。
(2)将安全操作规程、危险告知、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作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意义的认识,使职工在日常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技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确保安全生产。
(3)加强对班组长的安全培训,切实做到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只有高素质的班组长才能带出高素质的班组。为此,本应进一步加强对班组长的安全培训工作,提高班组长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要求各班组长结合工作实际,从小、从细、从实抓起,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同时,为强化提高班组长安全责任意识,实行有效激励机制,执行安全台阶奖励制度;使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4)抓好安全工作日常管理,重点在班组开展“安全五要素”活动。第一要认真开好班前班后会,班组长在布置当班生产工作任务的同时,同时根据当班实际布置当班的安全管理工作,告知本班组重要的危险源点和控制措施。第二要认真组织好班组的安全学习,重点对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危险告知、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认真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做到切实有效。第三要搞好联保、互保工作,各班组必须实行安全互保制,互保对象要明确,有图表或文字确认。工作前,班组长应根据出勤情况和人员变动情况,明确当天的互保对象,不得遗漏。在每一项工作中,工作人员形成事实上的互联保,应履行互保、联保职责。作业中,互保双方要对对方人员的安全健康负责,做到四个互相,即:互相提醒:发现对方有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因素、可能发生意外情况 时,要及时提醒纠正,工作中要呼唤应答;互相照顾:工作中要根据工作任务、操作对象合理分工,互相关心、互创条件;互相监督:工作中要互相监督,严格执行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标准,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有关制度;互相保证:保证对方安全生产(检修)作业,不发生人身事故。第四要求班组长布置当班生产(检修)工作时,每个岗位两人以上作业时必须明确安全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在组织好生产(检修)工作的同时,同时负责安全工作。第五要求班组长应根据岗位实际,应开展经常性的违章原因分析。班组长应结合安全生产实际,重点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违章心里”找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控制,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犯劳动纪律现象。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在十二五期间里,安全生产工作要以求实的态度,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扎实工作,以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干好本职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好基础。以安全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确保企业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