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8个县农技推广现状问题调查
28个县农技推广现状问题调查:农技推广为何举步维
艰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于2002年12月下旬开始,组织部分专家对湖北、浙江、广东、河北、黑龙江、四川与甘肃7省28个县,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农技推广体系调查,以期为下一步的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提供政策依据。
本次调查是在将全国划分为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共7个大区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抽样,在每个区中随机抽取1个省;每个省随机抽取4个县(市);共调查了农技人员1245人;对于所调查的420个农户,调查组采取一对一的入户调查形式。调查结果表明,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投资严重不足
农技推广总投资年增长速度缓慢与1996年相比,2002年农技推广单位的总经费增长了18%,其中政府拨款增长了17%,创收收入增长32%。然而,这些增长丝毫未能改变农技推广投资不足的局面。1996~2002年间经费总收入和政府拨款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仅分别为2.8%和2.7%,远低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17%和国内生产总值(GDP)8.1%的增长速度。在农技推广所增加的经费中,农技推广项目费的增幅最小,在此期间,比总经费与事业费的增长幅度分别少了5个和6个百分点。
农技推广经费主要被用来发工资调查表明,2002年县、乡两级农技推广在人均14042元支出经费中,用于人员工资与离退休人员的费用高达10157元,占全部经费总支出的72%;而在剩余28%的经费支出中,其推广业务费仅人均1465元,占全部经费支出的10%。
有限的推广项目经费常被截留据调查,农技推广项目经费被行政主管部门挪用或截留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财政收入较为困难的地区更是如此。如在湖北某商品粮基地县调查时发现,该县2002年争取到的30万元农技推广项目费,全部被县农业局截留。另外,该省目前并未将乡镇农技推广站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然而许多县乡镇农技推广单位的事业费,在经农业局转手后却全部停发,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变成了完全的自收自支单位。
人才断层知识老化
人员结构不合理从国家正式编制人员分析,县乡两级种植业和畜牧业技术人员均占国家正式编制总人数的36%,农机、经管则分别占11%和13%。这一比例与目前的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民生产上所急需的水产养殖、经作、园艺等专业,其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不超过4%。
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目前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农技人员总数的一半,在所调查的363个农技推广单位中,28%的人员没有中专及以上学历,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若从从事的工作性质分类,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才一半左右,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比例则高达15%;其余34%分别从事经营创收工作(25%)与行政工作(约7%)。
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调查显示,1996~2002年期间,28个县中有19个县级专业站没有增加过农业院校毕业生,占全部调查县数的68%。而另一现象则更令人担忧:在我们所调查的1245位农技人员中,2002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过的人员(包括在职攻读中专、大专等人员)共有398位,占调查人员总数的32%。新进的大学生人数减少及在职进修的人数比例过低,导致了新一轮的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现象。事实上,许多农技人员反映,他们现在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技术。
推广体制不合理
行使“政府的”技术推广职能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是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体制,推广项目均是由各级政府决定的(而不是由农民决定的),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一是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二是决定于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
“三权”下放,导致县乡两级业务断链前几年的行政体制改革,使大部分县市的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的管理权(简称“三权”),由县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据28个县调查,在实行“三权”下放的县中间,2002年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下乡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明显低于未下放的县,后者为105天,前者为84天,少了21天。即使如此,这还未扣除下放县的乡镇农技员从事乡镇“中心”工作的时间。
农技推广机构承担非农技推广职能调查发现,约一半左右的技术推广人员日常从事的工作,则是行政委托的执法和中介服务、经营创收等非技术推广工作。目前从事纯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仅相当于全部农技人员总数的一半左右,其所占用的技术推广总经费约50%~60%。
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行政命令仍是农技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我国的许多农技推广活动,仍以行政命令形式进行,推广活动是带任务、带指标进行的,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最常见的问题是,政府号召种植某种作物或者发展某种果树,而当这些作物或者果树发展起来时,又出现卖难现象。这种政府“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上到下的技术推广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技术需求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由政府决定,然后逐级下达,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农民是否需要这些技术。因此,许多项目最后变成钓鱼项目,即一些县市通过各种方法拿到这些项目,而在推广时则采取能应付则应付的办法,从而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
相关政策有待完善
利用“三定”安排非农口专业人员农业部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普遍实行了乡级农技推广机构的定性、定编、定员的“三定”工作。然而,一些县利用“三定”时增加的编制,安臵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农技推广机构。所调查的363个专业站,1996~2002年共新进人员1062人,其中转业军人安臵、行政机关转入人员占所有新进人员的30%,农技专业调入和农民技术人员转正占39%,新进毕业生仅占31%;而在减员的1006人中,离退休人员及去世人员占52%,调往其它非农专业人员比例高达38%,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现象。
《农业技术推广法》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农业技术推广法》是1993年7月颁布实施的。近10年来,《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一些条款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情况:内容空泛可操作性差;很多需要用法律规范来涉及农技推广工作的内容也没有体现;执法主体不明,违法处罚没有规定。
为此建议:
一是改革现有的农技推广体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合并现有的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水产局、林业局等农口各局,成立全新的农业局。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加强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工作。剥离非农技推广职能的人员,推进“一人一村”农技推广工程。
二是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建立农技推广基金,形成“由下到上”的农技推广新体系。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使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实际的工作成绩挂钩,真正地使农技推广人员的“责、权、利”相结合。
三是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对通过职业技能考试等形式录用的、具有农技推广人员资格的人员实行高工资聘用制。
四是增加中央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比例,在进行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中央、地方投资按三七开(贫困地区四六开)的比例进行投资。
五是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与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发展的要求。
一、乡镇政府重视不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逐步建立完善,尤其是免除农业税后,乡镇政府不再催粮要款了,一门心事规避“一票否决”的计划生育,对农业生产的问津越来越少,种田成了农民自己的事。这样,作为政府抓农业生产的参谋和助手的农技站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二对农技站卖房走人。乡镇农技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都有一些房产,并且这些房产都处于集镇的中心位臵,可谓黄金地段。因此,乡镇决策者打着开源节流的旗号,打起卖农技站房产的算盘。乡镇农技站的房产基本变卖,有的农技人员买下房产自主经营,以农业生产资料为主,以农技服务为辅。目前全县农技推广工作主要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运作,搞培训、送科技下乡等活动。
三、农技人员人心不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方面为了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增强农技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农技站的经济收入,以弥补农技推广的经费不足,提倡技物结合的有偿服务,提出了围绕推广抓经营、抓好经营促推广的方针。起初,对农技站各项工作尤其是推广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到后来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加上农技站经费紧张福利低下以及事业单位减人,从而造成人心不稳,使部分农技人员开始打着技物结合的幌子变相个人经营,并一度波及全系统,在社会上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
四、农技人员专业素质不高。2004年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全县共有农技人员140人,其中农民农技人员21人,非农业农技专业干部25人,工人18人,受过全日制农业专业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只占54.3%。该专不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进人把关不严,使农技推广机构成了安臵所。非专职人员进入后,无以开展工作,整日无所事事,或者另寻私活,同时影响专业人员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整个部门工作效率下降。
五、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业推广机构属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业劳动者推广农业技术,实行无偿服务”。“国家农业推广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拨给”。定远县是农业大县、工业后县、财政穷县,本来财政支出就捉襟见肘,对农业投入不足,对农技推广投入就更不足。每年拨款除去工资所剩不多,杯水车薪,怎能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更何况农技推广工作由指令式向服务式转变,又增大了运营成本。
六、生产方式和生产人员不适应农技推广。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土地分散经营不便农技推广;加之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目前定远县已达到15万之多,这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使农村剩下的老年、妇女多,文化层次也低,接受农业科技能力差。
(一)部分地区农技推广机构队伍不稳定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并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催粮催款、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网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经济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于农业。
2004年7月对涪城15个乡镇级推广机构的调查,显示从2000年区政府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将农技站、农经站、农能站、水产站等站所进行了合并,组建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性质为事业人员,工作实行差额拨款,从事农技、农经工作的人员经费为全额拨款。由过去的一人一职,转变为一人多职,把农技、农经、水产、林业、国土等多个职能工作合为一体。二是侵占乡镇站财产的事件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农技推广体系面临“线断、网破、人散”的危险,青义镇是镇政府直接收回农技站的资产归镇政府所属。三是农技服务体系国家定编人员不能适应新农业发展的需要,人员严重不足,以涪城为例农村人口218652人,乡镇农技推广系统实际上需求是68人,而实际定编是30人,缺编人员甚至达到44%以上。以上现象主要集中发生在推广工作不能系统、持续、有效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不能很好的推进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产出率和产品品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相当一部分基层推广人员没有稳定的收入,有的甚至难以保证基本生活。乡镇农技站聘用人员为各村农技员,实际是由村主任兼职。农技站的经营业务多是由各乡镇中心委托个人承包经营,涪城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66人中,48人是全额拨款的占72.7%,差额拨款的4人占3.2%,自收自支16人约24.1%。相当多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甚至没有最简单的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三)农技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当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老化问题。一是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二是年龄普遍偏大,由于基层推广机构待遇低,工作艰苦,很多有专业学历的青年人不愿进来;在乡镇一级尤其突出,涪城乡镇农技推广人员66人,40岁以上的占70%;三是技术职称比例失调,如较发达的涪城区县、乡两级农技推广系统有72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仅1人,中级职称9人;四是知识亟待更新,对农技推广体系人员的再培训、更新知识政府投入很少。目前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中,掌握常规技术的多,了解新技术的少,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的对策
农技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在农技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多元化格局中,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是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所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制定各级各专业推广机构的建设规范,建立体系建设监测网,抓好稳定和创新的典型,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一)稳定和创新并重,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根据当前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要一手抓当前建设,一手抓长远发展,当前和长远并重,也就是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要进一步落实乡级推广机构的“三定”,保证编内人员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及时到位;二要依法维护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的权益,对非法侵占、拍卖、平调、租借推广机构财产的行为要限期纠正、追究责任;三要坚决制止向推广机构安插非专业人员,保证推广机构在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到80%以上,对超比例的非专业人员要坚决清退;四要理顺乡级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明确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级政府对乡站的管理职责和权限。
(二)创新是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动力,是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生命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经历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历程后,近几年来,涪城在区委、区政府和广大农村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逐步得到恢复,并走出了一条“政府扶持、自我发展、上通下联、服务农业”的路子。目前,全县已拥有了专业协会39个,专业大户200户。
1、以现有乡镇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场。
开辟新途径,积极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是2000年中央3号文件的明确要求,也是各地在实践中的成功探索,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是农技推广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涪城已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一个,农业高新技术蔬菜生产、销售企业4个。根据地域特点调整产业结构,不能一刀切,千站一面。发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由石洞农技站承担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重点做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品比工作。该农技站现有5人中只有农技站长是国家编制人员其余4人是自收自支人员。他们把公益性与经营性很好的相结合,现有固定办公用房、培训室、仓储室1900平方米,结合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从去年9月至今8月间进行,引进小麦新品种13个进行试验,杂交油菜新品种4个,品比试验.213.3亩,玉米新品种183个进行示范,其中163个为试验、示范观察20个。水稻品种8个进行观察示范,为示范推广新品种做好了充分准备。改良枇杷园98亩,开现场会4次,培训实用新技术5700次。通过示范场项目实施促进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经营理念,为多元化发展探出了路子,为涪城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改革探索一条路子,同时也为农技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练兵基地,带动区域经济。通过科技示范场把农业科技与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在增收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具有经营自主权的广大农户通过观察、比较、选择、逐步变成农户学习科学、用科学的主动力,改变运去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创办科技示范场要注意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2、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搞好农业新技术推广。
涪城今年以康绿公司为依托,举办蔬菜实用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配合涪城发展实施十万亩无公害蔬菜规划,培训到要级农技人员,培训蔬菜农户5000户,辐射面积1万亩,很好的推进了涪城区的蔬菜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现场培训使来者有学头,有看头,有做头,利用新技术种植蔬菜后每亩增收500至1000元。现场与培训农户签订种苗合同,农民实行订单生产。充分发挥了高新技术示范、展示、推广带动作用。这种发展模式也以对推动了当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3、对原有乡镇农业服务站人员、资金、财产等重新整合。
我市游仙区刘家农技站的组成是由机构改革后原农站的老技术人员、退休科技人员、向社会招聘热爱“三农”工作的人员三部分组成。由实践经验丰富和管理能力强的人牵头,形成股份制的民营农业科技推广实体。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负责帮助当地农户和专业大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并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技术、物资配套服务,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同时对当地具有品牌优势和一定规模的农产品进行宣传,产销结合,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当地农技推广的优势品牌。
4、通过机构改革乡镇农技服务体系人员进行重新定编、定岗,精减人员,整合机构。
我市盐亭县根据市委、市府发出的绵委发[2004]16号文件《关于盐亭县机构改革的批复》精神的要求,对全县的农业服务体系进行重新定编、定岗、整合机构,重新定位。由过去的乡镇农技、农经人员223人减为177人,减员20.6%,现在编人员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专业技能强。乡镇农技人员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绝大部分农技人员能安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做好公益性服务。今年的盐亭的水稻大面积出现稻瘟病,基层农技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稻瘟病的蔓延,例如云溪镇水稻面积4万多亩暴发稻瘟病,镇农技人员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农户采取措施,及时扑灭稻瘟病,减少农户损失。
(三)创新是探索农技新路子的重点
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要正确认识政府扶持、自身创新和发扬奉献精神的关系。
一是要新观念,不断拓宽服务范围。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到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生产,产后帮助农民销售;做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推广什么方面的技术。因此,各级推广机构都要把自己的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是面对农业事业单位改革,各级推广机构要积极大胆的探索,实行全员聘用制,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以岗定人,持证竞争上岗,以岗定酬,逐步形成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要逐步完善考核办法,细化、量化考核指标,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为技术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打好基础。
三是开展多方合作,共同壮大农技推广体系。合作包括“三农”结合和专群结合两个方面。“三农”就是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三方面,“专群”就是国家办的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服务组织等。在新的形势下,要积极探索新的使用方式和机制。
要继续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保护机制。政府部门要出台一系列保护农技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农技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要加强农技服务队伍的自身建设。政府要把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制度化,经常督促农业科技人员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农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要继续完善信息服务功能。在农技服务平台向下延伸,直接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要继续完善村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强村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开展栽培、植保、施肥、管理及信息一体化服务。力争达到“基点服务村村通”的目标。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我们不仅要强化“面”的作用,更要突出“点”的功能,进一步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速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以点带面,达到推动农业生产全面快速发展之目的。
四、建议
(一)明确责任,充分利用现有的权利,壮大自己的网络。
(二)加强对乡镇农技人员素质培养,提高农技信息服务功能。
(三)对现有农业服务中心的财产等进行整合,形成地方优势。
(四)积极开展技术经营有偿服务。以农肥、农药、种子等有偿服务为主体。
浅谈庆阳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存在的几个问题(2009.04)
庆阳市地处陇东,是我省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主要产地之一。近年来,为了实现本市农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农业生产,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把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做为主要工作来抓。针对本区农业生产实际,先后引进冬小麦、玉米、冬油菜、中药材、花卉、蔬菜瓜果等作物新品种262个。引进《冬小麦全膜免耕穴播》、《旱地西瓜双膜斜垄沟集雨栽培》、《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诱导剂试验》等新技术12项。建立示范点178个,开展试验示范93项。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示范,对提高本市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动农技事业的全面进步,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中,我们却感到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实际面积与可应用面积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首先,农民缺乏热情,导致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以推广《冬小麦全膜免耕穴播》技术为例。该技术将冬小麦种植由传统的“条播”改为“穴播”,同时将露天耕作改为覆膜免耕,免去了翻耕与耙、耱等工序,再配合“机播”与“机收”,使种植冬小麦的工序更加简单,单位面积上的投工投劳也相对减少。由于该技术具有很好的保墒抗旱能力,不仅省时、省工、省力、节省成本,而且能够保证和提高小麦产量与种植效益,特别适合在干旱严重的陇东高塬推广,因而受到本市农技部门的高度重视。从2006年开始将其列为主推技术,连续三年在七县一区开展示范工作,引导农户在全市大面积推广,但至今推广面积仍然局限在几个示范点上。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本市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直接因素有两个:一是农业生产效益太低,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根据测算,在现有的土地生产(250kg/667m2)和市场价格条件下,每生产250kg小麦投入资金约280元(其中耕地40元;籽种50元;播种30元;收割40元;肥料120元),而收获的小麦按1.40元/kg计算,利润仅有70元/667m2。种植玉米,稍微好一点,但利润也不过100多元/667m2。如此小的利润空间,必然影响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技推广步伐缓慢。二是农民素质的下降,对运用新技术缺少参与热情。由于长期以来农副产品价格偏低,农业生产缺乏效益,本市农村半数以上青壮年劳力外出谋生,有的甚至举家外出,致使土地常年荒芜。留守在家的农民以老人、病弱、妇女居多,这部分劳动力多数文化素质偏低,传统观念牢固,接受新事物较慢,致使新技术推广难度明显加大。
其次,有关部门缺乏配合与支持,使农技推广力度明显削弱。
过去,一些农业新技术能广泛的被群众掌握,快速的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各级政府重视、农技部门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并得到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以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为例,该技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试验成功后,受到各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政府自身的重要工作,抽调人力,组织物力、财力,开展大面积示范与高产攻关。对示范所需的地膜、化肥等农资,政府予以补贴,同时对技术推广的进度、质量与效果进行跟踪检查、督办、问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责任心与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在短短的四到五年中,该项技术既在本市全面铺开,面积达数百公顷,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引进和推广“中单2号、中玉9号”等高产玉米新品种时,也是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大力推进,仅用了三年时间,便使“中单2号”等高产玉米在全市范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玉米产量从此大幅度提高。但近年来,随着本市城乡粮食供应状况的根本好转,政府将主要精力逐渐转移到发展经济上,部分干部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滋生了重工轻农、重商轻农的思想倾向,少数年轻干部甚至认为农业没有技术,就是有技术,其推广也是农技部门的事,致使支持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明显削弱。
事实上,农技推广一方面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离开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农技推广将成为无本之木,一无所成;缺少了政府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农技推广就是无源之水,难以为继。
再次,工作经费不足,造成新技术转化速度缓慢。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主力军”。过去,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是纳入乡镇政府编制的“行政干部”,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不愁推广经费,开展推广工作由乡镇说了算。自从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后,大多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被纳入事业单位,实行经费包干管理。尤其是近年来推行“以钱养事”管理体制后,从事新技术推广等“纯公益性”服务做得越多,各种费用与开支就越大,自身的工资就越没有保障。“越干贴钱越多,不干反能保本”,这是现行体制下本市农技部门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很多有事业心的农技干部非常想为农民办点实事,但因为试验、示范、推广、宣传,动辄需要花钱,只好窝在办公室里,很少下乡指导。
乡镇一级的农技推广机构,如今更加困难,工作经费难以落实。一些专门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基层农技干部,看不到从事公益性推广的前途,对从事推广工作逐渐失去了信心,致使农技推广受到很大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弥补经费不足和保障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过去提出了:“以推广促经营,抓经营促推广”的思路,希望通过推广与经营相结合的办法开创农技推广的新局面,走出一条农技推广的新路子。于是不少农技中心相继开设了农资经销店,想赚钱干事。但几年下来,这种设想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很多时候项目并不能与经销的物资直接联系起来,有的虽有直接联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农资户众多,推广新技术并不一定能够为自身带来经济效益。“以推广促经营,抓经营促推广”,在基层很多地方实际上是一句空话。据调查,目前本市各乡镇推广人员设立的农资经销店(点)共有56家,其中80%的店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仅能维持正常开支,另外20%年收入只有几千元,连起码的正常开支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推广费用。由于经费短缺,抓经营促推广的效果又不理想,造成了不少乡镇农技干部对推广农业新技术兴趣不大,只想卖点农资赚点现钱维持生活的局面。使许多新品种、新技术长期搁臵在有关部门的办公桌上,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为,作为政府部门,在抓经济的同时,仍要高度关注农业问题,注重粮食生产这一“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在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宣传、教育的同时,应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的优农、惠农政策,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认识,调动和保护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农技推广、应用奠定扎实的基础。进一步加强对农技推广的领导与协调工作,使相关部门在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加大推广力度。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继续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保持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基层农技干部队伍的稳定,保证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既保证“养人”,又要安排经费“养事”,要让其既能安心工作,又能搞好工作。
2、县、乡农技推广工作脱节
自2001年基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人、财、物“三权”多数划归乡镇,县级管理脱节,指挥失灵。乡镇政府不实行专人专用制度,而是将农技人员与其它工作人员混同使用,致使乡镇农技人员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政府的行政事务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搞农技推广工作,上级业务系统安排的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干,试验、示范、推广、农情调查、资料上报等工作不能按时完成。加之县级农技部门缺乏对乡镇农技人员情况的掌控,加大了安排调度工作的难度,影响了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从而造成乡镇农技人员与本职工作错位,县、乡推广工作脱节。
第二篇:农技推广存在问题和对策
XXX农技推广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XXX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概况:
全镇共有耕地面积14610亩,其中水田12422亩、旱地2187.4亩。本镇乡村人口18853人,人均耕地面积0.77亩。镇内种植的**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花生、甘薯、大豆。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猕猴桃、蚕桑、板栗、油茶、中药材(百合、天麻、灵芝、茯苓、白术)。养殖业主要有黑毛猪、土鸡、山羊、黄牛。
(二)发展现状:
由于XXX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作物种植经济效益低,导致很多劳动力外出务工,有部分田块出现撂荒现象。
目前特色农业生产逐渐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目前多数还是分散经营状态,产业未能集聚发展、缺乏价格优势、有待在规划发展、品牌打造、宣传销售等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
二、存在问题
(一)工作繁杂,人员不足。XXX农技中心原有编制10人,现在岗人员6人,承担粮油、蚕桑、茶叶、农机、畜牧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肩负着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种子、农药、兽药、肉食品检验、检疫,渔政等监管工作。因条块管理,还要履行政府重要工作职责,如我中心7名技干,3名驻村,村级财务管理1人,计生办1人,借调县美好办1人,中心正常值班1人。2014年阶段性紧急性工作不断,如:土地确权颁证,三老人员资格认证,农业小额贷款申报、核查、核实,中心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繁杂的工作削弱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年龄偏大,专业性人才不均衡,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中心茶叶、蚕桑、蔬菜无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年轻人招考进单位因工作环境差、待遇低,改行进入其他单位。技术推广人员有职称资格不能聘用,待遇不能享受,削弱专业人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乡镇一级,根本没有专项推广经费。无场地、无检测设备和高效办公设施,现代农技推广技术和信息无法及时掌握和传播。农民急需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优势的特色无法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新技术、新试验示范无法进行,影响农技推广实效。中心经费不足,不堪重负,严重影响各项工作开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
(二)深化体制改革。让专业技术人员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做好技术推广工作;提高技术人员待遇,对多年取得职称人员应尽快聘用上岗。
(三)强化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基层农技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因地制宜实行集中与分散、专业与综合、短期与长期、派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使农技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四)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一是要重视对农民技术和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技术讲座、举办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加强指导,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式。以试验、示范为主,通过办示范园、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辅之以宣传培训,辐射带动千家万户。
(五)加快推广方式创新,拓宽服务领域。一是把技术为核心变为以农民为核心。要经常走访农户,与农民交朋友,了解农民的愿望,在推广技术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善种养管理。同时,与科技户、种养大户密切合作,发展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的组织,实现自我服务。二是把产中服务为主转变为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
(六)大力推广农资连锁经营。农资连锁经营可以实现三赢:一是杜绝假帽伪劣,农民受益。二是减少流通环节,企业得利。三是技物结合,更好地开展农技推广工作。要充分利用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和体系优势,加快机制创新,引进先进的连锁经营理念,建设新型的农资经营业,为农技推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是农技推广部门深化改革的必然,是行之有效的新举措。
第三篇:关于农技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
县林业局
关于农技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
1、技术推广队伍编制没有单列。上级要求内部调剂解决编制。但是单位内部编制尚不能完全满足现有生产需要,最后只能是“空调”。建议适当增编制。
2、人员严重不足。一是单位缺编;二是单位工作量大,现有技术人员没有时间从事真正的技术推广工作。建议允许相关单位招录专业院校毕业学生。杜绝非专业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因为农业技术虽非尖端技术,但隔行如隔山,非专业人员很难适应这项工作。
3、技术人员待遇偏低,农技推广人员又苦又累,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很多少只是把参加这项工作当成“跳板”。建议:从政治、资金上提高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4、农技推广工作很脆弱,需要政府、社会扶持。农林畜牧行业是基础行业,农民从事这种行业,投入大,风险高,效益低,特别是林业,往往连续投入四五年,也没啥收益,一般人承担不起。农民能打工的都去打工,相关技术人员很难带领农民将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建议:象呵护婴儿一样呵护农林牧业
及相关技术人员,更不能象若干年前动不动要给农技人员“断奶”。
5、建议定期请科研院所人员为基层技术人员授课。
6、建议大力扶持“合作社+技术人员”模式,从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但一定要做好相关各环节的监督,确保每一分钟花到该花的地方。
2011年7月23日
第四篇:基层农技推广
隆回县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邵阳市佳和农牧示范基地
实施方案
(2013)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二○一三年八月
2013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邵阳佳和示范基地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财„2013‟38号)和†湖南省农业厅 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湖南省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湘农业联„2013‟136号)的要求,确保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全面提升基层养殖业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着眼于现阶段养殖业发展需要,以满足农牧渔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深化基层牧渔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服务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后农牧渔民的实际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加强队伍、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牧渔民满意的基层养殖业技术推广机构,推进隆回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实施内容
(一)深化体系改革,完善工作机制。
1、持续推动和深化基层养殖业技术推广体系进程。在隆回县畜牧水产局(隆回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乡镇动物防疫站(乡镇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择优选择猪场技术骨干做为养殖技术推广指导员(以乡镇为主),引导养殖专业大学生到基层做好推广体系服务工作,引领示范户(场)技术人员利用现代养殖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对项目实施指导员和养殖场专业技术员进行系统培训,为基层养殖技术推广体系注入新生力量。
2、建立养殖技术推广新机制。
(1)组建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专家组。在县畜牧水产局的领导系统挑选技术过硬、工作积极、具有实战技巧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9名,组建养殖技术组。实行定点联系制,把我县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养殖业技术推广人员组织起来,认真履行技术指导职责。
(2)明确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对象及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一是包场联户制度,每个养殖技术指导人员落实工作任务职责,联系服务工作区域和养殖示范户,实行包干责任制。二是在全面推行包干责任制基础上,实行公开服务机制,向社会公示养殖技术指导人员姓名、联系电话、服务内容、工作职责等。三是对每个养殖技术指导人员定岗定责,加强养殖户需求信息收集与反馈。四是确定养殖技术指导人员工作目标(包括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任务、推广使用率等)、服务对象、任务要求和工作指标等。五是全面推行工作日志公示和考勤制度,把每个养殖技术指导员的下乡记录和技术服务情况张贴公示,强化群众监督。
(3)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县畜牧水产局、乡镇政府、养殖户三方考评制度,将养殖技术指导人员的工作实效、辐射带动养殖户情况及畜牧水产局、乡镇政府、养殖户三方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考评结果与养殖技术指导人员补助报酬、津补贴、奖金等挂钩。县畜牧水产局根据实施该项目的考核结果,综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职务晋升挂钩,建立先进更先进,后进赶超先进的良好工作氛围,充分调动每个养殖技术指导员工作积极性。
(4)建立多元化养殖技术推广服务机制。以畜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技术服务的突破口,切实提高技术的到位率;以网络专家咨询系统、网络书屋等现代化手段推广养殖业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在强化公益性服务和公益 2
性职能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好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共同开展养殖技术服务。
(二)革新主导技术,主推实用成果
县项目实施小组根据县专家小组意见、养殖产业发展要求和养殖户的科技需求,通过邀请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专家,组织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形成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实用可行的养殖技术推广计划。
1、主导品种:杜洛克、长白、大约克。
2、主推畜牧技术
(1)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技术(2)猪人工授精及遗传改良新技术(3)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4)兽药安全使用技术(5)自配饲料安全生产技术
(6)人工种草,青贮、氨化饲料生产技术
(三)明确示范区域,健全服务网络。
1、培育科技示范户。
在全县26个乡镇220个行政村实施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全县共遴选30个养殖场(户)做为科技示范户,选聘养殖技术指导员9名,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指导养殖技术科技示范户的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每个科技示范户成为养殖情况调查员、养殖技术指导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在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育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培训覆盖面。
2、建设养殖科技示范基地
邵阳市佳和农牧有限公司做为县养殖科技示范基地,以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佳禾农牧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团队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新设备设施引进的试验、示范和开展培训观摩等活动。做到“四明确”暨一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和主导技术;二有明确的基地责任人;三有明确的专家、技术指导员以及技术指导服务职责;四有醒目标示牌。
(四)夯实人才基础,提高服务水平。
通过基层农技推广项目的实施,着力解决基层养殖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断层和知识更新慢的实际问题,分层分类进行培训。根据上级要求挑选骨干养殖技术指导人员到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省畜牧水产局进行培训。根据实际情况,以集中培训、异地研修、现场集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聘任指导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对养殖大户、养殖协会等主要从业人员加强指导,建立系统培训制度与准入制度的对接。鼓励一批热爱养殖事业、专业素质高、立志献身“三农”的高校养殖专业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养殖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改善养殖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以阳光工程、各种惠农政策项目为依托,以推广养殖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为目的,全面推进养殖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的比率,进一步提升技术推广水平。
三、实施步骤
根据上级要求,项目工作实施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8月19日-8月31日)宣传动员筹备阶段,筛选主导产业、主推技术、主推品种,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实施小组、专家组,细化养殖行业实施方案、编制•湖南省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实施方案‣,报送县畜牧水产局、省畜牧水产局。
第二阶段(9月1日-11月25日)组织实施阶段,一是遴选示范户和技术指导员。二是发布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名
录,编制技术指导方案和技术资料等。三是对示范场、示范户、带动户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四是兑现“物化技术”补贴,促进主导品种、主导技术到位。五是开展以示范场、示范户和基层农技指导员为重点的培训等。
第三阶段(11月26日-11月30日,具体时间以上级文件要求为准)考评总结阶段,县畜牧水产局(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上级要求,认真进行项目总结,开展绩效考评和验收检查,并形成验收总结报告报省和省农业厅,申请上级验收。
四、经费安排和使用
1、养殖业技术推广服务补助安排4万元。
(1)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补助安排1.5万元,主要用于技术指导员交通、通讯和误餐补助。(2)聘请技术专家补助安排1.0万元,主要用于聘请专家的差旅、交通和劳务费等。(3)技术资料印刷、制度建设及工作考评等管理费安排1.5万元,主要用于技术推广资料的印刷及建立竞争上岗、责任推广、绩效考评、知识更新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开展工作考评过程中的资料印刷费等。
2、养殖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安排2万元。(4)养殖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安排2万元,主要用于基层养殖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继续教育补助和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推广服务补助;养殖业技术指导员参加农民田间学校、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面补助;以及实施“特岗计划”,支持大学生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补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县畜牧水产局(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成员为副组长、组员。成员主要负责具体技术资料的编写、技术方案制定、资金落实、项目实施进度的检查、验收
等工作,切实组织、协调、管理,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二)落实工作责任制。项目实施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宣传发动等工作;(1)项目管理、组织协调实行技术推广负责制。根据县畜牧水产局的要求制定实施措施,加强综合协调,整合行政、技术、项目资源,组织宣传发动,加强监督检查等。(2)技术推广实行专家负责制。专家组全面负责项目实施时的技术指导工作。专家组组长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定期召集专家会议,研究解决推广实施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三)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设立项目专帐,专人负责,做到专款专用。建立相关财务管理和公示制度,细化支出范围,明确补助资金使用用途,用途符合上级规定,将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的任务指标、经费补助标准等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一旦发现违规违法行为,按国家规定严肃处理。
附表1:
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专家组名单
组 长:
肖时健 隆回县畜牧水产局局长 副组长:
郭桢干 隆回县畜牧水产局总畜牧师 畜牧师 卿笃兴(常务)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
廖兴华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场长 张战娥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财务 张礼君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外联 成 员:
卿小将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兽医 阳波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育种 肖洁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护育 龙壮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育种 卿菊英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人工授精 马建华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办公室主任
硕士 生
附表2:
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
组 长:成 员:
实施小组名单
副组长: 郭桢干 卿笃兴 廖兴华
张礼君 卿小将 阳波
肖洁 卿菊英 马建华 肖时健 张战娥 龙壮
第五篇:农技推广体系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巴州区玉井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何家美
最近,我作为乡镇基层干部、人大工作者有幸参加了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先后深入部分乡镇和区农业局及其下属部分单位进行了认真检查。因我长期在乡镇工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情况比较熟悉,便利用检查的有利机会对区、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成效、现状、问题作了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一、主要成效
长期以来,区、乡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致力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广大农技人员精诚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为推进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较大贡献。一是供应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优良种子等农用物资,有力的支持了农业生产。二是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发展。三是开展了多层次农业科技宣传培训,有力地加快了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实施了多项农业科研项目,建立了规模较大、标准较高、效果较好且各具特色的农业种养园区(科技示范基地),起到了辐射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
二、目前现状
1、机构设置。全区有14个区级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49个乡镇(办事处)农技站。
2、人员编制。全区实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433人(不含农经),其中财拨304人,差补39人,自收自支(计划用工)90人。实有人员中,区级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25人,其中财拨155人,差补39人,自收自支31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08人,其中财拨149人,自收自支(计划用工)59人。
3、年龄结构。根据年龄分段统计,在433人中,35岁以下的只有103人,占24%;35-40岁的91人,占21%;40-50岁的153人,占35%;50-60岁的86人,占20%。
4、学历结构。433人中,大学本科13人,占3%;大专143人,占33%;中专、高中247人,占57%;初中及以下文化的30人,占7%。
5、技术职称。全区共有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54人,初级职称121人。其中:区级有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92人,初级职称62 人;乡镇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62人,初级职称59人。
6、阵地建设。全区有10个乡镇农技站无站址,无办公场地。
7、设施设备。区级农技推广机构除近两年购置有电脑和检测设备外,没有其他设施设备;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任何设施设备。
8、管理体制。区级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上,仍采取的是各业务站独立运作方式。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双重管理,区农业局负责业务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人、财、物。区、乡农技推广机构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性质,基本没有安排推广经费。
三、存在问题
当前,全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三农”的要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队伍不稳、机制不活、保障不力、服务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
1、农技推广未摆上应有位置。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在思想上产生了“农业发展潜力不大”、“搞农业难以发家致富”的想法,自觉不自觉地把农业生产摆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渐从党政重点弱化为部门一般性工作,进而在体制设置、经费保障、工作安排等方面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
2、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一是年龄偏大。乡镇农技站40岁以上136人,占65%。他们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特别是近20%的50岁以上人员,长期在基层工作,形成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意识不强,工作精力减退,活力不足。柳林镇农技站站长陈永国说,他现已56岁,先后四、五次向主管部门递交申请,要求辞去站长职务,因缺乏人员至今仍在当站长。二是知识老化。大专以上文化156人,占36%,中专(高中)及以下277人,占64%。具有高级职称只有34人,中级职称154人,加起来才占43%。现有区、乡农技人员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路出征的非专业人员。十多年来,新进入农技队伍的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极少,据了解,十年只进了2名大学生。农技队伍已处于青黄不接时期。在职农技人员没有参加过系统的业务培训。据区农技站站长朱永显介绍,他作为站长,87年参工以来未参加任何进修或培训,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导致了新一轮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业务能力下降,更难有效地向农民推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三是力量不均。大多数乡镇只有2名左右的技术员,条件较差的边远乡镇只有一名,甚至没有,难以完成繁重的农技推广任务,而条件好的乡镇却多达30余人,造成干的干、看的看,技术力量未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
3、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公业务费虽从2009年由人平1500元提高到1800元,但扣除报刊订阅、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费用外,真正能自身支配的钱很少;农技人员除财政直发工资外,福利待遇无法保证,90%的乡镇农技人员靠开展物化服务增加自身收入,抓农技推广的精力不足;农技推广经费一直未纳入财政预算,搞现场、抓推广、抓示范,不仅车费无钱报销,有时还贴上自己的工资。玉井乡农技站站长向刚每年引进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各类新品种,在玉女村三社推广示范基地进行品种对比试验,以便有针对性地向农民推广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因无推广经费,每年无偿向农民提供近2000元的种子、农药、肥料款,均靠自己物化服务的收入支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农技人员情绪低落,纷纷感到“踏错了门,嫁错了人”、“一朝入农门,终身在基层”,付出多,回报少,单位穷,无任何下乡津补贴,工作无激情。
4、服务手段十分落后。大多数乡镇农技站的办公场所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久失修,加之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很多乡镇农技站的办公用房已成危房,现基本无法使用;部分乡镇农技站的办公场所已被卖掉,无处办公,工作打游击。许多乡镇农技站仍处于试验无基地、服务无设备、检测无仪器的状况,导致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推广人员仍然靠“眼看、手摸、口说、牙咬”、“下乡两条腿,推广一张嘴”来搞推广,难以单独开展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
5、新技术推广难度较大。一是部分村社干部重视不够,支持减退,一些农户科技意识淡薄,在村社讲技术课很少有人参加。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均是老、小、病、残,他们既没文化、也不容易接受和掌握新技术。三是部分农户耕作粗放,科技含量较低。现在是会种田的不能种田(均是老人在家),可以种田的不种田(青年全部外出,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基本不回农村,同时也种不来田)。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一些农户怕荒芜土地受人议论,只图种上,种植质量却不高,技术含量较低。
四、对策建议
面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必须切实解决目前全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1、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若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实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抓好抓实。
2、进一步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一要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区农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对乡镇农技站的业务指导,又要保障有充分的人权、物权、财权,以便对人员进行调配和管理。二要分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要强化农技推广人员的公益性职能,集中精力抓本质,将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的经营销售推向市场,并严格规范经营行为。三要改革人员流动办法。实行分乡(镇)定编,严禁超标,竞争上岗,整合资源,避免人才浪费;实行城乡交流、乡镇交流,激发工作活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加人员编制,提高新进大学生专业人才比例,增加新鲜血液。四要改革培训方式。通过分期、分批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农技人员掌握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进一步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利用科技下乡、试验示范、以会代训、赶场宣传、巡回辅导、印发资料、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充分发挥区、乡各农民专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通过创新,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科学化,真正发挥好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
4、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要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将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重点保证,确保对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确保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5、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功能。一要搞好阵地建设,确保有阵地办公。二要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肩负着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职能,必须要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才能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完成任务。三要开展技术承包、联产计酬、统防统治、领办园区等有偿服务,解决农民缺技术、缺劳力、推广难等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二O一O年七月八日
对湘西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改革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谢建华
王汝荣
白应刚
为全面推进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三农”的基础性作用,由州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州农业、畜牧水产、农机等相关部门,于4月上中旬开展了为期半月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和走访农户等方式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对加快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指县市、乡镇两级为“三农”直接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的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化等公益性职能的事业单位。通过调查,这些单位目前改革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主要是:
1.机构设置齐全但不够科学。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州共设置县乡两级农业、畜牧水产、农机化等推广机构602个,其中县级161个、区域站9个、乡镇级432个。从机构设置上看,虽全州每个乡镇都设有基层农业推广机构,但设置不够科学。县级推广机构设置分散,没有设立综合性农技推广中心,且有职能交叉重叠现象;乡镇综合服务站的设置不利于向上争资上项,不利于上下业务对口指导和服务。
2.编制经费虽有但不能保障。据调查统计,全州共核定基层推广人员编制3210人,其中县级1407人、区域站49人、乡镇级1754人。实有在岗人员3338人。全州161个县市级农业推广机构中,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146个,差额的有7个,自收自支的8个;全州441个乡镇(含区域)站中,属财政全额拨款的有366个,差额的75个。全州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经费县市之间差异较大,人均在1000-4000元之间,部分县市没有工作经费。
3.人员队伍庞大但不够精干。据调查统计,全州实有在岗人员3338人,本科以上学历246人,大专学历1146人,中专学历1319人,中专以下学历499人,分别占7.7%、35.7%、41.1%、15.5%,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比重低;在编人员中,高级职称61人,中级职称700人,初级职称1278人,初级职称以下1171人,分别占1.9%、21.8%、39.8%和36.5%,中高级职称不足25%,基层农业推广单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推广人才。
4.管理模式多样但不够高效。经调查,全州基层农业推广站目前管理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县管为主,即人、财、物、事由县农业行政部门管理,乡镇政府仅管日常工作;二是以乡镇管理为主,即人、财、物、事由乡镇政府管理,县市农业行政部门仅负责业务指导;三是县乡共管,即县农业行政部门管理人事和业务,乡镇政府管理财务和日常工作。从调查座谈走访中我们发现,基层站管理模式以县市管理或乡镇管理为主各有利弊,但都不够高效。
5.设施建设有所改善但仍滞后。近年来,全州基层站基础设施建设、办公设备配置虽有所改善,但尚有298个属于无站房、无设备、无基地的“三无站”,基础设施、设备、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离“五有”标准(有较好的场所、有齐全的办公设备、有先进的技术服务手段、有一处较好的培训场所、有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相距甚远,严重影响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
二、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思考
1.进一步统一改革认识。我们应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从发展我州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和解决我州“三农”问题的客观实际出发,进一步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工作要求,细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步伐,确保改革与建设任务的落实。
2.进一步明确改革要求。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鼓励探索、改革创新,要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加强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在管理体制上,要坚持公益性定位,强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职责,切实解决乡镇或区域性农技人员服务缺位和不到位等问题;在运行机制上,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提高为农服务实效;在保障机制上,要对公益性人员编制、事业经费、服务条件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
3.进一步突出建设重点。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中,应突出抓好条件设施等基础建设。要坚持“重点支持县以下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兼顾完善县级推广机构”的原则,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建站方式上,鉴于我州农业、畜牧水产、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尚未整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集约建设资金”为原则,采取“分别设站、整合建设、集中办公、协调管理”的方式,引导各行业站的办公场所相当集中,实行办公设施、仪器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等设施设备资源共享;二是在投入方式上,应实行“两级投入、一级建设”,即中央和省里承担起建设投入的主体责任,县一级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三是在建设内容上,要侧重于办公场所、仪器设备、交通工具、试验示范基地等四个方面,具体建设内容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由各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四是在建设标准上,应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适度提高建设标准,不搞只顾眼前的拼凑工程,切实提高建设质量,全面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础条件。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起来的,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推广方式等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这个体系已经明显地不适应。主要表现为推广主体单
一、机制不灵活、经费保障不足、推广与科研教育衔接不紧密等。因此,尽快构建一个高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至关重要的历史任务。
我国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国务院于2006年8月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农业部于2006年11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农经发[2006]29号),相继提出了逐步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要求。围绕如何深入贯彻两个《意见》精神,把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落到实处,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认真调研和分析。
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两个《意见》精神,重新整合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要坚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原则,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要以项目为载体,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农业科教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农村和农业企业兼职等,实现推广形式的多样化。
关于如何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两个《意见》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各地也有许多成功的试点,如山东省牟平的经验,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如何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探讨。
一、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必要性我国每年大约产生7OOO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被闲置,造成了优质生产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创新注入,生产水平低下。究其原因,就是处于中间环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仍无根本好转,处于主体地位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无力把科技成果及时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也没有很好发挥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把当前的两大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主体即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强化其科研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职能的前提下,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有利于解决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相互脱节的问题,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对强化其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职能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对农业科研单位来说,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缩短了科技成果推广周期,科研人员可以获得更多的新信息,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推广实践既是科研的延伸和继续,也是新的研究课题产生的源泉。对农业教育单位来说,教师和学生通过参与科技推广工作,能直接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对现代农业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特别是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
二、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可行性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人员培养教育方面有独特优势。不断提高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专家优势,具有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可以在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可以利用自身的专家优势,通过多种培训渠道,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愿意并且有能力接受新技术。另一方面,农业教育、科研单位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培养农业推广学士、硕士和博士,有条件为农技推广战线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具有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经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单一的政府主导的五级推广网以外,正在形成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的社会农技推广网络。特别是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已经主动投身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战场,进村人户,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奠定了基础。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该院结合黄淮海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建设,高度重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把为全省及区域农业生产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成了1.6万平方米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在全省80多个县建立了210处科技推广服务联系点和50多处推广示范基地,初步建成了遍布全省17个市的推广网络,并辐射到周边省份,全院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年均新增社会效益50多亿元。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也有国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广主体渐趋多元化,推广形式渐趋多样化。其中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就是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其自身或联合其他机构来完成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同时成为科技推广的生力军。
三、积极探索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形式和保障机制鉴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已经广泛参与推广工作并具备明显优势的实际,建议通过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地方法规,制定相关政策,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将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其通过多种形式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三大推广主体的有效融合。
1.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瞄准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每年选定一定数目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鼓励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参与竞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申报转化推广项目必须有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作技术支撑;实现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机构的有效对接。
2.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通过有效运作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使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熟化;二是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集成创新;三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四是形成规模优势,进一步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
3.选派科技特派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新形势下,把科技、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植入农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有效措施。要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采取创办科技实体等形式,引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深化。
4.鼓励科教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要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科教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公益性推广服务工作。与之配套,建议在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设立一定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在科教人员工作量中规定10%-30%用于基层推广服务(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自2005年起规定占中层班子任期目标考核的10%),并允许农业科教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农村和农业企业兼职,其合法收入应受保护。
5.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举办农技“110”、网络医院等推广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推广服务,成为农技推广手段创新的一个新亮点。山东省寿光市2006年4月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蔬菜网络医院”。全市16个乡镇建立了210个站点,菜农和专家可以随时在网上见。网络一端连着菜农,另一端连着蔬菜专家。菜农与专家在网上互动交流,有声音,有图像,不出村就能及时诊疗蔬菜的各种疾病,可谓“民心工程”。
在构建以现有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教育单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要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
山东是农业大省、强省,也是最早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农的省份,历来重视科技、教育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国务院“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鼓励地方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要求,建议山东省在创新发展思路、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先行一步,再为全国提供新鲜经验,科教兴农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