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弓仲韬生平事迹大全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河北省第一个县委
创建过程暨创始人弓仲韬生平事迹
弓仲韬,男,安平县台城村人,一八八六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其父为清朝拔贡,反对慈禧政权,拥护康、梁维新派,反对科举制度,提倡建立学堂,思想比较进步。弓仲韬受其父影响,在中学读书时就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经常向群众进行反封建宣传,提倡放足剪辫子等。一九一六年,弓仲韬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初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后,他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寻求、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一九一九年他参加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同年法政大学毕业,在沙滩一所小学任教。在此期间他经常到北京大学图书馆阅读进步书刊,结识了图书馆长、我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李大钊的启发教育下,他开始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并经常到天桥工人中宣传革命思想,鼓动工人斗争。一九二三年四月,由李大钊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受李大钊派遣回原籍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的组织。
弓仲韬回乡后,不畏艰险,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开展党的工作。首先在安平县台城村创建了“平民夜校”,以教识字为掩护,进行反帝反封建和宣传共产主义活动。他白天编写“平民千字文”或与农民促膝谈心,晚上给学员上课。五十多名青壮年经过几个月的夜校学习,逐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开始有了组织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他筹建了农会,从中培养了党的积极分子。一九二三年八月,他介绍思想进步、积极肯干的弓凤州、弓成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安平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台城特别支部(简称“特支”),由弓仲韬任书记,受北京区委直接领导。接着根据北京区委的指示,“特支”研究分析了当地的社会状况,决定在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中同时开展党的工作,并做了具体分工,弓仲韬负责在知识分子中活动,弓凤州在农民中活动。到一九二三年底先后发展弓振明、弓结流、弓偶气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二、三月间,在上级党的领导下,弓仲韬与安平县北关高小校长、共产党员李少楼取得了联系,二人通力合作,积极发展党组织,介绍敬思村张麟阁(安平县教育界知名人士,后叛变)、北关李春耀、张述增三人入了党,后又吸收敬思村袁大楞、李更入党,建立了北关高小和敬思村两个党支部。一九二四年八月十五日,弓仲韬召集台城、敬思村、北关三个党支部的代表李少楼、张麟阁、弓凤州、李春耀等九人,在敬思村张麟阁家召开了安平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建立了中共安平县委,由弓仲韬任书记,县委设在弓仲韬家中。之后,将台城特支改为台城支部。到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先后发展唐贝村的张志洪等入了党,台城村的弓濯之、徐召赵庄的赵魁昌等加入了共青团。同年冬,中共保定地方委员会特派员张鹤亭来到安平县台城村弓仲韬家,在弓仲韬的协助下,把中共安平县委和饶阳县党组织合并为安饶联合县委,由弓仲韬任书记,联合县委设在弓仲韬家。这一时期党团组织发展很快,任庄村建立了党团支部,徐召赵庄建立了团支部,北关高小和彪冢、齐侯疃等村也发展了一批党团员。同时,弓仲韬、张鹤亭在台城发展了一批妇女党团员,建立了台城女党支部和团支部。一九二六年夏,根据保属特委的指示,安平、饶阳、深泽三县党组织负责人在弓仲韬家召开会议,成立了三县中心县委,仍由弓仲韬任书记。随后又在弓仲韬家成立了共青团三县中心县委,党团中心县委机关均设在弓仲韬家。一九二七年春由于党团工作比较活跃,反动当局命县警察局逮捕弓仲韬。为了安全,中心县委机关转移到深泽县王河町村王子益家。不久,阎怀聘(顺直省委特派员)奉顺直省委的指示,改组了三县中心县委,弓仲韬改任军事委员,主持安平县党的工作。一九二九年春,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上级撤销了三县中心县委,分设了安、饶、深三个县委。安平县委由弓仲韬任书记,齐景林任组织委员,翟纪鑫任宣传委员。一九三○年春,弓仲韬、齐景林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不得不暂避。为使党的工作免受损失,县委书记由阎子元担任。
弓仲韬在革命的生涯中,为了党的事业不屈不挠地与土豪劣绅等反动封建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一九二四年秋,鉴于长工工资微薄,生活困苦,迫切要求增加工钱,改善生活的情况,弓仲韬领导台城村党组织,乘农忙地主大批用人之机在台城村发动贫雇农进行了增资斗争。首先在贫苦农民中开展了“人为什么有贫富”、“谁养活谁”的讨论,使他们懂得了受压迫、受剥削的道理,激发了大家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勇气。为了促进斗争的迅速发展,弓仲韬率先给自己家长工何老正(党员)增资二十元,并要何老正和贫雇农党员向外宣传,鼓动长工们向地主提出增加工钱、改善生活的要求,斗争很快发展到全村,并取得了胜利。这样全村长工的年工钱由三十元增到三十五元以上,多的达五十元。一九二五年麦收时,弓仲韬又领导台城、敬思村党支部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分别到台城、黄城、满镇、大良、河漕等村的短工市,开展了罢市斗争,提出“不增资不下地”的斗争口号,并让有土地雇工的党员带头答应增薪,让有斗争经验的党员,在地主被迫提出增薪数字时相机出面进行调停。斗争有理、有利、有节,地主被迫答应了短工们的要求,工钱由每集(五天为一集)七角,增加到一元以上,有的增加到两元左右。
在长短工增资斗争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弓仲韬又发动雇工向地主提出“改善雇工生活待遇,提高雇工地位”的要求。经两、三个月的积极斗争,地主被迫答应每年年节、端午节、中秋节放假,并给八十个铜板的过节费,工忙不放假时,除给过节费外发放双日工钱,另外每年还给两个土布,两双布鞋。
一九二六年夏,弓仲韬通过张麟阁和进步的小学教师阎子元、崔子儒以及从保定第二师范回乡的党员李子逊,组织全县百余名小学教师,于七月七日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小学教员联合会”,并以教联会七名常务委员王席征、李光甲、阎子元、崔子儒等为代表,向县政府、教育局提出增薪要求,以不增薪即进行罢教相威胁。经反复斗争,教育局被迫答应年薪增加四十元。
一九二八年八月,安平县国民党部利用暑假召集小学教师举办了“三民主义训练班”,妄图以此训练党棍,引诱小学教师加入国民党,成立一个由国民党操纵的“学友会”,代替革命的“小学教员联合会”。为了粉碎国民党的阴谋,弓仲韬通过教联会号召广大教师拒绝加入国民党和“学友会”,并发动李子逊、乔式模、李洪振等在县城孔庙大演讽刺剧《夫妻对话》、《打倒投机分子》和《假革命真叛变》的双簧,揭露国民党投降帝国主义、叛变革命的罪行,使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彻底破产。乘此胜利,弓仲韬又组织发动全县教师进行了第二次增薪斗争,二百多教师上街游行示威,并齐集于县政府大门口,高呼口号,要求政治自由,要求增加工资,并推选阎子元、李洪振等七人为代表,去县政府进行交涉,迫使县长答应“年薪由一百二十元、一百三十元、一百四十元增到一百五十元、一百六十元、一百八十元。”轰轰烈烈的增薪斗争,沉痛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势力,使人民群众看到了组织起来的伟大力量。同时年轻的党组织在斗争中经受了锻炼,也更加壮大了。全县建起了十多个党团支部,发展了一百多名党团员。贫苦农民纷纷加入了“平民夜校”、“老人互助会”、“戒烟戒酒会”、“哥八会”、“抗债团”等党的外围组织。弓仲韬同志对党忠心耿耿,为党的事业勇于献身。他为了掩护党的机关,在自己家前院西厢房开办了“列宁小学”,对外称“台城私立女子小学”,让上级特派员张鹤亭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学校建立起来以后办学经费、二十来名学生及数名经常往来的地下工作者的食宿、县委办公费用都没有着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弓仲韬卖地二十亩,筹资上千元,全部献给了党组织。为了培养革命的后备力量,他常到“列宁小学”讲授革命道理,教唱革命歌曲,使列宁小学的学生思想觉悟普遍提高,其中有六人被发展为共青团员。
安平、饶阳、深泽三县中心县委建立后,因列宁小学已散,弓仲韬便又筹措资金在家中开办了毛巾工厂。工厂中的十余名工人都是贫困党员,弓仲韬办厂的目的不在于赚钱,而是为了掩护县委机关、解决贫困党员的生活问题。所以尽管亏损很大,弓仲韬仍坚持开办了一年左右,他以个人的家产换来了党团工作的活跃局面。许多革命者经常以联系买卖为名,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弓仲韬家,研究党的工作。
弓仲韬对贫苦农民群众具有深厚的阶级感情,他除了组织贫苦农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外,还尽力从经济上给以周济。从外村到台城村给地主家看场的贫苦农民安菊一家,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三年期间,就经常受到弓仲韬的周济,一些桌椅、板凳、农具及安菊的上学费用,皆由弓仲韬供给,使出身极端贫困的安菊从小学一直读完高小、师范,并于一九二六年加入了共青团,后成长为我党的一名干部。
弓仲韬同志将大部家产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到一九三四年时,他的家产就所剩无几了。但在他的影响下,全家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甚至为革命而献身。其父在?九二四年八月十五日深夜到敬思村探望第一次党代会开会情况时跌伤瘫痪,不久去世。大女儿弓浦一九二五年入?党后,先后任台城女支书记,安、饶、深(泽)三县中心县委妇女委员,后于一九二八年在北京参加“三.一八”游行,身负重伤,尔后身亡。她在任台城女支书记时,积极组织“天足会”,大力宣传缠足是对妇女的身心摧残,妇女要解放首先要放足,使三十多名妇女扯下缠脚布,参加了“天足会”。次女弓乃如一九二五年入团不久转为党员,曾先后任台城团支部书记,女师党支部书记。她是安平女高小和女师的学生领袖。于一九二八领导学生进行了驱逐县国民党部安插在县立女高小当庶务的钉子??段振刚的斗争。一九三三年又领导女师毕业生进行了要求就业的斗争,是令反动当局仇恨和恐惧的人物。反动当局称弓仲韬是赤色分子,其家庭是赤色家庭。并于一九二七年、一九三○年、一九三四年多次命县警察局逮捕弓仲韬,弓仲韬虽然在群众的掩护下得以脱险,但却长期不能在家居住。
一九三四年春,弓仲韬的母亲在敌人无休止的搜抄威胁下去世了。出殡时,弓仲韬为了防止敌人乘机逮捕,只好于夜间怀揣手枪匆匆将母安葬。这时,弓仲韬已家破人亡,但他并不灰心丧气,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顽强地坚持工作,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坚强斗志。一九三四年,由于保属特委巡视员范克明叛变,安平县党组织遭到破坏,县委及其他一些同志陆续离开安平,县委停止活动。弓仲韬在一九三五年底到“七七事变”前,受吴立人委派,和女儿弓乃如一起积极恢复安平、饶阳党的组织。“七七事变”后,弓仲韬因与党失掉联系,非常苦脑。于是他拉着卧病的妻子,带领女儿弓乃如毅然离开家乡到西北去找党。到西安后,女儿弓乃如由八路军办事处送到陕北根据地参加工作,弓仲韬因妻子病情恶化暂住西安。一九三九年冬,妻子病逝,弓仲韬用草席裹尸埋葬后奔赴陕北,因无法通过国民党封锁区而流落到汉中,在一家工厂当伙夫。此时,他虽与党失掉联系,但他千方百计继续为党工作,每天晚上给工人讲故事,教工人识字,宣传革命道理,鼓舞抗日,厂资本家警告他不准和工人晚间聚会,他置之不理,被厂资本家于一九四二年害瞎双眼。他虽双目失明,但对党的耿耿忠心致死不变,他只有一个念头,活着就要为党做贡献。一九四三年,他历尽千辛万苦返回家乡与安平县委接上关系,受到县委和冀中区党委无微不至的照顾。一九五一年被女儿弓乃如接到哈尔滨安度晚年,生活过得很好,但他却常常伤感,有时甚至痛哭流涕,他说:“我不能为党工作了,我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一九**年三月,他病逝于哈尔滨。临终前,他还再三嘱咐孩子“一定要把我节余下的一千元钱交给党,做为我最后的一次党费„„”
第二篇:李白生平事迹
李白生平事迹
一、好任侠,喜纵横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ruí]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有三个老婆,第一个是许宰相的孙女,姓许。第二个,不详其姓。第三个宗宰相的孙女,姓宗。此外还有一个姓刘的。他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许氏生的。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女名:平阳 ;另一子名:天然,小名“颇黎”。李白之所以为子女取名如此,是与他家曾居碎叶有关。西亚、中亚当时盛行拜火教和明教,祀天地日月水火。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
第一个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李白带着这个女人曾经到安徽买了一套房子,但不久两人就分开了。
第二个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寂寞的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当下便领了结婚证。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三个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到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保洁员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洁员,不擦掉是会被扣工钱的。无奈,宗氏实在是被这首才华横溢的诗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唉,羡慕啊。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好了,现在的这个妻子应该和李白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学道德情操,应该算有记载的李白的第一次爱情,注意是爱情。但是,也可能是信仰这个东西太重要了,有时候甚至会超过爱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邝山学道去了。于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后便不复再娶,男人要是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便视天下女人如无物了。但是由于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从磷冤案时多次施救。得一此女为妻,足矣。
二、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承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她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阅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四、赐金放还的详情: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三篇:沈从文生平事迹(推荐)
沈从文生平事迹
坚忍不拔 独立自学
在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的关注。他早期出版的《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它》、《神巫之爱》等作品集,深受鲁迅先生开拓的“乡土文学”影响,包含着对湘西故土生活的叙写,作品题材新颖特异创作初露才情。30年代以后,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新与旧》,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的创作,不仅为他赢得了“多和作家”的称誉,而且为他确立了现在文学史上别人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埃德加? 斯诺编译的第一次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新文学成就的作品集中就收入了沈从文的作品,并将他与巴金齐名,称“这两位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过巨大贡献”。
以笔代枪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原名沈岳焕,家庭的熏陶使他自认为总有一天能当上将军,所以14岁就离开学校进了军队,几年中,辗转各种各样的部队,浪迹黔北、川东,湘西各地。1922年,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就是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中,自学、创作,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创作之路,以多产的著作而置身于现代作家的行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靠自学而取得辉煌成就的罕见的作家。
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沈从文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到北京后无法进入大学成立正式学生,他就在北京大学作旁听生。最初的两年半时间里,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身单衣,两条棉被,这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财产。吃饭是他最主要的问题,开始的学习就是在有一顿没一顿的情形中完成的。他就是在这种简直令人无法想象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追求自己的信念。同时,也开始了他最初的创作,在他那间“窄而霉小斋”的公寓里,留下了无数个他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日子里,他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可是,他依然“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窘困但却独立中埋头写作。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每千字 5毛左右的最低市价卖文为生。1925年初,沈从文的散文《遥夜??五》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发表在《晨报副刊》上,在这部作品中,他倾诉了自己窘迫处境和内心感受到人生痛苦和孤独。沈从文早期的创作都带有鲜明的“自叙传”性质,这部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缺乏深度,但是它的情感的真挚和天真的自然之趣赢得了称赞,并形成了沈从文独有的风格。30年代后,他以乡土为题材的全部创作,展示了一个延伸很远的人生视野,塑造出“乡下人”的形象系列,这既是他对生命形态的考察,又是他生活轨迹的回顾。
我们实在需要具有独立的思想的作家
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创作风格是沈从文一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创作理想。
沈从文将重造民族生机的希望寄托在非党派、非集团、学有所长、有“理性”的知识分子身上。他认为这种知识分子应当“游离”于国内的任何政治党派与集团之外,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沈从文在政治上不与任何人结盟,他是一个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者,沈从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摆脱政治、集团拘束,摆脱人身依附,争取人格的独立。
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同样要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他认为,文学在表现人生社会的同时,必须烯烧起作家个人的生命之火,“我们实在需要些作家!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能够追求这个民族一切症结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他决不允许作家“只知道求进髦”而“走上了一条共通必由的大道”,“结果把自己完全失去了”。30年代中期的那场“京沪之争”就是沈从文为了追求创作个性和独立性所进行的一次努力。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决无趋炎附势、迎合时尚之笔。
沈从文走过的创作之路是一条遍满荆棘的崎岖山路,而沈从文就是一名不屈不挠、披荆斩棘的攀登者,他以锲而不舍的惊人毅力,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更创造了文学上的奇迹。
谢坤山失去了两只手,但他说,还有腿;
谢坤山失去了一条腿,另一条腿也有残疾,但他说,还有眼睛;
谢坤山失去了一只眼睛,但他说,还有心。
因为有心,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
因为有心,他能“走”遍世界上任何一个想要去的角落;
因为有心,他能看清人世间的冷暖无常……
见到谢坤山之前,只是知道这是一个台湾画家,而他的特殊之处在于16岁那年他失去了双手、一条腿、一只眼睛……这让记者好奇,到底他在以怎样的状态生活着?在他的新书《我是谢坤山》的封面上,他开朗地大笑着,而笑容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痛苦?本周,记者终于在涵芬楼书店里见到第一次来京演讲的谢坤山,感慨从心底油然而生,这世界上不知还有没有旁人,失去这么多之后还能如他一样快乐着、幸福着、奋斗着……
母亲没有放弃我年过不惑的谢坤山,曾经荣获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国际特殊人才艺协会视觉艺术奖等等。他的自传《我是谢坤山》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即将拍成电视连续剧,由谢坤山自己饰演主角,因为演艺界无法找到这样残障的替身演员。美国《读者文摘》获悉他的事迹后,特地对他进行人物专访,用十多种语言推出他的感人事迹。
16岁时,受到高压电的袭击,失去了双手、一条腿和一只眼睛。这种打击,大多数人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或者干脆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谢坤山却一直都乐观地走了过来。一次,正值冬天的演讲,谢坤山只穿一件短衬衫。演讲开始前,有听众关切地问他冷不冷。谢坤山笑笑说,“不冷。”接着又加上一句,“至少我不用担心两只手会冷着。”听众被他的幽默风趣逗乐了。到底他是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振作并且乐观以待的呢?谢坤山的回答很简单:“天性使然!”谢坤山是父亲40岁后生下的孩子,他的童年家境并不好,每当看到年迈的父亲谋生活的背影,他都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来分担家庭的负担。于是小学毕业的假期,他就开始四处做苦工,12岁的瘦小身体在饲料行每天背五十多公斤的重物来回,从早到晚持续十个钟头,晚上回家几乎倒头就睡,第二天浑身就像裂开一样。少年谢坤山的梦想就是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这样有关责任心的思考越多,他就更多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着想。谢坤山表示,受伤之后,自己确实非常难过,毕竟身体的改变太大。当时因为他的受伤家里更加陷入困境。“父亲的忧愁、母亲的眼泪……全部都摆在了我的面前。”谢坤山特别提到当旁人都劝父母放弃他时,母亲的一句话让他深深地感动,母亲说:“无论如何,只要坤山能再喊我一声妈妈,都要救他到底!”“家庭那么困难,连母亲都不放弃,我有什么理由不乐观面对呢?”第一次用嘴写名字
在翻看谢坤山的画作时,记者非常惊讶,因为那些画风相当细腻精致,怎么也无法看出是一位身有残障的画家用嘴描绘的作品。而失去双手的谢坤山怎么会选择了绘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呢?“是的,可能所有人看见我失去双手,都认为我从此就完了,我再也不可能做些事情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确实在找寻生命的出口。”谢坤山相当坦白,没有人能够告诉他未来的道路如何去走,所以他开始思考,如何发现自己还拥有的,挖掘自己的潜能。
“其实选择画画也是因为小时候的兴趣。”谢坤山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涂鸦,家附近的墙壁、空旷工地甚至书本白纸上都是他的“杰作”。虽然有浓厚的兴趣,但是没有人指导,所以种子一直埋藏在心里。在受伤之后,以前和正常人一样能够信手拈来的文字、图画似乎都成了一种奢望。这些刺激让谢坤山第一次用嘴衔起了笔,在颤颤巍巍和无法控制的状况下,完成了受伤后的第一次文字写作——自己的名字。“通常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想很久,但我往往是做的比想的多。”无论是16岁开始用嘴代替手写字画画还是24岁决定重新返回学校学习,这些决定都面临太多的障碍,谢坤山表示:“如果总是想,那么面对的都是问题都是障碍,永远也不可能付诸实施了,因为这些困难都是必然会发生的。对我来说,我只是去做,遇到了问题不躲避、不逃避,只是去解决,跨越障碍和困难往往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就感和鼓励!”
现在谢坤山就是靠着自己的绘画来支撑自己家庭的开支,他对记者介绍说,自己现在是国际口足画艺协会的董事,他们利用自己绘制的图画制作成卡片或者是挂历,销售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绘画者都能够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而说到自己的画作,一直自信开朗的谢坤山开始含蓄羞涩起来:“实在不好意思这么说自己,但是我的画在台湾确实卖得相当不错,而且没有人用另类的眼光看我,都是用专业视角去评审我的画……”
第四篇:周总理生平事迹
非洲有个国家总统差点被刺杀`总统叫他先不要去 他毅然去了 在非洲那天下着大雨 他站在那演讲 助手给他打伞 他不要 非洲人民全掉下眼泪 万隆会议 也是本来有人要刺杀他 他还是去了在万隆会议的几天 他只是睡了几个小时最感人的是 他把中国外交搞活动你所不知道的周恩来总理
文章编辑: 山贼
风华正茂舒剑眉
侠骨仁心济世危
慈目纯良爱民众
万夜辛劳身已碎
旧日荣辱记犹新
智才超绝扫尘悲
形神消瘦病苦去
至今苍生有垂泪
很久以来,我就想写一篇剖析自己对周总理感情的文字,不仅仅是为了怀念,而且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在提起和想起周总理时,不要如此轻易就落泪。不要误会,承认这么一个事实,事实上并不太难堪,但是,毕竟是这么一把年纪的男人了,理智应该更多些。
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可是在今天夜里,没有任何准备的我,开始了这样艰难的尝试。
我知道写这样的文字很艰难,我只是想尝试一下。
周总理,是对周恩来的尊称。我并不认为直接称呼他的名字有任何的不恭,同样,不论如何称呼,周恩来,这个名字,都有一股神奇的魔力。让我颤栗,让我哭。
答案只有一个:是周总理无与伦比、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一个心里没有自我的人。
一切都和宿命有着不可言表的神奇。
长期以来,他在我平凡而又短暂的生命中蛰伏。从小受到的任何教育中,世界上所有的领导人,似乎都是同一个高度、同一个体重的个头,没有任何人的形象可以突出他人。
可是在1997年3月的一天深夜,这样的均势改变了。这一天,我忽然在夜里哭泣。这一天对于我来说,毫无征兆,毫无特别的含义,我没有在入睡,按照通常的规律,我在上网。仅仅是上网而已,当时我并没有在网上看见任何和周总理有关的文字。上网了一会,我将由于一点小事在本地联邦软件专卖店中奖的200元奖券,自己又添了100元买回来的《周恩来》纪念CDR放进了光驱。
看着一张一张窄小的图片,一个在某份报纸上看见的,尘封已久的故事神差鬼使般出现在脑海:
周总理出访柬埔寨,年轻的西哈努克亲王没有按照事先的安排,邀请周总理参观他心爱的小飞机。周总理去了。突然,西哈努克又请求他总理乘坐他驾驶的飞机起飞浏览。望着周围阻止的目光,周总理还是答应了西哈努克的邀请。
飞机上天了,盘旋了几圈后,终于平安地降落了下来。等离开现场后,有人提出周总理不应该同意西哈努克提出事先安排外的要求,这不符合国际惯例。
周总理说的话是,西哈努克虽然年轻,可也是一个国家元首,对于他提出的要求,我们应当尊重。总理话锋一转,又说,你们是不是在心理还觉得柬埔寨是一个小国,我们就可以忽视了呢?在国际交往中,中国更应该尊重小国!
又有一次,西哈努克来北京访问,众所周知,他来北京,无非是向中国要援助。可是当他离开北京时,总理和陈毅把他送到了机场。时值冬天,机场上风很大,等西哈努克一进机舱,很多随行人员就钻进了汽车。而周总理和陈毅,一直等到飞机起飞,消失。
飞机一消失,总理立即将所有的人召集起来,严厉批评他们:机场上这么大的风,是很辛苦,可是我和陈毅这么大的年纪,都能坚持,你们就不能坚持麻?这是起码的外交礼节!
多年以后,这些被严厉批评过的人们,仍然是心服口服。
很难想起这个故事是哪一年在我心里留下的根,刹那间,眼泪就涌出了我的眼眶。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我只是想起,这么好的总理,他考虑到了这么仔细的问题,他竟然如此关注一个人的尊严!我就是想哭,我的眼泪无法停止!
我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我当时的记忆中,我亲身经历的最亲的亲人,我的启蒙老师,我的外公去世时,我也没有这么哭过!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当我终于勉强抹干了泪水,我看了看时间,3月5日,凌晨1点许。
现在我已经知道,为了总理,无数的人哭了20多年!为了总理,而不是自己的任何一个亲人!自己的亲生父母,都很难让我们产生如此的悲情!。
在总理逝世20年以后,有一群人,为了拍摄《百年恩来》而采访和接触了许多人。
摄制组采访天津宝邸县副县长侯隽(当年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周恩来接见过她)时,面对镜头,侯隽一句话未说完,哇的一声嚎啕起来。摄制组制片段文兵走上前想安慰几句,他安慰的话未讲完,自己也泣不成声。侯隽也知道摄制组有采访任务,她想控制自己,她说:“对不起,我不该这样,你们……可是,没办法,一想到总理,我……我心里就……”话未讲完,又大哭起来。
第二天,摄制组决定把原来的室内采访换成野外采访,这样也许大家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他们选择了一个蔬菜基地作为场景。然而,面对摄像机,侯隽依然止不住眼泪,她泣不成声地说:“父母死了二十多年,不会想起来就哭,可是我们的总理呢?就不一样了,直到今天,家人也好,同事也好,谁也不敢在我面前提总理,一提总理我这心里就难受,就想哭……”这时,摄像张世君鼻子发酸,眼泪哗地涌出眼窝,扛起的摄像机也颤抖起来。
------------------你所不知道的周恩来总理
原周恩来专机机长刘崇福时说:“总理逝世后,我四天吃不下饭,心脏都弄坏了。说老实话,父母死了我也没这样……”
八宝山革命公墓当年火化周总理的火化工。这位火化工当年在火化总理时,跪着把总理的遗体送进火化炉,火化结束,他一边捧着总理的骨灰,一边哭喊着总理……这位火化工在火化炉前工作了近四十年,火化了不知多少遗体,而跪着火化的只有周总理一个人。20年以后,当摄制组出现在他的面前,请他叙述当年火化总理的情景时,他竟又扑通跪了下来,哭喊着总理……
20年后,拍摄电影<周恩来>时,扮演恩来的演员进入小电梯时,曾经为总理服务过的女服务员,仅仅是看见扮演的总理,便立即痛哭的不能自己,不能参加拍摄.现在我已经知道,我在夜里人生第一次失声痛苦的这一天,是总理的诞辰!
从这一天,1997年3月5日起,我开始关注周总理。
同其他任何一个人物不一样,我对总理的了解越多,我就越为总理哭泣。
我知道了,他并不为任何虚浮的主义所蒙蔽,他所关注的,是每一个普通的人。
美国乒乓球代表队在1971年,中国革命高潮中来到中国,嬉皮士科恩对周恩来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总理先生,我想知道您对美国嬉皮士的看法。”
周恩来客气地微笑着打量了科恩一眼,瞄了瞄那蓬松飘垂的长发,说:“看样子,你也是个嬉皮士罗。”继而把眼光转向大家:“世界的青年们对现状不满,正在寻求真理。在思想发生变比的过程中,在这种变化成型以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些变化也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可以容许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为寻求真理尝试过各种 各样的途径。”
这个科恩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学的是历史和政治学。他原以为在这个最革命的国家,听它的总理评价嬉皮土,一定会听到那种“资产阶级的”、“颓废的”、“没落的生活方式”之类的训词,结果,出人意料。周恩来并没有用革命的大道理训人,还表示出十分理解当代青年的思想。
这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感到惊奇!
周恩来又将眼光转向科恩:“要是经过自己做了以后,发现这样做不正确,那就应该改变。你说是么?”周恩来略略停顿,又补充了一句:“这是我的意见。只是一个建议而已。”
周恩来这番话,在第二天,几乎被所有的世界大报与通讯社报道。四月十六日,科恩的母亲从美国加州威斯沃德托人通过香港,将一束深红色的玫瑰花送给周恩来总理,这位母亲,感谢周恩来对她的儿子讲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总理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对外国人!
周总理是唯一一个(迄今)以普通乘客的身份乘坐过普通公共汽车的(人)。
1966年邢台发生6.8级地震,他在第二天时间就赶赴现场,一下飞机悲痛万分,几乎哭出声来。在慰问一个临时医院时,总理坚持和100多位(134?)一一握手,一一安慰,方才离开。
在一张照片上,我们可以看见,总理站着,周围的群众多是坐着。总理既没穿大衣,也没戴帽子。为了不使群众受冷,他让大家背风,自己顶风讲话。临时改变地点,没有讲台,放上两个给灾区送食品的包装木箱,让总理站了上去。
总理对一个老人是这么说的:“我是您的儿子!”
总理端过一个普通农妇给他舀的一碗生水,说声谢谢,喝了一口。这时身边的保健医生看见瓷碗边上有未洗净的玉米面,碗边有多个破损缺口,当时灾区各种疾病正在流行,他坚持要吃普通群众吃的伙食——窝窝头和面糊。我们的总理,用细致的观察力,重视每一个细节。
1949年,开国大典上,摄影记者侯波还记得拍摄检阅游行队伍那张照片时,周恩来正好站在侯波面前,忙过来拉住侯波的衣角,还不住叮嘱她,别紧张,小心一点。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有许多人都看见过,但却极少有人知道有这样一个使侯波终生难忘的情节?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一日大雪,他要去八达岭长城访问,路上他注意到,几十公里的山路,全部是扫了雪的。这是头一天下雪时,在陪同尼克松观看表演的总理出来布置人力清扫的。我们的总理,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上,都严于律已。你所不知道的周恩来总理
作为一个孝子,总理在他母亲去世时,亲自回家奔丧,并在报纸上发表布告,可是1965年春,他作为“任务”交待侄子,把原在淮安城郊闸北的祖坟全部平毁,棺木就地下沉,坟地交生产队耕种。事后他还寄来70元钱,作为平坟工资和青苗赔偿费。
总理从贴身内衣背心汗衫到外衣、外裤、鞋袜、手表、睡衣、手绢、牙具等所有物品,都是表现中国的国货,而且全部照市场价付钱。总理去世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经过“共同回忆,向全国人民保证。”
总理没有吃拿公家一分钱的便宜,无论是有意和无意之间。
有多少人知道,周总理从1949年以后,只添过5次衣服,总数不到10套!只有过一件睡衣。有多少人在洗他的衣服时,掉过眼泪。在工作时,总理还要使用工作袖套!
总理所住的中南海西花厅平房年久破旧,却以国家仍贫困为理由坚持不许装修。一次记者来采访时遇到下雨,看见秘书正拿旧脸盆在漏处接水,对一国总理竟住这样的地方感到真难以置信。
总理长年只能睡四个小时或更少,到点了必须叫醒他。为了叫醒他,有的时候,身边的随同竟然要把总理从床上架起来走几圈,总理才能醒来!在许多时候,他甚至不能睡觉,万隆会议开了7天,他只睡了13个小时!在去世前的最后日子里,多数时间他是处于昏睡中。是的,让他好好睡一睡吧,他这一生实在睡得太少了,,可是,他不能一睡不醒啊!
他心里总是装着别人,从来为自己考虑过!
在他病重之际,还在坚持工作,实在无法坚持了,他道歉说,我真的是无法坚持了,请让我休息十分钟。随后昏迷过去。
1976年1月7日晚11时,处于弥留之际的周恩来从昏迷中醒来,认出了医生,他说:我这里已经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就是他生前所说的最后几句话!
我们的周总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毫无让步!
当尼克松访华时,需要向全世界进行电视转播。为此,需要向美国方面租用一颗通信卫星,由于租金比较贵,美国方面的工作人员建议由相对富裕的美国政府负责全部租金。总理得知此事后,严肃说道,事关国家尊严,由我国政府负责所有相关租金,具体费用,我国再专门与美国结算。美国人对此十分钦佩。
我崇敬的周总理,也是非常幽默的人。
一位犹太文人访问中国,总理邀请他吃中国菜。发现宴席上有一道烤乳猪,总理对客人说道,来,尝一尝中国的烤鸭,这是中国的特产。文人大笑而食之,回头挥笔写道,我的祖先,请饶恕我吧,我无法抗拒那魅力的总理,何况还有那样的美味。
又一日,以传统菜招待外国友人。汤中有万寿符号,汤水翻滚之中,万寿符号变成了纳粹的党徽。食客愕然,总理简单解释后,又道,即使是纳粹也不要紧,来,我们一起把它消灭掉!宾主尽欢!
我崇敬的周总理,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人。
在一个夏季的傍晚,总理默默地坐在外散步。天慢慢黑了下来,身边的人请他回去休息,他反问道,你今天是什么日子麻?周围的人想了想,真想不出来这天是个什么日子。总理说道,今天是老舍先生的祭日!。又问,你知道老舍是怎么死的麻?答不知。总理说道,我知道!总理口气很坚定地说,“我详详细细地讲给你听。”这一天,8月24日。
60年代初期,周总理访问当时尚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外交关系的斯里兰卡。正好是斯里兰卡独立日(国庆日),他应邀参加了当地的群众集会。集会进行时,突然下起大雨,众官员纷纷打起伞来。他毅然伫立,不愿意躲在伞下。他说,我要和所有没有伞的群众一起....在在场数千名群众无不感动,齐声高呼“周恩来!周恩来!”次日,斯里兰卡当即宣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在欢迎志愿军的舞会上,英雄黄继光的母亲围着许多人,他们表达自己英雄的崇仰之情,反而勾起了母亲的伤心事,泪水洒落在那母亲的脸上。总理赶快走过来,拉开众人,自己拉起老母亲的手,在她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又搽去母亲的泪水,对周围的人说:“好,不说啦,跳舞去!”然后,扶起老人,陪她慢慢地走着,直到母亲的脸上笑了。你所不知道的周恩来总理
众所周知的故事是,在飞机即将失事时,飞机上13个人,仅有12个降落伞,这时候,是周恩来,将自己的降落伞让给了一个小女孩!
我认识的周恩来,也是感情丰富的人!
在开国大典上,在他宣布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在他出席万象会议时,在他出访非洲14国时,他笑的是那么爽朗,那么开心,那么的有感染力!
当他赶到机场,张学良的飞机已经起飞时,当他在以后的岁月里,思念起少帅时,当他听见自己引为挚友的民主文艺人士去世时,当他得知自己的同志去世时,他哭过。在他在知道自己的父母去世时,在他知道自己的亲密战友胡志明去世时,急忙赶赴河内,当着摄像机,他毫无忌讳地失声痛哭。
我崇敬的周总理,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周总理在50多年里,为过操劳,鞠躬尽瘁,忍辱负重。忍辱负重!
他从来为自己提过任何要求。在他的最后岁月里,他的亲密战友,叶剑英元帅安排了人带着纸和笔,在总理身边守候,无论总理提出任何要求或有任何怨言,都要立即纪录下来,并马上送报,可是一直到去世,几个月下来,这纸,仍然是一张白纸。
你能想象吗,一个国家的总理,在自己的国度里,在执政党内外8000人大会上反复做检讨的滋味?你能想象吗,当尿血严重时,不能小便,痛的总理在沙发里直打滚吗?一个身上插满13条医疗管道,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和事业,承受巨大生理和心理痛苦来艰苦延续自己的生命吗?在他去世时,1.69米的身高,仅有40公斤的体重,整个下半身,都溃烂了,这需要怎么的意志!人的意志,极限是否是在这里?
我知道,总理万世楷模的人格力量,不仅仅折服了我,更折服了无数的人。
1974年9月30日晚,周恩来在重病中一一发出邀请,在大会堂举行盛大招待会,庆祝国庆25周年。当他步入宴会大厅时,出现了令人十分难以置信的场面:全场沸腾,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坐在前面的中外来宾一拥而上,紧紧地围簇在他身边问候致意。坐在后面的来宾,不分中外,纷纷站在椅子上,遥望祝愿。短短4分钟的祝酒词,被全场热烈的掌声打断了10多次。
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们,在总理昏迷时,进来默默看一看。出门后个个放声大哭,有昏倒在地者。许多亲密战友,叶剑英、李先念等每次看望总理后,出病房后都会掉眼泪。为了安慰总理,他们当面从不流泪,李先念有几次离开病房就边抹眼泪边加快脚步前行,泪越流越急,步越走越快,走出楼道,忍不住了,呜地一声,号陶大哭。
总理逝世第二天,联合国总部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其余所有会员国的国旗都不升起,这在联合国从无先例(自此,始有联合国降半旗之仪),有的国家提出质问:“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联合国大旗依然升起,中国的第二首脑去世,联合国不仅降半旗,还把其他国家的国旗收起来,这是为什么?”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我来回答你们,这是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中国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在国际银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一个国家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去世时,联合国总部也可以为他降半旗。”
我也知道,就在他为之献身的国家,也有许多人不能理解他,认为他过于软弱。
这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他坚强着倒下去,他可以少受很多苦(至少,请想一想,为了能让他起床,他的秘书不得不架着他在房间里行走的情景吧!),也不会少去任何一份荣誉,我的这篇文字,也一样草就。可是,在那样一个时代的中国,他的缺席,会给我们国家带来怎么样的缺口和漏洞!我们怎么能少一个这样的“人民的好总理!”?
周总理,您硬是为了中国人民累死的啊!
无论是哪一个人,他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有些人的人格的魅力是无穷尽的!
面对这样一个灵魂,我以自己的民族自豪!
旧日荣辱记犹新
智才超绝扫尘悲
形神消瘦病苦去
至今苍生有垂泪
第五篇:陶渊明生平事迹
陶渊明(365~427)
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生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