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质分析及培养途径
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质分析及培养途径
摘 要 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林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浙江农林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具有独特的素养、精神、能力和品质,应从文化氛围、政策保障、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平台建设五个方面强化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培养。
关键词 地方农林院校 创新创业人才 能力要素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2.020
Abstract Facing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agriculture and forestry,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article aims to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from literacy,spirit,ability,quality.Meanwhile,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training ways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from the cultural atmosphere,policy support,course system,teachers team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Key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ways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面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改善社会就业现状的重要措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各高校目前的文化氛围、政策制度、教育环境、培养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地方农林院校与国家部属院校、地方其他类型院校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途径也不尽相同。浙江农林大学作为浙江省唯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从2006年开始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2009年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2010年学校将办学定位为“生态性创业型大学”,2011成立了创业学院,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展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势背景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学术创业的办学使命,地方农林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农林业人才、开发和转化农林业技术的高地,在推动农林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类型院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重要举措,是顺应现代农林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1 与国家“两创”号召相契合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两创”号召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地方农林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号召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帮助毕业生在内的人力资源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1.2 与现代农林业发展相契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①地方农林院校主动适应农林经济和?r村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现代农林行业创新创业人才,是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3 与深化教育改革相契合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具有创新经济、教育经济、环保经济和网络经济等特点。知识经济把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提到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2015年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地方农林院校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要素
区别于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地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掌握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浙江农林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及一批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具体来说,其特质包括:
2.1 素养:政治、科学、生态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地方农林院校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形势政策、党的基本知识等,树立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影响的了解程度。生态素养包括树立生态危机意识,自主学习生态知识,注重生态效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核心内容,浙江省提出了建设“两美浙江”的战略部署,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浙江农林大学致力于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2.2 精神:崇学、创新、创业
高校是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应用者,首先要培养崇尚学习、尊重知识、重学善思、追求真理的人才。“务实、守信、崇学、向善”是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是浙江农林大学“求真敬业”校训的重要内涵。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所大学欣欣向荣,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精神是不满足现有的知识和方法,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精神,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创业精神指具有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开创精神,是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具有创业精神的师生是浙江农林大学建设创业型大学的主体。
2.3 能力:专业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
专业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就是专业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包括专业学习的自信心、专注力、思维灵活性、思辨能力和学习成就感等,具备专业学习能力是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专业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就是把学到的应用知识运用到实际社会生活中去,或在生活中实际使用所学到的应用知识,把所学到的应用知识与社会实际运用结合到一起。创新创业能力是不断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高校主要是科学创新、学术创业能力,能实现通过智力换资本的能力。
2.4 品质:肯干、实干、能干
肯干即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有事业心;实干即讷言敏行,心志刚毅,有责任感;能干即技能精湛,道器兼备,有创造力。自1958年建校以来,浙江农林大学始终遵循自身的学科特色和行业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肯干,实干,能干”的优秀品质。在提倡真抓实干、勤政务实的政治环境下,地方农林院校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应该秉承和弘扬敢于担当的勇气、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制度的出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环境,也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地方农林院校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从氛围营造、政策保障、课程培养体系、导师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3.1 营造敢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浙江农林大学结合学科专业属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了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致力于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产品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以此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围绕发展战略目标,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以“生态、学术、创业”为主题的文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工作重点,积极营造以传统文化和优良校风为积淀、生态和创新创业文化为载体、文体艺术活动为重要形式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鼓励、支持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和实践,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报告、讲座、科技作品展、学科竞赛、学习研讨等活动,提升学生学术素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
3.2 完善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保障
为对接国家、省委鼓励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浙江农林大学出台了《浙江农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素质奖励办法》等制度,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创新创业训练、人文素质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所取得的,体现了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的优秀成果,经二级学院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认定后奖励相应的学分和奖金,其中学分包括科技创新类学分、人文素质类学分和职业技能类学分等。经答辩与审核,只要达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同等要求,学生创业实践报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均可以替代毕业论文。
3.3 构建创新??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地方农林院校要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案例分析课程、创新创业实践体验课程。浙江农林大学创新创业课程分为专业课和通识课,专业课由二级学院审核,主要形式为结合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环节,通识课由学校教务处审核,主要形式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校本创新创业课程和普适性的创新创业学课程。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创业学院以“未来企业家”为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学习,系统学习创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知识,参加创业模拟训练和创业重大实项目。
3.4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队伍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注重加强具有丰富创业理论知识和较高创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理论型”导师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熟练掌握学生性格分析、职业生涯规划等软件工具;“实践型”导师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熟悉企业运行管理和市场调研分析。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浙江农林大学一方面加强开展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培训,提高辅导员队伍指导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训的能力;另一方面把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并适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聘为指导教师,结合教师个人的科研、教学、学术创业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同时,把国内成功的国企领导人、民营企业家请到校园,请他们担任创业导师,传授学生直接的创新创业经验。
3.5 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光靠理论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多加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浙江农林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主要有“一园、一市、两赛、三项实践、四级训练”,一园即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一市即校内交易市场,两赛即以校外“挑战杯”和校内“东湖杯”为主,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创新创业竞赛,三项实践即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四级训练即国家、省、校、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搭建不同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业活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综上所述,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的高校之一,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益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建立了6000余平方的创业孵化园,已有36支师生团队入驻,其中6家已获浙江省科技型企业认定。设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基金等专项,累计已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用于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实践项目、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创业培训与宣传等工作。资助校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1000项,其中有251项获省新苗计划项目资助,100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60余项获校级以上创业竞赛奖项。创业教育基金学生受益面达5000多人次,遴选校内外创业导师120余人。涌现了大学四年获得各?专利150项的“专利哥”张业放;全国创业就业优秀个人、“最美浙江人――2012青春领袖”、嘉善县美华水产养殖场场长杨珍;从大三开始边读书边开网店,用了一年时间从300元赚到300万元,荣获“2010年浙江省十佳创业大学生”、“2011年度南湖百杰暨嘉兴市创业新苗奖”等荣誉的宋雅丹;立志成为新时代农民,创办新青马农场的唐海峰;致力于现代科技农业的发展,创办木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胡九重;利用家乡资源,实现创业梦想,创立临安阿塔米热斯农产品商行的阿力木江?买买提等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当然,由于国内高校创业实践历史较短、地方农林院校资源受限等因素,在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导师队伍培养考核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之处,需进一步从战略高度和整体角度探索和完善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EB/OL].(2008-01-30).http://.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2015-05-13).http://.参考文献
[1] 董亮,罗明明,涂小东.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9):43-44.[2] 陈玲.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56-11558.[3] 郑亚娟,王方平.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9):6-8.[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EB/OL].(2015-06-16).http://.
第二篇: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支撑
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支撑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当前,国家和地方正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推动这些项目科学有效实施,更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一个重要支撑是实行档案化管理,即利用档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全程管理。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推动档案库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做好档案管理,基础是建好项目档案库。应做好项目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落实项目承担者的归档责任和相关单位定期收集档案材料的责任,明确归档范围、要求和时间,保证档案材料及时入库。项目档案的整理,可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大类,在大类下按照档案的内容特征和工作需要实行多种档案分类组卷,以便于档案的查阅、鉴定、统计和利用。项目档案的保管,可设置专门存放地点,做好登记入册工作,同时建立数字化档案,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推广全程实时监管,提供全面服务。对项目立项、执行、结题等环节的相关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加强对项目全程的实时监督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利用档案建立项目质量监控机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比如,对项目申报或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的,可以及时采取责令整改、终止项目等措施。推广项目全程实时监管,需要相关各方主体共同参与,不仅需要充分调动项目承担者的主动性,还需要项目承担单位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共同推动,同时需要吸纳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介入管理。
实行数字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档案数字化和档案数据库建设是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为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建立案卷级、文件级多层次档案目录查询系统,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对利用率高的纸质档案,建立全文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做好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形成相应的数据库,达到较高的查全率、查准率;等等。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为项目档案管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制定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实施档案管理,需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落实相关人员具体责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档案收集归档规定、档案保管规定、档案开发利用规定及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等。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同时针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功能作用。
建立管理标准,提供统一参照。规范的档案化管理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标准。应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档案管理标准,供各相关单位参照,并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档案管理标准应是具体到档案收集、保存、加工、利用、服务等的技术标准和业务工作规范。档案管理标准应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际,本着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的宗旨,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可在制定标准的同时,制定最佳实践指南,发挥其最大效用。
第三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人才(范文模版)
摘 要:温州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温州近代著名爱国、爱乡人士黄溯初先生于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该校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新时期,温州大学积极融合地方元素,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主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致力于培养“重实践、强创新、能创业、懂管理、敢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2001年开始,温州大学在全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扶持在校生创新、创业,并于2009年成立了处级建制、实体运作的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为深入了解温州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以及如何推动创业教育发展和保障创业教育质量,我刊对该校党委书记陈福生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陈书记指出,温州的传统文化和创业精神、丰富的企业家资源对温州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任何岗位都需要创业意识和精神;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办学层次、教育资源、区域文化、周围环境等开展创业教育,设计不同的创业途径;创业教育要和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社会责任感
一、开创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先河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温州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初衷是什么?学校是如何整合校园资源,成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的?
陈福生:根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各高校要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高校,首先要考虑如何办学,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有所作为。
其实,温州大学从2001年就开始在全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扶持在校生创新、创业,开创了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先河。2009年,处级建制、实体运作的创业人才培养学院成立。当时,这项工作主要由我推动。成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温州是中国的创业先行地区,在国内颇具影响力,对温州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熏陶;三是结合温州大学的办学定位,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四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与其他学院一样,创业人才培养学院是温州大学的二级学院。成立之初,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设有一位院长、三位副院长,副院长由团委、教务处和就业工作处的副处长担任,分别负责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解决创业教育实践的基础和平台问题。
目前,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主要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创业实践与创业研究等工作,具体负责国家级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案的制定,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的构建,全校创业教育模块课程的开设,以及创业管理双专业双学位班、创业先锋班(辅修专业)、经理成长班(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接班人培训班、大学生“村官”创业班、奥康电子商务创业班等创业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的教学实施与管理。
二、全方位保障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敢为创业的意识和精神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学校是如何扶植创业教育,加强创业人才培养的?
陈福生:首先,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经过几年的发展,温州大学生创业园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体由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负责管理和运营。其次,在通识教育方面,除了教务处规定的课程以外,学校还开设了一些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作为选修课。再次,积极探索创业企业所需创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最后,在一定范围之内,加强对社会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2014年,在浙江省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汇报会议上,我介绍了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取得的成果。温州大学的党团工作、社会责任感教育颇具特色和影响力。因此,温州大学获得2014年浙江省本科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名。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谈一谈温州大学创业教育的特色和发展阶段。
陈福生: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颇具特色。
第一个阶段,2001-2009年,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践。当时,我们在校内形成了三个环节:一是鼓励学生在校内创业、实践,学生可以设立创业工作室;二是在学院层面设立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大学生创业中心;三是在学校层面创办了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即大学生创业园,共有50多支创业团队加盟,水费和电费由学校解决。
第二个阶段,融合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学院成立以后,开办了各种不同的班级,当时选择了5个专业,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实际上是学校对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思考,探索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在两年前提出来的,即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完成本科前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后,第四年可转入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进行创业学习,获得专业课程导师和企业创业导师的双重指导。第四年的教育管理、毕业论文指导、日常管理等工作全部由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负责,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不再是论文,而是商业计划书和一年来的创业成果。学生在大学四年级在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获得的学分可以替代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学分,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可以替代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时,学生既可获得原专业的毕业证书,也可以获得创业人才培养学院颁发的证书。经过相关人员的调研,“3+1”创业精英班已于上个学期开始正式招收学生。
第三个阶段,鼓励或者培养大学生敢为创业的意识和精神。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有误解,认为进行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一些“小老板”。实际上并非如此,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温州大学特色的人才。具体而言,温州大学的毕业生无论在哪个就业岗位,其适应性都是非常强的。敢为创业的精神和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教师、企业职员还是公务员,都需要有这种创业精神。当然,结合温州的地域特点,也应该培养一批“小老板”。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任何岗位都需要创业意识和精神。根据温州大学的规定,全校学生都要完成1个学分的创业基础公共课程和2个学分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以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
三、积极利用各方资源,为创业教育和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温州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有哪些优势,为什么能在全国较早地开展创业教育?
陈福生:温州大学开展创业教育还是很有优势的。第一,深受温州传统文化和温州人创业精神的影响。温州是历史上的“东瓯名镇”,是中国重商经济学派――永嘉学派的发源地,被誉为创业热土。
第二,受温州当前的创业活动的影响。温州是创业的沃土,是创业特色鲜明的区域。温州现有912万人口,在海外创业的有60万左右,美国、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家基本上都出现了“温州街”。法国、意大利的温州人至少有10多万。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决定了温州人必须出去创业。改革开放之前,温州人从事的多是比较低层次的工作,如弹棉花、理发、补鞋等。改革开放之初,温州人抓住了历史机遇,纷纷下海经商,走上创业之路。当然,一开始推销的部分物品(如鞋子)存在着假冒伪劣的现象,但是,温州人的第二次创业提出了“质量优先”的口号。现在,温州的皮鞋无论设计或质量,都非常值得信赖。
第三,温州有丰富的企业家资源。与大城市或其他地区不一样,温州的企业家数量众多,创业成功的人士也很多。2008年,我担任温州大学校长的时候就提出实行“双百人才联动计划”,即百名教授和博士为社区、企业、政府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基层锻炼;与此同时,温州的企业家走上学校的讲台,为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资源支持。此外,我们建立了校友制度,得到了校友们的大力支持。温州大学有很多企业家校友。按照学校的规定,我们要实现校内百名教师、校外百名导师的目标。今后,我们还要扩大专职人员队伍。总之,温州的创业环境、区域文化非常有利于温州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早在2006年,温州大学就结合温州的创业环境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第四,学校给予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众多扶持政策和措施,具体包括无偿提供师资团队、5000平方米的免费场地,每年投入200多万元资金用于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并创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最初,大学生创业基金的启动资金是由校友捐助的100万元。经过评选,共有10位学生获得我校的“创业之星”荣誉称号。特别是傅智建,2015年被评为第九届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之一,并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接见。傅智建于2009年毕业,离开学校后在贵州与校友合作创业。可以说,他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的培养。当年,他在学校里创办了工作室。现在,他已经走在科技前沿。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温州大学为创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精英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这些年来,来自国内,以及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高校来我校考察达300多次。但是,我校的创业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创业教育现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温州大学应该思考如何在比较好的基础上有所作为,如何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适应社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点区,我希望温州大学成为中国创业教育的试验区。因此,我们要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为全国的创业教育提供一些经验或教训。
四、不断拓展学院功能,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关于贵校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考虑?
陈福生:第一,办好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同时拓展其功能。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在办学方面做出了新探索,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学院的人才培养功能。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学校人才培养任务为主,拓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例如,除了要加强对校内学生的教育以外,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要拓展对社会青年创业人才的培养,推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现在,我们很有必要去研究二代企业家、三代企业家的培养方式。2015年9月,温州大学首个新生代青年创业者联盟――温州大学未来企业家俱乐部揭牌,开展对温州新生代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第二,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首届“3+1”创业精英班已经开班。今后,我们可能会探索“3+1+2”模式,或者“4+2”模式,也就是本科生和硕士生联合培养教育。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三,在政策的允许下适度推出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的创业教育专业,面向社会招收本科生,为其提供学历教育。创业教育需要创业实践者,也需要创业教师,“4+2”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创业教师。
第四,更加注重实践、实务培训,丰富实践经验。现在,学校正在酝酿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其中,包括总体纲要、7个专项规划,再加一个专题,也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要融入整个学校的发展和办学特色建设中,形成“7+1”的模式,这个“1”就是创业教育。目前,学校的50支创业团队的规模还太小,场地也太小。今后,我们将为全国的青年创业人才打造一个交流的平台。目前,一座3万多平方米的科技大楼正在建设中,估计2年以后完工。如果可能的话,里面可能会设立创业孵化基地。
第五,加强教育研究,包括创业教育政策研究。我们希望跟国家的有关部门合作,成立创业教育政策研究院,为国家推动创业教育,特别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作出贡献。
五、各高校要结合地域优势和学校特色
开展创业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现在,很多高校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开展创业教育。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陈福生:首先,各所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办学层次、教育资源、区域文化、周围环境等开展创业教育,设计不同的创业途径。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比较适合地方性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比较适合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地方高校的孵化园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如联合设计鞋子或衣服。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不管哪一所学校或哪种类型的学校,都要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在通识课程中贯彻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
其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基于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虽然创业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高校的创业教育要紧扣专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再次,通过创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把创业教育作为改善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一种手段。国家经济、社会在转型,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要适应社会发展,有所作为,要有温州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另外,温州大学的责任教育比较有特色,有很多成功的举措:重视校史馆建设;学校领导带头践行责任和担当;学校每年召开感恩责任教育主题大会,对残障、贫困人士进行励志教育;每届新生入校后都要学唱校歌等。
第四篇: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途径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途径分析
摘要: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类型,通过结合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有效合理的进行企业管理,是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途径,实现为工商管理行业输送更多实用型、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途径;探索分析
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存在下滑趋势,以及人才培养的类型出现单一不实用缺乏创业意识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教学的方式以及教学的手段过于传统、单一,没有与市场现状结合,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对策就是与实际市场发展趋势结合,创新创业发展途径,让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接轨。1.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现目标以及存在的阻碍因素 1.1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现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宽培养人才的渠道,发展工商管理专业,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培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为工商管理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分析当下市场发展现状、工商管理行业发展现状、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得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实现目标为能够培养出具备创业意识、创业潜力以及创业积极性想法的人才,该种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为对于当下社会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探索和了解掌控,有坚定的创业目标,有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道德素质高,人文素养高,对于自身的基本条件有一个知根知底的了解,创业的走向有一个明确的计划,有较强的人际调和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有长远的眼光和长远的计划,重视国家的利益以及国家的发展,有自我提升强大自我的雄心,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随时清晰的思维等。培养出该种类型的人才就表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彻底成功,明确创新创业目标能够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途径研究指明方向。
1.2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现存在的阻碍因素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现存在的主要阻碍因素包括受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长久性影响,无法有效的科学的将创业内容融合,教师无法接受以及没有研究新型教学方式的动力想法,导致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研究进展较为不理想;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创业目标以及创业方向没有一个较好的引导,学生自我摸索以及自我尝试的积极性也相对不高,导致工商管理专业中创业指导以及创业鼓励逐渐形式化,无法发挥具体的作用,同时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受到阻碍,处于瓶颈时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于创业的鼓励较为有限,主要的思维模式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完成课程毕业找工作,对于学生以及教师而言创业是一种遥不可及的道路,就业比创业实际,就业比创业简单。这些影响因素直接制约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实现,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进展处于停滞阶段。教师的观念、学生的想法以及学校的教学模式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强制性手段结合潜移默化的效果在一定时间内改变这一僵持局势,采取的主要强制性手段就是教育局等部门强制性要求学校增加创业教学内容以及增加创业实践模拟教学项目,将创业教学的重要性提升上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由教师去影响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以及提升创业积极性。2.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途径分析 2.1教学结构改变
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首要发展途径就是改变教学结构,确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工商管理方向的知识要求,同时对现今社会工商管理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两者信息进行结合探究,编制出工商管理专业所特有的创业指导书以及创业教学内容,同时编制的内容根据社会的变动以及教师认知的加深进行完善,教学结构改变的具体体现为将创业指导教学内容与工商管理专业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比例调整,将理论学习项
目与实践项目时间安排进行调整,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创业指导教学内容教学调整为5:1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两者之间的结合式教学,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创业指导教学中提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提及现今该方面知识的具体应用现状,让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更为全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为穿插式,即在理论教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安排不同形式的实践内容,实践内容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分为具体地点实践和模拟实践,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完整的掌握知识以及操作技巧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生的能力表现方向给予学生一定的意见以及指导,让学生更为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长处,让学生对于未来的定位更为清晰,这一步骤能够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多方向发展[1]。2.2教学方法改变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途径还包括改变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法的主要方向就是改变教学的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具体操作为发展学生课堂主体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社会调查以及社会自我实践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我的经验,进行课堂创业论辩,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完整可行的方案,逐渐清晰思维以及清晰方向,同时对于课堂氛围的调动有实际的促进作用,这能够保证大多数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益良多。教学方法需要多样化发展,包括增加创业作业竞赛内容,增加课下交流平台以及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意识得到相应的提升,还包括学生参与实际的创业项目,累积经验以及自我见识。2.3教学评价改变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途径之三就是改变教学评价,具体操作就是改变最终的教学成绩评价方式,学生创业计划书、创业总结、实践成绩以及参赛成绩占总成绩的60%,理论学习成绩以及创业理论成绩占30%,剩余的10%是学生的自主实践以及自我调查内容,并且成绩的获取不单单取决于教师的评价,还取决于相应的实践参与人员以及场所负责人的评价,还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打分有关。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自我创业,以及与同学合作计划参与的项目并且实际的参与来取得加分,这些评价分数直接与学分挂钩,评价的高低直接决定最终获取学分的高低。3.结束语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途径分析的意义在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创业成功率提升,分担社会就业压力,有利于促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参考文献:
[1]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20):118-121.
第五篇: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
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怎
样转型
2014年05月15日 07:52来源:人民日报董洪亮
[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 大 中 小]
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其突破口就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部分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的紧迫性毋庸置疑,转型的共识已初步形成,那么,转型之路该怎么走?
示范引领,试点先行
37所院校和部分省市率先试水
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2013年初已经启动,教育部规划司负责人表示,转型采取“示范引领,试点先行”方法,教育部首批确定37所院校作为试点,今后3—5年完成试点工作,省级政府负责制定各自的具体改革进程。
2013年6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黄淮学院等35所高校发起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这35所院校均为2000年以后由专科升为本科的。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还有200多所高校申请加入,正在等待审查。10多所教育部所属高校包括“985”“211”高校,也表示愿意积极参与联盟的工作。这一联盟正在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新机制,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正在筹划与欧洲技术大学联盟进行合作。
各地不甘落后,积极探索,一些地方政府已经行动起来。上海市建立了高校分类管理体系。河南省、山东省分别安排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项经费2亿元、1亿元。广东省专门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支持转型发展。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说,重庆市政府今年4月11日组建由市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市属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联盟,6所院校进入教育部首批试点院校行列,目前有4所通过转型评审,2所被延迟通过。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从今年开始,高校招生在基本稳定规模的前提下,本科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重点支持转型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的高校和专业。除招生计划外,她还表示,要在高校专业设置、财政投入等方面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倾斜。
据了解,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正在加快高校设置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设置标准,为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创造条件。今后,除少量一开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外,新设本科学校和更
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教育部建议省级政府对招生存量计划进行调整,用于扩大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强的专业招生规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
转型发展,高校是主体。学校能否教给学生真才实学,让学生有好的就业、前途和幸福生活?能否发挥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中心作用?关键在于高校能否把握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转型发展路径。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转型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
坐落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黄淮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学校与驻马店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49个本科专业中80%以上是应用技术型专业,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为设计制作作品,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等4个平台。学校“进口旺”“出口畅”,2013年招生第一志愿报考者达103%,就业率高于河南省二本院校平均数近8个百分点。“方向对了,还怕路远吗?”校长介晓磊自信地说。黄淮学院的探索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肯定,今年4月下旬,学校与驻马店市政府共同承办了“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一所大学是由专业、学科组成的,专业群决定了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型学校多数坐落于地市级城市,率先转型的院校紧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了诸如土建、创意、物流、电动车制造等专业,使得地方政府感到离开这些院校“有所失”,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和考生及其家长的支持。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说,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并且得到他们的认可。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生源主要有4类,即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针对生源状况,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制可以更加灵活些。国际经验表明,学制可以是3年,也可以是4年,甚至1年或者2年。
韩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焕吉恩教授说,在与造船业、汽车行业等世界著名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韩国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学制既有1年、2年的,也有3年、4年的。他说,韩国应用技术类大学共与365个企业有合作协议。
据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欧洲专家介绍,欧洲有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制为3年。
据介绍,欧洲的应用技术类大学与实践的结合极为紧密,其教学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必须有实习学期,学生在企业里写毕业论文,其中包括模拟商业游
戏、案例分析,有校外考察与参观企业、双元制学位等课程。应用技术类大学的教学都是小班进行的,因此学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指导。
师资对于院校的转型发展是关键因素,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转型院校可以引进一些企业、行业人才,同时把现有教师送出去培训,还可以聘任兼职教师,但是,兼职者必须是实质性的签了合同的来上课的教师。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说,为了培养工程教育的师资,学校新来的教师前3年必须在企业实践。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来汉瑞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皆为实践家,他们的法定聘任条件要求在5年的职业实践中,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或发展取得了特别的成绩,这5年的职业生涯中应至少有3年是在高校以外任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