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警惕伪造“公安催款函”进行信用卡诈骗
警惕伪造“公安催款函”进行信用卡诈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跟进,信用卡兼具支付和信贷两种功能于一体,便于携带、支取等特点,使得人们在金融交易、购物消费等方面变得越来越便捷,也逐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针对信用卡的犯罪也日渐增多,近期邻近省市出现了以假“公安催款函”催促还款为名实施的银行卡诈骗案件,为防止此类银行卡诈骗手法蔓延,提醒相关部门广泛宣传,切实维护广大群众利益。
一、典型案例:
某市王某在家中收到一封挂号信,该挂号信系某公安部门邮寄的公安催款函,函中称其弟弟办理了一张中信银行信用卡,现已透支了15000元现金,要不及时还款公安机关将以涉嫌“信用卡诈骗”立案侦查,并且函上面还写明了其弟弟身份证号码以及所透支的银行卡号,这让受害人王某十分着急,随即到银行汇了15000元现金到其弟弟的银行卡上,之后联系上其弟弟才知是被骗。
二、案件特点
1、作案对象:信用卡持卡人。
2、作案工具:伪造的公安催款函,以挂号信的方式邮寄。
3、作案方式: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知信用卡持卡人的个人信息,然后伪造针对持卡人的公安催款函,但该函中持卡人的信用卡卡号实则是不法分子用以诈骗钱财的银行卡卡号,不法分子借助公安机关的威慑力,利用持卡人或其亲属害怕“吃官司”的心理,使得防范意识薄弱的持卡人或其亲属主动“还款”,渐而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三、防范建议
一方面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预警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对该作案手法予以广泛预警宣传,有针对性的制作“警示标语”,在ATM机、银行自助区等处张贴,提醒广大群众,尤其是持卡人在收到该类信件时一定要仔细确认相关信息,发现为假时要及时报警,并要妥善保管好个人及银行卡信息。
另一方面要加强串并打击。公安机关要加大对此类银行卡诈骗案件的打击力度,对相关警情也要及时梳理分析,特别是涉案电话号码、涉案人员信息以及银行帐号等信息,并及时进行网上串并,有效打击此类犯罪行为。
第二篇:【警惕】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新招式
若您在各个银行贷款时,留下了您的爱人、朋友、同事的电话,可要多多注意了。最近上海021开头的电话,打来,挂了又打,挂了又打,简直防不胜防。电话狂打完后,您的手机会收到这样一条信息: “【中国平安】平安提示:您好,因您(同事/朋友/家人)XX无法联系,请协助转告回电4008201222有事相商,谢谢您的配合。”
好巧的是,正好我家人在平安银行有贷款,正好手机摔坏了,确实知道他电话打不通,如果是您根本没有平安银行贷款,或是真的知道您贷款的那家银行,以那家银行的名义发给您,您看了信息肯定着急了,也顾不得辨别真假,还好我知道家人已经按时还款,就算是不按时还款,我也没有打算要替他还款。还好的是021开头打的电话,我当时骚扰电话直接屏蔽了,不然当时那种情况下,脑子反应不过来,那是肯定要着急上当的。我偏偏是觉得不还款,对信誉度不好,然后就回拨了这个400开头的电话。
开始这样的,有人回答这里是平安银行什么服务中心,听不太清楚,然后说了家人的名字,说是还贷款的事儿。然后转接了另一个女的跟我对话,假模假式的要了家人的身份证号,其实当时要是留个心眼,应该说个假的,那么她后面的对话就不攻自破了。结果说的真的啊,人家当然回答对的,我装作不知道家人贷款的事情,我说不知道他贷款了啊,他贷了多少钱?然后对方说涉及个人隐私,说不了,让我自己问家里人,你都着急让还钱了,还能说什么隐私不能透露,根本是不知道贷了多少钱吧。然后我说那这个月还多少?对方说6800,我说,哦,他跟我说每月两千啊;对方说那不清楚,您问您家人吧,我还差点冤枉了我家人。我问那贷了几期?对方说30期。这里说一点,平安银行(其他银行我不知道啊)是没有30期贷款的。对方问,您能帮忙还是吗?您能还吗?我直接说,对不起,我还不了。你该找谁找谁吧。
估计是自己觉得露馅了,之后又是021的夺命连环call,已经换了N个不同的号码来电了,我直接给拉黑了。
提醒广大贷款的朋友,一定要冷静对待。留个心眼。谨记下面几条:
1.开头是
021 00 + 400 168 170 等等开头跟普通电话不太一样的电话不要接听,直接挂断加黑名单号码库。
2.接到电话,不管你是谁,一提银行卡,一提中奖,一提公检法税务活领导干部,一律挂断。
3.短信里,但凡让点击链接的,一律删除,微信陌生人发送的链接一律删除。
第三篇:银行卡诈骗大盘点:不法分子伪造银行卡
银行卡诈骗大盘点:不法分子伪造银行卡
[摘要]近年来,卡片被伪造的案件屡见不鲜。犯罪分子仅需窃取持卡人账号、密码等信息,即可伪造复制一张银行卡,并利用新卡窃取资金.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银行卡已成为个人使用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然而,随着持卡人群体的迅速扩大,银行卡诈骗
手段也不断翻新,让很多持卡人防不胜防。如何识破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提高银行卡用卡风险防范意识,是每个持卡人所关注的内容。为此,北京青年报记者对常见的银行卡诈骗情况一一进行盘点,同时,邀请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电子银行部专家为持卡人破解骗术并为防诈骗支招。诈骗大盘点:新老骗术“齐上阵”
ATM机上做手脚
近年来,卡片被伪造的案件屡见不鲜。犯罪分子仅需窃取持卡人账号、密码等信息,即可伪造复制一张银行卡,并利用新卡窃取资金。
此前曾有一伙犯罪分子在ATM机上安装读卡器及摄录机,伪造假银行卡盗取金额或消费,其中3名犯罪嫌疑人分工在ATM机上作案,1人挡住银行摄像监控设备,1人在银行卡入口处用万能胶粘贴读卡器,另一人则迅速在键盘上方安装小型摄像机,获取持卡人账号、密码等全套信息。
制造伪卡盗刷巨款
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对准了超市、酒店等消费场所。经调查,盗刷银行卡一般是到某大型超市或酒店应聘收银员,利用银行卡信息采集器在顾客刷卡消费时盗取银行卡磁条信息,并通过针孔相机记录下银行卡密码,伪造银行卡,然后再到异地盗刷。
而许多持卡人在输入密码时安全意识不强,甚至到餐厅等公共场所消费,为图方便,经常将卡片交由餐厅服务员到柜台刷卡结账。而卡片在离开持卡人视线时,一些装有复读设备的POS机便将卡片信息测录下来,犯罪分子凭此信息可用来复制卡片进行盗刷。
靠短信行骗江湖
当短信诈骗猖獗之时,上述两种行骗方式似乎显得有些“过时”。最近,不少网银客户因为收到不法分子关于“网银升级”的短信通知,误登录钓鱼网站,导致账户中的巨额资金不翼而飞,损失惨重。有银行客户反映,他们收到关于“因系统升级改进为确保账户安全请登录该网站升级”的短信,要求其输入某网址,当其按网上指令操作后,账户上的资金瞬间即被转走。冒充小
三、房东、交警、银行、航空公司,各种诈骗短信纷至沓来。
目前,这类诈骗形式多样,普遍分为三种:一种是让受骗者误以为在缴纳税、保证金,直接打款给对方;第二种则冒充网购网站中奖,短信中附带一个钓鱼链接网址,用户点进去后,按要求输入身份证、手机号码、账号密码等信息,最终被骗;第三种同样是通过短信中的钓鱼链接,诱骗手机用户下载恶意程序,输入身份证、手机号码、银行账号等,最终导致银行卡被盗刷。
(山西投资担保-尚诚财富)
破解:专家破解骗术
专家介绍,目前常见的电信诈骗主要依靠两个手段:
骗术之第一利器——伪基站
“伪基站”即假基站,是犯罪分子私自组装生产的一种高科技仪器,可伪装运营商基站,强制连接一定范围内的手机,任意冒用他人或公共服务号码强行向用户手机发送诈骗信息。
“您的账户积分已经达到兑换213.5元话费的标准,详情见wap.xx.10086.cn”、“您的手机银行客户端需要进行升级,请登录xx网站下载更新”、“xx银行邀请您参加做任务赚积分的活动,详情请点击http://t.cn/xxxx”这一类的诈骗短信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收到过,也产生了一定的戒备心理。然而,如果信息显示的来源是手机运营商或银行的官方短信号码呢?这就是银行卡盗刷升级版,利用伪基站进行短信诈骗,如上述冒充银行客服电话或移动客服电话等诈骗行为。
骗术之第二暗器——钓鱼网站
上述网站即为我们常所称的“钓鱼网站”。对此普通银行客户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一般情况下银行不会因为自身系统升级、改造等原因,要求客户输入密码等个人信息,也不会要求客户进行模拟交易。
其次,不要轻易登录不明网站,更不要在不明网站上输入银行卡及密码信息。
最后,发现资金被盗后,应立刻联系银行进行确认,并采取冻结银行卡、修改交易密码等措施,同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支招:交行教你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
密码设置不要过于简单
(山西投资理财-尚诚财富)
密码设置是安全用卡的第一关,交行提醒持卡人在设置密码时不要设置简单数字排列的密码或用生日日期、电话号码、身份证件号码、家庭住址门牌号、邮编号等有关个人信息的数字作为密码,以防被不法分子破译。此外,不要将密码存放在手机里,更不要写在银行卡背面。确保只有您本人知道密码。谨防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和公安机关工作人员骗取密码。刷卡消费不要离开视线范围
外出吃饭、购物,很多人喜欢用银行卡支付。对此,交行提醒持卡人,刷卡时不要让银行卡离开你的视线范围,要留意收银员的刷卡次数;输入密码时,应尽可能用身体遮挡操作手势,以防不法分子窥视;拿到收银员交回的签购单及卡片时,请认真核对签购单上的卡号、交易日期以及交易金额等信息是否正确,卡片是否确为您本人的卡片。
ATM操作注意提防周围的人
交行提醒持卡人,在进行ATM 操作时,要注意提防周围的人。此外,输入密码时,应尽量快速并用身体遮挡操作手势,以防不法分子窥视。如果 ATM机出现吞卡或不吐钞故障,不要轻易离开,可在原地拨打银行卡客户服务热线进行求助。离开 ATM 前,也要取走银行卡与钞票,并确认取出的银行卡确为本人的银行卡。
登录网上银行不轻易透露账号和密码
交行建议持卡人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银行网站地址进入网站页面,并将该网址添加至收藏夹,方便下次使用。不要通过其他网站链接访问网银网站,如果发现仿冒银行网站,应立即向银行举报。不要向任何人透露账号、密码信息,不要相信任何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索要账号和密码的行为。已经向不明人员或网站提供账号及密码的持卡人,请立即通过网上银行修改密码,或致电客服热线重置您的密码。此外,尽可能不要在公共场所(如网吧)使用网上银行,完成网银业务或中途离开时,要及时退出网银页面。(山西p2p理财-尚诚财富)
网上购物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随着网上购物人群的增多,在购物而引发的支付纠纷也在增多,交行提醒持卡人在网站进行购物时,如果是初次交易,建议确认商户的固定电话(而不是手机号码)以及邮寄地址(而不只是邮箱地址),验证商户的真实可靠性。
在支付页面进行支付时,留意网页地址的前缀变为“https://”,并且IE浏览器右下角状态栏上显示图案,这个标志表明你的交易受到加密措施的保护。此外,由于购物网页随时有可能更换,交行建议持卡人将订单及网页上有关消费保证的事项,包括送货时间、客户服务、退货办法等打印出来,万一受骗,可及时向工商管理部门或消费者保护协会举报。
在这个卡片满天飞的时代,太原投资理财-尚诚财富提醒大家,时刻留意自己银行卡的刷卡环境,不要轻易相信诈骗信息,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以防自己辛辛苦苦的挣来的存款不翼而飞。
第四篇:信用卡诈骗及其防范
信用卡诈骗及其防范
摘要:在我国,信用卡的发行和使用范围日益扩大。而信用卡诈骗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犯罪形式,其表型形式较多,产生这种犯罪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由于信用卡制度确立较晚,相应的立法、管理及监督机制尚不健全,致使信用卡犯罪案件屡有发生。本文最后针对信用卡诈骗也提出了几点防范措施。
关键词:信用卡;信用卡诈骗;透支
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有了很大发展,金融市场空前活跃,而作为金融市场一部分的信用卡市场,历来为犯罪份子所觊觎。信用卡的使用在人们生活中已越来越普及,它以携带方便、功能多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它具有透支功能,使得人们在急需用钱时可解燃眉之急。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信用卡透支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会因为透支后在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方面因当事人各持一词而产生一些纠纷。近年来,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明显增多,诈骗数额巨大、涉案面广、社会影响恶劣,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研究信用卡欺诈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已成为金融界乃至社会的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1我国信用卡的发展状况
信用卡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一种先进的支付与结算工具。国际上通行的信用卡是指银行或有关机构发给资信较好的公司和有稳定收入的个人,便利其购买商品、取得服务或者提取现金的信用凭证,持卡人可以以此为凭证,在暂时不支付现金的情况下先进行消费活动,并在以后一定时间内再补
[1]足所欠款项,是一种无需预先存款就可贷款消费的贷记卡。在我国,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帐结算、存取现金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分为贷记卡、准贷记卡两类。
信用卡业务近几年来在我国发展十分迅猛。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信用卡发行量到2003年时约为300万张,而到2006年底,达到5,000万张,截至2008年6月30日,中国信用卡总发行量已猛增到1.22亿张。过去,只有中资银行才能在中国境内发行信用卡。2008年12月23日,香港东亚银行在中国大陆推出人民币信用卡,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大陆独立发
[2]行人民币信用卡的外资商业银行。
2信用卡欺诈的主要表现形式
2.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信用卡诈骗罪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伪造信用卡主要有两种行为表现,一是完全模仿真实信用卡的质地、模式、版块、图样以及磁条密码等非法制造信用卡;二是在真实信用卡的基础上进行伪造,如在空白信用卡上输入其它用户的实际信息进行复制,或者在空白信用卡上输[3]入伪造的信息等。对于伪造的信用卡,无论是你自己使用进行诈骗活动,还是伪造者把伪造的信用卡给其他人进行诈骗活动,都属于犯罪活动。如果行为人自己使用或者是由他人使用,对使用者来说,都属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情形。如果行为人在伪造后又自己使用的,它将同时触犯伪造金融票证和信用卡诈骗罪,罪行更严重。其中伪造行为是犯罪手段,使用行为是犯罪目的,按刑
[4]法规定以行为人的犯罪过程、数额大小具体确定犯罪幅度,然后择重处罚。2.2冒用他人的信用卡
信用卡仅供持卡人本人使用是信用卡管理的国际性规则,根据这项规则,信用卡的使用权限仅限于持卡人本人,不得转借或转让。所谓“冒用他人的信用卡”即指,非持卡人未经持卡人同意或者
[3]授权,擅自以持卡人的名义使用信用卡,进行信用卡业务内的购物、消费、提取现金等诈骗行为。举个例子,如果你把你的信用卡借给你的亲戚、朋友使用,这就要与冒用他人的信用卡相区别开来,行为人明知信用卡是他人的,自己无权使用,却假冒信用卡合法持卡人的名义使用,同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就构成犯罪。对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可以“冒用他人的信用卡”的行为定罪处理。
2.3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作废的信用卡是指因法定原因而失去效用的信用卡。根据信用卡章程,可以导致信用卡作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1)信用卡超过有效期限而自动失效;(2)持卡人在有效期内停止使用
[3]交回原发卡银行而失效;(3)因信用卡挂失而失效。此外,作废的信用卡还有其他的类型,例如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第160条规定,信用卡被列入止付名单、发卡银行已经销户的信用卡,发卡银行因持卡人死亡而销户的信用卡,发卡银行因持卡人要求销户或担保人撤销担保而销户的信用卡,因信用卡帐户两年以上未发生交易而销户的信用卡,发卡银行因持卡人违反有关规定而销户的信用卡,都属于作废的信用卡。无论是持卡人还是非持卡人,明知是上述已经作废的信用卡而使用的,[5]均以本罪论处。2.4恶意透支
透支,是指持卡人在发卡行帐户上已经没有资金或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发卡协议或者经
[3]银行批准,允许其超过现有资金额度支取现金或者持卡消费的行为。透支实质上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短期信用贷款,信用卡具有的这种透支功能是其他金融凭证所不具备的。信用卡透支建立在持卡人良好的信用基础之上,并且透支仅对于合法持卡人才行得通,非合法持卡人用信用卡进行透支的,不能算作透支。透支可分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善意透支指持卡人完全遵循信用卡章程和发卡约定,在约定或规定的额度、期限内行使透支权,并如期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是相对于善意透支的一种违法行为,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在超过期限内、额度内透支的行
[5]为,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拒不归还的行为。
3信用卡欺诈产生的原因分析
信用卡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以其快捷便利的结算方式,在赢得消费者的普遍欢迎、促进全球经济大循环的同时,由于其本身的特性而大大增加了被攻击的可能性,可以说信用卡的出现与发展顺应了全球化经济潮流,但是也为经济安全带来了风险。近年来,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明显增多,诈骗数额巨大、涉案面广、社会影响恶劣,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但是任何一种犯罪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信用卡诈骗犯罪也不例外。3.1社会层面的原因(1)宏观方面的原因
比利时学者阿道夫·凯特勒(LamberAdolphe JacquesQuetelet)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犯罪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贫穷与犯罪有关,比较富裕的地方也有比较高的犯罪率,同时影响犯罪率的另一种因素是贫富差距与地位的变化。他认为同一地方的贫富悬殊现象会引发人们的激情和欲望,产生各种诱[6]惑,从而引发犯罪。改革开放始自我国东南沿海,因而这些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发展态势很好,但是同时也引发了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模式引人瞩目,同时也成了经济犯罪和金融犯罪的高发区,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贫富悬殊导致的部分人的心理失衡和贪婪欲望,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信用卡诈骗犯罪高发的原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由此而来的犯罪职业化、智能化将更加突出,新的经济犯罪和一些跨国犯罪会大量增加。(2)金融制度方面的原因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防范信用卡犯罪、维护金融安全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我国发放信用卡的银行的规章制度尚不健全,有的发卡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管理存在漏洞,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也是造成信用卡诈骗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银行在盲目追求发卡数量的同时,对推销员和代理点的审查监督未及时跟上。而如此一来,让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随之而来的信用卡管控风险被放大。各银行为扩大市场占有率纷纷降低信用卡授予的标准,并且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最大限度共享信用信息,从而为信用卡风险管理埋下隐患。我国银行业在技术上缺少对信用卡申请人在同一银行或不同银行间多头申领、过度申领信用卡的监控、监测手段;不同部门之间尚未实现信息共享,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尚待健全和完善,现有的个人信用评估及授信额度控制手段无法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各商业银行为降低营运成本,纷纷将信用卡营销业务外包,从而降低申领审核要求,造成银行信用卡存在[7]管理漏洞等等。这些都给金融犯罪包括信用卡诈骗犯罪留下了漏洞,加大了金融风险。(3)法治方面的原因
从司法方面来看,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规范有的不够完善,有的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在违法与犯罪、合法与非法等界限的把握上存在很多困难。同时必须看到,由于大多数信用卡诈骗犯罪存在与境外犯罪分子勾结的情节,直接持卡诈骗人到案后常常辩称受他人指使,不承认是主犯,致使案发后只有部分共犯到案,主从犯的认定有一定难度,因而使得司法审判工作存在很大困难。3.2个体层面的原因
利益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人们行为的原因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的,而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利益。信用卡犯罪同样如此,它是犯罪人通过权衡其行为成本和收益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计量经济学研究犯罪的学者们认为,犯罪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故意的和自觉的行为,是犯罪人在权衡犯罪行为可能带来的利益和可能招致的损失后选择的行为;对犯罪行为的选择就像经济活动中的选择一样,是以个人对行为的成本和收益的分析为基础的,犯罪决策在本质上类似于任何其他的[8]行为决策。而信用卡犯罪属经济型犯罪,它的利益构成比较简单,主要是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所获得的货币和实物收入。例如,恶意透支非法占有持卡人或银行的资金、诈领信用卡骗取资金或在特约商户处购物等。
4信用卡欺诈的防范对策
4.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信用卡知识
金融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各界宣传信用卡的基本知识,使人们了解信用卡的申办条件、步骤和手续,知晓持卡人的权利和义务,掌握信用卡转账结算、存取现金、购物消费的正确方法,养成遵守信用卡章程、恪守信用的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也要让持卡人了解信用卡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本领,从而减少信用卡犯罪案件的发生。
4.2加强对信用卡业务的管理,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信用卡业务是风险性较强的业务,各发卡机构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严格遵照《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在信用卡业务的各个环节上严格管理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强化内部监督,做到层层[9]把关。加强对信用卡业务部门员工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经常进行遵纪守法的典型案例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各发卡机构要完善信用卡风险防范措施,完善信用卡业务的授权、核算以及透支、追讨等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信用卡的审查、审批、发放等业务制度,通过电话、公函专访等方式认真审核申请人的各项资料,全面、准确地掌握申请人的基本状况。严格信用卡止付名单的印刷、传递、管理,对持卡人的资信状况进行定期的跟踪复查。完善不良持卡人名单通报制度,开展内部稽核审查,堵塞漏洞,尽量将风险降至最低限度。4.3严格网点和特约商户的审批及考核管理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制定网点的设立标准,规范其设立的条件以及审批权限。先严格审查其资产、经营习惯及硬件建设等情况,待各项条件检查合格后,方能批准。其次,要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在日常管理中,发卡时加强对信用卡网点的指导与监督。对严格执行信用卡规章制度的网点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反信用卡规章制度的则给予批评,并采取暂停其信用卡业务、限期整改等措施,对屡犯不改或与违法犯罪分子恶意串通欺骗发卡行的,应该坚决取消其开展信用卡业务的资格。最后,加强网点业务经办人员的检查、辅导和培训,通过宣传教育为主,并辅以必要的处罚措施,使经办人员树立风险意识,增强责任感,严格按照操作章程受理信用卡业务,认真核对最新的不允许办理信用卡的黑名单,增强识别、防范信用卡恶意透支犯罪还有临场处置应变的能力。4.4强化侦查协作,加大对信用卡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信用卡犯罪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时空跨度不断加大,取证破案的难度不断增大。针对其作案快、逃跑快、销赃快的特点,公安机关应组织专门的力量,采取以快制快的办法。快速侦查,堵截作案后逃跑的犯罪分子,并迅速追回赃款赃物。要加深对信用卡犯罪的研究,使广大侦查人员熟悉信用卡的相关知识,了解信用卡犯罪的主要作案手法,掌握打击该类犯罪的专业技能。侦查人员在日常工作和侦查案件的过程中,要注意收集犯罪线索,运用多种侦查手段打击信用卡犯罪。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必须树立全局统一的观念,建立专项性的协作,畅通信息渠道,进一步提高各地公安机关之间、各警种之间协调配合、整体作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斗争的主动权,有效地遏制信用卡诈骗罪的发生[11]。
[10]5总结
现在我国信用卡诈骗现象已经越来越多,在已建立信用系统的地区和行业领域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立法调研, 尽快制定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引导和鼓励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 推动全国性公共信用体系建立,并加大打击对信用卡诈骗犯罪活动的力度,对中国金融经济的良性发展,是大有好处的。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公安部门以及信用卡使用者和广大消费者应该一起努力,加强合作与沟通,共同还银行信用卡领域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孙刚.信用卡若干问题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9.
[2]百度百科.信用卡词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153.htm?fr=ala0_1_1.2009-2-19/2009-12-10.[3]谭万霞.信用卡诈骗罪论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2):13-15.
[4]慕凯.论信用卡诈骗罪的防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18. [5]秦婷婷.信用卡诈骗罪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2007:12-13. [6]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11.
[7]黄京平,左袖阳.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9):11-13. [8]谢望原,史全领.信用卡犯罪若干疑难问题探析[J].法学论坛,2007,(2):22-23. [9]洪武,张运燕.信用卡诈骗犯罪及法律对策[J].华南金融电脑,2004,(12):23. [10]吴飞飞.信用卡的取得方式与行为定性[J].政治与法律,2007,(1):27. [11]刘谱.论信用卡犯罪的防控对策[J].兰州学刊,2007,(10):11.
第五篇:浅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
浅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卡这样新型的金融支付工具产生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但是同时信用卡已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犯罪目标,信用卡诈骗犯罪便是依托信用卡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由于信用卡的使用是以持卡人的个人信用为基础,并可以透支消费,信用卡持卡人随之增加,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现象也日渐增多,并成为利用信用卡实施犯罪的一种重要方式。依法惩治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为国家大局服务的重要方面,是人民法院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从司法工作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及防范等方面作粗浅分析,抛砖以引玉。
一、信用卡诈骗罪概述
根据刑法第196条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卡,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利用信用卡,一般是指使用伪造的、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等方法进行诈骗活动。
二、透支的概念和区分
所谓透支,是指持卡人在发卡行帐户上没有资金或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发卡协议或者经银行批准,允许其有一定额度或者超过现有资金额度支取现金或者持卡消费的行为。透支实质上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短期信贷,仅凭个人信用,不需要实物担保,透支功能也是信用卡区别于其它金融凭证的最明显特征。信用卡是建立在持卡人良好的资信基础之上,不需要实物担保的信贷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同时也存在较大风险。根据使用人主观方面是否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透支分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
善意透支是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可分为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和不当透支。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指持卡人完全遵循信用卡章程和发卡约定,在约定或规定的额度、期限内行使透支权,并如期按要求归还的行为。不当透支,是指持卡人违反了信用卡章程和发卡约定,超过约定或规定的额度、期限进行透支,但在一定期限内,经发卡银行催收后及时归还或者自动归还的行为。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与不当透支的相同之处是行为人均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界限在于,是否遵守了信用卡章程和发卡约定。不当透支实质上是一种短期违约行为,发卡行会以扣缴一定利息为对价,同时短期信用不良状况会在银行信用系统内体现出来。
恶意透支可分为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和犯罪性的恶意透支。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违反信用卡章程与约定进行透支,逾期不还,但诈骗金额较小或是拖延时间较短或是经催收又迅速还款的行为,由于其社会危害性较小,不构成犯罪。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拒不归还的行为。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按照行为类型,又可分为超限额的犯罪性恶意透支和超期限的犯罪性恶意透支。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和犯罪性的恶意透支相同之处在于行为人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达到了犯罪程度,实践中以是否达到了司法解释的数额为标准,以催收后拖延时间为标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9年12月出台了《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此解释,信用卡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
三、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构成:
1、主体条件
现在争论最多的就是恶意透支主体是否包括“骗领信用卡人”?根据领取信用卡时是否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可把骗领信用卡可分为善意的骗领和恶意的骗领。如果申请人在申请时是想办信用卡好好使用,但是个人信用状况或是个人资料不完善,为了顺利通过银行审核,证明文件或是手续上进行骗领的,行为人在领取后,都有遵循信用卡管理办法和章程的规定正当使用信用卡的,可以称为“善意的骗领人”,根据是否提供真实身份,“善意的骗领人”又可分为“瑕疵善意骗领”和“实质善意骗领”。如果仅仅是程序上的瑕疵和不足,这样的善意骗领是可以成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的犯罪主体。但是实质性善意骗领因为提供虚假申请人身份,一旦越线实施了恶意透支,就应推定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时就很难界定其领取信用卡时有无犯罪意图,那和其他类型的信用卡诈骗就一样了。因此,笔者认为实质性善意骗领人不能成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的犯罪主体。如果为了实施诈骗活动而骗领的可称为“恶意骗领人”。“恶意骗领人”以犯罪为目的,办理信用卡不是为了用信用卡,不是为了透支,不能成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而是其他类型的信用卡诈骗的犯罪主体。如是由于盗窃、抢劫等行为而得到的信用卡则构成非法占有信用卡行为,不能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的主体。所以,刑法规定恶意透支的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应该是合法持卡人和瑕疵恶意骗领人。
2、主观条件
行为人的主观罪过是故意,即透支人在透支前已明确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归还,但仍持卡消费或提现的行为,或者是有能力偿还的但在消费或提现后根本不想还的行为,是一种主观上不想还款的行为。对于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推定过程中,一定要区别这种行为是主观上的恶意不归还,还是因为有合理的客观因素导致行为人不能归还的。前者是主观的不愿归还,后者是客观的不能归还。所以,如果行为人透支后,确实是由于客观的正当理由不能归还的,基于行为人的无恶意行为,不作犯罪处理。如果行为人透支后携款逃跑的,或透支款用于挥霍、购买奢侈品的,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是故意,包括对规定限额、规定期限的明知和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一般基于对其行为的推定,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拒不归还既是行为的一个客观方面,又是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据。
3、客观条件
恶意透支在客观方面有三种表现,一是超过规定透支额度的透支,二是超过规定期限的透支,三是经过催收仍然不还款。其中透支额度是指各发卡银行规定的持卡人可使用的个人信用担保短期贷款数额,对于透支的持卡人各发卡银行可以根据还款期限进行催收,如果持卡人未经银行催收而自动归还的或者催收后及时归还的,不以犯罪处理。对于经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根据2009年12月出台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
四、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违法犯罪分子为逃避制裁,采用恶意透支的行为方式也十分狡猾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短时间内持信用卡在特约商户,网点频繁使用、取现,形成大量透支,再隐匿潜逃,对银行催收置之不理,导致银行不能追回透支款。
二是持卡人与他人合伙境外或异地恶意透支。例如甲向银行申领信用卡后,交由同伙乙,由乙持卡到国外疯狂购物消费,大肆透支。当对账单寄达甲时,甲便持没有离境证明向银行报称账项出错,由银行承担该笔费用。由于凭真卡跨境购物,账单签名与卡上记录相符,没有密码识别,发卡行很难查到信用卡领有人私借信用卡串通他人恶意透支的证据。
三是持卡人和商户串通,倒付现金,通过假消费等方式,套取银行的资金。商户在持卡人的授意下,并不按持卡人的实际消费额结帐,还任意向持卡人倒付现金。
五、如何防范恶意透支
对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防范,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国家法律保障、银行规范控制和个人素质提高。要多管齐下,全面兼顾,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切实有效的形成“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的控制和防范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网络。
(一)国家法律保障
要有效控制和防范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就必须深化金融改革,健全、完善金融立法,严格金融执法。在立法上,特别是刑事立法,要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金融犯罪,把金融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在执法上,各司法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到与时俱进,更新理念,从引用单一性的刑事惩罚转到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司法上来,正确树立打防并重、预防为主的新观念。
(二)银行规范控制
发卡行应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多级控制体系、建立和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恰当的责任分离制、完善操作程序、加强银行业务员的技能培训,加强员工风险意识,提高员工的素质。并且借助科技优势,开发了一系列风险管理与服务支持系统,加强银行监控、识别银行卡风险事件,及时降低、消除风险隐患。充分发挥银行信息资源优势,依托各类风险信息采集共享平台,及时提供行业风险报告、风险提示等信息服务。一旦发现风险,银行应立即反应,快速处理,将风险降到最低。
(三)个人素质提高
持卡人应珍惜信用,不要恶意透支,不要参与违法行为和欺诈交易。持卡人一旦因这类不法行为被查获,将被列入黑名单,给个人信用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害,将导致银行一致拒绝一切信贷业务,更严重的还将导致刑事处罚。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加强公民守法意识,营造良好
信用环境,培养个人信用意识,构筑坚固思想防线,拉起防止恶意透支的警戒线,确保信用卡安全有效的使用,防止犯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