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新的治超法规和政策、如何加强和落
结合新的治超法规和政策、如何加强和落实治理超限运输联勤联动工作机制
(注:现在从上到下要求加强治超联勤联动工作,怎样由松散的联动变为制度化的联动,值得进行探讨)
一、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 公路管理部门立足超限检测站,依据称重检测设备,准确检测超限运输车辆超限情况,对可解体的超限运输车辆进行卸载,必须做到卸载到位,消除违法状态,对查处的不可解体的超限运输车辆,按照规定进行处罚后,按照规定办理行政许可。利用具有停车场地、称重设备的,设立检测点,对超限运输车辆进行治理。公安交警部门做好超限站(点)超限运输车辆进站引导,对经超限检测站称重认定的超限运输车辆进行处罚;依法对非法改装车辆责令恢复原状,从车辆源头治理超限运输车辆。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依法治理非法改装车辆,对擅自改装的非法改装车辆,进行处罚,责令恢复原状;对公路管理部门抄告的超限运输车辆,按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实施处罚;做好煤矿、砂石料场、货运场超限运输车辆货运源头的治理。
二、联勤联动工作的开展 首先是公路管理、公安交警、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各负其责,认真落实各自职责,做好各自分内的工作。其次,紧密配合,公安交警要做好驻超限检测站值守工作,做好超限检测车辆的进站引导,对超限运输车辆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罚;公路管理部门要按照规定认真开展货运车辆检测,对经认定的超限运输车辆,实施卸载,纠正违法行为,消除违法状态,然后移交公安交警进行处罚,依据公安交警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放行消除违法状态后的超限运输车辆,并及时将超限运输车辆抄告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对公路管理部门抄告的超限运输车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再次,各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治超工作情况,解决联勤联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建立政府主导治超的联勤联动机制 联勤联动是治超职能部门间联动,缺乏考核评价体系的联勤联动是不健全的机制,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治超工作的作用,建立治超联勤联动考核机制,对各部门治超工作进行考核,把松散的联勤联动,通过政府的考核机制,促使各部门各负其责,认真落实职责,激发各单位治超的动力和合力,使联勤联动在政府主导的考核机制下运行,确保联勤联动取得实效。
第二篇:教师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
教师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
一、师德基本范畴(师德文化、师德品质,知情意行、师德活动)师德与道德共同性(相对独立性 阶级性 历史继承性 共含性)联系(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表现来源和基础,共性和个性)区别(产生时间和发展情况,范围)
师德基本特点(对教师职业的特为性 体现教书育人要求的一致性 内容的全面性 功能的多样性)
二、师德的职业约定【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物质文明发展 精神文明 制度文明发展人的素质发展);教师劳动对师德的内在规定性(应有的知识和教育能力,应有的从教为善品质)】
师德的价值蕴涵【伦理价值(教育为善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努力 增进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重要的伦理调节和评价功能);教育价值(对教育工作的不可或缺性、对教育对象的巨大教育功能、对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和修养的引导功能);文化价值(对社会文化有深远影响有效育化人文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资源 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影响 是教师精神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 调节教师职业行为和素养)】
师德强化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三
师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认识和处理好教书育人关系、全面树立育人意识、多方面努力更好实现教书育人);乐岗勤业(热爱教育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勤于功业勤于工作); 人格示范(教育者先受教育、实践中锻炼形成道德人格、要有良好的仪态】
师德的基本规范(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
师德原则规范的个体性内化(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四
教师的价值实现【价值实现中的价值对待(物质和精神的价值对待、自我和职业的价值对待、目的性存在和工具性存在的价值对待);实践对待(对价值实现中的各种价值取向予以正确认识和把握、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进取创新发挥创造潜能、注重实践努力的自我强化);结果对待(结果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 教师的幸福【应有的本质性把握(既包括享受和获得也包括创造和付出、既有个人目的的实现也有社会目的的实现、既有某一方面的满足也有多方面追求的实现);基本取向(物质取向,途径和手段正当合理合法诚实劳动获得、精神取向,避免吧精神和物质幸福割裂 认识到精神幸福在层次上的不同在精神实现方式上要注意自我修养及与他人交往合作;事业取向,对教育过程的幸福感 对结果的幸福感对规范的正确理解的幸福感);应有的实践努力(爱教乐教 树立追求教育价值的伦理信念立言立德追求无限及超越并在其中体味生活的充实 在创造中体验尊严与生命的活力 建立真诚的情谊)】
五、爱岗尽责的伦理性认识【蕴涵的伦理精神(蕴涵着敬业为善为善尽责的指向和精神);道德境界(厌教 功利性 热爱乐教);苦乐观的道德判断(苦中作乐)】
教育性需求【是保持教师队伍稳定的基础;是乐教勤业的动力来源;在岗位上有所作为(才能在自己职业职责履行中有内在自觉、才能促进自我不断完善、帮助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矛盾提高效率)】 实践体验(教书育人尽职尽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认真工作不敷衍塞责 勤奋钻研科学施教 淡泊名利育人为乐)
六、严谨治学的精神体现(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
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良好学风 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实践体现【好学不倦精通业务(有志于学、勤奋努力、勤学好问);把握规律科学施教(对象心里发展规律、教育自身运行规律、人的知识品德发展规律、教学规律、管理规律);严于律己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具备改革发展的意识解放思想、注意发现和解决问题、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积极探索更有效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形式、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良表现(冷漠化 非人道化物质化和庸俗化);原因(传统师生观影响强调教师权威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高压学生厌学师生互不理解、教师缺乏良好个人素养和教育经验方法适当、知识经济和商品经济冲击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师生关系的体现(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教师与同事的关系【职业约定(团结协作);应注意的问题(教育过程的协作性与施教方式的个体性关系、合作与竞争关系的调节);实践体现(关心教师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尊重同志相互学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克服文人相轻的毛病相互学习配合,谦虚正直维护其他教师威信)】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基本认知(社会地位平等性 联系交往互尊性 教育过程配合性);矛盾分析(对学生了解和要求上的差异性对学生情感不一样 教育修养水平的差异性 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及学生成长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道德性调节(主动与家长联系谋求一致的教育立场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支持和配合 尊重家长人格不训斥不指责 教育学生尊敬父母 有效指导家庭教育)】 八
依法执教的道义性存在(人道-正义性、公平-合理性、公正-平等性)教育对依法执教的内在需求(强化教育社会功能所必需、普及义务教育所必需、教育规范化化有序化所必需、保证教育人道化所必需)依法执教的实践把握(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规律的关系、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九
廉洁从教的秉持之理【廉洁与立教(廉洁公正是社会择师的首要人格条件、廉洁公正是为师立教的根本<只有廉洁,教师人格才有可信性、教师才有道德的感召力、才能保持教育公正性>);廉洁与树人(廉洁是树人的根本人格条件、有利于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学生道德是非观念的形成);廉洁从教的社会意义(对社会风尚的文明昌化有重要意义)】
为师不廉【原因(客观因素上一是外在规范失衡乏力 二是收入分配的不公三是社会不正之风的浸染、主观因素上一是人生价值观错位 二是心理防卫失当三是道德品质的败坏);矫正(人与社会问题、奉献与索取问题、义和利问题、幸福观问题)】 廉洁从教基本要求【保持廉洁自律坚持高尚情操(不断提高增强磨练养成知情意行);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辨别能力、敢于抵制不良风气恪守公正立场、自觉培养公正之品行);自觉接受外在监督增强廉洁从教意识】 十
教育爱的基本意蕴(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不仅指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还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言行来感化陶冶启迪引导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爱的方式)
教育过程人道化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给与帮助和指导;热爱学生,寄予良好期待,全身心投入关爱,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爱的育人价值(感化、陶冶、和谐、激励)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待对学生发展具有推动和引导作用。
教育爱实践应有的把握(坚持教育爱的人道性,广泛尊重,人格地位平等;引导性,对学生的爱和教育目的结合起来,善于使爱的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励性;广泛性,对象广泛,全面关心;理智性和纯洁性,不要溺爱和苛刻,要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真心实意;爱与严的结合性,善于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对学生的爱和严要适度把握)
教师对差生和后进生的经验(教师要善于理解或尽可能理解学生;要进行心理互换,吧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其心理;理解学生的缺点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成熟阶段所难以避免的,要通过正确的帮助引导和他们的努力可以克服和改正)十一
师表风范行为要求的根本所在(为人师表)人格品性的根本所在(真善美)
师表风范的基本原则(表率性、律己性、内外统一性、真实性和自然性、平凡和高尚的统一性)
教师应有的师表风范(内在思想道德情操的高尚性、外在言行举止的文明性、职业个性品质的健康性、职业工作的纯属性和进取性)十二
个性的特征(多样性、层次性、稳定性、可塑性)教师职业个性的职业约定(具有鲜明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具有直接的道德教育意义)
教师职业个性品质应有的体现(热情大方、活泼幽默、和蔼真诚、豁达坚毅、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健康的情绪)
教师风度仪表应有的表现(举止文明、教态自如、语言准确、衣着整洁、有人格魅力)
一
依法治教的含义(主体、范围、依据)基本要求(有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有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提高全社会教育法律意识、具有健全的有关教育的民主与监督制度)必要性(发扬民主加强领导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市场经济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培养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受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权利和义务一致、教育法制统一)存在主要问题【立法中(纵向层次问题,下位法律滞后,地方性法规缺乏特色、横向层次教育立法的缺口依然很大);执法中(教育法律意识淡薄、执法严肃性不够、救济制度不完善、司法制度不健全)】推进措施(提高意识,转变观念、有法可依、推动促进深化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工作)法律与政策【区别(制定主体不同、表现形式、实施方式、作用不同)联系(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法律史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有共同的本质。要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维护法律的权威地位,依法办事)二
教育法的概念(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教育法是一种行为规范 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教育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特征 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 强制性 多变性 教育法之上没有统一的法典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终身性原则社会作用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按教育规律办事。
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教育法律规范特征(规范性 概括性)结构(法定条件 行为准则 法律后果)
主要渊源宪法 教育法律 教育行政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以及教育条约和协定宪法国家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宪法规定了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教育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专门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称教育法律。教育法律又分为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宪法”或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教育单行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是指根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原则制定的调整某类教育或教育的某一具体部分关系的教育法律.教育法规 教育行政法规 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教育法规由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从其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上划分,可以分为两种。
1、执行、补充性的地方性教育法规.2、自主性的地方教育法规,教育规章1部门教育规章常用的名称为:规定、办法、规程、大纲、标准等。
2、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人民政府制定的教育规章,称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或简称政府教育规章。政府教育规章常用的名称是:规定、办法、实施意见等
教育法律关系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由教育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基于人们的教育行为产生的教育法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构成要素主体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与教育活动有关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公务员、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学生家长等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没有客体,教育法了关系中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就无法实现和体现出来,教育法律关系也就不能产生。如《教育法》规定学校具有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权,学校据此安排教学活动、配置教师的行政行为,就是教育法律关系客体。1.物。是指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可以作为财产权对象的物品或其他物质财富,包括各种物资、财产、设施、场所、资金等等。(不动产、动产)2.行为。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作为和不作为。(1)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2)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行为(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教学行为。3.精神产品和其他智力成果。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取得或拥有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等权益。这些权益受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不得非法侵占。包括各种教材、著作在内的智力成果,各种具有独创性的教案、教法、教具等。内容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与义务。
三、教育行政机关的涵义 依宪法、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教育方面的行政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行政主体资格1、是依法建立的行政组织2、依法拥有教育行政职权3、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教育行政职能4、独立地承担自己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5、享有行政优益权6、用自己的名义参加行政复议或诉讼活动;主体地位的体现
1、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教育行政机关。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具有单方意志性。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确定性。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法定性。
2、教育行政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1)教育行政机关与其他同级的行政机关之间的平行、协助关系。(横行关系)(2)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之间的上下级隶属关系;职权1教育行政职权的来源(固有职权授予职权)2教育行政职权的内容(教育行政创制权 决定权 命令权 执法权 处罚权 监督权 奖励权 物质帮助权 教育行政复议权)
学校概述 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和登记注册的教育机构,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学校作为事业法人与企业法人的不同1、设置目的不同:公益 营利2、经费来源不同:财政拨款 股东投资3、调节手段不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办学自主权; 市场调节下的经营自主权学校的法律地位1学校是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2学校具有民法上的法人地位。3学校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8.拒绝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全社会都应尊重教师。教师的法律含义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 3.教师具有特定的权利义务。教师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和实验。”简称教育教学权。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简称学术自由权或科学研究权。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简称参与教育管理权。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
7、申诉权 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资格条件中国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有规定的学历或经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学生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社会进步使得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的对象变为享有法律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主体。学生法律地位的特殊性:不同年龄阶段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不同;学生与学校及老师的法律地位具有不对等性。学生权利 1.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2.享有国家给与的物质帮助的权利。3.享有获得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4.享有申诉权。
5、享有人身权。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 2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 四
教育法律责任的涵义 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特点
1、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
2、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
3、由违法的 教育法律主体来承担
4、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种类1行政法律责任2民事法律责任3刑事法律责任;构成要件1有损害事实2.损害行为违反了教育法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形式制裁补救 强制
教育法律主体 指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对象。包括: 1.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2.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3.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校长和教师4.学生5.其他公民和法人。有关教师违反《教师法》的执法 行为分析(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法律责任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教师本人2.体罚学生的构成要件(1)体罚都具有教师的主观故意。工作疏忽或教学水平不高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等,不适用这条规定。(2)必须具有“经教育不改”的情节。如未经教育或教育后改正的,不适用这条规定。(3)体罚学生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1.教师“品行不良”主要的表现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侮辱学生”是故意损害学生的人格。2.具有上列两种行为之一,且情节比较严重“影响恶劣的”,才适用这条规定。教师中一般的职业道德缺欠,无意中对学生造成某种精神伤害,不适用这条规定。3.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奸污、猥亵女学生的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行为分析侮辱教师,是指公然贬低教师的人格,破坏教师的名誉。方式归纳为三种,一是行为侮辱,二是言词侮辱三是图文侮辱。殴打教师,是以暴力方法侮辱教师,或故意非法伤害教师人身健康。法律责任主体:实施上述行为的公民个人。处理:1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人员侮辱、殴打教师的,应由其所在单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2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殴打教师,造成轻微伤害的;公然侮辱教师,侵犯教师人身权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照该法的规定,给与治安管理处罚。3对侮辱、殴打教师,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由人民法院追究民事责任。4对侮辱、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人民法院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打击报复教师的法律责任 行为分析:申诉、控告、检举是教师的一项公民权利。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打击报复,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其他行使一定职权的人员,故意滥用自己的职权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实施报复陷害,致使他人的合法权益蒙受损害的违法行为。责任主体:主要包括学校负责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及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执法机关及处理(1)对打击报复教师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
(2)对国家工作人员打击报复教师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规定,以报复陷害罪,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 运动伤害 课余伤害 课内伤害 校外活动事故 原因 制度不严,管理不善教学设施陈旧、老化,为及时修复或拆除 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 体罚或变相体罚 安全保护措施不力
学生特殊体质或疾病 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 五
教育法律救济的作用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促进学校依法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推动教育的法制建设;途径1诉讼渠道又称司法渠道。凡是符合《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的案件,都可以通过诉讼渠道获得司法救济。2行政渠道主要有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两种方式。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规定了受教育者和教师的申诉制度。3其他渠道 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教师申诉制度的含义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特征:1教师申诉制度是法定的申诉制度。2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3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范围
1、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
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教师申诉制度由申诉的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并依次进行。
学生申诉制度的含义是指学生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特征:(1)学生申诉制度是《教育法》保护学生权益的法定制度(2)学生申诉制度是维护学生这一特定主体的权利救济制度;范围(1)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理不服的有权申诉。(2)学生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的可以提出申诉。(3)学生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起申诉。(4)学生对教师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可以提出申诉。(5)学生对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出申诉。(6)学生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可以提出申诉。程序
1、提出申诉;
2、受理;
3、处理。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作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该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活动。特点: 是一种严格的法律制度; 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对复议申请必须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或裁决 范围(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对教育行政机关因不作为违法的。(4)对违法设定义务不服的。(5)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管辖
(一)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管辖
(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原教育行政机关管辖
(三)特定管辖 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和执行几个步骤
行政诉讼的涵义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制度。特点: 主管恒定 诉权专属 标的确指 被告举证 不得调解;范围
(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教育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或执照,教育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5)申请教育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教育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7)认为教育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8)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管辖
(一)级别管辖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
(二)地域管辖一般来说,教育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三)裁定管辖 程序
(一).起诉
(二)受理
(三)审理
(四)判决
(五)执行
教育行政赔偿特征:
1、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2、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
3、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
4、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
5、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职务行为主体 职务违法行为 损害。对人身权的损害;对财产权的侵害。因果关系
第三篇:治超试题
治超试题
一、填空题(共五题,每空两分,共10分)
1.对一年内违法超限运输超过_ __次的货运车辆,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吊销其车辆营运证.2.道路运输企业一年内违法超限运输的货运车辆超过本单位货运车辆总数_ __的,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道路运输企业停业整顿。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指使、强令车辆驾驶人超限运输货物,不得阻碍____________________依法进行监督检查。4.指使、强令车辆驾驶人超限运输货物的,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__________万元以下的罚款。5.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 等货物集散地以及货运站等场所的监督检查,制止不符合国家有关载运标准的车辆出场(站)。
二、选择题(共二十题,每题三分,共60分)
1.非超限超载货运车辆,车货总重不能超过();
A:六十六吨(不含六十六吨)B:五十五吨(不含五十五吨)C:七十七吨(不含七十七吨)2.非超限超载货运车辆,单轴承重不能超过();
A:八吨(不含八吨)B:十吨(不含十吨)C:十二吨(不含十二吨)
3.单位需要停产的,应当自停产之日起提前()向运管机构提交停产报告,注明停产原因、停产期限; A:1日
B:2日
C:3日
4:公路管理机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对超限超载货运车辆实施治理,也可以根据本省有关规定设立流动检测卸载点。
A:治超检测站
B:收费站
C:客运站
5:治超执法人员在进行治超工作时,可以设置()和自动路障装置,保障治超工作的正常进行。A:车辆缓冲带
B:路障
C:双闪灯
6:超限超载货运车辆应当经()后方可认定。A:称重检测 B:货运源头 C:监督检查
7:称重检测结果与当事人之前接受处罚后的法律文书记载的卸载后的车货总重不一致,且超过认定标准的,可视为()货物拼装。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8:治超执法人员对超限超载的货运车辆,应当责令违法责任人()。A:强行卸载
B:自行装运
C:自行卸载
9:公路管理机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查获的超限超载货运车辆及驾驶员信息及时通报有关(). A:公安管理机构 B:道路运输管理机构 C: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10:农村公路的管养单位或者部门,可以在农村公路的重要出入口以及节点位置()A:设置限高、限宽设施
B:路障 C:缓冲带
11:对拒绝检查、车辆妨碍交通通行的,由治超执法人员将车辆强制驶离或者拖至()、流动检测卸载点实施检测,相关费用由违法责任人承担。
A:公安管理机构 B:治超检测站 C:客运站 12:治超执法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A:未取得行政执法资格而上路从事治超执法工作 B:不罚款、不收费,实施卸载,放行车辆 C:发现超限超载货运车辆一律查处
13:()不得未按规定装载、配载货物,放行超限超载车辆; A:货运源头单位 B:公路管理机构 C:道路运输管理机构
14:未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不得从事货物装载、配载的生产经营活动。A:道路运输管理机构 B:公路管理机构 C:货运源头单位
15:()者应当加强从业人员车辆安全知识和依法装载、配载的培训学习,确保道路运输安全。A:称重检测 B:监督检查 C:货运经营
16:货运车辆驾驶员应当向货运源头单位出示行驶证、道路运输证、驾驶证和()。A:身份证 B:从业资格证 C:营运证
第四篇:治超论文
浅论超限运输检测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道路运输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社会经济、道路工程和管理上统筹兼顾,要从社会经济、法律法规、道路工程和管理上统筹兼顾。超载超限运输现象在各干线公路上均非常普遍,据统计80%以上的装载货车超载,70%以上的中、重型装载货车超限,超载超限运输对道路与桥梁、交通安全以及环境等产生很大的危害性。要解决好公路车辆超载超限运输问题,创造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必须针对导致超载超限运输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综合治理。了解公路运输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原因,说明超限运输的特点,依据提出的问题,分析原因,给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道路运输; 超载超限;特殊性; 治理;
众所周知,公路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但进年来,由于超限超载运输车辆不断增多,致使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调查表明,超限车辆损坏路面的程度,在沥青路面上与汽车轴载重量4次方成正比,在水泥路面上与轴载重量的16次方成正比。车辆严重超限可造成沥青路面寿命缩短40%,水泥混凝土路面寿命缩短50%。致使设计使用年限为20年的高等级路面三五年内就出现大面积损坏,1 需要进行大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路每年因车辆超限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0亿元以上。可见,治理超限超载运输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一、超限运输的现状
(一)治超工作的法规建设不健全。从治超工作以来,上级主管部门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治超工作制度,经过各级的积累和完善,制度建设相对完备,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要建立治超工作的长效机制,我们必须加大治超法规建设步伐,在目前情况下,我们省地方行政和立法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治超工作法规体系。
(二)治超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有待提升。个别执法人员热情不够积极,业务能力不够熟练,有时对于司乘人员提出的相关疑问,未能及时准确、清晰的给予解答,给治超普法宣传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执法人员自身存在的安全威胁依然突出。治超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先后有多名治超人员牺牲在治超执法岗位上。从治超工作开展至今,全国有多名治超人员,因司机殴打和冲撞治超检测站致伤或致残。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势必影响治超工作向纵深发展。我站治超工作开展以来,极少数驾驶员对治超工作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拒不接受 2 执法人员的检查,甚至出现对执法人员谩骂、围攻、冲卡等现象,威胁到治超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
(四)治超检测系统设计不合理。检测仪精确度不稳定。车主经常对其精确性提出质疑,给治超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影响了工作效率。
二、超限运输的成因
造成超限运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趋势,无视国家法律
运输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运输成本,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擅自改装车辆,增加车厢长度,增高车厢高度,增加车轴钢板等措施,增加汽车的装载量。另外,部分运输业主竞相杀价,多拉快跑,减少车次,通过增加运量来维护自身企业的利益,形成恶性竞争,致使道路损坏严重。
(二)政出多门,监管不力
由于我国目前治理超限超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部门,超载的执法主体是公安,超限的执法主体是交通。管车的不管路,管路的不管车,两套班子,两套人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效率,成为治理超限超载的一大障碍。
三、超限超载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全国七部委联合开展集中治理超限超载,结合许多省市实施计重收费,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治理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治超”费用较高
现行的治超模式是依托原有收费站和治超站,结合计重收费、治超检测、劝返、卸载、罚款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治超”模式的费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设备费用:计重收费的主要功能部件由称重系统[1]、轴类型识别器、红外分车器以及收费工控机四部分组成,收费公路为将现有收费系统改造为计重收费系统,需要安装计重设备、改造现有收费台、那么总费用包括以上安装计重设备的费用、改造现有收费台的费用及与此相关的其他费用支出。
运行及维护费用: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差异大,计重及检测系统所受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虽然我国有大批称重设备的生产厂家,但设备的精度,设备的后续服务等都要花费一定的运行及维护费用。随着我国公路里程的不断延伸,计重收费用及检测点的数量还须进一步增加。设备及运行和维护费用也会增加。
人员费用:据不完全统计,统一治超期间,上路检查的执法人员在2万人左右,执法人员的工资、补助等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还有许多地方,开展源头治超工作,执法人员进驻大型货源企业及站点,有些货源大县点多、面广、线长,需要执法人员会更多。
其他费用:因体制和利益关系,现行的治超模式对跨省长途运输的完整过程分段检测、缴费、通行。无形中增加了运输业户在各收费站点的停车等候等额外费用;部分车流量大的收费站点因交通拥堵造成货运汽车滞留的费用等。
(二)交通拥堵隐患依然存在
“治超”惩戒的重点是恶意超限超载车辆,对超限超载部分按正常费率多几倍的征收[2],同时必须就地卸载和接受相关处理;未卸载的车辆禁止继续上路行驶。但同时因卸载和接受相关处理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员和场地,而道路交通流量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可能会引发交通拥堵的后果,甚至会严重拥堵。这种拥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速公路本身的堵车;另一方面是引起道路交通负荷不均衡性堵车,如2004年10月安徽高速公路实行计重收费后,很多大型挂车便走还没有实行计重收费的国道,造成高速公路车流量下降,国道出入口车流量的增加,引发国道出入口堵 5 车。类似现象在全国其他省市也不同程度存在。
(三)巩固“治超”成果难度增加
现行的治超模式重心是在路上查、堵,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治超站,一旦治超站稍有放松,极易出现反弹,这也是目前治超面临的难题之一,治超成果难以巩固。主要体现在:
短期集中联合执法,九部门合作是可以实现的,但难以长期坚持。而且这种执法必须每天24小时不间断,一旦出现盲区,运输经营者就会找到漏洞,视机超限超载上路。
治超工作对一线员工的忍耐性和细心性也是一种考验,整天面对形形色色的司乘人员和车辆,工作的全部就是查检和测量,技术含量不高,再加上目前对人员提升和考核的政策还处于研究状态。使工作人员难以看到个人的长远发展空间,所以长期在这一岗位上工作,一线员工难免觉得乏味和枯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难以长期保持。
四、国外治理超限超载借鉴
我国的治超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9年,交通部制定了《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治超工作持续了一年后就终止。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颁布实施,全国又掀起了一轮治超的高潮。2000年和2001年,交通部和公安部分别进行了为期一 6 年的超限超载治理活动,虽然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没能彻底解决超限超载的问题。
货运车辆超限超载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纵观欧美国家治理运输车辆超限超载的手段,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在此以美国为例,1999年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对各州超载1814.4 kg违规车辆罚款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可以将其治超策略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将小额罚款与高密度执法检查策略相结合,该类执法特点是执法频度高,但处罚力度不大,因而执法成本较高;第二类是将高密度的执法检查与高额罚款策略相结合。这类执法适用于超载现象比较严重的时期,一般不会长期坚持;第三类是将小额罚款与小密度的执法检查策略相结合,该类执法频度不高,处罚力度也不大,适用于超载现象不很严重的地区;第四类是将低密度的执法检查与高额罚款策略相结合,该类执法正好和第一类相反,执法频度不高,但处罚力度大,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由于执法密度不高,驾驶员可能存在侥幸逃脱心理,但一旦被发现,则施以重罚,这类执法人员少、成本低。此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加大车辆超载执法检查密度和增加罚款额度对制止超载行为有类似的效果。
五、主要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总结公路治超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
(一)必须加快治超工作法制化建设的步伐。目前,治超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建议我省应该立足于公路自我发展的实际,从长效机制建立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建立健全更具有操作性的地方性治超法规制度,使治超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必须加大治超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力度。要严肃治超队伍进出的纪律和进入门坎,建议上级职能部门加大公开招聘力度,把一些政治素质强、作风纪律严、业务素质精的大学生和部队转业复退军人吸收进来,促进治超队伍整体素质跃升。
(三)必须加大治超队伍业务培训的力度。各级要把治超队伍建设当作当前及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充分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依托院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一批真正能打硬仗,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治超队伍。
(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治理超限运输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交通部门一家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要坚持专项治理与 8 源头治理相结合,坚持部门联手与区域联动相结合,坚持经济处罚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交通部门与公安部门要各司其职,严格执法,取缔非法改装车的企业,取消超限车的运营资格等源头治理措施,加大治理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局面。
(五)加强宣传
通过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运输企业主及时了解关于运输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增强对超限超载运输危害性的认识,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使治理超限运输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治理超限超载运输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交通部2号令《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等公路交通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使治超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随着治超执法机构的日益健全,治超执法行为的进一步规范以及治超执法人员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公路的日常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超限治理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公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然而与公路建设相比,公路治超管理工作相 9 对滞后,不少地方在认识上对公路治超管理远没有像公路建设那样重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和存在,给以后公路的使用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为了充分认识治超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有效地开展治超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公路治超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抓好公路治超管理工作。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文明服务意识。首先,各级治超执法人员要认真学习公路法律、法规和治超管理业务理论,积极参加省、市公路交通部门举办的治超执法人员培训班,掌握业务知识,增强执法素质和执法能力;其次是治超人员在行使依法治路、保护路产、维护路权职责过程中,要自觉地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树立公路行业良好风气作为“形象工程”来抓;第三是要认真按照《交通行政执法五个规范》的要求,秉公执法,热情服务;第四是治超人员必须规范执法行为,按照规定着装,佩载行政执法证件,亮证执法,文明执法,坚持把文明用语和执法行为是否规范,纳入治超执法人员考核内容之中。
二是认真宣贯、《公路法》、《规定》和《办法》等公路交通法律法规,为治超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新的形势、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加大对〈公路法〉、〈规定〉和〈办 10 法〉的宣贯力度,按照省市交通部门的总体部署,使宣传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把公路法规宣传到千家万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不断巩固宣贯成果的基础上,把每年三月作为“公路法规宣传月”,做到有规模、有影响、有声势,进一步优化公路治超管理工作环境。
三是对治超管理人员进行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的整顿。思想整顿,重点解决执法意识和执法宗旨的问题;组织整顿,主要检查治超人员是否具备执法资格和执法主体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要求;纪律整顿,坚持杜绝有法不依、执法随意的现象;作风整顿,检查是否做到“两公开,一监督”,制止和杜绝吃拿卡要现象,执法行为是否规范,执法态度是否文明等。要结合实施,认真搞好自查自纠,对违反执法纪律,情节严重,影响极坏的执法人员要坚决注销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通过整顿,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依法行政,执法公正和有法必依、依法必严、严明执法作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治超执法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2]《公路安全保护条例》
[3]《超限运输车辆公路行驶管理规定》
第五篇:2013治超工作计划
2013年治超工作计划
我公司自成立治超小组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超限超载检测
工作的相关知识,积极获取治超新政策,对治超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觉悟、纪律作风。2012年在领导的帮助下,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下为明年治超工作计划:
一、加强治超制度学习。
二、认真学习各项文件和规定,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关于治理超限超载的方针政策,在学习中按照上级的要求建立学习笔记。
三、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强化管理,根据各自的工作实际,对现有的工作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把安全、提高服务意识作为一个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多角度出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认真做好每件小事、从每个细节入手,不断提高工作标准,按照规范、整齐、准确的要求,杜绝进出入车辆超限超载的现象出现,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切实搞好我单位车辆超限超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