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十诫——拉斯克奖得主分享科研经验
科研十诫——拉斯克奖得主分享科研经验
1.寻觅良师,学习他然后发展自己的风格 2.选择一个重要的问题 3.领先并抓住机会
4.阅读文献但是不要被文献所困 5.做好实验不必一定要有顶级实验室 6.努力学,努力玩,并要挤时间洗衣服 7.持之以恒比才华更重要 8.失败乃成功之母
9.莫对改变人生计划感到惶恐
10.科学在极速发展:做时代的弄潮儿
罗纳德·韦尔博士(Ronald D.Vale)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细胞与分子药理学教授。研究方向是驱动蛋白和动力蛋白分子马达。他在 2012 年与迈克尔·希茨和詹姆斯·斯普迪赫同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自 1995 年以来,他一直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他此前创造了一个科研界的世界记录:一年内作为第一作者发 4 篇高质《Cell》论文,迄今无人打破。加上这 4 篇,他在研究生期间共发表 12 篇第一作者的实验论文。这一记录,大概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生的上限。他的论文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推到了新层次。
以下全文是他在获得拉克斯奖后,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的文章。
三生有幸遇到你
你能想象当我和我的朋友也是同事James Spudich和Michael Sheetz在一起时,我接到电话说我荣获了基础医学研究Lasker Award奖时的兴奋么?Lasker Award所奖励研究的重要部分从我研究生时就开始了。当我第一次遇见Jim Spudich时,我只有21岁,那时,我正在申请MD-PhD。当Mike Sheetz,Tom Reese,Bruce Schnapp和我开始对轴突输送进行研究时,我23岁;当我们的有关微管运输和驱动蛋白的论文发表时我25岁;当我在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时,我27岁。对我而言,那是一段极其不平凡的时光。我深感自己在恰好的时间处于恰当的位置,同时我也享受生命中科学带来的愉悦。撰写该文,目的是对那些年轻的刚刚开启学术旅程的科学家说一些有感而发的话。我将从我自身在校学习及对驱动蛋白的发现的经历出发,写一些观点及10条经验之谈。
从读书到研究所及驱动蛋白历史的简短回顾
1980年,Jim Spudich在斯坦福大学对我进行了MD-PhD项目的面试。我们交谈非常愉快,他的建议对我的录用非常重要。彼时彼刻,谁曾想我们将来某一天会共享Lasker Award 的荣誉?我的论文导师Eric Shooter是一位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和神经系统科学家。跟随他后,我开始学习配体结合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受体的生物化学特性。同时,由神经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发出的信号如何回溯至细胞核的问题深深吸引了我,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翻阅大量有关轴突运输的文献。1982年,我学习并深入了解了Jim和Mike Sheetz正在做的完美实验,即重建肌球蛋白包衣珠随着肌动蛋白缆的运动。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用相似的肌动球蛋白机制来解释膜囊泡的轴突运输?Mike和我决定通过乌贼巨轴突来验证这个想法。至于为何要选择乌贼,是因为Robert Allen,Scott Brady,Ray Lasek以及他们的共同作者写的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这些研究者通过使用Allen新发明的视频增强显微技术来对巨轴突中的轴突运输进行成像。在此之前,人们从来没有如此清晰的看到过一个活细胞内部的精美细节。目前,通过显微镜而不是那时仅有的费时费力的放射影像实验,人们可以在10分钟的实验中对轴突运输进行研究。
十诫
以下是我从自身经验中总结的十条经验之谈。我全神贯注于科学中,时而犯些小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对于科学将把我带向何方,最终我将有何成就我几乎从来没有想过。1.寻觅良师,学习他然后发展自己的风格
从你周围的事物中学习。科学与哲学相似,都是来处理问题,在试验进程中,需有个人风格及与其他人的合作。作为一名年轻的科学家,你需要接触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从比你资深的科学家哪里汲取思想及治学态度。这种吸取的混合营养最终会沉淀成为最适合你的一种风格,也将让你身上拥有你所钦佩的人的气质特征。既不极度崇拜谁,也不轻视谁。我深感幸运,因为在我成长过程中遇见了许多不同寻常的导师,他们是由Bruce Schnapp, Tom Reese, Mike Sheetz和Jim Spudich组成的核心团体。从他们各自独一无二的个性及科学方法上我所获甚多。但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点:都非常友善,且支持我成为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在我研究生期间,我也遇见了对我影响深远的英雄人物。第一位是我的导师Eric Shooter。试问,能有几位论文导师任他的研究生漫步于他的课题之外,或做一些与实验室工作无关之事?且任其对学分不上心?那时,我还不完全明白与其他许多科学家相比,Eric对他的实验室“家庭”是多么的无私。在MBL,我也遇见了活跃的老科学家Shinya Inoue和Andrew Szent-Gyorgyi。他们拥有虽小但非常专注的实验室(不像斯坦福的大多数大实验室),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并不会对任何一方做出很大的让步。2.选择一个重要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这样,情愿去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而不愿意触及一个无聊的问题。然而,确定一个既重要又刚好时机成熟到需要解决的选题并非易事。此外,几乎大部分人都会按部就班的生活,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学历、找工作或者获得资助。这致使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大多数时间里,精力并不是专注于生物学中的大问题上。然而,如果你想不一样,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你必须保持警惕,还要比别人多思考一些,从而能寻得一些针对解决这些重要问题契机或入口,即使这些问题并不是你所研究的领域或你的专长。如果机遇来临,要学会抓住它(见下一建议)。大多数时候,如果你在最开始的时候不能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你是不能做出重要发现的。3.领先并抓住机会 在Eric Shooter实验室的前两到三年,我发表了几篇内容翔实但并不是非常杰出的论文,但是我心里清楚,这几篇论文足够获得博士学位。有了这个安全保障,我就有闲心去寻找并开始重要但是也有风险的项目了。机会伴随着对Sheetz/Spudich试验的接触而来到我身边。整个轴突运输项目都是一个冒险,它从最后一刻决定去Woods Hole而开始的。将科学当做一个大冒险使得整个事变的有趣,也使得许多无论在科学结果方面还是自己个人职业生涯中未预料到的事情发生。
4.阅读文献但是不要被文献所困
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由于它的漫长历史和大量文献,难免会有些底气不足。这时你需要了解前人所做的工作,但是最好避免陷于各种各样先前试验中,同时也要避免一直沿着现存模式的思考路线来思考。用新鲜的视角来看待历史资料是个好事情。我刚接触这个领域时,快速轴突运输已有很长历史,也有大量的相关文献,但是我发现,描述其发生机制的资料很少。然而,由于Allen,Brady和Lasek视频显微镜研究对运动的小囊泡成像提供了新方法,使得这成了关键的转折点。继续向前,通过生物化学和不再对药理学的坚持来简历方法就行得通了。而之前,对药理学的坚持主导了整个工作。5.做好实验不必一定要有顶级实验室
我的实验室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大楼中,它有些陈旧却井然有序。而位于海洋生物实验室中的Tom Reese的研究室则相对较乱,在Loeb大楼的地下室的一个小房间中,只有一台化学试剂单放机和一些铺满设备间的小设备。我们在被海水熏的潮湿的地下室房间中解剖乌贼巨轴突。我们戏称这个小房间为“海王星的洞穴”。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产生负面影响,相反,与那些在现代大楼中流行的井然有序却单调的实验室相比,这个实验室让人耳目一新。Tom的实验室有符合目前水平满足基本工作需要的设备-------视频灯和电子显微镜。但是在对驱动蛋白提纯的初始阶段,我们楼里没有离心机,所以我们不得不到马路对面的楼中去进行这一步,那时也没有色谱分析设备。但是,一个人可以适应任何环境然后使其正常运转。这也是科学探险一部分。6.努力学,努力玩,并要挤时间洗衣服
科学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在Wood Hole时,我工作异常努力。1984年的整个冬季,我几乎都在工作。特别的时刻需要特别的努力,我很高兴,在关键时刻我花了尽可能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见证了科学奇迹的发生。但是,在接下来的春天,我需要离开一段时间来调整状态,所以我骑车游行了欧洲。在到UCSF工作前,我又花了四个月时间在尼泊尔和日本游玩。在关键时刻对项目进行特别努力十分重要,就如打仗时攻克关键要塞一样。但与此同时,你也需要平衡你的生活。7.持之以恒比才华更重要
如果你并非天生聪颖(比如我),在科学实验中,你也可以做的很好,当然,前提是你得有恒心。诀窍就是更努力!举例来说,1984年那一年的大部分夏天,因为一系列的实验错误,我无法完成体外轴突运输。夏天快要过完了,我也将马上离开开始我的医学实习生涯。在这个关键点上,我没有成功,或许在这时,我应该去海边放松一下。但我并没有选择这条路。在我回到斯坦福之前,我近乎执拗的对这个实验试了又试。在度过了神奇的一周后,一个神奇的晚上来临了。于是。我取消了我的回程航班。8.失败乃成功之母
正如1983至1985年间的那段成功一样,所有的科学完美或许并不如它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我们曾犯过几次概念性的错误,也犯过技术性错误。幸运的是,这些错误并不致命,他们并没有让我们偏离正确的轨道太远以致脱轨。这或许对那些课题不是一直顺利向前行进的同学有所安慰;困惑和疑惑的时光对任何项目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你也可能或错失很多良机。那时,我们指出“溶液中的微管之间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简约聚合的微管”这个论点,但是我们并没有一直对此研究下去。通过马达蛋白驱动的微管自组织随后就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在美国国立研究院对我的第一次资助中,我也想过“存储”逆行轴突运输的净化(更像名为HMW的ATP酶),最后证明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任何一个职业都是不良的决策与好的决策混合出现;你只要保持后者多余前者即可。9.莫对改变人生计划感到惶恐
我二十岁和三十多岁早期时的人生是被规划好的。MD-PhD项目后,最大可能是去医院实习,然后跟大部分人一样做一名住院医师,然后再回到科学领域。然而,Woods Hole的出现改变了我的人生规划。回到医学院?从我现在的观点来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那时,其他人会怎么说呢?我的导师鼓励我继续坚持自己的课题并延迟医学实习;很显然,我的心思一直在科学上,科学生涯将使我感到快乐。许多年后,单核马达对医学产生了影响使我感到极其满意,同时,针对这种蛋白的药物也正在研发中也是我倍感欣慰。10.科学在极速发展:做时代的弄潮儿
作为研究发现的亲历者是非常棒的感觉。但更大的乐趣是,你正在科学的大舞台上,亲眼目睹着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所取得的惊人进步。科学家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能站在世界的前沿,是巨大进步的见证者。科学冒险有许多形式,在实验室的任何一天都有可能“拥抱”微小却美妙的发现。在未来的某一天,某个巨大的惊喜最终到来。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Ron Vale
Ron Vale 1959 年出生在了加州好莱坞。21 岁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毕业,主修生物和化学。其后到斯坦福大学念双博士(哲学博士-医学博士),26 岁获神经生物学哲学博士。因为他的研究生记录太好,他就只要哲学博士,不要医学博士。他 27 岁做助理教授,35 岁做正教授,42 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 20 岁时开始发表论文,是两篇论文的非主要作者。1985 年,他 26 岁,发表 5 篇《Cell》论文,其中 4 篇是第一作者。
1985年他在Sheetz和Reese实验室发表的五篇《Cell》,其中 4 篇他是第一作者: Vale, R.D., Schnapp, B.J., Sheetz, M.P.and Reese, T.S.(1985)Movement of organelles along filaments dissociated from the axoplasm of the squid giant axon.Cell 40: 449-454.Schnapp, B.J., Vale, R.D., Sheetz, M.P.and Reese, T.S.(1985)Single microtubules from squid axoplasm support bidirectional movement of organelles.Cell 40: 455-462.Vale, R.D., Schnapp, B.J., Reese, T.S.and Sheetz, M.P.(1985)Organelle, bead and microtubule translocations promoted by soluble factors form the squid giant axon.Cell 40: 559-569.Vale, R.D., Reese, T.S.and Sheetz, M.P.(1985)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force generating protein, kinesin, involved in microtubule-based motility.Cell 42: 39-50.Vale, R.D., Schnapp, B.J., Mitchison, T., Steuer, E., Reese, T.S.and Sheetz, M.P.(1985)Different axoplasmic proteins generate movement in opposite directions along microtubules in vitro.Cell 43: 623-632.研究生期间,在斯坦福大学 Eric Shooter 实验室的另外 8 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 Vale, R.D., DeLean, A., Lefkowitz, R.J.and Stadel, J.M.(1982)Regulation of insulin receptors in frog erythrocytes by insulin and concanavalin A: evidence for discrete classes of insulin binding sites.Mol.Pharm.22: 6 19-629.Vale, R.D.and Shooter, E.M.(1983)Conversion of 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complexes to a slowly dissociating, Triton X-100 insoluble state by anti-nerve growth factor antibodies.Biochem.22: 5022-5028.Vale, R.D.and Shooter, E.M.(1983)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on PC12 cells: alteration of binding properties by lectins.J.Cell.Biochem.22: 99-109.Vale, R.D., Peterson, S.W., Matiuck, N.V.and Fox, C.F.(1984)Purified plasma membranes inhibit polypeptide-induced DNA synthesis in subconfluent 3T3 cells.J.Cell Biol.98: 1129-1132.Vale, R.D., Szent-Györygi, A.and Sheetz, M.P.(1984)Movement of scallop myosin on Nitella actin filaments: regulation by calcium.Proc.Natl.Acad.Sci.USA 81: 6775-6778.Vale, R.D., Hosang, M.and Shooter, E.M.(1985).Sialic acid residues on NGF receptors on PC12 cells.Dev.Neurosci.7: 55-64.Vale, R.D., Ignatius, M.J.and Shooter, E.M.(1985)Association of 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with the Triton X-100 cytoskeleton of PC12 cells.J.Neurosci.5: 2762-2770.1996年,他与Fletterick合作,首次解析了kinesin的结构:
Kull, F.J., Sablin, P., Lau, R., Fletterick, R.J.and Vale, R.D.(1996)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kinesin motor domain reveals a structural similarity to myosin.Nature 380: 550-555.1996年,已经是正教授的他,自己做实验首先直接看到kinesin单分子运动: Vale, R.D., Funatsu, T., Pierce, D.W., Romberg, L., Harada, Y.and Yanagida, T.(1996)Direct observation of single kinesin molecules moving along microtubules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Nature 380: 451-453.
第二篇:清华牛人科研经验
菜鸟的成长之路——在清华特奖经验分享交流会上的演讲
菜鸟的成长之路——在清华特奖经验分享交流会上的演讲
——作者自序:在11月28号清华特奖分享交流会做了一番演讲之后,收到了很多同学的咨询和交流。应很多同学的要求,把我的演讲内容公布在这里,以飨读者。欢迎大家的拍砖!
大家好,很高兴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聊一聊。今天是感恩节,首先非常感谢学校能够给我们这次机会在这里作经验分享。第二,要感谢研工部和校研会,特别是要感谢所有为了这次活动而在背后默默付出的老师和同学们,你们才是最辛苦的!第三,是要感谢我的导师和实验室的其他老师和同学们,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我也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最后是要感谢今天所有到场的观众,衷心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冒着严寒前来捧场!你们今天的鼓励和掌声,是我做好这次分享的最大动力!
我们的成绩已经代表过去,而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从这个角度讲,获得了特奖并没有太多值得炫耀的地方。然而,今天的意义在于分享,如果我们今天讲的故事能够更多地传达一种正能量,能够更多地激励后来者,能够使今天所有在场的观众都能受到感染、获得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那么我们今天这场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等到有一天,我们身上的光环褪尽,而我们今天所讲的故事却持续不断地给听到这些故事的人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我想这才是今天特奖经验交流会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下面,言归正传,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菜鸟的成长之路》。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笑,说堂堂的特奖第一名得主怎么可能是菜鸟呢?但是我一直认为我是属于菜鸟类型的,过去这么多年从来都没有过特别灵光的时候。这么多年,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异常难忘!
我在2003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然而因为没有填好志愿,我被调剂到了山东一个二本学校,学校不理想,专业我又不喜欢,更郁闷的是学校不允许我们这个专业的人转专业。我硬着头皮在那里呆了一年。那一年我的心情郁闷到了极点。在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便决定退学,回到高中复读。一开始的时候,家里人强烈反对,老爸都在电话上骂我,坚决不同意我退学。我当时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阻力,却得不到一个人的支持。我当时一赌气,一年都没有回家,那个暑假我呆在了济南,住在我弟弟打工的工棚里,开始了自己的复习旅程,忍受着种种煎熬。因为压力巨大,无数次在半夜中醒来,简直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那个时候,我无数次的用毛主席的那首诗为自己打气:“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2004年9月,在我该上大二的时候,我又回到了高中。从一个本科生再变成高中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那一年,可以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了自己以前非常脆弱、优柔寡断的性格,变得很坚强,也很有主见。这个经历可以说是我一生的转折点。2005年,经过一年复读,我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9年,我从石油大学保送到了清华。
来到清华,开始了新的历程。然而读博士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超出我的想象。我常常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拿到化工的博士学位,我还曾经有好多次想着去转专业,转到公管、经管或者其他人文类的院系。然而最终也没有转成。一番郁闷之后,我当时就想,不管我以后要做什么,我作为清华的一个理工科的博士,总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总要有一技之长,总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博士毕业生。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朴素的想法,我一路走来,坚持走到了今天。
回首这段经历,我感触很多。我讲这段故事,并不是要强调自己的经历如何,而是想告诉大家,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迷茫。很少有人,一上来就意气风发、气宇轩昂!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段经历令人潸然泪下,也总会有那么一段日子令人刻骨铭心。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勇于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迷茫和脆弱,是否能够勇于追逐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梦想,是否能够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对于我们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在我最郁闷的时候,我曾经写过这么一首小词:
小重山
昨夜西风吹落木。思绪回从前,任飞度。一帘幽梦有谁知,颇无奈,欲行又却步。
未来在何处?迷途何从往,恨无助。人生总难尽如意,且前行,望穿天涯路。
刚才讲了我的一些经历,主要就是想告诉大家,我并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学神、学霸类型的人,说白了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甚至一开始就是一个菜鸟,一个像许三多和阿甘那样虽然智力平平、但却能够坚持走到最后的人。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经验分享。因为我是研究碳纳米管的,所以我今天就结合着我的研究工作和大家聊一聊,分享一下我在过去几年的科研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想。希望我这20多分钟的演讲,能够真正让大家有所收获!
首先说一下我的研究内容:碳纳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一维管状结构的纳米材料。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由一层或多层的石墨片卷曲而成。碳纳米管最早是1991年由日本科学家Iijima报道,很快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在纳米领域连续火了20多年。碳纳米管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材料,他们的力学、电学、热学等多方面的性能都远远超过常规材料。比如,他们的密度只有钢铁的1/6,然而他们的强度却可以达到钢铁的一百倍以上,可以说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结实的材料。这为他们在航空航天、超强纤维、防弹衣等领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碳纳米管都具有这么好的性能。碳纳米管从形貌上划分,可以分为聚团碳纳米管,像一团棉花;垂直阵列碳纳米管,像刷子上的毛毛;以及水平超长碳纳米管。其中前面两种碳纳米管虽然可以实现大批量的制备,但是由于生长机理的限制,他们最长也就一两毫米,并且还存在大量的缺陷,这就使得他们性能比理论值差很多。
而超长碳纳米管,则是一种从生长机理到结构与性能都很奇特的碳纳米管。超长碳纳米管遵循一种类似于放风筝一样的生长机理,在他们的生长过程中,催化剂保持在碳纳米管的顶端,漂浮在气流中不断向前生长,也正是由于这种奇特的生长机理,使得他们可以摆脱基底的限制和影响,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米级以上的长度,并且这种类型的碳纳米管还具有相对很完美的结构,缺陷程度很小,从而具有非常优异的力学性能。
然而,正是由于超长碳纳米管如此奇特的生长机理,使他们生长条件非常苛刻。要想可控地制备出宏观长度、结构完美的超长碳纳米管,在宏观尺度下发挥他们的优异性能,面临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多重困难,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国际前沿课题。
很不幸的是,我的博士课题的题目就是:超长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在所有类型的碳纳米管中,最难做的就是超长碳纳米管。当年这个课题在我们实验室那是公认的高难度课题,很难出成果,大家一般能避免就避免。由于我是外校来的,一开始并不了解这些情况,就稀里糊涂的做了超长碳纳米管,正可谓“一朝误入此门中,常伴青灯古佛前,一个猛子钻进去,就与超长碳管结了缘。”
我本科在石油大学,学的是炼油专业,来到清华后却要做纳米,从炼油转到完全陌生的纳米领域,面临的困难大家可想而知,本科学的那点专业知识完全用不上,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我还记得,我刚来到清华,我的导师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让我感到非常崩溃的期望:希望我们能够制备出一米甚至一公里长的碳纳米管,而在2009年以前全世界最长的碳纳米管也只有4 cm;还有一件让我感到更加崩溃的事情,我在本科毕设期间所做工作写的第一篇文章,本来是用来练手的,但导师看后却说可以投Science,我当时还以为Science是SCI的全拼,后来才知道Science意味着啥,哎,这简直是赶鸭子上架呀„„又让我崩溃了一次„„面对这些挑战,我无数次地要打退堂鼓,也无数次怀疑自己的能力„„然而,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后来我们成功地制备出了世界最长的碳纳米管,而我的第一篇文章虽然没有发表在Science上,却也发表在了材料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因此,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内容就是:
做科研,要有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
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这么一段话,“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对这句话非常认可。科研圈里面聪明的人太多了,那些好做的、容易出成果的课题,别人早就做了,哪能轮的到智力平平的我们?只有在一些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地方才是真正有更多机会做出大成果的地方。
我们做科研,就是一个需要敢于面对挑战的过程。尤其是要想做出顶级的工作,更是如此。2011年,我博士三年级的时候,曾经有长达半年多的时间,我经常是通宵达旦的做实验,却得不到任何进展。当我周围的同学大步前进的时候,我却一直原地踏步,那个时候,内心所受的打击可想而知。那半年的时间里我经常在三更半夜的时候跑到东主楼前面的小树林里徘徊,反思原因。当时曾经写过一首小词,记录了当时的情形,也借以鼓励自己。
苏幕遮-科研小生记事
读文献、做实验,夜以继日,双颊洒热汗。暂将此身献科研,学海无涯,长途路漫漫。常失败,淡然看,苦中有乐,悲喜何须念。磨剑尚需待十年,这才几时,继续埋头干。
这是一个相当折磨人的过程。在经过了半年之久的煎熬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前前后后一共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制备出了世界上最长的碳纳米管,单根长度达到半米以上,这件事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还上了新闻联播,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也许这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当然,我也没有成名哈。
一个人要想真正做出点成绩,必须要经历一个磨练心智的过程,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意识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之所在,才能够真正沉得住气,深入进来。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特别顺利,往往会不知所以,容易浮燥,也很难做出经得起考验的工作。
第二,要有百分之百努力付出的精神
无论是做任何工作,勤奋,都是取得成绩的关键。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对于我们这些平凡之辈,则需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汗水。当我们的周围都是强手的时候,要想取得一点成绩,更需要付出数倍于别人的努力才行。
我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每次去找导师聊天,经常被导师洋洋洒洒、天马行空式的谈话弄得一头雾水,导师的知识面实在是太过渊博,在那些谈过内容中,既有学术前沿,又有化学、物理、力学、电学甚至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跨度之大令我难以适应,很多内容我完全听不懂!怎么办?我想到了录音!每次再去和导师聊天时,我就提前把手机的录音功能打开,把谈话内容录下来,回去后放到电脑上反复听,听不懂的知识就上网去搜,通过这种方式我竟然学到了大量的知识。现在我的电脑里还存放着大量与导师聊天时的录音。现在都成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我在研一的时候,为了尽快完成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在来到清华的第一个寒假就放弃了回家过年的机会。大年三十都在做实验,大年初一那天到食堂吃饭的时候已经没有饺子了,只好回宿舍泡方便面吃,即便这样,我还坚持到实验室处理数据。紧接着,在第二年春节,我因为实验进展不顺,又选择留在学校过春节。每年春节期间学校里都异常冷清,所以这两个春节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我再也不想在学校过春节了!„„然而,我这还不算什么,我的一个师兄,他在清华读博士期间连续在学校度过了四个春节。当然,他也取得非常辉煌的成绩,他84年出生,25岁就博士毕业,27岁成为清华副教授,曾获得清华的学术新秀、特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他也是我们化工系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教授。
第三,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我觉得不管是做任何事情,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做科研,科研其实还是挺苦的,需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这个时候,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就非常重要,要能够经得起打击,能够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中体会到乐趣。即使在最失落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经过努力能够看得到希望。在这个时候,大家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给自己一点鼓励。前面讲过,我在2011年那半年最郁闷的时候,曾经写了很多首诗来调节自己的心情。我没有太多的调节方式,写诗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方式。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无题
初入此境意朦胧,晦暗幽深步难行。
熬得云开见日出,便知何去又何从。
不管是顺利还是遇到挫折,我觉得大家都需要以平常心去对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科研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不断思考、迂回前进的过程。无论大家的天赋如何,都需要经历至少两到三年磨练意志的过程,这其中酸甜苦辣咸必不可少,但是一旦经受住了这种磨练,你的科研就会厚积
薄发,成果不断。高尔基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大致意思是“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这所大学没有人愿意上,但是,能够从这个学校毕业的,个个都是强者!”
第四、要善于思考和创新。
搞科研不是干农活,光凭勤奋和力气是远远不够的。科研是一个需要很多智慧的行当。不管人的天赋如何,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路,那就必须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
碳纳米管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仪器设备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然而我所在的实验室是一个典型的化工实验室,很多实验条件都不具备。这怎么办?虽然我很多时候也会到外面积极寻求合作,但更多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拘常规,大胆尝试,敢于创造和运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来解决困难。
比如,碳纳米管是一个非常细的纳米材料,到底有多细呢?只有几纳米,大概是人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粗细。我们虽然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中看到这么细的碳纳米管,但是你却很难在电子显微镜中对他们进行操纵。我当时就像,能不能利用光学显微镜甚至用肉眼就能看见碳纳米管?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很容易对他们进行观察和操纵。这个想法很大胆,却很难实现。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既然不能直接看到碳纳米管,那我就采用一个间接的方法吧。
我通过在单根的碳纳米管上挂上一串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对可见光有非常强的散射作用,从而就可以在普通的光照下看到单根的碳纳米管。打个比方,我们在黑夜里是看不到远处的一根很细的电线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这根电线上挂上一串灯泡,并且通上电使灯泡发光,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看见电线的位置。我们在碳纳米管上所挂的颗粒就起到了如同灯泡一样的标记作用。而我所发明的这种方法简单到什么程度呢?不需要任何复杂的设备,只需要打开装有四氯化钛的瓶子口,由于四氯化钛很容易水解和挥发,这个时候瓶子口就呼呼冒烟,你把制备好的碳纳米管对准烟雾接触两三秒种,拿开,就完事了。没有比这个再简单和好做的实验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却蕴含着非常巧妙的构思。这项工作直接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我就凭着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又相继做出了三项非常有影响力的工作,分别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以及Nanoscale上面。其中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的那个就是前一段时间成为清华新闻网焦点新闻的宏观尺度超润滑工作,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大气环境下的宏观尺度超润滑,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有这么一个独创的实验技巧。
第五,善于积累和总结
人之所以能够进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类能够从自己的经历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做科研更是这样,我们不能仅是一味的埋头做事,很多时候需要停下来去反思,去判断下一步的方向。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勤奋的双脚要踏在正确的方向上。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要想好自己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有所为有所不为。
除此之外,要特别重视自己平时的点滴积累。鲁迅先生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一位历史学教授也曾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称为权威”。
其实对于搞科研来说,也是如此。我们要想在一个领域里面成为专家,必须要积累大量的知识,并且经常性地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总结。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积累了十几本的科研笔记,每一本厚厚的科研笔记都是非常有用的财富和知识宝库。每当我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记录时,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会想起自己这么多来的实验进展和心路历程。而这些总结和积累也成为我后来很多成果的基石。
举个例子,我不管实验结果是好还是坏,我都习惯于把所有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努力从中寻找蛛丝马迹。对于做过的事情,无论好坏,我都尽量尝试写出一些东西,能够下一个结论。哪怕是垃圾数据,我也要努力找出他们成为垃圾的原因。在我做出世界最长碳纳米管的过程中,我就是从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垃圾数据中发现了他们相互间的必然联系,并由此建立了一种能描述他们生长机理的模型。而在这个理论模型的指导下,以前所有的数据,哪怕是曾经认为的“垃圾数据”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也正是靠了这种不断的积累和总结,我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制备出单根长度达到半米长的碳纳米管。
第六,做一个知识面健全的人。
这对于一个博士非常重要。博士应当成为一个博学之士。不管我们以后做什么,我们都需要有健全的知识面,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重要。我很庆幸自己在人文方面打下的功底,让我在学习理工科的时候,有着与很多同学不一样的视角。我后来发现,很多知识其实是相通的,当你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发现再去学习一门新的知识就不是那么困难。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幅在人人网上看到的画,“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只做到了中间的程度,学习到一点皮毛知识,看到了世界的可悲,却没有能力看到云巅,没有能力改变。”这幅画很值得我们思考。
最后谈一点梦想吧,对于我们从事超长碳纳米管的人来说,我们终极的梦想是能够制备出无限长的碳纳米管,下面以一首小诗结束我今天的分享。
莫看小管轻如鸿,韧性超强胜弩弓。
来年若长无限度,可作天梯上天庭。
我今天的分享很快到了尾声。也再次感谢学校能够给我这次机会和大家交流。我也非常冒昧地把自己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和感悟分享给大家。如果我今天讲的东西,能够让在座的各位有所收获;特别是坐在台下的刚刚开始研究生生涯的师弟师妹们,如果你们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想起今天在台上的一位师兄还曾经有过比你们更郁闷的日子,能够从这位师兄的经历中得到一种鼓舞和继续前行的力量,那么我今天这次分享的目的就达到了,我就非常知足了!最后,再次感谢大家耐心听完我的分享。祝大家感恩节愉快!谢谢!
2013年11月28日
第三篇:2018年莫道克大学科研设施
www.xiexiebang.com
莫道克大学建立于1973年,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它以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因为学校70%的学术工作者拥有博士学位,所以也就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了。正如《优秀大学指南》所提到的,莫道克大学还是唯一一所连续五年获得五星级毕业满意度的院校,这是澳大利亚其它大学所望尘莫及的。
科研设施
据立思辰留学360获悉,莫道克在科研方面为社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使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学校把科研工作定位为中心任务,根据个人的科研能力聘用职员,并在实验室、器材设备和其它各种研究支持上投入了卓有成效的资源。莫道克每年拨出的科研经费大约为一千八百万美元,是澳大利亚科研实力最强的三所大学之一。此外,莫道克大学还和25所以上的所科研中心建立了联系。
图书馆和计算机资源
莫道克主校区的图书馆里共收藏有560,000多种图书,其中包括藏书70,000多卷册的法律图书馆。此外,还有兽医学方面的“特类图书馆”和罗肯汉姆校区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可供学生上网查阅各站点的各类电子信息。
留学360,隶属于上海叁陆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中国A股上市公司立思辰成员企业,代码:300010),主要从事互联网留学办理、教育投资、海外置业以及网络运营,是全球互联网留学开拓者,公司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新西兰、爱尔兰、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协议覆盖2000多所海外大中小学,拥有经验丰富的留学咨询专家组成的留学专家团,其中78.6%拥有海外名校留学背景,高效有序的留学咨询系统和安全快捷的后勤保障队伍,为留学生提供
www.xiexiebang.com
询和院校申请。
从咨询、申请、签证、接机及住宿等留学一条龙服务。历程8年,公司已为数万名中国学生提供了留学咨
第四篇:[解读拉斯克奖]发现屠呦呦
发现屠呦呦
特殊时期的秘密任务
拉斯克奖获奖者视频访谈,屠呦呦正襟危坐,严肃宣布“我叫屠呦呦。”一句话说完,才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嘴角上翘,勉力笑了一下。也许,她还不习惯这个奖项给平静生活带来的变化。
颁发于诺贝尔奖之前,拉斯克奖以获奖者与诺贝尔奖得主的高重合率而闻名,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在中国,公众与科技界对诺奖的渴望是勿需掩饰的事实。顺理成章地,在今年诺奖颁布前那个热腾腾的9月,关于屠呦呦的报道,少不了这几句点评:“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值得获诺贝尔奖。”
9月25日,她家乡的一份报纸说:“区文保所致电本报,想以名人故居的形式保护好屠呦呦的故居……” 那座要求保护的居所位于宁波,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那里。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家乡人在那份报纸的头版上回忆,读书时的屠呦呦“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读中学时,她“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她说“很幸运”。
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坐小楼。她最优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1969年至1972年之间,正值“文革”时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抗新药——在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成分并不是新鲜主意。1941年,来自上海的药理学家张昌绍就曾尝试利用中药常山治疗南部沿海地区流行的疟疾,1946年和1948年,他分别在《科学》和《自然》上报道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不幸的是,张昌绍于1967年自杀,而另一些原本致力于此的科学工作者正被关牛棚、靠边站。
最初的523任务中,有尝试中草药和针灸抗疟功效的研究小组,却没有中医科学院的参与。直到1969年,为了“加强中草药方面的研究力量”,中医科学院应召加入,屠呦呦也随之参与了项目。当时她38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部分已被打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很长一段时间,这种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关注的药物,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青蒿、黄蒿、青蒿素
在各种传说中,这个场景往往被描述为:在某一天的凌晨或者深夜,阅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屠呦呦被灵感击中——那本古方上说:“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然而,真实的实验却是繁复而冗杂的。
阅读过屠呦呦部分实验记录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她的实验设计还是非常严谨的。”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中,屠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那个特殊时期,不需要个人署名的论文,新的发现迅速变成了集体的财富。1972年3月8日,在南京一次会议上,以“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为题,屠呦呦汇报了自己在青蒿上的发现。很快,云南和山东等数个研究小组借鉴了她的方法,对青蒿进行研究。
自己的发现公布后不久,从黑色胶状的青蒿乙醚提取物中,屠的研究小组获得了他们起名为“青蒿素Ⅱ”的白色的针状结晶。这种结晶在临床前的动物毒性实验中表现出了对实验动物明显的心脏毒性。是否执行原方针,尽快拿到现场进行临床试用观察?屠呦呦和她的“单位”选择了富有当时特色的解决方式——先由3位科技人员进行“探路试服”,“由屠呦呦带头共3人,经领导审批,住进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
探路试服显示,青蒿素Ⅱ没有毒性,但后来在临床上的表现却不那么令人满意——“效果不好,又出现了较明显心脏毒副作用”,原计划的14个病人,只做了8例就中止了临床试验。最终,由云南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当地的青蒿变种——大头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主持的临床试验中展示了极好的抗疟疗效。
之后,1976年,上海有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也发现了青蒿素全新的抗疟机理:青蒿素中存在一种全新的结构过氧桥。后来,因青蒿素不溶于油和水,无法使用针剂,对已不能进食的重症疟疾患者,几乎束手无策。上海药物所合成了可以制成针剂的蒿甲醚,那是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2001年,WHO将复方蒿甲醚等青蒿素类复方药物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1977年,为了赶在国外发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为中国人发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2011年8月中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博客中发表了关于青蒿素发现的故事,藉此提示对中药应有的研究方式:了解中药更明确适应症、有更好疗效,世界才能接受,真正适合的病人才能得到帮助。然而,之后拉斯克奖的颁布迅速把公众对青蒿素的讨论从传统中药引向了其他的方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交锋
拉斯克奖引发的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 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屠呦呦获奖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一次公开场合的发言中曾表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宿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而饶毅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史,“有助于了解中国大科学计划、大协作的优点和缺点”——两弹一星是成功的例子,而青蒿素的经验并不同于两弹一星。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只是含糊地说:北京中药所,1972年12月从北京地区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结晶物,实验编号为“青蒿素II”,后改称青蒿素。当然,“青蒿素”的名称也是来自那次会议。
鲜为人知的是,青蒿素主要产自黄花蒿和大头黄花蒿,而在植物学界中,菊科很难分类,于是,“按中药用药习惯”,523计划的成果鉴定会上,“将中药青蒿原植物只保留黄花蒿一种,而其抗疟成分随传统中药定名为青蒿素”。大协作的抗疟新药研发计划按照预定的轨道胜利谢幕。然而,很不幸,后来的一切并不像那份文件所希望的:“排名争议达成一致。”后来的几十年中,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的屠呦呦成了整个团队中让人头疼的因素,她个性中执拗的方面也慢慢显现了出来。
中信的青蒿素项目经理刘天伟在博客中提到,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金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523项目中蒿甲醚的发明者李英确认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这笔钱因屠呦呦的反对,至今未落实是真的。但她提出的方案,我没有直接看到,而是间接听到的。” 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但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马上有人撰文批评她: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自己研究小组其他成员的作用——这正是反对方的主要理由——他们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的研究组在523中的作用,夸大了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作用。
饶毅在文章中曾提到:“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 但查看过军事医学科学院一些相关的非公开资料后,他还是得出结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在拉斯克颁奖期间陪同过屠呦呦的苏新专也认为,屠呦呦是那场发现中的关键人物——“她是把青蒿带到了523任务中的那个人”。
9月24日晚,拉斯克奖颁奖会后,屠呦呦告诉来访的新华社记者:“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但却有业内人士私下指出,“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现在的致谢被认为是缺乏诚意的。” 之后,《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李英表示,拉斯克奖评委会这次“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把当时由全国 523 办公室领导的数十个课题组都划归屠呦呦领导了”。而苏新专则提到,从青蒿到抗疟良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应该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
这仅仅是一场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式集体主义的交锋吗?“文革”时期的科研工作方式就是只有集体没有个人,论文也几乎不标明个人作者。饶毅就曾指出:如果先发表乙醚提取的文章以后再共享,她的研究小组也应该会先发表钟裕容纯化获得青蒿素晶体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应该建立屠呦呦小组的发现优先权”,这样,争议会少一些。
那么,那个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定的最初发现者,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与屠呦呦共事过四十多年的同事廖富民沉吟了一下,说:“她是个执着的人。”
第五篇:硕博科研经验——如何找到创新点?
周边的同学和朋友,经常为找不到创新点而烦恼,昨天与我的原来导师的师妹网上也聊起,向我求助。于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估计对一些虫子都有帮助。我也是跨了几个学科,本科是工科,硕士是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实验的,估计与大多数虫子相同,博士学管理的,相当于跨了几个学科,现在做高校老师。有点心得,在此,献给各位虫子,希望能对一些虫子有帮助。
创新难,难创新,首先就是要找到创新的点,才能想实现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我觉得可以从如何几个方面:
1。科研扫盲,这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首先是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没中的申请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咨询报告等全部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什么领域,这个领域你的导师和前几届做什么,这个对于硕士来说,我觉得很有必要。这相当于给你科研扫盲,对于那些博士跨学科的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
2。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创新的源头。如连问题都找不到或不知道如何分解问题,科研的基本功需要加强和科研思考的方式需要转换。多参加知名专家或者基金委或者部委的讲座。这个可以听到很多现实问题的描述,不一定是怎么解决,可能是抛出了问题。问题导向,往往就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还有有的虫子可以走捷径,就是关注当年国家基金(自然、社科、863,973等)申请指南和已经中标的基金项目,这些都有网站,上面都有每年中标项目和项目列表统计,多去看看。如果2007年,有个基金项目你正好赶兴趣,这时你正好处于选题时候,就可以选他,等那个基金结题了,你的博士论文也差不多了。尽管处于两个地方,但是肯定结果不一样。还有就是多观察和对经常见的问题问个为什么?不要相信任何权威,敢于对一切质疑。导师不一定是对的。许多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对权威的挑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我硕士是做实验的,我举个简单例子,农村的小孩大概都知道田边的稻子长得好,谷子饱满,我想大多数都知道阳光充足呀,肥料好呀,根系可以深入田埂吸收营养。但是估计有的农村出身的同学可能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长在田埂护边上的稻谷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平时护边上的稻子并没有被水淹没,所以这就一个问题。仅研究这个问题或现象,我原来的老板的团队就做了863,973项目,其实就是一个适度亏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延伸到医学,你看那些得胃病的人,往往是饱一顿饿一顿,或者经常吃的很饱(据说经常吃的很饱容易变傻),其实如果我们让得胃病的人吃饭的时候“适度亏缺”不就容易了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么为什么适度亏缺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发明什么药物让这个人吃了这个药胃还没吃饱情况下就产生饱意或者适度亏缺呢?所以,问题就是要平时多观察一些细致的问题或者已经发生的问题,我们往往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不问为什么,建议大家看看每年搞笑诺贝尔奖的情况。比如现在学管理,管理的问题就多了,举个简单身边例子,读博士的时候,发觉大家相互交流很少,有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许多老板开什么周会月会,但是往往是气氛不热烈,老板说得多,那么为什么这样呢?你如果深究下去,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观察,或者没有对经常的问题,问个为什么? 分解问题,我想学管理的大概知道WBS(工作分解结构),这个对于其他学科虫子来说,真的很有帮助,可以去google,百度搜索下。各个学科不一样,看了这个工具,大家结合自己学科捉摸吧。没有共同的经验,就是工具一样。最后提醒一下,在工作分解结构之前或者看问题之前,一定要高处着眼,低处着手。高处,就是你头脑里要想着你这个问题所有有关联的各个方面,而低处就是从叶子着手解决。
3。看文献——获取创新灵感或者解决问题方法的路径依赖。
看文献,不是看书。这个很多虫子也贡献了很多经验。但是我周围的人也知道小木虫,但是很多人看了那么多经验,可是看完了还是很困惑?原因何在呢?我观察了很周边的同学和同事,我发觉一个重要的就是动手太少,看纸质期刊太少。这个我想小木虫很多发SCI的,一般看国外期刊,但是现在很多图书馆的国外期刊也有纸质版本,看纸质版本,你可以浏览到你的这个领域顶级期刊相关的研究,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找不到创新,有可能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研究的领域到底有那些方向。,随便浏览纸质版本,或许一个并不相关的问题,你无意中看到了,给了你启发,电脑搜索的电子文献往往我们是按主题或者关键词搜索的,请问,你能保证你提前设置的关键词是最新的吗?创新要看不同主题的文章,很多来源于交叉和其他学科。当然有的学科即使要创新也要需要实验设备支撑,这个也是不断磨合的过程。要想找到自己创新点,我觉得看文献很重要。如何看呢?首先,准备好一个不大不小的笔记本(可以命名为科研灵感本),最好有个厚重封皮,准备一支笔。摔开电脑,周边的同学许多很依赖电脑,存了很多文献,至于看了没有,估计大多数占空间。还有电脑一看,网络一开,你得思维无法完全集中于文献,一会儿QQ,一会儿小木虫论坛等等,打扰太多。灵感=心静+环境。去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带着前面1,2想到的问题和听到的问题(也要记在你那个专门的科研灵感本上),静下心来,加起来的时间至少2个月,边看期刊的时候,如果闪现什么灵感,马上记下来,切记,一定要记下来,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注明出处,你的灵感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文献给你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当时沿着这个灵感还有其他想法,就沿着这个思路下去,直到你不知道写什么,那么就停止,看第二篇。看期刊,最好是从目录看起,稍微沾边的都要浏览一下。对于做实验的科研来说,一般期刊比较少,也比较专业,所以很快能看完。但是对于社科,比如,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来说,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期刊,所以时间很长,但是一定要静下心来,这个时间可以在一年级上完课就去读。对于社科的来说,往往创新不容易,我这里特别提醒一下,由于我原来学工科的,现在学管理,我觉得社科类的研究生一定要去浏览下工科类的杂志或者理科类的杂志或者交叉学科的杂志,一般会有大收获。我的几篇小论文都是启发来源于工科。另外,社科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所以,只要是系统问题,工科类的控制类杂志(像控制与决策,电气自动化,机械工程等),系统类杂志(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运筹学等),计算机类的杂志(计算机学报,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等)都要看。即使就是工科的也可以去看,比如有点人研究水资源配置,显然就是一个系统问题。这些杂志很有帮助。
4.利用网络——创新帮助的好助手。
网络当然有很多专业论坛,数据库等,我都将其归类为电子文献。如何看电子文献。首先得按主题分类,很多虫子都贡献了,这里不说了。按照上3,这样你从纸质期刊得到很多灵感,那么现在你把你的这些灵感关键词或者主题,从电子文献中去索取,也要按照3的办法,看的时候,马上记下来,或者建立一个WORD文档或者专门的软件,把感兴趣的截取下来,并在旁边注明给你得启发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这个很重要,有的人看了文献,就丢在一边,看得多,丢得多。另外,在看电子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关掉QQ和论坛等东西,不要让这些断了你灵感的来路。
5.积累——创新的技巧和关键手段。
按3,4步骤,这样你就积累了很多灵感了。厚厚一个本子或者一个长篇word文件,这样重温一遍。请记住,没有积累,是没有创新的!!这个积累不是说把文献从数据库下载下来,放在计算就里面,而是你看了文献,你的随时闪光点或灵感的用笔记下来的看得见的积累。这样,你把你这些闪光点,找了相关文献,觉得可以写一篇小论文,就马上动手写,不要拖,不要找借口,要知道写作的激情会失去的,找不回来的。把小论文写好了,放在一段时间,再看,可以的话,修改后就投,如果觉得可以,投高一些杂志,觉得一般,投一般核心,觉得实在不咋样,就投哪些不是核心的。这里,我周围一些同学和同事,有个观念就是要发就发好的,我觉得这个不好,即使是一篇非核心的,看到自己的东西变成铅字了,心里还是会高兴的,这会给你极大的精神动力。如果,你的稿子就是要发SCI,EI,SSCI等,发了一年半载都难中,会打消你得积极性和使你苦闷,而一旦苦闷了,灵感就跑了。灵感是非常偏向哪些思想活跃的人,那些有精神的人。还有要注意,大的创新点是要靠小的创新点集成的。没有小的,那有大的。胜利的目标总是在不断的加油中接近的,小论文就算你的油,写写,你就顺了,这点对于社科类的虫子,估计很重要。
6.走向大自然——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
现在其实我们很多解决的问题来源大自然,大自然是生命的来源,也是创新的生命起源。不管你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研究,保持一个生态心很重要,过于功利,浮躁,布满灰尘的心都是创新的杀手。走向大自然,不要逛什么街和超市。这点,估计有的人会说,这与找创新点有何关系?登高而望远,试问,你在那么喧闹的超市,那么多帅哥美女从你前面经过,你的神经会得到休息吗?你的思维会有闪光吗?所以,如果在实验室或者宿舍呆烦了,不知道怎么做。不如带上自己科研灵感本和笔,去郊外或者爬山,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说不定心中的苦闷气出去了,灵感就进来了。
总结:注意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多记,心静,多动手,贴近大自然。
我的心得:没有不开窍的脑袋,只是方法不对。不是没有创新,而是积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