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园区两年大总结)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作总结
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杨凌示范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批复》精神,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定位,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目标,以集聚创新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机制为重点,突出标准化、专业化、整装化、板块化、全覆盖的特点,规划建设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占地100平方公里,由八个功能园区组成,其中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合作园以及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基本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种苗产业园区逐步壮大,设施农业、小麦良种、精品苗木、经济林果、花卉、食用菌、生猪及奶肉牛繁育等八类产业已发展到5.28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5万亩(建成大棚5000座,中棚5000亩),经济林果1.1万亩,精品种苗4000亩,名优花卉300亩,露地蔬菜1.5万亩,小麦良种3000亩,食用菌400亩,建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实训基地、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和万头奶肉牛繁育、养殖基地,本香集团、秦宝牧业、森淼公司等42家涉农龙头企业入园发展,累计完成投资7亿 1 元。园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效益初步显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现代农业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
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完善。园区八类产业均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企业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促销售,基本形成了从技术、生产、加工到物流的产业链条,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陕西秦川牛业有限公司万头秦川牛种牛养殖和育肥基地项目采取“公司+小区+基地+专业户”的模式,推行“核心区+辐射区+带动区”的连接机制,实行100头秦川牛进入核心区、10头以上进入小区、3—9头进入专业村的递进养殖方式,辐射带动杨凌及周边农民发展秦川牛养殖小区10个,基地22处,养殖户1300多户,总产值98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500多万元。同时,我们通过组建“土地银行”解决园区用地如何集中的问题,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解决园区建设主体的问题,通过项目捆绑解决资金筹集难题,有效推动了园区建设顺利开展。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立园区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一大批专家教授全程参与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生产,并在园区建立实验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创新园和国际科技合作园为积聚展示国际国内农工业新品种、新技术提供平台,省果树中心、省油菜研究中心、宁夏林业研究所、台湾美庭公司、台湾今日花卉集团、秦宝牧业、赛德公司、靖杨果蔬批发市场等国内外30多家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入园发展,展示智能温室、节水灌溉、气象监测、精准农业等当前最先进的农业设施和技术,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17类1200多个。
示范带动效应日益增强。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截止目前,园区累计接待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1000多批次、5万多人次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来园区参观学习,接待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台湾主流媒体采访团和跨越关中-天水经济区专题采访团等新闻媒体100多批次,杨陵与山东寿光、甘肃清水等地缔结友好市县区,重点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杨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得到各方面的积极评价。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快速发展,不仅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力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44元,较上年增长了21.3%,增幅居全省第一,其中仅设施农业一项带动农民人均增收914元。同时,园区建设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劳务用工需求迅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2010年三季度,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348元,同比增长21.3%,增速居全省第一,其中经营性收入3281元,占总收入的61.4%。预计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800元,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等八类产业发展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推动力。
一、主要做法
我们按照“扩展规模、提升水平、创新机制、健全体系”的总体思路,坚持“政府组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企业带 3 动、农户实施”的原则,全面推进八大园区建设发展,在产业规模推进、核心示范载体搭建、聚集创新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理清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我们立足杨凌发展定位,邀请省发改委、农业厅、农林科大等有关专家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即:“一轴一心八园”),根据总体规划制定了控制性详规。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在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种苗产业园区内,科学布局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等八类产业,实现了产业在整个园区的全覆盖。同时坚持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统一规划设计,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深入宣传动员,调动农民建设园区积极性。2008年以来,先后6次组织区、乡干部群众1500多人(次)赴四川成都、山东寿光、北京房山等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考察学习,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多次组织区内农业大户现身说法,对比算账,用实实在在的效益吸引带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区级领导包乡抓点,带头深入村组宣讲园区发展优惠政策,进一步坚定群众建设园区的信心和决心。两年来,共有5个乡镇60多个村3000多农户参与园区八类产业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主力军。
(三)引进龙头企业,推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按照现代农业全链条发展要求,规划布局一轴一心八园,基本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农业生产、产品加工、物流储运到市场营销的现代农 4 业产业链条。组建农业招商机构,制定《杨凌示范区鼓励企业科教人员农村经济组织等进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施办法》,出台了园区用地、资金扶持、自主创业、公共服务等优惠政策,吸引科技含量高、展示性强、带动能力大的龙头企业入园建设。坚持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采用“公司+科技人员+合作社 +农户”的方式,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4个,秦宝牧业、秦川牛业、生猪实训基地、省果树中心种苗基地、靖杨果蔬交易市场等10个大项目建成投用。扶持发展的龙头企业25户,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17户、物流企业8户,参与的各类专业合作社114个,带动农户10000多户。
(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按照生产规范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专业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园区农业标准体系,制定了12项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完善了小麦、玉米、良种猪繁育、苗木花卉等标准综合体,设立标准化研究推广服务中心和监测检验中心,建成以现代农业标准化网站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与信息化管理平台。探索形成了“三型”(基地示范型、企业带动型、种养大户带动型)“五化”(生产规范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专业化)的标准化推广模式。产前突出抓好生产基地选择、基础设施建设、产地环境监测和投入品检测管工作,产中重点抓好组织培训、生产记录、农产品检测、标准化信息管理等工作,产后主要抓好农产品销售和质量溯源。2010年,以赛德、靖杨等6家企业为龙头,带动18个专业合 5 作社推广标准化生产1000多棚。成立区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3个乡级农产品监测站,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一是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组建“土地银行”,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和乡镇土地流转办,区财政给每个“土地银行”每年补助运行经费1万元。两年来共成立“土地银行”36家,涉及3个乡镇36个村1万多户农民,累计流转土地3.5万亩,园区规划范围内土地流转率达到了30%以上。同时,对土地流转后人均土地不足0.3亩的农户,在生活养老、子女上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较好解决了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二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多个,入社社员2000多户,其中设施蔬菜类专业合作社121个,明确了合作社土地流转、大棚建设、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和市场销售等五大职能,覆盖园区所有设施农业大棚户。创建天和园、新华府、锦田等6个示范专业合作社,2个省级百强示范合作社。三是集中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捆绑使用,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既保证了涉农项目的顺利实施,也满足园区建设资金急需。两年来累计捆绑使用涉农项目资金近2亿元。四是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出资、农户自筹、银行贷款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创建 6 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示范区为契机,出台农户建棚贷款贴息、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设施大棚抵押贷款、期货债券等一系列政策,盘活了固定资产,拓宽了融资渠道,撬动企业和农户等社会投资11亿元,占园区建设总投资的73%以上。五是推行物业化管理机制。按照“市场化运行、物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原则,成立杨凌现代农业公司,组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水电维修队、环卫队,做好园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管护,提高了园区管理水平。
(六)健全各项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技术服务体系。成立设施农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并聘请66名农民技术员,常年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农民开展设施农业建设生产。成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施农民技能及创业培训工程,培养早就了一大批科技务农的“明白人”。在设施农业建设中实行统一规划布局、设计监管、施工指导、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在经济林果基地建设中实行统一品种、杆架、管理和技术培训,收效良好。二是信息服务体系。建成园区视频展示中心,使各园区之间通过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做到病虫害监测预警、视频监控、现代农业数据收集等一体化。建成杨凌蔬菜网,及时发布蔬菜价格和供求信息。大寨乡西小寨村实现了手机、数字电视、宽带网络的农业信息化三网融合。建立村级、专业合作社信息站106个。争取科技部农村信息化工程项目投资500万元,正在建立杨凌农业科技信息网。三是市场营销体系。引进靖杨公司基本建成果蔬交易市场,在设施农业基地建成13个产地市场,形成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扶持奥达、创 7 利和好运来三家合作社(公司),以及龙头企业开展以外销为主的深加工、精包装业务,努力打造“农科城”蔬菜品牌。启动杨凌蔬菜进万家大型活动,与上海联华、西安华润万家等多家大型超市建立了蔬菜供销关系。靖杨果蔬交易大市场投资1.2亿元建成了4.5万吨大型智能气调冷库、年产2.5万吨现代化果蔬包装加工生产线、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批发交易大市场,形成了辐射周边县区的标准化果蔬包装、储运、批发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二、几点体会
(一)科学规划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前提。聘请西北农林科大各方面专家成立规划组,赴北京、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在客观分析区情、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初步规划,并通过省发改委批准立项,整个园区规划做到了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适度超前,为各项建设顺利推进并达到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制定了园区建设年度计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确保了建设有所遵循。
(二)农民广泛参与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基础。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要求,培养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切身感受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有效激发群众解放思想、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热情。通过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增强了农民参与生产经营、市场竞争及抵御风 8 险的能力,真正成为园区建设的主体。
(三)政府推动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关键。成立了由区级领导牵头的八类产业包抓组,两年来共抽调40多名科级领导、200多名部门干部职工驻村抓点,帮助群众解决园区建设生产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主要领导深入田间地头,亲自督查督办,有效促进了工作落实。制定了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等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建立了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市场销售等具体措施,引导群众放手放胆发展产业,调动群众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掀起了一个个发展热潮。
(四)产业链运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主要力量。我们制定了《关于支持龙头企业实施产业链示范推广的若干政策》,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金融等多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与农户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园区八类产业提升发展水平。目前,已形成以赛德公司、本香公司、秦宝牧业、省果树中心、今日花卉、康龙菌业、伟隆种业等企业为龙头的蔬菜、生猪、肉牛、经济林果、种苗、花卉、食用菌、小麦良种等八类产业链条。赛德公司是进行蔬菜名优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蔬菜产业全产业链企业,他们按照有机蔬菜的要求发展露地精品蔬菜1000亩,推行统一品种选择、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药肥料供应、统一采收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带动园区6个专业合作社500多棚推行标准化生产,每座大棚实现增收3000元。
(五)机制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在土 9 地流转、技术服务、合作社建设及投融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较好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保障,注入了活力。大寨乡西小寨村共264户1009人,耕地1350亩,人均不足1.2亩,是以粮食、小麦等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贫困村。2008年以来,该村抢抓园区建设机遇,率先成立了土地银行,对所有耕地全部进行了流转。按照园区规划,组织本村村民和吸引村外农民成立9个专业合作社,较好的解决了土地集约化经营难、群众组织难等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瓶颈”,发展设施农业1200多亩,设施农业已成为主导产业,2009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967元,成为增长幅度最快的一年。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2011年,计划新发展八类产业4.72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万亩、经济林果2.4万亩、种苗6000亩、花卉4700亩,八类产业面积累计达到10万亩,实现100平方公里规划区全覆盖。
(二)抓好入园龙头企业建设。抓好本香20万头仔猪繁育基地、秦川牛业公司万头牛养殖基地、秦宝万头肉牛产业示范基地、澳源牧业良种奶牛养殖基地、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康农菌业珍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赛德公司精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广东顺德杨凌西部精品花卉交易展示等8个重点入园项目建设,2011年底全面建成投用。
(三)全面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建立一批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点,展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提 10 升产业发展水平。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主体,做好全产业链模式的示范推广,围绕八类产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实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
(四)健全各项服务体系。聘请设施农业首席专家和猕猴桃、葡萄、花卉、猪、牛、食用菌等方面的专家和农民技术员,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建设县区级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中心,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等投入品德监督检查,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在秦宝牧业、澳源牧业、秦川牛业等大型养殖小区建成有机肥厂,对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
(五)完善各项管理机制。抓好入园企业项目建设管理,制定入园企业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入园项目的淘汰机制。重点扶持6个示范合作社。建立合作社专项基金,支持合作社之间的优化整合,形成集群效应。加强园区环境卫生管理,做好水电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第二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挥农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方向和“一乡多园,科技引领,多元业态,示范带动”的发展要求,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科技集成”的方式,实行种养大户扩大规模建园、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建园、招商引资引企建园、科研机构产学研对接建园、政策扶持项目建园等多种建设模式,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打造成为都市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亮点,打造一批具有全省标杆和引领作用的综合性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立体高效、循环生态、效益优先、示范带动”的原则;二是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布推进、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三是坚持与自然资源、产业基础、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以及当地历史文化等的有机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规划的衔接性、风格的独特性、经营的规模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建设的区域性相融合的原则。
三、目标任务
1、扩面增量:围绕蔬菜瓜果、畜禽水产、苗木花卉、特经种植等优势产业发展,建立一批千亩连片特色种植、千栋连建设施栽培、万头以上生猪养殖、一百万只以上家禽养殖、百头以上奶牛养殖等特色种养小区。2010年全市发展各类特色种养小区380个,较上年341个增长11.4%。打造“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群体,做大基地规模,提升产业档次,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
2、规范提升:在全市341个特色农业小区的基础上,重点打造100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我市现代农业“百园提升”工程战略。园区集中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技术集成;集中一流的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集约土地、资本、技术、项目、人才于一体;集中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功能于一体;集中产业发展、示范展示和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使之成为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势产业积聚推进、现代农业特色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效农业 2 集聚区、现代农业先行区、先进科技示范区和安全生产展示区
3、打造一批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着力推动已建肥东白龙长王、肥西官亭马河湾、丰祥、肥西严店苏小、西郑岗、长丰造甲宋岗,在建的肥东八斗大张、长丰杨庙十井、长丰朱巷庞孤堆、梁圩七个万亩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项目园区建设;着力推动包河东大圩万亩蔬菜园艺观光产业园、包河牛角大圩万亩现代农业观光园,肥东陈集乡陈集村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肥东民族乡万亩亩设施栽培产业园、元疃镇丰宝万亩食用菌产业园、撮镇镇建华万亩水生蔬菜产业园,长丰以水湖为核心万亩设施草莓产业园、吴山车左、桥冲万亩南冬瓜旱作农业示范园,肥西以高刘为核心万亩大葱种植产业园、三河以西湖为核心万亩水生蔬菜产业园十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打造成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4、推动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发展:将大圩镇东大圩现代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园区与烟墩丙子渔场、万亩湿地生态保护区和牛角大圩万亩现代农业园区融为一体,打造环巢湖15公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产业园区;立足庐阳、蜀山区生态区位优势,将庐阳蓝斯凯、禾润农业园区、千亩设施栽培园区和千亩早西瓜基地,与蜀山区汤氏园艺、林艺园艺、蜀山农业科技示范园串联成珠,打造环北城15公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产业园区;以马鞍山 3 现代牧业2万头奶牛养殖园区、民族乡万亩设施栽培基地为核心,新安、健达、旺盛、宏峰、桂和、鑫华、鑫顺、发忠众多养殖园区,及丰宝、福泉、金色大地、汇景农业、新世野等众多种植园区星罗棋布,打造全省一流店白路20公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低碳农业,与肥东新城农产品加工园区遥相呼应;将三岗苗木产业园、严店万亩露地蔬菜产业园、三河万亩水生蔬菜产业园链接成带,两侧一公里分布着存安苗圃、山河园林、湖光葡萄、田野菌业、景南农业、西湖莲藕、丰隆莲藕、昌隆莲藕等众多农业园区,着力打造合铜路15公里高效农业产业园区
四、工作重点
1、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紧紧围绕本地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结合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土地复垦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立足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要突出主体产业,综合性产业园区明确一个适合当地的主体产业,专业性园区要形成鲜明特色,园区主体产业产值比重要达到70%以上。园区要达到一定规模,实行连片开发建设,发挥规模效益。
2、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与物质装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道路交通畅通,水、电、通信等配套。充分运用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4 先进养殖设施等先进设施,提高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园区要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领本地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展示基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种子种苗中心。
3、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园区建设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着重抓好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生产性投入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逐步做大做强。要突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依托入园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建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园区及其周边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发挥园区技术优势,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创建,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定认证。
4、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园区建设要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在建设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有条件的可以在园区内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设施,切实提高园区农业产业化水平。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销售工作,加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5 物流企业的衔接,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
5、加强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规划指导、业务支持和资源整合,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园区技术服务、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等服务组织,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强化对入园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的指导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全面掌握园区建设有关情况,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加强典型宣传推广,提升园区建设水平。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将其作为引领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抓出成效。要认真抓好园区规划,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建立健全园区建设管理工作机制,明确管理部门,配备管理人员,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事项。积极搭建园区建设产业载体平台、产业融资平台、产业培训平台、产业政策平台、产业服务平台,推进各类园区建设。
2、加大政策扶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认真落实XX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整合高效设施农业、规模高效农业、农业科技、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品牌建设、农业标准化建设等财政扶持资金,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支持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精心包装一批农业招商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园区领域。各地配套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园区建设向优 6 势产业带集聚发展。
3、加强认定管理。市、县(区)要认定一批市、县(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园区快速发展,为加强市级园区建设,市农委将配套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和考核评比办法,实行申报认定制,动态管理、能进能退,会同有关部门每年进行一次目标考核,授予“XX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称号,予以认定授牌。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附:XX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
XX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
一、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农业园区的农田整治要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种植业类园区要求土地平整,地块方正,朝向一致。亩均配置沙石机耕路6米左右,主路宽4.5米,支路宽3.0米,两边衬砌路肩,农机具下田作业便捷;亩均配置排灌水沟(渠)10米左右,排灌分系,合理配置泵站、农电、库房等设施。畜禽型园区要求畜舍排列整齐,结构合理,环境清洁卫生,配有沼气池,80%的粪尿 7 通过沼气处理或其它生态利用。水产型园区要求鱼塘排列整齐,布局科学合理,水深符合养殖品种要求,鱼塘塘埂有护坡或驳坎,并有足够的宽度,不漏水,园区内有机耕路,且平整、坚实,道路畅通。电网、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配套设施齐全。
二、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①特色种植园区:特色经济作物园区(含露地蔬菜和水生蔬菜)核心示范基地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区域性规模5000亩以上;大棚蔬菜园区(含草莓和食用菌)核心示范基地集中连片500亩以上,区域性规模1500亩以上;②特色养殖小区:特色畜禽养殖核心示范基地年生猪、奶牛、肉羊、肉禽存栏出栏量分别达1万头、200头、400头和10万羽,区域性年存栏出栏量分别达5万头、800头、2000头和100万羽;③特色林木园区:苗木花卉和经果林核心示范基地面积分别达1000亩和500亩,区域性规模分别达3000亩和1500亩;④生态休闲观光园区:以种养为主的生态休闲观光园区,核心示范基地主导产业集中连片达300亩以上,区域性规模达1500亩以上;以苗木花卉和经果林为主的生态休闲观光园区,核心示范基地集中连片面积分别达500亩和300亩以上,区域性面积分别达1500亩和1000亩以上。
三、具备一定的科技应用水平。园区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主要生产技术居市内领先。具有良好 8 的技术开发能力,成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研发基地。具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培训能力,成为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发展的技术传播基地。具有一个以上的技术依托单位。具有较大的科技投资力度,用于科技试验、示范的投资占整个园区投资中的比例每年不低于5%。
四、建立较完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一是符合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符合国家政策、环保政策和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符合XX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布局要求。园区有明确的科学规划,已纳入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与城市、城镇化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符合农田保护区有关要求。二是有明确的实施主体:核心示范区主要建设单位或实施主体为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三是具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园区所在地的土壤、水分、大气等环境因子应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主要农产品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
五、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核心区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周边地区,其中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高于所在区域平均水平的30%以上,经济效益高于所在区域平均水平20%以上,园区辐射周边农户年增收10%以上。经济效益:主导产业经济效 9 益突出,其中设施蔬菜种植园区经济效益每亩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露地蔬菜种植园区经济效益每亩纯收入2500元以上;经济林木及果业园区每亩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设施林果园区经济效益每亩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畜禽养殖园区经济效益高于所在区域平均水平20%以上。生态效益:各园区农田林网化面积达80%以上,平衡施肥面积达7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5以上%,氮肥当季利用率达4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面积达80%以上。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第三篇: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汇报
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汇报
汉中市农业局(2012年10月16日)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机遇,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速度建设的原则,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展情况
(一)创立市县共建模式,启动省级园区建设。第一批、第二批命名的4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按照以县为主、市县共建、领导小组成员部门牵头包抓的方式快速推进。每个园区分别由一个市级部门牵头,三个部门协同包抓,包抓部门与县区政府签订园区建设框架协议,包抓时间为三年。包抓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每年整合不低于500万元的项目资金投入到包抓的园区,牵头部门每二个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推进措施,加快建设进度,力争用3~5年时间集中优势资源将省级园区打造成具有汉中区域特色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西部地区新型农业培育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展示区、有机农业和农耕文化先行区。
(二)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洋县贯 溪现代农业园区收储土地2032亩,土地性质已由农业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园区四条主干道已经建成,有机产业中心综合楼、天宁寺河综合治理工程已完成招标,即将开工建设,已有8户取得有机双认证的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勉县周家山现代农业园区投入8000多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入园企业达到35家。今年新引进入园企业4户,投入资金4.89亿元,其中投资3亿元的凯迪生物质能电厂主体工程完工,投资1.78亿元的清波公司茶多酚项目已进入设备招标阶段,广州立达尔生物科技公司万寿菊项目和运通公司经济鱼养殖项目已投产达效。汉台春雨现代农业园区已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20万元,土地流转工作进展顺利,园区8.2公里主干道路基工程、物流中心冷库建设库体工程已经完成,两个万头猪场已完成土地平整120亩,一个已开工建设,设施蔬菜一期工程正在实施,无抗饲料加工厂建设已完成扩初设计。留坝高江现代农业园区已开工建设。
(三)突出优势特色产业,科学制定园区规划。各县区严格按照《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方案编写大纲》要求,立足实际,科学制订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一方面紧紧围绕优质稻油、生猪、茶叶、柑桔、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综合考虑立地条件、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发展潜力等因素,确定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汉中特色的“绿色、有机、生态、循环”产业园区集群;另一方面按照产学研一条龙,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思路,注重产业配套,合理布局种养、加工、营销以及相关服务产业,着力探索“用现代工业理念做大农业、用现代流通方式做活农业、用现代金融手段做强农业、用现代生态理念做精农业”的基本路径。通过科学规划,反复讨论,共编制省级园区规划方案23个、市级园区规划方案15个。其中:粮油3个,养殖8个(含水产),设施蔬菜、食用菌、花卉9个,茶叶14个,中药材3个、农产品深加工1个。经过积极争取,省上今年新认定和命名我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1个,实现了省级园区县区全覆盖。9月份,我们组织三个专家组,对市级园区进行深入调研,按照园区申报条件和建设标准对园区规划方案和建设单位进行了严格的考核。经园区办认真筛选、专家评估、提交市政府现代农业园区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对符合条件的27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进行了认定和命名。目前,11个省级园区和27个市级园区正在修订完善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四)坚持生态循环战略,全面实施绿色标准。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态,在园区建设中,始终坚持绿色标准,以打造朱鹮品牌为着力点,以“绿色、有机”为基本内涵,以先进技术装备为依托,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以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大力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绿色有 机产业。截至今年9月份,全市有124户企业、187个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认证基地面积达到135万亩,其中省、市、县三级园区龙头企业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基地面积达到85万亩,占63%,注册品牌52个。绿色有机产业和生态循环农业成为我市农业园区建设最为鲜明特色。不少园区创立了猪-沼-菜,猪-沼-果(茶)和种养休闲生态循环模式,对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五)推进机制创新,加快园区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园区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成立土地银行或土地流转信托投资公司,建立县级土地流转风险调节基金,引导农民自愿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农业园区规范有序流转。目前全市向农业园区流转土地35000亩,已达成流转意向32000亩。洋县贯溪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政府收储机制、白云现代农业园区土地租赁机制、勉县周家山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托管机制、定军山现代农业园区土地转让机制、宁强千山现代农业园区土地(茶园)入股机制、西乡杨河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承包机制、城固大鲵现代农业园区土地征用机制为全市土地流转创立了先进模式。
(六)强化工作基础,推进园区规范化管理。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转 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来抓,市政府和各县区政府均成立了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园区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加强园区办工作力量,明确责任分工,整合相关资金,落实政策措施,形成发展活力。市政府制定印发了《汉中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园区申报条件、建设标准、评审程序、资金监管、考核验收等规范化管理规定,坚持信息公开、公正透明、科学发展的原则,对各县区申报的省级和市级园区进行公示,广泛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园区规划的科学性。
(七)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园区扶持力度。市直成员部门认真贯彻市政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积极发挥部门职能,派出专业人员到各园区调研,提出了农业园区包抓项目和措施,15个成员部门分别与4个省级园区签订市县共建框架协议。市发改委多次向省发改委汇报争取,为洋县贯溪现代农业园区争取陕南循环经济发展资金650万元。市财政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包抓方案,积极争取相关扶持资金,今年为春雨现代农业园区争取省级财政资金520万元。市林业局领导多次到留坝县高江现代农业园区调研,制定了高江现代农业园区生态林业扶持措施。市扶贫办领导多次赴省汇报农业园区建设,今年从省扶贫办争取农业园区项目5个(全省共20个),争取财政扶持资金2500万元。汉中供电局将春雨现代农业园区农网改造列入 2012~2013年建设计划,投入资金190万元。市交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规划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人民银行、地电公司等部门都较好地发挥了部门职能作用,制定扶持措施,形成了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方案起点不高。部分园区受思想理念、企业实力、科技水平、资金来源等因素制约,规划起点较低,没有很好的体现现代农业理念。
(二)科技支撑力较弱。我市园区基本上属于“三低”水平的开发,即产品层次低、技术水平低、装备低端化。高新技术、新型装备和高端设施还无从谈起,科技含量低,产产业链条不完整。
(三)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我市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普遍存在弱、小、散问题,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招商引资工作不到位,园区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项目整合与集中投放度不够,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制约了园区建设进程。
(四)与农民利益联结接不紧密。现代农业园区的最终目标是带动农民增收。目前,我市农业园区的企业以封闭运作为主,与农民利益联结仅限于土地租赁和务工,农民以土地入股或以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园区机制尚未建立。建立带动农民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当前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当前,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今年新认定的11个省级园区和27个市级园区正在编制实施方案,11月份都要全部启动建设,全省第四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即将申报,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将认真落实本次调研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创新思维,加大力度,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紧修订和完善规划方案,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坚持“因地制宜、特色鲜明、高端发展”的理念,尽快修订完善规划,提升功能定位。园区内水、电、路、田、绿化、通讯等基础设施要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一次到位。特别是核心区,必须体现现代农业理念,做到工厂化养殖、设施化栽培、信息化管理、园林化景观培植,达到五项标准,即: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园区科技含量。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专家对口联系制度,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坚持用高新技术和新型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加强与知名农林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转化科研成果,把园区建成新技术辐射源。
(三)体现机制创新,提高园区经营水平。主攻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积极吸引国家级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各类农 业项目要向园区倾斜,使园区成为吸引客商和项目资金的重要载体。园区管理必须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现代化生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业主经营、农民收益”的运作机制。大力发展土地集约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生态循环型农业,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园区经营水平。
(四)加强基础设施,提升园区装备水平。农业园区不仅是生态高效农业样板区,更是先进设施装备的展示区。一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灌溉方便、设施配套、绿化美观。二是完善园区生产设施。大力推广应用钢架大棚、喷灌滴灌、温湿调控、工厂化育苗和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运输等设备,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三是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农业。大力推广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和农业电子交易系统,着力打造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五)严格建设标准,抓好第四批省级园区申报争取工作。我们将加大力度,积极与省上沟通,灵通信息,做好争取工作。同时加大力度,严格申报条件,坚持标准,认真抓好省级园区筛选审定工作,力争每个平川县达到3~4个,全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30个左右。在实现省级园区县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力争再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为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引领,是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的重要支撑。经过学习调研就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言。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统领,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兴农为支撑。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二、总体目标: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将园区建设成为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4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区培育建设现代园区(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区)50个以上,每个乡镇1—2个。
三、建园标准:规模要求:集中连片种植面积600亩以上;生猪存栏3000以上;养牛500头以上,养羊2000头以上;家禽存栏超2万余只;水面养殖超100亩。
三、建园要求:
(一)特色优势明显:围绕粮食、油料、瓜菜、畜牧、水产、苗木花卉、林木、干鲜果八大主导产业选择发展基础较好,比较优势突出,带动增收明显的重点产业和区域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使园区建设既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特色产业强镇富村为基础,通过统筹规划整合优化,改造提升进一步促进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坚持以规模经营带动要素集聚,现代农业园区要以一产为主,合理配套布局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等二三产,引导各种要素流向园区,延伸产业链条,健全产业体系,拓展产业功能,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二)科技水平领先:强化园区建设的科技支撑。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参与园区建设,扩大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范围和速度。积极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引进应用和广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大力推广应用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及废弃物资化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农牧、农林、农渔结合立体种养,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实行良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五良”配套,提高园区内生产过程和产品科技含量。园区的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三)产品优质安全:扩大优质品种的推广应用。园区良种覆盖率达100%,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大力安排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产地准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施设备,采取业主自检和监管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保障园区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园区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100%。注重发展品质农业,鼓励园区内各种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采取品牌组合、重组等方式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共同打造名牌农产品。
(四)设施装备优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涝方便,用电便捷。注重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肥。园区农田有效灌排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达95%以上。大力应用先进设施装备,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等现代设施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水平。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设施,全面提高园区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大园区内先进机械的应用,扩大农机化实用技术推广,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园区内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达80%以上。
(五)运营机制健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组织,农
业龙头企业为主体,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到园区创业。引导工商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参与园区建设和经营,形成政府引导各有生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创新园区经营机制,引导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合作,统一服务等形式提高园区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和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降低农产品销售环节成本和风险。建立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园区建设的活力。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借鉴工业园区建设好的经验,推行园区建设项目法人化管理,形成政府加强服务,业主自主经营的机制,全面落实创建和管理责任。
(六)服务体系完善:健全“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实行农技人员园区建设的对口联系包服,强化技术推广,病虫防治,疫病防控,质量监管,市场营销等服务。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按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形成配套的公共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机、植保、信息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鼓励采取挂钩结对,委托代办,对口服务等多种方式推进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销售等专业化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健全服务机制,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埇桥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整合配强办公室。各乡镇组建相应的园区建设工作班子,确保园区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严格考核奖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抓手,逐级签定目标责任书,压实一把手责任,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三)科学编制规划: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编制好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规划,规划编制中要注重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注重规划和项目建设紧密结合,注重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建设方案,乡镇和园区建设方案要经区现代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实施。
(四)加大政策扶持:一是整合财政资金。区政府探索建立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资金管理新方式以及由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农田水利建设及建后管护的新机制。按照渠道不变,优势互补,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把各级安排的性质相近,用途一致的财政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格局,合理配套公共财政资源,使财政资金集中发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资金的积聚优势。二是突破金融瓶颈:探索创新整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组建涉农投资和担保公司,扶持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社,拓宽农业贷款抵押物范围,打造一批“不脱农,多惠农”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三是加大农业保险力度:积极完善落实农业保险政策、拓展农业保险品种,将设施大棚、拱棚、果菜、畜牧养殖等都纳入保险范围,加大保费补贴力度,构建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网络。
(五)扩大示范效应:充分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学习等活动,推广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推广应用。要借助园区的先进设备和经营能力,为园区周边农民提供农资、农机、植保等生产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埇桥区农业委员会
王大志
二O一四年六月
联系电话:*** 6
第五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座谈会材料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座谈会材料
回山是一个偏远乡镇,也是农业大镇。全镇共有耕地2.7万亩,山林近4万亩,水面2.9万公顷,农业资源极其丰富。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是实现回山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对此,镇党委政府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近年来,回山镇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打造“生态宜居小城镇、现代农业示范镇”的工作思路,按照“创新产业、壮大规模,积极兴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工作目标,以服务农民、深化农产品无公害化建设为根本着力点,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完善惠农服务体系,提升为农服务水平,注重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逐步形成了两大传统农业继续稳定发展、其它精品农业交相辉映的良好局面。
一、回山基本情况介绍
二、回山农业格局及发展情况介绍
名茶、茭白是回山镇的两大主导产业,种植规模和经济效益继续稳定增长。
1、名茶产业。全镇26个行政村,23532农业人口,其中从事茶叶产销人口数为1.5,占农业人口的 65%,其中茶叶种植11000亩地,茶叶良种率占总面积的65%以上,成为全市“名茶第一镇”。201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2亿元,其中名茶产量8652担,400多吨,占全县产量的11%,产值5500多万元,占全县产值的14%。2010年全镇人均收入8162元,在收入构成中名茶为2186元,占31%,茶叶收入成为村民经济的主要来源。名茶产业已成为回山镇第一主导产业,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位于上市场村的名茶批发市场,茶叶年吞吐量达到500多吨,成交额达6000万元,极大促进了回山茶叶的有效集散,增强了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影响。同时,我镇注册了“回山峰芽”商标,增强了茶农的品牌意识,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2011年7月份,我镇在继去年成功申请安丁山茶叶鲜叶有机转 1
换产品之后,又申请了有机产品认证。
2、茭白产业。自1996年试种60亩“回山八月茭”获得成功起,几年来,回山茭白通过建立基地、开拓市场、创立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新昌特色、优势明显、效益稳定的农业产业。2009年全镇茭白面积7000余亩,产量2.1万多吨,占全县产量的70%,产值2500多万元,占全县产值的75%。回山茭白以其匀亭白嫩的外观、鲜美的口感和良好的品质,赢得了越来越广阔的口碑与市场。回山茭白推向市场以来,获得众多奖项。2002年获得省农博会优秀奖,2003年获省农博会金奖,2004年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市级绿色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2005年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2008年获浙江省优质茭白种植领先示范基地及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蔬菜产业强镇。
2010年又是我镇茭白产业发展史上大丰收的一年。2010年,回山茭白被顺利评为绍兴名牌和浙江名牌,同时成功举办新昌县首届回山茭白节,可谓是双喜临门。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打响了回山茭白的品牌,提高了回山镇和回山茭白的知名度,更加完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茭白市场的辐射能力和交易能力。
在两大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全镇其它特色农业也蓬勃发展、在市场化、规模化、绿色化的道路上取得巨大进展。
1、去年我镇成功引繁黄山贡菊,为今年的继续推广种植积累了经验。2011年,我镇又从黄山市歙县引进贡菊早花10万株、中花1万株,配以上年我镇引繁的迟花品种,早中迟品种结合,能够充分满足农户的采摘维度和市场需求。黄山贡菊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大宅里梁国华自主引进种植贡菊20多亩,成为了回山镇最大的种植户,还有一些农户也多次向镇政府了解贡菊引繁种植及合作社成立等事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2、我镇高湾村引进的铁皮石斛基地,能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村的双方优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不仅能带动农民增收,还能在改善村容村貌、改变农民生存方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作用,达到“以企强村、村企共赢、农民受益”的效果。
3、回山獭兔养殖场和回山茭白专业合作社等,利用无公害茭白示范基地和獭兔养殖场的农业生态循环利用系统,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并上报。该建设项目已经得到县农业局的肯定,正在向省农业厅申报。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产业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
一、产品附加值低。回山是农业大镇,这既是回山的特色和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回山的劣势。农业生产设施不完善,基本属于“靠天吃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上灾害性天气等不可抗因素,就会导致减产减收。农户多为分散经营,专业化、合作化程度低,市场应变能力匮乏。另一方面,我镇农产品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直接消费多,间接消耗少,产品附加值低。
2、广大的山上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我镇共有山林面积
3.9万多亩,但其中多为松、杉等用材林,经济林种植规模较小,品种单一,深加工产品少,经济效益低。
3、二、三产业起步慢。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回山镇的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对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成为了制约我镇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下阶段工作重点和目标
现代高效复合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回山农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大农业、大发展”的眼光,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省级示范园区建设的要求,以观光生态农业和新的高效农业为突破口,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长期性调整,统筹全局,坚持标准,有序推进,向需求市场化、种植规模化、产业现代化方向发展。
1、巩固和提升茶叶、茭白两大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就回山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的发展是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基础,它既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又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在工业和服务业相对不发达的现阶段,发展和壮大农业经济对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坚持农业的战略性基础地位不动摇,牢牢把握名茶、茭白两大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继续稳定并适时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两大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附加值,看准时机,乘势而上,拓宽产业面,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2、通过大力宣传农业区位优势和商品优势,搞好特色农产品的包装和推介,继续占据和不断扩大我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加快推动我镇农林生态资源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将回山品牌、回山精神、回山形象推出去,提高回山的知名度,扩大回山的影响力。
3、因地制宜,拓展新的高效农业。继续做好农业精品园文章,为回山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林下经济,做好山上文章。优化空间布局,采取套种、间作等多种方式,实现立体分层开发,避免重复建设、产品趋同和恶性竞争。
4、以旅游资源优势为依托,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培育农业观光经济的增长点。回山镇地处山区,既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又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游、文化游既能得到经济效益,又能获得长远的社会效益。
5、积极引进发展适合回山的农业加工企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集合的机制,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使农民获得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既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又能有效促进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6、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以土地开发整理、农村水利建设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