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GMP质量检验员培训讲义(药监局)
培训讲义
1.药品标准
中国药典
国家标准
进口药品注册标准 2.药品标准的结构 2.1原料药
2.1.1药名
中文名
汉语拼音
英文名 2.1.2结构式
分子式
分子量
2.1.3含量限度
同药品本身的性质,含量测定的方法有关。2.1.4性状
包括外观性状、溶解度、理化常数。
外观性状
按凡例的说明,是对样品色泽和外表感观的描述。溶解度
为物理常数,是样品纯度的指标,药典凡例对溶解性有详细的描述。
理化常数
包括熔点、比旋度、相对密度、吸收系数(E1%1cm)、折光率等。为药品的纯度指标。
2.1.5鉴别
通常为反映药品的化学、物理性质和生物活性,不代表对药品化学结构的确证。
一般有化学鉴别、光谱鉴别和色谱特性等。
化学鉴别
为加入一种试剂,产生颜色、沉淀、气味为鉴别的指标。
光谱鉴别
通常是指紫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光吸收图谱。紫外吸收光谱是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吸收波长或吸光度的比值为鉴别的指标。红外光吸收图谱是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同时测定样品与对照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进行比较,或与对照的图谱(标准图谱)比较。
色谱特性
是指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薄层色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样品斑点与对照品或对照药材斑点比较,是以斑点的位置与颜色为鉴别的指标。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均是以主峰保留时间为鉴别的指标。
2.1.6检查
指检查杂质,杂质又分为无机杂质和有机杂质。硫酸盐、氯化物、重金属、铁盐、砷盐等为无机杂质,有机残留溶剂和有关物质为有机杂质。
2.1.7含量测定 方法有容量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2.2制剂
2.2.1药名
中文名
汉语拼音
英文名。制剂的命名原则一般是以原料名加剂型名。
2.2.2含量限度
可因剂型、剂量、检测方法的不同而不同。2.2.3性状
通常是对样品的外观描述。
2.2.4鉴别
采用与原料药相同的鉴别。通常是对主要的鉴别,在复方制剂中对每一个主成分都要作鉴别。
2.2.5检查
通用的检查项有残留溶剂和有关物质的检查,另外是根据不同的剂型、不同的剂量采用不同的检查项。如片剂会检查片重差异、溶出度或崩解时限等。注射剂会检查装量差异、可见异物等。
2.2.6含量测定
方法有容量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含量限度通常以相当标示量的百分数表示。
各论:
1.熔点测定
熔点有两种(1)熔点(2)熔融时同时分解点。
方法:中国药典收载有三种方法,在正文中如果没有特殊的规定,指的是第一法:用于测定易破碎样品。
样品的前处理:样品的熔点在135℃以上,加热又不易分解的可用105℃以除 去水分。如在135℃加热易分解的样品,可用五氧化二磷真空干燥。样品装入毛细管的高度为3mm。
传温液:有水、液体石蜡、浓硫酸、硅油等。最常用的是硅油。
升温速率:测定熔点为1.0-1.5℃/分钟;测定分解点为2.5-3.0℃/分钟。此升温速率是指放入样品后的升温速率,样品的放入时间为离规定的熔点低限温度前10℃。
熔融的过程:(1)发毛 是指毛细管内的样品表面毛糙。(2)收缩 是指毛细管内的样品收缩成柱状。(3)软化 是指收缩成柱状后的样品向下弯塌。(4)出汗 是指收缩后的样品出现细微的液滴但未见局部液化的时候。(5)初熔和全熔 是指随着温度的上升,样品有一个持续的熔融过程,当样品出现局部液化现象(毛细管底部出现明显的液体)的时候,即为初熔点,当样品全部液化,液体澄清时为终熔点。如样品为熔融时同时分解,初熔和终熔的现象不明显,通常可见颜色改变和产生气泡,当样品全部变为气泡并有气泡上升时,可判为熔融时同时分解点。通常只能看到一点。
测定数据的修约:按0.5单位修约,如0.1-0.2℃,0.3-0.7℃修约为0.5℃,0.8-0.9℃修约为1.0℃。
结果判断:修约后的初熔点与终熔点均应落在规定的范围内,熔融时同时分解点也应落在规定的范围内。
熔点标准品的使用:熔点标准品用于校正熔点温度计,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有颁发,一般每间隔约30℃就有一个熔点标准品,在使用时应选用与测定样品熔点相近的标准品。一般规定为在200℃以下的校正值不大于0.5℃,200℃以上的校正值不大于0.8℃。
2.旋光度(比旋度)测定 定义:当偏振光通过长1dm,每1ml溶质含有1g旋光性物质的溶液,使用光线波长为钠光灯(D线 589.3nm),测定温度为20℃时,测得的旋光度为比旋度。
仪器: 仪器的读数应至少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即±0.010)。仪器校正中国药典2000年版用蔗糖,2005年版用标准石英管。
应用:旋光度(比旋度)为药品的物理常数也是药品的纯度指标。旋光度测定法可用于药品的定性和定量测定。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收载的葡萄糖的比旋度即为一种纯度指标。葡萄糖注射液含量测定用的就是旋光法,计算公式为:
[α]tD=100a/Lc(固体物质比旋度计算公式)C=a×2.0852(含一水葡萄糖注射液的含量计算公式)
C=a×1.8958(含无水葡萄糖注射液的含量计算公式,见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
结果判断:连续读数3次,计算平均值。如连续2次读数偏差大于±0.020,则数据弃去,重测。
3.相对密度 为药品的物理常数,测定样品为液体样品。是指样品相对于水的密度。按中国药典要求,如在正文中没有规定,即为测定温度20℃。方法:有比重瓶法与韦氏比重称法。常用比重瓶法。
注意事项:比重瓶应整洁、干燥,测定时注意控制温度。
4.折光率测定
为药品的物理常数,测定样品为液体样品。按中国药典要求,如在正文中没有规定,即为测定温度20℃。
仪器要求:阿贝氏折光计,读数范围为1.3000-1.7000,读数精度为0.0001。用水校正仪器,在20℃时水的校正值为1.3330。测定样品时,温度的校正公式为:η=n+0.00038(T’-T)n=测得的折光率 0.00038=温度校正系数 T’=测定时的温度 T=规定的温度(20℃)。
5.溶液的颜色与澄清度 溶液的颜色是指样品溶解在一定的溶剂里所显示的颜色,其色度与标准比色液比较,或用比色计测定。澄清度是指样品的溶解程度,与标准浊度液比较。6.pH值检查
用酸度计测定,仪器的测定精度为0.01pH值单位,测定时使用两种与样品pH值相近的缓冲溶液,一致定位用,另一种校对用。测定校对用缓冲溶液的pH值应不超过规定值的±0.1。如超过应检查仪器和电极,再测定,直至在规定的范围内,方可测定样品。
7.氯化物检查 工作原理为样品中的氯化物在稀硝酸条件下与硝酸银试液反应,产生沉淀,用比浊的方法来比较。
Ag+Cl→AgCl↓
测定的浓度范围为20-80μg Cl-1/50ml。
操作注意事项为(1)在加入硝酸银试液后应在暗处放置5分钟,(2)样品溶液 需要过滤处理时,滤纸要用稀硝酸洗涤。
8.硫酸盐检查
工作原理为样品中的硫酸根离子在稀盐酸条件下与氯化钡试液反应,产生沉淀,用比浊的方法来比较。
Ba+SO4→BaSO4↓ 测定的浓度范围为0.1-0.5mg SO42-/50ml。
操作注意事项为样品溶液需要过滤处理时,滤纸要用稀盐酸洗涤。
9.硫化物检查
试验用的仪器为测砷瓶,在导气管C中不加如醋酸铅棉花,用醋酸铅试纸代替溴化汞试纸。工作原理为样品中的硫化物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硫化氢与醋酸铅试纸反应生成黑色硫化铅,以比较硫斑颜色的深浅作为指标。
2H+S→H2S↑ +
12-2+
2-+1
-1 H2S+Pb2+→PbS↓+2H+1
测定的浓度范围为3-10μg。
10.铁盐检查 为检查样品中的高铁离子和亚铁离子。工作原理为样品中的高铁离子在盐酸酸性条件下,与硫氰酸离子生成红色的硫氰酸铁络离子,用比色的方法测定。比色的方法有目视比色和用比色计测定两种,多用目视比色法。
Fe+nSCN→[Fe(SCN)n]3+
-+3-n
(n=1-6)测定的适宜浓度范围为用目视法10-50μg/50ml;用比色计测定为5-90μg/50ml。试验时加入过硫酸铵的目的是将样品中亚铁离子氧化成高铁离子。用比色计测定时,测定波长为480nm。11.重金属检查 按中国药典附录有四种方法,(1)直接测定法;(2)经有机破坏后测定;(3)硫化钠测定法,适用于能溶于碱而不能溶于酸的物质;(4)富集后测定,适用于测定重金属含量低的样品。常用的方法为第(1)法和第(2)法。工作原理为样品中的重金属离子在pH值为3.5的醋酸盐缓冲溶液条件下,与硫化氢反应生成有色金属硫化物,用比色的方法测定,样品中的重金属离子用铅离子代表。
H2S+Pb→PbS↓+2H 测定的浓度范围为10-20μg/25ml。
操作注意点:(1)在方法(2)中如用炽灼残渣检查项下的残渣,那炽灼残渣检查马福炉灼烧温度应在500-600℃之间。
(2)样品中如果含有多量的高铁离子,会把硫离子(S)氧化成单体硫而使溶液成白色的胶体溶液,影响比色,可加入维生素C,把高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排除干扰。
(3)如样品中含有氟离子、硫离子、磷酸根离子,在有机破坏中应用铂坩埚。12.砷盐检查
砷盐通常由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带来,自然界的砷盐通常以三价和五价的形式存在。在测定时,先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再行测定。中国药典附录收载有古蔡氏法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常用的方法为古蔡氏法。实验的反应原理为:
AsO3+3Zn+9H→AsH3↑+3Zn+3H2O
As+3Zn+3H→AsH3↑+3Zn 3+
+
2+ 3-+
2+
2++
12-AsH3+2HgBr2→2HBr+AsH(HgBr)2(黄色)AsH3+3HgBr2→3HBr+As(HgBr)3(棕色)
测定的浓度范围为1-2μg 操作注意点:(1)塞入的醋酸铅棉花应干燥,疏松,塞在导气管C的中间位置。(2)所用的溴化汞试纸应干燥,旋紧,不能漏气。
(3)加入的锌粒应不含砷,大小以能通过1号筛为准。不应用锌粉。13.铵盐检查
样品经蒸馏后,流出液用目视比色法与标准液比较测定。显色剂为碱性碘化汞钾试液,测定的浓度范围为20μgNH41+。
14.干燥失重 为测定样品中的结晶水、吸附水、加热易挥发的物质。方法通常有烘干法和干燥剂法。样品的熔点在135℃以上,加热不易分解,用105℃干燥。如样品的熔点在135℃以下,加热易分解,用干燥剂法,常用的干燥剂有:五氧化二磷、浓硫酸、无水氯化钙和硅胶等。或80℃、60℃真空干燥。干燥至恒重解析。
15.水分检查 为测定样品中的结晶水、吸附水。用卡氏水分测定法测定。应注意干湿度,所用的试剂容器均应经干燥和脱水处理。
16.炽灼残渣检查 为检查样品中的无机物,方法为样品经有机破坏后,残渣称重。如残渣用于重金属检查的,马福炉的炽灼温度应在500-600℃。如样品中含有氟离子、硫离子、磷酸根离子,在有机破坏中应用铂坩埚。炽灼至恒重解析。
17.含量均匀度检查
要测定含量均匀度的样品有:
(1)主药含量在10mg以内的片剂、胶囊剂、注射用无菌粉针。或主药含量不超过每片(个)重量的5.0%者。
(2)除上述剂型外,其他剂型主药含量不超过2mg或主药含量低于每个重量的2.0%者。
(3)主药含量虽不大于25mg,但生产过程难以混匀,或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很接近的药品。
测定方法多与含量测定方法相同。测定10片(样品)。结果判断:A+1.80S≤15.0 18.溶出度(释放度)
影响溶出度(释放度)试验的因素:(1)仪器的水平面。(2)搅拌桨的中心位置。(3)搅拌速度。
(4)溶出介质中气体的量。(5)介质温度。
(6)溶出介质中盐的浓度。(7)溶液的滤过。校正片的使用
崩解型---泼尼松片
非崩解型----水杨酸片。
第二篇:焊接质量检验员培训讲义(范文)
焊接质量检验员的基本要求
一、焊接检验
三检一验:自检、互检、专检、产品最终验收。
焊接过程(工序):材料划线、切割、坡口加工、装配、点焊固定、焊接。
焊前检验:
1、原材料—母材、焊丝、焊条、焊剂(型号、材质证明书)
2、焊接结构设计鉴定:检验焊接结构应具备的焊接性
3、其它工作检查:焊工合格证书、能源、工具
4、结构装配质量检查:按图纸检查尺寸,重点在是否有焊接收缩量、机加工余量
坡口型式及尺寸
点固焊缝位置布置及缺陷
坡口处有无缺陷、清洁
焊接生产过程中检验:
1、夹具夹紧情况
2、焊接规范检验—焊条电弧焊(焊条直径与焊接电流,严格执行焊接工艺等)
—埋弧焊(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等)
—气体保护焊(气体流量、焊接电流、焊接速度等)
3、焊缝尺寸检查—焊缝量规
焊后成品检验:
1、外观检查和测量(合金钢应作两次,即焊后和经5~30天后)
2、致密性检验—针对贮存液体或气体的焊接容器
3、焊接接头强度检验—用于受压容器(破坏性强度试验、超载试验)
二、焊接缺欠:
外部缺陷—坡口缺陷
—焊缝外部缺陷
—焊接接头外部缺陷(接头变形和翘曲)
内部缺陷—焊缝和焊接接头内部缺陷(气孔、裂纹、未焊透等)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低劣(达不到原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设计要求,表现在4个方面:强度、塑性、韧性、硬度)
—焊缝金属的耐蚀性和金相组织不合乎要求(焊缝化学成分变化)
三、焊接质检员资格及职责
AWS说:焊接质检员是一个机构的质量代表。机构包括:企业(承包商)、业主(买方)、政府机关。质检员的职责是:依据图纸、规范、标准(技术条件)来判定产品的质量,能够了解和掌握技术条件的适用范围及含义,并牢记应争取产品的高质量,但又不能延误工期和交货时间。
1、质检员的资格:
(1)对其承担的检验工作认真负责。
(2)身体好,精力充沛,爬高上低,攀登脚手架。
(3)视力好,可看见焊缝外观和无损检验结果(射线片、报告)。
(4)态度正确,应按规定的检验程序执行,并做到公正一致。记住:合同文件规定了你的任务、权限和职责,一切应按合同规定执行。
(5)具备焊接专业术语及焊接专业知识,能够正确使用焊接专业术语,熟悉和掌握GB/T3375-94《焊接术语》,并了解最常用的焊接方法。
(6)具备图纸、技术条件、规范及焊接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够阅读和看懂图纸,并了解图中焊接及无损检验的符号,同时还应对技术条件中或图纸上未详细说明的焊缝能够做出正确决定,使焊缝能够满足要求。
(7)具备试验方法知识。在判定某条焊缝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时,可采用各种试验方法。应了解每种试验方法的局限性及其显示的结果。
(8)填写记录与报告。记录要完整和准确,报告要简明扼要。报告不仅应包括所有的检测和试验结果,而且应包括焊接工艺、焊接工艺评定和焊接材料控制记录。
(9)具有一定的焊接操作经验。
(10)进行必要的培训(工程学和冶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培训)
(11)具备焊接检验实践经验。
2、焊接质检员的职责:(主要职责▲)
(1)能够解释所有的焊接图纸和技术条件。
(2)检查采购单(保证焊接材料和消耗品满足规定要求)。
(3)根据采购技术条件,检查到货和鉴定(工程材料确认和材料标记)。
(4)根据特殊要求,检查材料(母材和焊材)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SMXSGC例子)
(5)调查母材的缺陷和偏差。
(6)检查焊材一、二级库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7)检查将使用的设备情况,焊接设备上仪表要定期校验。▲检查焊接设备是否符合要求
(8)检查焊接接头的制备情况,坡口尺寸是否满足图纸及规范要求。▲
(9)检查接头的组对与拼装。▲检查坡口及焊件的组对质量
(10)确认所采用的焊接工艺是否经过批准。
(11)验证焊工(或焊接操作工)的资格是否满足规范要求(限制焊工在其具有的资格范围内工作)。▲检查焊工合格证书在有效期内
(12)检查焊工执行工艺情况。▲
(13)检查焊缝外观质量是否符合技术文件和标准要求,并认真填写质量记录。▲
(14)选择焊接试验方法及评定试验结果(典型的试验包括:无损检验、水压试验、化学分析、力学性能试验)。
(15)填写焊缝无损检验委托书。▲
(16)保存记录。
(17)准备报告。
有关焊接标准宣贯
什么叫标准?
标准的定义是:用作衡量或依据的原则或规范。我国国家标准GB3935.1-1996《标准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 买方 合同名称 生产令号 合同号 产品名称
产品图号
项目 序号 监督检验内容 监督检验依据 控制要求 见证文件记录 备注
质保 质检 第三方
说明:控制要求分控制点、停止点、监检停止点(第三方)编制 日期 批准 日期
审核 日期 第三方 日期
表12 焊缝外形尺寸和外观质量要求
序号 项目 焊缝类别
一类焊缝 二类焊缝 三类焊缝
允许缺陷尺寸mm 1 裂纹 不允许 焊瘤 不允许 飞溅 清除干净 电弧擦伤 不允许 夹渣 不允许 深≤0.20δ长≤0.5δ且≤20 咬边 深≤0.5,连续长度≤100,两侧咬边累计长度≤10%焊缝全长 深≤0.1δ且≤1长度不限 表面气孔 不允许 每米范围内允许3个φ1.0气孔,且间距≥20mm 每米范围内允许5个φ1.5气孔,且间距≥20mm 焊缝边缘直线度 焊条电弧焊气 气体保护焊 在焊缝任意300mm长度内≤3.0
埋弧焊 在焊缝任意300mm长度内≤4.0 对接焊缝 未焊满 不允许 焊缝余高 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平焊 0~3.0立焊、横焊、仰焊 0~4.0 埋弧焊 0~3.0 11 焊缝宽度 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 盖过每侧坡口宽度2.0~4.0,且圆滑过渡
埋弧焊 盖过每侧坡口宽度2.0~7.0,且圆滑过渡 角焊缝 角焊缝厚度不足(按设计焊缝厚度计)不允许 ≤0.3+0.05δ且≤1.0每100mm焊缝长度内缺陷总长度≤25 ≤≤0.3+0.05δ且≤2.0每100mm焊缝长度内缺陷总长度≤25 焊脚尺寸偏差 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 K<12+3 K ≥12+4 埋弧焊 K<12+4 K ≥12+5 14 焊脚不对称 差值≤2.0+0.15 K 15 端部转角 连续绕角施焊 组合焊缝焊脚 图纸未注明时K=t/4,且≤4.0
注1:δ-板厚注2:K-焊脚尺寸注3:t-腹板厚度
焊接质量检验记录和文件
焊接质量检验记录是通过对现场焊接的控制和焊缝质量检查的实况数据记录,用以评价出焊缝合格与不合格的原始依据。
焊接检查员应做好焊接质量检验记录,做到记录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凡在现场出现的一切质量情况应及时地认真地记录下来,做到可追溯性。记录应真实,如实记载,做到数据准确可靠,使之能确切反映焊接的实际质量。凡是检验文件中所规定的项目、内容和数据都应按照规定记录,保证检验资料的技术数据准确、齐全、达到规范化,为编制焊接质量证明文件提供翔实依据,分析和提高焊接质量提供可靠信息和数据。
1、焊接质量检验记录
(1)原始记录 包括原材料(母材、焊接材料)型号或牌号、规格及理化检验记录凭证(材质单)、材料代用单、设计和工艺更改单。
(2)焊接实况记录 包括焊接日期、施焊产品名称、图号和产品编号,实际施焊记录(如实际预热温度、实际焊接参数、实际后热条件等),焊后热处理记录,以及焊接工艺纪律执行情况,焊工姓名及焊工钢印代号。
(3)检验记录 包括焊缝外观质量检查记录、焊缝无损探伤方法及检验报告、产品焊接试板无损探伤及理化性能检验报告、焊缝修补记录(修补部位、长度、修补方法、修补次数、不合格项处理单等)
2、竣工质量文件
在产品焊接完工后,焊接检查员应及时收集焊接质量检验记录资料,并进行汇总而编制焊接质量证明书面报告,焊接质量证明文件应对焊缝质量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定,即“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
应备齐下列技术文件备查:
(1)制造工艺图或制造工艺卡;
(2)材料证明文件或材料表;
(3)焊接工艺和热处理工艺记录;
(4)标准中要求产品检验的项目记录;
(5)产品焊接过程中及完工后的焊缝外观检查记录;
(6)产品竣工图。
企业应向买方提供质量证明书和说明书的内容:
产品竣工总图;主要零部件表;主要零部件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无损探伤结果;焊接质量检查结果(包括修补记录);水压试验结果;与技术标准和图样不符合的项目。
第三篇:医疗器械GMP知识培训讲义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础知识培训
GMP的概念和理解
·GMP是英文名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的缩写,直译为“良好制造规范”,最早在医药行业实施,目前食品、化妆品、兽药等行业已推行GMP: ·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管理是世界多数国家的法规要求 ·派生:GSP(经营)、兽药GMP、食品GMP等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行业内习惯称为“医疗器械GMP”),它是一项强制性的法规,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对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过程的最低要求。
·在国际上,GMP已成为药品(包括医疗器械)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实施GMP,不仅仅通过最终产品的检验来证明达到质量要求,而是在生产的全过程中实施科学的全面管理和严密的监控来获得预期质量。实施GMP可以防止生产过程中产品污染、产品混淆(规格型号、批号)和人为差错(如错装、少数等)现象。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介绍
医疗器械GMP是医疗器械生产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上普遍实施的法规要求,是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对医疗器械生产全过程控制,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
·为加强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相关法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二、三类医疗器械取得注册证前,必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2011年1月1日起对无菌医疗器械和植入性医疗器械正式开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
《规范》及相关配套文件的主要组成:
《规范》是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准则,适用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的特点,按照规范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
《实施细则》是针对某一大类医疗器械制定的实施要求,其生产过程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类器械的特殊环节和要求,而且,这些环节和要求的严格控制对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产品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实施细则》作为各类医疗器械检查中具体实施的配套文件。《实施细则》由两部分组成:通用要求,是将规范的内容直接引述过来,与规范文 本中的条款内容完成一样,在不同类别的细则中,描述也完全相同;专用要求,是针对这类产品生产过程特点而制定的专门的软硬件要求。
《检查评定标准》为统一生产企业现场检查,配合《实施细则》制定相应的《检查评定标准》,包括现场检查项目、评定标准和要求,作为检查员的具体操作文件。
已发布的配套文件:《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GMP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关于发布部分高风险医疗器械品种的通知》
配套文件适用范围 :
·生产许可开办检查【企业生产许可证】 ·质量体系检查【自检、飞行检查】 ·日常监督检查 【体系运行情况】 配套文件结构: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 ·无菌医疗器械检查指南
·总共有253项,其中重点项32项,一般项221项.·重点项要求全部合格 ·一般项允许有10%不合格
检查结果
·严重缺陷项:是指重点检查项目不符合要求。·一般缺陷项:是指一般检查项目不符合要求。
·不适用项:是指由于产品生产的要求和特点而出现的不适用检查的项目。(该项目企业应当说明理由,检查组予以确认)
·一般缺陷率=一般缺陷项目数/(一般检查项目总数—一般检查项目中不适用项目数)×100%。
现场检查结果评定:合格、整改后(合格或不合格)、不合格 通过GMP检查: 1)发放《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结果通知书》 2)通知书有效期4年 实施责任:
·国家局主管全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工作,负责制定规范、分类实施细则并监督实施,负责检查员库的建立以及少部分高风险第三类和进口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工作。·省局负责本辖区内第二类和其他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检查工作,负责部分高风险第三类器械检查申报资料的形式审查工作和本辖区内质量管理体系日常监管工作。法规定位:
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是法规要求,是对医疗器械产品准入和生产企业运行的监督检查依据。
2.《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是对企业生产监督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重要依据。
实施《规范》的目的是:防污染、防混淆、防人为差错。· 把影响医疗器械质量的人为差错减少到最低程度。· 防止一切对医疗器械污染现象的发生以保证医疗器械质量。· 建立健全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所有法规、规章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控制
——要控制生产工艺, ——要控制供应商, ——要控制产品质量。
名词概念:
1、污染:是指当某物与不洁净的或腐坏物接触或混合在一起使该物变得不纯净或不适用时,即受污染。简单地说,当一个产品中存在不需要的物质时,即受到了污染。
2、混淆: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其他原辅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与已标明品名、型号规格、批号等的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相混。
3、差错:主要是指错误或意外的变化。质量事故中人为差错占15%左右;主要原因主要是:1)人员心理、生理疲劳、精神不够集中等引起;2)工作责任心不够;3)工作能力不够;4)培训不到位。
术语:
·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
(一)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
(二)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
(三)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
(四)妊娠控制。
·无菌医疗器械:旨在满足无菌要求的医疗器械。·批号:用于识别一批产品的唯一标示符号。
·生产批:指在一段时间内,同一工艺条件下连续生产出的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的产品确定的数量。·灭菌批:在同一灭菌容器内,同一工艺条件下灭菌的具有相同无菌保证水平的产品确定的数量。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传播媒介上所有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无菌。
·消毒: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无菌:产品上无存活微生物的状态。
·初包装材料: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即我们所说的小包装)。
·洁净室(区):需要对尘粒及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作用均具有减少对该房间(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的允许统计数。·顾客投诉:任何以书面、口头、电讯的形式宣称,已经投放市场的医疗器械在其特性、质量、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及性能等方面存在不足的行为。
·关键工序:指对产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工序。如:通过加工形成关键、重要特性的工序,加工难度大、质量不稳定的工序等。
·特殊过程:指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难以通过其后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如:灭菌
·监视:确定过程符合性的一组操作,是持续的过程,指观察、监督、使对象处于控制之下。可以包括定期测量或检测。·测量: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验证: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标记:书写、印刷或图示物。
–标帖在医疗器械上或其包装箱或包装物上,或者随附于医疗器械。–有关医疗器械的标识、技术说明和使用说明的资料,但不包括货运文件。
医疗器械分类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
·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体温计、血压仪、听诊器、拔牙钳等等)·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除一三类之外的,大部分属于二类如一次性取样钳)·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骨科植入类、心脏起搏器、心脏瓣膜、人工关节等)·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公布。
医疗器械注册证 ·在中国境内销售、使用的医疗器械均应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申报注册,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未经注册的医疗器械,不得销售、使用。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有效期4年。持证单位应当在产品注册证书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申请重新注册。
·连续停产2年以上的,产品生产注册证书自行失效。·国家对医疗器械注册实行分类管理。
·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由设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注册证书。·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境外医疗器械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境内医疗器械系指境内生产企业组织生产的产品。·境外医疗器械系指境外生产企业组织生产的产品。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医疗器械,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制。·注册号的编排方式为:【皖食药监械(准)字2015第2081011号】 ·X1食药监械(X2)字XXXX3第X4XX5XXXX6号。其中: ·X1为注册机构所在地简称
·境内第三类、境外和港、澳、台医疗器械为“国”字; ·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
·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加上其所在设区市的简称。·X2为注册形式(准/进/许)·“准”字适用于境内医疗器械。·“进”字适用于境外医疗器械。·“许”字适用于 港、澳、台医疗器械。·XXXX3为注册年份
·X4为产品类别(一/二/三类医疗器械)·XX5为产品品种编码 ·XXXX6为注册流水号。
·医疗器械注册证书附有《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与证书同时使用。
实施《规范》的作用和意义
* 实施《规范》向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了挑战,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迈进。* 实施GMP已走向法制化轨道,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先决条件。
* 实施《规范》强调全员、全过程管理,保证生产出百分之百合格的医疗器械。* 实施《规范》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是医疗器械国际贸易中的质量保证。* 实施原则: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有案可查。《规范》实施的基础总结起来为三要素:
* 硬件是基础,是实施《规范》与医疗器械生产的平台 * 软件是保障,是医疗器械良好质量的设计与体现
* 人员的关键,是软硬件实施结合的主体,是工作质量的直接体现。
实施《规范》各要素可归纳为:人、机、料、法、环。
体系的五大要素:
*
1、人(组织机构、人员任职要求和职责、培训)
*
2、机(设施、设备的技术要求、安全操作、维护保养、状态标志、设备的记录) *
3、料(物料管理基础、物料管理与生产、物料管理与质量)
*
4、法(法律法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技术标准、企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
5、环(污染和污染媒介、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一)人
——组织机构
*《规范》规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生产和质量管理机构。
* 组织机构是我们开展《规范》工作的载体,也是《规范》体系存在及运行的基础。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组织机构是我们开展《规范》的前提。
* 组织机构设置应把握一个总有原则,那就是“因事设人”,以避免出现组织机构重复设置、工作低效率。——人员素质要求
* 员工的工作质量决定着产品质量。
* 从事医疗器械生产操作必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 做为医疗器械生产行业的一名员工,我们必须遵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高医疗器械质量,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从事关键岗位和特殊过程的操作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经专业技术培训,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专职检验人员,还应经过适当技术培训,井持证上岗。
* 一般生产操作人员应具有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文化程度,经专业技术培训后上岗。* 企业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对各类人员进行产品生产技术、洁净环境控制和医疗卫生知识及产品搬运、贮存、防护等方而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质量意识。并保存培训记录。——人员培训
* 对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的各级人员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培训和考核、评定。* 培训对象:
1、在岗人员、2、新进人员
3、转岗、换岗人员
4、企业的临时聘用人员
5、关键工序、特殊岗位人员
6、检验人员
* 培训目的:
1、适应环境的变换
2、满足市场的需求
3、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
4、提高企业效益
* 医疗器械生产行业员工培训内容:
1、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岗位操作要求
3、职业道德规范
4、安全知识 * 对于从事制水、焊接、包装封口、灭菌生产操作等岗位人员应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 培训之后我们应对培训效果进行确认,确认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操作技能确认、口试、笔试。当效果确认不符合要求时应重新进行培训、考核。
*培训档案:当每次培训结束之后,我们建立培训档案,作为我们培训的原始依据,由行政部存档。
(二)机
——设施、设备的技术要求
* 洁净室(区)厂房内表面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便于清洁。* 厂房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同一厂房内以及相邻厂房之间的生产操作不得相互妨碍。* 厂房应有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
* 用于生产和检验的仪器、仪表、量具、衡具,其适用范围和精密度应符合生产和检验要求,有明显的合格标志,检测器具应定期检定、校准。
* 清洁工具洗涤、干燥及洁具存放宜设独立的卫生且通风良好的沽具间。洁具不应存放在洁净室(区)内。
* 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及附件,都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 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工位器具而且密封性好,易于清洗和消毒。
* 生产、检验设备,包括备品、备件,工装及工位器具的管理应有规定,并应建立设备档案,保存设备使用、保养、维修和改进记录。——设施、设备的安全操作
*安全操作:在对设施、设备进行操作时,必须依“法”操作,确保安全。
一定要按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维护保养,人人关心安全,事事注意安全。下班前,车间内断电、断水、断气。
* 操作岗位一定要做到“一平、二净、三见、四无”。即: * 一平:厂房四周平整。
* 二净:玻璃、门窗干净地面通道净。* 三见: 轴见光、沟见底、设备见本色。* 四无: 无油垢、无积水、无杂物、无垃圾。——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
* 所有的设施、设备应进行日常巡回检查,巡检中发现损坏要立即汇报并按维护保养规程组织维修,做好维修记录。
* 检修前要做到“三定、四交底、五落实”。即:定项目、定时间、定人员;生产任务交底、设计图纸交底、检修标准交底、施工及安全措施交底;组织落实、资金落实、检修方案落实、材料落实、检修技术资料及工具落实。——设施、设备状态标志
* 与设备连接的主要管道应标明管内物料名称、流向;生产设备应有明显的状态标志。设备状态标志一般分为四类。
* 维修:正在或待修理的设备(红色字体)。
* 完好:指设备性能完好,可以正常使用的的状态(绿色字体) * 运行:设备正处于使用状态(绿色字体) * 封存:处于闲置的设备(红色字体)
* 清洁:设备、工装、工位器具等经过清洗处理,达到洁净的状态(绿字体)。* 待清洁:设备、工装、工位器具等未经过清洗处理的状态(黄色字体)。* 计量器具必须要经校准合格后才能使用,并且有明显的合格状态标志。* 状态标志一定要正确,置于设备明显位置,但不得影响设备操作。——设备的记录
* 设备记录是追溯设备是否保持良好状态的唯一依据。* 设备记录应能回答以下问题:
1)设备何时来自何地 2)设备的用途 3)设备操作维护保养情况 4)设备清洁卫生情况 5)此项工作谁执行 6)设备的效果评估 7)设备累计运行时间 8)切记:记录填写要及时准确
(三)料
——物料管理基础
* 物料管理的对象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 物料管理的目标:
1、预防污染、混淆和差错。
2、确保储存条件,保证产品质量。
3、防止不合格物料投入使用或成品出厂。
4、控制物料及成品的追溯性、数量、状态、有效期。——物料规范购入
* 规范购入、合理储存、控制放行与发放接收、有效追溯。
* 物料的规范购入应包括:从合格供方名录中的供方购进符合规定标准的物料,并按程序 入库。
* 通过以下措施保障: 1)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2)定点采购。
3)按批验收和取样检验。——物料合理储存
* 物料的合理储存需要按其性质,提供规定的储存条件,并在规定使用期限内使用,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 分类储存。* 规定条件下储存。* 规定期限内使用。* 设施与维护、保养。1.分类储存:
1)常温、阴凉、冷藏及低温等分开。2)固体、液体原料分开储存。3)挥发性物料避免污染其他物料。
4)特殊管理物料(如环氧乙烷),按相应规定储存和管理并立明显标志。2.规定条件下储存
* 物料储存必须确保与其相适宜的储存条件,来维持物料已形成的质量在此条件下物料相对稳定。
* 规定的储存条件: 1)温度:常温0°~40°。
2)相对湿度:不超过80%,特殊要求的按规定储存。3)储存要求:遮光、干燥、密闭、密封、通风等。* 规定期限内使用
* 物料使用期限:物料经过考察,在规定储存条件下一定时间内质量能保持相对稳定,当接近或超过这个期限时,物料趋于不稳定,甚至变质。
* 物料应按规定的使用期限储存,无规定使用期限的,其储存一般不超过3年,期满后应复验。
*仓储设施与定期维护保养
* 仓库六防设施:防蝇、防虫、防鼠、防霉、防潮、防火。* 五距:垛距、墙距、行距、顶距、灯距热源。物料控制放行与发放接收 * 物料状态与控制:
物料的质量状态有三种:待验、合格、不合格。使用黄、绿、红进行标识区分。1)待验:黄色,标识处于搁置、等待状态。2)合格:绿色,标识被允许使用或被批准放行。3)不合格:红色,标识不能使用或不准放行。* 物料发放和使用
要点:1)依据生产通知单发放。2)发放领用复核,防止出差错。3)及时登记卡、账便于追溯。
1)进入洁净车间物料需经净化后通过缓冲间或传递窗传递,防止污染。2)先进先出,近期先出。中间产品的流转: 1)物料加工过程中物料传递易出现的差错 2)信息传递差错。
* 措施:依法操作,标识清楚,发放、接收认真复核与记录(实物与记录复核)。3)运输差错:
* 措施:采取正确运输方式,工位器具应进行密封。
成品放行:成品放行规定由质量部评价和批准决定即使检验合格但未经审核批准的成品不得发放销售。
* 特殊管理的物料:
1)医疗器械标签、使用说明书应由专人保管、登记领用。
2)标签和使用说明书均应按品种、规格有专柜或专库存放,凭批包装通知单发放,按实际需要量领取。3)标签要计数发放、领用人核对、签名,使用数、残损数及剩余数之和应与领用数相符,印有批号的残损或剩余标签应由专人负责计数销毁。4)标签发放、使用、销毁应有记录。--物料管理基础--有效追溯
* 物料的编码系统: 物料、中间产品、成品均要建立系统唯一的编码能区别于其他所有种类和批次。
* 包括:1)物料代码、物料批号、产品批号、灭菌批号2)账、物、卡相符
3)物料账:指同一种物料的相关信息登记,包括来源去向及结存数量。用于统计一种物料的使用情况。
4)货位卡:用于标志一个货位的单批物料的品名、规格、批号、数量和来源去向的卡片。识别货垛的依据,并能记载和追溯该货位的来源和去向。
5)流转卡(或实物):用于标志每一中间产品名、批号和数量的卡片。用于识别单独的中间产品的依据和标识。——医疗器械生产依据标准:
* 医疗器械生产必须依据批准的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进行生产。
* 依据工艺规程制定批指令和生产记录,用于记载单批的生产历史和与生产质量相关信息。* 批:指生产条件相对稳定时所生产的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的数量。每批产品均应编制生产批号。
* 批号:用于识别一批产品的唯一标示符号。它是批的标志,用以追溯和审查该批产品的生产、流转历史。
* 生产批:指在一段时间内,同一工艺条件下连续生产出的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的产品。* 灭菌批:在同一灭菌器内,同一工艺条件下灭菌的具有相同无菌保证水平的产品。* 生产工艺规程:指规定为生产一定数量成品所需起始原辅材料和包装材料、零配件的数量,以及工艺、加工说明、工艺参数、注意事项,包括生产过程中控制的一个或一套文件。* 操作规程(SOP):经批准用以指示操作的通用性文件。
* 批生产记录:一个批次的自制零组件(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或成品的所有生产记录。批生产记录能提供该批产品的生产历史以及与质量有关的情况。
生产操作
* 生产前确认:
1)生产前应确认无上次生产遗留物。
2)工序生产前须检查上批产品是否清场完毕,确认操作间及设备、工装、工位器具无上次生产遗留物。准备生产通知单和相应的记录,并确认设备、工装、工位器具清洁完好,计量器具清洁完好,计量器具在检定有效期内。
3)通过生产前的确认,能有效预防上次遗留及清洁的污染、混淆与差错。* 操作过程控制:
* 生产过程严格依法操作,按规定的方法、步骤、顺序、时间和操作人严格执行,并对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点及项目按照规定的频次和标准要求进行控制。* 清场与消毒:
1)每批产品的每一生产阶段完成后必须由生产操作人员清场,填写清场记录。清场记录内容包括,工序、品名、生产批号、清场日期、检查项目及结果、清场负责人及复核人签名。清场记录应纳入批生产记录。
2)清场时间:每批结束或一批的一个阶段完成后。
3)清场内容:包括物料清理和物料平衡计算、记录填写和清理、现场清洁和消毒清场结果需由另一人复核。
*清场作用:清场能防止本批物料遗留至下批发生混淆、避免出差错。清洁消毒能避免污染。
物料平衡与放行
* 物料平衡:产品或物料的理论产量或理论用量与实际产量或用量之间的比较,并适当考虑可允许的正常偏差。
* 物料平衡是生产过程中防混淆、差错的有效工具。* 接收率和物料平衡:都是医疗器械生产的质量指标,接收率属于经济指标,只计算了合格品的数量;物料平衡属于质量指标,计算合格、残损、抽样等实际量与理论量相比较,是为了防止混淆和差错。关键操作:
进入洁净生产区的物料等应有清洁措施,如脱外包装室、除尘室、清洗等。* 物料运输、贮存的外包装及易脱落粉尘和纤维的包装材料不得进入洁净室(区)。* 直接接触产品的初包装材料在运输、贮存和传递中应能有效防止污染,至少两层密封包装。
生产管理—生产过程中紧急情况处理
1.处理原则:
*本着防污染、防混淆、防差错原则,情况发生前的正常物料、发生时正在操作的物料、恢复正常后生产的物料应区分标识和存放,经质量部评价批准后按规定处理,以降低或避免损失。
2.停电或空气净化系统突然故障 * 立即停止生产操作,关闭设备电源。 * 将正在操作物料密闭,做好标志。
* 紧急情况发生前、发生时、恢复生产后的物料产品区分标志存放,等待处理通知。 * 除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等必要走动外,人员尽量减少走动;若时间长,接到通知后缓慢离开,所有动作幅度应尽量减小; * 避免开启通往低级别区域的门和传递窗
* 恢复正常后,空气净化系统需自净一段时间,接到上级通知后方可恢复生产。3.设备故障:
* 立即停止运行,向上级或质量部门汇报,等待处理。4.其他紧急情况:
* 若遇危及安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超压等紧急情况必须立即汇报并同时做适当应急处理,避免事故扩大。
质量管理
* 质量部负责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生产文件化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促进实施,对质量体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和决定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的使用或发放,审核不合格品的处理,对其他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或复核。* 生产部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好产品质量自检。
验证
* 验证: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 企业对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过程均通过验证和再验证。
退货和收回
*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医疗器械退货和收回的书面程序,并有记录。
医疗器械退货和收回记录内容应包括,品名、批号、规格、数量、退货和收回单位及地址、退货和收回原因及日期、处理意见。
投诉与不良事件监测
* 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程序,指定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 对用户的医疗器械质量投诉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做好详细记录并调查处理。
自检
*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按程序文件要求对《无菌实施细则》进行自查。
(四)法(文件)
企业的法:包括外部法和内部法两种。
外部法:如《医疗器械管理法条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医疗器械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等。
内部法: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工艺规程、产品注册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等。
文件:是指一切涉及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的书面标准和实施中的记录结果。* 文件使我们的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有案可查。* 文件使我们的管理和操作标准化、程序化。
* 文件使企业管理由人治过渡到法治,由经验管理上升到标准化管理。——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是指文件的设计、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复制、分发、培训、实施、归档、保存和销毁的一系列过程的管理活动。——文件的设计
文件编制的时间要求: * 生产开工前、新产品投产前、新设备安装前* 引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前 *工艺方法有重大变更时* 验证前和验证后 * 组织机构职能变动时* 文件编制更改时 * 使用中发现问题时* 接受体系检查或质量审核后。文件系统分类与编码:
1)文件编码包括三部分信息:文件分类、该类流水编号、版本号。2)一份文件和一个文件编码是一对一的。
3)现场同一个文件不允许有两个版本出现,否则应立即报告主管和通知文件管理人员。—— 如何正确使用文件
* 不使用已撤销和作废文件,必须是现行版本。* 将文件放在工作时能随时查阅的地方。* 保持文件的清晰和完整,不涂改。* 不擅自复制和销毁文件。* 通过程序修订,不得任意更改。1.我们需要
1)详细完整地记录操作过程。2)可以提出制定或修订意见或申请。2.我们不可以
1)未经批准,不按文件执行 2)随意涂改文件
3)隐瞒实情,不真实记录。规范记录
记录填写要求,及时、准确、真实、完整,按文件更改程序更改。* 及时:在操作过程中及时记录。不提前、不滞后,做到哪步,记录到哪步。* 准确:按实际执行情况和数据填写,填写数据精度应与工艺要求和显示一致。* 真实:严禁不真实、不负责地随意记录或捏造数据和记录。
* 按规定修改,填写错误时,将错误内容数据划掉,旁边注明正确内容并签名,修改后原内容应能辨别。正确标识
* 物料标识:包括物料信息标识和合格状态标识。
* 生产状态:操作间正在操作产品信息或是上批产品信息及清场结果。
* 设备标识: 包括三个部分:设备能否使用,设备是否运行中,设备是否清洁。* 清洁标志:标志设备、工装、工位器具或房间、工具等是否清洁可以使用。* 计量标志:标识计量器具是否合格,允许使用标志,有效期限。
(五)环
* 环:指医疗器械生产所处的整个环境,它包括外部环境卫生、生产工艺卫生以及个人卫生。
* 洁净室(区)内应按工艺流程合理布局,人流、物流分开并固定走向。
* 操作台应光滑、平整。无缝隙、不脱落尘粒和纤维,不积尘,便于清洗、消毒,不可用木质或油漆台面。
* 洁净室(区)内的水池、地漏不得对无菌医疗器具产生污染。* 洁净室(区)工作人员人均面积应不少于4平方米。——污染和污染媒介
* 污染:就是指当某物与不洁净的或腐败物接触或混合在一起使该物变的不纯净或不适用 时,即受污染。
* 尘粒污染:就是指产品因混入不属于它的那些尘粒而变得不纯净。* 微生物污染:就是指微生物引起的污染。* 污染途径:空气、水、表面、人。——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 应按文件规定对洁净室(区)进行定期清洁、清洗和消毒,所用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得对设备、工装、物料和产品造成污染。消毒剂的品种应定期更换。* 设备、管道应定期清洗、保持整洁,无跑、冒、滴、漏现象。
* 设备、工装上与产品直接接触的部位及工作台面、工位器具应定期清洗、消毒保持洁净。洁净室(区)内的工位器具应在洁净室(区)内用纯化水进行清洗,消毒。* 洁净室(区)仅限于该区域生产操作、质检和经批准的人员进入。——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生产工艺卫生 生产区环境卫生
* 清洁原则:清洁一定要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先清洗、再清洁、后消毒。* 洁净室(区)内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物料卫生
* 使用的物料必须经检验合格,保证物料在使用过程中不得受到污染。* 进入洁净区的物料必须对其外包装进行净化处理。* 流转过程的物料必须密闭。工位器具、工装、设备卫生
* 盛装物料的工位器具必须是经过消毒处理。
* 工装模具进入洁净车间前须进行清洁经过缓冲间进入。* 清理:清除工位器具、加料斗的残余物料。* 清洁:用符合要求的工艺用水冲洗工位器具。
* 消毒:用消毒液对工位器具、工装、设备表面进行消毒。生产现场卫生
* 生产前检查上批清场是否有效。
* 生产过程中应随时保持现场的卫生工作,不得出现脏乱差的场面。* 清场 ——管理规定和记录。
–若有影响时,生产前应确认无上次生产遗留物。–评价防止产品交叉污染的有效性。人员卫生
《规范》对医疗器械生产人员健康要求:
传染病患者、皮肤病患者、药物过敏者、体表有伤口者不能从事直接接触医疗器械产品的 操作。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洗手、勤刮胡子、勤剪指甲、勤换衣。* 在医疗器械生产时必须保持手的清洁。* 以下行为不得在生产场所出现
化妆品,首饰,吸烟,零食,吐痰,大声喧哗。洁净区工作人员应掌握的内容:
* 按规定的方法脱去个人的服装并保管起来。 * 按规定的方法穿洁净工作服。 * 按规定的方法洗手、烘干、消毒。 * 做不拖足行走的练习。
* 接触产品操作人员手的再次消毒。一般是2小时消毒一次。进入洁净室的要求: * 进入洁净区前应换鞋。
* 进入洁净区必须经一更、洗手、二更(换上专用洁净服、工作鞋、帽)、手消毒方可进入洁净区内工作。
* 洁净区专用的洁净服、帽、口罩、鞋等,不得穿到非洁净区使用。 * 为防止交叉污染,生活区所用物品应与洁净区严格分开存放。
* 凡进入洁净区的所有设备、工装、工位器具、材料等都必须进行清扫、擦拭、除尘等处理。
* 按规定对洁净室进行清洁、消毒,对洁净工作服的清洗、烘干应在同级别洁净间进行。对洁净室内工作人员的要求:
1、出入洁净室必须按规定的净化程序和路线进行,不得私自改变。
2、必须换上专用无菌白球鞋进入洁净室。
3、蓝色工作服和车间洁净服应分室、分柜存放,不得未脱外衣进入二更。
4、进入洁净区后,脱下外衣后必须按规定洗手,按六步洗手法。
5、洗过的手要用烘干器烘干。
6、要以站立姿势穿洁净工作服,尽量不要使工作服碰地面,卫生搞到位按理不需要。
7、穿戴完毕,面对镜子整理仪容,不得露出口鼻、头发、胡子、鬓发等。
8、换穿洁净工作服前后须对手进行消毒。
9、在洁净室内不得拉开衣服上的拉链或扣子,不得将洁净工作服穿出洁净区域。
10、在洁净室内动作要轻,不得拖足行走。
11、经常理发、洗澡、剪指甲、不准化妆、不准佩戴饰物、严禁将个人物品带人洁净室(区)等,并有专人检查。
12、企业应建立职工健康档案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每年至少应体检一次,对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13、直接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对手再进行一次消毒。六步洗手法: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第四步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五步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六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洁净区人流管理:
洁净区内禁止操作工人频繁走动,行走速度不宜过快,禁止大声喧哗。
* 洁净生产区仅限生产操作人员、检验人员、管理人员(包括生产部、技术部、质量部),及设备维护人员进入,其它人员(包括参观人员)进入须经行政部批准。洁净区物流管理:
* 原料:经过纯化水超声清洗之后装入不锈钢周转框,放入传递窗。通过传递窗物流转入清洗间烘干。
* 生产所需其他物品器具等:都需要通过物料传递窗转入洁净车间。放入传递窗前必须先用纯化水对物品外表面进行清洁,然后用75%酒精、0.2%新洁尔灭擦拭外表面消毒,再经传递窗传入。(传递窗双门不得同时打开) 洁净区个人卫生管理:
洁净区内工作人员定期(每年一次)应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传染病、皮肤病、呼吸道疾病、结核病患者以及体表感染未愈者不得参加直接接触产品的生产。* 进入洁净区的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和口罩,严禁日常服装及头发外露。* 工作服不可拖在地面上。禁止穿工作服离开洁净区。
* 在洁净区内的工作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做梳洗、换内衣、换鞋、理发、刮胡须、修剪指甲等个人卫生,不得留长发、长指甲。
* 严禁携带零食、钥匙扣、发卡、笔记本、纸巾或其它私人用品(戴手表、戒指、手镯、项链、手链)、涂指甲油及浓妆艳抹者进入洁净区。洁净区的卫生要求
* 洁净区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控制在最少人数。与生产无关的人员、物料及物品不得进入洁净室。
* 洁净区内的工作人员不应做易发尘和大幅度的动作,如搔头、抓痒、快步走、奔跑等。
第四篇:GMP知识培训讲义(物料管理)
GMP知识培训讲义(物料与产品管理)
江苏三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014.08
物料与产品管理 概述
1.1 物料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器械生产是将物料加工转换成产品的一系列实现过程。产品质量基于物料质量,形成于医疗器械生产的全过程。物料质量是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医疗器械生产的全过程是从物料供应商的选择,到物料的购入、储存、发放和使用(生产)、销售,直到用户。1.2 医疗器械生产全过程流程图
供应商
→
购入
→ 贮存 → 发放 →使用(生产)→ 销售 →用户 → 售后服务 1.3 物料及物料管理的概念
物料:包括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
原料:医疗器械生产的原料是指除包装材料以外的其他的所有物料。1.4 物料管理:物料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物料、产品的管理。2 GMP对物料和产品管理的要求 2.1 物料的管理
物料的管理涉及购入、储存、发放和使用的通用管理,内容涉及供应商评审、物料购进、验收、取样检验、物料储存、物料代码与批号等。
物料的管理总体要求为:规范购入、定置存放、标识清晰、合理储存、控制接收、发放与放行,可追溯。2.1.1 物料管理的原则
2.1.1.1 生产所用的原辅料、包装材料应当符合相应的质量检验标准。2.1.1.2 应建立物料和产品的操作规程,确保产品和物料的正确接收、贮存、发放、使用和发运,防止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
2.1.1.3 物料供应商的确定及变更应进行质量评估,并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为合格供应商后方可采购。
2.1.1.4 每次接收物料均应当检查,以确保与订单一致,并确认供应商已批准。2.1.1.5 每次接收物料均应有记录,内容包括:
(1)
交货单和包装容器上所注物料的名称;
(2)
企业内部所用物料名称和(或)代码;
(3)
接收日期;
(4)
供应商和生产商(如不同)的名称;
(5)
供应商和生产商(如不同)标注的批号;
(6)
接收总数量和包装容器数量(件数);
(7)
接收后企业指定的批号或流水号;
(8)
有关说明(如包装情况、原始检验报告单、标签标识情况等)。2.1.1.6 物料和产品的运输应能够满足其保证质量的要求,对运输有特殊要求的(如有冷冻、冷藏要求等),其运输条件应予以确认。2.2 物料系统管理流程
2.2.1 物料管理流程图1:物料管理流程图
制订物料标准选择供应商评 审NYNY合格供应商名录再评审采 购连续三批不合格品退货初 检NY拒收/退货请 验销 毁N检验QA评价YN超有效期入库、标识请验近复验期/超复验期定期盘点贮 存检验结果QA评价YN发 放销 毁使 用
2.2.2物料管理流程图2:供应商评审流程图
收集供应商信息和样品QA初步筛选NY发出调查表N评审小组初步评审YY一般原料N关键原料小试Y现场审计NY验 证NY批准合格供应商YN编制合格供应商名录定期再评审取消合格供应商N
2.2.3 物料管理流程图3:物料接收、储存、发放、拒收流程图 物料进厂初 检YN拒 收入库、标识请 验QC检验NYQA评价决定是否放行NY建帐卡、贮存发 放使 用
2.3 规范购入
2.3.1 供应商评估和选择
由质量管理部会同物供部、生产部、研发技术部、综合管理部(EHS方面)、(必要时财务部)组成评审组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及其他(如EHS等)进行评估,经质量受权人或质量管理部经理批准,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录,作为购入物料的依据。2.3.2定点采购
企业为保证所用物料质量稳定,实行定点采购。定点采购的对象及范围是 经管理者代表(质量受权人)或质量管理部经理批准,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录的供应商。新增物料及供应商须经评估批准后才能实行购进和验收。2.3.3按批验收 须按物料到货批次逐批验收、取样检验和入库,保证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并可追溯。物料的验收、取样操作不得对物料产生污染。验收和取样检验的操作应符合制定的验收标准、操作规程。
验收(接收)记录的内容:企业内部所用物料名称和代码、接收日期、是否是合格供应商,供应商与生产商名称(如不同)、是否有送货单和包装容器上所注物料名称是否一致,产品合格证、供应商标注的批号、接收的件数和重量、接收后企业指定的批号等,检查外包装是否受潮、破损,标签是否完好,是否有原始检验报告单,检验是否合格。
物料接收后和成品生产后应及时按照待验管理,直至取得原辅料由管理者代表(质量受权人)授权的物料QA评估后开具放行单同意物料放行使用、成品由管理者代表(质量受权人)评估后开具放行单同意产品放行销售,方可按合格状态进行管理。2.3.4 取样检验
取样要按规定的取样规则和取样方法取样,取样规则:物料件数≤3件,每件取样,物料件数>3件<300件,根据n+1公式 计算取样件数,物料件数>300件,根据
n+1公式计算取样件数,取样采取2随机取样方式,样品应具代表性。企业制定自己的取样规则应有依据并不违背国家法规的原则。
原辅料检验至少要有一项鉴别试验。2.4 定置定位
物料应根据仓库、车间备料间划分的区域在固定的位置存放,并有明显的标识。化学性质互相要起化学反应的应避免相邻存放,以免影响质量或发生危险。2.5 合理储存 2.5.1 分类储存
物料须按其类别、化学性质、储存条件分类储存,避免相互影响和交叉污 染。
通常分类原则: 常温、阴凉、冷藏分开; 挥发性及易串味原料避免污染其他物料; 特殊物料按规定储存及明显标识。2.5.2规定条件下储存
温度:冷藏:2~8℃
阴凉:20℃以下 常温(室温):10~30℃;自然温度:天气温度。
相对湿度:45﹪~75﹪,特殊物料按规定储存; 储存要求:干燥、避光、密闭或密封、通风等。
不正确的储存会导致物料变质分解和有效期缩短,甚至报废。2.5.3规定期限内使用
根据物料稳定性规定贮存期(复验期)或有效期,在期间内使用,过贮存期(复验期)应复验合格方可使用,过有效期的则应报废处理。2.5.4 仓储设施与定期养护
物料的储存要避免影响物料原有质量,同时还要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对 仓储设施环境进行维护和清洁,定期检查是否有虫鼠咬导致物料包装破损污染,目的是保证物料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不对物料产生不良影响。
仓库的五防设施:防火、防爆、防小动物进入、防霉、防潮。
五距:垛距、墙距、行距、顶距、灯距(热源)。
规范堆放:物料堆放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贯彻《五五》堆放的原则,便于检查和计数。
2.6
控制接收、发放与放行 2.6.1 物料状态与控制
物料质量状态有四种:待检(已取样)、合格、不合格;分别使用黄、绿、红三种颜色来明显区分避免物料在储存发放和使用时发生混淆和差错。
待验 —— 黄色,标志等待检验;
合格 —— 绿色,标志检验合格,可以使用或已批准放行;
不合格 —— 红色,不准使用或不能放行。
不合格的物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成品的每个包装容器上均应有醒目的标志,并在隔离区内妥然保存。2.6.2 物料的发放和使用 管理者代表(质量受权人)指定的专人应依据物料的购进情况及检验结果确定物料是否放行。同时按应发放的数量发放合格证。物料在未贴合格证前均应为待验状态。物料的发放应凭批生产指令或批包装指令限额领用并作记录,发放和使用过程中应复核品名、规格、批号、数量、合格状态、包装完整等,复核无误方可发放和使用。
发放应符合先进先出和近效期先出的原则。2.6.3 物料标识卡、待验证及合格证的内容
2.6.3.1 物料标识卡至少应包括的内容:物料(产品)名称、供应商(生产厂)、物料(产品)代码、接收批号(产品批号)、供应商原始批号、数量、件数、物料(产品)质量状态(待验、已取样、合格、不合格)、生产日期(产品)、有效期(复验期、贮存期)。
2.6.3.2 待验证应包括的内容:物料名称、代码、质量状态(已取样)、批号、包装规格、件数、操作人、日期。
2.6.3.3 合格证应包括的内容:物料名称、代码、批号、数量、件数(共几件第几件)、检验单号、供应商名称、放行人、放行日期、复验期或有效期。2.7 可追溯
2.7.1 物料的编码系统
2.7.1.1 物料代码
企业对每一种物料编制唯一的代码,同一品种不同规格其代码也应不同;
2.7.1.2 物料批号
对每一物料的不同到货批次编制企业唯一的批号,随物料的流转而流转。编制方式:物料代码+年+月+顺序号。
2.7.1.3 产品批号
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也应体现唯一性。编制方式:产品代码+年+月+顺序号(日期)2.7.2 帐、卡、物相符
帐、卡、物是指物料帐、货位卡、物料实物。
物料帐
是指同一种物料的相关信息登记;
货位卡
用于标示一个货位的单批物料的供应商、品名、规格、批号、数量及来源去向的卡。
帐、卡、物相应的信息必须保持一致,物料发放的同时应在货位卡上进行记录。货位卡是追溯货物的重要凭据。
3需特殊管理的物料
3.1需特殊管理的物料:毒性物料、麻醉物料、精神药品、放射性物料。
与公安机关联网或专库、专柜,双人双锁管理,并有明显标志。3.2标签、印刷包装材料的管理
标签的管理应视同人民币的管理,验收和发放均应计数,并应正确无误。应专库、专柜、分类存放,品种与品种、不同规格间均应有一定的距离,帐、卡、货应保证绝对正确,保管应加锁保管。发放应点数发放并做好记录,领发人均应在记录上签字,允许领取比规定数量稍多一些,使用过程中应做好物料平衡计算,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相关负责人及时调查处理,调查处理未有结论前产品不准放行。标签的销毁应经过审核批准,并做好销毁记录,销毁人与监销人均应在记录上签字。印刷包装材料(带商标、批准或备案文号等内容的)应等同标签管理。4 产品管理 4.1成品管理
4.1.1
成品应有唯一的批号;
4.1.2帐、卡、物相符,帐、卡、物相应的信息必须保持一致,产品发运的同时应在卡上进行记录。
4.1.3成品在未取得放行单前应显示待验状态,取得放行单后方可显示合格状态。
4.2中间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4.2.1中间产品的质量控制
是否按批准的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生产;
人员培训是否到位;
设备对产品有无影响;
生产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质量管理人员应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合理措施确保中间产品符合企业内控标准。
中间产品的放行由质量管理部门车间QA根据生产记录及QC检验报告单决定是否放行。决定放行质量管理部门车间QA发放绿色合格标识,粘贴在物料标识卡的质量状态标识栏内。4.2.2待包装产品的质量控制
是否按批准的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生产;
人员培训是否到位;
设备对产品有无影响;
生产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偏差是否调查处理;
一般情况待包装产品的放行由质量管理部门车间QA根据生产记录及QC检验报告单决定是否放行,有主要偏差或重要偏差的由管理者代表(质量受权人)决定是否放行。决定放行后由质量管理部门车间QA发放绿色合格标识,粘贴在物料标识卡的质量状态标识栏内。4.2.3中间产品和待包装产品的管理
(1)中间产品和待包装产品应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贮存。
(2)任何中间产品和待包装产品应有物料标识卡,标识卡的内容应至少标明产品名称及代码、产品批号、数量或重量、生产工
序(必要时)、产品的质量状态(待验、合格、不合格、已取样)。4.2.4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发生的偏差主要是由于记录或标志不清或错误,接收未核对,产生记录、标志、实物不相符。口头传递也是发生信息传递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操作人员按规程操作、标志清楚、发放、接受认真复核与记录,避免口头传递是保证信息传递准确的关键。4.2.5 运输过程
物料的运输过程要保证包装容器的清洁和密封是保证物料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的重要条件。有特殊运输要求产品还应按其要求进行运输。4.3产品的合理储存
有足够的空间保证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的存放,醒目标志,避免污染和混淆。
产品的合理储存与物料合理储存基本相同。4.4控制放行
物料与成品的放行是关乎物料和产品质量最为关键的一环,对物料和成品放行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极高,实行管理者代表(质量受权人)制度是保证产品质量和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与有效的手段。产品控制放行有固定的流程。产品放行流程图:
批生产记录等文件审核(生产车间初审通过)
N
↓
←
生产部审核
↓
N
↓Y
偏差、调查、处理
← 质量管理部QA审核 ←检验记录、检验报告单
↑
↓Y
←
← 管理者代表(质量受权人)审批
N
↓Y 签发放行单
↓Y 产品出库放行
4.5 可追溯性
产品与物料一样应具有追溯性。对于产品来讲批号在可追溯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4.6 体外诊断试剂对物料的要求
4.6.1 应当明确物料的技术指标和质量标准要求,对物料的重要程度进行质量风险评估后实施分级管理,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采购和验收,按照物料的质量标准制定入库验收准则。
4.6.2 建立供应商评估制度,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定期进行评估,保存评估结果和评价记录,签订供需合同或质量(技术)协议,确保物料的质量和稳定性。4.6.3 主要物料的采购资料应能够追溯,要求保存供应商的资质证明,合同或协议、发票、供方提供的产品质量证明、批进货检验报告或试样生产及检验报告。外购标准品和质控品应能证明来源和溯源性。
4.6.4 物料应当按照规定的使用期限储存,无规定期限的,储存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期满后应复验。应定期盘库,储存期内如存储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应及时复验。
4.6.5必须能够提供质控血清的来源,应当由企业或医疗机构测定病原微生物及明确定值范围;应当对其来源地、定值范围、灭活状态、数量、保存、使用状态等信息有明确记录,专人负责。外购的商品化质控物应有可追溯性。5 案例分析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假药有毒事件就是物料管理不规范造 成的。
2006年4月有病人注射了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06030501亮菌甲素注射液,出现了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不良反应,至2006年5月1日,出现相同症状的病人增加到11人,5月7日有4名有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死亡。
黑龙江省药监局对涉及批次药品进行检测,在处方配比里,有两种辅料用 量最大,一种是丙二醇,另一种是聚乙二醇四百。聚乙二醇四百在降解的产物有二甘醇,二甘醇能带来肾毒性的不良反应。经检测,注射液中二甘醇含量高于聚乙二醇四百的含量,怀疑可能用二甘醇替代了丙二醇,经红外检测确定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中含有大量的工业二甘醇,导致了这次事件。事件一共死亡13人,2人病情加重。
丙二醇市场价14500元,二甘醇市场价7000元,江苏泰兴商人王桂平挺而走险以二甘醇冒充丙二醇卖给了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
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在物料管理和质量控制管理中没有做到:(1)供应商评审确认;(2)检验中未进行鉴别试验,没有红外光谱仪,检测设备不全;(3)检验人员资质不全;(4)发现相对密度不合格,开具虚假检验报告单放行。
处理:吊销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药品生产许可证
吊销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所有药品生产批件(注册证)
吊销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药品GMP证书
对生产副总、QC实验室主任、检验员、采购员等5名被告以制售假药罪判处有期徒刑4~7年。
第五篇:GMP质量
GMP知识
1、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应当涵盖影响药品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确保药品质量符合(注册要求)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部活动质量管理)。
2、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应当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
3、企业应当对每家物料供应商建立(质量档案),档案内容应当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证明文件、(质量协议)、质量标准、样品标准、样品检验数据和报告、供应商的检验报告、现场质量审计报告、产品稳定性考察报告、定期的质量回顾分析报告等。
4、应当按照供应商的要求(保存)和(使用)生物指示剂,并通过(阳性对照试验)确认其质量。
5、应当有检验所需的各种鉴定菌,并建立鉴定菌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的操作规程和相应记录
6、每批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应当用法定标准品对照品进行标化,并确定有效期,还应当通过(定期标化)证明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的(有效期)或含量在有效期内保持稳定,标化的过程和结果应当有相应的记录。
7、实验室的设计应当确保其适用于预定的用途,并能够避免(混淆)和(交叉污染),应当有足够的区域用于样品处理、留样和稳定性考察(样品)的存放以及(记录)。
8、隔离操作器和隔离用袖管或手套系统应当进行常规检测,包括经常进行必要的(检漏试验)
9、质量控制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文件系统)以及取样、检验等,确保物料或产品在放行前完成必要的(检验),确认其质量符合要求
10、GMP(2010年修订)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混淆),(污染)以及(交叉污染)、差错等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药品。
11、某些情况下,持续稳定性考察中应当额外增加批次数,如重大变更或(生产)和(包装)有重大偏差的药品应当列入稳定考察。此外(重新加工)、返工或回收的批次,也应当考虑列入考察,除非已经过验证和稳定性考察。
12、应当建立操作规程,规定原辅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厂房、设施、设备、仪器、设备仪器和计算机软件变更的(申请)、(评价)、(审核)、批准和实施。
13、物料供应商的确定及变更应当进行(质量评估),并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方可采购
14、企业如需自制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应当建立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的质量标准以制备、鉴别、检验、批准和贮存的操作规程,每批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应当用法定标准品或对照品进行(标化),并确定(有效期)。
15、在标准放行前,应当对每批药品进行质量评价,保证药品及其生产应当符合(注册)和本(规范)要求
16、改变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生产工艺、主要生产设备以及其对变更实施后生产的药品进行(风险评估)
17、企业应当建立(变更)控制系统,对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进行评估和管理,需要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变更应当在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
18、企业应当建立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系统,对投诉、召回、偏差、自检或外部检查结果、工艺性能和质量监测趋势等进行调查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19、“风险”是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20、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
判断题
1、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
2、取样区的空气洁净级别应当与生产要求一致(√)
3、变更都应当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企业可以根据变更的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将变更分类(如主要、次要变更),判断变更所需的验证,额外的检验以及稳定性考察应当有科学依据。(√)
4、物料和最终包装的成品应当有足够的留样,以备必要的检查或检验,除最终包装容器过大的成品外,成品的留样包装应当与最终包装相同。(√)
5、质量管理部门对物料供应商的评估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供应商的资质证明文件、质量标准,检验报告,企业对物料样品的检验数据和报告,如进行现场质量审计和样品小批量生产的,还应当包括现场质量审计报告,以及小试产品的质量禁言报告和稳定性考察报告(√)
6、除批记录外需要长期保存的其他重要文件包括: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稳定性考察、确认、验证、变更等(√)
7、变更都应当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
8、我公司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性文件包括:公司质量手册、公司质量责任制、公司对质量奖罚条例、工厂主文件(√)
9、就单一偏差或投诉所采取的纠正措施,不足以防止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或重复发生或者说造成缺陷的根本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10、在多数情况下,当非预期事件发生后,要有纠正措施,随后还要采取预防措施(√)
11、CAPA系统通常有下列两种常见的类型,集中型和分散型,我公司的管理规程为分散型CAPA管理(×)
12、所有的纠正预防措施都应明确定义行动的具体内容,谁负责执行,完成期限,谁负责跟踪其完成情况,谁负责评估其有效性,谁负责最终关闭该项,(√)
13、所有的CAPA行动都要进行跟踪直至执行完毕,并且在最终关闭之前应评估其有效性(√)
14、应当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之来定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
15、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当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
16、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参与所有与质量有关的活动,负责审核所有与本规范有关的文件,质量管理部门人员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将职责委托给其他部门的人(×)
17、文件是质量保证系统的基本要素(√)
18、文件的内容应当与药品生产许可,药品注册等相关要求一致,并有助于追溯每批产品的历史情况(√)
19、文件应当标明题目,孙红雷,目的以及文件编号和版本号,文字应当确切,清晰,易懂,不能,不能模棱两可(√)
20、物料和成品应当有经批准的线性质量标准,必要是,中间产品或待包装产品也应当有质量标准(√)单选题
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已于2010年10月19日经卫生部会议审计通过,现予以发布,自(A)起实施。
A、2011年3月1日
B、2010年7月1日
C、2011年5月1日
D、2010年12月1日
2、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均应当由(C)签名并注明日期:
A、文件管理专人
B、质量管理人员
C、适当的人员
D、质量管理负责人
3、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保证系统,同事建立完整的(A),以保证系统有效运行
A、文件体系
B、组织结构
C、质量控制系统
D、质量管理体系
4、质量保证系统应确保,生产管理和(B)活动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A、质量管理
B、质量控制
C、产品质量
D、产品实现
5、以下为质量控制实验室应有的文件(D)A、质量标准,取样操作规程和记录,检验报告或证书
B、检验操作规程和记录(包括禁言记录或实验室工作记事簿)C、必要的检验方法验证报告和记录 D、以上都是
6、下列哪一项不是事实GMP的目标要素(D)A、将人为的差错控制在最低的限度
B、防止对药品的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等风险 C、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D、与国际药品市场全面接轨 7、2010年修订的GMP没有的章节(A)
A、卫生管理
B、设备
C、生产管理
D、机构与人员
8、因质量原因退货和收回的药品,应当(A)
A、销毁
B、返工
C、退还药品经销商
D、上交药品行政管理部门
9、每批药品均应当由(D)签名批准放行
A、仓库负责人
B、财务负责人
C、企业负责人
D、质量授权人
10、不符合贮存和运输要求的退货,应当在(D)进度下予以销毁
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B、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C、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D、质量管理部门 多选题
1、企业建立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涵盖(ABCD)包括确保药品质量符合预定用途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部活动。
A、人员
B、厂房
C、验证
D、自检
2、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基本要求包括(ABCDE),生产全过程应当有记录,偏差均经过调查并记录,批记录和发运记录应当能够追溯批产品的完整历史,并妥善保存,便于查阅,降低药品发运过程中的质量风险,建立药品召回系统,确保能够召回任何一批已发运销售的产品,调查导致药品投诉和质量缺陷的原因,并采取措施,放置类似质量缺陷再次发生。
A、判定生产工艺,系统地回顾并证明其可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要求的药品 B、生产工艺及其重大变更均经过验证
C、配备所有的资源
D、应当使用准确,易懂的言语制定操作规程
E、人员进过培训,能够按照操作规程正确操作
3、质量控制有哪些基本要求(ABCDEF)
A、应当配备适当的设施,设备,仪器和经过培训的人员,有效可靠地完成所有质量控制的相关活动
B、应当有批准的操作规程,用于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取样检查检验及产品的稳定性考察,必要时对进行环境监测 以确保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C、由经授权的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取样。D、检验方法应当经过验证和确认
E、取样,检查,检验应当有记录,偏差应当经过调查并记录
F、物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必须按照质量标准检查和检验,并有记录
4、质量保证系统应当确保(ABCDEF)及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生产,检查,检验,和复核,每批产品经质量授权人批准后方可放行,在贮存,发运和随后各种操作过程中有保证药品质量的适当措施,按照自检操作规程,定期检查评估质量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A、药品的设计与研发体现本规范的要求
B、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果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C管理职责明确
D采购和使用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正确无误 E、中间产品得到有效控制 F、确认、验证的实施
5、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操作规程包括(ABCDEFG)内容?
A、对投诉、召回、偏差、自检或外部检查结果、工艺性能和质量检测趋势以及其他来源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已有和潜在的质量问题,必要时,应当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B、调查与产品,工艺和质量保证系统有关的原因
C、确定所有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放置问题的再次发生 D、评估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充分性
E、对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变更应当予以记录
F、去报相关信息已传递到质量授权人和预防问题再次放生的直接负责人 G、确保相关信息及其纠正和预防措施已通过高层管理人员的评审
6、应当尽可能采用生产和检验设备自动打印的记录,图谱和曲线等,并标明(ABCD)
A、产品或样品的名称
B、产品或样品的批号
C、记录设备的信息
D、操作人应当签注姓名和日期
7、包装期间,产品的中间控制检查应当至少包括(ABCDE)内容?
A、包装外观 B、包装是否完整 C、产品和包装材料是否正确 D、打印信息是否正确 E、在线监控装置的功能是否正常 F、包装数量偏差是否符合标准
8、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当至少有(ABCDE)和仪器校准和设备使用清洁维护的操作规程及记录的详细文件。A、质量标准
B、取样草需哦规程和记录
C、检验操作规程和记录
D、检验报告或证书
E、必要的环境监测操作规程、记录和报告 F、必要的检验方法验证报告和记录
9、产品放行前对每批药品进行质量评价,需要确认(ABCDEF)内容 A、主要生产工艺和检验方法经过验证
B、已完成所有必需的检查,检验,并综合考虑实际生产条件和生产记录 C、所有必需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均已完成并经相关主管人员签名
D、变更已按照相关规程处理完毕,需要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并更已得到批准 E、对变更或偏差已完成所有必要的取样,检查,检验和审核 F、所有与该批产品有关的偏差均已有明确的解释和说明,或者已经过彻底调查和适当处理,如偏差还涉及其他批次产品,应当一并处理。
10、中国GMP2010版规定,(ABCDEF)文件需要长期保存
A、质量标准
B、工艺规程
C操作规程
D稳定性考察
E确认、验证、变更等
F其他重要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