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讼阅读|一文总结七类执行案件相关联诉讼案件
无讼阅读|一文总结七类执行案件相关联诉讼案件
本文由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在上次所发表的《执行案件类型知多少?》一文中,笔者主要从案件类型角度介绍了执行实施案件、执行审查案件等内容,但由于执行实施案件主要进行财产调查、控制、处分、交付和分配以及罚款、拘留措施等实施事项,而执行审查案件主要审查和处理执行异议、复议、申诉等事项,很多法律问题无法通过执行案件解决,于是便产生了与执行案件相关的诉讼案件,从更大的范围空间构成了执行案件群。虽然这些案件类型实践中数量较少,但有时却能对执行案件的推进或终结产生关键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囿于篇幅,本文着重从关联角度宏观介绍执行程序启动后的撤销仲裁裁决案件、执行异议之诉案件、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案件、代位析产之诉案件、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强制清算案件、破产案件等诉讼案件与执行案件之关系,以期进一步拓展执行案件的办理思路。
执行案件以及与执行案件相关的诉讼案件
一、撤销仲裁裁决案件
仲裁裁决作为生效法律文书,是重要的执行依据之一。撤销仲裁裁决案件是当事人对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而向法院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由法院对其进行司法审查。执行案件启动后,在法定期限内,仲裁案件当事人仍然可以向仲裁机构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仲裁法》第58条至第61条等条文对撤销仲裁的情形、期限等作了规定。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全国法院涉港澳商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第30条之规定,当事人申请内地法院撤销香港、澳门特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或者临时仲裁庭在香港、澳门特区作出的仲裁裁决的,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
在执行案件中,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裁决,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裁决的,根据《仲裁法》第64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经过审理,如果仲裁裁决被法院依法裁定撤销的,执行案件则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57条之规定,裁定终结执行;如果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被裁定驳回,则执行中止的情形消失,应当恢复执行。
二、执行异议之诉案件
执行异议之诉案件与执行异议案件相衔接,是民事诉讼中的一种新类型诉讼案件。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在第十五节对其进行了系统规定。根据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可以分为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和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7条之规定,案外人、当事人对执行异议裁定不服,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执行法院提起执行异议之诉。驳回案外人执行异议裁定送达案外人之日起十五日内,人民法院不得对执行标的进行处分。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审理期间,人民法院不得对执行标的进行处分。申请执行人请求人民法院继续执行并提供相应担保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人民法院通过普通程序审理后,对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分别情形判决不得执行该执行标的或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对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判决准许执行该执行标的或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对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人民法院判决不得对执行标的执行的,执行异议裁定失效。对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人民法院判决准许对该执行标的执行的,执行异议裁定失效,执行案件应该依职权或申请予以恢复执行。亦即,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审理的结果是阻却或者许可执行案件对涉案执行标的之继续执行。
三、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案件
参与分配制度是执行程序中的重要制度,主要解决的是被执行人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情形下财产如何分配各申请人。参与分配可能涉及多个债权人、多个执行案件甚至多家法院。为保障参与分配的公平性,执行程序中可以对参与分配方案提出书面异议,对此书面异议有反对意见的情况下继而又通过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的诉讼程序对异议人予以救济。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规定,多个债权人对执行财产申请参与分配的,执行法院应当制作财产分配方案,并送达各债权人和被执行人。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对分配方案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分配方案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对分配方案提出书面异议的,执行法院应当通知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被执行人。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被执行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反对意见的,执行法院依异议人的意见对分配方案审查修正后进行分配;提出反对意见的,应当通知异议人。异议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以提出反对意见的债权人、被执行人为被告,向执行法院提起诉讼;异议人逾期未提起诉讼的,执行法院按照原分配方案进行分配。诉讼期间进行分配的,执行法院应当提存与争议债权数额相应的款项。
亦即,异议人通过提起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有可能会更正原有的分配方案。
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极少发生,笔者没有处理过相关案件,经过检索,也仅查询到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5)鲁商终字第404号、(2016)鲁民终179号等有限案件的裁判文书。
四、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
第三人撤销之诉是赋予案外人对错误生效裁判的自我救济程序,区别于再审程序,其系基于新的事实主张撤销原生效裁判,从而也就使得既有的执行案件失去了执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十四节对其进行了规定。
第三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提起撤销之诉,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出,受理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后,原告提供相应担保,请求中止执行的,法院可以准许。如此规定的原因是避免因执行程序的继续进行使得该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第三人撤销之诉,其结果有可能会改变或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的错误部分,从而终结或变更执行此部分内容,但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内容未改变或者未撤销的部分继续有效,仍须继续执行。
五、代位析产之诉案件
代位析产之诉主要解决的执行案件所面临的共同共有财产等分割难题。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与他人享有共有财产——比如共同共有一套房产——而未确定各自份额,却怠于通过析产以份额财产清偿债务,损害了执行案件债权人的利益,而执行案件却无法审查实体权利对共同共有的财产予以分割,此时便由申请执行人依法代替被执行人提起析产诉讼,确认共有份额。
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对被执行人与其他人共有的财产,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并及时通知共有人。共有人协议分割共有财产,并经债权人认可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有效。查封、扣押、冻结的效力及于协议分割后被执行人享有份额内的财产;对其他共有人享有份额内的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予以解除。共有人提起析产诉讼或者申请执行人代位提起析产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诉讼期间中止对该财产的执行。代位析产之诉对于明确被执行人的财产范围从而加快推进财产处置进度,避免被执行人通过转移名下财产逃废债务有较大帮助,同时也有利于通过诉讼程序保障财产共有人的合法财产权益。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现有民事案由规定并未单独设置代位析产之诉,故不同法院对代位析产之诉采取不同对待方法,区别情况以共同纠纷(下设共有权确认纠纷、共有物分割纠纷等案由)、分家析产纠纷或债权人代位权纠纷等案由予以立案审理,甚至存在立案难得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代位析产之诉案件的应有功能发挥。
六、强制清算案件 强制清算是解决公司清算中清理财产、清偿债务并分配剩余财产的特别程序。申请公司强制清算的主体主要是公司的债权人、公司股东。人民法院是公司强制清算的组织者。强制清算案件也是是修订后的公司法实施以来的新类型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数量也不多。《公司法》及《公司法司法解释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强制清算案件座谈会纪要》)是目前规范强制清算案件审理程序的主要规范。
根据《强制清算案件座谈会纪要》的规定,公司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清算应当提交载明申请人、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和申请的事实和理由的清算申请书,以及被申请人已经发生解散事由、申请人对被申请人享有债权的有关证据。需要注意的是,债权人申请强制清算,人民法院以无法清算或者无法全面清算为由裁定终结强制清算程序的,应当在终结裁定中载明,债权人可以另行依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十八条的规定,要求被申请人的股东、董事、实际控制人等清算义务人对其债务承担偿还责任。亦即,据此裁定,债权人可以另行依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十八条的规定,要求被申请人的股东、董事、实际控制人等清算义务人对其债务承担偿还责任
一方面,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可以全面清理被执行公司的债权债务情况,现有财产状况、出资缴纳情况、财产转移情况,为后续追加、变更相关被执行主体提供证据,也为要求清算义务人对债务承担偿还责任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审理周期长,程序复杂,很多程序缺乏规范性标准,耗时耗力,所以对于执行案件无财产可供执行情况下是否尝试选择采取强制清算需要成本收益平衡的考虑。
七、破产案件
破产案件是根据债权人或债务人诉请法院宣告破产并依破产程序偿还债务。近年来,司法界开始重新审视破产案件,既要依法处置“僵尸企业”,开创破产审判工作新局面,又要将破产案件作为破解“执行难”的重要途径。除《企业破产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五百一十三条至第五百一十六条新增加规定了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衔接制度。破产案件可以通过被执行公司退出机制从而实现执行案件的退出机制。通常来讲,人民法院受理以被执行人为债务人的破产申请的,有关债务人财产的执行案件应当中止执行。如果未中止执行的,应当依法执行回转相关财产作为债务人财产。被执行人被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的,执行法院应当依法裁定终结执行。
在执行中,作为被执行人的企业法人符合《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执行法院经申请执行人之一或者被执行人同意,应当裁定中止对该被执行人的执行,将执行案件相关材料移送被执行人住所地法院。被执行人住所地法院裁定受理破产案件的,执行法院应当解除对被执行人财产的保全措施。被执行人住所地法院裁定宣告被执行人破产的,执行法院应当裁定终结对该被执行人的执行。被执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不受理破产案件的,执行法院应当恢复执行。当然,虽然从整体来讲破产案件是破解“执行难”的重要途径,对于某系列执行案件的整体解决很有助益,但执行中申请人基于诉讼成本的考量大多不会选择此一途径,毕竟破产可能造成的局面就是两败俱伤,而执行案件中的参与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破产财产分配
八、小结
除上述所介绍的七种关联诉讼案件外,还有其他一些诉讼案件与执行案件也关系密切,例如,案外人、当事人认为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错误从而申请再审,因次债务人异议不能执行到期债权而由申请执行人提起代位权诉讼,合同法规定的撤销权诉讼,以及因执行行为违法所生司法赔偿案件等,本文不再进行介绍。
由于涉执行的关联诉讼案件具有专门性,早在2011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便指出,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代位析产之诉等涉执行的诉讼,由人民法院的审判机构按照民事诉讼程序审理。逐步促进涉执行诉讼审判的专业化,具备条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设立专门审判机构,对涉执行的诉讼案件集中审理。
近年来,审执分离、裁执分离改革不断推进,破产与清算审判机制也逐步完善。例如,2016年8月,全国首个高级法院破产审判庭(执行裁判庭)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成立。2016年12月30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清算与破产审判庭成立。而2016年9月26日,北京市一中院也成立清算与破产审判庭,集中统一管辖北京市范围内相应级别企业的强制清算案件、破产案件以及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破产案件。这些关联诉讼案件审判机制的完善,将为“执行难”的解决提供更多的制度支撑,而我们在办理执行案件过程中也要因案制宜选择相应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编排/李玉莹
第二篇:刑法诉讼浅议探视权案件的执行问题
浅议探视权案件的执行问题
张 爽
摘 要:探视权是修改后的婚姻法赋予离婚当事人的一项新权利,许多离婚案件虽然判定了夫或妻一方对未成年子女的探视权,但在实践中,对于探视权的强制执行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探视权强制执行案件的意义、特点,并提出了解决探视权案件执行难的对策,希冀对解决法院执行探视权案件中遇到的问题有所裨益。
所谓探视权,又称探望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义务协助非抚养一方行使探望子女的权利。2001年4月我国修改后的《婚姻法》第三十八条
第一款首次明确从法律上规定了探视权。探视权的设立,为处理离婚后父母探视子女提供了法律依据。它可以保证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能够和子女定期保持来往,及时充分地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增加与子女的感情沟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因家庭破裂而遭受的不幸,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
一、探视权强制执行的重要意义
为保障探视权的实现,修改后的《婚姻法》赋予了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对拒不履行判决裁定、阻挠探视权行使的一方可以依法强制执行。具体来说,探视权强制执行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探视权的强制执行,能够从法律上保证夫妻离婚后非直接抚养子女一方能够定期与子女团聚,有利于弥合家庭解体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同时,满足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关心、抚养和教育的感情需要,还可以增加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减轻子女的家庭破裂感,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子女未来发展、教育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单亲家庭的子女,多数会因为父母离异产生自卑心理和孤僻性格,如果长期得不到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缺少来自父亲或母亲的关爱,更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修改后的《婚姻法》探索从法律上确立对探视权的强制执行制度,弥补了我国探视制度的缺陷,有利于从源头上为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也从长远角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对实现监护权起到保证作用。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如果离婚后,未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能定期看望、关心子女,那么,其对子女的监护义务就无法履行,监护制度的设立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二、探视权纠纷案件强制执行的特点及难点
虽然新《婚姻法》对探视权以及赋予法院以强制执行权利的规定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由于其规定的内容较为原则,加之探视权本身的复杂性,在司法实践中,探视权的执行举步维艰。由于探视权纠纷案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民事案件,因而在执行上也有不同于一般民事案件的特点。
首先,执行标的的特殊性。一般民事案件的执行标的为钱或物,或者是具有某一物质性结果的一定行为,如加工、修缮、恢复原状等等。而探视权的执行内容却是探视权利及其行使方式,既是行为也是人身权利,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
其次,证据难以收集。在执行探视权案件时,经常发生的情况是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双方达成了探视子女的协议,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也不反对另一方探视子女,但到了需要探视的时候,被执行人总有借口不让探视,导致探视权案件无法执行。还有一些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用哄骗孩子等手段消极地阻碍对方探视。在探视案件的执行中,双方当事人一般都各执一词,申请人称对方不让探望孩子,另一方则称绝无此事,但谁都没有直接证据,加之证人一般都是与双方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亲属,其证言可信度不高。最终导致法院难于认定被执行人是否拒不执行生效判决或裁定。
再次,执行内容具有长期性。一般民事案件的执行,除定期支付抚养费、赡养费等案件外,往往是一次执行完毕,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就归于消灭。而探视权纠纷案件的执行内容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被探视子女在未成年之前,只要被执行人或协助义务人不履行义务,人民法院只能不断采取执行措施,不仅增大了法院的工作量,而且如果每次探视中执行法官都要参加,对被探视子女无形中也会造成其心理阴影。
基于上述特点,此类案件执行难可归结为三点:一是当事人举证难。探视时,当事人一般都是一对一,无法提供直接证据,孰是孰非极难判断,容易导致错案发生;二是执行措施实施难。探视权纠纷案件当事人的子女并非案件的执行对象或执行标的,因此不能对子女本身采取查封、冻结、扣押或代为履行等民诉法中规定的强制措施;三是执行协助义务界定难。实践中,对于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的其他亲属或相关
机构,如孩子的祖父母,在案件执行中阻挠行使探视权的,是否应作为被执行人不履行协助义务处理,尚有争论,难以采取一定措施保障探视权的执行。
三、探寻解决探视权执行难问题的对策
在司法实践中,探视权纠纷不断增多,而我们也深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现代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作为强制执行的标的,只能是具体的财物和行为,而不是人本身。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未成年人安排与权利人相见是一种交付行为,但由于这种交付现象“有血有肉”,在法律上是享有主体资格的自然人,如果我们强制将未成年人带到指定的地点与权利人会见,则必然侵犯了其人身权利。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对执行探视权案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对策研究:
(一)要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在探视权执行案件中的作用。探视案件中执行难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赖强制执行权的运用,要使探视权适当地实现,应当注重人性化执行。即消除双方对立情绪,在执行过程中,把思想教育贯穿始终,切实做好疏导教育工作。要促使当事人认识到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另一方有探视子女的权利,阻碍、拒绝对方行使探视权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同时,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得当事人认识到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而探视权的行使是保证子女身心健康的需要,从而促使当事人主动协助履行义务。
(二)注意探视权案件裁判文书的可操作性。审判人员在办理离婚案件涉及到探视权的问题时,要认真做好当事人的工作,尽量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减轻当事人之间的积怨与矛盾,要结合双方具体情况,对探视时间、地点、方式等问题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在表达上要详尽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并便于执行。
(三)邀请基层组织协助执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探视权案件的执行,是解决此类案件执行难问题的一项有力举措。即将妇联、居委会、派出所、父或母所在单位等部门作为法院执行这类案件的协助单位,让他们经常性地做好孩子父母的思想教育工作。
(四)慎用强制措施。探视权应当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对于一些无理阻挠、刁难甚至隐匿子女,拒绝对方当事人行使探视权的被执行人,应当坚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但是,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对于探视权的强制执行方式要适当、适量,做到慎之又慎。
第三篇:办理诉讼案件的流程总结
诉讼案件操作流程简介
一、收案流程
1、接待当事人咨询(具体方式和注意事项见附注);
2、若当事人需要委托,即可办理委托手续;
(1)利益冲突审查;
(2)办理委托手续,即委托书和授权委托书,签订委托协议(需要当事人签字或盖章);
(3)制作代理证(由事务所盖章,提交联在开庭时交法院,存根联留卷宗用于归档);
3、若当事人主动提供了案件的相关证据材料,则保留其复印件(原件在开庭前收取);若当事人未主动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则在办理委托后,口头或者书面告知其需要准备、收集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有些证据需要律师到有关部门调取,或者协助当事人采集)。
4、做好相关的告知与签收工作:与当事人建立委托关系后,为了避免执业风险,应当做好告知和签收工作(如:《客户权利义务告知书》让当事人签字,双方各执一份,其他送达给当事人的材料也应当及时让当事人在《送达回证》签字确认。
5、从此刻起,应开始记录案件流程。
二、立案流程
1、前期准备:办理授权委托、制作好起诉状、备好必要的起诉证据材料(复印件);
2、到法院立案庭立案,并提交以下材料:(1)起诉状(份数:N+1,N为被告的个数);
(2)必要的起诉证据材料(原告的身份证明/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与案件有关的证明材料、被告的有关身份证明,如工商登记卡片);
(3)授权委托材料。
3、立案庭的法官审查,符合立案条件,则受理;
4、缴纳案件受理费;
5、领取《案件受理通知书》、《举证通知书》等材料。若不符合立案条件或法官拒绝立案,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解决。
三、公告流程
若被告下落不明,法院无法给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等相关文书,则要求原告办理公告送达,具体流程如下:
1、向案件审理法官提交《公告送达申请书》,领取《公告函》;
2、持《公告函》原件到当地法制报社登报公告(公告内容是按照法院《公告函》上载明的内容进行刊登,《公告函》应复印备份);
3、登报后,到报社领取两份载有公告的报纸,一份送给法院,一份存档。
自公告之日起60日后,视为法院将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等相关文书已经送达给被告。
四、开庭流程
1、庭前准备
(1)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2)核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身份;
2、法庭调查(正式开庭)
(1)介绍法官及书记员情况,宣读当事人法庭上的权利与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听清及是否申请回避;
(2)法庭调查
A、原告陈述与被告答辩;
B、原被告双方举证与质证(若本诉被告提起反诉,则紧接着进行反诉的法庭调查:即由反诉原告陈述和反诉被告答辩,反诉原、被告举证质证,但需避免重复举证质证);
C、提问阶段(包括原被告互问互答、法官向原被告提问,若到了辩论阶段需补充提问,法官应申明恢复到法庭调查阶段)。
3、法庭辩论
(1)主审法官根据调查结果总结争议焦点,并询问当事人是否对其总结的争议焦点有异议或补充;
(2)第一轮辩论;
(3)第二轮辩论或者补充辩论。
4、组织调解
(1)主审法官先征询双方是否愿意调解;(2)若双方同意调解,则由各方提出调解方案;(3)调解成功则确认最终调解内容;
(4)一方不同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功,则终结调解程序。
5、最后陈述
作为代理人,在开庭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根据案情和证据材料拟定代理提纲、与当事人作必要沟通、备好相关证据材料(原件)及证件等等;开庭过程中,做到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表达流畅;开庭后,注意检查庭审笔录,并视情况与法官做必要沟通。
五、请求法院调解的流程(针对被告方,如医疗机构)前提:原被告已经达成和解,希望由法院制作《民事调解书》,将双方的和解内容进行确认,以避免一方反悔。
1、事先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联系好,确定由法院组织调解的时间;
2、备好有关材料:委托材料、立案材料、双方的身份证明材料、经双方签字盖章确认的《和解协议》;
3、到立案庭立案,缴纳案件受理费;
4、由负责调解的法官组织双方调解,制作《民事调解书》,一般情况下,双方能当场签收。
若被告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其身份证明材料通常有: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或执业许可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负责人身份证明。
六、代办退费的流程 因撤诉或调解结案,案件受理费减半收取,故原告可退回一半的案件受理费,退费流程大致如下:
1、备好授权委托书(内容须针对退费事项)、案件受理费收据的原件、当事人与代理人的身份证明;
2、到主审法官处领取《退费单》;
3、持上述材料到该法院的财务室领取需退回的费用;
4、将退回到费用交付给当事人,并要求其出具收条或收据。不同的法院在办理退费手续时会稍有区别,但基本流程是一致的。
七、办理上诉的流程
1、持上诉状、一审裁判文书到上级人民法院立案庭缴纳上诉费用,领取缴费收据;
2、将上诉状和缴费收据(蓝色)、授权委托书交给一审法院的主审法官;
3、由一审法院将案件的卷宗材料和上诉材料移交给二审法院。
八、申请强制执行的流程
1、办理委托手续,备好《强制执行申请书》和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
2、到管辖法院的立案庭领取《法律文书生效确认书》,并找案件的主审法官签字确认;
3、持《强制执行申请书》和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生效的裁决书/调解书、《法律文书生效确认书》、授权委托书、身份证明等材料到立案庭立案(立案时通常还需填写法院提供的格式文本申请书);
4、一般情况下,立案后两周左右,案件可分配到具体的执行法官,在法院内勤可以查询到案件的执行法官;
5、与执行法官多沟通,做好相关的配合工作,尽量多地向其提供被执行人的联系方式及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执行法官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故找他前最好先与其约好,并尽可能在上午刚上班的时段去找他);
6、执行款项被法院追回后,找执行法官办理退款手续,法院扣划执行费后,即可领取执行款(通常是转帐支票)。
执行案件能否顺利完成,关键取决于被执行人是否有足额的可供执行的财产,否则,整个执行过程将非常艰难和漫长。
第四篇: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及时终结执行程序
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及时终结执行程序
作者:蔡小莉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获悉,日前,省高院执行局领导分别带队,兵分三路对泸州、宜宾、自贡等十个中级法院辖区开展的执行工作,特别是执行申诉信访案件的排查化解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针对执行积案增多的情况,省高院要求中基层法院执行局对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和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案件,要及时终结执行程序,缓解执行积案的压力。
据悉,省高院三个督查小组听取了上述法院上半年来开展执行工作,案件执结率、实际到位率、执行和解率等工作,特别是开展涉执信访案件集中排查化解专项工作的整体情况汇报。省高院执行局要求,目前全省法院执行局都要抓好执行申诉信访工作,建立执行信访工作新机制。据省高院执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执行案件年底集中结案的现象在我省法院比较普遍,省高院执行局要求各级法院要重视执行案件均衡结案,努力实现时间过半任务亦过半的基本要求,努力提高执结率和执行标的到位率。由于历史立案越积越多,加上新的执行案件又不断产生,各级法院执行局积案压力陡增,为了缓解这一情况,省高院要求两级法院发挥执行程序退出机制的作用,对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和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案件,在完成必经程序后,及时作出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裁定,缓解执行积案的压力。同时要切实发挥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攻克“执行难”,对符合条件的申请执行人实施司法救助。
第五篇:银行内控和案件防范制度执行的总结
银行内控和案件防范制度执行的总结
根据省行开展“合规执行年”的主题教育的精神,在分行相关部门的宣传、组织和动员下,我支行认真、深入地参加了这次全行开展的“遵章、整改”学习活动。通过这次主题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全行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了合规操作的观念,牢固树立“抓内控案防就是促安全,保安全就是增效益”的经营理念,在执行过程中突出抓好员工思想、业务教育,不断完善内控案防责任机制,防控治理案件高发风险点等工作,重点在提高认识、严排细查、剖析原因和问题整改上下功夫,着力提高支行的内控外防能力,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经营发展环境。现将执行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坚持立足教育,抓素质提高,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利用晨会和班会,完善多种形式的员工教育培训机制,对支行人员开展反腐倡廉、案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以及业务技能、职业道德、规章制度、法制和案例警示教育;使员工熟练掌握各项业务的风险点、风险环节、控制措施和业务操作流程,切实提高员工对“风险点、风险环节、控制措施”的理解和掌握,引导支行员工自觉增强抵制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将“内控和案防制度执行年”活动整体推进作为支行稳定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来抓好,使全行员工充分认识到加强内控和案件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二是坚持立足源头,抓综合治理,提高内控管理水平。坚持
从预防着手,积极构建依法合规经营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案防机制,不断营造内控文化氛围,大力提升全员风险防范意识。依据《“执行年”活动实施方案》,支行认真做好自查、自纠、整改、督查、总结报告等各阶段工作。结合自查自纠活动查摆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规章制度的评价和完善工作,把解决问题、完善制度贯彻始终,确保“执行年”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以“学规定促发展”主题教育为契机,提高对制度执行的自控能力,自觉抵制各类违法、违纪、违规、违章行为。以“内控和案件防范制度执行年”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更新内控理念,优化内控环境,夯实内控基础,解决突出问题,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三是坚持立足完善责任,抓风险防范,加强人员动态管理。始终把内控管理和案件防范当作支行的中心工作来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了各员工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内控案防工作格局,使内控案防工作相互制约,环环紧扣,职责分明,促使各个岗位员工时刻自我约束,保持警钟长鸣,在支行构织了一张安全防范网络。我支行结合银监局、银行业协会的部署和要求,自查内容全部覆盖银监局要求的排查内容。加强人员动态管理。支行高度重视员工行为动态管理工作,定期对员工不良行为进行排查,发现行为异常员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重点关注。营业网点负责人作为员工行为动态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员工不良行为进行认真排查、重点关注,并及时上报支行;对员工不良行为措施不力的负责人要予以问责,实行责任到人制
度。
四是坚持立足严排细查,抓整改落实,防范风险隐患。正确把握和处理发展与管理的关系,越是发展越要规范,越是改革越要严格,进一步落实监督机制,定期对员工的经营管理、制度执行、思想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同时采取突查、抽查等方式加大对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的检查,使员工时刻绷紧案件防控这根弦。注重从全面引深员工思想行为动态管理工作入手,围绕总行关注重要风险点开展防范工作,有效化解风险苗头和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