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暴风雨中我们在现场-抗台工作汇报
暴风雨中我们在现场
——奉化广电中心抗击“海葵”台风报道纪实
“海葵”台风正面袭击奉化,造成全市11个镇(街道)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14.87万人,倒塌房间927间,农作物受灾24.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给我们奉化带来严重灾难。作为新闻宣传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把握导向、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服务人民,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这种责任尤其重大。面临强台风“海葵”的袭击,我们奉化广电中心全体新闻从业人员经受了严峻考验,并最终打赢了这场艰苦的硬仗。同时,我们还把防台,抗台作为宣传奉化精神、锻炼新闻队伍的重要平台,出色地完成了对外宣传报道各项任务。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策划,统筹全中心资源全力投入抗台宣传战斗。
8月6日“海葵”台风警报拉响之后,奉化广电中心紧急启动防台抗台预案,打破频道,部门、栏目限制,紧急发动新闻、专题、生活娱乐节目的全部采编播人员投入紧张的防台抗台工作之中。中心主任林静俊坐镇指挥,中心总编辑鲍再优全面协调人员节目安排,后勤保障等事宜。新闻频道主要负责人连续4天4夜在岗位上24小时值守,负责本台新闻滚动播出和外宣联络等事宜,部主任,编辑、播音员、制作人员、司机持续加班,记者全部冲到防台抗台第一线,冒着狂风暴雨连续作战。。。
二、周密部署、提前策划,把握节奏,紧张有序的推进抗台宣传报道。“海葵”台风即将来袭,时政新闻部首先启动防台抗台宣传预案,分派记者前往沿海乡镇、低洼地段、地质灾害点以及相关重点部门,报道全市各地紧锣密鼓防御台风的各项工作。同时策划推出系列报道《防台小知识》并编写防台预警的移动字幕在电视上滚动,提醒市民正确应对台风天气。8月7日14时起,《奉视新闻》打破正常节目编排整合《民声1890》、《乡间小路》栏目等力量推出《众志成城 抗击海葵》特别节目,并每隔两小时滚动播出、及时增加最新内容,把领导靠前指挥、危旧住房户转移、危险地段群众撤离、围困人员救援安置等新闻在第一时间播发,电视媒体传播迅速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如8月9日上午省委书记赵洪祝来我市指导抢险救灾工作,我们在当天中午的特别节目中就及时播出。
8月7日至8月10日,中心共推出抗击海葵台风的新闻节目15期(不计重播),累计发稿200余条次,播出时长280多分钟。在如此庞大的用稿量和繁重的任务中,我们还准确把握每日宣传重点,从安全防范、到撤离转移、再到救援安置、以及受灾情况和灾后自救的宣传报道,一切有条不紊、环环紧扣,紧张有序予以推进。
广播频道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和有关部门乡镇连线采访掌握最新抗台动态,采用半点准点播报的方式快捷充分的报道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各部门领域的实战过程、干部群众连续作战的精神风貌、防台救灾的各种知识。
总编室安排专人值班24小时接收各种紧急信息,打通多路抗台信息通道,并通过整合、筛选,用移动字幕形式不间断播出。在台风来临前的晚上开始,移动字幕通过模拟通道在16个频道连续滚动播出,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上发外联、通力合作,防台抗台外宣报道卓有成效
台风期间,奉化广电中心克服没有转播车、光缆连线等直播设备的不利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宁波电视台、宁波电台、浙江卫视、浙江之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上级媒体发送新闻稿件,介绍奉化广大干部职工坚守工作一线,全力做好防台抗台各项工作。据统计,8月6号-8月12号,宁波市级、浙江省级新闻媒体共录用奉化台上送的新闻80多条次,东方卫视新闻1条,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1条、《新闻30分》1条,中央电视台七套《聚焦三农》4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5条。
1、提前启动抗台报道预案,努力打好外宣报道主动仗。
早在台风生成后,我台新闻部门就开始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并于8月6日上午开始启动抗台报道预案,策划报道方案,组织采编播人员到横山水库、莼湖桐照、城管局等,采制渔船进港避风、海塘加固防台、水库泄洪、城管整治户外广告情况。当天,就上送到浙江电视台、宁波电视台抢先播出。
2、加强与上级台沟通,死盯每档新闻栏目。
主动与宁波台联系对接,除紧急频繁送稿外,邀请宁波台记者到奉化进行防台抗台报道并通力合作,以提高奉化对外宣传工作力度。另外,我派人死盯上级媒体推出的每档新闻栏目,根据他们的要求,新闻记者和采编人员通力协作、又快又准选抗台新闻。在短短四天的抗台报道中,浙江卫视推出每档抗台特别报道都有奉化的消息,都有奉化的感人画面、声音。8日、9日两天分别都有3条稿子在《浙江卫视新闻联播》中播出。8日晚上,我们还与中央电视台七套联系,针对性的选送了我市农业、畜牧业、渔业受灾并开展自救的4条稿子,均在9日,10日晚上的《聚焦三农》台风专题中大篇幅重点播出、甚至放在了象山等重灾县市的前面。
3、创新报道方式,做足奉化新闻报道、充分在上级媒体中体现奉化元素。
在本次抗台报道中,我台充分发挥主持人、出境记者的作用,尽量使每条消息以现场报道和记者口述的形式进行播出,提高了新闻的现场感,让广大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台风的威力,得到了上级媒体领导的赞许和钦佩。使《孙侯村受淹,各部门及时救援》、《400多名官兵齐心协力,赵家村村民大转移》、《方门江抢险》等稿件在省市中央媒体中高频次的播发,把我市主要领导在风雨第一线现场指挥、奉化军民齐心抗台的生动形象和精神风貌在全省、全国观众前进行展示。
四、爱岗敬业、顽强勇敢,新闻队伍在狂风暴雨中经受考验。
奉化广电中心的一线采编播人员中年轻人居多,是支年轻的队伍,但在这次抗击台风“海葵”的战斗中,却展现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职业精神。《奉视新闻》抗台特别节目从8月7日下午2点开始实行每隔两小时滚动播出。为了完成好这个任务,全体采编播人员通宵达旦,忘我工作。
记者夏亦蓟8月7日晚上通宵加班,第二天凌晨5点西坞孙侯村被大水围困需紧急救援,他跟随消防队官兵抵达现场,为了报道救援在水深齐腰的村道上蹚了10多个来回,发完稿件已经感冒发烧,他只是稍作休息在晚上又带病外出采访。记者张裕定、俞辉等两天一夜没合过眼,在台风即将登陆的当晚深夜奔波在外,真实记录历史,及时反映灾情。
有的记者在三防指挥部轮流蹲守、24小时工作。有的记者到灾区采访,回来时一身疲惫,错过了饭点就扒一口方便面,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又踏上了征程。有的女记者,暴风骤雨中已是一身湿漉,但有新任务,又义无返顾地走向风雨。在他们加班期间,有的记者家里进水一片狼藉、有的汽车被高空坠物砸坏损失上万、有的手机浸湿损毁……这些私事他们都无暇顾及和处理,一心扑在抗台工作中。
在“海葵”台风中,针对时间紧、任务重等实际情况,我们广电中心所有的播音员主持人都冲在了第一线进行现场采访,在暴风骤雨中累计出现场报道50余条次。为了抢时间上送和播出,这些稿件绝大部分都采用了现场口述报道的方式,即形象生动现场感强又缩短了后期编辑写稿的时间,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能力是一次极大的锻炼和提升。同时这也极大增加了他们工作量,有的播音员回来还来不及换掉湿漉漉的衣服,就马上开始滚动新闻的主持配音工作。为了抢时间有的播音员凌晨4点被叫醒来出图像、有的口腔发炎为了工作一拖再拖、有的超过10个小时没有卸妆、有的家里有还在哺乳期的孩子却无法顾及……还有编辑、制作人员、司机都是持续加班加点高强度工作。
在危险丛生的抗击“海葵”台风现场、在夜以继日工作的编辑房演播室,奉化广电中心的广大新闻工作者恪尽职守、忠实履行职责,充分展现了广电人特有的风采。
奉化市广电中心
2012年8月13日
第二篇: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稿
《19 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
一、教材分析
《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少年牛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解风力的故事,告诉人们科学研究有时是需要冒险的。课文共10节,按地点的转换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4节,在牛顿家,主要描写暴风雨袭击英国,牛顿弟弟、妹妹害怕、惊慌的表现。第二部分是第5—10节,主要描写牛顿在空旷的后院冒着暴风雨测量风力的场景。文章通过牛顿与弟弟、妹妹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赞扬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文中对暴风雨的描写很有特点: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句子很好找,如:“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呼啦啦的风声”,等等。而间接描写暴风雨的语句则是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的,如:“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等等。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牛顿的了解并不多,所讲述的故事与目前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也相去甚远,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补白。可在预习时做相关的要求,同时教学中安排交流环节。我班的学生大多数已经掌握了自主识字的方法,阅读习惯比较良好,课堂思维活跃,而本课具体展示的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解风力的实验会让学生阅读时兴趣盎然。但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理解词语和语言表达上能力还不够强,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因此在本文的教学设计时,教师由扶到放,以学生自主探究、想象说话为主,让学生学习得更主动,更投入。
三、教学目标
整个三年段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一个是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形成联系上下文读懂内容的方法。另一个是读懂一段话后正确提炼其要点。同时,学习把一段话说具体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训练点。除此以外,承接上一单元预习的要求,本单元不仅要在预习时读准字音,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查词典理解词语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三年级的年段要求、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并结合这篇文章的文本特点,我拟定了以下4项教学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罕、袭、泛、滥、篷、疯、撑、脖、旷、扰等生字;积学习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乱蓬蓬、疯子等8个词语;积累表示“大风大雨”的词语。2.能自主预习课文,在预习时试着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能根据课后提示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模仿文中句子,把牛顿测量风力的过程写具体。4. 通过学习,体会牛顿小时候对各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预习,边读课文边提问。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及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难点是: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的人物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简介牛顿,导入新课。
先出示牛顿的画像图片,让学生结合预习谈谈对牛顿的了解。教师:牛顿两岁时父亲去世。上完小学,他的继父也去世了,家里缺少壮劳力,母亲希望牛顿能帮助家里种地放牧,就没有让他继续上学。我们要了解的故事就发生在他没法上学的这段时间。(为后文妈妈决定让他去上中学做好铺垫。)
然后出示课题,带领学生一起书空课题,尤其要提示“顿”的第四笔是竖提,指导“暴”的下半部分的书写。然后针对课题质疑,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暴风雨有多大?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在反馈预习的环节中,重点指导学生辨析“蓬和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抓住“罕见、特大”两个词语学习第一小节。让学生带着“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自读第一小节,从了解暴风雨有多大开始。在交流过程中,理解“袭击、泛滥、罕见”这些词语的意思。抓住句子“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进行分析,感受暴风雨的猛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猛烈。之后老师可以总结:这句句子所描写的画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自读课文,用“——”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通过再读全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做交流:①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②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③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到了。(出示句子:妈妈寻找牛顿。比较:哪句句子好?为什么?通过模仿动作,体会风很大。)
师小结:这几句句子是通过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来突出暴风雨的程度,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为间接描写。让学生提前对“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今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牛顿的品质。
这个环节主要是抓住关键句子,学习第7、8节。
课文的7、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之前的情景铺设之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直奔重点,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用直线划出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他这样做的原因,让学生养成静心读文的好习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具体指导相关句子的理解。
1.“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起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先圈出牛顿的动作词,为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接着借用媒体讲解“每跳一次————就像一只蝙蝠”;理解两个“向”,通过做动作理解“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区别“像” 与“向”。板书:跳、测、刻、撑
师:牛顿一次次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作者是用更简洁的语言写清了牛顿是怎样测风力的,用上了每跳一次、都,这样的句式。读读“每跳一次、都”,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
2.“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理解词语“心甘情愿”(查字典扫清“甘”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板书:了解风力 然后挖去相关内容,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牛顿在干什么。再增加难度,隐去所有文字,让学生只看图片来说一说牛顿在干什么,训练学生的概括节意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
在学生理解了牛顿在干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干后,我又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内容:暴风雨的猛烈,和弟弟妹妹的害怕,来让学生说说牛顿真!从人物的不同表现中感悟到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板书:执着 勇敢
四、关注文本表达,锻炼质疑能力。
抓住句子中的矛盾处提问,学习文章的9、10节。我让学生自己先去读一读,然后思考有何疑问之处。在这两节中,有个比较矛盾的地方:妈妈出来寻找牛顿是让牛顿回去的。可是找到之后妈妈又没有让牛顿回去,而是没有打扰,悄悄地走了。在学生找到这个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后,再让学生试着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想想原因,四人小组分角色读一读,重新又回到课文的前面。这种回环跳跃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再一次从对比中体会牛顿热爱科学、热爱研究的执著精神,再次体会牛顿的品质。
五、总结
通过抓关键词语,找矛盾处质疑深入学文之后,教师借助板书,回顾全文,鼓励学生学习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在完成了从整体,由切入口,到局部的深入学习之后。帮助学生再由局部回到整体,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互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辅以老师的补白,对所学文章进行梳理。为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文中的好词好句,为今后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也使学生明白牛顿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和他具有爱钻研的品质是分不开的,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名人的故事,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求能做到边读边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板书设计: 牛顿在暴风雨中 爱研究 了解风力 跳、测、刻、撑 执着、勇敢
第三篇:牛顿在暴风雨中
牛顿在暴风雨中
教学目标:
1. 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罕见”“泛滥”“袭击”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
3. 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了解风力的经过,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要求认真看、仔细听。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看到的这场暴风雨。(板书:暴风雨)【暴风雨来临,风雨交加,人都站不稳了!暴风雨把沉重的货车都吹倒了,树连根拔起,电线杆吹倒,破坏力极大!】 遇到这样的暴风雨你会怎样?
2.但是就有这样的一个孩子跑到了这令人胆战心惊的的暴风雨中,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补充课题:牛顿在暴风雨中)齐读课题
二、寻找句子,体会暴风雨的强大
(一)直接描写特大的暴风雨
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2.指名读句子。3.视频引入:【理解泛滥】大家看,河水不断冲上来,涌上来,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泛滥。所以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作者笔下描写的暴风雨又是一副怎样的场景呢?然后请你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
(当时电闪雷鸣,连房子都摇摇欲坠了。风呼呼地刮着,吹倒了树、电线杆、车子。大雨不停地下着,一会儿河水就漫过了 路面,淹没了庄稼。)【评:暴风雨来得气势汹汹!】
4.课文中用了怎样的词语来形容呢?
板书:罕见 特大 随机解释“罕见”:极少见到。
5.指导朗读
真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谁愿意来读好句子。
生个别读句。齐读句子。6.小结写法。
师:这段话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写出了暴风雨的强大。
(二)间接描写暴风雨的强大
1.这么大的暴风雨,你会怎么做?可是牛顿还没有回来,真的急坏了他的家人,让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
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哥哥在哪儿呢?”弟弟担心地问。
“会不会被大风刮跑了?” 妹妹惊慌起来。“我去找找他,你们在家里等着,千万别出去。”妈妈说。
2.牛顿的妈妈是怎么找的? 比较句子: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从第二句话中读出了什么?暴风雨的大。(生:因为风大,所以妈妈要弯着腰走路,否则会被风刮跑的。生:雨也很大,所以妈妈要缩着脖子,不然雨点打在脖子上是很痛的。生:因为风大,所以妈妈要顶着狂风。)
师:是的,大家通过妈妈的动作感受到了暴风雨的大,读好句子。
生:(个别读句,男女生读句)
师:刚才我们找到的句子是通过人物动作、对话描写,侧面体现了暴风雨的特大和罕见。3.理解“心甘情愿”
这时的妹妹正在担心牛顿会不会被风刮跑了,是不是这样呢?
出示句子:这个时候,牛顿真的被大风“刮跑”了。不过,是他自己心甘情愿的。心甘情愿。甘在字典中的意思有 课文中就是指:
三、质疑与演示,明白了解风力的不易
过渡:牛顿在暴风雨中到底在做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7、8小节,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边读边圈出动词。1.暴风雨中的牛顿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起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1)疯子 斗篷 撑开
这几个生字在读音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2.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写牛顿动作的词。
交流动词:跳(向、背)测 刻 撑
3.这些词语都是牛顿了解风力时的具体动作,我们将这些动作弄明白了,也就知道牛顿是怎样了解风力的了?
解决问题(向、背):怎么跳的
1)牛顿在风中是怎么跳的?(向上,向着风,背着风)
教师引读:牛顿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
解决问题(测、刻):
·谁来读读牛顿测量风力的句子?个别读
·边演示,边请学生回答。起跳前,他先(确定起点的位置)。跳完后,他又(留下落点的位置),接着(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最后(用石块刻在墙上)。学生模仿说一说。·作者是用更简洁的语言写清了牛顿是怎样测风力的,用上了每跳一次„„都„„这样的句式。“每跳一次、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牛顿不停地测量者风力)
· 教师引读:有时候向着风,他会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时候背着风,向上跳,他还是(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一手拿图片,一手点板书)他像个疯子一样不停的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解决问题(撑):
·现在你们了解小牛顿是怎样测量风力的吗?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做做牛顿,测一测风力。谁愿意。
·学生表演,教师适时点拨,可是小牛顿觉得自己跳不远呀?怎么办呢?(学生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
· 我想问问小牛顿,你为什么要将斗篷撑开呢?真是聪明的小牛顿。· 可是,万一大风将你吹倒了怎么办呀?真是勇敢地小牛顿。
·谁能完整的讲一讲了牛顿了解风力的过程。自己先练一练。个别讲、齐讲。
理解“疯”字:
·现在,你们觉得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么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他没有疯,他是心甘情愿的。)·刚才的问题还记得吗,课文既然写牛顿了解风力,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暴风雨?
对啊!因为是这场暴风雨让牛顿产生了了解风力的想法,更是这场如此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让我们感受到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所以,课题不是用牛顿了解风力做题目,而是用牛顿在暴风雨中做题目。
四、学习9、10小节,学会从课文矛盾处提问 过渡:妈妈终于在暴风雨中找到了小牛顿。1.媒体出示9、10小节,集体朗读。
2.读到这里,你觉得妈妈的表现有什么矛盾?
3.解决问题: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学生交流。(明白这也是一种母爱:尊重孩子的兴趣、研究、探索。)
4.说话训练:妈妈回家后,弟弟妹妹会问些什么呢?请想象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
(小组讨论的形式设想三人之间的对话,联系课文1—8小节的内容交流;班级集体交流。)
五、单元小结,推荐阅读。
1.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名人伟人的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学到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我们还记得吗?我们认识了(善于学习)的陈毅,(勤奋练功)的梅兰芳、(爱动脑筋)的爱迪生、(爱研究)的牛顿。
2.老师推荐你们阅读《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一定会让你们认识更多的名人伟人,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优秀品质。
第四篇:19 牛顿在暴风雨中 教案
牛顿在暴风雨中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10个生字,区别“向、像”,并能正确运用,积累9 个词语,理解“罕见、泛滥、空旷、心甘情愿”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画出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
3、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教学难重点】
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体会他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猛烈程度
1.观看媒体,简要说说画面内容,板书“暴风雨”。2.出示第一节。
文中是如何介绍这场罕见的暴风雨的?请你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通句子。
理解词语“罕见”“泛滥”,朗读体会暴风雨的凶猛。
3.遇到这样的暴风雨,人们一般会怎么做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4.揭示课题。
然而,有一个人却是迎着暴风雨而上,他就是----牛顿。补充完整课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第19课,就为我们介绍了这个看似奇怪、与众不同的人。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及为什么。1.按要求自读课文
2.词语学习情况反馈。
3.交流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
三、深入体会牛顿对科学的执着、勇敢
1.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体会牛顿的勇敢与执着。(1)把第7自然段读通顺、流利。
(2)知道第7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事。(3)区分“像”和“向”。
①理解“向”:这里有两个“向”字,可它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向着风”的意思就是……(面对着风、迎着风)那“向上跳”的意思就是……(朝上跳、往上跳),来,请大家一起向上跳。
②谁能用其他字来替换这两个“向”字,用一句话来说说牛顿是怎么跳的?(牛顿有时候迎着风朝上跳,有时候背着风朝上跳。)(4)圈出动词,朗读体会牛顿的用心。板书:跳 测量
刻
(5)哪里让你感觉牛顿像个疯子?朗读感受牛顿的疯狂。(6)尝试质疑。
师: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为什么不同的方向跳?为什么撑开斗篷跳?为什么不停地跳?…… 释疑:暴风雨中,风向、风力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牛顿只有不停地跳,才能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能把他刮多远。2.了解牛顿这样做的原因。
(1)引读第8小节,板书:了解风力。
(2)读出“牛顿真的疯了吗?不!”的强烈语气。
(3)朗读第6小节,体会牛顿的“心甘情愿”,对科学的热爱。3.学习在暴风雨中家人的表现。(1)弟弟妹妹的表现:担心、惊慌。妈妈的表现。
①出示第9小节,朗读体会如何把寻找的状态写清楚。②出示第10小节,找到前后矛盾处学习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牛顿对待科学就是这样执着、勇敢,最后,在研究领域获得了成功,成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2.作业
(1)请你们将牛顿留给你的印象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下来。(2)查找资料,摘录几个牛顿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
板书:
19、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
跳
测量
刻
向着风
心甘情愿
背着风
勇于探索
撑开斗篷
第五篇:《19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
《19
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
一、教材分析
《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少年牛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解风力的故事,告诉人们科学研究有时是需要冒险的。课文共10节,按地点的转换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4节,在牛顿家,主要描写暴风雨袭击英国,牛顿弟弟、妹妹害怕、惊慌的表现。第二部分是第5—10节,主要描写牛顿在空旷的后院冒着暴风雨测量风力的场景。文章通过牛顿与弟弟、妹妹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赞扬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文中对暴风雨的描写很有特点: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句子很好找,如:“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呼啦啦的风声”,等等。而间接描写暴风雨的语句则是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的,如:“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等等。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牛顿的了解并不多,所讲述的故事与目前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也相去甚远,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补白。可在预习时做相关的要求,同时教学中安排交流环节。我班的学生大多数已经掌握了自主识字的方法,阅读习惯比较良好,课堂思维活跃,而本课具体展示的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解风力的实验会让学生阅读时兴趣盎然。但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理解词语和语言表达上能力还不够强,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因此在本文的教学设计时,教师由扶到放,以学生自主探究、想象说话为主,让学生学习得更主动,更投入。
三、教学目标
整个三年段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一个是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形成联系上下文读懂内容的方法。另一个是读懂一段话后正确提炼其要点。同时,学习把一段话说具体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训练点。除此以外,承接上一单元预习的要求,本单元不仅要在预习时读准字音,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查词典理解词语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三年级的年段要求、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并结合这篇文章的文本特点,我拟定了以下4项教学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罕、袭、泛、滥、篷、疯、撑、脖、旷、扰等生字;积学习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乱蓬蓬、疯子等8个词语;积累表示“大风大雨”的词语。
2.能自主预习课文,在预习时试着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能根据课后提示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模仿文中句子,把牛顿测量风力的过程写具体。
4.通过学习,体会牛顿小时候对各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预习,边读课文边提问。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及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难点是: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的人物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简介牛顿,导入新课。
先出示牛顿的画像图片,让学生结合预习谈谈对牛顿的了解。教师:牛顿两岁时父亲去世。上完小学,他的继父也去世了,家里缺少壮劳力,母亲希望牛顿能帮助家里种地放牧,就没有让他继续上学。我们要了解的故事就发生在他没法上学的这段时间。(为后文妈妈决定让他去上中学做好铺垫。)
然后出示课题,带领学生一起书空课题,尤其要提示“顿”的第四笔是竖提,指导“暴”的下半部分的书写。然后针对课题质疑,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暴风雨有多大?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在反馈预习的环节中,重点指导学生辨析“蓬和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抓住“罕见、特大”两个词语学习第一小节。让学生带着“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自读第一小节,从了解暴风雨有多大开始。在交流过程中,理解“袭击、泛滥、罕见”这些词语的意思。抓住句子“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进行分析,感受暴风雨的猛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猛烈。之后老师可以总结:这句句子所描写的画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自读课文,用“——”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通过再读全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做交流:①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②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③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到了。
(出示句子:妈妈寻找牛顿。比较:哪句句子好?为什么?通过模仿动作,体会风很大。)
师小结:这几句句子是通过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来突出暴风雨的程度,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为间接描写。让学生提前对“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今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牛顿的品质。
这个环节主要是抓住关键句子,学习第7、8节。
课文的7、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之前的情景铺设之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直奔重点,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用直线划出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他这样做的原因,让学生养成静心读文的好习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具体指导相关句子的理解。
1.“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起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先圈出牛顿的动作词,为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接着借用媒体讲解“每跳一次————就像一只蝙蝠”;理解两个“向”,通过做动作理解“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区别“像”
与“向”。
板书:跳、测、刻、撑
师:牛顿一次次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作者是用更简洁的语言写清了牛顿是怎样测风力的,用上了每跳一次、都,这样的句式。读读“每跳一次、都”,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
2.“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理解词语“心甘情愿”(查字典扫清“甘”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板书:了解风力
然后挖去相关内容,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牛顿在干什么。再增加难度,隐去所有文字,让学生只看图片来说一说牛顿在干什么,训练学生的概括节意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
在学生理解了牛顿在干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干后,我又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内容:暴风雨的猛烈,和弟弟妹妹的害怕,来让学生说说牛顿真
!从人物的不同表现中感悟到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板书:执着
勇敢
四、关注文本表达,锻炼质疑能力。
抓住句子中的矛盾处提问,学习文章的9、10节。我让学生自己先去读一读,然后思考有何疑问之处。在这两节中,有个比较矛盾的地方:妈妈出来寻找牛顿是让牛顿回去的。可是找到之后妈妈又没有让牛顿回去,而是没有打扰,悄悄地走了。在学生找到这个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后,再让学生试着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想想原因,四人小组分角色读一读,重新又回到课文的前面。这种回环跳跃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再一次从对比中体会牛顿热爱科学、热爱研究的执著精神,再次体会牛顿的品质。
五、总结
通过抓关键词语,找矛盾处质疑深入学文之后,教师借助板书,回顾全文,鼓励学生学习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在完成了从整体,由切入口,到局部的深入学习之后。帮助学生再由局部回到整体,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互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辅以老师的补白,对所学文章进行梳理。为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文中的好词好句,为今后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也使学生明白牛顿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和他具有爱钻研的品质是分不开的,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名人的故事,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求能做到边读边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板书设计:
牛顿在暴风雨中
爱研究
了解风力
跳、测、刻、撑
执着、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