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草原信息

时间:2019-05-12 21:3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6.23草原信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6.23草原信息》。

第一篇:6.23草原信息

凤城市草原监理站

我站技术人员代表丹东市站参加省草原防火比武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本月21日,由丹东市站、凤城市站及宽甸县站四名工作人员在市站周明君站长的带领下,来到建平县参加由省展举办的辽宁省草原防火知识和技能大比武,经过一番激烈竞争,取得优异成绩。

此次大比武,受到省局和省站的高度重视,国家草原监理中心的有关领导也莅临现场。在内容和形式上较往年都有很大变化,以往我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实战技能上,此次比武增加了理论知识部分,包括《草原防火条例》、《草原防火应急预案》等诸多涉及草原防火的法律法规。在巩固实战技能的基础上,又增强了在草原防火方面的法律意识,使我们在今后的草原防火工作中,不但达到技术上胸有成竹,还在程序上做到了心中有数。

我站技术人员,在此次比武中,发挥稳定。在现场比武和知识竞赛中群策群力,奋勇争先。在包括穿越障碍传递火情信息、GPS快速定位、携带扑火工具接力的三个比赛大项中发挥出应有水平,最终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此次比赛,进一步提升了我站草原防火的实战技能和知识储备的水平,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本地区草原防火工作巩固了基础。我站参赛队员纷纷表示,必将以此为契机,为我市草原事业的安全有序发展保驾护航,为我市草原工作的整体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供稿人:凤城市草原监理站

李旭东

2016年6月24日

第二篇:凤城市草原信息8

凤城市草原监理站

我站技术人员完成本草地毒害草调查任务

9月3日,我站接到市站通知,要求我站于本月23日前完成今年的草地毒害草调查工作。我站领导随即召开了动员会,并指派了专人负责该项任务。工作于5日正式展开,15日全部结束。历时12天,圆满完成任务。

此次调查与往年有所不同,以往采用的是永久样地固定样点调查,今年采用的是总体样本随机抽取,保证单元样本数量的调查方式。相比以往,这种调查方式更为科学合理且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

由于我站技术人员有一定的生物统计学素养,所以在工作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利用Mapsource和Excel进行了地理分布及生态分类的系统抽样,以选定镇区确权草原面积的80%作为样本总体,并根据各单元样本草原面积的大小及地块数量的多少,随机抽取2至4块地作为调查样本。据统计,此次调查我站共抽取6块草地,调查面积1.98万亩。且调查样本地区代表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地踏查阶段,我站技术人员设计了调查路线,以由远及近,先难后易为原则先后调查了这些地块。每个地块技术人员至少设立面积为1㎡的样方4个,详细调查了样方内毒害草的种类、密度、覆盖度、生境、坐标以及其他牧草种类,并按照要求认真填写调查表。中期外业工作完成后,后期我站技术人员又做了详细的数据核对及分析,并及时上报了调查结果。

通过此次调查,我站深入掌握了我市草原毒害草的种类、分布及危害程度。为我市今后全面开展清除毒害草工作掌握了第一手材料。

凤城市草原监理站

我站技术人员将以此次工作为契机,针对各镇区毒害草种类及分布特点,为各镇区量身制定除草计划,为我市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贡献力量。

技术人员在样方内统计毒害草

技术人员寻找毒害草

凤城市草原监理站

利用GPS定位样点坐标

红旗集体山样地草场

供稿人:凤城市草原监理站

李旭东

2014年9月15日

第三篇:草原(定稿)

<<草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1草 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新课标第一网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

1草原

人美: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教学反思: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草原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3、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4、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情景交融写作方法。

3、继续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 见牛羊。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16课《草原》(板书课题)

请问你们的家有在内蒙古草原的吗?

。。。

2、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3、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

4、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听一首歌描写草原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请你们仔细听并发挥想像,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请听

5、歌曲就听到这里。现在请同学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说。。。

6、大家说得很好。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段作了详细描绘?

。。。

二、学习课文: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

2、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

3、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4、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非常”、“很”“多么”)。

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表达的感情变了?

5、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相机播放《蓝蓝的天空》)

6、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心情开朗。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7、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大草原都是绿的。大面积都是绿的。

8、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

9、大家读得很仔细。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一幅图画(师出示图画,指认“羊群”和“小丘”。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请大家谈谈,“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

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

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

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10、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就会明白。

(齐读)“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11、草原上可谓“放眼处处皆绿色”。请大家找找,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绿”到底是怎样的“绿”?

12、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大草原,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13、好,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他想吟诗。(出示《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或鼓励学生自创一首)

作者还无比陶醉,从“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看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14、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

15、我们之所以对草原有这么美好而深刻的感受,就是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句子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手法。

观察很有顺序。

每写完一处景物,就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使人受感染。

抓住静态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

16、正因为作者注意了这些,所以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草原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好,下面让大家见见真实的草原风光吧!(师放录像:《草原风光》)学了老舍笔下的草原,也见识了真正的草原风光,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心上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17、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也有同感。其实,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幅巨图,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幸福安康。

现在,请同学们用无比喜悦的心情,再自由朗读这一段,争取指导它背下来。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永远留在记忆中吧!

(学生放声背诵)

三、拓展

同学们背得非常好,我们欣赏了草原上如此美好的风光,你们能不能仿照这种写法,向内蒙古的小朋友介绍三亚的美丽景色呢?

(提供图片,学生写作,汇报)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不但领略了优美的内蒙古风光,而且能把三亚的美好景色告诉内蒙古的小朋友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有(),有()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仿写提升学习效果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文,在一定的场景,一定的学习氛围中用典型的写景美文去指导学生仿写效果会比较明显。大部分孩子在当堂的仿写中很好的抓住三亚的美景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清楚,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加于润色,只是时间有些仓促,有些写作功底稍差的孩子还需要课后加强辅导。总之,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五篇:《草原》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摹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蒙古族老乡穿着各色的衣裳(这与彩虹的色彩

相近),骑着飞驰的骏马,从凸起的弧形小丘上(这与彩虹的形状相似),向我们疾驰而来,这景象真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作者将这种景象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形象生动,贴切传神。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下载6.23草原信息word格式文档
下载6.23草原信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原

    1、 草原 一、看拼音写词语。 dǐ tán xuàn rǎn gōu lèdī yín yū huí jīn piāo dài wǔ() ( ) ( ) ()()()( ) xiū sè shuāi jiāo piān xītiān yájū shū( ) ()( ) ( )( )......

    草原

    《草原》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能够有感情......

    草原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归纳并板书:风光美)老舍先生第一次到草原所看到的美丽风光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谁......

    草原

    《草原》难点试解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著名作家老舍的散文《草原》,文情并茂,美妙动人。但是有几处描写蕴藉含蓄,需要反复体味才能真正悟解。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落......

    草原

    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草原》。 一、说课标 《草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主......

    草原舞蹈

    草原舞蹈 草原舞蹈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草原文化在该领域的集中表现。舞蹈艺术以其独特而多样的表现形式、自然人体的本真表现,深化了草原文化的思想内涵,......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