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情况汇报
##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介绍
(一)##县基本情况
1、社会经济概况:##县是全省20个贫困县之一, 总面积2353平方公里,总人口68.6万人,下辖12镇1场,206个村(居)委会,2010年生产总值199.6 亿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221元,来源于##县的财政总收入16.9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39亿元,全县财政供养总人数13213人,其中在职10397人,离退休2563人,其它253人。镇级供养总人数1161人(不含教师、派出所、林业站、兽医站、卫生院),其中在职818人,离退休337人,其它6人。
2、地理位置:##县位于的西北部,江中下游,东邻
和
区,西连、,北接,与
市区相连,是
与的过渡地带。境内交通四通八达,107国道、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公路等相通。
3、农业资源方面:全县现有耕地22263公顷,其中水田16963公顷。农副产品有大米、花生、竹笋、水果、茶叶、蔬菜、麻鸡、乌鬃鹅等。其中清远麻鸡、骆坑笋、乌鬃鹅、笔架茶更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土特产。
4、矿产资源方面:现经查明的矿产资源品种有20多种,主要以黄金、稀土、高岭土、温矿泉、石灰石、石英为主。石灰石储量不仅大,现探明约有7亿吨,而且适合用于生产水泥用石,平均品位CaO≥48%;温矿泉贮量丰富,水质优良,开发利用价值高。
5、旅游资源方面:全县各类旅游资源有60多处,温泉、漂流、体育、生态等旅游项目较为著名。
(二)乡镇财政基本情况
2010年乡镇财政预算内总收入80169万元,其中工商税收收入27,155万元,同比增长39.08%,上级补助收入53014万元,一般预算支出79438万元,收支对比结余731万元。
2010年乡镇财政预算外总收入1960万元,预算外总支出1918万元,收支对比结余42万元。
(三)乡镇财政所基本情况
我县辖10个镇,1个林场,设9个财政所,现有各类职工62人,其中公务员46人,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在编人员7人,事业编制人员7人,其他性质人员2人。40岁以下人员41人,约占职工人数2/3,本科以上学历34人,大专以上学历22人,高中3人,中专3人,具有初级以上职称3人。
二、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严格按照广东省财政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粤财预[2010]110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我县在省财政厅
财预[2010]110号文件下发及参加财政部举办的培训班后,迅速向局领导汇报有关精神。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召集相关领导、股室、乡镇财政所召开会议,传达部领导有关讲话精神并学习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充分认识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统一了思想。会上明确了由预算股负责牵头开展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各股室积极配合,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力争在两年内在全县全面铺开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并根据我县实际,印发了《关于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定期通报及反馈制度的通知》,《##县镇级财政资金监管实施办法》等文件。
(二)选准试点,逐步推广
为了能够顺利开展试点工作,由预算股牵头,组织各业务股室对全县10个乡镇情况进行摸底,到各镇财政调研,充分了解乡镇财政所人员配置、软硬件设施、办公场所等情况,通过与镇领导的深入沟通,争取乡镇领导的大力支持。
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并得到省财政厅、财政部的信任与认可,选取了
镇作为财政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直接联系点。为了能让
镇更好地开展试点工作,县财政补助
镇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经费,帮助解决设备、设施等硬件建设。
(三)定期通报,信息通达
一是使用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通达效率。县财政局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与县财政局内部联网的优势,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将上级下达的财政资金文件第一时间转发至乡镇财政所,使财政所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财政资金信息,做好资金使用、监督计划。
二是建立信息定期通报制度。2010年9月,我局印发了《关于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定期通报及反馈制度的通知》,建立我县财政与乡镇财政以及乡镇财政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具体如下:
①明确监管资金范围,所有财政资金均属于监管范围,中央、省、市、县专项资金纳入重点监管范围。
②明确操作流程,县直各单位在收到中央、省、市专项资金文件或收到县本级专项资金时要及时将资金使用计划分解到各镇,并填写《##县财政专项资金分解情况通报表》,于每月10日前报县财政局相关业务股室审核。各业务股室将县直各单位报送的《##县财政专项资金分解情况通报表》
进行汇总,审核无误后于每月13日前报预算股。县财政局预算股将各业务股室审核无误的《##县财政专项资金分解情况通报表》进行汇总,并在每月15前向各镇通报。
③明确职责,县直各单位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及时将政策、资金信息收集整理。各镇收到资金分解情况通报表后,建立资金监管台账,了解跟进有关项目,逐步对项目资金实施监管。
④跟进监管,镇作为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定期通报制度试点镇,在财政局通报专项资金分解情况后,镇要积极跟踪辖区内财政资金特别是专项资金项目的落实情况,每季度上报县财政局项目监管情况。财政局预算股及业务股组成联合检查小组,不定期到乡镇进行检查,指导镇财政所开展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四)抽查巡查,重点监管
按照文件精神,所有财政资金都属于监管范围,由于资金量大,内容繁多,我县对用于乡镇的专项资金进行认真梳理,将乡镇财政资金分为六大类,即:教育专项资金、强农惠农资金、抚恤救济资金、医疗卫生资金、科技文化资金、其他专项资金。各业务股室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强化对乡镇财政所的业务指导,特别是在资金使用政策解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监管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开展工作初期,由我局各业务股室抽调精干人手,配合太和镇财政所相关人
员对“两免一补”资金、家电下乡补贴、种粮直补等资金进行检查,根据不同项目、不同资金现场进行政策指导,全面分析有关问题,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的业务水平。
(五)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一是制定乡镇干部培训计划,计划2011-2012年对全县乡镇财政干部进行轮训,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加强“两基”建设、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包括财政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当前财政改革内容和财政政策,涉农惠民补助政策及资金管理办法等。
二是选派优秀干部参加上级财政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并作为师资储备,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干部培训的效果。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举办了多次培训班,其中支农政策培训班举办了7期407人次,全县(含财政所)财会人员培训4期240人次。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农村社会养老、低保、医保、五保户供养、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种粮补贴、农村义务教育补贴等政策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务、行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农村财会知识的讲解。通过培训,镇级财政干部对财政支农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财会理论知识更加丰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六)落实资金,加强考核
一是落实乡镇财政工作经费50万元,主要用于改善乡镇办公设备设施;二是制定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考核办
法,对试点镇进行考核,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存在问题
一是受目前我县的财政体制及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模式的限制(县财政对教育、民政、公安等资金大包大揽以及农林水等资金实施报账制管理模式或资金到县直主管部门),镇级财政对资金有关政策要求不太清楚,熟悉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镇级较少开展检查等工作,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经验有待提高。
二是工作任务繁重,人员明显不足。目前乡镇的中心工作任务是计生工作及征地拆迁工作,每名财政干部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外,很多时间都忙于中心工作,能够用于拓展新业务的时间已经很少。目前乡镇财政所人员配置一般在6名左右,但是财政所要兼顾的工作很多,家电下乡补贴、村账镇管、政府出纳、政府会计、镇财县管报账员等等工作均要有专人负责,人员明显不足。
三是地位尴尬。财政所作为乡镇直属事业单位,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乡镇的中心工作任务多,在协调各部门的过程中,难以引起部门重视。同时,目前专项资金大部分由县直各部门进行管理,资金拨付不通过财政所,财政所在资金监管过程中存在下级监管上级的情况,如果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难以开展工作,并打击财政所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经费来源无保障。目前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经费主要由镇自筹,县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由于镇级经费比较紧张,可用于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的资金不多。
四、今后工作设想
一是加强业务指导,制定资金监管计划,协调县局相关股室指导乡镇学习最新文件。同时结合县局领导、股室联系乡镇制度,将资金监管工作成效纳入考核范围,充分发挥各业务股室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人员培训,根据财政资金监管要求,结合实际案例的讲解,分析存在的问题,掌握资金监管方式,全力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五、建议
一是理顺体制,建议上级财政部门与编办等部门进行沟通,明确乡镇财政所在资金监管中的职能,以便财政所开展工作。
二是增加补助,建议设立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专项资金,根据各县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补助。
三是加强培训,由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培训计划,派出省级师资对乡镇财政干部进行轮训,提高财政干部素质。
第二篇:关于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的简要汇报
关于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的简要汇报
县局拟稿的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思路和监管规章所拟定的程序和内容涉及到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的各个方面,拟定的非常全面和完整,我所经讨论后对拟定的事项非常赞成,下面就具体操作方面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强化乡镇专项资金领导组的职责,对于领导组涉及的范围应管尽管,不能流于形式,对于乡镇各主管单位的职责要履行到位,从项目的立项申报,到项目审批和项目的实施以及项目资金拨付等每个环节都要确定专门机构审核把关,经乡镇主要负责人审批后实施,明确各自责任,对于每个环节上出现的问题,按照岗位责任制要求对照执行。
(二)财政部门的职责要进一步细化,要有所侧重,我所认为财政所的职责主要在于强化资金监管,搞好工作服务,严格按资金拨付程序办理,绝不能推诿扯皮,更不能越俎代庖,对于项目开工后暂付的第一笔资金要有立项书,批复文件、招投标和工程合同等资料。对于工程结束必须要有审计报告和验收决算书,同时扣除10%质量保证金,以确保工程质量真实可靠。
(三)注重专项资金项目资料归档整理。乡镇财政部门要全程参与专项资金的立项、申报、审批、项目的实施招投标和竣工验收以及资金的拨付。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整理归档资料,实行一项一档,以便于查阅。
二O一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第三篇: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的策略(xiexiebang推荐)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的策略
胡锦波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拨付本行政区域和本级人民政府安排的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实际工作中,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可能违规,为逃避监管,项目单位的“变通办法”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手法也往往比较隐蔽,作为财政部门如何才能发现问题,以强化管理,规范操作,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用呢?这可以从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方面着手,切实做到全程监控。
一、健全制度,从严审批,加强项目专项资金申请报告的审核。专项资金申请报告是项目建设筹建单位或项目法人,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国内外市场,所在地的内外部条件,提出的建议文件,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是国家选择项目的依据,也是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因此,一个项目要申请专项资金,在提供专项资金申请报告的同时,必须具备相关的立项资料及各类审批材料: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银行开户资料,项目资金投入证明等等。为保证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进行防范与控制,必须在审批过程中严加审核,要求项目在申请立项时,具备比较成熟的条件,土地、规划、环评、专业咨询意见等基本具备,由于各行业及项目性质不同,具体项目的专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可以相差很大,不同行业类型的专项资金申请报告往往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一般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投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财务可行性;组织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风险因素及对策等,只有对相关资料详细审核,对项目实施单位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上报和审批才能为资金到位后的分配、拨付、使用等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程序透明,规范操作。
1、区别情况,加强宣传。对于强农惠农资金、扶贫救助资金等发放范围广,数额大,对象分散,应当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通过印发小册子、明白纸等方式对有关政策依据进行详细介绍,使广大农民群众对补贴(助)的范围、标准及发放方式等有充分的了解,避免出现虚报冒领骗取财政资金的情况,特别是家电下乡补贴、太阳能补贴等由于涉及千家万户,发放过程中的漏洞也格外多。入户调查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就反映了这个问题:由于家电下乡补贴的手续办理需要农户的户口本、身份证、一本通和家电的正规发票及标识卡的复印件,对于很少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农民来说办手续是很头疼的事情,而商家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他们在销售时直接把价格降低,告诉农户可以代办手续,有些农民觉得既能省钱还不用自己办手续,也乐意把自己的身份证等资料交给商家,这就给一些商户提供了套取资金的便利,他们把农民的证件收集起来,到市场上买来大量真真假假的标识卡,开出发票套取补贴资金,在只买过一台电视机的户主上会出现两个太阳能、两个洗衣机,有个80多岁的老大娘甚至还买了两台电冰箱、两辆摩托车,而她连自己的户口本在哪里都不知道。
2、补贴对象公示。对资金的拨付、发放进行公开,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程度有利于堵塞管理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漏洞,更好地发挥项目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一些救助资金、扶贫资金,资助的对象往往是弱势群体,享受救助的范围、申报条件、发放多少、救助期限应该在有关街道、社区予以公开,以利于受助对象的正确甄别,避免真正贫苦困难的群众因不了解政策而错过机会,反是一些不该享受救助的所谓有背景的人员钻了空子,影响扶助资金的使用效果。
3、制度上墙,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示。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切实做到规范操作,不仅是项目资金管理的需要,也是对项目单位负责人、有关经办人员的合理约束与保护。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做到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户储存;资金拨付一律转账,杜绝现金支付,不得擅自调项、缩项、扩项;不得擅自拆借、挪用、扣押,以确保项目资金按照批准的使用计划和批复内容使用,实现预期的使用效益。
三、听、看、查、验,跟踪问效。
1、听。认真听取项目单位有关责任人的情况介绍,包括资金发放的登记与公示,新上项目的投资规模,可行性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各相关单位审批程序及责任人之间的分工与协调等,在听的过程中发现疑点并进行询问,了解其是否严格执行了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过程中单位的经营状况是否正常,项目进展是否顺利,是否受到国家及行业政策变动的影响,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内容的变化等等。对有关人员在情况介绍过程中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事项应予以重视,并在继续进行的检查中取得证据,以确定其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对于某些专项资金的拨付如果存在只有财政和极少数部门知道,资金分配标准和依据不公开,甚至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真正使用该资金的基层部门或人员却不知情的现象,就应予以十分关注。这类专项资金往往预算编制随意,主观性强,有时会出现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导致这部分资金不能发挥其效应,甚至成为单位或部门的“小金库”。
2、看。实地察看项目实施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相关设施,以了解其经营管理情况,内部牵制制度的建立情况等,评估项目资金的运行风险。通过对单位项目施工现场的查看,可以了解项目的地理位置,产品的制造过程,设备的储存方式,各部门之间的内部牵制等情况。在此过程中询问有关人员,有意识地就某些方面进行沟通,就可能发现内部管理方面的某些问题,比如仓库钥匙的交接,出租出借物品的登记,原料过时、残品废料过多问题的处理等。内部牵制制度要求事务分管,它是建立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要求各部门间相互独立, 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都要求有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分工负责,从而达到互相牵制、防止作弊的目的。通过实地察看获得的信息,如果认为其交易授权、职责划分、资产接触与记录等控制程序都相对严密,就可以适当简化后续的检查过程,而对于明显的“批大建小”“批小建大”项目则能一目了然。、查。毫无疑问这是整个检查工作的重点,包括查阅相关的会计资料、可行性研究报告、各级政府部门的上报审批文件、各种招投标文件、工程施工、预算合同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检查、核对,能够发现项目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是否与项目的完成进度相符,项目单位的资金流向是否与项目实施方案相一致,是否列支了不符合项目列支范围的经济事项,开支是否合理,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严格执行了有关的合同协议等。在对账簿资料的检查过程中,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应细致,注意发票内容是否填列齐全,票据领购单位是否与开票单位相符,收款单位与合同签订单位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假发票或非复写票等现象,如在支出发票中的发现疑点,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功能验证其真伪。对于挤占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工程进度及地方资金配套不足等问题应在此过程中做好检查记录,完善工作底稿,掌握充分适当的证据。
4、验。专项资金要求专款专户,专帐核算。检查过程中除运用日常检查中现金的突击盘点方法外,还要注意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往来帐项的核实,实物工作量的查验,对于救灾、救助、补贴资金,要对项目单位提供的受益人名册运用电话核实或实地询问等方法进行验证等。通过这些方法查实取得的证据直接、客观,能更有力的证明资金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但在查验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比如一个单位同时有多项专款,这时就应注意是否存在资金调剂、交叉使用等情况,对银行存款的审验也要相对细致,而对于实物工作量的查验,有时则可以参照专业人士的检测结果,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审计效率。
四、加大处罚力度,确保资金安全。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监管,确保专项资金运行安全。通过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项目和项目资金的主管单位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整改,对违反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挤占、挪用等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不仅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罚,更要追究单位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的责任,决不姑息迁就,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上是笔者对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的几点建议,财政专项资金是财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的管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民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篇:谈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的策略
谈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的策略
摘要: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资金补贴项目的逐渐增多,专项资金管理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本文就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从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方面着手,做到全程监控,以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专项资金隐患监管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指出家电下乡资金补贴到农村的行政管理成本很高,很容易产生中间漏洞,造成不公平:“按照政策不应该得到补贴得到了,应该得到的可能又拿不到,这是有可能的。”他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反映了社会上对补贴资金管理的某种担忧;2011年8月24日的《检察日报》也曾报道过哈尔滨市检察机关立案查处贪污、挪用国家惠农补贴专项资金职务犯罪案件17件22人的案例。近年来财政部等各级行政部门多次发文要求提高对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摆到应有的重要位臵。这些制度、规定、办法的出台,无疑对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核算等环的规范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补贴项目的逐渐增多,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断翻新,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作为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主要有那些隐患呢?
一、虚报、冒领骗取补贴。由于专项资金多是直接补贴而不需要偿还,对于受益人来说几乎是无本万利,出于“不捞白不捞,查不出来就是赚了”的贪欲,为了部门、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骗取财政资金。今年初,央视披露了安徽省界首市教育局虚报农村学生数量,骗取国家教育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的丑闻。哈尔滨五常市某镇农村经济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高某与该镇南老营村会计马某也曾合谋以该村农民郭某等4人的名义,伪造“普九”期间所建小学校舍工程发生的虚假借款单据和相关财务账页,骗取国家“普九”专项资金款48余万元,严重影响了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程债务清理工作的进程。这些违法乱纪行为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也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资金拨付不能及时到位。由于某些单位项目前期准备不足,不具备开工条件,或实施进度不符合要求,相关部门审批手续繁琐,地方申报资金不及时等原因,有时会造成项目资金滞留于各个流转环节的现象,不仅制约了项目的正常实施,也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河南省审计厅出具的《2008河南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三期项目审计结果》显示,虽然此项目是典型的支农惠农项
目,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滞留项目资金的情况:三个市县滞留项目资金达百余万元。虽然类似的资金滞留问题经过检查整改基本能按照项目建设需要拨付到项目单位,但对于某些受特殊因素制约的项目有时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一些农产品生产项目由于受季节限制,资金晚拨一季,错过了最佳时节,生产可能就要推迟一年。
三、项目单位挤占挪用。有些项目资金明确列示了支出范围,而有些项目资金则不是特别具体,但不论是否说明,一般人员工资、福利奖金、正常办公设备购臵及维修、管理费用及其他与项目无关的支出均不应在项目专款中列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某些部门负责人对专项资金的性质和意义认识不足,对资金的核算和管理不够规范,将项目资金与正常业务经费混用。如在对某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过程发现,因该单位进行办公楼装修需大量资金,而其自筹资金未能及时到位,为不误工期,即将财政拨付用于技术改造项目的专款76万余元挪用,虽然后来在自筹资金到位后全额归还,但其行为仍是违反了专款专用的政策规定。
四、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不足。国家审计署在《关于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审计情况》的公告中指出在审计署抽查的18个省区335个新增投资项目中,中央投资资金到位率为94%,而有的工程项目按进度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仅为48%。个别单位虚报到位配套资金和工程进度,用新增投资偿还以前拖欠的工程款,未形成新的实物工作量。由于配套资金到位不足等原因,有些项目不能及时开工,有些项目不能完成规定进度,还有的造成了到位资金闲臵,在这种情况下,专项资金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将会大打折扣。
五、私自调整项目批复内容。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承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企业,严格按照批复的项目预算执行,不得自行调整。执行过程中确因实施条件与项目申报时发生重大变化需调整的,应当按照申报程序履行报批手续。但在专项资金检查过程中不时会发现批大建小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项目申报单位的一种侥幸心理:项目报的大一些可以多申请一部分补助资金,项目用不了留作经费;当然也存在批小建大的情况,这往往是由于用同一项目申请了多项补助或者是以老项目“冒名顶替”造成的结果。
六、资金使用缺乏透明度。奥巴马曾在其救市“路线图”中提出将3500亿美元的救市金尾款用于降低抵押贷款成本,促进信贷市场流通,并承诺加强对相关款项使用的监督,确保救助资金透明使用,“让纳税人清楚,他们的钱花在哪里,能否起到预期效果”。确实,对资金的拨付、发放进行公开,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程度有利于堵塞
管理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漏洞,更好地发挥项目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一些救助资金、扶贫资金,资助的对象往往是弱势群体,享受救助的范围、发放多少、救助期限等具体标准他们并不知情,给群众交一本明白账、放心账,则能更好地体现党和政府对群众的亲切关怀,提高党的凝聚力、公信力。
实际工作中,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的违规形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几项,为逃避监管,项目单位的“变通办法”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手法也往往比较隐蔽,作为财政部门如何才能发现问题,以强化管理,规范操作,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用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方面着手,切实做到全程监控。
一、健全制度,从严审批,加强项目专项资金申请报告的审核。专项资金申请报告是项目建设筹建单位或项目法人,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国内外市场,所在地的内外部条件,提出的建议文件,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是国家选择项目的依据,也是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因此,一个项目要申请专项资金,在提供专项资金申请报告的同时,必须具备相关的立项资料及各类审批材料: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银行开户资料,项目资金投入证明等等。为保证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进行防范与控制,必须在审批过程中严加审核,要求项目在申请立项时,具备比较成熟的条件,土地、规划、环评、专业咨询意见等基本具备,由于各行业及项目性质不同,具体项目的专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可以相差很大,不同行业类型的专项资金申请报告往往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一般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投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财务可行性;组织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风险因素及对策等,只有对相关资料详细审核,对项目实施单位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上报和审批才能为资金到位后的分配、拨付、使用等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程序透明,规范操作。
1、区别情况,加强宣传。对于强农惠农资金、扶贫救助资金等发放范围广,数额大,对象分散,应当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通过印发小册子、明白纸等方式对有关政策依据进行详细介绍,使广大农民群众对补贴(助)的范围、标准及发放方式等有充分的了解,避免出现虚报冒领骗取财政资金的情况,特别是家电下乡补贴、太阳能补贴等由于涉及千家万户,发放过程中的漏洞也格外多。入户调查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就反映了这个问题:由于家电下乡补贴的手续办理需要农户的户口本、身份证、一本通和家电的正规发票及标识卡的复印件,对于很少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农民来说办手续是很头疼的事情,而商家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他们在销售时直接把价格降低,告诉
农户可以代办手续,有些农民觉得既能省钱还不用自己办手续,也乐意把自己的身份证等资料交给商家,这就给一些商户提供了套取资金的便利,他们把农民的证件收集起来,到市场上买来大量真真假假的标识卡,开出发票套取补贴资金,在只买过一台电视机的户主上会出现两个太阳能、两个洗衣机,有个80多岁的老大娘甚至还买了两台电冰箱、两辆摩托车,而她连自己的户口本在哪里都不知道。
2、补贴对象公示。对资金的拨付、发放进行公开,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程度有利于堵塞管理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漏洞,更好地发挥项目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一些救助资金、扶贫资金,资助的对象往往是弱势群体,享受救助的范围、申报条件、发放多少、救助期限应该在有关街道、社区予以公开,以利于受助对象的正确甄别,避免真正贫苦困难的群众因不了解政策而错过机会,反是一些不该享受救助的所谓有背景的人员钻了空子,影响扶助资金的使用效果。
3、制度上墙,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示。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切实做到规范操作,不仅是项目资金管理的需要,也是对项目单位负责人、有关经办人员的合理约束与保护。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做到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户储存;资金拨付一律转账,杜绝现金支付,不得擅自调项、缩项、扩项;不得擅自拆借、挪用、扣押,以确保项目资金按照批准的使用计划和批复内容使用,实现预期的使用效益。
三、听、看、查、验,跟踪问效。
1、听。认真听取项目单位有关责任人的情况介绍,包括资金发放的登记与公示,新上项目的投资规模,可行性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各相关单位审批程序及责任人之间的分工与协调等,在听的过程中发现疑点并进行询问,了解其是否严格执行了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过程中单位的经营状况是否正常,项目进展是否顺利,是否受到国家及行业政策变动的影响,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内容的变化等等。对有关人员在情况介绍过程中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事项应予以重视,并在继续进行的检查中取得证据,以确定其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对于某些专项资金的拨付如果存在只有财政和极少数部门知道,资金分配标准和依据不公开,甚至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真正使用该资金的基层部门或人员却不知情的现象,就应予以十分关注。这类专项资金往往预算编制随意,主观性强,有时会出现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导致这部分资金不能发挥其效应,甚至成为单位或部门的“小金库”。
2、看。实地察看项目实施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相关设施,以
了解其经营管理情况,内部牵制制度的建立情况等,评估项目资金的运行风险。通过对单位项目施工现场的查看,可以了解项目的地理位臵,产品的制造过程,设备的储存方式,各部门之间的内部牵制等情况。在此过程中询问有关人员,有意识地就某些方面进行沟通,就可能发现内部管理方面的某些问题,比如仓库钥匙的交接,出租出借物品的登记,原料过时、残品废料过多问题的处理等。内部牵制制度要求事务分管,它是建立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要求各部门间相互独立, 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都要求有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分工负责,从而达到互相牵制、防止作弊的目的。通过实地察看获得的信息,如果认为其交易授权、职责划分、资产接触与记录等控制程序都相对严密,就可以适当简化后续的检查过程,而对于明显的“批大建小”“批小建大”项目则能一目了然。、查。毫无疑问这是整个检查工作的重点,包括查阅相关的会计资料、可行性研究报告、各级政府部门的上报审批文件、各种招投标文件、工程施工、预算合同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检查、核对,能够发现项目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是否与项目的完成进度相符,项目单位的资金流向是否与项目实施方案相一致,是否列支了不符合项目列支范围的经济事项,开支是否合理,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严格执行了有关的合同协议等。在对账簿资料的检查过程中,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应细致,注意发票内容是否填列齐全,票据领购单位是否与开票单位相符,收款单位与合同签订单位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假发票或非复写票等现象,如在支出发票中的发现疑点,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功能验证其真伪。对于挤占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工程进度及地方资金配套不足等问题应在此过程中做好检查记录,完善工作底稿,掌握充分适当的证据。
4、验。专项资金要求专款专户,专帐核算。检查过程中除运用日常检查中现金的突击盘点方法外,还要注意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往来帐项的核实,实物工作量的查验,对于救灾、救助、补贴资金,要对项目单位提供的受益人名册运用电话核实或实地询问等方法进行验证等。通过这些方法查实取得的证据直接、客观,能更有力的证明资金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但在查验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比如一个单位同时有多项专款,这时就应注意是否存在资金调剂、交叉使用等情况,对银行存款的审验也要相对细致,而对于实物工作量的查验,有时则可以参照专业人士的检测结果,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审计效率。
四、加大处罚力度,确保资金安全。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监管,确保专项资金运行安全。通过对专项
资金的监督检查,项目和项目资金的主管单位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整改,对违反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挤占、挪用等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不仅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罚,更要追究单位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的责任,决不姑息迁就,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五篇:财政专项资金
财政专项资金,是中央、省、州拨给各地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民生保障、项目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的资金,具有明确的指定用途,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专项资金的高效使用是推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催化剂”,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民生问题的重要物质基础。来源多、数额大、是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的主要特点。
财政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执行“据实申报,专家评审、择优推荐、专款专用、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认真落实专家评审制、工程招投标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资金管理“三专(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制、资金使用公示制等管理制度,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最大效益;国家涉农补贴专项资金,必须严格遵循“调查核实、张榜公示、专款专用、据实补贴、集中发放”的程序;财政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符合其使用规定和用途,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超越权限,违反程序擅自分配、拨付、使用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是指对企业用特定资金来源形成的,并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进行计划、调控、监督等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专项资金按其形成来源主要可分为专用基金、专用拨款和专项借款三类。
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是:
1.各种专项资金的形成,建立、提取和使用都必须符合国家统一规定。对各种专项资金要单独核算,划清与生产经营性开支的界限,不能互相占用;
2.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制,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
3.在资金的使用上,要坚持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的原则,使各项专用资金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达到预期目的。
为建立科学管理、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特订立本制度。
一、专项资金的内容。专项资金是指国家和上级拨付给本单位的项目资金、扶贫资金、贴息资金、补助资金等。
二、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凡属国家或上级拨付的各项专项资金一律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或改变用途性质。
三、资金使用审批。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由局长亲自审批支出项目,由班子集体决定使用方向和数额。如果是上级指定使用的必须按要求使用。
四、专项资金的管理。专项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户储存,财会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五、专项资金的支付。专项资金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开支后方可支付,支付程序为:开支内容——凭证——经办人签字——审核——审批——支出。
对违反上述规定者,扣减年终奖,构成犯罪的要依法处理。
本制度从二00九年八月二十日起执行。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
对财政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机制。
一是全面推行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体制。按照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管理要求,将专项资金全面纳入“报账制”管理,并结合资金性质、规模和使用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别实
行县、乡两级“报账制”,对专项资金做到管好管活。
二是“报账制”程序进一步得到规范。项目实施单位在第一次申请预拨资金时,必须提供项目实施方案、资金预算、合同等有关资料,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送财政部门相关业务股室审核,报分管领导审核,交专项资金核算处办理资金拨付手续;以后申请拨付资金时,必须将前次预拨资金全部报账,并由项目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和有关监理人员签证后,按工程完工进度申请拨付,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项目完工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承建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经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实施单位共同验收合格后,扣除质量保证金;专项资金实行封闭运行,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
单位,大大减少了资金拨付环节,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
三是规范专项资金管理体制,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按照分工协作、部门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改变过去项目主管部门既管项目又管资金的现象,在资金管理上理顺了财政部门与项目主管部门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能职责,有效地遏制了随意挤占、挪用、调整项目资金的现象,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
四是健全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部门积极参与项目立项申报,变过去只由项目主管部门立项为财政部门参与立项,避免了盲目争项、重复立项的现象;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实行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改变了过去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责权不明的现象,使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项目实施单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共同把关、相互制约,规范了资金运行,强化了资金管理;同时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把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贯穿于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