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

时间:2019-05-12 22:4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

第一篇: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主要着眼于教师对文本的细读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读与写的结合;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关键词

教师细读 ;

学生解读;

读写结合;

延伸。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注重阅读,以读为重,是我国语文教育富有生气和活力的一个特色。阅读是学生构建文化形成,文化积累的重要的途径。要提高语文阅读的有效性,要在有限的篇章中领略无限的艺术魅力,就要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只有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的素养。

我认为对于文本的阅读不仅是局限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还有教师对文本的阅读以及课外书籍的阅读。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对文本的阅读起着首当期冲的责任。因此我提倡让我们的语文课书声朗朗。这读的过程就包括了:

一、教师对文本的细读;

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读写结合的阅读;

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读。

一、教师对文本的细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每篇文章,由于自身的学识和水平不同每个人的阅读感受也不同。就像鲁迅评《红楼

梦》所说的一样:“经学家看见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读《水浒传》时,感受最深的是如刘欢歌词里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以及宋江的迂腐和愚忠。看作家张晓风的散文《略评水浒传》等诸多名著时,作者却说是一个错误引起的祸根,如果没有多事者去揭那块黄泥放出了天罡和地煞,就不会引起宋江等人的造反,也不会引起一连串的故事。一看还真有那回事。

如在教学中课文《泥人张》时,我仅读懂了作者写出了泥人张的手艺的巧,面对海张五德挑衅,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最后一洗前耻以及天津方言的巧妙使用。对于构思的巧妙,我想得很少。看了一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说‹泥人张›的教学》一文时,作者对于文章的构思之巧进行了分析:一个故事,两个人物,三线交织,四种手法(交织、穿插、对比、伏应)。说得头天是道,再读课文时感受就不一样,收获也很大。

有时教师读课文,完全按照教参来讲没有把自己对于文章的独特体会找出来,只能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误读课文或停于表面,甚至和学生停留在同一个层面。那么韩愈几千年前提出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能要重新注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多次读、反复读。不仅读教参,还应读一些对该文的赏析以及类文。教师不注重自己的长足发展和文学素养的提高那么确实是一种遗憾。教几年级就有几年级的水平。

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因此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用多种方法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每读一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体验。让学生充分的去读,去感受,去体会。学生并非一块白板,他们会有自己的体会。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来说,阅读过程并不只是单单的吸收与获取,还伴随阅读者的在整合、再创造。

教学中越来越有这样的感受,教师不要在学生还没有读好的情况下就领着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谈体会,谈收获。否则这些都会成为你一些无用功。孔子说得好“不愤不晵、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

教学琦君的《春酒》这课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文章讲了那几件事?然后指明学生边听边想,这几件是如何串在了一起的?一件事是如何过渡到下一件的。学生读的多了,不待教师讲就全都明白了。

学生在读文章时,要有一定的理解深度。如何帮助他们理解的更好。就需要搭建阅读的平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搭建阅读平台也反映出教师对文本阅读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内容繁多而复杂,教师讲解的过多,过于繁琐,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因此教师在阅读文本时,要有一个整体思路,从单元提示,从文章的导读去把握,不要面面俱到。

如何做到这些呢?我认为与教师提的问题有关。提的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阅读韩长生的文章(《中学语文教学思路举隅》)中列举了余映潮老师执教的《祝福》中设计的问题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用这个问题吸引学生阅读。学生对这个问题和感兴趣。学生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找到了答案: 1丽春之日——丈夫去世——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改嫁——她是在新年刚过完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过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 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出了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外,教会学生学会设计问题也很重要。可以允许学生误读课文。如《春酒》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就问我:“文中的作者为什么要个儿子喝酒?她这样是不是和不应该?”我顺着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学生,她给儿子喝得仅仅是酒吗?文中多次提到喝春酒,如小时候替母亲去喝春酒。在喝酒中饱含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很多学生一听纷纷说道:“对母亲、对家乡风俗的怀念。”

三、读写结合的阅读

对于有效教学的评价,我们主要立足于学生是否有长进,学生的收获是否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最后都落实到写上。能否将自己所读的文章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出来,学习了别人写的美文,心中有何感触。生活中那些触目伤怀的事情让你觉得不吐不快。这些都需要学生拿起笔来把它说出来写出来。

在教学中,我时常穿插一些文章改写、缩写、仿写,片段练笔。如改写《我的叔叔于勒》中,如果在船上遇到富翁于勒,很多学生在读懂文章之后,大改结局。有的写于勒不想和爸妈相认极力避开父母。有的写妈妈让爸爸极力讨好于勒,妈妈处处夸奖于勒,最后全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慢慢地就让学生养成了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这更能检查读书的成果。

四、阅读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中考的命题原则中关于阅读有这样的提法:“得法于课内,运用与课外。”要建立大语文观的意识。语文课本更多是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以及兴趣。有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一提到名著中的人物故事学生知道的较少。多数时候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校没有图书馆,学生的阅读仅限于几本故事会和语文课本。连可读的书也没有更不要说运用阅读技巧了。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面,我主要从这些方面去努力。如将自己的书借给学生看,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而且不定时的抽查,开读书讨论会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分享自己读书心得。这些都要持之以恒的去做慢慢地就能看到效果。总之一句话:让学生爱上读书,爱上语文。有人说:“读书的人是可爱的。”我觉得说得真好呀。

总之语文阅读课的有效教学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和努力。

参考书目:《语文世界》韩长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路举隅》

《语文世界》余映潮《说说<泥人张>的教学》 《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初探》董军

第二篇:语文 有效教学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第一次集中答疑

一、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上,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2.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3.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二、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在以往的接受学习中,往往被教师剥夺了,现在要一一还给学生。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使这种兴趣长久地保持,学生就一定“爱学”语文。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如果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习惯。学生如果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指导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

三、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1、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所谓“导”,从宏观上来说,意味着教育是有方向和有目标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从微观上来讲,“导”就是引起学习主体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使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形成共识,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促进保持和迁移。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动因,自主地经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情感去主动感知客观事物,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使其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生长新知。

但是,目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是年级越高,学生举手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却越少,这种现象除了学生方面的原因外,与老师未能创造有效认知的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一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如果总认为教学中什么都重要,不抓重点、难点,不精讲、精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和进行认知策略的指导,你的课讲得再好,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促使其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必须创建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转变师生的角色: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变教师的主导、指挥为引导、服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向活动为师生多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变课堂教学中的精英参与为大众参与;变学习活动只重视课堂为课前、课堂、课后并重。例如在进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阅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知识小结、作业检测”的五步学习法,越来越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重视研究学法,使教法适应学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持者,成为诊断学生的认知障碍,并帮助学生分析妨碍认知的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的指导者。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学习反馈机制、学生自主评价机制以及学习“共同体”,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大胆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拔,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2、注重结果的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授、受知识为中心,以提高成绩为教学的直接目的,以追求升学率为宗旨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习对象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把形成知识结论的复杂过程变成了单调乏味的条文背诵,从源头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条狭窄的、片面的发展之路,极大的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阻力。

注重过程的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能力培养、开发学生潜能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水平和当前的学习状态等因素,在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去主动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过程在形成认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善于根据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当前的学习状态,优化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活动环境,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图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幽默性;利用名人名言、诗词等增强艺术性、思想性;巧妙运用以上要素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让学生在讨论探索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内外认知;在模拟活动中,知行结合,使听、说、读、写、算、推理、思维等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形成极富个性的认知能力。

四、语文课的导入,可运用哪些方式?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它是一堂课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一堂课中,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初中语文课导入新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导入方法,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直接讲:今天,我们学习郭沫若先生写的诗--《天上的街市》,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第二,复习过渡法

复习过渡法,是指建立在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按教学内容的要求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例《“挑战者”号追思》,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前面我们学了《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知道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震惊,为什么会令世界都关注和震惊呢?同学们回想一下,作者是从哪此方面来叙述这次事件的?(要求学生回答有关内容)然后教师作小结:在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直前,义无反顾?《“挑战者”号追思》将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第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如《万紫千红的花》的导入。教师可这样导入:“花儿是美丽的,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有两句精彩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看,这绚丽多彩的花的世界真是美极了,这‘红紫烂漫’的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它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

第四,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死海不死》,教师把两只装着水的烧杯放在讲台上,这两只烧杯大小相同,水位一样。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做个实验。你们看,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教师把手里的鸡蛋给大家看),“现在我把它放在第一个烧杯里,你们看,怎么样?”“沉下去了”学生们回答。“我把它拿出来,放在第二个烧杯里,怎么样?”“没全沉。”“半沉半浮。”学生们七嘴八舌“是的,半沉半浮,为什么呢?”“水有问题”有学生说。“是的,水有问题。水有什么问题呢?谁愿意到前面来尝一尝?”一位学生走上前来,从两个烧杯里各喝了一口水。他告诉大家:“第一个烧杯里的是淡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咸极了。”教师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里放了大量的盐,是超饱和食盐水。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湖,含盐量特别高,人下到湖水里会怎么样呢?”“会浮起来。”许多学生回答。教师说:“这可不是天方夜谭,世界上确有这么一个湖,叫死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死海不死》。”

第五,介绍性导入法

介绍、说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在讲授《挖荠菜》时,教师可介绍: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地菜就是荠菜,在很多年纪稍大的人心中,这是一种很好吃的菜,现在吃过的同学不多。荠菜是和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它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挖荠菜》,就反映了这种生活。

第六、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简单明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如《提醒幸福》一文的导入,教师可从下面的故事入手:

有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坊。天晴了,老婆婆很着急,因为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也很着急,因为那个染坊的女儿晒不干布。后来有人来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

首先,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换个想法就不同了,你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事?

不用展开讨论,不用说得很多,总之还是有的。比如有的同学有同父异母的妹妹,本来觉得她分享了自己的爱,可一想别人都没有妹妹,只自己有,不也是很好的事吗?

其次,你想老婆婆的忧虑有没有道理?她的快乐是不是源于别人的提醒?

忧虑当然也有道理,但快乐确实是源于别人的提醒。

可见,生活中确实有必要提醒自己及时享受幸福,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身边跑掉。这个道理有位女作家用很漂亮的语言说出来了,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提醒幸福》。

第七,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在声音的世界里》的导入,教师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完后请说说在听这段音乐时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重在让学生感受,回答不强求一致。)

大家感受到的不尽相同,但我们可能发现,一旦沉浸于音乐,音乐便会牵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在声音的世界里》,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的感悟。

第八,多媒体教学设计法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如讲《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情景,或投影出小学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的实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总之,一堂课的成功,必须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在选取导入方法时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精心的设计,灵活的掌握,只有紧扣课文的主体内容或主题,艺术地吸引或集中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佳。

五、什么叫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2、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也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1)具体经验阶段

(2)观察与分析阶段

(3)重新概括阶段

(4)积极的验证阶段

3、教学反思的成分

教师要对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教师反思应包括以下三种重要成分:

(1)认知成分

(2)批判成分

(3)教师的陈述

4、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布鲁巴克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一是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二是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三是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四是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六、关于文本的多元解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倡导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才能真正让学生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养。多元解读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感悟,迸发多彩的灵性,唤醒潜在的生命意识。但是,越来越多的语文课堂,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而漠视文本自身存在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误解、曲解作品的内涵。这就导致了多元解读的无序和浅薄。其实,多元解读应有界,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

(一)多元解读应立足文本 文学作品蕴含丰富,只有走进文本,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进而与文本对话,最终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生成的东西才符合文本的价值意义取向。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不能脱离文本中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不能理解为任意性。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一千个”总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麦克白斯或李尔王。提倡多元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与发现,并不意味着简单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解读。漠视文本的客观存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任由他们带着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这是对多元解读理念的误读与曲解,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

(二)多元解读应有界限

文以载道,文本总是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解读,使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方向上合理发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情况。

1.忌断章取义。文本的意义受作者、历史条件、社会思想、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学生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要正确解读,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的意义,如果拘泥于一句一段,很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文本产生曲解。如教学《心声》时,有的学生认为李京京是个爱出风头爱逞能的学生。他们这样评价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文本中体会到李京京的情感及处境,没有认真分析对李京京的心理描写。

2.忌架空分析。由于学生的人生感悟不够深,思想认识不高,虽然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但不难发现,他们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往往有些浅薄,不够深刻。如教学《曹刿论战》,有的学生认为“公与之乘”,说明庄公礼贤下士,“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这很可能是庄公在考察曹刿的战术水平。学生之所以有这些颇似有理的分析,是因为他们忽视了文本基础。因此,在阅读文本,评判人物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领悟作者的价值取向,这样才不至于游离于文本之外,随意发挥,模糊文本的“真义”。

多元解读不是多元价值观,也不是多元标准,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余,也要及时对其价值取向给予纠正,不然,优秀文化将无法传承,审美价值观也将被颠覆。

(三)多元解读需教师理性指导 很多教师由于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贯彻“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迷失了自我,忽略了自身的主导地位,一味地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其直接体现是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给予热情的赞扬,似乎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体现多元解读论,体现学生主体论。这样做是错误的。教师始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对学生的解读要理性指导。

1.合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教师可在学生解读文本之前,对作者生平、作品写作背景、当时的社会风俗等进行必要的介绍,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以避免学生误读或曲解文本。如教学《风筝》时,教师要对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介绍,以便学生更好地解读“我”和“弟弟”的性格特点,挖掘作品的内涵。有时教师有必要介绍一些文学风格、美学原理等,如教学古典文学作品时,让学生懂得中国古代文学运用的古典原则及古代的哲学思想,学生就不会说鲁智深是法盲了。

2.引导学生科学求证。多元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新认识,这不是说只要不是同文本毫无关系的解读都是合理的,都应当受到尊重,得到表扬。试想,如果按照这样的理念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那不就等于直接告诉学生“文本的解读可以是任意的”了吗?那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对文本的理解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去小心求证,说出解读的理由和根据,从而在师生共同求证中接近文本本身,揭开文本的要义。

3.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达成共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拥有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机会,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切磋,要让学生学会在认真倾听他人观点,与他人切磋争辩中达成共识,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发言很积极,都能主动阐明自己的观点,就是不能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而老师呢,总是微笑着对每一个学生的意见都表示“赞赏”,而不是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还美其名曰这才是民主的课堂,这才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课堂。其实这是一种虚假的“民主”,因为看似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尊重,都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但这样做有可能给学生造成这样的误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最终结果是,“热闹”的课堂上学生什么都没有得到。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引导学生交流切磋,在此基础上找到合理的解答。

总之,我们不排斥多元解读,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但多元不等于无界,尊重不等于盲从。多元化的个性解读只有立足文本,并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和魅力。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语文教师。

在这里需要探究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到底取决于语文教师的哪些能力。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语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新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这种有效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态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方式等。但在这诸多因素中,我们尤其要强调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1、转换教学角色。语文语文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

2、充分相信学生。语文教师应全方位“放权”,相信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方法和规律等。

3、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采用的形式有:(1)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语文教师精讲导学。(2)讨论式。语文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3)辩论式。语文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预习并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最后由语文教师点评小结。

二、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兰种能力

1、语文教师的积极倾听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

实践表明,优秀的语文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学的本质在于交流,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能否与学生沟通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

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应该逐步做到从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从对独自的关注转向对教学对话的关注。正如一句古训所说:“顺听学生的意见与心声,就像你希望学生倾听你的意见与心声那样。”

2、语文教师的不断反思精神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

正如有的教育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技术或策略,同时也是一种观念。它要求每位语文教师超越一般的、共同的技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有的语文教师教了三十年的书还教不好,这不是水平和能力的问题,而是他将一种教学方法重复了三十年;有的语文教师只教了三年却教得很好,因为当用第一种教法感到效果不好时,他就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然后摸索第二种教法、第三种教法„„”最后就会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说明善于批判反思的语文教师能够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学习,他知道每一次面对新的学生就会带来新的挑战。

通过关注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并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断地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避免重犯之前的教学错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语文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的高低应成为判定语文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

3、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有效教学的动力保证。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自我效能”的概念。教育专家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自己对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专家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他不一定能达到)。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同时还约束了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语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定。是语文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的表现,它能极大地影响和改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与他们的教学效果存在密切的关系。如果语文教师对自己上的课都没有信心与兴趣,又何谈让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呢?

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了效能感高的语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教好学生等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意对全班学生的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时,这些语文教师往往表现得比较民主、能够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失败时,这些语文教师表现得很有耐心,他们会通过重复问题、给予提示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教学是一门行为艺术,每节课都是一次表演。因此,从语文教师教学的动力角度考虑,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语文教师教学动机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语文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总之,优秀语文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成功的教学是一个不断试验和终生学习的过程。怎样实现有效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向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需要不断研究教育科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倾听学生的意见,提高教学效能感,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完善有效教学的能力。

第三篇:本色语文 有效教学

追寻本色语文 有效阅读教学

江苏省句容市二圣中学孔宪功

最近有幸参加了市区某校 “城乡联动,区域协作”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大主题,有两个关键词:“阅读教学”与“有效性”。

这里“阅读教学”的具体所指是文言文《三峡》教学与散文诗《荷叶母亲》的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当前比较“时髦”的话题,尤其针对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学内容泛化、虚化、非语文化现象,针对初中生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提出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常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

过去我们讲“效率”,是讲在一节课中,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是不是丰富,教学环节是不是严密„„主要是看老师的“教”。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以知识为本”,为“以人为本”所取代。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的问题,现在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教学的效率高不高,产生的学习效果好不好。

我很认同下面的观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这种 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以上算是对主题的解读吧。

结合这个主题,审视今天的课例,观课的视角就落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学有所获。

比如,张老师的《三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累了作家、作品知识,字音、词义的知识,巩固了写景要按顺序、要抓特点的常识。老师让学生查阅《古汉语字典》,根据语境选择义项,这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环节虽小,意义重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至关重要。张老师在说课中提到,自己从未尝试“多媒体”制作,这次教研活动,促使她填补“空白”,“与时俱进”,对她虽属挑战,但对学生,直观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片,那山那水的意境,激发他们解读《三峡》的兴趣,并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重要字词句的列举,加点词的解释,通过屏显,进行突出与强化;文章思路的梳理、内容的概括、特点的揭示,通过点击,一目了然,又省下板书时间。虽然,阅读教学不一定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如果不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我还欣赏张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就课文中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字句,进行提问,然后在同学的帮组或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语境寻求答案。这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的学习,它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的环节,它开放的是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活动空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胆略。

一堂课,学生能有这样的“获得”本已不错了。而教研活动,就 是为了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要让学生在这一堂课中,更为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就要在“教什么”与“怎么教”两个问题上做理性的思考。

以《三峡》为例,我们要思考的是:文言文教什么?公开课上文言文教什么?《三峡》教什么?“教什么”的依据有课程目标、教材、学生等要素。还可以参阅考纲,它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文言文学习,要背诵优秀诗文,积累实词虚词,要会翻译句子,理解基本内容„„明白的说,文言文,要教学生需要的,考试要考的,哪怕是公开课也如此。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不少公开课,把文言文当作一般的现代文学作品来赏读,先简单梳理思路,再品读重点语段,注重文字美与内容美的感悟,而忽视了教学对象(初中生)和文言文的“特殊性”。这样的示范课,误导了一些教师,以为在公开课中,基础的内容不宜过多,于是,就“省下”了注释或翻译的教学内容。

《三峡》这篇课文,如果不疏通全文,也要翻译有关句子。可以结合主问题,在赏析的同时进行,也可以专门设计一个环节解决。句子翻译,哪怕在高中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我想这节课,应该进行句子翻译。张老师重视加点字的注释,如果在这基础上,梳理其语境的意思,落实好整个句子的翻译,学习效果会更好,大家都知道“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在“怎么教”的问题上,有一个环节,安排可以商榷: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要求四人小组讨论疏通课文,勾画不懂的字词。

本人认为,此处安排合作学习“时机不当”。对于一篇新文言课文,初读后,每个学生会有各人不同的“不懂”。应该先“自主”学习,请学生用现代汉语把原文“读”一边,再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针对这些“不懂”,对照注解,查阅工具书,根据上下文揣摩,然后,就近请教,如果仍有“不懂”,做上记号,在全班交流时提出,向老师请教。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 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要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合作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取得成功的有效方式,它绝不是一种形式的追求。

舒老师在说课时提到自己为了保持“本色”而未用课件和“合作”。把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当作课堂教学的豪华时尚,视“合作”学习为“作秀”那也是一种偏见。

《荷叶母亲》一课,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模式,思路清晰:导课—作者—初读感受—重点品读—拓展延伸。教学过程很顺畅,师生互动很和谐,从中表现出教师基本素质良好,口语标准流利,教态自然大方,板书漂亮整洁,教学态度认真,预设充分;也让人羡慕:实验中学的学生基础好,反映快,真正是“优质”的生源,教这样的学生,真是老师的幸福,也是语文老师的“负担”:一方面,每天面对五十多双智慧的眼睛,不能有一点的马虎;另一方面,高素质的学生,有高要求的家长。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研修活动,我就从高标准去“解读”这两个课例。对舒老师教的《荷叶母亲》,结合大家的评议,我先说“导入”环节:

“5·12短信故事”耳熟能详,教师的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母亲”又是浅入浅出。“在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写母爱也写得很好,是谁?”这样的问题,放在上《荷叶母亲》的开讲环节,异口同声回答的当然是“冰心”。(如果,离开这个“语境”,恐怕“答案是丰富多采的”)很显然,这节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出“母爱”的话题,为了引出“冰心”这个作者。其实,本色的课,还是保持“本色”为好。《荷叶母亲》的上篇课文是《金色花》,也是“母爱”的主题,还是“温故知新”为好。这个问题王荣生教授在《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中提到“连续性考察”问题。

他认为:“但认定一堂好课,还需要把它放置在与前一堂后一堂 课乃至前一周后—一周课的关系之中。

大家知道,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等,一般都是40分钟左右相对孤立的一堂课,学生借班,名师执教。这样的课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毕竟与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公开课等所强化的一些方面,也许对日常教学并无多大价值;而孤立地观评一堂课,又极容易遮蔽日常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另一些方面。比如,注重“导入”,这对公开课等或许有其必要,但日常的语文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只需交代“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即可,并不需要费天大的心计这么来导那么去导。而“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这本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十分关注的教学内容连续性,在寄生于公开课的观课评教习俗中,却几乎被完全抛弃了。

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问题,牵涉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呈现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十分复杂。从广大教师易于把握的角度,我们认为大致可以着眼于两个方面:第一,点与点的区隔,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那一课的教学内容有差别;第二,点与点的内在联系,在同一个学习领域或学习主题,后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前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拓宽、提高或加深。

在大部分语文课还够不上“好课”最低标准的今天,谈论语文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肯定是奢侈。但是,如果我们在观课评教中,至今还不能树立连续性考察的意识,那么也许这一辈子都不必对“好课”抱有希望了。”

有个建议:“短信”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在“荷叶护莲一幕让你联想到什么?”这个环节,通过联想,进行品读,是文学作品创造性阅读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母亲与荷叶的共同之处”这个问题,也可以糅合在这个环节中,无须在解读“心绪”后,再单独提出。

大家在评课中,也都提到,在言语形式赏析上,这节课突出了“比喻”“以物喻人”,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我以为,未及表达作用或妙处的“浅尝辄止”的揭示是不够的,真正的语言品味,不仅要揭示言语形式的特点,还要深入体味其“意、趣、情、理”。

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操作,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对一堂课乃至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 必须有一个理性的思考,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表达就是:“我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不应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这样做效果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思考。

让我们真正确立人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正确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正视教学现实,理性地回归本色语文,关注基础目标的达成度、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内化的深度、教学个性的亮度,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实现“轻负高效”。

第四篇: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心得

落冲小学:郭江

读了《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感慨良深。该书依据一线教师的关注程度和需要进行问题提炼,一改以往一些教学书籍只谈理论、晦涩难懂的风格,以典型案例来阐释新理念、新课程,以多姿多彩的内容来吸引读者。读这样的书是幸福的,它宛如一桌盛宴,带给读书人无尽的享受和无穷的回味。

在这本书中,问题的来源涉及四大板块,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但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外显的分类,其内隐的线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才是它的精髓所在。今天,我想重点说说人文性,说说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不是课标上简单的一句话,而是通过十多年的语文论战才得出最终结论,包含了无数名师、专家的心血。这个结论,终结了“工具性”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人文性、对文化的重视还不够。

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课文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第九册)。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

(2)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林冲、洪教头给你留下的印象

(3)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来读读,加深体会,准备说给大家听。教学的大体过程是,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让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概括的有关人物形象的词语,并说说选它的原因,强调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学生概括的词语中,形容林冲的有深藏不露、谦虚、文雅、心胸宽大、武艺高强等;形容洪教头的有蛮不讲理、性情急躁、目中无人等。然后让大家在课文中找出表现林冲和洪教头性格特点的语句,进行朗读、体会。

听完这节课,作者还私下询问了几名学生,了解他们听完这堂课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多是“好玩”、“林冲真棒”、“过瘾,要让我早揍洪教头了”。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样的课有不少亮点,但它还没有真正脱离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教者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作用,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文化内涵的体验与把握。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关注到的不应仅仅是课文本身,更应是它的文化。这种文化深深扎根于自身的真实价值和固有特色之中。像这种名著课文,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领略编者的选文意图,领略它的人文内涵,归根结底在于挖掘人的本质力量,把握文化精神的现实性含义。具体到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文化与自己的关系,使其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从而达到塑造人、发展人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教学,满足人物形象、情节的解读与把握是不够的。因为知识可以教授,而文化是无法教授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孩子在对两种冲突性格的把握过程中,了解人物形象,锻炼分析能力,进而领悟其中的文化精神,并最终将文化中的精髓渗透进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使之传承与发扬。

记得我小时候,学了《景阳冈》、《赤壁大战》,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读厚厚的原著,会为梁山好汉匡扶正义、替天行道而兴奋,也会为他们的最终失败而扼腕叹息。我想,这也是编者的一种意图吧。像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我们只有从名著这个宏观的背景中和名著课文这个微观的审视中,学生才能真正理性地审视林冲“推-让-打”这一性格线索的细微之处。相信了解了这些,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武力征服后的痛快,而是对他悲惨境遇的同情和其“忍让”性格的体味。而这种文化性格的体味,也最终会深入到学生个人性格和个人境遇的反思中,促进他的成长。

所以说,课文是例子,课文也应是唤醒人性的美味佳肴。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要着力扮演好“极其重要的文化诠释者”这一角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第五篇:浅谈语文有效教学

浅谈语文有效教学

[摘要]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认真掌握语文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精心备课 课堂授课 反馈评价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目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因此,在选择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不可能有“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的教师,我们不要奢望每位教师都去做这种不现实的理想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位教师可能粉笔字写得不好,让她花很多时间去练习,结果也不一定写得有多好,但是她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那么她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语言的优势,利用电脑或投影来代替自己的板书,她照样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应提倡每个教师都应该做这样聪明的人。

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性设计,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我认为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应该遵循“一三三”模式:

突出一个主体:即学生的主体地位,互动、讨论、合作、探究应是课堂的常态。

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三个环节:

一、抓精心备课,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实行“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专人整理、上课听课、反思修改”的备课方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1.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2.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第三是网络资源。搜集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并精选一部分,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3.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在备课中考虑问题的生成,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4.精心设计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作业练习,在“新”、“趣”、“实”上下功夫。

二、抓课堂授课,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是战术问题,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上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

课堂上要突出重点,在时间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点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要下功夫,在课堂上花比较大的精力解决。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不要孤立的讲授重点。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抓好重点知识的教学,同时又不能忽视一般知识的教学。对一般知识内容少讲,花精力少些,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又理解一般知识。

2.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课堂上以学法促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会学”,因此应寓学法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为目标改革教法,把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习结果之中。我们强调衡量是否有效关键看学生,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他们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学习,能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要教学法。

3.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他们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因此老师在重视学生智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重视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舒适;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境教学不失为影响学生兴趣、情感、注意,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三、抓反馈评价,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注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采用多元评价,包括既关注学生的作业练习,又关注学生的实践表现,以及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既有教师的评价,又允许学生自我反思,以及让学生互相评价和鼓励,体现课堂评价的宽松氛围。能体现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注意对全体学生学习行为关注的均衡性和覆盖面;评价用语平和、正确,切合实际,不夸大、不虚空、不自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载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导语: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小学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语文有效教学论文,欢迎借鉴![摘 要]:语文阅读教......

    关于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实施语文有效教学后的实际效果 高楼中学 张焱 一直以来我们每个从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自担任初中语文教师以来,回想起来发现问题挺多的,比如,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参......

    职高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职高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大城县第一职业中学贾芳静 我教职高语文多年,曾多次听课,交流经验,再通过长期实践,我认为从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增强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尝......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史家畔中心学校陈莉联系方式:*** 现在的语文学习的时间在减少,却没改变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量,甚至要掌握的知识更多了,也更难了。面对这样......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15篇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1 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

    如何有效进行一年级语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一年级语文教学 邻水县西天乡中心学校楚景波 一年级孩子自控能力差,活泼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只要我们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演讲稿 浅谈语文的有效教学

    浅谈语文的有效教学 邢台市逸夫小学 赵雅倬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浅谈语文的有效教学》。 怎样的语文教学才算是有效的语文教学呢?虽然现在小学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