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说课稿模版

时间:2019-05-12 22:4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说课稿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说课稿模版》。

第一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说课稿模版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说课稿模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XXX》。下面我将分六大板块就本课题进行说课: 板块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XXX》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X年级X册第X课,本组课文以XXX为主题,这篇课文通过写XXX表达了作者XXX的情感,该组是以“——”为主题展开的。古诗的内容,赞美了什么—— 板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本组课文训练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结构,我将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充实)

1、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等词语。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和学习古诗的好习惯。板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古诗教学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法和学法两方面进行阐述。

板块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学法上,我贯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及其设计理念。板块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疏通生字,读通诗文。我紧扣读通二字下功夫,先让学生自读自学生字,教师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进行指导。在扫除生字障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划分古诗节奏,自由读诗。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读通诗文。

(三)读懂诗文,感悟诗情。指导学生在自读古诗的基础上,对照注解想想每句是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从而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朗读训练,读出感情。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要想真正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就必须多读多悟。为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古诗,我将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达到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五)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背诵及默写古诗

2、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相类似的诗词。

板块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良好的板书设计 具有直观系统的特点,并及时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用红白两种粉笔,红色概括重点词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从六方面对本课题的分析和理解,我的说果完毕,谢谢你们!

第二篇: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一首田园诗。诗中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风景,展现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烘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的喜爱。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我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学习重点,其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也是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到“以读促情、以读促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学生对农村的印象谈起,引入课题。首先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我随堂检查生字词情况,指导书写。

(三)理解《宿新市徐公店》,感受意境

1.师简介作者。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

理解“急、追”体会儿童的神态和心理,通过“无处寻”想象画面。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6.小练笔:请你试着将后两句描述成一个具体的场景,可以从动作、表情、声音、心理等方面来表现画面。

学生根据理解,练习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

7.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品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强调“兴”的读音)

2.解诗题,知诗人。

3.看注释,解诗意。

研读三、四句,感悟人勤。(“日长篱落无人过” 侧面表现了农民的勤劳。)

体会写法。(以动衬静: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4.感情朗读,背诵。

5.归纳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风景,展现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烘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的喜爱与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

(五)学习《清平乐·村居》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词及辛弃疾的介绍。

2.正音,明词意。

3.合作学习,理解词意。

4.赏析悟情。

引导想象翁媪对话,体会生活美好。

重点指导理解“卧”“最喜”,想象小儿的天真可爱以及作者对他的喜爱。

简介作者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向往之情。

感情朗读、背诵。

5.归纳主旨:《清平乐?村居》中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两首古诗,一首词,都描写了田园风光,表现了对乡村景色、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我抓住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其特点的重点字词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每首诗都有对其写景抒情的概括,简洁明了,朗朗上口,便于学生理解。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将士所处的环境,后两句写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前两句以恢弘的手笔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通过写被侵占地区人民的苦盼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该诗诗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是“为国无私”,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本课的三首古诗风格迥异,更容易在读中体会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三首诗之间的不同情感。

2.讲解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发志向或抒情,学生在读时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气势,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对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才能领会,因此我采取讲解点拨教学法,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领会古诗中蕴含的饱满情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了解诗人生平简介及人物轶事。

3.划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喜欢。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说起战士,你们会想到什么?(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战士有关的古诗,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仞,摩,遗。

三、学习《从军行》

1.课件简介作者,出示对《从军行》组诗的介绍。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交代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教师引导。(“百战、穿金甲”)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争磨穿了戍边将士身上坚硬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发誓不打败来犯的敌人就不回家乡。表现了战事的频繁、激烈、残酷,突出了士兵们边塞生活的艰苦。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读出气势,背诵古诗。

6.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战场环境,渲染了战争气氛,表现了将士们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7.板书设计:

从军行孤城遥望保卫祖国

百战、穿金甲矢志不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课件出示诗人的介绍,指名解诗题。

2.自由读,体会感情,说说初步印象。(遗民、泪尽、又一年)

3.揣摩情感,有感情齐读古诗。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漫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耸入云霄。(“三万里”虚指,“上”动态感觉)

宋朝百姓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流尽,年复一年盼着宋朝军队首付河山。(“遗民”)

4.有感情朗读,体会人民渴望收复失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并背诵。

5.归纳主旨:这是一首爱国诗歌,前两句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描写了被占领地区人民渴望军队收复失地的心情,充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6.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河、岳→大好河山忧国忧民

泪尽、又→渴望收复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齐读。

2.课件简介诗人,指名学生讲解诗题。

3.自由发言,初步说说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4.引导学习,理解诗意。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诗人想象自己回乡极速飞驰的画面。“从、穿、下、向”四个动词表现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5.感情朗读,揣摩情感。

(1)表现诗人喜欲狂的词语有哪些?(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欣喜若狂?(浓浓的爱国之情)

6.归纳主旨: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 “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感悟品质

1.师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体会离别之情。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5.学生感情朗读全诗、背诵默写本诗。

6.归纳主旨:《芙蓉楼送辛渐》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四)学习古诗《塞下曲》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2.解诗题,知诗人。师释题:“塞下曲”是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3.看注释,解诗意。课件出示注释,学生探究诗意。

师:谁能将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学生举手回答,师相机补充。)

4.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5.归纳主旨:《塞下曲》描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情景,气概豪迈,赞美了守边将士慷慨出击、不怕环境的恶劣,随时准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五)学习古诗《墨梅》

过渡:我们感受了边塞的苦寒,现在请大家来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梅花图)

谈话引入:梅花真美呀!提起梅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词语?(淡雅、高贵、清秀脱俗、不畏严寒……)

接下来我们就随着诗人王冕,一起感受梅花的高洁。

板书:墨梅

1.解题,知诗人。

(1)出示墨梅图。师引导:为什么称它为墨梅?学生由图探索发现。

(2)师:对作者王冕大家了解多少呢?谁想来介绍他?(课件出示王冕简介)

2.正音,明诗意。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正音。生齐读。

3.小组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思考:王冕笔下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5.探究品格。重点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结:王冕正像这墨梅一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弥漫在天地间的,不仅是梅花的清气,更是王冕的清白正气。

6.体会写法。师引导:“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既是说梅花,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诗人一语双关,借墨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7.归纳主旨:《墨梅》中诗人借墨梅言志,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坚持简洁明了,条理鲜明,重点突出。结合单元学习主题,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帮助学生把握古诗内容,理解诗人的高洁品质。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4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xxx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xxx》。《xxx》是xxxxxx时写下的一首xxx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xxxx的景色,反映了诗人xxxxx。

品读全诗,我发现,短短xx字,可谓字字珠玑。我个人觉得,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xxxxx的风格。

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着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能朗诵该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xxxx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说过程

(一)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所熟悉的xxxx的古诗,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如《xxx》、《xx》、《xx》等等。

设计这一环节为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学生诗人和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快乐。

(二)揭题,解题。

指名

读题后弄懂题目的意思。“xx”字,学生自己能理解;“xxx”这一,学生并不陌生。关于“xxx”一词,老师问:“什么是xxx?谁xxx?”这时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而补充或强调:说到xxx,就要想到xxx,xx可以用“xxx”、“xxx”来形容。

设计在解题时扣住“xxx”二字,是为了让学生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xx形象,从而与我们古诗描写的对象走近一些。

(三)扶放结合,释疑,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再共同讨论,看看有什么不清楚的词,可以提出来。对“xxx、xxx、xxx”三个词,老师要给以解答:

可让学生说说第xx句诗“xxx”的意思。这是全诗中最难讲的一句。如果学生有难度,就由老师来完成:“xxxx”突破这一难点后,就可以让学生一人读诗句,一人讲意思,然后连起来讲讲这首诗了。

(四)师述意境,指导感情朗读。

老师深情地说:“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xxxxx!”

设计这一环节,旨在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情境,得到精神的愉悦,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感染力。待到师述情境后,让学生先简单地叙述自己此时的感受,再让学生去读古诗,xxxx学生就应该能表现得很好了。当然,在老师心里要对学生应该读到什么“位”有清楚的要求,当学生达不到时,老师就应该范读,给学生引领。

(五)体会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特点。

老师过渡如下:同学们朗读得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人一对想象的翅膀,好不好?(出示插图。)瞧,这如画的美景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眼前。此时此刻,假如你能变成这图中xx旁的一只小鸟、一棵小草、一多花儿、一块石头,或是一抹流云、一滴水珠,你最想变成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的意图是充分调动学生再述古诗情境的欲望,赋予古诗以童趣。因为,做一只鸟儿,就能展翅高飞,看看天上之水从何而来,也能趁着水势俯冲而下,体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乐趣;做一朵小花,就能为这红日、青峰、紫烟、白练图增添色彩;做一块石头,就能和瀑布的水流亲密接触,相互碰撞,奏出神奇的乐章;做一棵岩边的树,就能被飘洒迸溅的水珠轻拂??也许学生还有更加孩童化、更加鲜活的语言迸发。此时,老师以凝练的古诗句加以点评即可。如:丽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如: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在此基础上,再播放xxxx的录相。这样,学生的精神世界与“xx”就能有机融合了。

(六)背诵古诗。

现在,谁能当当小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反复训练中体会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成就感,同时,更好地内化语言。

(七)体会诗句“有景有情”的特点。

师问:古诗学懂了,你们想过没有:诗人写下这首古诗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应该能很好地体悟到诗人xxxx。

此时再指名学生到讲台前,面对插图,表演背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八)对比,积累,体会古诗用词的凝练。

做法:补充一首现代小诗《xx》,让学生赏读,找一找两首诗的哪些诗句是相似的?

这样做,我的目的是让学生都来做一个发现者,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和喜悦,并且积淀了语言素材,让孩子们迷上诗歌,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以简短的话语来总结课文:同样是描写瀑布的诗,我们的诗人仅用短短xx字就高度凝练地将xxx景象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佳作吧!(生全体起立背诵。)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5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 童

铺 自由

弄 自在 文化

卧 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7

一、说教学资源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在本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二、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课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在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同时也可利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本首诗。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读通,后悟诗意和诗情,再背诗。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 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诗人说“白满川”。春天的雨又轻又小像雾又像烟,这样的雨又可以说是(烟雨蒙蒙)这时我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想象:四月的乡村,原野是绿的,山陵是绿的,还有绿的———绿的———绿的———。学生通过看、说明白诗人眼里是个绿色主宰的世界,此时我引用《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感悟绿给人感觉是——生机勃勃,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绿。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写乡村的人勤劳的诗句比前两句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先说然后点拔。采集桑叶养蚕,耕田插秧这是乡村四月繁忙的劳动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繁忙、紧张?引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这句我仿佛看到乡亲们————,听到乡亲们在田间说————。接着我引用诗句“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累并快乐着但对末来充满希望。诗人就是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熟读成诵

(六)、默写古诗

(七)、课后延伸

1、自读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第二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肯定能说出第二首诗主要写人们很忙,教师再相机说“其实第二首诗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诗中就有体现了”,学生再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而对课进行小结。

2、背诵默写《乡村四月》

3、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田园风光的诗词。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8

一、说教材

《xx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册第单元的课文,文章讲述/描绘/讴歌/赞美了。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课文按的顺序/结构分为个自然段。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技巧/方法的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课文围绕“xx ”这一主题展开。该单元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等生字,理解个词语;

2、学会运用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使用过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领悟语言的优美及其含义,感受作者的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学会技巧/方法;学会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略读/跳读/精读等朗读技巧。

难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根据本课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通过朗读体会法等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悟、想象,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运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阅读方法的学习体会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学会自学方法:初读,学字词;再读,知结构;细读,明中心;精读,表情感。

四、说教法过程

1、创意境,导新课:

通过相关视频、音乐、图片及文字资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初读,学字词(略读法)

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如:等字词。

(略读课文: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

3、再读,知结构;(跳读)

跳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文章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即大结构是什么?)

2、各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前后部分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联系?

(通过跳读,明确了文章的大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文章主旨有了初步了解,对于学习文章中所用的表达方式或技巧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4、细读,明中心;(小组读)

分析各部分中的重点语句及重点词,结合这些进行提问并反复读重点句、字词,体会文章感情。

(抓住语句体会,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

5、精读,表情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总结课堂收获,升华感情。

五、写板书

六、布置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联系自己,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搜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写读后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抓住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一目了然。

2、更容易理解课文重点。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9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

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乐曲《田园之歌》,让学生听。随后问学生:欢快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然后顺势引导: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牧童

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铺”、“蓑”、“卧”。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会读诗的孩子一定能读懂古诗,请你在心里品一品每一句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此环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意境,让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此时出示课件:你会填吗?

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

()的草场()的月光()的的晚风()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并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学习的阶梯。

(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从诗中人物“牧童”切入,让学生边读边悟。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维。充分体现了“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理念。

(三)入诗境,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回答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接着引导: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这个问题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诗。接着,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诗中的的哪一个词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场的辽阔?引导学生领悟了“铺”字的精妙后,我话锋一转: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场,你喜欢吗?谁更喜欢?什么原因是他如此喜欢?

这一教学设计为牧童的出场做好了铺垫。这最后一问必会引起学生积极地思维,他们会给出牧童喜欢草场的种种原因,可能会说:快乐地做游戏、翻跟头、打滚、捉蛐蛐、吹笛子等等。我适时播放乐曲《牧笛笛子》,用音乐来渲染情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鼓励学生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实际上也是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先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后用语言描述情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会指出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领引学生回到文本中,让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觉得诗句中的那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在班级交流中,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分别预设了以下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1)不脱蓑衣:为什么不脱蓑衣?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

(2)“卧”什么是“卧”?卧在怎样的地方?怎样的时间?怎样卧?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采用“设境想象教学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音乐渐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也许他睡着了,又会梦见什么呢?让我们轻轻地背一背这首诗,送给他一首催眠曲吧。

这样,让学生进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入: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吕岩的资料,快速读一读,看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同时出示课件。)

这样的引入,我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去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信息,得出结论,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透过诗,看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追求。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

牧童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桑茶坑道中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同时出示的还有袁枚的《所见》和其它的诗句,并要求学生课外积累和背诵此类古诗。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这也体现了我“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附板书)

牧童

吕岩

快乐

悠闲卧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手法独特,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已经开阔,有种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本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果大量的故事,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①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说教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教授两首古诗。采用教学模式:激趣导入——学习生字——古诗赏读——互动交流。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激趣导入。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净慈寺风光,教师讲解西湖美景,引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其中就有诗人杨万里。展示杨万里的简介,直接导入要学的诗题,请同学齐读解读。

2、学习生字。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跟读,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音韵美。同桌之间互相正音,小组比赛认读生字词。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字拆解后编顺口溜或字谜来记忆。

开火车认读生字,根据动画演示,描红书写,教师巡视,相机纠正,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3、古诗赏读。逐句讲解,指名学生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给出生词解释,指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佐以西湖四时风光、荷花映日图片加深理解。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所以不必逐字深讲,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碧”“红”突出的视觉感。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曾读过的关于西湖风光的诗。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这首诗描绘的画面,相互评议,比赛背诵。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诗经·采薇》(节选)是阅读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节选的四句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两幅画面。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教材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学习可深可浅。但我个人认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宝。浅读未免可惜,学生也不能领会其中美妙之处。尤其我们的课本所节选的四句诗乃是《采薇》中的精华,个人特别偏爱。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令人回味悠长。深入解读,却有很大难度。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历史的空间距离如何拉近等都存在问题。反复思量之下,我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解读来备课,做好“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折服于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鉴于以上考虑,我计划用一个课时精讲。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感悟、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法等。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三、说教学过程

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音乐渲染,营造气氛。了解《诗经》,拉近距离。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指名朗读,发现障碍,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奏。

3、让学生对照注释明确部分字词含义,老师强调“杨柳”解释,在自学基础上、根据老师引导、小结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4、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让学生谈谈“杨柳依依”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课外诗文,进一步理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

6、感受战争的残酷。

此处属于补白。课本上是《采薇》倒数五六七八句,虽精彩却给人无头无尾之感。在此处通过图片、音乐、资料及教师入情入境的解说来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7、体悟“雨雪霏霏”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让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8、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0、引导读背

古诗文积累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达到当堂背诵应该是最佳状态。

11、总结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古诗文学习来说作用巨大。

四、说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积累了古诗,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

五、说板书

诗经·采薇

昔往杨柳

情景交融

今来雨雪

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绝句》这首诗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大自然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与热爱。

《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诗人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了对早春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三衢道中》通过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在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了自己愉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概括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为此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诗。

四、教学过程

《绝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它们都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出示课题:绝句。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崇”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一个“飞”字和一个“睡”字描绘出了两幅怎样的画面?

3.学习诗中运用的动静结合等修辞手法。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杜甫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惠崇春江晚景》

(一)板书课题。

从诗题“春江晚景”入手,全班交流。(同学们你们见过江边傍晚时分的美景吗?或许我们看不到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这幅画,但我们可以从苏轼的诗中想象画作里的美景。)

(二)音视导入,学生自读。

生自由阅读1分钟后,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

(三)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细读诗歌,感受景色。

1.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2.朗读诗歌,小组交流学习:

(1)你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早春还是晚春?为什么?

(2)“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是用什么样的画面来表现季节的变化的?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衢道中》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随着苏轼去欣赏了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接下来我们再跟着宋代诗人曾几去爬爬三衢山,看看山上的风景又如何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全班齐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什么时间游览三衢山的?他的行程是怎样的?

2.诗人沿途都看到了哪些风景?心情如何?(一“溪”、一“山”、茂盛的树,还听到了黄鹂的叫声。)

(三)指导朗读。

通过全班齐诵、个人吟诵等多种方式展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而又不知道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小池》将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极易被学生理解,适合学生去吟诵积累。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两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一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知道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四、说教法

本课是对古诗的赏析和学习,我采取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池上》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2.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教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A.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B.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A.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B.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C.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齐读)

D.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A.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B.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8)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A.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B.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C.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D.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小池》

(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了,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新课,揭题。

师: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读起来很优美,你会读吗?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1.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2.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①教师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②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③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④“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

⑤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3.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XXX》。下面我将分六大板块就本课题进行说课:板块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XXX》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X年级X册第X课,本组课文以XXX为主题,这篇课文通过写XXX表达了作者XXX的情感,该组是以“——”为主题展开的。古诗的内容,赞美了什么——板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本组课文训练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结构,我将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充实)

1、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等词语。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和学习古诗的好习惯。板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古诗教学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法和学法两方面进行阐述。

板块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学法上,我贯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及其设计理念。板块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疏通生字,读通诗文。我紧扣读通二字下功夫,先让学生自读自学生字,教师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进行指导。在扫除生字障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划分古诗节奏,自由读诗。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读通诗文。

(三)读懂诗文,感悟诗情。指导学生在自读古诗的基础上,对照注解想想每句是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从而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朗读训练,读出感情。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要想真正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就必须多读多悟。为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古诗,我将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达到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五)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背诵及默写古诗

2、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相类似的诗词。

板块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良好的板书设计具有直观系统的特点,并及时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用红白两种粉笔,红色概括重点词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从六方面对本课题的分析和理解,我的说果完毕,谢谢你们!

第三篇:小学古诗说课稿

小学古诗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 “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感悟品质

1.师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体会离别之情。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5.学生感情朗读全诗、背诵默写本诗。

6.归纳主旨:《芙蓉楼送辛渐》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四)学习古诗《塞下曲》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2.解诗题,知诗人。师释题:“塞下曲”是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3.看注释,解诗意。课件出示注释,学生探究诗意。

师:谁能将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学生举手回答,师相机补充。)

4.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5.归纳主旨:《塞下曲》描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情景,气概豪迈,赞美了守边将士慷慨出击、不怕环境的恶劣,随时准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五)学习古诗《墨梅》

过渡:我们感受了边塞的苦寒,现在请大家来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梅花图)

谈话引入:梅花真美呀!提起梅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词语?(淡雅、高贵、清秀脱俗、不畏严寒……)

接下来我们就随着诗人王冕,一起感受梅花的高洁。

板书:墨梅

1.解题,知诗人。

(1)出示墨梅图。师引导:为什么称它为墨梅?学生由图探索发现。

(2)师:对作者王冕大家了解多少呢?谁想来介绍他?(课件出示王冕简介)

2.正音,明诗意。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正音。生齐读。

3.小组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思考:王冕笔下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5.探究品格。重点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结:王冕正像这墨梅一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弥漫在天地间的,不仅是梅花的清气,更是王冕的清白正气。

6.体会写法。师引导:“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既是说梅花,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诗人一语双关,借墨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7.归纳主旨:《墨梅》中诗人借墨梅言志,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坚持简洁明了,条理鲜明,重点突出。结合单元学习主题,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帮助学生把握古诗内容,理解诗人的高洁品质。

小学古诗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午好。

我是xx。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xx》选自人教版册第单元,本单元所选五篇现代诗歌都是以为主题,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和情感共鸣,是我们更好的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xx 》(主要内容)表达了。其语言简洁明快、质朴典雅、清新隽永、生动形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构思精巧、剪裁得法)无论从内容上、结构上、语言上碑文都是值得学习的典范之作,也为今后学习类似文章奠定了基础。(学习它有利于本单元其它课文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阅读和写作此类文章的能力)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中国新诗及外国诗歌已经较为了解,并掌握了欣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他们可能对透过诗歌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依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诗歌做出精彩的赏析。

3、教学目标的确立

基于上面的理解,依据课标中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②抓关键词,品味语言、理解诗意:运用想象、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

③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及思维发展能力我把本课重难点确定为:2、3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特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留给学生。我的教法设计如下:情景法(设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

三、说教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课标指“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在体验学习和感悟学习上。具体学法设计如下:情景体验法、读书入境发、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发散联想法本节课我打算用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如果把一篇全新的诗歌比作是一座神秘的山林的话,那学生就是登山觅趣者。如何才能登上山峰觅的真“趣”呢

(一)、香远益清(激趣导入)

(二)、登山觅香(初读诗歌读流畅)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一方面进行字词的积累做好登山的能量储备。另一方面让学生互读互评达到通顺流利的朗读诗歌的目的。

(三)、众里寻它(细读课文赏语言品意境)

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学生要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描绘,你觉得哪些景物写的美,美在哪儿?请大家细读课文段,完成下面的活动:

寻意境之美

●以“我认为文中写的美,美在,从文中可以看出(依据文中的段落、语句)的句式来说话。(我认为文中写的美,美在。)

●以“我喜欢节(句),因为”的句式说话。这样的'设计既能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寻语言之美

学生在以上句式说话过程中,我适时的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的品析。如:有学生认为文中美,美在,因为,当学生说完后我接着追问,老师把文中的词换掉可以吗?为什么?(我把本句的修辞搞成可以吗?为什么?)这样用替换的形式能很自然、很深刻地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用词的准确、生动;修辞运用恰当等特点。

学生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拿起手中的笔,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诗节。这一练习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寻声音之美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学生进行评价。

目的是让学生在以上环节的学习感悟中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四)、灯火阑珊(感悟·升化)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这个环节首先介绍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然后设计了作者在线的访谈活动

活动方式:六人一组,选出一名记者,一名作者,四名读者代表就文章内容对作者进行访谈。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合作探讨作者写作意图,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提高学生审美与创新能力。

这一环节第二个活动:记忆我最棒:

速读,梳理文中关键词完成记忆我最棒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并积累关于的诗句(名言)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框架式的形式,(涵盖了文章主要内容,解决了课堂核心问题)简介概括,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的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古诗说课稿3

一、说教学资源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在本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二、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课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在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同时也可利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本首诗。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读通,后悟诗意和诗情,再背诗。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 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诗人说“白满川”。春天的雨又轻又小像雾又像烟,这样的雨又可以说是(烟雨蒙蒙)这时我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想象:四月的乡村,原野是绿的,山陵是绿的,还有绿的———绿的———绿的———。学生通过看、说明白诗人眼里是个绿色主宰的世界,此时我引用《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感悟绿给人感觉是——生机勃勃,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绿。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写乡村的人勤劳的诗句比前两句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先说然后点拔。采集桑叶养蚕,耕田插秧这是乡村四月繁忙的劳动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繁忙、紧张?引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这句我仿佛看到乡亲们————,听到乡亲们在田间说————。接着我引用诗句“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累并快乐着但对末来充满希望。诗人就是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熟读成诵

(六)、默写古诗

(七)、课后延伸

1、自读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第二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肯定能说出第二首诗主要写人们很忙,教师再相机说“其实第二首诗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诗中就有体现了”,学生再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而对课进行小结。

2、背诵默写《乡村四月》

3、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田园风光的诗词。

小学古诗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这一课安排了《春晓》和《草》这两首古诗。两者相比,《草》难度较之《春晓》稍大些。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课文编排顺序,先教《春晓》再教《草》。而我却认为,把难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学更合适。因为,在学《草》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义有所区别这个难点,那么让学生再学《春晓》就可以迎刃而解。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夜宿山寺》。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由此可见,学好古诗《草》是这课教学的关键。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草》这首古诗。(出示图片并板书:草)

《草》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锄禾》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字词的古今义基本一致。而《草》这首古诗中,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离离”这个词,在古诗中是指野草茂盛的样子,而现在“离”则是分离或距离等意思,字义完全不同。像这样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今后所要学习的古诗中还有很多。那么,了解字词的古今义有所区别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诗句含义的理解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那么,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我制定了以下5个教学目标:

1.掌握4个生字:离、荣、烧、尽,着重理解“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意思。这个目标也是针对课后练习1的要求制定的。根据课后练习2 、3的要求,我又制定了接下去两个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能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了解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5.初步了解学习古诗可以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个步骤学习。当然,这仅仅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模式。

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草》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二是:引导学生学《春晓》,补充学习《咏鹅》、《夜宿山寺》。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二、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五个步骤(贴卡片),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学生对于《草》这个诗题都能理解,可以让他们说说草是怎样的。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春晓》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春晓”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板书:白居易)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诗歌,大多数诗歌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特别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与他离别,他就写下了《草》这首诗。那白居易想借《草》告诉友人什么呢?通过提问,使学生疑窦顿生,激发求知欲。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通过这一个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板书:离离枯荣尽)“点”在什么上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尽”的定义项是“完”。对于“枯、荣”的字义,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长情况的四幅图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幻灯出示:)要求他们想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学生如把“枯”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荣”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么就理解字义了。至于“离离”在古诗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查不出,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求教老师。比如说:“老师,这个词语我弄不懂,请你帮助解决吧!”这样设计看似多余的,与教学无关,实际上我却颇有用意。力在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始终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理解“离离”呢?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可能回答“很茂盛、绿油油、密密麻麻”等,那么“离离”的意思就解决了。我再请学生说说“离”现在的意思是什么?从而揭示有些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离离”,还有“走”。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而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要求学生课后去找一找。

解决了字义后,我请学生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串讲诗句时可以变换词序,也可以适当添字,使句子完整连贯。这在《锄禾》这首诗中已有所渗透。然后让学生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教师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入诗境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已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但诗句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还不够具体、丰满。我就让学生一边听教师配乐朗诵,一边展开想象,想象眼前有哪几幅画面。(板书:想象画面)当然,这段音乐的选择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优美跳跃的钢琴曲,伴随着一串琶音,显示野草蓬勃地生长。紧接着,音乐变得缓慢、沉重,似有秋风扫落叶的感觉。然后,音乐力度突然加强,变得急促、狂乱,最后又回到第一段优美欢快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力跟着音乐一起飞翔,眼前会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根据他们的描绘随机出现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这样,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烧野草”和“野草又重新生长”这两幅画面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两幅画后,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在思考什么?通过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就会由“野火烧不尽”想到野草还有根,从而明白,野草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并通过赞美性朗读来加深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5.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觉来,我分四步进行教学:

(1)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去读。(板书:赞美之情)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技巧指导。比如说:“离离原上草”这一句我要求学生“原”念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的样子。(师范读)指导学生读“春风吹又生”这句时,我用语言来激发孩子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又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你感到高兴吗?”要求学生读出惊喜之情。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者和谐的共振。在这之后,我又首尾呼应,要求学生思考:白居易借《草》这首诗想告诉友人什么呢?我设计了一个动笔练习,以“朋友啊!”开头,让学生接下去自己写一写。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路子。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重点,完成教学目标,这也是我教学《草》的主要特色。

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草》,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懂得了是由白居易所作”、“懂得了字、词、句的意思”等等,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内容上的概括,应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从学习古诗的规律上说一说。像有的字词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规律性的知识、学习古诗可按这五个步骤等。当然,学生只要大概能说出就差不多了,不必要求太高,因为现在刚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三、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出示《草》的后四行(幻灯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告诉学生原诗共有八行诗句,课文节选了前四行,接下去四行诗句请他们课后查资料、查字典、请教师长,自己想办法去弄懂,这是对《草》的后继学习,也是对学生持续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春晓》,让学生根据五步曲自学,找找哪些字的古今义发生了变化,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赞美春光的情感。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夜宿山寺》这两首古诗,可以同桌讨论。当然,对于补充的教材,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差不多了。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小学古诗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现在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诗经·采薇》(节选)是阅读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节选的四句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两幅画面。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教材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学习可深可浅。但我个人认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宝。浅读未免可惜,学生也不能领会其中美妙之处。尤其我们的课本所节选的四句诗乃是《采薇》中的精华,个人特别偏爱。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令人回味悠长。深入解读,却有很大难度。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历史的空间距离如何拉近等都存在问题。反复思量之下,我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解读来备课,做好“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折服于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鉴于以上考虑,我计划用一个课时精讲。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感悟、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 引导点拨法等。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三、说教学过程

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音乐渲染,营造气氛。了解《诗经》,拉近距离。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指名朗读,发现障碍,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奏。

3、让学生对照注释明确部分字词含义,老师强调“杨柳”解释,在自学基础上、根据老师引导、小结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4、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让学生谈谈“杨柳依依”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课外诗文,进一步理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

6、感受战争的残酷。

此处属于补白。课本上是《采薇》倒数五六七八句,虽精彩却给人无头无尾之感。在此处通过图片、音乐、资料及教师入情入境的解说来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7、体悟“雨雪霏霏”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让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8、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0、引导读背

古诗文积累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达到当堂背诵应该是最佳状态。

11、总结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古诗文学习来说作用巨大。

四、说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积累了古诗,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

五、说板书

诗经·采薇

昔 往 杨柳

情景交融

今 来 雨雪

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古诗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一首田园诗。诗中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风景,展现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烘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的喜爱。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我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学习重点,其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也是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到“以读促情、以读促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学生对农村的印象谈起,引入课题。首先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我随堂检查生字词情况,指导书写。

(三)理解《宿新市徐公店》,感受意境

1.师简介作者。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

理解“急、追”体会儿童的神态和心理,通过“无处寻”想象画面。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6.小练笔:请你试着将后两句描述成一个具体的场景,可以从动作、表情、声音、心理等方面来表现画面。

学生根据理解,练习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

7.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品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强调“兴”的读音)

2.解诗题,知诗人。

3.看注释,解诗意。

研读三、四句,感悟人勤。(“日长篱落无人过” 侧面表现了农民的勤劳。)

体会写法。(以动衬静: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4.感情朗读,背诵。

5.归纳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风景,展现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烘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的喜爱与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

(五)学习《清平乐·村居》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词及辛弃疾的介绍。

2.正音,明词意。

3.合作学习,理解词意。

4.赏析悟情。

引导想象翁媪对话,体会生活美好。

重点指导理解“卧”“最喜”,想象小儿的天真可爱以及作者对他的喜爱。

简介作者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向往之情。

感情朗读、背诵。

5.归纳主旨:《清平乐?村居》中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两首古诗,一首词,都描写了田园风光,表现了对乡村景色、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我抓住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其特点的重点字词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每首诗都有对其写景抒情的概括,简洁明了,朗朗上口,便于学生理解。

小学古诗说课稿7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小学古诗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将士所处的环境,后两句写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前两句以恢弘的手笔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通过写被侵占地区人民的苦盼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该诗诗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是“为国无私”,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本课的三首古诗风格迥异,更容易在读中体会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三首诗之间的不同情感。

2.讲解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发志向或抒情,学生在读时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气势,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对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才能领会,因此我采取讲解点拨教学法,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领会古诗中蕴含的饱满情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了解诗人生平简介及人物轶事。

3.划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喜欢。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说起战士,你们会想到什么?(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战士有关的古诗,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仞,摩,遗。

三、学习《从军行》

1.课件简介作者,出示对《从军行》组诗的介绍。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交代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教师引导。(“百战、穿金甲”)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争磨穿了戍边将士身上坚硬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发誓不打败来犯的敌人就不回家乡。表现了战事的频繁、激烈、残酷,突出了士兵们边塞生活的艰苦。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读出气势,背诵古诗。

6.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战场环境,渲染了战争气氛,表现了将士们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7.板书设计:

从军行孤城遥望保卫祖国

百战、穿金甲矢志不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课件出示诗人的介绍,指名解诗题。

2.自由读,体会感情,说说初步印象。(遗民、泪尽、又一年)

3.揣摩情感,有感情齐读古诗。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漫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耸入云霄。(“三万里”虚指,“上”动态感觉)

宋朝百姓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流尽,年复一年盼着宋朝军队首付河山。(“遗民”)

4.有感情朗读,体会人民渴望收复失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并背诵。

5.归纳主旨:这是一首爱国诗歌,前两句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描写了被占领地区人民渴望军队收复失地的心情,充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6.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河、岳→大好河山忧国忧民

泪尽、又→渴望收复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齐读。

2.课件简介诗人,指名学生讲解诗题。

3.自由发言,初步说说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4.引导学习,理解诗意。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诗人想象自己回乡极速飞驰的画面。“从、穿、下、向”四个动词表现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5.感情朗读,揣摩情感。

(1)表现诗人喜欲狂的词语有哪些?(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欣喜若狂?(浓浓的爱国之情)

6.归纳主旨: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学古诗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而又不知道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小池》将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极易被学生理解,适合学生去吟诵积累。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两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一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知道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四、说教法

本课是对古诗的赏析和学习,我采取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池上》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2.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教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A.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B.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A.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B.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C.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齐读)

D.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A.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B.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8)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A.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B.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C.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D.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小池》

(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了,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新课,揭题。

师: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读起来很优美,你会读吗?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1.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2.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①教师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②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③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④“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

⑤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3.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小学古诗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 童

铺 自由

弄 自在 文化

卧 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小学古诗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xx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册第单元的课文,文章讲述/描绘/讴歌/赞美了。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课文按的顺序/结构分为个自然段。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技巧/方法的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课文围绕“xx ”这一主题展开。该单元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等生字,理解个词语;

2、学会运用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使用过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领悟语言的优美及其含义,感受作者的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学会技巧/方法;学会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略读/跳读/精读等朗读技巧。

难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根据本课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通过朗读体会法等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悟、想象,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运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阅读方法的学习体会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学会自学方法:初读,学字词;再读,知结构;细读,明中心;精读,表情感。

四、说教法过程

1、创意境,导新课:

通过相关视频、音乐、图片及文字资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初读,学字词(略读法)

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如:等字词。

(略读课文: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

3、再读,知结构;(跳读)

跳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文章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即大结构是什么?)

2、各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前后部分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联系?

(通过跳读,明确了文章的大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文章主旨有了初步了解,对于学习文章中所用的表达方式或技巧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4、细读,明中心;(小组读)

分析各部分中的重点语句及重点词,结合这些进行提问并反复读重点句、字词,体会文章感情。

(抓住语句体会,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

5、精读,表情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总结课堂收获,升华感情。

五、写板书

六、布置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联系自己,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搜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写读后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抓住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一目了然。

2、更容易理解课文重点。

小学古诗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肃杀的风光,后两句以马喻己,表达了渴望受到赏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石灰吟》是明朝爱国诗人、名臣于谦的作品,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竹石》是清朝诗人郑燮的作品,通过描写竹子的品质,表达自己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紧扣单元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需要学生更多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查找资料,加深对诗的理解,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难点: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本课的古诗是三首气势坚定的诗,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气势。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诗语言简单朴实,学生可以自行理解,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更上升一层,因此我采取发现点拨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了解诗人生平简介及人物轶事。

3.划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喜欢。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一些植物或动物常被诗人赋予品格或志向,让我们走进《古诗三首》,一起来了解。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络,锤,凿。

三、学习《马诗》。

1.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2.学生诵读古诗,互相交流,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强调“似、当”的读音)

3.指名学生解释一、二句诗意思,教师引导。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整体感知,为什么诗人会将弯月形容成“钩”?想象“沙如雪、月似钩”的画面。理解“金络脑、踏清秋”背后的含义。(以马喻己,侧面表达希望得到赏识重用)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6.小拓展:了解诗人生平志向和小故事,深入了解诗中的感情。

7.归纳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渴望自己抱负得以施展、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学习《石灰吟》。

1.解诗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于谦的介绍。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3.出示注释,学生互相交流、理解古诗大意。教师引导。

4.理解“千锤万凿、若等闲”的态度。(从容不迫)感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诗人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有感情朗读,比赛读,比赛背诵。

6.归纳主旨:本诗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7.板书设计:

二、学习《竹石》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郑燮介绍。

2.学生读诗,指导正音。(强调“还、劲”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说说诗意,教师点拨。

4.指导理解“咬定”。(想象竹子深深扎根绝不动摇的坚定)把握“任”的表达的态度。(无所畏惧、慷慨乐观)分享诗人关于竹子的轶事,加深对《竹石》的了解。

5.归纳主旨:本诗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中却无所畏惧、坚定乐观,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的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

6.比赛诵读,一起背诵,尝试默写。

7.板书设计:

小学古诗说课稿13

说教材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说学情

2年级的学生好动,许多行为习惯还正在培养,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开学时。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本班学生不善于举手发言,一小部分学生会也不举手。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个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三项目标中,我把正确认读生字作为学习重点,因为2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难点为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验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合作交流、朗读体验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首先采用提问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直接导入课题《村居》,随机认识“村”这个字。

(二)在读通读顺中学习字词首先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为下面学生自由读古诗做了铺垫,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朗读古诗。其次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字词,认读生字利用各种方法,在学习字词的时候,巧妙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出诗句,进行朗读。这样由字到词到句就简单多了。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首先想象着春天美丽的景色进行朗读,其次划分节奏指导朗读,在读通顺、读出节奏感之后再进行联系生活,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就是引导背诵。

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把你搜集到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然后进行小结,《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还有很多诗人曾经赞美过美丽的春姑娘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教学意图:此环节通过积累朗读,使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学会积累。】

(四)指导书写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3个。先读拼音,数数有几画,观察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指导竖心旁的写法,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扩词,课堂展评。

小学古诗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三首古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作者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这首诗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清明》一诗中作者杜牧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音韵和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二、说学情

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三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三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理解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3、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五、说教学过程

《元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三)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

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表现形式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画面示例: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四)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

1、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单介绍诗人。

2、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范,再由学生交流)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3、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语?(爆竹、春风、瞳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清明》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放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四)小结。

小学古诗说课稿15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

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牡丹江市光华小学

谢娜

小学语文教材的体裁是多样的。各种体裁的文章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语文教学既要以一般的教学规律为指导,又要根据不同的体裁和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把一般和个别结合起来,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的教与创造性的学的完美统一,诗歌的教学亦然。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比较多,有古诗词、现代诗、儿童诗,还有儿歌等,尤其是古诗词最多。和历次《大纲》相比,《课标》第一次明文规定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古诗词不少于80首,并且列出篇目。可见,《课标》对小学生诵读古诗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然而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一是除课本内入选的古诗词之外,很少有人指导学生在课外自读古诗词,甚至连《课标》推荐的篇目老师都不知道,又怎么去指导学生诵读呢?

二是课内学习古诗,教师习惯于逐词、逐句讲给学生听,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自然不爱学古诗,更不用谈熟读成诵了。古诗词也只是考试中的填空题,才提醒教师要督促学生诵读古诗。

三是把古诗教学和美育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一首古诗,要让学生得到一次艺术享受,受到一次美育熏陶。更有的教师把诵读古诗和写作练习结合起来,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面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应该怎么教学古诗才好?

古诗词(包括入选课本的和《课标》推荐的)大部分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名篇或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富有生活情趣的佳作。这些诗倾注了诗人们崇高的情操、伟大的抱负、远大的志向,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比较好的。引导小学生诵读这些意境清新、含义深邃、语言生动、韵律铿锵的古诗词,可以增加儿童的知识,丰富儿童的想象、陶冶儿童的情操、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同时,也为增加儿童的文化底蕴、提高儿童的人格品味开拓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教科版语文教材共有(72)首古诗词入选,其中低段(17)首,中段(25)首,高段(30)首。它们都是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个特点的精品。古诗的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美育教育,只不过不同年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已。

一、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熟读成诵。这是低年段学习古诗的基本目标,也是低年段小学生容易做得到的。这是因为低年段小学生年龄小,接触的其他读物少,多记性、少悟性,多读几遍就可以记下来了,朗朗上口,熟读成诵了。至于诗中的意思,能理解多少是多少,暂时不理解也没关系,这是一个吸收的过程、积累的过程、直至顿悟的过程,可以受用终生。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三首之一《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古诗朗朗上口,二年级学生边读边看图,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想象出的这首诗所描写的画面。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只要反复吟咏,就熟读成诵,就可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就领悟了。

二、疏通文字,感受语言美

中年段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要在疏通文字上下功夫,这是因为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词义不断演变,存在着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星蝶”的“走”,古义是奔跑。《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古义是“因为”。我们教学时,对古今异义的字,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否则这些诗句就无法理解。再如《示儿》中的“死去原知万事空”,《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以及《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这三个诗句中的“空”字,依次是:一作“尽”解,一作“天空”解,一作“空旷”解。教师指导时,应对这些多义词向学生解释清楚,否则小学生无法理解。

三、理解诗意,领悟情感美

到了高年级,学生疏通了文字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诗意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诗句的反复揣摩,感受诗中丰富的内容,领悟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挖掘出诗句的深刻含义。要做到这一点,再现诗的意境是个关键。所谓“意境”,就是诗人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诗人往往凭借“诗情画意”寄托强烈的感情,启发读者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完全是写景,而实际上诗句中都洋溢着诗人遇赦回归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情景交融,意境生辉。如能指导学生流利酣畅地朗读诗句,诗人那种声色飞扬,欢情满地、喜出望外的形象就会呼之欲出,学生也会和诗人的感情融合在一起,真正领悟情感美。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影响跨越时空,哺育一代代民族精英和语言大师,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都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鼓励孩子们从小吟诵古诗,并不是为了效法古人,而是为了弘扬爱国诗人的伟大情操,体恤民生疾苦的可贵情怀,并从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更丰实的语言积累。在这个总目标的引领下,各个年段古诗教学也有所侧重。低年段注重“熟读成诵”,目的是让小学生记忆力强的时候,多背诵一些古诗,以备未来之需。中年段注重“疏通文字”,逐步提高学生品味诗句,感悟语言的能力。高年段古诗词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诗意,受到情感熏陶。

我一直在高段任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尽情的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可以说,它的艺术感染力不亚于唱一首歌或看一幅画,如果指导得法可以收到令人陶醉的教学效果。

大家知道,古诗是可以合乐的,所以称为诗歌。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动人心脾的音乐美。因此这种节奏上平仄相间,合辙押韵的诗句读起来铿锵动听,扣人心弦,能给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奠定了心理基础。

例如我教《春夜喜雨》的时候,先让学生自读全诗,然后指导学生读书后的注释,在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后,让学生反复熟读全诗,而后指导学生用“/”线划出诗句的节奏再大声朗读,如读《游山西村》这首诗可以这样划分节奏: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划分出节奏后还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诗句尾字的平、仄音,就可以教学生朗读了。最初让学生模仿老师读,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边体会读诗句,就会读得津津有味,又朗朗上口了。读到高兴时,学生还会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其乐融

融啊!

也就是说吟诵古诗是学生的事,是学生自己品赏、吸收、消化、积累,直至顿悟的过程,教师尽量要少讲,更不能代替学生去吟诵。我是反对由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古诗词的。因为那样会破坏原诗形象的完整性,损坏了诗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会感到索然无味的。

诗还是让学生反复吟咏好,反复吟咏才会读出韵味,有些古诗还提倡“唱读”。因为古诗和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声韵、有节律,能吟也能唱。有的古诗只有通过吟唱,才能充分显示音乐美,才能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进而玩味诗中蕴含的情意。如我在教学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时,一边用手指轻轻的敲着讲桌,一边用缓慢的、婉转的、低沉的声调“唱读”着,特别是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学生仿佛感受到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衷情,如余音绕梁久久地在学生脑海中回荡。同时,在那缓缓“唱读”的声调中,学生又有了充分的时间去思索,去体会,进入诗的意境,从而被诗人的情感所打动,产生强烈的古今爱国者的心理共鸣。一句话,学习古诗,要提倡以读为主,读中领悟意境,读中吸收和消化,最好能熟读成诵,从而增加文化积淀,丰富语言积累。

对于中高年段的小学生来说,还要引导他们在吟咏、诵读的过程中,多动些脑子想一想,感悟诗句中的深刻含义,特别诗中的佳句应该细细品味,体悟诗情画意,享受艺术美。

有人说: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可以说,诗情和画意是融为一体的。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人抓住了特定的时令下柳树的特征,采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从整体到部分,写出了二月里柳树喜人的形象,把诗人赞美、惊喜的心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这首诗耐得读,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在吟咏过程中品诗、析句;这首诗又耐得寻味,在反复吟咏之后,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生花妙笔尤其是末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最为生动有力,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创造者热烈赞颂的心情。从意境上说,诗的画面因之而活起来了,从价值观上来说,也随之升华了,可以启示学生在品诗寻味陶醉在艺术美的享受时,不可忘了美的创造者。

应该指出的是:品词、析句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与诗人写诗的时代

背景或诗人此时的心境结合起来品味、体会。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交待清楚的,否则将出现岐义或笑话。如教学林升的《题林安邸》这首诗时,学生自读全诗之后,我先让学生说说四句诗的字面意思,学生的理解果然出了偏差。第一句;“杭州城外青山连着青山,高楼连着高楼,风景十分美丽。”应该说理解得不错,而第二句中的一个“休”字让学生费了思量。“休”是停业,诗人为什么盼望着:西湖歌舞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呢?学生思路嘎然而止,需要老师扶一把,教师可以借助显示淮河流域和汴京杭州地理位置图的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北宋灭亡,宋高宗迁都杭州的历史背景及作者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全诗。学生此时对“西湖歌舞”内涵就清楚了。学生对后面诗句中出现的“暖风”、“醉”的含义也不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了,那么“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讽刺意义也就理解得更深刻了。一位学生气愤的说:“这些权贵老爷们简直把杭州这个临时避难所当作过去的京都汴州了,真是可耻!

当然,品词、析句后,还把诗句还原到原诗中去,让学生在诵读之后再把整首诗的意思讲出来:临安城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宋王朝权贵老爷们在西湖边寻欢作乐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这些权贵老爷们沉醉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之中,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京都汴州了。

这样学生才能从全诗的整体角度进一步理解作者那句“几时休”的深意,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也会深深地打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才能够全面正确地品味出诗的韵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兴趣和习惯呢?

我们都知道:兴趣被人闪誉为“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形成一种内动力,去推动人们自觉地探求知识,认识世界。有兴趣的学习可以使人积极的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没兴趣的学习好似服苦径一般。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也是这样,一旦孩子们觉得学习古诗有意思,可以派上用场,他就会自觉自愿的诵读古诗,达到“曲不离口”的程度。

激励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方式很多,比如以班级或学年为单位开展“朗诵古诗”的竞赛活动;还可以广泛开展课外读古诗活动,鼓励学生把在课外诵读的古诗展示给全班同学,但是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导学生练习改写古诗,让学生在享受古诗带来的美的享受的同时,学习如何创造美,展现美,从而更长久的激发学

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这是为什么呢?理由有三:

首先,改写古诗先要通读全诗,弄懂古诗中词、句的意思;然后要把古诗中语言的形象诉诸想像思维,在思维屏幕上浮现古诗语言描写的形象画面,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再造想像的形象画面,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好改的,也是可以做得出来的,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改写古诗比命题作文来得容易,学生可以不为“没的可写”而发愁。因为诵读古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间接的认识世界机会,古诗所写的内容就是学生改写古诗的基本题材,只是需要开动脑筋依据诗中提的语言形象,展开再造想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所隐含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怀而已。

第三,改写古诗可以为学生提供炼词、炼句,提炼主题和布局谋篇的借鉴。如改写贺之章《咏柳》,诗人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呕歌初春的风光,赞颂孕育万物,给大地带来一派生机的春风。诗的第一句写树,第二句写枝,第三句写叶,第四句写风。层次井然有序,结构严谨,又浑然一体。其中第四句作为结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全诗妙笔出花,升华情感的高潮。

指导学生把《咏柳》改写或白话文时主题不变,仍是赞美,美的创造者——春风。结构不变,改写后的白话文可分四段来写,每句诗扩充成一段来写,这就要加进自己的理解和再造想像了,也是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发展语言的机会。学生们是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的。这也是孩子们为什么对改写古诗感兴趣的内在动力。

由此可见,诵读古诗与改写古诗结合,不仅可以从读学写,以读促写,发展学生的语言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学习如何表现美,孩子会乐此不疲的。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雷山县排告完全小学 冷可明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总之,古诗教学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殿堂,使学生领悟到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下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说课稿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说课稿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 摘要:不同的老师教学生的方法也不同,近年来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老师不仅要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合集五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模式探究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比较特殊的文体,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感强、跳跃性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最终5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重要目标,高度重视诗歌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

    古诗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1 一、说教材:《小池》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

    《古诗》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稿1 说教材本篇课文是珍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内容是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然后再抒情,但表达出来的感情却完全不同。课......

    古诗说课稿

    古诗说课稿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

    古诗说课稿[模版]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授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