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分析
对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分析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课堂深度这两者该如何选择,让不少语文教师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中。关注语文基础知识可能会让课堂变得乏味甚至缺乏深度,忽略基础知识又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新课标的要求。如何在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深度的前提下,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活运用是当前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教学难题。本文结合实践,浅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现状及几点教学方法。
关键词 语文 基础知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等教育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在这段时期,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过程中。为了保证学习基础的牢固,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势在必行的。但是,传统语文教学通常就是过于强调“死记硬背”,让学生本能的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进而也为基础知识的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
1当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包含许多方面,如基础知识、文言文、诗词、阅读、文学常识等等。而基础知识点主要体现在文字、词语、标点、修辞以及逻辑思想等。对于语文学习的一贯流程来讲,通常就是听说读写四个阶段。以语法为例,学生能够听懂和辨别语法是学习的第一步,其次是在实际中学会运用语法进行口语表达,然后能够读懂一些语法内容,最后就是在写作中能够熟练的运用语法,能够熟练运用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又不可或缺的一步。
“灌输式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客观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明显。没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或者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是将知识点一股脑的进行总结并且强行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背诵和记忆,也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能动性和自由性。
在进行教学时,有些教师不能够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很好的把握,而是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系统性的安排,在教学目标上缺乏长期或者短期目标,针对性不足。这样可能会使学习水平高的同学耽误了时间,学习水平不高的同学难以跟上学习进度,从而导致教学意义的缺失,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和情绪的传达和感染的过程,所以也要遵循其人文性的特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味的追求记忆,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只注重语文教育的应用性,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单
一、无趣,使得学习成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改善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就应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2.1开展入学测试,掌握学生整体情况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想更加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整体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知识概况。从而更好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整体基层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后期教学策略的主要方面。例如,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结合学生小学的知识做简单测试。得出的结果客观上可以把学生分为基础较好、一般、薄弱三类。对于基础好的同学,我们可以对其直接展开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对于基础一般的,则需要在教学时对他们给予一定的帮助,促使他们更好的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在教学时要多加以关注,定期开展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动,使得他们在后期学习中不至于掉队。
2.2引导教学,体现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例外。例如字词的学习。字词是组成文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字词的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学。在预习新课是,让学生找出重点字词生词以及容易出错的词,摘录整理。例如“罪魁祸首”的“魁”,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从词义上掌握。“罪魁”意为罪恶行为的首要因素,“祸首”意为“引发灾祸的首要任务”。此时学生就可发现“魁”和“首”都是“领头、首要人物的意思,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字义的理解。其次,让学生互相批改。在批改时,学生成为“老师”,帮助同学批改还能够加深自己对易错字的印象,以防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最后,让学生整理生词错词本,定期复习巩固。
2.3抓好基础,进行系统知识教学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在语法和基础知识章节都做了较大的改动,在各册中插入人记叙、说明、议论等语法知识和其他相关的基础知识,通常放在相关课文的末尾。这样做的用意就在于加强语知学习,但实际教学中可能会被当做附录忽视掉。学语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了更好的写作,写作除了知道“写什么”,还更要知道“怎么写”,这也是课文后面语知部分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持续的提升自己的“规范化”表达意思的能力。学好基础知识,更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只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在以后的高中甚至更长时间里,学生的写字、造句、解义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
3结语
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更加耐心细心地实施教学措施。结合学生水平和教学结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邹丽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浅见[J].学周刊,2013(25).[2] 黄丽芬.浅谈如何有效实施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2(11).[3] 范秀玲.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究[J].网络科技时代,2008(08).
第二篇:新课程下对初中音乐教学策略的分析
新课程下对初中音乐教学策略的分析
摘要:音乐新课程指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如何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指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当前摆在初中音乐教职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与心得,进一步对新课程下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学策略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B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教育领域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对音乐教学的改革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新版音乐教材与新型教学理念的实行与推动,都在强调着当前的音乐教学是以审美为核心,将兴趣教学作为主要推动力,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将音乐教育实践课程作为着力点的基本理念。所以,在新形势下,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将传统的教学观念与陈旧的教学手段改变,不断汲取新思想,研究新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使教育教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将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端正教学理念,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新课程》要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实践生活相结合,使音乐教学不空泛,做到真正的“学有所用”,进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为了适应这项要求,作为初中音乐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将原有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加以转变,从而从多方面着手开发音乐课堂的教学资源。比方说,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我们随处可见的大量音乐资源如:庆典、节日、队列及婚丧所使用的礼仪音乐,以及广告、舞蹈与健身等使用的音乐,抑或者是影视、餐饮等地的背景音乐,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资源,将这些资源有效地整合在课堂教学中,便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之一。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而热爱音乐、热爱生活,从而使音乐能够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生活品位而服务。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引导,并着手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注重联系社会生活与音乐现象,使学生养成主动去探索音乐、反思生活,进一步体验音乐与人生之间的联系,让音乐学习真正的成为一种乐趣。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充分联系实际生活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经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同样的,在音乐教学中,兴趣也是决定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前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的灌输与学生的强记,这不但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违背了学生的天性。假使学生对音乐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么再动听的旋律对学生来说都是噪音,不喜欢还是小事,如果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从心里排斥音乐,排斥音乐学习。如此一来,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便会大打折扣,审美教育更无从谈起,所谓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只能成为空谈。
想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笔者有一些心得与体会:首先,教师应当敏锐的发现教材中的一些兴趣元素,做到跨学科教学,保持开放的音乐教育心态,将简单的音乐拓展为音乐文化,通过以音乐为线索的教学主线,将音乐素材融入到各学科中,加强对音乐与人、社会、民族乃至自然的内在联系的强调,透过人文的主线,使学生理解并加深对教材内涵的体会。通过对教材当中兴趣元素的开发与挖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拓宽自己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真正的理解音乐、享受音乐,通过现实生活去体验音乐,从而达到激发音乐兴趣的目的;其次,将音乐带入生活,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也同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学内容应与生活相联系,现代社会生活中也的确充满了大量音乐资源,电视广告、影视剧、婚丧嫁娶等等,而这些音乐与学生的生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其引入教学情境,不但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求知欲。这也要求教师必须要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将学生引导着从生活体验层面入手,将社会生活与音乐现象等因素考虑在内,让学生自发地去对生活当中的音乐素材进行发掘、探索,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在课堂当中尽可能地营造出一种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环境中去感受、体会,学生的兴趣不但大增,教学效果也必将事半功倍;最后,应及时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激励教育。教学评价作为一种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及获得技能的一种评价机制,通过教师的善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的自信,善用激励机制,能够让学生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实践巩固教学成果
1.建立宽泛的教学空间
在实际生活当中,许多教学渠道都对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有着有益的影响,比如很多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中,包含了很多动听的曲目,并且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在建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看电视、电影时对其中的插曲、歌曲以及北京音乐多加注意,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音乐,从而养成自发的音乐欣赏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原创音乐融入其中,同时,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引导学生将画面与背景音乐结合一同去欣赏,将画面与音乐片段结合起来为学生加以讲解,这样,学生加深了对音乐的印象,更得到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愉悦,通过视听的结合,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潜移默化的增强审美能力。
2.推行新颖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形式产生了不断的裂变与发展,也越来越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我们都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音乐的融合正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也将是今后的趋势。因此,新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新的教育环境,而新的教育环境又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在现代音乐的教育理念之下,遵循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初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新型教学模式的钻研,总结音乐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以往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往往学生理解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也就是教师利用音乐课堂给学生教唱几首传统歌曲,便能够达成教学目标,这种误解毋庸置疑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永远是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把歌学会了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陈旧的思想导致了音乐教学本应轻松愉悦充满艺术美的课堂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学唱课,学生学了音乐,结果却只是永远会唱自己本来就会的歌曲,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教职人员深思。在如今的教育形式之下,教师想要推行新的教学模式,便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摆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
3.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在当前的初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实行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自己在讲台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坐得端端正正,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摒弃,特别是在音乐课堂当中,更不应该存在。艺术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的艺术性,让学生脱离死记硬背、不离板凳的僵化模式。应该让学生随着音乐手舞之、足蹈之,因为这就是创造,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抒发自己的感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并定期训练,有活动便鼓励学生上台表演,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又能够让他们对其他学生
起到一个带动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的乐趣中来。
4.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音乐学习,让学生获得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升鉴赏能力,这是当前初中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教师应当遵循的首要目标。虽然当前的学生接受到的新鲜事物较多,但知识面依然因为年龄的原因需要积淀,在音乐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进行讲解。许多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进行研究,只是单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音乐知识的储备来进行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传授,对学生的兴趣教学并不关注,长此以往,学生觉得音乐课程枯燥乏味,且没有实际意义,难以参与到教学中。而以往的音乐教学常常通过对音乐与作品的不断欣赏与分析,并不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再搭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基本零交流,长此以往,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5.善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并增加实践活动
(1)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网络与多媒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因为多媒体的声形并茂、视听结合的优点,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达到教学目的,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多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样,使用网络中诸多良好的教学素材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注重加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想要达到有效的音乐教学,必须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路线,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而不是空泛的死记硬背那些百无一用的音乐知识。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世界风光的幻灯片进行欣赏,并配合音乐,布置学生评价并修改里面的音乐音效。这样能够让学生引起观察生活,自主进行音乐学习的动力,增加对生活中的音乐的感知力与敏感度,从而养成关注身边一切音乐现象的习惯,达到音乐与生活的融合。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如观摩演唱、演奏等音乐会,开展音乐艺术讲座,话剧、音乐剧表演等文艺活动。
结语:一堂成功且具有实际意义的音乐课,便是让学生在面对枯燥的知识时依然感到兴趣盎然,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也是教学的最理想效果。总之,教师想要真正推行新颖的教育教学手段,必须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如此,教师尽职尽责,学生自主学习,才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的整体素养,全面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倩.浅析初中音乐教学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3:157.[2]李晶.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2.[3]程坚伟.初中音乐课外活动教师沟通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4]姜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5]葛建雯.初中音乐教学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10,08:19.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 要】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便是阅读的教学,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更决定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提出四个具体的策略,分别是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阅读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阅读规律;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语文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等特点,并且该学科中包含着对学生德育以及情感方面的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被熏陶,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及情感的教育。而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便是阅读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学,完成对学生德育及情感的教育。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当前仍然存在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运用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他们并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文章,阅读文章,品味文章,而是直接将标准的答案告诉了学生,让学生下次答题,按照这种标准。显然,这样的阅读教学法必然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注定是失败的。因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实践与创新,从以下几点对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众多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以及实践表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阅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布置好预习的作业,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功课。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要求,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将要学习的阅读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这个作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实际查阅资料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文章背景资料的兴趣。其次,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阅读文章内容,创设出适宜的课堂情境,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内涵,而且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阅读规律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文章的阅读规律。例如,对于记叙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记叙文主要是记事的文体。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要抓住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于说明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某一事件特点和事理的文体。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抓住文中说明的对象的特点,然后把握住说明的顺序。对于议论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议论文是表达作者的观点或主张的文体。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议论文时,分清楚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不同体裁的阅读规律,学生才能学会阅读的方法。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阅读其实是一场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或交流,在这场对话或交流的活动中,阅读者通过对文字或者音像的解读,对文字或者音像中所表达的事物进行建构、解读或者交流、碰撞,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获得一种愉悦。这本是一种阅读的快乐,但是,从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很少有学生对阅读产生过这种快乐。经过长期的探寻,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过去的教学模式,仅仅是把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在教学,只是为了教而教,没有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等在阅读教学时所起的作用。那么,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时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展开相应的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与阅读能够产生共鸣。
例如,在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教学时,我先要求学生回想自己曾经进行过的一次比较胆大的活动,在这次活动时,自己的父母是怎么反应的,他们对这次大胆的活动是抱持什么态度的。当学生都回想起自己的那次大胆的活动及父母的反应之后,我又提问学生,若是相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家庭,他们又会是怎样的呢?于是,我让学生对该文阅读,领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这种方式的引领阅读,学生不仅能对课文感同身受,同时也能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如此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反而更好。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多推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适合学生这个年龄阅读的,具备一定赏析价值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文学作品,学生比较喜欢阅读,学生读的多了,读的时间长了,学生也逐渐形成了阅读的习惯。教师除了向学生推荐文学作品之外,也要指导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仿写,通过仿写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掌握这些作品里的写作手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从而读与写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培养学生的习惯时,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在阅读时,常常离不开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对于阅读也能够提供帮助。因此,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相信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一定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沈玲玲.试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5,01
[2]陆亚明.“微写作”大文章――“微写作”嵌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知识,2015,01
[3]王海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突出和优化学生的主体性[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4,11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娄山关中学)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初探
【摘要】主题阅读教学从属于主题教学的一个方面,是知识建构式的学习。主题阅读教学, 是指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下,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即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自身特点、课程单元以及教材本身出发,围绕着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在教材、课程资源中寻找、整合或挖掘出来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它始于小学的教学改革,我们尝试在初中运用和创新发展。【关键词】主题教学 阅读 探究
一、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基于课堂,面向生活,以整合为手段,加强课内外之间的联系,努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1、一方面,树立“得法于课内”的意识,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充分利用教学实例,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方法。
2、另一方面,以“得益于课外”为指导思想,在主题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课堂内外的沟通,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方式广泛的学习语言,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3、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因为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用语文。引导学生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实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的教学体系,营造内部和外部沟通的、跨学科的最佳语言学习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努力拓宽语言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语言,在主题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整体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体系,实现“大语文”教育观
二、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1、“新语文主题阅读”①是由刘宪华校长等人发起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在学习教材
内容基础上,开展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学习活动,将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应
用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
2、“新语文主题阅读”已经形成了“一主两翼”课程体系。日常教学中使用 “单元教学法”,开展单元主题模块式。阅读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体,同时对应教材的单元主题编写阅读和诵读两个配套读本,读本在教材的基础上,每一单元补充了体裁形式不同的八篇文章,这就是“两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举一反三,课堂学习得到方法,而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最终形成了阅读能力,实现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的目的。
3、以藤串瓜、整体施教。整合,是“新语文主题阅读”的核心理念。三套教材的学习量很大,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课一课地教,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单元的主题好比藤,一篇篇课文好比瓜,就是用这个藤把一个个瓜串起来。由此,一个主题统领三套教材中的三个单元的文章,组成了一个主题大单元,这就是大单元语文教学,让教学从课本延伸到主题阅读和经典诵读,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速度,实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阅读目标。
4.、小学的主题阅读课主要以模块形式出现,依据单元主题阅读主要分为七个课型: 一是单元导读课,二是以文带文课,三是整体识字课,四是读写联动课,五是自主阅读课,六是双基训练课,七是展示分享课(主题诗会)。
三、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尝试与初步研究;
阅读能力也是中学生必备的,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依然是教学的主要部分。所以,笔者在学习小学 “新语文主题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进行研究改革,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主题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措施。
(一)、秉承“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理念,以藤串瓜,整体施教。
以单元的主题及单元学习目标为藤,将课文、课外的课程资源、学习活动这些瓜一个个串起来,组成了一个主题大单元的语文教学和学习。由此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扩展其阅读面,提升其阅读的效率和能力。
(二)、树立“整合意识”,尝试“以文带文”的典型教学模式
1、课内教材的“单元整合阅读教学”②策略
⑴、以单元主题为依托,确立单元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倡导学习的三维目标,我们要教会学生有整体意识。在学习教材之前,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一本书的内容,明确本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即单元目标,尤其是单元的目标。新版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亦称“话题”、“专题”)为核心,组成单元,在单元提示中既有对单元主题的概括,又有对各单元学生应达到的“三维目标”的阐释。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明确单元学习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于过程和方法。
鉴于此,在备课时,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好语文课程标准,深研教材。弄清各学段语文教学的不同目标和重点,弄清学段与一册教材、一个单元教材、一篇课文之间的关系,弄清一个单元中几篇课文之间的关系,弄清课文与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较为准确把握好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及单元提示,并把它作为课堂导入的切入口;其次,要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教材间的关系,并补充相应的课外课程资源。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单元以“学习生活”为主题,共有六篇课文,《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王几何》、《我的早年生活》、《论语十二章》。从内容上看,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学习生活老师的歌颂和赞美,对学习生活的评价和感触。三篇写老师的文章各自的侧重点和写法又不同。
单元教学目标可定为:学会快速的默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⑵、引导学生整体预习,宏观把握。
新大纲将阅读与积累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创新精神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特点。主题阅读的教学强调整个单元一起教。由此我们创新了一种课型——单元预习课。即以一单元为单位,集中利用一课时,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单元教材内容,从心理上有学习的准备。导学案是这种课型的必备资料,预习时有针对性的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拓展课外的阅读,是必备的要求。具体策略是:提前布置相关预习——出示单元学习目标、导学案——学生自学、交流——当堂检测。当学生有了这样积累与感受,再学习课文时,学生会更有情趣,投入的更加专心。
2、“以文带文”,提高阅读效率
⑴课内教材的教学“以文带文”,由单元导读课带动自主阅读课
新教材强调“用教材教”,这给我们的“二度开发”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 路。在单元课内教材主题化阅读教学中,秉持“以篇为范例,授之以渔”的原则进行单元整合教学。以一篇典范的文章学习为范例,即上单元导读课,课上引导学生归纳出一般的学习方法获得“渔”,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一篇”带“多篇”课内教材的自读,即上自主阅读课。从而,让学生掌握学法,提高阅读能力及效率,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它称为“大”以文带文。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以《春》一课的教学为单元的导读课,授之以鉴赏写景美文的方法,将其他的几篇课文分别上成“自主阅读课“让其成为对鉴赏方法的运用和检测。而这几篇课文,各自在鉴赏方法上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从范文归纳出学法,然后让学生用新学法实践运用。由此,形成单元教材的整合性学习。
⑵、教材间相同教学内容的联动式“以文带文”
围绕主题,强调整合,注重创新,是人教版教材编辑的最大特点。在教学时,当我们对教材有了足够的分析和理解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挥整合优势,在单元预习课中学生对本单元的字词作者及相关背景了解掌握后,将几篇有相同或相似内容拉在一起上,从而形成“比较性阅读”。这样,我们就让单元目标更单一化,具体化,进行现场的授“渔”和现场捕“鱼”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我们将同样是写老师的三篇文章《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王几何》、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性学习。从整体感知文章并概括内容、筛选信息;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深情三个方面比较异同,而这比较又建立在以一篇文章方法的指导为基础的“以文带文的形式上。就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了。
⑶、单元导读先行,拓展迁移跟进
语文学习强调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矿藏,帮助学生初步构筑思想体系和精神家园,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对应教材的单元主题编写阅读和诵读两个配套读本。每一单元补充了体裁形式不同的十篇文章,一方面以阅读题的形式呈现,另一方面重在让学生积累,做到“厚积薄发”。这就是“两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
同时,我们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适当地自行积累。
比如《云南的歌会》是一篇精读课文,其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 力和赏析语言的能力。在课内教会学生学法后,可让学生自主学习《端午的鸭蛋》,接着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精彩语句,初步把握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及时收集并补充更多地积累了解更多地“民俗文化”,并结合当地民俗文化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的看法。由此,从课内到课外,学生能够及时地把自己的学习体验带到新的内容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同时,这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中得到乐趣。单元导读方法先行,积极的由课内学习外向课外拓展延伸跟进,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高,阅读面更广了。
四、尝试确立适于初中的主题阅读教学的新课型
我校是这所新建初中,学生的层次相对较低,小学未参加过主题阅读的系统训练,学生的基础差,阅读层次较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不高。为此,我校进行了“新建初中主题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最终确立了适用于我校的七种新课型,在核心思想:以文带文、集体整合的统摄下,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七种课型是:⑴字词听写大会;⑵单元预习课;⑶单元导读课;⑷比较阅读或自主阅读课;⑸读写联动课;⑹训练监测课;⑺综合学习课
总之,主题阅读教学的策略的研究着力于教材的解读与整合;着力于课堂内部向外部的迁移;着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整体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体系;着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效果。由此,让我们重新全面认识语文阅读教学,,当然,这仅仅只是初探。
参考文献:①《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3期
②《研究性学习试验与探究)寉益萍 2002年10月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覃塘三中
提要:新课程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及评价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对数学教学应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与采取的态度方法。由此进行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的思考与策略、评价分析,以求与同行的商榷。
关键词:课程改革理念数学教学策略评价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节课: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
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
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
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有位教师上《一百万有多大?》时,首先问学生:“某企业五芳斋食品创收了近5.9亿美元,你知道5.9亿美元有多大吗?”“……”“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么大的数吗?”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大数,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
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例2,有一种螃蟹,从海上捕获后不放养最多只能存活两天,如果放养在塘内,可以延长存活时间,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蟹死去,放养期内蟹的个体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现有一经销商,按市场价收购了这种活蟹1000千克放养在塘内,此时市场价为每千克30元。据测算,此后第千克活蟹市场价每天上升1元,但是,放养1天需各种支出400元,且平均每天还有10千克蟹死去,假定死蟹均于当于全部售出,售价都有是每千克20元。(1)如果放养x天后将活蟹一次性出售,并记1000千克蟹的总额为Q元,请写出Q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该经销商将这批蟹放养多少天后出售,可获最大利润(利润=销售总额-收购成本-费用)?最大利润是多少?(这是一道方案探索题,在道条件开放题给出问题中要求设计不同方法(案),并寻求最佳方法(案),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等等。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
5.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6.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因而,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为顺利有效地展开这一过程,我觉的应做好这三件工作:提高自主意识,激励主体参与,重视主动评价。
提高自主意识。展开过程的前提是学生应主动参与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尊重学生主体,给他们个体活动的机会,并且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享受成功、获取收获,这也正是《标准》所强调的教学要求。
三、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十分关注评价方法的改革,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努力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和手段多标准化,既关心结果又关心过程的新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树立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理念。对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句话: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
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人是有差异的,如果按同样的要求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木桶理论从一个侧面讲也不利于人才的培育。教师只有让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让学生的特长更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教育的成功。
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多种智能,教师要有非此即彼的想法,不要以一概全,一棒子打死人。要想想你面对的学生将来不仅有科学家、文学家,也有艺术家,还有运动员,但更多的是普通的社会人,只有多角度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不是单
一、灰色的图案,而是五颜六色的、丰富多彩的画卷。
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只有多带一份情感,才不仅能看到今天的好学生,也能看到明天的人才。有
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还要加上一句:只有爱的成功,才有教育的成功。教师只有充满情感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你为学生搭设的无尽的、广阔的天地。
2、明确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特点。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有其显著的特点,即面向大众,承认差异,尊重个体。
3、实施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实施强调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重视个人成长经历,突出过程性评价。
强调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要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重视数学教育的过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受,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突出学生知识形成、思维形成、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强调形成性评价。
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也即我们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变教师独裁式评价为师生双主体平等对话式评价。
重视个人成长经历,突出过程性评价。学生是否成才,不看今天,而应看他未来的发展。